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世界上已没有活满语存在
相关主题
(图文)清朝灭亡百年 满语正濒临绝种如果真的立法禁食狗肉,最终的版本会是这样的
满族蒙族即将在中国消失 米犹日本急得火上房为复兴满族文化 东北满族地区推广中小学满语教学 (转载)
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蒙古族好像彻底汉化了,巴特尔居然起名王立军
满族人提出要建立自治区满族人aguda敢不敢进微信群用满语蛋逼
我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Kara都是黑色,尊贵的意思中国的满族人仅存50人会讲满语
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 面临消失危机通古斯原有1千多萬吧?辛亥後怎麼連母語都沒人會了?
闹了半天朗朗还是个满人海军作战指南(上)
吉林省政协委员建议定位长白山为满族文化圣山说到吃狗肉,请来站个队,你支持日本滥杀海豚,鲸鱼的行为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满语话题: 满族话题: 三家子话题: 屯中话题: 石君广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g
发帖数: 13519
1
“满语它没了就没了呗!”孟宪连抱持着农民式的真理,“这世上啥玩意不得没呢?”
作为满族文化的最后遗存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家子屯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仍以满语
为首选语言的老人不过3位,而且都已经年过八旬。他们去世之时也就是满语退出历史
舞台之日。世界上将再没有活的满语存在。
1. 伊兰包托克索——三家子
这样一个植根于满族传统的村屯如今并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汉化的程度。
世界上最后15个以满语为母语的人都已经老了,住在齐齐哈尔市远郊的一个以玉米和奶
牛为营生的屯子里。早年间它叫伊兰包托克索,现在叫三家子。
屯外沃野千里,并无山河阻隔,村民们的生活却闭塞孤独。通过仅能接收到的三个电视
频道,老人们能看到《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一类的清宫戏。这使得他们对于大清
帝国往事的认识跟一般由电视机陪伴度过晚上的汉族人并无二致:净是些老早年儿的、
皇上福晋的、可资消遣的传奇故事,跟咱自家扯不上什么关系。对于本民族史上最被神
圣化的人物努尔哈赤大汗,“老罕王”,他们也不怎么推崇,有的个性直爽的老头儿甚
至要摇一摇头撇一撇嘴。他们打心眼儿里佩服的是毛泽东。
建屯318年以来,三家子屯一直是一个疏离于时代的村庄。早先,它的疏离是典型性的
,屯中的满族家庭都在八旗的军事序列之中,在火器时代里学习骑射并每年两次到齐齐
哈尔接受检阅。如今的疏离则具有边缘化的色彩,它的全部的非农业经济就是两家小卖
店、两家只有本屯男人光顾的饭店和一辆乡村大巴。
在五十年前,整个中国已经忙于“工业化”了,三家子屯的人们甚至还对耕种技术不甚
了了。陶青兰的印象是:“种地不精。”她62岁,是15位说满语者中的汉语说得比较好
的一个。直到那时屯中居民还未习惯农业生活,要种黄米,就拿些种子心不在焉地随手
一撒。他们还种些大豆、荞麦,一概收成欠佳,惟一丰产的是他们每个人日常需要又不
劳烦太多人力的黄烟。
最后的满语老人和年轻的满语教师石君广。
15个满族老人之一陶云庆是乡村满语教师石君广的舅爷,“满族话打从咱这社会一来就
不行了。老中华国那会儿的长辈翻得还行,还想捡?捡不回来啦。”
7月的一个下午,屯子里的年轻人正在嫩江江汊上打鱼。屯中的老人们都记得,“以前
鱼大”,如今,却只有一些竹签般的小鱼坚硬地钉在他们的渔网上。
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听到的一堂满语课。
满语老师石君广所能够讲述出的快乐是在书写满族文字时手腕感受到那曲线的柔滑
当来自山东的汉族人在1970年代大批迁来的时候,屯中的满族人开始面临一系列程度较
浅的困境,首先是耕种技术上的,其次则是文化上的。“满族人大大咧咧,粗,不会过
日子,拿土地不当回事。”陶青兰评价说,“房前屋后、荒地,汉族人逮着机会就稍微
占点儿。满族人有钱就花,想吃想喝,攒不下钱。汉族人节俭,在嘴头儿上省,天长日
久,过得就好了。”
屯中人尤其是陶家人,更愿意去打鱼而非耕作。打鱼是典型的满族传统生产方式。历史
上的满族牧猪,也为了打仗而牧马,但从生计角度来说并非“半游牧民族”而是典型的
渔猎民族,未脱初民的攫取经济形态。屯中的老人们亦都记得,“以前鱼大”,随便拿
根渔叉就能叉上来好多三十多斤重的鲤鱼。陶家人尤擅此道。那时候的鱼不值钱,又没
人买,只好不胜其烦地“成天炖鱼吃”。
打鱼的习惯延续至今。在夏天的早晨,仍可看到有村民在屯外的河汊里捉到了鱼,装在
小塑料袋里提回来。上去问问,多半姓陶。只是,如今只有“鱼崽子”,托胡鲁哈喇氏
的后人们看上去怏怏不乐。
“托胡鲁哈喇”即为满族“陶”姓的前身。三家子屯在建屯之初共有三姓,分别为计、
孟、陶。计姓的前身为“计不出哈喇”,孟氏的前身为“摩勒吉勒哈喇”。在本屯的历
史中,除清朝前期“当兵吃粮”外,三家各有传统性的生计:计氏牧牛马,孟氏编筐,
陶氏捕鱼。
这样一个植根于满族传统的村屯如今并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汉化的程度。
你甚至不能把这里看作是一个满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保留地”。没有多少保留下来的
东西了。在15个以满语为母语的老人当中,说得相对娴熟的又只有3人,而他们的满语
水准亦不及祖辈的“一半儿”。
三家子屯小学是全国惟一一所满语小学,齐齐哈尔市和富裕县为之投资超过百万元,学
校中一块不常挂起的满语牌匾和几幅写有满文的书法作品,就是全屯仅有的满语文字。
学校专辟了一间教室用于“满族传统展览”,可是在全屯尽力收罗器物,却只得到寥寥
几件:一柄渔叉,一只渔筐,一架纺车,一小堆儿“嘎拉哈”——猪或羊的膝骨,满族
女孩的传统玩具。
满族崇尚的男子气概,向来指向从不畏惧使用武力的“巴图鲁”——借自蒙语的“勇士
”。而如今呢,在如此讲究实用的生活当中,拳头再大的莽夫也只有无能的力量。陶青
兰说:“谁有钱谁就横了。”
f******t
发帖数: 19544
2
喜大普奔。
a******g
发帖数: 13519
3
2. 集体记忆的遗忘
满族的集体记忆在几百年间一直不断地流失着。即便是屯子里最老的满族老太太,比如
91岁的陶云,其实也未曾有过哪怕一天真正的满族生活。
三家子屯最有价值的一件“文物”,是陶家的一幅记载祖先原籍的中堂,中堂上书有殿
堂,用满文写有“自长白山苏格利河宁古塔远来”。这段文字证明了三家子屯中计、孟
、陶三姓曾是清初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麾下水师营的水兵下属,依据文献可查,早前曾
抗击侵来的俄罗斯军队,亦曾驻扎在齐齐哈尔。
祖先们的那段迁徙经历之于三家子屯,恰如奥德修斯的旅程之于希腊,形成了诸多令人
难以置信的传说。76岁的孟宪连当过团支部书记、村长,多少有点儿文化,可是还对其
中的一个传说坚信不疑。当我们笑起来并表示无法相信的时候,他双眼圆睁,整个身体
坐着蹦向炕里,以示他多么震惊。
“老祖宗们都是踩着狗鱼过来的,”他以陈述亲眼所见之事的口吻说,“那时候船还没
发明呢。”
事实上,这一类传说恰好是三家子屯未被遗忘的极少数满族文化痕迹之一,仅仅藏在少
数老人们的头脑之中。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满族文化结构在这里都已是明日黄花
。索伦杆、影壁,已于五十年前消失。吃狗肉仍然是禁忌,可也有人不在乎了。
当村民们热衷于新式房屋时,他们取消了西窗,而那是满族传统房屋中专门用于崇祀祖
先的地方。传统的土垒房屋只有贫穷的老年人才会居住。老人们早就发现,有的新房子
里甚至连“维奇波克顺”,也就是门槛,都不要了。
15个满语者都超过了60岁,远离着年轻人的沸腾新世界。可是他们不能在与世隔绝中保
存记忆。年迈使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威胁:遗忘。在7月的接连几天,一个又一个老人
坐在南方周末记者面前不胜苦恼:“岁数大了,忘性大,记不住了,你们要是早几年来
兴许还行。”
可是,遗忘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早在这些老人年轻时候就开始了,甚至在他们没
有出生、大清国的皇帝还登基坐殿、满语还是一个3亿人口的国家的官方语言的时候就
已经开始了。满族的集体记忆在几百年间一直不断地流失着。即便是屯子里最老的满族
老太太,比如91岁的陶云,其实也未曾有过哪怕一天真正的满族生活。在被问到可曾听
过萨满歌曲时,她的回答是:“满族没歌。”
这位昔日的满族女孩从来没有机会聆听优美的《家神调》,即便她出生在“活化石”三
家子屯:“我们在那暗楼上,向神请求,把那旧时光悄悄带走,带来新岁月。”也从没
听过《海清河晏》,如何嘹亮地炫耀着大清国的文治武功和道德威严:“海清河晏,花
村犬不喧,讲武训戎旃,幕府多雄健。”
也许只有汉族人才会对此丝毫不感惊讶。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历史经验:汉族像庄子
所言之柔弱的舌头般长存,不能抵御虎狼之邦,却有同化的伟力;那些入侵的民族总是
短暂地占有江山,却将永久性地失去自我。
三家子屯的老人们很少对满语的即将消失表示痛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过着粗粝的
生活,亦形成了粗粝的想法。“满语它没了就∶∶没了呗!”孟宪连抱持着农民式的真
理,“这世上啥玩意不得没呢?”
他是“日本鬼子进来那年生的”,小时候说满语,12岁起就给人放猪。到伪满洲国时期
,念了一年零两个月的书,“溥仪当皇上,净叫学日语。”15岁日本鬼子走了。听说苏
联兵来了,接着共产党就来了。土改时屯子里打死了两个地主,是哥俩儿。哥哥是枪毙
的,弟弟是棒子打死的。那时候孟宪连不觉得打死两个人怎么着,“不心疼那个”,现
在一想,“不忍心”。其实屯子里才几十户人,都是“翻”话的亲戚——在屯子里,说
汉语叫“说”,说满语叫“翻”。再往后翻满语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的满话也越忘越多
。如今他的人生观落到了“知足常乐”上头。
每年过年,他都要给西窗边的“太太”烧上一炷香,祈福道谢。可是,他已经忘了这个
“太太”是谁。
在三家子屯,对于这个画像上的女人是谁,已经遗忘了很多代了。满学家金启孮在《梅
园集》中记载了晚近时代满族人对于“太太”的信仰,并认为“太太”这个叫法本身是
“可笑”的。“太太”本是萨满,即满族的古老信仰萨满教中的祭司,有通灵等各种神
通,通常由女性担当。如今,满族人普遍在汉化过程中遗忘了她的身份,常常模棱两可
地说成“女性祖先”。
孟宪连的生活比较困顿,儿子又在去年患了重病,经久未愈。春节时,他给“太太”鞠
了一个躬,却只是说:“一年了,没什么那啥的,感谢您老太太保佑,这一年顺顺当当
,挺好!”
a******g
发帖数: 13519
4
甚至在清朝最强盛的时代,乾嘉年间,北京的很多满族人已经不会满语。乾隆四十年,
满族官员果尔敏竟然听不懂皇帝的满语,更令皇帝震惊的是,此人来自盛京。盛京将军
琳宁亦不擅满语,写一份报告本地并无蝗虫的简单奏折亦全用汉语,乾隆予以痛斥,却
不能改变满语日渐衰微的现实。另一方面,白莲教等以宗教名义聚集起来的农民不时起
义,而“华夷之辨”,又始终都是任何一股反对势力的道义根基。
到1840年,如何保护满文化不被汉文化吞没已经不再是个值得关心的问题——整个中国
尚不知前途何在。满文很快就在官方公文中消失了,因为随后掌权的慈禧太后本人竟也
不懂满文。
这一期间,三家子屯中的八旗士兵越来越多地被调出作战。仅据屯中的《唐氏家谱》记
载,1858年曾有士兵随僧格林沁于津沽一带阻击英法联军,1894年甲午之战还有士兵在
伊克唐阿部下保卫过奉天。可是,鲜血换回的只是耻辱,再也没有人能够捍卫这个沙堡
般的帝国了。
1911年,“戍卒叫,函谷举”,人数寥寥的武昌新兵彻底了结了满族贵族们268年的无
解难题。
可是,满语已经用一种静悄悄的方式改变了汉文化,很可能也是永久性的。东北话和北
京话中的满音是如此之多,以致以它们为基础确定的普通话被一些语言学家称为“满式
汉语”。举凡普通话中的近代出现词汇如“马虎”、“邋遢”等等,多有满语的借音。
这种语言如此拙于思辩,却又如此灵活而深入人心,使得写作这种“满式汉语”的满族
作家们比南方的汉族作家更容易获得成功。同样的还有曹雪芹,作为汉军出身的内务府
旗人,汉满两族皆以为是本族中人,三百年来各自以为矜夸。
在武昌起义之时,新军就曾满城搜捕说北京话者,结果至少有1500人因说北京话而遇难。
这是漫长的仇恨历史的又一个轮回。一些著名革命者对满族人的仇恨无以复加。满族人
迎来了艰难岁月。八旗是职业性的军事组织,满族人向来是家里有几副甲——有几个当
兵的——就吃几份粮,清帝逊位之后遂衣食无着。在三家子屯,一个计姓寡妇联合齐齐
哈尔一个何姓寡妇去了北京请愿。回家时她没能带回一分钱。紧接着军阀蜂起,又是“
几人帝,几人王”。
4. 使命不再延续
他能够讲述出的快乐只是,在书写满族文字时手腕感受到那曲线的柔滑,“像写美术字
似的,有一种美感。”
北京的满族人在历史长流中调转船头,凭借在世代京畿的优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艺术基
因,开始在戏剧、绘画、书法等方面展现惊人的天赋时,三家子屯的满族人则开始笨拙
地学习种田。
三家子屯作为满族文化的最后遗存地的戏剧感,在于它建立于1689年。当时一个除了自
己的家谱之外从未被任何档案文字记载过的满族水兵,托胡鲁哈喇。洪阿力及其伙伴,
选择并建造了三家子屯。那也恰好正是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并通过《权利法案》、彼得一
世亲政并在俄罗斯开始西方化改革的一年,世界历史向一个宏伟的新时代转折的一年。
洪阿力们的小小队伍,在历史潮流中溯流而上,作为一个即将泯灭特征的民族的托孤者
走向了与世隔绝之地。
三家子屯有据可查的一切,都起始于洪阿力。他听命于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帐下,在
1683年到荒凉的嫩江上去阻击从4000公里外袭来的俄罗斯人。6年后的1689年,清军赢
得了雅克萨城之战,中俄签定满文、俄文、拉丁文,却无汉文版本的《尼布楚条约》时
,他与两个同伴一起作为水师营的兵丁获准在卜奎即后来的齐齐哈尔百里之内挑选一个
水草丰美的居所作为行营之地。
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规则,选择了如今的三家子屯的所在地,距离卜奎足有95里之遥
。这个距离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足够遥远。因此在其后三百年中,三家子屯始终是个偏僻
之地,足以像冰箱一样保存一份满族文化的样本。
如今,石君广开始感到,祖先的奇怪的使命传到了他的身上。三家子屯的“满语小学”
为孩子们开设一门浅显而且不列入考试科目的满语课程,学校有两位满语教师,均为没
有正式编制的代课老师,石君广就是其中一个。他是屯子里惟一一个对满语感兴趣的中
年人,过去几年中,他给村里的老人们录了10盘磁带,从“山里红”到“棒打狍子瓢舀
鱼”,满汉一一对应。
他想让孩子们都学会满语,至少“能用满语对话”。至于长久的目标,他则违反语言生
存规律地希望“满语这门语言能够延续下去”,尽管早就有到屯中考察的满语学者对他
表示这决不可能。
已故满学家金启孮在1980年代发现了三家子屯这块“满语活化石”。二十多年间,世界
各地的满学家们陆续到屯中考察。作为一门冷僻的学问,满学的研究者并不多,这种到
访既不频繁也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不过学术结论早已确定: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没有
活的满语存在。
15个满语老人之一陶云庆是石君广的舅爷,他既支持石君广,又认为他异想天开。“满
族话打从咱这社会一来就不行了。老中华国那会儿的长辈翻得还行,还想捡?捡不回来
啦。现在活着的这帮老人,自己会多少?我这翻话的水平,顶多我爷爷的一半。”陶云
庆说,“现在打小教孩子满语,也行。可就是会个三四年,一转学全忘了,就会个零打
零碎儿——饭碗、筷子!”
对于是否愿意让孩子学满语的问题,屯中家长们的普遍反应是,“咋不乐意呢?”“咱
满族人学满族话还不好吗?”不过也有不赞成的,“那玩意早扔没了,学有啥用?还影
响考试成绩。”
不管怎么说,这天上午,满族课还是照常上。石君广先教孩子们读切音,接近英语的连
读,然后教了四个词:二、十、院子、别人。石君广每读一遍,他们就跟着大喊一遍:
ZHUO!ZHUAN!HUA!GUA!
在三家子屯,比汉化更明确地发生着的是1960年代标准的全球化。村民们越来越依赖电
力、柴油,全部成为了除草剂的坚定支持者。在这样的屯子里,一个满语老师受到的关
注并不比一个透明人多。作为一个曾因家贫而不能读大学的中年人,他甚至解决不了自
己如何转为公办老师的难题。
石君广只能在民族文字中寄托希望和怀抱。他能够讲述出的快乐只是,在书写满族文字
时手腕感受到那曲线的柔滑,“像写美术字似的,有一种美感。”这番表白在粗鲁的乡
村生活中显然难觅知音。他拘谨、认真,给人的印象是正在消亡的文字中寻找安慰,在
孤寂中寻求温暖。
5. 狗 鱼
狗鱼,那巨大的“苟仁尼玛哥”,祖先之舟,如孟宪连所说:“再也没有啦。”
满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已经被遗忘了的世界。关于冰雪,满语中的词汇多达六十多个,几
乎每个形态的冰雪都有各自的命名。关于水的词汇更多,达到一百三十多个,从“秋水
消减”、“大水响流貌”到“鱼游造成的水纹”,竟然都有单独的词汇与之对应。满族
先民以其观察世界的既笨拙又细腻的方式,把野猪分为了11种,其中一年生长方牙的野
猪被命名一次,三年生长獠牙的又被命名一次。由于鹿角形态变化更多,各种鹿被分门
别类冠以29种各不相同的名词。
“满语是一种质朴的语言,”满学专家江帆说,“带有明显的直观性特点,但缺乏思维
的抽象与概括。”
16世纪的最后一年,额尔德尼和刚盖奉努尔哈赤之命创制满族文字,借鉴蒙文字母创造
了无圈点满文,即“老满文”。无圈点满文使用不便,因此达海受命对其加以改造,创
制了有圈点满文,称为“新满文”。达海从此被满族人尊称为圣人。可惜这种文字的寿
命不过三百余年。
对于满语,乡村满语教师石君广的看法是“很好学”。与俄语相同的是,满语是纯拼音
文字,怎么读就怎么写,从一个只会口语的文盲进步到能读会写并不困难。79岁的孟宪
孝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孟宪孝是三家子屯中除石君广外惟一一个喜欢看满文书的人。他是屯中老一辈人中见多
识广的一个,认为满语“是民族的骄傲”。以前他会说满语但不会阅读,从两年前起,
开始学习一位韩国的满学教授给他寄来的《清文启蒙四卷》。不过他觉得自己很孤独。
他想让儿子学,儿子推脱说,年纪大了一看书就头疼。他又想让孙子学,结果“更白搭
”,孙子扔下书就跑。
如今,作为一种即将退出生活的语言,满语仍在数十万卷满文档案中存在着,记录着大
清国历史上的诸多细节。对满学家们来说,这种语言至少给了他们一个了解满族人的符
号系统,恰如哲学家卡西尔所说,“文字带来意义的建构”,经由满语,学者们可以了
解满族人理解世界的方法。
对于满语会在何时消亡,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中心主任赵阿平给出的时限是“大约十年
之内”。
三家子屯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仍以满语为首选语言的老人不过3位,而且都已经年过八旬
。他们去世之时也就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在那之后,满语将只是一种由少数学者
掌握的、不用于日常交流的学术语言。
在三家子屯,生活仍旧像普通的东北汉族村落一样冗长地继续着。早上4点半到7点钟极
其喧闹,奶牛忧郁地哞叫着,鹅像一队将军踱过街道,而母鸡总是贪吃而慌乱地制造出
巨大的声响。6点半,太阳大了,村子才安静下来。墨绿色的玉米在风中伏低、摇摆,
伏低、摇摆,像梦境一般枯燥又永无休止。于是整整一天屯子里再无生气。直到夜里9
点半,整个屯子上炕睡觉。这就是一个不停地遗忘着的地方拥有的东西:现在。
在现在,一个晴朗的7月下午,屯子里的年轻人正在嫩江江汊上打鱼。满族后人们时而
拉网,时而收网,忙忙碌碌地走了一箭之地,却只有一些竹签般的小鱼坚硬地钉在他们
的渔网上。鲤鱼、鲇鱼、黑鱼、嘎牙子,在哪儿呢?现在,所有那些祖上传说过的大鱼
,都去哪儿了呢?现在,狗鱼呢?
狗鱼,那巨大的“苟仁尼玛哥”,祖先之舟,如孟宪连所说:“再也没有啦。”
a******g
发帖数: 13519
5
END
h*****i
发帖数: 132
6
估计未来除了阴语之外的其他语言都将消失
f******t
发帖数: 19544
7
北京人附体。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END
f******t
发帖数: 19544
8
扯。西班牙语凭啥消失?中文凭啥消失?中英西并存,我就会说世界上的全部语言,哈
哈。

【在 h*****i 的大作中提到】
: 估计未来除了阴语之外的其他语言都将消失
t******g
发帖数: 4044
9
吃饱了撑的,花了上百万建满语小学就为了捡这点破烂,还不如给屯子里的人分了喝酒呢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END
t******g
发帖数: 4044
10
我看西班牙语英语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人家阿米哥最后征服北美,也就一百年内的事

【在 f******t 的大作中提到】
: 扯。西班牙语凭啥消失?中文凭啥消失?中英西并存,我就会说世界上的全部语言,哈
: 哈。

相关主题
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 面临消失危机如果真的立法禁食狗肉,最终的版本会是这样的
闹了半天朗朗还是个满人为复兴满族文化 东北满族地区推广中小学满语教学 (转载)
吉林省政协委员建议定位长白山为满族文化圣山蒙古族好像彻底汉化了,巴特尔居然起名王立军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e
发帖数: 15912
11
我高中班主任跟这个溥仪长得简直一模一样,丫也是满族,姓王,戴个眼镜,丫当年
没少批评哥,现在哥想起来还tm来气。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END
j*****p
发帖数: 24000
12
很多锁男53了差不多都这模样

【在 w*******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高中班主任跟这个溥仪长得简直一模一样,丫也是满族,姓王,戴个眼镜,丫当年
: 没少批评哥,现在哥想起来还tm来气。

f******t
发帖数: 19544
13
属实。看好西板鸭语至少半壁江山。

的事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看西班牙语英语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人家阿米哥最后征服北美,也就一百年内的事
W*****B
发帖数: 4796
14
活该,who cares!
t****n
发帖数: 10724
15
是不是可以正式宣布:取消满族称呼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说到吃狗肉,请来站个队,你支持日本滥杀海豚,鲸鱼的行为吗?我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Kara都是黑色,尊贵的意思
是不是也可以骂一下朱令亲友团?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 面临消失危机
兰州货车侧翻橘子遭哄抢 民警持枪维持秩序闹了半天朗朗还是个满人
美国驾照在中国能不能开车?吉林省政协委员建议定位长白山为满族文化圣山
(图文)清朝灭亡百年 满语正濒临绝种如果真的立法禁食狗肉,最终的版本会是这样的
满族蒙族即将在中国消失 米犹日本急得火上房为复兴满族文化 东北满族地区推广中小学满语教学 (转载)
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蒙古族好像彻底汉化了,巴特尔居然起名王立军
满族人提出要建立自治区满族人aguda敢不敢进微信群用满语蛋逼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满语话题: 满族话题: 三家子话题: 屯中话题: 石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