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
相关主题
汤因比的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转载)
汤因比的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金灿荣说:只有两个文明建立了工业现代化
汤因比学说与独一无二的中国文明(zz)西方文化传播战略及其应对
习近平亮剑亮早了 美国苏醒了针对第二性的恶意——论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
习近平亮剑亮早了 美国苏醒了丁一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多重要
美国副总统彭斯 一场失理失利失节的演说zt光明日报刘仰:毛泽东,左与右
二战后最失败的国家应该就是俄罗斯了国际反犹问题简述 zt
丘吉尔被严重高估这片谈论海龟海不归的写透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汤因话题: 美国话题: 英国话题: 丘吉尔话题: 世界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g
发帖数: 30882
1
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
来源: 5W40 于 2014-02-23 08:29:10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
阅读:148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
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本贴内容已被 [5W40] 在 2014-02-23 08:29:3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
坛管理删除.
转贴
楼主语:我们都说兔子是多么的腹黑,但是在蓝星上不是只有兔子会腹黑,大国之间的
博弈不是市井小儿科的东西,多学学 多看看 多掌握些知识 总是要比在网上和某些无
节操的人互喷要有意义的多。好吧 其实楼主最近看到一篇好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贴
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其中的观点见解不一定全对 不过总是给大家多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楼主一向很懒 所以 我就不贴全了 贴个开头 如果此文对你的胃口 请去原帖观看
http://tieba.baidu.com/p/2135266083?see_lz=1&pn=1
英国牛牛家的那点小计谋
1 牛牛真的是鹰酱铁杆不变的小跟班吗?
2 兔熊鹰 黑三角间的相爱相杀大戏外的观众是谁?
3 欧盟众和大毛间的地缘博弈, 我兔的立场?
4 世界多极化真的仅仅是兔熊鹰吗?
PS :以下数层皆是以观察牛牛为主要内容,当然我们更要了解,战后的世界走势是多方
影响下的综合产物,或许牛牛在其中扮演了影子谋士角色,但是缺少其他演员的配合,
戏也是演不成的。
我们没必要去纠结到底牛牛在其中的影响有多大,或者是不是主导力量,更主要的是,
我们要学习或者领悟牛牛特有的“搅屎棍”智慧,以及更客观的看待 “毛熊千古后”
东欧的 “西进” 结果,以及毛熊铁幕的崩溃,最后大毛的摇摆变化~
第一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国战后外交政策
前言:
作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帝国的兴衰追踪分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结论的变化,
认为汤因比的学术生涯始终贯穿政治, 其学术研究肩负着英国的“特别文化使命”, 是
为英国外交利益服务的。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者,同时也是被剥夺者: 其海
外利益不仅没有在战后得到有效保护, 反而还遭到美国联手苏联的变相瓜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丘吉尔开始报复美国, 用“ 捧杀”策略诱使美国与苏联、中
国冲突并以此消耗并拖垮美国; 与此同时还要借美国之手为欧洲收复在雅尔塔体制中失
去的战略利益, 使英**留20世纪初、身披世界最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这些外交目的
潜藏于汤因比历史研究之中且依稀可察。战场是最好的课堂, 对手是最好的老师。英国
人是盎格鲁- 撒克逊民族中治理世界时间比较长的, 其外交战略思维也是比较圆熟的。
对此, 我们要提高警惕, 更要知己知彼, 学习其中有效而我们尚不熟悉的治理世界的经
验, 为中国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做好准备。
德 汤因比( A rno ld J. Toynbee, 1889- 1975年)是当代影响较大的英国历史学家。
比较能代表汤因比学术思想的作品是他于1934- 1961年间陆续出版的12卷
长篇著作《历史研究》、1952- 1954年主编并出版的11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和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两次在伦敦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进行的对话以及在此基础上整
理出版的《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笔者认为, 贯穿汤因比的史学研究的不主要是学术而是英国的外交战略。
一 帝国时代的英国传统外交及其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故,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这两部多卷本巨著出版分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段。
在这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内,英帝国先后经历了存在、在战争中消耗和战后解体三个阶
段。英国在此期间大起大落的国运变迁不能不影响此间的英国意识形态及汤因比的历史
研究及其结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了欧洲各国国力, 同时也加速了美国和苏联的崛起, 这使欧洲各国
政府意识到其世界殖民霸权的危机, 这种危机感使它们开始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和扩张, 将意识形态输出列入国家外交战略目标, “心理战”的提法此间也为学界普遍
接受。(注解:
" 20 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类型---- 大众传媒开始使用心理战的手法
。最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这个术语用来表示战争期间进行宣传, 所以, 心理战
的开始甚至被视为是从和平状态向战争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参见[俄]谢 卡拉- 穆
尔扎著, 徐昌翰等译: (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第338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它在创建一个帝国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文明”,
并表示对这种“创建文明”的活动加以支持。[4]1934年11月,“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
”(British Council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5]成立,负责推进英
国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6]。此后,对外文化推广从自发的民间行为被纳入为
配合英国外交目标而开展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国家行为。1940年英国政府将“英国对外关
系委员会”直接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Council)。这个委员会表面上看
是一个独立运行的民间机构,但它是“一个政策性十分强的机构,其工作重点及使用资
金和援助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英外交政策的取向”[7]。为了加强引导,1943年底,英国
外交部内设“英国文化委员会事务科”1945年,第二次大战即将结束,为了加强战后舆
论战的准备,英国外交部将该科升格为“对外文化关系司”。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后,
将英语传播“置于文化外交的优先地位”[8]。似乎不是巧合,也就在“英国对外关系
委员会”成立的同一年(1934年),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开始断断续续出版。
(二)汤因比开始写作《历史研究》时英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汤因比在从事这多卷本着作的前6卷写作时,英国仍保留着世界帝国的大国地位,那时
的世界体系是由欧洲人而非美国人确立和主导的。关于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
Warren I. Cohen)正确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世界是由欧洲主宰的。在我
们追溯1913年至1945年间的美国对外关系史时,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认识到美国是在由欧
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但由于介入这场战争的力度有限,这时的美国还是“在
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因而
没有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霸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尽管英国在世界上仍拥有
广大殖民地,其国力已在希特勒德国的冲击下大为衰落,各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浪潮也正
在削弱着英国的国际霸主地位。此间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考虑的首要任务是战后保持
英帝国的完整和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1942年秋,奥利弗·斯坦利被任命为英国殖民地
国务大臣。丘吉尔对他说:“只要我还在这里,我们就要坚持传统,毫不放松地保持帝
国的完整。我们决不让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通过普选把白人扔进海去。”[[美]罗伯特
达莱克著, 陈启明等译: 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
612页。]
(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帝国利益
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划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历史观分英帝国时代和帝国解体后两
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汤因比的历史结论是不同的,但与同期英国的外交战略是一致的。
1.地缘政治
英国人在与欧洲大陆长期交往的经验中知道,地缘政治的对称型破碎是欧洲大陆政治大
规模持久动荡和英**持操控欧洲大陆均势天平的关键。
1934年丘吉尔说得直截了当:“请注意,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是哪个国家想在欧洲称王
称霸,不管它是法兰西帝国还是德意志帝国,还是希特勒政权。这个政策同统治者或国
家没有关系,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具有潜在优势的最强有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必
害怕亲法或反德。如果情况倒转过来,我们也同样可以亲德或法。我们遵循的是一种公
开政策的法则,而不仅仅是由某些偶然情况,或由爱憎或别的什么情绪支配的权宜之计
。”[转引自[英]亨利 布兰登著, 齐沛译: 美国力量的收缩, 北京: 三联书店1974
年版, 第328 页]
楼主语:至此,我们不妨联想一下前几日看到的新闻,关于牛牛作为G7集团中第一个向
兔子签署一定规模货币互换的新闻,是否有所感悟?
1915年,当时只有26岁的汤因比进入英国外交部情报司工作,他还于1919年代表英国政
府出席巴黎和会。此后,汤因比的仕途引人注目,以至阿道夫·希特勒于1936年授予汤
因比帝国总理勋章。1939年至1943年汤因比担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交事务研究部
主任,1943年至1946年,担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在这段时间里英国政府开始将对外意
识形态宣传纳入外交战略的轨道。1934年11月,“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负责推
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12]。鉴于当时的身份及相应的工作任务,可以
推测,汤因比此时从事如此巨大篇幅的《历史研究》的写作,若没有国家人力财力支持
是难以——与马克思写作和出版《资本论》比较——完成和出版的,而要得到国家的支
持,那就不可能不服务于英国外交的“特别文化使命”。
欧洲政策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的部分。汤因比不会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先毁
灭的是地缘政治破碎地带的中亚巴比伦文明;同样也正是地缘政治的对称型破碎特征才
使欧洲大陆成了世界政治的火药桶,并使英国有了成功操纵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法则
”。对此,他不直说,而是在《历史研究》第三卷中以意大利为例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
看法:“势力均衡是一种政治动力系统,只要一个社会表现为许多相互独立的地方政权
,它必然发挥作用。意大利社会与其他西方基督教社会的差异就在于它正是通过这种方
式组成的社会。把意大利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的事业是在某一个城邦的领
导下完成的,无论是哪一个城邦都会极力确保自己的地方自决权力,这样对意大利世界
局部权力的追求同时导致了意大利的众邦林立。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势力均衡法则就
以一般的方式发挥作用,即按照政治权力的每一个衡量标准:领土、人口、财富,把众
多城邦平均权力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任何城邦如果企图把自身的权力提高到普遍
存在的平均水平以上,立即就会成为一个受攻击的目标,必然受到来自整体内部其他所
有城邦的压力。势力均衡法则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众多政权的中心压力最为强大,在边缘
地带最为弱小。”汤因比最后一句话的前半句说出了欧洲大陆内部矛盾重重且不可调和
的原因,后半句说出了英国能够操纵欧洲大陆的原因。他继续写道:“在中心地带,任
何政权试图扩张它的势力立刻就会招致周围政权的猜忌和迅速回击,为了方圆不过几里
的领土主权拼个你死我活。相比之下,在边缘地带,竞争就不会那样激烈,较小的努力
就会确保有较大的效果。美国能够毫不费力地把它的势力从大西洋扩张到太平洋,俄国
能够从波罗的海扩张到太平洋,然而法国和德国竭尽全力也不能完全占有阿尔萨斯和波
兹南。”[13]
尽管可以间接——大概是为了避嫌——读出,汤因比显然还是在这里把英国能够操纵欧
洲的原因回避了。汤因比写《历史研究》第三卷书的时间是德国希特勒崛起和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前夕,这时,英国最重要的外交目标是确保英国的世界帝国的地位,而要做
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长期保持大陆政治,尤其是欧洲大陆政治的破碎化。为此,汤因比在
此时段的研究结论多集中于否定“大一统国家”,其目的是阻止希特勒将欧洲结成统一
的板块,以确保英国得以控制欧洲大陆政治的“势力均衡原则”——这一点与丘吉尔同
期的上述想法是一致的。汤因比便以拿破仑为例说:“拿破仑帝国无意中完成的实际任
务是把中世纪舰队抛弃的已经搁浅的帆船牵引到西方生活竞赛的潮流中来,同时刺激那
些无精打彩的水手,使得他们更易于航海,即使拿破仑在城市国家范围(我们认为这个
范围是他合适的活动领域)之外没有挑起民族国家——英国、俄罗斯和西班牙——间无
法压制的敌对状态,法兰西的这种实际行动也将是短暂和不讨好的。”[14]这最后一句
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大一统国家乃是另一场“乱世”的开始,这等于什么也没说。人出
生的结局是死亡,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的思考总以此为出发点,那就失去了意义
。同一个问题,汤因比专揪着“大一统国家”的负面问题说,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至
少也是不客观。
但对于英国造就的“大一统”印度和与英国无利害关系的“大一统”中国,汤因比的笔
触则要欢快得多。关于印度,汤因比写道,“可以说明这一明显反差的统一国家一个是
罗马帝国,它为希腊世界提供了本地的统一国家,另一个是大英帝国,它为印度文明提
供了外来的统一国家。甚至在它不能以较好地效率来履行自己职能时,在它处于明显分
裂时期,我们都可以收集到许多词句来说明,晚期罗马帝国的人民对它的制度是如何的
爱戴和尊敬。”“要证明大英帝国在许多方面拥有比罗马帝国更有善心、更仁慈的机构
是很容易的事情”[15]。
在这里,汤因比以古托今,无非是说,欧洲国家中只有英国才有资格搞“大一统国
家”。事实上,英国为了长期统治,在将印度版图整合一统的同时,也将印度内部有目
的地进行了“碎化”政策。自1939年始,英国将其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
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而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却被分为约600多个[参阅[英]贾瓦拉
哈尔 尼赫鲁著, 齐文译: 印度的发现,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第399 页
。]——这几乎是法国黎塞留肢解德国以保障法国在欧洲大陆主导地位的手法的再版。
马克思说:“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
”[17]
中国历史更是一部典型的“大一统国家”范本,中国是上下五千年的世界历史中,世界
唯一保留且至今仍充满着活力的大国,尽管有“乱世”,但“治世”的历史要长得多,
汤因比没有解释这样的例外,相反,几十年后,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他对大一统中
国却赞美有加:“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
惊叹的威望。中国的统一政府在以前的2200年间,除了极短的空白时期外,一直是在政
治上把几亿民众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而且统一的中国,在政治上和宗主权被保护国所承
认。文化的影响甚至渗透到遥远的地区,真是所谓‘中华王国’。实际上,中国从纪元
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最近500年,全世界在政
治以外的各个领域,都按西方的意图统一起来了。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
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18]
汤因比在“大一统”问题上,怎么会有“双重标准”呢?这是由于中国的大一统与欧洲
的大一统相比较于英国无大不利——这与日本更喜欢中国分裂而不在乎欧洲大陆是否统
一的道理一样。[19, 1972 年, 在回应汤因比“将来统一世界的人, 就要像中国这位
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的说法时, 池田大作一方面说汤因比“从两千年来
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 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的说法“ 具有极
为重要的启示”, 但又酸溜溜地用假设条件予以限制或否定, 他说“ 不论怎样, 中国
也是用强大武力完成统一的”, “因此, 我想说的是, 今后世界统一应该走的方向, 不
是像中国那样采取中央集权的做法”。这实际上是在婉转对中国的大一统国家模式表示
否定。同样的道理, 池田却对美国的分裂不反感, 在回应汤因比提到的美国的“种族歧
视”问题时, 他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有人提出现在是否在美国建立一个黑人国家
, 印第安人国家。这的确是一种办法”。池田大作的这种日本立场与汤因比在对待欧洲
大陆统一问题上的英国立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引文参见池田大作、阿 汤因比:《展
望21 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第295 - 296、203页。]
为了掩饰其阻止欧洲统一的目的,汤因比摆出一副超然姿态说:“英国在百年战争中失
败以后被迫收敛了企图征服欧洲大陆的野心,像荷兰一样,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击败了
西班牙天主教的入侵。从那以后直到1914~1918年战争,始终奉行的是避免介入大陆事
务的政策,毫无疑问,这项政策一直是英国外交政策基本的、永久的目标之一。”[20]
汤因比这一反话正说的论述,说明了英国放弃直接介入欧洲大陆历史原因,由此深入,
也说明了保持欧洲破裂是英国得以不直接介入而又能主导欧洲大陆政治的关键。汤因比
让英国人不要忘记:欧洲大陆无法征服,英国要想主导欧洲事务,就必须在地缘政治上
尽力保持欧洲大陆的破碎性。
楼主语:
1.所谓的历史的公正往往会带有不同国家的立场,不见得所见作者所言即为真,盲目信
仰西学是非常不可取的,有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有意义的。
2. 参考欧洲搅屎棍 牛牛的外号,不难发现,牛牛从始至终都在贯彻执行这一外交原则
,希腊债务风波刚刚有所平静,牛牛家就闹出脱欧风波,但是却在一个非常“巧合尴尬
”的节点上。即牛牛脱欧是一个讯号,还是真有所准备?
还是只不过是在欧盟中获得话语权的一个砝码,打击汉斯喵和高卢鸡的手段?
3 由于长期和鹰酱扮演友好跟班的角色,即便牛牛是出于牛本利益大闹欧盟幼儿园,欧
盟众也是否会迁怒与鹰酱,猜测牛牛此举是出于鹰酱授权,从而加大与鹰酱的不和之心
,同时另外使得鹰酱在欧盟幼儿园的部署中越来越依靠牛牛,从而通过鹰酱制衡与喵喵
和高卢鸡的力量划分。
2.意识形态
除了上述地缘政治的目标外,在外交上,英国长期实现世界霸权的另一条重要的经验,
就是意识形态输出内外有别:对内崇尚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实验主义[
21]——这种思想很接近中国的“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对外则尽可能多地输出近
乎宗教的和平主义。
英国人用血与剑崛起并向世界扩张,但为了保证这种扩张的成功,英国人向外推销一种
让对手国家和人民放弃武装的“和平”哲学。他举了大量失败的例子——比如亚述帝国
、查理曼帝国、帖木儿帝国等[22]——是为了“足以证明持剑的救世主无法避免失败的
命运”[23]。今天我们只看到西方人用“普世价值”忽悠倒了苏联,其实,汤因比在他
的历史研究中也将这一手法运用于对付包括欧洲大陆在内的世界。他先告诉英国统治者
:“普世教会乃是导致大一统国家衰落的社会毒瘤。”[24]“在经济领域,现代西方世
界的经济实力表明了‘分娩’阶段的普世教会留给新兴文明的最重要的遗产。”[25]这
是在告诉英国统治者,普世价值是打败“大一统国家”的妙方,是西方世界在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不能忘记的“重要的遗产”。然后,他又掉过头来告诉
英国的对手国家:“追随上帝,永远不会令献身上帝的心灵失望。仿效凡人,哪怕是被
奉为神明的人,也往往会带来幻灭感……只要‘效法基督’,就可以避免仿效罪孽深重
的世人必然带来的悲剧。”[26]
18~19世纪欧洲的传教士来到北美宣扬的就是让印第安人放下武器——这与后来英国在
印度和南非推销的甘地和曼德拉的和平主义十分相似——的“和平”意识[27]。汤因比
在《历史研究》中以赞许的口吻说:“从1762年匿名的特拉华先知到1885年在内华达州
出现的沃夫卡,一系列的先知都宣扬和平,极力主张他们的信徒放弃他们使用的所有从
白人敌人那里获得的物质技术‘进步’,[28]从不使用火器开始。他们宣称如果遵从他
们的教义,印第安人注定会在现世天堂里拥有福佑的生活,在天堂里他们可以同自己的
祖先的灵魂汇合,而印第安红人救世主王国是不会被印第安战斧征服的,更不用说子弹
了。”[29]然而,印第安人在放下武器之后,便被欧洲血洗灭族了。1500年,居住在北
美洲的印第安人有150万,到1865年时,除阿拉斯加外,美国的印第安人锐减到38万。
而按汤因比的说法解释就是这只能怪印第安人还不够“和平”,对西方的普世上帝理解
得不够。他说:“我们无法说出接受这些教义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这些蛮族武士来
说,这些教义太难理解也太高深,但是当微弱的光线照在黑暗而狰狞的世界里,我们在
原始人们内心捕捉到引人注目的天赋基督教精神的闪光。”[30]“我们似乎不应该忘记
我们已经凭经验完全可以证明的那条古老的真理:‘持剑者必定死于利剑之下’。”[
31]
至于印第安人听信了这些话所遭到的灭族之灾,在汤因比的着作中所作的解释是它毕竟
在这些“原始人们内心中”播种了“天赋基督教精神的闪光”。1973年,汤因比与日本
作家池田大作共同发表对话录《展望21世纪》,该书将《历史研究》中的上述无原则的
“和平主义”推向极致并为苏联戈尔巴乔夫所采纳。
现在看来,当年哥伦布将加勒比诸岛误认为印度(India),将那里的先民误认为印度
人(Indian),这对今天的印度及印度人民而言真是莫大的幸运。不然的话,今天欧洲
人在印度留下的就不仅仅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精神,而是象今日北美那样居于优
越地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正如曾经侵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替代那里的印度原
着民达罗毗荼人并成为当地的优越人种一样。欧洲用“和平主义”消灭印第安人的经验
被英国人在南亚和南非如法炮制,用甘地思想驯服了印度人,用曼德拉思想驯服了南非
人;与在北美不同的只是,英国连同其他欧洲人在北美用同一思想消灭了印第安人的灵
魂和肉体,而在印度和南非只驯服了那里人的灵魂。
——英国分裂了印度,给印度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可汤因比却说这是英国让印度教与伊
斯兰教“铸剑为犁,通过和平手段展开竞争”[32]。
——英国人对印度进行的是高压和超额的殖民剥削,可汤因比安慰印度人说:“对
英国侨民的冷漠感到愤怒的印度人只要回想一下下面的事实,或许会比较宽容地对待这
些闯入者:英国人来到印度之前,这个次大陆已被种姓制度拖累了3 000年,印度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先辈印度文明留传下的邪恶;英国人离开之后,正如他们到来之前那样,
印度人民依然饱受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社会邪恶的折磨。从印度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
可以把英国人在150年统治期间形成的冷漠态度视为对印度特有弊端的适度冲击。”[33]
如按汤因比的逻辑,北美洲印第安人也应该“比较宽容”欧洲人对他们的种族屠杀,因
为现在的存活于北美的极少数印第安人确实已经摆脱了“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社会邪恶
的折磨”并进入了现代文明;由此导出逻辑就是:如果没有这场对印第安的种族灭绝或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那就不可能有今天印第安人和印度人的“幸福生活”。[34]这
简直是强盗逻辑,真正的学者,是不会持这种逻辑来论述历史的。
英帝国的衰落与汤因比历史观的变化
汤因比12卷《历史研究》的后6卷即7~12卷的写作与出版,在时间上和丘吉尔两任(
1940~1945;1951~1955)时间及此间大英帝国的衰落大体同步,因而他这一时期的研
究着作就不能不带有“丘吉尔”式的喜悲剧混合的色彩。此间,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
同时也是战后的被剥夺者。英国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同时,其战后国际地位却直线下落:
其海外利益不仅没有在战后得到有效保护,反而还遭到美国和苏联通过促进世界民族自
决运动导致的变相瓜分;也就是说,受到战后雅尔塔和平体系剥夺的不仅仅是德日意法
西斯,而且还有英国和法国的帝国利益。
被剥夺的胜利者:英国衰落喜悲剧
实际上,丘吉尔在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被他的盟友罗斯福联合斯大林给出卖了。
1943年11月18日,即在德黑兰会议前夕,丘吉尔召集幕僚说,美国人最近给他“留下了
敌意的感觉”[35]。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拒绝单独与丘吉尔会见,“理由是斯大林
可能会觉得他们在一起协调行动和政策来对付他”;“使丘吉尔更加不安的是,罗斯福
出于安全原因并不是住在本国的大使馆而是住在苏联大使馆,这样似乎随时都可以同斯
大林进行私人接触”。[36]而对“苏联安排来照顾总统的服务人员和其他居住在这些房
间里的人,都是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成员”的可能性,“罗斯福则不在乎。
但是,罗斯福认为和斯大林建立正常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罗斯福的谈话被偷听了
,这可能更有助于与狐疑心过重的东道主建立信任的方式”。[37]据孔华润主编的《剑
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披露:罗斯福还向斯大林“甚至提出美苏共谋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可
能性”[38]。
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召开当天早晨,斯大林与罗斯福会前交换战后政治安排。
斯大林支持美英联合进驻法国北部。而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认为印度支那不应该在战后归
还给法国,而应该在20~30年的时间内,让它逐步独立。[39]美国和苏联支持英国和法
国的海外殖民地的自决运动,对此戴高乐看得明白,他知道罗斯福支持世界上殖民地的
独立的结果,是这些新成立的、羽毛未丰的国家,将依靠美国的慷慨度日,这些国家政
府的人事和决策也会受到华盛顿和罗斯福的遥控指挥。[40]
资料来源:[加拿大]康拉德# 布莱克著, 张帆等译: 5罗斯福传6,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年版, 第341 页。
[英]伊恩# 格雷著, 张志明等译: 5斯大林))) 历史人物6,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 第477 页。
康拉德# 布莱克: 5罗斯福传6, 第346 - 347页。
孔华润主编: 5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6 (下) , 第229页
康拉德# 布莱克: 5罗斯福传6, 第346 页。
康拉德# 布莱克: 5罗斯福传6, 第383 页。
此外,罗斯福与斯大林联手不顾丘吉尔的坚决反对,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的“霸王计划”从法国诺曼底发起,这意味着美国决定将东欧交留苏联解放并将东欧划
入战后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失去东欧,以英法为首的欧洲的世界霸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就在样,英国在战前利益随战争的胜利逐渐为美苏剥夺。
面对这样的结局,英国人中最痛心的莫过于丘吉尔了:丘吉尔接手时是一个大英帝
国,可在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大英帝国已接近解体。因此,英国选民在太平洋战场即
将取得胜利的1945年2月将丘吉尔赶下了台,丘吉尔也因此对美国恨得咬牙切齿。愤怒
出诗人,愤怒使丘吉尔从政治家迅速退回到文学家:“铁幕演说”后丘吉尔奋笔疾书完
成了360万字的长篇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53年,丘吉尔——与自觉解散
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结局一样,大概美国对将美苏引入欧洲并导致大英帝国解体的丘吉
尔失意的安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据丘吉尔回忆,在罗斯福去世前四个月中,他与美国政府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也没
有谅解。尼克松回忆说,“他(丘吉尔)以令人吃惊的直率态度补充说,‘罗斯福总统
已经不是原来的罗斯福了’”。[41]丘吉尔曾告诉尼克松:“罗斯福过早地迫使英国和
其他殖民帝国容许其殖民地获得独立”,他认为,“这些国家尚未准备好就负起管理国
家的责任,其结果比独立前更糟”。[42]汤因比在他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中对世界大国间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对英国人的心理影响作了描述:“对于美英之
间新的力量对比,双方在心理上都是逐渐适应的,实际上这一过程到1952年还远远没有
完成。英国政府与公众实在不愿拱手让出他们所继承的国际地位。在1945 及1946 整整
两年中,英国人筹措维持地中海英帝国以及占领德国所需的经费感到愈来愈困难。这种
经济上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于是在1947 年,这方面的负担一大部分转移给了美国。”[
43]
转引自[美]理查德# 尼克松著, 尤勰等译: 5领导者6,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 第13 页。
转引自尼克松: 5领导者6, 第54 页。
[英]阿诺德# 汤因比主编, 郑玉质、关仪译: 5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6第5卷,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年版, 第1158页。
[清]龚自珍: 5古史钩沉论6, 载5龚自珍全集6,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22
页。
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是远交近攻,把苏联放大,欧洲压缩亚洲这边尚未崛起,美国就布置
了一个两翼弱势并由此对美国形成双向绝对依赖的“雅塔尔”布局 。
1946年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称: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岛亚得里亚海的特里斯特,一个铁幕已经在欧洲大陆
之间降落了,在那条线后面的是中欧和东欧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布达佩
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等,所有这些著名的城市和周边的人口都已经纳
入苏联版图之内,都已某种方式受制与苏联的影响,或来自莫斯科的高雅和不断加强控
制,唯有希腊除外。”
现在看来,这条铁幕并不是苏联人单方面拉起的,而是罗斯福和斯大林暗中合伙拉起并
迫使丘吉尔与1944年10月在莫斯科以划勾的方式强行吞下的苦果,美国放出苏联直逼“
铁幕”线的目的就是要压垮战前仍处于世界霸权地位的欧洲,使欧洲屈从与美国。
1944年 10月 9 日丘吉尔来到莫斯科,开门见山划出百分比,在数分钟内疚解决了关于
东欧巴尔干势力范围的谈判。关于这次谈判,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有如下披露:
当时的时机适于商谈问题,所以我便说:“我们来解决巴尔干地区的事情吧。你们的军
队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我们在这些地方也有我们的利益,有各种派遣团体和代理机
构。
不要为了枝节问题致使我们的意见相左,就英国和俄国而论,怎样做才能使你们在罗马
尼亚占90%的优势,我们在希腊也有90%的发言权,而在南斯拉夫方面则平分秋色呢”
我乘着正在翻译这段话的时间,在半张纸上写出:
罗马尼亚
俄国………………………………90%
其他国家…………………………10%
希腊
英国………………………………90%
(与美国一致)
俄国………………………………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
俄国………………………………75%
其他国家…………………………25%
我把字条递过去斯大林,此时他正在听翻译,稍停片刻,他拿起蓝铅笔在纸上勾一勾表
示同意,然后把字条递回我们,一切就这样解决了,比把它写下来还快。
当然,我们对我们的主张已经长期操心考虑过了,这时只不过是处理一下眼前的战时安
排而已,一切较大的问题双方都打算留待以后再说,当时我们所希望的是战争胜利之后
能有一个和平会谈,这之后沉默了一阵,铅笔划过的纸条放在桌子中央,最后我说,似
乎我们在处理这些与千百万人生死攸关的问题上,用这种草率态度,这不至于被人说成
是玩世不恭吗?让咱们把这纸条烧掉算了。
不,你保存着,斯大林说。
引用来自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2000年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1058~1059页
正文回归
(二)汤因比研究结论与衰落后的英国外交策略同步变化
形势变了,英国的外交战略策略及外交目标都要做相应性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丘吉尔以美国人曾经对付英国的方式开始向美国复仇:他用巧妙的“捧杀”策略诱使
美国与苏联、中国冲突并以此消耗并拖垮美国。丘吉尔也明白“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44]的道理,战后用枪赢不回江山的丘吉尔便捡起笔来,从1948年至1954年间陆续出
版长篇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与此同步,汤因比《历史研究》写作和出版也
已进入后6卷即7~12卷的进程。这一时期,汤因比书中观点也与丘吉尔同步随英国外交
策略悄悄发生变化。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丘吉尔知道,美国失去了真正的伟人,英国也就失去了
真正的对手。丘吉尔明白英国就是在“世界主义”的诱惑中被消耗衰竭的,为此,他在
英国被美国联手苏联击倒后,转手将曾将英国压垮的“世界主义”高帽戴到美国的头上。
1946年3月,他发表“铁幕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
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45];鼓励美国要阻止苏联“发动新的
战争的意图”,“预防战争永不发生,尽快尽可能地为所有国家创造民主和自由的条件
”。[46]关于英美关系,丘吉尔坚定地表示与美国捆绑在一起:“如果没有我所说的英
语国家之间的友好联盟,那么对战争的可靠预防和世界性组织的继续出现都将成为泡影
,这种联盟指的是英联邦帝国和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友好联盟的建立,不仅需要
我们两个大而亲密的社会体系之间持久的友谊和相互理解,而且需要在两国军事顾问之
间继续保持业已存在的亲密关系,包括对潜在的危险、武器装备和指导手册的共同研究
,在学院之间互派学员和军官等。为了双方的安全,两国还要继续使用各国现有的军事
设施,包括各国拥有的所有海军和空军基地,并同时调配两国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海军和
空军基地。”“最后剩下的是普通公民原则的问题,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放心好了。我们
许多人都已清晰地看见了他们那伸长的手臂。”[47]丘吉尔甚至不惜牺牲英国人的公民
权,宣称“希望最终在英美两国之间实现一种共同的公民身份”[48]。
这最后一句关于“普通公民原则”的表述似乎是在说:你美国人尽管放心好了,今天的
英国人就是美国人。最后,丘吉尔忽悠美国人放弃罗斯福主张而英国人却长期坚持的保
持“军事力量平衡”的世界治理原则,用理想主义代替现实主义:“不要以为我们闭上
眼睛,就可以避免我们的困难和危险。也不能等到事态发生后再加以避免;当然也不能
采取绥靖政策。我们需要的是决心。拖延的时间越长,困难就越大,我们面临的危险也
就更大。从我们在战争中看到的同盟军和俄国朋友的情况看,我相信他们最需要的是实
力,他们最怕的是军力减弱。因此过去对军事力量平衡的看法是靠不住的。如果我们有
能力,我们就不能小打小闹,仅仅搞一些试验来提高军事力量。”“如果西方的民主国
家能在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坚定地团结在一起,那他们对加强这一原则的影响力将是
无穷的,谁也不会骚扰我们。但如果在自己的职责上有所畏缩,或相互分离,或错过这
些重要时刻的话,那么真正的灾难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49]
(二)汤因比研究结论与衰落后的英国外交策略同步变化
形势变了,英国的外交战略策略及外交目标都要做相应性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丘吉尔以美国人曾经对付英国的方式开始向美国复仇:他用巧妙的“捧杀”策略诱使
美国与苏联、中国冲突并以此消耗并拖垮美国。丘吉尔也明白“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44]的道理,战后用枪赢不回江山的丘吉尔便捡起笔来,从1948年至1954年间陆续出
版长篇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与此同步,汤因比《历史研究》写作和出版也
已进入后6卷即7~12卷的进程。这一时期,汤因比书中观点也与丘吉尔同步随英国外交
策略悄悄发生变化。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丘吉尔知道,美国失去了真正的伟人,英国也就失去了
真正的对手。丘吉尔明白英国就是在“世界主义”的诱惑中被消耗衰竭的,为此,他在
英国被美国联手苏联击倒后,转手将曾将英国压垮的“世界主义”高帽戴到美国的头上。
1946年3月,他发表“铁幕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
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45];鼓励美国要阻止苏联“发动新的
战争的意图”,“预防战争永不发生,尽快尽可能地为所有国家创造民主和自由的条件
”。[46]关于英美关系,丘吉尔坚定地表示与美国捆绑在一起:“如果没有我所说的英
语国家之间的友好联盟,那么对战争的可靠预防和世界性组织的继续出现都将成为泡影
,这种联盟指的是英联邦帝国和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友好联盟的建立,不仅需要
我们两个大而亲密的社会体系之间持久的友谊和相互理解,而且需要在两国军事顾问之
间继续保持业已存在的亲密关系,包括对潜在的危险、武器装备和指导手册的共同研究
,在学院之间互派学员和军官等。为了双方的安全,两国还要继续使用各国现有的军事
设施,包括各国拥有的所有海军和空军基地,并同时调配两国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海军和
空军基地。”“最后剩下的是普通公民原则的问题,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放心好了。我们
许多人都已清晰地看见了他们那伸长的手臂。”[47]丘吉尔甚至不惜牺牲英国人的公民
权,宣称“希望最终在英美两国之间实现一种共同的公民身份”[48]。
这最后一句关于“普通公民原则”的表述似乎是在说:你美国人尽管放心好了,今天的
英国人就是美国人。最后,丘吉尔忽悠美国人放弃罗斯福主张而英国人却长期坚持的保
持“军事力量平衡”的世界治理原则,用理想主义代替现实主义:“不要以为我们闭上
眼睛,就可以避免我们的困难和危险。也不能等到事态发生后再加以避免;当然也不能
采取绥靖政策。我们需要的是决心。拖延的时间越长,困难就越大,我们面临的危险也
就更大。从我们在战争中看到的同盟军和俄国朋友的情况看,我相信他们最需要的是实
力,他们最怕的是军力减弱。因此过去对军事力量平衡的看法是靠不住的。如果我们有
能力,我们就不能小打小闹,仅仅搞一些试验来提高军事力量。”“如果西方的民主国
家能在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坚定地团结在一起,那他们对加强这一原则的影响力将是
无穷的,谁也不会骚扰我们。但如果在自己的职责上有所畏缩,或相互分离,或错过这
些重要时刻的话,那么真正的灾难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49]
丘吉尔“铁幕演说”中捧杀美国的步调相随,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的同期写作的内
容也与丘吉尔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他在书中也给美国戴上一顶世界“大领导”的高帽:“到1955年,消弭战争实际上已经
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关键在于,除非某个单一的政治权威能够集中控制原子能,
否则不可能彻底消除战争。由于独家掌握了当代关键武器的控制权,这个权威能够、事
实上也必须扮演”世界政府“的角色。从1955年的情形看,这个政府的所在地势必不是
华盛顿就是莫斯科。”[50]“如果当今人类可以自由选择这两个国家中的一个,任何一
位西方观察家都不会怀疑,绝大多数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独立判断的人都会选择成为美
国公民而不是苏联公民。在共/产/主义俄国的衬托下,越发显得美国具有无与伦比的突
出长处。”[51]这最后一句关于“公民”的选择,几乎就是几年前丘吉尔“铁幕演说”
中的“普通公民原则”延伸。
给美国封上这个世界“大领导”的高帽后,汤因比又进一步以狐狸赞美乌鸦的口吻论证
美国与欧洲不要有“距离感”,应将目光从美洲扩大到世界,主动担起 “领导”世界
的责任。他说:“不论当前还是今后,在美国人自己看来,美国最大的长处在于它显然
十分真诚地根本不愿扮演上述角色。当今美国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像所有美国人的移
民先辈一样,渴望彻底摆脱他们愤然离开的那个大陆事务,他们彻底脱离‘旧世界’,
在‘新大陆’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希望退出‘旧世界’事务的乐观情绪,与当今美国人
迫不得已重新卷入时满心懊悔不相上下。我们看到,这种迫不得已源于‘距离感的消失
’,‘旧世界’与‘新大陆’正在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
意识到这种无奈,并未消除面对这种局面时的不情愿。”[52]
汤因比通过比较苏联战后欧洲政策与美国“马歇尔计划”,赞扬美国人“突出的优点是
慷慨”[53],鼓励美国将责任从美洲扩大到世界范围。他提到1895年,在英美两国围绕
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勘定的争端中,美国国务卿理查德?奥尔尼(Richard
Olney)“发表了一份掷地有声,载入史册的文件”[54],宣称:“美国实际拥有这个
大陆的最高权力,凡是在它管辖范围内的人民都应当把它的命令当作法律。”[55]这时
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一反英国传统的与美争夺拉美的外交政策,怂恿美国推行世界霸
权,他说:“这一声明即便扩大到拉丁美洲之外的霸权,也依然是有说服力的。虽然其
他国家大概只得承认美国人的鞭子毕竟比俄国人的高压手段可取,但是,用吉本[56]的
话说,‘哲人’不妨‘放宽眼界’,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超级强国事实上独自决定
和实施那些与卫星国人民生命财产攸关的政策,这本身就蕴含着一个体制上的难题,这
个难题只有通过某个联邦体制才能解决。解决一种超国家秩序带来的体制问题绝非易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美国的历史表明它赞成联邦制原则,这至少是一个好兆头。
”[57]
请注意,这段文字出现在1961年出版的《历史研究》第12卷,此时的美国开始介入
越南内战,以填补法国退出中南半岛后留下的战略真空。其结果,丘吉尔以其雄辩的口
才,汤因比又用巨着予以学术“论证”,让美国戴上一个世界“反共”领袖和西方民主
旗手的高帽,由此将美国忽悠到了朝鲜和越南战场。1951年丘吉尔再次当选英国首相,
其间的外交策略就是骄纵美国,使其与苏联和中国冲突,而英国则躲在后面从中渔利。
49年10月6日,英国领事格拉汉奉命以“备忘录”的形式告知周相,说“英国政府仔细
研究了中英关系的漫长历史,提议通过领事代表立即建立‘非正式的关系’”。[58]英
国的对华承认态度[59]对一些欧洲国家及英联邦等国家产生影响。
1949年底和1950年先后有缅甸、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
亚洲国家以及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欧洲国家率先承认了种花
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中东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及东南亚的印支半岛全面挤
压英法势力。
英国被美国在“二战”中出卖反过来又刺激了它在战后用吹捧的方式对付美国的决心。
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挑拨和制造矛盾以消耗美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鼓吹美国遏制苏联、中国,由此导致美国在朝鲜和越南与中苏发
生冲突;六七十年代,原英法殖民地纷纷独立,建立独立主权国家。此间中国与非洲的
外交关系增幅最大,以至在联合国内对美国的反兔活动形成巨大的压力。我们不难从中
体悟出英法为首的欧洲对这种压力“默认”的线索。
54年4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雷德福海军上将访问英国时——当时法国军队
在奠边府即将遭到重大军事失败——曾敦促丘吉尔帮助法国人维持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
,丘吉尔感到恼火并粗暴地问:英国自己不愿为保住印度而作战,为什么要为法**住印
度支那去打仗?雷德福对这位曾以“铁幕演说”震动西方世界的反g on g 斗士说:如
果英国人拒绝与我们一起去击败GC主义在亚洲的侵略,国会也许对英国人会不高兴的。
丘吉尔一听这话就气不打一处来,生硬地回击说:“当我们不再依赖美国的援助时我将
感到高兴。”[61]
1949年10月17日,杜鲁门得知英国与中华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消息后对艾奇逊说:“
英国人在这件事情上对我们做得不太地道。”[62]曾任富兰克林·罗斯福内阁中的农业
部长和杜鲁门内阁中的商业部长的亨利·华莱士(Henry A. Wallace)看透了丘吉尔的
目的,他说:“英国政策显然就是要刺激美、俄之间的不信任感,因此替第三次世界大
战铺路。”[63] 1946 年9 月12 日华莱士在讲话中批评杜鲁门“对俄国强硬”的政策
,他说:“把英国作为我们对外政策的关键,这将是愚蠢到了极点。……我们决不可以
听凭英国玩弄均势来决定美国是否参加战争,以及何时参加战争。”[64]让丘吉尔感到
欣喜的是,刚刚上任且踌躇满志的杜鲁门这时已听不进华莱士的逆耳忠言,他于1946
年9 月20 日免去了华莱士商务部长的职务。
资料来源:5艾奇逊和杜鲁门谈话备忘录6 ( 1949 年10 月17 日) , 载陶文钊主编: 5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 -
19726 (第1卷上) , 第160页。
转引自[美]亨利# 基辛格著, 顾淑馨、林添贵译: 5大外交6, 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年
版, 第420
65年1月24日,丘吉尔逝世,此时的丘吉尔已欣慰地看到美国从朝鲜战场败退下来后又
走上越南战场,美国在与中国、苏联的冲突中被耗得精疲力竭。
时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战后国际关系结构上”出现“GM
性的变化”。
1973年,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汤因比看到了这种变化,他说:“美国和苏
联双方都已走投无路。因此对各自卫星国的约束力也在削弱。这样就促进了国际上的多
极化。法国在反抗美国。以色列也在成功地唆使着美国。捷克抵抗苏联失败了,而罗马
尼亚为反抗苏联,和中国加深了亲密关系。但是卫星国的这些反抗与中国的地位变化相
比,只不过是小事一桩。中国 *** 开始对全国进行统治的时候,中国不过是苏联的一
个卫星国而已。可是现在中国不仅摆脱了苏联统治,而且自己也跃上了第三大国的地位
。美苏两国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这是战后国际关系结构上的一个**性的变化。”[
65]
汤因比看到美苏的衰落,只谈到了“以色列也在成功地唆使美国”,其实汤因比更明白
在玩“唆使着美国”的把戏的还有英国和欧洲。1947年,美国的着名的战略思想家李普
曼(Walter Lippmann)[66]针对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67]的“遏制”
政策和以此为基础的“杜鲁门主义”的危险,发表一系列文章,他在指出美国安全的脆
弱性后明白无误的宣布说:“我反对遏制政策,不在于它要用美国力量去对抗苏联,而
在于这个政策的设计不对头,它一定会导致滥用美国的力量。”[68]
干货补充
李普曼的一些看法,此处手打较慢
1 美国必须在它的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使它的宗旨在他的手段可以到达的范围只
呢,也使它的手段可以达成它的宗旨;使它的负担和它的力量相称,也使它的力量足够
来完成它的“责任”:要是不确立起这个原则,那根本就谈不到什么外交政策。
当时李普曼提出这个“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哲学为罗斯福战后世界安排提
供了原则并且为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大国准备好了思想基础,1947年他针对凯南的“
遏制”政策和以此为基础的“杜鲁门主义”的危险,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美国安全
的脆弱性,体型美国政府不要忘记在“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哲学,李普曼
说:
2 美国的军事力量是特别不适用于需要在一个无限度的期间坚持而耐心地加以贯彻执行
的遏制政策,如果苏联是像日本一样的岛国,美国的海空力量是可以推行这样一个政策
的。美国可以没有很大困难的实行对敌封锁,但是苏联需要在大陆上加以遏制,这样所
谓的“守住防线”就不能不是一种壕堑战。
李普曼继续说
然而美国军事力量所擅长的并不是无限期防守阵地,这样做,需要大批驯服的人发挥巨
大的忍耐力,美国军事力量的优点在于它的运动性,它的速度,它的射程和它的进攻威
力,因此它并不是执行“遏制”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它只能服务于一种以决战和解决
为目标的政策,它可以而且应该用来挽救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倾覆的均势,但是它并
不适合于遏制,等待,对抗,阻拦的政策,这种政策并么有具体的目标,而只求最终归
“挫折”敌人。
至于美国对苏联拉起包围,李普曼警告说:
这种企图用边缘国家筑成“攻不破的篱笆”来遏制苏联的政策,还有更不利之处,我们
必须承认,这些边缘国家都是弱国,而弱小的盟国并不是资本,他们是负担。为了支撑
和维持它们,需要分散我们的力量,花费我们的金钱和信誉。这些弱国是容易受到侵害
的,而为了保护他们所花的气力丝毫也无助于我们决定或者解决主要冲突。
我们可以明白看出,这个新的联合阵线其实是联合不起来的,这个边缘地带没有成为抵
御苏力量的篱笆,而是一过沸腾内争的稀粥。
回到现实 ,楼主小论 “这里的围堵,是否和东盟等一些国家有相似之处”而不同之处
在于,美国已经学乖,不从实际上给予那些弱国实际上的好处,从菲律宾的一些处境就
可以看出来,但是兔子是否就应该真的给予那些小国实际好处呢?
这里面有句话是很对的,若是将资源过度分散给周边弱国,其实也是一种负担。说白了
, 周围国家无非就是墙头草之流,从缅甸到越南,到泰国,无非是看兔鹰谁给的甜头
更多。但是我们就非得顺着这个给甜头的路线走嘛?
至于欧洲与美国“盟友关系” 李普曼分析说:
英国人,法国人和其他所有欧洲人都看到:他们是被置放与锥和砧之间,即使我们没有
认识到,他们却认识到,把希望寄托于苏联力量将挫折而崩溃的这种政策,是执行不了
的。是不能顺利推行,是必然要失败的。
欧洲主要的民主国家,而且恐怕包括美洲民主国家在内,他们的目的充其量就是在苏美
之间保持势力平衡,也就是成为苏美冲突的调解人,从最坏的方面去看,他们的目的就
是把自己孤立在某种状态之中,以便逃脱被苏联陆军蹂躏和被美国空军轰炸的双重灾难
我们绝不可自欺的认为,我们在对苏冲突中率领着一个世界性的民主国家联合战线。
李普曼还用刚刚经历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明遏制战略的不可行,他说凯南这些人:
他们记得张伯伦先生对波兰提出保证以遏制希特勒的尝试,他们记得赫尔先生在中国遏
制日本势力范围的尝试,他们知道遏制政策是遏制不了的。对抗力量的措施是注定会不
及时和分量不够的,全线防守而希望最理想的事发生的政策意味着把战略主动权缴械,
分散我们的力量而毫无获得决定和解的前景,并且最后会意味着一场一发不可收拾的战
争。
沃尔特 李普曼认为凯南那种用善恶评判敌友的“遏制”战略是荒唐的,并建设性的提
出自己的哲学思考,这些思想成为了后来尼克松,基辛格引导美国走出困境的认识基础。
他说:依我看,这样的结论(即遏制苏联的结论)是没有根据的,外交史本来就是对手
国家之间的关系史,他们并不享有政治上的亲密关系,也不响应求的共同目的呼吁,尽
管如此,历史上是有过解决安排的,有些解决安排维持的不很久,有些维持了很久。作
为一个外交家而认为对手和不友好国家之间不能达成解决,那是忘记了外交是干什么的
,如果世界上全是伙伴国家,享有政治上的亲密关系,响应对于共同的呼吁的话,外交
家还干什么?
对一个存在着对手国家的世界,外交处理的方法就是组织一种力量均势,使得那些对手
国家,不论怎样的缺乏政治上的亲密关系和不响应于共同的呼吁,都不能有侵略成功的
前景,这就是外交家所说的解决对手国家之间冲突的含义。这并不是说,那些国家将不
是对手,而都会被改造为具有同样的思想和要求。这是意味着,不论这些国家的思想,
要求和意识目的如何,力量的均势将使它们认识到进行侵略是要吃亏的。
回到正文,根据刚才所发的干货以及历史走向,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鹰酱没有接受李
普曼的说法,而是直接采取了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其中的手段和方法换帖讨论,但是
结局我们已经看到了,就是美国在70年代的大危机,国力消退,此时,鹰酱的中兴之主
尼克松访华开始,兔鹰联手斗毛熊的戏从此开场~ 基辛格老先生也正是加入鹰酱智库,
鹰酱终于走出困局~
额外八一句,当年太祖看到李普曼的文章可是大为重视特地要求全文通译,下发各个单
位作为战略研究,只不过~ 鹰酱到底还是中了牛牛的计谋彻底和毛熊杠上了,而且……
这一杠就是直到现在,到观海和普大帝都没有解开。
可是欧洲呢,呵呵,终于把东欧拿到手了,鹰和熊之间结了个好大的结,大毛国力衰退
无暇收复东欧,和兔子又隐隐约约站在一起,鹰酱也无法插手东欧西归,只能用金融手
段打击欧盟,但是这也拦不住从地缘上东欧的回归~
正文
这是李普曼在1947年发表的旨在为美国卸除“杜鲁门主义所加于我们的负担”[69]看法
,尽管随后不久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结局印证了李普曼意见的正确性,但这时处于巅
峰期的美国政治家们已听不进这些冷静的意见,他们宁愿听信丘吉尔意在骄纵美国的“
铁幕演说”,偏爱汤因比让美国担当世界民主领袖的“倡议”,采纳麦卡锡和凯南等不
冷静的政策建议,冲向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全面危机,国力大幅衰落。
资料补充
沃尔特# 李普曼( 1889- 1974 年) , 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
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 1911 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 他先后在多家报纸供职,
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参见[美]罗纳德# 斯蒂尔著, 于滨、陈小平、谈锋译: 5
李普曼传6,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第518页。
乔治# 凯南系美国/遏制0政策提议人。1946年2 月22 日, 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的
乔治# 凯南通过明码电报, 向国务院发回长达5 542个英语单词的电报, 这封电报被认
为是导致美苏冷战的先声。凯南在电报中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
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1947 年7月7 日, 凯南化名/X0, 在同年7月出版的5外交季刊6上
发表5苏联行为的根源6一文, 明确提出/遏制( con ta inm en t)战略0并被美国政府所
采纳。
三“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与汤因比历史理论的调整
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 Nixon)与其政治搭档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是自罗斯福之后美国政治家中少有的明白人,读过基辛格《大外交》一书
的人都会看出,尼克松已经明白但不便直接——只是借用李普曼、华莱士等战略思想家
的口间接——挑明了“二战”后英国所采取的“捧杀”美国的策略。1972年,尼克松甩
掉欧洲的追捧反手与中国和解,这大大缓解了美国的压力并扭转了美国国力衰落的轨迹。
(一)主张英日向大陆靠拢以摆脱美国
面对这种变化,英国政府请汤因比再度“出山”。此时年龄已入黄昏的汤因比头脑
可一点不昏。他再次继承丘吉尔的遗志,进一步推进英国用“世界主义”高帽捧杀雅尔
塔体系的支柱国家即苏联、美国和中国的既定策略。在汤因比去世前两年即1972年至
1973年间他与日本宗教和文化学人池田大作[70]合作出版对话体着作《展望21世纪》,
他在这部中仍没有忘记英国外交的“特别文化使命”[71]。英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建立的雅尔塔体系战胜国中唯一的被剥夺了霸权地位的国家,经历了这段历史的汤因比
不会忘记复仇。与《历史研究》一样,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汤因比表达了不
少宗教意义上的精彩内容,但在这些精彩的内容下掩盖着的却是英国持之以恒的捧杀式
消耗雅尔塔体系的支柱国家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当年美国看到欧洲衰落后的反应一样,
看到美国衰落后的英国外交,并没有忘记对美国落井下石。
知己才能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汤因比明白欧洲的地缘政治的内部破碎性是美国取代欧
洲世界霸权的重要原因,知道了欧洲衰落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欧洲复兴的道路。兄弟倪
墙相煎何太急,这是汤因比在朝鲜战争行将结束的1953年巧妙的借美国作者的笔在其主
编的历史巨著中向全欧洲痛陈的欧洲衰落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当年张伯伦首相一
再容忍希特勒的重要原因。
为此,他在美国衰落时主张日本抛弃美国,向亚洲大陆靠拢。他反话正说地告诉池田大
作:“尼克松总统对中国政策的转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因此对日本来说,
更是好消息。但是这么一来,美国却使日本处于尴尬的境地,哪怕是一时的。在过去20
年中,美国强迫日本支持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此日本付出了招致中国愤怒的代价。
尽管如此,这一次美国却突然把日本抛在后边,自己抢先耸人听闻地表示出对中国和解
,而让日本继续背着反对中国的臭名。
虽然这么说,日本追随转变方向以前的美国对华政策,也并没有成为改善日中关系的严
重障碍。因为中国方面也一定十分了解,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也不一定符合
本意。而且中国也一定充分认识到,日本国民相信1945年战败以后,只有站在日中平等
立场上自主地与中国合作,日本才有前途。”[72]
“日本和英国都是旧大陆的海上岛国。由于地理位置,需要跟旧大陆周围地区以及新大
陆——当然在新大陆中尤其是美国——保持密切的关系。但是我相信对两国更重要的,
与其说是对美关系,不如说跟近邻大陆的关系。这一点不久就会清楚的。因此我希望并
期待着两国跟邻近地区的国家集团——即日本要和东亚、英国要和欧洲——协作起来,
希望这种地区性的协作不要成为全人类最后实现全世界大一统时的阻碍,相反要成为通
向这种大一统的阶梯。”[73]
“我相信日本最终要和中国、越南、朝鲜共同合作,形成一个将来可以以此为中心统一
全世界的轴心。”[74]
资料来源:
胡文涛、招春袖: 5英国文化外交: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之路6, 载5太平洋学报6,
2010年第9 期, 第30页。
池田大作、阿# 汤因比: 5《展望21世纪》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6, 第284 页。
请注意,在汤因比这个“统一全世界的轴心”的概念中,日本需要联合的国家中已经排
除了美国。“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这是外交史学家塞缪尔·弗拉格·
比米斯(Samules Flagg Bemis)1926年写的《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机会
的研究》一书中的主题。[75]当然这也是理解美国崛起进程中“战略机遇期”一拨拨出
现的重要线索。已入暮年的汤因比当然不会忘记英国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上被罗斯福
出卖给斯大林的历史,[76]他知道今天美国的灾难当然也是欧洲的机会。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与俄国开始在全球范围争霸,面对日益严重的来自俄国与
法国联合抗英的战略压力,英国于1902年放弃“光荣孤立”的外交传统,与日本结盟[
77]并于1905年与日本从东西两向拉倒了沙俄帝国,[78]现在面对美国衰落,汤因比又
鼓励英国和日本转靠大陆,重温1902年旧情,再次联手从共同对付俄国转为共同排斥美
国。
他对池田说:“英国对美国的姿态也和日本一样,不能不说多少也有些追随。英国国民
直到最近还摆着绅士的派头,不希望成为欧洲大陆各国中的一员,而以大洋彼岸国民自
居。由于这种绅士作风,使英国国民对一些冷酷的现实很盲目。他们看不到以前一直宣
扬的同美国的关系,实际上也不过是作为一个卫星国的关系而已。美国则完全没有和英
国结成经济伙伴的意图。认为有了这样的特殊关系,英国的各种经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样的想法正如认为只要参加英联邦就能解决英国的一切问题一样,始终不过是一种
幻想。我的看法是,英国的经济只有作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员才有出路。在欧洲经济
共同体中,英国也是和其他各国同等的加盟国之一员。对日本来说,和中国缔结经济伙
伴关系,虽然和现实还很远,但最后日本经济的未来,大概还是在和中国结成这种关系
。日本只有同中国以及东亚各国协作,才能完全摆脱对美的依存关系。”[79]
楼主语:各位兔子们,看到这里相信你们一定会对牛牛的搅屎棍特性有一个更加清楚的
认知,同时再次友情提醒,所谓的媒体的宣传,往往是要暗合其后利益的~ 还是那个最
开始提出的问题,牛牛闹脱欧,利益点何在?
资料出处:1901 年10 月16 日, 即5辛丑条约6签订后一个多月, 英日便在伦敦秘密谈
判结盟。1902 年1月30日, 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与日本驻英公使董林签订了5英日同
盟条约6, 同年2月12 日, 双方同时对外公布条约, 其内容直对俄国及俄法同盟, 条约
规定: 当英国在中国及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因别国的侵略行为或中国、朝鲜发
生动乱而受到威胁时, 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他国开战时, 他方应严守中立,
并努力防止其他国家
参加战事攻击其盟国。如果某一国或数国加入对缔约国一方的战争, 缔约国另一方/应
予以援助, 共同作战。《英日同盟条约》全文可参阅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
编: 5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6 (第二分册,上卷)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 第193- 194页。
1904 年2月8日, 日本海军袭击俄国驻中国旅顺的舰队, 日俄战争拉开序幕。1905年1月
, 日军攻陷旅顺口; 3月, 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了俄国陆军主力; 5月, 俄国从波罗的海调
来的增援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败。同年9月5 日, 日俄两国签订5朴次茅斯和约6,
俄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将俄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口和大连)的租借权转
让与日本, 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写到这里,使笔者想起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月31日召开的美
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会议上的一次内部讲话,将保证欧洲的破碎化作为美国外交的
重要目标。他告诉其同僚:“美国在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防御线是一系列岛屿,我们期望
通过海军,陆军和飞机阻止日本——让我们十分坦率地说——统治整个太平洋,并防止
我们(原文如此。疑为”他们“的口误或笔误——译者注。)接近南美洲的西海岸。那
是个问题,我们决不会遭到中国、菲律宾、暹罗或缅甸的攻击。这完全是一个防御日本
的问题。我们不能大声直说,这会被认为是不友好的。
在大西洋上,我们的第一道防线是一大批国家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它们持续、独立地
存在。目前,这些是什么呢,请记住这些字眼,具有持续的独立这一内涵的‘持续地独
立地存在’。国家的独立意味着‘独立’,并不意味着在军事上或经济上遭受某个其他
国家的‘统治’。”[80]
这话真是开宗明义,说透了,在太平洋方面美国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一系列岛屿”
,在这方面的敌人是日本;在大西洋,罗斯福反复强调和暗示的“独立地存在”,就是
保持欧洲的破碎性而不是完整性。完整统一的欧洲才是美国的大敌,而致力于欧洲统一
的国家,就是美国的真正对手。这里显然是指当时的德国。当然这只是地区性目标,从
全球目标而言,美国的目标则是要取代英法主导的世界霸权。简言之,美国在即将来临
的大战中的任务是地区目标与全球目标的统一。
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同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的会议记录》 ( 1939 年1
月31日) , 载李巨廉、王斯德主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 1937.
7- 1939. 8 ) 6,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448页。
罗斯福计算了一下目前欧洲还剩下二十几个独立国家,说“但如果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
力量再保持下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共同的或各自的成功步骤再继续下去,它们将不可
能独立。它们会失去独立”。他说这场战争中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结局是“这是一场成败
掺半的赌局,决不能忽视。这是一场50:50的赌局”[81]。这就是说,目前德国与意大
利对欧洲的兼并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欧洲一旦在兼并中实现统一,即从破碎化转变为
整体化,接下来打击的目标就是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算是彻底明白了“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而制
造欧洲灾难的关键是利用欧洲地缘政治的破碎状态。1946年3月丘吉尔在“铁幕演说”
中疾声呼吁欧洲“世界的安全需要一个新的统一的欧洲,任何民族都不能被排除在外”
[82]。现在汤因比在美国衰落之际再次呼吁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岛屿国家,不要信任美国
,应当向各自面对的大陆靠拢,以避免“50:50的赌局”。
(二)将“捧杀”对象从美国转向中国
但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毕竟是为欧洲,首先是为英国的外交战略服务的。他看到尼克
松1972年纠正了前任“世界主义”的天真,通过与中国和解缓和了美国的战略压力,减
少了美国国力的消耗,他便开始与池田大作进行“展望21世纪”的“学术”对话,将“
世界政府”大帽转扣到中国头上,与之相应,将捧杀的对象从美国转向中国。他告诉池
田大作:“必须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一切都要服从于全球的世界政府的主权。这是我
一贯的主张。当然即或成立了世界政府,现在的地方国家还是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继续
担负着有益的、确实不可缺少的地方自治任务——正像联邦国家中各成员国所起的作用
一样。”[83]
楼主语:到这里就很好理解牛牛的想法了,即不停的在世界上相对最有潜力的角色中制
造竞争和矛盾,彼此内耗~ 但是自己却以盟友的形式躲在阴影后面。
既然要“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那美国这个“最强大的地方国家也必须服从”,也应
当包括在被剥夺的对象之中;既然要建立“世界政府”,随之而来的逻辑就是谁在其中
担纲的问题,昨天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怂恿美国领导世界的欲望并由此拖垮了美国
,现在尼克松御下了这个精神“包袱”,汤因比就在将昨天戴给美国的世界领袖的“高
帽”转扣在中国头上,说“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而且“中国肩负
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84]
读这段文字时使人想起前引汤因比在提到1895年美国国务卿理查德?奥尔尼那份“
载入史册的文件”时以同样的理由怂恿美国“即便扩大到拉丁美洲之外的霸权,也依然
是有说服力的”[85]。汤因比没有让丘吉尔失望,1961年——当年汤因比《历史研究》
12卷出版——美国在越南策动“特种战争”,终于让美国人陷入长达10年的“越战”沼
泽之中。当时,为了捧杀美国,鼓励美国“领导”世界,汤因比在1961年出版的《历史
研究》最后即第12卷中,曾将已经在政治上结盟的中国和苏联说得如何不堪一击,他说: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和俄国的农民士兵似乎把自己的生命交由政府随意义支配。然而
,历史表明,如果超过某一限度,不论中国政府还是俄国政府都必将受到惩罚。中国历
朝历代,从秦朝到国民党政权,哪怕是轻率地多拧一下政治螺丝帽,无不因为这一轻微
的越轨行动付出改朝换代的代价。俄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形。”[86]
楼主语:(这是1961年的言论,当时牛牛的外交还在努力忽悠鹰酱戴上世界正义的大帽
子,于是各种黑兔熊。
然后再1973年,牛牛的捧杀就变成了中国拯救世界。此时中美已破冰~ 鹰熊对抗中,鹰
酱已显出颓势。)
时至1973年,美国确实是被“捧”倒了,而中国不仅没有“必将受到惩罚”,更没有出
现“改朝换代”。对此种错误结论,汤因比并不感到难为情,他在当年与池田大作对话
中又转身将捧杀的目标描向中国,其调门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他说:“中国今
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要起什么作用呢?由于西欧各民族势力的扩张和暂时的统治所形
成的地球人类社会,已经摆脱了这种统治力量,今后仍会按现在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
在最近新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中,中国仅仅就停留于三大国、五大国或者更多的强国之
一员的地位吗?或者成为全世界的”中华王国“,才是今后中国所肩负的使命呢?”[
87]“因此按我的设想,全人类发展到形成单一社会之时,可能就是实现世界统一之日
。在原子能时代的今天,这种统一靠武力征服——过去把地球上的广大部分统一起来的
传统方法——已经难以做到。同时,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
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
”[88]
可我们不要忘记,十几年前,汤因比还在《历史研究》中说“世界政府的形成可能不是
经由联合国组织的发展,而是来自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这两个政治上更为成熟和强大的
‘赢利企业’中的一个。如果当今人类可以自由选择这两个国家中的一个,任何一位西
方观察家都不会怀疑,绝大多数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独立判断的人都会选择成为美国公
民而不是苏联公民。在共产主义俄国的衬托下,越发显得美国具有无与伦比的突出长处
”[89];还在说中国“从秦朝到国民党政权,哪怕是轻率地多拧一下政治螺丝帽,无不
因为这一轻微的越轨行动付出改朝换代的代价” [90]。
可现在,汤因比看美国尼克松不接受这些“高帽”后,转身将它扣在中国人的头上,他
用吹捧当年美国的口气,仍将理由说得振振有词:“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组成的
东亚,拥有众多的人口。这些民族的活力、勤奋、勇气、聪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毫
不逊色。无论从地理上看,从具有中国文化和佛教这一共同遗产来看,或者从对外来近
代西欧文明不得不妥协这一共同课题来看,他们都是联结在一条纽带上的。并且就中国
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
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
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
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理由就在这里。[91]
(三)暗示”黄祸“将起,英日联手挑拨中美冲突
汤因比知道只有建构雅尔塔和平体制的几个支柱大国——至少美国与苏联——在”兄弟
阋于墙“式的内耗中双双衰落,欧洲才能实现其”复兴“事业。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
自然明白:正是东方中国的衰落才为欧洲大陆和英国摆脱了19世纪初的内部**并为日本
的明治维新后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前提,同样,正是欧洲的衰落才给美国和苏联的崛起提
供了历史前提。
楼主语:毛熊已经千古,现在经济市场上角逐的无非就是兔子,鹰,欧萌众。 大毛在
岸上看戏,不管谁斗谁,大毛都是能赚到小便宜,欧萌众表面身处战场,但是实际上却
有险无惊,兔子不会让欧萌众这么快倒下去,欧萌众心里也明白,所以对兔子也不是完
全投靠。鹰酱也没有继续下黑手搞掉欧盟众,此时牛牛一个跳反~ 脚盆鸡一个搅合~ 局
势就更好玩了~ 此时,我倒是觉得最为最肥的兔子,没准会被众人一起坑~ 。 不知道
其他欧盟众如何理解的,至少牛牛是浑水摸鱼的行家,形势越乱它越开心~
为此,汤因比配合丘吉尔先怂恿美国与苏联和中国冲突;美国与中国和解后,又向美国
暗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92]和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冲突“[93]。他说:”
这是全人类所关心的事情,特别是与中国毗邻的苏联,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最为关心
的”。美国可以从东亚大陆沿岸和海上诸岛撤到关岛,再从夏威夷撤退。一旦需要撤回
到北美西海岸,美国和中国之间就可以相隔整个太平洋。不过在今天,单纯地理上的距
离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制导火箭的发明,使辽阔的太平洋宛如一条小溪那样狭窄。
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相互都在对方的直线射程之内,这就是今天的现实。[94]
“如果我的推测没有错误,估计世界的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现。这正是原子能时代唯一可
行的道路。但是,虽说是中华民族,也并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和平的。战国时代和古代
希腊以及近代欧洲一样,也有过分裂和抗争。然而到了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
好战精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是远在纪元前202年。在这以前,
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
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
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95]
这真是反话正说,他在暗示美国:尽管中国有和平主义的儒家精神,但也不能忘记
中国”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黄祸“仍然可能出现在美国人面前:”今
天的世界混乱得令人难以忍受。现在人类是依靠着在全世界发挥作用的技术生存着。但
是,技术也由于存在着不协调的140个地方主权国家依然继续分割着地球而处于麻痹状
态。由此也可以想象过去战国时代,秦始皇把厌烦混乱而筋疲力尽的中国民众统一起来
一样,现在世界迟早也要通过独裁的手法达到政治统一。“[96]
那么,这个”残酷的世界独裁者“ [97]可能是谁呢?
汤因比直指中国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黄种人“,他说:”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
像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
最终目的所需的干练才能。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
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旧大陆
,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
汉朝的刘邦。这样的政治家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越南人?或者是朝鲜人?[98]
于此同时,汤因比再提20世纪初令西方胆寒的“世界**运动”的概念,及在一个残酷的
世界独裁者的领导下“将形成一个全世界的政教统一的组织形态和法西斯型的世界集权
主义的后果。
楼主语:汤因比是世界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著作在西方社会中具有很深的影响,那
么我们假设如果他刻意植入这类思想,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点。 因此,这也不难
理解,为何直到如今,西方的民众为何还如此的恐惧伊朗等政教合一的国家,以及为何
对“独裁”这些概念如此敏感视如魔鬼。
也正因此概念,即便汉斯喵在历史前真诚道歉,但是也未曾真正脱下历史的包袱,担负
起与其国力相等的国际地位。
百度下NAZI等基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在名称上的有意思之处,思维跳跃下,我能说
我兔和大毛偶尔是躺着中枪了吗? (不要深入考虑区别,因为作为普通民众基本上只
是具有基础史学知识,而不会多加研究,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专家效应。即史学专家说什
么,就是什么~)
正文继续
这里已包含了这样的隐喻,即美国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将为中国取代,西方文明将为东方
文明所取代,历史上的“伴随着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99]的“黄祸”将再次“威胁”
西方世界。
1952年,就在美国人深陷在朝鲜战场的时候,汤因比曾提出过“文明冲撞”的观点
。他接受BBC广播电台邀请作了一系列讲座,随后将这些内容整理并以《世界和西方》
为书名出版,认为“对同一时代中不同文明碰撞的过程与结果的比较研究,是理解人类
历史的一把钥匙”[100]。三十年过后,汤因比便将东方中国及其儒学推到世界“宗教
统一”的聚光灯下。
他说:“在过去实现的部分统一中,武力称霸的同时,宗教也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在
帝制中国和罗马,武力统一之后,接着就是宗教统一。帝制中国采用儒教作为国教,罗
马采用基督教作为国教。在伊斯兰历史上,也是传教和武力征服相辅相成进行的。但是
中世纪的西欧世界,既不是宗教统一和行政统一同时进行,也不是二者相继进行的。估
计将来在全球规模进行人类自发统一中,总要有一个共同宗教在世界推广,由此来完成
这一重要任务的。”[101]
楼主语:请兔子们自我反思: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儒家被我们也自认为是一种宗教的
呢?
至少楼主是不承认的,楼主始终认为,儒家是一种哲学思想,而非一种宗教。
那么,这个“共同宗教”的蓝本是什么呢?汤因比没有直接回答,但从他提出中国能够
统一世界的优越条件看,这个蓝本就是以儒学为底色的东方宗教。他提出的东亚将“成
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所具备的7条优势条件中就有6条就涉及中国儒学
、佛教及由此生发的“中华民族的经验”“中华民族逐步培养起来的世界精神”以及“
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怀有一种敏感,认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败”[102]的认
识。
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宣布放弃世界主义和撤出亚洲的政策[103],英国汤因比和
日本池田大作紧随其后便联手发表对话体着作《展望21世纪》,这给人一种英日重叙
1902年旧情的感觉。不同的只是,1902年英日两国们用“枪杆子”结盟以对付的俄国,
这一次则是以“笔杆子”结盟,挑拨中美间的“文明的冲突”。
他们将中国列为“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将中国儒 学被
列为未来世界“共同宗教”的蓝本,这样可达到一石双鸟的目的;一方面,它可以煽起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主义”豪情,脱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104]的原则,使中国在苏联倒下后与美国在世界范围继续争霸,从而将苏、美、中这
三个“雅尔塔体系”的支柱国家拖倒。
如此才能恢复欧洲——当然还有日本——在这个体系中失去的战前利益。另方面,将中
国的未来与“世界政府”和“世界统一”等概念联系起来,暗示美国:如果掉以轻心,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而中国“秦
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
帖子又被度娘吞了好多次,楼主貌似又说真话了~ 修改修改,再发一次~
敏感的兔子已经注意到了 宗教 这个词被楼主一再提。
我们已经知道了汤因比提出宗教的概念是基于西方历史上宗教之争的大影响背景采用的
关键词,那么,想想,如果真心要对东亚文明来说,更敏感的词,无非是“正统” 文
明传承等概念 那个啥 民族 正统 ~ 等等,膝盖有木有中了一箭呢~
(四)爱的呓语
楼主注: 这部分内容会涉及部分意识形态问题,请保持中立态度。
与《历史研究》一样,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对话中仍不忘记曾让西方殖民主义屡试
不爽的可让被压迫者主动缴枪的“关于爱的呓语”[105]。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书
中以牧师的口吻说:“我相信人的正确的崇拜对象是‘存在于宇宙之中,宇宙的彼处’
,宇宙的背后的某种‘终极的精神之存在’。我还认为这种终极的存在就是爱。”[106
]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完全不顾战争起源于不平等的生产资料占有及不公平的产品
分配制度的基本事实,将战争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抽象的“人的本性”:“在人的本性中
,理性只占其中的一少部分。我们违背理性而采取集体自杀的作法是完全有可能的。战
争制度只要没有被新的制度即世界政府这种制度所代替,是不会杜绝的。”[107]
补充71~72楼资料出处
1969 年7月25 日, 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讲话, 提出/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0。参见5尼克松
总统在关岛关于亚洲政策的讲话6, 载齐涛主编: 5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6 (现代卷) ,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第274- 275页。
那么,这个世界政府是谁的政府呢?汤因比给出的答案是一切人的政府。而解决其间生
产资料不平等占有关系的方式是什么呢?汤因比给出的答案是“爱”。他在耗时近三十
年的《历史研究》全书的结尾时说:“爱的问题是经常伴随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伦理社
会问题,并且在今天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很显然,现在人类必须作为一个单
一的家族,走上共同生活的道路。原子能被用作武器的今天,地理上的距离已被消灭。
人类避免集体自杀的途径,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何况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向来看,技
术上各种成果所要求的形势,是把人类引向完全相反的方面。为此,爱的问题已成为十
分紧迫的课题。”[108]
读汤因比的历史书时,有时真不知是在读历史还是在读宗教。“爱”,这没有错,
问题是在生活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爱,与谁相爱,如何进行“婚前
财产公证”,个人如此,国家亦然。比如在钓鱼岛主权归属没有确定之前,中国和日本
之间怎么“爱”?在台湾没有回归祖国大陆之前,中国和美国怎么“爱”?换言之,如
果没有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不平等的分配和占有,如果没有世界强权对弱小国家主权的侵
犯,又何来人类仇恨?汤因比回避了这些问题的实质,一味空谈“爱的问题已成了十分
紧迫的课题”,这有多少意义呢?
核武器当然会消灭人类文明,但核武器不能消灭,充其量也只是限制了基于生产资料私
有制下的战争规模和范围。
核武器的出现就是战争手段无限使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将结果当做原因并因此放弃
了参与竞争的物质手段,其结果必然陷入没有“批判武器”的“武器的批判”[110],
即只能用抽象的伦理解决现实问题,将政治问题简化为宗教问题。
他说:“由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以在世界政治中使用武力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方式,是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形成的。它们成为一种几乎不可动摇的公理。现在它们
失去了所有理智的依据。过去曾作为一种经典公式的克劳塞维茨公式——战争是政治以
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它应藏在图书馆里。在历史上第一次迫切需要把社
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111]最
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钻入汤因比的“生命的尊严才是普遍的绝对基准”[112]
的普世陷阱,他宣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
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113]
马克思说:“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114],“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15]。戈尔巴
乔夫信了汤因比“爱”的宗教,结果与印第安人接受欧洲“和平主义”牧师们的说教放
下武器后就被灭族的命运相似,与汤因比史学观一致的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带给苏
联的结果是在“新思维”提出4年后苏联解体及俄罗斯人民由此所经历的巨大的痛苦!
美国也没有因此就地成佛,1998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南联盟事务,发动科索沃战争
,将东欧从俄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剥离开来,21世纪开始,又以“反恐”的名义挥师直捣
阿富汗和伊拉克,以此隔断了俄国经营多年的南下印度洋的传统路线。
有意思的是,在对伊拉克开战前,美国用汤因比的说教,向伊拉克人民发起“和平”攻
势,在伊拉克领导集团自我销毁国防力量并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后,美国便长
驱直入伊拉克,将主动放弃武装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处死,与此相反,同期的朝鲜不仅
没有放弃武装,并且推出让汤因比最反感的原子弹,结果朝鲜反而避免了伊拉克的命运
d**********u
发帖数: 3371
2
re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
: 来源: 5W40 于 2014-02-23 08:29:10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
: 阅读:148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
: 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 本贴内容已被 [5W40] 在 2014-02-23 08:29:3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
: 坛管理删除.
: 转贴
: 楼主语:我们都说兔子是多么的腹黑,但是在蓝星上不是只有兔子会腹黑,大国之间的
: 博弈不是市井小儿科的东西,多学学 多看看 多掌握些知识 总是要比在网上和某些无
: 节操的人互喷要有意义的多。好吧 其实楼主最近看到一篇好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贴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这片谈论海龟海不归的写透了习近平亮剑亮早了 美国苏醒了
我现在老不能心静美国副总统彭斯 一场失理失利失节的演说zt光明日报
觉得混买买提越多,水平越低二战后最失败的国家应该就是俄罗斯了
中华好学者 微信号zhonghuahaoxu...丘吉尔被严重高估
汤因比的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转载)
汤因比的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金灿荣说:只有两个文明建立了工业现代化
汤因比学说与独一无二的中国文明(zz)西方文化传播战略及其应对
习近平亮剑亮早了 美国苏醒了针对第二性的恶意——论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汤因话题: 美国话题: 英国话题: 丘吉尔话题: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