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中国星球大战计划--640工程揭秘 (长文,转贴)
相关主题
毛泽东:反导武器总是要搞出来的来来来,科普一下国防七子
你兔被下马的640计划中国弹道导弹回顾与思考
钱老挺不容易:钱学森如何上林彪贼船和文革批邓笑翻了,1990年代初全民气功热:学员一律顶“信息锅”
东风6最新型液体燃料导弹是全面超越东风41导弹的存在钱学森揭发张爱萍:他说蒙古曾是中国领土
中国的反导工程/反导计划 (转载)凤凰野鸡向钱学森开炮!全然不顾老人家的卓越贡献
知情人回忆钱学森在庐山会议后为何安然无恙[转载] (转载)钱学森揭发张爱萍:他说蒙古曾是中国领土
中国人口将达42.64亿!!你的人口政策是火箭专家制定的!!花钱数不清的中国原子弹 (转载)
巨浪潜地中程导弹研制过程文革期间军工项目中,各方表现纪实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导弹话题: 雷达话题: 640话题: 工程话题: 研制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g
发帖数: 14447
1
要点:
1. 64年2月6日,毛接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同他探讨了导弹防御武器,在得到
有何能行的答复后,再次强调:有矛就有盾,我们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5年不行十年
,十年不行十五年,总之一定要搞出来,偷偷的搞。就这样代号为“640”工程的“导
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系统”开始正式上马,秘密进行。
2. 到1980年,由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640工程”被终止,完成了自身
的历史使命。
3. 当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一直在搞导弹防御系统的时候,就要求中国协助编制美国的“
星球大战计划”。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企,大量军工技术人员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先生同意先后三批派遣总计870多人的中国军工队伍为美国编
制计划。中国虽然拿到了一大笔劳务费,但最终损失巨大。因为在89年之后,这批军工
技术人员大部分都留在了美国,为美国服务。
##################################################################
文章1:星球大战计划背后
##################################################################
作者:素颜格格
http://wenyu.wen.blog.163.com/blog/static/884911262011825416471
都还记得美国的星球大战吧?那是美国总统里根上任不久搞得庞大的空间导弹防御计划
,大概需要投资一万亿美金。后来随着冷战结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情局揭秘,星
球大战计划纯属一场骗局,旨在大搞军备竞赛,拖垮苏联。而事实上也的确达到了这个
效果。那么星球大战计划真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吗?他是怎么产生的?谁参与了计
划?本文试图用最简练的语言总体概括一下。
冷战时期,美国在同苏联进行核军备竞赛时曾经形成“威慑平衡”理论。简言之,就是
美国必须拥有足够的核武器,在遭到苏联的核攻击后仍能给予苏联以致命的还击。苏联
的做法也是如此。这种同归于尽的后果使双方均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1972年签署的《
反导条约》即确认了这一军备竞赛的规则。《反导条约》,其内容主要是限制导弹防御
系统的部署,并没有堵死发展导弹防御技术的路。根据《反导条约》和相关议定书的规
定,美苏都建造了一个反导基地。美方建在北达科他州,保护那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基地
;苏方则选择了保护莫斯科。两者的命运不尽相同,美国的反导基地由于其他各州的强
烈反对而拆除,莫斯科的反导基地则迄今健在。由于《反导条约》的限制,美苏都未能
建造起更大规模的导弹防御设施。这样一来,即使双方都掌握着足以毁灭对方数次甚至
数十次的核进攻能力,但谁都没有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打赢一场核战争的把握。所以说,
《反导条约》使美苏之间的战略关系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
里根总统上台以后,美国的退休中将丹尼尔·格拉汉向里根贡献了一本“书”,这本书
的名字就叫《太空边疆》。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设想如何利用太空建立起立体的导弹防御
系统,以防御外来的核突袭,不至于让自己的核设施在第一波打击中就丧失反击能力。
这正是里根想要的,因而他对这个计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着手编制这个庞大的计
划。可是这个计划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要想编织出来实在太难。第一美国没有这个计
划的经验,连一点感官认识都没有。第二美国的科研人员对于宏观计划的编制尚属外行
,因而这样一个庞大计划要美国人自己完成实在是困难。
这个时候中美正在蜜月期,相关的军事交流也很多。美国人吃惊中国即便是历经文革,
而某些军工技术一样不落后。中国人就开始宏观介绍,而介绍当中美国人就对中国的“
640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介绍一下“640工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中国,
在战略上是最危险的时刻。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中苏边境重兵云集。而历次军演证明
,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如果开战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从张家口推进到北京。而另一方面美
苏的核武器都对准中国,中国不但没有核武器,而且根本无从防范,处在被动挨打的局
面。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63年12月25日,毛在听取了中国战略汇报之后表态:核武器我们一
定要有,但是我们无论怎么搞也搞不过人家,财力首先就是个问题。同时我们还是战略
防御国家,所以在搞进攻性核武器的同时,我们看看能不能搞出防御性的装备。64年2
月6日,毛接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同他探讨了导弹防御武器,在得到有何能行
的答复后,再次强调:有矛就有盾,我们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5年不行十年,十年不
行十五年,总之一定要搞出来,偷偷的搞。就这样代号为“640”工程的“导弹防御系
统和反卫星系统”开始正式上马,秘密进行。
1965年5月10日,中央专委办公室秘密下发了《关于防御敌导弹研究工作的通知》,通
知确定640工程的参与单位为4、5、6、7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学院、52基地。1966
年2月23日,这项秘密任务被细化,具体确定了五个工程代号,以及各个工程的分管单
位。这五个系统工程为分别是:
1、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系统(也就是当时苏联的“橡胶套鞋”系统,这个导
弹防御系统苏联1970年开始部署,20年间是世界上唯一的导弹防御系统)。
2、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系统。
3、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弹系统(上两项就是所谓的双层拦截概念)
4、反击一号反卫星激光系统
5、战略预警系统(包括7010相控雷达系统、110单脉冲跟踪雷达系统、卫星测控网、
180单脉冲精确测量雷达、远望船跟踪制导系统,现在的卫星发射我们的远望船作用很
大,都是那个时候开始建造的,还包括一些地面设施等等)
由于这个计划是秘密进行,所以没有受到文革冲击。虽然这个计划研究出来的东西早已
被淘汰,比如中国制造“先锋号”大炮,用它来打导弹等等,但是这个理念中国始终坚
持,而且在这方面中国有着很多的“实战”经验。特别是1964年为这一计划特别成立的
“上海激光所”对中国激光武器的研制到如今还有这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个计划当时的
代号是“640-3”。
当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一直在搞导弹防御系统的时候,就要求中国协助编制美国的“星球
大战计划”,两国要在这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合作。美国人只要中国人的理念,也就是说
你把计划编制完成就行,至于武器的研制中国人不沾边。而当时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大
量的军工企业转为民企,因而大量的军工技术人员闲置。在这种情况下,邓同意先后三
批派遣总计870多人的一只中国军工队伍为美国编制计划,而美国则给了中国大量的劳
务费。中国虽然拿到了一大批钱,但最终损失巨大。因为在89年大风波之后,这批军工
技术人员大部分都留在了美国,为美国服务。
在中美的通力合作下,1985年1月4日,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这个计划由“洲际弹
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组成,预计耗资一万亿美元,十年后装备部队。后
来小布什上台其热捧的NMD和TMD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
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的综合防御系统。这个系统针对弹道式导弹弹道的助推段、
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层拦截。第一防御层是助推期防御阶段,第二防御层是后
助推期防御阶段。第三防御层为中断拦截层,即对再入大气层之前飞行的前两层漏网的
导弹弹头和突防装置进行拦截。第四防御层为末端拦截层,即对重返大气层后的弹头进
行拦截。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么对来袭导弹总拦截率可高达99.999%,如此一来,美
国就算装进了保险箱,不用担心在核大战中与对手同归于尽了。
而“反卫星计划”实际上是战略防御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是利用太空基
地的监视系统,对敌卫星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指令天基或陆基定向能武器系统摧毁敌
人卫星。由于卫星在监视、预警、通信、导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战略防
御系统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对方的卫星失去作用。星球大战计划主要的武器是天基定向能
武器(如氟化氢化学激光器、核能、X射线激光器、带天基反射镜的准分子激光器、中性
粒子束武器)和动能武器(非核拦截弹和超高速电磁炮等)。
这个计划一出笼,苏联就要千方百计的拿到这份计划的蓝本。KGB出动大量人员最总无
功而返。这时中国在一个很低级的国际核交流座谈上,一个比较低级的时任中国核工业
部下属一个工厂叫陈永成的一个厂长,“无意”间向苏联人“泄露”了中国参与编制“
星球大战计划”并保存此计划蓝本的绝密情报。这一情报被苏联获悉后,经过一系列讨
价还价,中国在狠狠的捞了一笔之后,苏联拿到了这个计划蓝本。
苏联拿到这个蓝本之后,当然想千方百计打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双方在联合国
讲坛上的较量不断升级。苏联指责“星球大战”计划“破坏”和“违反”了有关条约,
但在宣传上强调“星球大战”计划并不可怕,他们有办法对付。看起来,他们考虑的主
要是如何干扰和破坏对手,自己并不如法炮制。
设想中的“星球大战”系统,很多武器和部件都将部署在外空,整个系统是个庞然大物
。它的发明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系统是“脆弱的”:作为这个系统的“眼睛”的遥感器
等重要部件易受攻击,它们一旦遭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瘫痪。有些关键性的技术很难
过关,如“眼睛”不能分辨真假弹头,苏联可以用假弹头即“诱饵”掩护真弹头,突破
防御系统。总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此,苏联老大哥终于耗尽1000多亿美元,针
对星球大战计划,不幸被拖垮了。89大风波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开始对中国进行封
锁,而中国不得不依靠俄罗斯来发展自己的战斗机。这样为了取得交换条件,更进一步
详细的出卖了一些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细节,因而侧位换回家。
而美国从计划编织完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努力实施这个计划。NMD、TMD都是这个计划的
一部分成果。但是再后来美国在研制激光武器和电磁武器上遇到了障碍,而且这个庞大
的计划如果继续实施下去,美国的财力将会受到很大限制。老布什上台以后,由于他的
后台大部分都是军工财团,因而老布什不得不谋求一场战争,使得军工财团收益,这也
是老布什能上台的条件之一。因而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老布什的弟弟马文被军工财团
邀请,管理诺尔公司,老布什任内,马文发了大财。在这种情况下,老布什坚决终止了
“星球大战计划”,因而对外通过CIA宣称“星球大战计划”本来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
骗局,旨在拖垮苏联。
但事实证明,星球大战计划不但不是骗局,而且这些年来一直有两个国家在布局、实施
,第一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国在参与“星球大战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不但得到了钱,
而且还在原有的“640工程”理念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为了实现星球大战计划,中国
开始研制自己的北斗定位系统,自己的激光武器,自己的电磁炮以及粒子炮、光子鱼雷
等。神舟计划就是为这些武器的研制做实验的。而且这么多年过后,成效斐然。
2007年1月11日,中国为了起到威慑作用,用导弹成功摧毁气象卫星,证明已经初步掌
握了导弹打卫星的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很麻烦,单单是燃料加注就需要好几个小时,而
且击中卫星后大量的太空垃圾也是中国不想看到的事实。中国并没想用它来达到反卫星
的效果,而真正的反卫星武器是激光武器。中国在80年代,在自由电子激光(FEL)和化
学氧碘激光(COIL)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因而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激光武器。中国的激
光武器基地部署在天山,代号《死光A》,这种武器曾多次对飞临中国上空的美国、日
本卫星做实验,致盲技术已经掌握。为此美国开始更换新型大集成成像侦察卫星。
2010年中国又发生了9枚远程遥感卫星,这些卫星具备民用和军用的双重用途。2010年
中,北京方面还发射了两枚通讯卫星(一枚军用、一枚民用)、一枚气象卫星、两枚实验
用小卫星,并进行了第二次探月计划。这对完善中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起到了关键性的作
用。
至于中国的地面设施,则依托在老三线基础上完成的长城工程。这期间还发生一件事情
。1995 年7 月,山西运城地委和行署共同提出,在当年年内投资近3个亿,完成100万
亩的渗灌工程建设。于是一项“造假工程”在运城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后来这个
工程被一个姓高的记者揭露,这个记者被判8年。中国对外宣称这个渗灌工程是地方政
府骗取国家资金。据记者揭露,运城渗灌工程沿路都修了一排渗灌,像一个个水泥炮楼
,走近一看,有的就冲着公路修了一个弧形,有的里面都是杂草,连池底都没有用水泥
封上,怎么可能存水呢?当然不能存水,因为根本就不是存水的,那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运城是个出名的黄泥地,水是不可能渗透下来的,都被黄泥堵住了,也就是说,运城
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建渗灌工程,那为什么还要建?决策者是白痴吗?当然不是。我也只
能说这么多。
当中国如火如荼的大搞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小布什上台,美国觉得这个计划很有威胁
,于是决定重启星球大战计划。只不过美国的计划是星球大战计划的升级版。如果美国
和中国一样,还是死守里根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那么第一耗资巨大,第二关键技术根
本追不上中国,只能在中国后面亦步亦趋。当小布什把他的TMD和NMD拿出来显弄一番无
人理会的时候,美国也自知这种防御系统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升级版旨在如何突破中
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开始制造空间飞行器,最典型的就是X-43验证机,这种飞行器
能以十倍音速飞行几万公里,而且可以再高太空对敌方的防御系统进行打击。美国另一
种太空武器就是“猎鹰” HTV-1,这是一种可重复使用、6倍于音速的新型太空战斗机
。发射后,它将一直绕地球轨道飞行,并可随时进出大气层。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与
一般战斗机没什么区别,但只要冲出大气层,地面上的雷达就对它无可奈何。一旦需要
,它能在5分钟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1.2万磅重的炸弹,从大气层外掷到全球任何一个角
落。更可怕的是,由于这种太空战舰投掷的炸弹,在冲入大气层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其摧毁力将成倍增加。
换句话说,中美两国的星战计划方向不同,中国是打造坚强的“盾牌”,美国则是研究
锋利的“长矛”。目前来看由于中国起步早,“盾牌”已具雏形,而美国的“长矛”则
还在验证中,十年能形成战斗力就很不错了。俄罗斯虽然也涉及太空领域的发展,但由
于财力问题,插足尚浅。由于中美俄都有可以反复摧毁对方的核武器,所以“盾牌”的
意义就相当大。这也是中美饿之间一直以来的战略平衡。
其实我不希望人类把钱都花在这上面,但就目前的地球看资源有限,合理公平分配已经
不可能,只能靠抢劫。而抢劫则需要实力。
后注:本文公开的都是未涉密内容
##################################################################
文章2:外媒如何评价中国早期“640工程”
##################################################################
http://history.stnn.cc/reveal/201001/t20100115_1252937_2.html
核心提要:2007年1月17日英国《今日中国防务》刊出文章,报道了中国在上世纪
六十年代对于建设导弹防御体系(简称640工程)所作的一系列尝试。文章内容如下:
来源:世纪期刊网
“640工程”的来历
1963年,当中国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即将获得最终突破的时候,被誉为“中国火箭
之父”的钱学森博士提出了创建反制敌对势力核打击和防御战略核导弹的构想,这一构
想很快就得到了党的最高决策层的支持。毛泽东主席在谈到这一构想的时候表示,防止
核导弹的打击系统并不是只有超级大国才能够掌握的,不管花费多少时间,中国人必须
建成自己的防御盾牌,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到1967年,随着中国核武器和弹道导弹
试验的相继成功,中国正式确立了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也就是“640工程”。该
工程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反导弹超级大炮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加强领导和协作,中国对“640工程”的进展进行了分工。1967年,当时的第7
机械工业部(也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改称反弹道导弹和反卫星研究院,主要负
责研制反弹道导弹拦截弹系统,其下属的第210研究所负责研制反导弹超级大炮。从上
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第二研究院又着手开始反卫星武器技术的研究。1969年1月,国
家召集“640工程”的各个有关单位在北京确定了工程的具体部署,正式决定了整个工
程的分系统,它们是“反击”系列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先锋”系列反导弹超级火炮和
两款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网等。此外,会议还决定加速建设“640工程”专用的试验
基地,并试制用于反弹道导弹拦截弹的小型核装药战斗部。此次会议后,“640工程”
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反击”系列反弹道导弹拦截弹
在1969年北京会议之后,第二研究院正式开始研制“反击”-1号反弹道导弹拦截弹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反击”-1号采用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模式为半主动雷达
波束制导,可以在中低层空间依靠破片式战斗部摧毁来袭导弹。1979年8月和9月,“反
击”-1号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无战斗部的弹体成功地在有效杀伤半径内与目标相遇。
军方对“反击”-1号的总体性能较为满意,并开始计划在北京附近构建中国第一个“反
击”-1号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发射阵地,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然
而,1980年3月,由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该计划被终止。
继“反击”-1号之后,第二研究院在七十年代初试制了“反击”-2号低层空间反弹
道导弹拦截弹。为了验证拦截弹的飞行性能,从1971年10月到1972年4月,“反击”-2
号的1/5大小的模型先后进行了6次飞行试验,其中5次获得了成功。
但此后,由于该弹作战范围与“反击”-1号相重叠,1973年国家终止了“反击”-2
号的研制。1974年,在“反击”-1号、“反击”-2号的基础上,第二研究院又开始了“
反击”-3的研制。与前两个型号相比,“反击”-3采用了三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在
更高层的空间拦截来袭目标。为了提高杀伤效率,“反击”-3号有常规装药和核装药两
种战斗部可供选择。但由于受技术力量限制,“反击”-3号的进展并不顺利,最终在
1977年下马。
“先锋”反导弹超级大炮
按照北京会议的精神,第210研究所负责研制的反导弹超级大炮被命名为“先锋”
,内部代号为“640-2”。最初210研究所试制的超级大炮采用的是140毫米口径的滑膛
炮,可以把18千克重的弹头发射到74千米的距离范围内。该炮采用了加长形身管,长达
26米,全炮重155吨,安装在专用的发射滑轨上。然而通过试验,210所发现该炮威力过
小,不足以对高速飞行的弹道导弹产生实质性威胁。于是,210所设计了威力更大的超
级大炮。新的大炮口径达到420毫米,可以发射重达160千克的火箭助推无制导弹头。
在七十年代初期,“先锋”火炮曾经进行了多次试射。虽然在射程上超级大炮可以
满足要求,但无制导的弹头却难以达到实战的精度,于是在1977年,“先锋”系列超级
大炮计划被终止,到1980年3月被最终取消。
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网
与“反击”系列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和“先锋”系列超级大炮相比,陆基早期导弹预
警雷达网的建设要相对顺利地多。该计划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建设5个陆基早期导弹预警
雷达基地,这些雷达基地分别位于新疆、广西、云南、海南岛和山东等边境省区,为了
对这些雷达站进行统一指挥,在陕西省的关中腹地还建设了全国计算机指挥控制中心,
也称“28基地”。此后,中国对这些系统都赋予了不同的代号,如计算机指挥控制中心
代号为“秦岭”,弹道导弹搜索和跟踪系统代号为“前哨”,移动式的导弹跟踪系统代
号为“黄河”,作为备份的导弹预警系统代号则为“长城”。
在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装备是采用相控阵体制的7010大型早期导弹监控雷达和
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这两种导弹的成功部署使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可靠的导弹预警
能力,并可以在随后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航空航天测控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7010大型导弹监控雷达
7010雷达由著名的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于1970年开始研制,1976年研制成功并部署
。该雷达是大型陆基相控阵导弹预警跟踪雷达,主要用于对洲际弹道导弹和其他外层空
间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跟踪。从目前有限的资料看,该雷达阵列长40米,宽20米,顺
山势建设在海拔1600米的山体上,具有良好的观测视野。从部署以后,7010雷达显示出
了良好的性能。1979年7月,7010雷达观测到了美国太空实验室再入大气层的轨迹,并
准确计算出了弹道和坠落时间。
1983年1月12日,7010雷达再次准确观测到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时间和
地点等数据,为中国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
在研发7010雷达的同时,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还和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在七十年代共
同研制了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110雷达并没有采用7010的相控阵体制,估计应该为
7010的简化版。该雷达直径约25米,重约400吨,整个雷达被装在高36.5米,基座直径
44米的球状雷达罩内。1977年,该雷达研制成功,目前似乎只部署了一座。
结语
在中国当时的科技和经济条件下“640工程”从一开始就面对着大量的技术困难、
资金障碍,甚至是来自政治上的阻碍。中国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国力贫弱,很难想像如
何支撑得起这样一个庞人的项目。而且在“640工程”实施之初,还受到了文革的干扰。
1972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此
后美苏相继终止了各自进行的导弹防御计划。这一变故似乎使得当时在国际舞台上较为
孤立的中国没有必要再为导弹防御计划耗费大量的资源。1976年以后,“640工程”开
始放慢了研制步伐。到1980年,由于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640工程
”被终止,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随着“640工程”的最终取消,许多大型系统纷纷下马,但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
网却最终得以保留。只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该网络不再被用来进行导弹预警值班
,而是更多的被用来实施外层空间探测、航天测控和遥感等工作。可以说,“640工程
”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巨大意义是不可代替的,其中有的技术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
作用。
##################################################################
文章3: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往事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9月17日 解放军报
陈永成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美国华盛顿一所国际关系研究院进修,后又到我国常驻联
合国代表团工作。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我经常要接触到当年美苏之间军控和裁军谈
判的一些内容。1983年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出台,更成了我关注的一个方面;
这一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丹尼尔·格拉汉,我也曾拜访过。
拜访“始作俑者”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扩充核军备的同时,也在发展导弹防御技术。为了防止这
种军备竞赛失控,美苏双方在1972年签署了《反导条约》,其内容主要是限制导弹防御
系统的部署,并没有堵死发展导弹防御技术的路。根据《反导条约》和相关议定书的规
定,美苏都建造了一个反导基地。美方建在北达科他州,保护那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基地
;苏方则选择了保护莫斯科。两者的命运不尽相同,美国的反导基地由于其他各州的强
烈反对而拆除,莫斯科的反导基地则迄今“健在”。
由于《反导条约》的限制,美苏都未能建造起更大规模的导弹防御设施。这样一来
,即使双方都掌握着足以毁灭对方数次甚至数十次的核进攻能力,但谁都没有以先发制
人的方式打赢一场核战争的把握。所以说,《反导条约》使美苏之间的战略关系处于相
对平衡和稳定状态。
1983年,里根政府推出了一个“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欲谋求对
苏联的战略优势,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因此开始受到威胁。这个计划在国际论坛上被炒
得沸沸扬扬,但局外人对它不甚了了,因此也就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当时,华盛顿有一个名为“太空边疆”的民间组织,专门为推行“星球大战”计划
出谋划策和鸣锣开道。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名叫丹尼尔·格拉汉,是位退休中将,曾任美
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在里根的竞选班子里充当过军事顾问。此人是“星球大战”计划
的局中人无疑了。为了进一步了解“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我去华盛顿办事时顺便拜
访了他。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言谈谨慎。但是,在分手时他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叫
《太空边疆》。
丹尼尔·格拉汉为“敬献”给里根总统而写就《太空边疆》。他对我说,他关于战
略防御的想法都在书里头。读过此书,才知道格拉汉是“星球大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
之一。里根总统称赞他为美国“作出的贡献是无价的”。
要抢占太空领土
格拉汉的机构和书都叫“太空边疆”。他为什么对“太空边疆”如此情有独钟呢?
人们还记得,美国在历史上曾经大举进行领土扩张,当时他们把新抢占的领土称之为“
新边疆”。如此看来,现在他们要在太空“抢占领土”了。
冷战时期,美国在同苏联进行核军备竞赛时曾经形成“威慑平衡”理论。简言之,
就是美国必须拥有足够的核武器,在遭到苏联的核攻击后仍能给予苏联以致命的还击。
苏联的做法也是如此。这种同归于尽的后果使双方均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1972年签署
的《反导条约》即确认了这一军备竞赛的规则。
20世纪70年代末,里根的竞选班子在审查前政府的核政策时,认为苏联凭借其核武
器的数量优势,可以先发制人地发起核攻击,解除美国的核武装,从而赢得核战争,并
断定这是美国核战略的一个“漏洞”。如何堵塞这种“漏洞”?格拉汉等人力主建造导
弹防御系统,并获得里根的首肯。他们的理由是:美苏之间在进攻性核武器的技术方面
差距不大,在数量和质量上较量不能有效地堵塞这一“漏洞”;在太空技术方面,美国
却占绝对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则可稳操胜券。
格拉汉等人的这一设想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们言称:“太空是新时期经济发展
的希望之所在。”所以,发展太空武器的最终目标是抢占和控制太空,这当是“太空边
疆”的原本含义。
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星球大战”计划,美国政界、学术界和新闻界都有支持者和批评者。批评者
的“批评”除有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的党派之争外,主要担心实施这一计划将突破《反
导条约》,恶化美苏关系,并对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当时在美国,我参加过一些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研讨会和辩论会。有一次辩论
会我至今记忆犹新。辩论的一方是人称“原子弹之父”的米勒,时任里根总统实施“星
球大战”计划的科学顾问,对“星球大战”计划的信念自然是坚定不移的。对立面则是
著名的学者邦迪。双方立场针锋相对,争辩激烈。邦迪言辞犀利,自始至终占据上风;
米勒看来年事已高,态度僵硬,后来竟语无伦次,甚至诉诸人身攻击。与会者的情绪也
截然不同。会场外面还同时有两拨儿群众在游行,一拨儿反对米勒制造新的杀人武器,
高喊“打倒米勒”;另一拨儿则要“打倒邦迪”。这场内场外的情景,当是当时美国社
会对“星球大战”计划态度的缩影。
苏联当然想千方百计打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双方在联合国讲坛上的较量不
断升级。苏联指责“星球大战”计划“破坏”和“违反”了有关条约,但在宣传上强调
“星球大战”计划并不可怕,他们有办法对付。看起来,他们考虑的主要是如何干扰和
破坏对手,自己并不如法炮制。
设想中的“星球大战”系统,很多武器和部件都将部署在外空,整个系统是个庞然
大物。它的发明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系统是“脆弱的”:作为这个系统的“眼睛”的遥
感器等重要部件易受攻击,它们一旦遭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瘫痪;有些关键性的技术
很难过关,如“眼睛”不能分辨真假弹头,苏联可以用假弹头即“诱饵”掩护真弹头,
突破防御系统。总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美苏之间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这场公案,随着老布什上台执政后对“星球大战
”计划的修改而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小布什上台执政后,却又将冷战时期“星球大战
”计划翻版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奉若神明。这桩公案依然未了。
##################################################################
文章4:逝去的辉煌――640反导工程部分(提纲)
##################################################################
640工程是三线建设期间,我国的中心科研工程,和三线建设相始相终,相对于两
弹工程,640工程难度要更大,涉及的行业要更多和更全面,到1980年,640工程已经取
得巨大的技术成果:预警系统已经建成,为我国反导预警提供了保障;反击1号导弹实
际上已经研制成功;激光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重大技术成果等等。现在官方的一些人
可能查阅了一些档案和资料,也承认“1971年到1979年8月“反击一号和反击二号”先
后进行了多次试验,虽然不很圆满,但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
2010年3月11日 《中国航空报》 新华社记者 陈辉所写的《打造共和国反导天网》
)。
一个反革命
逝去的辉煌――640反导工程部分(提纲)
2010年1月11日 ,我国对外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消息传出,
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媒体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推测和报道,顺带着,640工程也
浮现到了人们眼前,笔者多年来有意无意收集了一些640工程的资料,将其整理了一下
,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段往昔的岁月。
第一章 640工程的决策
640反导工程是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出的,早在1963年,他就安排相关部门研究这个
问题, 1963年12月15日,听取了战略武器问题汇报之后,毛泽东主席指示:“原子弹
、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
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同时在听取聂荣臻汇报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1963年12月16日 )谈到利用激光技术搞反导弹武器时,毛泽东主席说:“‘死光’(
指激光),搞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这个。
没有成绩不要紧。军事上除了进攻武器外,要注意防御问题的研究,也许我们将来在作
战中主要是防御。攻击武器,比如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战争历来都是攻防两
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没有多大用处。我们准备做一些蠢事
,要搞地下工厂、地下铁道,逐年地搞。”
一般而言是把 1964年2月6日 毛泽东主席和钱学森的谈话视为640工程的开始,
这次谈话实际上是请了竺可桢,李四光和钱学森三位科学家,在同钱学森谈话时,专们
谈到了反导问题:
毛泽东(简称毛):我们搞原子弹也有成绩呀。
钱学森(简称钱):我有所闻。
毛:怕不止于有所闻吧!
钱:原子弹确实只是有所闻,我是搞运载工具的。
毛:是的,你们搞了一千多公里,将来再搞两千多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
钱:美帝在东南亚新月形包围圈上的有些基地有二千八百公里的距离。
毛:可以到夏威夷?
钱:夏威夷就更远了,不止4千公里。
毛:总是要搞防御的。搞山洞,钻进去,地下就不怕它了。
钱:我们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小组,准备研究
一下防弹道式导弹的方法、即使途径。看来第三个五年计划中由于技术条件不够,还不
能开展设计工作。
毛: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有饭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
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
春节谈话以后,640工程实际上已经开展起来,从1964年到1967年是前期论证阶段
,同时一些预研工作也已经展开,1967年以后开始加速,一直到1980年整个项目下马。
目前关于前期论证阶段的资料比较混乱,也不全面,笔者根据手头的一点东西做了一个
整理:
1.  1964年3月23日 ,国防科委召开弹道式导弹防御科学讨论会,四机部部长王
诤、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和十院、科学院、炮兵等单位30多名专家、领导干部参加。会上
初步确定了以导弹反导弹、超级大炮反导弹和激光反导弹三种技术途径,并把导弹反导
弹途径放在第一位。由国防部五院负责;超炮反导弹由炮兵科学研究院负责;激光反导
弹由科学院上海光电所负责。会后国防科委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防御
敌人导弹的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
2. 1964年4月17日,五院二分院向院呈报开展反导弹工作的意见,建议立即成
立一个规划小组,由8人组成。其任务是负责制订反弹道导弹和红旗三号总体规划,年
内拟订出技术途径和战术技术指标。二分院党委常委提出由蔡金涛副院长负责指导该项
工作。
3. 1964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七机部二院为“反导、反卫星
总体研究院”。二院已于1964年初开始着手组织前期准备工作,并于1970年开
始进行反卫星计划论证。 1969年8月14日 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调整后的七机部
二院可担任反导弹研制任务。”6 ^
4.1964年5月,宋健写信给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提出应先研制低空拦截反导弹系统
,主要性能指标为:识别高度80公里;拦截高度15公里左右;导弹飞行时间约20秒,导
弹平均速度 1500米 /秒。钱学森对此表示同意。这样,基本形成了“反击一号”的
指标设想。二院开始技术设计工作。 1965年1月4日 ,以国防部五院为基础成立了第
七机械工业部。国防部五院所属二分院改称七机部第二研究院。二院调整为地空拦截式
导弹研究院。
1965年2月-6月七机部在二院二部“反导规划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502室,4月
改为七一一所,由部直接领导。 6月30日 经国防工办批准,在七一一所的基础上成
立反导弹武器系统总体研究所,代号为七机部二院二十六所。承担反导弹技术抓总和和
反导弹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任务。钱学森推荐宋健担任该所所长。
5. 1965年2月28日 ,国防科委召开了反导弹防御系统会议。郭永怀提交了“关
于开展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于 1965年10月5日 正式向力学
所、物理所、电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达640-5任务,并确定由力学所抓总。
6. 1965年5月4日 -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第12次会议,七机部刘
有光、钱学森、刘秉彦列席了会议。会议认为要加速地空、岸舰导弹的研制,以更快地
加强我空防、海防力量,更有力地打击敌宣扬的“海空优势”。会议同意国防科委提出
的关于防御敌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安排意见。 5月10日 ,中央专委办公室根据专委
第12次会议精神,发出《关于防御敌导弹研究工作问题的通知》。要求四、五、六、七
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二十基地等有关部门,必须把防御敌导弹的研究列入本单位
的季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由国防科委组织上述单位开展研究工作。
7.  1965年5月10日 ,中央专委办公室发出《关于防御敌导弹的研究工作问题的
通知》,要求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XX基地(略),
必须把防御敌导弹的研究,纳入本单位年度和长远规划。
8. 1965年6月26日 ,七机部向国防科委上报《反导弹导弹武器系统初步方案设
想和研制意见》,内容有敌情分析、拦截方法、战术技术指标、预警、跟踪、识别、制
导和研制进度等。 7月8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专委和军委呈报《关于导弹防御体系各系
统的研制规划报告》。规划设想在1973年-1975年研制出试验系统,进行拦截试验。 8
月27日 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批复同意了这个规划。
9.  1966年2月28日 ,国防科委召开640工程汇报会议,确定以中、远程弹道导
弹为主要目标,搞“点”防御。 3月30日 ,七机部下发关于反导弹体系代号的通知
,反导弹体系的代号编为640工程。
10.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全国“ 640” 工程会议,国家计委、国防工办、
总参、空军、炮司、一二四五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16个单位127名代表参加。会议提
出了建立“ 640” 工程综合总体和指控系统的研究单位问题,正式确定了5个系统的
工程代号,及加速反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和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会上
提出计划在73年到75年左右开始实弹试验。会议确定第一个奋斗目标是在建国25周
年时,研制成功第一个反导弹武器系统、建好包括预警系统在内的第一个反导弹防区,
并对具体工作进度作了安排。
上面只是一些主要的会议,其它的一些较小规模的会议没有记录进来了。实际上,
640工程确立以后,就成为了一个国家中心工程,与同期的三线建设相始相终。相对于
“两弹一星”工程,640工程的技术难度要更大。
640工程有一个防区建设方案和5个子系统,防区方案是640防区,5个子系统分别是

1.640-1,反导弹导弹系统,也称反击系统.
2.640-2,超级大炮反导弹项目。
3.640-3,激光武器。
4.640-4,预警雷达系统。
5.640-5,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
由于下面来逐个介绍一下.
第2章640防区的设想
1970年2月,二院军管会向部及国防科委提出在1974年前建立640防区的设想。提出
该防区应具有反弹道导弹,反低轨道卫星兼有反飞机能力。方案对防区地点、武器配备
、兵力部署、预警范围、指挥系统、作战过程、建设进度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5月,
二院型号总体方案学习班对原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提出了一个新的640防区的设想
。同年7月15日,国防科委向中央军委办事组呈报《关于反导弹反卫星武器第一个防区
的设想和几个问题的请示》,具体提出了建设北京防区的方案设想,防区建成后由空军
使用。
1970年8月15日 - 9月19日 ,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计划会议,制订1971年计划
和“四五”计划设想。会议确定七机部在“四五”期间总的设想是:到1974年在主要战
略导弹武器(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反导弹、反卫星导弹)方面,赶上当时美、苏的水
平。二院的任务是:“一年一个型号,四年建成防区”,1974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反导弹
、反卫星防区,做到一次可拦截15至30个来袭弹头。事实证明,这是脱离实际、根本无
条件实现的高指标。根据“四五”任务规划,12月,二院二部正式提出我国第一个反弹
道导弹防区(640防区)方案设想。力争1974年对来袭的弹头实现高低空两次拦截,同
时能拦截低轨道侦察卫星和低轨道武器,并能作中程进攻性导弹使用。防区由预警系统
(相控阵预警雷达,超视距雷达等)、识别系统(高空识别雷达,高空电视辐射计,红
外尾流探测仪等)、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系统(“715”雷达、控制系统等组成。1971
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同意第一个640防区建在京、津地区,争取于1974年建成
。并决定将反导弹、反卫星武器系统的研制任务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71年6月国防科
委和空军联合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防区建设和武器研制问题,决定首先研制高拦武器

为了突破640工程的技术难点,七机部与天津市组织力量展开了“天津会战”,会
战的主要项目有:反导系统精密跟踪相控阵雷达,导弹发射架,导弹自动驾驶仪,无线
电控制仪,固体发动机壳体,控制指挥用数字计算机等。会战取得一定的成果。
640防区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当时提出这个设想还是很超前的,1970年的方案
还是很冒进的。640防区并没有彻底建成。不过由于要进行反击一号导弹的试验,在云
南建设了一个小型的试验 “防区”,之所以放在云南,是因为110雷达安装在云南(由
于1969-70年代,我国航天的再入区域选在云南和四川边界的人烟稀少地区,所以110雷
达建在云南),这套小系统包括:导弹、目标精密跟踪雷达、制导雷达、导弹发射设备
以及把这些设备联结成拦截系统并与远程预警雷达(“110”雷达)协同工作的指挥所

第3章 640-1反导弹导弹系统
一般而言,反导系统中反导弹导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640-1反导弹导弹系统也叫反
击系统,是陆基反导弹导弹系统,由北京的航天二院负责研制的.二院在1970年代中后期
开始反卫武器的研制,进行了一些试验。
640-1反击系统包括低空拦截和高空拦截反导系统。低拦系统,主要开展了“红旗
八十一号”(后改称“反击一号”)试验器系统的研制和“反击二号”导弹武器系统总
体方案的论证并进行了单项预研;高拦系统,主要开展了“反击三号”导弹武器系统总
体方案的论证和各分系统的攻关试验。

待发的反击一号导弹,成50°的仰角
反击一号 “反击一号”试验器系统方案以拦截我国中程地地导弹“东风三号”在
再入弹头为目标,该系统包括:导弹、目标精密跟踪雷达、制导雷达、导弹发射设备以
及把这些设备联结成拦截系统并与远程预警雷达(“110”雷达)协同工作的指挥所。
1965年12月22日 ,七机部下发1966年研制生产计划考核项目。要求二院开展红旗
八十一号(反导弹导弹)的预先研究工作。1966年2月19-20日,二院研制的红旗八十一
号3发小比例模型弹飞行实验成功。 1968年1月10日 ,国防科委批复,二院本年要进
行反击一号模型弹研制和飞行实验,1969年进行低空方案拦击试验。1968年上半年,由
于(文革),一些单位处于瘫痪状态,反击一号安排的19项科研计划,全部未完成。严
重影响到反击一号的研制进度。1970年8月,反击一号第一发模型弹在二十基地进行飞
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1972年4月,“反击一号”○一批两发独立回路遥测弹完成
总装、出厂交付。 5月15日  ,遥测弹在昆明基地进行飞行试验,发射后不久,导弹
在空中爆炸,试验失败。周总理得知消息后指示:“不要急于打第二发,要认真把问题
搞清楚,然后采取措 施,再考虑打第二发。”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也批示,要求把好质
量关。二院迅速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和讨论,找出了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决定加
强地面试验, 并采取了两项技术措施,即加强全弹特别是过渡舱的防热和改进发动机
的点火装置。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正在挂装的反击一号,据参加过发射的老兵回忆,挂装过程为20分钟。
1978年10月,二院向七机部上报《关于结束反击一号研制工作的报告》,提出,准
备在完成3发模型弹后结束研制工作。1979年8月和9月,反击一号导弹在云南进行了两次
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所谓模型弹除了不带战斗部以外,其它与实弹是一样的,放战斗
部的部位安装了一些测试仪器,用于测试),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导弹(无战斗部)成
功在有效杀伤半径内与目标相遇.关于这两次试验的详细资料还很缺乏,被拦截弹的型
号,拦截地点等均不是很明了,不过军方对这两次测试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但由于
在此之前, 二院已决定不再研制反击导弹,国家也决定不再搞640工程,反击一号没有完
成最后的带战斗部的测试,也没有投入使用.
反击一号导弹采用了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一位参加过反击一号发射的老兵在回忆
文字中称, 反击一号采用的是固、液体两级发动机), 全长约 14米 ,起飞重量近10
吨,发射的时候呈50度的仰角。制导模式是半自动雷达波束制导,可以在中低空层空间
依靠破片式战斗部摧毁来袭导弹。
目前反击一号导弹的性能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其性能可以参考前苏联的“橡皮套鞋
”反导弹导弹。反击一号导弹虽然没有投入使用,但“为我国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取得
了宝贵经验”。

反击二号 为了装备反导防区,在反击一号研制的同时,二院于1970年开展了低空
拦截武器系统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确定其战术指标是:射程 50公里 ,
拦截高度20 -40公里 。反击2号的研制比反击一号要晚,但它的进度比反击一号要快
。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共进行了6次小比例(1∶5)模型弹弹射试验,其中5次获得
了成功。由于反击二号的作战范围和反击一号相重叠,同时也和红3,红4导弹有技术重
合,1973年停止了研制。
反击三号 1971年6月国防科委和空军联合召开会议,决定首先研制高拦武器,后定
名为反击三号。反击三号是一种在几百公里的高度上,在外层空间拦截敌方来袭弹头的
反导武器系统(类似于现在的陆基中段反导导弹),而且还采用了相当超前的双层拦截
概念,即保证在第一枚拦截弹没有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还有时间再发射第二枚拦截弹,
以保证拦截效果,目前美国提出这个概念也还没有几年。由导弹、“715”精密制导雷
达、“7010”预警(目标)雷达、指挥所和地面设备组成。反击三号导弹为三级固体导
弹,最大直径 1.4米 ,从地下井发射。
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共同组织召开了反击三号高拦反导武器系统方案讨论
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由于工程任务的调整,1977
年反击三号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车载计算机作为东风五号(后期
批次)和其他型号配套使用。
反卫一号 二院在研制反击导弹的同时,还完成了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
以卫星反卫星)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反卫
一号应该没有上天,不过可能在实践二号乙卫星进行过部分试验,实践二号乙卫星为无
源雷达定标试验卫星。它用直径为 4m 的气球作为引导用的光学信标,用直径为 0.
45m 的金属球作为地面雷达标校用的金属球。两球之间用 600m 的丝绳连接。直径
4m 的球内装有升华物和少量残余气体,入轨释放后气球膨胀,聚酯镀铝表面的 4m
直径球很亮,由此引导雷达,以便于搜寻发现直径 0.45m 的金属球。这个雷达标
校估计是为反卫一号地面遥测准备的,以卫星反卫星基本上需要地面进行控制。

实践2号乙卫星
在进行反击导弹研制的同时,我国还进行了反战术导弹的试验,主要是用红旗导弹
进行,1970年年代,我国用红2导弹拦截过近程弹道导弹(估计是东风2),红旗3则于
1974年进行拦截高空,高速飞机和空地导弹的试验(使用的靶弹是图强1号靶弹),取
得成功。同时不为人知的红旗4号导弹估计也有这方面的战术指标。

红旗3号导弹,红3导弹是红1导弹的改型,它主要是用来对付SR-71之类的高空高速
飞行器。1965年开始研制,1973年定型,红3导弹没有大规模入役,但进行过多次的反
战术导弹的测试。

由上海航天系统在1970年代研制的红旗4高空高速远程防空导弹。红4导弹1981年进
行了两发遥测弹的试射,取得了预期的目的,之后停止发展,几年以后,航天二院的红
9导弹开始研制。红4导弹的性能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它有两个技术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采用了相控阵的制导站,二是采用了固体发动机。
第4章640-2 反导反导大炮
640-2是反导大炮项目是由201所(原常规兵器研究院(即总后勤部二十院)所属超
级炮研究所)负责研制的。
1971年1月七机部军管会根据国防科委通知,由二院接管了常规兵器研究院(即总
后勤部二十院)所属超级炮研究所,代号为二一○所。
二一○所承担的超级大炮反导系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图用炮射次口径弹作为拦截手段。早在1965-1966年间,就在 85毫
米 口径滑膛炮上进行了试验。 4公斤 的弹丸,初速达到了 1200米 /秒,这个速
度比改装前提高50%。1966-1968年,在140炮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上进行了11次48发试验
,发射 18公斤 重的弹头初速达到了 1600米 /秒,射高达到了 74公里 ,射程
130公里 , 1000米 立靶射击精度0.0168%,。在滑膛炮发射次口径弹试验的同
时,二一○所还进行了 320毫米 次口径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的研究试验,
确定了 320毫米 超级大炮----“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设计方案:炮长 26米 ,炮
重155吨,弹重 160公斤 ,初速 900米 /秒。力争在1969年参加拦截“东风三号”
弹头的试验。“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资料目前还很少,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应
该做了一门样炮,其实战价值不是很高。

先锋号反导大炮,该跑采用了加长身管,长 26米 ,重155吨,安装在
专用的发射滑轨上,十分笨重,实战价值不大。
第二阶段:由于第一阶段的测试发现无制导的炮弹很难达到实战的要求,201所决
定转移研究方向,从炮射火箭弹,改为炮射导弹,同时,上面又提出研究能够用于实战
的低空拦截系统,目的大约是为了对付常规弹头。而炮射导弹既有炮弹的高速度,又有
导弹的高精度,无论高低拦截都能使用。于是反导大炮的第二阶段研制从1970年开始。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优先解决,一个是火炮口径的选择,一个是过
载问题。前者经过选择,决定采用无后坐力炮,并研制了一款口径在 400mm 无后坐
力炮,这也是我国口径最大的一款火炮。后者则需要研制能承受高过载的陀螺敏感元件
,为此二一○所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所合作,专门研制出了能成功挺过3000个到5000
个股的振梁速率陀螺。这种陀螺现已装备到了其它导弹工程上,并荣获国家发明奖。此
外二一○所还对回收弹丸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 140毫米 口径炮射高过载开伞回
收弹试验,成功;从3000到15000个g的高过载环境里开伞回收,成功率100%;弹丸速度
达到3-4倍音速时开伞,成功。以上几项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
收技术的进展。
由于炮弹的精度始终是个问题,反导大炮的研制于1978年停止。
第5章 640-3 激光武器
640-3是激光反导系统,是由成立于1964年的上海光机所负责研制的。关于640-3激
光武器项目,张劲夫和王大珩在1993年接受军旅作家陈晓东采访的时候,从各自的角度
谈了一些640-3工程鲜为人知的事情。

张劲夫----文革前我国科技界的主要领导,参与过我国多项科技工程。
张劲夫回忆了激光反导的一点决策方面的事情(采访时间是 1993年3月23日 ):
罗荣桓逝世那一年(1963年) 的有一天下午,毛主席把我和罗瑞卿找去了,罗瑞
卿当时是总参谋长。我们到了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那些日子神情非常忧郁。我们那天
见到他时,他仍然沉浸在悲 痛之中,说:“罗荣桓是一个好同志,他去世了,让我们
为他默哀吧。”说完,他带头站起来,望向远方,然后低下头。我和罗瑞卿也和毛主席
一样,脱帽低头给罗 荣桓默哀。几分钟后,毛主席从肃穆的气氛中回过神来,说:“
今天叫你们来,要想跟你们讨论一下中国的防御问题。我们实行的是积极的防御方针,
绝不会去进攻 人家的,但人家要进攻我们,人家有导弹、原子弹,我们怎么办?我们
就要防御,就要有对策。”毛主席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他点燃了一支烟,又说:“张
劲夫同 志,我叫中办通知你们研究防御政策,你们研究出来了吗?”我立即给毛主席
汇报:“我找人研究了一下,初步想到的有三条:其中一条是要布阵,就是说我们应该
研究死光(激光),这种东西可以粉碎对方导弹弹头对我们的袭击,但在这个问题上
还有争论,一部分人说行,另外一部分人说不行。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请主 席定
夺.”毛主席眉头一皱,若有所思地沉吟了一下,然后把目光投在罗瑞卿身上,说:“
你是总长,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罗瑞卿倒是干脆,说:“我认为要干,哪怕
把钱扔到水里去也要干!”毛主席又说:“那好啊,那就干吧。”就这样,中国要搞死
光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2)

王大珩----我国著名科学家,主要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863计划的倡议者,640-3
工程的实际技术负责人。
王大珩则简短地对640-3做了一个总结(采访时间是 1993年5月8日 ):
科学院接受激光任务后,主要在上海激光研究所实施。那时这个任务的代号叫640-
3,
是反导防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试图用激光束,拦截入侵导弹和飞机的武器装
备。科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长期探索后,我们认为激光不宜用于武器出
现,而是把它用到尖端科学技术上去了。我们光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今天已经走到了美
国的前面。(3)
目前关于640-3的资料还很少,不过上海光机所的范滇元院士在《中国激光技术发
展回顾与展望》对640-3系统有段总结性的文字:
1. “ 6403” 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
1964年启动,最后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这一项
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
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
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2)实现了系统技术集
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 10米 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
毫米铝靶,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3)第一次提示了
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现象和机制。(4)第一次深入认识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
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如万焦耳级非稳腔激光器
、片状激光器、振荡-扫瞄放大式激光系统、尖劈法光束质量诊断等。(5)激光元器件
和支撑技术有了突破性提高,如低吸收高均匀性钕玻璃熔炼工艺、高能脉冲氙灯、高强
度介质膜、大口径( 1.2米 )光学精密加工等。(6)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

范滇元院士本身就是这个项目主要参与者,先后参加研制1010W、1011W和1012W高
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笔者推测当时应该制造了一些实验室的激光炮样跑,其中可能有
口径为 120mm 的激光炮,当然离工程应用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1976年以后,上
海光机所的工作转向了“神光”系列激光器的开发和ICF试验,为我国激光事业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另外,640-3工程可能还有机载激光武器计划,刘颁豪院士的简历中就有
“70年代中640-3工 程的激光远距离打靶和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获国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奖,是我国激光武器基础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介绍,美
苏好像没有 哪款战略导弹叫响尾蛇,战术导弹叫响尾蛇的倒有不少,其中对我国威胁
最大的就是美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如果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确实是指这款导弹的话,那
么是 机载激光武器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这个计划确实是机载激光武器的话,那就相当
的超前了,美苏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进行了一些机载激光武器的试验,但实际情况不
是很令人乐观,近几年美国机载激光器进行了多次测试,情况还不是很让人满意,离大
规模的应用显然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关于640-3的“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究竟
是指什么,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公开。

神光I的主放大系统
此外,中科院的原子所也提出了反导课题。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杜文甫撰文回忆:
1968年10月—1969年2月,我有机会作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中关村分部科技人员
与科学家朱洪元、谢家麟等一起参加核工业部基础学科规划调研工作,最后向二机部提
出几项必须重视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有由我主笔起草的《关于建立空间核爆炸辐
射效应模拟及反导机制研究》。在 1969年8月15日 国防科委的规划会议上,同意将
此项目列入规划中。但在当时的混乱年代,虽然这项目列入规划,大多仍然只能保存在
保密柜里,很难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
1969年10月13日 这天,我得到所通知科委首长要接见我。我很高兴,立即与科学
家朱洪元、 所计划处长高启荣一起去友谊宾馆。当在一位秘书陪同下走进会议室的时
候,我环视一下房间,是很普通的办公室,没沙发,办公桌位置上也没有首长,我看见
只有 一位身着草绿军装的长者正站在一个木椅子上,用毛巾擦玻璃窗。这时秘书说:
钱主任,原子能所同志来啦。当这位擦玻璃窗的军人转过头来时,我心里一震,啊,
是钱学森,这是要接见我的科委首长,我要见的是这样一位我所敬重的著名航天科学家
——钱学森。他当时是国防科委副主任。
随 后二机部九院科研处也来了两位同志。当所计划处高启荣简单介绍我们后,钱
学森很谦虚地说,我今天找你们是因为中央要我也管下核科学事务,你们知道我最熟悉
的是导弹、航天。核子武器我是外行,要管,就首先要学习。钱老说,当前世界形势
在变化,空间核子试验要逐渐停止,地下核子试验也会最后被禁止。你们提出利 用强
流大功率电子束进行空间核爆炸辐射效应模拟及反导机制研究课题很及时,很重要。这
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的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必须要中国科学院、核工 业部研制和
效应测试部门再次大力协同工作。为此请你们谈谈设想,我也请九院同志来参加讨论,
也要听听设计单位意见。
核子科学家朱洪元介绍方案中可以模拟5MT级核爆炸离开中心 10公里 范围对导
弹弹体材料的X光破坏实验。我介绍如何实现在20平方厘米实验面积上,在不大于20ns
时间内释放不小于1000焦耳/cm2的电子束辐照设想。
……
由于这次钱学森副主任的亲自过问,核爆炸效应模拟工作立即快速启动。 1970年
7月30日 ,国防科委组织召开有各方面20多位专家参加的方案论证会,通过了建造
4Mev,100kA,50ns强流电子加速器并先期在中关村建立1Mev模型加速器总体方案(后
代号730工程)。由于得到钱学森的支持,使这项重大国防科技工程能在文化革命的年
代被启动,虽然进展不如预期,我也因为去干校和转入高能加速器建造任务而离开这项
工作。但通过建立1Mev模型加速器的研制、改进工作培养了人才,并将这项工作转移到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继续下去,先后开发形成1MA的低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闪光二号
”,多功能辐射装置“强光一号”。这些设备在国防科研试验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开展了极强脉冲电子束的产生、传输、诊断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在1999年
这项工作开发中培养出了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士邱爱慈。(4)
这里提到的730工程最后在西安研制了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晨光号,并形
成了以邱爱慈院士为核心的团队,这个团队在1980年代研制了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束加
速器---- “闪光二号”,新世纪之交研制了多功能辐射装置“强光一号”,至于在反
导方面进行了一些什么试验,相关的资料就很稀少了。
第6章 640-4预警系统
640工程的预警系统实际上是一套陆基系统,不过在这部分笔者还是将范围扩大些
,也谈谈海基和天基部分。
(一)陆基部分
640工程中的预警系统实际上是陆基系统,不仅服务于反导工程,也服务于其他的
航天项目。
640工程中的预警系统实际上隐藏在卫星测控系统当中,我国卫星测控系统第一期
工程是1965年开始建设,1968年8月,除渭南外,已基本建成。640工程是在1967年才正
式确定方案,所以其陆基早期预警雷达网就利用了这些卫星测控系统。卫星测控系统第
一期工程是由渭南卫星测控中心和酒泉、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喀什7个观
测站组成,除酒泉外,其他都属于640工程,其中: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大厅
渭南站是640工程预警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也就是预警系统的大脑,又叫“28基
地”, 28 基地既是整个地面观测系统的指挥中枢,也是配备最完整的观测站,原为导
弹试验基地,其设施包括前置遥测站、回收站、活动观测站。28 基地也就是今天的西
安卫星测控中心,1967年开始建设,1970年正式建成。
湘西、南宁、昆明、海南4个站主要是进行卫星入轨测量,同时也承担运行段测量
任务。胶东、喀什为运行段测量站,前者为入境圈测量站,后者为出境圈测量站。
以后又增设代号“长江”的回收测量站、代号“前哨”的第一活动站(弹道导弹搜
索和跟踪系统)、代号“黄河”的第二活动站(移动式导弹跟踪系统)和代号“长城”
的长春站(备份的导弹预警系统)。这些新增设的子站实际上就是2期卫星监控网络系统
,一些资料认为远望号也属于2期卫星监控网络系统,这个说话不一定准确,远望实际
上属于718工程的,它由海军负责,海军当时把要发展的军舰和军铺船都加到这个工程
里面,所以严格来说,远望并不属于2期卫星监控网络系统,尽管它承担的任务是航天
监控。(5)

喀什站的监控设备
640工程的预警系统安装了数量众多的雷达和光电仪器----其中主力就是7010雷达
和110雷达,这两个东西将放到后面单独介绍----包括用于地球轨道测量的154-2
乙型单脉冲雷达、701-5型无源引导雷达、多谱勒频移测速仪(在南方4站均安装
)、比相干涉仪(安装在南宁、喀什站)、光角望远镜、160型电影经纬仪、150
型光学经纬仪等;用于微波遥测的930时统、717计算机数字处理机;用于指管通
情(C3I)的控制中心,108乙型计算机等。
另外从70年代初14所所长申仲义积极建议并研制了超视距体制试验雷达——11
2—1。这一雷达采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相控阵电扫接收天线,主振放大发射、高中
频大动态接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等技术。1982年12月首次观察到距站900—
1450公里(超视距)范围内的国内民航班机。这种试验雷达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
制战略、战术超视距体制雷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这些站的通信是以有线通信为主,无线通信为铺,传输干线是以国家电信线路,无
线部分则是无线短波单边带专向电路。为此配备了4种有线载波线路设备,2种短波通信
设备,并采用了SCA-3型数据传输机(清华大学研制)。它们的通信网络是一个二级通
信网络:先由28基地沟通与喀什,湘西的有线通信,以后在湘西建立汇接分中心,再沟
通与其它几个站的联系,形成二级通信网络。另外各站之间还建立了计算机间远距离数
字通信系统,并设计了简易的数据通信规程,这估计是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下
面单独介绍一下110雷达和7010雷达。
110雷达 110雷达最早是在1958年开始研制的,当时在“大跃进”的狂潮下,提出
了过高的指标,而且提供的参考雷达性能很差,当时没有取得太多进展,110的研制于
1960年底暂停,不过在1959年14所还是研制成功了一部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收到
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的较强回波,取得了观测外空目标的初步成果。1961年6月
,聂荣臻提出110雷达不能停下来,同年14所的副总师张直中(我国资深雷达专家)向
14所所长申仲义提出发展单脉冲雷达,得到申仲义的同意。随后两年,张直中和他的团
队突破一系列技术问题,随后决定研制一款单脉冲试验雷达。1963年,申仲义拨款30万
元从 西安786厂购买了一台苏式COH 9A 雷达对其进行改装。14所动用了近百名技术
人员将它改装为单脉冲体制,改装工作在1964年完成,经测试其测角精度比圆锥扫描体
制可提高5倍,这是我国第一台单脉冲体制雷达。1965年,110雷达再次上马,将脉冲压
缩和单脉冲体制用在110雷达上,由张直中任技术负责人,至此,110雷达的研制正式开
始。1971年开始安装调试,到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安装在云南。(6)

庞大的110雷达
110雷达的全称是110大型单脉冲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是作为导弹和卫星的再入段精
密跟踪雷达,它采用了卡塞格伦式天线,双波段五喇叭馈源,天线抛物面口径为 25米
,天线系统重400吨,天线罩球面直径 44米 ,高 36.5米 ,由1500余块六角形
蜂窝式玻璃钢模块镶嵌而成。发射机选用了12所的巨型多腔速调管,它高 1.5米 ,
重100公斤,峰值功率为2.5兆 瓦。采用了多极化、脉冲压缩、数字压缩、数字测距、
脉冲多普勒测速和多目标高速磁记录和重放等新技术。除了这些东西以外,张直中张老
在他回忆文字中还谈到 采用了“多路接收技术,除跟踪主目标外还可以跟踪同在天线
波速内但偏离主目标的其他目标,如可跟踪导弹下落进入大气层后,末级火箭可能碎成
几片伴随在导弹 四周的情形”(7)。
110雷达,到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已可以连续跟踪1000多公里以外的卫星
,实际使用中,110雷达能跟踪2000公里以外的非合作外空目标,显示其不俗的性能。
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美苏之后,第3个能研制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也
是640中的核心雷达,是我国反导预警系统的顶梁柱。这台雷达只部署了一台,目前好
像还在使用。
7010雷达 7010雷达是根据640工程的需要而研制的。1970年,中央批准研制7010雷
达,14所组织了以薛国伟,张光义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的300余名科技人员进行研究。不
过据张直中张老回忆,早在1964年14所就已开展7010雷达的研究,最初的工程代号叫
111,1969年改为7010。据张老回忆:1964年,640工程需要一款远程预警雷达,并把任
务下到14所。 张老了解到国外正在发展一种新体制雷达――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比
当时的机扫雷达拥有更好的性能,并向申仲义建议研制这种雷达,得到申仲义的大力赞
同和支 持。随后张老从精密跟踪雷达总体室抽调了几个技术骨干对相控阵体制进行研
究,当研究深入以后,即开列了需要解决的若干专题。由于申仲义不断将新的技术力量
补充到相控阵的研制上来,使得14所在其后数年解决了以上若干专题。所以在1964年
7010雷达就已开始研制。(8)



2008年4月的一天,鼎盛王朝军事论坛的北京地区网友到北京以北的黄羊山考察
了7010。以上3图是xxbit网友根据当时探险的照片和测量,绘制的7010雷达三位结
构图,可见雷达依山而建,面向西北,成固定角度的巨大阵面。十分专业。
7010雷达1972年开始小面阵天线的安装和调试,安装在北京 以北几百公里的海拔
1600米 的黄羊山上,1974年9月7010雷达经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
空目标。1976年进行全面阵天线的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转,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
1977年以后7010雷达多次完成中 国导弹,卫星观测任务。特别是可以为110雷达提供目
标指示,共同组成测量网。

7010雷达的遗址,巨大的天线阵面
7010雷达的发射机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调管,总峰值功率为10 兆瓦,平均功率为
200千瓦,电扫描天线阵面为 20米 X 40米 ,馈电单元(也就是T/R组件)8976个
,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内进行边搜索边跟踪,可连续跟踪多批目标,配备了
大中小型计算机对全站实时控制,处理和计算。采用了脉冲压缩,反副瓣,变极化等反
干扰措施,对一`些关键器件,分机采用双工冗余技术,配有全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和
故障显示系统。
7010雷达可以连续跟踪3000公里以外的多个卫星目标(有说是10个)

2004年军博-国防知识展 展出的7010 雷达

《当代中国电子工业》中的7010雷达
70年代初,空军组建导弹预警雷达团——雷达53团,全团一部雷达——7010雷达,就
在黄羊山上。80年代早期该团及装备移交国防科工委为雷达站,现在该部的编制仍在,隶
属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7010雷达的控制室
7010雷达和110雷达投入使用后,显示了不俗的性能,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使用记
录,但这些记录多是1984年以前的,这之后的很难找到。
1.1979年美国太空实验室坠落,在坠落前,两部雷达对其跟踪了8天,并根据测得
的数据,对其坠落做了内部预报,后来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时间仅差
了4分钟,地点仅差经度2.9°和纬度1.3°。
2. 在反击一号反弹道导弹试验中,弹体离架仅 10 秒钟就被110雷达紧紧抓住,并
稳定跟踪,迅速预报落点,为火箭、反导试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3. 1980年 5 月,110雷达在两发东风五型洲际导弹全程试验中,分别获得了 316
秒和 396秒的跟踪测量数据,最远跟踪距离达 3000 公里。

东风五型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轨迹图
4.  1981 年 7 月  18 日,7010 雷达站接到当时国防科工委主任张敏参谋长的
电话,要求对 19 日苏联向太平洋发射的运载火箭进行跟踪。7010 连续开机 11 天,
于 19 日和 28 日两次观测到该运载火箭,及时预报了发射点和落点经纬度、预警时间
和射程。从测量数据分析,这两枚导弹是苏联未公布的多弹头试验项目,采用低弹道形
式发射,目的显然是为了测试分导弹头的导引精度。从事后其它管道获得的信息证明,
7010 的观测是正确的。
5.  1983 年 1 月  12 日,110雷达基地接获上级指示,要求观测并拦截正危险
地向地球坠落的苏联 1402 号核动力卫星。然而,由于苏方不公布卫星的轨道参数,雷
达转动的巨大天线, 连续工作 4 个半小时,仍如大海捞针,一无所获。直到第 3 天
,昆明站才跟踪上了目标,并向沾益站进行了及时通报。根据通报中的轨道参数,18
日和 19 日沾益两次开机连续捕捉到了目标,并判明是三个目标,列为  1402A ,
1402B, 1402C 。
1 月 2 2 日,张敏参谋长致电该站询问该枚苏联侦察卫星的陨落时间和地点。中
央当时
已电令全国 X 个拦截阵地,万一这枚卫星落入我人口稠密地区,务必在其陨落前
将其拦截、
击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天正午,沾益站通过 BX-10 微机的解算
,得出了
1402A  的陨落时间为  1 月24  日4 时至8时之间,并将这一预测上报了科工
委。  1 月 2 4日 5时,沾益站又报出该星体再入大气层的准确时间为 24 日 6 时
30 分,地点为东经 67.9 度,北纬 1.1 度,不会落入中国境内!这下军委领导才放了
心。1402 号卫星实际陨落的时间比沾益站的预报提前了仅 9 分钟,位移误差为 3400
公里。
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预报时间较准,比实际时间仅差 1分,但位移误差上万公里
,比中国的预报范围大了 3倍!
(二)海基部分
海基部分主要是指718工程,718工程和640工程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工程,它主要是
海军方面负责,起因是洲际导弹的试验需要观察船。718工程的核心是3艘远望(向阳红
10号后来改装成远望4号),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为监控洲际导弹而研制的,所以是640工
程预警系统的有效补充和延伸,640的陆基系统还是有不少死角的。实际上,远望号以
后一直承担着各种航天监控任务包括载人航天工程。
2004年军博的国防知识展上,在介绍远望号的时候,就提到:远望1号对洲际导弹
的有效跟踪时间是1个小时,其中最有价值的跟踪时间只有60秒,不具备实战价值。这
说明远望号测量船是有反导预警任务的。尽管它不属于640工程。
718工程的远望1号和2号,是1976年9月,在上海江南船厂开始投料开工,1977年2
~3月份先后上船台,1978年下水,1979年12月交付。全长 190米 、高 38.5米 、
宽 22.6米 ,9层舱室,满载排水量为2.1万吨,主机功率为11936千瓦(1.6万马力)
编队平均航速18节。甲板上装有54副天线,最大的雷达天线直径9米,重约90吨, 这些
天线的布置采用了平行的方案,就是船与轨道面是准平行的状态,这个设计是我国特有
,国外的远洋测量船没有这种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方案主要是因为远望的 基地在长江
岸边,要过南京长江大桥,采用国外的天线布置方案,就过不了大桥,所以采用平行的
方案。事后的使用,证明这种设计是成功,是我们的原创,事实 上,远望船就是我国
的原创船。船的主要功能有:
(1)跟踪测量。船上装备有180单脉冲精确测量雷达、331激光电影经纬仪
、120微波遥测、双频测速设备、综合遥测设备等测量设备,计算机系统(含运算速
度每秒百万次的计算机),以及由测量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测量控制系统,从而以
较高的概率解决海上跟踪测量的捕获引导问题。笔者目前没有这些电子设备的详细数据
,不过据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飞行员郭文才回忆,1980年,东5导弹测试的时候,导弹在
距预定海区 8000千米 的时候,远望号的雷达就发现了目标。(9)
(2)导航定位。船上采用三种定位手段:第一种惯性导航系统,第二种卫星导航
设备,第三种天文经纬仪。这3种设备组成综合导航定位系统,使测量船的定位精度达
到米级。
(3)全天候通信。船上设置有数传、移频和移相、电报、电传、保密电话以及原
子频率标准钟的时间统一分系统等。通信手段有短波通信、超长波通信、超短波通信、
中继通信和卫星通信等。保证了数据和信息快速传输准确无误。
(4)气象预测。船上装有气象雷达、探空仪、氦气球高空施放装置、卫星云图接
收设备。能及时提供本船船位海上高空气象参数、水文调查以及灾害性气象预报。
(5)打捞救生。船上设有打捞救生快艇、液压折臂式起重机、直升飞机及其起降
平台、指挥塔及相应的导航通信设备,具有打捞数据舱和营救宇航员的能力。
(6)集中控制主机、锅炉。采用气动单元组合仪表,自动调节系统,主机采用远
距离操纵机构,使主机和锅炉均实现集中控制。这在中国汽轮机船上还是首次采用。

在海上航行的远望2号
T6
(三)天基部分
640工程中是否有天基预警系统的计划,笔者目前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到今天我
国的天基预警系统也刚刚形成一个雏形。不过在40多年以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是进行了一
些早期的尝试。这里做点简单的介绍。
长空一号卫星 1970年代,上海航天系统发展了一款名为长空一号的技术试验卫星
,一些资料称这是中国第一款电子侦察卫星,国内的一些权威资料也谈到长空一号的主
要任务是对地遥感,获取电子信号。长空卫星一共发射了6颗,其中3颗因为风暴火箭的
发射失败而失败,其它三颗均入轨,它6次发射的情况如下(10):

在组装调试的长空一号卫星
(1) 1973.9.18 1138千克(卫星重量)   失败(火箭二子级游机故障)
(2) 1974.7.12 1108千克(卫星重量) 失败(火箭二子级游机故障)
(3)1975.7.26 1107千克(卫星重量) 运行轨道参数:近地高度 187km,远地高度
474km,倾角 69.027度, 周期91.02分钟。
测试情况:卫星服务系统个单机性能满足要求,星载计算机,数传和跟踪综合体制
,三轴稳定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考核。问题有卫星有效载荷系统能接收信号不能定
位,红外地平仪输出有饱和现象,遥控电池提前耗尽等。
(4)1975.12.16 1108千克(卫星重量) 运行轨道参数:近地高度 184km,远地高度
387km,倾角68.991度, 周期90.22分钟。
测试情况:卫星寿命比设计有提高,星上仪器设备可靠,工作正常;红外地平仪克
服了饱和输出现象,遥控电池提前耗尽问题解决,但卫星有效载荷系统问题未解决。
(5)1976.8.30 1108千克(卫星重量) 运行轨道参数:近地高度191km,远地高度
2145km,倾角69.166度, 周期108.44分钟。
测试情况:星上服务系统工作正常,但卫星有效载荷系统在相当长轨道上收不到信
号,故未能得到考核。
(6) 1976.11.10 1208千克(卫星重量)  失败(火箭二子级游机故障)
灯塔一号导航卫星 1967年,海军提出发展导航卫星的建议。 1968年7月9日 ,
国防科工委提出尽快完成方案论证。1970年11月论证结束,并命名为灯塔一号导航卫星
。1972年—1979年,完成了一批样星的模装和试验, 1980年12月31日 ,停止研制。
目前灯塔一号的资料非常少,笔者估计其方案可能和现在的北斗导航卫星的方案类似。
(11)
尖兵军事侦察卫星 尖兵军事侦察卫星今天已经是个庞大的家族,不过在1970年年
代,尖兵卫星就是返回式卫星,第一代尖兵卫星是第一代返回式照相普查卫星,重约
1800kg 在轨时间3-5天,胶片地面分辨率 10米 ,用于地面固定目标的发现与识别
。1974年进行首次发射,因火箭坠毁而失败, 1975年11月26日 再次发射成功并回收
成功。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现场
第7章640-5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

郭永怀----我国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主要从事力学,空气流体研究。 1968年12
月5日 ,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不幸牺牲。搜救人员 在找到郭永怀遗体的时候,发现他和
警卫员一起用身体紧紧护住宝贵的技术资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40-5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是由郭永怀于 1965年2月28日 国防科委的反导防御
会议上,提出来的。同年10月5日正式向力学所、物理所、电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达640
-5任务,并确定由力学所抓总。
为此力学所为640-5工程调整了科研布局,抽调了激波风洞组、电弧加热器组、高
速气流传热组、高温气体组等为640-5工程服务。1967年10月,毛主席批示决定对国防
科研体制进行大调整,力学所从事640-5工程的人员划归七机部建制。
目前关于640-5的资料还很少,很难了解它的详细情况。
第8章 不是结尾的结尾
1972年尼克松的北京破冰之旅,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迅速升
温,虽然来自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但实际上国际关系已大大缓和:美苏于1972年签订
了限制反弹道导弹导弹条约;1976年,美国宣布关闭“卫兵”导弹防御系统。640工程
是个浩大的工程,技术难度大,要想在短期取得收益是不现实的。因此1970年代中期开
始,高层开始考虑640工程的方向问题。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建设重心的转移,具有
浓郁军事色彩的640工程开始步入暮年岁月。
1977年后,有关部门开始酝酿640工程研制任务的调整。1977年11月,七机部在《
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彻底扭转了
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1978年2月,二院向七机部呈交《关于二一
○所任务方向问题的报告》,提出终止反导超级大炮的预研工作。两个月后,在 1978
年4月26日 ,七机部部长宋任穷向二院传达了国防科委的意见:组成一支精干队伍,
继续进行反导多途径探索;所需经费专款专用;其它力量承担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任务。
1978年6月29日 , 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听取国防科委汇报,研究调整七机部二院
任务方向和制订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等问题。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在会上作
了重要讲话。要 点是:要拼命把东风五号搞出来,要集中力量加快进攻性核武器的研
制,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二院应把研制力量放到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上。反导武器还是要
积极研 究,留少数人继续搞。1978年8-9月,二院在昆明基地成功地进行了反击一号两
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随后不久,考虑到反击一号技术落后,研制周期长,资金消
耗大,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条件差,“继续搞下去对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合理调整二院
任务和研制力量不利,”二院遂主动向部里提出:在完成3发模型弹后结束研制工作。
同年12月,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召开联席会议,明确二院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潜地导弹研制
任务。二院只留少数人继续进行反导弹预研,搞多种途径探索。
1980年3月19日 ,国防科委党委常委在听取七机部汇报时,对反导弹、反卫星研
究工作确定了调整原则:停止反击一号、反击三号和炮射导弹的研制与试验,1985年前
由型号研制调整为多途径探索的预研,反导技术途径以导弹反导弹与强激光为主。停止
炮射导弹的预研;结束在天津市的反导跟踪雷达会战;继续研制301单脉冲雷达;将反
卫星技术的总体方案设计任务调整为单项预研。科委党委常委指出,发展反导弹技术应
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长期搞下去。
1982年,航天部计划会议正式决定640工程下马。除保留激光破坏原理和核电磁脉
冲技术两项课题外,其余有关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进行。
640工程下马6年后,863计划浮出水面,一个新的未来开始了。
2007年我国首次反卫取得成功。
2010年首次陆基中段反导取得成功。
我国反导的步伐越走越快,在今天我们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先辈的努
力,不论经历怎样的苦难和艰辛。
-------------------
注释:
(1)(2)(3)《中国升起蘑菇云(下)》 陈晓东 1995年 中国社会出版社
(4)《一次鲜为人知的难忘会见——记钱老对核爆炸效应模拟工作的前瞻性支持
》 杜文甫 《科技日报》( 2009 年 11  月 5 日)
(5)《现代舰船(2009.02A)》 发表的对陈右铭的采访
(6)(7)(8)《我的雷达情节》 张直中 《资深院士回忆录(I)》2003年 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中国舰载航空兵的两次“首飞”——访我国第一代舰载特级飞行员郭文才
》 《兵工科技( 2009.09A )》
(10)(11)《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下)》 李成智 2006年 山东教育出版社
t******t
发帖数: 15246
2
小平在独立自主方面比太祖差100倍
b*****n
发帖数: 6324
3
不如倒贴嫖资的外f经济来钱快,老毛看不到这一点,比总湿差远了

【在 t******t 的大作中提到】
: 小平在独立自主方面比太祖差100倍
b*******8
发帖数: 37364
4
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能顶二两肉?不如交保护费崛起屁股。
--矮轮。
H****g
发帖数: 14447
5
长文没人看啊,再顶一下。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要点:
: 1. 64年2月6日,毛接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同他探讨了导弹防御武器,在得到
: 有何能行的答复后,再次强调:有矛就有盾,我们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5年不行十年
: ,十年不行十五年,总之一定要搞出来,偷偷的搞。就这样代号为“640”工程的“导
: 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系统”开始正式上马,秘密进行。
: 2. 到1980年,由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640工程”被终止,完成了自身
: 的历史使命。
: 3. 当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一直在搞导弹防御系统的时候,就要求中国协助编制美国的“
: 星球大战计划”。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企,大量军工技术人员闲置
: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先生同意先后三批派遣总计870多人的中国军工队伍为美国编

L******f
发帖数: 5368
6
re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长文没人看啊,再顶一下。
y**o
发帖数: 8897
7
邓小平就是个笑话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要点:
: 1. 64年2月6日,毛接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同他探讨了导弹防御武器,在得到
: 有何能行的答复后,再次强调:有矛就有盾,我们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5年不行十年
: ,十年不行十五年,总之一定要搞出来,偷偷的搞。就这样代号为“640”工程的“导
: 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系统”开始正式上马,秘密进行。
: 2. 到1980年,由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640工程”被终止,完成了自身
: 的历史使命。
: 3. 当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一直在搞导弹防御系统的时候,就要求中国协助编制美国的“
: 星球大战计划”。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企,大量军工技术人员闲置
: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先生同意先后三批派遣总计870多人的中国军工队伍为美国编

b********h
发帖数: 2451
8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要点:
: 1. 64年2月6日,毛接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同他探讨了导弹防御武器,在得到
: 有何能行的答复后,再次强调:有矛就有盾,我们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5年不行十年
: ,十年不行十五年,总之一定要搞出来,偷偷的搞。就这样代号为“640”工程的“导
: 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系统”开始正式上马,秘密进行。
: 2. 到1980年,由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640工程”被终止,完成了自身
: 的历史使命。
: 3. 当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一直在搞导弹防御系统的时候,就要求中国协助编制美国的“
: 星球大战计划”。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企,大量军工技术人员闲置
: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先生同意先后三批派遣总计870多人的中国军工队伍为美国编

r*****y
发帖数: 53800
9
果然我一看标题就猜到了内容。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文革期间军工项目中,各方表现纪实中国的反导工程/反导计划 (转载)
钱学森、于光远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争论资料zz知情人回忆钱学森在庐山会议后为何安然无恙[转载] (转载)
钱学森、于光远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争论资料中国人口将达42.64亿!!你的人口政策是火箭专家制定的!!
这次搜救中国太土了,只会坑哧坑哧的出苦力巨浪潜地中程导弹研制过程
毛泽东:反导武器总是要搞出来的来来来,科普一下国防七子
你兔被下马的640计划中国弹道导弹回顾与思考
钱老挺不容易:钱学森如何上林彪贼船和文革批邓笑翻了,1990年代初全民气功热:学员一律顶“信息锅”
东风6最新型液体燃料导弹是全面超越东风41导弹的存在钱学森揭发张爱萍:他说蒙古曾是中国领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导弹话题: 雷达话题: 640话题: 工程话题: 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