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相关主题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转载)苏彤:首个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本应是他!
中国新闻网:“美国梦”破灭 留美中国学生去留两难抉择想起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汤飞凡
大陆已逝世的科学家中谁最该拿炸药奖给中国政府一个客观评价:专整中国人
中国最有资格得诺贝尔奖的人屈辱地离开人世汤飞凡——被中共迫害整死的中国疫苗之神
文革中被直接整死的理工科学部委员中国学生留美潮席卷全美 成美国第一大留学生源
屠呦呦的成功和越战有关,和文革没啥狗屁关系关于北洋民国时期的留学情况
中国人应该在195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纪念沙眼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去年8000名中国留美学生被开除 多因不诚实
诺奖水平,研究沙眼病原体的汤飞凡58年被迫害自杀留美学生面临两难境地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归国话题: 留学生话题: 中国话题: 留学话题: 汤飞凡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e
发帖数: 562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5期 作者:陈松友 范俊琪 时间:2017-12-28
17 0 新中国史 字号:A-A+
分享到:
0 收藏 打印
u=3984649085,2120359488&fm=27&gp=0.jpg
钱学森归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我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时,立刻在海外留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燃起了他们
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在爱国情怀的驱使和国家政策
的感召以及各进步团体的推动下,从1949年到1956年,海外留学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经历了无数曲折,从美、日、英、法等国返回祖国的怀抱,参加新中国建设,形成了留
学生归国热潮。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潮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共有5541人,他们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间
出国的。欧美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最多,达到4295人,约占留学生总人数的77.51%,其中
留美学生为3500人,约占留学生总数的63.17%,其他留学生多集中在英国和法国。其次
是留日学生,约占留学生总数之21.66%,其中2/3是由台湾赴日,另1/3是日本侵华期间
由伪政府派出。[1]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大多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约占总人数的70%
,研究社会科学的留学生约占30%。[2]1949~1956年,大量的海外留学生在祖国的召
唤下陆续回国,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归国潮呈现跌宕起伏之势,具体可
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次归国潮(1949~1951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政策还不十分明确,在针对中国留学
生回国问题上一度采取鼓励的态度,加上当时我国制定了鼓励留学生回国的政策,因而
形成了留学生归国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归国留学生的具体情况是:留学美国归国者
821人,留学英国归国者149人,留学日本归国者66人,留学法国归国者59人,留学加拿
大归国者12人,留学瑞士归国者11人,留学瑞典和丹麦归国者各5人,留学奥地利和印
度归国者各4人,留学联邦德国、荷兰和新西兰归国者各2人,留学比利时和意大利归国
者各1人,共计1144人。留美学生在归国人员中居于首位,约占同期归国人数的71.77%
;其次是留学欧洲者,约占20%;再次则是留学日本者,约占5.77%。[1](p.59)在
这些留学归国人员中包括: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翁文灏,核物理学家
朱光亚、邓稼先,化学家唐敖庆、彭少逸,气象学家叶笃正,教育学家曹孚、外国教育
史专家滕大春、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生物学家马世俊、李肇特、童第周、邹承鲁,材
料学家殷之文、闵嗣桂等许多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
(二)第二次归国潮(1952~1954年)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了重大转变,在对待华人留学生归国一事上也表
现出强硬的态度,设置各种障碍加以阻挠,致使留美生回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
统计,1952~1954年归国留学生共计280人,其中留学美国归国者 116 人,留学日本归
国者53人,留学英国归国者44人,留学法国归国者26人,留学加拿大归国者14人,留学
联邦德国、瑞士、荷兰、菲律宾归国者各4人,留学印度归国者3人,留学奥地利、比利
时、澳大利亚归国者各2人,留学马来西亚、瑞典归国者各1人。[1](p.59)这一时
期归国留学生中包括地貌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王乃梁,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梁晓天,
土木工程专家汪闻韶,教育家谢希德,化学家黄鸣龙、嵇汝运,数学家严志达等专家和
学者。
(三)第三次归国潮(1955~1956年)
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期的归国留学生人数较1952~1954年有所上升,他们大多是受到美
国政府阻挠和扣留的知识分子。在1954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强烈
谴责美国的非法行径,多次要求美国允许在美留学生和华侨回国,并获得国际舆论的支
持。1955年9月,中美两国就此问题达成了共识,并签订了相关协议,美国撤销了中国
留学生回国的禁令,被扣留的海外学子陆续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掀起了第三次留学生归
国潮。根据统计,1955年至1956年10月22日归国留学生共计308人,其中从美国归国者
有102人。[3]这一时期归国留学生中包括:物理学家钱学森、力学家郑哲敏、金属学
及材料学家师昌绪、化学家蒋锡夔、物理化学家汪德昭、生物化学家王德宝等著名专家
和学者。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潮的主要成因
(一)国家政策的感召
新中国成立伊始,要想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经济,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先进的
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
新生政权,就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和学者
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宝贵资源,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各种措施积极争取海外留学生归国

1949年8月20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举行了座谈会,通过听取一些已经归国
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来制定有关的政策,争取更好地为归国留学生服务。后来,由于这项
工作牵涉的部门较多,1949年12月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4](以下
简称“办委会”),为留学生归国后办理相关事宜提供便利。“办委会”的主要职责包
括:对海外留学人员做相关调查,尽可能动员其回国服务;做好留学生群体的宣传工作
,消除其思想顾虑;负责留学生回国后的招待事宜;处理留学生回国后的就业问题。[
1](pp.5~6)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和敌视的政策,并进行歪曲宣
传,这使许多留学生在回国问题上犹豫不决。“办委会”成立后,不断向留学生发去欢
迎函电,对新政权进行正面宣传,说明国家的政策,消除留学生们心中的顾虑,并积极
动员其回国。为了使归国留学生得到更好的接待,“办委会”与广州、上海等地取得联
系,设立了介绍留学生前往北京的接待站。英、美等国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规定
从1950年3月以后,只有拥有“中国入境许可证”的人才能拿到“过港签证”。为了尽
快解决留学生的过港难题,“办委会”在收到多名留学生的求助信后,立即拟定了中国
留学生回国的英文证件,这对留学生顺利回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当时许多留
学生在回国时还面临路费的困扰,“办委会”得知此事后,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申
请了4万美元,用于接济经济困难者。[1](p.12)
在对待留学生回国后的职业安排问题上,“办委会”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原则,在尊重个
人选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帮助。1952年11月,高等教育部成立,负责留学生归国事务,
为了进一步改进留学生的接待、管理和工作分配,高等教育部制定了专门的留学生工作
分配原则,即“应当从积极方面考虑如何发挥他们的专长,使他们能多做些工作,并且
尽可能地照顾他们的个人意愿”。[1](p.23)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949~1954
年登记在册的归国留学生一般都能顺利就业,就业人数占登记人数的97.6%。[2](p.
25)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也从侧面体现出当时我国人才极其短缺的
现实情况。
中国政府还通过各种舆论宣传来动员留学生归国,如1949年12月28日,政务院总理周恩
来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郑重邀请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回
国参加建设。[5]1956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向科学
进军”的号召,同时开始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6]随着我国对人
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为争取更多的人回国,1957年5月,周恩来又提出:“政府对留学
生回国,不管先后都一律欢迎,而且允许来去自由”,[7]这使海外学子感受到来自
祖国的温暖,从而更加坚定了回国的信念,且大多数留学生都收到了来自国内亲朋好友
的信件,这也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国内的情况,对其回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爱国情怀的驱使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归国潮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观层面来讲
,这与广大留学生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国家使命感密不可分,这也是这股潮流兴
起的根本动力。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持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赤子之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条件异常艰苦,能为留学生们提供的条件也非常有限,不仅无
法给予他们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没有精良的设施供他们做研究,即使是这样的情
况也不能阻止他们归国的热情。这些海外留学生大多是在中国遭受列强的欺辱和压榨下
离开祖国的,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成为他们最强烈的期待。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时
,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中华民族百年来独立自主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尽管留
学生们对新政权还不了解,也无法预知祖国的发展前景,但仍在他们心中燃起了新的希
望,这构成了其返回祖国的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海外知识分子开始启程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于1950年在归国途中发表了致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这样写
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
,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
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8]
留学生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始终将国家的命运
与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将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支撑,广大的
海外学子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在面对来自国外政府的重重压力和迫
害下依然坚持回到自己的祖国,只为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一己之
力。
(三)进步团体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归国潮,留学生组织尤其是进步团体的组织动员工作起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是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于1945年7
月在重庆成立的,很多成员后来都出国留学,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
1949年1月,美国中部几个州的中国留学生在芝加哥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后来美国其他地区也相继建立了分会组织。当年6月,各地分会代表在匹兹堡建立
了全美统一的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留美科协)。在这次成
立大会上,留美科协向中国留学生发出了回国号召,并表示:“凡从事科学工作而愿意
回国为人民服务,致力建国工作者,均为本会团结对象。”[9]至1950年3月,留美科
协的分会已经达到32个,会员约800人。为了使留美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的真实情况,
留美科协还组织编印了《留美科协通讯》,详细报道有关中国国内的情况,这在留学生
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留美科协号召留学生归国的举动得到了中国科协的支持,为此,
中国科协还专门致函,希望留学生们积极回国参加国家建设。
留美科协在推动留美学生归国的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考察,留美科协从成立至
1950年5月共有714位会员,182位会员先后回国,其中61位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0]后来,由于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留美科协被列为非法组织,于1950年9月被迫解
散。虽然从存在时间来看,留美科协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它在推动
留美学生归国事务中的作用。
相对于留美学生归国的困难程度而言,留欧学生的归国情况稍微好一些。1949年底,中
华全国学生联合会致函留欧学生,阐明了处在恢复和发展时期的新中国对留学人才的热
切期待,希望学有专长之人能回国参加建设。留英学生发起了“回国运动”,并成立了
多个社团组织,动员留英学生归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科研机构也积极发出邀请。
在法国也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团体,如中国文艺社、巴黎中国学生会等,这些团体都积极
动员留学生归国。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中国科协分会性质的团体存在,其宗旨是组织和
动员留学生归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很多留学生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回到了祖
国的怀抱。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潮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带有鲜明的历史和时代印记,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报国之志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从1949年开始,大约持续到1956年,后来在各种因素的
影响下渐趋消退。这期间,大批留学生毅然决然地冲破艰难险阻,奔向祖国的怀抱,为
祖国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生,甚至在后来的“左”倾错误时期备受迫害,依然坚持为国
家建设服务。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使他们具有这样的勇气呢?应该说这与留学生对国
家的高度认同和本身具有的报国之志密切相关。留学期间,他们长期饱受歧视,深谙国
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前途息息相关,新中国的成立使他们看到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
的希望, “从上到下一条心就是建设新中国,过去哪有机会?报国无门的日子不好过
。”[11]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回国参加建设,报效祖国。
(二)经历曲折的归国历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设置了重重障碍,阻挠留美学生归国。1951年9月以后,美国改
变了对华留学生政策,大多数留美学生尤其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留美学生,都在归国一事
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刁难和阻挠。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了造谣、利诱、职业上的留难、移民
局的留难、轮船公司留难、直接扣留等方式阻挠留美学生归国,例如扣留了中国著名航
空工程专家钱学森、物理学家赵忠尧等。
1950年7月,麦卡锡主义者诬陷钱学森为“共产党间谍”,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
格,就在钱学森准备以探亲为名回国时却遭到逮捕,尽管15天以后被保释出狱,但其人
身自由依然受到了极大限制。在经历了长达5年被软禁的生活后,1955年9月,钱学森以
“美国犯人”的身份被驱逐出境。钱学森被捕的真实原因,从美国海军副部长丹•
;金波尔的话语中即可看出:“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
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12]
1950年8月29日,物理学家赵忠尧等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当船抵达日本横滨
时,美国驻日占领军总部横滨情报人员对其进行无理盘问。9月12日夜,赵忠尧及罗时
钧、沈善炯三人被扣留,并用囚车押送至东京巢鸭监狱扣押。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后,引
发了首都科学家和教授的联名抗议,表示“坚决地要美国的一切有关当局立即释放钱学
森博士,赵忠尧教授和其他被扣留的人,让他们返回祖国并保证以后不得发生类似事件
”。[13]直到11月15日,赵忠尧等人才获得自由,经过多重波折最终回国。许多留美
学生归国都经历了此类遭遇。
与留美学生相比,留欧学生归国相对顺利,但也经历了一些坎坷。留英学生归国在办理
手续的过程中,时常受到英国政府的刁难。王绶琯回忆说:“当时英国政府刁难我们,
不让回来,说非要有香港的签证才行。当时从英国回国只有经过香港,没有别的交通,
而香港拒绝签证、拒绝过境,这样搞了好几年。”[11]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中国留
学生归国的努力,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艰难地踏上了回国之路。
(三)以华北为中心的区域流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的留学生在就业区域流向上也存在明显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首都
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及周围,这主要是因为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国的经济文
化中心。当时,也有一部分人在“办委会”的号召和动员下去往东北地区就业,这主要
是因为当时东北地区缺乏干部,在此情形下,“办委会”积极鼓励归国留学生支援东北
地区。相比较而言,当时西北和中南地区的归国留学生人数较少,西南地区寥寥无几。
1949年8月至1950年12月登记在册的归国留学生共有428人,去往华北地区的有297人,
约占总人数的69.39%;去往华东地区的有49人,约占11.45%;去往东北地区的有42人,
约占9.81%;去往中南地区的有17人,约占3.97%;去往西北地区的有11人,约占2.57%
;去往西南地区的有10人,约占2.34%;去往香港的有2人,约占0.47%。[1](pp.13,
17)此数据虽然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所有归国留学生的工作去向,但基
本流向较为明显。
(四)产生广泛的影响效应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热潮对我国社会的影响重大而持久。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归国潮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极为广泛,这首先体现在留学生归
国后的历史贡献层面,诸多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归国,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为我
国各项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其次体现在对中华文化和社会风气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众多
遍布世界各地、接受世界文化熏陶的留学生归国,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还
将多彩的世界文化介绍到国内,影响了国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加深了国人对世界的
认知。
另一方面,留学生归国潮产生的社会影响具有持久性。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在艰苦的物
质条件下投身到祖国建设之中,很多人成为相关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然不少专家
回国后历经坎坷和挫折,但他们矢志不渝,爱祖国、爱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成为他们奉
献自我的动力,他们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炽热的爱国之情在留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
用。
从长远效果看,留学生归国潮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不可估量的,这种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而且影响至今。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的贡献
1949~1956年,在各方的努力和帮助下,1700多名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们淡泊名利
、团结奋进,为急需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归国留学生们凭借自己
的学识和能力为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中国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国留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一)留学生在相关科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数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留美归国的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曾担任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作为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
论等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是1949年以后中国数学界乃至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
,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国际学术界有以华氏命名的科研成果,如“华氏定理”、“华
氏不等式”和“华—王方法”等。另外,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还有留美博士程民德,他
的主要成就是在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留学法国的吴文俊开启了中国的数学机械化研究
,严志达最早在我国从事微积分几何研究。
在化工领域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家,使我国在化学工业
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领域留美学生的贡献最为突出:留美博士侯祥麟是中国石油
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彭少逸是中国石油化学、多相催化和色谱等领域学术带头人;被
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的闵恩泽曾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是中国石油化工技术
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炼油催化应用学科的奠基人。此外,陈家
镛、陈鉴远、陈茹玉等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都在这方面颇有建树。
在现代物理学领域,留美归国的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直线
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界赢得了声誉;物理学家谢希德
在表面物理、固体能谱、半导体物理等方面颇有成就。此外,超声学家应崇福、金属物
理学家葛庭燧、核物理学家肖健等都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留英归国的主要代表有理
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程开甲,雷达专家张直中,力学家林同骥
,物理学家、力学家钱伟长等,他们都在相关领域成绩斐然。
在气象学领域,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世界著名气象学专家叶笃正,作为中国现代气象
学的主要奠基者,他长期从事地球科学的研究,在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
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大气运动适应理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为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0年回国的留美博士、气象学家谢义炳,作为我国现代天
气学和大气环流学的主要奠基者,长期从事大气环流、低纬度天气学和天气动力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他首次提出“台风群”的概念和切变不稳定理论,70年代末提出中低纬
度天气系统的概念模式以及湿斜压大气的概念和系统理论,晚年提出指数循环动力学理
论,他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对我国气象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地质学领域,代表性人物有留英归国的李四光,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的主
要奠基者,创立了地质力学,并运用力学理论来解释地壳运动现象,积极探索地质运动
与矿产分布规律,创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为中国地质科学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
出了卓著贡献。1950年留美归国的张炳熹,为中国的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探
、地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1949年留美归国的业治铮是中国海洋地质学创始人
之一;周廷儒是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留英归国的王鸿祯,涉猎的研究领域包括古
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大地构造学,尤其擅长珊瑚古生物学和历
史大地构造学;马杏垣是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
主要研究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等;翁文波在石油勘
探领域做出了贡献。留日学者郭承基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家,在我国稀有元素矿产资源
的普查、开发以及综合利用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也有一批颇有声誉的科学家。中国医学界的代表人物吴阶平,曾在美国芝加
哥大学进修,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开拓者,在该领域贡献突出。还有一些留美归国者如中
国制药化学、药物化学专业的早期创建者彭司勋、中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的黄翠芬、
核医学专家王世真等,都是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留英归国的楼之岑、药物学家沈家祥
等都在相关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留学生在教育和学科建设事业上做出的贡献
归国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归
国留学生不仅使我国原有基础学科得到了长足进步,也促使一些新兴学科从无到有,从
弱到强,甚至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在归国留学生群体中,硕士和博士占相当大的比
例。回国后,大约有30%的人选择在高校任教,由于其研究领域对新中国来说大多是紧
缺的,因此他们兼顾教学和科研两项任务,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在自己的研
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拓展了我国的教育领域,奠定了
中国自然科学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留美博士杜庆华是我国力学教育的先驱,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程
力学专业,还主持创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工程力学教学和科研骨干
人才,奠定了中国力学发展的人才基础。留美归国的刘恢先,开创了中国地震工程学的
研究领域,在推动地震工程学和抗震防灾研究工作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国家培养
了大批抗震科研人才。留美博士李恒德创建了核材料专业,也是我国离子束材料改性新
领域的最早开拓者。在化学学科的创建上,化学家唐敖庆于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归国后热衷于人才培养,组织了多次全国性的专题研讨会,为这一领域培养
了一批学术带头人;留美博士冯新德率先在我国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朱亚杰创建了北
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留美博士谈家桢于复旦大学创建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遗传学专业,为遗传学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都表明留学生
在促进我国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成绩突出。
在归国留学生中还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如吴阶平(曾任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校长,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谢希德(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留学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唐敖庆(曾任吉林大学校长,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曹建猷(曾任西南交
通大学副校长,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绍熙(曾任天津大学校长,留学英国曼彻
斯特大学),等等,还有许多教育家和教育机构的重要领导人都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以
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留学生在新中国国防及外交事业上的突出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自力更生进行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研制,留学生成
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担当者。归国留学生不仅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且他们还在归国
时带回来非常珍贵的图书资料和科研设备。其中最典型的是张文裕和王承书夫妇,他们
先后寄回国的图书资料有300多包。物理学家赵忠尧回国时为国家购置了加速器的大部
分组件,回国后领导建成中国最早的两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中国发展真空、离子源和
高电压技术以及核物理研究创造了科研条件。“导弹之父”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
研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55年回国后,出任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对
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留美归国的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参与组织了我
国第一颗原子弹、空投航弹、首次原子弹与导弹“两弹结合”的任务,参与指挥了我国
首次核试验,是我国核技术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为中国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在领导组织爆轰
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我国第一颗原
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过程中更是贡献卓著。我国在初建原子能和核工业时期,需要各个领
域的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为此有300 多位留学归国者为了适应国家的需要,放弃自己的
专业领域,转入原子能及相关专业学习研究,为极为落后的中国在科技研究领域提供了
宝贵的资源,也促进了中国国防事业的迅猛发展。“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离不开归
国人才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此,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对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突出贡献者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23位受表彰的
科技专家中,有留学背景的人达21位[1](p.217),这也足以说明归国留学生在此项
伟大工程中的突出贡献。
在外交事业方面,有很多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海外学子都聚集在外交部,他们为中国
的外交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看法。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
瓦会议上,我国外交人员的翻译能力着实让其他国家大吃一惊,其中留美归国的浦寿昌
、浦山兄弟的能力最为显著,浦寿昌以英语口译见长,而浦山以英语笔译见长,他们为
会议的圆满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正是因为留学生们心系祖国的前途和
命运,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忘我奉献,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载史册。
[ 参 引 文 献 ]
[1]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3页。
[2]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3]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第27页;姚蜀平:《留学教育对
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兼评留学政策》,《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6期。
[4]《关于办理留学生回国事》,《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3日。
[5]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当代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与引导在外留学人员回
国政策的形成、变革与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1页。
[7]《周总理参加留学生联欢晚会》,《人民日报》1957年5月12日。
[8]华罗庚:《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大公报》1950年3月4日。
[9]全国政协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国初期留学生
归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10]段异兵:《留美科协回国会员名考》,《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1期。
[11]刘文霞、李敏:《王绶琯院士访谈录》,《中国科技史料》1999年第1期。
[12]钱学敏:《日月璧合 风雨同舟》,《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4月8日。
[13]《首都科学家、教授联名抗议美帝扣押钱学森博士等暴行》,《新华月报》1950
年第11期。
a****2
发帖数: 3735
2
他们那时还不知道北大图书管理员最恨臭老九。
a****2
发帖数: 3735
3
b*******8
发帖数: 37364
4
校长时期开始一直就这样,当时普遍都海归,大部分国家还不开放移民或条件很苛刻。
l********e
发帖数: 3986
5
这批人的子孙78年后能跑的全跑了,不能跑的,也想着法的跑。
P**4
发帖数: 923
6
60~70年中国政府残酷迫害科学家,中科院系统229人致死
(博讯北京时间2017年2月10日 转载)

文革期间,在中关村福利楼上贴着一幅大标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许多从海
外回国的科学家看到这幅大标语不寒而栗。几乎所有的从海外回国的人都被怀疑成“特
务”。当时流行的口头禅是“海外归来是特务,监狱出来是叛徒。基本如此。”文革期
间,1950年代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有8人自杀,他们是清华大学的
周华章、周寿宪,北京大学的董铁宝,中科院力学所的林鸿荪、程世祜,南开大学的陈
天池,大连化物所的萧光琰,兰州化物所的陈绍澧。图:上排从左至右为陈绍澧、周华
章、林鸿荪、程世祜,下排从左至右为萧光琰、董铁宝、陈天池、周寿宪。

陈绍澧是1968年2月22日自杀的。1925年12月24日,陈绍澧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
1948年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衣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
。1950年陈绍澧回国,在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工作,后被调往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文革期间,陈绍澧被说成是从美国回来的特务,遭到迫害,后来自杀了。

周华章是1968年9月30日自杀的。1917年,周华章出生于江苏江阴,1939年从清华
大学地学系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48年3月赴美留学,1952
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数理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刚到美国时就公开表明了自己支持共产
党,后还多次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受到美国移民局的警告,在美国国
务院安全小组被建立“存档”。1953年1月周华章回到国内,任职于清华大学数学系。
文革开始后,周华章被说成是“特务”、“里通外国”,并被软禁在家中。当时有一张
题为“周华章是人还是鬼?”的大字报。这使得他心理压力很大,寝食难安,在其住所
跳楼自杀。

林鸿荪是1968年12月15日自杀的。1925年林鸿荪出生于天津,1943年春高中尚未毕
业就随父亲(印度中国银行行长)去了印度,后考入加尔各答大学化学系。1945年春赴
美, 1947年毕业于特拉华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得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50
年夏天,林鸿荪放弃不久即可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与夫人杨友鸾一起回国,后到中国科
学院力学所工作。文革刚开始,他就被指责为“特务”,并隔离审查,后服安眠药自尽
。林鸿荪的亲属认为自杀证据不足,而且不能排除他杀的嫌疑。

程世祜是1968年10月23日自杀的。1918年10月20日,程世祜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
1941年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曾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铁路技术标准委员会实习生
。1945年,程世祜通过国民党教育部考试去了英国,先后在曼彻斯特电器设备厂、格拉
斯哥城的机械制造厂实习。1949年9月赴美留学,1950年获犹他大学机械系硕士学位,
后获得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力学系博士学位,1955年1月回到国内,后到中科院数学研究
所力学室工作。根据1988年我采访李恒德的谈话记录,当时李恒德回忆说“程世祜是芝
加哥大学的,他从美国回来后,人家说,你在美国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来?”。文
革开始后,程世祜被指责成特务,受到迫害而自杀。

萧光琰是1968年12月10日晚自杀的。1920年萧光琰出生于日本(祖籍福建福州),
后移居美国。1942年毕业于坡摩那大学化学系,194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物理化学
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冶金研究所研究员、美孚石油公司化学
师。1950年回国,后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抗美援朝、反右运动等一系
列运动中,萧光琰都因直率的个性惹来不大不小的麻烦。文革开始后,他却未能逃此劫
难,被人怀疑是特务为美国提供情报,1968年10月5日被关进“牛棚”。有人对他进行
审问,对他拳打脚踢,甚至使用皮鞭,打得他遍体鳞伤。当时还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白屎”(博士的谐音)。在饱受了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后,萧光琰在牛棚服用安
眠药(巴比妥)自杀。当天下午,萧光琰的妻子,正在营城子农场劳动改造的美籍华人
甄素辉被拉到化学物理所,被要求继续交待萧光琰的罪行。在萧光琰夫妇被揪斗后,他
们15岁的女儿小洛连在嘲骂、追打中过着痛苦的孤独生活。12月14日,甄素辉和小洛连
也一起服用巴比妥自杀了。

董铁宝是1968年10月18日自杀的。1917年,董铁宝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39年从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参加抗日抢修滇缅公路桥梁工作,1945年赴美留学,
194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董铁宝偕妻子梅镇安和三个孩子绕道欧洲
回国,后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根据1988年我采访梅祖彦的谈话记录,当时梅祖彦回
忆说:“文化大革命期间,1954-1956年回国的这批人被叫做‘特务集团’。我们给中
国代表团写的那封信,没在名单上签名的被叫做特务集团的成员,在名单上签了名字的
,更是这样了。当时北大数学系的董铁宝被逼死跟这个事也有关系。董铁宝离开美国以
后,有人把他的稿费汇到中国来。这成为他的一个很大的罪状。在文革的时候,被说成
给他汇来的是特务活动经费。后来他被逼得没办法,自杀了。”有一天,董铁宝趁看守
人员不注意,离开了关押他的北大学生楼28楼,在北大附近的一棵树上上吊了。

陈天池是1968年12月20日自杀的。1918年陈天池出生于浙江诸暨,1941年从西南联
大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赴美留学,截至1949年先后获得路易斯安那大学研
究院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9月陈天池回到国内,在南开大学任职,后曾担任南开大
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总支书记兼副所长。文革期间,他被指责为“特务”、“里通外
国”。

周寿宪是1976年5月自杀的。1925年周寿宪出生于江苏淮安,1946年获得重庆中央
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和1951年分别获得密歇根大学电讯系硕
士和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搞过磁心位移寄存器的科学研究。1955年周寿
宪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参与研制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文革期间,周寿
宪被看作是从美国回来的特务,被整疯了,不堪忍受精神折磨,在其住所跳楼自尽。

“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是一副怎样的图景呢?

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
案堆积如山。据统计,“文革”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
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
占干部总数的16.7%。其中,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达
75%。据最高人民法院1980年9月统计,仅因刘少奇问题而受株连的“案件”就有2.6万
多件,被判刑的达2.8万多人。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
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
搞乱了。

经济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
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文革”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
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文革”期间,有5年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5.7%,1968年
增长-4.1%,1976年增长-1.6%。(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
大事记》)1978年2月,华国锋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由
于“文革”的破坏,仅1974年到1976年,全国就“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
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化上,这场由文化领域肇始的“大革命”,对教科文的摧残尤其严重。无数的中
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到1968年
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
全院被迫害致死的达229名。上海科技界的一个特务案,株连了14个研究单位,1000多
人。受逼供、拷打等残酷迫害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达607人,活活打死2人,6人被迫自杀
(《科技日报》2008年3月17日)。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没有组织过正式高考,交
白卷也可以上大学。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当年全国文盲半文盲多达2亿3千多万人。

作者:曹普,《学习时报》9月29日,原题:《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
来源:明镜新闻
(博讯 boxun.com)
P**4
发帖数: 923
7
海归博士萧光琰,1950年从美国回到大陆,本想报效国家,但是一家3口在文革中惨遭
迫害。萧光琰本人在1968年中共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关押,因不堪连续的残酷
殴打而自杀身亡。3天后,他的妻子甄素辉和15岁的女儿萧络连一同自杀。
萧光琰1920年出生与福建省福州市,后移居美国。1942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
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1945年12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
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1946年,萧光琰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1947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
员,1947年8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
1950年11月,萧光琰带着一批科技资料回到大陆,被安排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然而
,回到大陆不到9个月的时候,中共的〝思想改造〞运动开始了。他被列为〝重点批判
对像〞,并被追问〝回国的动机是什么?〞
之后,萧光琰被扣上〝思想反动〞、〝有卖国思想〞、〝带回资料是为了向上爬〞、〝
十足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等帽子。
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压得他患了严重的失眠症,长期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1958年底,萧光琰被中共定为〝白旗〞(即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一时间,批判〝老
白旗–萧光琰〞的大字报贴得铺天盖地:〝你对祖国毫无感情……〞、〝你带了点破资
料是为了往上爬……〞、〝你拿了高额工资,几年来没有任何成果……你执行的是挂羊
头卖狗肉,唯有理论高的白旗路线……〞。
1968年除夕,他参加单位的迎新联欢晚会时,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他听到报幕员高声宣
布〝活报剧《洋博士现形记》开始〞。
于是,大幕拉开,在小锣声中,一个按他的形像化妆的小丑出场了。〝小丑〞自报说:
〝在下萧博士,靠父母的造孽钱,在美国混了个洋博士,听说共产党在中国掌权,待我
偷点资料,混进中国,也好捞个一官半职……〞。
受到这番羞辱后,从此萧光琰自卑消沉,开会总是往角落里坐,一言不发,长期失眠。
当时就有人悄悄说:〝萧先生这样下去,此后非自杀不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一开始,萧光琰再次受到冲击和批判。
1968年10月5日晚9时,大连化学物理所的工宣队派出由20名彪形大汉组成的专政队,全
副武装,驱车萧家,抄收了萧家一切值钱的财物。
正在病中的萧光琰被抓进〝牛棚〞,接受无休止的审讯。〝萧光琰,你在美国挣那么多
钱,生活那么好,为啥回来?〞、〝你能把美国的资料弄到中国来,一定也能把中国的
资料弄到美国去,你老实交待,为美帝国主义搞了多少情报?〞
虽然是纠缠18年的老问题。可是,这次中共的〝专政队〞对他已不再只是怀疑和控制,
而是用〝三角带〞特制的刑具猛力抽打,抽得他连声惨叫。
〝专政队〞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白屎〞。因为当地人把〝白〞、〝博〞同音,于是当
年的博士,在中共眼里只是〝白屎〞,任人践踏。
在毒打下,萧光琰被迫写下了26份〝交待材料〞。然而,每交上一份得到的是一阵斥责
,伴以〝抽你的筋,剥你的皮〞之类的威吓。
1968年12月6日,在他挨过一顿皮鞭抽打之后,精神特别坏。〝放风〞时,他用微弱的
声音,喃喃自语。
12月10日晚,又是一次严厉的〝审讯〞和更凶暴无情的皮鞭抽打。12月11日清晨,当〝
专政队员〞厉声喝令〝牛鬼蛇神〞起床时,萧光琰再也不会爬起来,他死了。验尸结果
是,服过量安眠药自杀。
然而〝专政队〞却认定:萧光琰畏罪自杀,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胜利,并贴出了
〝特大喜讯〞晓喻全院,决定〝乘胜前进,深挖一切阶级敌人〞。
于是,〝专政队〞当天下午就把萧光琰的妻子,正在农场劳动改造的海运学院英语教师
,美籍华人甄素辉拉到大连化学物理所,向她宣布:〝反革命特务分子萧光琰畏罪自杀
,他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你要继续交待。〞
甄素辉没有表示她将怎样继续交待,也没有哭,只是向丈夫的尸体看了一眼,请求准许
她请两天假,回家照料多日不见的孩子,甄素辉的请求被批准。她当天就回家了。
直到12月13日,一连3天一直不见这家人的任何动静,敲门也不应。把门破开,却见到
甄素辉母女双双躺在双人床上,盖着被,母亲紧紧地搂着女儿,早巳停止了呼吸。经检
验,认定是服过用过量巴比妥致死。
人们压抑住对大人被迫害致死的悲伤,对于孩子的死,邻居们都忍不住泪水。
据邻居回忆,萧光琰和甄素辉15岁的女儿小络连特别优秀,她热情,聪明,美丽而健康
,15岁的孩子就长得像成年人的身材,而且特别爱学习,爱研究,小学就能自己装半导
体收音机……。
小络连在父母被揪斗后,在嘲骂、追打中过着孤独的生活。在死的前一天,小络连把自
己的照片郑重地赠给要好的小朋友〝留作永久的纪念〞,她是有着多么强烈的生之留恋
啊!
就这样,1968年12月11日至13日,3天之内,海归博士萧光琰全家含冤离世。
P**4
发帖数: 923
8
他是成功分离出沙眼病毒的第一人,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千年的传染病;他是中国第一代
病毒学专家,创造了一个个不可能的医学奇迹;然而在中共的“拔白旗”运动中,他成
为污言秽语下的冤魂。
中国科学技术史权威李约瑟赞叹他是“人类的朋友”“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位顽强的战
士”;当今世界最权威的微生物学教科书、病理学教科书,都记载着他为世界医学做出
的不朽贡献。在中国大陆,他也重获一定的声名与荣誉,但他的故事及个中辛酸正在被
国人遗忘。
他就是清末民初的医学界泰斗——汤飞凡。
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汤飞凡。(网路图片)
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汤飞凡(网路图片)
少怀悬壶济世心
汤飞凡出生的那一年,正值湖南家乡大旱。自幼目睹乡亲贫病交迫的他,遂生悬壶济世
之心。在他6岁时,汤父遵守易子而教的古训,把他送到世交何家的义塾学习。何家的
少爷——何键,即后来国民革命军的上将,对勤勉求学的汤飞凡青睐有加,不仅亲自辅
导他算数和自然,更将女儿许配于他。怀高远之志、结将门之亲,预示了汤飞凡传奇却
坎坷的一生。
1914年,教会学校湘雅医学院首次在全国招生,年仅17岁的汤飞凡立即放弃在读的工业
学校,参加考试。七年的专业训练,不仅磨练了他刻苦治学的精神,更让他对行医救人
有了具体目标。时值微生物学的黄金期,汤飞凡在时代感召下,立志终生研究细菌学及
传染病。
1921年毕业时,有同学邀请他一同开馆行医,汤飞凡断然拒绝:“当一个医生一辈子能
治好多少病人?如果发明一种预防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之后,他入北京
协和医院细菌学进修三年,掌握细菌学理论及实验方法。当时的中国有“南湘雅、北协
和”之说,汤飞凡已在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医学院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
经校方推荐,他又获得在哈佛医学院细菌系深造的机会。出国前,他与何二小姐何琏成
婚,夫妻俩同赴美国。汤飞凡没有选择当一名普通医生,而是步入崎岖而清苦的科学之
路,成为哈佛投身病毒学研究的第一个中国人。又是三年的进修时光,包括他在内的哈
佛人扮演着拓荒者的角色,证明病毒的微生物特性,以及寻找相关测定方法。
毕业后,他的导师再三请他留校,优越的生活条件、先进的研究环境及病毒学展露的前
景,的确让他向往。然而曾任湘雅医学院院长的颜福庆寄来一封信,改变了他的选择。
颜福庆矢志创办中国独立的医学教育体系,促成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成立。然而在经费、
师资紧缺的情况下,百废待兴,他想到了曾经的优秀学生汤飞凡。
在信中,颜福庆开不出诱人的条件,只是如实告知办学困难以及发展中国医学的殷切期
望。这封真挚坦诚的信彻底打动了汤飞凡,一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爱国豪情油然
而生。他立即在1929年春天,携妻子飞往上海,出任医学院细菌系教授。
1921年,汤飞凡毕业于湘雅医学专科学校。(网路图片)
1921年,汤飞凡毕业于湘雅医学专科学校。(网路图片)
中国病毒学的拓荒者
中山大学医学院开学时,只有8位老师,29个预科学生,而汤飞凡所在的细菌系则是一
片空白。他再次成为一名拓荒者,亲自设计课程、建立实验室,在教学之余进行研究。
1930年起,他陆续发表论文,开启中国病毒学研究。
两年后,他兼任英国雷氏德研究所的细菌系主任,有条件从事更复杂的实验。在上海的
八年教学与科研生活中,汤飞凡在病毒学领域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多篇论文被世界权威
专著及教科书援引,成为经典文献。如果历史允许,汤飞凡凭借他对医学的热情、坚韧
不拔的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定会取得更为惊人的成就。然而1937年爆发的抗战,
打断了他的研究计划。
汤飞凡是一位科技精英,也同时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在国家存亡之际,他却怀着为国捐
躯的大爱精神,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他报名参加“上海救护委员会”的医疗救护队,
并多次冲在战场第一线,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护。由于救护站离战场仅有几百米,数次险
被日军炮火击中。在三个月的前线工作中,他几度出生入死,却只回过两次家。
妻子何琏曾担心他的安危,身高仅有1米60的汤飞凡却毫不畏惧:“因为我目标小,炮
火打不中我,所以我干这个最合适。”
紧接着上海沦陷,汤飞凡原本准备随雷氏德研究所撤向英国,然而已担任卫生署长的颜
福庆又适时出现,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因战时的中国瘟疫肆虐,重建中央防疫处成为当
务之急。当汤飞凡收到老师的邀请信,再次燃起为国效力的情怀,转赴“大后方”昆明
担纲处长要职。
刚接手的中央防疫处,财政困难、设备不齐、产能低下、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汤
飞凡便重整旗鼓,带领有限的人员生产狂犬疫苗、牛痘苗等简单的药剂,维持日常开支
并有盈余;随后把防疫处变成国内唯一的微生物研究所,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疫苗和血
清。所制药品不仅送往全国各地,还为英美盟军所用,为世界二战的胜利作出贡献。
国民政府下属的中央防疫处因此名扬海内外。1934年,《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介绍了其
青霉素生产车间的艰苦条件:“没有自来水,只有一台又旧又漏、而且每天用完后都要
修理的锅炉;用过的琼脂要回收使用,回收的设备是一只破木船,放在湖里进行透析;
没有商品蛋白胨供应,完全自己制造……”汤飞凡带领防疫处的勇士们,克服重重阻力
,做出了世界为之惊叹的成绩。
抗战胜利后,汤飞凡随防疫处迁回北京旧址,重建战火后的家园。他在美国的资助下建
成占地万余平方米的中央防疫实验处总处,又凭借一套小型青霉素制造设备,建立中国
第一个抗生素生产车间。1948年,他主持生产每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堪比进口产品。
可以说,没有汤飞凡的努力,就没有中国病毒学的飞跃性发展。
汤飞凡身后获国际眼科防治组织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网路图片)
汤飞凡身后获国际眼科防治组织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网路图片)
汤氏病毒与衣原体之父的荣耀
转眼就到国共内战、中共篡权之时,汤飞凡作为科技精英、国民政府官员、国民党贵婿
,远离中共的掌控才是明智之举。随着国民政府的撤退,防疫处无法正常运作,他也打
算举家移居美国,重返哈佛。然而在出国前夕,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回到北京。在他心
中,自己只是个专注科技领域的学者,并不关心政治;他更舍不得中国刚刚起步的微生
物学,舍不得放弃辛苦创建的基业。
而中共在建政之初,也亟需汤飞凡这样的医学奇才“建设国家”;大陆民众饱受各种传
染病折磨,更需要大量的疫苗供应。汤飞凡便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共中央卫生部生
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他也竭尽所能,为恢复疫苗的研发
与生产而忘我工作。
1950年,他的团队成功遏制华北鼠疫的流行;1961年,他采用牛痘“天体毒种”和乙醚
杀菌法,能快速制出大量优质的牛痘疫苗,在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领先16年。
待国内疫情稳定,汤飞凡重拾少年壮志——发明一种可使亿万人免遭传染病侵袭的预防
方法。1954年,他回到实验室,重拾一度中断的科研——寻找沙眼病原体。
沙眼是流行三千多年、可致失明的世界性传染病。当时世界上约有1/6的人患有沙眼,
在中国,有近一半人患病,边远地区更有“十眼九沙”之说。而关于它的研究,单单分
离沙眼病原体一项就是困扰微生物界数十年的难题。沙眼危害深远、难以攻克,促使汤
飞凡下定决心,潜心于遏止这项传染病的研究。
那时的医学家专注于沙眼病原是细菌病原还是病毒病原的争论。早在1929年起,汤飞凡
就在上海进行7个月的实验,推翻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论断。20多年后,57岁的汤飞凡壮
心不已,再次挑战学术难关。由北京同仁医院的张晓楼提供典型病例,他带领团队开始
了全新的探索。
工作中最大的难度是病毒分离,汤飞凡经过1年辛苦努力,试过前人所有方法都未成功
,便独创“鸡卵黄囊分离病毒”的方法,配合青霉素、链霉素进行试验。1955年8月10
日,他第8次用新方法试验,终于成功分离出沙眼病毒,并命名为“TE8”。这一重大突
破,让汤飞凡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位中国人。
有成员催促他立刻发表论文,抢占世界之先。然而治学严谨的汤飞凡却知道,病原体必
须经过重复分离、体外传代、引起病变等论证,才能称作真正的病原。因而他不为名利
所动,又花费1年心血完成论证工作,才于1956年10月发表论文。
为保万无一失,汤飞凡不顾自身安危,把沙眼病毒植入自己体内,并在身患沙眼的情况
下,坚持40天不治疗。凭借“神农尝百草”的无畏精神,他成功积累了第一手宝贵而可
靠的临床资料,彻底结束病毒学界的争论。
他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即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各个国家先后用他的方法分离出沙眼病
毒,尊称这种病毒为“汤氏病毒”。1970年,学界将沙眼病毒与其它几种类似的微生物
命名为“衣原体”,而汤飞凡,正是公认的“衣原体之父”。由于找到了沙眼病原,对
症下药也就水到渠成,沙眼疾病在全球范围迅速减少,几近绝迹。
汤飞凡生活照。(网路图片)
汤飞凡生活照(网路图片)
医学名宿的迅速陨落
就在汤飞凡创造微生物学奇迹之时,迫害知识分子的“反右运动”也随即展开。由于汤
飞凡沉浸实验室的小天地中,无暇参与政治活动,因而暂时免受冲击。而1958年,继“
反右运动”后,中共又大搞“大跃进”,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拔白旗、插红旗
”运动。这一年,成为汤飞凡的受难殒命之年。
“拔白旗”即拔资产阶级白旗,把具有所谓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人士加以批判、斗争,
是中共迫害知识分子、加强文化专制的又一残忍手段。在大陆医学界,大部分“白旗”
是躲过“反右”一劫的知名学者。在卫生部的生物制品所,德高望重的汤飞凡就是一面
在劫难逃的“大白旗”。
1958年9月下旬起,汤飞凡就接到所里党委的通知,要求他检查资产阶级思想,接受群
众批判。26日,他不得已在一个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是“群众”认为他交待的都是无
关痛痒的小事,不能过关。
28、29日两天,汤飞凡在“全体党团员大会”继续检讨。为了“帮助”他过关,所里的
中共组织还私下安排批判发言,对他“万箭齐发”。两天之内,大会从“和风细雨”转
向“狂风暴雨”,起初他还能坐着交待问题,第二天就只剩挨批斗的份儿。随着气氛愈
发紧张,他的罪名也逐步升级,先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社会主义阵地上的一面大
白旗”,接着是“民族败类”“国民党反对派的忠实走狗”“美国特务”等。
更荒谬的是,他研究沙眼病毒的成果,被说成是把病毒、分离方法送给外国人,“出卖
国家利益”。29日散会时,主持人不依不饶地咆哮:“坦白交代低头认罪才有出路,不
然死路一条。”
30日那天,还有一场会议等著汤飞凡,但他万念俱灰,不愿继续接受无端的侮辱,在清
晨自杀身亡,中共宣称他“自绝于人民”。
人已去,身后风波却接连不断。文革时,他继续被打为“国民党残渣余孽”“漏网大右
派”“反动学术权威”,他的名字连同科研成就都被打入地狱,不见天日。发现沙眼病
毒的功劳,被中共移花接木,安到提供病例的张晓楼身上。
幸而,他的贡献最终为世人铭记。1980年,国际眼科防治组织向中国眼科学会寄来一封
短函,邀请汤飞凡参加国际眼科学大会,为他颁发“沙眼金质奖章”,纪念他的功绩。
此时,汤飞凡已故去20多年。中共原本安排汤飞凡的学生、当年参与沙眼研究的王克干
代为领奖,并通知当年独揽功劳的张晓楼一同赴会。
谁知在会议前一天,王克干被临时撤换,改由张晓楼一人领奖。他领到的奖章,也改刻
他与汤飞凡两人的名字,张氏还排在前面。回国后,张晓楼把奖章复制两枚,一枚自留
,一枚送给汤家,原件却上交中共卫生部。
汤飞凡的遗孀——何琏,和学生们一同发起呼吁,要求卫生部澄清事实。在求告无路的
情况下,将门虎女忍无可忍,于1986年8月致信国际眼科防治组织,要求还汤飞凡一个
公道。4个月后,该组织回信,肯定汤飞凡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事实,并补发奖章,上面
只篆刻汤飞凡一人的名字。至此,一雏医学丑闻落下帷幕。
参考资料:
京虎子,《中国人不应遗忘的名字汤飞凡》,收录于二闲堂网站。
责任编辑:李沐恩
P**4
发帖数: 923
9
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被迫害长达22年
陈克江
2017-07-6 14:14
Google+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李政道
束星北
极右派
著名物理学家
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在中共夺取政权的迫害
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中,被扣上“极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专政机关的
管制对象”三顶大帽子,肉体和精神都受到巨大的折磨。
【希望之声2017年7月6日】(本台记者陈克江综合报导)1952年年底,在山东大学礼堂
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学术报告会,主讲人是中国最著名的热力学家王竹溪。王竹溪是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学生,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福勒的学生。王先生介绍了国
内热力学的现状,也谈到了国际上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前景,以及他个人的认识和成果。
他一边讲一边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公式和重要的概念。
在讲了将近50分钟的时候,主持人问要不要休息一会儿,王先生说不用。正当他准备继
续讲下去的时候,一个身穿蓝色长袍、高大魁梧的先生走向讲台,他将双手撑在讲台上
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
质。”这位长袍先生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几乎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着叉,一
边解释错在哪里,一口气讲了大约40分钟。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束星北。
束星北(1907—1983),江苏江都县人。1926年,留学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1927年
,先到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学习,之后,到欧洲游学,在德国,被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
因斯坦聘为研究助手。1928年,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深造。1930年,受聘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助教,参与研究狄拉克方程。1931年,辞聘归国,历任浙江大
学、上海暨南大学、交通大学教授。在相对论、量子力学、无线电、电磁学等方面多有
建树。1945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雷达。中共夺取政权后,先后在浙江大学、山东大
学、青岛医学院任教。1978年后,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动力学的教学
和研究工作。
束星北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前,在浙江大学任教的17年。这个时
期,浙江大学有一个非常开明的校长竺可桢,这个时期,中华民国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学
术研究环境。因此,在美欧学术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如鱼得
水,与另一个物理学家,后来成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的王淦昌经常就学术问题进行
完全自由的甚至是脸红脖子粗的争辩,思想火花不断碰撞,结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
,使在浙江大学求学的学子们受益无穷。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一生最敬重的老师之一,就是他在浙江大学读书时的
教授束星北。1972年12月4日,李政道第一次回国时,在致束星北的信中写道:“先生
当年在永兴、湄潭时的教导,历历在念,而我的物理基础都是在浙大一年所建,此后的
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他的另一个学生、中国原子弹与核武器的开拓者之一程
开甲院士说:“束星北的物理学天赋是无人能及的,有极多的思想或念头在他那智力超
常的大脑里。而那些思想与念头,如果抓牢了,琢磨透了,就极有可能结出轰动世界的
果实。”
1952年,中国大陆高校搞了一次大的调整。束星北从浙江大学来到山东大学。山东大学
校长华岗被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紧跟形势,特别强调政治立场、政治观点
、政治态度、政治纪律。束星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他经常在在一些场合发表自己的不
满:“学生不是政治家,大学不是党校,谁要做政治家,就应该去专门培养政治家的学
校”。一次偶然的机会,束星北与华岗遭遇了,两个恪守自己信念与原则的人,将两种
不同的观念、思想的交锋演化成一场轩然大波,以至于在一次华岗主讲的“大课”上,
当他不点名的批判束星北的“糊涂观点”、强调马列主义哲学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
理”时,束星北站起来当众喊到:自然科学第一,马列主义哲学第二。
当时,中共对苏联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束星北看来,苏联是个专制主义国家
,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初期,他们之所以被
打得措手不及就是证明。他说,苏联一本像样的物理杂志也没有,科学全是抄袭德国人
的,科学家也大都是二流货色。苏联之所以不行,就是会议太多,政治学习太多。他认
为必须向最先进的国家学习。他曾公开讲,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言论是自由的,既不参
加政治学习,开会也可以随便不到,说错话甚至骂人也没有人斗你,而这个自由是科学
发展的保障,文化勃兴的基本因素。他还曾写信给高教部:“我听说高教部帮我们制订
教学大纲的苏联顾问是个副教授,他本来的教学经验就很浅薄,我们也得跟在他的屁股
后面转。我们为什么要这样,非得让人家当瘪三一样看?”
作为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在中国大陆,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遭人嫉恨的事,还满脑子自由
思想,这还得了。1954年下半年,山东大学决定对束星北展开公开批判,罪名是:反对
辩证唯物论,反对并抵制全面学习苏联。
经历了第一轮暴风骤雨后,束北星感到这政治不好弄,干脆离政治远一点吧。他突然想
到了改行,搞气象学研究。气象学不会有阶级性吧?因为是天纵之才,搞什么学问,就
立即能搞出名堂来,束星北在气象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很快引起轰动。中央气象局局长涂
长望等人向教育部提请山东大学增设气象研究室。束星北立即将这个气象研究室搞起来
了,并且引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关注。束星北雄心勃勃,他想在三五年内将山
东大学气象研究室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动力气象研究中心。可是,好景不长,“肃反运
动”降临。自1954年8月到1955年8月,束星北主持的气象研究室仅存活一年便夭折了。
1955年,毛泽东发动的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轰轰烈烈开始了。6月10日,《人民日
报》编者按口气极为强硬,断定胡风“同国民党特务早有联系”,“是帝国主义和蒋介
石的忠实走狗。”毛泽东亲自作序,以配合全国进行的深挖反革命分子的肃反运动。山
东大学在市委八人肃反小组的领导下,对旧知识分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排查后,束星北
的历史问题被重新翻出来了。
青岛市公安局《关于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束星北情况报告》中说,束星北1944年6月曾
在国民党的国防部二厅技术室充当顾问、副主任等职,曾为国防部三厅技术室试制过小
型交直流特工电台。1945年9月回浙大教书后,反苏反共言论极为嚣张,束表现一贯反
动,对抗思想改造运动,在国防部二厅工作时与美帝驻华情报部关系极密,从国防部二
厅返回浙大时,还带了4个来历不明的人,束家藏有无线电器材,解放后曾交出手枪一
支,特务登记时又拒绝登记。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肯定他是一较高级的军统特务。到山
大后,拉拢落后,组织小集团,破坏教学计划,并公开发表反动谬论,对抗和污蔑领导
,其反动气焰已达极点。
到7月底,上面的结论已经较为明朗,于是,给束星北派上了“卫兵”,一个带枪的便
衣跟踪束星北并时时出没于束家附近。8月初,束星北的气象研究室被贴上封条。学校
由系、学院和全校师生员工参加的批判斗争大会如急风暴雨。几天后,束星北的妻子葛
楚华受株连,遭批斗体罚。他的儿子在部队已被发展为预备党员也遭到批斗。
1957年,在毛泽东号召知识分子帮助共产党整风阶段,束星北又管不住自己那张嘴了。
1957年5月,在山东省委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做了题为《用生命维护宪法的尊严》的发
言,总共半个多小时的演讲,被台下欢呼的掌声打断20多次。“谈到人,即使是毛主席
也不能保证没有偶然的错误,如肃反时毛主席偶然说了句‘反革命分子可能只有百分之
几’一句估计猜度的话,但是后来竟成为肃反的指标。据说安徽省有一个铜矿,铜矿里
有一个领导就按百分之五的定额把四百人抓起来了。为什么是百分之五?我们看重‘人
治’是多么危险?”束星北用四句诗总结了他的观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
为宪法故,两者皆可抛!”
在毛泽东“引蛇出洞”的目的达到后,“帮党整风”马上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整肃知识分
子的“反右派运动”。束星北的上述言论,加上他以前的一些言论,都成了右派言论。
从7月底到8月初,束星北被围剿和批斗的频率是平均每天一次。最后,束星北被打成“
极右派”!1958年6月13日,中共山东省委肃反领导小组,在请示中央十人小组批准后
,将束星北认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建议由司法机关判处管制处分,留校控制使用
。1958年10月15日,青岛市市南区法院下达刑事判决书,判处束星北“管制3年”,刑
期自1958年10月14日起至1961年10月13日止。
极右派、历史反革命分子、被管制分子,这三顶帽子,犹如三座大山,将束星北压的喘
不过气来。不久,束星北被送到青岛月子口水库建设工地劳动改造。在月子口,束星北
每月只有20元生活费,妻子无收入,大儿子从部队回家无工作,一家人生活极其困难。
他的一言一行时刻受到队员、队长的监视,他的“罪恶”还在积累,不断的批判已成家
常便饭。1960年12月13日,一份《关于右派分子束星北表现情况的综合报告》认为:束
星北在管制劳动期间,不服从党的管教,反对互相监督,攻击肃反运动,对党极不忠诚
,反动立场没有改变。
月子口工程完工后,一个爱才如命的领导盯上了束星北,这位领导就是青岛医学院院长
兼党委书记张立文,1960年底,束星北被安排到青岛医学院。最初,束星北的任务是打
扫教学楼的厕所,清洗实验室、化验室的玻璃器皿。他像个机器人,上面说什么就干什
么。他打扫过的走廊、房间一尘不染。有个时期,学校开解剖课,束星北被安排到太平
间旁的一间小房子里制作尸体标本。
当时,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闹饥荒,饿死3860多万人。束星北夫妻俩加
上七个孩子,个个要吃饭穿衣,自然是难上加难,没办法,只好不断向亲戚朋友伸手,
向左邻右舍伸手,甚至向保姆伸手,家里能卖的东西大都卖掉了。一次到学校农场收地
瓜,他竟然偷吃了一个,被大家发现了,第二天就开了批斗会,他坦白了,是因为肚子
饿。
1961年底,束星北修复了医学院的一台损坏闲置多日的脑电图机。从此,束星北可以用
一技之长来进行自我改造了,青岛各大医院的仪器坏了,都找束星北做修理工。1962年
5月,张立文院长通知束星北写一份“摘帽”申请。可是,在不久后召开的“摘帽”大
会上,名单中却没有他。事后,人们才知道,他的帽子掐在中央十人肃反小组的手里,
连山东省也做不了主!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申:阶级斗争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毛泽东的指示传达青岛医学院,束星北的一切又恢复原状,先是停止工作,紧接着,恢
复了每周两次的“四类分子”的集中政治学习。没几天,医学院人事部门和保卫科便成
立了医学院、合江路街道办事处和束星北家庭的三级联合监改小组,监改力度一天天在
加大。
曾经才华横溢、锋芒毕露、正气凛然的束星北,被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
监管改造,变成了一个另外一个人:平日里,他不和任何人讲话,也没有任何表情。开
会学习,几乎一言不发。有时主任非得让他谈谈看法,他要憋很长时间,确实觉得把话
拿准了,才开口。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经常拿着一个小本挨个儿让人家给他提意见。然
后再便整理出来,上交领导,作为改造成果。他还主动要求给自己召开“评审会”,在
会上,人们怒斥他“立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出路只有一条,低头认罪,改变立场
,重新做人”。他诚惶诚恐,全部接受!他还主动承担了打扫厕所的工作。
文革期间,很多医院的仪器设备由于长时间闲置或使用不当,出现大量损坏、老化,修
理这些仪器成了束星北的一项重要工作。修理的报酬,他一概谢绝,他只要一个东西:
证明信。证明信一是要写明来往时间,二要有仪器修复后的验收报告,三要写明他在工
作期间的表现。
有一次,青岛某部队的雷达坏了,上门找束星北。经请示院领导同意后,载着束星北的
军车驶出医学院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束星北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团皱巴巴的旧毛巾
,递到陪同的参谋干事面前。他们不知何意,正疑惑着,只见束星北用那个毛巾扎住了
自己的眼睛。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陪同的军人觉得没必要,其中一个便将毛巾给扯
下来。可束星北很固执,又重新扎住自己的眼睛。修好雷达、拿上人家写好的证明信回
来的时候,束星北上车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先用毛巾蒙上眼睛!
1972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应邀到中国大陆访问,受到毛泽东、周恩
来等的会见。李政道曾向周恩来提出想见见自己的恩师束星北,并在很多场合提到束星
北的名字。此时的束星北正在青岛医学院分院接受劳动改造,头上还有“历史反革命分
子”和“极右派”两顶帽子,住在很差的两间平房中,生存条件恶劣,无法接待李政道
。最后,李政道离开中国之前,给束星北写了一封短信,表达了对恩师的思念和感激。
直到1979年底,束星北的问题才彻底平反,他被压在“三座大山”底下长达22年!
1983年9月底,一场小小的风寒将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击倒了,弥留之际,他提出将遗
体无偿捐给青岛医学院,做解剖和医学实验之用。他还特别叮嘱医学院搞解剖的张大夫
,一定要解剖他的大脑,会有发现,也会有一定价值的。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病情
恶化,撒手尘寰,终年77岁。
束星北死后,遗体移仪式非常隆重,报社、电台、电视台专门作了报道。之后,束星北
的遗体被送进太平间。半年之后,有人突然想起束星北,派人去看时,发现遗体已经腐
烂不堪。有关领导责成两个大学生将其送到医学院后面一片荒寂的树林子里埋掉。两个
大学生图省事,趁没人注意的工夫,就近将束星北的遗体草草埋在学校篮球场的双杠下
面。
就这样,束星北最后仅有的一点遗愿也落空了。一代天之骄子,28岁就成了名教授的束
北星回归尘土!
责任编辑:靳同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
n********g
发帖数: 6504
10
连船票路费都掏不起的人才

【在 t*******e 的大作中提到】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5期 作者:陈松友 范俊琪 时间:2017-12-28
: 17 0 新中国史 字号:A-A+
: 分享到:
: 0 收藏 打印
: u=3984649085,2120359488&fm=27&gp=0.jpg
: 钱学森归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我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时,立刻在海外留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燃起了他们
: 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在爱国情怀的驱使和国家政策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留美学生面临两难境地文革中被直接整死的理工科学部委员
留美就反美,归国就反共屠呦呦的成功和越战有关,和文革没啥狗屁关系
男女失衡 留美学生找到女朋友的概率是0.171? (转载)中国人应该在195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纪念沙眼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
中国留美学生被开除调查:成绩过低 学术不诚实 (转载)诺奖水平,研究沙眼病原体的汤飞凡58年被迫害自杀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转载)苏彤:首个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本应是他!
中国新闻网:“美国梦”破灭 留美中国学生去留两难抉择想起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汤飞凡
大陆已逝世的科学家中谁最该拿炸药奖给中国政府一个客观评价:专整中国人
中国最有资格得诺贝尔奖的人屈辱地离开人世汤飞凡——被中共迫害整死的中国疫苗之神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归国话题: 留学生话题: 中国话题: 留学话题: 汤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