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断头路”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主题
秦岭航拍图说明版上的舔将都是从没开过车的专业人士说,隧道设计不合理
服务区离隧道口太近,本身就是极大隐患!我有一妙计解决隧道问题!
活该死人,国内基本没人质疑隧道入口的设计将军们这么骂隧道,主要是代入感太强!
大客司机还是太困了说实话我们要感谢开车撞墙的司机
有人发了个出事路段的航拍图完了,这个道路和隧道总一样宽了吧,照样撞!!!
南京千余辆私家车自觉给救援车辆让道要狠狠处理秦岭事故的主要责任方:是公路管理部门
又是南京:救护车送重症患儿隧道口被拦 收费员称时间没到保时捷豪车停河南高速应急道上三人撒尿,司机被罚款200记6分zt
这秦岭隧道是傻逼设计的吧南京的童鞋进来说说,这好好的高架为啥要拆了改隧道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隧道话题: 车道话题: 服务区话题: 渐变话题: 国标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R
发帖数: 22479
1
普通城市道路中的“断头路”只会让司机绕点远,而高速路中的“断头路”就是夺
命路。
西汉高速西安段日前发生死亡36人的惨烈车祸,满载乘客的大巴车正面怼上了隧道
壁,不是隧道内壁,而是隧道口山墙壁,如此离奇的撞击是如何发生的?(图一)
从现场照片中网友发现了端倪:隧道内只有两车道,但隧道外是三车道,此外还有
应急车道,其中第三车道直刷刷顶上了隧道山墙,简直就是导向死亡的“断头路”,致
命的事故就发生在这条车道尽头。(图二)
三车道变两车道,为何不能提前收紧?车道设计是否有过错?我们看相关标准——
根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3-2009》第6.2条【路面(车行道)宽度渐变段标
线】,对类似情况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路宽或车道数发生变化,其渐变段标线长度应通
过计算决定,计算公式如下:(图三)
以事发路段限速60公里、变化宽度3.5米计算,渐变段长度应为81米。而从现场照
片角度来看,看不到有渐变段的迹象。然后有媒体放出了这张航拍大图,显示第三车道
在隧道前确有一道收紧的渐变线。(图四)
这能成为道路设计合规的证据吗?——按比例估算,此“渐变段”长度仅有20米左
右,与国标中的计算结果81米相差甚远,而该国标属于强制性条文。
同时这张图也澄清了一个问题,这第三车道并非主线车道,而是由服务区汇入的“
加速车道”,一批洗地者立即如获至宝,马上攻击大巴司机“不走正道”,而道路设计
无责——在此说明楼主的态度,不否认司机可能存在疏于观察等方面的责任,但这与追
究交通设施的缺陷并不矛盾,而后者对于保障更多旅客的安全,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标,为什么要有规范,为什么要通过严谨计算来确定缓冲长度
,正是为了保护大众,即便路痴、路盲、疲劳驾驶也不至于随随便便命丧九泉。
洗地者提出的指责很好,各方都要依法行事。如果大巴车属于过路而并非服务区驶
出,的确没有必要进入第三车道,然而即便它误入此车道,是否违反交通法?——楼主
找不到违法依据。变速车道与主线之间是虚线,意味着双向允许跨越,除非利用低速车
道超车属于违章,通常的误入并不违法,通常也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前方见到收窄再并
回去就是了,只要有符合标准足够的渐变段,这不成问题。相信很多司机也有类似的误
入经历,合规的道路设计对此有容错度。在不能容错的地方,便会用只允许单向变道的
虚实线予以警示,这是合理设计的应有之义。
关于变速车道,也有相应规范,在国家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中,明确等宽变速车道也需要增加渐变段长度,对应60公里时速应为40米——显然,
涉事路段也不满足。
关于81米和40米的差距,楼主认为应采用前者。首先,国标高于行业标准,而且国
标是强制条文;变速车道也是车道,其收窄并线也应符合国标中“车道数变化”的要求
;另外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也明确“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强制性标
准”。
而发生此特大事故的路段,其渐变段长度无论是行业规范,还是国家标准,均不符
合,应视为重大缺陷。
另外这张图又牵出另外一个命题:服务区的选址问题。我们把卫星图拉远,可以发
现在秦岭一号二号隧道之间仅约500米长的山谷之中,设置了一座设施完全的“秦岭服
务区”,意味着有大量货车、大客、小汽车都会在这里选择休息或者加油,出入量可观
,对主线交通有不容忽视的干扰,选择在这极为狭促的隧道之间是否合适?(图五)
作为常识,隧道内外是事故高发之地,而本案所涉的西汉高速西安段更是榜上有名
,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十大“十大危险路段”,自2007年9月开通到2013年10月,事故共
造成139人死亡(公安部),当然加上这一次,今年稳登头名了。
进入隧道前后,尤其是像秦岭隧道这样漫长的高速路隧道,司机会经历强烈的光线
、视线乃至心理变化,需要全神贯注才能确保安全,距离隧道出入口过近的变道设计,
是极易诱发分心和误操作的因素,在很多交通专业的研究论文中,都得出类似结论,现
实的事故概率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前述《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规定互通式立交的变速车道的渐变
起点,应距离隧道出口1km以上,至前方隧道进口的距离,则需满足设置标志和标志以
后对洞口判断所需的距离。服务区出入口对隧道口安全的影响,与互通式立交出入口是
类似的。
在本案中,限于地形约束,从隧道出来立即拓宽为三车道,而在进入隧道之前又迅
速收窄回两车道,其与隧道口的间距几乎为0,完全没有缓冲时间,双向都是这样。无
疑,这是对驾驶员的严峻考验,如果有意利用此服务区,而从长达数公里的“稀敝惺
怀鲋螅估床患笆视Υ萄鄣难艄猓袂肟诒阋阉布浯砉芸赡芤⑺净媚铡
⒒怕叶⑹鹿省br />
而从服务区回到主线的车辆,则必须在不满足国标的逼仄距离内完成并线,否则便
是——撞墙,更要命的是你撞墙的速度是已经提升起来的速度……这样玩命的并线考核
恐怕令老*司机都胆寒三分。
如果赶上游客密集的假期,服务区往往人满为患,出入口排队司空见惯,在寻常的
高速路上,最多导致主线拥堵,然而在隧道区间拥堵,则非比寻常,即便没有诱发事故
,在暗无天日的隧道内一堵两个小时,也极易引发人员恐慌,乃至因尾气浓度而突发疾
病……隧道本应是最大限度保证不受干扰、不易引发拥堵的区域,竟被塞进了这样一个
规模不小的服务区,此设计是否考虑周全?
国标尚未作出针对性规定,但有地方标准已经注意到此隐患,如江西省《高速公路
服务区设计规范DB 36/ T 698—2013》就明确指出:服务区与隧道间距宜不小于1km。
在诸多交通专家学者的有关研究论文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虽然国标没有直接约束服务区与隧道间距,但只要把服务区摆在这里,在这总长
500米的山谷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符合国标的渐变缓冲长度,加速段、减速段都不够
,从卫星图中可以看到,对向隧道出口进入服务区的减速车道更为局促,一出隧道就并
线,哪有这么开车的?谁能反应的过来?
如果不能满足线路设计国标而强塞服务区,很明显也属于违规设计,整个服务区的
选址是有问题的,决策者需要出来走两步。
这是根本性的诱因,此两隧道之间,短短几百米一瞬而过,如果没有乱七八糟的拓
宽又收窄,没有什么进出服务区、第三车道的干扰和误导,而仅仅是干净利落的两车道
连接,这36人恐怕并没有机会死在这里。
作者:纸上建筑
2017年8月13日
F**0
发帖数: 5004
2
不要拿 国家规范/ Code 当挡箭牌。
--- 小将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南京的童鞋进来说说,这好好的高架为啥要拆了改隧道有人发了个出事路段的航拍图
这高速隧道设计确实不行南京千余辆私家车自觉给救援车辆让道
思来想去也没明白司机为啥要在隧道前右路超车又是南京:救护车送重症患儿隧道口被拦 收费员称时间没到
四川建筑物防震标准 ZT这秦岭隧道是傻逼设计的吧
秦岭航拍图说明版上的舔将都是从没开过车的专业人士说,隧道设计不合理
服务区离隧道口太近,本身就是极大隐患!我有一妙计解决隧道问题!
活该死人,国内基本没人质疑隧道入口的设计将军们这么骂隧道,主要是代入感太强!
大客司机还是太困了说实话我们要感谢开车撞墙的司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隧道话题: 车道话题: 服务区话题: 渐变话题: 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