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社科院专家: 从苏共精英到俄罗斯权贵
相关主题
官二代社会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有section 8法案为啥街上还有homeless?
红二代/红三代毁灭了苏联向松祚:世上再无邓小平--纪念小平同志开启伟大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苏联共产党解体始末美国应该加紧生产并向CVS,Walgreen发放柯立芝Lopinavir
某些人一边把俄罗斯和普京当干爹,一方面又拼命贬低普京接班前史:寡头如何败坏一个大国
胡平:不应指望89年的赵紫阳去当91年的叶利钦苏联解体前共济会已控制苏共高层
两年以后的叶利钦1957年赫鲁晓夫当年翻盘成功
苏共垮台前,有啥征兆?戈尔巴乔夫:“中国朋友:不要搞什么民主化”
这些年,美国援助非洲的钱都去哪了 (转载)共济会会员戈尔巴乔夫摧毁了前苏联体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精英话题: 俄罗斯话题: 苏共话题: 权力话题: 政治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s
发帖数: 6046
1
张树华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国外社会科学》主编
20多年前,一场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运动引发了苏联社会的剧变,结果导致苏
共垮台、苏联解体,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被抛弃,社会改变了方向,政权改变了
颜色,其影响犹如改朝换代一般。20多年过去了,革命的硝烟渐渐散去,俄罗斯民主选
举层出不穷,政权更迭不断,新老政治精英交替登场,然而官场生态难改,政权生态依
旧。不仅西式民主法治没有实现,苏联时期政治的效率和秩序也已丧失殆尽,于是形成
了一种奇怪的“非东方、非西方”、“非资、非社”的政治生态。
精英阶层,层层阶梯
“精英”一词原本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概念,其被很多俄罗斯学者及一些
西方学者用来研究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演变问题。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俄语中的“精
英”一词带有褒义,而当今的俄罗斯上层并非真正的社会精英,因而不配使用,主张以
“新阶级”、“新权贵”、“官僚阶层”等词语代替。无论演变至今“精英”概念的具
体涵义如何,追根溯源,它都是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产物
。在苏共精心构筑的权力体系中,苏共最高领导层端坐于“金字塔”的顶端,构成了社
会精英阶层的核心。有关报道曾透露,在原苏联有一份列有各类最高级职务人员姓名的
秘密名册,涉及到苏共、最高苏维埃,以及政府的经济、外交等各部门,甚至波及到了
一些军事和社会群众组织,总计11000个领导职位。而占据这些重要职位的领导人,毫
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社会的“执政精英”或“权贵阶层”。另据一些研究俄罗斯精英问题
的专家测算,苏联时期联盟和地方两级的权贵阶层约75万人,若加上他们的亲属,则有
大约300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5%。
苏联时期精英阶层不仅数量庞大,且等级分明,要想当官必须沿着由苏共设计的“独木
桥”,爬过层层阶梯,方能步入“精英”的序列。而这一阶层内部通常又分为14级,各
级的任命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内部更新换代要按照特定的程式和原则,且一般情况下
排除家庭继承或子女世袭。在苏共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高级干部子女不就高位
,尤其不允许继承父辈的职位,他们大多被安排到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工作。
通常情况下,每个总书记的更替都伴随着高层干部的大换班,并在随后的两到三年内形
成自己固定的亲信班子,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第涅伯河帮”。受严格的程式与阶梯的
约束,很多人往往等到踏着人梯,成为“人上人”之时,业已精疲力竭,步入古稀之年
。明显的例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政坛上一批老朽的“政治精英”的存在。其
造成的压抑和沉默的政治氛围,如一位俄罗斯社会学家所言,正是这些老态龙钟的苏共
领导带领苏联提前完成了“5年中为3位总书记送终的国家计划”。
1975年时的苏共政治局休息室。图中1.勃列日涅夫;2.安德罗波夫;3.《真理报》主编
;4.乌斯季诺夫;5.阿利耶夫;6.契尔年科;7.柯西金
“改革”过后,“精英”更迭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搞政治改组和干部撤换。一方面他希望借此培植和安插自己的同
盟者,另一方面则幻想通过人员变动推动改革。因为在他看来,改革之所以停滞不前,
是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庞大的“阻碍机制”,而维持这种机制的关键就是“官僚机关”。
于是,在其带领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社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官僚机
关”、反“阻碍机制”的改革浪潮。在“民主”和“公开性”的旗帜下,政治改组成为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也为以后政治进程埋下了不少陷阱。
政治上的风云突变,打破了原来封闭的权贵体系,在“民主化、公开化、反特权、争独
立”的呼声中,“反精英”势力也呼之欲出。结果原来属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年轻
政治精英走上前台,获得了执政大权,成为独立后俄罗斯政坛上的主宰。叶利钦便是他
们中的“旗手”和领头人。而原加盟共和国则在苏联解体后借机独立、自成一统,其第
一书记也随之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总统”。
由此,原苏联政治精英集团四分五裂,纷纷自寻出路。有的改头换面或改弦易辙,成为
民主浪潮的弄潮儿,如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利钦;有的
适应了新的权力体制,且占据了权力的巅峰,如原政治局委员,并先后担任过苏联联盟
院主席、俄罗斯外交部长、政府总理的普里马科夫;也有的从此步入商界,及时将权力
和关系变为资本,成为商界名流,如前莫斯科市领导人塞金等。
在一般人的眼里,革命意味着“刀光剑影、你死我活”,有时甚至会造成血流成河。不
过这种情形在原苏联各国并不多见。在这里,人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较为“激进”的精
英夺取了另一部分较为“保守”的精英手中的权力。或者说是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精
英排挤了老精英。与权力更替相比,意识形态、政权形式显得并不重要,不过是手段而
已。
“新精英”,旧生态
当今的俄罗斯政坛好像出现了一些“新面孔”,但细心的人们发现,同过去相比,俄罗
斯精英阶层的核心以及权力的性质并未改变。权力斗争的冲击波过后,政治生态如旧,
俄罗斯人对权贵的“政治感受”依然如前,而新老当权者之间的差异只是在年龄、出身
等方面。
一份被广泛引用的俄罗斯科学院的调查材料显示,新的精英中,“前朝遗老”的比例竟
超过了70%。而在俄罗斯地方政权中,保留下来的旧时精英比例就更高,约占80%以上。
1992年底的一项对地方领导人的调查也表明,民主浪潮对苏共地方党委书记们并没有多
大的冲击。这正像一位作家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那样:德意志皇帝没有了,而
德国将军们却留了下来。
经过了几年的激烈民主化和市场化改革以后,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叶利钦
周围75%的亲信来自原党政经权贵,在政府中比例也高达74%。实际就连叶利钦总统自己
也有着长达30年的苏共党的工作经验。叶利钦于1976-1985年曾担任苏共州委第一书记
,1985-1986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85-1987年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1988
年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东欧和西方国家的学者在对俄罗斯和其它东欧国家1989年以后精英
变动情况作比较研究后也得出与前述相同的结论。1993-1994年间,一个由美国和几个
东欧国家社会学家组成的课题小组对俄罗斯以及波兰、匈亚利等5个东欧国家的精英情
况进行了调查。他们通过对40000多人的采访和2000多名精英人员的访谈后得出结论,
即与东欧一些国家相比,俄罗斯老权贵更成功地维续了他们原有的权力或影响。
精英蜕变,弊端丛生
近几年,俄罗斯每每出现30岁左右的“后生”担任部长、副总理甚至总理要职。虽然“
少壮派”在政坛上有时只是昙花一现,但与苏共时期不同的是,此时政治上的失落,并
不意味着仕途的终结。辞职后仍可东山再起,或干脆步入商界。与过去相比,当今俄罗
斯政坛的开放性、流动性都有了增强。组织政党、参与竞选、经商、专家咨询等都可以
登上政治“金字塔”顶端的大门。但是,精英阶层外表的光鲜依旧遮不住内部生态的恶
化与蜕变。
首先,权力万能,腐败成风。在俄罗斯,为何有这么多的人热衷于当官,原因就在于权
力万能。俄罗斯私有化的实施,让官员能够及时将手中的权力和关系转化为所有权,并
使之合法化。权力万能、权力本位现象十分严重,掌握权力成为社会成功的重要标志。
叶利钦总统恢复沙皇时期的官衔制度,级别分明,并几次提高薪俸。不过,这并不能阻
挡官员们不时伸出“第三只手”。在俄罗斯官场,贪污受贿盛行,为此俄罗斯连续两年
被西方商界评为“世界官场最黑暗10国之首”。俄罗斯报刊透露,组织一次与副总理的
“会见”,好处费可达几千甚至上万美元。记者采访、拍照均“酌情收费”。描述私有
化内容的手稿尚未面世,作为作者的一些政府高官却各自收取稿酬达45万美元。俄罗斯
政治捐助盛行,商业利益、金钱与权力日益结合。上层政治斗争甚至失去了意识形态的
味道,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小集团或派系之间的利益纷争或权力之争。叶利钦先后换了4
任总检察长,而其中有的总检察长也是由于贪污或其他丑闻下台。
其次,机构臃肿,效能低下。俄罗斯新政权机构臃肿,越减越膨胀,官员队伍达700万
。苏联时期平均每10万人工作可养活1000个管理者,而1994年的俄罗斯平均每10万人则
要养活1500个管理者,到了1996年,这个数字膨胀到了1700-1800个。1995年底俄罗斯
中央执行机构的改组人员为33800人,计划利用半年的时间精简15%,结果却增加了1000
多人,致使总数达4万人。新权力机构招牌常换,但内部工作人员几乎是原班人马。为
官的风气和道德水准每况愈下,俄罗斯政权机关继承了苏共时期的官僚遗风,效率低下
、文牍盛行,普京总统将之比喻为“一台生锈的、呼哧作响的破旧机器”。
第三,任人唯亲,自私自利。大多数研究精英问题的俄罗斯学者对这个阶层的评价都不
高,他们认为其特点是:小集团利益盛行,忽视公众利益;专业水平低,缺少有才干的
领袖人物;官僚文牍主义,脱离多数百姓;缺少为官之道,贪污普遍;实用而短视,缺乏
战略和理论思考;缺乏团结和全民动员力量。除此之外,还应补充一条“任人唯亲、帮
派盛行”。
第四,院外游说盛行,寡头政治出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经济控制能力削弱,资
本高度集中,金融势力急剧膨胀。在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压力集团”、“院外游
说”大步走上政治前台。新生的金融资本“爆炸”式的裂变,积聚了强大的实力,捞取
经济利益和待遇。1995-1997年间,为瓜分国有资产,争抢“最香的肥肉”,部分俄罗
斯财团和寡头不惜血本,相互攻讦。以政治家为旗手,构成了由政治家-政党-政治派别
-财团-院外游说团体-新闻媒体-保安机构等组成的多层次政治实体。影子政治现象十分
明显,政治生活中“非正式因素”的作用增强。
最后,权力资本,交相融合。人们发现,俄罗斯“新贵”的发迹史与经济改革的轨迹几
乎同步。早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苏共一些权贵便开始利用手中的
权力为自己积累财富。而叶利钦时期经济改革和私有化将“权力变为资本”的过程合法
化。在公司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原经济部门的管理官员们已伺机行动。他们凭借手中
的权力,深深地潜入新的经济体系。于是,管理者变成“占有者”,“管理权”变成了
“所有权”。私有化使他们的行为合法化,他们一方面是苏联中央机构的“掘墓人”,
一方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财产的“继承者”。而原苏共权贵之所以未加任何反抗地接
受了苏共政权的垮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及时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关系,在市
场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悄然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好处。摆脱了党的纪律的监督,
抛弃了意识形态约束,大批原苏共官员积极投身于自由市场的浪潮中,正是在这种“蜕
变”的过程中,俄罗斯的商界精英也诞生了。
可见,俄罗斯10年的市场化进程为权力演化成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市场化、民主化
不仅并未给原苏共官员和管理层带来灭顶之灾,相反他们却利用手中的资源获得了新生
。厂长经理们变成了“红色资本家”,“共青团干部”则早已成为金融资本的代表人物
。社会舆论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俄罗斯居民认为当今俄罗斯是少数人统治的社会。
由掌权精英操纵的上个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改革,最终使得占人口比例不到2%的精英阶
层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他们代表的是俄罗斯社会极少数人的利益。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共济会会员戈尔巴乔夫摧毁了前苏联体系胡平:不应指望89年的赵紫阳去当91年的叶利钦
整个苏联失去了存在的信念和力量两年以后的叶利钦
又“见”赫鲁晓夫苏共垮台前,有啥征兆?
苏联领导人是怎么实际产生的?这些年,美国援助非洲的钱都去哪了 (转载)
官二代社会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有section 8法案为啥街上还有homeless?
红二代/红三代毁灭了苏联向松祚:世上再无邓小平--纪念小平同志开启伟大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苏联共产党解体始末美国应该加紧生产并向CVS,Walgreen发放柯立芝Lopinavir
某些人一边把俄罗斯和普京当干爹,一方面又拼命贬低普京接班前史:寡头如何败坏一个大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精英话题: 俄罗斯话题: 苏共话题: 权力话题: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