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以史为鉴”的不同出发点——人民和朝廷哪个是目的? (转载)
相关主题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序团结起来,砸碎铁老虎,攻打铁道部,解救中国经济 (转载)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李承鹏的自序。 俺觉得写得很好,了不起。春晚,烩肉,和村里的高音喇叭 (转载)
史官既能写出崔杼弑君,也能写出赵盾弑君行看乱贼修《春秋》
“崔杼弑其君”——真是挺佩服古人的了解过古代的“童养媳”后 才知道什么叫万恶的旧社会
中国人为何对文革少有忏悔八几年好多地方还吃粗粮呢
有人知道中国火车现在挂几个车头?间隔几百上千年的
令人震惊的黑幕,祸国殃民的铁路,让刘志军死得其所我来解释一下:白人允许女性当国王的一个政治原因
团结起来,砸碎铁老虎,攻打铁道部,解救中国经济岳飞可是被赵家人砍了脑袋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历史话题: 官史话题: 史官话题: 前朝话题: 中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8
发帖数: 10589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以史为鉴”的不同出发点——人民和朝廷哪个是目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29 10:09:31 2013, 美东)
http://www.81890.gov.cn/laonian/Item.aspx?id=19893
作者:资中筠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
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
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
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
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
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
角度。
最近想到这个问题是由对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的各种看法引起的。
以史为鉴,鉴什么?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中国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
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
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了,这才是最
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族夺走了,换了姓。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朝能千秋万代永远继续,避免被别的朝代“替”掉。
谁最该吸取这个教训?当然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他的谋士、帝师的职责就是教给皇帝如
何保住这个皇位,老百姓是无权参与,也无能为力的。所以历史首先是写给皇帝看的。
中国的二十四史只有第一部《史记》例外,是异类。尽管司马迁本人的职务是史官——
太史公,但他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是为了皇朝
的延续。他的心胸非常博大,包含整个他目光所及的世界,要找出规律,不是为了汉朝
统治能够永远持续。所以他胆子很大,一直写到当代。他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武帝本
纪》他也写出来了,而且对武帝没什么好话,并非歌功颂德。要是看《史记》的《武帝
本纪》,对汉武帝得不出很好的印象。而且《史记》还有点像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写生活
史,给各类人都写列传,包括《游侠列传》、《刺客列传》、《货殖列传》,等等。中
国人历来是轻商的,但司马迁给商人也写列传。还有酷吏、廉吏、循吏,都分别列传,
按照他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书里的一个异类。是为记
录史实,也是寄托他自己的怀抱,不是给皇帝看的。但从此以后,包括《汉书》,历代
所谓“正史”,也是官史,基本上是给皇帝看的。
没有列入二十四史,却是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通史干脆就叫《资治通鉴》,顾名
思义,目的鲜明,是帮助统治者如何巩固统治权的。作者虽然也姓司马,但司马光与司
马迁的角度非常不一样,他在《资治通鉴》的最后附有一封给皇帝的信,大意说我所有
的精力都已经放到这里边了(按:这部通史写了19年,当然有一些助手,所有助手的名
字也在上面,包括校对的、刊印的,但是司马光是主要编撰者),此书是在宋英宗时奉
命编写的,完成时已经是宋神宗当政了。他请当朝皇帝好好读一读这部书,并明确提出
,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有什么样的规律,宋朝应如何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持续兴旺下去。
说穿了,历史著作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使皇朝能够千秋万代永存下去。为达巩固统治的
目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得民心。所以得民心是手段,不是目的。就是说民众的需求和他
们的福祉,是必须要顾及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能不顾及,但这是手段,目标是为了
维持王朝。就像唐太宗那句脍炙人口的话:民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民是水,舟是皇权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因为水还是最基础的。但归根结底,水的功
用是什么呢?是为了承载上面的皇权宝座。能够明白这一点,重视民众这个基础,就算
明君了。但后来因为在皇宫里呆久了,皇二代、皇三代以后,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了
,习惯于掌握生杀予夺之权,以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一意孤行,结果起了
风浪,把船给掀翻了。不论如何,最终着眼点是巩固一家皇权的统治。
对当权者的监督作用
从这一功能派生出来,史书还有一个功能是对当朝统治者起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这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古代史书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是从孔子著《春秋》时定下
来的。遣词造句都代表着褒贬,叫做“春秋笔法”,所以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之说,因为孔子维护的是正统的秩序,不容犯上作乱。例如臣杀君,叫“弑”,君杀
臣叫“诛”。前者是大逆不道,后者是罪有应得。
大家应该都知道文天祥的诗:“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就是说春秋时期有两个能
坚持原则、坚持说真话的史官,齐国的太史简因为大臣崔杼把齐庄公给杀了,在史书上
写:“崔杼弑其君”。崔杼说不能用弑字,他坚持用,就被杀了。那时候职位常是一家
继任的。他死后他弟弟接手他的职位,也坚持用弑字,结果也被杀了,另一个弟弟再接
替这个工作,照样坚持用“弑”字,也被杀了。三兄弟前仆后继,就为了这一个字。最
后崔杼手软了,觉得不能再杀下去,就认了。所以在《春秋》里记载是崔杼弑其君。这
件事说明:第一、他们非常在乎用哪个字;第二、当时的人还是有血性的。他们认定的
原则,不惜以身殉。据说另外还有一个别姓的南史氏,听说此事后还准备去接着干,去
撞刀口。后来崔杼罢手了,他才没有去。那时候的人确实较真,把坚持他们认定的真理
看得比性命还重。我们今天的是非标准和那时不同,看起来很可笑,为了用哪个字而牺
牲性命。但他们认为这是原则问题,这是他们的道统。晋国董狐的事迹也差不多,不过
没有被杀,就不细说了。通常有“殉国”、“殉职”、“殉道”之说,而写历史成为一
桩惨烈的职业,要牺牲性命,“殉史”应该算是中国特色。不论如何,这两位史官为后
来写历史的人树立了一个标杆,中国古代修史以此为榜样,坚持写真事,不能为了迎合
皇帝的喜好而瞎编,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其实齐太史记录的是当时眼前发生的事,应属于新闻,而不是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
天的历史,统治者的言行载入史册是给后世看的,关系到身后的名誉。是“流芳百世,
还是遗臭万年”,一般草民不在乎,中国士大夫却很在乎——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
不称焉”。当国者更在乎,他们特别在乎自己死后的历史地位,史书上是把他当成明君
还是昏君。要想历史把他写得好,就要做得好。做不好,在历史上就会是昏君,亡国之
君。所以对于皇帝或统治者来说,史书起到一定的监督的作用,使他们还有所敬畏。
历史都是史官写的,每一个朝代里都有史官。所以顾准说中国的文化是“史官文化”。
也许就是从齐太史之后立下的规矩(我没有考证),君主本人不能看史官如何记载他的
言行,这样,史官就可以无顾虑地如实记载,为后世提供真实的史料。这个传统在皇权
专制时期能保持近千年,很不简单。到唐太宗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怕史官记下来,坚持
要看自己的“起居注”,褚遂良等人顶不住,就破了这个规矩。后来隐恶扬善,歌功颂
德的就逐渐多起来。不过总的说来,史官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性,心目中有一个榜样,治
史者对后世有一份责任心,对真相心存敬畏,不敢胡编乱造。另外,除了官史之外,还
有许多野史、私家编撰的见闻录。例如宋周密撰《齐东野语》的序言说:“国史凡几修
,是非凡几易,唯我家历史不可易”,因为官史受当时的政治斗争影响,有私心、有党
争,常是以得势者的是非为是非,只有他们家祖辈传下来的实录是可靠的。当然这也只
是一家之言。在明清以降大兴文字狱之前,这种民间野史的刻写、流传还有一定的自由
度。即使是修官史,主要是写前朝历史,不涉及本朝利害,可以客观一些。其所依据的
史料也包括广为搜罗的野史,甚至民间传说。而且史官们特别希望当朝皇帝能吸取经验
教训,不能自欺欺人,因此也有写真实的动力。赞扬前朝的开国皇帝,揭露过去亡国之
君的弊政,都不会冒犯当今的在位者。所以,为我们留下的二十四史,还有相当可信度。
近现代的官史可信度不如古代史
只有到了本“共和国”写前朝“民国”,却一味贬之,不能客观公正对待,为什么?有
几点原因:1)过去皇朝更替遵循的是同一道统,是非标准不变,基本制度不变,主要
看谁更符合这一标准。而1949年的鼎革,是从理论到制度全盘颠覆。必须把前朝完全否
定,才有本朝的合法性;
2)本朝的开国者与前朝是同一代人,曾经共事,奉同一正朔(孙中山三民主义),也
曾互相杀戮,是现世的仇敌。被打倒的既是立国者也是亡国者,而且还未全亡,偏安一
隅,还不能完全算作“前朝”。这样,两边的“笔底春秋”完全相反:这边是“革命”
,那边是“叛乱”;这边是英雄,那边称“匪首”。更重要是史实的叙述也大相径庭。
3)古人治史不是为了对民众做宣传。一般改朝换代之前总有一个乱世,人心思定,谁
能实现安定,统一天下,就是“奉天承运”,老百姓就拥护。肯定百年前的前朝君主的
功绩与现实的民心归附无关,反而能为当前的当政者树立榜样。(但也有例外,就是异
族入侵,如元、清,对前朝的说法就诸多忌讳。元朝太短,清朝统治者特别怕汉人不服
,怀念前朝,所以清朝文字狱最发达。)而现在的历史与当代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政权
的合法性息息相关。加之教育普及,关心国事的民众越来越广,历史的叙述与政治宣传
合二为一,不仅对近代史,连古代史都是如此,每一次政治运动就修改一次历史,连对
孔子也“是非凡几易”。不仅是笔底褒贬问题,连事实的陈述都须服从当前政治需要,
有些真相就必须遮蔽。
事实上,辛亥革命后,民国的官史对晚清的说法以及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前各政治派别的
褒贬,也有类似的出发点,因而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史实的叙述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都
有偏颇。
4)古代皇朝兴替,成王败寇,祖辈打江山,子孙坐江山,是公认的,合法的,无须掩
饰。而辛亥革命以后,君主制被否定,名义上是民主、共和,不能公然承认江山私有。
理论与实践脱节,“道统”与“法统”在逻辑上难以理顺,对相关的历史真相就更有必
要掩盖。
5)现代史官的相对独立性早已荡然无存!大饥荒的年代,刘少奇曾告诫毛泽东:“人
食人是要上史书的”,还希望借助对身后名敬畏的传统力量。但是写史的权力已被垄断
,连饥荒事实本身根本不许载入史册,其能奈何!?
所以近现代史的官史可信度还不如古代史。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史学有很大进步。真
相逐渐透露出来。比如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我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学术界非
常活跃,成果累累,出现繁荣景象。这两年民国史以及晚清史的著作很多,从档案中挖
掘出很多真相,对史实以及历史人物重新评价,推翻了不少以讹传讹的旧说,澄清谎言
,振聋发聩。有许多佳作可以说是继承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优良部分。2011年对近代史
来说可算是丰收年,比起十年以前,对于民国史的认识,就大大的不一样了。还有一些
业余喜好者,也参加进来,促进了“野史”的繁荣,是大好事。但教科书还没改,还在
继续误人子弟。
世界历史进入视野
自19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以来,再讲历史,就不限于中国,而是世界各国
的历史了。“以史为鉴”也包括以他国的兴衰为鉴。中国人研究外国历史,最开头的着
眼点是:为什么他们能打败我们?这也就是我开头讲的中国学生回答美国教授为什么学
历史的问题——是为了救国。不管学中国史还是学外国史都是为了救国,这是当时知识
精英的共同情结。但是“他们”为什么强大,就不能以皇朝的兴衰为主线了。因为欧洲
从中世纪以后的发展途径,就不是一国一家的王朝兴衰。历史发展是以生产力、思想的
进步,和制度的改变为主线的。比如你要学英国历史,你得看十三世纪的《大宪章》,
有了这个之后,就是克伦威尔革命,以后又有光荣革命,又有工业革命,等等。而不是
以斯图亚特王朝或都铎王朝怎么样了为线索。因此我们在学欧洲的历史时,总是要学文
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什么时候有了蒸汽机之类。及跨
越王朝,也跨越国界。日本“明治维新”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这样,不知不觉引进
了另一种历史观。
作为现代人,放眼世界,是否还能立足于朝代的“兴替”?既然号称“共和国”,又以
马克思理论为主导,那么,历史观就应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的福祉为标
准。评判是非得失有了新的视角。眼睛不是总盯着皇家,而是看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包
括用什么器皿,什么时候机械化、电器化了,以及风俗的演变等等。而统治方式、政权
的兴替,制度的变迁成为手段。这是倒过来了:不是说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是为了
巩固当权者的统治,而是说为了国家繁荣、人民福利、社会进步,什么样的政府和什么
样的制度是合适的,不合适就被“替换”。
几年以前,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引起热议。一般观众自然而然会想到
“中国崛起”,思考从其他国家的兴衰中看出什么规律。比如纪录片中提到荷兰这个蕞
尔小国,却曾经一度因其最自由、最开放,最有创新而领先欧洲,称霸一时;比如德国
作为欧洲的后来者,特别重视教育,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在欧美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德
国也以此兴国。实际上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这就脱离了帝王家谱的体系,
颠覆了为皇朝服务的历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无形中起了一
些突破性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
自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其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中国政界、学界戚戚于怀,挥之不
去的心结和话题。其原因当然在于“以俄为师”的历史根源,这点众所周知,不必细说
。在总结苏俄历史的经验教训的众说纷纭之中,大体上有两种视角:
1)人类文明史的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是苏联原来的统治制度对人类的两大诉求:生产力的发展
和公平正义都无法满足,既无效率,也不公平。反而扼杀了文化底蕴深厚、优秀的俄罗
斯民族的创造力,给俄罗斯及其周边的民族带来的是祸多于福,因而难以为继。不论以
何种方式,最终必然要抛弃旧的制度,转到人类共同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一转轨可能是
和平的,也可能是通过暴力。俄罗斯得以和平迈过这一坎,避免了流血和大规模的破坏
,是他们人民的幸运,也说明民众的文明程度。苏联的军队坚持枪口不对内,是文明之
师。被谎言屏蔽的历史真相也逐步大白于天下,苏联档案开放成为全世界历史学家的盛
宴。方今俄罗斯出版了许多历史书,基本上颠覆了《联共(布)党史》,证明该书大部
分是为树立斯大林个人,为其专权辩护的谎言。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各民族获得了一次新
生。总而言之,这是历史的进步。
2)沿袭朝代兴替的视角
这一视角奉苏共的统治为“正朔”,以同一政权千秋万代永远持续为理想,是非褒贬以
此为准。于是得出的“教训”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揭露斯大林暴政的真相(尽管只是一
小部分)动摇了对斯大林的迷信;戈尔巴乔夫进一步“公开化”、“新思维”,“扰乱
”了人心;几千万党员竟无忠贞之士出来誓死保卫党权,其原因是信仰不坚定,思想自
由化;叶利钦是叛徒;手握重兵的武将按兵不动,不作平叛勤王之举,是懦夫。于是当
初自称布尔什维克的一群人通过暴力夺取的“江山”给拱手让出来了。从这一角度出发
,吸取的教训就是在思想上要加强控制,而且在必要时不惜用军力保卫已经占有的统治
权,在这里,亿万广大百姓的意愿似乎是不存在的,可忽略不计,流血、丧命在所不惜。
其实苏共的政权并没有让给外国,还是原来“苏联”内部的人在统治,叶利钦是俄罗斯
人(斯大林还是格鲁吉亚人,而格鲁吉亚独立了,不属于俄罗斯了),何来“亡国”?
正如沙皇被革命推翻,不能算俄罗斯“亡国”。所谓“亡党”之说,也不是事实。苏共
作为一个政党还依然存在,并参政议政,只是由专政党变成在野党,还有比苏共更左的
政党也合法存在。莫斯科的政体由一党变为多党。当然完全实现民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
走,但一党专政是回不去了。
俄国人自己已经抛弃了过去的制度。他们总结这段历史,著作林林总总,对十月革命本
身作彻底检讨的著作也已出版。各种著作对原来的苏共的功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少
有留恋惋惜过去的政权和制度的。连已经在野的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自己总结苏共失败
的原因,都说是:“垄断权力、垄断资源、垄断真理”。那么认识到这一点,打破这种
垄断当然是进步。为什么我国一些人如此“看兵书落泪,为他人担忧”呢?大约本是同
根生。尽管曾经反目,昔日“老大哥”被冠之以“新沙皇”、“社会帝国主义”种种罪
名,甚至兵戎相见,但是到头来还有兔死狐悲之感。过去以俄为师,老师自己都意识到
那一套行不通,改弦易辙了,其实作为学生,也早已脱离师门自行其是了,为什么二十
多年之后,还要替俄罗斯人捡回人家不合脚而扔掉的鞋子,替他们奉前朝为正朔呢?归
根结底,最高准则不是社会进步、人民福祉,而是巩固已经夺得的政权。民众的福利是
手段,“保江山”才是最高目标。为达此目标可以适当照顾民生,也可以不顾民生,但
必然牺牲民权。如果对别国的历史只是学术讨论之争,还则罢了,如果手握重权者以此
“教训”为基础,决定治国方略,那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文武兼用,为保“江山”不择
手段,后果不堪设想!民族难以复兴,却会走向灾难。
最近有一位将军声称要“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引起网上一片哗然。谁是“国贼”?
由谁来定?这原是五四运动学生喊出的口号,“国贼”是指当时的最高执政者。因为学
生怀疑这个政府要签署危害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和约。学生手无寸铁,只是喊喊而已。而
军队如果这样做,就是军事政变了。如果说“国贼”是指贪官,那应该是法律的事,如
果由军队来决定谁算贪官,而且可以派兵来惩治,那是什么景象?今天说是惩治贪官,
明天就可以对准任何有不同意见的,或是上街情愿的民众。总之,正规军枪口对内为现
代国家所不允许!一旦在执政理念中包含了可以动用军队对付内部威胁(不论是实际的
还是假想的),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不论是苏联还是埃及,军队在大变动中保持中立
,守住底线,是广大民众之幸,也是文明社会军队的基本“军德”。
所谓“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还有一种说法,“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历史本身客观存在,如何“灭”得了?这里
指的不是史实本身,而是历史文本对过去重大事件的说法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史料的
取舍。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历史的作用之一是讲祖先的功业如何辉煌,引起自豪感
,以及要把它延续下去的责任感。近代这句话最适用的时候是日本侵略时期。例如在“
九一八”之后,建立“满洲国”,那里的学生学的完全是另一套历史,目的是说明“满
洲国”本来就该独立存在的道理,使中国年轻人不了解原来的历史,接受了自己就是满
洲国民而不是中华民国国民的说法。那是在侵略者刺刀下的教科书,为的是奴化一国的
国民。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灭史”之说可以成立。
苏联的《联共(布)党史》,就是围绕着为斯大林专政的合法性辩护而撰写的。现在已
经知道其中谎言甚多。中共过去也是以这部历史为国际共运标准文本,所以整个一代“
官史”基本上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真正起到了“灭史”的作用。如今揭露了真相,否
定了这部著作,就是“灭”了某一个政权所建立起的神话,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蒙蔽
历史真相,垄断历史文本,是维持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在有言论自由的国家,垄断历
史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官史”还是定于一尊
,但是野史非常发达,许多历史真相都逐步透露出来。前面讲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
民国史大丰收就是例证。这是一大进步!
中共党史原来是不能碰的,只有一部官史。1951年胡乔木编《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曾
经在短时间内为钦定官史。但是经过几次政治运动,又有所变化,后来为进一步神化领
袖,“大树特树”,党史也就完全以“路线斗争”为纲,以说明领袖一贯正确,也就是
进一步篡改历史。真可谓“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1986年胡乔木访美时,自己都
认为那本《三十年》不能算学术著作,不同意放入履历中。至今南京二档馆民国史的档
案可以开放,而中央档案馆中共的档案是不能开放的。不过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亲身经历
者的回忆录,是野史,很有价值。例如何方老人的《党史笔记》,不能在内地出版,只
能在香港出版。于是又有一些以权威自居的“学阀”出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史学
界对某一段历史的不同解释可以不断争论下去,是正常的。随着档案的陆续开放,有些
本来“公认”的事实也被否定。这些都应以事实为基础,言之有据。而今披露历史真相
的,改变过去偏颇的结论,拨乱反正的,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而以愚民为目的的
谎言反倒是“正史”,那是颠倒是非。
不同的历史观归根结蒂是不同的国家观
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归根结底是两种不同的国家观,涉及对政府和政党存在的理由的根
本认识。百姓是主人,还是在皇恩浩荡下的臣民,各级政府官员是“食君之禄”,还是
纳税人养活?这“谁养活谁”是问题的根本。中国由于皇权制度历史悠久,“祖辈打江
山,子孙坐江山、保江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对现代民主、共和制的认识历史较短、
远未深入普及,却又经历了以人民的名义行高度集权的历史。现在要把观念扭转到以“
民”为目的,政权为手段,十分困难,况且涉及如此巨大而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但是
中华民族毕竟是要汇入人类文明滚滚向前的洪流的。历史,不论是本国的还是他国的,
已不是只写给君主看,而是面向大众的。
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其前提是写真相的历史,长期生活在历史谎言的宣教中的
民众只能日益愚昧。多一些人,早一点清醒地对待历史,明确人民与朝廷哪个是目的,
哪个是手段,最终要“保”的是谁,这是百姓祸福、民族兴衰的关键。
m*****t
发帖数: 2800
2
这不就是装傻吗?历史从来就是朝廷写的,而且历史写的都是朝廷的历史。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岳飞可是被赵家人砍了脑袋的中国人为何对文革少有忏悔
还真有清朝满人自认为赵宋的后人有人知道中国火车现在挂几个车头?
苏联解体二十年祭(节选)令人震惊的黑幕,祸国殃民的铁路,让刘志军死得其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团结起来,砸碎铁老虎,攻打铁道部,解救中国经济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序团结起来,砸碎铁老虎,攻打铁道部,解救中国经济 (转载)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李承鹏的自序。 俺觉得写得很好,了不起。春晚,烩肉,和村里的高音喇叭 (转载)
史官既能写出崔杼弑君,也能写出赵盾弑君行看乱贼修《春秋》
“崔杼弑其君”——真是挺佩服古人的了解过古代的“童养媳”后 才知道什么叫万恶的旧社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历史话题: 官史话题: 史官话题: 前朝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