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从制造业、IT服务业到研发——外包发展(转载)
相关主题
美国企业向内看:“乡村外包”模式的诞生 zz共青城官方:赛龙已停产四年 仅江西省内负债7.36
中国公司继续在美投资建厂 (转载)转个帖给大家,告诉你们为什么中国物价高工资低
招聘!!美国欲重拾制造成本优势 企业正从中国回迁本土(zhuan)
海归就是虚拟的美国人为什么美国人不干粗活?
试图海归,试了半年,想归不容易代发一个国内高校的工作岗位: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
要是找工作就别归了清华大学未来芯片高精尖中心招聘启事
谁来打这个美女的假unidentified_title
中国最缺也是未来最容易成功的海归人才---国际营销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外包话题: 公司话题: 印度话题: 研发话题: 美国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e
发帖数: 10135
1
外包始于上个世纪初叶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时期。制造厂商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
将产品部分零部件外包给供应商制作,结果导致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整
体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80年代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后勤组织的改进,外包向低
工资邻国延伸。90年代以来,西方制造厂商纷纷舍近求远,中国成为主要承包国家,被
称为“世界工厂”。
90年代IT普及应用,兴起IT服务业,IT产业的重心也由硬件向软件转移。随着网络技术
的发展和通信成本急剧下降,在世纪之交远程IT服务业应运而生,其效益大大超过制造
业外包。印度由于拥有大量掌握英.语的人员和IT人才,并且同英语国家有着天然的文
化联系,它在美、英I丁服务业的外包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外包大大推动了印度IT产业
,尤其是软件的发展。中国在远程IT服务业承包中落后于印度,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软件
产业过于分散,对世界大企业缺乏吸引力。但外包也使印度的IT产业受制于西方企业,
阻滞创新水平的提高。
研发外包是IT服务业外包的升级,是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现在电子产品有相当大的比
例是由亚洲低工资国家(地区)设计和制造的,但却以大牌公司的商标上市。西方企业研
发外包正由电子部门向其他领域扩展,反映了它们的创新模式正在进行重大变革。大企
业研发机构已由过去从基础研究到新产品原型研制无所不包转变为侧重高端应用研发。
基础研究转交给大学,大量一般性的研发项目外包给亚洲低工资国家(地区),科技人员
人数正随之下降,这样既可降低企业成本,又突出了研发重点。现在创新正向组建以西
方大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全球研发网络的方向发展。企业创新成败将不完全取决于自身,
只有善于组织和调度全球范围的科技力量,并且同用户保持密切联系,方能成为赢家。
外包虽然带来多方效益,但却同时产生加剧失业的明显负面后果,因而被指责为“工作
岗位的出口”。人们对失业的恐惧心理反应往往压倒外包的经济效益。外包的成效同再
就业机制有着紧密关系。美国拥有劳工市场灵活性的突出优势,表现为工作岗位的消失
与创立交替出现,每次交替都导致技术更新和经济的发展。欧洲大陆和日本在这方面远
逊于美国,这是它们外包规模落后于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外包由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由蓝领工作发展到白领工作
1.制造业外包由国内向国外延伸
外包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有它的历史必然性。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率先将流水
装配线引入到T型小轿车制造,标志着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时期的开始。其
特点是生产组织日趋复杂化,整个生产程序被分解为设计、部件制造、组装等阶段。以
后工业生产虽然向海外扩展,但在海外与在国内的生产方式雷同,也都是就地生产与销
售,这就是说产品品牌已全球化了,但生产方式并未改变,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只是为了
利用当地的原料和人力资源,占据那里的市场。随着工业生产分工日益细密,尤其是部
件制造标准化,公司把一部分部件制造分包给外厂,如汽车的电气系统、制动装置、变
速箱等。部件供应商又将一部分零件再转包出去,于是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断
提高,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从整体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和后勤技术与组织工作的改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制造厂
商把外包移向劳动力成本低的邻近国家,如美国向墨西哥,西欧向捷克、波兰,日本、
韩国(译按:由于经合会接受韩国为其成员国,它随之跻身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入90
年代后,外包出现舍近求远的潮流,欧洲的飞利浦、西门子、诺基亚,美国的通用电气
、摩托罗拉,日本的大电子公司都纷纷把部分制造任务外包给中国。估计现在外企在中
国共建造大约6万家工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由于产品成本低,中国的出口额飚
升。
2.白领工作也开始向低工资国家转移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普及应用IT。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领域,IT经费占据企
业成本开支相当大的部分。专业的IT服务业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成为许多IT公司的主业
。众所周知,IBM原本主要是计算机硬件大制造厂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它在
90年代初进行经营战略调整,改组为以IT服务业为主的大公司,从而使它从衰退中得到
振兴。与此同时,IT产业结构本身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企业客户对 IT需求的格
局出现由以硬件为主发展到以软件为主的转变。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统计,1993—
2001年期间,企业用于软件的经费每年增长 12.5%,增速相当于硬件的近1倍。在整个
企业IT经费中,软件由占 58%上升到69%。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硬件制作已作为
制造业逐渐转移到低工资国家进行外包而降低了成本。
市场需求的需要,导致IT服务业外包产业的产生,即“事务处理外包”(BPO)产业。这
种新产业首先发迹于美国。如第一数据公司(FDC)专营信用卡业务,它为1400家信用卡
发行公司发放4.17亿张信用卡,雇员达3万人之多,但它却鲜为各银行客户所知晓。随
着信息网络的发展,IT服务业外包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研究、人力资源管理、
债务托收、审计以及法律事务、保险承销、软件编制等都可以外包,这有助于企业提高
效率,降低成本。
随着因特网采用开放式通信标准,电信宽带充分供应和通信成本的急剧下降,许多IT服
务业务都可以实现远程外包,把大量白领工作向低工资国家转移。由于计算机网络没有
时空限制,BPO比制造业外包更容易打破地理限制,正如专家所强调的那样,IT服务业
最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白领工作外包发展极为迅速。根据美国麦克金赛咨询公司的
统计,当前已有16%的IT服务业实现远程外包。IBM估计,世界大公司已把8%的企业管理
任务外包。另据2005年年初美国杜克大学富夸商学院和阿奇咨询公司联合调查报告预测
,美国计划将81%的研究工作,55%的工程任务和75%的人力资源管理向海外转移。
3.BPO产业与制造业外包的差异
远程IT服务业外包的实际效益要比制造业外包更加明显,根本原因是信息传递要比物质
运输便捷得多,成本便宜得多,西方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畴内广泛利用全球的廉价智力
资源。 日本丰田公司在美国芝加哥生产小轿车,就地开拓市场,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
竞争。小轿车的核心部件 V6发动机由日本的名古屋海运到芝加哥需要25—27天,为此
丰田在芝加哥的组装工厂不得不库存大批发动机,从而积压一大笔资金。远程信息传输
完全无此负担。但是信息业务外包也存在许多特殊障碍,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
外包手续繁琐。制造厂商外包只需按订货单验收产品付款即可,而BPO则是一个持续过
程,双方必须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纠纷。为了建立和谐的
合作关系和相互信任,还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另一障碍是远程信息处理不像工厂制
作零部件那样固定、规范,没有现场指导很容易出现偏差,影响工作的进程。因此,这
类外包一般采取两个步骤施行。首先在公司近距离的本国供应商试行,经过实践有了准
则和技术标准后再移向国外。
二、印度执IT服务业外包牛耳
1.外包推动印度软件产业迅猛发展
外包是印度IT产业,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晚期,
德州仪表、摩托罗拉等美国IT大公司到印度物色IT人才,并且开始在印度,主要是班加
罗尔市设立附属机构,印度受此影响开始重视IT产业。但总体来说,印度IT产业起步较
晚。据印度IT产业组织NASSCOM反映,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印度全国只有4—5台IBM大
型主机。
印度IT产业腾飞始于世纪之交的"Y2K危机”。当时软件编码都以2位数码标识年份,以
节约存储设备空间。但是进入2000年,“’00”可能被误读为1900年,这将对计算机系
统造成极大的破坏。修改年份编码,需要大批软件人员。西方计算机公司和各大企业用
户人手不足,无力承办,最后转包给印度 IT公司,它们从此名声大振,为世界大企业
承包愈来愈多的软件编制和数据处理业务,并且形成独立的“事务处理外包”(BPO)产
业。印度BPO的70%销售收入来自外国数据处理中心,20%是低端编程,10%是高端信息处
理工作。2004年印度整个IT产业的销售收入为 160多亿美元,其中3/4是出口,预计到
2008年可达到500亿美元,其中 BPO产业可达220—240亿美元。
2.印度IT产业的优势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优势。印度有大批人员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其数量远远
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官方的统计反映,它每年可培养25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有1
/4到1/2具有从事BPO的技能。印度每年可培养30万IT工程师,但质量参差不齐,高水
平的有3—4万,多被印度和美国IT大公司抢走。印度白领的工资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二
是文化优势。印度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同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有
利于软件业务上同美、英的合作。印度承包的IT业务80— 90%来自英美,其中主要是美
国。美国企业的IT业务外包中,印度占到 69%。欧洲大陆国家对印度白领明显缺乏吸引
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由于n工程师数量不足,也像美国那样推出专用于引入IT
人才的签证(即H— 1B)计划。但是来到德国的印度人不愿学习德语,而且对德国始终有
陌生感,最后大部分回国。而去美国学习或工作的印度人却都愿长期留在那里。
3.印度承包IT服务业的利弊和发展前景
当前IT产业从技术含量方面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硬件制造。由于它有
通用标准的规定,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这种产品大部分已降格为普通商品,主要由亚
洲国家(地区)承包生产。顶层是为特定客户设计专用软件和提供专门服务,主要着眼于
提高大企业效率和提供咨询。西方IT大企业,主要是美国牢控这一领域的业务。中间层
次是可普遍应用的IT服务业和低端编程。印度把它的IT产业定位于这个层次的业务。所
需要开发的软件重复性劳动较多,并有严格的规则,创意性较低,难度不高。西方IT公
司为了合理使用人力,降低成本,集中力量开发高端专用软件,已把大部分这类业务外
移,印度IT公司是主要承包商,当前它占到海外低成本IT服务业市场份额的88%。
印度大力开展IT服务业承包,在经济上可以较快得到收益,为大批知识分子创造就业机
会,且工资较高(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经营者风险较小。同时承包IT业务可以获得经
营IT企业的经验与信心,培养下一代技术企业家。
但作为承包供应商也有明显的缺陷。最突出的是阻滞技术创新。印度IT大公司Infosys
曾为美国银行、制造厂商设计、开发和维护软件,并享有有关技术的知识产权。该公司
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转产,充当西方大公司IT服务业的承包商。从2001年起年销售收
入增长率达30— 40%,但是它所开发的软件知识产权大部分归客户所有。
美国分析家指出,印度在硅谷有很多技术公司的创建人、首席技术官 (CTO)、风险资本
家以及高水平的工程师。但是印度人在本国都未能建立起足以令人自豪的技术创新部门
。其原因有二。一是大批优秀人才仍然恋栈美、欧,不愿回国效力;二是过度投入外包
,没有力量开发自己可供内外销售的并享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这是更重要的原因。
承包能够锻炼企业管理人才,但却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因为印度IT公司承包
的项目都是编制低端软件。外国公司搞外包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着眼于
优化企业的管理。它们为了利用穷国的廉价劳动力,宁愿应用落后的技术。比如印度IT
大公司Wipro为一家美国公司承包某项任务,需要聘用100名印度技术人员,美国公司要
为每人支付 6000美元的技术特许费。美国公司为节省这笔开支,原拟编制能使这项任
务实现自动化的软件,但最后决定改为增聘10名印度人员,这比实现自动化更能够降低
成本。印度公司在承包中为了适应美国客户的需求,必须派遣大批技术人员到美国培训
,但现在美国严控专供有技术专长移民使用的H—1B签证数额(6.5 万),它们不得不引
进美国专家,年薪高达20— 30万美元。
当前印度公司承包工作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低端软件正在试行标准化,以便大批量产出
和大幅度降低成本,从而使这类软件也将降格为普通商品。美国的 People Soft和德国
的SAP两家大软件公司为此作了大量准备工作。现在各类应用软件品种数量极为庞大,
而且各公司之间的产品相互重叠。仅IBM就有1.7万种,它自认可压缩到1万种。如果低
端软件实现标准化,西方大IT大公司经营的软件必将做重大的调整,印度n公司将要受
到冲击。因为标准化必将降低印度公司的收益,而且由于标准化使承包工作简化,承包
商也必将扩大范围,印度将面临多国的竞争。不过也有评论家指出,软件编制实现标准
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印度软件产业升级问题。印度非常想把IT服务业向顶层发
展,为西方大公司特定任务开发专用软件。印度自恃有雄厚的人力,极盼打入高端软件
市场,同西方大公司竞争。但是印度软件产业升级面临两个困难:一是受技术水平限制
,需要聘用西方专家,但代价太高;二是高端软件市场很难挤进,如IBM已同大企业客
户有着几十年的合作历史,印度不可能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拆散。有评论家指出,如果印
度公司硬要挤进去,它们一定要把老本输个精光。
4.中国IT服务业外包落后于印度的原因
当前西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外包大致形成这样的格局:制造业主要由中国承包,
IT服务业由主要由印度承包。中国的IT产业也在迅猛发展之中,自 1997年以来,它的
IT产业销售额年增长率高达40%以上。美国加特纳研究公司曾在2002年预言,到2007年
中国的IT产业规模将与印度不相上下。但最近美国的分析家却认为五年之内中国难以弥
合同印度的差距。中国主要是在计算机软件上落后于印度。美国麦克金赛咨询公司指出
,中印之间软件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经营规模悬殊太大。印度以经营软件为主的头十家
大IT企业都是雇员在3万人以上,它们的销售收入超过市场份额的45%。中国的IT产业严
重分散,它的头十家大 IT公司只占到20%的市场份额,其余80%的份额由近8000家小公
司分摊,大部分雇员不到50名。美国分析家把中印公司规模的对比形容为苹果与荔枝体
积之差。由于中国公司规模小,不可能像印度大公司那样对西方公司有吸引力。小公司
由于人员少,不利于力量调剂,资金不足,难以支持长期项目,也无力开展人员培训。
中国必须经过并购来扩大其IT经营规模,否则只能坐等外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分公司,这
虽然比本国公司成熟的速度快得多,但却无助于中国本国IT产业的壮大。另外,印度的
软件是外向型,以为美、英大公司服务为主。2004年它的软件销售收入为127亿美元,
70%是外包所得。同年中国的软件销售收入为 68亿美元,外包仅占10%,而且其中70%是
面向日本公司,这样中国的软件承包业务只能同一个缺乏活力的经济体搭伙,难有作为。
但有的美国分析家认为今后5年中国的盯服务业将会改观,其根据是中国培养的IT工程
师多于印度。欧洲IT服务大公司Atos OriSin正是由于中国人才条件优于印度而对中国
更感兴趣。
三、研发外包——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1.电子产品设计一马当先
研发外包又称创新外包,是IT服务业外包的升级。近年来电子产品创新模式出现明显的
变化。层出不尽的新产品虽然刻印着大牌公司的商标,但其中有许多是由亚洲匿名的公
司按照西方大公司提出的规格设计的。这类承包商被称为“原始设计制造厂商”(ODM)
,集产品设计与制造于一身。当前由ODM设计和制造的电子产品在市场所占份额是:个
人数据助理(PDA)占70%,笔记本电脑占65%,数码相机占30%,移动电话占20%。现在台
湾的ODM在电脑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的Quanta公司在2005年将为各大电脑公司设计
和制造1600万台笔记本电脑。
各大IT公司外包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戴尔公司把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完全撒手,全部由承
包商代办。惠普公司是提供关键技术,与ODM共同开发从服务器到打印机等新产品。摩
托罗拉严格控制高端手机设计,不容外界介入,低端产品设计则全部外包。苹果公司的
iPod音乐播放机后背刻印“由加州的苹果(公司)设计,在中国组装”的字样,以维护自
己的创新声誉。
电子产品设计外包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设计工作日益简化。早在上个世纪90
年代,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与英特尔的微处理器组成 Wintel体制,电脑设计即已
实行标准化。同时各种电子器件的核心电路板也越来越简单,因为器件的主要功能都已
植入到芯片上,技术难题基本上已由半导体制造厂商通过开发各种新型芯片得到解决。
第二,电子产品更新快,寿命周期短,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要控制市场阵地,公司必须
同时推出从低端到高端多种型号的产品。如手机已成为时尚物品,如果公司错误地估计
未来一年的市场走向,就要陷于被动,导致严重亏损,或者本来是畅销的产品,可能在
数月之内成为便宜货。为此公司必须储备多种设计方案,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随时抛
出最切合需要的款式,以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利用外界研发资源,加大产品设计力度,
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2.亚洲成为承包西方大公司研发的主力军
“数码革命”促使新产品的设计突出软件的开发。美国罗契斯特技术研究所公共政策教
授罗尼尔·希拉指出,从小轿车到手机、电烤箱,要提高其附加值,主要靠产品配置软
件来实现。印度由于在事务处理外包 (BPO)产业和软件产业已有相当基础,它理所当然
地成为承包研发的主力。设在班加罗尔市的印度各IT大公司正为西方大电子公司开发测
试其产品的软件。而且它们承包的研发任务已超出IT领域。如通用汽车公司在班市开设
了海外第一家研究实验室。波音公司同印度HCL技术公司共同开发用于新型客机7E7的导
航、着陆装置和驾驶舱控制器。同时美国IT企业进一步扩大在印度的研发规模或新建研
发机构。如微软公司计划增聘数百名印度软件工程师,组建新的研究机构。 2004年英
特尔公司在印度招聘800名工程师,并将建造一座新的大厦。美国IT产业新秀Goode公司
在班市建立了研究中心。它计划在印度建立与在美国同等规模的科研队伍。甚至大名鼎
鼎的贝尔实验室也在班市建立了研究中心。另外,德国大软件公司SAP在班市设立了有
1400名计算机科技人员的实验室,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性的软件技术课题。该实验室所得
专利已占到SAP专利注册总数的10%。实验室负责人说,印度科技人员改变了SAP不重视
用英文编程的传统。评论家认为,由于印度IP公司承担了研发任务,班市“正在由硅谷
的远距离卫星城变成全球技术中心之一”。
印度IT产业组织NASSCOM估计,印度开发一个基本软件的成本是 200万美元,仅为美国
成本的40%。这种成本优势,使美国加特纳研究公司的分析师帕萨·伊叶加尔认为,在
2005—2006年期间,印度的研发承包可能发生“爆炸性发展”,从而使它的技术创新将
进入一个新的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西方公司也将从中找到培育创新的新路子。印度
HCL和 Wipro两家公司在2004年的研发承包收入分别为10亿美元,预计3年后将增加到80
亿美元。
西方公司同样非常重视中国的研发能力。现在已有200家世界大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
机构,其中有一些进行重大项目的研究。2005年初,微软公司提出扩大已有170名科研
人员的研究中心20%的计划。法国电信公司于2004年6月宣布在北京建立科研机构。美国
思科系统公司将于2006年初在中国建立有100名科研人员的研究中心。中国对西方公司
的吸引力除了由于中国拥有同印度一样的大批科技人员外,还在于中国可以为它们提供
庞大的消费市场。比如摩托罗拉公司利用中国的科技人员把该公司的A760移动电话改造
成中文版式,就地销售。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也非常活跃。它有7000名工程师,
分布在印度、新加坡、法国和乌克兰,为欧、美IT大公司设计软件、芯片、通信装置与
机械设备。它甚至以3000万美元并购加州一家公司,以便协助苹果公司设计电脑。台湾
在电脑硬件设计领域长期拥有主导地位。
3.西方大公司研发模式的变革及其背景
贝尔实验室是美国大技术企业研发模式的传统代表。其特点是研发范围包罗万象,从基
础科学研究到新产品原型开发,并且曾有过划时代的发明,如晶体管就是它的杰作之一
。西方大技术公司都设有类似的孵化器。这样的研发模式近20年来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企业实验室不再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这一任务已转交给大学。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它也
不是全部都包揽下来,有的转交给专业的研发公司,并且由国内发展到海外。业内人士
指出,大企业研发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组建和利用全球合作伙伴研发网络。以半导体开发
制造为例,研制网络大体由以下成份组成:美国的芯片制造厂商,台湾的工程师,印度
的软件开发商,以及中国的工厂。 IBM甚至提出这样的设想:由它提供研究实验室和以
它的1200名工程师为核心,组成全球性科研队伍,利用下一代技术,共同协助大企业客
户开发未来产品。 IBM认为,如果整个链条协调地运作起来,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效率
将会出现大跃进。
大企业新型的创新模式当然首先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产物,但研发模式的改变也有其具
体的背景。
企业都认识到创新对于提高竞争力的重大作用,千方百计从工厂、后勤、仓储等方面挤
压成本,增加研发经费。但是研发投入的增加有时并未产生实际效应,尤其不能在短期
内奏效。近年来一些大企业出现了研发预算在销售收入所占比例下降的趋势。在1999—
2004年期间,惠普由 6%下降到4%,思科系统由17%下降到14%,戴尔由1.5%下降到 0.7%
,摩托罗拉由11%下降到9.5%。把一部分研发任务外包给研发专业公司,尤其是外包给
具备条件的低工资国家,本公司突出高端研发任务,这对于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生产成
本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这一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一向以包揽移动电话全部
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其中甚至包括芯片)而自豪的诺基亚,也改变了观点,强调要分清
何者为核心技术,何者为外围技术,前者公司要牢控,后者可以外包。美国朗讯公司主
张公司要集中力量开发下一代技术,其它都可以外包,它认为这是“在恰当的时机把研
发资源用在恰当地方的灵活性”。惠普由于把硬件设计外包给台湾电子公司而缩短新产
品上市周期的60%。
4.研发外包的风险与缺陷和发展趋势
西方业内人士对研发全球化心存疑虑者不是少数。美国有影响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
(1EEE)主席拉尔夫·韦德鲁姆对于把研发基础逐渐移向海外忧心忡忡,担心“外包削弱
夺取竞争优势的创新”。美国工业研究所所长弗兰克·阿姆布里奇认为“公司的持续性
竞争优势不能依靠外包取得”。
外包的主要风险与缺陷:一,敏感性技术安全无保障。西方在海外建立的独资研究机构
情况稍好,但由外国承包的或双方合作的研究项目很难控制,外包公司无法完全限制技
术外流。美国人尤其认为印度人缺乏保密观念。二,培植新的竞争对手。摩托罗拉委托
台湾BengQ公司设计和制造大量手机,但2004午后者却以自己的品牌销售,同摩托罗拉
争夺市场。三,丧失科研的“溢出效应”。在国内获得的科研成果往往导致在 硅谷等
地创建新的技术公司,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而由外国公司获得的科研成
果则为他人技术商业化提供有利条件。四,影响对公司的投资。投资者关心的是公司拥
有多少知识产权,开发的新产品赢利多少。研发外包的专利不归美国公司所有,反而要
支付专利特许费。他们对这样的公司很难有投资的积极性。五,外国研发承包商忽视经
济效果。ODM只管设计,远离客户,不关心市场。加上ODM赢利低,研发经费有限,创新
能力受到制约。
按照西方企业的设想,世界研发正在出现这样的分工格局:亚洲国家为西方承包一般性
的项目。西方公司的科技人员数量正在减少。他们一方面从事高水平的创新,同时还要
组织与协调全球研发网络。公司发展的命运不再仅仅依靠自己,还有赖于各国的研发承
包商。只有善于调度和利用包括本公司在内的全球范围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技能的公司
,方能成为赢家。但是如果某个西方公司丧失技术优势,并且失去同客户的联系,它就
无法主导全球创新网络,就要走向衰落。
西方公司在外包研发项目时常强调技术界限,一定要划清核心技术与外国技术之间的“
底线”,公司要守住这条底线。但是评论家认为技术底线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发展趋
势是“底线将逐渐下滑”。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今日的核心技术可能在明日降格
为外围技术。随着研发广度和深度的扩大,技术外流的可能性也将增加。美国自恃拥有
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创新文化”,可以保证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认为正是美
国这种创造性思维,使美国在软件开发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精神不是在实验室里可以
培养出来的。美国企业还认为,由于印度人和中国人缺少独立思考和大胆分析的能力,
他们只能按照美国规定的规则进行模仿。但是美国这一信念正在经受研发日益全球化发
展趋势的考验。
四、透视外包与失业的关系
1.外包效益与失业的矛盾
评论家指出,外包是经典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的最新实践,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外包最大的作用是降成本,这同75年前自动化技术取代人力劳动是同一原理。美国麦克
金赛咨询公司的全球化研究所所长迪亚娜·法里尔估计,跨国公司通过把一部分生产、
服务和研发分派到最合适的国家、公司,可降低成本50— 70%。降低成本,方可增加利
润和降低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从而扩大需求,制止通货膨胀。公司利润增加,方可提高
员工工资,也为开发新型产品与服务和下一代技术创造条件。特别是 IT产业外包可以
降低IT应用成本,大大加快它的推广应用,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凯瑟
琳·曼指出,美国在1995—2002年之间,由于广泛应用IT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GDP累
积增加了2300亿美元。现在由于IT服务业外包的扩大,不但减轻企业经费支出的负担(
IT服务业占到企业IT经费的70%),而且势必加快尚未应用I丁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第二个高潮的到来”。另据麦克金赛咨询公司的估计,美国
公司在 IT服务业每支出1美元,美国经济可以收到1.4美元的回报。
从长远来看,欧、美将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的威胁日益逼近,把一部
分工作外包海外可以缓解这一社会问题的压力。同时老龄人口赡养经费也在不断加大。
目前美国保健产业信息化程度还较低,如果将老龄人口保健系统管理外包,将明显降
低老龄事业的成本。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承包西方公司项目显然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
进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反对派攻击跨国公司对穷国的剥削,西方公司
也确实费尽心机压榨穷国人民,但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乐于接受外企承包任务的。因此
,外包被认为是“各方共赢的游戏”。
但是外包的明显负面效果是失业,外包因而被称为“工作岗位的出口”。外包之初曾被
称赞为“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创造了经济奇迹”,继而又被指责为“富国把
工作岗位拱手转让给穷国”。美国对于制造业外包造成大批蓝领丢掉饭碗尚能容忍,比
较容易接受“掘土机取代铁锹,大大提高了效率,掘土机无罪”的观点,但是对IT业务
与研发外包导致众多白领失业则痛心疾首。一度被颂扬为“数码经济未来主义传输工具
的光纤电缆”,被谴责为“贪得无厌、毫无爱国之心的美国老板迫不及待裁减员工的巨
大管道”。凯瑟琳·曼指出,“2001—2002年,美国有50万个 IT工作岗位被印度抢走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马尔·拜德认为,“电子商务的爆炸性发展等于大批专业人员
工作岗位的外迁”。麦克金赛咨询公司于200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全世界从事IT服
务业的员工有 2000万人,外包将改变IT产业的雇佣格局。
人们对失业的恐惧心理一度压倒外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一些政界人物利用外包抨
击布什政府,美国官方被迫沉默以待。2004年初,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格里戈
利·曼基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为外包辩护而被哄下讲台。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势力在欧洲尤
为强大。由于反对外包的舆论甚嚣尘上,迫使看重外包的企业忌讳公开谈论外包情况。
但是美国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失业率有所下降,反对外包的势头已有所收敛。
2.外包需要有再就业机制的匹配——美欧的差距
外包带有经济重组的性质,是社会分工的又一次大调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调整的范
围跨越了国界。富国增加失业,就业机会向穷国转移,富国人民难免心理失衡。尽管外
包带来诸多裨益,但大批员工失业给西方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经济学家阿斯霍克·巴德汉估计,现在有1400万美国人由于外包就业处于风险状态之中
,其中包括计算机操作员、法律助理等各类白领。但是历史上美国经历了多次经济重组
,每次变革都能通过开创新型产业和新的职业妥善安置下岗职工而安然渡过难关。当前
,美国虽然是外包规模最大的国家,但它的失业率在西方是较低的。这主要是由于美国
的劳工市场具有很大灵活性的特点所致,表现在工作岗位的消失与创立不断交替出现,
而每次交替都标志着技术与经济出现新的升级与发展。麦克金赛咨询公司对于外包的观
点是在美国外包所创造的效益中还包含着工作岗位更替所带来的利益。该所估计,美国
每年取消和创立工作岗位达3000万(译按:原文如此,疑为300万个),这是外包在美国
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失业终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耶鲁大学经济
学家威廉·诺德豪斯指出, 20世纪消费的商品与服务中,有不到30%还是100年以前生
产和提供的变种,可见新的职业并不是轻易出现的。正如美联储主格林斯潘所说,未来
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人们无从知晓,因而感到惴惴不安。
在西方国家中,把IT业务外包给低工资国家,主要是美、英。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在
这个领域的外包远远落后于美国。根据美国研究公司 IDC于2003年夏对500家欧洲公司
的调查,其中只有11%把n服务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近80%根本无此考虑。最突出的是
意大利,它的90%公司持反对态度。另一家美国咨询机构爱德华·波林联合公司同时发
表的研究报告反映,大约60%的美国公司已将其一部分IT工作外包给国外。出现差异的
原因,从欧洲国家来说,主要是由于社会规章制度、强大的工会组织、政府对企业的干
预等原因所造成的雇用体制僵化,再加上工资人为地增长和失业率高。麦克金赛咨询公
司估计,在德国,由于外包而失业的IT服务业员工再就业率只有40%。在日本也有上述
类似情况。
评论家指出,白领工作外包是当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大措施,是经济结构重组和技术
升级必由之路。欧洲和日本最终也要走美国的路子,但是它们面临比美国更多的困难,
尤其是欧洲,外包使高失业率不降反升问题更加难办。
a****u
发帖数: 1537
2
耐着性子看完,自以为是专家的写的,其实是狗屁一堆。
外包是有层次的,简单的提供人力,到整体项目实施,到咨询。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分析
比这个透彻脱了。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试图海归,试了半年,想归不容易
我大CBA最后的再就业要是找工作就别归了
卖不掉的新车都去哪了? 背后真相让人沉默谁来打这个美女的假
黄砂漫天袭东京 中国留学生感叹回到大西北(图)中国最缺也是未来最容易成功的海归人才---国际营销
美国企业向内看:“乡村外包”模式的诞生 zz共青城官方:赛龙已停产四年 仅江西省内负债7.36
中国公司继续在美投资建厂 (转载)转个帖给大家,告诉你们为什么中国物价高工资低
招聘!!美国欲重拾制造成本优势 企业正从中国回迁本土(zhuan)
海归就是虚拟的美国人为什么美国人不干粗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外包话题: 公司话题: 印度话题: 研发话题: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