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对当年朱令案侦办路线的一些疑问(zt)
相关主题
关于朱令案,我想重复这么一点。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 (转载)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得非常在理。民意调查: 你认为孙维在朱令案中是什么角色.
weibo上一个从事死刑犯辩护的专业律师对孙维的分析王琪为什么知道毒源没有找到? (转载)
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朱令案华裔神探李昌钰出招 破陈案有望
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 (ZT)朱令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老律师精辟分析:孙维就是凶手按“COLD CASE”的套路来看朱令案
朱令律师出来了。。。公布了目前所有已知的事实找出朱令案真凶,还孙维一个清白!
(转载)达之:驳朱令案的种种错见和无法破案论 (转载)朱令案有没有可能是这样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朱令话题: 投毒话题: 孙维话题: 社团话题: 宿舍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i
发帖数: 5368
1
作者黄光锐,清华校友。
原始博文链接在此(有字体highlight),更容易阅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fb3610101dkrf.html
——————————————————————————————————
特别提醒:本文的评论栏里包含大量的信息,强烈推荐各位朋友仔细看,尤其是,特别
推荐本人与张捷律师(即谁是谁非任评说,网上绰号“任大”)的那些辩论
最近由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宿舍投毒案,使多年悬而未决的清华朱令案再次广受
关注,在一口气阅读了网上大量堆积的关于此案的信息并跟一些朋友做了些讨论之后,
感到对于这桩令人震惊令人发指令人气愤的投毒谋杀大案的侦办,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感
不解困惑和疑问的地方。在此提出这些疑问,如有朋友愿意提供答案或进行讨论,先行
多多感谢!
一、清华6号女生宿舍楼的寝室何以一定就是投毒现场?
犯罪第一现场(英文说就是crime scene)的确认,显然是正确断案的重要基础。具体
到朱令案,这个被广泛认定的犯罪现场就是6号楼114寝室(据记载,当时来自北京的朱
令、孙维,来自新疆的王琪和陕西的金亚四人一起住在该寝室)。
而朱令是在该寝室被投毒,主要依据在于“朱令在校的两周时间内,只去系里上了一次
实验课,一次准备补考的答疑课以及一次物化课的补考,其他时间都是整日躺在宿舍床
上,补习因住院缺考的几门课”。而且“身体虚弱的朱令,每日早饭是母亲带给她的面
包和壮骨粉冲剂,午饭和晚饭都是勉强撑起,买饭菜端回宿舍半躺着吃,口渴时喝的是
同宿舍人帮忙打的水。清华大学宿舍管理严格,男生不能自由出入。”而被列为最大嫌
疑人甚至“唯一嫌疑人”的孙维,则是出于“朱令二次中毒是在回校之后,那时朱令身
体极差,她睡上铺,她的力气最多只能到下铺来拿拿书。考虑到当时她和宿舍另外两位
女生关系并不好,作为好朋友的孙维一定照顾她较多,也最有机会下毒”的推理(2006
年1月13日skyoneline语)。
然而,对于这段时间朱令在学校的生活轨迹,却也有矛盾的说法出现:“这时的朱令,
大多数时间是呆在宿舍温习功课、准备补考,每天跑到乐队同学那里用电炉热家里带过
来的瓶装中药。朱令在电话里跟母亲说:‘乐队同学要帮我打饭,我不要他们帮忙,我
自己打饭’。” (《新民周刊》2006年1月18日的报道)
这里提到的乐队同学,显然指的是朱令参加并成为主力队员已超过两年的清华民乐队的
同学,而在当时类似民乐队这样的清华文艺社团为骨干成员设置了单独的宿舍区(应是
在9号宿舍楼),而且还提供了不限电等一系列“特权”。关于被称为“集中班”的清
华文艺社团专用宿舍区,可在此参看更为详细的介绍。作为民乐队的台柱之一,朱令在
“乐队宿舍区”拥有另一个住处或者至少可以使用那里的某个寝室是非常可信的。而考
虑到“乐队宿舍区”是不限电的,朱令把带来的中药拿过去用电炉加热也是相当可信的。
对这个问题,2006年底的“孙维声明”里在第四段提到“朱令交游广泛,社会活动非常
多,又是校文艺社团的积极分子,在社团的时间多,在宿舍的时间少,即使是在朱令第
一次生病后返校期间也仍然每天去文艺社团的宿舍楼煎药。”而朱令父母则曾提到“朱
令第二次中毒前身体很虚弱,除了3次课,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宿舍,期间到团委煎药,
所以第二次投毒是在宿舍内发生的。”
在这里“煎药”或者“加热瓶装中药”的地点在几方的记述里有出入,不过“乐队同学
那里”和“文艺社团的宿舍楼”应该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在9号宿舍楼,姑且假设这
个地点没弄错),至于“团委”是同一个地方出了另一个叫法还是校园里的另一个地方
,则是需要考证的。
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个细节,是因为这涉及到朱令被第二次投毒前在校园内的活动轨迹,
也就涉及到了投毒凶犯的嫌疑人范围有多大。而且,考虑到铊盐或有一股苦味(也有说
是无色无味的),药味浓重的煎药药罐也是一个比较可能被投毒凶犯盯上的下手之处(
特别是还要考虑到煎药往往是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而在煎药熬汤期间,朱令不见得
全时守在旁边!)。倘若投毒现场至少可能是在“文艺社团宿舍”或者说“乐队同学宿
舍”朱令煎药处的话,那么嫌疑人的范围就要不可避免地大幅扩张了:相比管理严格号
称“熊猫馆”的女生宿舍,“文艺社团宿舍”的出入显然要随便许多,即便是只考虑经
常在“文艺社团宿舍”进出和住宿的数量也并不少。鉴于加害朱令的铊盐是剧毒物品,
绝对数量很少的一次投毒便可致命,倘若朱令当年确曾在另一个宿舍楼煎药服用,那么
这个可能的投毒犯罪现场是绝对不应该漏出案件侦办范围的!另外,再扯得夸张一些,
朱令电话上说不要“乐队同学”帮忙打饭,但在那几天是否一次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帮
忙呢?倘若曾经有过那么一次两次,而那个朱令毫不怀疑的“乐队同学”却是心怀叵测
的投毒者的话,从食堂打回来的某一顿午饭或晚饭也完全可能是当年的下毒方式!
这里要说的是,投毒现场的“转移”并不能排除孙维的嫌疑:同样是(至少一度是)民
乐队员的孙维显然是可以进入“文艺社团宿舍”的,也可以在朱令不设防的状况下把毒
物投入药罐。至于“打饭投毒”的嫌疑,孙维也同样具备“同寝室同学”和“乐队同学
”的双重身分,在饭菜里投毒应该不是难事。但不同之处在于,倘若犯罪第一现场不在
6号楼114寝室,而在“文艺社团宿舍”的话,那不要说别的跟朱令有接触的女生,就连
诸多男生也要上榜嫌疑人名单了!说整个案件的侦办需要推倒重来恐怕都不过分!
综上所述,关于犯罪第一现场的认定,是看了那么多东西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疑问。The
first suspect list is everybody(第一份嫌疑人名单就是所有的人),即使对于推
理侦探的业余爱好者也应该是常识。除非有特别有力的证据来排除朱令在“文艺社团宿
舍”或曰“乐队同学那里”被投毒的可能性,“投毒的一定是女生”甚或“投毒的一定
是同寝室的女生”这一多年来被广为接受的论断在逻辑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若当年公
安和校方就是按照这个路数来侦办案件的话,甚至有理由置疑此案的投毒凶犯是不是从
来没有进入过侦察的视线!
----------------------------------------------------------------------------
----------
P.S. 这是刚刚写的一段评论回复,感到有价值放进正文,给诸多热血沸腾但却缺乏相
关基本素质的网民“科普”一下,也算是说明一下对于一些反对的意见,为什么本人会
如此“态度恶劣”(4月23日晚)
看来,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小学班级里“好人坏蛋”式的“抓坏人”那里,这显
然是不具备“侦破”这么一个可以说设计得极其精巧的杀人案的最基本资质。
很多议论,说白了,就是孙维看起来多么坏多么毒多么...........,实际上就是说孙
维看起来象凶手。然而,在此案的逻辑推理当中,孙维象还是不象凶手,可以说价值为
零!因为象凶手不等于就是凶手,充其量只能说“比较可能是”凶手。而只要你坚持的
是无罪推定原则,xx“比较可能是”凶手根本就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况且,要是用“审查”孙维的眼光去把当年朱令案里的每个当事人都这么用放大镜一个
劲地看,恐怕黄开胜也好,张园园也好,朱令的同班同学也好,乐队队友也好,个个都
会很象凶手,甚至完全可能会比孙维更加“可能是”,“基本可以确定就是”那个凶手
了!他们没有享受到网上“喊打喊杀”的待遇,只是因为当年公安说的“唯一嫌疑人”
不是他们,所以没被这么一个劲地盯着而已。不过,物伤其类,孙维的同学很多都支持
孙维,应该是这个原因。那个时候能考进清华,智商应该都很高,以他/她们的头脑,
已经意识到如果不“挺孙”,他/她们或许就是下一个被喊打喊杀的
现在,回到此案逻辑推理的主题,由于朱令案的证据严重缺失,直接用证据把嫌犯“钉
死”早就此路不通了。剩下的唯有逻辑推理。具体到孙维是不是凶犯,逻辑推理的“任
务”并不是论证孙维有多么象那个凶手,而是要论证除了孙维,别人不可能是凶犯。所
以说由于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众多“追孙”派的注意焦点完全反了:要用逻辑推
理确认某个人就是那个凶手,着眼点反而不在这个人,而是要全力以赴地论证所有其他
的嫌疑人为什么都应该被排除掉!
这也正是我在回复那些评论时会那么“盛气凌人”的原因,因为他们说的话问的问题全
是错的,最基本的东西都搞串了,完全就是无用功。当然我说话的口气非常不客气,但
为此,我并不觉得我有什么需要道歉的。说蠢人是愚蠢的,说什么也不懂的人是什么也
不懂的,不过是说实话实事求是,而已!
i***i
发帖数: 5368
2
同作者,另一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fb3610101dl8u.html
————————————————————————————
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
(2013-04-20 16:36:56)

昨晚写了点东西谈到了对当年清华朱令案的一些个人想法,主要是对该案当年侦办路线
的质疑。文章登上博客当晚就引来激烈争议,但也引出了一些应该有一些意义的辩论与
思考。于是现在把一些未必为外界广泛知晓的东西贴在这里,希望能引发更多的思考与
争议,这样或许,仅仅是或许,我们会距离当年的真相更近一些。
首先,用尽量简洁而易懂的方式,把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本人认为可以得出的判断阐述
清楚:孙维是朱令被投毒案件的嫌疑人,但不应是所谓的“唯一嫌疑人”,而应是一份
相当长的嫌疑人名单之一。由于此案当年侦办时公安的拙劣无能,在重大关节犯了严重
的甚至是致命的错误,使这起案件在沦为无法挽回的悲剧的同时,沦为世界司法执法史
的奇闻笑柄。前前后后,协和医院、公安保卫部门乃至清华校方都存在诸多应受指摘之
处,而朱令身边很多可以为追查凶犯提供线索出力相助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了“
震耳欲聋的沉默”。或许,这就是人性的脆弱,或许这就是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又一
个活写照.....
接下来,此文的读者将要看到的一些东西,对于笔者的母校清华大学来说,或许并不是
什么光辉灿烂可以拿来炫耀的。笔者在清华度过5年的青春岁月,从母校的教益中收获
良多,坚定地相信此生将一直以母校为荣。然而清华不必是,不可能是,也的的确确并
不是完美的。在那个永远收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充满了朝气与理想、信念与骄傲、睿智
与拼搏的校园,有飞扬的青春,有真挚的友情,有勤奋的努力,但也曾经有过残忍的罪
恶,曾经有过懦弱的逃避,曾经有过拙劣而虚伪的掩饰。或许,有些人会说没必要损害
学校的声誉,但本人以为,如果为了些既莫名其妙又徒有虚名的“脸面”,有人丢了大
半条性命,有人变成了网上通缉犯,有人变成了失声十几年的不解之迷,那这所谓的“
脸面”还是不要也罢了。毕竟,脸面难道比人命还重要,比正义更重要,比真相还重要
吗?(顺便公平地说一句,下文里即将提到的一些清华的弊病和问题,在许多国内高校
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有所出入,方式也或有不同而已,所以说很多东西不仅是清华要
面对的,更是国内高校要面对的,甚至是整个中国要面对的)
清华文艺社团独特的“集中班”住宿体制
昨晚写的文字里已经提到了,当年对朱令案的侦办,从开始就出了一个巨大的漏洞,导
致整个案件侦察一错再错,最终走入了死胡同,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是彻底地办砸了。由
于这个巨大漏洞跟清华文艺社团专用学生宿舍的独特安排直接相关,因此必须要对此做
一些介绍,让这个长期以来对外界讳莫若深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清华学生当中被称为“集中班”的文艺社团专用学生宿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已经非常成型,对此有所了解的同学不在少数,但却也不算非常普遍。应该说,以当时
清华文艺社团的发达程度与文艺社团组织活动进行排练等各方面的需要,“集中班”的
出现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以清华课程的繁重,文艺社团在白天搞这些显然是不切实际
的;而到了晚上,学生宿舍都要按时熄灯,而且一天繁忙下来准备休息的同学们也不可
能接受文艺社团的积极分子们在宿舍楼里吹吹打打鼓乐喧天。为文艺社团特别是其核心
团队成员提供具有专用性的场地是必然的无法回避的要求。
按笔者的记忆,这个“集中班”的地点应该是在9号学生宿舍楼(但事隔多年,并不敢
说100%是准确的,如有对此掌握得更清楚更有把握的同学请核实指正),与5号楼6号楼
的女生宿舍楼“熊猫馆”距离并不远(如果没记错,应该就是在同一个“大院”里)。
在那个堪称清华文艺社团鼎盛时期的年代,经常喧闹无比的“集中班”是个出了许多重
要成绩的地方---须知,今天的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在那个年月虽说当然是清华的主要
文艺领袖之一,却也断然没有到了“一骑绝尘”的地步,那一批校园歌王舞林大侠抚琴
高手的水准可想而知!然而,朱令的陨落仿佛是一种先兆,在随后并不长的时间里,随
着老生毕业离校,新手应接不暇,清华文艺活动的历史高峰走入了历史。一个群星璀璨
的时代宛如夏花般灿烂,却仿佛是在嘎然之间,便已在众人的惋惜声中如秋叶般飘落。
说句老实话,对于那段清华的文艺岁月,本人只是个站在边缘的看客。在清华的那几年
,先是忙于学习,后是畅游书海,再后来就是忙着准备出国留学。但即便如此,只要身
在那段时间的清华园,你根本无法置身于那股文艺热潮之外。而对于“集中班”比较近
距离的了解,却是来自这样一个渠道:本人虽然是一个专注读书的“乖孩子”,却有一
位“同年”是热衷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几乎一入校就开始向某社团靠拢,并且后来如
愿成为其骨干队员(不过并不是朱令所在的民乐队),并由此得到了入住“集中班”的
“资格”。
这位“同年”入住“集中班”后,很快就赶上了演出任务,组织排练等工作无比繁重,
可以说是每天忙得连钟点都没了。如此昼夜颠倒的日子,他自然不方便深更半夜回原宿
舍打扰同学,而且他所在的男生宿舍要回去也相当远,于是他索性就长住在“集中班”
,一住就形成了习惯,以至于在长达几个学期的时间里很少回原来的寝室。对此本班同
学是很理解的,只是遗憾晚上的“卧谈会”少了一个健谈的舍友。但时间长了,宿舍楼
的管理方得知了有这么一个“铺位”常态化的空在那里。楼长老大妈和管理员们对此深
为不满,但住在文艺社团“集中班”并不违反任何校规(这毕竟不是到校外去另寻住处
了,跟现在的家常便饭完全不同,在那个年月是校规严厉禁止的,仅仅这一条就可以是
处分劝退甚至开除的理由!),而且这位哥们虽然肯定是不能跟黄开胜朱令高晓松他们
比(否则也是一名人了),但以他当时的位阶,也算得上是学生社团的一位领导了。宿
舍管理方拿这位同学没什么办法,但摆出的态度足以让同学们清楚地感觉到就这样让一
个宝贵的清华学生宿舍铺位空在那里是很不应该的,是对不起国家给的待遇的,是很需
要深刻反省一再检讨迅速纠正的.....终于宿舍管理方抓住了一次学生宿舍调整的机会
,迫不及待地把另一位同学塞进了这个宿舍(同班的而且相处得不错),让这个被革命
觉悟不高的同学们遗忘了抛弃了的铺位再次迎来了让一个清华学生睡在上面的光荣。就
这样总算是了了由于那位“同年”入住“集中班”引发的这一劫。(本人与这位“同年
”以及他的舍友曾在一起准备出国留学必经的G托考试,相互之间极为熟悉,因此对这
些掌故知情。为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在此不愿提到他们的姓名与其他具体信息
,请各位读者理解)
“集中班”如何成了清华校园的“伊甸园”
如此一个成绩斐然的“集中班”,为什么却要那样讳莫若深,以至于即便在文字里提到
,也几乎全是用“乐队同学宿舍”、“XX队同学那里”、“队长同学的宿舍”等等倘若
不是事先已知内情,那几乎是必定要误解为XX或XXX的“正常”学生宿舍的词语来形容
呢?
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班”里出现了一些别的东西,一些无论当事人还是学
校管理当局都不愿让外界过多关注的东西。
与以“严格管理”为宗旨的绝大部分清华学生宿舍不同,特别是相比由于进出严加控制
“比进日本鬼子的雕堡还难”而被誉为“熊猫馆”的女生宿舍,“集中班”的组织架构
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不可能是一样的:“集中班”出现就是为了满足文艺社团集训排练
会议等等活动的需要,因此必然是以社团为单位划分,而不是如普通学生宿舍那样以系
和班级为单位划分。况且各文艺社团的成员往往是个性鲜明,身份也相对复杂,至少研
究生与本科生在同一个社团是很普遍的现象,而清华对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管理标准又很
不一样.....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导致“集中班”的寝室铺位在进行分
配时随机性很强,很容易出现混乱,而且虽然寝室仍然是分男女的,但却无论如何做不
到把男生寝室与女生寝室的所在区域明确而彻底地加以区分。另外,“集中班”是个时
钟错乱昼夜颠倒的地方,在夜晚每每紧张忙碌热闹非凡;到了白天随着文艺社团成员们
上课的去上课,自习的去自习,有事的出门去办事,不上课不自习不出门办事的则往往
乘着同学去上课溜回原宿舍补觉,“集中班”反而变得比较安静,某些地段甚至完全可
能白天基本没什么人。
于是,渐渐的,在当时那个一派“以德治校”风范,校领导三天两头左反西方歪风右反
堕落邪气,试图以填鸭式的灌输把学生们个个都洗礼为读圣贤书守传统道的清华园,文
艺社团的“集中班”宿舍却在校领导校党委的眼皮底下变成了一个“特区”。
一开始,“集中班”里上演的不过是男生女生在一起约会谈天,然后就是很自然地一起
做饭吃饭。再后来,不难想象得到,在清教徒式作风大行其道的清华园里诞生了一个男
欢女爱的特区。到九十年代后期,男女生常态化地在文艺社团宿舍里共同起居已经不是
非常罕见的事了。再后来恐怕是一些团委名下之类的别的可以住人的地方也开始看齐了
.....
以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的中国大学,大概早不把这个当回事了;当时高喊口号的清华校
领导,更是做梦也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身边会是一个遍地按摩房夜总会“开放
”程度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的社会;但在那时节的清华园,在“集中班”享受伊甸园式
快乐的男女生们却是一群“痛并快乐着的贼”:他/她们的所作所为仍然是清华的校规
校纪明令禁止的。尤其是那些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恋情就更加危险:清华是坚决不
允许本科生哪怕是考虑一下结婚的,因此即便研究生愿意把本科生娶进门(男生一般应
该比女生大嘛),在清华的政策下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而未婚就混到一起,一旦爆光出
来,校纪处分就等着你,下场恐怕只能是双双被劝退(不算开除就是留面子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集中班”的“文艺社团男女特区”只能是低调低调再低调,但是再
低调也免不了风声四起。不过,时代毕竟是接近世纪之交了,对清教徒式作风的阳奉阴
违在日益腐化堕落的校干部队伍里也渐渐蔓延开来了。作为睁只眼闭只眼的交换条件,
某些担负监管职责的干部甚至是团委学生会的领导干部也在名义上加入了某某社团,但
其目的是而且仅仅是在“集中班”拿到某寝室的钥匙(可以想象领导干部们要的是条件
好的,而且往往是“单间”)。有了不用花钱的“长期情侣房”,学生干部们便可方便
地把涉世未深的本校或外校的女同学们带进“集中班”放纵快活了。到后来,动不动就
谣言四起说得有鼻子有眼,例如说学生干部XXX上周末又到X教的舞会上转来转去,而且
许多人看见他带着舞会上刚认识的女同学直奔“集中班”方向而去.....
这些谣言,必须实话实说,本人是不辩真伪的。辨别真伪的成本太高,而且也没有兴趣
,那时节整天忙着背英语单词还来不及呢!不过,同样可以实事求是地说的,是本人确
确实实在无意中碰上了一起此类事件:那是大三军训的时候,在艰苦训练的间歇N个系
聚到一起搞活动,一位极其活泼的小女生在文艺表演上大出风头让大家印象很深;后来
过了大约一个半学期吧,听说已经跟某位党团委栽培的“典型榜样标兵”在一起了;再
后来,偶然在距离“集中班”不远的路口碰上了骑车路过的她,当初招人喜欢的童稚般
的活泼已是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知该往何处去的茫然和忧伤挂上脸颊和双目
的女人(当然没搭话,因为她显然是不想跟任何人搭话)。这么多年过去了,想来当事
人已经各自组建家庭了吧(当年议论过此事的同学们一致认为党团标兵XXX将来信守许
愿的可能性是百分之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扰,也不提那二位的姓名了吧.....
在罪恶之后,为了“脸面”,真相被可耻地牺牲了
看到这里希望一些朋友不要有所误会,另一些朋友则不要乱说乱叫,从各种公开的信息
看朱令应该是一个保守的女孩,至少是没有佐证说她当年曾在“集中班”如何如何,反
而有朱令即使深更半夜也要回6号楼本班女生寝室睡觉,并且还招致了室友不满之说(
或许是因为看不惯“集中班”的乱象,或者“集中班”晚上的吵闹,也不是个晚间休息
的好地方,不过有些让人难以信服的是,这也成了足以投毒杀人的动机)。从目前可以
搜集到的信息来看,朱令到“集中班”要么是乐队活动,而且这个在民乐队的后期似乎
应该更多地挪到西大的艺术楼那边去了;要么是利用那里不限电煮东西,而这个更多是
在白天。95年初的第二次投毒很可能就是在这个环节。
但是“集中班”愈演愈烈的混乱终于是不可收拾了,而这对于当时仍然坚持要供着礼仪
德化牌坊的校方就成了个越来越头痛的问题。除了反复开会三令五申(这个从后来的中
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就不难想象是啥效果),用违纪处分吓唬(带头“违法乱纪”的就是
学生干部,千里之堤必然溃于蚁穴,犬儒们终究是要靠“关系”混下去的),最后的“
办法”就是驼鸟式的装模作样为尊者讳了。尽一切可能减少“集中班”被关注,特别是
受到外界关注的机率,就成了唯一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仍然高喊口号高举牌坊的校方等
于是在无奈地低声说,你们可以做,就是别让外边听到。
现在,细心一些的读者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在1995年春夏之交确认朱令铊中毒而且是被
投毒之后,彻查这个案件与维持学校的那个莫名其妙而又徒有虚名的“脸面”之间已经
出现了极其难以调和甚至根本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至少有理由怀疑,当年
案件侦办里那个巨大的漏洞或许并不完全是偶然的。
本人并不知道,当年朱令案确认为投毒之后,校方的党政干部们有没有向即将接受警方
调查的人打招呼,要他们对朱令曾在“集中班”出入并在“乐队同学宿舍”煎药的事实
守口如瓶。本人也不知道,当年公安局14处的同志上门后,校方的党政干部们有没有向
即将开始案件调查的人打招呼,要他们把调查限定在某个不包括“集中班”的范围以内
。但本人清楚地知道的是,在一个严肃的成熟的法制国家,倘若有那样的打招呼,那只
会被冠以一个称呼:妨碍司法公正(Obstruction of Justice)。在大洋彼岸的那个国
家,这属于严重的刑事犯罪。在迫使尼克松引咎辞职的罪名里,就包括那么一条。
当然了,这样替他们担心大概是杞人忧天了,这样的招呼恐怕是没有打过的,因为根本
没必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是犬儒主义盛行的土地,从党政干部到普通百姓,多
的是重复根本就不相信的话,眼睛却盯着这些假话空话换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
在残忍的罪恶之后,为了那个莫名其妙而又徒有虚名的“脸面”,真相被可耻地牺牲了。
我再重复一遍,我不知道孙维是不是凶手;我知道按照目前掌握的信息,孙维是当年那
个凶手的可能性是无法排除的;同时我还知道,在当年的校园里,还有相当数量的嫌疑
人的嫌疑是不应被排除的,他/她们的嫌疑当年被错误地排除,是因为案件的侦办建立
在一个出了严重错误的假设之上。朱令被毒害,居然只是一个开始:侦办路数出了丢人
现眼的巨大漏洞,为尊者讳排在了司法公正的前面,为了把已经进了死胡同的案件弄得
有所交待,在学生们就要毕业(而且相当一部分很快就要远出国门)之际,硬着头皮沿
着错误的侦办路线一直走到了黑,然后把既没有过硬证据又没有严密推理的“唯一嫌疑
人”说成是有背景有后台查不动,接下来就是让一帮完全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网民定期
背诵标准答案了.....“脸面”至少暂时是保住了,公安和保卫也凑合着交差了,义愤
填膺的人们也有了可以宣泄仇恨和义愤的目标,简直是皆大欢喜了!不过,不知有多少
人检视过,那个把嫌疑人范围从数十甚至可能要以百计一下子压缩到只有三个女生的“
投毒一定在宿舍里”的基本假设到底有多靠谱?倘若,倘若这个假设出了问题,那就意
味着可能,至少仅仅是可能,成了“网上通缉犯”的“唯一嫌疑人”实际上却是先被恶
毒的凶犯栽赃,再被无耻的官僚机构拿来顶杠交差,接着再被一大帮网民十几年如一日
地喊打喊杀.....
我知道有许多许多东西很多很多业绩是清华的荣光,我不知道,当不得不面对这一切之
后,朱令案是不是应该被称作清华的耻辱。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特别是留给我的清
华人同学们,而其中更要特别留给我当年一个也不认识, 现在仍然一个也不认识的此案
的各位当事人们,也包括那位(或许还是几位)至今仍然没有遭受应有制裁的凶犯。这
个问题,请权且当作我是替默默目睹了当年这一切的清华园问的。
到如今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曾经流淌着朱令弹出的“广陵散”的校园早已物是人非,
当年就被牺牲了不知多少次的真相就更是面目模糊难以辨认了。每当挣扎着伸过手去,
却不得不意识到她已走得更加遥远,这让我想起了丹尼尔·伟伯斯特的一句话:我并非
母校的骄傲,但我却可以听到母校用哭泣的声音说,你是我的儿子......
y**c
发帖数: 6307
3
用一个词评价黄光锐,傻。
h*****9
发帖数: 4028
4
弱智阿,朱寝室要不是第一现场,为何在警方通知保护朱令寝室个人物品后马上就失窃
了?
T**********e
发帖数: 29576
5
黄光锐有没确实调查过这个所谓的‘文艺社团的宿舍’?怎么什么都往这个地方扯?
i*****s
发帖数: 4596
6
人家的铁哥们住在那儿,描述应该靠谱。

【在 T**********e 的大作中提到】
: 黄光锐有没确实调查过这个所谓的‘文艺社团的宿舍’?怎么什么都往这个地方扯?
i***i
发帖数: 5368
7
这种问题实在太没技术含量了。
朱寝室要是第一现场,从住院到确诊,多长时间了。还用的着搞失窃?

【在 h*****9 的大作中提到】
: 弱智阿,朱寝室要不是第一现场,为何在警方通知保护朱令寝室个人物品后马上就失窃
: 了?

h*****9
发帖数: 4028
8
那为何警察一通知保护现场,现场就失窃了?

【在 i***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种问题实在太没技术含量了。
: 朱寝室要是第一现场,从住院到确诊,多长时间了。还用的着搞失窃?

t***o
发帖数: 19256
9
完全回避了谁能拿到铊的问题
然后再有意无意把问题往男女作风上引
其心可诛
i*****s
发帖数: 4596
10
他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当时其实只要是物化的(甚至不是该系的),都可能拿到铊。
这哥们自己的理论是一男一女合作下毒,男的从实验室盗毒,女的下毒。

【在 t***o 的大作中提到】
: 完全回避了谁能拿到铊的问题
: 然后再有意无意把问题往男女作风上引
: 其心可诛

相关主题
老律师精辟分析:孙维就是凶手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 (转载)
朱令律师出来了。。。公布了目前所有已知的事实民意调查: 你认为孙维在朱令案中是什么角色.
(转载)达之:驳朱令案的种种错见和无法破案论 (转载)王琪为什么知道毒源没有找到? (转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l*****e
发帖数: 89
11
这个黄光锐当年不是因为搞公安部部长的女秘书,给抓进去了吗;
什么时候出来的??
d*g
发帖数: 16592
12
黄光锐说是凶手栽赃

【在 h*****9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为何警察一通知保护现场,现场就失窃了?
i***i
发帖数: 5368
13
姑且按这个帖子里面的时间表吧:
http://www.mitbbs.com/article/Military/39565137_3.html
朱令2月出现严重症状,3月出入院,之后经历过ICU和长达两个多月的重度昏迷。然后
是沸沸扬扬的互联网救助,大半个月又过去了。这么多时间可以清理销毁证物(如果真
是存在于寝室的话),干嘛非要搞个失窃啊?而且丢的都是朱令个人用品,这不“此地
无银三百两”吗?
假设朱令是在外面被下的毒,下毒容器还是有可能被她带回寝室。譬如那个热中药的锅
什么的。这样那个在外面下毒的人也只能用盗窃的方式来销毁证物并且转移视线。

【在 h*****9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为何警察一通知保护现场,现场就失窃了?
i***i
发帖数: 5368
14
咦,我一直觉得你回复帖子内容都挺理性的(你头像图片太难忘了),咋这次这么激愤
呢?展开说说?

【在 y**c 的大作中提到】
: 用一个词评价黄光锐,傻。
G**L
发帖数: 22804
15
对这起广为流传的失窃案的详细信息却几乎没有,比如到底是哪一天发现失窃的,谁发
现的,怎么发现的,报警了没有,到底丢了什么之类的都不知道
即使真有失窃,应该不是所有朱令吃饭喝水洗漱的用具吧,其他东西到哪里去了,警察
是否拿去化验了?什么如何。这些也都没有
那个所谓律师列的证据里,根本没有这些,我怀疑他根本连想都想不到

【在 i***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种问题实在太没技术含量了。
: 朱寝室要是第一现场,从住院到确诊,多长时间了。还用的着搞失窃?

p******g
发帖数: 498
16
朱令不在宿舍热药似乎没有异议。不过要暴民们采信几乎不可能,任何可能说明他们的
信仰有问题的证据他们总能找到”听说的“无厘头证据来

【在 h*****9 的大作中提到】
: 弱智阿,朱寝室要不是第一现场,为何在警方通知保护朱令寝室个人物品后马上就失窃
: 了?

h*****9
发帖数: 4028
17
熬药都是中毒后的事了。总不能时光逆转先中毒再下毒吧?

【在 p******g 的大作中提到】
: 朱令不在宿舍热药似乎没有异议。不过要暴民们采信几乎不可能,任何可能说明他们的
: 信仰有问题的证据他们总能找到”听说的“无厘头证据来

d*******p
发帖数: 1559
18
5.5日王琪回宿舍后发现情况不对,找薛刚去报的警。
据说是饭票撒了一地,但是只丢了朱令的洗漱用品。
到底是丢了那些,还有那些,没有详细说明。
似乎多年前物化2的在清华的校友网聊天的时候,薛刚曾经说过有这么个案子。

【在 G**L 的大作中提到】
: 对这起广为流传的失窃案的详细信息却几乎没有,比如到底是哪一天发现失窃的,谁发
: 现的,怎么发现的,报警了没有,到底丢了什么之类的都不知道
: 即使真有失窃,应该不是所有朱令吃饭喝水洗漱的用具吧,其他东西到哪里去了,警察
: 是否拿去化验了?什么如何。这些也都没有
: 那个所谓律师列的证据里,根本没有这些,我怀疑他根本连想都想不到

e****n
发帖数: 4054
19
如果特指“团委”的话,就是当时广播台那个地方。主干道往南,向西一拐。没记错的
话应该在文科楼附近。

【在 i***i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黄光锐,清华校友。
: 原始博文链接在此(有字体highlight),更容易阅读: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fb3610101dkrf.html
: ——————————————————————————————————
: 特别提醒:本文的评论栏里包含大量的信息,强烈推荐各位朋友仔细看,尤其是,特别
: 推荐本人与张捷律师(即谁是谁非任评说,网上绰号“任大”)的那些辩论
: 最近由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宿舍投毒案,使多年悬而未决的清华朱令案再次广受
: 关注,在一口气阅读了网上大量堆积的关于此案的信息并跟一些朋友做了些讨论之后,
: 感到对于这桩令人震惊令人发指令人气愤的投毒谋杀大案的侦办,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感
: 不解困惑和疑问的地方。在此提出这些疑问,如有朋友愿意提供答案或进行讨论,先行

i***i
发帖数: 5368
20
这个不矛盾啊,没准第一次中毒也是在自己寝室之外,譬如乐团那个宿舍里。譬如哪个
女生给她一包零食分着吃什么的。或者一起吃饭喝水,走开一下的工夫,被人下了毒。
然后熬药的时候逮着机会又下一次。

【在 h*****9 的大作中提到】
: 熬药都是中毒后的事了。总不能时光逆转先中毒再下毒吧?
相关主题
朱令案华裔神探李昌钰出招 破陈案有望找出朱令案真凶,还孙维一个清白!
朱令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朱令案有没有可能是这样
按“COLD CASE”的套路来看朱令案请教孙维, 李寒林, 金亚, 薛刚等人 -- 站在朱令室友的角度逻辑推理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d*******p
发帖数: 1559
21
我也记得团委是和广播台在一起的,离8号楼也不远。

【在 e****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特指“团委”的话,就是当时广播台那个地方。主干道往南,向西一拐。没记错的
: 话应该在文科楼附近。

G**L
发帖数: 22804
22
多年来就是这么四个字。到底怎么回事都搞不清,就开始联想。还有个咖啡杯也是那次
吗?

【在 d*******p 的大作中提到】
: 5.5日王琪回宿舍后发现情况不对,找薛刚去报的警。
: 据说是饭票撒了一地,但是只丢了朱令的洗漱用品。
: 到底是丢了那些,还有那些,没有详细说明。
: 似乎多年前物化2的在清华的校友网聊天的时候,薛刚曾经说过有这么个案子。

b0
发帖数: 421
23


【在 i***i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黄光锐,清华校友。
: 原始博文链接在此(有字体highlight),更容易阅读: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fb3610101dkrf.html
: ——————————————————————————————————
: 特别提醒:本文的评论栏里包含大量的信息,强烈推荐各位朋友仔细看,尤其是,特别
: 推荐本人与张捷律师(即谁是谁非任评说,网上绰号“任大”)的那些辩论
: 最近由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宿舍投毒案,使多年悬而未决的清华朱令案再次广受
: 关注,在一口气阅读了网上大量堆积的关于此案的信息并跟一些朋友做了些讨论之后,
: 感到对于这桩令人震惊令人发指令人气愤的投毒谋杀大案的侦办,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感
: 不解困惑和疑问的地方。在此提出这些疑问,如有朋友愿意提供答案或进行讨论,先行

C***Y
发帖数: 1323
24
幸好当年没有考上清大北大复旦,里面真是危险重重,杀人无形。
K****n
发帖数: 2485
25
不“搞失窃”咋销毁证据?警察都通知要保护好朱令的物品了,回头等警察来时,孙维
和其他女生两手一摊、耸耸肩,跟警察说“朱令东西没了”、“不知道哪儿去了”,然
后大家继续该干嘛干嘛?
一楼的长篇大论俺耐心读完了,浓缩总结就一句话:投毒案有更多的嫌疑人没被调查。
俺却有一个论点,可以马上推翻他的结论,并且明显缩小嫌疑人范围。很多文章都提到
了,铊及其化合物的知名度很低,在它因朱令案名声大噪之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它。
就连许多学化工的人都不了解这种元素(包括俺这样大学学生物化工的),更不知道它
是剧毒。所以投毒的人至少要知道铊盐能毒死人,才会去投毒,只此一条就足矣排除很
多嫌疑人了。像文艺社团那些学生,可能大部分是文科生,先被排除了,其他理科生可
能根本没上过化工课,也应排除嫌疑。这么算下来,最后的嫌疑人还能剩下谁?除了孙
维就是同班那几个女生了吧。

【在 i***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种问题实在太没技术含量了。
: 朱寝室要是第一现场,从住院到确诊,多长时间了。还用的着搞失窃?

K****n
发帖数: 2485
26
看看下面列举的这些嫌疑人必须具备的条件,还有人坚持说嫌疑人名单应该有几十、一
百人那么多吗??
1997年4月初,北京市公安局退休民警王补曾专门找到他们,透露作案者应具备的几个
条件:在1995年2月20日至3月3日间,能接触到朱令的饮食、起居,并能偷偷投毒;熟
知朱令活动规律、生活习惯,掌握投毒的时机和场合;懂得铊盐的毒性、毒理;可接触
到铊盐;有作案动机;有异常表现。
K****n
发帖数: 2485
27
王一风认为,孙维哥哥的举动恰好说明,不懂铊毒性的人不会用其下毒,“如果是一
个非化学系人员要去偷有毒物品的话,他会拿什么?当然是普遍知晓的毒药,比如氰化
钾等,但必须在实验室里找一阵子。为了盗窃迅速,估计会像孙维的哥哥一样拿一瓶有
骷髅标记的药品。这个瓶子是铊的可能性有多少?基本为零。化学系那么多有毒物品,
为啥就拿‘铊’?因为铊盐无色无味,下毒不容易被发现。拿的人对铊盐的理化毒性非
常了解。”朱令班上的副班长也表示:“关于‘铊’,很多化学专业的人恐怕都不是很
熟悉。现代化学里的分支又多又细,很多药品如果不是课程或科研所需,根本不可能了
解其性质甚至分子式。”
i***i
发帖数: 5368
28
很多网上所谓“证据”如果都放一块儿的话看起来反而是自相矛盾的。随便列几个:
1.之前有人说孙维看过阿加莎悬疑小说《白马酒店》里面有铊中毒的故事。
2.孙维上的课,老师有讲过以前清华发生过铊中毒。这个课后来被证实不仅仅是孙维所
上的这门课所学的这个专业才讲,其他有可能跟有害化学药品接触的专业都可能有这门
课。
3.所谓金亚还是王琪说过他父亲同事曾经铊中毒。既然某个清华女生身边都曾发生过或
者听说过类似故事,怎么能保证别的宿舍没有类似的故事呢?
光上面三点,有交集的就不止孙维一人。
所谓销毁证据,如果下毒是一次下够剂量(而非长期慢性施毒),给朱令一杯水下毒,
下次再给她递一杯水时把杯子洗干净不就得了?要费尽搞个盗窃吗?上次贴过时间轴,
从发病到警察宣布是投毒准备调查这段时间朱令在医院住了几个月,有什么证据不能早
处理掉了吗?
另外,你觉得凶手是个智商比较高还是智商比较低的人呢?

【在 K****n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搞失窃”咋销毁证据?警察都通知要保护好朱令的物品了,回头等警察来时,孙维
: 和其他女生两手一摊、耸耸肩,跟警察说“朱令东西没了”、“不知道哪儿去了”,然
: 后大家继续该干嘛干嘛?
: 一楼的长篇大论俺耐心读完了,浓缩总结就一句话:投毒案有更多的嫌疑人没被调查。
: 俺却有一个论点,可以马上推翻他的结论,并且明显缩小嫌疑人范围。很多文章都提到
: 了,铊及其化合物的知名度很低,在它因朱令案名声大噪之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它。
: 就连许多学化工的人都不了解这种元素(包括俺这样大学学生物化工的),更不知道它
: 是剧毒。所以投毒的人至少要知道铊盐能毒死人,才会去投毒,只此一条就足矣排除很
: 多嫌疑人了。像文艺社团那些学生,可能大部分是文科生,先被排除了,其他理科生可
: 能根本没上过化工课,也应排除嫌疑。这么算下来,最后的嫌疑人还能剩下谁?除了孙

i***i
发帖数: 5368
29
你这个假设是基于给朱令下毒是凶手临时起意。孙维上课学了个毒品,早看着朱令不顺
眼,实验室顺手拿点儿就给她尝尝得了。然后一次不够,又加大剂量下一次。
我倒觉得如果有人处心积虑要给朱令下毒,自会想尽办法去了解相关下毒方式和药品的
选择。不知道是否朱令在哪个集中班宿舍是否撞破了谁的什么事情,看到了不该见到的
东西,惹来杀身之祸。
复旦的投毒案,凶手一直用那种药物给老鼠注射,然后观察够了再把老鼠弄死。成天做
这个再加上性格上的一些因素,我觉得有可能逐渐对生命开始漠视了。
我觉得这个侧写如果跟孙维比较的话还是有差距的。

【在 K****n 的大作中提到】
: 王一风认为,孙维哥哥的举动恰好说明,不懂铊毒性的人不会用其下毒,“如果是一
: 个非化学系人员要去偷有毒物品的话,他会拿什么?当然是普遍知晓的毒药,比如氰化
: 钾等,但必须在实验室里找一阵子。为了盗窃迅速,估计会像孙维的哥哥一样拿一瓶有
: 骷髅标记的药品。这个瓶子是铊的可能性有多少?基本为零。化学系那么多有毒物品,
: 为啥就拿‘铊’?因为铊盐无色无味,下毒不容易被发现。拿的人对铊盐的理化毒性非
: 常了解。”朱令班上的副班长也表示:“关于‘铊’,很多化学专业的人恐怕都不是很
: 熟悉。现代化学里的分支又多又细,很多药品如果不是课程或科研所需,根本不可能了
: 解其性质甚至分子式。”

K****n
发帖数: 2485
30
你自己的论点才自相矛盾。复旦的林同学也有足够时间清洗饮水机消灭罪证,却没那么
做。
朱令案的投毒人必须同时具备了解铊毒理和能够接触朱令等各项条件,目前只有孙维符
合这个交集。你若有本事,请找出另外一个具有同样作案条件的嫌疑人。如果真有的话
,当年警察办案早发现了。
你们帮孙维洗脱罪名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企图用一个小概率可能性去否定、掩盖、遮
蔽一个更大概率可能性。就像一句名言说的:当我听见马蹄声,我会认为走过来的是一
匹马,而不是独角兽。你们的努力和洗白,在拼命使大家相信,随马蹄声而来的是独角
兽。

【在 i***i 的大作中提到】
: 很多网上所谓“证据”如果都放一块儿的话看起来反而是自相矛盾的。随便列几个:
: 1.之前有人说孙维看过阿加莎悬疑小说《白马酒店》里面有铊中毒的故事。
: 2.孙维上的课,老师有讲过以前清华发生过铊中毒。这个课后来被证实不仅仅是孙维所
: 上的这门课所学的这个专业才讲,其他有可能跟有害化学药品接触的专业都可能有这门
: 课。
: 3.所谓金亚还是王琪说过他父亲同事曾经铊中毒。既然某个清华女生身边都曾发生过或
: 者听说过类似故事,怎么能保证别的宿舍没有类似的故事呢?
: 光上面三点,有交集的就不止孙维一人。
: 所谓销毁证据,如果下毒是一次下够剂量(而非长期慢性施毒),给朱令一杯水下毒,
: 下次再给她递一杯水时把杯子洗干净不就得了?要费尽搞个盗窃吗?上次贴过时间轴,

相关主题
说是合伙干的的,都是侦探小说看多了我觉得这篇文章说得非常在理。
朱令案有一个疑点我特别理解不了weibo上一个从事死刑犯辩护的专业律师对孙维的分析
关于朱令案,我想重复这么一点。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K****n
发帖数: 2485
31
我相信孙维投毒既非临时起意,也非长期预谋,而是在一两个月里跟宿舍其他女生合谋
的结果。孙维本人不是啥高智商罪犯,这投毒案变成悬案并不因为罪犯智商高、设计精
巧,纯粹是因为清华校方、保卫处、协和医院和警察办案这一连串体系中的漏洞,造成
了凶手侥幸逃脱法律制裁。因为孙维在犯案前没有特别长期的计划,所以有些细节表现
得很愚蠢,比如盗窃朱令洗漱用品毁灭证据;同时又因为孙维在犯案后有充足、大量时
间编造故事、串供、毁证,所以她的一套说辞能看起来比较完美,又有同谋案犯的声援
支持,让她显得特无辜。所以我的判断是,孙维在投毒前比较愚蠢,在投毒后有足够时
间思考如何应付警方调查,又有家族和同学出谋划策,所以表现得似乎很精明,能用各
种借口、谎言遮盖投毒案前后露出的马脚。

【在 i***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假设是基于给朱令下毒是凶手临时起意。孙维上课学了个毒品,早看着朱令不顺
: 眼,实验室顺手拿点儿就给她尝尝得了。然后一次不够,又加大剂量下一次。
: 我倒觉得如果有人处心积虑要给朱令下毒,自会想尽办法去了解相关下毒方式和药品的
: 选择。不知道是否朱令在哪个集中班宿舍是否撞破了谁的什么事情,看到了不该见到的
: 东西,惹来杀身之祸。
: 复旦的投毒案,凶手一直用那种药物给老鼠注射,然后观察够了再把老鼠弄死。成天做
: 这个再加上性格上的一些因素,我觉得有可能逐渐对生命开始漠视了。
: 我觉得这个侧写如果跟孙维比较的话还是有差距的。

F8
发帖数: 348
32
不能同意更多

【在 K****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自己的论点才自相矛盾。复旦的林同学也有足够时间清洗饮水机消灭罪证,却没那么
: 做。
: 朱令案的投毒人必须同时具备了解铊毒理和能够接触朱令等各项条件,目前只有孙维符
: 合这个交集。你若有本事,请找出另外一个具有同样作案条件的嫌疑人。如果真有的话
: ,当年警察办案早发现了。
: 你们帮孙维洗脱罪名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企图用一个小概率可能性去否定、掩盖、遮
: 蔽一个更大概率可能性。就像一句名言说的:当我听见马蹄声,我会认为走过来的是一
: 匹马,而不是独角兽。你们的努力和洗白,在拼命使大家相信,随马蹄声而来的是独角
: 兽。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朱令案有没有可能是这样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 (ZT)
请教孙维, 李寒林, 金亚, 薛刚等人 -- 站在朱令室友的角度逻辑推理老律师精辟分析:孙维就是凶手
说是合伙干的的,都是侦探小说看多了朱令律师出来了。。。公布了目前所有已知的事实
朱令案有一个疑点我特别理解不了(转载)达之:驳朱令案的种种错见和无法破案论 (转载)
关于朱令案,我想重复这么一点。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 (转载)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得非常在理。民意调查: 你认为孙维在朱令案中是什么角色.
weibo上一个从事死刑犯辩护的专业律师对孙维的分析王琪为什么知道毒源没有找到? (转载)
清华文艺社团的“集中班”和朱令案侦办的巨大漏洞朱令案华裔神探李昌钰出招 破陈案有望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朱令话题: 投毒话题: 孙维话题: 社团话题: 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