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老子与圣经》
相关主题
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最近开始整顿地下教会了
工作后感觉要孤独终老了。。看了美国领食品券的队伍,不由得想起了一幅图
【来看姜丰啦】93 国际大专辩论会: 人性本善(恶)白人+新教=文明社会
我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全面免费开放方舟子实际上还是很严谨的
新华社长:理直气壮正面宣传 旗帜鲜明舆论斗争宗教要求自己不得接受输血,否则就不能死后进天堂
索男撸色们,不用再撸了。白人基督徒对黄人基督徒很冷漠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zt新华社排华电影今年要出台了,请全美华人紧急行动起来自救,我发出两个呼吁!!
美国悍匪系列之四 - 维柯的烈焰 by graycat (zz)商务部高官今访美将顾全大局 原则问题绝不让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老子话题: 大道话题: 上帝话题: 孔子话题: 之道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O******1
发帖数: 13088
1
一、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叹:大道隐去了!
有一个时代,我们引为自豪,它的灵魂却充满了羞愧。
有一群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宝,他们却为失去的东西痛惜了一生。
我指的是春秋末年,大约在公元前六百年先后。那时出了老子、孔子和墨子,创
立了道家、儒家和墨家1。如今古老苍黄的中国文化,就是那时呱呱坠地的。此后两千
多年间,中国有了独特的血液和乳汁,有了自己的先哲与圣贤,有了敬仰、骄傲和玩味
的国宝 2。
然而,事实令人难堪。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中
华道统大失落的可悲年代,他们无力回天、痛心疾首、遗恨终生,而儒术不过是万般无
奈中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而已!
孔子
孔子一生的遭遇便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孔子35岁时,鲁国斗鸡引发战乱,移居齐
国。齐国大夫想害他,又返回鲁国。看到鲁君沉溺于美女舞乐三日不上朝,愤然去了卫
国。卫君听信谗言用兵骚扰他,只好去陈国。路上误被复仇民众围困了五天,又回到卫
。卫君爱美色胜过爱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国,司马想害他。逃到郑国,郑国人称
他是丧家狗。到了陈国,正赶上晋、楚、吴轮番地攻打,便感叹说,还是回老家吧。路
过蒲邑,孔子被一伙叛军拘留,立了一个假誓才解脱。要去赵国,听说赵君刚刚杀了两
个义人,就胆怯了。孔子迁到蔡国,不久蔡君被大夫们谋杀。楚国请孔子去,陈、蔡两
国的大夫们派兵把他堵在荒野,没吃没喝,孔子凄楚吟诗:"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
何落在旷野中?"楚君想封地给孔子,怕他坐大,又打消了念头。落魄的孔子终归故里
,鲁国却一直不用他。孔子晚年说:天下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3。
这是怎样一个世代啊!楚国的狂人向孔子唱道:"凤凰啊凤凰,道德为什么如此衰
败"!田间的农夫对孔子的弟子哀叹:"普天下恶浊的洪水滔滔泛滥,谁能改变呢" 4?
面对天下无道的败坏世态,孔子怎能不神往天下有道时的美好景象!一次孔子参
加年末的祭神仪式后,登高远望,不禁感慨万千,对弟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我没赶上
,可是古书里有记载。大道通行时,天下公而无私,贤能的人主政,人们信实和睦....
..。如今大道隐没了,天下化为家私,只亲自己所亲,各人只顾各人...... 5。孔子极
其仰慕古道,多次赞叹说:"伟大崇高的尧帝啊!独尊上天为大,一心效法天道。崇高
啊,舜与禹,拥有天下而不为己"6。孔子甚至恳切地说:"哪怕早上听到道,晚上就死
去也好啊"7!
实际上,孔子将大道隐没视为一个无法挽回的既成事实,放弃了以"道"为根本的
"大同"境界,追求以"礼"为纲纪的"小康"理想。在他看来,所谓礼,是先王用来承受上
天之道、治理世人性情的,失掉会死,得着便活 8。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
不惜"累累如丧家之犬"奔波于列国之间,就是为了"克己复礼"。他说:"一旦人们能约
束自身性情,复归先王之礼,普天下便一片仁爱了"9。
大陆不少文人曾批判孔子妄想开历史倒车。问题是,这位才德双全的中华文化的
主要缔造者,何以迂腐到非要走回头路不可呢?难道不是春秋末年真的失去了大道、而
大道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吗?
台湾有的学者强调另一面,说孔子未必不是"寓文于史、托古改制"。这里的问题
是,孔子展示给我们的古道背景和仰慕情怀,难道都是虚假靠不住的吗?况且(我们马
上会看到)借助《易经》《尚书》《诗经》等古籍,不是可以多方直接地看到夏、商、
周"大道之行"的真实内涵吗?此外,学问和为人都与孔子不同的老子墨子,在"道行道
隐"的论断上却与孔子完全相同,这是偶然的吗?
老子
老子形容那个世道说:好一个广漠无际的荒野!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
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一个个自满自得,流溢而出,精精明明,斤斤计较。
唯独我啊,疲惫沮丧,像是无家可归的人;浑浑浊浊,仿佛遗失了什么10!
遗失了什么呢?要回归哪里呢?老子比孔子更清楚,就是"道":"大道非常平安,
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你们却穿著华美的服
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
大道的世代啊11"!
老子确信天下若失了大道,无物可以补救,故对仁义道德的说教很不以为然,锲
而不舍地寻求真道。他说:大道废弃了,才兴起仁义。大道失落了,才强调德行。德行
失了才讲仁爱,仁爱失了才讲正义,正义失了才讲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
浅薄缺乏,其实已经是祸乱的端倪了12。
墨子
墨子论到世态时,同孔子老子一样,毫不怀疑失了先王的道统 13。他说:自当初
三代圣王之后,天下便失了大义,不仅有不仁、不忠、不慈、不孝的事,更有淫暴、乱
寇、盗贼、劫杀,一片乱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墨子直截了当地说:因为世人都不相信
神明了啊!如果世人都敬畏神明,知道他秉行公义,赏罚分明,谁还敢为非作歹呢?怎
么会天下大乱呢 14? 据墨子记载,古代先王丰厚地祭祀服侍神明,又唯恐后代不晓得
,就写在竹帛上。怕竹帛腐坏,便刻在盘盂金石上。又担心后代不虔诚,哪怕一尺之帛
上,也要千叮咛万嘱咐。现在世人竟说神明原本就不存在,这哪里是君子当行之道啊15

看来,对孔子、老子和墨子来说,当时中华道统的失丧显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他
们的失望、惋惜和无奈之情也充分地溢于言表。那么,那个失丧了的中华道统究竟如何
?为什么如此牵动先哲们的心?先哲们缔造的传统文化,己经喂养了中国两千多年,竟
然不如那失去了的东西更宝贵么?我们一直珍藏、吮吸和引以为荣的,竟然不是货真价
实的正宗货吗?
虽说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心的中华儿女却怎能不在这里定一定神,
看看那失掉的先祖道统到底是什么?
二、上古先祖,禅让、祭祀、政事、人生、文字的昭示:大道之行也!
先祖道统,一言以蔽之,就是"信于神"16。
天、道、神、上帝,先祖使用这些词,偶有歧义,却常有通义,通义就是神。"上
帝,就是天"17。 "天就是神,天无言而有信,神不怒而有威"18。"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19。"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20。所以,敬天、顺道、信神、畏
上帝,这些说法的含义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先祖的道统。
后人一听说道,就感觉虚无缥缈。然而对于先祖们来说,道又真又活,流荡在心
里,显明在世上。这方面的记述很多,专着也不少 21。我仅举几个活生生的事例,以
期画龙点睛,可摸可触。
禅让之风
尧没把帝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没把帝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禹。这段佳
话史称禅让。禅让何以发生?生活在明争暗斗、党同伐异的后世之人,常常迷惑不解。
有的归于尧舜高风亮节之德行,然而此等大德行从何而来?又有人归于尧舜心智未开之
愚腐,然而订历法、置闰月、明五刑、安天下的不是他们吗?还有人干脆否认禅让之美
谈,说"实际就是军事民主制"22。
让我们依据《史记》和《尚书》,看看禅让的真相。
尧帝,名叫放勋。他有上天一般的仁德,出神入化的智能。尧在帝位七十年时发
现了盲人之子舜,把他推荐给上天,让他代行天子之政,自己则观察上天的旨意,看天
是否愿意接受舜为天子。二十八年后,尧寿终,传帝位给舜。舜执意让给尧的儿子丹朱
,就退避到南方。可是天下朝见的、诉讼的、讴歌的,都来找舜而不去找丹朱,于是舜
叹道:"这是上天的旨意啊"!便登了帝位23。舜继位之后,以祭祀之礼向上帝陈述此事
24。
舜的儿子商均不够贤能,于是舜打算把禹推荐给上天。一次,舜帝与禹、伯夷、
皋陶一起讨论治国方略,令禹发言,禹说:"以清明诚实的心寻求等待上帝的旨意,上
天就会不断地赐给你幸福瑞祥"。舜帝推荐禹给上天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十七年后就去
世了。禹想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隐居到阳城。可是诸侯们都去朝拜他,他只好接
受了帝位 25。
显而易见,对上天的敬畏,是尧舜禅让的真正原因。用德行、愚腐或迷信来解释
禅让的人,应当仔细想一想:若不是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和深深的敬畏,什么力量能生发
出如此彻底的德行、如此美妙的"愚腐"和如此通达的"迷信"?若不是"信于神",什么力
量能保证"孤、寡、不善"的人间帝王"忠于民"?
祭祀之礼
中国曾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一生梦想"克己复礼"。我们身为中国人,是否知
道中国最大的礼是什么?
是祭祀之礼,如:郊祭、 祭、烟祭、类祭。
郊祭:在疆界或京郊建筑祭坛,以牲畜之血敬献上帝。"郊祭用血。 26"郊社之礼
,所以事上帝也"。"祀帝于郊,敬之至也"27。
祭:皇帝主持的祭祀。帝王就是大祭司。"不是王不能 祭。王用 祭来祭祀先祖
的源头"28。
烟祭:烧柴升烟,再加牲畜,味达上天,上帝悦纳。"以烟祀祀昊上帝" 29。"不
烟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30。
类祭:因特别事故而祭神。"于是,舜以类祭向上帝报告继承帝位的事" 31。
中国人献祭的记载,至少始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周朝人甚至说其祖先后稷(种田之
人)便是姜媛(牧羊之女)32 以烟祭敬奉上帝而生的33。孔子编篡的《礼记》,行于周朝
,承自夏商二代34 ,中心就是祭祀之礼。洋洋49篇,论及祭祀的神圣庄严和详规细则
,如斋戒、祭物、祭器、服饰、陪侍、诗乐、情境等献祭要求,又涉及祭祖、家务、婚
姻、丧事、饮食等行事标准,比之《圣经/旧约》犹太人献祭和为人的条例律法,有过
之而无不及。难怪胡适声称中国文化深受祭天主义的影响35 。据说祭祀之礼一直维系
到1911年才告消失36。然而自春秋末年大道隐没之后,这个礼实际上便渐渐流于形式了

先祖极为重视祭祀之礼,绝非迷信。在祭祀中,他们能够与神沟通交合,亲密相
欢 37。他们也知道,神所喜悦的,是真诚的心灵,并非所献之物。当子贡想撤掉祭祀
用的羊时,孔子说:"你爱的是祭祀之羊,我爱的是祭祀之礼"38 ;神所爱的,则是孔
子这般虔诚的祭祀之心。先祖又说:"大德才能感动上天,至诚才能感动神明"39 。这
很像以色列先知们的话:神难道缺少你们的牛羊吗?他所要的不正是你们圣洁、敬畏的
心吗40?
先祖还知道,神所悦纳的祭祀,可以使人的罪咎得到赦免:"自从后稷开始祭祀上
帝,百姓可以卸去罪咎重担,代代延绵,直到今天"41 。这种类似犹太人"赎罪祭"的观
念,使我们联想到先祖们的确不像后人,靠个人修炼提升德行,而是以敬虔的心讨上帝
喜悦,礼仪典章亦为此而设。一颗在上帝面前认罪赎罪的心,自然比千万种诫律和苦行
更能生发出自省和德行,且有仿佛释罪感一般的轻松、自由和宁静。上帝赦罪赐福之说
,由此可见一斑了。
政事之纲
中国最早的一份政事记录是《尚书》。"书者,政事之纪也";"《尚书》者,上古
帝王之书"42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尧舜禹、夏商周凡一千五百多年间,中华先祖们
施政治国的理念和大纲43。
继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之后,夏商周三代的接替是《尚书》的主线。夏朝最后一位
帝王夏桀,荒淫无道。成汤去讨伐桀之前作《汤誓》,对众人说:众人啊,不是我小子
敢犯上作乱,实在是夏桀罪恶多端,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你们会抱怨我荒废农事,我
理解你们,但我更畏惧上帝,不敢不出征啊!夏桀的罪恶太大,百姓甚至抱怨说:"这
个太阳什么时候坠落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众人要辅佐我,实行上帝对夏桀的
惩罚...... 44。
成汤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朝。从成汤到帝乙,数百年间,力行德政,慎行祭祀
,没有人敢违反上帝旨意,背逆上天恩德。直到季纣,才不敬畏上天,不明察神意。没
有明德芳香的祭祀闻于上天,只有怨恨之声、酒腥之气达于上天,上帝就不保佑了,降
下丧亡之祸。周公说:"上帝并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惩罚啊" 45!季纣手下的臣
僚也直谏说:上天恐怕要断商朝的命了!大王您淫荡嬉戏,自绝于天。百姓都说:"上
天怎么不降威惩罚呢"?如今上天要抛弃我们了46。
周武王伐季纣之前,曾祈祷天命。一次,八百诸侯集于盟津誓伐,武王却说:"你
们不知道上天的旨意,还不可以呢"。两年后,武王得到了上帝的旨意:"取代商朝,然
后报告给我"47 。于是宣告说:"季纣自绝于天,现在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然
后一举灭商,建立周朝。进军商都时,武王对迎候的百姓们说:"愿上天赐福给大家"!
次日,武王祭祀上帝,祷辞中说:"季纣废弃了先王秉受于天的恩德,辱慢神明,断了
祭祀,施暴百姓,罪恶昭昭,达于上帝。我承受天命灭纣,敬奉上天彰明旨意"48。
三代时两大暴君夏桀与商纣,就这样先后受天之罚。而倍受后人崇敬的文(文王西
伯)、武(武王发)、周公(周公旦),则因敬神爱人,为上帝所悦纳,上帝就降大使命给
他们,用喜乐吉祥陪伴他们49。
显然,是否"忠于民而信于神",是贯穿《尚书》的基调。是先祖衡量善与恶、义
与罪的准绳,也被视为国运兴衰、政事得失的根源。这就显明了一个事实:中华上古一
千五百多年间,上帝被视为至高主宰。那时,人们将自己的福祸安危、生死存亡全系于
他。他是忌邪恶、喜善德、监察人心的正义之神:"上帝监察下民,赞许他们按公义行
事" 50;"上帝禁止骄奢淫逸"51 ;"凡是犯罪的,必受上帝惩罚,不能长久"52。上帝
又是有情有意有智能的神:"上帝并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惩罚";"上帝哀怜四方
百姓,眷顾他们的命运而更换暴纣"53 ;"上帝不降大命给信诬怙恶的人,上帝也不降
大命给无德无义的人" 54。
在这样一位公义、信实、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暴孽不能存留,罪过必须忏悔
,德行必得彰显__这正是先祖们的信念、信心和信仰。这种纯洁的信仰、不移的信心和
高贵的信念,充满了《尚书》通篇,也铸造了上古历史,形成了圣哲痛惜、万世景仰的
先祖道统。的确,一个民族上下若有这样的信仰、信心和信念,不就是有了从天而降的
正义之声、道德勇气和不可摧毁的向善力量吗?不就得着了上帝通过亿万人心而赋予的
巨大祝福吗?
人生之命
上古大道不仅以禅让、祭祀和政事展现在国家纲纪中,也深深根植在先祖个人的
人生价值里,这一点可以从《易经》和《诗经》中看到。
《易经》虽然以阴阳为法,以占卜为式,以吉凶为问,却蕴藏着一个奥妙的"天机
" ,就是:天人互动,比一切都根本;天人相和,比一切都重要。所以第一条就是"乐
天知命"55 ,占卜,据信就是乐于天而求知命的方式。其次是"顺天休命" 56,顺从天
意,不昧于己,归回安息,平静安稳。最后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57,上天的保佑
至大无比,哪里还有不利呢?《易经》中有如此恢宏的精义,后人却只拘泥于象数推演
,实在可惜了。因为光是"有乐天知命的心志、又有顺天休命的行为、便有自天佑之吉
无不利的果实",这样的一种人生信仰,本身就是上天的祝福了。
《诗经》的多数篇章都有先人祈祷的心声。先人们相信敬虔的祈祷必蒙上帝垂听
: "人民所称道的,早晚祷告,达于天上,上帝喜之而祝福。人民所怨恨的,早晚祷告
,达于天上,上帝恼之而惩罚"58 。于是,诗人们面向上帝,忠实地抒发了那个时代的
人生情怀:
赞美:"灿烂夺目的上天,光辉普照大地。伟大荣耀的上帝,赫赫明威降临。永恒
无限的上帝,天下万民之君"59。
感恩:"上天啊!生养了众民,创造了万物,定下了律法";"多好啊!大麦小麦都
快熟了,昭明的上帝,赐下了丰年"60。
祈求:"明亮的天河,运转于苍穹。君王仰天长叹:世人犯了什么罪过,上天竟降
如此大祸?祭祀的玉器已用尽,难道上帝还不垂听"?"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
我会昼夜不懈,敬畏上天威严"61。
畏惧:"伟大上天,突发盛怒,降下丧乱,遍地荒凉";"上天降下了惩罚的罗网,
国中盗贼们发生内讧"62。
哭诉:"我心恍惚苦凄凄,我心慌乱如醉酒,我心沉闷如梗塞。知我者说我忧伤,
不知我者问我何求?悠悠上天啊!这是谁的罪咎"?"悠悠上天啊!我们的父母,无罪无
辜的人,为何遭受痛苦"63?
感叹:"贫困交加,走投无路,这是上天的作为啊,我又奈何"!"上天是高明的,
知道我没有快乐,那么,高明的上天啊,为何不怜悯我" 64?
记述:"后稷有德,效法上天,留下农稼,大麦小麦,上帝降命,养育万民";"
上帝启示文王,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攀比羡慕,径直登临我岸";"上帝启示文王,不要
自作聪明,顺从上帝律法"65。
劝诫:"敬畏上天的震怒,不要淫逸享乐;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为。上天
有眼,明察你的出入;上天有心,知道你的罪衍";"神的降临,不可测度,岂敢懈怠"
66?
警告:"上天为什么责罚你?神为什么不祝福你?你舍弃了夷狄的大惠,妒忌我这
正直的人";"恭敬吧,恭敬吧!天道显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莫说天高不可及,
人之所行,日监夜察,上下往来行赏罚"67。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8。为什么人心无邪?心中有正则
无邪也!为什么心中有正?孔子很清楚:"大道之行也"!这样一个信于神、畏于天、顺
于道、敬拜上帝的族群,人心怎么能不纯朴呢?看起来柔弱的心肠,却能吟出通天的力
量;看起来愚拙的言辞,却闪着超世脱俗的光华;即使在痛苦、无奈和凄凉的哀叹中,
也不失盼望的底线──只因为有一位公义、慈爱、全知、全能的上帝,活在他们心里。
文字之谜
汉字无疑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确凿的标志。若是黄帝的史官苍颉约在公元前两
千六百多年前收集整理69,那么,真正的形成过程就应当更早,可见汉字本身所隐含的
文化传统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同时,汉字是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相互关联,
这又是考察辩识其文化含义的天赐良机。考察工作是浩繁的,这里只能举出一些线索。
就字义讲,古人在称呼"自在永在者"──请原谅我借用《圣经》上的这个意谓─
─时,所使用的天、道、神、上帝等名字,恰好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他的属性。所谓"天"
,强调不属于地上的世界,崇高而超越,清明而无限,又有四季运行一般的信实,有春
育秋煞一般的公义,有阳光雨露一般的慈爱。所谓"上帝",强调在天上的主宰者,宇宙
最高的君王,拥有至上的主权,是一位全能的位格。所谓"神",强调超出人的理性能力
,无法测度,其智能深奥不可识,其意念高妙不可言,其作为神奇不可料。所谓"道",
强调其无形存在、却无所不在的生命性和入世性。大道为一,却能化散为处世、为人、
治国、立命之道,从而统摄天上与人间,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样,以
"天"示其无限、超越、信实、公义和慈爱等属性,以"上帝"示其至高的主权和位格,以
"神"示其奥妙无穷的智能和能力,以"道"示其无形地化育生命和入世得人。中国的古人
借助这几个汉字,尽可能地靠近"自有永有者"的真实内涵。
就字形而言,对古象形汉字的研究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发现,业有专着刊行。有一
些通常难以做象形解释的字,放在"信于神"的道统里就迎刃而解了。如"休"字,古作,
何以人在树旁而非在石、土旁为休?联想古时休字有"蒙福吉祥"之意,《圣经》又有"
归回安息"的呼唤,似是追忆人之初在伊甸园中身心得安息之情形。又如"婪"字,古作
,何以林下之女为婪?似隐含夏娃受诱惑吃林中智能果之意:"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
作食物,又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能,就摘下来吃了"(创 3:6)。这
不是从饮食、美情到心智上,全面的贪婪吗?又如"单"字,古作,何以两口离田而单?
似是亚当夏娃(两口)被撵出伊甸园(田),与神隔离之后的孤独。又如"船"字,古作,何
以恰恰"八口"在舟内为船?似与挪亚一家八口人进方舟之事相关,且据考证,《圣经》
记载的大洪水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而苍颉造字与大禹治水都在其后不远。又如"义"字
,古作,何以"我"在"羔"羊下便称义?献祭是从挪亚开始的,似是指杀羔羊献祭以赎罪
称义的事。如此等等。有一本书分析了一百三十多个汉字 70,还有人大胆地思考过中
国祖先与挪亚的血缘关系和文化渊流 71。当然,这类问题已不像纯粹的学术研究了,
唯独有心人会有兴趣。
现在来看一串汉字,里面千真万确有"信于神"的道统。这就是以"示补"为偏旁的
字群。"示"即 ,是以甲骨文"祭坛"的样子表示神。除了"神"字以外,"祖"为始意,"只
"为大,"祗"为恭敬,又有"祭祀""祈祷",是《礼记》所称之大"礼"。" 社",古为祭神
之场所,如犹太人之会堂。"祝"则是祭司和祝祷者 72。人的"福"、"祸" 都与神相关,
"禅"是人单独面向神的默思玄想。今不常用的"祺"、"祜"、"祚",都是福份吉祥之意73
,等等。
显然,中国文化最早的建筑师__造字的苍颉们,深深地生活在神的临在中,以至
于福、祸都在乎他,社、礼都围绕他,祭祀、祈祷他,恭敬(祗)思念(禅)他,以他为始
(祖),尊他为大(只)。我们文化之根上这些属神的烙印,虽然风蚀演化了数千载,至今
依然历历在目。不肖子孙们,纵使恨不得将这些字都篡改了,却是做不到啊!
中国文化树大根深,从有汉字始,历经尧、舜、禹、夏、商、周,约两千多年间
,举凡政事、礼仪、诗歌、文字,一脉相承,充满了信神、畏天、顺道、敬上帝的道统
,有证可查,有迹可寻。直到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时代,大道才隐去了。那时人智
兴起,人欲横流。人们不再信神,不再畏天,不再顺道,不再敬上帝。却以利益为天,
以智巧为神,以权势为道,以自己为上帝。这是人的智能大勃兴的时代,也是神道大失
丧的日子。中华神州延绵了两千多年__连无文字的史前史,实际上还要长__的道统,就
在那时瘁然断裂了。春秋末年,还听得见先哲们仰天抚古、追念大道而暗然神伤的叹息
,到了战国末年,一个与神隔绝、全然人治,与道隔绝、全然人智的阴暗暗、赤裸裸的
世俗王国,就以人心的罪念为砖石、以仁爱的呼号为门面,堆积而成了。自秦始皇自称
"皇帝"后,一代又一代世上君王,就俨然一个个取代了上帝。
三、末世拯救:孔子倡德,老子传道
林语堂先生曾用"把蜡烛吹灭吧,太阳升起来了"这句话,描述他一接触耶稣之道
时的感受。这句话恰好出自尧帝大道当行的时代74 。上帝之道就是灵魂的光。"那光是
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 1:9)。
当太阳西下晚霞消失的时候,黑暗便笼罩了大地。人心晦昧了,在阴影中游移,
躁动,奔突。人们像失了明、脱了缰的马群,相互践踏。遍地是离经叛道,歪门邪道。
思想家们惊慌失措了。他们一面追忆、叹息那陨落的大光,一面思索着补救的办法。一
时间人的智能迸出火花,在茫茫黑夜里,诸子百家,灯火闪烁。
哀哉儒术,舍道求德
孔子开创的儒家,为黑暗中的人心设计了一套规则,顺其而行,自能避免跌入恶
浊泥潭或相互碰撞冲突,使人心社稷光亮丽美、清楚有序。这套规则就是仁、义、礼、
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以道德引导之,以礼仪教化之75 。儒生们乐观地
相信这个道德系统通过自省和自律能够行得通,因为据信每个人心中都自有一盏灯,就
是人之善性和良知,如测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端",就像人有
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76。
若果真如此,儒家的一套在历史上应当有效,其理想亦当实现。然而两千五百多
年了,至今儒家仍只是一种有待追求的"理想",岂不怪哉!那么,症结何在呢?其实孔
子是明白的:大道隐去了!孔子从来没有像他的追随者那样,自信到宣称儒家学说就是
中华道统、救世良方。恰恰相反,他确信自己是在"大道既隐"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
舍弃大同,追求小康77 。他的话常常是这样:假如"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 78。假
如"爱人",则为"仁"。假如"刚、毅、木、讷",则"近仁" 79。假如有"周公之才美",
则"其余不足观"80 。假如"以德为政",则"众星拱之"81 。假如"其身正",则"不令而
行"82。假如"有用我者",则"恢复文、武德政"...... 83。问题就在于,这些"假如"在
无道时,都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无论个人或社会,立志为善由得他(它),只是行出来却
由不得他(它)(罗 7:18)。自古以来各民族都不乏好的诫律,各种人都存有良知善端,
所缺乏的,就是行出来的动力和能力。
大道当行时,人心与天上公义之神相通相连,自然产生一种内在的、活生生的敬
畏和虔诚。其良知善端得到活水源头的激发,奔涌流荡,大有能力。大道隐没时,人心
与神隔绝,以神为虚无,以己为唯一,人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敬畏与虔诚。这时,即使
心中有良知善端,在利欲的诱迫、世俗的携迫和竞争的逼迫下,也是无能为力,实在难
以昭行不昧。这就像屋里只有电灯不行,还要有活力的电源。人心如屋,良知如灯,神
就是活力的电源。电灯离开电源就不起作用,良知离了神就微弱不堪。
实际上,孔子对大道仰慕至极,对失道痛惜万分。他以为道失而不可追,一去而
不复返,所以舍道而求德,希望以仁德礼义来宏扬大道,济补乱世,笃正人心。殊不知
,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末,舍本而求末,差哉!于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屡屡品尝、
且终于明白了失道之后推行仁义的尴尬困境,说:"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已很明显了
啊!" 84。
后人,尤其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哄哄然一窝蜂崇拜孔子退而所求之次,却压根
儿看不见孔子慕而不得之道;以其替补之术"仁义道德"为至宝,却把孔子梦寐以求而不
得的上古道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宋代李元纲勾画出一幅"道统相传图",称伏曦、神农
、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子等,使中国道
统相继不绝。据信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孙中山先生,都毫不怀疑孔子是承先启后的道统
继承人 85。这真会叫孔子哭笑不得:那上古大道早已在孔子之时隐去,恰恰是孔子一
生追思不得、痛惜不已的啊!
老子其人,入道而休
老子与孔子有一点相同,两点不同。
两人都承认那是一个大道隐没的年代,这一点相同。
但老子又确信,天下若失了道,则不论仁、义、礼、法,无物可以补救,所以大
道舍弃不得。他说:大道废弃了,才大讲仁义;丧失了大道,才强调德行;所谓礼、法
,是祸乱的先兆。有了道,最好的战马会用来种田;失了道,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
所以,唯有顺从大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态;秉持上古之道,才能把握现今之事。因为
唯有道,有恩典供给人美善之心,又有能力成全其美善之行;而不顺从大道的,是早已
注定要灭亡了 86。老子这样雄魄的见识和决心,孔子是没有的。
更重要的是,老子还确信,大道隐去并非丧亡,道隐无名并非不存,大道古今如
一,常与我们同在,可知、当知、必知。他说:道看起来无为,其实无所不为。他就行
在我们周围,如大水漫漫,无所不至。从古至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
物之父。他使我确信不疑,行在其中。我之所以晓得万物之父的情形,也是由他而来
87!老子对大道这样乐观和有信心,更与孔子炯然不同。
显然,老子是入道之人,不像孔子只是慕道之人。老子能够将天上与人间、形而
上与形而下融汇贯通来思考,因为他得着了那个上下贯通的"一",即道。孔子只是以人
间的智能来应付人间的事务,就好象撇开了太阳系、银河系和整个宇宙系统,来处理地
球本身的运行和演化难题。中华上古大道不是这样子。古人上信于神,才有下爱于人,
其仁德礼仪均是有根之青藤,有源之流水。孔子知道其根失了,其源断了,却不像老子
执着坚定地去追根寻源,而是做起青藤流水的设计规划来了。
老子之得道入道,当然并非由于他的智能和德行比孔子高多少,而是他在谦卑虚
己、清静无为、敬虔顺从中,领受了大道之光的照临。世人的智能与德行,是努力向上
的力量;但大道却像水,只注入处低居下的地方。所以见素抱朴、少思寡欲(19:2)、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88 是有福的。这是老子之学,亦是老子之人。老子所言之道,与
其说是他一个人潜心悟求之偶得,倒不如说是他从道中谦卑收受之恩赐。揣摩老子其人
其学,均不出天上大道的奇妙作为!
老子之言五千,字字掷地有声。老子其人,却像神秘传奇,扑溯迷离。老子之姓
名、籍贯、仕旅、行踪、享年、世系等等,无一不成问题。"举凡先秦西汉关于老子之
文献,几无一可据"89。司马迁着《史记》(约公元前二世纪),虽提出李聃这位西周守
藏吏,却又列出老莱子、太子儋,说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后只能肯定"老子,隐君子
也"。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中都记载,孔子曾赴周向老子问"礼"。老
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那人连骨头都腐烂了,只有其话语还在。时候到了,君子会驾临
天下;时候未到,君子则如风飘逸。盛德若愚,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均无益。做人
子的,无我而立我;做臣属的,只当无我而已,等等。孔子离去后对弟子们说,这位老
子,真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啊!据说老子后来离周西行,经过幽谷关,守关人尹喜逼
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于是老子做了五千言,然后离去,终不知老于何处90 。有人
猜测去了中东或印度91。这里我不敢多嘴。
庆幸的是,尽管老子其人影影绰绰,隐遁未明,《老子》一书却是真真切切地留
给了世人。也许,上天之意、大道风范本是如此。
老子所言之道,即上古所行之道
《老子》一书,后人虽分为道、德两经,主旨却只是对道的宣告,可谓"宣道之书
"。
然而老子这个"道",是否上古先祖所行之道呢?即是否孔子的"大道之行"与"大道
既隐"所言之道呢?我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老子是在同孔子一样悲叹人们对大道的废弃时,宣示其道的。可见老子所
宣之道就是当时人们所遗弃的道,逻辑上一脉相承,顺理成章。
其次,孔子对先王的描述,恰恰是老子之道的佐证。老子之道讲"无为而治"(3:6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老子之道讲"贵
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13:4),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老子之道讲"知常容,容乃公"(16:8),孔子说:三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2,等
等。
最明显的是,老子多次直接谈到上古之道,如"秉执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
,并知道其始末由来";"上古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古人所得
着的,是一(即道)";"不争不竞之美德,相配相和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古时
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自行其是),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顺从真道)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得以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等等93。可见《老子》所言之道与上古所行之道是同一个
道。
同一个道,却有不同的展现,这就容易使人迷惑了。上古之道在于"行",是先人
行出来的道,亦是大道行在世上,即如前述禅让之举、祭祀之礼、政事之纲、人生之命
、文字之谜等。到了老子的时代,大道已被世人背弃,绝行于世,世人们亦不识大道为
何物了。这时老子上乘于天、下达于世的道,便在于"言"了。大道是有生命的。大道普
行于世时,自不待言;大道不行于世时,则道自言,就是借助先知宣达、唤醒、警示、
告诫、引导世人,归回大道。看起来是老子言道,其实是大道自言也!看起来像出世之
道,其实是救世之道也!看起来是老子一家所言之道,其实是上古万民所行之道也!
四、大道之言:原道、圣人、灵修
大道可以言说
人们常听说"道"是不可言说的。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们,一般将《老子》的第一
句话解释成"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道可道,非常道1:1),以此来强
调道是不可言说的,又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1)这类话为佐证。但是这样一来
,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宣示真道的权利,或者说,一开始便否认了老子言说永恒不
变之道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很显然,这样断句和翻译,与老子通篇的宗旨  宣示那永
恒不变之道给世人,是很不相宜的。正是基于这种误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道:"言
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其中的"言"字是形容词,意思是知"道"的人无须
多说,多说的人并不知"道"。不是吗?老子仅留下五千言而已,耶稣仅留下数百言而已
!不是比那些终生着书立说、卷帙浩繁的人更知"道"吗?
"道可道,非常道",应是"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之意。这样断句和翻
译也表达了道的深奥不寻常,却没有"大道不可言说"的武断悖论。"常"字在《老子》中
多次出现,有"通常"和"永恒"两种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常"的意思。"道"字,到
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
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
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94 《尚书序》(相传为
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
、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95。又有冯友
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96。可见,
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
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于是老子谈论了那永恒不变之道五千言。
大道的言说
老子言道,态度极为谦卑。他仅仅写了五千多字,知道"多言数穷"(5:3)。他又
使用"恍惚"(21:2,3)、"玄"(1:4,5)、"孰知"(73:2)、"吾不知"(4:3)、"勉强"(
25:4)等字眼,反复强调道的无限和自己的有限。这正是他知"道"了的缘故,是大道在
他身上发生的果效。
《老子》所言之道,本书将详加讨论,此处只稍作提示。
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体的属性。
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为法度97。
道是造化者,万物之母,爱养万物98。
道是超越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99。
道是生命者,众妙之门,没身不殆100。
道是启示者,不言之教,以阅众甫101。
道是公义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02。
道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103。
我们会在本书第一部"大道七说(原道篇)"中详细探讨大道的本体属性,并深入比
较《圣经》"太初有道"之道。
第二,老子预言了道的化身"圣人"。 《老子》81章中,在26章中29次描述圣人,
而且总是在宣示了道之体、道之像、道之理之 后,紧接着便用"所以"(是故)引出圣人
行大道于人世的表征。老子笔下的这位圣人,远 在天笾,近在眼前,言之凿凿,不容
置疑,俨然一位道的化身:
圣人的职份:世人认识上天的器具,天下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104。
圣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见;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05。
圣人的使命:常善救人,复众人之所过,是谓袭明106。
圣人的降卑与大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107。
圣人的受难与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108。
我们会在本书第二部"道的化身(圣人篇)"中深入考查这位圣人,并客观比较以色
列大先知以赛亚的同类预言和耶稣的应验。
第三,老子有精辟的为道、修道之论。
修道的原则:归根复命,守母袭常; 反(返),损,静,袭109。
修道的功夫:弃绝功,虚静功,柔卑功,无为功,和合功110。
修道的比喻:光,水,母与婴111。
本书第三部"为道之道(灵修篇)"将深入研读老子的灵修妙道,愿大道之光亲自引
导我们进入其光明、永恒的境界。
原道篇、圣人篇、灵修篇,这三部分内容恰好将老子五千言囊括无遗。不管当今
学者,包括一些基督徒学者有什么疑惑和异意,我相信凡以道求道之人,必能在这五千
言中得见神光。
五、解读老子:失者同于失,道者同于道
以"学"解"道",失之千里
翻开今日有关《老子》的论着,我们看到的是:"《老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没
落的读书人的思想情绪......具有无神论的思想倾向"。"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方
法论是形而上学的,有朴素的辩证法......反对社会进步"。"老子的哲学,企图使人们
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获得解放,有利于科学无神论的发展......反对进步,不敢
迎接新事物......宣扬蒙昧主义......自私保守......分散的、零碎的列举一些对立观
念,没有来得及整理成为体系,提高到一个总的原则"。"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
惟幌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
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
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上的描写,都是老子
所预设的......'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又引证梁启超:"道"的本体,超出"天
"的观念,把古代的神造说极力破除。章太炎:老子并不相信天地鬼神,孔子也不信,
只不敢打扫干净,老子就打扫干净了。胡适:老子生在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
家、灭国的惨祸,认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绝不致有这种惨祸。徐复观:老子
思想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天有系统的解释,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
得一干二净 112。
无神论、自然观、反动、没落、概念预设、分散零碎、蒙昧主义,等等,这就是
人们今天读出来的老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3:
3)。失了道的时代,难以体认道、同于道;即使有德之人,也只是同于德而已,实在无
法领会道的微妙和神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毛病就出在把"道"当成"学"来对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1),这本是两条
完全相反的路子!
像老子所言生天地、育万物、施教化、入人世、进事理、化圣人、无不为的根本
大道,绝不会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必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道曾行于上古,又藉老
子言在春秋。道行于世,生发"德";道言在世,近乎"理"。真正的"德"和"理"都是源自
"道"的,故有"道德"和"道理"之说。大道既隐,德训再好便行不来,理论再多便说不拢
了。更可悲的是,国人竟只见德,不见道,以为德与道无关,如孔子便是用兴"德"的办
法来追求上古道风;后人又只见理,不见道,以为理与道无关,如今人便是以"理"的范
式来分析老子之道。这真是陷入了智能的大误区!
如果仅视《老子》为一种有关"道"的学术研究,势必要切断《老子》与超越人类
理性能力之上的大道异像(这种异像无疑是该书的灵魂)的一切联系,势必要将《老子》
完全交由有限的知识和生硬的逻辑来宰割。这样,道的一切超越性便荡然无存了,活道
就真的变成了死"概念",闪亮的珍珠就变成了灰暗的石头,一条活龙就变成了恐龙化石

从孔子始便舍道求德的儒家,历来"以儒解道"。当今中国学者,不知不觉深受马
克思主义的影响,动辄以无神论、唯物论、辩证法一套思路来解释老子,可谓"以马解
道"。古来素有自称"以道解道"者,殊不知其道业已变种:秦汉以"太一"为道,魏晋南
北朝以"虚无"为道,隋唐以"佛"为道,两宋以"理、太极"为道,元明以"心"为道,明清
以"气"为道,近代以"人道主义"为道 113,均是从某种学问出发,纯理性地诠解"大道"
,可谓以"学"解道。
以"学"解道,老子的许多微言大义就读不出来,译不透彻。如"食母"、"守母"、"
袭明"、"袭常"、"圣人"、"婴儿"、"夷希微"、"复命"、"知常"、"玄同"、"无死地"、"
外其身而身存"、"大威至"、"式"、"保"、"免罪"、"执左契",等等。这一类说法,若
用常情常理常识常道去解释,会前后不通,或索然无味,看起来倒象老子"分散零碎",
不成系统;或蒙昧主义,保守愚昧;或"概念预设",无根无据,等等,其实是解释者们
"反其道而解之"也!
老子那浑厚深遂的天根、气贯长虹的天风和出神入化的天韵,哪里是几条干巴巴
的哲学原理所能企及的呢?
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显然《老子》不单是一本学术书,内有信仰,有神光。老子之道亦不单是一门学
问,乃是统天地、贯时空、出神入化的生命之道。仅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读它,或仅仅
将它当成一种知识去读,就会将它读死,扼杀其生命。
老子当时就料到了这一点,说:"我的话本来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
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自以为有知识,
所以不知道(我的话和我的事)。知道我的人越是稀少,说明我的(话和事)越是珍贵"
114。老子这话真是应验在后人手中了!
上天大道远远超越人的智能、知识,要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19:2,3),"塞
其兑,闭其门"(52:4),"致虚极、守静笃"(16:1)才能接近,要靠心灵和诚实才能得
着(约4:23-24)。这是大道本性内在规定了的,亦是老子三番五次所申明的,谁要在这
里用为学求益之术来解道,背道也!
老子说得是,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若不晓得这根源,不认识这主
人,怎么能明白我的话呢?更何谈去实行呢?如果你们晓得了这根源,认识了这主人,
我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实行了。那么,哪里是其根源,哪个是他主人呢?就是
道,就是道的化身"圣人"。
神光初照,大道释然
说到这里,我必须承认,这样的要求对于众多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来说,似乎是
太不公平了;但这意思不是说不该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这要求是老子之道内在包含了
的,别人无法加添或者删除;这里要说的只是,天下万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
时;撒种有时,收割有时;沉默有时,宣告有时(传3:1-8)。中国人对老子的彻底了悟
,要待他所宣言所期盼的事务真正临到中国的时候。还记得老子对孔子说的那句话吗?
"时候到了,君子会驾临天下;时候未到,君子则如风飘逸"。在老子笔下的那位圣人还
没有"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之前,严格地说,在这个"福音"还没有经过欧洲、美洲,今天
大规模地传到中国之前,老子所说的"道"及其化身"圣人",必然像个谜一样,被人们猜
来猜去,难得要领。不是吗?两千多年来,老子就像天空中的一片云,它的上面向着神
,也有神的光;它的下面罩着人,也有人的智能。人们站在它下面,就只看见它的下面
,看见一些高妙、超然的人智,却看不见它上面神赐的光。于是,人们就觉得老子飘渺
玄虚、暗淡阴灰、不切实际。其实在这片云的上面,总是光明灿烂着。今天,当神的光
照进我们的心,当我们也认识那光了,再看《老子》,它那神性的光辉就显明了。《老
子》原本又像一颗神性的珍珠,落在东方的黄土地上,尘埃封定,人们不认得它,只觉
得它有些稀奇,有些神秘。等到神的光、也唯有神的光照在它上面时,就显出它宝贵的
本相来了。
再从人的角度来说,这件令人惊讶的事至今没人看透,恐怕是因为近现代以来研
究老子的学者,并没有人全身心经验过圣人耶稣之道;一些热心中国文化的基督徒学者
,则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家上。
其实不独我知,晚年信了耶稣的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
"(《信仰之旅》243页),只是他没有深究下去。
若不是两年多在穷乡僻壤里专心体悟《圣经》,若不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形象鲜
明地浮游在脑海里,老子之道和圣人也不会引起我特别注意,我至今仍会象当年读中国
哲学时一样,只记得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道",而忘掉了一带而过的"他"。如今我读《老
子》,那道和圣人异常地熟悉和亲切,令我不能不欣喜地告诉你。
不言自明,道,必是普天下的道。两千六百多年前,当道透过以色列大先知以赛
亚警诫犹太人,并预言圣者耶稣要"驾临天下"时,道在古老的中华神州也借着老子,用
另一种语言表达了上天的警诫与预言。如果说这表明了道的普世性,那么今天,当老子
之道与道的化身耶稣相遇时,就发出神光来,对此我们更不要稀奇,这仍是表明了道的
普世性。
注释:
1. 老子与墨子生瘁不详,据信一先一后于孔子(前551-479)。墨家当时是显赫之学。《
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淮南子 真训》:"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
始列道而议"。
2. 当权者"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或"在朝讲儒,在野论道"。民间百姓(参考南怀瑾先
生的比喻)则以儒为粮店,以道为药店。
3. 参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4.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5.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
6.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
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7.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8. 《礼记/礼运》:"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夫礼,先王以承天之
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9. 《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0.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累累兮若芜所
归。(20:2-5)
11.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
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53:2-3)
12. 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
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18:1;38:5)
13. 道与道统的区别在于:道,即神、天、上帝;说"先祖大道",是指此。道统,则
是信神、畏天、敬上帝的传统;说"先祖道统"或"中华道统"时,是指此。请参看下一节

14. 《墨子/明鬼下》:"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此其故何以然也?则
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因鬼字已流俗于迷信,惑其本意(《易经/系辞上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张载《正蒙/动物》:"至之谓神,以
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故以"神明"一词代替"鬼神"。
15. 《墨子/明鬼下》:古者圣王,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
。恐其腐蠹绝灭,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若以取祥,故一
尺之帛,重有重之。今持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非所以为君子之道也!
16. 《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中国道统一贯视天高于民,
谈话时亦置天先于民,如"敬天保民"、"天佑下民"、"天道远人道迩","顺乎天应乎人"
,等等。这里强调"忠于民",是专指帝王而言,故删去。"信于神",则是先祖上下一致
的道统。
17. 裴松之注《史记/封禅书》"郊祭后稷以配天......以配上帝"一语:"郑玄曰:上帝
者,天之别名也。"韦昭生注《国语/周语上》"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一语:"上
帝,天也"。朱熹注《诗经/小雅/正月》"视天梦梦......有皇上帝"一语:"程子曰:以
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
18. 《礼记/乐记》:"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19. 《易经/系辞上》。
20. 《左传/桓公六年》。
21. 记述者除"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和"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还散见于《老子》、《庄子》、《管子
》、《墨子》、《列子》、《尹文子》(逸文)、《楚辞》、《史记》、《淮南子》等等
。我手头的专着(神话类除外)有李杜的《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徐松石的《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谢扶雅的《基督教与中国思想》,李道生的《圣经与中国文化》
等,均不外古籍之摘录归纳。李道生的书,摘《诗经》300篇中85篇,《书经》69处,
《易经》27处,《礼记》31处,"四书"43处,展示先祖之大道信仰,又有《圣经》章节
对应,可谓细心之作。
22.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23.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尧老,命舜摄
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
于天。尧辟位二十八年而崩......卒授舜以天下......舜让辟丹朱南河之南......舜曰
:"天也夫"!(译文参考台湾六十教授合译本。)
24. 《尚书/舜典》:"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
25. 《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欲荐禹于天"。"帝舜朝,禹
、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曰:"......清意以
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6. 《礼记/郊特牲》:"郊特牲......郊血"。
27. 《中庸》;《礼记/礼器》。
28. 《礼记/大传》:"不王不 。王者 其祖之所自出"。
29. 《周礼/春官/大宗伯》。
30. 《国语/周语上》。
31. 《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32. 稷,农物也。《史记》说后稷名弃,尧时人,始传农稼之事,受名后稷。姜,由羊
字与女字合成;原(《诗经》作爰,《史记》作原),即始之意。姜原即上古牧羊之女祖
。牧先于农,农生于牧,合乎史实。
33. 《诗经/大雅/生民》:"时维姜媛......克烟克祭......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34. 《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35. Joseph M. Kitagawa:《东方诸宗教》,中文版,第41页。
36. 参见李立基、鲍博瑞:《孔子未解开的谜》,活石出版社,1981年版,第一章。
37. 参见《神与神话》,联经出版社,1988年版,栗原圭介文,第252页。
38.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祀"。
39. 《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至铖感神"。
40. 《圣经》以赛亚书1:11,何西阿书6:6,撒母尔上15:22,等。
41. 《诗经/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42. 《荀子/劝学篇》,王充《论衡/正说篇》。
43. 《尚书》内容有真伪之辩。本文谨依据公认的二十八篇真"今文尚书"。译文参考周
秉均先生的《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
44. 《尚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舍我穑事而割正
夏?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45. 见《尚书/多士/酒浩》: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
其泽。在今后嗣王,弗吊 天,罔显于天,弗惟德馨香神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
酒,腥闻于天。惟时上天不保,降若兹大丧。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46. 《尚书/西伯戡黎》:天既讫我殷命;惟王淫戏用自绝。民曰:"天曷不降威"?故
天弃我。
47. 《尚书/多士》:"周王丕显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
48. 《史记/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皆曰:纣可伐矣......武王
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居二年......武王乃作泰誓,曰:纣自绝于天,故今予发维
共行天罚...... 武王至商国都,告与百姓曰:"上天降休"。其明日......祝曰:"殷之
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辱蔑神只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辜显闻于天皇上帝......
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49. 见《尚书/康浩/多方/文侯之命》: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命休,天乃大命文王。
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昭升于上,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50. 《尚书/高宗彤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51. 《尚书/多士》:"上帝引逸"。
52. 《尚书/盘庚》:"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
53. 《尚书/召浩》:"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54. 《尚书/多士》:"惟帝不畀, 允罔固乱 ......惟帝不箅,不明厥德"。
55. 《易经/系辞上》。乐天而不是知天,因天不能为人所知,"君子不求知天"是也。
故只求知命,且知命亦多是认命之意。
56. 《易经/上经》。休,有吉祥美善之意,但此处应从常意,及平静下来,得着安息
,以与顺天之顺相对应。
57. 《易经/上经》。
58. 《礼记/盛德》:"夫民思其德,心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皇天,上帝歆焉,故
永其世而丰其年。夫民恶之,必朝夕祝之,升闻于皇天,上帝不歆焉,故水旱并兴,灾
害生焉"。
59. 见《诗经/小雅/大雅》:"明明上天,照临下地"。"皇哉上帝,临下有赫"。"荡荡
上帝,下民之辟"。
60. 《诗经/大雅/周颂》:"天生 民,有物有则"。"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
,迄用康年"。
61. 《诗经/小雅/大雅/周颂》:"卓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呼,何辜今之人,天
降丧乱......圭壁既卒,宁莫我听"?"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我其夙
夜,畏天之威"。
62. 《诗经/大雅》:"昊天疾威,天笃降丧"。"天降罪罟,蟊贼内讧"。
63. 《诗经/王风/小雅》:"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
,乱如 "。
64. 《诗经/邶风/大雅》:"昊天孔昭,我生靡乐......卓彼昊天,宁不我矜"?"莫知
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65. 《诗经/大雅/周颂》:"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帝谓
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慕,诞先登于岸"。"帝谓文王......不识不知,顺天之则"。
66. 《诗经/大雅》:"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昊天之明,及尔出
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67. 《诗经/大雅/周颂》:"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忘"。"敬之敬之
,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至陟厥土,日监在兹"。
68. 《论语/为政》。
69.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壹也"。
70. 李立基、鲍博瑞:《孔子未解开的谜》,活石出版社,1981年版。
71. 如段永辉文《 与烟祭》,见《海外校园》第六期。
72. 《庄子/逍遥游》:"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73. 《诗经/大雅/行苇》:"寿考维祺"。《诗经/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左传
/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74. 林语堂《信仰之旅》,中文版240页。
75. 《论语/为政》。
76. 《孟子/公孙丑上》。
77. 《礼记/礼运》。
78. 《论语/颜渊》。
79. 《论语/子路》。
80. 《论语/泰伯》。
81. 《论语/为政》。
82. 《论语/子路》。
83. 《论语/阳货》。
84. 《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5. 参见李道生《圣经与中国文化》,第200页。
86. 参老子18,21,38,5,1,14,41,55章。
87. 参老子34,53,21章。
88. 《诗经/大雅》。
89. 扬家骆《老子白话句解》,台湾文源书局1969年版,序论。
90.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
91. 南怀瑾《老子他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32页。
92. 《论语/卫灵公/泰伯》,《礼记/礼运》。
93. 见老子14:1;15:1;39:1;68:2;65:1;62:5等。
94. 《易经/履卦》;《尚书/洪范》;《尚书/君 》;《诗经/墙有茨》。
95. 江灏等着《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4页。
9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218页。
97. 道法自然25:7;又6:1;21:4等。
98. 1:2;4:1;6:2;34:1,2等。
99. 1:1;41:7;14;1等。
100. 1;5;16:3-4,10;20:7等。
101. 2:3;21:4-5;35:3;41:1;43:2等。
102. 79:3;77:2;73:2,4;5:1等。
103. 27:3;62:1-4;67:5;44:3等。
104. 22:2(又见马王堆汉墓出土本);47:2;2:3;49:4等。
105. 35:1;2:4-5;72:3等。
106. 27:3-4;64:5;48:2等。
107. 28:1-5;70:4;63:4;79:2;81:4等。
108. 7:2;13:4;78:3;81:4等。
109. 16、52、62章;40:1;65:4;48:1-2;56:2等。
110. 3、9、19章;10:3;8:2;15:3;22:1,5;10:1;21:1;55:1-3等。
111. 1、20、25、52、59章;10、20、28、55章;8、28、78章;4、14、52、56、58章

112. 所引各言,均有出处,恕不一一注明,谨此致谢。
113. 张立文主编《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绪论。
114.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
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70:1-3)。
O******1
发帖数: 13088
2
第一章:自在者说
第一节 道的自在性:"自然"
一、什么是"道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6-7)。这句话,常被误用来
证明老子是一个自然主义者。
其一,将"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一词,直接说成今天所谓的大自然、自然界。这
明显不合原意。自然界是指天地万物,而在老子这句话中,前面已提出了天和地是低于
道的存在,是要取法于道的,怎么可能又是道所取法的呢?
其二,将"道法自然"解释成"道纯任自然":"道"一任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不加
私毫干涉。这明显不合文理。从文法上说,原文是道"法"(取法遵从)自然,而不是道"
任"(放任自流)自然。从义理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怎么是放任自流、不加私毫干涉呢?
从第一点曲解导致了"老子是自然主义无神论者"之说,从第二点曲解导致了"老子
是自然主义无为论者"之说。
其实按照本意,"然"字是助词,也作"是"讲。自然,就是自己所是、自己使然、
自在本相、本来面目的意思。1
在谈"道法自然"之前,老子先是以敬虔和赞叹的口吻,描述了"可以为天下母"的大
道之像,然后说,道、天、地、人都称大,然而只有道才是真正可以称为大的,天、地
、人的大,不过是自以为大而已,实际上都要有所取法遵从才行:人出自地,死于地,
其生死均不出地的法度;地出自天,溶于天,其存灭均不出天的法度;天出自道,行于
道,其行止均不出道的法度。唯有道,无所出无所去,无所从无所属,"道性自然,无
所法也"(河上公注),所以老子说"道以自身为法度",即"道法自然"。这句话,内含有"
道是最高的立法者,是一切存在的法度"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道是他所是的","道行
他所行的"。这个再无所依、再无所法、自法自依、自己所是、自己使然的"道",显然
就是那唯一的 "自在者"。
二、"耶和华"的本义
这里使人想起《圣经》上"耶和华(Yhwh 或 Jehovah)"这个词。大家知道耶和华
是 神的名字,这个名字原本出自"我是我所是的(I am who I am)"一语,其希伯来文本
义就 是"自在者 I am 直译即'我是'"。以色列的先祖摩西在何烈山上领受神的旨意,
神吩咐 他把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摩西自惭形秽,自叹不能,神便说:"我必与你同
在"。摩西 仍不放心,追问神的名字,好向以色列人言明。神就对摩西说:"I am who
I am",即"我 是我所是的"。中文通行本《圣经》翻译成"我是自有永有的",也就是"
自在者"的意思。 神接着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在者'打发我到你们这
里来"(出3:14,15)。 从此,神就有了"自在者Jehovah"这样含义明确的称谓。2
三、关于"夷、希、微"
据有人考证,《老子》第十四章所强调的"夷、希、微"三个字,就是希伯来文耶和
华(Jehovah)的发音。
看见而不晓得,叫作"夷";听到而不明白,叫作"希";摸索而不可得,叫作"微"
。"夷、希、微"这三者,不可思议, 3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
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14:1-3)。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十九世纪初谈起过"夷、希、微"三个字。他说"那三个符号I-
hi-wei或IHV,......也出现在希腊文的Iaw(以阿威)里,是「知神派」称呼上帝的一
个名字,......在非洲中部也许就是一个神的意思。此外在希伯来文里叫作耶和华(
Jehovah),而罗马人又叫作约维斯(Jovis)"。实际上,先于黑格尔提出"夷、希、微"即
耶和华的人,是雷缪萨。4
耶和华更早的发音是Yhwh,中文译成"耶威"或"雅威",其始音与尾音与"夷希微"
更相近。
仅是分析老子原文的意思和语气,便是很有趣的。请看:
第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三句话的含义都很明白、很充足,老子
却 用他们来解说"夷、希、微",显然是有意强调这三个字,表明这三个字已经约定俗
成, 只是含意不明,需要解释。
第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通行的王弼本,及其它各本之间,"夷、希、
微" 三字均有错置,也有字的替换,如"微"变成" ","夷"作"微","微"作"夷" 等,表
明古时这些字的确切含义并不明潦,唯独三个字的发音和连读是确定的。
第三,老子赋予每个字大道之像的含义,这种含义在《圣经》中屡见不鲜,比如
神指示以赛亚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
不晓得" (赛 6:9)}。耶稣也曾引用这话(太 13:14)。
第四,老子为什么强调这三个字不可思议、难究其竟?如果这三个字本来就不是
各各独立的,而是一个连读音,那就不奇怪了:"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个
" 故"(所以),意味着当时已是那个样子,即"夷、希、微"三者已混合为一,老子只是
对此一既成事实加以解释。
第五,老子接着说"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圣经》说:"
自在者Jehovah坐在至高之处,他的荣光高过诸天"(诗 113:45);又说"在他毫无黑暗"(
约 1:5)。
若"夷希微"的发音果真就是"耶威"(耶和华)这个名字,那么,必定是这个名字曾
经遗留在中国先祖的记忆中,就像不少汉字,如"引言"中列举的"休"、"婪"、"单" 、"
船"、"义"等,都寓意着《圣经》的记载。
其实,后来这样音译过来的字还有不少,如:
"石忽",即新波斯语Jahud(犹太人)的译音。
"一阳乐业",又名"一赐乐业",即Isreal(以色列)的译音。
"女娲",即Eve(夏娃)的译音。
"安登",又称盘古、阿丹、阿耽,屈原《天问》曰"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
体,孰制匠之"?登,即安登,便是Adam(亚当)的音译。5
类似的证据中必然隐藏着一个极大的谜,解开这个大谜,绝非笔和纸所能为。
不过此处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夷希微"不仅在发音上酷似自在者
Jehovah,其内含也是指自在者Jehovah,即老子笔下的道。
四、真正的独立独行者
道的另一特征是独立不改: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
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做'
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25:1-2)。
天下万物都会彼此转化。大地生出五谷,人却变成泥土,地球要化为乌有。唯有
创造天下万物、至高无上的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圣经》说:"天地都要
如外衣渐渐变旧,唯有你永不改变"(诗102:26,27)。
天下万物都相互依赖。鸟离不开空气,人离不开食物,地球离不开太阳。唯有养
育天下万物、至高无上的道是独立不依、自给自足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3);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45:1)。
天下万物都有所取法。正如老子所说,人在地的法则内生活,地在天的法则内存
留,天在道的法则内运行。唯有至高无上的道,只"以自己为法度",而"万物都是本于
他,倚靠他,归于他"(罗 11:36)。
五、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
老子关于地、天、道逐级取法,道自在自法的说法,很容易使人想起亚里士多德
在其 形而上学中对上帝的推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出处。一个事件是上一
个事件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事件的原因。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换无穷,就像一个
巨大的因果链条,一环紧扣一环。这样逻辑地追溯下去,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原因",唯
有他自己不需要什么原因;必然有一个"第一推动力",唯有他不需要任何动力;必有一
个"不动的推动者",唯有他自己不是被推动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唯一的最初的原
因、第一推动力和不动的推动者,就是上帝。 6我们知道,大科学家牛顿曾以同样的"
逻辑",作为他对上帝之信仰的一种解释。
当然,纯粹逻辑推导出来的"自在者",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合理的假设"。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是自在者,绝不是逻辑的推演,显然是灵性的直观。亚
里士多 德使用有限的理性能力,直到把自己逼到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步,以致于非承认
一个"自在者 "的存在不可。老子则是直接感受到了"自在者"的光照,内在地看到了那
神奇玄妙的大道 之像。亚里士多德所陈述的"上帝"是干瘪、僵死、无生命的,因为他
只触及了"自在者" 存在的必然性;老子所描写的"道"却是丰满、生动、有生命的,因
为老子触及了"自在者" 存在的现实性。至于说到《圣经》上的自在者耶和华,那则是
神自己的宣告。的确,亚里士 多德依据人的智能推断出:"必有一位自在者",老子在
大道之光下指证说:"这就是自在 者",而神则直接向世人宣告说:"我就是自在者
Jehovah"。
注释:
1. "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五次: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功告成之后,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子啊!(17:3)
"希言,自然":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23:1)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大道的可敬,其恩德的可贵,就在于它
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51:3)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
拙而不学的,把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绝不是
一己的作为。(64:5)
2. 耶稣在世上被问及身份时,也多次用"I am"(我是)来回答。比如他说:"你们若不
信`我是',必要死在罪中";"你们举起人子(即钉上十字架)之后,必知道`我是',
并且知道没有一件事是凭我自己干的"(约8:24,28)。中文译本在"我是"后面加了"基
督"二字,放在括号里,其实原文只有"我是"二字,也就是"自在者"的意思。
3. 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
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一卷,129-130页。
5. 见香港文汇报关于河南开封犹太人后裔申请为少数民族一事的报导,上海社科院宗
教所龚方震专文。又,苏雪林《天问正简》,台湾广东出版社1974年版,第174-177页

6. 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六、七章等。
O******1
发帖数: 13088
3
第二节:道的无限性:"一"
一、道是"一":原初者、化一者、唯一者
《老子》共有5章出现过"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呼"(10:1)?"此三者不可致
诘,故混而为一"(14:1-3)。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2)。"昔之得,一者"(39:1-2
)。"道生一"(42:1)。
什么是"一"呢?"一"就是道本身。"一者,道之数"(严灵峰注)。两个"抱一" 都
是守道、与道合一的意思。古人所得的"一",就是孔子等先哲们痛惜不己的上古大道。
"道生一"的"一"仍是道自己。1 "夷、希、微"三者混合而一,如前所述,就是自在者
,即道。
道为什么是"一"呢?"一"这个数,起码有三层含义是很明显的:
第一,它是原初者,是万数之始,万数之根。道也是这样为"天地之始"(1:2),
"谓天地根"(6:2)。
第二,它是化一者。再大的数,也是一个"一",宇宙虽万象也是"一"。道即是万
物的化一者。
第三,它是唯一者。一就是不二,就是绝对,天下只有一个道,"道为万物之奥(
主)"(62:1)。
原初者、化一者和唯一者,此三者也是一个"一"。
用"一"来描写宇宙之根的,不仅老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戈拉斯(Pythagroas)就
说过:"万物的本源是一"。2 《圣经》记载说,"Jehovah我们的神,是一"(申6:4,据
原文意)。耶稣曾在世上说:"我与父原为一"(约 10:30);又说所有信神的人在神里面
,可以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约17:21-23),亦即"归一"、"抱一"。
二、"一"就是无限:几何学的比喻
有人会问,"一"怎么是无限呢?"一"不是万数中最小的吗?不错,常识这样告诉
我们。然而当最小超越了一切的"小",就进入了无限;正如最大超越了一切的"大",也
进入了无限。两者都是对一切差别性、有限性和相对性的超越。
举例来说,直线、角、方、圆等几何图形是很多的,每一个都有独特的规定性。
然而如果将它们都还原为"一",即还原、发散到"最小的原点",这些图形就无差别的同
一了。这时,譬如一张纸,不管原来上面有多少几何图形,都变成了一片淡淡的雾色。
所以在几何学的意义上,凡是可分的,都是有限的;只有最小的原点,即"一",才具有
无限性。唯独它弥漫在一切图形中,唯独它包含着一切图形,唯独它具有构成一切图形
的能力。
这又像天地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目前人类探究
到夸克,难以再深入测试。我们假设还有更深入更精微的几层几十层"存在结构",一直
到"最小的原点",暂且称之为"灵",那么,宇宙不就在"灵"这个形成宇宙的最小的"点"
上合而为一了吗?这个"灵",便又是一个无限大的"一",构成亦包含着一切的存在、智
能和生命。
所以,"一"的无限性至少包含三方面: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三、道的无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其一,道无所不在,是说道至小,他充满一切,就在人们中间,乃至身心之内,
人们却浑然无觉,好象不存在一样。"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34:1,2)。"
道是那样丰盈四溢,看起来却好象虚无的样子"(45:1)。"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
网,稀疏的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的"(73:4)3。
其二,道无所不包,是说道至大,一切都在他里面,且在他里面合而为一。"迎
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寻不着他的尾迹"(14:6)。"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
于空虚无物"(14:4)。"空间太大以致于没有角落,声音太大以致于听不到声音,形象
太大以致于看不到形象。道的名份就是这样常向世人隐含着"(41:5-7)。
然而,"当你塞住自以为通达的感官,关闭受感于外物的门户,放弃自以为是的
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生命的光中,认同尘土的本相,你就进入了与道同一
的玄妙境界了。在这个境界里,就不再有亲近和疏远,不会有利益和损害,不会有高贵
和低贱。这是天下真正可贵的境界"(56:2-3)4 。
其三,道的无所不能,是说道至小又至大,至柔又至坚,至弱又至强:"那天下
至柔的,驾驭着天下至坚的;没有形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43:11)。"他虽然精微飘
渺,天下却没有什么能胜过他"(32:2)。"通常看起来是无为的样子,但实际上没有一
件事不是他成就的"(37:1)5 。
四、得"一"奥妙
"天空得一而清明,大地得一而安稳,神祁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
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39:2)。
宇宙间一切生命都来自于一、内在于一、服膺于一,这是从万物受惠获益的一面
,展示大道的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万物各从其类,各具其性,各得其所,全在大道的
里面得到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6 。
作为一个入道之人,老子活生生地看到:天空的清明、大地的平安、江河的流水
、万物的生机,都在道里合而为一,都沐浴在道的恩德里,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演奏
着赞美感恩的乐章。此时,他在谦卑敬虔中感受到莫名的欢喜快乐,常常禁不住感叹赞
美:"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自负
,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割,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10:7)!
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这里需要指出,"神得一而灵"一句中的"神",还有四章"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
先"句中的"帝"字,均不是我们今日所谈的神或上帝,而是神明鬼帝的通称。古人除了
敬畏最高神、即天以外,也相信一般神明的存在。如《史记》说舜"辩于群神"。经殷商
到老子时,随着大道隐去,"神"字已是指所有的鬼神之事。如孔子"不语怪、力、乱、
神",何晏集解:"神,谓鬼神之事"。孔子自己也说"敬鬼神而远之"。"帝"字亦如此滥
觞,如庄子《应帝王》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显然,
所谓 "四方之神"、"三方之帝"等说法,本身就表明了这个"神"或"帝"是有限的,不符
合《圣经》之神和老子之道的含义。
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
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大错特错了。且不说老子在这句话里并没有否定"帝"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这个"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
,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
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
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
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
致。这句话应译成:"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圣经》中也曾用"神"字表示外邦人的偶像(出 20:3),说摩西是埃及法老王的神
(出 7:1),而称Jehovah是"至高神"(路 8:28),表明也有类似中国古时的情况。老子的
"道"超越了所有神明鬼帝,但并没有否定其存在;恰恰相反,"道"作为"众妙之门"(1:
5),具有希伯来人的"至高神"的地位。如老子此处说"神得一则灵",又在六十章说"以
道来统摄天下时,鬼就不作祟于人;不仅鬼不作祟于人,神也不伤人;不仅神不伤人,
圣人也不伤人",显然是说,道是至高无上的,一切神明鬼帝,灵与不灵,作恶作善,
都在道之下。老子所谈的,类似基督教所谓"神与灵界"的关系。如《约伯记》就谈到,
魔鬼也是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施展其能力(显灵)。《圣经》认为灵界的存在包括天使、魔
鬼和邪灵,都在神之下;同样,老子说一切神明鬼帝都在道之下。很显然,在一切存在
、包括形而上的存在中,只能有一个无限者,就是道。
注释:
1. 庄子《齐物论》曾讲道"一、二、三",其中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意谓:"
一"若有言,则为二了。
2.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卷,20页。
3. 《圣经》:"Jehovah说,人岂能在隐秘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Jehovah说,我岂
不充满天地么"(耶23:23-24)?"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
住在众人之内"(弗 4:6)。"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徒17:27-28)。
4. 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即基督教,强调人们在无限的神里面的绝对同一、无差别:
一样的渺小、有罪、有限;又一样的高贵:都是神造的,都具有神的形象。由此,所有
信仰者便被圣灵包含容纳为一:合一,平等,同一,化一,进入神这个无限的"一"。
5. 自在者Jehovah曾直接对亚伯拉罕说:"我是全能的神"(创 17:1),所以约翰就称神
为"全能者"(启 19:6)。先知赞叹说:"Jehovah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臂膀创造天
地,在你没有难成的事"(耶 32:17)。耶稣说:"在他,凡事都能(太 19:26)。
6. "你们看天上的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们..
....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
是所罗门王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太6:26-28)!耶稣的话,
生动地展示了万物在神道里面所承受的恩典。
O******1
发帖数: 13088
4
第三节:道的永恒性:"常"
《老子》通篇有18章出现过"常"字。其中15章的"常"字明显是"通常"、"经常" 的
意思,如"常有,常无","常使人无知","使民常畏死"等等。另有3章(十六、五 十二
和五十五)用"常"字描述道体,是"永恒"之意。
一、道之常:"谷神不死","其名不去"
我们先来看道本身的永恒性。老子说:悠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6:1)
世间万物没有不死的,唯有那创造万物的自在者,才能不死。凡有形体的没有不化
的, 唯有那无形之神,才能不化。凡是数目没有不变的,唯有"一"才能不变。凡有限
的没有不 亡的,唯有永恒之道,才能不亡。
老子又说:"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21:4);"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
子子孙孙永不停息"(54:2)。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又说过"道的名份常向世人隐藏着"(41:7);"道通常不显露
其名份"(32:1)。这怎么解释呢?事实是,道的确不常为世人所明了,这是事实。直到
今天,认识自在之道的仍属少数,因为他"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14:1)。
其实,当老子说"道隐无名"时,已说出了他,即"道",表明自己是识他信他的人;"无
名"之说,只是表明世俗之人难以识他信他而已。
二、人之知常:"知常曰明","知常容"
永恒之道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老子说:"知常曰明":认识永恒就叫光明。(55:3;16:6)
为什么认识永恒就叫光明?
所谓光明,是说在光下人能看的远:在自然光下人的眼睛看的远,在智能之光下
人的 头脑看的远。通常我们都看不远。在看世界时,如今我们能看到夸克,能看到宇
宙大爆炸的 原点。但夸克以下是什么?原点之前是什么,我们仍然看不见,我们看到
的仍然是有限的 存在物。在看自己的人生时更是如此,我们甚至看不到人生的下一步
,看不到明天将如何, 更看不到何时何故将死,死后如何。我们所得到的生命之光、
智能之光,都是有限的,只 能看一段远。然而,如果你能看到永恒之远,即认识永恒
之道,你所借助的光是何等的大 呢!那将是何等光明的境界呢?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
"。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
光是 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1,4,9)"。老子曾讲到一位"圣人善于拯救
世人, 无人被弃之不顾,这便是承袭传递大道的光明"(27:3-4)。被以赛亚称为"以色
列的圣 者"(赛 30:12)的耶稣,入世以后宣告说:"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
,不住 在黑暗里(约 12:46)"。当他从永恒真光中观看世人,就称他们是行在黑暗中的
瞎子──的 确,在有限物中,世人是明眼人;在必灭亡、必朽坏、必过去的东西上,
世人看得清楚; 但对于永恒的事,世人是瞎子。比拟雨果的说法,他们看见了金钱,
却看不见财富;看见 了快乐,却看不见幸福;看见了生活,却看不见生命1。
老子又说:"知常容":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16:8)。看见了永恒的人,
也就明白了今生短暂的本相,不过如一个肥皂泡,转瞬即逝而已。"人在世上不过是客
旅, 是寄居的(来 11:13)"。以这样的心态,自不会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
一时之 利了,自不会被短暂虚幻的恩怨所缠扰了,今生今世便没有什么拿不起、放不
下了。反之, 若不认识永恒,就会将今生当成全部的赌注和唯一的机会,非要争个头
破血流不可,哪里可 能有万事包容的心态呢?正是由此,造成了今天这个你争我夺、
肆意享乐的世界,标榜的包 容不过是仇恨之间的缝隙。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
: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 后果凶险(55:3)。
三、人之袭常:"没身不殆","无遗祸殃"
老子确信,认识永恒就是承袭永恒,进入永恒。"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
坦荡;公 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
可就长久了,即 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16:8-10)
永恒之道显然不是一般的认识对象;凡认识他的,必得进入他,在他里面。老子千
真 万确地指出:"用其光,复归其名,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借着大道洒下的光亮,
复归其 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的意思。(52:6)
注意,这里不再是"知常曰明",乃是"复归其明":不仅认识他而行在光明中,而
且借助他而进入他的光明里面。这样,便不仅是"知常",乃是"袭常":承袭永恒。由此
可见,永恒之道对人而言,就是永生之道。圣人耶稣曾简单明了地宣告:"信的人有永
生"; 门徒们则对耶稣说"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47,68)"?
在《老子》中,还有多处谈及永生。如:真正的长寿是"死而不亡"(33:6);不贪
婪今生,而善得真生命的人就会"无死地"(50:4)以爱为本的人,最终将得着"深根固
蒂,长生久视之道"(59:1,8);财富不会比生命更重要,"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
1,3), 等等。
后来有人根据老子"永生之道"的话,搞起"长生不老术"来,实在是不了解、当然
是时候未到而无法了解老子的微言大义。
附论:自在、无限、永恒中的人
一、自在、无限、永恒对人意谓着什么?
永恒、无限、自在,这些词人人都不陌生,喜欢哲学的人更是熟悉。然而,一个
人在 使用这些词时,是否明白它对自己的意谓呢?
以"道"为例──你可以将"道"换成任何一个你认为表示"自在、永恒、无限"的 概
念──当你说"道是无限"的时候,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极有限,却正在他之内谈论他?
当你说"道是永恒"的时候,你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只是一瞬间,且正在他里面短
暂 得几乎不存在一样?
当你说"道是自在"的时候,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他在"的,且离开了自在者实
际上就不能存活?
当你说"道是万物之母"的时候,你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也是他的儿女,却常常不
认 他不敬他?
一句话,当我们研究著述有关永恒、无限、自在的"对象"时,我们在他面前是否
清 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藐小、无知、有限、短暂,从而向着那"对象"生出敬畏、谦卑、
赞叹、 感激的心来?或是仍像一般的研究著述时那样自得自信、无动于衷?如果是这
样,就可以断 定你并没有真正看见那自在、永恒、无限的存在,你只是面对一个假存
在的概念而已。
一个研究者若真正看到了永恒无限的自在者,一定会时不时停下来,像老子那样
感慨 赞叹:无尽的能力啊,至高的恩德啊,奇妙又奇妙啊,我难以说明啊,多言数穷
啊!此时, "研究者"自然又是"信仰者"了。
二、以自在、无限、永恒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悖论
研究过程,首先是人的理性能力将被研究的事物对象化,然后才能开始研究。这
就像 一个人要想端详什么东西,先要把它放在眼睛对面才行。这又像一个婴儿,用手
抓住甚么, 然后去吮它。但是,像被称为神、道、上帝这样具有永恒、无限和自在性
质的存在,人的理 性能力根本不可能将他完全放在对面,更不能抓在手里。因为人是
在他创造、养育、爱抚的 恩德里面活着!
然而,人的理性能力的僭越性或荒诞性就在于,它一定要把一切它所能想象到的
存在 都对象化,且非对象化不能研究。哲学家们其实早已意识到了这个悖论,无奈荒
诞性似乎是 理性能力的本能,理性本身意识到了也没有用。
将这个悖论极为明确化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指出人的理性能力会导致二律
背反, 说它总是追究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去。它内含着无限的冲动,却只有有限
的能力,经常 使自己陷入晦涩不明、纠缠不清的烂泥塘中。所以,在有限的"此岸世界
"中,人的理性 能力是有效的工具;但对无限的"彼岸世界"来说,人的理性是力不从心
的,只有靠信仰才 行。显然,康德所讲的"彼岸世界",并不是另外一个世界,乃是内
含着我们这个"此岸世 界"的、永恒无限自在的巨大真实存在而已。所谓理性能力达不
到,其实是因为,理性能力 本来是在这个真实巨大的世界里面得以存活,根本无法将
其对象化;而不能真正的对象化, 理性能力就是瞎子2。
以罗素、艾耶尔和维特根斯坦为首的逻辑实证主义,从消极的一面证实了这个问
题。 他们以人的理性能力为绝对的尺度,反对研究一切诸如无限、永恒、自在这类形
而上学的东 西,宣称这是无意义的。有一点他们说对了,就是理性能力不能把握这一
类的存在,既不能 证实,也不能证伪。然而他们另一点是错了,那就是,以为凡是理
性能力不能对象化、不能 把握的,就是无意义的;而只要理性能力不去谈论它们,仿
佛问题就解决了,它们就不存在 了。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是"理性主义者"的愚蠢。他
们自己的情感、灵魂和整个人类的心 灵历程,很快就把他们这一点淹没了。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倒是提出过一个积极的见解。他说,我们要想确切知道一个
东西, 而不受理性能力的限制,即不受自以为是的思想观点的左右,就不应当去分析
它,而是进入 它,即不是将它对象化,而是与它溶为一体,不是将它做"生物的解剖"
,而是体验它那完 整的生命。这时,使用的就不是理性能力,而是直觉。后来人们称
柏格森是直觉主义或生命 哲学。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哲学并没有在人们的哲学思考中
发生大的效应,倒是在文学界引 起一场哄动,柏格森因此得了诺贝尔文学奖3。
三、流浪者的回归
显然,不能独立于永恒无限自在者之外的人,其有限的理性能力若企图将自在者"
对 象化",就是"闹独立性"。这种努力实际上是不合乎理性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柏格森以直觉进入对象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他讲的仍是一般事物。对
于自 在者Jehovah来说,第一要紧的,还不是进入,乃是要悔悟。因我们本来在他里面
,人的理 性能力却妄图去把握他,以自己为尺度衡量他,这是愚蠢如瞎子的行为,又
是不肖如逆子的 行为。假如一个人从小被教育说,他没有父母,他也自以为没有父母
,确信自己是不知为 甚么偶然出现的,那么他便真的没有父母吗?他的父母不是依然
会呼唤他:"你在哪 里"?(创 3:9)?叛逆的责任虽然不在他,悔悟、回归却是他的责
任。他当下面临的难题 是,使用既有的知识不能将自己判断清楚。他最好听从亲生父
母远远传来的呼唤声,浪子归家。
为什么说理性能力把自在者Jehovah"对象化",是反理性的呢?因为真正的理性,
应当 清楚地知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也当知道在自己之外,人还有情感和灵性的存在
,还有许多 自己所不知的存在。这样,理性就达到了一个成熟豁达的地步,就会将自
己那放荡不羁的能 力,从以往的僭越中退回来,谦卑地坐下、安息,并与灵性、情感
以及生命的全部要素一起 ,全身心地感受"此时此刻"就在自在者Jehovah之内的平静、
安稳、真实、完美。这就叫悔 悟、归回。这就叫"复归其明","复守其母","复归其根
"(52:3,5;16:2);这 就叫"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28:2,4,6);
这就叫"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44:3;32:4)。
当人类始祖背逆神,吞吃智能果,以便自己能像神一样来判断是非善恶时,神的
第一 句话是呼唤他们归回(创 3:9)。当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向世人所发的第一句
话就 是:"你们应当悔改"(太 4:17)!差不多与老子同时代的大先知以赛亚也说:"你
们得 救在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于平静安稳。你们竟自不肯"(赛 30:15)!这不正像
亲生父 母对游荡不归、逞能不已、悖逆不肖的儿女们的热切召唤吗!
注释:
1. 当一个瞎子因信耶稣而被治愈后,耶稣说:"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让不能看见的
,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旁边的法利赛人(就是当时掌握学问的人)不解地
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耶稣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
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约 9:41)。
2. 参见康德《形而上学导论》等。
3.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着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参见134-148
页。
O******1
发帖数: 13088
5
第二章:造化者说
第一节:道的创造之工
"造化者"这个名字,并不见于《老子》,语出庄子《大宗师》:"我被造化成人的
形象,若得意地说:我是人啊,我是人啊!那造化者一定认为我是一个不祥的人。"1
这一名字确切表明了老子之道与人的根本关系:道造化人。
一、名称:母与父
老子用下面的名称,表示大道"造化者"的位份:
母(亲):"万物之母"(1:2);"天地母"(25:3);"天下母"(52:1); "复守其母"
(52:3);"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0:7)。
宗(祖):"渊兮似万物之宗"(4:1)。
玄牝(母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6:1)。
根(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6:2);"复归其根"(16:2)。
父(亲):"其名不去,以曰众甫(父)"(21:4)。
就这些表述的终极性来看,老子的道与《圣经》的Jehovah毫无二致。Jehovah的
本意是"自在者",又称"创造者"(Creater);道也是自在者,又称"造化者"。造化者包
括 "创造"和"化育"双意,内涵比创造者更丰满些。
有趣的是,尽管老子曾用过"父"字,即"以曰众甫(父)",《圣经》也用过"母 ":
"我的心平静安稳,好象断过奶的孩子在母亲的怀中"(诗 131:2),但以色列人常称创造
者为"父",老子却常称造化者为"母"。
称父称母的不同,只是文化上的差异。人类的语言在言说无限的上帝时,实在有
限,且不能不受文化的影响。早就有人指出中国文化是"母性文化",阴柔、顺守;西方
文化是 "父性文化",刚强、进取。这一类的论断不足为凭,这一类的感觉却是有的。
其实无论父或母,都是我们的生养者,故常常联起来称为"生身父母"。神道本是一,是
灵,绝无性别。 "他从一个血脉造出万族的人来,住在全地上"(徒 17:26)。人们称父
或母,不过取其寓意、表达敬意而已,都是基于同一个事实:神道造化了我们。
二、过程:生与造
老子关于道生天地的描述,以二十五章最鲜明:"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
体的存在,寂静啊,空寥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
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25:1-4)。
请比较《圣经》开篇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
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1-2)"。
第一,老子说的"在产生天地之前",也就是《圣经》所谓"起初神创造天地"的时
候。
第二,老子所说"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亦即《圣经》说的"起初之神",后又称
"太初之道"。
第三,老子说"寂静啊,空寥啊",正像《圣经》"空虚、混沌、黑暗的深渊"的描
述。
第四,老子说"独立、永恒、普天的运行",《圣经》说是"神的灵在运行"。
第五,老子说了"可以为天下母",便停下来,承认"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圣经
》却接着描述了神造天地万物的过程:"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圣经》又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生命在
他里面"(约1-4)。显然,这"太初之道"就是那"周行而不殆"的"神的灵"。神、道和圣灵
是一体的。在太初的一片混沌中,唯有他在运行。
老子说"生",有人以为是指自然过程,而"创造"才是有位格的行为。这种理解是
不对的。《圣经》讲神造人,也讲神生人。如"我们也是他所生的。我们既是他所生的
,就不当......(徒17:28-29)"。"道生万物",就是指万物从无到有,由道所造。从无
到有,就是创造,也是生产,如儿女就是父母所创造,由母亲生产出来的。至于老子为
什么用"生" 而不用"造",这大概也和文化差异有关:把道称为"母",以"生"来描写"她
"创生的作为,就是契合的。称神为父,则不好用"生",而是用"造"去描写"他"创生的
行为。后来庄子使用"造物者"、"造化主"来描写道,"生"与"造"表面上的差别就没有了

三、辩析:"一、二、三"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1)。这一节,常被解释为 "
道生万物"的过程,但众说纷纭:
一说:"道使万物得到统一,统一的事物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
产 生新的第三者,进而生成千差万别的万物"2。
二说:"道是独一无偶的,独一无偶的道秉赋阴阳二气,二气相交而均匀,万物由
之 产生"3。
三说:"道生出天地未分化的一个混沌状态,由此生出天和地二者,天地二者生出
阴、阳、和气三者,进而生出万物"4。
这些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
其 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上述的任何一种解释。
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
"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 说
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 的存
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5。
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 三
者。王弼解老,此处与庄子意同。根据庄子的解法,以道解道,我把老子这一节译成如
下: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
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像,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
了万物"。
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
二 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6。《圣经》首章讲"神的灵",后边
讲"太 初之道与神同在",其实已有名(神)、实(灵)、像(道)三者的合一,并创造万物
。讨 论任何涉及"三位一体"的问题,即使对神学家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我们将在 "启示者说"一章中,尽可能轻松愉快地处理这个难题。
四、源头:有与无
老子明确指出世界是有开始的:"天下有始"(52:1),"无,名天地之始"(1:2)。
一切类型的唯物论和进化论,都假定自然物质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作为世界原
初 不变的构成元素,它自身就充满能力。另一种能力论或泛神论(只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而已), 则宣称能力是永恒不灭的存在,世界是它永恒不断的演化7。现代科学,基本
上支持这一类 假设,直到大爆炸理论证明宇宙有一个开始,且是开始于一个近乎于"无
"的原点,才迫使 人们的理性能力不得不正视一系列自己难以回答的问题。随着这些问
题的显明化,也许在不 久的未来,科学将不得不尴尬地回到各民族远古时代的"创世神
话"。"世界有一个开始", 这样的表述就意味着,"世界是被造的,时间空间是被设计
、有定命的"等等。老子在两千 多年前便冷静、明确、坚定地宣示出这一点,不能不令
人想起神光。
不仅如此,老子还断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2)"。
这一论断之大胆,超出了人的想象力8。人的理性能力必然迷惑不解:为什么"无"
能生"有"?请听老子说:"有和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是一
个 玄秘"(1:4)。彻底的形而上学便会达到这一玄秘的门口,黑格尔就曾说:"纯有与
纯无 是同一的东西"9。只是人若不放下自己的聪明,以便得着神光,就别想进入这个"
众妙之 门"的入口10。
既然世界有开始,那么末日就是必然的;既然时空的存在是永恒中一个确定的瞬
间, 那么这期间的定数就是必然的;既然万有都是来自无,那么万有消逝于无也是必
然的;既然 有与无的同一就是道,那么对识道入道的人来说,有与无就没有差别了。
注释:
1. 《大宗师》:"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2. 任继愈《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版,49页。
3.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235页。
4.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79页。
5.《大宗师》: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
二与一为三......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
6. 请参见本部第五章第二节的"名实像、三合一"。
7. Herman Bavinck: Our Reasonable Faith,参考赵中辉译本,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
1989年版,142页。
8. 《圣经》说:"我们所看见的,并不是从可看见的出来的(来 11:3)"。《创世记》
则正面展示了神"命有就有、命立就立(诗 33:9)"的过程:"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第
一日)......要有空气......要有地(第二日)......要生青草植物(第三日)......要有
光体(第 四日)......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第五日)......地要生出动物来......
要按着我们的形象 造人(第六日)"(创1:3-27)。
9.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70页。
10.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老子的"道",出发点很相近,然而黑格尔却用自己的理性
能力,陷入了洋洋百万言的迷魂阵里,绕成了自己说不明白、读者也头痛的"客观唯心
主义" 大杂烩。
l*******n
发帖数: 635
6
想告诉你,出土的考古年代最早的《老子》版本里面,没有 “夷希微”。
想以汉字发音来考证或和西方印证本来就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参见:宫玉海研究《山海经》,结论就是,耶稣即颛顼!)
外加
http://www.boxun.com/news/gb/religion/2009/02/200902170319.shtm
远志明以《老子》专家自居,自称研究《老子》与《圣经》的比较,从 中发现了老子
的“道”就是上帝,“圣人”就是耶稣,云云。在《神州》中,他说: “倒是德国哲
学家黑格尔论证说:老子的道就是上帝。老子所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的‘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 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希腊、希伯来
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黑格尔的确认为《老子》中的“夷希微”和“耶和华(Jehovah)”读音相近,也
许就是神的名字。但是他在十九世纪初如此主张时,还不知道三点 事实:
第一,“耶和华”实际上并不是神的名字,是被基督徒叫错了。希伯来 文往往只
写辅音,省去元音,在希伯来语圣经中,神的名字拉丁化后写做 YHVH。中世纪的神学
家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时,不知道该如何念神的名字(犹太人不敢读出上帝的名字),
错误地将它拼成了Jehovah,即耶和华。现代的圣经学者一致认为,正确的读法应是
Yahveh(维),只剩了两个音节, 无法再跟“夷希微”三个音节相比了。
第二,《老子》中这三个字出现的次序未必就是“夷、希、微”。实际上,长沙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中,这三个字出现的次序是“微、希、夷”。
第三,最关键的,是这种比较是以“夷希微”的现代汉语读音(黑格尔写做I-hi-
wei)为基础的,但是汉语读音是变化的,古音与今音有很大的不同。根据语言学家王
力的拟音,这三个字的古音如果用英文发音近似表示,“夷” 读做yiei,“希”读做
hiei,“微”差别更大,为miuei,不论将这三个字如何排列,其读音都跟Yahveh或
Jehovah相差很远。
如果不靠生搬硬套,《老子》是无论如何和《圣经》扯不上关系的。《老 子》的
第一句就与《圣经》无法调和:
“道可道,非常道。”
这一句,历来被解释为:“说得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但是在基督徒看来,上
帝之道不仅是永恒的,而且是说得出来的,要到处宣扬的。为了硬把《老子》和《圣经
》揉在一起,远志明把“常”解释成“通常”而不是“永恒”,别出心裁地将之翻译成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见远志明著《老子与圣经》)。他显然不知道,
在帛书《老子》中,这一句是写做“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按任继愈的说法,是后来
为了避汉文帝的讳,才把“恒”字改写成了“常”。远志明对《老子》的解释,恰与老
子原意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远志明为了自己的生意,不惜贬低中华文化、出卖华夏祖先、媚外迎合洋
文化,实乃中华民族的败类。

其实,远志明的道路从“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到“上帝的选民”的道路是合乎逻
辑的。他的言与行与基督教信仰无甚关系,即非从心出;与智无关,无论是对基督教神
学,还是中国文化。一个人缺心少智已属可悲,再加上自以为是,那就无可救药了。颐
指气使地诅咒千万人、诅咒一个民族、诅咒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传统!
l*******n
发帖数: 635
7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或许还不够早,更早的是屈原时代的《老子》版本(郭店《
老子》甲本):
全文不长,转帖如下:
————————————————————————
有將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
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
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虛而不屈,動
而愈出。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含
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螝蠆蟲蛇弗蠚,攫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
然怒,精之至也。終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
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
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返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
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能
守也。貴福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慮,民
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
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
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
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古之善為士者,必
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
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尚盈。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
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复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道恆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
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為無為,事無事,味無
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
;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
,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道恆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
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始製有
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其安
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無有也
,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壘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
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
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
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是以聖
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
S*******l
发帖数: 4637
8
太让人失望了啊,好好的人被忽悠进去就连这种东西都会当真了。

【在 O******1 的大作中提到】
: 一、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叹:大道隐去了!
: 有一个时代,我们引为自豪,它的灵魂却充满了羞愧。
: 有一群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宝,他们却为失去的东西痛惜了一生。
: 我指的是春秋末年,大约在公元前六百年先后。那时出了老子、孔子和墨子,创
: 立了道家、儒家和墨家1。如今古老苍黄的中国文化,就是那时呱呱坠地的。此后两千
: 多年间,中国有了独特的血液和乳汁,有了自己的先哲与圣贤,有了敬仰、骄傲和玩味
: 的国宝 2。
: 然而,事实令人难堪。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中
: 华道统大失落的可悲年代,他们无力回天、痛心疾首、遗恨终生,而儒术不过是万般无
: 奈中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而已!

O******1
发帖数: 13088
9
远志明的对道家思想和基督教的研究,抛开细节上的争议甚至错误,大方向是好的。
事实上,他这部著作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这么一搞,基督教内
部保守派就把他给抛弃了。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太让人失望了啊,好好的人被忽悠进去就连这种东西都会当真了。
O******1
发帖数: 13088
10
我并是说远志明的学说多么完美,甚至可以说,他在拆汉字解经上,很多地方很牵强。
但是,文化上的东西本来就是百家争鸣啊,他自己能搞出一套理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
自圆其说,更能从大方向上开启了基督教本土化的先河,是值得称赞的。

【在 l*******n 的大作中提到】
: 想告诉你,出土的考古年代最早的《老子》版本里面,没有 “夷希微”。
: 想以汉字发音来考证或和西方印证本来就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 (参见:宫玉海研究《山海经》,结论就是,耶稣即颛顼!)
: 外加
: http://www.boxun.com/news/gb/religion/2009/02/200902170319.shtm
: 远志明以《老子》专家自居,自称研究《老子》与《圣经》的比较,从 中发现了老子
: 的“道”就是上帝,“圣人”就是耶稣,云云。在《神州》中,他说: “倒是德国哲
: 学家黑格尔论证说:老子的道就是上帝。老子所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 的‘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 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希腊、希伯来
: 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b********n
发帖数: 38600
11
老子与圣经的本质区别在于老子从来没宣称自己的话是神的话。
d*******g
发帖数: 8992
12
最痛恨的就是那些把中国的道、上帝说成是椰教的“狗的神”的人!
这些精神上的奴颜婢膝者、认贼作父者!
d***e
发帖数: 3497
13
没证据说不是吧

【在 d*******g 的大作中提到】
: 最痛恨的就是那些把中国的道、上帝说成是椰教的“狗的神”的人!
: 这些精神上的奴颜婢膝者、认贼作父者!

B*********a
发帖数: 6244
14
要信自己信去,别连带侮辱别人的祖先

【在 d***e 的大作中提到】
: 没证据说不是吧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商务部高官今访美将顾全大局 原则问题绝不让步新华社长:理直气壮正面宣传 旗帜鲜明舆论斗争
Re: 是在美国好还是在中国好索男撸色们,不用再撸了。
法制,科学与透明政治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zt新华社
林总论毛泽东美国悍匪系列之四 - 维柯的烈焰 by graycat (zz)
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最近开始整顿地下教会了
工作后感觉要孤独终老了。。看了美国领食品券的队伍,不由得想起了一幅图
【来看姜丰啦】93 国际大专辩论会: 人性本善(恶)白人+新教=文明社会
我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全面免费开放方舟子实际上还是很严谨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老子话题: 大道话题: 上帝话题: 孔子话题: 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