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盘龙城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
相关主题
武汉将来真正的城市中心是武昌中国媒体公开列表南沙诸岛
古汉阳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朝代的首都相关成果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武汉盘龙城遗址就是商朝的早期都城人种西来就是说原始人在没有文明以前来到东亚
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西来说的又一清奇思路——海上西来说
东湖加省博人文底蕴超过西湖加灵隐中原文明发祥地
学古文要读楚简盘龙城楚王13陵省博不是假的吧
三千里锦秀江山到底指得什么?盘龙城完蛋了
用希腊建筑踩希腊文明就是无知的表现。新东方开西班牙语班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化话题: 石家河话题: 盘龙城话题: 黄帝话题: 文明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2
发帖数: 632
1
武汉盘龙城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
发布时间:2018-10-23 09:38:31
武汉10月22日电(记者廖君)学界曾普遍认为,早期青铜器为夏商中原王朝垄断,
由都城统一生产。“盘龙城遗址联合考古项目”联合考古队近日披露,盘龙城发现了大
规模铸铜遗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将改变学界主流观点。
为了进一步发掘出盘龙城遗址的功能与性质,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近日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开始了
新一轮合作。
在未来3年时间,中美联合考古队将重点研究盘龙城遗址聚落形态和布局、手工业生产
、自然环境变迁、区域聚落形态分布与互动等。
据介绍,武汉大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多家单位5年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盘龙城进
行考古发掘。考古队先采集到一个石范,即古代铸造工具用的模子,遂顺着线索往北开
展工作,后在盘龙城小嘴遗址发掘1000多平方米,惊喜地发现了用来浇铸青铜器的
陶范。此外,又发现各个生产环节相关遗物,如铸铜原料木炭,炼完铜的铜渣,打碎准
备回炉的铜器等,及铜颗粒、坩埚等。随着考古工作推进,考古队还发现了灰沟、灰坑
、房屋等遗迹。
为增强结论科学性,考古队和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对这一区域进行了XRF(X射线荧
光分析仪)地表探测,证实该区域为高铜含量地带。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说,盘龙城铸铜遗址是目前所见唯一远
离都城的大规模铸铜遗址,其复杂程度远超想象。盘龙城不仅是曾经认为的“商王朝南
下的军事据点”,而且是有独立青铜器铸造的地方中心。
盘龙城是公元前16-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反映
了以夏商王朝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
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城邑遗址,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
武汉城市之根。
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经历了60多年考古发掘,出土大批青铜器。曾
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
w********2
发帖数: 632
2
位于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距今约3500年,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是中国南方保存最
完整的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发掘出墓葬80余座,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青铜大圆鼎
、大玉戈等国家一级文物数十件。
本次展览分“青铜古鉴”“吉玉精粹”“天石美朴”“陶韵流芳”四单元,展出青铜器
、陶器、玉器、石器等各类文物200多件。有我国已知最早使用分铸法铸成的青铜卣,
有商代前期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圆鼎,还有目前所见商代前期最大的青铜钺。
此次还重点展出了盘龙城遗址考古最新发现。2013年重启考古工作以来,已基本摸清盘
龙城遗址分布范围,发现和定位了一些重要遗迹。同时出土了多件重要遗物,如青铜带
鋬觚形器为过去所未见。这些珍贵文物都在此次展览中首次显露真相。
L*******e
发帖数: 1
3
你们外f怎么这么严重 为什么要搞中美联合考古 有病吗?
w********2
发帖数: 632
4
今天的消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余人杰等研究员,通过对商代盘龙城遗址李家嘴二号
贵族大墓出土的铜版的研究,成功的初步解读了夏代文字。
湖北盘龙城遗址为商代中早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年代约公元前15世
纪左右。根据发掘资料,这里在商代早期就有古人定居。李家嘴二号墓是盘龙城保存最
为完好的一座贵族墓葬,墓口为3.67米 × 3.24米,残深1.41米。墓内有精致的雕花木
椁,外壁阴刻饕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涂朱,余地者涂黑。椁内有棺。墓主的随葬品有
鼎、甗、鬲、圈足盘、小盘、罍、盉、斝、觚、爵等青铜礼器23件,还有钺、戈、矛、
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在清理墓主棺椁时,考古人员在棺底发现不明用途的铜
板九块,平铺于棺底。铜板的两面面均有铭文,正面为商代中期文字,出土以后已成功
解读,内容是墓主的祭文。但是铜版背面的文字却一直困扰着考古工作者。(见下图)。
铜版正面的商代中期文字
铜版背面的未知文字
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在盘龙城遗址早期堆积中发现大量刻有这种未知文字的陶片,对于
陶片上刻符文字的含义,考古学者们莫衷一是。
余人杰研究员自1974年参与盘龙城遗址二期发掘以来,致力于这种未知文字的破解工作
,终于获得成功,并于今天向外界公布了这一成果。铜版背面的文字经确认为夏代文字
,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铜板背面文字的含义与正面相同。也正是因此,这九块铜
版上的文字才最终得以破解。同时,余人杰研究员利用铜版铭文对盘龙城出土的大量陶
片进行了初步解读,并参照历史典籍,为我们勾勒出了盘龙城的早期历史。
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夏太史令终古向夏桀哭谏,夏桀不听,终古遂携他管理的国
家档案投奔商人(基本上印证了《吕氏春秋·先识览》的记载)。终于,鸣条之战,商
王汤率战车七十乘,敢死之士六千,击败夏桀,夏桀逃亡三鬷(现在的山东定陶),商
人乘胜追击,夏桀又逃奔南巢氏(现在安徽巢湖北岸),夏朝灭亡,商王汤建立商朝。
后来终古怀念故夏,向商王汤请求搜访夏桀后裔,以不绝夏禹之祀,商王应允,终古最
终在南方寻访到夏桀之子予夫,于是商王便将盘龙城一带分封给予夫,并让终古辅佐予
夫。。。 。。。
对于盘龙城夏文字的进一步整理还在进行中,相信在不久以后,我们就可以获得关于夏
的更进一步的考古文字资料。
w********2
发帖数: 632
5
于是商王便将盘龙城一带分封给予夫,并让终古辅佐予夫。
w********g
发帖数: 3780
6
我觉得一起考古完全没问题啊,挺好的
怎么就成外F了?


: 你们外f怎么这么严重 为什么要搞中美联合考古 有病吗?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们外f怎么这么严重 为什么要搞中美联合考古 有病吗?
t******r
发帖数: 8600
7
11111111111111
w********2
发帖数: 632
8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于是商王便将盘龙城一带分封给予夫,并让终古辅佐予夫。
w********2
发帖数: 632
9
完全是象形文字。
L*******e
发帖数: 1
10
美国的中国历史也比中国发达?
别闹了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一起考古完全没问题啊,挺好的
: 怎么就成外F了?
:
:
: 你们外f怎么这么严重 为什么要搞中美联合考古 有病吗?
:

相关主题
学古文要读楚简中国媒体公开列表南沙诸岛
三千里锦秀江山到底指得什么?相关成果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用希腊建筑踩希腊文明就是无知的表现。人种西来就是说原始人在没有文明以前来到东亚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c*********d
发帖数: 9770
11
余人杰咋又变成“考古研究员”鸟?
我老记得他曾经在人大做过讲座,讲他是如何在3个月内把1000元压岁钱通过投资变成
60亿的。
“我是凭借1000块压岁钱发家致富的,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2013年,我用1000块压岁
钱,以500元的价格买入了比特币,在比特币8000的时候选择卖出,我一下有了16000元
,然后我20块钱买了莱特币280抛的,我就有了224000元,接着我在以太坊30的时候全
仓买入,2800抛的,成功赚到2000万,然后我就上大学了。17年毕业以后,我再次以
4000块的价格从新买入比特币,在比特币12万5的时候全部抛售了,我只用一千块压岁
钱,轻松赚了60多亿人民币。”

)。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的消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余人杰等研究员,通过对商代盘龙城遗址李家嘴二号
: 贵族大墓出土的铜版的研究,成功的初步解读了夏代文字。
: 湖北盘龙城遗址为商代中早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年代约公元前15世
: 纪左右。根据发掘资料,这里在商代早期就有古人定居。李家嘴二号墓是盘龙城保存最
: 为完好的一座贵族墓葬,墓口为3.67米 × 3.24米,残深1.41米。墓内有精致的雕花木
: 椁,外壁阴刻饕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涂朱,余地者涂黑。椁内有棺。墓主的随葬品有
: 鼎、甗、鬲、圈足盘、小盘、罍、盉、斝、觚、爵等青铜礼器23件,还有钺、戈、矛、
: 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在清理墓主棺椁时,考古人员在棺底发现不明用途的铜
: 板九块,平铺于棺底。铜板的两面面均有铭文,正面为商代中期文字,出土以后已成功
: 解读,内容是墓主的祭文。但是铜版背面的文字却一直困扰着考古工作者。(见下图)。

w********2
发帖数: 632
12
这处湖北遗址终于补齐5000年历史,却暗示华夏文明起源不在河南?
作为中国人,经常自豪的说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然而很多国外学者不予承认
,只承认商朝至今的3700年历史,即使很多国内学者如易中天等也认同这一观点。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是商朝之前的夏朝而没有出土的文物和遗址来支撑,更不用谈夏朝之前的
三皇五帝了。
三皇五帝
而中国当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夏王朝纪年范围是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并且
认为位于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基本符合夏朝的年代,就是传说中的夏朝。二里头都城
遗址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
,包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青铜爵。由此也认定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
是即使算上夏朝,中华文明历史也只有4100年,距离5000年历史还有900年的差距。
二里河城墙复原图
湖北天门石家河聚落考古新发现给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提出了新的佐证。石家河遗址位
于湖北天门市石河镇,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
的史前聚落群,面积约8平方公里。
石家河城墙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遗址,主
要包括油子岭文化(距今约 5900—5100年)-屈家岭文化( 距今约5100—4500年)-石
家河文化(距今约 4500—4200年) -后石家河文化( 距今约4200—4000年) 四个阶
段的遗存。
2014-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对石
家河遗址核心区进行系统勘探,并重点发掘谭家岭、印信台、三房湾等遗址,共计勘探
面积约3平方公里,发掘面积约3375平方米,这一次取得了新的突破。
石家河出土文物
新发掘的谭家岭城址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据鉴定,
其始建年代属于油子岭文化晚期,是同时期中国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三房湾遗址
发现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印信台遗
址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规
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
石家河出土文物
最为关键的是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的聚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横空出世,并且以石家河城址为形成面积达8平方公
里的聚落群。
石家河城墙
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最重要的条件是城市的出现,所以石家河遗址完全展示她作为
一个文明社会的存在。而且,据出土文物和遗址鉴定,石家河文化是青铜时代文化,距
今约4500─4000年。
据此,以郭静云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新论: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才
是中原文明发祥地。甚至认为:天门石家河城或为夏王朝都城。而现在二里头遗址是该
文化位于北边的一个城邦。
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 “中央”的势力衰落。在其东边同属江汉平原的武汉盘龙
城,成为新的中央集权。该学者大胆断定:盘龙城文化或为早期商汤文化,武汉盘龙城
遗址就是商朝的早期都城。石家河没落而盘龙城崛起,正是商汤克夏故事中所隐藏的“
现实”。从时间上来讲,两者也有传承性,盘龙城遗址时代区间上限为屈家岭文化(距
今5000年),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距今3700年)。
盘龙城遗址公园
果真如此,那么华夏5000年文明历史没有任何争议,但华夏文明的起源就应该是湖北而
不是现在的中原河南了。
w********2
发帖数: 632
13
以郭静云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新论: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才是中原
文明发祥地。甚至认为:天门石家河城或为夏王朝都城。而现在二里头遗址是该文化位
于北边的一个城邦。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 “中央”的势力衰落。在其东边同属
江汉平原的武汉盘龙城,成为新的中央集权。
w********2
发帖数: 632
14
清代以后,学者们逐渐考证清楚,即使公认的最早的文献《尚书》,其中谈论上古史的
《虞夏书》,包括《尧典》、《皋陶谟》、《禹贡》等名篇,也大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保留古意最多的《商书》之《盘庚》篇,也经周人改写过。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周王
朝的式微,谋求重新统一的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各国的君主都自诩本国为中国之正宗,
因此都把祖先谱系上溯至传说中的圣王,其中伪造圣王传说的例子也不少。
关于夏、商王朝的制度,到春秋时代已说不清楚了。孔子即曾慨叹道:“夏礼,吾
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论语》)。
作为夏人、商人后代的杞国和宋国,都没有留下关于王朝制度的充足的证据。
w********2
发帖数: 632
15
20世纪初,王国维成功地释读了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朝的事迹为信
史;1928年开始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确认该地系商王朝的晚期都城,从而在考古学上
确立了殷商文明。这些重要的学术收获给了中国学术界以极大的鼓舞。王国维本人即颇
为乐观地推论到:“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由《史记·殷本纪》被证明为信史,推断《史记·夏本纪》及先秦文献中关于夏王
朝的记载也应属史实,进而相信夏王朝的存在,这一由此之可信得出彼之可信的推论方
式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也是在考古学上进行夏文化探索和夏
商分界研究的认识前提之所在。
w********2
发帖数: 632
16
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在探索“夏墟”和夏文化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如此巨大、辉
煌的一座都邑,使得严谨而保守的学者们也禁不住感叹它所透出的浓重的“王气”。大
家都同意它已进入了文明时代,但这到底是谁留下的都城呢?中国考古学家对此抱有浓
厚的兴趣。
二里头青铜鼎,中华第一铜鼎。作为商周青铜礼器的代表性器类,它最先出现于被
认为是“夏都”的二里头,本身就表明三代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龙,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但它并不专属于某一族系,因此
,尽管文献上有不少夏人与龙的记载,但还是无法确证二里头文化肯定就是夏文化。
自1959年发现以来的50年间,有关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争论持续不断。二里头早
于郑州商城,但它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抑或是前夏后商,学者们长期以来聚讼纷纭,
争议不休。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本来是在踏查“夏墟”的过程中发现二里头遗址的
。但他根据文献记载,以及1950年代当时对二里冈文化及相关文化遗存的认识,仍推测
二里头遗址“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此后,这一意见在学术界关于夏商分界的
热烈讨论中占居主流地位达20年之久。197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邹衡教授独自提出“二
里头遗址为夏都”说,学界遂群起而攻之。此后,各类观点层出不穷。从作为先行文化
的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一、二、三、四期,直至二里冈文化初期,每两者之间都
有人尝试着切上一刀,作为夏、商文化的分界,而且也都有各自的道理。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不久前的学术界又一边倒地形成了以邹衡先生的观点为中心的共识。最近
,这一共识又有所摇摆,人们开始认可二里头文化只是夏文化的一部分的观点。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主流观点”和“共识”就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或者真理吗?
那么在原来的“主流观点”和现在的“共识”之间,哪一个更接近真实或者真理呢?而
且,别忘了还有一句老话叫“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夏商周考古学的大家邹衡
教授,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特立独行,坚持己见,才迎来了以他的观点为中心的学界的
“共识”。然而这句老话是否又过时了呢?
可以这样讲,专家学者提出的每一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和依据,而几乎每一种观点所
依凭的证据又都能找出例外和反证来。你在读了相关论著,了解了关于夏商之争的来龙
去脉和焦点后,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来。只不过所有提法都只是可备一说,代表一种
可能性,你说服不了对方,对方也辩不倒你而已。用一句稍显正规的说法就是,这一问
题暂时还不具有可验证性。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
人身份的当时的文字材料,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旧是待解之谜。
w********2
发帖数: 632
17
盘龙城遗址位于江汉交汇之处,府河之畔,三面环水,两面临盘龙湖,南濒府河,仅西
面有陆路相通。溯水而上可至洞庭湖,顺水而下直抵鄱阳湖,交通四通八达。盘龙城遗
址呈长方形,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古城略
呈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垣由夯土垒筑,城内东北部分布有密集的
宫殿建筑遗迹,形式与中原王朝完全一致。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墓葬
群。
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好
的城址之一。其宫殿建筑群是我国最早采用“前朝后寝”格局的实物史料。出土的青铜
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花纹绮丽,是我国迄今发现商代前期最多的一组铜器群。出
土的青铜大圆鼎,高85厘米,是我国商代前期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圆鼎。出土的提梁卣
,造型、装饰乃至铸造极其精致,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用分铸法铸成的实用器。出土的青
铜农具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工具之一。出土的长94厘米厚0.5厘米的大玉戈,
是中国古代的“玉戈之王”。盘龙城李家嘴二号墓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鼎簋组合。盘龙城
“釉陶”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出土的直径约50厘米,高达100厘米以
上的陶缸是迄今商代陶缸中之最大者。
t**g
发帖数: 784
18
假的吧

)。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的消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余人杰等研究员,通过对商代盘龙城遗址李家嘴二号
: 贵族大墓出土的铜版的研究,成功的初步解读了夏代文字。
: 湖北盘龙城遗址为商代中早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年代约公元前15世
: 纪左右。根据发掘资料,这里在商代早期就有古人定居。李家嘴二号墓是盘龙城保存最
: 为完好的一座贵族墓葬,墓口为3.67米 × 3.24米,残深1.41米。墓内有精致的雕花木
: 椁,外壁阴刻饕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涂朱,余地者涂黑。椁内有棺。墓主的随葬品有
: 鼎、甗、鬲、圈足盘、小盘、罍、盉、斝、觚、爵等青铜礼器23件,还有钺、戈、矛、
: 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在清理墓主棺椁时,考古人员在棺底发现不明用途的铜
: 板九块,平铺于棺底。铜板的两面面均有铭文,正面为商代中期文字,出土以后已成功
: 解读,内容是墓主的祭文。但是铜版背面的文字却一直困扰着考古工作者。(见下图)。

w********2
发帖数: 632
19
本文摘自郭靜云:《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緒論,轉發或引用請
註明出處。
筆者經過多年搜集、對照考古、文獻以及其它學科所提供的資料,對上古史,尤其是「
商文明」的歷史得出新的理解。此研究成果較詳細見於拙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
一書中。因為對精神文化的理解離不開對歷史背景的認識,在著重於討論古人信仰之前
,下面擬簡略描述筆者對於上古史基本框架的認識。
目前已知青銅文明主要有三。第一是長江流域,是當時文明化、國家化程度最高的農耕
文明,殷商之前已成為先蜀、先楚、先吳、先越等國家文明的基礎,其中以先楚文明所
在空間最為寬闊、豐腴,國家化程度也最高(不宜以熊氏王朝的楚來理解其更早的歷史
階段)。從地理與考古情況來看,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游的環境
。第二是東北遼河流域,自紅山文化以來即為純熟獨特的文明,到了青銅時代夏家店下
層文化,因與草原交界,明顯具有以軍權治理社會的特點,在歷史上成為殷商集權最關
鍵之基礎。第三是西北齊家青銅文化,族群流動率很高,文明化、國家化的過程直至商
周才明顯,但最後成為周與秦政權的發祥地,掌握了大規模的政治權力。
這三地各有金屬礦床,所以各依靠其本土礦床發展,礦料的差異性也影響到早期青銅技
術的差異。在這三區中,長江流域的礦床最豐富,肥沃土地也成為文明發展理想的條件
。此地區幅員最寬廣,是稻作文化的故鄉,上、中、下游均成為不同文明的發源地。從
距今五千多年以來,長江文明的社會分化、國家化過程很明確。筆者分析考古資料,認
為長江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孕育,相當於蜀、楚、吳、越的文明起源,且從新石器中晚期
到戰國漢代,其間發展一脈相承,並無中斷。
因長江金屬礦的位置在先楚與先吳之間,這導致楚、吳是發展最快最豐富的文明。相比
較而言,在殷商之前,長江中游、漢水流域的先楚文明,是空間最廣、人口密度與國家
化程度最高的文明,很多早期的神話似乎都源自楚地——長江中游地區。按照考古所得
,長江中游地區是稻作的發祥地,自舊石器晚期以來,至新石器時代,其文化發展一脈
相承至青銅時代,從未斷絕:從彭頭山文化(大約距今10400─7800年,含早期的宋家
崗、杉龍崗、華壋和晚期的八十壋等遺址)到皂市下層文化(大約距今8200─7000年)
、湯家崗文化(大約距今7000─6000年)、大溪文化(大約距今6300─5300 年)、屈
家嶺文化(大約距今5500─4600年)、石家河文化(大約距今4800─3800年,含后石家
河文化)[1],最後發展到盤龍城文化(距今3900─3300年)。該地區一直致力於發展
稻作農業生活方式,在屈家嶺、石家河時期相繼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和青銅時代,出現了
以雲夢澤和江、漢、澧諸水為樞紐的連城邦國和交換貿易網路,從而開啟了東亞最早的
文明化進程,其情形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相似,年代亦相同。
先楚文明從長江中游、江漢平原逐步向北開拓黃漢平原,到達黃河南岸。這一過程在新
石器時代已開始,先楚人北上時,培育出適應黃漢地區較寒冷、乾燥氣候的稻作。距今
5000年左右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江河之間的中原文明已達高度同化之狀況。考
古揭示,屈家嶺、石家河文明東到鄂東、大別山東側,西到大巴山、巫山山脈,南到江
湘,北到黃河南岸。換言之,考古、環境和地質的資料互補表達,中原文明並不可能發
展自黃河南岸;長江中游地區,特別是漢水東遊平原的文明,才是黃漢平原文明化的發
祥地。並且屈家嶺、石家河文明應該相當於傳世歷史神話中的顓頊、堯舜、三苗以及禹
夏統治的歷史階段,這乃屈原在描述他的祖國──楚──的歷史中的顓頊、堯舜時代和
夏王朝。顧頡剛先生曾經透過對文獻資料進行詳細地通讀和考證,證明禹是源自南方民
族亦即楚文化傳說中的歷史英雄[2];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在石家河時代位於漢水北岸
偏西邊的天門石家河古城勢力大,或許恰好是堯舜、三苗及夏王室統治中心所在之地,
或亦曾經作過夏王國的都城。
文獻留下的記載表達,三苗應該是堯舜時代之後、夏禹之前的王室朝代,考古研究成果
也恰好補正此傳說。依筆者的考證,所謂三苗,是原本活動於湘西、鄂西的獵民[3],
可以寬泛地將其視為高廟文化體系的後裔,從大溪時期以來,愈來愈多地見到山區與平
原族群之間的分工及交易。鄂西山地族群不僅提供狩獵產品,也大量製造石器、製鹽,
將這些產品與江漢平原地區的農民進行交易,但是由於他們本身是從獵民生活與文化發
展而來,故而崇拜老虎為始祖並將其視為掌握超越性力量及權威的神獸。石家河文化晚
期(約距今4300—4000年)在石家河城址肖家屋脊、譚家嶺高等級瓮棺墓里出土了很多
虎形的玉器和帶獠牙面像,荊州棗林崗和鍾祥六合也曾出土過同樣的禮器,以筆者淺見
這就是代表文獻所載三苗統治的階段(長江中游崇拜老虎的族群屬性在上編第七章進一
步討論)。《竹書紀年》載:「《汲冢紀年》曰:『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
及泉,青龍生於廟,日夜出,晝日不出。』」《墨子‧非攻下》亦有接近的記錄
:「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市,夏冰,地
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4]
仔細閱讀文獻所載,從其神話性的敘述可以鉤沉一些訊息。第一,三苗之治可能不穩定
,出現異常氣候,各種勢力互斗頻繁。第二,三苗之治是以「天命」結束,這一「天命
」之事經過口傳而入文獻,《禹時鈞命決》曰:「星累累若貫珠,炳炳如連璧」[5],
描述大約兩千年才能發生一次的超級緊密的五星貫珠現象,通過歷史天文計算程式可知
這種「天命」的日期為公元前1953年陽曆2月24日[6];這很難是偶然而巧合,這一天文
指標確實可能保留了禹夏王室取代三苗王室的時代。第三,文獻在神祕的描繪之間或許
暗示一些當時氣候與社會的激烈波動:「三朝」不停地下雨;地下水上升;天氣變冷而
使夏水的水面上在冬天可見一層薄冰(「夏冰」的意思應該不是夏天有冰,而是指在名
為夏水的漢江下遊河面有冰凍的現象);糧食收穫及品質變差;老百姓也因此動亂。第
四,據此傳說「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的事情由楚文明的始祖高陽加持而保祐,
說明這都屬於楚大文明的歷史;夏禹顯然不可能是外地人,更加不可能是沒有面對大洪
水經驗的北方人,對江漢地形和氣候不熟悉的人顯然沒有能力組織適當的治水工程而阻
滯洪水。
也就是說,在約公元前2300年開始的洪水時代中,曾經有來自湘鄂西部山區(大巴山-
巫山-武陵山脈)的三苗族團掌握了江漢平原地區的政權,而在約公元前1950—1800年
間,漢水下游繼而為夏王國都城所在之地。可是文獻另也記載,大禹之後夏王國並不穩
定,考古也顯明,當時在長江中游的楚文明體系中,曾經發生過國家結構的屢次演變,
古代幾個大城的神權中心變弱,包括天門石家河作中央的勢力也衰落。而最終位處其東
鄰並更靠近漢口和銅礦山的地區,出現更大的中央集權政體,其可能就是以武漢附近的
盤龍城為代表。天門石家河沒落而武漢盤龍城文化升起的考古資料,或許正是夏朝兄弟
亂及湯克夏故事中所隱藏的「現實」,即盤龍城文化應該相當於傳世歷史神話中所載湯
商王朝的歷史階段。
進一步對照資料及循著歷史思考,使筆者了解:考古與文獻中商史資料存在眾多矛盾的
原因,是因為這些資料隱藏著兩個不同歷史階段與王朝合併的情況,是後世都城在安陽
殷墟的統治者的王朝(屈原將之稱為「殷宗」),打敗前世中央靠近漢口的「湯商」之
後,有意地強調自己始終生活在中原的本土性以及傳承的正統性。
換言之,所謂「商」文明,應分為湯商和殷商,這是兩個來源不同的朝代。湯商另可謂
之「早商」、「中原之商」、「南商」、「楚商」等,是屈原所錄的楚這個大文明中的
「湯商」朝代階段。盤龍城文化所代表,就是殷宗佔領中原之前的「楚商文明」,這是
一個源自長江中游自身文化發展而來的本土古國,其諸多文化因素在被殷商征服后融入
殷商文化的脈絡里。[7]
湯商的核心位置在江漢地帶,但其所代表的文化涵蓋整個江河之間的「中原」地區,其
影響力的北界到達鄭州、洛陽,所以二里頭、二里崗也屬該文化的脈絡,後者是先楚文
明的北界城邦,而非中央。其因位於南方農作區的北界,是抵抗北方族群對江河中原強
攻的前線而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也因此而獲得長江中游的資源。
西北地區,黃河上、中游文化的國家化程度最低,雖然有本地的青銅文化,但因族群的
流動率很高或其它因素,直至殷商末期和西周時,其影響力和權威才成為主流。殷商之
前西北、東北族群都經常來中原掠奪,殷商建都前最關鍵的戰線是在黃河南遊(鄭洛地
區),因華北族群對中原的強攻,鄭偃城邦成為非常重要的邊界區,也是南北貿易、行
軍路線常常經過之處。
東北夏家店下層文化是另一系青銅文明,它在殷商之前掌握了遼冀平原。因地處較狹窄
的遼冀地區,由於經濟和交易發展、人口增加等因素,便促使東北先民產生開拓新地的
需求。所以殷商之前,黃河南遊成為北南文明的戰線。
直至距今3400年以來,北方族群來到殷墟建都,大約又再過了幾十到百年,南下打敗盤
龍城而自立為「商」,並且逐步將「南商」的故事與自己的家譜合併,以此強調「殷宗
」政權的正統性,以及對於本土政權的傳承。自此,原本存在於江漢流域的古老文明,
淹沒於後世文獻之中。
從地理關係來說,湯商文明的範圍以江河中原為核心,是龐大的以稻作農耕為基礎的文
明。殷商的都城在靠近中原的東北角落上,但經過多次戰爭和其他民族交流,形成跨地
區的文化共同性,其在很多方面是以中原湯商文化為基礎的。尤其是湯商文明(包括鄭
州、偃師一帶被鑒定為「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的禮器所表達的信仰,明顯
被殷商傳承,成為殷周系統的宗教觀念之基礎。
殷商文明以多元及整體化的上古帝國文明面貌出現,此乃新的歷史階段。原有的諸國匯
入早期整體化的上古帝國。殷商在各地文明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新制度的集權大國。
這個同樣自稱為「商」的政權,統一了系統化的祭禮結構,又結合了各地信仰、文化。
殷商時期,雖然很多地區仍保留其獨特的文化及信仰,但上古帝國的上層文化呈現出廣
泛的一致性以及深刻的同化程度,在極為寬廣的地域、跨國家的文化中,我們都可以發
現,同類的禮器、相近的祭禮方式等等。在殷商周圍的國家,也深受殷商龐大文明的影
響,成為將來跨國多元文化間彼此同化的基礎。
殷商上層貴族的精神文化頗為系統,所以應該定義為上古帝國宗教體系。這一體系先在
湯商時期形成和成熟,后在殷商時期再吸收、消化而同化了多元的聲音和因素,並被加
以整合、整體化而形成龐大體系;周代繼續傳承,西周後半葉才開始變化、逐漸獲得新
的意義。不過總體而言,商文明宗教體系的歷史涵蓋千餘年甚至近兩千年的歷史,直至
秦漢才失傳。
基於上述歷史背景的觀察與分析,本書將著重於透過禮器造型、甲骨金文以及後期神話
的紀錄,通過現有出土文物資料與後期神話的交叉比對,重新解讀兩商信仰的要點。
[1]筆者參考及基本採用郭偉民先生的斷代,不過同時照自己的分析略有修正,郭偉民
,《新石器時代澧陽平原與漢東地區的文化和社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頁
16—37。另參陳鐵梅、R.E.M.Hedges,《彭頭山等遺址陶片和最早水稻遺存的加速器質
譜14C測年》,《文物》,1994年第3期,頁88—94。不同遺址的年代比較,顯示文化之
間經常有較長的過渡時段,部分遺址已有很多新文化的因素,但另一部份遺址的遺物繼
續保留早期文化的面貌,因此早晚的文化間,自然有兩種文化互相重疊的時段。此外筆
者認為,油子嶺文化特徵及其在大溪與屈家嶺年代框架之間的位置,還需要進一步確定
,所以臨時不劃出。
[2]顧頡剛,《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一冊•中編•
;四二《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三)《禹的來源在何處》,頁118—127。
[3]郭靜雲,《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頁108。
[4]方詩銘、王修齡撰,《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
68-69;戰國宋‧墨翟著、清‧孫詒讓閑詁、孫啟治點校,《墨子閑詁》,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頁146。
[5]宋‧李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一冊,第一部,卷七
,頁34。
[6]郭靜雲,《親仁與天命:從《緇衣》看先秦儒學轉化成「經」》,台北:萬卷樓圖
書,2010年,頁287-291。
[7]在此地除盤龍城之外,周圍亦有甚多遺址,包括城址,但發掘不足,所以目前還不
能更準確地理解楚商政權中央的位置,所以暫定已有發掘基礎的盤龍城遺址。
c*********d
发帖数: 9770
20
原来你是抄袭啊。
http://www.kzeng.info/taxonomy/term/779
记者于任洁
余人杰研究员
俩人儿名字相同啊。

)。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的消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余人杰等研究员,通过对商代盘龙城遗址李家嘴二号
: 贵族大墓出土的铜版的研究,成功的初步解读了夏代文字。
: 湖北盘龙城遗址为商代中早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年代约公元前15世
: 纪左右。根据发掘资料,这里在商代早期就有古人定居。李家嘴二号墓是盘龙城保存最
: 为完好的一座贵族墓葬,墓口为3.67米 × 3.24米,残深1.41米。墓内有精致的雕花木
: 椁,外壁阴刻饕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涂朱,余地者涂黑。椁内有棺。墓主的随葬品有
: 鼎、甗、鬲、圈足盘、小盘、罍、盉、斝、觚、爵等青铜礼器23件,还有钺、戈、矛、
: 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在清理墓主棺椁时,考古人员在棺底发现不明用途的铜
: 板九块,平铺于棺底。铜板的两面面均有铭文,正面为商代中期文字,出土以后已成功
: 解读,内容是墓主的祭文。但是铜版背面的文字却一直困扰着考古工作者。(见下图)。

相关主题
西来说的又一清奇思路——海上西来说盘龙城完蛋了
中原文明发祥地新东方开西班牙语班吧
盘龙城楚王13陵省博不是假的吧中国武官:个别航空公借地震抬价,我都想抽他们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s*****r
发帖数: 11545
21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we invented pizza first.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文摘自郭靜云:《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緒論,轉發或引用請
: 註明出處。
: 筆者經過多年搜集、對照考古、文獻以及其它學科所提供的資料,對上古史,尤其是「
: 商文明」的歷史得出新的理解。此研究成果較詳細見於拙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
: 一書中。因為對精神文化的理解離不開對歷史背景的認識,在著重於討論古人信仰之前
: ,下面擬簡略描述筆者對於上古史基本框架的認識。
: 目前已知青銅文明主要有三。第一是長江流域,是當時文明化、國家化程度最高的農耕
: 文明,殷商之前已成為先蜀、先楚、先吳、先越等國家文明的基礎,其中以先楚文明所
: 在空間最為寬闊、豐腴,國家化程度也最高(不宜以熊氏王朝的楚來理解其更早的歷史
: 階段)。從地理與考古情況來看,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游的環境

w********2
发帖数: 632
22
目前已知青銅文明主要有三。第一是長江流域,是當時文明化、國家化程度最高的農耕
文明,殷商之前已成為先蜀、先楚、先吳、先越等國家文明的基礎,其中以先楚文明所
在空間最為寬闊、豐腴,國家化程度也最高(不宜以熊氏王朝的楚來理解其更早的歷史
階段)。從地理與考古情況來看,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游的環境
。第二是東北遼河流域,自紅山文化以來即為純熟獨特的文明,到了青銅時代夏家店下
層文化,因與草原交界,明顯具有以軍權治理社會的特點,在歷史上成為殷商集權最關
鍵之基礎。第三是西北齊家青銅文化,族群流動率很高,文明化、國家化的過程直至商
周才明顯,但最後成為周與秦政權的發祥地,掌握了大規模的政治權力。
w********2
发帖数: 632
23
第一是長江流域,是當時文明化、國家化程度最高的農耕文明,殷商之前已成為先蜀、
先楚、先吳、先越等國家文明的基礎,其中以先楚文明所在空間最為寬闊、豐腴,國家
化程度也最高(不宜以熊氏王朝的楚來理解其更早的歷史階段)。從地理與考古情況來
看,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游的環境。
w********2
发帖数: 632
24
对啊,都是转的。
加一两句我自己的评论。

【在 c*********d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你是抄袭啊。
: http://www.kzeng.info/taxonomy/term/779
: 记者于任洁
: 余人杰研究员
: 俩人儿名字相同啊。
:
: )。

w********2
发帖数: 632
25
我才,没想到武汉这么牛。“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游的環境。”
难怪屈原会写出千古离骚,有历史基础。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一是長江流域,是當時文明化、國家化程度最高的農耕文明,殷商之前已成為先蜀、
: 先楚、先吳、先越等國家文明的基礎,其中以先楚文明所在空間最為寬闊、豐腴,國家
: 化程度也最高(不宜以熊氏王朝的楚來理解其更早的歷史階段)。從地理與考古情況來
: 看,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游的環境。

w********2
发帖数: 632
26
顓頊是屈原的祖先,离骚说的。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才,没想到武汉这么牛。“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游的環境。”
: 难怪屈原会写出千古离骚,有历史基础。

w********2
发帖数: 632
27
哥下辈子转生一定还是武汉了,和尧舜禹能生活在一个地方。呵呵。
t**g
发帖数: 784
28
于任洁lol
这是当年史版版主编的笑话

【在 c*********d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你是抄袭啊。
: http://www.kzeng.info/taxonomy/term/779
: 记者于任洁
: 余人杰研究员
: 俩人儿名字相同啊。
:
: )。

w********2
发帖数: 632
29
因長江金屬礦的位置在先楚與先吳之間,這導致楚、吳是發展最快最豐富的文明。相比
較而言,在殷商之前,長江中游、漢水流域的先楚文明,是空間最廣、人口密度與國家
化程度最高的文明,很多早期的神話似乎都源自楚地——長江中游地區。
w********2
发帖数: 632
30
看来楚辞中后人认为是神话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因長江金屬礦的位置在先楚與先吳之間,這導致楚、吳是發展最快最豐富的文明。相比
: 較而言,在殷商之前,長江中游、漢水流域的先楚文明,是空間最廣、人口密度與國家
: 化程度最高的文明,很多早期的神話似乎都源自楚地——長江中游地區。

相关主题
握草孔子是个刺客?古汉阳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朝代的首都
楚简《老子》无形上篇章,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武汉盘龙城遗址就是商朝的早期都城
武汉将来真正的城市中心是武昌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31
屈家嶺、石家河文明應該相當於傳世歷史神話中的顓頊、堯舜、三苗以及禹夏統治的歷
史階段,這乃屈原在描述他的祖國──楚──的歷史中的顓頊、堯舜時代和夏王朝。顧
頡剛先生曾經透過對文獻資料進行詳細地通讀和考證,證明禹是源自南方民族亦即楚文
化傳說中的歷史英雄[2];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在石家河時代位於漢水北岸偏西邊的天
門石家河古城勢力大,或許恰好是堯舜、三苗及夏王室統治中心所在之地,或亦曾經作
過夏王國的都城。
w********2
发帖数: 632
32
看来楚国才是最正宗的啊。
w********2
发帖数: 632
33
在約公元前2300年開始的洪水時代中,曾經有來自湘鄂西部山區(大巴山-巫山-武陵山
脈)的三苗族團掌握了江漢平原地區的政權,而在約公元前1950—1800年間,漢水下游
繼而為夏王國都城所在之地。可是文獻另也記載,大禹之後夏王國並不穩定,考古也顯
明,當時在長江中游的楚文明體系中,曾經發生過國家結構的屢次演變,古代幾個大城
的神權中心變弱,包括天門石家河作中央的勢力也衰落。而最終位處其東鄰並更靠近漢
口和銅礦山的地區,出現更大的中央集權政體,其可能就是以武漢附近的盤龍城為代表
。天門石家河沒落而武漢盤龍城文化升起的考古資料,或許正是夏朝兄弟亂及湯克夏故
事中所隱藏的「現實」,即盤龍城文化應該相當於傳世歷史神話中所載湯商王朝的歷史
階段。
w********2
发帖数: 632
34
換言之,所謂「商」文明,應分為湯商和殷商,這是兩個來源不同的朝代。湯商另可謂
之「早商」、「中原之商」、「南商」、「楚商」等,是屈原所錄的楚這個大文明中的
「湯商」朝代階段。盤龍城文化所代表,就是殷宗佔領中原之前的「楚商文明」,這是
一個源自長江中游自身文化發展而來的本土古國,其諸多文化因素在被殷商征服后融入
殷商文化的脈絡里。[7]
湯商的核心位置在江漢地帶,但其所代表的文化涵蓋整個江河之間的「中原」地區,其
影響力的北界到達鄭州、洛陽,所以二里頭、二里崗也屬該文化的脈絡,後者是先楚文
明的北界城邦,而非中央。
w********2
发帖数: 632
35
看来,春秋战国这种多国争雄的局面,在夏商就有了。
r***i
发帖数: 1
36
傻逼老将不应该转生在鸦片国吗?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哥下辈子转生一定还是武汉了,和尧舜禹能生活在一个地方。呵呵。
w********2
发帖数: 632
37
当时的中原可能是指湖北湖南一带的夏朝,被北方的河南的商汤灭了。后来河南的商汤
又被西北的周文灭了,后来的周文又被秦始皇灭了。这和后来宋被元灭,明被清灭一样
。都是北方军事超过南方中原,结果灭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南方。区别不过是西北还是东
北。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看来,春秋战国这种多国争雄的局面,在夏商就有了。
o*****p
发帖数: 2977
38
这些年中国考古发现真是大爆发。
w********2
发帖数: 632
39
1954年就发现了,过去没钱挖掘,现在有钱了,还要到湖下面去挖。

【在 o*****p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些年中国考古发现真是大爆发。
w********2
发帖数: 632
40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
的史前聚落遗址群,在探索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2016年,湖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联合对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进行重
点勘探发掘,勘探面积约3平方公里,发掘面积3325平方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其一,勘探显示,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筑的大型城壕遗迹,为宏观
上认识石家河遗址的布局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发现的谭家岭古城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平面大体呈圆角方形,城垣东西长
440米、南北宽390米,城垣内总面积17万平方米,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其城
垣用较为纯净的黄土堆筑,底宽15-18米,残高大致在0.8-2米之间,但东城垣与北城垣
东段破坏比较严重。城壕紧贴城垣,北城壕宽约20-30米,东城壕与西城壕宽约30-70米
,南城壕则直接利用宽度超过120米的东西向自然河道。城垣普遍高出城壕底部4-5米。
以往调查发现的石家河古城位于谭家岭古城的外围,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但其东
南部低地是否存在城垣或城壕并不清晰。此次勘探进一步明确了石家河古城城壕的整体
结构,确认该低地的城垣呈弧形通过蓄树岭南部的基本走向,但与东城垣(黄金岭)之
间存在一段宽约75米的缺口。同时,这里的城壕并非紧贴城垣,而是呈东西向通过昌门
湾东部与肖家屋脊北部,城壕宽约55米。
新确认石家河古城外西、北部存在两条人工堆筑的黄土墙体堆积。内侧的一条墙体
堆积位于石家河古城外西北角的黄家山-严家山,呈半弧形,长约650米,宽约55米,厚
约3-4米,高出两侧壕沟约7米。外侧的一条墙体堆积分为两段:石家河古城外西北部的
一段位于鲁台寺-扁担山-三星台,呈半弧形,长约980米,宽约30-70米,最厚的鲁台寺
近5米;石家河古城外东北部的一段位于京山坡-毛家岭,京山坡的墙体堆积大致呈东西
向,长约586米,宽约10-37米,厚约1.7-2.2米。毛家岭的墙体堆积大致呈西北-东南向
,长约 150米,宽约5—40米,厚约2.7米。京山坡墙体与毛家岭墙体之间隔一条古河道。
其二、发掘的谭家岭、三房湾、印信台、严家山等诸遗址,为研究石家河遗址的变
迁及石家河古城的聚落功能区化提供了重要内容。
为明确谭家岭古城的年代与城垣结构,选择其西北部发掘,布5X5米探方7个,揭
露面积175平方米。叠压在城垣上的文化堆积共分15层,其中,第3-5层属于后石家河文
化时期,第6-10层属于石家河文化时期,第11-12层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第13-15层属
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城壕内的堆积仅清理至第6层,其中第1-4层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
第5-6层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城垣由较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城垣顶宽约10米、厚约1.5
米,边缘残存一排柱洞。城壕宽约30米、深达9米,城壕第6层下残存一排竖立于淤泥中
的木板。据层位关系与遗物特征分析,谭家岭古城的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结合
以往在谭家岭遗址发现大量油子岭文化晚期遗存的实际,推测谭家岭古城的始建年代属
于油子岭文化晚期。这是同时期我国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其后石家河古城形
成的重要基础。
为明确三房湾遗址的性质,选择石家河古城内西南部的三房湾东台地发掘,布5X5
米探方10个,揭露面积250平方米。文化层揭露至第6层,第2层属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
,第3-6层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出土数以千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发现的遗迹多属与
制陶有关的窑、黄土坑等。其中,开口在第3层下的遗迹比较丰富,主要有黄土堆积四
处、黄土坑三个、残窑一座、烧土面一处、洗泥池一个、蓄水缸一个等。结合遗迹与遗
物的特点,可以认为这里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
的专业窑场。
为揭示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大型建筑遗迹,选择石家河古城内传统居住区的谭家岭东
部高地发掘,布5X5米探方32个,揭露面积800平方米。文化层部分揭露至第6层。第1
层下新发现五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随葬玉器的瓮棺,第2层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第2层
下的东部残存一座面积达144平方米的建筑台基,西北部第5层下发现四座屈家岭文化晚
期的土坑墓,初步反映出该区域聚落格局的变化状况。
为了解石家河古城内外聚落的关系,选择石家河古城外西部的印信台遗址发掘,布
5X5米探方59个,揭露面积1475平方米。主要揭露出五座人工堆筑的台基,它们被属于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第2层及开口在第2层下的土坑墓叠压或打破。台基均为长方形,最大
的台基2东西长35米、南北宽12米、高1.1米,全部由较为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沿台基
边缘分布100余套瓮棺、扣碗、立缸、扣缸等遗存。除台基1与台基3存在间接的叠压关
系外,其余台基均无直接的叠压关系。台基2与台基3、台基3与台基4、台基3与台基5之
间的低地填埋大量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厚胎红陶缸、红陶杯等废弃品及少量人骨残骸,有
些废弃的红陶缸还呈现排列有序、相互套接的状态,部分红陶缸上新发现多种刻划符号
。根据遗存所呈现的特点,推测这里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
,也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
为明确石家河古城南城垣西段缺口的性质,在该缺口处布5X5米探方20个,发掘面
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分8层,第6-7层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第8层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
,城垣被第7层叠压并叠压第8层。城垣之间的缺口宽约12米、残深2.6米,其西侧近城
垣处有一条宽1.9—3.5米的排水沟,沟底的堆积物属于石家河文化早期。说明该城垣缺
口至少在石家河文化早期依然存在,是人为设置的进出石家河古城的通道,但在石家河
文化晚期废弃。同时也进一步证明石家河古城的始建年代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早期。
为了解石家河古城外墙体堆积的年代与结构,选择严家山南端东侧发掘,布5X5米
探方5个,揭露面积125平方米。文化层分5层,第3层属于后石家河文化,第4层不见遗
物,第5层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其下叠压墙体堆积。遗迹主要有瓮棺20座、石块堆积2
处。其中,开口在第2层下的瓮棺19座,部分打破石块堆积,年代属于后石家河文化,
出土30余件玉器废料;2处石块堆积分别开口在第2层和第5层下,大致呈南北向条状分
布,石块属极易破碎的灰白色白云岩,部分石块可见敲打、磨平、钻孔等痕迹,同出的
遗物有小石刀、箭镞等。推测这里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制作石器
的小型加工场所,而墙体的年代不晚于石家河文化晚期。
其三、新发现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丰富了中华文明进程研究的内涵。谭
家岭5座瓮棺出土的240余件精美玉器是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玉器的又一次集中
发现,新见的神人头像、双人连体头像玉玦、虎座双鹰玉饰、玉牌饰、虎形玉冠饰、玉
虎、玉鹰、等,不仅类型丰富、形态优美、造型生动,而且技术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圆
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
最高水平。与之比较,严家山19座瓮棺出土的30余件玉器废料则明显简单粗糙,似表明
瓮棺葬的主人之间存在等级身份的分化。
相关主题
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三千里锦秀江山到底指得什么?
东湖加省博人文底蕴超过西湖加灵隐用希腊建筑踩希腊文明就是无知的表现。
学古文要读楚简中国媒体公开列表南沙诸岛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41
新发现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丰富了中华文明进程研究的内涵。谭家岭5座瓮
棺出土的240余件精美玉器是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玉器的又一次集中发现,新
见的神人头像、双人连体头像玉玦、虎座双鹰玉饰、玉牌饰、虎形玉冠饰、玉虎、玉鹰
、等,不仅类型丰富、形态优美、造型生动,而且技术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
、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w********2
发帖数: 632
42
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w********2
发帖数: 632
43
石家河遗址使用年代距今约6000到4000年,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遗址点有40
余处,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群,
与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陕西石峁遗址等共同被学术界认定为中华文明
起源的重要见证。
2014年,中断20多年的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其后几年的时间里,这里发现了
更早的城址、罕见的祭祀遗存、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以及标志着史前玉作巅峰的精美
玉器……2017年,石家河遗址先后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三届世界考
古论坛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惊世人之后,对于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
遗址,更多秘密有待揭开。
w********2
发帖数: 632
44
石家河古城是长江中游已知的最大史前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在石家河古城周边
已发现17处城址,大体呈半月形分布在江汉平原西北部向低丘过渡地带。
攀上一处高地,如果不是在考古人员的指引下,很难想象,这一道横亘于稻田与树
林之间的长埂,竟是历经5000年风雨沧桑的古垣。城垣经黄土夯筑而成,一旁还有一条
几十米宽的壕沟,如同护城河紧贴着长埂延伸。
2014年,考古工作者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
的谭家岭遗址发掘出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表明古城在距今约5000年时开
始筑造,将石家河城址的建城史至少提前了500年。
“当时的考古成果发布后,公众的目光都被精美的史前玉器吸引,但在我们考古人
的眼中,谭家岭城址的发现,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向其芳说,“因为它奠定了石家河
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见证的基石。”
考古人员猜想,这里极有可能是大型“宫殿”遗址,是当时统治者对聚落群内部、
周邻聚落实行管理发号施令的场所,是中枢管理机构所在地。
w********2
发帖数: 632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用“巅峰”这两个字形容石家河出土的玉器。
他说:“出土的240多件玉器,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震撼,这批玉器的发现,击碎了学
者们构建的古玉体系,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绝
后的时空坐标。”
在此之前,考古人员曾于1955年在石家河城外的罗家柏岭发掘出一批玉器。现藏于
国家博物馆的一件团凤造型的玉凤,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凤”。
石家河出土的这些玉器足以显示出距今4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已有发达的手工业
和繁盛的文化,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w********2
发帖数: 632
46
这些都是猴子刻的猴子用的?呵呵。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 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 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w********2
发帖数: 632
47
玉器还是最好的材料,5000年都不坏。
a***e
发帖数: 27968
48
那时候武汉水深100米,大禹治水挖的

★ 发自iPhone App: ChinaWeb 1.1.5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以郭静云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新论: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才是中原
: 文明发祥地。甚至认为:天门石家河城或为夏王朝都城。而现在二里头遗址是该文化位
: 于北边的一个城邦。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 “中央”的势力衰落。在其东边同属
: 江汉平原的武汉盘龙城,成为新的中央集权。

a***e
发帖数: 27968
49
kzeng老大愚人节作品还真不错

★ 发自iPhone App: ChinaWeb 1.1.5

【在 c*********d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你是抄袭啊。
: http://www.kzeng.info/taxonomy/term/779
: 记者于任洁
: 余人杰研究员
: 俩人儿名字相同啊。
:
: )。

y**h
发帖数: 3093
50
最近祥瑞频现
看来大大再不登基要有违天和了
请大大为了黎民百姓
登了吧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武汉盘龙城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
: 发布时间:2018-10-23 09:38:31
: 武汉10月22日电(记者廖君)学界曾普遍认为,早期青铜器为夏商中原王朝垄断,
: 由都城统一生产。“盘龙城遗址联合考古项目”联合考古队近日披露,盘龙城发现了大
: 规模铸铜遗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将改变学界主流观点。
: 为了进一步发掘出盘龙城遗址的功能与性质,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
: 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近日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开始了
: 新一轮合作。
: 在未来3年时间,中美联合考古队将重点研究盘龙城遗址聚落形态和布局、手工业生产
: 、自然环境变迁、区域聚落形态分布与互动等。

相关主题
相关成果编入中小学教科书中原文明发祥地
人种西来就是说原始人在没有文明以前来到东亚盘龙城楚王13陵省博不是假的吧
西来说的又一清奇思路——海上西来说盘龙城完蛋了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51
记者从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4日主办的专家论证
会上获悉,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发现铜矿石、陶
筒形器、玉石器和彩陶纺轮等遗物,并首次发现有石家河文化遗存和周代遗存。
屈家岭遗址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命名地
,2005年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此前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2015
年5月起开展了第四次考古发掘。据悉,本阶段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260余处,主要
为墓葬、房址、灰坑、灰沟、陶窑群及大量红烧土遗迹,另有少量跟祭祀或奠基活动相
关的扣碗、扣豆遗存。出土完整器及已复原器物700余件,以石器和陶器为主。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发现地,考古队此次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植
物考古研究团队,通过对遗址钻探取样的植硅体丰度分析,初步确认高度疑似水稻田遗
迹分布的区域,为后续水稻田遗迹的揭露和保护打下基础。
专家认为,屈家岭遗址聚落规模巨大,等级高,影响深远,第四次发掘系统性地完
善了屈家岭遗址文化发展序列,丰富了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内涵。
w********2
发帖数: 632
52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地处大
洪山南麓与江汉平原交接地带,其主要文化内涵是屈家岭文化及其前身油子岭文化,主
体遗存年代距今约5300-4500年。从1954年起屈家岭遗址已经历过三次发掘,2015年起
,考古工作者重启屈家岭遗址考古,开始第四次发掘。截至目前,第四次考古发掘共清
理各类遗迹260余处,出土的完整器及已复原器物达700余件,以石器和陶器为主,其中
陶器160余件(套)。这批遗存的年代主要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
周代等四 个发展阶段。
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成型铜矿石,检测显示其含铜量高达 94%以上。这些铜矿石的发现
,为探索我国史前矿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专家认为,此次铜矿石、疑
似陶窑群的发掘显示,长江中游地区很可能在屈家岭曾迎来一次产业革命,有力地促进
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出现。跟祭祀活动 有关的陶筒形器的出土,从文化内涵上反映了该
聚落等级地位。此外,发掘出土的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意义重大。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
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的关系。这些重要遗物的获取,在
一定程度上成为客观真实地展示长江流域史前五千年辉煌文化和文明进程。
w********2
发帖数: 632
53
屈家岭文化因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而得名。
屈家岭位于湖北京山县石龙镇境内(属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距湖北最大的农场-
五三农场场部驻地一(易)家岭东3千米,现属屈家岭管理区园艺分厂。1954年因修建
石龙水库干渠时被发现。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20世纪中国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屈家岭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遗址,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坐落在大洪山南麓与江汉平源交接地带的岗地上,青木垱河
及其支流青木河由东西两侧环绕交汇。核心遗址区是海拔40-50米的或聚或散的小丘陵
,面积约60公顷。核心遗址周边还有许多小型遗址,总面积约284公顷。遗址曾经历过
四次发掘。分别为:1955年2月,由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进行小规模的试
掘。1956年4月至1957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云鹏主持第二次发掘,发掘面
积为858平方米,最终编成《京山屈家岭》一书,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屈家岭文化”,
成为长江中游最早命名的原始文化。1989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
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87.5平方米,新发现了比屈家岭文化时代更早的“史
前屈家岭文化”。2015年进行第四次发掘,勘探总面积105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3000
平方米。发现铜矿石、疑似陶窑群。四次考古发掘的总面积不到目前遗址保存面积的三
分之一。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屈家
岭文化的遗址发现有公共建筑(城址、居址、灰坑、墓葬)、祭祀遗迹、刻划符号和冶
铜遗存、仪式玉器等,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生产工具有磨制石斧、石锛、石铲、
石钻、石镰和打制的凹腰石锄,陶制纺轮等;生活用具有陶碗、陶豆、陶壶、陶罐、陶
杯等。有璜、环、镯、坠、珠等玉器。此外,还出土了大量掺谷壳的红烧土以及发现大
面积居住遗迹。尤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有特色,双弧形折壁陶器独具特
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据考证,“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
、渔猎、纺织等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陶器的品种丰富,图案
美观。色彩鲜艳的彩陶器、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反映出江汉地区史前氏族的生活面
貌和精神世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其社会的发展已进
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为长江中游地区进入青铜文明作好了准备,对于研究原始人类聚
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屈家岭文化是中华文明继仰韶文化之后,最为繁荣先进的文化。它直接承袭当地的大
溪文化发展而来。其文化的强盛影响力甚至超越长江中游,影响到山东、山西、湘中等
地。自京山屈家岭遗址命名后,长江中游各地发现了大量屈家岭文化遗存。据统计已发
现近千处。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以京山、天门、钟祥为中心),其北抵河南方城、豫
中,南至洞庭湖北岸,东接鄂城、黄石,西到宜昌西陵峡西端。
值得一提的是,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鸡、彩陶蛋壳杯、大型陶锅现藏中国国家博
物馆;陶豆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器、彩陶纺轮以及一些陶器藏湖北省博物
馆,今湖北博物馆有《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专题展览。酒杯、陶豆、陶祖
等大多数陶器藏荆州市博物馆。
附:屈家岭文化七个之“最”中:
1、屈家岭遗址是该遗址群中的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
2、屈家岭文化最早得名于屈家岭遗址。
3、屈家岭文化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
4、屈家岭时代,史前稻种植已很普遍。屈家岭遗址所出大粒粳稻,经鉴定“与今天栽
培的粳型品种最为相近”,达到了史前稻驯化最佳程度。
5、屈家岭遗址,是最受关注和重视的遗址之一: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第一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古遗址)保护单位;
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6、屈家岭遗址所在大环境汉江地区,是农神——神农氏传说最多的一个区域。
7、五三农场是全国现代化最好的农场之一,已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最前列。
附:屈家岭景点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占地面积175公顷,主要规划稻
作体验区、水系景观展示区、屈家岭遗址点展示区、钟家岭遗址展示区、土地山石器乐
园、冢子坝遗址展示区、屈家岭民众文化村、遗址湿地生态保护区、佛光文化展示区及
远古生存体验园十个片区。其中屈家岭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是我
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系统、全面反映出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文化面貌。有陈列展示区、现场展示区
和模拟展示区等3个区,陈列展示区建有遗址文物博物馆。博物馆面积600平方米,馆藏
文物1000余件;现场展示区内,发掘探方10余个,可再现当年文物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
的情景。模拟展示区建有一个反映屈家岭文化的沙盘和雕塑、蜡象群,从多个角度和层
次展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生态农业园
是湖北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集农业观光、科普休闲、健身娱乐、购物于一体。
现建有“农家乐”休闲区、赏花台等景区,已种植桃、梨、桔等水果20余平方千米。
2004年被命名为湖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白鹿春旅游度假区
前身为原五三农场养鹿场。主要由梅花鹿园养殖基地、白龙禅寺和白鹿春风景区三部分
组成。梅花鹿园养殖基地有鹿舍2.5万平方米,存栏梅花鹿1500头,被中国养鹿协会授
予“全国标准示范养鹿场”荣誉称号,开发了鹿茸血酒、鹿茸片等40余种保健产品以及
80多道鹿系列美味大餐。白龙禅寺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上记载,曾与中国
道教名山武当山遥相呼应。景区内有白龙禅寺遗址、上观、中观、下观、刘道人古墓等
10处古遗址。白鹿春风景区位于太子山主峰一带,面积约4平方千米。为中南地区最大
的梅花鹿养殖场。
知识链接
长江中游最早命名的原始文化——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遗址位于京山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屈家岭村,面积60万余平方米,是新石器时期
的文化遗存,距今5000年左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遗址位于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遗址在两条河的汇合处,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这为发展原始农业、畜牧业,以及从事辅助性的渔猎
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屈家岭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防织品、磨制石器和炭化稻谷等。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
个别为生产工具。其种类有鼎、甑、壶、碗、 、罐、盆、纺轮等。屈家岭出土的陶器
代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陶器形状一般都做得十分规则,胎壁也
很均匀。有些杯和碗,胎壁薄如蛋壳,需要很高的技术才能成型和烧制出来。纺轮,是
纺织工具,出土数量大,花纹形式丰富多彩,别具一格,以陶色而言,有黑、灰、红、
黄、黑褐和红褐色等;以花纹图案而言,有直线横竖垂直四分纹、弧线横竖垂直五分纹
、漩涡纹、麻点对三角纹、蝌蚪纹、十字含麻点四分纹、同心弧线纹等。它们不仅是具
有实用价值的纺织工具,而且是反映原始人类审美情趣的工艺品。
磨制石器均为生产工具。其种类以斧、锛为主,兼有凿、铲、镰刀、钻等。其中斧、锛
、铲、镰是农具,凿、钻是手工工具,镟是狩猎器具。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发掘屈家岭遗址时,
在8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一片面积约500平方米,体积约200立方米的红烧土遗迹
。红烧土中,包含了大量的稻壳,密结成层。从稃毛、粒形和标本测定来看,这些谷粒
当属于粳稻,而且是比较大粒的粳稻品种,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最为相近。这也说明
,距今约三四千年前,在这个大平原上已开始普遍种植水稻。
屈家岭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屈家岭文化,成为长江中游最早命名的原始文化。屈家岭
文化得名于50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京山屈家岭》一书首次提出
。书中指出:“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遗物,具备了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应属于已发现
的新的一个文化系统,因此我们它命名为‘屈家岭文化’。”由此,屈家岭文化得到了
社会各界人士的公认,并编入多种教科书。据统计,在长江中游,已发现屈家岭文化遗
址近千处。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北部到达河南方城一带,南部到达洞庭湖,西部到
达西陵峡,东部到达武汉、黄陂一带。屈家岭管理区
1935年7月,钟祥境内汉江大堤溃口,导致该地被冲为废墟,形成大型沙岭和沼泽地。
1952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京山县西南百里荒原上建国营农
场,称“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10月22日以当年建场年号正式命名为“国营五三
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国营五三农场”,面积173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最大
的农场。2001年10月,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管辖,设县级屈家岭管理区。辖罗汉寺、长
滩、何集、屈家岭、易家岭5个办事处,中心镇区在易家岭镇城区。
w********2
发帖数: 632
54
邱诗萤:汉北青铜文化之兴起——从石家河到盘龙城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10-11 21:52 大
【编者按】此前学界认定湖北地区的文化,从石家河文化到盘龙城文化之间是断裂的。
去年邱诗萤博士的硕士论文《汉北青铜文化之兴起——从石家河到盘龙城》,系统地论
述湖北地区从石家河文化到盘龙城文化之间的连续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现征
得其本人同意,在此摘发该文摘要和部分结语,以飨读者。若有引用或参考,务请注明
“邱诗萤:《汉北青铜文化之兴起——从石家河到盘龙城》,台湾中正大学硕士论文,
2015年7月”。
一、摘要
一般认为中国青铜技术来自西方,并且兴起于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则是受
到外地影响而产生。不过随着长江流域出土众多精美青铜器,对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既
有解释便逐渐难以自圆其说,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成为一大疑问。笔者整理
长江中游(两湖地区)青铜文化的考古资料后,发现汉水北岸地区在青铜文化初兴时期
处于关键的地位。
长江中游青铜文化初兴时的石家河文化和盘龙城文化,都是以汉北为中心。过去的观点
多认为石家河文化和盘龙城文化毫无继承关系,而盘龙城文化的中心是否位于汉北也有
争议。但笔者分析之后发现石家河文化和盘龙城文化的确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陶器
器形、陶器纹饰、房屋建筑、墓葬习俗,和青铜器铸造技术,大部分在石家河文化已出
现,并且由盘龙城文化传承,显见此地的青铜文化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漫
长时光中,绵延不绝,并且逐步发展。
此外,盘龙城文化的中心亦确认应该是汉北的盘龙城遗址,该地最早发明诸多盘龙城文
化的代表器物,也出土许多该时代之最:包括最大的城墙遗迹、最大的贵族墓葬、最大
的龙窑、最大的冶铸遗迹、最大的青铜圆鼎、最长的玉戈,以及出土最多的青铜器、硬
陶及原始瓷器、玉器、绿松石,另尚有金器出土,其富强程度可见一斑。
以往多认为石家河文化因天灾而过早衰亡,盘龙城文化为外来的入侵者,但是这一说法
无法解释:为何早已灭亡的石家河文化会有大量因素继续在盘龙城文化中传承不息;所
谓外来入侵的盘龙城文化为何会传承诸多石家河文化因素,且少有外地文化因素?因此
这段历史的解释经常自相矛盾而又模糊不清。笔者在此强调,其实石家河文化与盘龙城
文化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此一失落的历史环节因因而可以扣上。本文重现了当时居于
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即使经历苦难,仍然守着祖先基业,并且发扬光大,开创另一个强
盛时代的古老故事。
关键词:青铜文化、盘龙城文化、石家河文化
二、结论(部分)
1.由石家河文化至盘龙城文化的历史发展
一般多认为长江中游地区在石家河文化晚期时因遭遇特大洪水而遭到毁灭,当时的洪水
并非一年两年的偶发洪水,而是一个长期的洪水期,水位甚高,是以长江中游的遗址普
遍可以发现着洪水层,这个为害惨重的自然现象很轻易地造成石家河文化的衰弱,长江
中游地区很多旧有城邦国家衰弱、灭亡。然而,该地区的文化传承并没有断绝,新的势
力重新兴起,盘龙城、荆南寺、铜鼓山等遗址显示的是留在本地重新奋起的人们与他们
重建的新兴共同体──盘龙城文化。
学界普遍认为,建立这一新文化与国家的人,并不是源于本土及传承本土文化者,而是
北方来的新族群。但是本文揭示,盘龙城几乎所有的文化因素皆可于石家河文化或者更
早的大溪、屈家岭文化找到源头。虽然在石家河与盘龙城文化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水患,
但是石家河和盘龙城文化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密切关联。二里头、二里岗遗址则是由人
口饱和的长江中游地区,向外迁移的人们所建。对于当时的稻作技术和能力而言,该地
区纬度偏高,气候较为干冷,缺乏河湖资源。因无水网交通之利,各城邦国家间的经济
上较为独立,少有合作关系,高纬度造成稻米的产量减少,而仅有上层人士可以享用,
一般民众则可能改变饮食方式,而以黍、粟为主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源于盘龙
城文化,长江中游与郑洛地区皆属于盘龙城文化,而以前者为文化中心,后者为文化的
边缘区。郭静云先生在《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中已指出,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中游文
化逐步开拓「江河中原」,到达郑洛地区,这种向北开拓的情况乃是源自屈家岭时代[1
]。
对石家河文化年代的最新研究指出,以天门石家河城为中央的石家河文化,其绝对年代
的下限约距今4100年左右[2],同时从目前的数据可以推断,盘龙城文化的起始时间约
距今3800—3700年间,其与石家河文化之间,还存在约300年的变迁期,孟华平先生将
这段几百年的时间命名为「后石家河文化」。从石家河文化到盘龙城文化并非是在短时
间内形成的巨变,而是在这段300年左右的时光中逐步形成的。依目前资料来看,盘龙
城文化的文化与政权中心或许即是盘龙城遗址。新兴的盘龙城比石家河城面积更大,也
更靠东部铜矿山区,位于水网交通发达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就它的强大和繁荣
,造成南达湖南地区,北达郑洛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均均可见其影响的情况。
2.盘龙城文化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盘龙城文化最令人瞩目的发明是独特的青铜铸造技术:块范法。在盘龙城遗址三期中已
经发现青铜礼器,此外在二里头遗址三、四期(约等同于盘龙城三、四期),已可以看
到制造大型青铜兵器的情况。此外盘龙城遗址有着比同时期遗址更多的随葬青铜兵器墓
,说明该地对青铜兵器的重视和掌握。在对青铜兵器的铸造有着更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盘龙城文化的人们在基于对青铜的崇敬心理下,设法制造出纯粹由青铜构成的容器,他
们依靠着先进的制陶技术,发明了块范法。块范法是长江中游本地独力发明的技术,因
此与世界各地青铜技术都不同,否则只会如失蜡法一般,完全效法外来工序。块范法使
得中国的青铜文化留下许多异于其他文化的精美青铜容器,也开启青铜容器作为国之重
器的先例。不少研究者均认为中国青铜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对青铜容器特别重视,此项
传统延续到殷、周;即使铁器新兴,青铜容器作为珍宝的认知仍然深植于人们心中。
长江中游地区第二个独特的影响就是饕餮、夔龙的崇拜。虽然代表夔龙的扉棱,又称附
加堆纹,最早可以追溯至大溪。可知这一崇拜一直在本地断续传承着,但没有成为该文
化中最重要的信仰一环;但是到了盘龙城文化时,却大量制造于陶器、青铜器上,可见
饕餮、夔龙的崇拜大概在盘龙城文化时期攀上高峰。这种信仰观念后来为殷墟所继承,
殷墟的青铜器有许多即是描绘神龙的形象,而与饕餮、夔龙息息相关的人牲信仰也被殷
墟所继承,足以见到殷墟对这种信仰的接受。
盘龙城文化的第三个独特影响则是礼制。不但向四方传播,在殷墟一期也有发现,显见
其传承于后世。作为新礼制的礼器,有别于过往,这些特殊的器物包括觚、爵、斝等等
,以及毁器葬。爵、斝是盘龙城时期的新兴器物之一,爵、斝在盘龙城文化中特别重要
;而觚虽非这时期才出现的器物,但同样被盘龙城所重视,列入新礼制的重要器物之中
,研究盘龙城文化及相关内容者均认为觚、爵、斝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之后殷墟遗址
也出现同样重视觚、爵、斝的情况,溯其来源,当源于盘龙城文化。此外,毁器葬亦属
于礼制的一环,在其他地区难以取得精美的大型青铜容器时,盘龙城遗址却出现将大型
青铜容器砸碎后做为随葬品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铜料易取得之外,还因为毁器葬是
长江中游行之千年的古老葬俗,做为后代的盘龙城人们传承了这项信仰。盘龙城三期开
始出现遭到人为毁坏的大型青铜礼器,此种做法一直延续至盘龙城灭亡。其他地区则改
行陶器毁器葬,这是因为大型青铜礼器过于稀缺之缘故。直到殷墟时期,青铜容器较普
遍地出现,盘龙城以外的其他地方才开始出现青铜毁器葬[3],毁弃葬俗一直延续至西
周时代。
三、余论(部分)
以考古学文化来说,盘龙城文化的诞生和延续时间并不算长,只有约500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五百年里,发明、诞生了诸多新因素与新技术,使长江流域青铜文化走向成熟,
足见其重要性,是以仔细地对其各期年代和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具有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今日碳十四测年技术的进步使得研究者可以进行更细腻的整理和研究,是相当可喜的事
情。笔者认为,应当正视碳十四测年的价值,在进行发掘时对各地文化多加进行测年,
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年代,而可以解决诸如文化的诞生、文化的衰亡、文化的传播等等问
题。类型学在分析文化内涵上有其作用,但笔者认为应当与碳十四测年搭配方能确定年
代,如马车的两轮般相辅相成;归功于碳十四测年的数据,才使得「盘龙城文化」的架
构较为清晰。
总之,承继石家河文化发展而来的盘龙城文化,广布于「江河中原」,形成掌握大型青
铜器铸造技术的强大势力,他们奠定新的信仰和礼制,虽然时代短暂却是相当灿烂的文
化。由于该文化的中心区域两湖地区发掘较少,情况模糊不清,因此显然是个值得重视
及研究的问题。
注释:
[1]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
版,页21-36。
[2]毛欣、李长安、张玉芬、陈旭、刘辉,〈湖北天门谭家岭遗址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
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10月,第39
卷第10期,页1550。
[3]郜向平,〈商墓中的毁器习俗与明器化现象〉,《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页
44。
目录
第一章绪论(6)
一、研究动机(6)
二、时空范围(8)
三、研究回顾(9)
四、研究目标(47)
五、研究方法.(48)
六、论文结构.(49
第二章汉北文化及社会演化的自然背景(51)
一、地貌(51)
二、气温(54)
三、洪水(57)
四、云梦泽(61)
五、总结(62)
第三章石家河文化至盘龙城文化的演化脉络(65)
一、石家河文化没落问题(65)
一、陶器(68)
二、墓葬形式(82)
三、建筑技术(103)
四、青铜器技术(119)
五、总结(130)
第四章盘龙城文化的新兴(137)
一、盘龙城文化年代整理(137)
二、盘龙城文化新事物之起源(179)
三、总结(200)
第五章结论(202)
一、由石家河文化至盘龙城文化的历史发展( 202)
二、盘龙城文化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205)
三、余论(207)
w********2
发帖数: 632
55
依目前资料来看,盘龙
城文化的文化与政权中心或许即是盘龙城遗址。新兴的盘龙城比石家河城面积更大,也
更靠东部铜矿山区,位于水网交通发达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就它的强大和繁荣
,造成南达湖南地区,北达郑洛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均均可见其影响的情况。
w********2
发帖数: 632
56
一般多认为长江中游地区在石家河文化晚期时因遭遇特大洪水而遭到毁灭,当时的洪水
并非一年两年的偶发洪水,而是一个长期的洪水期,水位甚高,是以长江中游的遗址普
遍可以发现着洪水层,这个为害惨重的自然现象很轻易地造成石家河文化的衰弱,长江
中游地区很多旧有城邦国家衰弱、灭亡。然而,该地区的文化传承并没有断绝,新的势
力重新兴起,盘龙城、荆南寺、铜鼓山等遗址显示的是留在本地重新奋起的人们与他们
重建的新兴共同体──盘龙城文化。
w********2
发帖数: 632
57
盘龙城文化最令人瞩目的发明是独特的青铜铸造技术:块范法。在盘龙城遗址三期中已
经发现青铜礼器,此外在二里头遗址三、四期(约等同于盘龙城三、四期),已可以看
到制造大型青铜兵器的情况。
w********2
发帖数: 632
58
盘龙城几乎所有的文化因素皆可于石家河文化或者更
早的大溪、屈家岭文化找到源头。虽然在石家河与盘龙城文化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水患,
但是石家河和盘龙城文化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密切关联。二里头、二里岗遗址则是由人
口饱和的长江中游地区,向外迁移的人们所建。
w********2
发帖数: 632
59
一千多年的华夏黄帝三苗联邦共和国政权世系
姚丰辉/文
《《左传·昭公十七年》一段文字透露了断代史的华夏黄帝三苗联邦共和国政权世
系!
(公元前525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
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
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
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
徒也;□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
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左传》的这段 信息量很大,我认为最少说明.上古黄帝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社会
都是鸟图腾崇拜,只不过每个不同的君主主政时代都有不同的标记,就是信印的标记不
一样,以区别不同的个人特点。黄帝,炎帝,共工氏、太昊,少昊。。。。。其中是黄
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同一个政权的其中的三十个不同时代的大部!看看:
昔者黄帝氏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
这应该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一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黄帝本人,黄
帝行政记事的特点就是用“云的图案做标记”,就是相当于,黄帝的红头文件都有云的
标记,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这应该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二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在黄帝时代在
南方做过火官颛顼高阳。颛顼高阳就是曾经在南方的火官祝融,由于在共和国冶金制造
方面成绩突出被选拔接替黄帝主政,是为“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颛顼高
阳的行政记事的特点就是用“火的图案做标记”,就是相当于红头文件戳印都有火的标
记,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共工氏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共和国颛顼高阳时代的水官,主管工匠制造官职共工
,由于共工氏在共和国手工业制造方面成绩突出是选拔接替颛顼高阳当接班人的人选,
后来他迫不及待过早抢班夺权,被帝喾所杀,也连累了颛顼高阳的儿子重黎。《史记》
有“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也可能
共工氏也当过几天君王,故此也有自己的独特记事的图案做标记,那就是就是相当于红
头文件戳印都有“水”的标记!但好景不长,一切都被帝喾拿走了。
大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大昊氏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四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大昊氏。故此
大昊氏也有自己的独特记事的图案做标记,那就是就是相当于红头文件戳印都有“龙”
的标记!
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记名。。。。。。。。。。
少昊氏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五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少昊氏。故此
少昊氏也有自己的独特记事的图案做标记,那就是就是相当于红头文件戳印都有“鸟”
的标记!。。。。。。。。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六个时代,主政者 凤鸟氏,历正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七个时代,主政者玄鸟氏,司分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八个时代,主政者;伯赵氏,司至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九个时代,主政者青鸟氏,司启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个时代,主政者丹鸟氏,司闭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一个时代,主政者祝鸠氏,司徒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二个时代,主政者□鸠氏,司马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三个时代,主政者鳲鸠氏,司空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四个时代,主政者爽鸠氏,司寇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五个时代,主政者鹘鸠氏,司事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六个时代,主政者五鸠,鸠民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七个时代,主政者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
正度量,夷民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八个时代,主政者九扈,为九农正,扈(有扈
国)民也。
。。。。。。。。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二十八个时代,主政者尧。伊祁姓,名放勋,号
陶唐,谥曰尧,北方陶唐民,历史上有尧是“北方之臣南面称王”之说!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二十九个时代,主政者 舜,姚姓,妫氏,名重
华,字都君,谥曰"舜",东方有虞民,后迁徙南方历山渔耕陶业。历史上有舜是“南边
之臣北边称王”之说!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三十个时代,主政者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字高密,号禹,西方珉山民也。
三苗:三族的意思。黄帝亲自建立过三苗联邦制共和国政权。这个存在了一千多年
,30 世君王当政,大禹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在大禹死后,三苗联邦制共和国分崩离
析。大禹的儿子谋朝篡位,引起天下大乱,进入血雨腥风的年代。这在大禹还在世时候
就有征兆。当时,有民谣预言曰: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
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这民谣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代的“苗”与族是一个意思。三苗,指当初黄帝联合
三个族群建立的三族联合政权。这三个族群无疑指西方黄帝的夏族,东方蚩尤黎族,
南方炎帝的华族。就是说黄帝当初建立的三族联合政权到大禹死后将要亡国,天下将进
入血雨腥风时期。风云突变,六月飞雪,夏天覆冰,地裂涌出洪水。那是因为有(夏启
)真龙天子降于庙堂,太阳都害怕得昼伏夜出了!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三族联合政权搞诸侯集会选举制传位给伯益,并且当着各个联邦
国首领集会之际宣布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大禹刚一死,启就杀死伯益夺取了政权,此
后,世袭制代替了三族联合政府的“禅让制”(其实,是诸侯大会选举制),所谓"公
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后来,大禹的儿子建立夏后氏政权就把黄帝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社稷宗庙政府机构
的一切官员极其家属,迁徙到南方三危建立了三危国,其实这个三危国就是你说的那个
有苗国。后来这个有苗国造反,夏后氏派兵平叛,请注意不是大禹,而是大禹的后代。
大禹早死了。说“大禹征有苗”这是周秦礼乐文人的瞎掰。应该是夏后氏,是大禹的后
代征伐有苗(三危)。
w********2
发帖数: 632
60
一千多年的华夏黄帝三苗联邦共和国政权世系
姚丰辉/文
《《左传·昭公十七年》一段文字透露了断代史的华夏黄帝三苗联邦共和国政权世
系!
(公元前525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
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
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
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
徒也;□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
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左传》的这段 信息量很大,我认为最少说明.上古黄帝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社会
都是鸟图腾崇拜,只不过每个不同的君主主政时代都有不同的标记,就是信印的标记不
一样,以区别不同的个人特点。黄帝,炎帝,共工氏、太昊,少昊。。。。。其中是黄
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同一个政权的其中的三十个不同时代的大部!看看:
昔者黄帝氏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
这应该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一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黄帝本人,黄
帝行政记事的特点就是用“云的图案做标记”,就是相当于,黄帝的红头文件都有云的
标记,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这应该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二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在黄帝时代在
南方做过火官颛顼高阳。颛顼高阳就是曾经在南方的火官祝融,由于在共和国冶金制造
方面成绩突出被选拔接替黄帝主政,是为“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颛顼高
阳的行政记事的特点就是用“火的图案做标记”,就是相当于红头文件戳印都有火的标
记,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共工氏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共和国颛顼高阳时代的水官,主管工匠制造官职共工
,由于共工氏在共和国手工业制造方面成绩突出是选拔接替颛顼高阳当接班人的人选,
后来他迫不及待过早抢班夺权,被帝喾所杀,也连累了颛顼高阳的儿子重黎。《史记》
有“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也可能
共工氏也当过几天君王,故此也有自己的独特记事的图案做标记,那就是就是相当于红
头文件戳印都有“水”的标记!但好景不长,一切都被帝喾拿走了。
大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大昊氏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四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大昊氏。故此
大昊氏也有自己的独特记事的图案做标记,那就是就是相当于红头文件戳印都有“龙”
的标记!
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记名。。。。。。。。。。
少昊氏是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五个时代,主政者当然是少昊氏。故此
少昊氏也有自己的独特记事的图案做标记,那就是就是相当于红头文件戳印都有“鸟”
的标记!。。。。。。。。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六个时代,主政者 凤鸟氏,历正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七个时代,主政者玄鸟氏,司分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八个时代,主政者;伯赵氏,司至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九个时代,主政者青鸟氏,司启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个时代,主政者丹鸟氏,司闭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一个时代,主政者祝鸠氏,司徒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二个时代,主政者□鸠氏,司马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三个时代,主政者鳲鸠氏,司空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四个时代,主政者爽鸠氏,司寇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五个时代,主政者鹘鸠氏,司事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六个时代,主政者五鸠,鸠民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七个时代,主政者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
正度量,夷民者也。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十八个时代,主政者九扈,为九农正,扈(有扈
国)民也。
。。。。。。。。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二十八个时代,主政者尧。伊祁姓,名放勋,号
陶唐,谥曰尧,北方陶唐民,历史上有尧是“北方之臣南面称王”之说!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二十九个时代,主政者 舜,姚姓,妫氏,名重
华,字都君,谥曰"舜",东方有虞民,后迁徙南方历山渔耕陶业。历史上有舜是“南边
之臣北边称王”之说!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第三十个时代,主政者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字高密,号禹,西方珉山民也。
三苗:三族的意思。黄帝亲自建立过三苗联邦制共和国政权。这个存在了一千多年
,30 世君王当政,大禹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在大禹死后,三苗联邦制共和国分崩离
析。大禹的儿子谋朝篡位,引起天下大乱,进入血雨腥风的年代。这在大禹还在世时候
就有征兆。当时,有民谣预言曰: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
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这民谣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代的“苗”与族是一个意思。三苗,指当初黄帝联合
三个族群建立的三族联合政权。这三个族群无疑指西方黄帝的夏族,东方蚩尤黎族,
南方炎帝的华族。就是说黄帝当初建立的三族联合政权到大禹死后将要亡国,天下将进
入血雨腥风时期。风云突变,六月飞雪,夏天覆冰,地裂涌出洪水。那是因为有(夏启
)真龙天子降于庙堂,太阳都害怕得昼伏夜出了!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三族联合政权搞诸侯集会选举制传位给伯益,并且当着各个联邦
国首领集会之际宣布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大禹刚一死,启就杀死伯益夺取了政权,此
后,世袭制代替了三族联合政府的“禅让制”(其实,是诸侯大会选举制),所谓"公
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后来,大禹的儿子建立夏后氏政权就把黄帝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社稷宗庙政府机构
的一切官员极其家属,迁徙到南方三危建立了三危国,其实这个三危国就是你说的那个
有苗国。后来这个有苗国造反,夏后氏派兵平叛,请注意不是大禹,而是大禹的后代。
大禹早死了。说“大禹征有苗”这是周秦礼乐文人的瞎掰。应该是夏后氏,是大禹的后
代征伐有苗(三危)。
相关主题
新东方开西班牙语班吧楚简《老子》无形上篇章,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
中国武官:个别航空公借地震抬价,我都想抽他们武汉将来真正的城市中心是武昌
握草孔子是个刺客?古汉阳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朝代的首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61
颛顼高阳就是曾经在南方的火官祝融,由于在共和国冶金制造方面成绩突出被选拔接替
黄帝主政,是为“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w********2
发帖数: 632
62
耐人寻味的“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
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意思是太史公司马迁说:现在的儒学者大多称赞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
并崇尚他们。然而周朝的《尚书》记载仅仅有尧以来的事,尧之前二十多世的君主没有
记载,甚至连被誉为华夏三位始祖的黄帝、颛顼、帝喾都不记载。诸子百家的文献虽然
有评论黄帝一系的文章,但他们的文章言论又不符合当局的规矩,所以,现在的士大夫
们害怕犯政治错误都不敢说。儒家孔子在先秦所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现在的儒者又不继续传,更不宣讲。
明白意思了吧!为什么后儒连他们的祖师爷孔子的关于炎黄一系的历史事迹都不传
,也不宣讲呢?这点似乎有点让人纳闷!难道后儒们连他们自己推崇的祖师爷孔子也要
防范?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
很显然,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就是说先秦诸子百家记录的关
于黄帝创立的三族联邦政权的历史文献,其言论肯定带有宣扬大道法制文化制度观念,
这种观念与帝王和后儒推崇的礼乐人治文化制度是水火不容的,所以,肯定与当局搞“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题不合,不准传播。而又由于儒家孔子在先秦整编的,
所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这样的儒家文献里面,有赞扬黄帝、颛顼、
帝喾的言论,要说这种孔子觉得黄帝、颛顼、帝喾有世袭嫌疑的事迹,而选择性记录下
来并加以称赞一番,应该符合儒家’尊尊亲亲”观念的文献,居然也不符合汉武帝当局
的意识形态要求。可以想见,汉武帝时期对黄帝的大道法制文化思维控制多么严厉,简
直是严防死守啊。
大家应该知道,在炎黄开创的华夏联合政权期间,长达一千多年时间有三十位君主
,儒者不待见的君主占绝大多数,而其中帝喾和尧之间有二十五位君主被儒者连名字都
封杀了。估计,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上古君王的条件更不符合儒家观念,因此遭到彻底封
杀,永远也不为后世知,更别说他们那些辉煌事迹了!而到汉武帝时期更严酷,汉儒和
官僚甚至连被誉为华夏的先祖黄帝、颛顼、帝喾都封杀了。由此反推理:中国五千年前
由西方的黄帝夏族、南方的炎帝华族和东方蚩尤的黎族,所组成的联邦政权和所推行的
文化制度很文明,很先进,绝不同于汉武帝和后儒们推崇的帝王集权和礼乐文化制度。
正是因为害怕两种政权和文化制度比较的显得优劣太明显,所以,后儒和官僚不遗余力
封杀,严防死守上古黄帝的大道法制文化制度的传播!
w********2
发帖数: 632
63
何谓华夏大道之制

一,自然法思量的法制
所谓华夏大道之制,其实就是上古黄帝开创的三苗联邦制共和的华夏大道文化制度
,后来为先秦楚国继承形成楚国平民政治的君主宪政联邦制国家。 托克维尔说:“没
有人比我更赏识联邦制的优点。我认为,联邦制度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和自由的强大组
织形式之一。(《论美国的民主》)”。所以说,这种文化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讲
开放、自由、浪漫和社会繁荣,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极为有利。特别是它以天道的自然
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教化民风,重视契约法治,以包容多元,自由选择,自由竞争搞政治
和治经济建设,达到政治清明社会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的目的。
那么,如何定义华夏大道之制呢?就是以自由、平等、互利,博爱原则的自然法(
天道)推导出来的,保护每个人权利的公平正义的契约法制。这种契约法制就不偏向任
何阶层和个人,也不按任何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充分尊重每个公民平等自由权利的博
爱精神,包括平民和当权者。然后,以这种公平正义的契约法制,对人与人之间,人与
公权之间的规范制衡方式实现天下的清明之治。就是说,要让社会所有人享受到自由,
唯一途径就是同其他人订立契约,达成协议,再建立一个联邦体制(楚国也有联邦制)
的契约法制相互制约公权和私权达到权利自由平等原则,这就是讲求信奉天道观的黄帝
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按自然法思量的契约法制搞保护平民权利的
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中国先秦也叫大道法治,即华夏大道之制。
二,无为而治
其实,中国上古黄帝及其神农、尧、舜、禹、汤等君主搞的,的确是华夏大道之制
,这种制度比较推崇自然逻辑的“无为而治”实现天下政治清明之治!显然他们都是“
崇无”派,他们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去做,而是说不要按君主个人说的所谓“天
子的旨意和语录”或“ 天子的训导”这样人为规则做,而不考虑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
。“无为”的本意是:个人主观意志不得作为公正客观规律,个人偏执欲望不得改变大
道方正之术,遵循事物的机理做事。凭借客观条件建立功业,以推理自然逻辑法则的运
势,不得见容于曲意掩盖真实。
就是说,华夏大道法治社会最讲实事求是,不像周秦礼乐之治那样喜欢吹牛逼。它
推崇黄帝和老子道家那样子的“崇无”派理念,致力推崇默默实干的 “无为而治”的
社会实践。按物质内在逻辑思维层面做事,即按理性而为。具体表现是搞大道法治化社
会实践,实事求是,讲时间、讲效益,讲科学方法,讲实际应用。按法定程序按部就班
,各行其职,有条不紊默默实干。崇无的华夏大道之制也讲究“善行无迹”, 就是真
正的行善,是不会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根本不需要像周秦礼乐之制那样吹牛逼! 就
像基督耶稣说的“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
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其实,真正讲求自然逻辑的,是不夸耀自己,不自我评价,不自己夸功,不夸夸其
谈的(老子语: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吹
自擂,让事实说话。 所以,华夏大道文化制度比较讲自然逻辑,实事求是,人们都崇
尚平等自由和浪漫,比较适合人类个体生存和生活的修身养性,是一种尊重个人自由的
高级文明现象!
三,平民政治治理
不错,要想实现一个社会的每个公民平等自由和浪漫,达到修身养性,达到人类社
会的一种高级文明,的确应该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这几乎是一个铁律。而重视法治的华
夏大道之制正是做到了这点。比如,在大道法治社会里,就算权力大到如尧舜那样的天
子又能够怎样?搞奢侈腐败吗?不可能。唯有落得好的名声,但往往这种社会的士人并
不像周秦礼乐之制的士人看重当权做官。庄子《逍遥游》记载了上古黄帝三族联邦共和
国的故事,说的是联邦共和国尧时代有位贤德之士叫许由的,因为有好的名气,被尧看
好要推举接替尧当天子,许由听说后却不愿意当天子,说:现在要我 来代替你做天子
,这是你的想法。可是,我来代替你,图个什 么呀?图名吗?名都是外来的宾客,实
才是内在的主人。 你要我扮演有名无实的虚假的宾客吗?林木虽多,桃雀 只巢一枝。
河水虽多,鼹鼠只饮满腹。天下这东西,给 我也没用。请回去休息吧,君王。炊事员
罢工了,神职 人员也不至于下厨房呀。”
看看,拒绝当天子,讲实至名归的大道社会的贤德之士许由说的,说他这样搞精神
创造的“神职 人员”肯定比服务的行业“炊事员”一样的天子强吧!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华夏大道法治国家根本没有把当官看的那么重要,并没有官员是政治地位,正是把
公权力关进笼子了!
原来华夏大道之制是平民政治治理,在这个社会里,其文化风俗比较尊崇“民为神
主”、 “君轻民重”理念,不似周秦礼乐社会以“尊王畏大人”、“以吏为师”,而
是“以商为重,以自然为师”的理念。故此才有这种瞧不起当权者的事件,原因是华夏
大道之制社会并不“学而优则仕”,士人大多大都对入仕不感兴趣,而对四民之首的商
人感兴趣,那个时候从事神职是个比较崇高的职业。据说许由就是一位神职人员,才对
当天子并不感兴趣!
据古文献记载,华夏大道之制社会的的君主并不像周秦礼乐之制社会的君王那样锦
衣玉食,作威作福,还有立嫡长世袭接班当王。华夏大道之制社会的君主劳累身体,绞
尽脑汁思虑国事,为人民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看看:
“尧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
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肢,胫
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
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
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你读懂了上面的古文记载没有呢?此段文字记载于《韩非子》。其作者韩非子是周
秦礼乐文人,虽然有主观贬低上古大道社会的意思,但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一个事实:上
古大道法治社会教化风俗恰恰与周秦礼乐之制社会不同,上古天子大臣的确要劳累身体
,绞尽脑汁为民服务,是地地道道的的“人民公仆”!不仅亲自带头与民同悲同乐同劳
动,还要干什么都一马当先,为民当带头人。看看大禹“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肢
,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显然,上古大道法治时代不似周秦制时代,一个人只要当了县令一天,他死后,他
的数代子孙都享受荣华富贵,出行都不用脚走,都用车子。这句“今之县令一日,身死
,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
厚之实异也。”其 译文:周秦礼乐之制时代,一个人只要当了县令一天,他死后,他
的数代子孙都享受荣华富贵,出行都不用脚走,都用车子。所以,现在都看重当官,而
上古人大道社会即使当了天子大臣都乐得让位,这就是为什么大道制度的古人辞去天子
的位置非常轻易,现在周制很难有人辞去县令的职位,的确是利益丰厚与薄弱的差别太
大啊!
四,精美精致与包容多元
要说, 在上古大道文明社会就没有土地租费,没有贪官污吏,也没有吃闲饭养尊
处优的官僚,每个官员都竭尽全力各司其职,又没有禁锢社会自由度的剥削制度,人们
生活绝不会像韩非子说的那样很差很苦。因为,人类开始之初的国家工商业贸易(比如
,渔业,狩猎和土特产,农产品和产品加工贸易、手工业等贾商贸易)征税基本上都可
以满足国家的各种用度,故此,只要不是像周秦那样大公有制的国家制度化规定,有意
禁止工商业贸易,基本上没有征收土地租费的可能。况且上古大道法制邦国,比如楚国
有专门的上好公田,单独提供王室的用度。其余不足,来源与工商贸易税。这样天下百
姓就不会因为礼乐制度那样催逼土地税费现象存在,老百姓应该是很富裕的,社会财富
绝对会滚雪球一样增长。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发现像梅山文化、石家河子文化、、三星堆
文化、屈家岭文化、褚良文化、盘龙城文化、精彩纷呈的楚文化等遗址和文物,这些起
源南方长江流域的上古华夏大道之制社会留存遗迹比较精美精致,其精美精致程度远远
把北方洛河起源的礼治社会遗留的文化遗迹抛在后面。不信你去网上搜索一下考古出土
的南、北文物和文化遗迹图片就会发现这个不同差别!
从历史遗留文物和文献的蛛丝马迹分析发现,5000 年前黄帝从西域埃及来到东亚
大陆的。他带领西域夏族来到华族长江流域,并没有对华族进行征服和杀戮,而是殖民
或或平融合。也许两种文化本来就同质的都信奉自然神祗的文化,所以黄帝甚至从内心
里接受华夏的祖先伏羲的创造的华族农耕文化,并与之带来的地中海夏文化的融合。黄
帝拜伏羲圣像就是见证:《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收服蚩尤时候遭遇挫折,于是“黄
帝归于太山(注:指南岳衡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
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
焉。” “人首鸟形的妇人”正是伏羲神糯炎帝之祖图腾之一的鸟图腾。
黄帝的夏文化与华族农耕文化和平融合的证据有:《管子?五行篇》载:黄帝的和
平收复南方蚩尤并在他那里明白道理的(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并且连蚩尤和
其手下部将都是怀柔收复的,曾经与黄帝大战时的“风伯”、“雨师”都成为黄帝的左
右重要使臣。所以,黄帝绝对不是北方的游牧部落蛮族,而是西域的地中海青铜文明的
夏族,他们从西方昆仑那边来到中国的长江流域安营扎寨,并带来了先进的青铜技术和
文字,与本土华族文化和平相融合,一直在南方开拓着华夏共同的大道文明。这就是关
于华夏文明的渊源!
其实,汉族的前身就是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黄帝先怀柔收复南方的华族
神农炎帝,后又与神农炎帝合作打败并收复东方的黎族蚩尤后,三大部落融合,形成华夏
第一大民族——汉族,汉族人的血管中也流动着蚩尤的血液,黄帝、炎帝、蚩尤是华夏三
祖。 所以说,华族大道文明起源于南方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文化与洛河礼乐文化的完
全不一样,两者文化系统应该也是天壤之别。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共和国的确不像后来的周秦礼乐社会讲究宗族世系,因为,黄
帝的血缘世系只不过三代就断了,后面一千多年里,包括尧、舜、大禹共有二十七位君
主都并不按宗族世系来,都是各个联邦国民间推举的不同种姓的贤德君王。像帝舜就是
在东方有虞国里推举的贤德君主。就是说,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共和国一千多年的历史
过程中,其中包括尧、舜、大禹一共二十七位君主都不是黄帝的后代,但绝对是黄帝大
道文化制度的继承者!因此。有人说尧、舜、大禹成为黄帝子孙不只是荒唐可笑,而且
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礼乐之制猜度大道之制。其实,完全不对,
五,不夸耀同一而是夸耀法治
上古华夏大道之制比较讲法治,崇尚包容多元文化风俗。这种大道法治不像周秦礼
治社会滥用3000条酷刑禁锢民间自然文化风俗,而是比较讲公平公正,是天道原则思量
过的契约法律保护自然状态的文化风俗。
《淮南子主术训》“:皋鳐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史记五帝本纪》也记载:“
皋鳐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说明上古华夏大道之制没有酷刑,司法公正,平民得
到了权利保障的实惠;也说明上古华夏的司法制度的确是很精细精密的。司法独立 ,司
法程序严谨,公开公正 ,刑罚适度,规范和正式,符合公平正义的天道原则。特别那
个时候的官制也很细致精密,百官各行其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也不同于周秦礼乐
之制的三公六卿或三公九卿,而是甲骨文中说的“宰、尹、史、卜、乍册、马、亚、射
、臣”等不同职位,正所谓先秦古人说的:“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百官有司,各
务其形。上循名以督实,下奉法而不违。所美观其所终,所恶计其所穷。喜不以赏,怒
不以罚,可谓治世”。
就是《邓析子*转辞篇》说的那样:“使社会繁荣的大道法制,简单而易行;使社
会混乱的礼制,纷繁复杂难以遵循,上古(华夏大道之制)文化艺术,质朴而不哀伤;
当今的(儒教)文化艺术,怪诞而恣肆做作。上古(遵循自然道德)的人们质朴而敦厚
;如今社会上(信奉仁义道德)的人,欺诈普遍流行。上古(大道)社会是象征性刑罚
,而人们根本不会触犯条例,如今社会把(儒教的)各种肉刑、连割鼻子的刑罚也用上
了,人们也不以为耻,正是这些不以为耻的人太多使如今社会混乱多于治理啊。”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过“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
固殊焉,”,就是说,黄帝到时代到尧、舜、大禹时代的风俗教化绝对与后来的礼乐社
会的风俗教化完全不同,甚至恰恰相反。一个明显例子,比如,上古华夏大道社会推崇
的“仁义”所包涵的意义是平等的对待每个人,对每个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爱和尊重。到
了周秦礼乐社会却将风俗教化搞反了,赋予“仁义”的意义是讲究亲戚关系的里外亲疏
,尊卑等级的爱和尊敬。这就是为什么看透了周秦礼乐的道家老子、庄子和邓析子们针
对礼乐社会推崇的所谓“仁义”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仁
于不仁,义于不义”!意思很清楚,就是礼乐社会提倡的“仁”其实就是不仁,提倡的
“义”就是不义。
对于上古华夏大道社会赋予“仁义”含义是平等、没有厚此薄彼的爱和尊重风俗教
化与其法治的紧密联系在先秦邓析子的论证得很清楚,他在《邓析子*无厚(此薄彼)
》开篇意思是说:
“我认为,宇宙自然对于人类没有厚此薄彼;国君对于老百姓没有厚此薄彼;父亲
对儿子也没有厚此薄彼;哥哥对弟弟照样还是没有厚此薄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宇
宙自然不能够阻止背运险恶的气息,挽救保全任何夭折之人的生命,而让行善的人必定
长寿,这是宇宙自然对人类没有厚此薄彼。大凡老百姓中出现的穿墙扒物的盗贼,或有
欺诈拐骗者,他们应该说都是生活得不到满足,究其源头还是因为贫穷所致,然而,君
主还得要将他们依律正法,这可以说是君主对民众没有厚此薄彼。
古代的圣君尧、舜的地位贵为天子,他们的儿子们:丹、朱、商,却照样当平民老
百姓,这是父亲对儿子没有厚此薄彼;西周的摄政王周公旦为了权力杀了他的两个弟弟
姬管和姬蔡,这是哥哥对弟弟没有厚此薄彼。以此类推,世界上哪儿有什么厚此薄彼啊
?唯有普遍意义的博爱罢了。既然从宇宙自然,到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厚此薄彼的爱,那
么普遍意义的博爱就是公正的,这也合乎讲公正的法治契约精神,这样,按法治契约定
规矩就成了必然,而不是任用礼乐仁义的“亲亲尊尊”的远近亲疏,贵贱尊卑定规矩。
这样,唯有法治论的循名责实的法治落实,社会才有公正的治理啊。”
是的,上古华夏大道社会绝对崇尚多元文化和法治,绝对是一个多姿多彩丰富浪漫
的世界。正如庄子在《庄子*天运篇》中说的:“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
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意
思是:因此说,上古三皇五帝(华夏大道之制)时代的文明法制政治,不夸耀同一而是
夸耀法治。所说的比喻就是上古三皇五帝时代是文明法制社会,就像柤、梨、橘、柚四
种酸甜不一的味道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这样看来,华夏大道
之制不像周秦礼乐之制那样求“大同”社会,而是求“各异”社会,实际上就是多姿多
彩丰富浪漫,“犹柤、梨、橘、柚”,四种各有不同味道一样。难怪《山海经·海外南
经》记载,华夏大道社会的民众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带来的不同文化风俗,简直
是色彩斑斓。
《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常致之。”意
思是:当时社会的民众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有胸穿孔的人种,有穿鼻子人种,有
深陷眼睛的人种,有长臂人种等不同种族。奇装异服,奇形怪状的,都是被黄帝建立华
夏大道之制自由、平等、慈爱、包容的魅力感召而至,组成一个多姿多彩,富裕繁荣的
联邦制共和国。正像老子说的,这里面有个逻辑原则:一个大的事物按有自由,平等,
互利、博爱的自然法的运行律,并且又拥有有厚重的事物积累“德”,就可以形成一个
独立运行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规模形象,天下所有的小事物都投奔而来,就像滚雪球似
的就越大。而这些事物之间又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泰然、和平、安静相处。就好像
一个地方有音乐和美食,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并加入其中成为一份子,当加入的人
多了使这个系统成了一个独立强大的王国一样。这样看来,黄帝建立的华夏大道之制的
社会的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千年不衰就在因为符合老子说的这个逻辑原则啊!
w********2
发帖数: 632
64
华夏的夏、商、殷人文化与周人并非同质

笔者通过对古文献的大量阅读,一切都恍然大悟,古文献到处都可以看到上古断代
史的影子,只是主流正统文化不承认罢了。告诉你一个事实: 长江流域文明的确是华
夏炎黄祖先最早的文明起源,而夏、商、殷是承接这种文明的接力者,这个在历代官方
主流文化政治正确的书里你几乎看不见的。
我要告诉你不同是,华夏族在中国 历史中曾经也叫虞夏族,也是汉族的前身!其
实,“汉”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立的国号,汉族这个称呼的开始。“汉”本来的意思
是对长江流域汉水的称呼。汉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炎帝华族和黄帝夏族在长江流域以
汉水为中心共同建立的华夏联邦共治,其次,来源于与炎黄华夏一脉相承的有虞舜和夏
禹后氏。而刘邦推翻暴秦后建立的汉朝对汉族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刘邦是秦以后继
承了正宗华夏族的文化传统一个皇帝 。刘邦应该是受到道家方士张良的影响,对汉水
华夏非常尊崇,他被后儒一直谩骂原因关键在这里。他的拒绝戴秦始皇的玉冕垂旒王冠
(周公的圆日图腾式样),而戴上古君王炎黄那样子的鸟羽毛王冠(炎黄的凤鸟图腾式
样),本身就表明了他崇尚上古大道的决心,所以,他把国号以“汉”命名。后儒对刘
邦这点确实痛心疾首,一直都谩骂刘邦流氓!然而,他的儿孙文景二帝搞“无为而治”
,却正是继承了他的未竟事业的努力。
说到虞夏,顾名思义,指的当然是上古历史上的两位君主虞舜和大禹。其实,虞舜
是南方江东的有苏国人(苏南人),而大禹是南方斟灌国人,居湖北江西一带,他们都
在长江流域。虞舜的国都在现在的长江流域苏南地区,大禹的都城在现在长江流域的湖
北。《封神演义》中,苏妲己就是虞舜的后裔,上古的有苏国位于苏南地区。《封神演
义》中苏妲己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江南美女!
后儒为了伪造历史,曾经对中国古族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过作假。知道明洪武初年
儒教政权曾经对长江流域的古族进行过向北方山东地区大迁徙吗?现在山东许多古族姓
氏都是那个时候迁徙过去的,现在的黄冈禹王城上的古邾城的邾氏族,也就是后世的朱
姓主体,其实是明洪武初年迁徙到山东的。而传说大禹的孙子太康建立的都城斟浔其实
在长江中下游湖北而不是山东地区,其后裔建立的古斟灌国在江西中州也不是山东。道
光二十四年李文兴撰《李氏重修族谱序》,另有历次纂修族谱李氏子孙题识八篇,言:
斟灌李氏明初上世祖母携三子迁自江右丰城湖茫李氏(指江西中州),后长居安丘丰山
,次居日照,幼随母居寿光斟灌。
《史记·夏本记》和《竹书记年》都云:“大禹居阳城”, 其实,就是说当年大禹
的都城是现在长江流域夏水之南的武汉夏口。大禹是“三苗”(指夏、华、黎三族)联
合政权联邦制国家最后一位君主。和黄帝一样,其都城都在武汉夏口。后来到儿子启建
立了夏国王朝后,启也居在这里。夏国王朝是在启的儿子太康手上才搬出来,搬到斟浔
居住。而斟浔也许是湖北天门石家河子古城遗址处。笔者推定应该是在现在的江西九江
口,上古九江口是浔江的出(或入)口处。
《尚书·夏书·禹贡第一》云: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岷
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 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不江,
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
这些古文献已然记录了大禹和他的子孙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情况!说“岷山之阳,至
于衡山”,指的是夏禹疏通长江水道的南方路线。其中,澧水:丽水,长江的支流,南
方湖南境内水系。彭蠡(pénɡlǐ),即彭蠡湖,江西鄱阳湖也。九江是长江和鄱阳湖
的汇合处,是后来积沙成洲,所以始称江洲。又因为境内有浔水,所以又叫浔阳。相传上
古时代曾有九条江在这里汇合,奔腾入海,故有“九江口”之称。其中,有一条江叫浔江。
你想知道历史上大禹后代夏国(朝)的政权建立的国都斟浔在什么地方吗?就沿着
这个线索找!特别注意“浔水”!浔水的百度解释:位大樟溪上游,是福建德化县境内
最长的河流。全长101公里。发源于戴云山南坡,环绕县境东南部,至水口乡湖坂村的
涌口与涌溪汇合,称为大樟溪,流经永泰、闽侯入闽江。上古时期浔水在九江口与长江
汇合。
从这里应该知道了浔水的特别的一点吧!就是浔江与长江相通的九江口,并不是浔
江的出口,而是一个倒灌的入口。就是说浔江口就如同一个酒樽口,主流长江的水流像
酒一样从这里斟到浔江,故曰:“斟浔”。然后通过全长101公里浔江支流,最终入闽
江的。所以,我基本可以断定夏朝的都城斟浔就是在九江口。而华夏人一贯喜欢在多条
水系总汇口处依山傍水而居,九江正符合这种条件。
难怪《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浔、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另外,你必须明白一个历史事实:商朝要比殷朝早,殷是商的传承。商朝在今湖北
武汉盘龙城建都,到了二十代君主后的盘庚才北迁河南殷墟建立殷朝。其实,被周秦礼
乐文人称做东夷人的商人,是正宗的华夏人。他们可能就是黄帝夏族与本土的蚩尤黎族
融合在长江流域东部,是远古羲伏羲氏后裔,应该是华族分离出去的一个部落族群,居
住在今之浙东地区苏南地区,在夏的万国独立时候有古有堣国,有蓝国、古有肃(苏)
国等许多小邦国的东方国家政权,正统历史对这些东方国家统统称东夷人。这些东夷人
在夏代之后期组成了统一联盟。东夷人由于邻近海洋,有优越的生存环境而国力不断壮
大,便向西方的长江中游扩张。他们的联盟首领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
强国,而最后灭的就是昆吾和夏国,建立了商朝,在现在的武汉盘龙城遗址建都。到了
二十代君主后的盘庚才北迁河南殷墟建立殷朝。注意,南方的商朝要早于北方的殷朝数
百年。
《竹书纪年》载:“仲丁迁于隞,河亶甲乙迁于庇,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
蒙(注:即北冥,指洛水。),号之曰殷。”
从这段文字看,商朝经过四次北迁,到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殷墟),号之曰殷。这
就是东夷人殷商上的来龙去脉。这样看来,南方长江流域的商朝要早于北方洛水的殷朝
数百年。而继承商人事业的殷人并非起源北方 。如果你了解一下周人与殷人之间战争
的酷烈程度,你绝不会相信殷人与周人同根同源。他们之间 有着太大差异,无论是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还是思想文化素质、语言表达,乃至科学技术的差异太
大了!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战争是没有妥协余地的,其战争的方式是非常残酷的内在原因
。而历朝历代官方正史对商、殷人的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基本不谈殷商其实延续的是长
江流域华夏文明历史。
所以,古文献和考古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都告诉我们,夏、商、殷并非起源北方洛水
上游流域周人西戎羌族一系,而是南方长江流域华夏一系的,继承的文化的是上古黄帝
开创的华夏大道文明。从其考古出土的梅山文化、石家河子文化、、三星堆文化、屈家
岭文化、褚良文化、盘龙城文化等遗址和文物都可以见证,这些上古南方长江流域文明
都比它们相对的北方洛河文明要精美、精致、精细得多,其文明程度高得多。
应该说,南方长江流域从上游的巴蜀文化的三星堆到下游的江东的褚良文化发展,
再到南方衡山澧江梅山是一脉相承的。至青铜时代早期,致力于发展稻作农业生活方式
。在屈家岭、石家河时期相继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出现以云梦大泽和江、汉
、澧诸水为枢纽的连城邦国与交换贸易网络,开启东亚最早的文明化进程。这些以长江
为枢纽的水系为纽带文每一处的文化面貌符合尧、舜和夏、商王朝的传说和历史阶段,
其实,这就是屈原在著作中描述其祖国——楚史中的华夏大道文明历史。据说湖北天门
石家河子城正是大禹后代太康时代建立的城,代表青铜时代的完成 ,距今约4600─
4000年。
然后,是商汤进一步继承这种文化,在现在湖北武汉建立盘龙城。可以说盘龙城是
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说,汤商的核心位置在江汉地带,但其所代表的
文化和影响力的北界到达郑洛。因此,二里头、郑偃也属于该文化脉络,二里头、郑偃
是先楚文明的北界城邦,而非一般认为的“中央”。与此同时是,楚国也继续这种文化
,在现在的湖北丹阳,丹水以东的三户城建立政权,后来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西周向南的
入侵渗透不得不向南迁移至现在的荆州附近的郢,位于荆州以北五公里,因“城在纪山
之南”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最后一个关键证据,你知道吗?周人祖先在黄河上游的内蒙古!何以为证?就是周
史记载 的周穆王花四年会西王母传奇故事,说那是寻宗之旅,是穆天子探寻了一回他
们周人天堂一般的祖居地昆仑之墟。后儒根据这件事不遗余力吹嘘周穆天子用四年来回
到达西亚两河流域文明之祖居地,以此证明周人的文明来源于苏美尔高级文明。笔者经
过对《穆天子傳》进行研读,算是明白了:穆天子的所谓到达昆仑山,不过是北方的内
蒙古巴颜格拉山。从《穆天子傳》透露了信息看,穆天子不是西征而是北伐。其北伐路
线是:从洛阳出发向北到达山西东部的磁县, 继而又越过障水到研山(今之常山);
再-继续向山西大同的东南方向到达灵丘;而后再向西北转雁门山(今之晋华宫)与那
里的游牧部落迎来送往,受到高规格接待;又-继续向西偏南到达黄河之阿(北岸)的&
#18649;人国,人家送来了大群牛羊,他送给人家布匹;继续西行到达阴虞山(内蒙古
呼和浩特);-然后继续沿着内蒙古东西走向的黄河之北岸到达所谓的“昆仑山”,其
实是现在的内蒙古巴颜格拉山!!穆天子的北行路线竟然是绕路一个7字型的拐。其实
,被后儒吹破天的穆天子到两河流域见西王母,不过是子无虚有,他就不过在中国大陆
向黄河上游向北方走两个省份,山西和内蒙。其实,周穆王的作法很平常,就是如同当
初满人多尔衮到北京坐稳天下后,到满洲祖居地一次狩猎巡游是一样的,目的是在父老
乡亲面前处摆摆显。与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心里一模一样,根本不
值得宣扬!
官方作假是从周人开始的,因为,周建立的洛河文化重视“礼乐”,其实就是重视
政治上的言论管制,达到官方舆论导向,所以他们的历史的确是根据统治者需求编写,
官方说的华夏文明起源北方洛河文明是政治需要的造假,因为,北方洛河的礼乐文化的
确有别于上古长江流域奠定的大道文化。
知道吗?中国华夏文明和拥有的大道文化有最大的两次变故,第一次是西周长达几
百年的文化扭曲和对上古文明的清理,再一次就是秦汉汉后儒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对上
古大道文明的继承者楚文化的文化扭曲和清理。正如中山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
授郭静云在《中华文明起源新论:长江流域是中原文明发祥地》论述:
“笔者研究伊始,并没有考虑传世文献的内在矛盾,从考古探索新路之后,发现文
献记录与考古发现毫无矛盾,反而可以从文献看出历史的蛛丝马迹。笔者以为,夏商历
史和神话的形成,至少经历四重遮蔽和扭曲。首先,周王族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南方先楚
文明的故事与自己的家谱合并,以此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其次,西周晚期至秦之前形
成的历史记载,将早前的口碑用文字加以记录并留下烙印。再次,秦汉以来帝国意识形
态的形成,传世文献经典化的过程再次扭曲历史文献的记载,造成思想史的鸿沟。最后
,当代学术从后期文献看历史和决定文明的中央区,产生新的神话并写到教科书里。
一些宏观研究极少考虑到不同文化细节,笔者则重视详细比对每一细小材料,从内
在了解不同文化后,才从宏观角度观察大历史过程。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前人已从
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完整的论述。原因在于现今专门学科分工日渐加深,从
事学术研究者逐渐失去对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能力。在现今考古学界,研究史前尽量
不碰夏商周,研究夏商周者亦多缺乏史前知识,而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不宜切断,也不
宜只限于区域研究。”
w********2
发帖数: 632
65
长江流域文明是华夏炎黄祖先最早的文明起源

风鸟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崇拜是没有疑问的!曾几何时,中国人居然丢失了华夏祖先
那种对自由、和平、吉祥象征的“凤鸟”的传统信仰,失去了“凤鸟”的与世无争,志
存高远的精神信念,而心安理得,自鸣得意!?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
当是事实。”那么,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却是开创南方长江流域文明的先
祖,他们与后来的尧、舜、大禹等一脉相承,其部族图腾都是风鸟图腾。特别是他们的
诗、歌谣、音乐和乐器都表现了南方特有的风俗和风韵 !
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说:“先有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六英》等
。以后涂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民间歌谣的开始。有娀氏
的两个女儿唱的“燕燕往飞”的民间歌谣,是北方的歌舞的开始;夏后氏孔甲在东阳作
了《破斧歌》,是东方的歌谣的开始,殷帝王整甲作了怀念故乡的歌曲,是西方歌谣的
开始。历代音律歌辞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庶民百姓一般唱本地的歌谣,诗官采
集这些民歌的歌词,乐官记录并谱出它们的音乐,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
达出来。”
其实,南方的长江流域文明一直早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文明的,当年华夏族的黄帝并
非在北方建国而是在南方称王。这里证据有《庄子*天运篇》说:北门成问于黄帝曰:
“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意思是:你在南方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这里
说明黄帝是在南方水泽之乡演奏描绘水泽之乡意境的《咸池》乐曲。
帝喾也是南方称王,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
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
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此叫“凤凰来朝”。古
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尧、舜也是南方称王喜好凤凰。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大禹等社会信仰的图腾并非龙而是与后来的楚人信仰的图腾一样,都是
凤鸟,这些华族先王的王冠是鸟毛编制的。
*再者舜也是在南面称王,是死于南方的。舜继尧位,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位妃子,
后来舜至南方湘江流域巡视,病死于苍梧。二妃得知舜死的消息前去吊祭,二人抱竹痛
哭,泪染青湘竹,然后二人相拥投湘江而死,后人慨叹因此将南方的一种竹子称"潇湘
竹"或"湘妃竹"。
大禹继承王位后奋发图强,治水于长江流域,而不是北方黄河流域!夏禹和他的子
孙建立的夏王国是是应该是南方长江流域。《文心雕龙》中记载的“涂山氏之女等候夏
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民间音乐的开始。”不是没有道理的。南方长江流
域文明和伴随这种文明的音乐都早于北方、东方和西方,他们崇拜图腾都是凤凰鸟。
所以,现在的人认为中国华夏文明起源北方黄河流域这些说法都是陈词滥调,是千
年的北方礼乐文人的意淫,不值一驳。
三星堆文明看,很可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
长江文明之源”。并且这一文明要较之稳定得多,成熟理性得多!先秦有别于北方的南
方文明很大可能性是源于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文明也是个断代史,死于周秦北方礼乐的专制。南方长江优质文明的 三星
堆文明的文字文明历史比周更成熟!
据说夏朝来自古西蜀后裔,西蜀又发源于三星堆长江流域文明,尧、舜、大禹等与
长江文明有关,据说大禹治水在长江流域,而不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文明的
崇拜图腾都是鸟。
那么古篆体文字的起源据说鸟的各种动作,也叫鸟文字。古篆体文字为夏朝出土的
文字应该也是黄帝,尧舜时期的文字, 就一定是与三星文明曾经的文字是同一起源。
应该可以说这种文字有几个特点:
(1)从外形上看,三星堆是象形方块字,这也是汉字的最主要特征。故三星堆古
篆体文字应该是汉字源文字。
(2)根据三星堆文化测年,距今4000多年,而古蜀国文明又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
,并且中国夏朝又是古蜀国文明的的向北方发展。这样三星堆、古蜀国、和夏朝应该具
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文明,其文字应该也是依序相传的。可定夏篆就是三星堆的这种篆体
文字的延续。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又因为,夏朝不重视器物陪葬之礼,流传下来
的遗迹很少。
(3)三星堆是象形文字,也是方块文字,后来的汉字、楚字都是延续了这种文字
特点。然而,三星堆文字也有其历史起源,那就是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因为,从出土古
埃及象形文字上看,所有的方块象形文字都有它的影子。后来的,楚字、汉字、夏篆,
古蜀国篆、三星堆文字都是这种文字成熟表现。实际上,它们的初始起源阶段是存在的
,那就是古埃及象形文字。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

传说一万二千年前伏羲(女娲)就在南方长江流域建立华族农耕文明,几千年后的
炎帝、蚩尤等也的确是华裔,继承了伏羲的华族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在南方长江流域开
拓。而黄帝则应该是外来的,但绝对不是北方的蛮族,而是直接从昆仑山那边过来的,
来源于地中海文明的古国夏,给华族带来了一种新的较为先进的文明,并与华族古农耕
文明相融合,而黄帝夏的文明标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三星推的青铜像制品,使中国
上古华族在南方长江流域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青铜石器并存以及到了大禹进一步完成青
铜时代。
按 最末季冰河期两万年前才结束,覆盖欧亚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大冰盖到了北纬
49度,就是温哥华那个纬度,这是终年不化的!此外还有大片仅有夏季才短暂解冻的苔
原冻土地区!冰河期持续了几十万年,北方根本不可能有人类能够生存!所有认为北方
是人类文明发祥地,黄帝是北方洛文化的观念都是完全不懂地球气候变迁历史的无知的
人的谬论!
所以,我对黄帝来自西域的观点是非常赞成的。黄帝何以会战胜华族并让华族承认
他的老大的资格呢?这完全是因为黄帝有先进的青铜文明。可以说,一般较为先进的文
明多落后的文明往往是搞殖民,只有落后的文明对先进文明搞暴力征服。当然,华族的
石头兵器也不是黄帝夏青铜兵器的对手也是事实。
后世之所以称黄帝之后的中国为华夏民族,盖是因为本土的华族与西域外来夏族的
这种融合!
从历史看,黄帝从西域进入华族长江流域,并没有对华族进行征服和杀戮,而是殖
民或和平演变,就是说,本土华族与外来的夏族是和平融合的。黄帝甚至从内心里接受
华夏的祖先伏羲的创造的农耕文化,并与之带来的地中海夏文化的融合。黄帝拜伏羲圣
像就是见证:《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收服蚩尤时候遭遇挫折,于是“黄帝归于太山
(注:指南岳衡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
,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 “
人首鸟形的妇人”正是伏羲神糯炎帝之祖图腾之一的鸟图腾。
黄帝的夏文化与华族农耕文化和平融合的证据有:《管子?五行篇》载:“昔者黄
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
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
故为使当时,大常察于地利,故使为禀者……”。
黄帝的和平收复南方蚩尤并在他那里明白道理的。并且连蚩尤手下部将,曾经与黄
帝大战时的“风伯”、“雨师”都成为黄帝的左右重要使臣。《史记?封禅书》说:“
合鬼神于西泰山(注:指南岳衡山),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
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好不威风八面。黄帝
入主中央帝后,“炎帝”、“赤帝”这个首领职称又改为了“祝融”,今天湖南境内五
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主峰即为“祝融峰”,有“祝融祠”,可能为当时司南治所。
所以,黄帝绝对不是北方的游牧部落蛮族,而是西域的地中海青铜文明的夏族,他
们从西方昆仑那边来到中国的长江流域安营扎寨,并带来了先进的青铜技术和文字,与
本土华族文化相融合,一直在南方开拓着华夏共同的大道文明。这就是关于华夏文明的
渊源!
w********2
发帖数: 632
66
东夷是周秦对华夏族的污称,知道被周人蔑称东夷人舜是正宗的华夏人吗?
周秦的礼乐文人往往对历史任意装扮,为了掩饰美化自己的用暴力杀戮的卑鄙行为
,用及其残忍手段夺取天下的正当性,他们不惜黑白颠倒,随意清理南国历史,清理不
了的也要歪曲一番,更不用说作假虚构历史了。比如,他们为了美化周秦礼乐文化制度
,大搞上古断代历史工程,明目张胆清理一切上古南方华夏历史和楚国历史事实,否定
长江流域为起源的三苗联邦、夏、商、楚的历史事实,并且将亚洲大陆的南方长江流域
文明起源北移到洛河流域,并牵强附会子无虚有仿照一套地名来, 目的是为了证明他
们的周秦文化制度起源于北方,是有唯一正统性和政治正确性!
比如,历史上说商汤与夏桀大战鸣条之野,夏桀大败而被商汤擒获,才有“放桀于
南巢而还,诸侯八泽而来者千八百国。”
这个古鸣条战场到底是他们说的今山西夏县之西还是在江南地区呢?真实的夏商鸣
条之战到底在哪儿?让我告诉你!
很明显, 鸣条者,南方荆楚之地也。荆楚之“荆”其实就是鸣条的意思。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有“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和“鸣条有苍梧之山”的记
载。还有《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可见苍梧
与鸣条的关系,即鸣条包括苍梧山,苍梧是鸣条的一部分。而鸣条之野则与苍梧山相邻
。苍梧山即九疑山,都在长江流域的夏国境内,也是上古贤德君王虞舜的死后的葬地,
今天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南接罗浮,北连衡
岳。可见鸣条的地理位置恰恰在中国南方而不是他们的历史正史说的今山西夏县之西。
其实,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舜生于当时有虞国的姚圩,姓姚,叫姚重华,字都君,
谥曰"舜"。当时虞国的姚圩属于今天的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夏朝时候在有夏国
之东方的有虞国(正史称东夷人)。成年后舜又迁徙到诸冯定居从事耕种。后来当了三
苗联邦共和国君主,又定居大黄国湖北夏口(今武汉)都城。在一次回故乡的南游视察
水利建设工程时候在故乡诸冯病逝,并葬于故乡的九嶷山。
这里特别要注意,古地名“诸冯”!这个地名可不是历朝历代造假的山西那个伪“
诸冯”啊。它在湖南永州境 内的冯水,因为《水经注》说“营水又西经营道县,冯水
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岗。其水导源冯溪,本北流,县以托名焉”。这里所提
到的“管道县”即是现今的江永和道县,冯水即为江华县的冯河,而江华自古称为冯城
,冯水、冯城(冯乘)、冯岗、冯河、加起来就是“诸冯”。另外,葬舜的九嶷山,历史
上也叫历山,也在湖南永州那个地方,可以算是舜故里吧!舜死后葬在那里也算是落叶
归根了!因为,他青年时候一直定居在那里耕种,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太熟悉了,而且那
里是最早出现制陶业的。难怪,历史上周人的《书·舜典》这样骂舜的南方华夏居地为
:“帝居曰皐陶 ,蛮夷猾夏 ,寇贼姦宄,汝作士。”
w********2
发帖数: 632
67
黄帝三苗联邦国第一时代开始就社会分工很细,根据观察宇宙空间现象推导的五行说而
来。即是连官制都是按天道逻辑的“五行说”科学分工,资源分配合理,各个部门都是
很专业官员管理。
比如:其中第一为“太”部,主管官员黄帝,官号“混元(同“轩辕”。指宇宙初
泰倥侗,开天辟地的意思,)”,管理国家大事。如民主议会、立法行政管理、人文社
会研究等;第二个为“火”部,主管官员颛顼,官号“祝融,又朱明(宇宙星系间的火
状流体,即三昧真火)”,管理冶炼金属和金属制造;第三个为天部,主管官员神农氏
,官号“魁隗(天罡,北斗为首的三十六路星宿)”管理天文、气象、历法、文字教育
,宗教哲学等;第四为地部,主管官员蚩尤,官号“福禄寿(地煞,八、九七十二个福
禄洞天)”管理地理、测绘、工农业开发等;第五个为水部,主管官员赤松子,官号“
赤涌子,又抱朴子(化水为晶,造化万事万物。)”管理工匠制造,包括土木、船舶,
车辆和陶瓷制造,丝织品制造、漆艺制造等。那个时候就有青铜轮的四轮车,甚至还有
专门的测量技术部门。
w********2
发帖数: 632
68
《书》云:“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也。又曰:“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即“投之四裔,或流之于海外,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盖始于唐虞。今之三流,
即其义也。。
意思是:
上古尧舜时代没有死刑,即使“大罪”则远远流放“中原”以外的异邦。这种刑罚
又叫“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即是:最轻的刑罚的是流放自己部族四周外的部族;次
一等流放四周部族以外的小邦国内;再次一等的是流放到小邦国(注:古代叫邦国之内
为海外内,邦国之外为海外)海外的九州范围内;再再次一等流放到九州之外的“中国
(北方洛河中原流域)”范围内,也就是文明社会九州之外;最重的“大罪”才流放到
“中原”以外的异邦。这是华夏大道社会的唐虞尧舜五种刑罚,也就是尧的旧法。
可见,当年华夏黄帝三苗联邦共和国的确在南方长江流域,而那时的文明中心的九
州并不包括北方中原洛河流域,而是华夏九州之外。此与我的所有关于《华夏历史探真
》论述观点是一致的!!
礼乐儒教将华夏大道唐虞尧舜时候宽松的“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流放刑罚改变
成严刑峻法,肉刑。即使最轻的是黥面刺字;次一等的是劓,即割鼻子;再次一等的是
剕,即斩脚趾;再再次一等的是宫,即阉割男(女)性生殖器;最重的“大罪”大辟,
即斩首。其实,后来比这个多得多了有三千条肉刑。这是显而易见的。
可见,这就是为什么《邓析子*转辞篇》说:“使社会繁荣的大道法制,简单而易
行;使社会混乱的礼制,纷繁复杂难以遵循,上古(华夏大道之制)文化艺术,质朴而
不哀伤;当今的(儒教)文化艺术,怪诞而恣肆做作。上古(遵循自然道德)的人们质
朴而敦厚;如今社会上(信奉仁义道德)的人,欺诈普遍流行。上古(大道)社会是象
征性刑罚,而人们根本不会触犯条例,如今社会把(儒教的)各种肉刑、连割鼻子的刑
罚也用上了,人们也不以为耻,正是这些不以为耻的人太多使如今社会混乱多于治理啊
。”
w********2
发帖数: 632
69
"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第六●
海外南经》
"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第六●
海外南经》
"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第六●
海外南经》
"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第六●
海外南经》
"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第六●
海外南经》
w********2
发帖数: 632
70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舜生于当时有虞国的姚圩,姓姚,叫姚重华,字都君,谥曰"舜"。
当时虞国的姚圩属于今天的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夏朝时候在有夏国之东方的有
虞国(正史称东夷人)。成年后舜又迁徙到诸冯定居从事耕种。后来当了三苗联邦共和
国君主,又定居大黄国湖北夏口(今武汉)都城。在一次回故乡的南游视察水利建设工
程时候在故乡诸冯病逝,并葬于故乡的九嶷山。
相关主题
古汉阳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朝代的首都东湖加省博人文底蕴超过西湖加灵隐
武汉盘龙城遗址就是商朝的早期都城学古文要读楚简
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三千里锦秀江山到底指得什么?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71
古地名“诸冯”!这个地名可不是历朝历代造假的山西那个伪“诸冯”啊。它在湖南永
州境 内的冯水,因为《水经注》说“营水又西经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
县东北冯岗。其水导源冯溪,本北流,县以托名焉”。这里所提到的“管道县”即是现
今的江永和道县,冯水即为江华县的冯河,而江华自古称为冯城,冯水、冯城(冯乘)、
冯岗、冯河、加起来就是“诸冯”。另外,葬舜的九嶷山,历史上也叫历山,也在湖南
永州那个地方,可以算是舜故里吧!舜死后葬在那里也算是落叶归根了!因为,他青年
时候一直定居在那里耕种,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太熟悉了,而且那里是最早出现制陶业的
。难怪,历史上周人的《书·舜典》这样骂舜的南方华夏居地为:“帝居曰皐陶 ,蛮夷
猾夏 ,寇贼姦宄,汝作士。”
w********2
发帖数: 632
72
鸣条者,南方荆楚之地也。荆楚之“荆”其实就是鸣条的意思。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有“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和“鸣条有苍梧之山”的记
载。还有《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可见苍梧
与鸣条的关系,即鸣条包括苍梧山,苍梧是鸣条的一部分。而鸣条之野则与苍梧山相邻
。苍梧山即九疑山,都在长江流域的夏国境内,也是上古贤德君王虞舜的死后的葬地,
今天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南接罗浮,北连衡
岳。可见鸣条的地理位置恰恰在中国南方而不是他们的历史正史说的今山西夏县之西。
w********2
发帖数: 632
73
最末季冰河期两万年前才结束,覆盖欧亚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大冰盖到了北纬49度,就
是温哥华那个纬度,这是终年不化的!此外还有大片仅有夏季才短暂解冻的苔原冻土地
区!冰河期持续了几十万年,北方根本不可能有人类能够生存!所有认为北方是人类文
明发祥地,黄帝是北方洛文化的观念都是完全不懂地球气候变迁历史的无知的人的谬论!
w********2
发帖数: 632
74
传说一万二千年前伏羲(女娲)就在南方长江流域建立华族农耕文明,几千年后的炎帝
、蚩尤等也的确是华裔,继承了伏羲的华族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在南方长江流域开拓。
而黄帝则应该是外来的,但绝对不是北方的蛮族,而是直接从昆仑山那边过来的。
w********2
发帖数: 632
75
大禹继承王位后奋发图强,治水于长江流域,而不是北方黄河流域!夏禹和他的子孙建
立的夏王国是是应该是南方长江流域。《文心雕龙》中记载的“涂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
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民间音乐的开始。”不是没有道理的。南方长江流域文
明和伴随这种文明的音乐都早于北方、东方和西方,他们崇拜图腾都是凤凰鸟。
w********2
发帖数: 632
76
南方的长江流域文明一直早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文明的,当年华夏族的黄帝并非在北方建
国而是在南方称王。这里证据有《庄子*天运篇》说: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
之乐于洞庭之野”意思是:你在南方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这里说明黄帝是
在南方水泽之乡演奏描绘水泽之乡意境的《咸池》乐曲。
帝喾也是南方称王,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
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
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此叫“凤凰来朝”。古
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尧、舜也是南方称王喜好凤凰。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大禹等社会信仰的图腾并非龙而是与后来的楚人信仰的图腾一样,都是
凤鸟,这些华族先王的王冠是鸟毛编制的。
*再者舜也是在南面称王,是死于南方的。舜继尧位,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位妃子,
后来舜至南方湘江流域巡视,病死于苍梧。二妃得知舜死的消息前去吊祭,二人抱竹痛
哭,泪染青湘竹,然后二人相拥投湘江而死,后人慨叹因此将南方的一种竹子称"潇湘
竹"或"湘妃竹"。
w********2
发帖数: 632
77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
事实。”那么,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却是开创南方长江流域文明的先祖,
他们与后来的尧、舜、大禹等一脉相承,其部族图腾都是风鸟图腾。特别是他们的诗、
歌谣、音乐和乐器都表现了南方特有的风俗和风韵 !
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说:“先有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六英》等
。以后涂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民间歌谣的开始。有娀氏
的两个女儿唱的“燕燕往飞”的民间歌谣,是北方的歌舞的开始;夏后氏孔甲在东阳作
了《破斧歌》,是东方的歌谣的开始,殷帝王整甲作了怀念故乡的歌曲,是西方歌谣的
开始。历代音律歌辞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庶民百姓一般唱本地的歌谣,诗官采
集这些民歌的歌词,乐官记录并谱出它们的音乐,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
达出来。”
w********2
发帖数: 632
78
中国华夏文明和拥有的大道文化有最大的两次变故,第一次是西周长达几百年的文化扭
曲和对上古文明的清理,再一次就是秦汉汉后儒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对上古大道文明的
继承者楚文化的文化扭曲和清理。
w********2
发帖数: 632
79
中山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在《中华文明起源新论:长江流域是中原文
明发祥地》论述:
“笔者研究伊始,并没有考虑传世文献的内在矛盾,从考古探索新路之后,发现文
献记录与考古发现毫无矛盾,反而可以从文献看出历史的蛛丝马迹。笔者以为,夏商历
史和神话的形成,至少经历四重遮蔽和扭曲。首先,周王族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南方先楚
文明的故事与自己的家谱合并,以此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其次,西周晚期至秦之前形
成的历史记载,将早前的口碑用文字加以记录并留下烙印。再次,秦汉以来帝国意识形
态的形成,传世文献经典化的过程再次扭曲历史文献的记载,造成思想史的鸿沟。最后
,当代学术从后期文献看历史和决定文明的中央区,产生新的神话并写到教科书里。
一些宏观研究极少考虑到不同文化细节,笔者则重视详细比对每一细小材料,从内
在了解不同文化后,才从宏观角度观察大历史过程。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前人已从
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完整的论述。原因在于现今专门学科分工日渐加深,从
事学术研究者逐渐失去对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能力。在现今考古学界,研究史前尽量
不碰夏商周,研究夏商周者亦多缺乏史前知识,而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不宜切断,也不
宜只限于区域研究。”
w********2
发帖数: 632
80
中山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在《中华文明起源新论:长江流域是中原文
明发祥地》论述:
“笔者研究伊始,并没有考虑传世文献的内在矛盾,从考古探索新路之后,发现文
献记录与考古发现毫无矛盾,反而可以从文献看出历史的蛛丝马迹。笔者以为,夏商历
史和神话的形成,至少经历四重遮蔽和扭曲。首先,周王族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南方先楚
文明的故事与自己的家谱合并,以此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其次,西周晚期至秦之前形
成的历史记载,将早前的口碑用文字加以记录并留下烙印。再次,秦汉以来帝国意识形
态的形成,传世文献经典化的过程再次扭曲历史文献的记载,造成思想史的鸿沟。最后
,当代学术从后期文献看历史和决定文明的中央区,产生新的神话并写到教科书里。
一些宏观研究极少考虑到不同文化细节,笔者则重视详细比对每一细小材料,从内
在了解不同文化后,才从宏观角度观察大历史过程。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前人已从
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完整的论述。原因在于现今专门学科分工日渐加深,从
事学术研究者逐渐失去对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能力。在现今考古学界,研究史前尽量
不碰夏商周,研究夏商周者亦多缺乏史前知识,而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不宜切断,也不
宜只限于区域研究。”
相关主题
用希腊建筑踩希腊文明就是无知的表现。人种西来就是说原始人在没有文明以前来到东亚
中国媒体公开列表南沙诸岛西来说的又一清奇思路——海上西来说
相关成果编入中小学教科书中原文明发祥地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81
中山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在《中华文明起源新论:长江流域是中原文
明发祥地》论述:
“笔者研究伊始,并没有考虑传世文献的内在矛盾,从考古探索新路之后,发现文
献记录与考古发现毫无矛盾,反而可以从文献看出历史的蛛丝马迹。笔者以为,夏商历
史和神话的形成,至少经历四重遮蔽和扭曲。首先,周王族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南方先楚
文明的故事与自己的家谱合并,以此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其次,西周晚期至秦之前形
成的历史记载,将早前的口碑用文字加以记录并留下烙印。再次,秦汉以来帝国意识形
态的形成,传世文献经典化的过程再次扭曲历史文献的记载,造成思想史的鸿沟。最后
,当代学术从后期文献看历史和决定文明的中央区,产生新的神话并写到教科书里。
一些宏观研究极少考虑到不同文化细节,笔者则重视详细比对每一细小材料,从内
在了解不同文化后,才从宏观角度观察大历史过程。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前人已从
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完整的论述。原因在于现今专门学科分工日渐加深,从
事学术研究者逐渐失去对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能力。在现今考古学界,研究史前尽量
不碰夏商周,研究夏商周者亦多缺乏史前知识,而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不宜切断,也不
宜只限于区域研究。”
w********2
发帖数: 632
82
周建立的洛河文化重视“礼乐”,其实就是重视政治上的言论管制,达到官方舆论导向
,所以他们的历史的确是根据统治者需求编写,官方说的华夏文明起源北方洛河文明是
政治需要的造假,因为,北方洛河的礼乐文化的确有别于上古长江流域奠定的大道文化
w********2
发帖数: 632
83
周建立的洛河文化重视“礼乐”,其实就是重视政治上的言论管制,达到官方舆论导向
,所以他们的历史的确是根据统治者需求编写,官方说的华夏文明起源北方洛河文明是
政治需要的造假,因为,北方洛河的礼乐文化的确有别于上古长江流域奠定的大道文化
w********2
发帖数: 632
84
周建立的洛河文化重视“礼乐”,其实就是重视政治上的言论管制,达到官方舆论导向
,所以他们的历史的确是根据统治者需求编写,官方说的华夏文明起源北方洛河文明是
政治需要的造假,因为,北方洛河的礼乐文化的确有别于上古长江流域奠定的大道文化
w********2
发帖数: 632
85
古文献和考古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都告诉我们,夏、商、殷并非起源北方洛水上游流域周
人西戎羌族一系,而是南方长江流域华夏一系的,继承的文化的是上古黄帝开创的华夏
大道文明。从其考古出土的梅山文化、石家河子文化、、三星堆文化、屈家岭文化、褚
良文化、盘龙城文化等遗址和文物都可以见证,这些上古南方长江流域文明都比它们相
对的北方洛河文明要精美、精致、精细得多,其文明程度高得多。
应该说,南方长江流域从上游的巴蜀文化的三星堆到下游的江东的褚良文化发展,
再到南方衡山澧江梅山是一脉相承的。至青铜时代早期,致力于发展稻作农业生活方式
。在屈家岭、石家河时期相继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出现以云梦大泽和江、汉
、澧诸水为枢纽的连城邦国与交换贸易网络,开启东亚最早的文明化进程。这些以长江
为枢纽的水系为纽带文每一处的文化面貌符合尧、舜和夏、商王朝的传说和历史阶段,
其实,这就是屈原在著作中描述其祖国——楚史中的华夏大道文明历史。据说湖北天门
石家河子城正是大禹后代太康时代建立的城,代表青铜时代的完成 ,距今约4600─
4000年。
然后,是商汤进一步继承这种文化,在现在湖北武汉建立盘龙城。可以说盘龙城是
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说,汤商的核心位置在江汉地带,但其所代表的
文化和影响力的北界到达郑洛。因此,二里头、郑偃也属于该文化脉络,二里头、郑偃
是先楚文明的北界城邦,而非一般认为的“中央”。与此同时是,楚国也继续这种文化
,在现在的湖北丹阳,丹水以东的三户城建立政权,后来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西周向南的
入侵渗透不得不向南迁移至现在的荆州附近的郢,位于荆州以北五公里,因“城在纪山
之南”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w********2
发帖数: 632
86
商朝要比殷朝早,殷是商的传承。商朝在今湖北武汉盘龙城建都,到了二十代君主后的
盘庚才北迁河南殷墟建立殷朝。其实,被周秦礼乐文人称做东夷人的商人,是正宗的华
夏人。他们可能就是黄帝夏族与本土的蚩尤黎族融合在长江流域东部,是远古羲伏羲氏
后裔,应该是华族分离出去的一个部落族群,居住在今之浙东地区苏南地区,在夏的万
国独立时候有古有堣国,有蓝国、古有肃(苏)国等许多小邦国的东方国家政权,正统
历史对这些东方国家统统称东夷人。这些东夷人在夏代之后期组成了统一联盟。东夷人
由于邻近海洋,有优越的生存环境而国力不断壮大,便向西方的长江中游扩张。他们的
联盟首领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最后灭的就是昆吾和夏国,建
立了商朝,在现在的武汉盘龙城遗址建都。到了二十代君主后的盘庚才北迁河南殷墟建
立殷朝。注意,南方的商朝要早于北方的殷朝数百年。
《竹书纪年》载:“仲丁迁于隞,河亶甲乙迁于庇,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
蒙(注:即北冥,指洛水。),号之曰殷。”
从这段文字看,商朝经过四次北迁,到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殷墟),号之曰殷。这
就是东夷人殷商上的来龙去脉。这样看来,南方长江流域的商朝要早于北方洛水的殷朝
数百年。而继承商人事业的殷人并非起源北方 。如果你了解一下周人与殷人之间战争
的酷烈程度,你绝不会相信殷人与周人同根同源。他们之间 有着太大差异,无论是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还是思想文化素质、语言表达,乃至科学技术的差异太
大了!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战争是没有妥协余地的,其战争的方式是非常残酷的内在原因
。而历朝历代官方正史对商、殷人的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基本不谈殷商其实延续的是长
江流域华夏文明历史。
w********2
发帖数: 632
87
其实是南方盘龙城被北方殷商武力征服。殷商定都殷墟,废弃盘龙城。中国自古以来都
是北方的威胁,国度不断北迁。国土扩大是向北。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商朝要比殷朝早,殷是商的传承。商朝在今湖北武汉盘龙城建都,到了二十代君主后的
: 盘庚才北迁河南殷墟建立殷朝。其实,被周秦礼乐文人称做东夷人的商人,是正宗的华
: 夏人。他们可能就是黄帝夏族与本土的蚩尤黎族融合在长江流域东部,是远古羲伏羲氏
: 后裔,应该是华族分离出去的一个部落族群,居住在今之浙东地区苏南地区,在夏的万
: 国独立时候有古有堣国,有蓝国、古有肃(苏)国等许多小邦国的东方国家政权,正统
: 历史对这些东方国家统统称东夷人。这些东夷人在夏代之后期组成了统一联盟。东夷人
: 由于邻近海洋,有优越的生存环境而国力不断壮大,便向西方的长江中游扩张。他们的
: 联盟首领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最后灭的就是昆吾和夏国,建
: 立了商朝,在现在的武汉盘龙城遗址建都。到了二十代君主后的盘庚才北迁河南殷墟建
: 立殷朝。注意,南方的商朝要早于北方的殷朝数百年。

w********2
发帖数: 632
88
南方的商朝要早于北方的殷朝数百年。
南方的商朝要早于北方的殷朝数百年。
南方的商朝要早于北方的殷朝数百年。
南北朝早就有了。
w********2
发帖数: 632
89
《史记·夏本记》和《竹书记年》都云:“大禹居阳城”, 其实,就是说当年大禹的都
城是现在长江流域夏水之南的武汉夏口。大禹是“三苗”(指夏、华、黎三族)联合政
权联邦制国家最后一位君主。和黄帝一样,其都城都在武汉夏口。后来到儿子启建立了
夏国王朝后,启也居在这里。夏国王朝是在启的儿子太康手上才搬出来,搬到斟浔居住
。而斟浔也许是湖北天门石家河子古城遗址处。笔者推定应该是在现在的江西九江口,
上古九江口是浔江的出(或入)口处。
《尚书·夏书·禹贡第一》云: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岷
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 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不江,
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
这些古文献已然记录了大禹和他的子孙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情况!说“岷山之阳,至
于衡山”,指的是夏禹疏通长江水道的南方路线。其中,澧水:丽水,长江的支流,南
方湖南境内水系。彭蠡(pénɡlǐ),即彭蠡湖,江西鄱阳湖也。九江是长江和鄱阳湖
的汇合处,是后来积沙成洲,所以始称江洲。又因为境内有浔水,所以又叫浔阳。相传上
古时代曾有九条江在这里汇合,奔腾入海,故有“九江口”之称。其中,有一条江叫浔江。
你想知道历史上大禹后代夏国(朝)的政权建立的国都斟浔在什么地方吗?就沿着
这个线索找!特别注意“浔水”!浔水的百度解释:位大樟溪上游,是福建德化县境内
最长的河流。全长101公里。发源于戴云山南坡,环绕县境东南部,至水口乡湖坂村的
涌口与涌溪汇合,称为大樟溪,流经永泰、闽侯入闽江。上古时期浔水在九江口与长江
汇合。
从这里应该知道了浔水的特别的一点吧!就是浔江与长江相通的九江口,并不是浔
江的出口,而是一个倒灌的入口。就是说浔江口就如同一个酒樽口,主流长江的水流像
酒一样从这里斟到浔江,故曰:“斟浔”。然后通过全长101公里浔江支流,最终入闽
江的。所以,我基本可以断定夏朝的都城斟浔就是在九江口。而华夏人一贯喜欢在多条
水系总汇口处依山傍水而居,九江正符合这种条件。
难怪《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浔、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w********2
发帖数: 632
90
夏朝,夏禹,长江流域夏水之南的武汉夏口,都是夏,看来真有联系。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史记·夏本记》和《竹书记年》都云:“大禹居阳城”, 其实,就是说当年大禹的都
: 城是现在长江流域夏水之南的武汉夏口。大禹是“三苗”(指夏、华、黎三族)联合政
: 权联邦制国家最后一位君主。和黄帝一样,其都城都在武汉夏口。后来到儿子启建立了
: 夏国王朝后,启也居在这里。夏国王朝是在启的儿子太康手上才搬出来,搬到斟浔居住
: 。而斟浔也许是湖北天门石家河子古城遗址处。笔者推定应该是在现在的江西九江口,
: 上古九江口是浔江的出(或入)口处。
: 《尚书·夏书·禹贡第一》云: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岷
: 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 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不江,
: 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 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

相关主题
盘龙城楚王13陵省博不是假的吧中国武官:个别航空公借地震抬价,我都想抽他们
盘龙城完蛋了握草孔子是个刺客?
新东方开西班牙语班吧楚简《老子》无形上篇章,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91
大禹是“三苗”(指夏、华、黎三族)联合政权联邦制国家最后一位君主。和黄帝一样
,其都城都在武汉夏口。后来到儿子启建立了夏国王朝后,启也居在这里。
武汉自古以来是都城要塞,有3000-4000年历史,现在的一线看看真好笑,人哪,图眼
前的繁华,不懂历史,不知道现在的一线都是昙花一现的一现。
S*******l
发帖数: 4637
92
玉器都有那么高水平。宫殿规模也足够大,有没有文字的痕迹?
w********2
发帖数: 632
93
华夏族在中国 历史中曾经也叫虞夏族,也是汉族的前身!其实,“汉”是汉朝的开国
皇帝刘邦立的国号,汉族这个称呼的开始。“汉”本来的意思是对长江流域汉水的称呼
。汉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炎帝华族和黄帝夏族在长江流域以汉水为中心共同建立的华
夏联邦共治,其次,来源于与炎黄华夏一脉相承的有虞舜和夏禹后氏。而刘邦推翻暴秦
后建立的汉朝对汉族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刘邦是秦以后继承了正宗华夏族的文化传
统一个皇帝 。刘邦应该是受到道家方士张良的影响,对汉水华夏非常尊崇,他被后儒
一直谩骂原因关键在这里。他的拒绝戴秦始皇的玉冕垂旒王冠(周公的圆日图腾式样)
,而戴上古君王炎黄那样子的鸟羽毛王冠(炎黄的凤鸟图腾式样),本身就表明了他崇
尚上古大道的决心,所以,他把国号以“汉”命名。后儒对刘邦这点确实痛心疾首,一
直都谩骂刘邦流氓!然而,他的儿孙文景二帝搞“无为而治”,却正是继承了他的未竟
事业的努力。
w********2
发帖数: 632
94
没看到报道,但可能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还没破译。武大历史系这回发大了。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玉器都有那么高水平。宫殿规模也足够大,有没有文字的痕迹?
w********2
发帖数: 632
95
长江流域文明的确是华夏炎黄祖先最早的文明起源,而夏、商、殷是承接这种文明的接
力者,这个在历代官方主流文化政治正确的书里你几乎看不见的。
长江流域文明的确是华夏炎黄祖先最早的文明起源,而夏、商、殷是承接这种文明的接
力者,这个在历代官方主流文化政治正确的书里你几乎看不见的。
长江流域文明的确是华夏炎黄祖先最早的文明起源,而夏、商、殷是承接这种文明的接
力者,这个在历代官方主流文化政治正确的书里你几乎看不见的。
w********2
发帖数: 632
96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过“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
焉,”,就是说,黄帝到时代到尧、舜、大禹时代的风俗教化绝对与后来的礼乐社会的
风俗教化完全不同,甚至恰恰相反。一个明显例子,比如,上古华夏大道社会推崇的“
仁义”所包涵的意义是平等的对待每个人,对每个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爱和尊重。到了周
秦礼乐社会却将风俗教化搞反了,赋予“仁义”的意义是讲究亲戚关系的里外亲疏,尊
卑等级的爱和尊敬。这就是为什么看透了周秦礼乐的道家老子、庄子和邓析子们针对礼
乐社会推崇的所谓“仁义”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仁于不
仁,义于不义”!意思很清楚,就是礼乐社会提倡的“仁”其实就是不仁,提倡的“义
”就是不义。
w********2
发帖数: 632
97
《淮南子主术训》“:皋鳐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史记五帝本纪》也记载:“皋鳐
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说明上古华夏大道之制没有酷刑,司法公正,平民得到了
权利保障的实惠;也说明上古华夏的司法制度的确是很精细精密的。司法独立 ,司法程
序严谨,公开公正 ,刑罚适度,规范和正式,符合公平正义的天道原则。特别那个时
候的官制也很细致精密,百官各行其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也不同于周秦礼乐之制
的三公六卿或三公九卿,而是甲骨文中说的“宰、尹、史、卜、乍册、马、亚、射、臣
”等不同职位,正所谓先秦古人说的:“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百官有司,各务其
形。上循名以督实,下奉法而不违。所美观其所终,所恶计其所穷。喜不以赏,怒不以
罚,可谓治世”。
w********2
发帖数: 632
98
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共和国的确不像后来的周秦礼乐社会讲究宗族世系,因为,黄帝的
血缘世系只不过三代就断了,后面一千多年里,包括尧、舜、大禹共有二十七位君主都
并不按宗族世系来,都是各个联邦国民间推举的不同种姓的贤德君王。像帝舜就是在东
方有虞国里推举的贤德君主。就是说,黄帝建立的三苗联邦共和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过程
中,其中包括尧、舜、大禹一共二十七位君主都不是黄帝的后代,但绝对是黄帝大道文
化制度的继承者!因此。有人说尧、舜、大禹成为黄帝子孙不只是荒唐可笑,而且是以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礼乐之制猜度大道之制。其实,完全不对,
有点像美国竞选总统。
w********2
发帖数: 632
99
在上古大道文明社会就没有土地租费,没有贪官污吏,也没有吃闲饭养尊处优的官僚,
每个官员都竭尽全力各司其职,又没有禁锢社会自由度的剥削制度,人们生活绝不会像
韩非子说的那样很差很苦。因为,人类开始之初的国家工商业贸易(比如,渔业,狩猎
和土特产,农产品和产品加工贸易、手工业等贾商贸易)征税基本上都可以满足国家的
各种用度,故此,只要不是像周秦那样大公有制的国家制度化规定,有意禁止工商业贸
易,基本上没有征收土地租费的可能。况且上古大道法制邦国,比如楚国有专门的上好
公田,单独提供王室的用度。其余不足,来源与工商贸易税。这样天下百姓就不会因为
礼乐制度那样催逼土地税费现象存在,老百姓应该是很富裕的,社会财富绝对会滚雪球
一样增长。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发现像梅山文化、石家河子文化、、三星堆文化、屈家岭
文化、褚良文化、盘龙城文化、精彩纷呈的楚文化等遗址和文物,这些起源南方长江流
域的上古华夏大道之制社会留存遗迹比较精美精致,其精美精致程度远远把北方洛河起
源的礼治社会遗留的文化遗迹抛在后面。
w********2
发帖数: 632
100
“尧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肢,胫不生
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
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此段文字记载于《韩非子》。
相关主题
武汉将来真正的城市中心是武昌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
古汉阳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朝代的首都东湖加省博人文底蕴超过西湖加灵隐
武汉盘龙城遗址就是商朝的早期都城学古文要读楚简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01
华夏大道之制是平民政治治理,在这个社会里,其文化风俗比较尊崇“民为神主”、
“君轻民重”理念,不似周秦礼乐社会以“尊王畏大人”、“以吏为师”,而是“以商
为重,以自然为师”的理念。故此才有这种瞧不起当权者的事件,原因是华夏大道之制
社会并不“学而优则仕”,士人大多大都对入仕不感兴趣,而对四民之首的商人感兴趣
,那个时候从事神职是个比较崇高的职业。据说许由就是一位神职人员,才对当天子并
不感兴趣!
w********2
发帖数: 632
102
所谓华夏大道之制,其实就是上古黄帝开创的三苗联邦制共和的华夏大道文化制度,
后来为先秦楚国继承形成楚国平民政治的君主宪政联邦制国家。 托克维尔说:“没有
人比我更赏识联邦制的优点。我认为,联邦制度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和自由的强大组织
形式之一。(《论美国的民主》)”。所以说,这种文化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讲开
放、自由、浪漫和社会繁荣,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极为有利。特别是它以天道的自然法
的公平公正原则教化民风,重视契约法治,以包容多元,自由选择,自由竞争搞政治和
治经济建设,达到政治清明社会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的目的。
那么,如何定义华夏大道之制呢?就是以自由、平等、互利,博爱原则的自然法(
天道)推导出来的,保护每个人权利的公平正义的契约法制。这种契约法制就不偏向任
何阶层和个人,也不按任何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充分尊重每个公民平等自由权利的博
爱精神,包括平民和当权者。然后,以这种公平正义的契约法制,对人与人之间,人与
公权之间的规范制衡方式实现天下的清明之治。就是说,要让社会所有人享受到自由,
唯一途径就是同其他人订立契约,达成协议,再建立一个联邦体制(楚国也有联邦制)
的契约法制相互制约公权和私权达到权利自由平等原则,这就是讲求信奉天道观的黄帝
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按自然法思量的契约法制搞保护平民权利的
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中国先秦也叫大道法治,即华夏大道之制。
w********2
发帖数: 632
103
郭静云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摒弃传统的关于中国上古文明与夏商周历史观的
既有成见和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本着考古材料、历史史实和神话资料给出的线索,提出
一系列大胆而新颖的见解,重新建构了中国上古史发展的脉络与纲要,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作者认为,盘龙城是代表殷商之前的本土古国,其诸多文化因素在被殷商征服后融
入到殷商文化的脉络里古云梦大泽周边之洞庭澧阳和汉北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是
中国早期文明的摇篮,从屈家岭到盘龙城是一脉相承的先楚文明,其地位类似于两河流
域的苏美尔。
郭氏认为,从世界史的背景来看,亚非地区早期原生文明的发生地,都在北纬26—
—32度之间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而32度以北地区的文明化时间则较晚;同时,农作的
发祥地与大文明的发生地,皆是在同一个大的自然区域内。以此观之,主要流经温带地
区的黄河流域不太可能是原生文明的发生地,而更象是文明扩展时代不同生活方式族群
来往的交通要道。文献所载之“中原”,反映的是周秦汉唐之际人们的地理观念;若溯
及更早时代,从纯粹自然地理而言,中国之“中原”,应指以大巴山和大别山为西、东
界的宽阔平原地,北缘到黄河南岸,而南边经汉江中下游江汉平原,直达澧阳和洞庭平
原。从考古文化发展来看,中原之源更可溯及长江中游。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从
彭头山和皂市下层,到汤家岗和大溪,再到屈家岭和石家河,下迄盘龙城,构成了一脉
相承,以自主内生发展为主的完整脉络。该地区一直致力于发展稻作农业生活方式,在
屈家岭、石家河时期相继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出现了以云梦大泽和江、汉、
澧诸水为枢纽的连城邦国和交换贸易网络,从而开启了东亚最早的文明化进程,其情形
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非常相似,年代亦相同。
作者认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将“中原”之北界,拓展至豫西南和豫中地区
,最北达到黄河南岸,这种鄂豫文化趋同格局一直延续至二里头——盘龙城时期。
对于盘龙城与二里头、郑州和偃师“商”城(下简称“郑偃”)的关系,一般认为
盘龙城是“商人南土”。但是,郭氏却认为,在今日的发现中,盘龙城是同时代规模最
大最丰富的城邦,且在诸多方面与同地区石家河文化有继承关系,故不能将其视为二里
岗文化传播的结果,商人南土的说法不能成立,盘龙城应是当时最大集权政体国文明的
中央。这大国或称为“商”、或有别的自称,但这就是符合北方殷墟建都前的“商文明
”,《楚辞》和《越绝书》里的汤是此地的英雄,当时石家河古城衰退而盘龙城兴盛,
或许恰恰正好是汤克夏故事中所隐藏的现实,是楚这个大文明中的“商”或“汤”的朝
代阶段,或谓之为“南商”,其影响力的北界到达郑州。所以,郑偃为此文明之北界,
而非中央。
在距今3500年后,北方族群来到殷墟建都,大约又再过了百年,打败盘龙城而自立
为“商”,并且逐步将“南商”的故事与自己的家谱合并,以此强调“殷宗”政权的正
统性,以及对于本土政权的传承。自此,原本存在于江汉流域的古老文明,淹没于后世
文献之中。
郭氏认为,这类例子在世界史中很多。失败者的神史往往变成胜利者的光荣历史。
在西亚,比苏美尔文明起源晚的巴比伦亚摩利北方人也借用了苏美尔人的历史,将苏美
尔的先王写成自己的圣王,以与自己的历史合并;后来赫梯人再次借用巴比伦的历史,
于是两族历史便再次合并,以至于其先王的传记越加复杂化,直至现代通过考古发现和
研究才逐渐还原这一历史真相。中国北方族群胜利后,不仅掌握了南方的领土和资源,
同时也掌握了他们原来的文明成就、英雄故事。郭氏强调:“发展在同一的天地间的东
西方文明,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
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w********2
发帖数: 632
104
姜广辉:中国文明源头在北方还是南方?
姜广辉 《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2月04日 10 版)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50余万字的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内容并没有书名那
么浪漫,通篇几乎是近几十年考古学简报的汇集,但全书的体系、观点和结论却具有极
大的爆炸性和震撼性,我不能具体预测此书出版后,其主要观点会有多少学者反对或支
持,但它毫无疑问将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和震荡。
中国上古文明是首先发源于江汉淮流域,然后由南向北传播;还是首先发源于黄河
流域,然后由北向南传播?此书的观点认为是前者,这与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但却是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
清以前的学者对于中国西周以前的上古史研究,基本上是以汉代司马迁《史记》等
少数传世文献为基础的。《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五帝者,黄帝、颛顼、帝喾、
尧、舜;次为《夏本纪》,首述大禹;次为《殷本纪》。尧、舜和夏、商的政治活动中心
通常被认为在今山西、河南一带。由于百余年来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已经对殷
商史有了信实的认识,但对于夏代史,由于没有相应时代的文字证物,学界对之尚一片
茫然。
当上个世纪中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后,学术界将它界定为夏代至商代早期的
都邑遗址。这样的上古史研究背景,使学者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的上古文明的传播路径
是从北方传播向南方的。后来发现的长江流域类似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即被学者解读为
夏、商文化向南方的传播。此书引据乔玉先生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二里头周围的
人口和土地利用率研究显示,此地人口、聚落密度一直很稀薄,土地利用率也很低,二
里头属于农耕文化,在农田和居住地足够的情况下,农耕社会缺乏向外扩展的动力;二
里头遗址出现的兵器并不多,也未见有以战争为生的族群存在,他们如何将自己的影响
力向外扩展呢?
湖北屈家岭、石家河等古城遗址被发现后,一个汉水流域古代联合城邦国家的雏形
已经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江汉平原在青铜器时期之前,就已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文明。
所谓“二里头文化”实为汉水文明在青铜时期所产生的文化面貌,并影响到郑洛地区,
其主要源自南方。考古证明,中国上古时期文明并非从北传到南,而是由南传向北。
尧、舜、大禹等传说中的圣王和英雄,是不同传统来源的神话被合并的结果。舜和
禹原本并非北方出生的英雄,例如舜在《楚辞》里被称为“湘君”,两位夫人被称为“
湘夫人”,都被视为湘江之神,而湘江正是屈家岭文化范围的南部。《史记》说楚之先
祖出自颛顼,而《竹书纪年》纪录圣王家谱说:“颛顼产伯鲧。”鲧就是大禹的父亲,
这样说来,大禹原本是楚人的先祖和英雄。《淮南子·本经》说:“舜之时,共工振滔
洪水……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三江五湖
”并不是北方的风景。反观北方,渭、汾流域洪水的风险很低,黄河中游气候相当干燥
,且在夏的时代北方明显可见有干燥化的趋势,因此,渭汾或郑洛地区都很难创造治水
的神话。作者认为,夏朝的政治活动中心应该是在南方,具体而言,最有可能在湖北的
夏水(见于《水经注》,今名为长夏河,据《水经注》汉水下游都称为“夏水”),位于
江汉平原,不少屈家岭、石家河古城都傍夏水而立,此地在古代因地形之故常有水患,
非常需要治水,且屈家岭先民确实早已发明治水的工程系统,既然如此,吾人何以不将
邓家湾或荆南寺等城址视为大禹治水的夏国呢?
作者还提出,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
化的程度,可能是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
应当比其他诸国更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那么,为什么现今
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不是这样的?而原本的历史不见了呢?作者认为,流传于世的历史,往
往是由胜利者所撰写的,这就必然掺杂了立足于胜利者观点的意识形态,甚至因此而掩
盖原先历史的真相。这些传世文献撰写的时代始于周,且使用殷、周文明的文字作记录
,则必然代表殷周贵族出身的北方族群立场。从中国各个文化发展进程来看,北方族群
的发展较晚,其历史相对较年轻,从殷、周时代起才逐步将广大城邦促为一统政权,而
成为所谓历史的“胜利者”,他们也因此掌握了历史的表述权,能够撰写推扬自己势力
与“德性”的历史,并将之传世。他们借用原来南方族群古来自有的神话,将舜、禹视
为自己族群的圣王。但即使如此,在以北方为中央的正统史里,还是有蛛丝马迹,可以
让我们发现其实古代南方的文明化比北方还要早。换言之,今日我们普遍认知的神话,
虽然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条一元发展的历史,但其实内中每一段神话故事、神圣英雄,其
原始的来源,恐怕也是许多不同族群之神圣历史交相合并、融合而成的结果。
以上是这部书中的主线和主旨,虽然这些观点大胆而惊人,但并不是异想天开之论
,而是由一部在我看来严肃而又严谨的学术著作提出来的。此书出版后,难免会受到批
评或责难,甚至也可能会被批得“遍体鳞伤”,但我相信此书必将成为一部不朽的历史
名著。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我们的学术界一直缺乏这种以绵密的资料与大思维
方法相结合来撰写的历史研究著作。其意义主要不在于,书中的结论是否完全符合历史
的真实,而在于在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址文物面前,我们不能仅将有限的传世文献作
为解读它的参照系,而应凭着历史学家的辛勤努力,为其创造新的有助于作可能性分析
的新参照系。
w********2
发帖数: 632
105
舜和禹原本并非北方出生的英雄,例如舜在《楚辞》里被称为“湘君”,两位夫人被称
为“湘夫人”,都被视为湘江之神,而湘江正是屈家岭文化范围的南部。《史记》说楚
之先祖出自颛顼,而《竹书纪年》纪录圣王家谱说:“颛顼产伯鲧。”鲧就是大禹的父
亲,这样说来,大禹原本是楚人的先祖和英雄。《淮南子·本经》说:“舜之时,共工
振滔洪水……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三江
五湖”并不是北方的风景。反观北方,渭、汾流域洪水的风险很低,黄河中游气候相当
干燥,且在夏的时代北方明显可见有干燥化的趋势,因此,渭汾或郑洛地区都很难创造
治水的神话。作者认为,夏朝的政治活动中心应该是在南方,具体而言,最有可能在湖
北的夏水(见于《水经注》,今名为长夏河,据《水经注》汉水下游都称为“夏水”),
位于江汉平原,不少屈家岭、石家河古城都傍夏水而立,此地在古代因地形之故常有水
患,非常需要治水,且屈家岭先民确实早已发明治水的工程系统,既然如此,吾人何以
不将邓家湾或荆南寺等城址视为大禹治水的夏国呢?
w********2
发帖数: 632
106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
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
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
w********2
发帖数: 632
107
何谓中原?历史文献中的中原,是周秦汉唐之际的中原。在此之前,中原很可能并不在
现在黄河中原一带。所谓中原,本义是中心的平原。从早期文化发展脉络来看,此中原
应在汉水中下游一带。
何谓中原?历史文献中的中原,是周秦汉唐之际的中原。在此之前,中原很可能并不在
现在黄河中原一带。所谓中原,本义是中心的平原。从早期文化发展脉络来看,此中原
应在汉水中下游一带。
何谓中原?历史文献中的中原,是周秦汉唐之际的中原。在此之前,中原很可能并不在
现在黄河中原一带。所谓中原,本义是中心的平原。从早期文化发展脉络来看,此中原
应在汉水中下游一带。
w********2
发帖数: 632
108
南方的夷人,束缚在田地上,过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哪有时间去与
游牧部落逐鹿中原?所谓的黄河文明,全是游牧民族的把戏,南方耕种者只有看戏、评
戏、跪拜的份。古代文明的传递,无不带着血腥,缺马和不善骑术的南人,绝大部分情
况下只有认栽的份。
历史上,农耕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大概就是汉武时代的征战和朱元璋的北征。这
两次,耕种民族很难得的主宰了中原。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胡人主宰华夏,如周、隋
唐、南北、晋、蒙元、满清、黄俄。
w********2
发帖数: 632
109
郭静云女士是犹太裔,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做学生时,对埃及
等古文明感兴趣,后来接触中国历史,从汉代时开始,一直进入到春秋战 国、夏商周
中国上古文明。2008年至台湾中正大学任教,也在广州中山大学做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本书也是由中山大学“985工程”资助。
w********2
发帖数: 632
110
不得不对犹太人赞一声。有创新大思维,中文还不是母语。比中国一些学部委员强太多
了。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郭静云女士是犹太裔,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做学生时,对埃及
: 等古文明感兴趣,后来接触中国历史,从汉代时开始,一直进入到春秋战 国、夏商周
: 中国上古文明。2008年至台湾中正大学任教,也在广州中山大学做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 这本书也是由中山大学“985工程”资助。

相关主题
学古文要读楚简中国媒体公开列表南沙诸岛
三千里锦秀江山到底指得什么?相关成果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用希腊建筑踩希腊文明就是无知的表现。人种西来就是说原始人在没有文明以前来到东亚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11
这是本下了功 夫的书。全书有537页,参考文献占了62页。郭女士精通中文、法文、希
伯來文和俄文。书中包括了大量的英文和俄文文献,也有一篇德文、一篇法文文献。除
了语言上的优势,她研究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等世界史的背景,让她在中国上
古文明的研究中,拥有其他研究者不具备的视野。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不得不对犹太人赞一声。有创新大思维,中文还不是母语。比中国一些学部委员强太多
: 了。

w********2
发帖数: 632
112
中国的考古学思维有四座必须销毁的偶像:(1)思维方式未全面摆脱维多利亚时代的
直线社会进化论,至今仍沿用从“母系”到“父系”社会之所谓“定律”;(2)重新
肯定自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已开始质疑的古史;(3)将秦汉大一统以来的格局投射
回到远古,用现代的国境来界定“国内”、“国外”的远古文化,对“本国”受到“国
外”影响方面认识不足;(4)将自周以后政治重心都在华北的情形投射回到远古,形
成一股“中原主义”,用中原的发展阶段界定“全国”,透露大中央主义的心态。郭静
云于2013年底面世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从根本上摇憾了这些偶像,除了“中原
主义”之外,将其重心从华北迁移至江汉一带,将旧中原改称为“江河中原”,古夏国
可能在江夏,商朝则是从东北南下的征服王朝。讲者也指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中的一些问题。
w********2
发帖数: 632
113
如果我们抛开历史文献构筑的认识误区,而直面考古材料,将伊洛地区与江汉平原的考
古材料进行对比,则不难发现,在二里头之前的所谓龙山时代,江汉平原更具备文明演
化背后的动力。
首先,在人口增长方面,郭静云教授引用了乔玉先生对伊洛地区,二里头遗址周围
的人口和土地利用率的研究(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的演
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分析》,《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
页423-454),说明二里头人口、聚落的密度无论是新石器时期还是青铜时代早期都相
对较低。相比之下,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地区突然涌现了大量的小型村落,整个江汉
平原的土地利用率十分高,可见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口数量的剧増,整个文化面临向外扩
张的压力。
其次,在频繁的战争方面,两湖地区的石家河时期城址接近20座,高筑土墙的城址
自然让人想到了这些城之间的冲突十分频繁。即便如郭静云教授所言,他们可能已经组
成“云梦泽联合城邦国家”,我认为城与城之间还会因为资源的分配而发生冲突,这个
早期国家的纽带并非如我们想像的大一统国家般紧密。相比之下,伊洛地区及其邻近地
区目前所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城址规模上都远远不及江汉平原。
再次,在农业强化方面,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日益成熟,稻作农业开始从长江流域
北传至黄河南岸。在稻作农业北传的同时,长江中游屈家岭和石家河的文化因素也向北
传播至黄河南岸。伴随稻作农业技术发展,稻作管理的精细化,土地开垦,大型水利设
施的建设,都促使社会日益变得复杂化。而伊洛地区属于黍作农业区,而对黍进行管理
所花费的能量则是远远不如管理水稻所花费的能量。稻作的精细化管理能大幅提高产量
,黍作则不能做到这一点。此外,稻作对水有严格的控制要求,需要集体建设水利设施
,而黍作则不需要。
结合龙山时代的文化因素以及上述几点文明发展的动力证据,屈家岭文化、石家河
文化的北渐说,似乎比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说更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
的眼睛,顺着文明发展的一般模式,把目光从黄河流域移开,聚焦于“江河中原”的中
心——江汉平原,这里最有可能是孕育夏文化的摇篮。
w********2
发帖数: 632
114
明代藩王约四分之一封在湖北,省博馆藏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及武当文物为代表的明代
精品文物系列,同样璀璨夺目。
其中,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出土于钟祥郢靖王朱栋墓,墓主人是朱元璋第23子。梅瓶腹部
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此瓶是王妃
郭氏生前心爱之物,考古发掘让其重现于世,让后人得以欣赏稀世珍宝。
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宝石帽顶,顶端镶有1颗约200克拉的无色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
现最大的蓝宝石。同一墓葬出土两件金锭,其中一件有"西洋等处买到"铭文,是考古发
现有铭文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重要出土文物。
此外,馆藏明代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经文以黄金调制的金墨泥汁书于瓷青纸,颁赐武当
山紫霄宫保存,极为珍贵。
w********2
发帖数: 632
115
近年来,随着文峰塔、叶家山、郭家庙曾国墓地,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曾国考古备受瞩目。其中最为辉煌的仍是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用青铜5吨,不仅是省博的"镇馆之宝",且与长城
、都江堰一起入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工程。同出土的还有32件编磬,钟、磬
合奏"金石之声",并共同铸有音乐铭文3755字,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此外,曾侯乙《二十八宿图》木衣箱,是我国迄今所见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记载,
展现了2400多年前我国天文学的杰出成就。
省博楚文化馆更是陈列着大量璀璨的楚文物,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其中,战国中晚期彩
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情节性绘画,也是最早的通景彩画。彩
漆木雕小座屏,则是楚国漆器工艺的典范之作。
简牍是承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湖北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其中
,战国中晚期郭店楚简《老子》乙、《太一生水》,是所见最早的道教典籍。云梦睡虎
地秦简,共1100余枚,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体系最完善的秦代法律文书档案。
w********2
发帖数: 632
116
盘龙城商代早期大玉戈,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玉戈,其通体琢磨精细,薄而扁,
光润晶莹,制作十分精致,可见当时琢玉技艺之高超。盘龙城大青铜圆鼎,复原高85厘
米,口径55厘米,颈部饕餮纹,堪称商代早期第一鼎。
发现于崇阳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造型古朴,纹饰繁缛,实属罕见。该铜鼓的出现,可
能与武丁伐楚有关,目前国内仅此一件,另一件在日本。
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刻有鸟篆铭文,当年经郭沫若等一众考古
学家、古文字学家以书信往来形式开展了两月余的学术讨论,最终确认剑主人身份。
铸有"吴王夫差自作用甬(矛)"的错金铭文的吴王夫差矛,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这两件
绝世青铜武器,为何出现在楚地?专家称,吴国被越国打败,越国又被楚国所灭,这两
件器物可能是战利品或陪嫁品。
k****o
发帖数: 83
117
加拿大演义:魏国司法部长巧遇楚国晚舟搁浅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ilitary/52683159.html
w*****b
发帖数: 1
118
舔精屄Huisman回到租住的地下室,发现他婊子妈被开膛破腹倒在地下,屄里的血流了
一地!
原来舔精屄的婊子妈被二十多个阿三轮奸完弄死了,肠子都被掏出来了!
w********2
发帖数: 632
119
楚国文化很可能是夏朝和南商(真商)文化,后来被殷汤灭了一直不服,后来和周朝一
起反抗灭了殷汤,但周朝又怕楚国这正宗都夏文化,所以一直压制。后来才有楚庄王的
问鼎之说。
w********2
发帖数: 632
120
湖北荆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楚文化遗存丰富。郭店楚简于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
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经相关专家考证,该墓属于纪山楚墓群中的一座小型贵族
墓,下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墓主身份为上士。
经整理,出土的这批竹简(有字简730枚)为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文献共18篇,13000
余字。除《老子》《缁衣》见之传世文献,《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余均为
首次发现的先秦佚籍。
1988年5月,郭店楚简被公诸于世,在海内外形成“郭店楚简热”,美国、日本、
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反响强烈。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原装书,跨越2300多年时空的战国郭店楚简上,隐藏着
哪些“历史密码”?
点击进入下一页
郭店楚简于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向世人展示了儒、道圣
哲原汁原味的思想。梁婷 摄
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简陈列馆,记者观察发现,竹简上的文字运笔娴熟,书写随
意,却不失美观整齐。
据刘祖信介绍,郭店楚简的文字不仅保存完好、内容丰富,文字书写漂亮是一大特
色。
他介绍,楚简上的文字是从早期楚国的鸟虫文演变而来,文字结构或像站立、飞翔
的鸟类,或像爬动的虫类。“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到战国中期,郭店楚简的文字已十
分成熟。”刘祖信说,在当时文字还未统一的背景下,郭店楚简上的文字处于从篆书向
隶书过渡时期,是原始的楚国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
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郭店楚简则向世人展示着儒、道圣哲原汁原味的思想。
点击进入下一页
郭店楚简于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向世人展示了儒、道圣
哲原汁原味的思想。梁婷 摄
据悉,由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先秦战国古籍几乎毁于一旦,还有大量古籍
佚失,无从寻找。郭店楚简由于深埋地下,躲过一劫。
刘祖信介绍,郭店楚简不仅解决了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遗留的重要学术问题,还
向人类展示了早期中国儒道两家和平共处的关系,为改写中国哲学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有关资料表明,楚简是目前出土数量最多的战国文字,其记载内容则从各个方面反
映楚人的社会习俗、精神风貌和文化成就。刘祖信认为,郭店楚简为后世研究了解楚国
人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中体现的“仁”“义”等观念对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
义。
相关主题
西来说的又一清奇思路——海上西来说盘龙城完蛋了
中原文明发祥地新东方开西班牙语班吧
盘龙城楚王13陵省博不是假的吧中国武官:个别航空公借地震抬价,我都想抽他们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21
儒道本是同根生(一) :郭店楚简是千年重大发现
郭店楚简的问世部分改写了中国学术史和哲学史,可从根本上纠正世人对中国文化的偏
见和错误观念。
郭店楚简共八百零四枚、一点三万字,一九九三年出自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时
间大约为距今二千三百年的战国中期,其主要内容是先秦原始儒家与道家典籍,包括迄
今发现最早的《老子》版本和十多篇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史料,其中十二篇不见於世传文
献。郭店楚简出土五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震动,并迅速成为海内外人文学的研
究热点、焦点和前沿课题。
在“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指出,郭店楚简是千年难得一遇的重大发现,
只有一千七百年前的汲冢竹书可与之相比,这批楚简从一定程度上理清了历代对儒道思
想的改动和包装,还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其中一些核心价值观念仍值得今人借鉴。
自宋人首开疑古之风以来,研究孔子的著作不可胜数,但所引据的材料多半没超出《论
语》、《左传》、《史记》等书。人们对其他古籍中有关孔子的记载或讳莫如深,或斥
为赝品。最近甚至有人提出《论语》至汉代才集结成书,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但郭店
楚简中十几篇佚籍的发现让世人对孔子的思想脉络有了新的了解。
人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从郭店楚简《老子》看,儒道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也相互
贯通,老子不但没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
慈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其他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专
家指出,楚简《老子》无形上篇章,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
楚简填补了儒家学说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透露了一些儒道两家在早期和平共处的信息
,有助於人们真实理解从孔子仁学到孟子心性之学的发展轨迹,从而为改写中国哲学史
提供了新的依据。
郭店楚简里面包含了儒家的基本价值观,有深厚的敬天观念,有深刻的心性思想,在今
天仍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楚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楚简对“忠”的解释是“恒称国君之恶者为忠”,这
在後世的儒家经典里看不到。
w********2
发帖数: 632
122
1993年10月18至24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挖掘。郭店墓
地位于湖北省沙洋区(1998年改为沙洋县)四方乡郭店村一组。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9
公里。
在一号墓头箱出土竹简804枚, 虽两经盗扰,盗墓者曾打破边箱,盗去一些文物。
不过从后来发掘的平面图看,所失不多,特别是简基本得以幸免,仍幸存有八百余枚。
其中一少部分为无字简,有字简据整理后的数字统计,共计730枚。大部分完整,未拼
合的小碎片数量不多。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一种儒、道共
同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
级文物。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
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
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
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郭店一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墓,一棺一椁,椁室
内除棺室外,还有边箱、头箱,随葬品主要集中在边箱、头箱,在头箱发现了因编线腐
朽而散乱无序的竹简,大部分完好,少量残断。之外还遗存有铜铍、龙形玉带钩、七弦
琴、漆耳杯、漆奁等文物。
郭店楚简的形制不尽一致。就长度而论,可以分作三类:一类长度在32.5厘米左右
;另一类长26.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7.5厘米。竹简的形状也有两类。一类竹简
的两头平齐,另一类的两头修削成梯形。竹简上都有用以容纳编线的契口。前两类长度
的竹简每简有两个契口,上下各一个。最短的一类竹简则有三个契口,上、中、下各一
个。抄写同一篇古书所用竹简的长度和形状是一致的,而且上下契口的间距也是相同的
。郭店楚简的长度比荆门包山楚简要短许多,前者是传抄的古书,后者是公文、文书、
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它们的不同应是楚国简册制度的反映。这批古书不同于一般的公
文和文书,是由专门的人抄写的。这次发现的分上下两栏抄写的格式和校正补抄文字的
插入方式都是在以往楚简中所未见的。
郭店楚简出土时业已散乱、残损,虽然依据竹简形制、抄手的书体和简文文意进行
了分篇、系联,但已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各篇原来皆无篇题,篇题是由整理者拟加
的。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
《老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
w********2
发帖数: 632
123
郭店楚简——千载难逢的文化大发现
来源:中华大地 作者:陈新洲 周甲禄 张先 发表时间:2009-02-02
字号: 小 中 大 [双击滚屏]
1999年岁末,武汉大学珞珈山中外学者云集,都来参加“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究会”。围
绕郭店发掘的804枚竹简所记载的1.3万多字的典籍,涵蓄了先秦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引起
了全球汉学界中外学者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大讨论,专家们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文化大
发现”,这批竹简提供了“惊世骇俗的信息”,这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正本清源的
作用。
这批战国时期的楚简的发现,重要的是由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先秦战国古籍几乎
毁于一旦,今天所见大部分先秦战国古籍,并不是先秦直接传下来,而是由汉代儒生整理
后传诸后世的。还有大量古籍现已佚失,无从寻找了。楚简的面世,将对中国先秦战国时
期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填补这些研究领
域的一系列空白,并修正、补充以往学术研究的成果。
八百枚竹简,为中国传统文化正本清源
在湖北省荆门市的纪山镇郭店村,是郭店一号楚墓所在地,这里是楚国贵族古墓群中被盗
挖过的众多隐墓之一。这些价值连城的楚简能从盗墓贼的洗劫中被保存下来,不能不说
是个奇迹。纪山镇距楚国都城郢都--纪南城仅10公里,南距荆州市25公里,北距荆门市65
公里,2300年前,这里是楚国王公贵族的墓葬区,目前,古墓群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
中从地表可以看到土堆的坟墓297座,有十几座古墓直径有60多米,高约十几米,至于地表
上看不到土堆的隐墓不计其数。这里有纪山镇“掘地三尺,宝贝无数”的说法。这里交
通方便,盗墓团伙和国际文物走私集团长期觊觎于此。所以郭店村也是当时盗墓活动最
为猖獗的地方。在打击盗墓活动的同时,荆门市博物馆的考古专业人员对被盗的古墓进
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1993年10月,他们在发掘郭店一号楚墓时,发现这个墓已经于
数月前两次被盗。墓中存有一椁一棺,当时椁东南角的盖板已被盗墓贼打开了一个40厘
米的洞。据现场分析,由于墓室积水,盗洞开口太小,无法钻入墓室,盗墓贼只好用铁耙伸
进墓室,扒捞青铜器。考古人员进驻现场后,对墓室展开了细致的清理。
就在大家默无声响地清理时,一位叫高华的工作人员从墓室的积水中摸到一枚竹片,捧到
手里翻来覆去掂了掂,竹片湿漉漉的,因淤泥侵蚀而呈黑色,与平常生活中所见的篾条没
有什么差别,他觉得没什么把握,便喊来曾参与发掘过楚简的李代华。李代华过来仔细将
竹片辨认了一番,虽然竹片上见不到任何字迹,但他肯定地说“这是楚简,里面说不定还
有”他们惊喜的声音把大伙都吸引过来,人们小心谨慎地继续往下探寻,竟发现了一大卷
竹简。从现场清况分析,竹简的位置处于墓室的东北角,盗墓者的铁耙无法触及,但搅动
墓室积水震荡了竹简原来的位置,竹简的顺序被打乱。
“这一大卷楚简被清理出来后,在场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盗墓贼的铁耙若长一点,郭
店楚简恐怕早已灰飞烟灭。”主持现场清理工作的崔仁义心有余悸地说。如果盗墓贼将
这些竹简盗走,竹简可能会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永远湮没。当时黑乎乎的竹片上什么也
没有,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项惊人的发现。要让竹简现字,首先都得进行
化学还原处理。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试验,从清淤到再现字迹,竹简的化学还原处理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成功。还原后的竹简韧性如同新竹一般,文字墨迹不仅清晰,而且还有光泽。
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又开始对竹简进行文字识别,把散落和次序混乱的竹简
重新排序,并进行了注释。记者在荆门市博物馆戒备森严的文物库里看到,一枚枚竹简分
别装在盛满蒸馏水的密封试管中,透过试管壁可以看到竹简上的文字墨迹清晰。博物馆
馆长王必胜介绍说,刚出土的竹简经历2000多年岁月浸泡,竹筋的组织已腐烂破坏,竹片
柔弱得像泡烂了的面条,字迹难辨。现在博物馆对郭店楚简用两种方法保存,一种是将清
洗过的竹简继续浸泡在蒸馏水中,隔上十夫半月还要换水一次;二是对竹简进行脱水处
理,然后将竹简保存在密封的真空玻璃管中。第二种方法能永久保存,但由于经费紧张,
至今只对四分之一的楚简采用了这种保存方法。
这么多的竹简随葬,势必与墓主的身份、地位有关。据发掘报告,墓主人下葬年代在公元
前300年前后,据楚墓规制判断,墓主人地位相当于“上士”(古代的官职)。据随葬品
上的铭文“东宫之师”推断,墓主人是楚太子横的老师,而郭店楚简就是他向太子授课时
用的教材。这是目前被学术界较能接受的观点。
隔着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直接听到了先哲的声音
经过整理后,804枚郭店楚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儒家和道家的16篇重要文献,共计13000
字。郭店楚简共分5组,一组简文为道家文献,包括《老子》甲本、乙本和丙本,《太一生
水》、《语丛四》;其余组均为儒家文献,包括《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
》、《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
德》、《尊德义》,《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其中,除《老子》、《缁衣
》、《五行》和《穷达以时》部分内容见于世传文献外,其余两篇道家著作和10篇儒家
著作均为首次发现的佚籍,不见于世传。这意味着,我们隔着多年的历史长河,直接听到
了古代圣贤先哲的声音。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揭开了学术界对郭店楚简研
究的序幕。这几篇经典著作引起国际汉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迅速成为海内外人文学的
研究热点、焦点和前沿问题,近两年就出版了论著、论文集8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围绕
郭店的学术研讨会在祖国大陆、台湾及美国、日本等地已召开过多次,取得了相当丰厚
的研究成果,但学者们依然兴致不减,就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共收到来自德、美、日等6个国家以及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100多名专家学者的80
多篇论文。时至今日,涉足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人,从青年博士到学界泰斗,莫不对郭店
楚简投来热切的目光。
探究“郭店楚简热”的成因,还得从文化考古的角度谈起。我国在纸张发明和广泛使用
之前的长达数千年的岁月中,木、竹简犊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不过,由于竹木质料不易
保存,因此无论是墓葬或遗址,商周时代的简牍至今没有出土过。我们现代可以见到的最
早的竹简,是战国早期遗物,如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墓竹简,绝对年代与墓葬时
间距现在约2400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年代均在距今2300年之前。简
牍与金银铜铁器具、玉石陶瓷等古董文物都不同,除了出土,从来没有经世人相传到现代
的,主要是简牍不易保存,其保存方法至今仍在探索。所以宣称是世人相传的简牍,必伪
无疑。现今简牍大部分出土于甘肃与湖北,因此日本学者将兰州和荆州称为简牍学的“
麦加”。
简牍出土,在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有下列几次一次是在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大宫室,将孔子
故居拆毁,从墙壁挖出一大批竹简。另一次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波郡
有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古墓,从魏王墓中挖到大量的竹简,都是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古
书,据说有几十车之多。后来国家派了著名学者荀勖、束皙等对这些竹简进行整理,编成
了《逸周书》、《穆天子传》、《竹书记年》等多种古籍,可惜大多又再度亡佚。
包括楚简在内的先秦简帛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和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与资源。在国外
学者看来,郭店楚简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大讨论,其意义完全可与当年的《死海古卷
》大讨论(在以色列死海北岸发现的《死海古卷》,其中有2000年前《圣经》古抄本,所
载基督教知识与今日基督教知识不尽相同,引发了西方学术界的大讨论。)媲美。日本
东京大学教授池田知久专门出了一本专著《郭店楚简研究》,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
有利于治疗、应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危机”。欧洲汉学学会主席、德国海德堡大学教
授瓦格纳说,郭店楚简的出土为重新评估东方文化提供了契机。研究历史有两个途径,一
是通过古书,一是通过文物。许多古籍经过世代传抄,跟古人原作相去甚远,而作为文物
的简牍,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经多次在出土文物中发现
简牍,但无论从竹简数量和文字数量来看,郭店楚简都名列前茅。以804枚郭店楚简达
13000余字,涵盖了先秦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
使全世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新的认识。
郭店楚简有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老子》文本,流传今日的《老子》与古代的《老子》
有何不同,郭店楚简无疑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资料。在西方,外国典籍被翻译最多的是《圣
经》,其次就是《老子》。老子的著作不仅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中长盛不衰,随着地下
墓葬一再发掘出它的传抄本而越发受到举世瞩目。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批帛书
,其中以两种帛书《老子》最为人知晓。郭店楚简中竟有3种《老子》节抄本。这些《老
子》节抄本虽不是最原始的祖本,但它们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抄本。
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郭店楚简中有《性自命出》、《成之闻之》等10篇世人前
所未闻的儒家文献,这些文献记载了原始儒家思想演绎的空白,发现原始儒家思想与后来
作为封建正统观念的儒家思想有许多微妙的区别。与此同时,繁荣、瑰丽、雄浑的荆楚
文化,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郭店楚简在一定意义上为学术界重新改写先秦思想史
和楚国文化史提供了新的资料,解决了诸多的学术疑难问题。
拂去岁月的风尘,郭店楚简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纯真而古朴的哲学世界。在那里,“圣人”
先哲的声音清晰如镜,动人心弦。
千百年来的古训中,原来有许多以讹传讹的信息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百家争鸣,堪称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自汉代“独尊儒术
”以来,因主观原因,传统儒学屡遭曲解,甚至演绎成“吃人的礼教”。国学大师任继愈
、饶宗颐、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等一批权威专家指出,郭店楚简揭示的原始儒家思
想与后来作为封建正统观念的儒家思想存在众多区别,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正本清源
的作用,它改写了中国学术史和哲学史,可修正人们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从而让
世人从根本上纠正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难能可贵的是,这批楚简从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历
代统治阶级对儒道思想的篡改和包装,还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其中一些核心价值观
念仍值得今人借鉴。
郭店楚简为学术界走出疑古时代提供了佐证。北宋以降,历代学者纷纷对孔孟典籍提出
种种质疑,至本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疑古之风被推向极至。郭店楚简的出土,让学术界
不得不检讨许多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楚简的内容为梳理先秦哲学提供了新的线索,为重
要人物的断代提供了新的坐标。自宋人首开疑古之风以来,研究孔子的著作不可胜数,但
所引据的材料多半没超出《论语》、《左传》、《史记》等书。人们对其他古籍中有关
孔子的记载或讳莫如深,或斥为鹰品。最近甚至有人提出《论语》至汉代才集结成书,其
真实性也值得怀疑。但郭店楚简中十几篇佚籍的发现让世人对孔子的思想脉络有了新的
了解。就孔子的思想发展而言,实由礼学、仁学进而易学,这三个阶段分属其早年、中年
和晚年。郭店楚简还佐证了灿烂的荆楚文化。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饶宗颐先生说: “
荆楚文化是一门大学问,郭店楚简出土不仅证实了它的真实存在,而且能还古人思想一个
信实的本质。”
从郭店楚简中,人们开始对儒道两家的关系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
势若水火。从郭店楚简《老子》看,儒道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也相互贯通,老子不但没
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慈等持积极、肯定
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其他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李泽厚先生指出,楚简
《老子》无形上篇章,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楚简填补
了儒家学说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透露了一些儒道两家在早期和平共处的信息,有助于人
们真实理解从孔子仁学到孟子心性之学的发展轨迹,从而为改写中国哲学史提供了新的
依据。
在伦理道德重建方面,老子提出了著名的三宝说慈、俭、不争(“不敢为天下先”)。
“三宝”的提出,主要针对统治者的贪婪,抨击整个权势阶层由于贪婪的动机而引发掠夺
和战乱。老子主张人际交往中应以仁为前提,以信为根本,这点与孔子相通。从郭店楚简
的《老子》的语意环境看,得不出老子排斥“仁义”或贬抑“孝慈”的观点。学者多以
儒家讲“中”即中庸而忽略道家也尚“中”。郭店楚简中出现“守中”概念,使道家守
中思想更为凸现。楚简云“致虚,恒也守中,笃也。”与儒家不同的是,儒家之“中”为
不偏不倚、不趋极端的道德原则或处世方式;而道家多指淳和心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何时叩开你我的心扉
国学大师任继愈、饶宗颐等学者呼吁,要抓紧研究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去年初从香港
购回的一批楚简,并以此为契机,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掀起一场中
国文化的复兴运动,提升民族核心价值观和集体认识论,实现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据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郭齐勇教授解释,文化复兴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这里
指的“复兴”是西方文艺复兴式的“复兴”,主要是复兴先秦、夏商周乃至更早的文化
宝典,复兴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可以向现代转化的精神资源。文化复兴并不是与马克思主
义闹对立,而是充分发掘利用血肉相联的本土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传
统儒家文化的结合,使教育形式生动活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郭沂认为,目前还没
有一种西方思潮像佛学传人中国那样在中国扎根,所以迄今为止新的哲学仍处于孕育状
态。
据专家介绍,郭店楚简里面饱含许多前人所不识、而契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比
如,楚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颇富环保理念楚简没有宣扬“三纲五常”,只是赋
予“夫妇、父子、君臣”六种角色的六种行为规范,称双方的关系“互有义务和权利”,
而不是后来“三纲”里的人身依附关系;楚简对“忠”的解释“恒称国君之恶者为忠”
,这在后世的儒家经典里看不到。
任继愈先生建议,实施文化复兴,应该纠正两种倾向,实施两个转移。一个倾向是“重北
轻南”,当前学术研究重视北方的黄河文明,轻视南方的长江文明,而事实上华夏文明的
起源是多元化的另一个倾向是“重儒轻道”,有人以为把孔子研究好了所有的问题就解
决了,这是一种懒惰思想。他主张研究力量应适当向长江转移,资金投人应适当向人文学
领域转移。
w********2
发帖数: 632
124
任继愈先生建议,实施文化复兴,应该纠正两种倾向,实施两个转移。一个倾向是“重北
轻南”,当前学术研究重视北方的黄河文明,轻视南方的长江文明,而事实上华夏文明的
起源是多元化的另一个倾向是“重儒轻道”,有人以为把孔子研究好了所有的问题就解
决了,这是一种懒惰思想。他主张研究力量应适当向长江转移,资金投人应适当向人文学
领域转移。
w********2
发帖数: 632
125
中国一场革命性的发现
张彦
2016年7月26日
带有人形图案的占卜表来自筮法。它发表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
带有人形图案的占卜表来自筮法。它发表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
COURTES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本文最初发表于《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纽约时报中文网翻译
、发表此文,获得了《纽约书评》的授权。
在北京准备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香港发生了一起小小的戏剧性事件。时间再往前
推两年,有几个文物贩子搞到盗墓贼从中国的中南部掘出的一批泡在水中的竹简。这些
文献当时已经走私到了香港,存放在一个保险库里,等待着买家。
华人世界里的许多大学和博物馆都表现出了兴趣,却不愿出手购买。这些文献写在数千
枚的竹简上,大小跟筷子相当,其历史似乎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那是一个思想非常活
跃的时代,催生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流派。但它们的真实性仍然存疑,而且购买赃物也
有违道德。之后,到了7月,一位匿名的清华大学校友开始介入,买下这些受潮了的竹
简,将它们运回位于北京的母校。
校方当机立断,任命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时年75岁的李学勤担任专家组组长,对竹
简进行研究。7月17日,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竹简放进装满水的搪瓷盆,希望能复制
让竹简的纤维材质得以长时间保存的环境。
订阅“简报”和“每日精选”新闻电邮
同意接收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产品和服务推广邮件
查看往期电邮 隐私权声明
第二天,灾难发生了。研究团队的成员惊恐地发现,薄薄的竹简上已经开始出现黑点。
一天的工夫,霉菌就能把竹简蛀穿一个洞来。校方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指示该校最好
的化学教授要想办法保护这些竹简。
在接下来的几周,科学家们日以继夜地工作。那时,校园里空荡得有些反常——原来学
生已经放假,其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校园东边数公里之外的奥林匹克公园。为了这次
运动会,举国上下保持高度戒备,安保部门禁止科学家把稳定剂带入这座戒备森严的都
城。但校方再次全力相助,说服有关领导保护这些竹简是国家应优先考虑的事项。到那
年夏天结束的时候,李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回报:这是一批帮助我们对争论不休的中
国历史进行重新理解的珍贵文献。
直到现在,这场革命主要还是局限在古文字学界和释读古文献的专家。基于清华大学对
清华简的解读,加之过去20年间其他的几处考古发现,它的重要性正慢慢地渗透至其他
学科。虽然在西方,这批竹简的重要性远未获得广泛的认可,但在中国,随着这批文献
的整理和发表,报纸和电视台纷纷进行报道,已经激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不过,这些出
土文献所带来的影响,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方能为人所领悟。
这批竹书之所以重要,还是因为它们异常久远的历史。通过碳-14测年,它们可以追溯
到约公元前300年前后。时值战国时代思想学说发展的巅峰期,那是一个从公元前5世纪
到公元前3世纪的动荡时代。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包括关注等级关系与社会
责任的儒家、追求与道(一种元气)达成统一的道家、主张严格遵守法令的法家,以及
主张平等的墨家。两千年来,这些思想流派支撑着中国社会和政治。直到现在,习近平
也对这些学说大力宣扬,作为一党执政的支柱。
这批新发现的文献,挑战了长期以来有关这个时期的种种定论。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政
治思想家考虑到官员的任人唯贤,最后产生了著名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
国的帝制官僚体系。但这批竹书显示,当时的一些哲学家认为,统治者也应该凭本事而
不是根据出生进行选择——这跟传统统治中国历史的世袭王朝大相径庭。从这批竹书中
,我们还能看到,即便是在所谓的世俗化的儒家世界里,巫术和占卜比我们过去一直所
以为的要更为盛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那时,圣贤们并非心悦诚服地拥护各自分立的
哲学流派,而是各种观点竞相交锋。思想界显得更为灵动不拘、生机勃勃——后来甚少
出现观念争鸣如此明显的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制王朝。之后,这些互相竞争
的观点就消失了。秦始皇试图通过焚书来统一意识形态,这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惨痛的
浩劫之一。现代历史学家质疑究竟有多少书真的遭到焚毁。(更多作品可能是进入到皇
家的编修项目中——用新的标准字体把竹简上的内容重抄到新的技术应用上,例如丝绸
的卷轴,以及后来的纸张。)但事实是,两千年多年以来,我们对中国数量众多的哲学
流派的全部知识,都受到了秦统一以后修订文献的限制,更早期的版本以及相互竞争的
观念都消失了——直到现在这批文献的出土。
*******
随着20世纪初中国帝制的解体,反传统者利用古代文献的缺失,对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都提出了质疑。以顾颉刚(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为首,这场“疑古
”运动对中国人数千年来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提出了质疑,从最早的一批朝代是否真的存
在过,到伟大哲学文献的统一性,不一而足。在顾颉刚及其支持者看来,中西历史很相
似,开始都是以神话和口述传统的形式出现,很晚以后才逐渐有了文字记载。这些观点
貌似有理,只是依赖对传世文献的细读来寻找破绽,并没有考古证据的支持。
在1949年共产党胜利之后,这种质疑历史的做法遭到取代。历史通过另一种定焦镜头来
加以解读: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刻板划分。虽然在一些中国的博物馆里,至今仍然可以看
到这种划分方式,但由于毛时代的各种灾难让人看透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今天已经
不大有人真的相信它。不过,在此后的许多年里,随着中国努力塑造新的认同感,一场
“信古”运动逐渐兴起——它现在获得了共产党的推动,构筑出一部充满孝顺与和谐的
简约历史,一个完全无害的童话般世界,却死气沉沉、了无生气。
古代文献的发现,已经开始对这些过分简单化的立场提出了挑战。1993年,在中国中部
湖北省的郭店村,一群蟊贼盗墓未能得逞。考古学家开始介入,结果发现了800枚竹简
。次年,上海博物馆购入1200枚走私到香港的竹简。接下来是2008年的清华简,这次发
现的完好竹简数量有近2000枚(随着残断简的拼接,最终数字还将有变化)。所有这三
起考古发现,很有可能都是来自长江附近的同一个地区,那里曾经是楚国的所在地。通
过碳-14测年,表明这三批竹简都是埋葬于公元前300年前后,恰好是孔子主要的追随者
孟子去世前后。
这些并非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字记载。中国文字最早出现在“甲骨”上——这是用于
占卜的龟甲,主要来自商朝(大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50年)。甲骨文对于了解那
个时代,具有很大的意义,但中国文明的核心文献却是后来才出现。它们写在用绳子穿
起后可以卷起的竹简或者木简上,它们的出现使得创造复杂的传说、哲学和历史作品成
为可能。
这些竹书解读起来相当不易。它们其中包含很多变化多端的字形,所以古文字学家对一
些重要段落的确切含义争论不休。比如已经出版数辑的清华简整理报告,采用的是李教
授的团队认可的版本,但也还是存在不同的观点。(截至目前,仅三分之一左右的清华
简发表,每年出版一辑。预计还将出版十辑。)
有关这批竹简,中国的学术界发表了成千上万的专著和论文,对这批新发现文献的每一
个细节展开了讨论。西方的学者也以更为缓慢的速度加入进来。不过,或许是因为受益
于距离的缘故,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坦率、更具争议性。比如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院(Yale-NUS College)顾史考(Scott Cook)厚达1200页的煌煌巨作《郭店楚简》(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对郭店全部800枚竹简进行了注释和翻译。在包括中文在
内的所有语言中,这都是对郭店考古发现最为完整的解读;它也证明对于在博客和聊天
室里分享想法和观点的古文字学家来说,进行跨文化工作现在是可能的。
在郭店楚简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道德经》。顾史考写道,该发现至
少部分证实了《道德经》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观点,在过去的那个世纪里,这一直引
发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在西方。
这是因为,顾颉刚等人对古史的考辩态度,影响了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一些汉学家。比
如,在影响力最大的企鹅出版社1963年版《道德经》的译本中,刘殿爵(香港语言学家
、哲学家、翻译家——译注)自作主张给正文添加了196个小标题,认为《道德经》是
彼此之间只有“细微”联系的单独格言,很晚才汇集到一起,而且采用的是一种杂乱无
序的方式。但新出土的文献表明,早在战国时代,至少《道德经》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已
经在中国流传。而顾史考和李学勤等这些研究中国的学者都相信,那时已经有了完整版
本。
但这些文献最具革命性的影响却是在政治层面上。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古文字学家艾兰
(Sarah Allan)在1981年的著作《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The Heir
and the Sage)里,曾经颇有先见之明地描述了禅让(abdication)在中国古代思想里所
扮演的中心角色。与当时的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哲学家纠结于国家最好的组织和领导方
式:一个人究竟应该忠于家庭(因此要支持是世袭原则),还是应该以国家(以及人民
)的最大利益优先,从而认同唯才是举?
中国的一个思想流派墨家主张官吏任命的举贤任能,其他流派也提到古代的君主将王位
传给贤良之臣,而非皇子。这些关于禅让的传说,也收录在孟子的作品里。他认同世袭
制,但也提出警告,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他,将“天命”传与仁君。不过,总的
说来,当时流传的文献都支持宗法制度;反叛是废黜残暴或昏庸君主的最后一个手段。
禅让留在了原始社会。
这些新发现的文献表明,其他一些哲学家的立场更为激进。有些人主张,每一个上位者
最后都应该选贤能以禅让。不仅如此,至少有一篇明确来自儒家的新文献,使得我们必
须调整对这个思想流派的看法。艾兰在胆识过人的新作《湮没的思想:出土竹简中的禅
让传说与理想政制》(Buried Ideas: Legends of Abdication and Ideal Government
in Early Chinese BambooSlip Manuscripts)一书中,对此作了解释。这是四个之前未
知文本的翻译,全部是关于儒家的智识世界,他们都极力主张任人唯贤,哪怕是在统治
者的选择上。
其中的《唐虞之道》出土自郭店,这是一篇哲学论述,以尧没有将权力传给孽子,而是
授予知识渊博的大臣舜这件广为人知的事情阐发开去。但这本书并没有像之前流传的文
本那样将其作为例外,而是把其作为每个时代所有统治者值得效仿的榜样:“禅而不专
,圣之盛也。”
艾兰还分析了上博简的两种竹书。其中一种以对话体形式记录了孔子和门生子羔关于选
贤举能的讨论。在包含孔子生平的著名儒家文本——主要是《论语》和《孟子》中,子
羔被描绘成一个没什么才华的边缘人物。但在这篇竹书里,子羔是一个受到孔子欢迎的
谈话对象,还问孔子有关禅让的问题,孔子支持这个做法。而此前,大家并不认为孔子
是这个观点。从这个文本中,还可以看到孔子讨论受神启而孕以及奇迹诞生这样一些神
秘问题。这直接挑战了孔子是世俗论者的传统观点,正如《论语》中所言,“子不语怪
力乱神。”
另一篇来自上博的文献《容成氏》,是一部描绘了理想化时代的长篇叙事,每个人根据
才华而非出身各尽其能。最后一篇《保训》来自清华简,是一位王对儿子的教诲,提醒
他禅让是最高理想。
在简明的前言和结论部分,艾兰提醒说,这些文献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但
它们也的确谈到现存经典中的人物和争论,所以,孟子的“天命观”是对这种作品的直
接回应,以及它通过吸收禅让制的一些观点,从而做出妥协以维护世袭制,都变得合理
可信。艾兰写道,这些故事:
是为了倡导以禅让制取代世袭制。禅让制度是在中国传统中所发现的朝代循环的唯一替
代品;作为一种权力继承的替代理念,它止于秦汉。
这些古老的竹书今天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它们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事关
中国书写文化的悠久历史。在西方,大家普遍认为许多经典文本,比如荷马创作的史诗
,或者《圣经》里的故事,一开始都是口头流传的作品,后来才有了文字版本——这也
是顾颉刚和20世纪早期疑古派的历史观。虽然顾颉刚的观点在中国已不是主流,但他在
西方的继承者,往往对于中国的重要作品很早就有书面文字,甚至本来就是以书面形式
进行创作的传统观点不以为然。在许多充满怀疑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努力证明其文化
历史悠久的做法,是隐蔽的沙文主义,或者说是通过夸大华夏文明的古老,来赞美中国
这个国家计划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新的考古发现应该可以令这种怀疑暂时打住。艾兰认为,这些文本的确是在
起初就写成了文字,并非口头传说的文字记录版。除了《道德经》,在过去20年发掘出
土的文献中,只有很少几种设计有助记方式或者步韵。她写道,甚至那些据称属于远古
时代的君王的讲话,也源自文学创作。正如郭店楚简所示,类似《道德经》这样的作品
的成书年代,要早于疑古派所认定的年代,甚至有可能跟传统派所声称的年代一样古老。
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范围。在传统史学中,中国北起北京,南抵广东,
东至沿海,西达今天的四川。有些西方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声称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中
国之前,妄谈“中国”是没有意义的。相反,他们主张,存在于秦之前的各国应该被视
为各自独立的文化。但这些竹书的出土,至少是部分支持了传统派的观点。它们确定了
华夏文明包括南部的楚国。楚国有最为独特的地方文化。这意味着当时各国都参与了同
一的哲学争辩和讨论,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文化区域。
不过,这些竹书也对传统派提出了挑战。直至当下,共产党都用孟子的“天命说”论证
其统治合法性:国民党变得腐败、无能,因此共产党夺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的经
济发展,又成为共产党继续执政的理由,证明了这是上天的支持(用共产党的说法,这
是“历史的选择”)。与中国的传统做法如出一辙,共产党明确表示其统治源自继承。
这不仅在广义上说,其他政党不能执政,从狭义上说,在参与创立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的
“红色”家庭周围,聚集起一个近似世袭的阶层。但这些古老的竹书显示,哪怕是在远
古时代的中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写作者不认同这种做法,认为统治应该纯粹基于贤能而
非某个群体的身份。
哪怕不用通过今天的镜头详看历史,你也能发现不少其他有意思的、与当今社会相似的
地方。在战国时代,随着受教育人群的增多,加之城市化,导致一个向君王出谋划策的
士阶层的兴起;有些人认为,他们比命中注定继承王位的人更有资格掌权——这也就是
任人唯贤主张的根源。今天,也存在类似的趋势,但范围却要大得多。现在,不仅仅是
学者阶层想要有话语权,全体人民都想要。
有人可能甚至会说,这些出土的文献展现了一个比今天要更为无拘无束的社会。在这里
,我们遇到了一个充满激烈争辩的过去——一个儒家赞同君主禅让的地方,他们甚至有
可能幻想过自己成为国家的管理者。当今的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想法,但就跟出土之前的
竹简一样,它们埋在地下,成为不可发掘的禁忌。
*******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位于故宫北侧,那是几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这是一个短
暂时期,当时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正试图发展自己的建筑风格,几个著名的建筑师拿出
来一种混合形式:主结构采用的是砖而非木头,这样在体量上可以更大更高,但屋顶铺
了瓦,采用飞檐样式。在那个时候,许多人谴责这种风格东拼西凑,但它们是首都北京
少数几幢把过去与现代连接起来的建筑。
2014年,我去那里听李学勤教授的主要助手——刘国忠的一个讲座。几乎每一年,这个
团队都会向公众汇报他们的工作进展。作为团队中更年轻、精力更充沛的一员,这个任
务往往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刘教授是一个说话带有浓厚湖南口音的南方人,谈吐幽默、
动人,没有讲稿滔滔不绝说了90分钟。
面对100人左右的听众,刘教授描述了他和其他团队成员在2008年的时候,如何拯救这
些竹简,防止它们腐烂。从他出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些竹简现在放在托盘上,保存
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清华大学还为他们盖了一座博物馆和研究中心。然后,他概括了
即将发表的竹书内容:一个乘法表,以及几种关于占卜的新书。
刘措辞很谨慎,尽力避免给出最终的结论。他们私下在办公室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举办
的国际会议上,团队成员说话总是很自由,但在他们的书面作品中和发表评论时,总是
集中在非常具体的问题上。有一次开会,我跟艾兰坐在一起,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中国人尤其如此,还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政治动乱),人们往往
不想得出更大的结论,”她告诉我。“他们写论文和做研究的时候,脑海中是有大局的
,不过却极少写下来。”
不过,还是有许多人似乎感受到了影响。古文字学是一个受欢迎的领域,吸引了中国一
些最优秀的年轻学者。在我向刘教授问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告诉我说,直到上世纪70年
代,“我们有譬如《尚书》这样的经典之作,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它们没有任何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前是什么样子,那些文本是不同的!”
在演讲中,刘教授说到,这个工作够他忙到退休,然后又补充:“不过,之后在本世纪
剩下的时间里,你们和其他人将就此争论不休。”然后,他就结束了演讲,向听众鞠躬
致意。大家涌到讲台,接二连三地向这位年轻学者提出各种问题。一个来自易经研究会
的人问,他们应该怎么看待那些新发现的关于占卜的文献。一个记者问起那个可以当计
算器使用的表格。一名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热切地问起了禅让的政治意涵。刘教授一一作
答,一边分发自己的名片。在名片用完之后,众人开始传递他的名片,用手机拍下。
屋里只有冬季昏暗的阳光。后面的保安等着锁门,但听众不愿意让刘教授走。对于他们
来说,他掌握着开启当下的钥匙——那就是过去。
《湮没的思想:出土竹简中的禅让传说与理想政制》(Buried Ideas: Legends of
Abdication and Ideal Government in Early Chinese Bamboo-Slip Manuscripts)
艾兰(Sarah Allan)著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2
发帖数: 632
126
这批竹书之所以重要,还是因为它们异常久远的历史。通过碳-14测年,它们可以追溯
到约公元前300年前后。
w********2
发帖数: 632
127
这批新发现的文献,挑战了长期以来有关这个时期的种种定论。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政
治思想家考虑到官员的任人唯贤,最后产生了著名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
国的帝制官僚体系。但这批竹书显示,当时的一些哲学家认为,统治者也应该凭本事而
不是根据出生进行选择——这跟传统统治中国历史的世袭王朝大相径庭。
w********2
发帖数: 632
128
从这批竹书中,我们还能看到,即便是在所谓的世俗化的儒家世界里,巫术和占卜比我
们过去一直所以为的要更为盛行。
从这批竹书中,我们还能看到,即便是在所谓的世俗化的儒家世界里,巫术和占卜比我
们过去一直所以为的要更为盛行。
从这批竹书中,我们还能看到,即便是在所谓的世俗化的儒家世界里,巫术和占卜比我
们过去一直所以为的要更为盛行。
w********2
发帖数: 632
129
事实是,两千年多年以来,我们对中国数量众多的哲学流派的全部知识,都受到了秦统
一以后修订文献的限制,更早期的版本以及相互竞争的观念都消失了——直到现在这批
文献的出土。
w********2
发帖数: 632
130
楚国人牛吧,死后2000年还能挑战秦国。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事实是,两千年多年以来,我们对中国数量众多的哲学流派的全部知识,都受到了秦统
: 一以后修订文献的限制,更早期的版本以及相互竞争的观念都消失了——直到现在这批
: 文献的出土。

相关主题
握草孔子是个刺客?古汉阳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朝代的首都
楚简《老子》无形上篇章,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武汉盘龙城遗址就是商朝的早期都城
武汉将来真正的城市中心是武昌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31
1993年,在中国中部湖北省的郭店村,一群蟊贼盗墓未能得逞。考古学家开始介入,结
果发现了800枚竹简。次年,上海博物馆购入1200枚走私到香港的竹简。接下来是2008
年的清华简,这次发现的完好竹简数量有近2000枚(随着残断简的拼接,最终数字还将
有变化)。所有这三起考古发现,很有可能都是来自长江附近的同一个地区,那里曾经
是楚国的所在地。通过碳-14测年,表明这三批竹简都是埋葬于公元前300年前后,恰好
是孔子主要的追随者孟子去世前后。
w********2
发帖数: 632
132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顾史考(Scott Cook)厚达1200页的煌煌
巨作《郭店楚简》(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对郭店全部800枚竹简进行了注释
和翻译。
w********2
发帖数: 632
133
在郭店楚简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道德经》。顾史考写道,该发现至
少部分证实了《道德经》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观点,在过去的那个世纪里,这一直引
发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在西方。
这是因为,顾颉刚等人对古史的考辩态度,影响了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一些汉学家。比
如,在影响力最大的企鹅出版社1963年版《道德经》的译本中,刘殿爵(香港语言学家
、哲学家、翻译家——译注)自作主张给正文添加了196个小标题,认为《道德经》是
彼此之间只有“细微”联系的单独格言,很晚才汇集到一起,而且采用的是一种杂乱无
序的方式。但新出土的文献表明,早在战国时代,至少《道德经》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已
经在中国流传。而顾史考和李学勤等这些研究中国的学者都相信,那时已经有了完整版
本。
w********2
发帖数: 632
134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古文字学家艾兰(Sarah Allan)在1981年的著作《世袭与禅让:古
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The Heir and the Sage)里,曾经颇有先见之明地描述了禅
让(abdication)在中国古代思想里所扮演的中心角色。
艾兰在胆识过人的新作《湮没的思想:出土竹简中的禅让传说与理想政制》(Buried
Ideas: Legends of Abdication and Ideal Government in Early Chinese
BambooSlip Manuscripts)一书中,对此作了解释。这是四个之前未知文本的翻译,全
部是关于儒家的智识世界,他们都极力主张任人唯贤,哪怕是在统治者的选择上。
w********2
发帖数: 632
135
《唐虞之道》存简29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8.1至28.3厘米。
《唐虞之道》赞扬尧舜的禅让,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义、孝、悌的品德。
简文有关舜的史实亦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等书,但简文全篇未见传本。 [1]
注①整理者为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简释文工作由彭浩(荆州博物馆)、刘祖信及王传
富负责。 [2]
文字释读编辑
释读: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
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
,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也。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事祖庙
,教民孝也;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先圣与后圣,考后而甄先,教民大顺之
道也。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
。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①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
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②,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爱亲
尊贤,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生。(夫唯)顺乎脂肤血气之
情,养性命之政,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长也;闻舜
慈乎弟(象囗囗,知其能)为民主也。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
尧禅天下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故尧之禅乎舜也,如此也。古者圣人二十而
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
,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
《虞诗》曰:“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治之至,养不肖。乱
之至,灭贤。仁者为此进,(明)礼、畏守、乐逊,民教也。皋陶入用五刑,出载兵革
,罪轻法(也。虞)用威,夏用戈,征不服也。爱而征之,虞夏之始也。禅而不传义恒
(绝,夏)始也。
古者尧生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未尝遇(贤。虽)秉于大时,神明将
从,天地佑之,纵仁圣可举,时弗可及矣。夫古者舜处于草茅之中而不忧,登为天子而
不骄。处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也。登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求乎大人之兴,美也。
今之戴于德者,微年不戴,君民而不骄,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匹夫为轻;
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有天下弗能益,无天下弗能损。极仁之至,利天下而弗
利也。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举效而化乎道。不
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如此也。 [3]
简注:①六帝:应指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之属。
②瞽叟:舜的父亲,因双目失明而被称为瞽叟。“瞽”是睁不开眼的盲人(闭目如瞽,
仅留其缝)。 [3]
释读备注:文字释读为李零所作,释读文中括号内文字表示残简,根据文意补录,残损
字以囗表示。
《唐虞之道》篇有篇号(作粗短横)和合文号(作两横),无句读,章号作粗短横(作
用等于篇号)。《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1998年)释文包括七个拼联组:(
1)简1-3;(2)简4-11;(3)简12;(4)简13;(5)简14-21;(6)简22-28;(7
)简29。移简6于简1、2和3、4、5之间,按简1、2、6、3、4、5、7的顺序重新排列,
并按简文内容分为六章。其内容是讲唐虞禅让之道。 [4]
原文释文编辑
(简1)汤吴之道,囗而不囗。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囗而不囗,圣之
(简2)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口之至也。古昔贤臤圣女此。身穷不囗,囗
(简3)而弗利,穷囗嘻囗。正其身,肰后正世,圣道备嘻。古汤吴之囗囗
(简4)也。大圣人上事天,教民又尊也;下事囗,教民又新也;时事山川,教民
(简5)又敬也;新事且庙,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囗齿,教民弟也。先圣
(简6)牙后圣考,后而囗先,教民大川之道也。尧舜之行,囗亲囗臤。囗
(简7)亲古孝,尊臤古囗。孝之囗,囗天下之民。囗之囗,世亡囗直。孝,囗之免也。
(简8)囗,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囗囗此也。囗亲忘臤,囗而未义也。尊臤
(简9)遗亲,我而未囗也。古者吴舜囗事囗寞,乃弋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其臣。
(简10)囗亲尊臤,吴舜其人也。囗囗水,膉治火,后囗治土,足民囗囗囗囗
(简11)卩乎脂肤血囗之青,囗眚命之正,安命而弗宎,囗生而弗囗,智囗囗
(简12)囗豊愄守乐孙民教也。咎囗内用五型,出弋兵革,辠泾囗囗囗
(简13)用囗,囗用戈,正不备也。囗而正之,吴囗之囗也。囗而不囗,义亘囗囗
(简14)囗也。古者尧生于天子而又天下,圣以堣命,囗以逢时,未尝堣囗囗
(简15)并于大时,神明均从,天地右之。从囗、圣可与,时弗可秉嘻。夫古者
(简16)舜佢于艸茅之中而不囗,身为天子而不乔。佢艸茅之中而不囗,智命
(简17)也。身为天子而不乔,不囗也。浗乎大人之兴,囗也。今之弋于直者,未
(简18)年不弋,君民而不乔,卒王天下而不矣。方才下立,不以仄夫为
(简19)巠,秉其又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又天下弗能益,亡天下弗能员。亟囗
(简20)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囗也者,上直受臤之胃也。上直则天下又君而
(简21)世明。受臤则民兴教而蟡乎道。不囗而能蟡民者,自生民未之又也。
(简22)之正者,能以天下囗嘻。古者尧之与舜也:昏舜孝,智能囗天下
(简23)之老也;昏舜弟,智其能囗天下之长也;昏慈乎弟囗囗囗囗囗囗
(简24)为民宔也。古其为囗寞子也,甚孝;秉其为尧臣也,甚忠。尧囗
(简25)天下而受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古尧之囗乎舜也,女此也。古者囗人廿而
(简26)冒,卅而又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至正。四枳朕囗,耳目囗明衰,囗天下而
(简27)受贤,退而养其生。此以智其弗利也。《吴囗》曰:“大明不出,完勿囗訇。
”圣
(简28)者不才上,天下囗坏,囗之,至囗不喿;乱之,至灭臤。囗者为此
(简29)进女此也。 [5]
注:文字隶定内容由于古文字无相应字符,故用囗代替,阙字亦用囗代替。 [6]
学术研究编辑
禅让与爱亲尊贤
砖雕中的尧舜禅让
砖雕中的尧舜禅让 [7]
四川大学彭邦本撰文《楚简〈唐虞之道〉初探》论述,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唐虞之道
》古佚文,以舜知命修身,仁义孝弟,起于草茅之中而事尧甚忠,因而受尧禅让之事立
论,盛赞尊贤禅让的“唐虞之道”,并进而提出了天子年老“致政”说。若《尚书·尧
典》着重记述了尧舜禅让的古史传说,那么此篇佚文则是仅见的早期儒家集中阐述其“
禅让”说的专论,为研究者深入研究远古禅让传说及其所涵史实素地,研究对中国古代
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禅让理论在学术史上的流变,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8]
哲学博士陈明在《〈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一文中认为《唐虞之道》出
自战国时期儒家之手。唐虞之道,一为禅让之制,一为爱亲尊贤之策。
一为禅让之制。从《尚书·尧典》看,尧所做的几件大事是:(1)协和万邦;(2)敬
授民时;(3)汤汤洪水,命鲧治理;(4)举舜于“侧陋”,平稳完成权力交接。舜所
做的几件大事与此类似:(1)播时百谷;(2)浚川、平治水土;(3)象以典刑,去
四凶;(4)举二十二贤才。其中“去四凶”是指处罚公共秩序的破坏者——共工氏等
均是部落首领,“此三族,世忧之”,乃联盟之公敌;鲧则是由于没能完成联盟的治水
任务。
《韩氏易传》谓:“五帝官天下。”“官天下”就是“公天下”,“公天下”自是选贤
与能,以提高公共权力的运作水平。《唐虞之道》载,“尧之举舜也,闻舜孝,知其能
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禅让虽只是一种选举制度,但这个制
度却是当时整个权力与规则系统之一环,集中体现了该系统的公共性质。
由自利的群体达成互惠的秩序,实际有着人性的内在根据。《左传·成公二年》、《左
传·成公十六年》和《左传·昭公十年》的命题“义以生利”;“义以建利”;“义者
,利之本也”正是对此“悖论”的领悟。因为离开“利”无所谓“义”,“义”不过是
整体利益的代名词。离开利,义无从定义;义是一种“利他”行为。如果不合作,平土
治水这样的大型公共工程,就无法付诸实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
居之,民无所定。使禹治之,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见《孟子.滕文公下》。正因有
此共识,“让”才被认为是“德之主”、“礼之主”。
二为“爱亲尊贤”之策。爱亲尊贤能够反映上古社会组织的具体构成和机制。亲和贤是
当时社会上分属两个不同角色序列的人物。亲,指血缘上相关的人物,作为自然人,表
现为家族内部的父母弟兄等。贤,指有才能的人(《说文》:贤,多才也)。尊贤由尊
尊演变而来。亲亲(“爱人”)是自然情感,故应作为氏族政治的基础。尊贤则是从“
爱人”出发的理智考量——须选择“德行道艺逾人者”负责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公共
产品才能把爱落到实处。“道”由“情”生,表现了人类进入文明门槛之初自然与人文
两种关系的内在连接。
尧舜等古圣先贤因爱亲而尊贤而成功,“六帝兴于古”可证。而《唐虞之道》的作者指
出,六帝之兴“咸由此”,则表现了一种制度经济学家的洞见。
《唐虞之道》将孝与让对应于亲亲与尊贤,同样十分深刻,实际启示了儒家礼乐制度和
仁义思想的发生线索。 [9]
禅让的制度文献
《唐虞之道》是儒家论述禅让制度较为完整的文献。在2001年西安的“郭店楚简与历史
文化座谈会”上,刘宝才认为这篇文章属于儒家,但与孔、孟、荀思想不太相同,与战
国中期非凡的时代背景有关。这种思想作为历史的理念积淀下来,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崇
高理想,具有永恒价值。此篇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更是儒家思想史上的珍贵文献。钱逊
的《对尧舜禅让意义的熟悉》(国际儒学联合会编:《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6月版)一文也就此谈了看法。
在1999年武汉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彭邦本联系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
学术流变,对《唐虞之道》的成书年代和禅让观进行了探讨。在《儒墨举贤禅让观平议
》》(《四川大学学报》第5期)中,他又考察了儒墨的举贤禅让思想,在揭示其相似
主张及其共同历史背景的同时,重点探讨了两家思想的分歧及其流变影响。
《唐虞之道》中载有“六帝”之说,那么,“六帝”何指、子思称引“六帝”依据何在
的问题,邓建鹏在武汉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唐虞之道〉“六帝”新释》中作了考释
。 [10]
唐虞之道与思孟学派
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在《子思学派试探》一文中,将《唐虞之道》与思孟学派联系起来
研究。儒家学派中的思孟学派强调唐虞的象征作用,也强调禅让以及“爱亲尊贤”的内
容,还触及“上事天,下事地,时事山川,亲事祖庙”的思想。思孟学派不但具备了《
唐虞之道》文中的意涵,它还将唐虞之道的提倡者追溯到孔子。
《唐虞之道》述及的内涵,在《中庸》及《孟子》书中皆可见到。《中庸》三十章明言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第二十章言:“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尧舜之德屡被提及。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孟子》
一书,此书言孟子学问的宗旨为:“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还说:“贵贵,尊贤
,其义一也。”上述《中庸》、《孟子》所说,与《唐虞之道》的提法接近。 [11]
w********2
发帖数: 632
136
艾兰还分析了上博简的两种竹书。其中一种以对话体形式记录了孔子和门生子羔关于选
贤举能的讨论。在包含孔子生平的著名儒家文本——主要是《论语》和《孟子》中,子
羔被描绘成一个没什么才华的边缘人物。但在这篇竹书里,子羔是一个受到孔子欢迎的
谈话对象,还问孔子有关禅让的问题,孔子支持这个做法。而此前,大家并不认为孔子
是这个观点。从这个文本中,还可以看到孔子讨论受神启而孕以及奇迹诞生这样一些神
秘问题。这直接挑战了孔子是世俗论者的传统观点,正如《论语》中所言,“子不语怪
力乱神。”
w********2
发帖数: 632
137
在传统史学中,中国北起北京,南抵广东,东至沿海,西达今天的四川。有些西方学者
对此不以为然,声称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中国之前,妄谈“中国”是没有意义的。相反
,他们主张,存在于秦之前的各国应该被视为各自独立的文化。但这些竹书的出土,至
少是部分支持了传统派的观点。它们确定了华夏文明包括南部的楚国。楚国有最为独特
的地方文化。这意味着当时各国都参与了同一的哲学争辩和讨论,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
范围更大的文化区域。
w********2
发帖数: 632
138
楚国有最为独特的地方文化。
楚国有最为独特的地方文化。
楚国有最为独特的地方文化。
w********2
发帖数: 632
139
直至当下,共产党都用孟子的“天命说”论证其统治合法性:国民党变得腐败、无能,
因此共产党夺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的经济发展,又成为共产党继续执政的理由,
证明了这是上天的支持(用共产党的说法,这是“历史的选择”)。与中国的传统做法
如出一辙,共产党明确表示其统治源自继承。这不仅在广义上说,其他政党不能执政,
从狭义上说,在参与创立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的“红色”家庭周围,聚集起一个近似世袭
的阶层。但这些古老的竹书显示,哪怕是在远古时代的中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写作者不
认同这种做法,认为统治应该纯粹基于贤能而非某个群体的身份。
w********2
发帖数: 632
140
在我向刘教授问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告诉我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有譬如《尚
书》这样的经典之作,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它们没有任何变化。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
们之前是什么样子,那些文本是不同的!”
在我向刘教授问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告诉我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有譬如《尚
书》这样的经典之作,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它们没有任何变化。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
们之前是什么样子,那些文本是不同的!”
在我向刘教授问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告诉我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有譬如《尚
书》这样的经典之作,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它们没有任何变化。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
们之前是什么样子,那些文本是不同的!”
相关主题
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三千里锦秀江山到底指得什么?
东湖加省博人文底蕴超过西湖加灵隐用希腊建筑踩希腊文明就是无知的表现。
学古文要读楚简中国媒体公开列表南沙诸岛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41
《太一生水》是1993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抢
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 [3] [4]
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
用器,丧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
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
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
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
说之道》》;儒家典籍为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
、《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
》、《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等。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
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2]
[3] [4]
《太一生水》篇共存简14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6.5厘米,两道编线,其间距10.8厘
米。篇末有篇号,作墨块;篇中有句读号,作短横;有重文、合文号,均作两短横。 [
2] [3] [4]
原文编辑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〼1
太一生水3
太一生水3 [2]
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侌昜;侌昜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2
复辅也,是以成仓然;仓然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3
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4
者,侌昜之所生;侌昜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5
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〼6
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7
不能釐,侌昜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〼8
天道贵弱,雀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〼9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10
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11
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竝立,故过其方,不思相〼12
於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於东南‧其上〼13
者,有馀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馀於上■14
(原简无编号) [2] [3] [4] [5]
校对文编辑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
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
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
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
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
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
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不足
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2] [3] [4]
解文编辑
太一生水4
太一生水4 [2]
太一者,道之别名也。水者,太一之形像也。世人非借形质之物不能解道之内涵,故以
水之形示之喻之。太一非化万物不可识辨,谓之玄牝。水亦其所化,故曰“太一生水”
。然太一为何者,无人知识,以水喻,可悟不可言。“太一”、“水”者,亦名也。名
者,像谓也。“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太一水性,水之性者,极阴则凝寒冰,呈固
木之像,极阳则化炎气,展虚无之态,常居万物之下,至柔以润万物,至强以弥四方,
太一之性同也。太一性静者,聚而化浊气,成地之形,太一性烈者,散而化轻气,成天
之像。天地者,太一形像也。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静动相持,乃以成势,势成则形动,是以生人。神明
者,人也。唯人有神识明目,是以能观摩万物,后成像于心,托之以名,是以天地定位
,阴阳互别,万物归类,道始长也。非名,万物不分,天地常合,阴阳难辨,心智蒙沌
;然常名,万物难觅其宗,心智迷于幻像,乃致太一不识,大道遁隐,纷争并起。故曰
:名可名,非常名,又曰:一得一失。天地万物汝及余等皆太一生也,亦太一形像也,
非神识之别及异名之谓,汝与余及天地万物何不同哉?同也。然不同者多矣,佛曰“分
别心”是也。心者,神识也。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相辅者,混杂互动也。阴阳四时及其余者,形像也。
非人不可识天地阴阳四时,不可识沧热湿燥寒暑。此等异名之指万物者,皆太一化生于
神识明目之像,故谓“为万物母”;此等异名者,其源亦皆太一,随天地之变而循环复
始,天地者,太一也,故谓“为万物经”。生灭者,乃像之生灭。太一者,不生不灭。
“天道贵弱”,人言也,非天道贵弱也。天道无方自然是从,得势以强驰天下,去势以
弱隐己身。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强之形也;天簌传音,星月争辉,弱之态也;天道恩
威并重,杀养齐发,岂以贵弱一言以蔽之?世人常观之以弱示人,以弱养万物,误为弱
贵,非为弱也,势不及也。贵贱之别者,唯人依己之利害而言尔! [2] [3] [4]
w********2
发帖数: 632
142
就是说宇宙的本源物质是水,而水里面包含了宇宙的本源,难道是重水。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太一生水》是1993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抢
: 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 [3] [4]
: 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
: 用器,丧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
: 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
: 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 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
: 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
: 说之道》》;儒家典籍为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
: 、《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

w********2
发帖数: 632
143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甲本1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甲本2组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甲本3组
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甲本4组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
之高始于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
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
自朴。
甲本5组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而)骄。自遗咎也。
乙本1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绝学无憂。唯与诃,相去几何?
美与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
矣。
乙本2组
上士闻道,勤而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无。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乙本3组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观家,以乡观
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丙本1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丙本2组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丙本3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故杀人众则以哀悲蒞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丙本4组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古无远。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之所过。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全篇完]
w********2
发帖数: 632
144
《老子》与《周易》中的老易辩证法,是传统的中国哲学的结晶,是中国智慧的核心。
但是,《老子》书同周易一样难读。甚至连老子为何许人?《老子》作者又是谁?老子
的籍贯何处?老子生于哪一年,享年几何等等,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莫衷一是。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两种佚籍,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沙
洋县郭店村又出土一批楚简《老子》等,均引起学界轰动。1998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
简》中收录《老子》甲乙丙三种。近年北京大学收藏了一批《老子》竹简,内容极富,
但未公布。通过对已知此类文献的研究,可以解决若干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疑难。
以往学界颇有人怀疑老子其人的存在,承认老子实有其人的学者如顾颉刚、钱穆却认为
《老子》一书晚于《庄子》,为秦汉时著作。梁启超、冯友兰认为老子是战国人。但郭
店一号楚墓经考定年代属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左右,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子
》书产生于秦汉的观点。而郭店墓既时当公元前300年左右,则《老子》书被作为经典
抄写定在此前。学界由此进而研究断定老子当是春秋晚期,与孔子同时稍早的人物,古
籍所说孔子尝问礼于老子,以其为师的事迹是确实的。最终可以证明的结论:老子生平
概况是,姓李,名耳,字聃。陈国相人,相后属楚,故又称楚人。其人为巫史之后,任
周守藏室之史官,掌管王室图书档案。其人长寿,春秋末年人,与孔子同时,孔子曾受
教于老子,其弟子有杨朱、文子、柏矩、庚桑楚、关尹子等。
针对有人提出,如果孔子、老子同时,孔曾受教于老,何以孔子言论中几乎没有提到过
老子这位老师的疑问。学者李学勤作了很好的回答。他指出,其实孔子几次提到过老子
。如《论语》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即老子,或曰老
彭即老聃。又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是老子言,孔子论政而从之
。又孔子不主张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针对的就是老子讲过的“报怨以德”的观点
。还有一个铁证,在《礼记·曾子问》文中说曾子提了一个问题,办丧事在发丧途中遇
到日食怎么办?孔子答:“昔日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显然孔子自言曾与老子一起
助葬,也遇到日食问题。老聃就回答过:“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
后行。”意谓停棺道旁,送丧者止哭,等日食过后,阳光复明再走。史载孔子问礼于老
子,丧礼是礼之要事,老子就此事例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可见孔子确实受教于老子。孔
子问礼在其五十多岁时,《春秋》载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十有一月丙寅朔
,日有食之。”此时按历法推算是当年9月22日,此时曾发生日环食,而其时孔子51岁
。可见上述事件确是事实。
但老子并不是一个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孔子严事老子,于周则老子……于楚
老莱子。秦献公时还有太史儋,晚于孔子百余年。这就出现了三个人。此三人司马迁都
讲过了,那么传世的著作《老子》是谁写的呢?在没有确证的材料之前,可以说《老子
》一书应源于老子,写成于老莱子,后来太史儋等道家人物有所增改,就这样传下来的
,所以后世有字句或异的不同传本。
郭店楚简《老子》有助于澄清对老子与儒家关系的认识。学界从来认为老子反对儒家的
仁义观念,提倡回归小国寡民的原始农业社会,仁义是大道废坏后的产物。这在传世王
弼注本《老子》与帛书甲乙本中写得明白:“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似乎是铁案。
但楚简《老子》却没有此语,只有 “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虑”这样
的话语,是主张绝弃机巧诈谋,并不是不要仁义。楚简的本子最早,反映出原本《老子
》没有反对仁义的观念。所以传世本反仁义的很可能是后人对《老子》思想的引申改动
。既然孔子严事老子,对老子很是尊重,定然会吸收老子的思想精华,儒道两家自然相
互吸收智慧,不是那么水火不容。所以在仁义观念上,儒家极力倡导,似乎不违背老子
的主张。儒者,柔也。儒的涵义是尚柔。柔就是温柔敦厚,柔和不争,反对暴力霸道。
这在原儒中一以贯之。老子思想更是以柔克刚,提倡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
在原儒中也是十分崇尚的,如孔子倡孝慈,倡节俭,倡不以权势骄人,谦虚谨慎,不强
行出人头地。周易言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与不敢为天下先同
一意义。可见三宝并原儒原道所共尊,两家在学术上有很强的融和力。或许仁义观念正
是儒家从原道的思想中萌生发展出来的。如果有什么不同,无非是原儒在老子一味尚柔
的观念中注入了刚性的内涵,从而发展出一套儒家思想系统。老子偏于尚柔谦下,儒家
继承这一思想传统,但重于刚健向上的主体性,富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原道
以柔为主,原儒则刚柔相济,后者更富理性。故而在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大变动中,
原儒的学术更富有进步意义,这也应是儒家从不排斥道家的原因所在吧。
w********2
发帖数: 632
145
老子是中國和全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由于所謂的“古希臘”所有哲學著作均無考古實
據,極可能出自所謂“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偽造,老子也是創立人類哲學體系的鼻
祖。其“天人一元”、“萬物互聯互動”的宇宙觀以及陰陽、正反動態辯證演化的“系
統論”宇宙自然“道學”體系,是迄今為止全人類哲學體系的巔峰,蘊含著無盡的思想
寶藏。因此,《老子》已成為全球出版量僅次于西洋《聖經》的著作。假以時日,《老
子》必定要超越《聖經》,成為全人類最廣泛閱讀的寶典。
長期以來,今本《老子》即《道德經》均源于三國時期王弼的《老子注》。王弼逝
于公元249年,《老子注》距《老子》成書已逾700年,魯魚亥豕,顛倒錯亂,以及後人
篡改,必然難免。1972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帛書《老子》的發現,將《老子》版本前推至
公元前168年左右,距《老子》成書300余年,已屬極大的驚喜。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
土的竹簡《老子》,又將《老子》版本前推至公元前374年,而“老子”逝于公元前471
年,即郭店楚簡《老子》入葬時離《老子》成書不過百年,應屬最早的版本,幾乎可以
視為唯一存世的“初版”了。楚簡《老子》與帛書《老子》有大量的不同,足可據之校
勘出《老子》定本。因此才被學者譽為“千年難得一遇的重大發現。漢代以來,只有
1700年前(西晉)的‘汲冢竹書’才可與之相比”。
實際上,“汲冢竹書”所發掘的戰國魏襄王墓葬數十車蝌蚪文“汲冢古文”,雖然
與竹簡《老子》的抄寫時代相同,但主要是《竹書紀年》、《穆天子傳》、《國語》等
歷史文獻。其中雖有《易經》二篇、《易繇陰陽卦》二篇、《卦下易經》一篇、《公孫
段》二篇等屬于哲學的“易學”古籍,但都是不成系統的“斷簡殘篇”。就此而言,汲
冢古文的重要性遠遠不及竹簡《老子》。因此,楚簡《老子》完全可視為中國和全世界
最珍貴的古籍,足以令人“欣喜若狂”!
河南省鹿邑縣黨校學者陳大明《郭店楚簡<老子>真偽辨析》一文認為,西漢帛書《
老子》已對完整的戰國楚簡《老子》大大增益,充斥了大量儒家觀點。再經後世的大量
篡改,已由2000余字增至“五千言”,歪曲了原本的思想。例如楚簡《老子》並不擯棄
“仁義”和“聖智”,並不嗜好愚民的陰柔權術,並不憧憬“小國寡民”社會,並不講
求功利,並不抽象論道等等。楚簡《老子》已表達出以“天道、治道、人道”為核心的
完整思想體系,還原了與傳統看法截然不同的老子形象。【注】這就更值得學習和研究
了。
w********2
发帖数: 632
146
汲冢古文的重要性遠遠不及竹簡《老子》
w********2
发帖数: 632
147
河南省鹿邑縣黨校學者陳大明《郭店楚簡<老子>真偽辨析》一文認為,西漢帛書《老子
》已對完整的戰國楚簡《老子》大大增益,充斥了大量儒家觀點。再經後世的大量篡改
,已由2000余字增至“五千言”,歪曲了原本的思想。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新东方开西班牙语班吧东湖加省博人文底蕴超过西湖加灵隐
中国武官:个别航空公借地震抬价,我都想抽他们学古文要读楚简
握草孔子是个刺客?三千里锦秀江山到底指得什么?
楚简《老子》无形上篇章,无兵法、权术,无反儒特色。用希腊建筑踩希腊文明就是无知的表现。
武汉将来真正的城市中心是武昌中国媒体公开列表南沙诸岛
古汉阳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朝代的首都相关成果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武汉盘龙城遗址就是商朝的早期都城人种西来就是说原始人在没有文明以前来到东亚
4000年前的武汉pk郑州西来说的又一清奇思路——海上西来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化话题: 石家河话题: 盘龙城话题: 黄帝话题: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