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来自“角落”的语言(Tongue of Angles)– 学点英语演变历史
相关主题
英语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太多人有殖民优越论的幻想,请看看英美国家潜意识里世界各个文明的分量
中华文明被蒙古满人干翻了两回,和别的文明熄火差不多。关于希腊罗马人的种族及所谓“蛮族”
將軍覺得只有中國人看懂古籍,是無法換位思考华人素质高低以及贵贱程度的排序
日尔曼民族的起源和风俗说多种语言的人词汇量偏低
我和我的祖国司马南:从入朝参战,理解毛泽东
夹在祈求西方救赎的老将与cnmb的爱国小粉红之间的一代中国人飞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朝鲜
奇葩输入型病例盘点孔子和平奖结果揭晓 众多风云人物夺冠
同一国家讲多种语言的都多了去了剖析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方向性错误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英语话题: 语言话题: 拉丁语话题: 世纪话题: 使用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x*********4
发帖数: 1
1
来自“角落”的语言(Tongue of Angles)– 学点英语演变历史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历史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人口来
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
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
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那么,英语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英语的演变及其影响与英伦三岛被侵,以及大规模海外殖民密切相关。
英伦三岛曾数次受到外族入侵,其中对英语发展变化影响较大的有公元五世纪中叶居住
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的侵
犯。史称“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这次外来入侵
,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面对日耳曼人的征服,岛上原来居住的凯尔特人
(Celts)退到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English一词就出自Angles,原意为“角
落”,意即他们来自欧洲大陆的一角。在古英语中Angle写作Engle,他们的语言叫做
Englisc(在古英语中“sc”读“sh”)。
此外还有1066年诺曼人的入侵。诺曼人的入侵标志着是古英语(Old English)时期的
结束。诺曼征服对英语有显著的冲击,改变了英语单字的拼法,引入了许多新的法语词
汇。这使得现代英语中存现大量的同义/近义词:shut/close, answer/reply, smell/
odor, yearly/annual, ask/demand, room/chamber, wish/desire, might/power。
值得一提的有趣现象是,提供肉食的家畜都用英语词,如ox, cow, calf, sheep,
swine, deer。可当这些动物的肉端上餐桌,当作菜肴时,却用法语词表达,如beef,
veal, mutton, pork, bacon, venison。这大概是讲法语的人多为贵族统治者,只注意
餐桌上美味的肉,并不关心肉源自何方。
诺曼人入侵至文艺复兴,称作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英语元音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语音史上称为元音大转变(Great
Vowel Shift),标志着近代英语(Modern English)时期的开始。
至于我们目前使用的英语,则称为现代英语(Contemporary English)。
英语一直在吸收外来字汇,但在古英语时期比较单一,绝大多数的词均源自日耳曼语;
多为表示生活中一些基本概念和事物的词,如earth, love, hate, life, death, day,
month, year, heat, cold, way, path等。中古英语时期斯堪的纳维亚语(Old Norse
,主要是丹麦语)、拉丁语、法语、希腊语等各种外来成分日益增多。到了近代英语时
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对外交往的扩大,英语从世界各国各
领域吸取了大量的词汇,产生了很多新词。英语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多词汇的语言。
在现代英语50多万左右的词汇中,约有一半源自日耳曼语;一半源自拉丁语和法语;另
有源自希腊语的科技词汇以及源自其它语言的借词。
随着近代英国人的海外殖民,英语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目前除英国英伦三岛
本土之外,还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作为母语使用。而且英语
作为一种国际上的人们往来的交流工具,其应用如今更是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各个领域
x*********4
发帖数: 1
2
英语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1927年的索尔维会议,普朗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玻尔、海森堡、泡利、狄拉克、
德布罗意等各国物理学大牛都在其中。图片由pastincolour.com上色。
20世纪初的时候,学术界的交流都还是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并存的局面,但如
今只有英语占据统治地位。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在参加学术会议或阅读文献时,你可能搞不懂研究的具体细节,但至少你们用的是同一
种语言。当今世界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学科所采用的
主要沟通媒介都是英语,不管是出版书籍还是会议交流,电子邮件或Skype视频对话,
不管是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还是乌拉圭的首都蒙得维的亚,你在全球各地任意一幢
科研大楼里随便逛逛都能证实这点。当代科学是英语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当代科学只使用这一门语言,人人都在用英语,如果你不懂英语,你就被
排斥在学术圈之外了。一个世纪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西方科学界的绝大多数研究人员
虽然懂一点儿英语,但他们也会用法语、德语进行阅读、写作与演讲,甚至还有人懂一
些“小”语种,如后来兴起的俄语以及迅速衰落的意大利语。
现在看来,当时的科学界用这么多种语言来进行交流似乎有些令人惊异。如果他们使用
同一种语言,岂不是会更有效率?否则,为了合成苯系衍生物还得学习三种语言的读写
,这得浪费多少时间!此外,如果不同国家的研究者用不同的语言发表研究结果,可能
还会出现的关于谁先发现、哪种结果更靠前的优先权争议,因此,所有人使用同一种语
言自然也会减少这类跟翻译相关的纠纷,进而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依据这种观点,当
代科学之所以如此飞速发展,是因为我们专注于“科学”本身而不是诸如语言之类的表
面功夫。
对于说英语长大的人来说,这点容易理解,但是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母语并非英语。在英
国、澳大利亚、美国之外的地区,语言的学习与翻译仍在继续,若是考虑到他们学习语
言的时间,用英语一种语言统治科学界并不比多语种并行更高效。
今天的科学家处于全英语的世界中,最新的科学研究不断地搅拌与发酵,而它们本来的
模样逐渐被遗忘。科学不一直是这样吗?不,这只是最近几十年内发生的事情,但只有
一些年长的科学家能回忆起它曾经是什么样的。科学家们与人文学者往往认为,在英语
之前,学术界的主流语言是德语,再之前是法语、拉丁语,再往前则是西方科学的开端
,也就是希腊语的时代了。表面上看,科学的发展史犹如一系列语言的更替史,而事实
并非如此。
整体而言,我们能观察到西方科学的两种基本语言体系:单一语言统治以及多种语言并
存。最新的单一语言统治(即英语)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直到70年代它才战胜已沿用
数百年的多语并存制度。英语成了科学的代言人,但它的统治还没有超过一代人的时间
。为了理解这一重大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开头。
在15世纪的西欧,自然哲学与自然历史这两个领域——它们直到19世纪才被起名为“科
学”——都是多种语言并存的。这的确是事实,尽管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
受到格外的青睐。
拉丁语的特殊地位并不与多语言体系相矛盾,与之相反,它其实是多语言体系的一个佐
证。任何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人文学者或中世纪晚期的哲学家都知道,用拉丁文描
述自然哲学这一传统可追溯至罗马的鼎盛时期,但他们同时也知道,罗马后期的学术主
导语言不是拉丁语而是古希腊语;他们明白,几个世纪以前,古典哲学所使用的语言更
多是阿拉伯语,正是将古典自然哲学著作由阿拉伯语翻译为拉丁语,才推动了西方学术
的复兴。只要是博学者都知道,研究本就是一项多语种事业。
生活也是如此。除了少数受父母影响的怪人(蒙田就是其中一个)以外,没人会将拉丁
语作为母语来学习,也几乎没人用拉丁语来进行口头交流。拉丁语是学术书面用语,但
是每个使用拉丁语的人——如鹿特丹的伊拉斯谟(Erasmus of Rotterdam)——同时也
用其他语言,以便于与仆人、家人及恩主交流。拉丁语是一种媒介语言,连接起各个语
言团体,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中立和公正。虽然学习拉丁语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因此它
仅限上层阶级使用,但它轻易地跨越了教派与政治分歧:新教徒们也常常使用拉丁语(
有时用得比天主教徒还更为优雅得体),拉丁语甚至被引入到东正教的俄罗斯,作为新
成立的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学术语言。
或许最重要的是,因为拉丁语并非某一特定国家的母语,所有欧洲与阿拉伯国家或地区
的学者们能平等地使用它,它不属于任何人。鉴于以上原因,拉丁语成为研究宇宙自然
的最合适的语言。但是从事这些研究中的每个人都通晓多种语言,他们根据交流对象不
同而选用不同语种。比方说,瑞典人在与国外化学家书面沟通时,用的是拉丁语,与本
国的采矿工程师口头交谈时,则用瑞典语。
然而,在被称为“科学革命”时期的17世纪,这一体系却开始瓦解。伽利略在撰写著作
《星际信使》(Sidereus Nuncius)发表他关于木星卫星的发现时,用的还是拉丁语,
但此后他的主要作品都使用意大利语,为了获得更多本土观众的赞助支持。牛顿的《原
理》(1687年)以拉丁语出版,而他的《光学》(1704年)则以英语出版(1706年出现
拉丁译文版本)。
放眼当时的整个欧洲,学者们使用的语言都开始丰富起来,拉丁语、法语的翻译也蓬勃
发展,以创造便利的沟通条件。到18世纪末期,化学、物理、生理学以及植物学等方面
的著作越来越多地用英语、法语、德语来出版,同时也有少量著作使用意大利语、荷兰
语、瑞典语、丹麦语或其他语言,不过直到19世纪前叶,一些学术精英仍然倾向于使用
拉丁语(德国数学家高斯在19世纪的前十年一直坚持做学术笔记,用的仍旧是近1900年
前凯撒大帝使用的语言)。但不管怎样,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语言大杂烩里,现代科学
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随着19世纪欧洲的工业化,对效率的一味追求使得历经数世纪的多语言并存体系
逐渐衰落。光为了看懂最前沿的自然哲学进展,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多种语言,
科学家就没有时间来自己做研究了。1850年前后,科学界开始形成英语、法语和德语三
足鼎立的局面,三者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虽然3种语言在每一学科的分布各不相同:
一直到19世纪末期,德语在化学领域都占据领先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蓬勃发展,现代民族主义也席卷了欧洲。在整个欧洲大陆,诗人和知识分
子开始重视他们本国的语言,并对它们进行改造与发展,使农民的日常口语与高级的文
学与自然科学用语相协调,成为19世纪现代文明的承载者。多语种在文艺界的发展则有
目共睹:现代匈牙利语、捷克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波兰语及其他语种的文学作品
在19世纪下半叶百花齐放。然而,在科学领域,对于高效率的追求或多或少地阻碍了多
种语言的共同繁荣,只有俄语从混乱中突围出来成为一种主要的(即使程度较弱)科技
出版语言。“小语种”的支持者总是在抱怨被排除在外,而三大主流语言的使用者也因
为不得不学习另外两种语言而牢骚不停。
毫无疑问,三种语言并存是一种累赘。于是有人倡议只用单一语言来进行科学研究,就
像几个世纪前中立而通用的拉丁语一样。他们呼吁大家使用柴门霍夫博士发明的世界语
(Esperanto),其理由与今天的英语拥护者们的观点并无二致。世界语的拥护者中不
乏知名人士,如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
与丹麦语言学家奥托·耶斯佩森(Otto Jespersen),不过他们的热情马上转移到了更
极端的人工语言项目中,随之被看作是空想家而被大众忽视。在当时,若没有多种语言
共同的努力,科学也就无法延续。
显然,事情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当今就生活在由一种“世界语”统治的世界里,
只不过这个“世界语”变成了英语——它是某些异常强大的民族国家(美国)的母语,
一点也谈不上“中立”可言。多语言并存的科学体系到底发生了什么?它瓦解了。1914
年夏天,同盟国(主要是德国和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之间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不仅带来了伤亡,也毁掉了互助的国际主义理想。德国科学家联
合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宣扬德国战争的正当性,这都被英法两国的科学家看在眼里。
战争结束后,胜利的协约国(新加入了美国,俄罗斯因卷入布尔什维克革命漩涡而退出
)成立了国际研究理事会,发起了对同盟国科学家的抵制。20世纪2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
国际科学机构都把战败的德语科学家排除在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曾经作为主要学
术语言之一的德语在科学界销声匿迹,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三种语言衰减为两种语言
。作为回应,德国人民加倍效忠他们的母语。多语并存体系开始出现裂缝,但真正让其
粉碎的却是美国人。
1917年4月美国参战之后,仇德情绪蔓延,德语也变成了替罪羔羊。在艾奥瓦州、俄亥
俄州、内布拉斯加州以及其他州,德语原本是除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这是因为该地区
大量移民来自中欧),但开战后就受到了压制,直到1918年停战纪念日之后,德语禁令
才略有放宽。到1923年,美国一半以上的州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德语,不管是电报、电
话还是儿童教育方面。
同年,在著名的“迈耶诉内布拉斯加州”(Meyer v. Nebraska)一案中,最高法院推
翻了禁止使用德语的法律,但是德语禁令造成的损害已成既定事实。外语教学完全被摧
毁了,甚至包括法语和西班牙语教学,整整一代的美国人,包括之后的科学家在内,都
成长在一个没有外语的环境中。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德国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发表了
最新的量子力学进展时,美国物理学家之所以还能阅读德语论文,是因为这些美国人都
曾穿越大西洋前往德国进行研究生学习,在此过程中不得不学习了德语。
但不久之后,留德风潮就反转为留美风潮。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解雇了所有
的“非雅利安人”和政治上左倾的教授,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德国科学的发展。20世纪
30年代幸运地逃离德国、移居国外的犹太科学家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爱因斯坦的前
助手科内留斯·兰措什(Cornelius Lanczos)就因为研究课题以及英语太差这一广为
人知的原因而难以发表英语论文,哪怕他已经求助好友进行了详尽的修改,甚至爱因斯
坦本人也要依赖译者与合作者的帮助。
与此同时,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搬到了芝加哥,并最
终习惯了使用英语。而马克斯∙玻恩(Max Born)定居在了英国爱丁堡,能自如
应用年轻时习得的英语。这些大人物提到自己学习新语言时的痛苦经历,非常类似于今
天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自传中描述的一样,他们用英语发表自己的研究发现,在本
土之外积累声誉,意义重大。再看看德国: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却拒绝了很多留学生
求学德国的签证,这进一步地孤立了德语,加速了由战争引起的德语的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问题又逐渐受人口和地缘政治影响。19世纪,不断对外扩张
的大英帝国接触到了各种外语,相比之下,20世纪崛起的美利坚帝国的科学家们则没有
面临太多外语方面的竞争。然而,战争后奋起的大量苏联科学家与工程师成为了美国新
的科技对手。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约25%的世界出版物使用俄语,仅次于英语的60%
,俄语也成为第二主流的科技语言。但到20世纪70年代,俄语论文所占比例开始下滑,
因为全球的科学家都纷纷开始转向使用英语。
为了掌握科学研究的自主权,美国人拒绝学习俄语,更不用说其他外语了,同时他们将
美国化的科学体系越过大西洋输送到其他英语国家或非英语国家,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
英语化。欧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的人们愿意加入这一全新的单一语种体系,因为
他们希望自己的论文被这一领域的大牛所引用,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伊比利亚人
不再用法语或德语发表论文,而改用英语。用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发表论文反而被认为
是民族排他主义的表现:如果不是法语母语者,就不会用法语发表论文了,德语情况也
大同小异。
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升级,用俄语发表论文也被解读为明显的政治立场。与此同时,全世
界一代代科学家都在学习英语,这一行为却并没有被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到20世纪80
年代早期,自然科学中超过80%的论文著作是用英语发表的,现在这一数字则为99%左右。
那又怎么样呢?也许出于效率的考虑这是对的,用同一种语言来进行科学交流更好一些
——如今科学的显著成就可能归功于此。然而我们也应铭记所付出的代价:1869年,门
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差点与荣誉擦肩而过,因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是以俄语而
非德语发表的。今天,科学进展日新月异的领域里,如果将成果发表在非英语的普通期
刊上(顶级期刊除外)则意味着无人关注。
法国数学家经常自豪地用法语发表论文,因为法语的格式有助于对数学证明的理解,但
如果是注重实验、较少使用方程式的学科,用英语之外的自己的母语发表研究则几乎不
可能。很多有潜力的学生最终远离科学界,只是因为应付英语太困难,而不是因为他们
处理不了多元微积分。此外,全世界上的教科书(甚至是高中的)都越来越多地使用英
语出版,从而使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市场条件下,几乎都没有捷克语或斯瓦西里语的
微生物学教材存在了。这就是单一语言体系所要付出的代价。
然而,单一语言体系一旦建立,似乎就会稳定下来。以前从未有出现过这样的科学交流
的单一语言体系,作为经济强国与军事大国的母语,英语已经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问问你周围的科学家吧,他/她会懂你的。(撰文:迈克尔·D·戈丁(Michael D
Gordin) 翻译:徐丽 审校:丁家琦)
原文链接: https://aeon.co/essays/how-did-science-come-to-speak-only-english
k**********4
发帖数: 16092
3
按这个说法,凯尔特语,也就是爱儿兰和苏格兰语应该相当于古汉语的地位,但事实宾
不是这样

【在 x*********4 的大作中提到】
: 来自“角落”的语言(Tongue of Angles)– 学点英语演变历史
: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历史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人口来
: 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
: 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
: 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那么,英语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 英语的演变及其影响与英伦三岛被侵,以及大规模海外殖民密切相关。
: 英伦三岛曾数次受到外族入侵,其中对英语发展变化影响较大的有公元五世纪中叶居住
: 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的侵
: 犯。史称“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这次外来入侵
: ,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面对日耳曼人的征服,岛上原来居住的凯尔特人

x*********4
发帖数: 1
4
英语始终在进化,新的外来词汇不断引进
8月15日,一个新的英语缩写CNBM已经放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
可以看到,对于CNMB的意思解释是“fuck ur mom's vagina”,这还挺传神的。而且也
提到了使用场景,在网络世界或者现实生活中均可使用。例句说明处又特别提到了:
A:** stay strong
B:CNMB!
x*********4
发帖数: 1
5
不是一个系统。
英国人是从欧洲的一个角落走出来,走向了全世界。
英国人其实是德国人。
美国独立战争,民兵在波士顿同德国雇佣军进行战斗。这些德国小伙子全部是农村兵。

【在 k**********4 的大作中提到】
: 按这个说法,凯尔特语,也就是爱儿兰和苏格兰语应该相当于古汉语的地位,但事实宾
: 不是这样

x*********4
发帖数: 1
6
独立战争中,一个无名德国兵倒在美国的小镇Concord,当地美国人为他树立了一个小
石碑,每年从春天到秋天,一面英国国旗在墓碑上飘扬。
石碑上刻着铭文: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埋葬着一名英国士兵。
在Lexington和Concord镇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场景。

【在 x*********4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是一个系统。
: 英国人是从欧洲的一个角落走出来,走向了全世界。
: 英国人其实是德国人。
: 美国独立战争,民兵在波士顿同德国雇佣军进行战斗。这些德国小伙子全部是农村兵。

x*********4
发帖数: 1
7
有一个笑话,英语最初是法国主人同英国仆人之间交流时使用的一种语言。
后来这种语言被4亿人作为母语,被10亿人作为第二语言。。。。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剖析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方向性错误我和我的祖国
Re: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沉思录》 (转载)夹在祈求西方救赎的老将与cnmb的爱国小粉红之间的一代中国人
tg开始彻底不要脸了,请看:奇葩输入型病例盘点
人民日报: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同一国家讲多种语言的都多了去了
英语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太多人有殖民优越论的幻想,请看看英美国家潜意识里世界各个文明的分量
中华文明被蒙古满人干翻了两回,和别的文明熄火差不多。关于希腊罗马人的种族及所谓“蛮族”
將軍覺得只有中國人看懂古籍,是無法換位思考华人素质高低以及贵贱程度的排序
日尔曼民族的起源和风俗说多种语言的人词汇量偏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英语话题: 语言话题: 拉丁语话题: 世纪话题: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