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王鸣岐
相关主题
俄罗斯准备开始向中国供应粮食(转载)广州今年艾滋病增加三成
干旱在法国继续恶化,54个省缺水铲子又造谣了, 关于孙中山和甲午战争
中国和欧洲旱灾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隐忧经查证甲午战争期间,孙逆并无勾连倭寇之举。原文有错已删除。
西方式的民主其实就是毛片广州市100个男同性恋里就有10个艾滋病感染者 (转载)
有的地块打了四次药虫子都没打死农业部官员: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纯属谣言
毛泽东对信阳事件的定性广州已有40所高校检查出艾滋病 男大学生嫖男妓是重要原因
广州发生多起疑因接种甲流疫苗发病案关于北洋民国时期的留学情况
刘延东刘书记是刘志丹的侄女?历届奥林匹克物理金牌获得者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王鸣话题: 病毒话题: 研究话题: 黑粉菌话题: 河南大学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a
发帖数: 6858
1
这种武器用来对付印度、越南、印尼、日本这样人口众多、土地稀少的国家会非常好用
的。
============================================================
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王鸣岐
2006-01-01  作者:王守正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王鸣岐,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学家。他首次发现粟黑粉菌异宗配合,并突破在人工
培养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的技术。他是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
,对粮食作物病毒的鉴定、诊断和防治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晚年,他从事
病毒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研究,许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对粮食安全贮
藏和粮食微生物学的研究,他也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
王鸣岐,又名凤岗,号济熙。1906年2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滑县一个农民家
庭里。幼年常随家人下地耕耘。1913年进邻村蚕桑小学学习,毕业后,因家庭经济
困难回家务农,并在本村就读私塾。在此期间,经常聆听老师教导:读书要有益于天下
;学习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这些话他虽然不甚理解,但在幼小心灵中却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21年王鸣岐到开封一家平民工厂,一边做工,一边自学。经
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22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学。他深知学习来之不易,因而十
分努力,成绩优异。1928年考入河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在半工半读中度过4年学
习生活。193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4年王鸣岐考取公费留学,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他主修植
物病理学,副修遗传学,同时还选学了许多其他课程,尤其对导师E.C.斯托克曼E
.C.(Stakman)开设的研究生专题讨论课最有兴趣。在校期间,他从事粟黑
粉菌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致病性的研究,在这项工作中,他首次发现了粟黑粉菌的异
宗配合,并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由于他研究工作成绩突出,于1936年获
得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推选为Sigma-Xi荣誉学会会员,参加
了美国植物病理学会和真菌学会。结业后,导师建议他留校工作。当时国内抗日战争爆
发,内忧外患,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热情,王鸣岐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
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定回国。在回国途中,他用了3个多月时间,访问了美国、墨西哥
、英国、荷兰、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2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会见了著名
学者80余人,广泛学习和吸取世界各国生物科学的最新成就。这次参观访问对他一生
科学事业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
1937年11月王鸣岐回国后,应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之邀任教授,1939年
任农学系主任,1946年任农学院院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争威胁,河南大学多
次搬迁,尽管他家里东西丢失殆尽,但他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随身携带,以便随时随
地为学生上课和从事科研工作。1939年河南大学迁往豫西潭头镇,王鸣岐为了认识
和开发伏牛山区动植物资源,与其他教授一起3次深入山区考察。在考察中发现了丰富
的食用和药用菌类以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同时也发现许多急待解决的农作物病害问题
。为此,他租用了近百亩耕地和千余亩山地,以便进行田间试验。1942年当地发生
大旱,王鸣岐生活和工作遇到很大困难,他把从美国带回来的照像机等仅有的一些值钱
物品变卖,以维持研究工作。1944年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J.李约瑟(Needh
am)博士代表英国文教界慰问河南大学时,高度赞赏王鸣岐等在如此艰苦条件下所取
得的科研成就。
1944年河南大学向陕西搬迁途中,在赵川暂息,王鸣岐利用短短休息时间对当
地小麦叶锈和秆锈病的转主寄主问题进行了考察。学校到达陕西关中后,在不到一年的
时间内,多次调查关中植物病害情况,整理出《陕西关中植物病害名录》。对当地农业
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945年底,河南大学农学院准备迁回开封。王鸣岐为了创造和扩大农学院的办
学条件,他一面组织整修院址,一面与国民党政府农林部病虫药械专门委员会、粮食增
产委员会,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建设厅等单位联系筹措资金。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在学院
里建立农学会,办起十几种不定期墙报和油印《农人导报》,让师生发表论文和推广农
业技术。在此期间,他还兼任联会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河南救济分署顾问,筹建黄泛区
农场,对河南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鸣岐任东吴大学教授、江南大学教授。1951年受聘
于复旦大学,先后任教授、生物系主任等职。在担任行政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教学和
科研工作,一直活跃于国内外植物病理学术界上。1960年他以教育部专家代表名义
赴民主德国参加欧洲真菌菌根学术会议;1979年代表我国农业部赴美国参加小麦、
玉米检疫病害学术会议;1984年赴日本参加第六届国际病毒学术会议;1989年
参加在我国南京市举行的国际食用菌学术会议。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跻身于世界科学之
林作出了贡献。
国际上早期研究黑粉菌生物学少数学者之一
1934年王鸣岐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期间,在导师E・C・斯
托克曼指导下,就开始从事粟黑粉菌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工作。粟黑粉菌是粟黑
穗病原体,是一种对粟危害甚大的病害。前人对其致病性机理研究甚少。王鸣岐从生物
学和细胞学入手发现粟黑粉菌异源菌丝细胞的异宗配合,明确了核配及减数分裂是黑粉
病菌有性繁殖的基本特征。这为研究粟黑粉菌分化和新生理小种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这一发现,他第一次鉴定出我国粟黑粉菌有6个生理小种。同时首次在人工培养基
上完成该菌生活史,从此结束了粟黑粉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的时代。另外
,他还发现该菌生活力极强,在室内保存62年的菌孢子,还有1%的发芽率。这些成
果都是国际上首次报道,其论文在植物病理学界广为引用。1937年在他访问德国哈
雷大学时,V.H.Beekev博士称赞这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1947年
河南小麦黑穗病流行,王鸣岐结合粟黑粉菌的研究成果,提倡推广药粉拌种方法进行防
治,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河南分署的表彰。
在我国粮食微生物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4年,王鸣岐受粮食部的委托,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合作,领导了稻谷安全
贮藏和粮食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他通过室内外大量实验资料分析,查明稻谷含水量与稻
谷安全贮藏有密切关系,并制定出稻谷安全贮藏水分含量指标为13.5%以下。这一
研究成果30多年来一直还在国内采用。
王鸣岐结合粮食安全贮藏的研究,还开展了对粮食微生物区系及其演变规律的探讨
。他发现粮食微生物活动与粮食发热、变质、变味、变色和种子生活力强度有密切关系
,从而进一步找出控制粮食微生物的有效方法,为粮食、种子微生物与种子生理学研究
奠定了基础。在50年代末,苏联莫斯科大学植物生理学教授B.A.Rubin称赞
王鸣岐为中国研究粮食微生物学、种子生理科学的带头人,为此还经两国政府批准,签
订了互访留学和合作研究协议。
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
王鸣岐一生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作物病毒病的研究上。1937年王鸣岐回国到河
南大学任教,目睹河南省枣区枣疯病严重,王鸣岐开展了枣疯病的防治研究。他通过病
株和健株嫁接试验,发现枣疯病原体可以通过嫁接传毒。因此提出砍除病株,以保护健
株的建议,在生产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960年,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他开展
了蔬菜病毒病的研究,并在复旦大学建立了病毒研究组。1964年又接受华东局科委
的委托,开展粮食作物病毒病、花卉病毒病、食用菌病毒病以及病毒分子生物学协作研
究。
首次揭示了江、浙、沪稻麦玉米矮缩病大流行的奥秘60年代初我国江、浙、沪一
带水稻、小麦、玉米发生矮缩病,并逐年加重。王鸣岐所领导的稻麦玉米矮缩病防治研
究协作组,经过通力协作,在国内首次鉴定出矮缩病原体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小麦、
玉米都是该病毒的寄主。矮缩病的流行主要是由该病毒引起的。其传毒媒介为稻飞虱。
鉴于这种情况,王鸣岐提出了治虫防病的措施。1965年在上海召开全国稻麦玉米病
毒病防治学术讨论会上,王鸣岐印发了论文,并绘制了一套供推广应用的《粮食作物病
毒病防治》彩色挂图,这对推动我国稻麦玉米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项成果获得了华东局科委、农委的表彰。
王鸣岐还发现小麦黄化卷叶病是由类立克氏体引起的病害;鉴定出为害大麦、小麦
、玉米、谷子、水稻等作物病毒主要有大麦黄化花叶病毒、条纹花病毒、黑条矮缩病毒
等8种。这些病毒是通过真菌、昆虫和种子传毒。这些成果都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提出采用生态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王鸣岐通过对粮食作物病毒病防治工作的大量
研究,发现了在改变农业生态体系时,病毒及传毒媒介也发生变化的规律。他运用这个
规律,提出了用改变生态条件来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在华东及其他地区采用这个方
法,有效地控制了某些病毒的流行。如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改冬麦为春麦,错过糜
子、小麦生长期,有效地控制了小麦黄矮病和糜疯病的流行;南方稻区改变耕作制度和
控制传毒媒介,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这种用改进生态条件的方法来控制病
毒病的危害,不仅开辟了防治病毒病的新途径,也促进了粮食作物的增产。
王鸣岐还根据植物与病毒相克相生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表
面活性物质结合起来,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控制植物病毒病统一起来,研制出TA(
TS)剂,在华东、西北、华北、中南等地区应用于防治作物病毒病取得良好效果。1
989年在国际第二届农业化学助剂大会上报告后,受到与会专家们的赞许,并获得协
作试验推广荣誉。
在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上成绩卓著80年代初,王鸣岐开始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
的研究。某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81年查明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株(H
RVsh)的蛋白质外壳是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并指出病毒颗粒表面赖氨酸残基的
化学修饰,它可与三硝基苯磺酸(TNPS)起结合反应。反应后的TNP―HRsh
颗粒的感染力丧失90%以上,但是仍保持颗粒的完整性。他还证明从TNP―HRV
sh中分离得到的RNA与天然的HRVsh外壳蛋白重建病毒颗粒,同样具有感染力
,而经修饰后的病毒并未受影响。随后他分别以35S.32P双标记同位素追踪感染
力丧失的原因,推测可能是病毒不能脱壳,从而不能复制造成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分
子水平上揭开了控制病毒的机理,并为进一步研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奠定了基础。
为了有效地进行免疫,他又研究了HRVsh外壳蛋白的抗原性。查明其中有两条
多肽链与抗原决定簇有关。近年来王鸣岐又开展了植物病毒遗传工程的研究。他以普通
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重组成嵌合基因。另外,还建立了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和它的RNA侵染大麦叶肉原生质体的技术,查明了它
的侵染过程和运转途径;完成了黄瓜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苏铁树叶绿体细胞质
tRNA的结构分析。这些成果已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作者:王守正)
简历
1906年2月17日 出生于河南省滑县。
1928―1932年 就读河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获学士学位。
1932―1934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4―1937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7―1939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9―1946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
1946―1949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9―1951年 任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51年 至今任复旦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病毒研究室主任。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历届奥林匹克物理金牌获得者有的地块打了四次药虫子都没打死
广州艾滋病感染者超17861例毛泽东对信阳事件的定性
下岗工艰苦创业11年 坐拥价值5000万人刀梅花鹿养殖产业广州发生多起疑因接种甲流疫苗发病案
土鳖国现役正国级、副国级真特么多!擦, 红肿刘延东刘书记是刘志丹的侄女?
俄罗斯准备开始向中国供应粮食(转载)广州今年艾滋病增加三成
干旱在法国继续恶化,54个省缺水铲子又造谣了, 关于孙中山和甲午战争
中国和欧洲旱灾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隐忧经查证甲午战争期间,孙逆并无勾连倭寇之举。原文有错已删除。
西方式的民主其实就是毛片广州市100个男同性恋里就有10个艾滋病感染者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王鸣话题: 病毒话题: 研究话题: 黑粉菌话题: 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