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NorthEast版 - 曹雪芹的老家在哪里—————— 辽宁辽阳说
相关主题
辽宁名城(3): 辽阳历史文化名城展新姿身在美国东北,我这个沈阳人也出来冒个泡~~
东北无文人? 但关东有文人。辽阳人来打个招呼
辽宁名景(5): 本溪旅游业方兴未艾辽阳的也出来冒个泡
东北老乡最新名单U2(update 2/28/2006)拜码头
东北老乡最新名单U3(update 3/03/2006)【用家乡话说故事】征文活动 (转载)
东北老乡最新名单(update 4/15/2006)zz鞍山再次发生巨响 距上次巨响间隔20天
最新老乡名单(updated by 03/29/07)关于辽东的一些JARGON
刚来就提意见辽宁名城(1):古老持重的沈阳、年轻美丽的沈阳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襄平话题: 辽阳话题: 辽东话题: 记载话题: 平城
进入NorthEa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d
发帖数: 7963
1
这篇是转载的:
转一篇文章如下:
再论辽阳即古襄平——“曹雪芹祖籍铁岭说”商榷
本文来自: 习斋 作者: 画架 日期: 2008-1-9 23:28 阅读: 48 人 收藏
作者:邱华东

【内容提要】
20世纪,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主要有“河北丰润说”和“辽宁辽阳说”
。“丰润说”的致命弱点是无法与史籍明确记载的曹氏关外祖籍联系起来。近年来辽宁
铁岭李奉佐先生根据《上元县志》记载曹家“著籍襄平”,认为“古襄平在铁岭”,提
出曹雪芹关外祖籍是铁岭的新说,试图弥补这一根本缺陷。但根据自前汉至明清史籍关
于古襄平城和辽阳城地理位置的大量记载,笔者以为古襄平城确实在今辽阳,“古襄平
在铁岭”、“曹雪芹祖籍铁岭”等说法不能成立,曹雪芹祖籍应为辽阳。

【要害词】曹雪芹祖籍/古襄平/辽阳/铁岭


20世纪,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 主要有“河北丰润说”和“辽宁辽
阳说”。持曹雪芹祖籍河北“丰润说”者,始终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史籍明确记载曹雪
芹的前六世祖(曹世选)是辽东人,丰润曹怎么才能和曹雪芹关外祖先连上线?这一问
题不解决,“丰润说”始终是个没有史料根据的假说。直到1997年李奉佐先生出版《曹
雪芹祖籍铁岭考》,提出“曹雪芹祖籍辽宁铁岭说”,[1](P2)因为《丰润谱》中
记载曹端广于永乐二年“卜居辽东铁岭”,才算将这根线连了起来。
但是,李奉佐先生的“铁岭说”不能回避一个问题, 即史料明确记载曹雪芹祖籍
为辽东辽阳。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十七《职官》载:“平阳府吉州知州:曹振
彦,奉天辽阳人,贡士,顺治七年任。”“大同府知府:曹振彦,辽东辽阳人,贡士,
顺治九年任。”(按:曹振彦为曹雪芹高祖)康熙二十三年《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职官》载:“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运使:曹振彦,辽东辽阳人,由贡士顺治十三年任
。”[2](P10)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卷十六《曹玺传》载:“其先出自宋枢密武
惠王彬后,著籍襄平” (按:曹玺为曹雪芹曾祖)等。[3](P107)这三份史料文献
明确记载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襄平即辽阳之古称。李奉佐先生千方百计地将古襄平考
证为辽宁的铁岭。但是,大量史料记载古襄平在今辽阳一带。于是李奉佐先生又提出“
两襄平说”,认为秦至前汉的襄平在辽北的铁岭,后汉安帝时将襄平“侨置”辽南。
李先生的“铁岭说”尤其是“两襄平说”不断碰到读者的质疑。 如李占生先生撰
《本是古襄平》(《红楼》2001年第3期),笔者撰《曹雪芹祖籍襄平考辨》(《红楼
梦学刊》2002年第2辑)等。2003年的《红楼》第2期刘洋、崔连生《也论今辽阳不是古
襄平》(以下简称《也论》),则支持李奉佐等先生的观点。
让我们结合李奉佐等先生的著作,对《也论》一文中所引用的史料重新加以考察。
《也论》中说:“我们认为古代史志及当代人记当代事(按:原文如此。“当代人记当
代事”应为“当时人记当时事”,下同)才是史证,后人传说野史不能作为依据。”这
完全正确。考察先秦及前汉的襄平故城,当然应该以“古代史志及当代人记当代事”作
为“史证”,后代的种种记载假如与“古代史志及当代人记当代事”不合,自然不能相
信。但《也论》一文首先列举的却是“明、清史志之证”,也就是说首先相信的是“后
代人的史证”,然后才是所谓的两汉及以后的“当代人记当代事”的史志,与他们自己
的说法是完全颠倒的。
最早的史地专著,首推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山海经》过于荒诞, 难
以作为史地考证的史料),其次就是晋人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虽无《地理志
》,却记载了司马懿消灭公孙渊时的襄平之战,可以作为依据考察襄平的位置。再次,
就要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再后为南北朝宋时范晔的《后汉书·郡国志》、北齐
魏收的《魏书·地形志》,以及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唐以后,辽东已不设襄平县。
因此《汉书·地理志》、《三国志》、《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等以及近代考
古新发现,必然成为我们讨论辽东地理之最高权威。
一、《汉书》记载的襄平位置不在辽北而在辽南
记载襄平城最古的“古代史志”专著就是《汉书·地理志》, 也正是“当代人记
当代事”,考察秦汉时期的辽东地理,应该从《汉书·地理志》开始。而强调“古代史
志及当代人记当代事”的《也论》一文,却只字未提及《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辽东襄平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少在战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于辽河东岸, 自古为
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汉书·地理志》对辽东郡的首县“襄平”
的具体位置有明确的记载。在“辽东郡居就”条下注云:“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
襄平入梁也。”[4](P156)“梁”即梁水,又称大梁水、东梁水, 即现在的太子河
。这里有争议的是,“室伪水”是指现在的哪一条河?李奉佐先生认为是发源于千山的
沙河,这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不合。一是因为沙河主流段不是“北流”之河,而
是“西流”之河,进入太子河(梁水)时更是“西南流”,不能称之为“北至襄平入梁
也”;二是沙河是太子河南岸四条河流中最小的一条河,《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河道
都是比较大的河流,假如连沙河这样小的河流也加记载,则载不胜载。真正“北流”入
太子河又最大的是汤河,汤河在今辽阳市以东约十五公里的小屯四周北流入太子河,所
以《汉书·地理志》所说的“室伪水”应为今之汤河,这也是大多数史学家的共识。据
此,我们可以明确判定:今之辽阳包括在前汉时期的襄平县境内。
太子河(梁水)西流至今辽阳以东后,拐弯西北流, 在辽阳北四周画半弧后再西
南流,至三岔河流入浑河。此河北距铁岭地区一百二十多公里,中间相隔浑河、凡河等
河流。这些河流都是并行自东而西流,太子河(梁水)不可能凌空跨越两条大河而流经
铁岭一带。所以,《汉书·地理志》所说的襄平县包括它的县城——襄平故城只能在辽
南的沈阳南、西南和辽阳一带,不可能在辽北铁岭。
即使相信李奉佐先生的说法, 将今天的“沙河”当作《汉书·地理志》中的“室
伪水”,则沙河“入梁”处更在今辽阳市西南五六十华里处,所经过的“襄平县”也在
辽南(太子河下游)无疑。所以,不论怎么说,都与李奉佐先生“襄平前汉在辽北,后
汉时侨置辽南”的说法相背离。这样,顺理成章可以得出三条结论:
1.秦至前汉的襄平县境,包括了今辽阳市一带;
2.不管“室伪水”是指现在的哪条河, 都说明秦至前汉的襄平县的位置始终就在
辽南的太子河畔;
3.所谓辽东有“两个古襄平”、“秦至前汉的襄平县在辽北铁岭, 后汉时才‘侨
置’辽南”的说法,与“古代史志及当代人记当代事”的“史证”相背离,无法成立。
面对《汉书·地理志》如此明白无误的记载, 李奉佐和刘力群先生在《辽东两处
襄平考》中辩解说:“后汉安帝初年,辽北的辽阳、侯城、高显县改属玄菟郡。……保
留建置的辽东郡北部辖县和郡治襄平均侨置于辽南辽东郡辖境内”,①“《汉书》为后
汉人所撰,后汉时襄平已经乔迁于茨榆坨,故云室伪水‘北至襄平入梁也’”。②此说
亦明显有误。一是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前汉(西汉)”历史的断代史,
比之《史记》更加“严谨”。《汉书·地理志》怎能是记载“东汉(后汉)”时的地理
志?二是班固死于公元 92年,东汉安帝即位在公元106年。 李奉佐先生说襄平故城的
搬迁是后汉安帝二年(107)将原属辽东郡的辽阳、侯城、高显三县改属玄菟郡之后,
班固怎么能够将他死后十四五年的事记载在他的著作中?
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襄平故城位置
三国时期魏人所著《水经》载:“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 过辽东襄
平县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
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径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五年灭燕,置辽
东郡治此。汉高帝八年,封纪通为侯国,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5](P1266
)“小辽水又西南径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5](P1278)从此记载,我们
可以得出四条结论:
1.郦道元于此处所说的襄平县故城,是自燕、秦、前汉、后汉至魏、 晋的“故城
”;
2.大辽水(辽河)“东南入塞”后, 在汉代的望平县之西境忽然拐一直角而西南
流,然后流经襄平县故城西。《水经注》“直辽东望平县西”之“直”字,任何古汉语
字典都解释为“当、临”。辽东辽河拐角处,正是今天铁岭之地。因此可以肯定,今天
之铁岭一带,在前汉时期为望平县无疑,而不是襄平县境;
3.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大辽水(辽河)、小辽水(浑河)、 梁水(太子河)皆
流经此襄平县,则此襄平县只能在辽南的今沈阳西南、南部及辽阳一带。而小辽水(今
浑河,距铁岭60公里,相隔凡河)、梁水(今太子河,距铁岭120公里, 且相隔浑河、
凡河两条大河)都不可能流经铁岭县境,以铁岭当成襄平县,是不符合《水经注》的记
载的。
4.《水经注》的记载也并不存在“秦至前汉的襄平县在辽北铁岭, 后汉时才‘侨
置’辽南”之事。李奉佐和刘力群两位先生在《辽东两处襄平考》一文中写道:“《水
经注》的其他水道条下记有‘襄平县’,而在‘大辽水’条的 ‘襄平县’后有‘故城
’二字,表明大辽水流经的‘襄平县故城’乃是古迹遗址,也证实作者生活的年代,襄
平已经侨置于其他地方了。这是辽东有两处襄平的铁证。”③
但是,郦道元在这里说的非常清楚, 这个“襄平县故城”:“秦始皇二十五年灭
燕,置辽东郡治此。汉高帝八年,封纪通为侯国,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也就是
说,郦道元所说的“襄平故城”既是秦始皇的“辽东郡治”的“襄平县故城”,也是前
汉到前汉末期王莽时代的 “辽东郡治”的“襄平县故城”。更值得注重的它还是“故
平州治”的“襄平故城”!这里提到的平洲,始建于东汉末年的公孙度,此后魏、晋皆
沿袭不改。《晋书·地理志》记载:“平州,……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
、康子文懿(渊)并擅居辽东。……(三国)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
、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为幽州。及文懿灭后,有护东夷校尉居襄平。
(晋)咸宁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并在 “
辽东国襄平县”条下注“东夷校尉所居”[6](P48)。故此郦道元所说的襄平故城,
既是秦和前汉的辽东郡治“襄平故城”,也是王莽时期改名“昌平”而东汉末年公孙度
所置、魏晋沿袭不改的平州治所“襄平故城”,根本不存在“两个襄平故城”。很清楚
,《水经注》原文根本不能成为“辽东有两襄平城”的“铁证”,反而是“辽东仅有一
个位于辽南的襄平城”的“铁证”。铁岭与古襄平城毫无关系。
三、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晋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襄平位置
《也论》文中, 引《三国志》有关司马懿攻灭公孙渊的记载来证古襄平不是今辽
阳。但他们的引文不仅不准确,且地理概念不清,把很多问题混淆了。
《三国志·公孙度传》载:“(景初)二年(238)春,遣太尉司马(懿)宣王征
(公孙)渊。六月,军至辽东。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今辽阳西南三
叉河一带),围堑二十余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
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
今辽阳南十五华里),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
。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涨,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
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
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7](P31— 32)
《晋书·宣帝纪》载:景初二年司马懿讨伐公孙渊进攻襄平城,“会霖雨, 大水
平地数尺。……既而雨止,遂合围。……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
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文懿大惧。……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
之上、星坠之所”[6](P6)。
《资治通鉴·魏纪·烈祖明皇帝下》也记载了此事:“景初二年春正月, ……诸
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秋七月,大霖雨,辽水暴涨
,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八月)壬午,襄平溃,渊与子将数骑突围东南走。大兵
急击之,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8](P492—493)
从以上史料的记载,我们有这么几点看法:
1.《也论》中因“运船径至城下”, 即以为“证实襄平城在浑河(即小辽水)岸
边”,并因此认为“辽阳显然不是襄平所在”,这是断章取义。因为在此段之前,史料
明确记载是“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涨”,“大水平地数尺”,这才使运船得以“自
辽口径至城下”。可见平常是到不了襄平城下的,襄平城并不在“浑河岸边”。
2.史料说司马懿军队是先进军首山,随后包围襄平; 并且流星是经过首山坠落在
襄平四周,这都说明首山离襄平不远。据清康熙二十年杨镳编辑的《辽阳州志·山川》
载:“首山,(辽阳)城西南十五里,一作手山。”[9](P713)因此, 充分证实这
里的襄平城正是今天的辽阳城。
3.《也论》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关于流星的记载捏合在一起, 说道:“
据陈寿之记,公孙渊由襄平城‘东南走’,在‘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据《通鉴》记
,流星堕处为梁水。这样,襄平城的位置已明,是在太子河的‘西北’方向。今辽阳则
在太子河‘东南’,显然不是襄平城所在。”
这种对史料的捏合违反了史料的本来面目。 《三国志》记载流星是“从首山东北
坠襄平城东南”,没有说“坠于梁水(太子河)”,说明太子河并不在襄平的东南,公
孙渊父子“突围东南走”,被斩于“流星所坠处”,并不能据此判定“襄平城在太子河
西北”;《晋书》记载与《三国志》略有不同的是“(流星)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
坠于梁水”,则分明说“太子河在襄平城东北”,正与今天辽阳与太子河的位置相合。
《通鉴》在将《三国志》和《晋书》记载编辑合一的过程中,删去了流星的记载,而将
《晋书》记载的“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简略为“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忽视了
两书因记载“流星”坠落地点的不同而造成的地理概念的差异。所以,根据以上史料的
记载,只能证实襄平故城就是今天的辽阳城,而不是相反。
对此,李奉佐、刘力群先生提出疑问:假如襄平故城在今天辽阳的位置, 在梁水
南岸,公孙渊父子突围“东南”走,只会离梁水越走越远,怎么会在梁水处斩公孙渊父
子?这一矛盾在《三国志》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本来就记载“流星坠襄平城东南”,
所以“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而《晋书·地理志》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当我们了解
之后,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据《三国志·公孙度传》记载,公孙度当年在辽东“自立
为辽东侯、平州牧”就是因为“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
度曰:‘此汉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与先君同(按:度父名公孙延)。社主土地,明当
有土地而三公为辅”[7](P31)而决心起事。公孙渊在襄平被司马懿数万雄兵围困日
久,本来已经“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7](P32)难以支持,
又出现大流星坠落的“天象”,故此“城中震慑,文懿大惧”而突围“东南走”。所以
,当司马懿在襄平城东南的地方擒获公孙渊父子之后,并不是在擒获之地将公孙渊父子
就地斩首,而是回到“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这是为了“以应天象”,并不是说太
子河在襄平东南。
现代考古的发现,也确凿无疑地证实:襄平故城就是今天的辽阳。 吴非先生在《
古襄平与汉魏壁画墓》一文中说,1983年6 月在辽阳太子河乡三道壕窑地发现一处晋墓
,墓耳室壁上清楚地刻有“襄平”两个字,墓壁西侧还刻有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七年
到十年”的年号。[10](P363)足证自秦汉到西晋,古襄平城就是今天的辽阳。
四、隋、唐、宋(辽、金)、元记载的襄平与辽阳
隋唐的史籍对辽东襄平也有零星的记载。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曾多次出兵辽东, 征
伐高丽。最重要的战争都是围绕辽东的首府——辽东城。此事唐代的《隋书》、五代的
《旧唐书》、宋代的《新唐书》皆有明确记载。为简明起见,我们这里引用《资治通鉴
》的记载。《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八年(612)三月伐高丽, “大战于(辽河)
东岸,高丽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即汉之襄平城也”。[8](
P1206)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伐高丽,“军于马首山。……上自将数百骑至辽东城
下,见士卒负土填堑,上分其尤重者于马上持之。从官争负土致城下”。攻克辽东城后
,“以其城为辽州”,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曰:“今大元辽阳府。”[
8](P1326)元代的辽阳府即今之辽阳。隋炀帝和唐太宗时代相衔接,相距不远,两代
征高丽所攻打的“辽东城”可以肯定为一城。对此“辽东城”,《资治通鉴》记载“即
汉之襄平城也”,胡三省说是“今大元辽阳府”。元代的辽阳也就是后来明、清的辽阳
,对这一点,史学家皆无疑义。因此,可以不容置疑得出结论:隋、唐之辽东城即汉之
襄平城,即元之辽阳府,也即今之辽阳。
渤海大贺氏在辽东建立渤海国后,唐朝势力退出辽东,襄平县建制随之取消, 再
也没有重置。而辽东城毁于唐末五代战火,至辽代“于辽东故城重葺辽阳城”,襄平之
名被辽阳所取代,金代也沿袭不改。但也同时出现对汉代襄平具体位置记载的混乱。襄
平是先秦古城,而辽阳则是建于前汉时期,当时两地并非一地。汉代之辽阳在今辽阳以
东,太子河的上游,《汉书·地理志》在“辽东郡辽阳”条下记载:“大梁水(太子河
)西南至辽阳入辽(小辽河,即今浑河)。莽曰辽阴(按:此条“至辽阳”实为“至辽
阴”之讹)。”[4](P156)《汉书·地理志》记载各水道的惯例,都是记载入境后
首先经过的县,因此梁水(太子河)进入辽东后,首先经过的是辽阳县,则当时的辽阳
县应该在太子河的中上游,在今辽阳以东的地方。到了晋代,辽阳被取消建制并入襄平
,清杨镳《辽阳州志·建置沿革》记载:“晋改辽东郡为国,省辽阳入襄平。”[9]
(P728)辽代在故地重修辽阳(即今辽阳),置东平郡,后改为东京辽阳府,元代沿称
辽阳府。
但问题是,辽代除了在辽南的辽阳置“东平郡”之外,还在辽北的辽州(今辽滨)
设“东平府”,在韩州(今铁岭市昌图县)设“东平军”,在同州(今铁岭市中固一带
)设过“东平寨”、“东平县”等。[11](P45—47 )由于金代灭辽的时候,放火将
府库烧毁,档案一无留存,故此两百多年后的元代末期修《辽史》之时,不得不敷衍成
篇,讹误甚多。由于元代人已经搞不清楚辽代的东平郡、东平府、东平军、东平县、东
平寨等的建制沿革是怎么回事;搞不清楚唐代的“辽州”和“辽代的“辽州”的区别,
因都有“东平”、“辽州”之名,遂误为一地,将辽南的辽阳一带和辽北的铁岭一带,
都注为“本汉襄平县地”。故此《辽史·地理志》注“本汉襄平县地”的有四州之多(
铁岭一带的同州也包括在内),几乎包括前汉辽东郡全境的三分之二以上,错谬显然。
元代所修《辽史》这一错误和混乱,对后来的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带来极其恶劣的
影响,最为史学家所诟病。而李奉佐关于“铁岭说”的种种考证,最基本的依据不是《
汉书》、不是《后汉书》、不是《三国志》等,恰恰就是被史学界视为错谬不堪、最不
可信的元代人所修的《辽史·地理志》。
五、明、清时代记载的辽阳与襄平的关系
曹雪芹的高祖曹世选、曹振彦皆为明末清初人, 各地方志所记载的祖籍都是他们
做官时自己所报,因此辽阳是否古襄平应该以当时人的观点,也就是以他们本人的观点
为据,这才是考证他们祖籍的最准确的方法。即使退一步,相信李奉佐先生的考证古襄
平不在今辽阳,但是假如明、清时代的人包括曹雪芹祖先在内都认为辽阳就是古襄平,
那么他们自己所报的“著籍襄平”也毫无疑问地是指今天的辽阳。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
理。这里让我们先看看《也论》中对明、清一些史料的说法:
清代乾隆四十三年谕修的《盛京通志》卷一百四《古迹五》载:“铁岭县, 汉牧
师官。铁岭本襄平县地,于此置牧官。”同书卷一百《古迹一》载:“襄平故县在辽阳
州北……”《方舆纪要》:“在都司北七十里。土人相传,今辽阳城西北隅,故明定辽
左、右、后三卫治即其地。”
明代正统八年修撰的《辽东志》及嘉靖四十四年重修的《全辽志》都记载:“襄
平城:辽阳城西北隅,今定辽左、右、后三卫治。”——明定辽左、右、后三卫在今辽
中、台安县境。民国《奉天通志》对此有记载。
清代康熙二十年《辽阳州志》卷二十《古迹》载:“古襄平县,汉置,魏晋因之,
后入高丽,而县名遂废。相传城西北隅明左右后三卫治即其地。”——辽阳人自己也不
承认古襄平县在今辽阳,而在明左右后三卫治,即辽中、台安。
对上述所引明清史料,刘、崔两位先生没有认真查核研究,搞清其含义,因此有不
少误解之处。而且他们将明清(后代人“史证”)记载的错误的说法和正确的说法混淆
,根本没有注重到其中的矛盾。比如引用的《盛京通志》即说“铁岭本襄平县地”,又
说“襄平故县在辽阳州北”,辽阳北距铁岭一百二十五公里,中间相隔沈阳,根本不可
能在一处,完全是自相矛盾。
这里让我们对明清记载一一分析之。为了叙述方便,让我们先看看清代的史料:
1.清《盛京通志·古迹》确实有关于“铁岭本襄平县地”一类的记载, 但该书《
古迹》部分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摘抄古籍上的文字。经过对比,可以看出是照抄《辽史
》和《金史》的错误记载。其实,《盛京通志》也不相信《辽史·地理志》,批评说:
“《辽史》所志沿革,多附会穿凿。如以显州为渤海显德府、辽州为唐辽城之类,舛
谬不可枚举。”[12](卷一百一叶三)“《辽志》以辽州(即今辽宾)有东平之名,
遂谓即渤海东平府。又因州名为辽,遂谓即唐时辽城、新城,皆误。”[12](卷一百
一叶三)可见,《盛京通志》也并不认可辽、金史书的记载。
而《盛京通志》根据自己的考证,也是将辽阳看作古襄平城。 该书在《奉天府州
县历代建制沿革表》之《辽阳州表》中,依时代前后所列沿革为“汉,辽东郡,襄平县
,郡治”“三国魏,平州,辽东郡,襄平县,魏时兼置东夷校尉治此”“晋,平州,辽
东郡,襄平县,(辽东)国治。”[12](卷二十三叶八)而《铁岭县表》中仅记为“
挹娄国地”,没有一字涉及古襄平。可见《盛京通志》也认为两汉至魏晋的襄平城就是
清代的辽阳州城,即今天的辽阳,与铁岭毫无关系。
《盛京通志》卷五还记载有康熙《巡幸辽阳》诗,诗中写道:“欲问襄平旧郛郭,
千年华表鹤翱翔。”[12](卷五叶三十六)诗中康熙也是在辽阳寻找“襄平旧郛郭”
,而不是在铁岭。可见康熙也认为古襄平的旧城郭就在今辽阳城。
2.更为清楚的是《盛京通志》卷二十三《历代建制沿革考》中对“辽阳州”历史沿
革的考证:
汉:辽东郡襄平县,属辽东;
三国魏:辽东郡治。魏置东夷校尉,治襄平县,省辽阳县;
晋:改辽东郡为国,治襄平县;
南北朝后魏:襄平,郡治,后入高丽国;
隋:高丽地;
唐:安东都护府。初置于平壤,上元三年徙辽东故城(指襄平城),仪凤二年徙新
城,开元初废;
辽:东京辽阳府。初置东平郡,天显三年升为南京,十三年改名东京,置府,治辽
阳县;
金:东京路辽阳府。辽阳、鹤野、宜丰、石城四县属焉;
元:辽阳路。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二十五年改为辽阳路等处行中书省治, 辖
七路一府十三州十县。以鹤野县省入辽阳,为路治,领辽阳一县,盖、懿二州;
明:定辽中、左、右、前、后卫治,洪武中置,并为辽东指挥使司治。东宁卫、安
闲州皆治焉。又有中左千户所,左、右、前、后四千户所;
本朝:顺治十年设辽阳府,辖辽阳、海城二县。十四年省辽阳府, 以沈阳为奉天
府,置府尹。康熙四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属奉天府。[12](卷二十三叶二十六)
以上就是《盛京通志》对辽阳地理沿革的考证。而《盛京通志·历代建置沿革考》
对“铁岭县”的考证结论是:
汉:挹娄国地;
隋:越喜国地;
唐:富州。渤海大贺氏取越喜国地,改富州,属怀远府;
辽:银州富国军,太祖置,治延津县,兼领新兴、永平二县,属东京道。又兴州中
兴军、双州保安军、贵德州宁远军、贵德县,俱属东京道;
金:新兴县。皇统三年废州,省延津二县入新兴,徙新兴治属咸平府。又挹娄、双
城县俱属富州,奉宗时废双城县;
元:省,仍隶咸平府;
明:铁岭卫。古有铁岭城,在卫治东南五百里,地接高丽界。 洪武二十一年置卫
于此。二十六年徙置州地,仍名铁岭卫,领中、左、右三千户所,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按:辽东无嚚州,当即银州);
本朝:康熙三年改设铁岭县,隶奉天府。[12](卷二十三叶二十九)
由此,《盛京通志》的意思应该真相大白了。
3.明代的《辽东志》、《全辽志》都记载:“襄平城,今定辽左、右、 后三卫治
”,李奉佐和刘、崔先生考证“定辽左右后三卫治”是今之辽中、台安县地,因此认为
襄平故城不在辽阳城内。
“三卫治”之“治”字,是指政府机关和军事指挥机关的所在地。 而这“三卫治
”,皆在辽阳(都司)城内。《全辽志》卷一《图考·辽阳城》记载:“定辽左卫:都
司治西南;定辽右卫:都司治西;”“定辽后卫:都司治西北。”[13](P501 )《
辽东志》所附《辽东都司治卫山川地理图》及《全辽志》所附《辽阳镇城图》中的“辽
阳城图”内,可以清楚看到这“三卫治”在城内的位置(按:《全辽志》附图将城西南
的“左卫”误为“右卫”,致使有两个“右卫”,可参看《辽东志》之图)。
《也论》中关于《辽东志》、《全辽志》中古襄平城的引文没有引全, 《辽东志
》卷一《地理志·古迹》、《全辽志》卷四《古迹》记载的全文是:“襄平城:辽阳城
西北隅,今定辽左右后三卫治;高丽城:在辽阳城东南隅,今定辽中卫治;渤海城:在
辽阳城东北隅,今定辽前卫治;女直城:在辽阳城北,今东宁卫治。以上四城今并为辽
阳一城。”[14](P367)既然说古之襄平城、高丽城、渤海城、女直城“今并为辽阳
一城”,正说明明代的《辽东志》及《全辽志》所记载的古襄平城,就在辽阳城内,并
非“在今辽中、台安县境”。
还有更为明确的记载。明《辽东志》卷一《郡名》下载:“襄平:汉城名, 即今
辽阳。”[14](P354)
如此,我们也就明白了,清代的《辽阳州志》卷二十《古迹》“古襄平, ……相
传城西北隅明左右后三卫治,即其地”的意思是“三卫治即其地”者,“即辽阳城之地
”也!并不是如刘、崔所认为的“辽阳人自己也不承认古襄平县在今辽阳”,清代《辽
阳州志》的作者杨镳(是河南洛阳人,并不是辽阳人)所明确记载的,正是“古襄平城
即辽阳城之地”。
曹雪芹的祖先曹世选及曹振彦本人是怎么看这一问题的? 闻名的《辽阳三碑》之
一天聪四年的《重建玉皇庙碑》,碑阴有曹振彦的题名。该碑文第一句话就是“昔襄平
西关门外,不越数趾,有玉皇庙焉”[2](P13),十分明确地将辽阳称为“昔襄平”
。曹振彦即使是一介武夫,也应懂得辽阳古称襄平。而明清时代将辽阳当古襄平的例子
很多,如《奉天通志·金石志》所载出土碑记中,明天顺六年《明首山重兴文殊庙碑》
:“夫首山,去襄平郡西一十五里”(首山在今辽阳南十五华里);[15](P5593 )
明成化七年“发现于辽阳东京城”的《武略将军副千户马公墓志铭》:“嗣子裕从治,
命择地襄平城东代水河石嘴山祖兆之原而葬。”[15](P5596)《奉天通志》的按语
说“所称代水,即今太子河”(太子河、 石嘴山皆在今辽阳以东);[15](P5596
)明隆庆五年《新建龙泉寺后堂碑记》:“都司后学古襄平云台金良乡撰文,”“千山
,辽左名山胜地也。距襄平南五十里许。”(千山在辽阳西南约六十华里,为辽宁闻名
名胜)[15](P5647)
可见明代至清代“当时人”,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史家学者, 都是将辽阳看作古
襄平城的。作为明末清初人的曹世选、曹振彦也应该和当时人通行的看法一样,将辽阳
看作古襄平!所以,他们在以后的任职中报籍“襄平”,顺治十三年《重修大同镇城碑
记》中记载为“襄平曹公讳振彦”。[16](P12)
李奉佐先生一直说:“在汉代至明清两千余年的史书记载中, 不见今辽阳为襄平
古城的记载,现代的论著中也不见有人出示力证。仅见明清之际的文士的游记及修撰的
碑文中有称辽阳为‘襄平’者。”“文士谓今辽阳为襄平,非史家考证的结论,不足以
为证。”[17](P105)从我们前面所考察过的一系列古代史籍的记载看,这种说法不
符合事实。《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唐书》、《
资治通鉴》、《水经注》、明之《辽东志》、《全辽志》及清《盛京通志》等正史及官
修志书的记载,皆为证实今辽阳为古襄平的“力证”。甚至应该说是确凿无疑的“铁证
”,并非仅是“文士的游记、碑记”,而是“史家”的确凿无疑的记载和考证。
综上所述,今辽阳即秦、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古襄平城所在, 历史记
载从两汉一直延续到明、清,可说是缕缕不绝、无可怀疑。《也论》一文运用史料有误
,李奉佐先生的“曹雪芹祖籍铁岭说”无论“旧说”、“新证”至今亦难以成立。笔者
先后撰《曹雪芹祖籍襄平考辨》、《铁岭凡河腰堡绝非曹雪芹祖籍》二文与之商榷(分
别载于《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2辑和2003年第2辑)。本文未论及的问题,读者可以参
看上述两篇拙文。
注释:
①参见2001年全国《红楼梦》文化(铁岭)研讨会交流论文,李奉佐、刘力群所著
《辽东两处襄平考》。
②同①。
③参见2001年全国《红楼梦》文化(铁岭)研讨会交流论文,李奉佐、刘力群所著
《辽东两处襄平考》。
【参考文献】
[1]李奉佐.曹雪芹祖籍铁岭考[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2]冯其庸,杨立宪主编.曹雪芹祖籍在辽阳[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3]冯其庸.曹雪芹家世新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4][汉]班固.汉书(影印《二十五史》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1986.
[5][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中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6][唐]房玄龄.晋书(影印《二十五史》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1986.
[7][晋]陈寿.三国志(影印《二十五史》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1986.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影印[元]胡三省音注本)[M].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
[9][清]杨镳.辽阳州志(影印《辽海丛书》第二册)[M]. 沈阳:辽沈书
社,1984.
[10]人民日报出版社.辽海春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11][元]脱脱等.辽史·地理志(影印《二十五史》版)[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12][清]阿桂,刘谨之.盛京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明]李辅等.全辽志(影印《辽海丛书》第一册)[M].沈阳:辽沈书
社,1984.
[14][明]毕恭等.辽东志(影印《辽海丛书》第一册)[M].沈阳:辽沈书
社,1984.
[15]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等.奉天通志(影印本)[M].沈阳:沈阳古籍
书店,1982.
[16]邹玉义.《重修大同镇城碑记》考辨[J].北京:红楼梦学刊,2003,(2
).
[17]李奉佐,金鑫.曹雪芹家世新证[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原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 期
c*********1
发帖数: 4623
2
你可真行呀,这么长,直接PASS
1 (共1页)
进入NorthEa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辽宁名城(1):古老持重的沈阳、年轻美丽的沈阳东北老乡最新名单U3(update 3/03/2006)
[转载] 北京话里的满语ZZ东北老乡最新名单(update 4/15/2006)
[合集] 关于辽东的一些JARGON最新老乡名单(updated by 03/29/07)
曹雪芹的老家在哪里—————— 辽宁辽阳说 (转载)刚来就提意见
辽宁名城(3): 辽阳历史文化名城展新姿身在美国东北,我这个沈阳人也出来冒个泡~~
东北无文人? 但关东有文人。辽阳人来打个招呼
辽宁名景(5): 本溪旅游业方兴未艾辽阳的也出来冒个泡
东北老乡最新名单U2(update 2/28/2006)拜码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襄平话题: 辽阳话题: 辽东话题: 记载话题: 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