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海航“危机史” 以“负债式收购”模式迅速扩张...
相关主题
惊爆债务违约,中国这家神一样的公司终于扛不住了21世纪经济报道迅速跟进:海航系扩张
借助“造岛模式”所形成的庞大土地储备忙总(海航原总经济师)分析海航扩张内幕
新浪开撕:海航“迷雾”:股权复杂隐秘 授信仟亿,政府补贴几党妈发声了:海航买遍全世界旗下两公司亏损 高杠杆并购模式备受质疑
从1千万到1万亿:海航集团像谜一样的存在人民币汇率急跌百点 中国贸易逆差成炸雷?(图)
纽约时报接棒郭文贵,爆料海航,附中文版全文淡定明志:美国拒绝蚂蚁金服并购
海航在华尔街遇冷:美国银行暂停参与其交易经历了2017年海外业务签约额未能完成任务目...
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海航随便捐资产证监会不管,银监会管吗?
今年1月,华尔街的成功企业家苏世民(StephenRe: 蔡慎坤:举国之力能否拯救海航?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海航话题: 收购话题: 亿元话题: 并购话题: 航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R
发帖数: 22479
1
海航“危机史”
以“负债式收购”模式迅速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海航们,实质上是以信贷膨胀所推动的资
产价格增值,掩盖了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让资本市场买单的同时,创造出一
个个“不败神话”。
三次危机
对于海航集团而言,此次债务危机,并非其第一次因激进扩张而遭遇“生存危机”,甚
至可以说,整个“海航模式”就是在不断的“并购扩张”与“资金链危机”循环中走到
今天的。
在1989年创立之初,启动资本“只够买个飞机零件”的海南航空,是凭借着1993年和
1999年在STAQ系统和A股市场两次上市,才募集到购买飞机经营航线的资金。
2000年之后,面对三大国有航空公司重组地方航空企业大潮,海南航空仍不得不以一系
列远超自身资本实力的跨区域并购,跻身“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才保住独立发展的
资质。
但因为收购地方航空公司而欠下超过20亿元“巨债”,海南航空随即陷入“资不抵债”
的困境,直到2003年意外爆发的SARS疫情:海南航空随即宣布由于“疫情影响等原因”
,公司巨亏近15亿元——亏损比例超过其他三大航空公司五倍以上。
摆脱了财务危机的海航迅速开始了新一轮并购扩张,在收购商业零售上市公司西安民生
的同时,还试图涉足证券、信托与商业银行的股权收购。
然而2004年“德隆事件”爆发,令监管层开始严查国内企业的“类金融控股”模式,海
航也因此被迫止步,并迅速将目光投向了以香港证券市场为代表的境外资本市场。
此后三年间,海航管理层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试图将旗下资产置入拟在港交所上市的
“大新华航空”,并以一系列复杂的资产置换与股权结构安排,实现了由原管理层所控
制的“海航集团”实际控制大新华航空,并间接控股上市公司海南航空的多层股权控制
架构(参见南方周末2011年12月8日《谁的海航》)。
因为上市模式及所有人结构的争议,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新华航空上市最
终功亏一篑,反而将海航集团推入了空前的债务危机之中。
此时,上市公司海南航空继续发挥特长,在大幅溢价收购海航集团旗下资产后,于2008
年再度报出14.24亿元巨亏。
海南航空于2007年底将其6亿元投资建设的北京科航大厦以“工程成本价”转给海航集
团,又于2008年12月以17.28亿元高价向集团回购大厦股权,仅此一笔交易带来的“非
经营亏损”便高达11亿元之巨——类似的故事在海航集团此后近十年的并购扩张中不断
上演。
就在海南航空报出巨亏的2008年,海航集团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打造“物流航运业务”板
块的发展规划:计划五年内打造规模达200艘的远洋运输船队,并展开全球集装箱运输
业务。
而支撑这一计划所需的巨额资金,则来自其2009年收购控股并拟推动上市的造船企业金
海重工。
为此,海航集团一手投入数十亿资金收购金海重工股权,另一手给出高达百亿的造船订
单,令多年巨亏的金海重工在首轮私募融资时便获得高达118亿元的估值。
然而,海航管理层这次“赌错了”航运市场复苏周期:随着“4万亿”投资刺激下短暂
反弹的航运市场再度下滑,造船和航运业务的双重亏损,堵死了金海重工上市融资通道
,再度令海航陷入“四面楚歌”的狼狈处境。
此时旗下已经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海航集团,再度展开高达百亿规模的“资本腾挪”:
旗下天津海运(现名天海投资)和渤海租赁(现名渤海金控)先后宣布总金额超过200
亿元的定向增发和重大资产重组。(参见南方周末2013年9月20日报道《跨国扣船事件
背后的资本暗战 海航金“船”脱壳》)
这两家“异军突起”的上市公司,随即成为了海航新一轮并购扩张的“主力军”。
狂飚突进
2011年5月海航资本(原海航实业)将旗下渤海租赁资产注入上市公司ST汇通,原来资
产仅数亿元的水电设施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净资产六十多亿的“融资租赁第一股”。
在借壳上市前两年,渤海租赁以项目和房产抵押等方式融资近150亿元,将母公司海航
实业的资产负债收购殆尽,一举化解了此前大新华航空上市失败留下的巨额负债。
上市两个月后,公司出资收购海航香港全部股权,将集团前期飞机收购中的负债也一并
承担下来。两年后,渤海租赁再度出手,以81亿元出资接收了海航集团境外并购的集装
箱租赁企业seaco SRL。
两次收购出资总额高达105亿元,在母公司海航集团“转手倒卖”获利近15亿元的同时
,也令渤海租赁总负债剧增至362亿元。(参见南方周末2013年10月18日报道《上市公
司“双重关联交易”的秘密 海航关键“棋子”》)
负债累累的渤海租赁随即展开一系列跨境并购,收购多家集装箱和飞机租赁企业后,至
2016年已形成管理飞机近900架(全球第三)、集装箱合计403万CEU(全球第二),总
资产高达2166 亿元的“庞然巨物”。
2016年1月,渤海租赁改名为渤海金控,变身为海航集团“金控平台”。在一系列重组
并购下,该公司已拥有天津渤海、皖江租赁、横琴租赁等多家地方金融租赁平台,并参
股渤海人寿、联讯证券、天津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聚宝互联、点融网等互联网金融平
台,成为一家融资触角无所不达的“类金融控股平台”。
此时公司净资产仅为311亿元,2016年净利润2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甚至不足
以偿负其高达1800亿元负债的利息。
而据媒体调查显示,渤海金控旗下Avolon对美国飞机租赁企业高达103.8亿美元的收购
资金中,“不超过85亿美元”来自境外银行摩根士丹利与瑞银。
令人不解的是,过去一年中,多家券商及研究机构对渤海金控这一“高负债、低收益”
并购扩张经营风险视而不见,仅凭被收购企业并表带来的利润增长,便一路看好公司“
后续业绩增长”,并给出远高于公司市值的“增持建议”。
同样诡异的“资产规模膨胀”与“主营业务转型”也出现在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天
海投资身上:原名天津海运的这家上市公司,曾被外界视为金海重工上市失败后,海航
重组旗下海运物流业务的核心平台,并于2013年定向增发120亿元,拟收购大新华物流
旗下船舶资产。
在经历了两年入不敷出的惨淡经营之后,2015年天津海运“华丽变身”:宣布更名为天
海投资,并将业务由单一集装箱船舶运输转向“多业务船舶运输及物流上下游产业”。
当年总营收7.2亿元,净利润2.5亿元的天海投资,随即向同年营业收入430亿美元的国
际IT产品分销巨头英迈发起了“蛇吞象”式的并购。为了筹措高达60亿美元的并购资金
,天海投资变更前期募集的120亿元定增融资,最终于2016年底实现对英迈国际的收购
,同时剥离部份海运业务资产,一举转型为“高科技跨国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招商证券2017年3月的研究报告内指出,天海投资此次收购得到了国内
资本市场著名“玩家”刘益谦旗下国华人寿的“深度参与”,并明确指出通过参与定增
和委托银行贷款方式,国华人寿在收购中“合计投入133亿人民币”。
借助国内险资实现“空手套白狼”式跨境并购的天海投资,总资产迅速由2015年的127
亿元膨胀至2017年的2314.4亿元(预估)。
然而蹊跷的是,据长城证券2017年11月研报数据,公司总负债竟然也从2015年的4.7亿
元,飚升至2017年的2314亿元(预估)。这意味着公司净资产几近为零,天海投资变成
了一家全部由负债构成的“壳公司”。
面对这一堪称荒谬的资产负债表变化,长城证券的分析师似乎并不在意,而是着力推荐
他们所理解的“航空业场景+云计算平台”的“高科技前景”。
此时,天海科技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宏伟蓝图中,无意间透露出更加庞大的收购重
组计划:在“海航云”全球落地的规划中,预计估值超过28亿美元的瑞士航空服务商
Swissport,斥资65亿美元获得控股权的希尔顿酒店集团,以及花费14.5亿美元收购股
权的瑞士机场零售商Dufry,都将成为海航“云战略”的一部份。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些高达百亿美元规模的海外资产,未来还将通过重重复杂的跨境
股权结构安排,由天海投资的市场化股东们一一“消化”。
而为了实现这一“海航云“战略整合落地而需付出的后续成本,以及”海航云”模式在
未来全球“云计算”市场中的竞争力,则远在证券分析师们的视野之外。
“红舞鞋”与新周期
回顾海航集团过去十余年中的多轮并购扩张,除了早期为了生存而被迫收购地方航空公
司之外,2004年之后的海航似乎被套上了一双安徒生童话中的“红舞鞋”,在越滚越大
的负债与不断爆发的危机中不停奔跑。
2004年到2008年期间,海航的多元化战略几近失控,旗下囊括了航空、商业、物流等八
大业务板块,子公司总数超过700家。在通过大新华航空上市整合业务的努力失败后,
海航随即陷入了经营危机。
就在这一生死关头,“四万亿“刺激政策及各地方政府与银行联手“放水”,为此后数
年的中国经济体系内增加了数十万亿规模的货币供给。海航立刻抓住了这一机会,以不
断并购中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再度以上市公司报亏“撇账”的方式,一举摆脱了
前期坏账。
但在这一轮扩张中,海航寄予厚望并投入巨资打造的物流业务板块,再度随着市场周期
下滑与上市冲刺失败,而陷入新的巨亏之中;而集团在“豪赌”物流业务过程中,与外
部投资者所设下的“对赌式”融资协议,成为令其被迫展开新一轮并购的资本压力。
2012年前后海航经历了一轮大规模收缩重组,撤销多个区域总部、关停200多家企业并
将其八大业务版块收缩至五个。
但就在此时,金融监管体系“政策松绑”所催生的金融混业形态,再一次将中国金融市
场推入规模空前的广义信贷膨胀与“资产泡沫化”进程,存在多年的“土地证券化”融
资模式也在“大资管”市场催化下,变成了几近失控的“货币创造机”。
短短数年内剧增近百万亿规模的银行资管与理财资金,与估值膨胀至270万亿元规模的
房地产市场相互激荡,催生了规模空前的资本泡沫与影子银行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本已进入收缩调整周期的海航再次抓住机会,借助新机场扩建与“造岛模
式”带来的新增土地资源,继续以“土地银行”模式展开一系列境内外“超级并购”。
然而,在连续两轮信贷膨胀推动下的产能过剩,已经无力再支撑这场“泡沫游戏”。
经济学家、原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樊纲指出,2008年国内统计钢铁产能过剩时,是4亿
吨需求,6亿吨产能,“三分之一过剩”;而到了2011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推出后,
变成了“6亿吨需求,12亿吨产能”。
迅速膨胀的地方债务推动下的资产泡沫,在带来社会成本急剧增长,社会整体生产率大
幅下滑的同时,令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不断“脱实入虚”,陷入依靠杠杆融资维系的“资
金空转”困境。
樊纲坦言,如果没有房地产限购和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房价飙升、炒房团满天飞
”的房地产狂欢可能持续两三年甚至更久,之后就是资本市场崩盘与真正的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别说恢复增长,是否出局都不知道”。
十九大之后推出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正是为了通过未来数年“资产负债表收缩”的
危机应对与调整,为中国经济未来20年乃至更长远的健康发展赢得历史机遇。
在新的政治经济周期下,草莽式的混业金融业态正面临着统一监管的新约束,负债式收
购的“转杠杆”滚动模式已无法持续;信贷资金回表对银行带来巨大不良资产压力,逼
迫银行们不断收缩信贷规模;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统一监管的短期限制和租
贷并举长效机制下,也将在整体上进入资产价格平稳下行阶段。
面对这一轮全新的宏观经济背景,过去十余年中以持续不断的“负债式收购”扩张到今
天的海航们,是到脱下那双“红舞鞋”的时候了。
o*****p
发帖数: 2977
2
好。赞习胖玩真的。
g********0
发帖数: 6201
3
这就对了王五,拿民进党的钱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加入反盗国贼的行列,立下功劳,才
有可能受到朝廷招安,彻底洗白上岸,弄不好还能弄个封妻荫子,这样的好事,你难道
不考虑考虑?
r******n
发帖数: 4522
4
这样看,小燕子那种就是过家家而已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Re: 蔡慎坤:举国之力能否拯救海航?纽约时报接棒郭文贵,爆料海航,附中文版全文
海航集团背后的裙带关系网海航在华尔街遇冷:美国银行暂停参与其交易
铁路网规划调幅或小于预期 高层仍持有肯定态度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
反腐结束? 茅台股票暴涨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华尔街的成功企业家苏世民(Stephen
惊爆债务违约,中国这家神一样的公司终于扛不住了21世纪经济报道迅速跟进:海航系扩张
借助“造岛模式”所形成的庞大土地储备忙总(海航原总经济师)分析海航扩张内幕
新浪开撕:海航“迷雾”:股权复杂隐秘 授信仟亿,政府补贴几党妈发声了:海航买遍全世界旗下两公司亏损 高杠杆并购模式备受质疑
从1千万到1万亿:海航集团像谜一样的存在人民币汇率急跌百点 中国贸易逆差成炸雷?(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海航话题: 收购话题: 亿元话题: 并购话题: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