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盖一个大楼,名字还没想好
相关主题
建议:不妨讨论讨论版标及其它近代人物严搏非(上海出版人):最好的纪念
高华:再探林彪事件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毛消极抗日
林彪推出林立果:康生斥其昏头杨振宁真是博学啊:附:高华的红太阳老将名单 (转载)
李晓鹏:澄清谣诼,还清白于毛泽东 (转载)问:高华其人到底怎么样?
《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被海关没收一案始末高华的红太阳如何升起的局限性
高考由于强烈的竞技性红太阳原来是那样升起的(缅怀高华先生)
杨奎松(北大及华师大特聘教授):希望有更多的高华继承我们的工作杨振宁真是博学啊:附:高华的红太阳老将名单 (转载)
周志兴(《领导者》杂志社长):回忆与高华先生的交往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毛消极抗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地青话题: 冯胜平话题: 高华话题: 冯君话题: 模型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g
发帖数: 346
1
一直想找一个地方,写一点自己读书或者看纪录片的感想。这里看起来气氛友好且没有
方滨兴院士,楼主就决定在这里给自己盖一个大楼。关于这个楼,有几点需要说一下。
1楼主工科屌丝,历史书很少读,不过电视记录片倒是看的不少。尽管如此,历史功底
甚浅。所以就是灌个水图个乐呵。
2 相比历史本身,楼主对当下的中国更感兴趣。所以楼主试图将近现代历史和当下中国
的事情联系起来。
3 楼主现在只有一个朦胧的框架,还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过程,因此自己也不知道写出来
的东西最终是什么样。
4 除了上述想法,这个楼会穿插一些楼主读书或者看纪录片的杂感。
W********g
发帖数: 346
2
第一篇 地青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个耳熟能详的网络段子:
"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一个双眉紧锁的青年,手里拿着干涩的面包,聚精会神
地看着桌子上的破世界地图,他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国家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是什么?国
际形势会怎样发展?怎样处理好国际关系?如何对美军、台湾全面作战?。。。。一个
个难题他需要思索,需要抉择。正在这时,外面响起了剧烈的砸门声,一个声音高叫着
:“都他妈把门打开,不然踹门了,把身份证暂住证都准备好!”他含泪默不出声。。
。。一会儿外面的人走远了,强大的信念再次站了起来,他迅速调整好了情绪,满怀激
情地进入了下一番思考。"
段子中的地下室青年,简称地青。实不相瞒楼主也是一枚地青。虽然活在地下室里面,
但地青也是有追求的。这里我想介绍一枚高级地青——冯胜平。
附件中图为冯胜平与同窗王沪宁合影,1986年摄于上海复旦校园。
冯胜平君生于1954年,文革后考入复旦政治学系和楼主cosplay的王沪宁还是复旦的大
学同窗。毕业后来到美帝留学,成为了早期民运分子,也因此六四后留在了美国。与普
通地青相比冯君可算得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首先,高贵的出身让地青高山仰止。让我们来看“铁流“同学的一段描述:”1982年国
家选派赴美派留学生他被选中,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后学成未归留在美国打拼。他
(冯胜平)笑着对我说,要是选中的王泸宁,他就进局了。”[2]这俨然是在说,中
共中央政治局委和键盘政治局委不过是一线之隔。一次历史的偶然,让冯君成为了“键
委”。当然,调侃归调侃冯君“显赫”的出身绝非普通地青能比。
其次,经济实力能让地青发出“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感慨。据说冯君在民运失败
,孩子出生后,“从1991年起到华尔街工作,当了十年经纪人。2001年9月1日离开华尔
街,转行到当时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做得颇爲成功。”[1]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地青,冯君YY的水平比较高。前一段时间一篇号称写给写给
习主席的雄文《党内民主,以法治国:让少数人先民主起来》[3]据说吸引了“强烈
反响”,冯君还因此受邀上了美国之音来谈这个问题[4]。而且在海外地青圈的“热
烈反响”让冯君的信念更强大了,于是, 于是~呵~呵~了。
“各种人的不同反应,让冯胜平想起澳大利亚华裔学者张鹤慈的那个奇妙打分:一篇文
章出来,能争取到中间派,就及格了;温和左派和温和右派有其中之一支持,70 分;
温和左派和温和右派一起支持,80分;如果前三派都支持,极端左派和极端右派有一方
骂,再加10分;极左极右一起骂,就是100分。“他说此文迹近 100分。呵呵……” [
1]
然而,在国内的网络世界很少有人知道冯胜平君是谁,这篇雄文恐怕也知之者甚少。而
且其两个核心思想----党内民主和宪政,早在2007年和今年年初分别由体制内学者俞可
平[5]和《炎黄春秋》[6]明确提出来了。接触权利核心的体制内人士和20年没有在
中国生活过的海外民运分子,谁的看法更有实质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与中国脱离已
久的这些民运分子,对当下中国舆论的影响力恐怕还比不上一个89年出生的蒋方舟。
而对于这些,冯胜平君的认识是清醒的:
“他对海外民运基本不认同,把它归为四类:有瘾的、有仇的、有病的、有任务。他自
己属于第三类。在中国大陆呢?93年民联阵在华盛顿大会,其时我已淡出民 运,和另
一位经历相同的友人一起到会场去看朋友。有人问怎么又回来了?他一笑回答:我们早
已出院,回来是看病友的。不久前好友芦笛约我到佛罗里达游玩,我告诉他我又病了,
正在给习近平写一封他不会读到,也不会答复的信。他笑了。”[2]
而在楼主看来,地青之所以成为地青是因为呆在地下室里面与真实世界脱离了。而美国
或者海外就是这样一个大地下室。参与,才有影响力。那一批民运分子中坚持在国内的
刘晓波得到了炸药奖,而逃到北美的人则大多成为了与冯胜平君类似的地青,过着偶尔
犯犯病或是信信上帝的普通生活。有趣的是,也有发现不对劲的,吾尔开希君就先后三
次企图去大使馆“自首”而未果[7]。
2008年奥运会前夕,日本NHK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系列纪录片描述当时的中国,名字取
得很好,叫《激流中国》。不能置身于变革的激流之中,无法真正感受当下的中国。所
以,远离了国内,楼主所敲的文字只能是一枚地青由历史出发对当下中国的臆想,不喜
慎入吧。
Reference
[1]高伐林:《给习近平写万言书的冯胜平是何方神圣?》,《明镜月刊》40期.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149618
[2]铁流:《我所认识的冯胜平先生》。http://www.canyu.org/n73021c6.aspx
[3]冯胜平《党内民主,以法治国:让少数人先民主起来》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140092
[4]美国之音,时事大家谈,2013年4月10日。http://www.youtube.com/watch?v=VZkzNB374-w
[5]维基百科:民主是个好东西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4%B8%BB%E6%98%AF%E4%B8%AA%E5%A5%BD%E4%B8%9C%E8%A5%BF
[6]《炎黄春秋》新年献词: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http://www.yhcqw.com/html/wenzjc/2013/12/1312202446H72AD8997BA0HJ5F63FHA72K.htm
[7]吾尔开希自嘲从「通缉之首」到「讨厌之首」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20520-%E5%90%BE%E5%B0%94%E5%BC%80%E5%B8%8C%E8%87%AA%E5%98%B2%E4%BB%8E%E3%80%8C%E9%80%9A%E7%BC%89%E4%B9%8B%E9%A6%96%E3%80%8D%E5%88%B0%E3%80%8C%E8%AE%A8%E5%8E%8C%E4%B9%8B%E9%A6%96%E3%80%8D
W********g
发帖数: 346
3
第二篇 所有模型都是错的
从高华的《红太阳》聊起
因为无法在大陆出版,高华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风的来龙去脉》(后面
简称《红太阳》)有一种禁书的神秘色彩。在吸引了关注的同时,在学术界和不是五毛
就是美分的网络世界引起了诸多争议。2011年12月26日高华先生离去,伴随着随着悼念
活动,争论又热闹起来。对于挺高的人,高和他的《红太阳》已经超越历史研究成为某
种象征,以至于在高的追悼会上喊出了“天会亮的!”。而反高的人则认为《红太阳》
一书硬伤太多,高华满嘴跑火车。
在对《红太阳》一书的众多评论中,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萧延中的[2]。在肯
定“这部学术著作仍有进一步规范和提炼的空间”的同时,萧又点出:“高华这部著作
真正的价值,与其说在于史料的细腻整理,不如说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修正、摆脱,甚
至颠覆了自40年代陈伯达、胡乔木以来已固化了的意识形态解释框架和话语表达,而独
创了一套崭新的历史叙述模式。”
所有模型都是错的
模式这个词用的很有趣,而我认为再进一步,叫“模型”或许更准确。根据牛津字典,
所谓模型(model)是一种简化的描述(a simplified description)[3]。我想《红
太阳》一书乃至相当一部分历史研究都是这样的简化描述。因为,与历史的浩瀚相比区
区几十万的文字无论从那种意义上讲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事物。
而对模型这个东西,统计学家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 但,“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4]。
错,是因为简化的东西不可能符合每一个历史细节。而所谓模型的意义不在与拟合而在
于它的“有用”。这里还要谈一个更玄一些的概念——过拟合(overfitting)。模型
源于对样本的拟合。而所谓过拟合指的是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过于强调拟合精度会导致
模型的作用或推广性降低。通俗的讲就是盲人摸象。如何尽量少的牺牲一些拟合精度而
换来更有用的模型是一些学科永恒的研究课题之一。
众所周知研究中国当代历史,史料是非常有限的。如萧延中所说《红太阳》确有一些硬
伤,但高华的可贵之处或许在于他并没有陷入对有限史料的过拟合。模型的“有用”大
致有两种,一种是对未知的预测,另一种是对已知的新理解。对于前者,据“民主小仙
女”说:”有朋友告诉我,一位有机会接触绝密档案的学者曾感叹,高华没有读过档案
情况下所推理出来的历史图景,竟与他看到的档案所揭示的图景惊人一致。“ [5]而
对于后者,“民主小仙女”说《红太阳》给她的博士论文照亮了道路[5]。
《红太阳》是错的。但,看起来可能是“有用”的。
说了这么多废话,是为了阐述本文试图做的事情——一个关于过去和当下中国的“模型
”。
Reference
[1]来自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5437b0102ehyh.html
[2]萧延中,《悼高华兄》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shzh/2011/1231_51216.html
[3]牛津字典,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model
[4]http://en.wikiquote.org/wiki/George_E._P._Box
[5]刘瑜,《象一滴水一样——纪念高华老师》 http://rendaliuyu.blog.163.com/blog/static/1098345412012014114527588
附图:“2011年12月30日在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高华教授追悼会上,张鸣、章诒和、
秦晖三教授献花鞠躬,张鸣教授大喊一声:“高华,天会亮的!” 网友抓拍下了这一
瞬间。”[1]
H******9
发帖数: 8087
4
顶一下!
W********g
发帖数: 346
5
“六四”领袖吾尔开希赴港求逮捕(组图)
http://forum.dwnews.com/threadshow.php?tid=1119293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一篇 地青的世界
: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个耳熟能详的网络段子:
: "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一个双眉紧锁的青年,手里拿着干涩的面包,聚精会神
: 地看着桌子上的破世界地图,他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国家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是什么?国
: 际形势会怎样发展?怎样处理好国际关系?如何对美军、台湾全面作战?。。。。一个
: 个难题他需要思索,需要抉择。正在这时,外面响起了剧烈的砸门声,一个声音高叫着
: :“都他妈把门打开,不然踹门了,把身份证暂住证都准备好!”他含泪默不出声。。
: 。。一会儿外面的人走远了,强大的信念再次站了起来,他迅速调整好了情绪,满怀激
: 情地进入了下一番思考。"
: 段子中的地下室青年,简称地青。实不相瞒楼主也是一枚地青。虽然活在地下室里面,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毛消极抗日《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被海关没收一案始末
高华的《红太阳》就是小说高考由于强烈的竞技性
(马甲评论近代史学者,二)高华谈红太阳杨奎松(北大及华师大特聘教授):希望有更多的高华继承我们的工作
精彩点评高华书中的太多诛心之论 (转载)周志兴(《领导者》杂志社长):回忆与高华先生的交往
建议:不妨讨论讨论版标及其它近代人物严搏非(上海出版人):最好的纪念
高华:再探林彪事件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毛消极抗日
林彪推出林立果:康生斥其昏头杨振宁真是博学啊:附:高华的红太阳老将名单 (转载)
李晓鹏:澄清谣诼,还清白于毛泽东 (转载)问:高华其人到底怎么样?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地青话题: 冯胜平话题: 高华话题: 冯君话题: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