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北越上空的战斗
相关主题
最快的机炮间决战百舌鸟导弹牛逼
祷告後擊落共軍米格機 (转载)054A的自持力还是不错的!
”其时,越南不仅有丰富的经历美越战争的防空作战经验台湾空军两架教练机擦撞1架坠毁
南方周末: 隐形机之间的战争常凯申抗战中最傻B的就是‘纸片轰炸’ 日本
米格-29战斗机充满血泪的坠机史也就是摔在了有人的地区,并且现在到处都是拍视频的
印度称自己一架米格21坠毁,巴基斯坦称击落2架印度战斗机越南战争中的空战王牌
越南上空的鹰: Lineback I战役中大发神威的歼-6当时巴黎和谈正在进行
军机飞行员叛逃给所在一方带来的军事和政治上的...越南空军节的幕后故事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飞机话题: 导弹话题: 米格话题: 北越话题: 米格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R
发帖数: 22479
1
序言
保罗·伯比奇 等 [美国]
[出自《北越上空的战斗》]
本书记载了美国在北越取得空中优势的经过。它从一九六四年美国空军实施第一
次空中突击开始,至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出色完成“后卫”二号空中战役为止,整整持续
了八年之久。在这期间,空军的使用是逐步增加的,人们称之为渐进主义。
“后卫”二号战役使美国在短短几天内获得了绝对空中优势。空军这一战役的完
成,使B-52、F-4、F-105、F-111、A-7飞机和救援直升机以及其它所有支援飞机
,都获得了在北越上空任意飞行的自由。
米格飞机和地空导弹再也不能威胁美国飞行员了,河内靠米格飞机和地空导弹已
不能增加战俘的数目。美国飞行员当时剩下的唯一烦恼,是来自北越的高射炮的威胁。
很多勇敢的飞行员在北越的空中作战中失去了生命。还有更多的人为实现美国的
目标而从事了多年的训练、计划等艰苦工作。有过许多令人欢欣鼓舞的胜利,也有过许
多惨痛的失败。出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考虑,空中力量的使用受到了必要的限制——根
据传统的军事观点,这似乎影响了某些飞行员“赢得”战斗的胜利。
为保持空中优势,空军进行了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由于限制了对某些政治敏感目
标的攻击,飞行员为“伸向北方”,炸毁支持越南南方战争的补给品和限制补给品的输
送,他们不得不每天与敌人的地面防御阵地及其防空设施进行作战。
本文还记载了美国在北越所采取的空战战术的发展变化。它描写了在空中力量的
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飞行员们如何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的情形,因此这是美国空军在北
越战争中的部分经历。
这个专题文集是由一些受过临战训练或参加过越战以及亲眼看到这场战争的许多
不同方面的人研究编写出来的。
P****R
发帖数: 22479
2
第一章 最后决战的前奏
影响空战的因素
史蒂夫·里奇上尉是北卡罗来纳州里兹维尔人,在越南担任F-4“鬼怪”式飞机
的飞行小队长。他所率领的四架飞机正在掩护离开河内附近目标的突击机群,向泰国皇
家空军乌隆基地飞行。在近海担任警戒的EC-121雷达支援飞机通报F-4飞行员说,在
他们上方有米格飞机。然而通报太迟了,F-4干扰机飞行员已来不及施放干扰。敌雷达
已将一架米格-21飞机引导至干扰机的后方,这架米格飞机迅速向前靠近,发射了一枚
“环礁”式红外制导导弹,随之安全退出战斗。
“环礁”导弹击中一架F-4干扰机的左发动机。该机遭到严重损坏,飞行员脱离
目标区,同时通过无线电遇险呼救波道报告他的位置、航向和高度。与此同时,掩护突
击机群的另一架战斗机,由于发动机起火,也不得不退出空中战斗巡逻。
里奇上尉知道北越的地面雷达操纵员会引导米格-21前来攻击受伤的飞机,所以
,他便下降到5000英尺(1524米)的高度。海军雷达站和定点巡逻的空军EC-121飞机向
他通报,有两架米格飞机处在他们小队的北面,相距2英里(3.2公里)。于是,他便掉头
向北去截击米格飞机。
几秒钟后,他目视发现一架敌机,是一架长机,距离相当近,连银白色米格-21
飞机上的红星标志都可清晰地看到。北越常采用的一个战术就是以一架米格飞机在前边
作诱饵,里奇上尉想到了这一点,没有上这个圈套,而是转弯俯冲,进一步降低高度。
接着他便看到第二架米格飞机从自己的上方通过,与第一架米格飞机相距约10000英尺(
3048米)。米格机飞行员的阴谋失败了。现在他们变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里奇上尉开始以6.5个载荷作急上升转弯,企图在第二架米格-21的后方占位。他
用瞄准具瞄准了米格-21,雷达自动跟踪目标,提供距离数据。几秒钟后,他按两下发
射按钮,发射出两枚雷达制导“麻雀”导弹。第一枚导弹命中这架米格飞机的机身中部
后爆炸,第二枚导弹穿过爆炸的火球。
米格飞机在进行双机战斗飞行时,若其中一名飞行员遇难,另一名飞行员则往往
逃之夭夭。可是这次不同,喷有红星的米格长机没有退出空战,他正企图击落里奇上尉
飞行小队中的四号机。
四号机请求支援,为此,里奇上尉下降增速,再次作急转弯,当米格飞机正作机
动准备攻击四号机时,里奇上尉刚好进入射击位置。米格机飞行员觉察到处境的危险,
为躲避后方的攻击,他开始作急转弯,这时F-4飞机刚好获得发射导弹的时机。导弹顺
利射出,导弹作了一个近90度的转弯,接着,便准确地命中了米格-21飞机的机身中部
。敌机在巨大的火球中解体了。
影响空战的因素
战斗机飞行员的职责是在指定的空域内进行自由巡逻,一旦发现敌人,就要发起攻
击,将其击落,其它则无足轻重。
——巴伦·冯·里希特霍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王牌飞行员)
里奇上尉在北越取得的空战胜利证明,尽管飞机的接敌速度已增加十倍,但冯·
里希特霍芬的格言仍未过时。自冯·里希特霍芬时期的第一次空战以来,飞行员就已懂
得尽早发现敌人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飞机速度的增加,这个问题的重要
性也突出了。在朝鲜战争出现了喷气机之后,“发现敌人”已变成头等重要的问题了。
到越南战争开始时,接敌速度通常都超过1000海里/小时(1600公里/小时)。
虽然里奇上尉成功了,但由于在攻击前必须进行目视识别敌机,因而里奇的很多
同伴并没有获得这种战术优势。当务之急的是要有一个识别敌我的好办法。越南战争后
期,技术上的进步提供了较好的识别办法。在战争初期,尽管我们作战用的是高速喷气
飞机,但采用的仍是陈旧过时的战术。
然而对局部的空中优势来说,还有一些难以捉摸的问题,但空战中存在着许多有
利于保存自己的条件。飞行员很赞赏运用突然性和敏锐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够
迅速而准确地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在北越,被米格飞机所击落的美国飞机中
,大多数是在敌飞行员取得了攻击的突然性后被击落的。突然性是问题的关键。一个战
斗机飞行员,如果对面临的一系列危险情况不能自动而准确地做出反应,那他就无法击
落敌机,甚至自己还可能会被击落。
认真的准备、密切的协同和良好的纪律等因素,曾使里奇上尉和他的飞行小队的
作战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敌人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北越有非常成熟的地面雷达控制条件
。米格-21机体较小,只相当F-4飞机的一半,而且很少在尾后留有烟迹;而F-4则由
于拖着两条长长的烟迹很容易被发现。米格飞机是专为夺取空中优势而设计的,到北越
作战的美国飞机则不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美国生产了多用途战斗机
,没有生产单一用途的战斗机。米格飞机既轻又小,很难发现,并且具有较小的转弯半
径。F-4飞机则具有较好的加速性,机载武器较好。美国飞行员必须善于分析和处置这
些差别,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自己飞机的有利条件,当米格飞机占据优势时,则要避免
交战。
其它一些因素对夺取空中优势作战也有影响。北越的防空高炮和小口径自动武器
限制了飞机在低空的战斗活动。地空导弹对美国空中优势也是一种威胁。美机为免遭“
萨姆”导弹攻击需被迫降低高度,而降低高度又容易在低空遭到防空高炮和小口径自动
武器的攻击。交战原则也附带很多限制条件,如不许轰炸机场和重要的战略设施,在没
有遭到攻击前不许首先向北越飞机发起攻击,在没有取得目视联系的情况下不许进行攻
击,等等,所有这些限制都影响了为获取空中优势而使用的战术。
从总的意义上讲,空中优势不是一个或者什么都具备或者什么都不具备的绝对概
念。空中优势的程度是有差别的。最高程度的空中优势叫制空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
期,美国对德国和日本取得了制空权。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获取的空中优势程度表现在
美国战斗机对北朝鲜战斗机的损失比率为1比12。而在东南亚,在“滚雷”战役的末期
,损失比为1比2.5。总而言之,空中优势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从实质上讲,一个部队能够在压制对方不能有效地利用空间的同时而自己能够完
成任务,这就算取得了空中优势。空中优势还可能得而复失。有时候美国在某局部地区
没有掌握空中优势,但是,为了袭击和破坏敌人的飞机和防御设施,支援友军的作战行
动,必须夺取在这一地区的空中优势。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战术空军部队在战区内
的首要和最优先的任务就是夺取空中优势。空军要执行的任务很多,但如果不能完成获
取和保持空中优势的任务,则其它任务的完成是不可能的。
P****R
发帖数: 22479
3
第二章 空中力量的初期使用
初期的教训
一九六四年五月底,参谋长联席会议明确提议使用空中力量攻击北越目标,本来
的意图,是要阻止北越对南越的军事入侵。然而到八月,由于北越鱼雷艇在东京湾袭击
了美国的驱逐舰而使战争的直接目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北越此举造成了美国对北越加
强使用空中力量的客观形势。
对手——不断增强的北越战斗机
东京湾事件前,北越人没有可进行防空作战的战斗机。他们仅有30架教练机,50
架运输机和4架轻型直升机。东京湾事件发生两天之后即八月七日,美国空军发现在河
内附近的福安机场上出现了米格飞机。这是由中国提供的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
一直到一九六五年六月中旬之后,北越空军的规模才发生变化,这时苏联又提供
了一批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使其战斗机总数达70架。东京湾事件发生一年多以后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北越接收了第一批米格-21飞机,这是一种能与美国空军最好的
空战战斗机相匹敌的飞机。
北越拥有的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加强了他们的空军力量。这两种苏联设计的
亚音速战斗机都有很强的武器装备,每架飞机装有一门37毫米和两门23毫米机炮,翼下
还可挂载火箭和炸弹。相对来说,米格-15飞机在北越空战中是无关紧要的,在已知被
击落的美国飞机中,没有一架是它击落的。但米格-17飞机就不是这种情况了。这些就
是由北越防空部队使用的第一批战斗机。
一九六四年初夏,北越只有两个现代化机场可供喷气式飞机使用,即河内的嘉林
机场和海防附近的吉碑机场。当时福安机场正处于修建中,已接近完工。该机场从一九
六四年八月七日起开始接收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另外两个机场即海防的建安机场
和正好位于非军事区北边的洞海机场,其跑道是硬道面,可在一定限度内供喷气飞机作
战使用。后来又另外修建了四个机场,其中有夹机场,位于河内以北通往中国的路上,
距河内的距离为河内至中国的三分之一。在战争的大多数时间里,福安和夹一直是重要
的军用机场,大多数飞机都配置在这两个机场。嘉林、吉碑和建安主要是用作疏散基地
,以便能灵活地使用战斗机,保护关键要地。
一九六四年北越防空系统的其它力量非常薄弱,没有地空导弹,常规防空高炮只
有近700门。全部雷达设备为20部左右的早期预警雷达,跟踪能力很差。总的说来,防
空只限于人口集中的关键地区和军事设施,并且主要限于20000英尺(6096米)高度以下
。这就是当时整个北越空军的状况。他们到一九六四年底仅有34架战斗机,就是驻在福
安机场的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
美国夺取空中优势的能力
在东南亚,我军的防空任务由康维尔公司设计的F-102全天候截击机担任。这种
飞机可进行超音速飞行,带有6枚空对空导弹和24枚2.75英寸折叠弹翼火箭弹。在一九
六八年之前,虽然F-102飞机在南越基地一直处于战斗值班状态,但并没有在北越发挥
重要作用。
F-100“超级佩刀”式飞机在战争初期执行战斗机护航任务。这种飞机在一九五
三年首次飞行,有几种型号,其中包括双座的“F”型。在美国战斗机中,这种飞机是
第一次具有平飞超音速能力的战斗机。F-100的基本武器装备有装在机头的四门20毫米
机炮,翼下挂架可带导弹和空对地武器。在越南使用的F-100“D”型和“F”型还可以
进行空中加油和带副油箱。
一九六四年期间,美国空军在东南亚使用的最先进的飞机是F-105“雷公”式,
它是共和飞机公司生产的,生产数量超过600架。这种飞机被亲切地叫作“雷公”,是
一种单座全天候战斗轰炸机,速度在海平面可超过1个马赫数,在36000英尺(10972米)
以上高度可超过2.1个马赫数。该飞机装备有先进的领航设备,其雷达具有地形显示以
及进行空中搜索和跟踪的能力。这种飞机还可进行空中加油和带副油箱,机上军械是一
门20毫米的M-61型“火神”多管炮,装弹量1029发,射速每分钟6000发。机内弹舱或
机翼和机身下挂架可带空对地武器。
执行空战任务时,“雷公”飞机可在翼下带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从一九六四年
至东南亚战争结束,F-105不断在北越上空作战。与米格-17相比,F-105速度比较大
,但同时转弯半径也比较大,这是由于这两种飞机的相应尺寸和重量不同而造成的。F
-105是一种大飞机,近69英尺(21米)长,翼展只有35英尺(10.6米)。F-105(F)的空重
为28000磅(12701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4000磅(24494公斤)。与此相比,米格-17的翼
展为36英尺(10.9米),而空重仅9850磅(4445公斤),就是满载重量也只有15500磅(7030
公斤)。这就大大降低了翼载荷或机翼每平方英尺的载荷,使这种飞机具有大坡度转弯
的能力(转弯半径小)。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一日前,F-100和F-105飞机已进驻岘港与边和机场,以加强
那里驻扎的部队。美国空军的其它部队则分驻在整个东南亚,如泰国的乌汶、乌隆、柯
叻、打卡里、那空伯侬和廊曼空军基地,南越的岘港、边和、新山一、波来古和芽庄等
基地。随着战争的进展,去北越的大部分飞机则只是从其中少数几个基地起飞。这几个
主要的基地是乌隆、打卡里、柯叻、乌汶、岘港和金兰湾。金兰湾基地从一九六五年中
期才开始使用。
由于使用了新式雷达,使在泰国和南越的防空雷达的探测范围有了相当大的扩展
,而且在整个战争期间,新式雷达总是配备在主要雷达阵地。如岘港附近“猴山”上配
有“巴拿马”雷达,在波来古配有“孔雀”雷达,在泰国,乌汶空军基地配有“狮”雷
达,乌隆基地配有“布里格姆”雷达,而在那空伯侬基地上则配有“颠倒”雷达。为完
成防空作战任务,在泰国和南越境内还配置了战斗机。这就是我们防空部队的情况。
一九六四年八月,F-100战斗机驻在岘港和打卡里基地,F-102战斗机驻在新山
一和廊曼机场,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F-86F飞机则在乌汶和乌隆机场处于待战状态。
美国飞行员的质量
一九六四年派往东南亚的美国空军部队是由完全能胜任工作的人组成的。虽然大
部分飞行员没有实战经验,但他们所受到的训练比北越的飞行员要好。美国飞行员中,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在30岁以下,有将近一半的人在36岁以上,因此从平均水平看,
这批飞行员都是经过锻炼的,具有8~10年的飞行经历
图1 北越军用机场
图2 美国空军在东南亚的驻军(及主要雷达阵地)
一九七三年由空军组织的“红男爵”实战研究表明,一九六六年六月以前,有百
分之五十以上的战斗机飞行员的总飞行时间超过2000小时,战斗机飞行员在自己的作战
飞机上也平均飞了510小时,因而米格飞机和美空军飞机的损失比为3比1,形势对美空
军有利。到一九六八年六月左右,战斗机飞行员在作战飞机上的平均飞行时间下降到
240小时,于是对米格飞机击毁比率也下降到美空军损失1架飞机,米格飞机损失0.85架
。这些飞行员来自各个不同部队,他们在整个飞行员中所占百分比如下:
所属部队 占百分比
65年4月~67年6月 67年6月~68年3月
战术空军司令部 64.5% 29.5%
毕业参战的新飞行员 12.5% 21.1%
其它司令部 24.0% 49.4%
双方飞机损失比 3:1 0.85:1
事情明显地表明,美国飞行员总的飞行经历与在空战中被击落的可能性没有直接
联系。另一方面,最有经验的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概率较高。
初期的教训
通常情况下,只给各小队规定任务、飞越目标上空的时间和在目标上空实施巡逻
时间。而各飞行小队采用什么战术则由各小队长自行确定。对进入目标和退出目标的航
线以及接近目标的方法不作具体规定,因此,战斗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每个飞行小队长能
否巧妙地运用战术。
天气是整个战争期间必须考虑的一大因素。气象条件不好会给目视瞄准和领航增
加很多困难,而更为严重的是,它会迫使飞机进入防空高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如果天气
很恶劣的话,飞行小队的飞机在敌领空的整个时间内,甚至还会遭到小口径自动武器的
有效射击。
北越的大部分防空武器是苏联制造的,威力随其口径大小而不同。每种武器的主
要性能如下表:
武器 最有效的杀伤距离 最大射高
12.7毫米四管炮 1000英尺(304米) 5000英尺(1524米)
14.5毫米双管炮 1300英尺(396米) 6500英尺(1981米)
37毫米炮 1400英尺(426米) 10000英尺(3048米)
57毫米炮 1500~5000英尺(427~1524米) 18000英尺(5486米)
85毫米炮 5000~10000英尺(1524~3048米) 25000英尺(7620米)
100毫米炮 3000~20000英尺(914~6096米) 30000英尺(9144米)
口径为57毫米或57毫米以上的武器可用雷达瞄准。一九六五年内,这些武器击落
的飞机占美国损失飞机的百分之八十。
图3 一九六六年二月北越的57毫米高炮向RF-101射击
初期作战的教训是很清楚的。美国飞机的主要威胁不是米格飞机而是防空火力。
为减少损失,在可能情况下飞机应避开防空高炮的有效射程,或者在防空高炮开火之前
采取突然袭击,完成攻击任务。
为免遭这些具有较强火力的防空高炮的反击,飞行员需要以较高的高度进入目标
,但这又导致被提前发现,当然也就失去了进攻的突然性。此外,由于目标是重兵守卫
之下,所以其防御能力能阻止住来自空中多数扫射和攻击,使飞机那怕只进行一次投弹
,也不得不通过防空高炮火力最密集的上空。这样就使轰炸精度,特别是在风力多变的
情况下,变得更差了。
对配备强大防空火力的区域进行一次攻击,就会体验到对方防空体系的厉害,因
而为了对抗这种防空系统,便开始了对新战术和新武器的研究和发展。但关于飞机怎样
进行自我防御的问题,则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看法,而是随着威胁的变化而变化的。高
空飞行可避开防空高炮的最有效射距,但又将飞机置于“萨姆”导弹的威胁之下。在后
来的战争中,随着米格飞机数量的日益增多,飞机防御战术又因增加了空中威胁而更加
复杂了。飞得太低,会遭到防空高炮的射击,在中空飞行,要受到“萨姆”导弹的威胁
。不管是在高空还是在低空,都存在看对付米格飞机的问题。而这样变化着的情况则一
直贯穿战争的始终。
在南越的敌对行动正在升级,需要对北越进一步采取回击行动,于是在二月二十
三日,总统决定对北越开始进行持续的空中战争:“滚雷”战役。
图4 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五日,RF-101飞机飞过北越57毫米防空高炮阵地上空
P****R
发帖数: 22479
4
第三章 “滚雷”战役
(一九六五年三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认真开始轰炸
一九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个对北越为期八周的作战计划
。该计划是通过国防部长呈交总统的。二月十三日,约翰逊总统批准了这一计划。这个
计划的代号叫“滚雷”战役。
“滚雷”战役将是一个与南越政府共同实施的、慎重而有限的空军行动计划,其
目标是对北越北纬19度线以南的军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攻击。该计划要求美国和南越飞
机共同进行攻击的有下列军事目标:兵营、雷达阵地、机场、弹药库、桥梁和仓库。
三月二日进行了第一次空袭,袭击了邦村的弹药库。参加这次空袭的兵力包括44
架F-105、40架F-100、7架RF-101和20架B-57,此外,还有KC-135空中加油支援飞
机。南越空军的19架A-1H飞机袭击了广溪海军基地。
第一次袭击中,突击部队再次遇到了防空高炮火力的抗击,在整个越南战争中,
这一直是空中优势的最大威胁。在这次袭击中,美国损失了4架飞机,有3架是在突击高
炮阵地时损失的。于是美军马上就对压制高炮的战术进行了重新审查,认为只有在为了
掩护主力突击部队而绝对必要时才可有计划地对高炮采取压制行动。
在第一次突击中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假若飞行员通过目标只是一次,然后就退
出目标区,那么战斗损失本来是可以减少的,因为进行多次攻击或留在目标区上空临时
寻找目标,这都可能增加损失。相反,用少量飞机对同一目标群相机进行反复突击,反
而会较多地获得战术的灵活性和攻击的突然性,同时还可大大缩短每架飞机暴露在敌火
力上空的时间。
三月中旬,在陆军参谋长罗德·约翰逊将军进行现场调查之后,总统放宽了以前
提出的某些轰炸限制。在这之前总统和国防部长对所有的突击目标都要一天一天地加以
批准,甚至还要规定出突击的日期和具体时间。现在,虽然总统和国防部长还要继续选
择目标,但已不再是逐日以天为单位批准了。现在目标的选择按每周一组进行,而每次
突击的具体时间由战场司令官决定。对地面目标的限定也有了进一步地改变,已允许对
公路和铁路随意进行武装侦察,担任压制高炮的和战斗巡逻的飞机在返航的途中也可以
用没有耗尽的弹药突击目标。
米格飞机的首次攻击
四月四日,美国空军突击了位于河内以南70英里(112公里)的清化铁路公路两用桥
,事实证明,这是所有目标中最难突击的目标。突击这个目标时,飞行员遇到了空中优
势的第二种威胁——米格飞机。
美国空军使用F-105作为摧毁这座桥梁的突击力量,F-100飞机担任支援,对米
格飞机进行战斗巡逻。虽然飞机投的炸弹有很多命中了这座桥梁,但没有一个桥孔结构
倒塌。美国飞机再次突击这座桥梁时,有两架飞机被米格飞机首次击落。经过如下:
由四架F-105飞机组成的“锌”小队从柯叻起飞,按计划本来是突击队的第四小
队,但由于加油问题和阴霾天气对能见度的影响,该小队的飞机没有按计划行动就开始
以“密集编队”通过目标上空。不过这次突击任务在该区域上空飞行的特派作战指挥官
指挥,他命令“锌”小队在检查点上空作等待飞行,“锌”小队便在目标区南10英里(
16公里)的指定空域等待了三、四分钟,而在将近完成一个圆圈飞行时,三号机飞行员
突然发现有两架飞机向本小队高速俯冲过来。当这两架飞机向三号机接近,相距3000~
4000英尺(914~1219米)时,他看清是米格飞机,他们正准备对“锌”小队长机和二号
机实施攻击。他立即用无线电呼叫:“长机,急转摆脱,注意后面米格飞机,长机,急
转摆脱,长机,我们被咬尾。”四号机也发现了正在进行攻击的米格飞机,并发出了同
样的警报。
图1 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八日米格-17和F-105在北越上空格斗
长机和二号机都没有对警报作出反应,米格飞机继续攻击。这时三号机又发现这
两架米格飞机后面还有两架米格飞机正在进行占位,准备攻击“锌”小队的三、四号机
。三号机指挥本双机组向左急转摆脱,转向正在进行攻击的米格飞机。
与此同时,米格飞机的长机组在“锌”小队的三、四号机前上方冲过,可以清楚
地看到是浅灰色的米格-17飞机,机翼下面有中国的红星和红杠标记。米格飞机在“锌
”小队长机后,距离约1500英尺(457米)时用机炮射击。“锌”小队三号机看到了从长
机的飞机后半部炸掉的金属碎片。差不多与长机同时,第二架米格飞机在僚机的攻击位
置,间隔200英尺(60米),距离200~300英尺(60~90米),向“锌”小队二号机开火。
“锌”小队三号机看到了二号机后面起火。这两架米格飞机估计在距离700~800英尺(
213~243米)时停止射击,改平坡度,继续向前直线高速退出攻击。另两架米格飞机没
有向“锌”小队三、四号机攻击,而跟随前面的两架米格飞机退出。对米格飞机进行战
斗巡逻的F-100飞机,由于正在掩护轰炸桥梁的飞机,再加上阴霾的天气,没有发现这
次突然袭击,所以也未能反击米格飞机。
从首次损失的两架飞机中也发现了米格飞机的一些有趣的战术。很明显,由于受
能见度的限制,米格机飞行员是利用地面截击引导雷达的引导占据了后方攻击位置。他
们第二个战术就是打了就跑,这一战术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运用得很成功。
首次击落米格飞机
一九六五年六月的第二周,美国空军取得了首次击落米格飞机的胜利。虽然米格
飞机当时的活动与后来的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战斗轰炸机飞行员还是根据EC-121“
大眼睛”支援飞机发出的一连串关于米格飞机活动的通报,开始发现了敌机活动航线的
规律。EC-121飞机在东京湾上空进行低空飞行,机上装有搜索雷达和无线电中继发射
机,能够测定敌机的距离和高度并向友机发出警报。
当时对米格飞机的警报是通过彩色信号传递的。黄色信号表明米格飞机已升空,
红色信号意味着米格飞机在约十分钟内可能与你交战。通常,警报信号是循环的,首先
出现黄色信号,然后变成红色;当米格飞机佯动返航时,信号又变成黄色。但此后不久
,当最后一批美国飞机完成突击目标任务后退出攻击时,警报信号又变成红色。米格飞
机有可能跟踪到目标区之外,但却很少进行攻击。
第二次红色信号亮的时间,选在我方护航飞机的油量已经很少的时候。可以预料
,米格飞行员可根据他们的雷达来判定我方护航机群返航的时间,以及护航机由于所剩
油量很少而仅能实施一次快速截击的时间。根据这样判断的结果,战斗轰炸机飞行员建
议,美空军制定战斗机战术应以这样的事实为基础,即当突击队进入目标区时,米格飞
机就要退出;即使他们果真要进行空战,也只是在护航机剩油量很少的时候对最后一个
编队进行攻击。
根据这一建议,一九六五年七月十日,由第4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四架F-4C飞机组
成的一个护航小队推迟了通常的起飞时间,直到突击队出航前20分钟才起飞。然后护航
小队跟随在最后一批F-105突击小队之后,比其它F-4护航小队晚到约15分针。运用这
一战术是让第45战术战斗机中队F-4护航小队佯装最后一批F-105小队到达目标。飞行
中保持无线电静默,高度和速度与其它F-105小队相同。该小队的编队队形是以长机和
二号机在左,三、四号机在右。小队内单机之间距离约2000英尺(609米),两对双机之
间距离5000英尺(1524米)。选择这种编队可保证对后方有更大的警戒范围。第二对双机
(第二个机组)在长机组后作曲线机动,以掩护长机组。长机和三号机用雷达进行搜索,
二、四号机负责目视搜索。
F-4飞机在目标区附近,在等待航线上待机。燃油快到返航油量时,长机决定向
北方越界再飞一次,预计敌机会在那里出现。在等待航线南端完成转弯后,雷达截获了
目标,距离33英里(53公里)。不久,三号机也截获了目标。由长机和二号机组成的长机
组决定在三、四号机前面加速,对米格飞机进行目视判断。使用这个战术的目的是使长
机组在僚机组前拉开7~10英里(11~16公里)的距离,目视判明敌机后,F-4长机组则
急转脱离,随即由后面的僚机组发射“麻雀”导弹。
为节省油料,长机组没有用加力,僚机组在长机组后飞S形航线。这样机动的结果
,当目视发现米格飞机时,两个双机组的距离只有2至3英里(3.2~4.8公里)而不是所要
求的7至10英里(11~16公里),因距离太近,僚机组未能发射雷达制导导弹。
当他们从敌机的前方通过后,便各自转弯了,结果米格-17对僚机组进行了攻击
。就在僚机组开加力的同时,米格机飞行员投掉副油箱在三、四号机后作了急转弯和机
动占位,并同时进行了开火射击。两架F-4飞机上的飞行员都看到了米格飞机机头炮口
发出了闪光。虽然最初米格飞机可以在盘旋中切F-4飞机的半径,但F-4仍可在转弯中
加速,拉大距离。
四号机飞行员托姆·罗伯茨上尉和罗恩·安德森上尉开始时处在三号机的僚机位
置,三号机由肯·霍尔科姆和阿尔特·克拉克上尉驾驶,但罗伯茨感到霍尔科姆得到的
掩护还不够,所以就在转弯过程中向右偏离,打算有所弥补。米格飞机在冲前时作了个
斜半滚倒转。而霍尔科姆上尉一见敌机冲前,就马上决定向右压坡度作30度俯冲以增大
距离。米格飞机力图追击,在后边追到相距四分之三英里(1.2公里)时,霍尔科姆加速
,距离加大,向左转弯冲向米格飞机,几乎在对头的情况下对米格机实施攻击。由于雷
达不工作,他无法发射“麻雀”导弹。米格飞机是对头通过的,通过时还进行了射击。
米格飞机冲过后,肯·霍尔科姆以小坡度转弯盯住敌机,然后作60度俯冲至10000英尺(
3048米)的高度。由于他一直使用加力,速度达1.3马赫数。然后他开始作大负荷的划大
圈横滚,而这时米格飞机已转到他后方,距离1英里(1.6公里)。当他完成划大圈横滚的
四分之三时,他发觉米格飞机在他七点钟(210°)方位上再次射击。在他完成大负荷横
滚时,米格飞机再次冲前,然后转弯,改平,下降并钻入云中。
肯和阿尔特这时的高度是13000英尺(3962米),速度为0.95马赫数,米格飞机几乎
在其正前方。肯在相距1~1.75英里的距离上发射了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他没有看到
这枚导弹的情况,又发射了第二枚,这枚导弹在米格-17飞机后方爆炸。将飞机击毁。
由于燃油不足,他开始向乌隆基地返航。
与此同时,四号机的托姆和罗恩在向右急转后打开加力从20000英尺(6096米)高度
俯冲。在12000英尺(3960米)高度上,飞机加速至约1.4马赫数,托姆开始以4个负荷拉
起。在作这一机动的过程中,进行追击的米格飞机被甩下了一段距离,但仍在继续跟踪
。在拉起过程中,托姆失去了与米格飞机的目视联系,因此就继续爬高至33000英尺(
10050米),在顶点翻转,作了一个反殷麦曼 [ 注:即倒飞半斤斗翻转——译注 ] ,以
便重新加入小队编队。在顶点改出时,他看见米格飞机处在大约28000英尺(8534米)的
高度上,坡度90度,正在改出垂直状态。他作完机动,米格飞机在他前方约4000~5000
英尺(1219~1524米)处,他发射了“响尾蛇”导弹。导弹通过米格飞机的尾喷管在左翼
尖附近爆炸。罗伯茨发射了第二枚导弹,但这枚导弹却没有跟踪。最后,第三枚导弹击
毁了米格飞机。
美国空军在北越空战中首次击落米格飞机的功绩,应归于肯尼思·E.罗伯茨上尉(
机长),阿瑟·C.克拉克上尉(飞行员),托马斯·S.罗伯茨上尉(机长),罗纳德·C·安
德森上尉(飞行员)。两次空战总共时间不超过四分钟。
“萨姆”导弹和更多的米格飞机
美国空军因空战胜利而欣然自得的好景并不长。刚刚取得这次空战胜利之后不久
,一架EB-66(双发电子对抗飞机)就截获了制导地对空导弹(萨姆)的雷达信号。这表明
北越将使用给空中优势带来威胁的第三种武器——“萨姆”导弹。经侦察测定,这个“
萨姆”导弹阵地位于河内以西,而以前这里并未发现有过这样的阵地。对另外五个可疑
的阵地以前曾进行过目视侦察鉴别,但还不知其能否作战。
关于这种新增加的威胁情况,已向准备进攻北越的飞行员们作了简单的介绍。七
月二十四日,当从乌汶基地起飞的F-4C正在进行对米格飞机的战斗巡逻时,一架EB-
66电机突然截获了较多的地对空导弹的雷达信号,于是便向自己的所有飞机发出了警报
。据判断,这个阵地也位于河内以西。收到警报信号不久,一位F-4C飞行员发现一枚
导弹正在爬升,估计速度为1个马赫数,爬高角大于50度。几秒钟后,他看见导弹击中
了其它小队中的一架F-4飞机。这架飞机在棕色的火球中解体了。另两枚导弹则在这个
飞行小队的后面爆炸了。
其它F-4飞机作规避动作并成功地退出了战斗,但所有飞机都在这种新式爆炸中
受了伤。通过这次对抗,使人学到了知识,知道迅速、急剧的规避动作是对付“萨姆”
导弹的有效战术,同时还知道了在“萨姆”导弹威胁的空域内应避免密集编队队形。
由于这种新的威胁性武器的投入使用,就出现了对付它的称作“铁拳”的新任务
。参加执行“铁拳”任务的飞机,其首要任务就是搜索和摧毁导弹阵地。用特种探测导
弹雷达的设备改装的第一架战斗机是F-100F,叫“野鼬鼠I”,这种“野鼬鼠”飞机可
探测出导弹阵地所用的雷达信号,并跟踪飞向信号源,然后攻击导弹发射阵地。“铁拳
”任务需要特种飞机、特殊的武器装挂和特别的战术。
八月份,在突击的目标清单中增加了更多的可疑导弹阵地。查明和摧毁这些导弹
阵地已成了八、九两个月空中作战的主要部分,但是所有已知的阵地并没有配置导弹。
这两个月内米格飞机的活动也不甚活跃,只有少数几次报告目视发现了米格飞机。
十一月份,米格飞机和“萨姆”导弹的活动有所加强。美国飞机曾在十个不同的
空域发现了米格飞机。十一月五日,美国空军一架F-105被“萨姆”导弹击落。十一月
七日,两个F-4小队摧毁了两个已配置导弹的发射阵地。十五天以后,担任“铁拳”任
务的两个F-105飞行小队摧毁了另两个导弹阵地,这两个小队利用地形作掩护,直至到
达目标还没被敌人发现。F-105飞机将是第二批改装担任“铁拳”任务的飞机。
一九六五年“滚雷”战役的战果是:美国空军飞行员到北越遂行战术突击的总出
动量为10570架次,投弹量在80000吨以上。在这些出动架次中,美国空军摧毁了大量车
辆、建筑物、桥梁和渡口。在夺取空中优势的作战战果中,还包括摧毁了大量防空高炮
阵地,“萨姆”导弹发射架和雷达阵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认为对空战是十分重要
的一些因素,如密切的编队协同、良好的目视搜索能力、勇敢的进攻精神和训练有素等
,在今天与米格飞机的空战中也仍然是有效的。编队的队形则根据所需要的目视搜索和
雷达搜索范围而定。由于美国空军是在敌国领空内作战,在那里敌雷达可引导其战斗机
向我机接近,所以雷达曾起过重要作用。美国空军使用了EC-121预警飞机,当北越战
斗机一起飞,就用它进行识别,同时向美国飞机进行通报。
为了规避跟踪的“萨姆”导弹,飞机采用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作急剧机动的战
术。美国空军还开始使用特种“野鼬鼠”飞机和用于突击导弹发射阵地的“铁拳”飞行
小队。
突击敌防空体系所采用的全部战术,就其性质而言,都具有必要程度的机动灵活
性。不管什么时候,一旦发现所用的战术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较高,就立即改变战术
。这种战术的变化,也给突防高度、规避机动、投射技术、武器系统操纵技术和装备等
方面带来了相应变化。
P****R
发帖数: 22479
5
第四章 空中优势时期的来临
敌对双方的作战能力
如前所述,在“滚雷”战役最初几个阶段,为对付威胁自己空中优势的北越防空
力量,美国增强了自己的部队,改变和发展了自己的战术。但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停火
的一个月内出现了很多情况,需要美国急剧改变自己对空中优势的处置态度。美国为了
表明和谈诚意,停止了空军对北越的战役行动(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一九六
六年一月三十一日),但这却给北越一个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增强和完善其防御系统的
好机会。一九六六年二月一日一恢复空中作战,美国飞行员面前就出现了一个由防空高
炮、“萨姆”导弹、米格飞机组成的完整的防御系统,并由有效的指挥控制网将其紧密
联系在一起。
“萨姆”导弹阵地和米格飞机的数量比以前明显地增多。超音速米格-21飞机已
编入北越的战斗机序列,其性能远比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优越。此外,所部署的防
空高炮的兵力有了迅速的增长并已扩展到新的地区。
一九六五年以后,美国空军主要依靠下列飞机遂行“滚雷”战役。F-105D飞机主
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F-105F(野鼬鼠)用于对付“萨姆”导弹发射场,实践证明有效
,F-4C担任对米格飞机的战斗巡逻,或对突击机群进行空中掩护,F-4D和F-4E型是F
-4C型飞机的改进型,装有改进的武器投射系统,KC-135A担任对战斗机的空中加油;
EB-66、EC-121和C-130飞机用于支援突击队,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电子监视和电子干
扰。除了诸如钢铁炸弹和集束炸弹等常规空对地武器外,美国空军还装备有“隼”、“
麻雀”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每架F-105和F-4E飞机都在机内装有一门20毫米的
机炮,而F-4D则使用机外悬挂的20毫米机炮吊舱。机炮和导弹同时装挂可使飞行员在
空战中既能使用远距武器又能使用近距武器。
重新恢复“滚雷”战役
恢复轰炸的目的是想制止北越的渗透和奠定谈判的基础。为完成轰炸任务,美国
空军必须在进行空对地突击行动的地区保持空中优势。然而,特别制定的交战规定不允
许完全严格地按军事原则进行作战。由于对海防和河内周围以及沿中国边境规定了轰炸
限制,所以一些有利的目标是禁止轰炸的。结果,空军一方面要破坏、阻止或迟滞补给
品的南下,但另一方面又得遵守交战原则,不能突击敌防空体系的任何部队,因而使自
己感到十分难办。
一九六六年上半年,美国空军飞机每月平均只与米格飞机交战一次。“萨姆”导
弹的威胁越来越明显,但由于下列三个因素它也没有起到它本来能够起到的作用:导弹
质量差,导弹操纵员缺乏训练,以及美空军飞行员所使用的规避战术和有效的电子对抗
。通常,美空军飞行员为规避来袭的“萨姆”导弹的方法是立即投掉炸弹,用大过载转
弯避开导弹。这种规避战术降低了“萨姆”导弹的命中率,不过也使美国飞机中途放弃
了对目标的突击。
图1 一九七二年四月被美国战斗轰炸机摧毁的典型“萨姆”导弹阵地
为了避开“萨姆”导弹,各空勤组采取了从低空进入目标区的战术动作,因为“
萨姆”导弹在低空的效果差,而来袭的飞机都可以利用北越的自然地形尽可能长时间地
荫蔽接近目标。在进入目标航线的最后航段则作跃升机动,其目的是为了使飞行员获得
观察目标和对目标进行俯冲轰炸所需的最高高度。当然,这种进入目标方法的缺点是会
使战斗机处于敌小口径自动武器的有效射击范围,而跃升机动所取得的高度又会使战斗
机回到“萨姆”导弹的有效杀伤范围之内,同时可供飞行员发现目标利投掷武器的时间
也非常短。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联队长M.S.“超级佩刀”萨姆斯上校说:“……由于
突击部队不能按所要求的高度进入目标,飞行员只得被迫采用‘跃升’战术,而这种战
术要求飞行员必须在仅仅几秒钟内就得发现目标,因而降低了轰炸的准确性,致使很多
目标没有被击中。”
虽然被“萨姆”导弹击落飞机的损失率并不高,但对付这种威胁所采用的规避战
术则降低了美国对目标的突击效率。因此,为减少“萨姆”导弹对突击飞机的威胁,需
要提出新战术或者对技术进行改进。
有特殊设备的双座F-105F“野鼬鼠”飞机和“百舌鸟”导弹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
。取代F-100F的F-105F是一种比F-100F速度更快而航程更远的飞机。当F-105F飞行
员探测出“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发出的信号时,就可以发射波束制导的“百舌鸟”导
弹,这种导弹在波束的制导下将会飞至雷达所在位置并将雷达摧毁。“百舌鸟”导弹的
首次使用是在北越防御较弱的地区,最佳的战术就是由此产生和发展的。后来这种导弹
也用于北越防御严密的地区。
由于“百舌鸟”导弹的使用,“萨姆”导弹的威力大大下降,因为雷达操纵员能
安全发射信号的时间大为缩短了。譬如说,为了保证高度的准确性,“萨姆”导弹操纵
员所要做的动作程序就必须要长一些,首先,他必须用雷达捕获目标,然后还必须对目
标进行跟踪,要从导弹发射时起一直跟踪到击毁飞机时止。但是,如果由于“百舌鸟”
导弹的威胁而缩短了他们捕获目标的时间,那就必然造成向飞机发射“萨姆”导弹时简
单从事,影响发射效果。如果跟踪阶段也缩短了,那么“萨姆”导弹飞向目标的弹道就
会非常不精确。由于这些原因,“百舌鸟”导弹的使用在削弱“萨姆”导弹的威力方面
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九六六年七月三日,四机“铁拳”(压制“萨姆”导弹)飞行小队用“百舌鸟”
导弹、2.75英寸火箭和20毫米机炮突击了北越的三个防御严密的“萨姆”-2导弹阵地
。他们用两枚“百舌鸟”导弹突击了第一个阵地。导弹发射后雷达信号中止了52秒钟。
不过这个导弹阵地的毁坏程度还没得到核实。一架F-105D飞机向第二个阵地发射了另
一枚“百舌鸟”导弹,但这个阵地仍能作战,可能没有被击中。
F-105F“野鼬鼠”飞行员用一枚“百舌鸟”攻击了第三个阵地,显然没有击中。
这时对方向“铁拳”飞行小队发射了两枚“萨姆”导弹,致使该小队为了避开这两枚导
弹而不得不降低高度。其中一枚已被导向该飞行小队,但因有2000英尺(609米)的误差
而未击中。第二枚导弹飞向“野鼬鼠”飞机,在其接近时,飞机突然俯冲到了200英尺(
61米)的高度,当导弹接近至非机动点时,“野鼬鼠”飞行员立即拉起,导弹在他下方
500英尺(152米)处爆炸。然后(F-105F)飞行员压坡度进入该阵地,进行扫射,引起第
二次爆炸。他的僚机发现雷达仍在工作,就将火箭发射筒内的18枚2.75英寸的火箭弹全
部发射出去,击中了雷达车,使发射信号终于停止了。两天后,六月五日,另一个“铁
拳”小队也突击了四个“萨姆”导弹阵地。经判定,有两个阵地遭到一般破坏,第三个
遭到严重破坏,第四个则被彻底摧毁。
在当时,“野鼬鼠”飞机是对付“萨姆”导弹的最佳手段,但北越很快就找到了
如何对付“百舌鸟”导弹的办法。“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与远距雷达EW/GCⅠ相互配
合,就可以不断地测出美国飞机的位置,这就是说,“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可以不必
担负跟踪任务,它们可以处于加温状态,即所谓“模拟载荷”状态。“萨姆”导弹操纵
员将雷达从加温状态迅速转换到发射状态,发射导弹,然后再转入“模拟载荷”状态,
所有这几个动作都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敌人用这种战术,减小了“百舌鸟”原来对“萨姆”导弹的威胁。因此,为了重
新取得优势,就需要有新的技术。经过努力,结果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寻找了解决新技术
的办法,研制出了电子干扰吊舱。这种吊舱能干扰敌雷达,使敌人不能准确地判定飞机
的距离和方位。
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联队长威廉姆·S.奇尔塞尔上校(一九六六年八月~一九六
七月八月)高度赞扬了电子干扰吊舱在改进战术,提高轰炸精度以及降低飞机损失方面
的重大作用。吊舱可使“雷公”(对F-105的称呼)从中空接近目标,即从12000到15000
英尺(3657~4572米)的高度接近目标,这样就更有效地保证了识别目标和提高武器的投
掷精度。
在干扰吊舱与F-105飞机武器系统结合使用之前,第388联队对其性能进行过使用
试验。一九六六年十月一日至六日,F-105飞行员用装有吊舱的飞机飞行了很多架次,
以确定使用新战术对付炮瞄雷达和“萨姆”导弹制导雷达的实用价值。100多架次的成
功飞行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效果。战斗机已能比较平安地从10000到17000英尺(3048~
5181米)的高度进入目标区。实际上很多飞机在目标地域上空作过多次盘旋飞行,都没
有遇到敌人的火力威胁。
十月七日,当两个飞机上装有吊舱的飞行小队正在对预定的目标实施轰炸时,突
然探测出10个防空高炮雷达信号和12个“萨姆”导弹雷达信号,而且至少有两个“萨姆
”导弹雷达紧靠目标。其中一个小队在投弹前曾在密集的信号区域以13000英尺(3962米
)高度进行盘旋飞行,但没有一枚导弹射向该小队。在较远的地方看到了37毫米防空高
炮,但这些高炮看来并非对准他们。
第二天,另有四个F-105小队对吊舱进行了试验,但在一个小队中有两架飞机没
有带吊舱。这两架飞机遭到了敌人37毫米、57毫米和85毫米高炮火力的抗击,而且还有
一枚“萨姆”导弹从附近飞过。该小队的另两架F-105飞机装有干扰吊舱,飞行员看到
了零星的对空拦阻射击,但没有发现发射导弹。与此相比,另一个全部装有吊舱的小队
进入目标区后,保持高度在13000到17000英尺(3962~5181米)之内,一直没有招致防空
高炮和导弹的射击。
规避“萨姆”导弹的战术发展确实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过程。在这之前,曾用过
低空进入目标的方法规避“萨姆”导弹,但防空高炮和小口径自动武器的射击给其造成
了不堪忍受的损失。接着又采用了改变高度的战术,即从“极低空”变到4500至6000英
尺(1371~1828米),这当然也意味着突击队需要用“野鼬鼠”飞机掩护。这种改变使突
击队飞机摆脱了防空高炮和小口径武器的有效射击,但却进入了“萨姆”导弹的有效杀
伤范围。而现在,由于使用了电子干扰吊舱,使美国战斗机在北越配置“萨姆”导弹的
地区上空又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由飞行了。奇尔塞尔上校继续说:“这样性质的技术进
步竟然能够如此削弱敌人的防御力量,实属罕见。它真正把过去到处充满敌对的防空环
境变成了我们现在可以自由活动的环境。”在当时,这种对抗“萨姆”导弹和防空高炮
雷达的有效战术,的确曾一度达到过完美无缺的程度。然而采取怎样的战术对付米格飞
机,则仍然是一个难题。
米格飞机和“波洛”战役
一九六六年四、五月间,米格飞机对美国空军的作战曾相当积极主动。他们的战
术表明,美国的支援飞机是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针对这种威胁,支援飞机接收了由F
-4C战斗巡逻机进行掩护。如果能允许突击敌人机场的话,米格飞机的威胁本来会受到
一定程度的削弱。然而从未得到过这种允许,正如一个典型的总统行政命令中说的:“
不允许,再讲一遍,谁也不允许突击北越的空军基地。”既然不能突击停在地面上的米
格飞机,都么美国空军飞机只好被迫去寻机进行空战,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在米格
飞机愿意进行空战时才能进行空战。
在“波洛”战役中找到了对付米格飞机的办法。由于禁止突击停在地面上的敌机
,空军计划人员作出了诱使米格飞机按美国的意图进行空战的计划。第8战术战斗机联
队联队长罗宾·奥尔兹上校指挥他的部队参加了“波洛”战役。北越防空部队的反应是
很难预料的,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过去,米格飞机对美国空军的空中突击
的反应是有固定规律的,这可能适应了米格机飞行员当时的经验水平或者是受了季节性
的天气和突击方式的影响。在对这一预见性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波洛”战役
的总目标也就定下来了:即在空中消灭北越的飞机。具体作法是:欺骗和引诱敌防空部
队的米格飞机进行反击,一旦升空,就对其进行搜索,与之交战,跟踪追击,将其歼灭。
对实施攻击的F-4飞机将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在敌雷达荧光屏上看起来像正常的F
-105突击飞机一样。“波洛”战役实施前,一支标准的突击兵力包括担任突击任务的F
-105飞机和四个四机组成的担任对米格飞机进行战斗巡逻的F-4飞行小队(同时也是空
对地突击任务的备用力量),此外,再加上一个或二个“铁拳”飞行小队,每小队包括
两架F-105D和两架F-105F“野鼬鼠”飞机。正常的陆上航线是向北经过老挝,然后通
过山区到红河河谷,直到进入目标区。海上航线是向北通过东京湾,转弯向西沿海防北
20英里(32公里)的山脊向前继续飞行。
“波洛”战役中,为空战而装备的F-4C将取代F-105(在当时还没有装有机内机
炮的F-4E飞机),而F-105则一直在使用电子干扰吊舱,所以F-4C同样也必须装上吊
舱。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的圣诞节停炸,使北越部队乘机得到了增强。一九六七年一月
二日,在奥尔兹上校的指挥下,“波洛”战役开始了。下面就是奥尔兹对事变当天的描
述:
……我当时是一支由F-4C、F-104和F-105飞机组成的部队的行动指挥官,负责
按计划对河内地区的战斗机实施扫荡。有14个F-4小队、6个F-105“铁拳”小队和4个
F-104小队参加了这个扫荡行动,同时还有B-66电子干扰飞机、RC-121“大眼睛”侦
察机和K-135空中加油机以正常方式进行支援。而B-66飞机则另有F-4C飞机进行护航。
作为一个行动指挥官,我担任“奥尔兹”小队的长机,是计划去福安机场的F-4C
飞机机群中的第一架飞机。飞机预定飞越目标上空的时间是14:00(格林威治时间),这
一点已经实现。当我们以145度航向进入目标区时,雷达没有截获到确定的目标。当时
的气象条件是,机下有浓云,云顶高度预计7000英尺(2133米),云底情况不明。我带领
“奥尔兹”小队通过福安后又继续飞行了约14~18海里(26~33公里),然后转弯180度
,准备以相反的航向再次通过福安。在作完转弯时“奥尔兹”三号机用雷达在其下方12
点钟方位上截获了目标,目标接近速度很大。他用雷达自动跟踪目标并通知小队其他人
进行攻击。小队看到了点状控制信息便进入了10~15度的俯冲。当我们刚要接近云顶时
,雷达失掉目标。目标在云下或云中,已经以相反航向从我们下方飞过去了。
我带领小队继续前进,准备再次通过机场,呼叫正在进入的“福特”和“拉姆伯勒
”F-4飞行小队,告诉他们失去制导的导弹再也不起作用了,然后我的小队就回转向东
南飞去。正当我们再次通过福安时,“福特”小队也准时赶到。就在这时,情况突然发
生了变化。“福特”小队通报说有一架米格-21正在7点钟方位接近“奥尔兹”小队,
此时“奥尔兹”二号机也看见了米格-21飞机。其他一些米格飞机正在穿云上升。“奥
尔兹”长机为了摆脱正在跟踪瞄准的米格-21,向左作了个急转弯,但小队并没有因此
而打乱完整的编队,接着各机组个自作了防御性半滚倒转。
以这种经改进的摆脱动作转过90度以后,我在11点钟方向(330°)发现一架飞机正
在进行左转弯,高度稍低,距离约1.25英里(2公里)。由于以前我从未见过米格飞机,
这时又不清楚“福特”小队各机组的确切位置,所以我便向这个目标接近,以便进一步
确切的识别这个目标。经识别,这的确是一架米格-21飞机,银白色,但由于距离太远
,看不清机上标志。我指示后座飞行员瞄准,将中心光点对准目标,并指示进行雷达跟
踪和进入全系统工作状态。我决定用AIM-7“麻雀”导弹实施攻击。距目标已相当近,
已到了需要迅速建立攻击参数的时间。瞄准标志已经出现(联锁机构工作),然后我们按
下发射按钮,松开,再按下,并保持按压不动。两枚AIM-7导弹发射后进入跟踪状态。
但在这瞬间,雷达失掉目标,导弹发射时的距离已小于该导弹的最小射程,所以使导弹
失去了制导。我迅速打开“HEAT” [ 注:红外制导导弹——译注 ] 电门,将中心光点
对准这架正向云中消失的米格-21飞机,这时我听到了一声模糊不清的导弹发射声,知
道自己又发射了一枚AIM-9(“响尾蛇”)导弹,当然我也知道这枚导弹是没有可能进行
制导的。
在第一次空中遭遇战期间,“奥尔兹”二号机正忙于追击原来在后面向我们飞行小
队接近的那架米格-21飞机。另外,我在10点钟(300°)方位上发现了另一架米格飞机
,正在云上紧贴着云层作左转弯。这时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到第二架米格飞机上。我拉杆
向左急转弯,转到他的内侧,拉起机头,在天地线之上约30度,再次检查导弹电门和准
备发射控制板;打开机翼油箱供油;向右作慢滚;接着在米格-21后上方进行倒飞,并
一直倒飞到满意地获得正确的偏转角和距离参数时才改出倒飞;然后先成滚转机动,并
以0.95马赫数的速度进入米格-21飞机的后下方7点钟(210°)位置。这时距离为4500英
尺(1371米),进入角为15度。米格-21飞机被迫向上拉起,正好迎着太阳的方向。我将
中心光点压在他的尾喷管上,听到了清楚的隆隆声,接着便按压发射按钮,稍停,又按
压一次。第一枚导弹向前冲出,但瞬间改为左转,准确而漂亮地将自己的航线改为追击
目标的航线。我一直用眼睛盯着第一枚“响尾蛇”导弹,因而没有完全看到第二枚导弹
的情况,只是通过眼睛的余光看到它也在作制导飞行。第一枚导弹离机后先是下沉一点
高度,然后作弧线上升,向敌机飞去。骤然间,米格-21飞机发出耀眼的闪光,接着变
成一团桔红色的火球。一个完整的机翼脱离机体,连同爆炸的碎片被气流吹向后方。米
格机顿时失去平衡,连翻带滚,打着旋向云顶坠落。飞行员没有在云上跳伞,而是随着
米格飞机一起消失在云中。不过还可以断断续续地清楚地看见该机的平面形状。只是少
了一个机翼,另一个机翼呈三角形,大后掠前缘,平直机翼后缘,这正是米格-21的特
征。
我继续向左转弯,寻找其它米格飞机,同时检查油量表。当我知道“奥尔兹”小队
四号机由于机腹副油箱不输油而到最低返航油量时,便命令小队退出战斗返航。
在我们退出作战空域的时候,“福特”小队也退出了空战,但“拉姆伯勒”小队正
进入空战。
“波洛”战役中,F-4飞行员击落7架米格飞机,美国空军没有损失。这种新的战
术,利用了F-4飞机模拟F-105飞机所造成的突然性,效果较好,但不能想象这种战术
会长期有效。虽然米格-21飞机在一月二日空战后变得小心谨慎了,但仍然是一种威胁
。最后,米格飞机已成了我们作战活动的严重威胁,使我们在一九六七年索性取消了突
击北越机场的限制。
拉锯战
在“滚雷”战役阶段,空中优势战术取得了进展,随着这种进展,使“铁拳”飞
行小队的使用、电子干扰的实施和对抗米格飞机的作战行动等三者的结合运用的形式也
经常变换。为了适应具体情况,战术一直不断地变化,当然,变化的幅度并不大。本章
最后一部分将讲一下为获取战术优势而进行的“拉锯”战。
一九六七年开始时,北越的防空高炮和自动武器的数量有5000到7000件,其口径
范围从12.7毫米到100毫米。此外,美国的情报机关判定在北越有将近170个“萨姆”导
弹阵地。针对这种增长的威胁,美国采取的对策是利用电子干扰吊舱的干扰能力,采用
特殊的编队方法。飞行员编成特殊的编队,既有横队又有纵队,以便获得吊舱的最大有
效辐射范围。如果小队的各机组能保持适当的距离,电子干扰吊舱就可使地面雷达无法
对我机距离、方位、高度实施探测。这一有效的战术严重地影响了北越的“萨姆”导弹
和防空高炮阻拦射击的准确性。
一九六七年五月,在米格飞机机场正式被宣布成为攻击的目标后,美国空军在地
面上击毁了26架米格飞机。突击米格飞机的时机选在两次出动之间飞机还在地面的时间
。一九六七年八月下旬,出现了威胁米格飞机的另一种力量——EC-121M“铆钉顶”(
Riret Top)飞机。这种EC-121飞机可以探测出米格飞机的起飞并向该区域的美国飞机
通报米格飞机与他们的相对位置。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负责作战的副联队长霍德华·C
.约翰逊上校说过:“‘铆钉顶’给我们的突击部队提供了关于米格飞机的实时情报。
”这使我们在战术上再一次对敌略胜一筹。
在十月份的三天对米格机的战斗中,在福安和吉碑机场击毁击伤米格飞机20架。
但到十一月份,美国遇到了经改革的“萨姆”导弹的威胁。北越将光学跟踪装置安装到
“萨姆”导弹的制导系统,严重地削弱了电子干扰吊舱的作用。美国的电子干扰和反幅
射导弹也进行了改进,但在“滚雷”战役期间,显然是敌人在使用“萨姆”导弹方面又
重新取得优势。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中旬至一九六八年四月,美国在交战或确定目标的原则方面没
有什么重大变化。但到四月初,开始实行有限轰炸,美国空军的作战活动只限于北越的
南部地区。这些道路稀少的地区比严密防御的河内、海防地区容易攻击。由于在北越南
部地区没有设置“萨姆”导弹阵地,所以“铁拳”飞行小队也就极少发现过雷达目标,
而且,尽管这时的“铁拳”小队的F-105飞机载有新式导弹——一种经过大大改进的超
过“百舌鸟”的、“标准反雷达导弹”(Standard ARM),但却很少有机会发射。
米格飞机在这个地区作战与在北越比较靠北的地区不同,他们在这里得不到地面
引导和“萨姆”导弹的支援,因此又退而使用起“打了就跑”的老战术。这时空中优势
战术改进的焦点已转到有关的训练上来,而正在这时,约翰逊总统突然于一九六八年十
月三十一日下令停止轰炸。战役遂告结束。“滚雷”战役期间双方在空战中的飞机损失
:北越116架 美国55架。
P****R
发帖数: 22479
6
第五章 恢复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后卫”一号战役
一九七二年春,北越在非军事区增加了活动,因此,尼克松总统告诫北越人说,
美国决不能听任北越进攻而不作出反应。他着重提到,要动用军事力量攻击北越的军事
目标。他在四月三十日的谈话中说,北越人如果继续在南方发动进攻,他们就要承担巨
大的风险。总统确信他能够只限于袭击北越的军事目标。他也同样确信,如果北越人不
撤回北方,为了保护不断减员的驻越美军,将有必要改为对北越实施空袭。
一九七二年初春,为了应付非军事区日益增长的紧张局势,美国驻东南亚的几个
空军基地均部署了战斗机部队。五月一日,南越最北部的广治市周围,地面战斗变得更
加激烈,这并不使人感到意外。武元甲将军以其数量上占优势的兵力,在装甲车和重炮
的支援下,从南越陆军步兵第三旅八千名官兵手中一举夺取了这座城市。
北越人对南越领土的公然侵犯,加之美国对南越进行支援的许诺,构成了重新开
战的条件。五月四日,南越和美国谈判代表一致同意无限期中断正在巴黎举行的和平谈
判。
五月八日,总统命令对北越港口布雷,以配合封锁通往北越的地面通道和恢复海
、空军的空袭活动。对北越的猛烈空袭就是后来所说的“后卫”战役。
五月八日这天也是罗伯特·A.洛奇少校和罗杰·C.洛赫尔上尉击落第二架米格飞
机的日子。洛奇少校当时正率领“牡蛎”小队飞行,该小队由四架F-4组成,其任务是
,在海、空军联合袭击河内地区的一次重大行动中,支援警戒米格机的空中战斗巡逻队
。“牡蛎”小队的一号机和三号机均装有改进的新式雷达设备,能够对米格机进行远距
离搜索。此外,“红冠”号改进型雷达巡逻舰正在东京湾游弋。当日九时左右,洛奇少
校带队飞入北越,他和洛赫尔上尉正根据“红冠”号发出的空情通报,进一步判断空中
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敌情。
在河内西北方向上空出现两个敌米格机四机编队,其中一个编队与我“丰盛”空
中战斗巡逻队的四架F-4交战。“丰盛”小队的三号机在这次空战中击落米格机一架。
三号机前座是巴顿·P.克鲁斯少校,后座基思·W.琼斯上尉。
洛奇少校率“牡蛎”编队向北飞去,前往支援“丰盛”小队。他们借助雷达判明
空战情况后,随即发起攻击。不久,“红冠”号雷达巡逻舰通报“牡蛎”小队,敌机正
从右侧向他们发起攻击。洛奇少校率队急速右转,改向东飞行。后座洛赫尔上尉随即发
现正前方有几架米格机,距离40英里(64公里)。“牡蛎”编队三号机也判明雷达确已截
获目标。这时,“红冠”批准长机洛奇少校发射导弹。
当“牡蛎”编队还未达到发射导弹的距离时,米格机显然是在地面雷达引导下转
弯摆脱了。洛奇少校最后转到敌机尾后,但刚好还是处在导弹射程之外。他们继续咬尾
接敌,但就在这时候空中情况开始混乱,洛奇少校为避免误伤我机,决定在射击之前靠
目视判明敌机,当他距目标大约还有1英里(1600米)时,判明该目标确系米格机,便一
举将其击落。
作战方针及其它方面的变化
“后卫”战役的目的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削弱北越人对南越发动战争的能力。
为达此目的,按作战对象把基本任务划分为以下三类:(1)摧毁北越现有的战争潜力;(
2)减少或限制北越从外部获得支援;(3)封锁交通网,阻止北越向老挝和南越输送人员
和物资。“后卫”战役与早先的“滚雷”战役在政治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总统决定孤立
北越,阻止北越从外部获得补给。
除此之外,“后卫”战役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区别:首先,尼克松总统允许第七
航空队司令在指挥空中作战时拥有比过去更多的自由和灵活性,允许使用高精度的激光
制导炸弹来攻击那些过去限制攻击的目标;此外,攻击目标的规定也放宽了,在作战中
有了更多的行动自由。
这样一来,第七航空队司令一般能够做到,按照轻重缓急,选择目标和定下突击
目标的决心;同时,使他得以考虑诸如作战优先顺序、气象、敌防御情况以及目标的战
备状态等重要因素了。战场空军指挥官也获得了根据突击后的侦察情报决定重新攻击或
转换攻击的权力。在组织指挥方面的这一根本变化,使战争进程中的部分指挥权又回到
战场上的专职军事指挥官的手中。有了更大的权限,可攻击目标的范围也放宽了,于是
,第七航空队司令约翰·W.沃格特将军知道总统正需要他们拿出战果之后,就开始遂行
“后卫”战役任务了。这次战役所要攻击的全部目标都分别按照前面讲过的三类基本任
务进行了划分。
空军飞机对这些目标实施的“后卫”突击活动,在关键问题上都是与美国海军共
同计划并同时付诸实施的。各军种负责一定区域内的目标,而且对完成目标摧毁任务的
日期也作出规定。接着他们就实施了这次战役。“后卫”战役一开始就不同于“滚雷”
战役。“滚雷”战役是逐步升级的。而“后卫”战役则采取的是直接进逼行动,对敌反
复实施毁灭性打击。
突击北越的战争潜力包括:摧毁敌车辆修理设施、油料库、兵工厂、港口设施、
萨姆导弹发射场、机场、汽车停放场、军需物资仓库、军营、司令部机关和部队集结地
域等。为了“减少或限制北越从外部获得支援”,对北越的所有重要港口进行布雷,并
对东北和西北部的铁路干线进行封锁。由于丧失了港口,迫使苏联和中国的船只不得不
采用耗费时间的卸载方法,即在十二海里的界限之外,把物资卸往吃水较浅的拖船或驳
船上。这种“驳船运载”方法延长了卸载时间,如一艘五、六千吨级的轮船,卸载时间
竟长达一个多月。这样一来,北越的船运补给活动,由于港口布雷,变得微不足道了。
在地面,东北和西北部的铁路干线是连接中国的主要路线,接连不断的空袭也确使这些
铁路干线降低了运输能力,而只能时断时续地运来一些补给品。
战术空中力量完成的最后一项任务是,“封锁交通网,阻止北越向老挝和南越输
送人员和物资。”采取的手段是有计划地突击以下目标:桥梁、交通枢纽、港口设施、
停车场、部队集结待运地域、油料储存设施、补给品贮存地和从河内向南行驶的车队等
。“后卫”战役给北越补给线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敌人的补给能力大约降低到战争初
期的百分之二十。
武器技术的发展对“后卫”战役的胜利起到很大作用。制导炸弹就是因其具有极
高的精度而大大增强了摧毁目标的能力。这种炸弹使摧毁某一指定目标所需要的出动架
次大大减少,因而美国空军得以攻击更多的目标。最有效的精确制导武器是激光制导炸
弹,它是一种常规炸弹,装有能够引导炸弹直接命中目标的制导装置,但另外需要一架
装有激光定位器的飞机用激光照射目标。这种轰炸系统是如此准确,仅在一九七二年五
月十日至十二日这几天里,空、海军飞机就击毁敌人六座桥梁,其中还包括称之为保罗
·杜梅大桥的著名的河内铁路公路桥。五月十三日,F-4战斗轰炸机又用激光制导炸弹
彻底炸毁了号称“永远不倒”的清化大桥。这些桥梁自一九六四年以来,曾遭到数百架
次、成千上万枚炸弹的轰炸,但都经住了,而这次携带激光制导炸弹的飞机却把他们炸
成了废墟。
有了激光制导炸弹,美国空军便可以袭击沿东北和西北铁路线的几座重要桥梁了
,因为这些桥梁都接近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是禁止轰炸的。过去之所以提出这种限制
,就是因为考虑到常规炸弹的准确性较差,万一误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就可能
引起政治反响。而激光制导炸弹则可以其可靠的精度消除这种危险,因而也就能够摧毁
这些目标了。
空中优势进入一个新阶段
到五月十一日,冲突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加快。自总统命令发起“后卫”战役以
来,大约出动了1800架次,美机对米格机的空战损失比为7:11。
在“后卫”战役开始前的暂时停战期间,北越人重建了他们的对空防御体系,与
此同时,美国则应用技术成就,改进了战术,从而增强了掩护突击队时的进攻能力。在
“后卫”一号战役的六个月(一九七二年五月至十月)中,为对抗敌防空手段,美国空军
应用了经过改进的战术与技术。
随着“后卫”战役的进行,要求空勤人员进行任务分工,甚至在同一个中队的空
勤人员也都有专门的分工。过去,战斗机飞行员是“什么都干的万金油”飞行员,今天
执行轰炸任务,明天执行反空袭任务,下一次就可能执行夜间攻击任务了。在“后卫”
战役中,由于双方都在采取对付措施,由此涉及到的每个方面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复杂,
所以,实行专业化分工对完成战斗任务来说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北越的防空体系
迫使美国不得不集中专门的战斗机部队压制“萨姆”导弹和高射炮阵地,使用激光制导
炸弹要求飞行员掌握特种投弹战术和激光定位器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飞行员
的战术与技术应达到纯熟程度,以完成空战和救生任务,而这一点,则只有经过专门训
练和实战才能达到。
此方针指导下,驻泰国乌隆的美国空军第432战术侦察机联队在“后卫”战役中主
要担负空中战斗巡逻和空中护航任务。该联队所属的第555战术战斗机中队,人称“三
个5分镍弊”,主要用于空战。这样做,即能保证空勤人员长期在一起飞行,共同改进
空战战术,又能保证他们象战斗部队所要求的那样协同一致。
要想取得空战的胜利,必须在领导艺术、对敌战术的了解、飞行纪律与整体观念
、相互支援、协同动作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均达到最高水平。虽然在战术和装备上的许
多改进对“后卫”战役的成功起到很大作用,但空战结果表明,美国飞行员的空战熟练
程度是不高的。美国空军在双方飞机损失比方面虽居优势,但与朝鲜战争中的12:1的
损失比相比,则是大大下降了。为此,美国空军立即增加空战训练,其训练成果虽然不
能马上影响到“后卫”战役的结果,但对今后的训练还是有影响的,这就是目前已制定
出的针对未来空战特点提高飞行员作战水平的训练计划。
派出特遣突击队也许是获得“后卫”战役成功的重要关键。特遣突击队通常由32
架携带激光制导炸弹和常规炸弹的F-4飞机组成,另外还有20~40架飞机担任掩护特遣
突击队不致遭受敌防空火力的攻击。激光制导炸弹的精确度高,可大量减少派出摧毁某
一指定目标的飞机数量。但由于携带激光制导炸弹的飞机在投射武器过程中容易遭到萨
姆导弹和米格飞机的攻击,所以需要增加护航机的数量。这样作的目的是尽可能给敌人
造成更大的损失,从而保证飞行员安全返航。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已付出了巨大努力。
一次典型的“后卫”空袭活动中所派出的特遣支援队的编成包括:一至两个F-4
小队,担负空中护航,抗击米格机对突击队的直接威胁;一个由四架F-4或F-105“野
鼬鼠”飞机组成的号称“铁拳”的搜索小队,在突击队前面负责搜索“萨姆”导弹阵地
;一个由两架F-105和两架F-4组成的游猎小队,负责压制敌萨姆导弹和高射火力;两
个各由四架F-4组成的空中战斗巡逻小队,负责警戒米格机的攻击。另外,还有一个由
投放敷金属条的干扰机小队及其护航小队组成的联合编队(护航小队在联合编队前方飞
行)。干扰机小队由四至八架A-7或F-4飞机组成,它由一个F-4小队进行护航,也可
能由一个“野鼬鼠”小队和一个空中战斗巡逻小队负责护航。“不带武器而又勇敢地单
独执行任务”的RF-4侦察机往往以单机或双机尾随突击队机群,拍摄目标的损伤情况。
特遣突击队与特遣支援队结合起来就是“后卫”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除此之外
,为进一步支援“后卫”作战,在外围还配置了飞机和海军舰只。EB-66飞机用于防空
区以外的电子对抗干扰,RC-121飞机(呼号DISCO)在其雷达探测范围内充当空中指挥控
制机,它起到海军“红冠”号雷达巡逻舰所起的作用。
战略空军司令部的KC-135加油机为飞往目标的突击队飞机进行空中加油,必要时
,还给其他飞机加油。为了应付不时之需而处于待命状态的还有A-7D“金发者”和CH
-53“快活的绿色巨人”等救护飞机。在预计可能遭到强大抵抗的地区上空执行战斗任
务时,支援飞机与突击飞机的比例高达5:1。
从泰国出航执行“后卫”作战任务的飞机因有东京湾的关系,通常在鸿基附近上
空进入北越,或者通过老挝边界的“大猩猩头”进入。派出攻击任一目标的兵力编成往
往都有50多架飞机。
“野鼬鼠”搜索队和游猎队飞机首先进入目标区,这些载有特种设备的飞机将对
可能威胁干扰队和突击队的萨姆导弹及其配属雷达进行搜索、定位并予以摧毁。另外,
当敌发射萨姆导弹时,他们向突击队的空勤人员适时发出警报。
携带集束炸弹和普通炸弹的两架F-4飞机与两架F-105“野鼬鼠”飞机紧密配合
就组成了游猎队。F-4飞机还携带空中截击导弹,因为它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掩护“野鼬
鼠”飞机免遭米格机的攻击。
下一批进入目标区的是投放干扰物的战斗轰炸机,它们尾随游猎队飞行,前后时
间间隔2~3分钟。在施放干扰的同时进行轰炸是“后卫”战役中采用的新战术。干扰机
群的任务是投放敷金属条,易遭攻击的突击队可通过敷金属条走廊飞行,以此掩蔽飞机
不被敌雷达发现,同时还有助于降低萨姆导弹的击毁概率。这些F-4飞机或A-7飞机满
载装有敷金属条的炸弹,机动性变差,而且还需要有30~50英里(48~80公里)长的不受
阻挠的空域投放敷金属条,为保护本身免遭萨姆导弹的攻击,所有投放敷金属条的干扰
机均采用电子对抗设备干扰萨姆导弹的雷达,该设备装在机身下方的吊舱内。为了防止
敌雷达测定出干扰机编队任一成员的精确位置,要求飞行员飞一种精确的“豆荚”队形
,然而,飞“豆荚”队形不能很好地防御米格机,为了对付米格机的威胁,就需要战斗
机护航,至少要派一个由四架F-4组成的护航小队,该小队以两个双机编队分别在干扰
机编队的左、右后方两英里(约3.2公里)处尾随干扰机飞行。与干扰机编队一起飞行的
护航小队的任务是,防止米格机从后方偷袭干扰机。
护航小队的空勤人员必须坚持做到不被敌人制造的假雷达目标所迷惑。为此,他
们不得不预先判明雷达荧光屏上出现的米格机是不是假目标,这些米格机是否对干扰机
编队构成严重威胁。因为这时未被发现的米格机有可能正在等待机会,一俟护航小队开
始追击假目标,就要攻击干扰机群。护航小队还配属于突击队,提防米格机偷袭突击编
队,与此同时,警戒米格机的空中战斗巡逻队则担负主动攻击任务,其意图是搜索米格
机,并在敌机还未接近突击队时就与之交战。
在敌机进入口巡逻的空中战斗巡逻队,要设法预料到米格机最可能的来袭方向,
这样长机就能在该方向上率机盘旋,以便最有效地掩护突击队。为了使干扰机来得及均
匀投放敷金属条,突击队大约以15分钟的时间间隔跟随在干扰队后边飞行。这样一来,
突击队的周围,实际上有干扰队、护航队、“野鼬鼠”搜索队和空中战斗巡逻队进行掩
护。
图1 由52架飞机组成的后卫突击-支援编队
图2 空对空战场总图
在一九七二年五月“后卫”战役开始时,美国情报部门估计:纳入北越空军战斗
序列的共有250架米格机,其中三分之一是比较新式的米格-21。另外,还有300多个战
略性萨姆导弹地下发射场和1500多个防御重要目标的高射武器系统。由于北越人采用了
苏联某些最先进的通信、雷达设备,他们又是在本土作战,占有明显的有利条件,所以
美国飞行员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将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完整的防空体系。虽然在低空高射武
器仍是最大的威胁,但最棘手的问题却是如何掩护突击队不致遭到萨姆导弹和米格机的
攻击。这一次又是技术成就帮助完成任务。
技术成就与敌防空体系之间的较量
电子识别技术使搜索米格机的F-4飞机能够充分地发挥美国空对空雷达制导导弹
的对头攻击能力。过去,作战规定要求飞行员在向敌机开火前应靠目视识别米格机。目
前,新的飞机设备能确有把握地进行电子识别,从而排除了美机与灵活的米格机进行持
久空战的可能性。
随着“麻雀”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的改进,美机发射导弹的电子控制能力也
得到提高。经改进后,这两种导弹具有反应快、射程远和机动能力强等优点。技术上的
另一项改进是F-4E“鬼怪”Ⅱ飞机的投产,该机探测萨姆导弹的能力堪与F-105“野
鼬鼠”飞机媲美;F-4E飞机的机动性较好,如与米格机遭遇,大有取胜的希望。
在对抗萨姆导弹方面的技术成就包括改进电子对抗吊舱和使用敷金属条。新式电
子对抗吊舱能够干扰比过去更宽的工作频带,这些吊舱发射出的电子波能够对抗各种雷
达和电子信号。用敷金属条对付地面控制截击雷达和地空导弹雷达也是非常有效的。不
过,一九七二年的“后卫”作战的确是重新采用了过去的老技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就曾为达到类似目的而采用过这种技术。
如前所述,敷金属条可用于掩护突击机群,但后来越来越多的飞行员将其用于掩
护本身的飞机了,他们将敷金属条塞入战斗机的减速板舱内,当发现敌机发射萨姆导弹
时,飞行员放开减速板,敷金属条散入空中,这样,萨姆导弹便导向干扰物,而不是导
向正在躲避导弹的飞机。
电子技术成就还影响到打米格机战术的发展。由于空中雷达预警机、海军雷达舰
与设在泰国的计算机中心的结合使用,美国空军的引导和预警能力得到提高。这些系统
组成了一个有效的警戒网,对抗敌米格机的威胁。
在一次“后卫”作战中的“牡蛎”小队
一九七二年五月十日,洛奇少校再次率领“牡蛎”飞行小队出战,这是他的最后
一次飞行。特遣突击队包括32架遂行突击任务的F-4飞机,另外还配属有一般的支援飞
机。在突击队的32架飞机中,有12架装载新式激光制导炸弹,4架载光电制导炸弹,另
外16架携带500磅级常规炸弹。突击的目标是保罗·杜梅大桥和安员铁路调车场。因为
这些目标均靠近河内的“闹市区”,飞行员预料敌机会作出强烈反应。
此次作战比较复杂,要求飞行员必须做到准时到达和密切协同。遂行突击和支援
任务的飞机是从数个不同基地出航的,在空中加油过程中完成战斗编组,然后以一个完
整的突击与支援特遣队机群向北飞去。
“牡蛎”小队完成例行空中加油后向北飞行。洛奇少校及其后座武器系统军官罗
杰·C.洛赫尔上尉,当时正率领着一个由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八名空勤人员组成的四机
编队。在此之前,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飞行演练,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分担的任务。鲍勃
·洛奇和罗杰·洛赫尔已经相处八个多月了,过去,他们都参加过东南亚的战斗值班飞
行,直到最近,他俩还击落两架米格机,获得奖励。
洛奇少校的二号僚机,25岁的约翰·D.马克尔中尉,是一名老练的飞行员,曾执
行过78次战斗任务,其中在北越就执行过20次,他的后座是武器系统军官斯蒂芬·D.伊
夫斯上尉。理查德·S.“史蒂夫”·里奇上尉飞三号机,由查尔斯·B.“查克”·德贝
尔武任其武器系统军官,他俩担任僚机组长机。
不久,史蒂夫·里奇上尉成为美国空军在越南战争中击落5架敌机的第一个“王牌
”飞行员,而查克·德贝尔武则成为前所未有的第一个杰出的领航员。德贝尔武在此次
战争中共击落6架敌机,事实上,他理应为美国空军首屈一指的“王牌”飞行员。里奇
的僚机是“牡蛎”四号机,其前座是另外一个年轻人汤米·菲泽尔少尉,他很快取得了
实战经验,他的后座是武器系统军官劳伦斯·佩蒂特上尉。
当“牡蛎”小队接近北越时,负责警戒米格机的另一个空中战斗巡逻队——“巴
尔特”小队的带队长机通报洛奇少校说,他率领的小队有两架飞机中断起飞,他正在寻
找一架备分飞机,因而到达巡逻空域的时间将推迟。洛奇少校预料突击机群有可能遭到
米格机的抗击,因此,他决定同时警戒两个巡逻空域,以便为突击队提供最大限度的掩
护。
正向67°30′方向飞行的“牡蛎”小队通过老挝的“大猩猩头”地区上空进入北
越领空,接着向80英里之外的河内地区附近的指定巡逻空域飞去。其意图是,抢先占据
米格机与突击队之间的位置。当日能见度良好,只有少量几块浮云挂在三岛山脉秘西部
山丘的上空。突击队将很容易发现目标,但晴朗的天气也意味着敌机将大举起飞迎战。
在向巡逻空域飞行途中,“牡蛎”小队各机投掉机腹副油箱,高度降到910米,速
度增至930公里/小时。在战区飞行,采用大速度突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从不降低飞
行速度。他们需要以大速度规避萨姆导弹或空对空导弹的攻击,或采取速度机动战胜转
弯性能良好的轻型米格机。同时,采用大速度突防还可降低高射武器的命中概率。“牡
蛎”小队的飞行员正在以低空大速度进入目标区。
停泊在东京湾的“红冠”号雷达舰为警戒米格机的空中战斗巡逻队提供雷达信息
。因此,当洛奇少校率领编队飞过山脉的丘陵地带后,便将电台转换到空中战斗巡逻队
使用的频率上,接着与“红冠”号沟通了联络。离河内大约40英里时,“牡蛎”小队转
向西北飞行,并且作好突击目标的准备。这时,各机都保持无线电静默。飞行员各负其
责,任务明确,而且整个编队协同一致。他们采用了相当疏开的战斗队形,以便二号、
四号两个僚机能够获得较大的目视警戒范围,防止敌机有可能从尾后攻击。座舱内的开
关早已调到工作状态,但还要检查一次,以确保工作正常,尔后将全部目光转向外界观
察米格机。
突然,“红冠”号雷达舰通报“牡蛎”小队:“米格机正在河内地区上空活动”
。但F-4飞机的雷达显示器到这时为止一直没有出现任何目标。“牡蛎”小队继续向西
北飞去,当飞抵安沛机场以南30英里(48公里),通过无线电与“巴尔特”小队的各机沟
通联络。“巴尔特”小队大约距其圆圈飞行中心点不到40英里(64公里),当时正在进行
向点飞行。突击队机群位于“巴尔特”小队左方约20英里(32公里)处,高度15000英尺(
4570米),也正做向点飞行。“牡蛎”小队当时恰好位于本空域其他各友机的前方。“
牡蛎”小队的这一位置及其电子识别敌机的能力,意味着它已能够发射雷达制导导弹,
实施对头攻击,而不必事先用目视识别敌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米格机并没有装备
用于对头攻击的空对空导弹,这为F-4飞机做到先敌攻击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巴尔特”小队报告方位后不久,“牡蛎”一号机后座洛赫尔上尉就曾在雷达
荧光屏上多次发现采取密集队形的米格机群。正如洛赫尔上尉所回忆的那样:“米格机
群做了一个转弯,掉头向北飞去,当距我们大约45英里(72公里)时,米格机突然打开加
力,又转弯180°,开始全速飞行。”
因为“牡蛎”小队的飞行高度低(大约高于地平面2000英尺,即610米),洛奇少校
决定率编队急跃升。米格机编队在13000~16000英尺(3960~4880米)的高度上开始转向
东南飞行。雷达发现四架米格机编成双机纵队队形,两个双机组间的前后距离约1英里(
1600米)。洛赫尔上尉用雷达跟踪敌一号机。洛奇少校令其僚机组用雷达截获敌三号机
。“牡蛎”小队恰好在安沛以南15英里(24公里)处飞越红河,这时飞机所处的射击位置
非常有利于进行从左向右的前半球射击。洛奇和洛赫尔决定发射一枚导弹,因为在两天
之前执行此项任务时,他们对一架米格机发射的两枚导弹均命中了。
为对准“瞄准点”并获得雷达瞄准射击的最佳条件,“牡蛎”各机均打开加力,
开始跃升。在距离敌机8英里(13公里)、接近速度大于1000海里/小时(1850公里/小时
)的情况下,洛奇少校发射第一枚导弹。导弹开始导向敌机,但这枚导弹却在洛奇少校
的前方凌空爆炸了。他立即发射第二枚导弹。这时距敌机的距离已缩短到大约6英里(10
公里),导弹开始导向目标。大约5秒钟之后,天空出现了巨大的橘红色爆炸火球。这是
鲍勃·洛奇和罗杰·洛赫尔击落的第三架米格机。
二号机的机组成员是约翰·马克尔中尉和斯蒂芬·伊夫斯上尉,这时正位于带队
长机右侧的僚机位置,他们早就用雷达搜索到目标,而且判明确是敌机。二号机开始急
跃升,与此同时,长机发射导弹,马克尔和伊夫斯检查雷达是否仍紧紧地自动跟踪目标
,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因为他们这时正接近射击范围的中心位置,于是,约翰·马克尔
连续发射两枚导弹。
这两枚导弹恰好以15°的发射角呼啸而出,命中米格-21飞机座舱盖的后部,第
一枚导弹就将敌机劈成两半,顷刻间,其余米格机迎面胡乱射来许多毫无制导的导弹,
在空中飞舞,显然这是殿后的米格机为转移注意力而采取的牵制战术,因为这种热寻的
导弹不是对头攻击武器。
米格机发射的导弹从“牡蛎”编队的上方飞驰而过,而第三架米格-21就紧紧跟
在这些导弹之后,对罗杰·洛赫尔来说,这架飞机简直是突如其来的,几乎撞上他的飞
机。鲍勃·洛奇本能地猛拉杆作右上升转弯摆脱,这时,他发现自己刚好处于对这架米
格-21实施咬尾攻击的位置,但两机仅相距200英尺(60米)。距离太近,无法使用导弹。
如果洛奇少校驾驶的F-4D飞机装有机炮的话,他肯定会使用机炮攻击,既便使用
机炮,他距那架米格机也还是太近。因而,洛奇不得不拉开一些距离,使导弹来得及制
导和打开引信。米格机飞行员开始相当柔和地拉杆(2~3个过载),向右上升转弯脱离,
一号机洛奇少校则紧跟在后,并打算保持在敌转弯外侧位置,以便两机拉杆上升到顶点
位置时能够拉开距离。
这时,二号机马克尔和伊夫斯已向第一架米格机开火,处于三号机位置的里奇上
尉和德贝尔武上尉的飞机还在左方较远的距离上,这个位置对攻击殿后的敌僚机组非常
有利。他们所看到的是迅速遍布空中的战斗活动,按里奇的话说,“空战一开始,情况
的确混乱,空中布满导弹、火球、烟迹和碎弹片,飞机满天飞。长机和二号机以对头攻
击击落两架敌机后,我们绕到其余两架敌机(敌僚机组)的尾后。”里奇利用雷达信息开
始占位,他拉杆(4~5个过载)向右上升转弯,整个占位动作都是靠目视进行的。汤米·
菲泽尔少尉是他的僚机,位置也很有利,但因机上雷达发生故障,无法使用雷达制导导
弹,因而他只能起到一双眼睛的作用。
当三号机里奇和德贝尔武重新占位后,他们同时发现两架米格-21。里奇选择了
左后方的一架,该机被冲散后距另一架米格-21大约有10000英尺(3050米),看来他正
试图加入编队。整个“牡蛎”编队当时正右转降低高度,一切如愿,“牡蛎”小队在半
分钟时间里击毁两架敌机,而且他们仍在米格机后方咬尾,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三号机里奇注视着前方的米格机,他将火控系统电门转到自动截获目标位置,对
目标实施了稳妥的雷达跟踪。为了确实保证导弹的发射条件,他打开火控系统后停了几
秒钟才连续发射两枚雷达制导导弹。他当时位于敌机转弯的内侧,高度18000英尺(5490
米),低于敌机1000英尺(300米),落后6000英尺(1830米),其攻击位置是有利的。正当
史蒂夫·里奇按射击按钮的时候,米格机开始增大坡度转弯。射出的第一枚导弹导向目
标,从米格机下方掠过,未命中。第二枚导弹不偏不斜正击中敌机身中段,机身爆炸,
空中又出现了一个壮观的火球。米格机飞行员弹射跳伞了。
奇里上尉向其右后方(四点钟位置)看去,在7000英尺(2130米)之外看到一号机洛
奇和洛赫尔紧跟在米格机的尾后,正试图向后拉开距离。二号机马克尔中尉还不错,仍
保持适当的编队位置。突然间,不知从哪里窜出四架米格-19飞机,开始攻击一号机。
二号机马克尔和伊夫斯在其飞机冲前时发现了米格-19飞机,他们随之猛拉杆回
到长机的正后方位置。接着,呼叫长机。“‘牡蛎’长机,在你的十点钟位置发现敌机
”。“牡蛎”二号机开始先呼叫敌机在十点钟位置,随之又呼叫在九点钟位置。洛奇少
校肯定是认为他仍能截获米格-21,或者根本就没有听到无线电呼叫,否则他就不会再
继续跟踪前方的米格-2l飞机了。米格-19飞机很快就稳定在2000英尺(609米)左右的
射击距离上,接着用机炮开火。
几乎在敌机开火的同时,洛奇少校发射第三枚空中截击导弹AIM-7,但他仍距敌
机太近,导弹未起作用。二号机向洛奇少校作最后一次紧急呼叫:“嗨!长机!向右脱
离!向右脱离!他们在向你射击。”米格-19靠长机洛奇相当近,好像他们在以洛奇为
长机进行编队飞行似的,只是他们一直在不断地射击。
二号机看到长机被击中爆炸,武器系统军官洛赫尔上尉跳伞。马克尔和伊夫斯打
开最大加力,下滑脱离战斗,尔后在超低空以310°的航向飞行,而且不时观察后方有
无咬尾攻击之敌,二号机就这样脱离了作战空域。
“牡蛎”小队的三号、四号机也转弯返航。他们打开加力,以650海里/小时(
139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滑到超低空飞行。为更便于相互支援,两机拉开了距离,
并开始搜索敌机。当他们在大约50英尺(15米)的高度上穿越红河西部的山脊线时,四号
机菲泽尔少尉发现他的后上方有一架米格-21飞机,该机大约高出500英尺(150米),落
后100英尺(30米)。米格机显然没有发现他。此刻,菲泽尔便收油门,放减速板,造成
米格机冲前。但不幸的是,机上雷达发生故障,而且F-4D飞机没有安装机炮,他不能
对米格机开火。
菲泽尔通过无线电迅速将敌机情况报告三号机里奇上尉。里奇视向右方,他回忆
当时的情景时说,“……在我的右后方5000英尺(1520米)以外的地方发现一架耀眼的银
白色米格-21飞机恰好位于我四号机的上方。我想,北越地面引导截击雷达站当时正在
引导这架米格机出航跟随我机,但米格机飞行员就是偏偏看不到我们。当我察觉好像有
一片热带大森林映满风挡时,我猛地向前看了看,并将驾驶杆拉到了膝部,接着,机头
挡住了视线,我正好看不到四号机。”
米格机飞行员向左脱离,尔后翻转向下观察,但虽然仍旧没有发现我三号或四号
机。可能因为发现油量不多而且很快就要远离基地时,敌机才掉回头向右方飞去。菲泽
尔和里奇是在上升后朝加油机方向转入平飞时集合组成编队的,马克尔中尉这时也加入
了他们的编队。他们将以一个三机编队飞完最后几英里的航程。
“牡蛎”小队长机在那天晚上再也不能返回基地了,鲍勃·洛奇少校以身殉职,
他是一位杰出的军官和勇敢的带队长机。洛赫尔上尉刚一弹射离机,这架受伤的鬼怪式
飞机就爆炸了,他在北越丛林里躲避了23天之后,才被一个美军战斗救援队找到。
除失去洛奇上尉和他的F-4飞机外,还损失了突击队的“哈洛”护航编队四号机
,它是被采取“打了就跑”战术的另一架米格-19击落的第二架F-4飞机。但“牡蛎”
小队击落了三架米格-21,并同其他支援飞机一起完成了掩护突击队的任务。突击队到
达目标,给敌造成严重破坏。携带常规炸弹的F-4飞机成功地封锁了安员铁路调车场,
把两个通往部队集结待发地域的路口炸得弹坑遍地。携带制导炸弹的飞机炸塌了保罗·
杜梅大桥上的四孔桥面,炸毁了一个桥座,还重创了附近的一条铁路线。第一次“后卫
”作战双方飞机损失比为3:2,突击队是相当成功的。
美国空军在“后卫”一号战役中,昼间共损失飞机44架:其中12架毁于萨姆导弹
,5架毁于高射武器,另外27架被米格机击落。这有力地说明,北越防空系统是有效的
,它迫使美国不得不动用大半兵力去压制敌防空火力,因为美国人有能力天天进行此种
战斗活动,所以在北越上空还是继续保持了空中优势。
对抗联合防空体系的一次游猎飞行
下面将叙述F-4和F-105飞行员如何实施协同配合对付萨姆导弹的战术,同时还
要讲一讲北越人大胆采取的新行动,即在联合防空作战中如何解决米格机与萨姆导弹的
协同问题。
一九七二年九月二日,“鹰”飞行小队和突击队一起完成空中加油后,开始进行
小坡度下降,以获得飞行速度并降到有利的战斗飞行高度。“鹰”小队是掩护突击队突
击福安机场的两个游猎小队之一。两架携带反雷达导弹的F-105G飞机分别为该编队的
一、二号机,三、四号机为F-4E飞机,载有集束炸弹、“麻雀”式空对空导弹和一门
20毫米机炮。“鹰”游猎编队比突击队机群提前两分钟到达进入航线,高度15000英尺(
4570米),巡航速度425海里/小时(787公里/小时),大约位于河内以西50英里(80公里
)处。各机不断检查自己的编队位置,同时监控显示萨姆导弹活动的雷达警报器和音响
信号。“鹰”小队编成横队队形,二号机和四号机分别位于各双机组的外侧,并与各自
的长机保持约2000英尺(609米)的间隔,三号机与一号带队长机大约保持5000英尺(1520
米)的间隔。
当“鹰”小队通过距河内约45英里(72公里)的黑河地区上空时,一号机的雷达警
报器首先收到来自目标区强烈的萨姆导弹发射活动信号,他和二号机开始转弯,并向积
极反击的萨姆导弹阵地发射了反雷达导弹。三号机在其左前下方发现敌人射来一枚萨姆
导弹。这时,“鹰”编队一面向萨姆导弹的来向作俯冲急转弯,一面施放减速板舱内的
干扰物,从而规避了萨姆导弹的攻击,该导弹在三号机后方200~300英尺(60~90米)处
爆炸。然而,没有一个人收到这枚导弹发射时的电子指示信号。“鹰”编队三号机乔恩
·I.卢卡斯少校和道格拉斯·C.马洛伊中尉还曾发现敌人发射的其他四枚萨姆导弹,但
在这些导弹发射时,他们都没有收到雷达警报指示信号。卢卡斯和马洛伊靠目视判明了
导弹发射场的位置。编队长机批准由三、四号机组成的僚机组突击敌导弹发射场,与此
同时,长机和二号机飞往目标以北约25英里(40公里)的苏德桥附近上空等待。三、四号
机从南面压坡度进入目标,卢卡斯少校差点被一枚萨姆导弹击中,同时,57和85毫米高
炮也开始向他及其僚机开火。
三、四号机没有被高炮击伤,他们拉杆退出攻击,全速向北飞去,以便重新加入
编队。就在这时,电台里开始响起警告突击队有米格机袭击的劈拍声,卢卡斯少校描叙
当时的情况时说:“我听到‘福安,白匪攻击!’的呼叫,随之,我又听到二号机呼叫
,一枚导弹恰好从他旁边掠过,接着听到呼叫‘向右脱离!’”三号机卢卡斯少校及其
僚机全速飞向支援F-105飞机,并在此过程中多次看到雷达警报信号和高射武器的发射
信号。他们一面不断观察,一面还要实施剧烈的急转弯,躲避高射火力的攻击。
“鹰”三、四号机在数分钟内便赶上了长机组,并在自己的前方约6英里(9公里)
处看到了一、二号机。三、四号机为重新加入编队而实施的大速度转弯的几何形状恰好
将自己置于一架米格-19飞机所建立的攻击角内;当时这架米格-19飞机还非常小,看
不到,它正在尾追一、二号机。当三号机看到这架米格机时,他发现自己处于米格机的
稍靠前下方的11点钟位置,米格机飞行员显然是为了发射第二枚导弹而全神贯注于重新
占位攻击一、二号机,没有发现三、四号机。这时,三、四号机拉杆到6个过载,朝敌
机方向转弯,尔后在敌机尾后改出坡度。
三号机卢卡斯少校对这架米格-19飞机实施导弹攻击的准备工作非常急迫和匆忙
。他在调整油门并操纵飞机实施机动的同时,还要与后座进行机内通话,以确保雷达跟
踪。卢卡斯要检查导弹状况检查台和主控开关,还要核实雷达跟踪目标情况是否良好,
并将飞机机动到射程之内。当压下机头对准米格机的正后方位置时,卢卡斯按下了射击
按钮。
就在这时,四号机对三号机卢卡斯呼叫:“在你的两点钟位置上射来一枚萨姆导
弹。”三号机随即朝萨姆导弹的来向突然下降高度,致使导弹从其上方掠过。当三号机
改出坡度并寻找那架米格-19飞机时,他所看到的只是一具淡橘色的降落伞。
可以想象,当时的空战情况显然是这样的:当米格-19突然发起攻击时,“鹰”
一、二号机试图摆脱攻击。二号机飞行员回忆说,他当时认为敌机正在实施机动,企图
再次攻击我一号机,但后来他看到敌机突然左转脱离,退出战斗。接着,他看到那架米
格-19冒着烟进入螺旋,最后撞地坠毁。卢卡斯击落了米格机。
这场空战是在农村上空展开的,有两架F-105被米格-19咬尾,而米格-19本身
又被F-4尾追。北越人竟在这种空战情况下发射了一枚萨姆导弹,险些命中F-4飞机。
看来,北越人的联合防空系统是相当可靠的,即使己方飞机处在萨姆导弹的射击范围内
飞行,也照样能有把握地发射一枚萨姆导弹,而不威胁己方飞机。该系统在协同防空作
战中是基本成功的。
后来,“红男爵”研究报告将此次作战,作为相互支援的典型战例引用了。编队
成员间的相互协同不仅使萨姆-2和米格机的攻击未能奏效,而且还为击毁米格-19飞
机助了一臂之力。
“鹰”小队,特别是乔恩·I.卢卡斯少校和道格拉斯·C.马洛伊中尉干得相当出
色,他们在空战中挫败了来自敌人多方面的威胁。
布设掩护走廊
正如“牡蛎”和“鹰”小队所显示的那样,警戒米格机的空中战斗巡逻队是以进
攻行动歼灭敌机的,游猎小队则以自己的大胆行动对威胁较大的萨姆导弹发射阵地实施
突击。负责携带和施放敷金属条的战斗轰炸机所担负的任务,也具有同样的利害和危险
。这些干扰机极容易遭到米格机的攻击,因为外挂物降低了飞机的机动性,耗油量增加
,而且为了散布干扰物,不得不采取平直飞行。北越人知道,萨姆导弹难以对付那些在
“敷“金属条走廊”中飞行的突击机群,他们将干扰机作为他们特别理想的攻击目标。
另外,与空中战斗巡逻队的飞机相比,干扰机群的飞行速度也比较慢,而且多处于防御
地位和被动应付状态。
掩护干扰机群的护航机所担负的任务也同样是危险的,这一点通过描叙一次典型
的“后卫”作战任务就可以得到最好的说明:一九七二年九月十二日,有两个干扰机小
队执行任务,其中之一是“海枣”小队,由以四架F-4E组成的“鸣鸟”小队负责对其
掩护。主要攻击目标是河内以北大约35英里(56公里)外的拉丹(ha Danh)地下仓库。“
鸣鸟”小队已飞进东海岸靠近海防的鸿基镇附近地区上空,干扰机小队成横队队形,大
约比护航小队领先3英里(5公里),一、二号机位于左翼,三、四号机在右翼。但顷刻间
,海军的“红冠”号雷达舰发出米格机活动通报。当突击队继续向西飞行时,米格机紧
急起飞,航向向北,准备在突击队的前方横飞过去。
由莱尔·L.贝克尔斯中校及其武器系统军官托马斯·M.格里芬中尉组成的“鸣鸟
”一号机,对米格机警报理解得很对,他们预料,敌机可能从右翼对干扰机群发起攻击
。果然,四号机在四点钟上方位置发现敌机,他们正以大速度向右转弯。
两架米格-21飞机以钳形攻击队形向干扰机群猛扑过去。他们没有理睬护航机,
也许是没有看见。“鸣鸟”一、二号机显然未被敌机发现,他们正在向其他米格机的尾
后侧滑,而这时的三、四号机则已与距他们最近的一架米格机交战。当这架米格机逼近
左方的干扰机小队时,贝克尔斯中校的“麻雀”导弹未能射出。这时,“鸣鸟”护航小
队已呼叫干扰机群向右上升转弯摆脱,该小队的两个双机组正在紧紧地尾追北越的截击
机。
一号机莱尔·贝克尔斯打开加力并发射了一枚“响尾蛇”热寻的导弹。这时,米
格机对正在摆脱的干扰机也发射了一枚导弹,差点命中“海枣”四号机,但还是击中了
三号机的尾部。
三号机上的鲁道夫·W.朱伯比勒上尉和武器系统军官弗雷德里克·C.麦克默里上
尉小心地操纵着受伤的战斗机向东京湾方向飞去,他们希望在弹射前能飞到海面上。然
而当他们飞抵海防北部的“鬼怪”岭附近上空时,飞机失去控制,两人跳伞,后来他们
都当了战俘,直到一九七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才获释。
第三架米格-21突然飞来,并从“鸣鸟”一、二号机的上方通过,使空战变得更
加复杂和混乱。二号机从容地改出转弯并对飞逝的米格机发射了一枚“响尾蛇”导弹,
但他为了与长机保持编队位置,不得不重新进入转弯,因而看不到他的导弹射击结果。
第一架米格机采取的也是“打了就跑”的标准战术,他一发射导弹就马上做半滚
倒转脱离,向着地面俯冲。一号机贝克尔斯及其僚机也随之做了个半滚倒转俯冲动作,
紧紧追了下去,同时发射了一枚“响尾蛇”导弹,但制导失灵,未中。贝克尔斯在俯冲
最低点改出并拉起进入急跃升过程中,发射了第二枚“响尾蛇”导弹,击中米格机的左
机翼,看来没有引起爆炸,但其机翼开始冒烟,接着起火。贝克尔斯决定靠近敌机实施
机炮攻击,当他距敌机大约只有1000英尺(300米)时开火,他看到曳光弹从米格机的后
方掠过,接着,他将中心光点向敌机的前方移动,于是炮弹命中敌机整个机身,敌机机
翼下倾,拖着浓烟坠毁于地面。
由加里·雷特布什少校及其后座丹尼尔·L.奥特里中尉驾驶的三号机也感到难以
使用雷达制导导弹攻击。在初次攻击之后,雷特布什所追击的那架米格机没有射击就退
出了战斗。三号机雷特布什和奥特里转弯绕到米格机尾后,速射两枚导弹。第一枚导弹
制导失灵,第二枚未爆炸。接着,雷特布什接通热寻的导弹电门,发射了一枚“响尾蛇
”导弹,导弹从米格机旁边擦过而未击中,但却使米格机不得不采取半滚倒转俯冲摆脱
。当米格机改出俯冲,转弯速度减缓下来时,他又趁机发射了两枚空中截击导弹(AIM-
9)。两枚导弹曾接近目标,但没有爆炸,一枚紧贴米格机的机身底部飞驰而过,另一枚
从座舱盖的上方掠过。接着,雷特布什打开机炮射击按钮,开始射击,即刻命中米格机
的机身和左机翼。他加紧实施机炮攻击,并亲眼目睹了弹头击中座舱盖的情景。在几秒
钟时间里,米格机进入失速,失去控制,接着,机头下沉,飞机滚转而下,从空中消失
了。
在有指挥引导的条件下进行空战训练,战斗机飞行员对“空战”的确切结果很少
有过一致的看法。如果“参战者”进行实弹射击,那末统计数字就稍微可靠一些。然而
在烟消云散和人们的心情都恢复正常之后,则很难把当时“空战”的情况和特点都如实
地重现出来。
在这次空战中,对于“鸣鸟”小队击落敌机究竟是两架,还是三架,还不能确定
,再者,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肯定地回答出有多少架米格机攻击了“海枣”干扰机小队。
只有同北越人的统计数字联系起来分析,才能确定美国空军在那天空战中的有效程度。
对“后卫”一号战役的看法
关于美国空军在越南作战中不能放手大干的情况已说了不少,也写了不少,但一
定不要忘记:美国空军是美国政府的一个军种,是政府用以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动用
部队到什么程度,将由美国政府根据国家目标所制定的政策来掌握。在这样的条件下,
作战规定已成为“国家政策在战场上的具体体现。”
美军的空勤人员和其他战斗人员过去一直是遵照作战规定实施战斗的。那些作战
规定是为战争中的政治服务的,但却限制和约束了部队的战斗使用,降低了部队的军事
效能。在“后卫”战役中则减少了政治上的约束,因而作战规定也有所放宽,使突击队
的战斗活动比过去有效了。例如对机场、水力发电厂、中国缓冲区内的重要桥梁、河内
市区及其周围的重要军事目标等,随着战斗的升级都不受政治方面的限制了。
事实上,所有观察家都认为“后卫”战役是成功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 当敌人开始入侵南越时,总统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2. 空中力量迅速作出了反应;
3. 总统决定,一旦拟定出总的作战方针和作战规定之后,允许军方自己选择突
击目标;
4. 在武器技术方面获得了巨大进展,如出现了精确制导炸弹。
就“后卫”战役的作战本身而言,起作用最大的是对敌人防空火力的压制,通过
压制和摧毁敌早期预警雷达、高射武器和萨姆导弹,以及对抗米格飞机的威胁,一方面
使飞机的损失率保持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突击队在北越任一空域
进行有效的战斗活动,从而使美国空军获得并保持了空中优势。
随着战争的进展,为了对付敌人新的威胁和利用先进技术所提供的日益增强的作
战能力,美国空军一直在不断改变战术。在“后卫”战役中,空中优势战术的重大改革
有:(1)改进电子识别技术,使空对空导弹不用目视识别就能发射;(2)美国空军的预警
引导系统得到了改进并在北越上空投入使用;(3)由于对部队空勤人员采取了专业化训
练,从而使各作战单位的人员均成为精通某一特定任务的专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反航
空兵战斗活动的能力;(4)认识到加强空战训练的必要性。
“后卫”一号战役既达到了军事目的,又达到了政治目的。因此,一九七二年十
月,美国决定停止轰炸北纬20°以北的目标,以此表明美国进行谈判的诚意。在巴黎和
平对话中的停火谈判于十一月在表面上曾一度达成协议,但由于北越人采取不妥协的态
度,所以才使达成最后协议的希望归于破灭。越南战争的最后一幕,即“后卫”二号战
役,即将开场。
截止到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在空战中双方损失飞机数:北越185架;美国90
架。
P****R
发帖数: 22479
7
第六章 “后卫”二号战役和战争结束的和平谈判
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北越人宣布说,他们就九项和平提案已与美国达成协
议。基辛格博士同意这个以北越在六十天内释放美国战俘作为交换条件而从南越撤出全
部美军的提案,并否认他已同意北越人所宣布的十月三十一日为签署协议的最后期限。
尽管如此,还是向全国宣布说:“我们相信和平即将到来。”他进而谈到,会谈只剩下
三到四天的时间用来拟定最后一些悬而未决的细节问题。
除对北越南部目标仍进行轰炸外,其它所有轰炸行动立即暂停下来。然而由于南
越总统阮文绍公开谴责此项提案是要南越人民向共产党投降”,签定协议仍然存在巨大
障碍。
尽管美国公众强烈要求在圣诞节前遣返战俘回国,但还是未能与北越人达成最后
协议。一天,尼克松总统听完基辛格博士关于最近谈判僵持情况的汇报后,便下达了“
实施后卫二号战役”的命令。
大规模攻势
“后卫”二号战役要求对北越心脏地区迅速大规模地使用空中力量,这将意味着
袭击河内、海防和其它一些危及北越经济及其民族尊严的要害目标。由于政治约束减小
了,在批准的轰炸目标计划中,增添了一些过去一直没有列入轰炸范围的目标,如北越
重要军用机场就是一例。长期来这些机场一直是敌机的庇护所,而且还影响我们夺取空
中优势,本来就该对其轰炸,但那时却属禁炸目标。飞机的破坏能力大大增强,如首次
动用B-52飞机轰炸河内,这显示了总统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载弹三十吨的B-52轰炸
机的火力要比过去袭击河内周围目标的战斗轰炸机的火力强许多倍。
恢复轰炸北越的直接目的是双重的:其一,阻止越共进行大规模的后勤补给活动
,因为此项活动可使河内获得在南越发动大规模攻势作战的能力;其二,使北越人认识
到,尽快回到谈判桌对他们将是最有利的。
制定作战计划的考虑因素
显而易见,形势是严峻的。面对公众舆论中早已存在的一片反对,总统竟决定不
惜损失更多的飞机和更多的美国飞行员被俘而进行冒险。所以我们不得不尽一切力量将
损失保持在最低限度。然而河内在有限轰炸期间未曾遭到轰炸,而这一次又对其高炮和
地空导弹阵地进行了加固和再补给。这些阵地构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防空体系,他们期
望以此使我机,特别是B-52飞机遭到损失。
尽管B-52飞机装有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但计划拟订者所关注的是B-52轰炸机
将面临高度集中的地空导弹。专家们对过去攻防兵力已知的战斗经验进行了长时间的分
析比较,他们估计美国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总兵力在十二天的空中作战中将损失百分之三
。这样的代价的确很高,但若能以这样的代价而达到这次新攻势的双重目的,则也不是
不能接受的。
组建突击队
要想突破像河内周围那样的防空体系,就需要有多种飞机和很多专业人员的协同
一致的努力才能成功。大多数作战飞机都具有独立完成突击任务的能力,但这些飞机为
了进行自卫而遭受的损失率太高。正如“后卫”一号战役和以前对北越进行的其它战役
所表明的:按照能够进行相互掩护的需要,先将有专业分工的飞机分成小组,再进而组
成突击队,这样往往能够更好地提供完成任务和保存自己的机会。
居于突击队中心位置的是B-52飞机,由于它们的机体大、缺乏机动能力,便成为
米格截击机和萨姆导弹的有利攻击目标。因此需要对轰炸机提供大力的掩护。为确保精
确投弹,并保证飞机安全返航,还必须比过去加倍地加强对北越防空体系的压制。
如前所述,投放箔条实施干扰是掩护突击队飞机的重要手段。战斗机通过在突击
队前方投放反雷达箔条,就能够掩蔽轰炸机,使其不致被敏锐的萨姆导弹雷达和地面控
制截击雷达波束所探测。然而对投放干扰物的战斗机来说,执行这项任务却是危险的,
因为在飞机后面散开的箔条暴露了该机的位置,使其成为萨姆导弹的攻击目标。同时,
外挂的敷金属条投放器所产生的阻力和飞行剖面规定使投放干扰物的飞机丧失了正常的
机动能力。因此,有许多飞机在执行这项重要任务时被击落。
战斗机飞行员比较喜欢遂行轰炸机护航和空中战斗巡逻任务。这两项任务的不同
点是,前者要求护航小队伴随轰炸机飞行;而空中战斗巡逻小队则在可能出现米格机活
动的空域进行游猎飞行。但这两项任务的目的相同,即都是为了阻止米格截击机,使其
不能靠近轰炸机编队。
早在“后卫”二号战役开始之前,反空对空攻击战术就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F-
4机载雷达能从远距离截获目标,从而提高了护航小队和空中战斗巡逻小队掩护突击队
的能力。
F-105“野鼬鼠”飞机在掩护B-52飞机方面又进了一步。这些飞机能以反辐射导
弹和常规炸弹摧毁敌导弹阵地,因而出了名。总的说来,他们采取的反萨姆导弹战术非
常成功地迫使敌导弹操纵员不得不采用低精确度操作方法和不适当的战术发射导弹。此
外,还用EB-66飞机对装载在每架B-52飞机内高效能电子对抗系统实施电子对抗支援。
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起我们在泰国基地装备F-111之后,便用此种飞机来增强突
击队的作战能力。F-111飞机能够通过使用地形跟踪雷达从低空避开雷达搜索悄悄溜进
北越领空,同时它能在夜间或恶劣气象条件下袭击目标。可是在以前,这样的气候条件
对敌方目标起了保护作用,以致不能对其实施精确的轰炸突击。而F-111飞机则能利用
其独特的作战能力,在突击队主力到达之前仅仅几分钟将十二枚五百磅的炸弹投在预定
的萨姆导弹阵地和机场上。这样,就可以使北越防空系统措手不及,无法具有通常在对
付来袭轰炸机时所能具备的迎战准备时间。
为保证特遣突击队飞抵目标并顺利返航,给突击队配置了许多KC-135空中加油机
,同时为营救落在敌领土上的空勤人员,还配备了特种救护飞机。
这些新式的、更为强大的突击队,总的说来,与“后卫”一号战役所使用的那些
突击队没什么不同。最明显的不同只是现在改为夜间突击,使用了F-111飞机,利用B
-52飞机进行了高空轰炸。
“后卫”二号战役的头三天
驻泰国乌塔保基地的第三○七战略空军联队副联队长比尔·布朗上校盼望已久的
那一时刻终于到来了。十二月十八日他投的炸弹发出的雷鸣般的爆炸声,宣布了第一架
B-52飞机已抵达设防严密的河内地区上空。布朗上校作为一名F-105飞行员,以前在
越南担任战斗值勤期间,他曾有效地阻止过敌人的作战行动,但他从来没有把数量上如
此惊人的炸弹直接投向北越心脏地带。
轰炸机群除对紧邻河内地区的目标实施突击外,还袭击了分别位于河内东北部和
西部的夹机场和和乐机场。B-52飞机的空袭战术要求建立一个东南航向的轰炸航路,
一投完弹,就立即做一个接近180度的大坡度转弯。
在轰炸航路上飞行时,强顺风将B-52飞机的地速增至600海里/小时(1110公里/
小时),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使大部分敷金属条偏离了应在的位置,这样一来,许多
轰炸机就得不到这种非常重要的保护。另外,100海里/小时(51米/秒)的顺风对飞向
目标固然有利,但在B-52飞机脱离目标后,顺风就变为100海里/小时(51米/秒)的逆
风,从而使B-52飞机有可能遭受萨姆导弹攻击的时间延长了。
第一批B-52飞机在轰炸航路上那段时间,曾遭到防空兵器的猛烈抗击。不过,尽
管重型高炮的有效射程能够达到B-52轰炸机的飞行高度,却还是未能击落一架B-52飞
机。在整个十二天的作战行动中,不管敌高炮火力如何密集,也仅有一架B-52飞机被
敌高炮击伤。
在我们实施突击过程中,米格机的活动也是相当积极的,这引起许多空勤人员的
极大关注。空军一等兵艾伯特·穆尔,是一个年仅十八岁的B-52尾炮射击员,他一直
在其“同温层堡垒”内的岗位上呼叫准备对付来袭的萨姆导弹,突然间,在他的雷达荧
光屏上出现一个奇特的尖头形(反射脉冲)信号,这表明出现了米格飞机来袭的更为直接
的危险。当他看到一架米格-21在他的后方稍偏左的位置出现时,便立即向其他空勤人
员发出了警告。可是他们都无暇顾及那架米格机,因为他们正全神贯注于仅几秒钟之后
就要进行的投弹。米格机迅速从B-52尾后接近,然后下降高度,占据攻击位置。一等
兵穆尔一边以雷达自动跟踪米格机,一边按下射击按钮。B-52飞机也随着四门五十毫
米机关炮 [ 注:原文如此。应为12.7毫米机枪 ] 的发射而颤震起来,但首次射击未打
中米格机。穆尔放松了一下,又按下射击按钮,进行再次射击,但仍未击中。当那架米
格机追近到1200码(1100米)以内距离时,穆尔进行了第三次射击。经过一场似乎没完没
了的缠斗,荧光屏上的那架米格机图象突然象气球一样膨胀了一下便立刻消失了。
另一架B-52飞机上的尾炮射击员拉里·丘特技术军士亲眼目睹了那架米格机起火
后坠毁的情况。他看到被炸成数段的敌机形成一团火球,随之消失在飞机下方的云海之
中。
艾伯特·穆尔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米格机真的被他击落了。他发射了800发
航空炮弹而击落一架敌机,因而荣获了一枚银星奖章。
穆尔所进行的这次战斗后来被列为由B-52尾炮射击员击落两架米格机的战例之一
。虽然米格机能够构成严重威胁,但他们设法击落B-52飞机的努力却遭到了挫败。不
管米格机怎样试图轮番截击,但轰炸机的尾炮射击员、警戒米格机的空中战斗巡逻小队
以及轰炸机护航队都能设法阻止它们接近B-52飞机。
河内防御B-52突击队最有效的防空武器是地空导弹。“萨姆”是北越大量使用的
而且能进行快速转移的地空导弹,如果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发射,其命中率是高的。
唐·里西中校是来自伊利诺斯州科林斯维尔空军基地的B-52轰炸机指挥官,那时
他正带领着“木炭”、“象牙”和“乌木”三个轰炸机编队前往轰炸安员铁路调车场,
当他们飞向最后转弯点准备进入轰炸航路时,北越人已向突击队发射了近五十枚萨姆导
弹。其中有一架B-52飞机被击中,但它仍然安全返航回到乌塔保基地。北越人将其中
的十七枚导弹射向第一梯队的最后三个轰炸机编队,有二枚导弹击中“木炭”编队长机
,恰好里西中校在这架B-52G型轰炸机上,当离投弹点只有两分钟的飞行距离时,该机
的空勤组机舱便遭到严重损伤并开始起火,大约三十秒钟后飞机失去操纵,空勤人员跳
伞。“木炭”编队的一号机是被敌防空火力击毁的第一架B-52G飞机,也是过去七年来
进行的“弧光”轰炸突击活动中仅仅被敌击落的第二架“同温层堡垒”(B-52)飞机。
在遣返战俘时,“木炭”一号机内的六名机组成员中只有三人返回家园。里西中校没有
回来,据机组其他成员证实,他因萨姆导弹致伤身亡。
五小时之后,第二轰炸机梯队遇到萨姆导弹的类似抗击,一架B-52G飞机在目标
区投弹后不久便成为萨姆导弹的牺牲品。总算幸运,飞机爆炸之前空勤人员在友军领土
上跳伞。
在第一天发动的三次空袭中,第三梯队遭到敌人的抗击最猛烈,B-52飞机除遭到
重型高炮的射击和米格-21飞机的截击外,敌方还向他们发射了50多枚萨姆导弹。
“后卫”二号战役开始的第一天,敌人共向突击队发射200多枚防空导弹,尽管如
此,出动的所有B-52飞机几乎都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损失了三架飞机,另有两
架被地面防空导弹击伤。
第二天的作战计划同前一天相类似,B-52飞机以三至五小时的时间间隔分三个梯
队到达,各梯队完成投弹大约需要三十分钟。F-111飞机恰好在下批轰炸机到达之前补
充轰炸敌机场设施。为使突击队不致偏离干扰物的保护区,我们在战术上作了些变动,
如进入与脱离目标的航迹大体保持一致。尽管敌人发射了一百八十多枚萨姆导弹,但我
们在第二天的空袭中,只有两架轰炸机被导弹击伤,无一击毁。
十二月二十日,即“后卫”二号战役的第三天,基本按照前两天所采用的战术和
时间间隔,继续实施轰炸突击。唯一的变化,就是要求使用新增加的电子对抗设备。然
而很不幸,在三个突击波中,第一波就损失了三架B-52飞机,这与前两天大为不同。
在损失的三架飞机中,有两架是装有旧式电子对抗设备的B-52G型轰炸机,第二突击波
没有老式B-52G型轰炸机编队,该梯队轰炸了自己的目标,未遭到萨姆导弹的伤害。然
而第三梯队又被敌防空火力击毁轰炸机三架,其中两架是未经改进的B-52G型。在过去
三天的空袭中,未经改装的B-52G型轰炸机的损失达五架。对比之下,B-52G的改进型
只损失了一架。其余损失的飞机属B-52轰炸机的其它型号。
在第三天损失的六架B-52轰炸机中,有三架是在投弹前被萨姆导弹击中的,另三
架是在通过目标后的转弯过程中被击中。从飞行员汇报执行任务的情况来看,北越人是
在先让每个梯队的第一个编队通过目标,同时标定出轰炸机的进入航线和投弹后的转弯
点。尔后,他们便将萨姆导弹突然一齐射向后续编队的投弹空域和通过目标后的转弯空
域,因为在这些空域击中B-52飞机的可能性最大。
据无人驾驶飞机照相判明,“后卫”二号战役头三天的轰炸战果卓著。然而,没
什么可庆祝的,因为萨姆导弹仍然是北越人非常有效的武器。敌人反航空兵战斗活动的
战术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米格机采取与B-52飞机并排飞行的方法,测出B-52的飞
行高度,尔后将得到的数据通报给萨姆导弹阵地。米格机一脱离B-52飞机,萨姆导弹
便即刻实施精确齐射,可见米格机提供的数据已被使用。
第17空军师的指挥官格伦·R.沙利文准将指示驻乌塔保基地的第307战略空军联队
副联队长布朗上校组织一个特种战术研究小组,负责分析战况并提出改进战术的建议。
该小组提出的改革建议包括进入和退出目标时变换航向;在轰炸航路起点和目标之间飞
行时变换飞行轨迹;在到达投弹点之前或在通过目标后开始转弯之前可任意变换高度或
突然实施高度机动。另外,该小组还建议改变从投弹到通过目标后开始转弯之间的时间
间隔。第八航空队批准了这些改进建议,从该战役的第五天开始生效。
战术变化
在第四天,虽然B-52轰炸机进入轰炸航路的航向仍为东南,但其战术已发生了一
些变化:各梯队将炸弹全部投向目标的时间,从三十分钟缩短为十五分钟,通过目标后
的转弯脱离方法改为从海面退出北越,飞机间的高度差(指高出量或低下量)也增加了。
除此之外,还将更多的电子对抗设备用于干扰萨姆导弹雷达。
在第四天,萨姆导弹击毁我们两架B-52飞机,其中一架显然是由于擅自离开编队
,以致使自己完全暴露在萨姆导弹雷达的搜索范围内。第二架飞机只是因为进入防空导
弹火力特别密集的区域而被击中。
十二月二十二日,即战役开始后的第五天,战术研究小组提出的相当广泛的战术
改革建议开始奏效。B-52突击队采用这些新战术破坏了海防市的铁路停车场和石油产
品仓库。B-52飞机无一损伤。
随着轰炸机战术的改进,对米格机实施空中战斗巡逻的战术也比过去有效了。十
二月二十二日,吉姆·布伦森中校正带领一个由四架F-4E飞机组成的“比克”飞行小
队从泰国皇家空军乌登基地出航,飞向指定的战斗巡逻空域,就在这时他们收到有“敌
机”的呼叫信号,说米格机已从河内附近起飞。“比克”飞行小队一进入北越,主要截
击引导站——“红冠”号雷达舰就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并立即开始引导布伦森中校飞向
米格机。
正当两架米格-21在河内西部近郊爬升并已达29000英尺(8840米)高度时,突然“
红冠”号在米格机和“比克”小队正中间发现了其它友机。敌机开始向南转弯,很显然
他们也是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之下,而且其企图攻击的目标就是我突击队的轰炸机。布伦
森中校开始进行对头截击,他已用机载雷达截获目标,并请求批准射击。但由于考虑到
有可能误伤友机,所以“红冠”号坚持要求只有在他们用目视识别目标之后才能批准他
们射击。“比克”飞行小队成员投掉副油箱,开始加速。
布伦森上校发现米格机就在他的上方约10000英尺(3050米)处,于是他便率领“比
克”飞行小队实施急跃升,与此同时,布伦森的武器系统军官拉尔夫·皮克特少校则保
持着准确的雷达自动跟踪。布伦森得到了准许射击的命令,这时标志着活动目标的光点
也位于雷达荧光屏的中心位置,而且瞄准具的中心光点下面压着一架米格机,于是他便
快速向敌机连射出四枚雷达制导导弹。该小队其他成员目睹了这几枚导弹向敌机接近的
情况。制导很准确,第一枚导弹就把敌长机的整个尾翼削掉了,随之这架米格机便失去
控制,进入螺旋坠毁。仍保持完好战斗队形的“比克”小队,在转弯准备攻击第二架米
格机时,敌机则已经增速退出战斗。由于各机所剩油量已经不多,布伦森上校便带领比
克小队返航。这次战果是他军人生涯中所取得的最大战绩之一。
圣诞节后的战斗活动
北越人显然利用圣诞节暂停“后卫”二号战役的机会,对萨姆导弹阵地进行了再
补充。十二月二十三日发射了四枚导弹,二十四日发射了十四枚导弹,连续两天发射次
数不多,到十二月二十六日,即实施大规模突击活动的第八天,北越向轰炸机群发射了
六十八枚萨姆导弹。我方损失两架飞机,一架坠毁于河内地区;另一架是遭到战斗损伤
后在乌塔保基地试图着陆时损失。两架飞机是同一个突击队的,这个突击队缺乏电子对
对抗设备的保护。
在对越南太原铁路停车场实施轰炸突击中,进而显示了新战术的作用。由于采用
了新战术,我们十八架B-52轰炸机甚至在没有敷金属条保护的情况下也进行了投弹,
并安全返航,无一损伤。因为在这次事先已把敷金属条施放在目标密布的河内地区上空。
后来,我们“同温层堡垒”的轰炸目标有所改变,一些棘手的萨姆导弹阵地也改
成了自己轰炸的目标。此外,F-111战斗轰炸机将同时担负对机场和萨姆导弹阵地实施
夜间低空突袭的任务。不出所料,B-52轰炸萨姆导弹阵地,也使导弹最大限度地获得
了攻击轰炸机的机会。另外,由于距离目标很近,所以只要机载电子对抗雷达一发生故
障,导弹操纵员就可识破这种电子干扰,而出现这种情况又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下面就
是一架B-52轰炸机在轰炸地空导弹阵地时的情况。
路易斯安娜·施里夫波特空军基地的约翰·迈兹上尉在“后卫”二号战役期间执
行第四次任务时,曾对一个特别活跃的导弹发射阵地实施轰炸,轰炸时有十五枚萨姆导
弹向他射来,有一枚导弹在他做急转弯脱离目标区时击中B-52D型的左翼。剧烈的冲击
将四台左发动机及有关设备全部震坏。有一台发动机中弹起火,随之,座舱红色警告灯
闪亮,飞机开始下坠,迈兹上尉还没来得及改平飞机,高度就已损失数千英尺了。
这架轰炸机几乎每个系统都失灵了,飞机上的雷达、电子对抗设备及计算机都失
效了,只有一部交流发电机、一部电台和驾驶舱照明灯还在工作。仪表中除高度表和空
速表还能正常指示外,其他仪表全部失灵了。六名空勤人员的大多数也被弹片击伤。
这架B-52轰炸机几乎没有挽救的希望了,它已离开编队再也得不到其它飞机的掩
护,机上的防护设备也已遭到损坏。机组成员后来又看到两枚萨姆导弹向他们射来,但
都没有击中。还算幸运,米格机也没有发现这架受伤的飞机。
大约过了十分钟,那台起火的发动机自行烧毁了,驾驶员小心地操纵着飞机,想
设法返回友方领土。由于这架B-52只用右侧四台仍工作的发动机不能保持高度,所以
迈兹上尉便操纵飞机缓慢下降,以便保持住飞行速度。经领航员计算,如果左机翼能继
续保持不散架,他们是能飞抵泰国边界的,但抵达时的高度仅能免强地保持在一万英尺
(3048米),即最低安全跳伞高度。
就在他们操纵飞机快安全到达泰国皇家空军基地那空拍侬时,飞机状况急剧恶化
,炸弹舱门自动张开,有一个起落架因受气流冲击,时而收起时而放下,其他电气系统
也失灵了。尽管空勤人员进行了拼命的努力,但也无法操纵这架急剧下降的轰炸机安全
着陆了。还真侥幸,当发出跳伞口令时,飞机距那空拍侬基地只有13公里。按照迈兹上
尉的口令,各空勤人员分别弹射跳伞。除一名领航员的弹射座椅被损伤外,其它所有弹
射座椅都工作正常。这位领航员弹射失败后,便从雷达领航员弹射后形成的出口爬离飞
机。迈兹上尉是在他弄清每个空勤人员确已安全脱离这架濒临死亡的“同温层堡垒”之
后,才弹射跳伞的。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授予他空军十字勋章。机组其他成员荣获优
异飞行十字勋章。此外,每个空勤人员均荣获一枚紫心勋章。
最后一战
在“后卫”二号战役期间,目标区的气象条件给突击敌防空阵地带来了困难。整
个十二月份,主季风(东北风)几乎每天都把一块块低云吹向北越三角洲地区上空。以致
在十二天的“后卫”二号战役的大部分时间中,5000英尺(1524米)以下的高度上一直是
裂云和密云天气。在整个战役期间,能足以进行目视轰炸的天气总共不到十二小时。这
使我们用精确的激光制导炸弹的努力大都失败了,而且在这种天气执行轰炸任务还强调
必须具备全天候战术轰炸能力。
然而实践证明修改过的B-52轰炸战术是有效的,以致到十二月二十八日,我们的
轰炸机再也没有被击落,甚至连受损伤的也没有。“紧缩战术”可使一百多架轰炸机在
十五分钟内完成投弹并脱离目标,变换高度和航向,从而避免了再飞先前规定的老航线
。这种战术取得的巨大胜利,连能否找到足够的值得进行轰炸的目标都开始成了问题。
米格机出动架次减少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萨姆导弹阵地遭到突击,萨姆导弹的发射
也少了,只能偶尔遇到一点零星而无效的抵抗。一个梯队接一个梯队的轰炸机群所大肆
轰炸的目标,相对来说都是些不应轰炸的目标。如果真要继续轰炸的话,这种轰炸真可
以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而且还不会受什么损失。
下面是美国空军在东南亚最后一次击毁米格机的详细经过。这次空战发生在一九
七三年一月八日。
由第4战术战斗机中队的两架F-4飞机组成的“灵巧”飞行小队,受令前往执行警
戒米格机的夜间空中战斗巡逻任务,以支援B-52飞机的突击行动。他们通过“大猩猩
头”地带进入北越,并在河内西南大约70英里(113公里)的上空进行空中战斗巡逻。“
灵巧”小队长机飞行员是保罗·D.豪曼上尉,他的后座是劳伦斯·W.库尔曼中尉。下面
就是豪曼上尉对他们击毁米格机过程的描述:
当飞抵指定位置大约五分钟后,我们便收到“红冠”号雷达舰的通报:“一架米格
机已从福安基地起飞,航向西南,预计目标为我返航的突击队。”“红冠”号引导我们
向西北飞行,并通报说,敌机已在13000英尺(3960米)高度上改入平飞。当敌机在我们
正北航向时,我机雷达在大约60英里(110公里)的距离上截获米格机。由于距离在缩短
,所以在这段飞行的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跟踪敌机。当距离米格机大约只有30英里(55公
里)时,我便呼叫二号机,投掉机腹副油箱。
“灵巧”小队的长、僚机仍在“红冠”号的引导下,他们以400海里/小时(740公
里/小时)的速度,已下降到了12000英尺(3660米)的高度,并转弯开始向东北飞行。当
他们距离米格机还有16英里(26公里)时,“红冠”号批准“灵巧”小队发射导弹。豪曼
上尉继续描述空战情况说:
距敌机10英里(16公里)时,在我右边20度略偏上的方向目视看到了发动机加力装置
喷出的火焰。我一边用瞄准具的中心光点对这架米格机进行瞄准,一边呼叫后座,提醒
他注意。当距离6英里(9.6公里)时,库尔曼中尉使用雷达顺利截获目标。我按下射击按
钮时距敌机的距离约为4英里(6公里),飞行速度已达900海里/小时(1670公里/小时)
以上。导弹射出后,先向左做了一个小坡度转弯,尔后便跟踪“喷口火舌”,向敌机飞
去。导弹在距敌机尾翼大约还差50英尺(15米)的地方提前爆炸了。
我接着在2英里(3公里)距离上又发射了一枚导弹,这枚导弹正好修正了一点提前量
,便径直飞向米格机。导弹击中米格机身,顷刻间,飞机被炸成三个熊熊的大火球。
“灵巧”小队在证实本空域确无其它米格机活动之后,便返回指定地点上空,继
续执行他们尚未完成的空中战斗巡逻任务。后来,他们安全地返回基地,再没有发生别
的事情。
为在北越上空争得制空权而进行的这场空战与早期的空战相比,情况大不相同。
到一九七三年一月初,我们几乎是按教范实施空战,而不必顾忌导弹或高射武器的威胁
。我们已经获得空中优势!
最后的空战结果是:北越损失飞机一百九十三架,美国损失飞机九十二架。
f******t
发帖数: 19544
8
我爸的一个同事是抗美援越的高射炮兵,战友死了好多。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越南空军节的幕后故事米格-29战斗机充满血泪的坠机史
现在巡航导弹都是3000公里印度称自己一架米格21坠毁,巴基斯坦称击落2架印度战斗机
央视讲武堂韩德彩击落费希尔的八处错误越南上空的鹰: Lineback I战役中大发神威的歼-6
用25000枚水雷结束越战 可惜晚了5年军机飞行员叛逃给所在一方带来的军事和政治上的...
最快的机炮间决战百舌鸟导弹牛逼
祷告後擊落共軍米格機 (转载)054A的自持力还是不错的!
”其时,越南不仅有丰富的经历美越战争的防空作战经验台湾空军两架教练机擦撞1架坠毁
南方周末: 隐形机之间的战争常凯申抗战中最傻B的就是‘纸片轰炸’ 日本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飞机话题: 导弹话题: 米格话题: 北越话题: 米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