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徽州,我们的故乡 ——谈江西婺源回归安徽的必要性!(zz)
相关主题
江西婺源“晒秋大妈”农作物拼国旗迎国庆所谓的包邮区苏北也希特厚啊,应该拉徽州地区进来
说锦涛是吴语区的人秀逗了吧黄山至杭州高铁项目通过发改委批复
不能告诉你们这是哪里,否则就算毁了地域坑:为啥中国的1、2、3、4代领导人都是南方人啊?
哪个省的人当皇帝Kayaker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当汉奸死无葬身之地?
自古福建出好汉4大小资装B圣地:丽江,凤凰,阳朔,西藏
比较下老江和胡锦涛这俩人退休高官频陷“移动迷宫” 李长春再躺枪
闹饥荒越多的地方人品越差曾庆红也玩神隐,习王难觅其踪
没想到福建人古代科举还是挺厉害的退休常委踏青季 贺国强隐身有隐情?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徽州话题: 婺源话题: 文化话题: 情结话题: 回皖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o
发帖数: 5629
1
徽州,我们的故乡

——三代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
公元740年, 唐朝置婺源县, 属歙州; 766年, 置祁门县、归德县; 770年, 废归德县,
歙州领黟县、祁门、婺源、休宁、歙县、绩溪六县———文史界常说的徽州“一府六邑
", 其格局实于此时即已奠立, 此后就大抵稳定。宋宣和三年(1121年), 改歙州为徽州。
婺源等六县共属一州府, 长达1000多年。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渊源如此悠久, 宗族
、伦理、方言、习俗、学术、经济等等各方面的联系千丝万缕。作为大儒朱熹故里, 婺
源尤其被全徽州人引以为荣; 作为皖派朴学奠基者江永故里, 近代徽州学人对婺源又一
份亲敬。于是婺源被改隶江西, 不仅是婺人的心病, 也是全徽州人的遗憾; 对于婺源籍
学人, 则更是“一页痛史”。笔者作为新生代婺籍学人之一, 于此也深深体验。
在婺源“返徽运动”60周年之际, 谨以本文综述三代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 纪念一份中
国历史上独特的地域情怀, 也表达类笔者之晚辈的文化乡愁。
我们的祖辈!
———民国时期婺源人的“ 回皖运动”
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 , 蒋介石出于军事需要, 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
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 9月4日将婺源划隶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婺人极不愿脱离徽州!
婺源百姓、民间团体与旅外婺侨及团体群起反对, 纷纷上书请免改隶。改隶一周年的
1935年9月12日在歙县发行的《徽声日报》上, 发表了《婺各界为“九四”纪念告旅外
同乡书》, 力陈婺源划赣后政治状况“窳败不堪”。婺人视改隶江西的日子“九四”为
“婺民一页痛史也”。1946年, 婺源县参议会成立, 上下串连, 群情激奋,又发起“回
皖运动”, 一直闹到当时“国大代表”开会时, 徽州同乡会呈文向蒋介石请愿。由于“
回皖运动”当事人早已作古, 现在很难找到详尽的记载, 但笔者2003年在《江淮文史》
上发表长文《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后, 歙县长辈方少求先生特意寄来了毕业于
民国中央大学、曾任歙县中学校长的耄耋老人程极平先生知晓的信息, 并表达了自身对
老徽州的情感; 去年笔者又亲赴徽州故地走访过江达灼、孙思诚等老人, 遂得知某些细
节。“回皖运动” 是在徽州民众、尤其各地婺人普遍要求婺源返徽之情势下展开的,
声势浩大。崇尚“理学渊源”、“读朱子之书, 服朱子之教, 秉朱子之礼”的徽州人向
来注重文化根基, 彼此认同感很强, 何况徽州人对朱子故里婺源历来多一层看重, 岂可
割舍婺源?又何况在六县各有的“ 属相”中婺源恰恰属龙, 怎堪龙脉分离? 当时的省立
徽州师范首任校长江植棠( 90高龄的徽师校友柯敦厚对江植棠推崇备至) 、第三任校长
查景韩( 北京高等师范毕业) 等婺源籍名士, 是该运动核心领头人, 各地婺源同乡会积
极配合。作为屯溪茶市主力的婺源茶商更是满怀期望地参与, 有的茶商公然在敬客的茶
碗上刻印“回皖”, 耐人寻味。孙思诚父亲孙友樵( 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
委员) 当时开着“怡新祥”茶号, 就是参与者之一。即便政府已经将婺源划入江西, 但
各地婺籍商人并不认可, 他们的名片、信封还坚持印上“徽州”或“安徽”字样。而整
个徽州商帮也不承认婺源人是江西人, 王振忠先生《徽商的一张身份证》( 载1999年11
月1日《中华读书报》) 记有上海“徽宁会馆”1946年为婺源墨商开具的证明书依然认
可“同乡詹天骅”, 即是一证。“回皖运动”时期,婺源县内一般乡绅与民众也纷纷响
应, 连笔者家父吃过的江湾月饼上也出现过类似的“返辉”字样, 谐“返徽”也欤? 一
些学校大门口还贴出对联: “男要回皖, 女要回皖, 男男女女都要回皖; 生不隶赣, 死
不隶赣, 生生死死决不隶赣。”甚至更有激烈口号: “头可断, 血可流, 不回安徽誓不
休! ”60年过去了, 追溯这样的往事, 心情焉得平静? 隶属调整乃常见行政举措, 而一
个县的民众如此强烈要求归属原区的先例, 别地实不多见。据说“返皖运动”的宣言甚
至拟照《国父遗嘱》云: “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 向来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为程朱之
阙里, 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 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 必当唤起
民众, 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 驱逐老表, 恢复河山。”这样的言辞固然伤及赣人
, 但可想而知婺源人对徽州感情的深挚程度。据程极平老人说, 最终经江植棠等与婺源
“明经胡”后裔、绩溪人胡适先生向蒋介石一再请求, 促使国民党内政部派员来婺勘察
。台湾出版的胡适秘书胡颂平所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记有胡适在四月二十六
日的一段话 胡适先生又说: “徽州的婺源, 朱夫子的出生地..划给江西省; 可是全徽
州的人都不愿意, 一直闹到复员之后国大代表开会时, 徽州同乡会作好呈文要向蒋介石
请愿。我说: ‘给我吧。’我交给国大主席团代表张厉生。那时张厉生是内政部长, 他
就照办了。”先生笑着说: “这是帝国主义的做法, 徽州人岂肯把朱夫子的出生地( 按
经蒋介石同意, 1947年8月16日, 婺源总算划回安徽省。《休宁县志》上清楚地记载着
当时海阳、屯溪等地徽州人闻讯后的欢欣庆贺, 更不必说婺源人自己心里那个高兴了。
1949年5月, 解放了的婺源再次隶属江西省至今。黄景钧先生云: “解放婺源的是
解放军的‘四野’, 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 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 当时又把婺源
划归江西。” 查《徽州地区简志》与《婺源县志》, 当时解放婺源的其实是“二野”
部队, 而屯溪那边, 也是“二野”三兵团进驻。8月“二野”留驻婺源的工作人员要开
赴大西南, 才由“四野”派员来接管。
这里面, 转给“四野”接管的具体原因是个谜。程极平老人有陈述: “到新中国
成立时, 徽州专署已决定派杨建图( 后任徽州专署教育科长) 及歙县的吕卿等人前去婺
源接收。不料江西方面领导人已经接收了。婺源县的归属问题从此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我们的父辈!
———新中国第一批婺源学人的“ 返徽”心愿
婺源的归属问题, 江植棠、查景韩等为之奔波忙碌而所愿终究落空; 解放后, 作为曾经
在旧政府学堂任职、与胡适之类旧文人有染、又多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他们, 面临风
云变革, 显然不再能出头。哪怕受政府重任的, 如婺源人、现代中医名家程门雪, 身为
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 即便也深怀徽州情结一直自称“皖南程氏”, 但在那样的气候
下也不敢如昔日的江植棠那般直言了。
待到我们父辈时, 都已在政治挂帅氛围下生存。贫苦出身的一般民众政治上获得
了地! ".即便是今天, 婺源民风依然淳朴位, 对政府绝对顺从, 原本于徽州文化了解就
少、加上盲目反封建的思想灌输, 更关键是原来与徽州的经济联系在公有制计划经济下
完全没有了必要, 于是他们急着返归徽州的心情相对松缓了。
然而, 千百年相沿的崇文尚礼的民风依旧。婺源周边几个县市与婺源接邻处长期
存在冲突乃至发生械斗, 先动粗的也往往不是婺源人———依此而论, 当年婺源民众上
书蒋介石所担心的“江西之乐平、德兴、浮梁, 大都民风强悍, 勇于私斗, 寻仇报复,
法令几不能制止, 若划婺入赣, 将不胜恶化”并非空穴来风, 隐在矛盾至解放后依然存
在。我们的父辈至少从民风上还是对江西不尽认同、而于徽州每每怀念的。在隶赣已经
半个世纪的2001年, 凤凰卫视在婺源摄制《寻找远去的家园》电视专题片, 记者到婺源
采访时, 老辈的村民还说: “他们是老表,他们冬天在房间里烧这么大的柴火取暖; 我
们用小火炉、手炉..过去挑担, 这里到屯溪每4里路就一个茶亭, 徽州都一样的。他们
江西就没有, 江西卖都不卖给你吃。”或许语气中对江西似有成见, 但这些不加修饰的
话语透出的情感十分真实, 正可见连不识字的婺源老农民至今仍视江西为“他乡”, 而
对徽州风俗尤为自豪, 遑论文化人了。义务教育使得我们众多的父辈能上学, 但已不再
读私塾的经书, 只有那些幼年在书香门第中略读过诗书、爱好文史的父辈,以及聪慧与
机遇兼得、“文革”前大学毕业或“文革”刚结束以大龄考入大学终于了解到昔日徽州
才俊之星灿、文化之辉煌以及婺源与徽州历史文化渊源的父辈, 才会情不自禁时常在内
心深处喟然长叹: “婺源的归属问题成了一个历史问题!”———这正如昔负笈于民国
中央大学的程极平老人的叹息, 这更是查景韩的儿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查秉枢先
生的叹息。也许是因为父亲查景韩是民国年间婺源“回皖运动”的领头人之一, 尽管查
秉枢先生已经退休, 但他一直怀着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婺源返徽”的心愿, 至今仍在
致力于此。
有别于旧时的“回皖运动”, “婺源返徽”又多出一层心志。1987年11月27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 撤消徽州地区, 设立地级黄山
市, 将绩溪划归宣州地区。如果说失去婺源的徽州只是残缺的徽州, 则自此日已经不复
徽州! ———“婺源返徽”的二层心志: 其一, 恢复地级政区“徽州”; 其二, 婺源与
绩溪同返徽州, 恢复“一府六邑”。
徽学、“徽文化热”方兴未艾, 直接引发一般婺源青年对“一府六邑”认同的, 是不
断推出的介绍徽州的电视片; 文化界的婺籍后学则主要凭着书籍图册与互联网深化了对
徽州文化、对家乡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之认识。身在家乡的婺源后学, 多在文教系统
, 均不同程度怀有徽州情结。中学的青年历史教师更利用专业、职业以及互联网优势,
积极普及与讨论徽文化。清华中学教历史的吴老师, 骑摩托车踏遍徽州, 拍摄大批照片
, 还写下一路的随想。到绩溪时他写着: “特意选择来上庄是因了胡适的缘故..当年婺
源回皖, 我们需要感谢胡适。徽州的概念正慢慢地从一般民众脑子里淡薄下去, 恢复徽
州地理也遥遥无期, 一般的年轻人对徽州的认同也在逐渐淡漠。今天还有胡适这样的人
吗?”
身在外地的青年学人, 怀乡尤切, 更亲身感受到徽州这块区域较之别地之诸多可
贵。笔者周围的学生、同学、同事们无不是从我口中, 才逐步了解徽州。甚至他们也有
染上徽州情结的, 总嚷着要我带路到徽州故地探访。短短数年内, 婺源旅外后学自办的
网站多达一二十家, 抒发乡情不足为奇, 但无不关注徽州、甚至特辟专栏极力宣介徽州
文化, 这就实属罕见, 非情结而何?
婺源后学的徽州情结是以严肃的徽州概念为前提的。婺源学人盼望返归的是一府
六县的徽州, 而非“ 黄山”。此外, “徽文化”、“徽商”乃徽州文化、徽州商人的
简称, 至今仍普遍被有意无意地误解、泛化作安徽文化、安徽商人( 连冯骥才都如此,
他责备合肥“你们是如何体现徽学文化的..徽学之大, 也是得到国家承认的..合肥这个
城市的记忆到哪去了?”———见冯骥才的博客《合肥难见徽文化》) , 婺源与徽州别
县后学多人进行批驳。徽州文化重镇的婺源, 近些年又不断遭遇“赣文化”的挑战, 偶
有江西人有意把婺源说成“赣文化成员”, 甚至某学者出版“赣文化”书籍却把婺源村
景作为封面。对此婺源后学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外乡的同学、同事、网友或众多来婺源
的游客不厌其烦地解释我们只是徽州文化。一批兼涉文史的婺源后, 在各网站与江西网
友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论争。甚至去年11月7日在婺源举办的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上,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回答听众提问时, 称婺源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 不是单一的
徽文化。” ( 2005年11月9日《新安晚报》吴永泉文章) 话外音或指婺源文化已经兼姓
“赣”。这一言论迅即引起亲临现场的童生、小齐、小潘等婺源青年的强烈反应, 数小
时后就在网上“控诉”, 引发徽州与婺源两地数百位网民热烈讨论。尽管表面上冯先生
没有全错, 只是不该说“很深”, 就此批驳显得过火, 但这事毕竟体现了婺源后学徽州
情结浓重的程度。后来, 小齐老师还找到冯下榻的酒店, 写下一段话: “..婺源, 是徽
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真诚地希望, 对于昨天的讲话, 只是您
泱泱如大海般学识中尚未探测到的一个盲点而已。”落款: “徽州婺源人即日”。
托值班小姐交到他手上了。此外还有毕先生、“婺”、北风、胡毅等人, 均怀有
炽烈的徽州情结并不时地宣传着徽文化。凡此种种, 是缺乏文化情结或不曾体验文化乡
愁的一般旁观者难以理解的, 而徽州学人是理解的。对于他们来说, 婺源的意义就像是
曲阜对山东一样: 把朱子故里割掉, 徽州文化就就没有了根基。更不要说一旦失去考水
、失去何震、失去江永、失去砚石等等, 徽州明经胡、徽派篆刻、徽州朴学、徽州歙砚
也均失去了依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近几年来, “一府六邑”的后学们彼此认同已成
事实, 婺源后学每在网上与徽州故地青年交流乡情, 共同讨论徽州话题, 甚至有过若干
次自发的县际互访、联谊活动。即便是在分隶两省时期生长的新生代, 彼此认同感依然
如此强烈, 根本乃在共同的文化传承。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休宁人吴浩( 近年出版《徽州少年歌》、主编《徽州
人文读本》) , 徽州情结可谓强烈。他在2005年北大研究生暑假赴徽州支教前夕, 来信
诚恳征求笔者的意见并特邀赴休宁客座讲学。笔者在回复中论及如下几点:
其一, 徽文化不仅包括通常所指的徽州故地历史上的传统文化, 其实还包括徽州故地
现在的文化, 以及旅居外乡的徽籍人士的成就。
其二, 常人一说徽文化, 总是只想到既有的学术思想、建筑物产、语言习俗、徽
商等等, 这其实不够。文化是发展的, 当代徽州人哪怕不事文科而是从事自然科学或应
用科学, 他的成就均是当代徽文化之组成部分, 至于今人成就是否留得下以成为将来人
们眼里的徽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那是要看他成就的价值或影响了。其他风俗、经济等
等方面当然也是发展的。但变化不等于发展, 一些既破坏了好传统又没有新成绩的乱变
化, 就只是败家子行为。
其三, 若请人士来徽州讲学, 不必限于只宣讲徽州历史文化, 也讲其他专题, 必
然有助于徽州青年的成长, 有助于将来的徽州出更多人才, 所以依然也是间接、潜在地
助益徽文化的发展。这一点其实十分重要, 却往往被忽视。譬如“浙东风骨”就是有意
义的讲题, 能借以反思徽州地域人群某种程度的“ 精神缺钙”。尽管人们对浙东人的
“ 犟
执” 褒贬不一,但在笔者看来总体还是很好: 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开始, 一直到蔡元培
、秋瑾、鲁迅、马一浮、马寅初、潘天寿..一直到我亲身接触到的不少绍兴与宁波籍教
授, 其坚毅之精神尽展无余, 那是一块有“风骨” 的土地。“秋风秋雨愁煞人”、“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切情感之外, 更可贵的是他们执着的理性光辉, 使浙东成为令全
中国的有识之士普遍尊敬的方域。近代史上浙东所出的卓越人物很多, 相比之下, 近代
徽州出的实在不多。固然有社会经济与偏居内地等因素, 但较之科学、民主等新观念,
徽州“忠孝”、“仁礼”等理念已经相对落后, 难道没有关系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徽州先贤陶行知如此强调“真”, 可惜徽州人并没有普遍弘扬
这一可贵精神。对照众多浙东英杰依于真理的“犟执”, 徽州人在俗议与乡愿的力量强
大的时候, 更易于为维护“和气”而背离是非原则。绝不可自欺欺人地将此归在所谓“
仁”、“胸襟”、“博爱”里而自以为高尚。我们徽州人最缺的绝不是情, 不是善, 不
是仁, 不是恕, 而是缺乏对何时向怎样的人事才应该投之以情、以善、以仁、以恕——
— 缺的是“真”、是“理”, 是风骨中的“钙”! 当代徽州青年, 在忠孝仁礼之外,
实在应该把目光更多投向科学、民主等理性精神。少一些乡愿, 多一点风骨!
其四, 网上论坛中有徽州后学表达过普遍性的迷惑: “我们怎样才算是在为徽州
文化做贡献?”我以为, 就当今的徽州青年个人而言, 充分发挥自己的具体能力与便利,
尽可能为家乡公益出力( 比方网上徽州论坛的建立, 比方随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
宣传徽州文化) , 或各自既注重精神操守有所不为、又努力在自己的领域里精益求精有
所作为, 一旦越来越多的徽州人都作出突出贡献, 外乡人自然会像我们称赏犹太人智慧
那样情不自禁地称叹: “徽州人真厉害, 人品、才干都不错! ”则徽州的形象也就光大
了———这就是我们徽州青年的目标, 在此目标上人人可以做贡献, 你我的成功就是对
徽州的贡献。树立徽州的形象要靠一批人, 而不是个体, 因为一个人是形成不了“场”
的。我们需要彼此鼓励, 各方面都出些人才, 那样才支撑得出新徽州形象。
这方面, 浙东也是范例, 如今的浙东俊杰也已经形成了“场”。结语
徽州籍知识分子, 普遍追怀徽州入骨入髓, 普遍不愿她的光辉被消解, 普遍盼望恢复昔
日一府六县的徽州。由于被割入文化差异明显的江西, 婺籍学人对家乡与徽州文化的怀
念又较徽州别县来得复杂。“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割不断的徽文
化乡愁与返徽情结在新一代婺籍学人心底悠悠长存。新华社湖北分社的余先生叹曰: “
我是流浪在他乡的徽州婺源人,最愿和徽州人为友。今日我们只能在文化上、精神上把
婺源归于徽州, 何人何力才能让婺源重返徽州版图? ” 近日又听一位婺北山乡的“秀
才”说: “虽和徽州割离了50多年, 我们仍然是徽州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一般江西人反感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 不难理解, 作为一种争鸣观点, 是可以的。江
西文化也并非都尚强悍, 远的不说, 光宋以来就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胡铨、文天
祥.. 方志敏( 笔者认为他是儒帅) 、陈寅恪等, 也可谓文人辈出; 况且, 即使婺源返
徽, 徽州恢复了, 经济上也未必就会更加富强。婺源县委宣传部长汪女士在婺源网首期
在线访谈时, 对一位网名叫作“故园徽州”的朋友提及婺源与徽州话题作回复说: “徽
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希望我们大家进一步探讨、研究, 不是简单的回
归不回归的问题。”这样的回答, 是合乎官方语境的,但也是开明与睿智的。当然, 婺
源学人自有观点, 至少笔者认为:
一、文化情结属于“信仰体系”, 不是人人必尊的科学体系,更不是功利体系。情
感之事, 不必勉强。你若信仰则重要, 你若不信仰, 则什么也不是。譬如一个特色家庭
的兄弟姐妹因故失散多年,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再聚, 则聚; 如果你心底已经没有亲情了
, 不仅可以不聚, 甚至可以不去怀想曾经的家庭。如果没有情感, 仅仅从功利上考虑聚
与不聚, 这样的事也很符合当今“时务”, 尽管识时务者为俊杰, 但学人往往有所不为
。文化情结,相对而言“书生气”重一些。
二、徽州情结是一种新出现的、复杂的地域文化现象, 它本身就具备学术研究的
价值。徽州从婺源被两度划出开始, 又经历了“文革”摧残, 绩溪被划出、更名黄山等
一场场凄风苦雨..在“徽州”政区早已消亡、婺源更是长期离散的今天, 徽州故地的众
多百姓尤其是大小文人, 还怀着如此深切的徽州情结,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南宋
时期被金人占据的江北人的故国情结, 那是另一性质) 。这样的情结, 其实也是折射出
我们徽州人灵魂深层的某些东西。因为我们是这一现象的承载者, 所以我们自己未必尽
识庐山真面目, 敏感的徽学家们迟早会关注并可作深入的研究。
三、婺源归属问题是政府行为, 我们尊重政府从大局着眼的决定。即便恢复徽州,
也许会有预料不到的新问题。如果有人觉得现状更好, 固然也可以各抒己见。然而,
学人表达文化情感总是可以的。“徽州”虽然与行政有关系, 但我们今天说徽州情结时
,“徽州”其实已非一般的行政区域概念, 而更是文化区域概念了。
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徽州, 已经支离; 作为一个官方地名的徽州, 亦已“作古”; 作为
一方独特文化的徽州, 她是美人永不迟暮! 每一时代都将有徽州青年有志于赋予她新的
光华。
一方故土, 三代学人, 一个情结。1946- 2006, 整整60周年啊..
—— 作者江平 系杭州师院讲师
b********7
发帖数: 12906
2
who JB cares.
w******g
发帖数: 559
3
像我这种原徽州人就很在乎。

【在 b********7 的大作中提到】
: who JB cares.
d******i
发帖数: 4222
4
一杭师院sb讲师在家好好撸管得了,还管这屁事。

州。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徽州,我们的故乡
:
: ——三代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
: 公元740年, 唐朝置婺源县, 属歙州; 766年, 置祁门县、归德县; 770年, 废归德县,
: 歙州领黟县、祁门、婺源、休宁、歙县、绩溪六县———文史界常说的徽州“一府六邑
: ", 其格局实于此时即已奠立, 此后就大抵稳定。宋宣和三年(1121年), 改歙州为徽州。
: 婺源等六县共属一州府, 长达1000多年。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渊源如此悠久, 宗族
: 、伦理、方言、习俗、学术、经济等等各方面的联系千丝万缕。作为大儒朱熹故里, 婺
: 源尤其被全徽州人引以为荣; 作为皖派朴学奠基者江永故里, 近代徽州学人对婺源又一
: 份亲敬。于是婺源被改隶江西, 不仅是婺人的心病, 也是全徽州人的遗憾; 对于婺源籍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退休常委踏青季 贺国强隐身有隐情?自古福建出好汉
“最美高铁”本月28日通车比较下老江和胡锦涛这俩人
数一数主席台上祖籍哪个省的最多最牛闹饥荒越多的地方人品越差
过两天就看到全套的, 到时候再来评价没想到福建人古代科举还是挺厉害的
江西婺源“晒秋大妈”农作物拼国旗迎国庆所谓的包邮区苏北也希特厚啊,应该拉徽州地区进来
说锦涛是吴语区的人秀逗了吧黄山至杭州高铁项目通过发改委批复
不能告诉你们这是哪里,否则就算毁了地域坑:为啥中国的1、2、3、4代领导人都是南方人啊?
哪个省的人当皇帝Kayaker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当汉奸死无葬身之地?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徽州话题: 婺源话题: 文化话题: 情结话题: 回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