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arenting版 - 常春藤大学的华裔学生为何心理压力大(ZT)
相关主题
个体的全面性,整体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的功利性多次提醒: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上滕校的真正秘诀。。。美国人怎么这么累
是不是没有女孩兴趣班没有音乐的?[BSSD] 女儿被老师批评,但我们给了她表扬。
三岁娃娃周末可以有哪些活动?选择————3岁还是4岁上preschool?
孩子去daycare是必须的吗?适应变化是一种心态
新时代的孩子是这样养成的人生完整了,头次看到这么多牛*的学钢琴言论,父母版V5
中国女人之哄 (转载)看完Rodger 自序唏嘘不已
关于睡觉的一点经验总结怎样让女儿变得自信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学生话题: 常春藤话题: 孩子话题: 大学话题: 父母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n
发帖数: 2449
1
大学生面临四大心理挑战
所有的大学生(包括常春藤大学学生),都会在大学阶段面临四大心理挑战,也即四道
需要学生们跨越的坎。
第一,告别父母。学生离开家庭,住进学校宿舍,首先要完成的就是与父母、家庭的情
感脱离(Emotional Separation)。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渐渐变得独立,培养自己的
社交能力,认识更多的人。
第二,职业选择。很多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职业可能,如何选择,就需要考虑三方
面因素,即自己的兴趣(Interest)、自己的才华(Gift)以及不能忽视的生活现状(
Reality),结合了这三个因素的职业选择是最成功的。
第三,情感需求。大学生阶段是谈恋爱的季节,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与同龄人建立亲密
关系,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如何处理好情感关系,是大学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
第四,自我认知。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交、探索和人生经历来给自己定位,了解自己
是什么样的人,属于什么样的社交圈,能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令人又爱又恨的常春藤
“追太阳的人”与“自助餐文化”
常春藤大学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常春藤的学生,相比其他学校的学生会有更大的压力?
刘医师解读,常春藤大学的优点在于其丰富的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在常春
藤学校,“多样性”被更多地强调。学校面向世界各地、各族裔招生,学生中各个阶层
、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才华的人都有,充分追求校园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在如此多元的
环境中,如果学生善用资源,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比较,找到自己的定位和
人生之路,这是常春藤大学设计学校构架的理念。相比之下,州立大学则更多地招收本
地学生,主要以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为主,因此学生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可为什么常春藤大学多样化的环境,会给华裔学生带来压力呢?
这是因为华裔学生常常在做“追太阳的人”。在多样化的环境中,行行出状元,如果不
是抱着肯定、接受他人优点的态度,而是总想着在各个方面争第一,就会迷失自己的道
路,只想着如何超越别人的优点。这样做无疑成了“追太阳的人”,最后精疲力尽,无
法真正发挥自己的特长,还产生自己样样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中国人一直推崇的是“勤能补拙”的文化,认为只要肯在一方面足够努力,就能够有所
成就;而西方社会则尊重“自然”,认为孩子有其天生的才赋,应该发现并且予以培养
。西方社会这种思想在常春藤大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接触不同的文化、活动,
找到自己的长处并且发展自己的优势,并且用自己的才能贡献社会以实现价值。这一文
化差异,需要入读常春藤的学生和家长们在思维上有一个转型——找到孩子的天赋,而
不是样样和别人比。
刘医师更将美国的常春藤大学文化比喻为“自助餐文化”。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资
源,就像自助餐厅里摆满了不同料理,但是却不会有人端到你的面前,你必须自己去挑
选、尝试自己喜欢的菜肴。比如,学校的教授们不会来找学生,要求他参加某一项目,
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可是很多亚裔孩子却不懂,埋头只吃
炒饭,看到别的孩子吃奶酪、吃汉堡就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孤独。这是源自于亚裔
人群的求同心理,对于不同的事物缺乏包容(Tolerance),这些文化上的因素对许多
亚裔学生构成了社交挑战。
从案例解读移民综合症
很多进入常春藤大学的少数族裔学生或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受到心灵冲击,常
常感到焦虑,这样的情绪也感染了家里的父母长辈。“什么都不要管,只要把学习搞好
”也是华人父母常常说的一句话。这种文化的差异,和华裔家庭对于成功的单一标准,
让学生在大学中无法完成或顺利地认知大学生的四大心理挑战,可以说是一种移民综合
症。
刘医师从几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华裔学生,他的父亲毕业自中国大陆最顶尖的大学,后在美担任教授。父亲从小
就给孩子设立了目标:要进入顶尖的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孩子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根据
这个人生目标来规划,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尝试不同的选择。他不浪费一分钟的学习、科
研、参加活动和比赛,什么都要求比别人好,最终进入顶尖大学。但是一住进宿舍就产
生了问题,他没有经历与父母的情感分离,还是有事就打电话问父母;他的室友来自不
同的种族、文化,这也令他感到困惑,不懂得怎么描述自己和表达自己,自我认知出现
了问题;同时,由于父母预先设定的进入医学院的计划,阻碍了他进一步探索大学所提
供的各种职业选择,并且对自己既定的人生之路感到消极。就这样,这个学生的学习成
绩大受影响,毕业后找工作也出现了困难。
还有一个华裔学生,父母在美国属于工薪阶层,从孩子小时候就全力以赴供养她进入顶
尖大学。她也是因为受不了宿舍的室友:有一名黑人室友学习不好,但是体育很棒;另
一个室友社交能力很强,组织很多俱乐部和筹款活动,同时成绩也很好。这个华裔学生
看到自己的室友非常轻松地可以做好很多事情,感到自己什么也不行,同时,室友们天
差地别的作息时间也让这个学生每天无法正常地休息。家长们在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即
找到校方要求换宿舍,而不是采用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在孩子因为面对学校的多样性而
产生困惑时,家长没有鼓励孩子正视和接受多样性,而是选择切断多样性的来源,为孩
子努力争取单人宿舍。在那之后,情况变得更糟,这名学生开始每天看电视,学习成绩
下滑,最后被学校警告。万般无奈之下,父母们才找到了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另外,有一个印度学生的例子。他在常春藤学校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发现自己对
数学不感兴趣,也觉得自己在学校很孤独,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他来找刘医师寻求心
理谘询帮助。基于他的兴趣、才华和现实,经过不断的探索,这位学生最后在毕业之后
找到了一份在联邦政府的金融部门的工作,他不必每天面对数学,但是可以将自己的才
华用于工作,这让他相比周围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大的优势。而他工作后,也开始接触印
度裔社团,让在美国长大的他了解到自己的文化和背景,并且同时给年轻人讲授数学课
,这些活动经历让他有了归属感,找到了自己的社交网络。这是一个在自我认知和职业
选择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如何走出心理误区
如何让这些优秀的华人孩子走出心理误区,在大学乃至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成功,这是很
多父母所关注的话题。
首先,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很多华人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与父
母的渐渐脱离这一过程。父母为孩子规划了一切,孩子们只是遵照着按部就班地执行,
很多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大学后还是经常到学校洗衣送饭,这些都让孩子没有独立能力,
事事依赖父母。孩子有了什么问题就马上找父母,而不是询问学校老师或同学。这都将
妨碍孩子自由地探索大学的多样性、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群沟通
和交流。
了解常春藤大学设置的理念。进入常春藤大学并不是万事大吉,而是全新挑战的开始。
学生们应该对常春藤大学多样化的环境有所准备,并且在学习生活中了解到大学期间的
四大挑战,充分运用学校多样化的资源找到自己的职业、情感和社交归属。
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采用强加的做法。很多孩子在学校出现
了问题,父母就立即公式化地下结论。比如,孩子和室友处不好,家长就会立即找到学
校要求换宿舍。而不是和孩子坐下来,看看孩子的心病在哪里,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向
学校、老师谘询一下,看是否其他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刘医师说,
家长和老师、学校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探讨如何教育好孩子。
如果孩子有心理障碍,千万不要碍于面子不看心理医生。心理谘询在西方社会被普遍接
受,很多犹太家庭经常带着孩子拜访心理医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解决一些问题,比如
他们连孩子初来例假时也会带着孩子见心理医生,了解应该注意的事项。对于华裔家庭
来说,身处美国这样一个文化不同的国度,常常谘询心理医生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正视
“移民综合症”。
1 (共1页)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怎样让女儿变得自信孩子去daycare是必须的吗?
纠结 - 应该让孩子按时上kindergarten还是等一年?新时代的孩子是这样养成的
学习成绩和social能力是不是交叉干扰呢?中国女人之哄 (转载)
孩子胆小怕事怎样应对才有效(转载)关于睡觉的一点经验总结
个体的全面性,整体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的功利性多次提醒: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上滕校的真正秘诀。。。美国人怎么这么累
是不是没有女孩兴趣班没有音乐的?[BSSD] 女儿被老师批评,但我们给了她表扬。
三岁娃娃周末可以有哪些活动?选择————3岁还是4岁上preschool?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学生话题: 常春藤话题: 孩子话题: 大学话题: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