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vie版 - 颐和园只被少数人喜欢完全可以理解
相关主题
余虹是娄烨幻想的梦中情人小武与家蝇——为第六代作传 (zhuan)
也说颐和园(名人手记)贾樟柯: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zhuan)
《颐和园》观后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的对谈(ZT)
《颐和园》纽约首映: 我要和你分手,因为我离不开你魔鬼的同盟——法斯宾德(4)
刚看了《颐和园》数字电影:影像的个人革命 (zz)
由《春风沉醉的夜晚》想到的[转载] [Z] 【DV工作站】空间及空间之外——关于《公共场所》(导演:贾樟柯)/作者:张亚璇
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他让我们“莫名地兴奋”(z)
《推拿》简评,剧透戛纳:贾樟柯的短暂狂欢 (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娄烨话题: 颐和园话题: 观众话题: 生活话题: 共鸣
进入Movi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s
发帖数: 787
1
颐和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化的讲述,个体的历史。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说里面没有集体回忆是不对的,只是那些生活不是大多数观众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颐和园没有刻意想要引起观众对于当时生活的共鸣,甚至刻意回避这种对集体生活的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讽刺的是,还有观众不断提及其中的六四事件,其实《颐和园》提及六四事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丝毫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这部电影不被大众喜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想要走进另一个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兴趣,也很难引起观众猎奇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但是描述个体生命的历史在另一部分人看来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娄烨来说。贾樟柯和娄烨都有很相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历史观,比如在《三峡好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的生活产生强烈的疏离感等等。但是他和娄烨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一个是保持距离的观察,一个是走进他们的身体。
r*********e
发帖数: 29495
2
很难接受你对余红普通人的定义,她绝对不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她只是作者臆想的
一个人物,或者就是一个极为另类的个体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颐和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化的讲述,个体的历史。
: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说里面没有集体回忆是不对的,只是那些生活不是大多数观众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 颐和园没有刻意想要引起观众对于当时生活的共鸣,甚至刻意回避这种对集体生活的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 讽刺的是,还有观众不断提及其中的六四事件,其实《颐和园》提及六四事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丝毫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 这部电影不被大众喜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想要走进另一个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兴趣,也很难引起观众猎奇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 但是描述个体生命的历史在另一部分人看来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娄烨来说。贾樟柯和娄烨都有很相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历史观,比如在《三峡好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的生活产生强烈的疏离感等等。但是他和娄烨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一个是保持距离的观察,一个是走进他们的身体。

l*****s
发帖数: 787
3
我错了
文中指余虹“普通人”是对应前句“不是公众人物”,指其不是精英,是社会地位上的普通~~
而就经历来说,文中提到“极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
汗~~好像LSAT阅读对错误选项的解释。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很难接受你对余红普通人的定义,她绝对不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她只是作者臆想的
: 一个人物,或者就是一个极为另类的个体

v****e
发帖数: 19471
4
余虹象陈染。

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
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
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
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
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
兴趣,也很难引起观众猎奇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娄烨都有很相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
历史观,比如在《三峡好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
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的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颐和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化的讲述,个体的历史。
: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说里面没有集体回忆是不对的,只是那些生活不是大多数观众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 颐和园没有刻意想要引起观众对于当时生活的共鸣,甚至刻意回避这种对集体生活的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 讽刺的是,还有观众不断提及其中的六四事件,其实《颐和园》提及六四事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丝毫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 这部电影不被大众喜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想要走进另一个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兴趣,也很难引起观众猎奇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 但是描述个体生命的历史在另一部分人看来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娄烨来说。贾樟柯和娄烨都有很相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历史观,比如在《三峡好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的生活产生强烈的疏离感等等。但是他和娄烨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一个是保持距离的观察,一个是走进他们的身体。

z***c
发帖数: 2959
5
我是本班第一个看颐和园的,就是一超级烂片,说多少理由也是个烂片

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
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
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
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
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
兴趣,也很难引起观众猎奇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娄烨都有很相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
历史观,比如在《三峡好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
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的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颐和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化的讲述,个体的历史。
: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说里面没有集体回忆是不对的,只是那些生活不是大多数观众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 颐和园没有刻意想要引起观众对于当时生活的共鸣,甚至刻意回避这种对集体生活的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 讽刺的是,还有观众不断提及其中的六四事件,其实《颐和园》提及六四事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丝毫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 这部电影不被大众喜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想要走进另一个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兴趣,也很难引起观众猎奇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 但是描述个体生命的历史在另一部分人看来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娄烨来说。贾樟柯和娄烨都有很相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历史观,比如在《三峡好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的生活产生强烈的疏离感等等。但是他和娄烨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一个是保持距离的观察,一个是走进他们的身体。

w*******n
发帖数: 3579
6
其他几部还没看过,但颐和园看了,都两三年前的事了。要不是有个禁片的名头,估计
我也不看了。
也许有人会有共鸣。但它让我心情低落,这个片子让我觉得里面的人物内心真是相当奇
异。这种片子看多了会要对将来都失去信心了。
p*f
发帖数: 982
7
文艺片的一个特点是那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正常人(normal),行为举止都很特出。
我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完全没有共鸣。也许北大的文科生能共鸣上?
B*G
发帖数: 13438
8
为啥你是第一个?

【在 z***c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是本班第一个看颐和园的,就是一超级烂片,说多少理由也是个烂片
:
: 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
: 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
: 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 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
: 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 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
: 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 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

z***c
发帖数: 2959
9
我发帖的时候本版还没有人看过,我是在电影节上看的,非常失望,因为我和电影里面的
人物同龄,也是北大的,觉得此片完全是诋毁那时的学生。不是说没有这样的人,拍这样
的人我也没意见(但拍成这样就是个烂片),问题是给绝大部分观众造成对那个年代学生
的误解。有些人捣鼓些理由,全是狗屁。

【在 B*G 的大作中提到】
: 为啥你是第一个?
n******g
发帖数: 17225
10
我同意"颐和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化的讲述,个体的历史。"我认为《颐和园》就是
要通过个人化的讲述来体现时代的变迁。不然导演不会专门挑那样一个时代背景。
但是实际上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联系得紧密吗?影片中竟然需要截取纪录片的镜头(戈尔
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邓小平南巡等等)来告诉观众时代变了,你们准备好期待主人公
的生活也发生变化——这种所谓结合时代背景只能说太生硬。
同类型的表现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时代变迁下小人物命运的片子《再见,列宁》,就要
高明得多。
相关主题
由《春风沉醉的夜晚》想到的小武与家蝇——为第六代作传 (zhuan)
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名人手记)贾樟柯: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zhuan)
《推拿》简评,剧透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的对谈(ZT)
进入Movie版参与讨论
L*****s
发帖数: 24744
11
网上已经很难下到了.估计只有迅雷有了.床戏那段觉得不错,年轻的时代呀..
Z*****o
发帖数: 4090
12
当看黄片一样看。。
w*********7
发帖数: 1718
13
那几个主人公都是特自我的人,活得又很negative,在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会活得很灰
色的
a***e
发帖数: 27968
14
原著没上过大学
导演上的北影
片子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几个特别的人做普通人状

【在 p*f 的大作中提到】
: 文艺片的一个特点是那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正常人(normal),行为举止都很特出。
: 我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完全没有共鸣。也许北大的文科生能共鸣上?

v****e
发帖数: 19471
15
问题是谁也没有许诺过要拍一部关于普通人的电影。小众一点没什么问题吧?——人又
没拿这个去占什么贺岁档期。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原著没上过大学
: 导演上的北影
: 片子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 几个特别的人做普通人状

a***e
发帖数: 27968
16
这个没关系
不过观众很局限的片子无论如何谈不上多好
抛开故事不说,这部片子导,演,摄也没什么特出的

【在 v****e 的大作中提到】
: 问题是谁也没有许诺过要拍一部关于普通人的电影。小众一点没什么问题吧?——人又
: 没拿这个去占什么贺岁档期。

v****e
发帖数: 19471
17
“好”的感受是很主观的一件事,很难与人分享。看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片,如果里
头有一两个瞬间让我感到触动,就可以了。颐和园就是个年轻导演的早期作品,带有一
些小成本地下电影的特质,调子比较灰暗绝望,手法比较稚拙,有点儿争议,也有些亮
点。仅此而已,犯不着捧得多高或者贬得多低。25岁以上的中国人,尤其是学理科的,
总要把一件事情帖个标签——好片,烂片,牛逼,装逼。。。其实有必要么?电影人自
己都未必在乎的话题,一帮人搞成月经坑,只能体现观众心理的不成熟。其实这世界上
哪儿有什么“正常人”?你仔细去看,会发现只有你自己是正常人,别人都多多少少有
些奇怪的。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没关系
: 不过观众很局限的片子无论如何谈不上多好
: 抛开故事不说,这部片子导,演,摄也没什么特出的

a***e
发帖数: 27968
18
俺就是说好说不上,看你的评价也不高,不是么?
至于正常,有些片子你是指望看到不正常的
而这个片子里的,人物看这都是普通小人物,
但都很极端,还都极端一辈子,长不大,
不正常这个评价应该不过分
这么个片子搞成月经还是有人故意为之吧,俺估计

【在 v****e 的大作中提到】
: “好”的感受是很主观的一件事,很难与人分享。看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片,如果里
: 头有一两个瞬间让我感到触动,就可以了。颐和园就是个年轻导演的早期作品,带有一
: 些小成本地下电影的特质,调子比较灰暗绝望,手法比较稚拙,有点儿争议,也有些亮
: 点。仅此而已,犯不着捧得多高或者贬得多低。25岁以上的中国人,尤其是学理科的,
: 总要把一件事情帖个标签——好片,烂片,牛逼,装逼。。。其实有必要么?电影人自
: 己都未必在乎的话题,一帮人搞成月经坑,只能体现观众心理的不成熟。其实这世界上
: 哪儿有什么“正常人”?你仔细去看,会发现只有你自己是正常人,别人都多多少少有
: 些奇怪的。

v****e
发帖数: 19471
19
真有可能,老邢掐指一算,侧那,一个颐和园每月能带来好几毛钱的广告收入呢,LOL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俺就是说好说不上,看你的评价也不高,不是么?
: 至于正常,有些片子你是指望看到不正常的
: 而这个片子里的,人物看这都是普通小人物,
: 但都很极端,还都极端一辈子,长不大,
: 不正常这个评价应该不过分
: 这么个片子搞成月经还是有人故意为之吧,俺估计

l*******m
发帖数: 1096
20
集体回忆是个不错的论点。娄烨是去看孟京辉(他俩是同时代的人)的话剧《恋爱的犀
牛》时相中的女主角郝蕾,并在在电影里也用了郝蕾在《恋爱的犀牛》唱的歌《氧气》
(也叫《做爱》,因为在话剧中这首歌是在男女主角做爱时唱的)歌词如下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
我已走到所有路的尽头。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叹息,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喊叫,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飞翔。
所有的风景都变得模糊,所有的手臂都变成翅膀,
所有的记忆都重新更换,我已走到所有路的尽头。
我的影子在奔跑,我却无法移动,你在一切的尽头向我微笑。
我的影子在奔跑,我却无法移动,你在一切的尽头向我微笑……
这说明娄烨和孟京辉至少是有共鸣的。

的集体回忆,
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少部分人会有
这样的经历。
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共鸣。娄烨很
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许能够接近个
体生命的本
质。
和最主要的原
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丝毫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身体,而
对公共事件六
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关联的普通人
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兴趣,也很难
引起观众猎奇
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娄烨都有很相
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历史观,比如
在《三峡好
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
的生活产生强
烈的疏离感等等。但是他和娄烨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一个是保持距离的观察,一个是走
进他们的身
体。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颐和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化的讲述,个体的历史。
: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说里面没有集体回忆是不对的,只是那些生活不是大多数观众的集体回忆,当时能在北京上大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只有那特定几年的大学生中的极少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和讲述小城镇生活并且不断主动用流行歌曲勾起观众回忆的《站台》是完全不一样的。
: 颐和园没有刻意想要引起观众对于当时生活的共鸣,甚至刻意回避这种对集体生活的共鸣。娄烨很可能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把人与人之间共同点降到最低也许能够接近个体生命的本质。
: 讽刺的是,还有观众不断提及其中的六四事件,其实《颐和园》提及六四事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想说这个事件本身是丝毫不重要的,余虹只关心自己被改变的生活和身体,而对公共事件六四本身,对她每一个生活的城市,漠不关心。
: 这部电影不被大众喜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想要走进另一个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余虹不是公众人物,她只是最普通的个体,引不起大众的兴趣,也很难引起观众猎奇的欲望,尤其无法引起不同时代观众物化的共鸣。
: 但是描述个体生命的历史在另一部分人看来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娄烨来说。贾樟柯和娄烨都有很相似的历史观,就是尊重小人物、普通生命的历史。贾樟柯不断强调自己的历史观,比如在《三峡好人》里,在《二十四城记》里,在《任逍遥》里使用了北京申奥成功的电视画面和主角的生活产生强烈的疏离感等等。但是他和娄烨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一个是保持距离的观察,一个是走进他们的身体。

相关主题
魔鬼的同盟——法斯宾德(4)他让我们“莫名地兴奋”(z)
数字电影:影像的个人革命 (zz)戛纳:贾樟柯的短暂狂欢 (z)
[转载] [Z] 【DV工作站】空间及空间之外——关于《公共场所》(导演:贾樟柯)/作者:张亚璇Re: 谁跟偶讲讲王家卫先生
进入Movie版参与讨论
z***c
发帖数: 2959
21
颐和园给恋爱的犀牛提鞋都不配

【在 l*******m 的大作中提到】
: 集体回忆是个不错的论点。娄烨是去看孟京辉(他俩是同时代的人)的话剧《恋爱的犀
: 牛》时相中的女主角郝蕾,并在在电影里也用了郝蕾在《恋爱的犀牛》唱的歌《氧气》
: (也叫《做爱》,因为在话剧中这首歌是在男女主角做爱时唱的)歌词如下
: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
: 我已走到所有路的尽头。
: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叹息,
: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喊叫,
: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飞翔。
: 所有的风景都变得模糊,所有的手臂都变成翅膀,

t****k
发帖数: 5662
22
因为傻逼少
z***y
发帖数: 13818
23
真正的艺术当然不会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
这很正常啊。。。。
1 (共1页)
进入Movi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戛纳:贾樟柯的短暂狂欢 (z)刚看了《颐和园》
Re: 谁跟偶讲讲王家卫先生由《春风沉醉的夜晚》想到的
[转帖]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之生于1970的贾樟柯盘点中国近年来十大禁片
Re: 刚看了逍遥游《推拿》简评,剧透
余虹是娄烨幻想的梦中情人小武与家蝇——为第六代作传 (zhuan)
也说颐和园(名人手记)贾樟柯: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zhuan)
《颐和园》观后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的对谈(ZT)
《颐和园》纽约首映: 我要和你分手,因为我离不开你魔鬼的同盟——法斯宾德(4)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娄烨话题: 颐和园话题: 观众话题: 生活话题: 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