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我一直认为现在所谓中华民族就是劣等民族
相关主题
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现在是劣等民族法国巴黎杂志社枪击案:恐怖主义还是绝望的呐喊?(转载)
德国之声解聘批评中国记者zt和法国男友讨论查理周刊恐怖袭击
与德国老总理施密特谈中国习近平:对巴黎恐怖袭击野蛮行径予以最强烈谴责
德国巨乳女子试图用胸部闷死男友未果法国人对恐怖袭击手足无措
谷歌CEO:印度网络市场将超越中国法国国会授权政府可随时关闭网络
夏明:习大大、习泽东和习特勒xujiahui,这次恐怖袭击你法国男友肿么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不要和外星人说话看恐怖袭击最应脱欧的是法国而不是英国
西德前總理稱日在亞洲沒朋友 日網友︰有啊 歹丸!法国再次发生恐怖事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施密特话题: 中国话题: 西方话题: 批评话题: 媒体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3
发帖数: 975
1
有民主老将在,中华民族就是劣等民族
参见以下是民主老将和一个德国人对中国的评论
两人都在中国生活20年以上。
=================================================================
长平观察:双重标准可以休矣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巴黎袭击事件后,中国批评西方媒体搞双重标准。时评人长平认为,西方媒体批评中国
政府,正是基于同一准则。
(德国之声中文网)就在巴黎袭击事件发生的当日,中国公安部治安局的官方微博发布
一条消息,称"新疆警方追击56天,全歼一批暴恐分子",并配发了数张警察执行任务的
照片。正当网民们称赞中国反恐得力时,相关微博、照片及报道被命令悉数删除。
但是,这并不妨碍网民们在官方媒体的引导下,谴责西方媒体在报道新疆恐怖袭击时持
双重标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土耳其出席G20峰会期间,也呼吁"反恐要形成合力,致
力于标本兼治,不能搞双重标准"。
王毅部长、中国官媒和部分网民所称"双重标准",显然是指西方媒体对中共的言论管控
和少数民族政策持批评态度。事实上,正是因为西方媒体持同样的标准,才会发出这些
批评。中国政府经常辩称"中国国情特殊",倒是希望西方媒体对待中国持有别于本国的
"特殊标准"。
批评言论自由
据分析,那条在网络上一闪而过的"反恐捷报",说的是9月发生在新疆阿克苏一宗矿山
恐怖袭击。那场袭击导致40余人死亡。中国政府不想让民众了解新疆的真相,让人们相
信目前的政策最有效地防止了恐怖袭击,因此严禁媒体报道。如有宣传需要,只允许转
发新华社报道。
试想,假如巴黎袭击事件发生之后,法国政府首先禁止媒体报道,强令各个媒体在规定
位置完全照搬官方统一消息,而且消息不涉及袭击事件详情,不透露死亡和受伤人数,
只说领导人如何高度重视,立即批示严肃处理,亲切看望伤员,武警战士英勇顽强,勇
斗歹徒,军民团结如一人……西方媒体会怎么办?不用说,它们对法国政府发出的批评
,一点儿也不会比批评中国政府少,甚至直到把当权者轰下台为止。
当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媒体出现爱国主义倾向,很快受到学者和评论人的批评
。若干年之后,这都还是新闻学院课堂上的反面教材。上次巴黎《查理周刊》编辑部遇
袭,西方国家领导人表达团结反恐,也有不少文章表达了反思性批评。
批评族群歧视
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的另一个主要批评,是其歧视性的少数民族政策。在这方面,更不
能说西方媒体双重标准。恐怖袭击发生之后,西方主流舆论都主张将恐怖分子和穆斯林
、阿拉伯人、叙利亚人区分开来。中国官方从来将恐怖分子和"分裂分子"混为一谈,民
间舆论则将其与新疆人、维吾尔族人划等号。
一则受到很多人赞同的微博这样写道:"当巴黎遭受恐怖袭击,全中国联合起来声援。
当新疆遭到恐怖袭击,全国抵制新疆人。"且不说新疆人中有很多汉人、哈萨克人和其
他民族人,就算是指的是维吾尔人,也是典型的族群歧视。这些不自知的错误言论,也
是西方媒体批评中国政府歧视性宣传教育的例子。
针对平民无差别杀戮的恐怖袭击,毫无疑问应该受到坚决的谴责与打击。但是,这并不
意味着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不应该受到批评。我们同样可以假设,法国政府不管是占领
一个民族地区还是在国内划定一片民族地区,允诺其自治却不允许该民族人在政府部门
担任一把手官职,派遣大量军队和武警进行管制,限制该民族宗教活动,留胡子戴面纱
可能会被判刑,该民族人外出旅行需要特别证件,甚至旅店、酒吧和网吧拒绝为其提供
服务……西方媒体会怎么办?不用说,它们对法国政府发出的批评,同样一点儿也不会
比批评中国政府少。
西方社会的确有极端右翼分子,而且近年来有日趋活跃之势。他们有一些舆论平台,从
那里可以听到对少数族群和外国人极端歧视和仇视的声音。他们形成组织,游行示威,
甚至引发骚乱。他们还组成政党,谋求政治权力。但是,在言论开放的西方社会,主流
舆论和政治力量,对极右倾向都坚决反对,并高度警惕。更多的时候,警察对付的是他
们,而不是被他们歧视的少数民族。
中国呼吁西方媒体持同一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诉求。这首先要求中共以西方政党同样
的标准要求自己,中国政府要遵循普世人权准则。否则,同一标准从而谈起?
==============================================
泽林视点:以施密特为榜样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
在中国,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已故外国人能够像施密特那样获得那么多的尊敬。德国之声
专栏作者泽林认为,德国人应该仔细想想如何处理好施密特留下的这笔遗产。
(德国之声中文网)如果对一个死者也可以"给面子",那刚刚过世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Helmut Schmidt)则获得了十足的面子。尊重他人的面子、通过言辞举止给他人面子是
中国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政府在施密特去世后所安排的一系列措施,远远超出了"给面子"的范畴。周三晚
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施密特进行了悼念,习近平、李克强的唁电占据了首要位
置。随后,央视还播放了短片回顾施密特的生平,并将他尊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5年10月,施密特在北京与毛泽东会面。
非同寻常的认同
这可非同寻常。《新闻联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中国的国内政治,而施密特的去世则
获得了两位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唁电。这同时也是强调中德特殊友谊的良机。而且,习近
平与李克强都不仅仅以职务身份,还以个人身份对施密特进行吊唁。
这里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全球范围内,施密特和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是和中国
关联最为密切的外国政治人物。和基辛格一样,施密特的目标并不在于对中国指手画脚
或者去当中国的导师,而是在于理解中国、并且去接纳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越发重要
的角色。而比如在人权问题上,他的有些观点在西方引起争议,却很对中国政府的胃口
。这其实也是他全方位和中国打交道的一个方面而已。
1984年9月,施密特在北京与邓小平会面
和中国全面接触
但这并不是施密特在中国受尊敬的最主要原因。德国现总理默克尔每次去中国,都会和
异议人士见面,也时常会和中国方面谈及人权问题--就像两周前一样。尽管如此,默克
尔依然是中国最为尊敬的欧洲现任领导人。中国人尊重施密特,是因为他和中国打交道
时的全面性。在他撰写的许多书(大都也被译成了中文)中、在他出席的众多公众活动中
,都总是涉及到中国。欧洲与中国一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大话题。
就像《环球时报》所写,施密特具备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立场与观点"。该报指出,
1975年,他是首位到访中国并同毛泽东会晤的西德总理。在之后的40年间,施密特也多
次到访中国,从而不断完善、刷新自己对中国的印象。大量照片都记载了他和中共多任
总书记以及多任中国总理会晤的画面,这也显示了施密特是如何持续、深远地影响了德
中关系。
2013年5月,施密特在柏林与李克强会面
如何处理施密特的中国遗产?
德国人应该仔细考虑如何将中国对施密特的纪念之情维持下去。而且,我们还应该努力
让中国的青少年也能继续了解这位伟大的德国人。毋庸讳言,许多中国年轻人几乎没有
听说过施密特的名字。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站上,施密特的去世根本没什么人关注。
习近平是在2014年最后一次拜访了施密特,他感谢施密特打开了德中合作的大门。对于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而言,中德紧密合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李克强2013年也在柏林和施密
特见过面,他说,在当今中国的欧洲战略中,德国扮演了突出的角色,这其中也有施密
特的贡献。而年轻一代却不再知道建立关系是多么的困难。
不断更新德中关系
德国的汽车、足球、兴许还有德国的环保标准代表了德国的形象。我们不能信誓旦旦地
以为这一形象就此不会改变。施密特则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和一个国家的关系必须不
断地有所更新。即便施密特已经去世,但在这一方面,我们依然可以以他为榜样。比这
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像榜样一样行事。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法国再次发生恐怖事件谷歌CEO:印度网络市场将超越中国
美国驻华大使前往西藏进行“人权观察”遭质疑夏明:习大大、习泽东和习特勒
现在更应该抗议的是 CNN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不要和外星人说话
定性了:新疆暴徒袭击公安局 美政府呼吁中国允许公民自由西德前總理稱日在亞洲沒朋友 日網友︰有啊 歹丸!
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现在是劣等民族法国巴黎杂志社枪击案:恐怖主义还是绝望的呐喊?(转载)
德国之声解聘批评中国记者zt和法国男友讨论查理周刊恐怖袭击
与德国老总理施密特谈中国习近平:对巴黎恐怖袭击野蛮行径予以最强烈谴责
德国巨乳女子试图用胸部闷死男友未果法国人对恐怖袭击手足无措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施密特话题: 中国话题: 西方话题: 批评话题: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