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谁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
相关主题
小将们真没有文化王牌战舰的覆灭--击沉大和号
正在兴起的历史研究:1421,中国发现世界现在看来,达芬奇发明多来自中国古代典籍
您把文艺复兴的功绩也安到了郑和的头上李约瑟早就知道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啊
中国人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达芬奇众多发明系抄袭中国古籍《农书》
郑和是“文艺复兴之父”?大陆的脑残军舰,舱门内开,LoL
郑和带领的是巡岸舰队,下南洋只是哄SB皇帝。狗屁不懂的最好要有自知之明
郑和能下西洋是因为他有阿拉伯人帮助气穴是这次最大误判
习大大当年挖的沼气池成了圣物讲个笑话,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郑和话题: 孟席斯话题: 中国话题: 海洋话题: 西洋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e********8
发帖数: 929
1
《海上看中国》第八讲:“郑和下西洋”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
“我们今天纪念郑和,就是为了寻找中国失落多年的海洋文明!”近日,旨在“寻找中
国海洋文化基因”的本网微讲坛第一期《海上看中国》继续开谈第八讲,主讲人苏文菁
教授一开始就直奔主题。
从《1421年》到《1434年》,孟席斯究竟说了什么?
2002年3月,全球媒体都在报道这样一件事:年已65岁的英国人孟席斯出了一本
书,书中提到: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1421年,中国发现美洲之年》,这
是书名。
那么,这位孟席斯是何许人也?据查,这位英国人1937年出生于伦敦,几个月后被
父母带到中国的威海卫,但是不久又回到英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参加了
英国皇家海军,并从水手一直干到潜艇的编队指挥官。
已说不清楚是不是那短暂的中国生活产生的影响。反正漫长的军旅生涯里,孟席斯跟着
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走遍了世界各地,并很快就有了一个关于中国的发现:几乎全世界
所有港湾港口的水下,都能看到具有浓重中国色彩的船只残骸以及相关用具!这就使孟
席斯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有机会一定要去研究这个发现。所以在退休之后,孟席斯
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出版了《1421年》,也终于让自己成了一名富有争议
的航海史学家。
根据孟席斯自己的回忆,当初纯粹就是好奇: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的十几年内,一直
在做一件事,就是说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支持他去航海。他拿着什么东西去说服王
室呢?他拿了一张海图。哥伦布想去征服海洋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从没离开过欧洲,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张海图?更奇怪的是,为什么史学家们从来都不追究一下这个事实呢?
之后,孟席斯开始寻找到底是谁在哥伦布之前发现了美洲,而且留下了那张地图。还真
让他发现了一张威尼斯人绘于1424年的航海图和弗拉·毛罗在1459年绘制的一
幅世界地图,有趣的是图中竟然画有中国的帆船。经过研究,孟席斯认为,哥伦布的海
图是由郑和船队所绘制,并得出结论:在那个欧洲人还被海洋困在陆地上的年代,中国
人郑和就已带领世界上最大的舰队跨洋过海,到过东南亚、西亚、非洲、美洲、澳洲,
甚至到了南极。
孟席斯的这一结论几乎颠覆了整个欧洲学术界的基石,他的书出来后,整个欧洲学界一
片哗然。但在普通读者中,影响却非常大,至2008年,该书已被译成28种语言,
在100多个国家销售。孟席斯为此设立的“1421”网站,每天登陆的粉丝都在2
000人以上。
不可思议的是,几年后孟席斯又出了一本书--《1434年,中国帆船引发了意大利
的文艺复兴》。这一次,孟席斯更加确定地指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曾经到过红海,到
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并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时梵蒂冈教皇的外交信件和当时
世界上第一本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以及当时中国的很多比同时代欧洲先进得多
的技术,从而促使了意大利在多年之后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源头。
按照孟西斯的观点,一直以来,历史学家仅仅将文艺复兴解读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的“复兴”。但这种解读显然不能说明在意大利那些文艺复兴大师们身上发生的事情
,因为那些发明发现,包括达.芬奇的降落伞、步枪,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都与古
希腊、古罗马无关,却与中国古代的技术文化有关。
“孟西斯的这些观点在欧洲学术界不受待见是很正常的,问题是中国学术界也不那么待
见,因为他只有实物没有实证。郑和下西洋虽然在明代后期遭到抑制,很多史料被摧毁
了,但是跟随他的人写下的书籍,还是较完整记载了这一重要外事活动的,从中我们可
以知道郑和不可能走到更远的地方。所以,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孟席斯首先是一种文
化提醒,怎样去面对那些发现,那些几乎遍及全球港口海湾的、带着中国色彩的沉船以
及各种物事。”
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造船技术
仍和前面几讲一样,苏文菁教授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
问题显得有点沉重:英国当代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仅
仅是“四大文明”,她还有“第五大贡献”,就是造船技术。但是,随着铁甲船取代了
木帆船,今天我们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民族的这个创造及其辉煌历史呢?
“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相关会议,中国申报的‘中国水密
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正式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显然,想说
的话不少,最终却点到为止。
据介绍,唐宋元是中国向海洋开放的非常重要的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也得
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到了宋代,有个叫吕颐浩的官员在对比了南方各个省份造船
材料之后,认为:“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
州船又次之”。从此,奠定了以“福建”命名的“福船”的“江湖地位”,并发展成了
木质帆船时代的世界性典范。
而“福船”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原来早在汉代末年,吴国执政者就已经明白其维持“
三国鼎立”的资本只能是“造船与航海”,所以便在所辖的福建、浙江、广东设立了3
个官营造船工场,大力发展这一“优势产业”。其中,位于闽东的“温麻船屯”就发明
了一个技术--“温麻五会”,即把当地的特产生石灰、麻、桐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
一起,制成填补船板缝隙材料(这种材料今天还有渔民在使用)。谁也没有想到,这微
不足道的“技术改造”竟使得小木头得以拼成大帆船,造船技术因此得到重大突破,并
促成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的“水密隔舱技术”的最终诞生,让温麻船屯以及中华民族在
世界造船史和科技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今天在水面的巨大油轮和在水下的核弹潜艇
,都离不开“水密隔舱”这一技术。
显然,李约瑟在编写中国科技史的时看到中国在汉代就有“水密隔舱”这个技术,一开
始是非常惊讶的,后来经过研究,他认定中国的这种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再经由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使欧洲人得以开始其世界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所以他说,没有中国的水
密隔舱、指南针等相关技术,就没有后来一切世界史的写作。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郑和下西洋,开洋港为什么是福建。”
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今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这个词被中国人熟悉也就20多
年的时间,且还是“舶来品”,与1990-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次
“海丝”考察活动有关。这个考察活动起点为意大利威尼斯,途径16个国家、21个
港口城市。在中国停留2个城市:广州和泉州。在泉州期间,还召开过一场国际研讨会
。从此,“海丝”在中国慢慢得到关注。
撇开其他话题,重新审视联合国的这次考察,可以发现其路线在东南亚、印度洋海域与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高度重合。
“换句话说,郑和下西洋就建立在东南沿海海洋族群用生命换来的航路和经验之上。”
苏文菁认为,以闽人为代表的东南沿海海洋族群在唐宋元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海洋
文明知识体系,正是它,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储备。拿《岛夷志略》等唐
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论著与郑和随从所著的《西洋藩国志》等书进行比对,就会发现郑
和基本就是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线在走,且远没有前人走过的地方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
程中,甚至有不少已在当地定居的中国人自愿充当郑和船队的向导。比如史籍记载的“
爪哇岛驸马都尉”、晋江人曾时懋及其两个孩子,都曾为郑和、王景弘引航带路,立下
功勋。
“其实中国沿海海洋族群早在受教育的人还没来得及记录之前就开始了对海洋的征服,
有了随季风跟洋流走遍世界各地的壮举。今天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在面对郑和、
面对海洋时,完全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以书本记载为依据的做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
待这些海洋提供给我们的、人类来不及记录的印记,通过这些带有中国色彩的船舶遗骸
和其他物事,改变对自己文化基因的认识。”
“郑和崇拜”及其他
对孟席斯来说,或许只知郑和,而对长达3000多年的中国海洋文明史缺乏认识,所
以就把不到30年的郑和航海史无限扩大,把所有东西都挂到“郑和”头上,显得很是
牵强。
但孟席斯为何只知“郑和”?苏文菁表示,这事还真不能怪这位“老孟”,得回到中国
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找原因。
先看一下华人世界的“郑和崇拜”。在华人较为集中的东南亚,“郑和崇拜”几乎是与
祖先崇拜融合在一起的。他们用郑和命名当地的许多山川、建筑、街道,如三宝山、三
宝井、三宝港、三宝塔等。同时兴建了郑和寺、郑和庙,把郑和作为一个神,与来自中
国的其他神灵一起供奉。更多的人则从心里头和文化上,认可了自己的祖先就是与郑和
一起,源自中原正统一脉。
“在中国海洋族群心目中,郑和有个从人到神的过程,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假如中国
的海洋族群和海洋文化一直就是这个民族文化里应有的一部分,那人们就完全没有必要
把自己硬与郑和挂上。”
苏文菁分析,中国3000年的航海史被郑和不到30年的航海史所覆盖,这完全是农
耕社会视野下,海洋族群被边缘化、妖魔化,甚至被用海禁政策扼杀的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历史都是建构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的,对海洋族群和海
洋文明关注得实在太少了。现在研究郑和,需要重新清理我们的学术视野,将郑和下西
洋作为中国3000年海洋历史的一个扭结点,梳理出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主脉。要时
刻记住,纪念郑和就是为了寻找中国失落的海洋文明。”
z*********a
发帖数: 643
2
这有啥,麻痹的,有钱了就能复兴
e********8
发帖数: 929
3
傻叉吗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讲个笑话,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啦郑和是“文艺复兴之父”?
不知真假. 据说最伟大的是科举制度郑和带领的是巡岸舰队,下南洋只是哄SB皇帝。
澳大利亚曾两度被美国当炮灰郑和能下西洋是因为他有阿拉伯人帮助
古希腊征服汪洋大海的人力桨船是一个笑话zz习大大当年挖的沼气池成了圣物
小将们真没有文化王牌战舰的覆灭--击沉大和号
正在兴起的历史研究:1421,中国发现世界现在看来,达芬奇发明多来自中国古代典籍
您把文艺复兴的功绩也安到了郑和的头上李约瑟早就知道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啊
中国人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达芬奇众多发明系抄袭中国古籍《农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郑和话题: 孟席斯话题: 中国话题: 海洋话题: 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