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转载:什么样的华人适合回国
相关主题
[合集] 孩子归国后的户口问题真就不考虑国内的人文环境吗?
归国证明材料可以用签证时的邀请函吗南京大学的问题不光是校方不守承诺,水也非常深
送走10头“好牛犊”,买来1头“老大牛”[转载]国内国外比较,忽视的一点
国内各种xyz计划情况十分苦闷,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吐槽
回来吧,兄弟姐妹们写给我的EX,or我的师姐 (转载)
说起污染问题,我总觉得当代的人和当代的政府都是短视的归国与漂?
海归们, 对国家的致起彼伏的爆炸怎么看?热泪盈眶中,我老也可以算是归国爱国华侨了 (转载)
北上广”成年轻人心结 欲逃离又已不适应家乡[关于归国留学证明]学位证还没下来,用学校开的证明信可以申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学者话题: 归国话题: 这类话题: 国内话题: 回国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a
发帖数: 444
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2&do=blog&
重贴:什么样的华人学者适合回国?
已有 361 次阅读 2011-9-5 07: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人问我:为什么最近不大在科学网上写文章了?原因之一是因为要说的话已经讲过几
遍了。这不,最近人们因为饶毅选院士事件热议归国海归的作用。我感到:我两年前发
表的一篇博文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重贴于下:
***************
近几年,海外华人学者回国是国内学术界久议不衰的话题。有人从作为中国人或华人的
使命感论及全身心投入的必要;有人提醒国内学术界凶险的现状;有人在国内现行环境
下如鱼得水;也有人从十一楼跃然而下,为自己的归国选择划上悲壮的句号。林林葱葱
,这一切何以发生?形形色色,怎样的人才适合回国?让我们试着道来。
商学(或曰管理学)中有一术语,unmet needs,也许应该翻作“有待满足的需求”。
那我们就以中国社会客观及主观的需求为线索,做一下分类。
第一类学者,认定中国学术界人文环境的改善(或曰整顿)为首要客观需求,并因为全
球最大的学者群体中竟少有人无保留地指明皇帝新衣,升出一股铁肩担道义的气概,从
而宁取载于历史的个人贡献,不计当下的世俗得失。这类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而
且有不吃皇粮的生存资源和抗打击能力。对于这类学者,国内学术界越是凶险万分、乌
云滚滚,越大有用武之地,回国是发挥更大影响的不二选择。
第二类学者,虽也将改善中国学术界的人文环境为己任,但舍不得放弃已经取得的学术
积累,更认定在体制内推动改革是更有效的方式,特别有耐心从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缓
缓做起。这类学者凭借以往的学术声誉获得了一定的“钦许”和“钦护”,拥有了一方
在体制内发挥影响的舞台,有相当的生存资源、体制内发言权、抗打击能力、以及一旦
全面失败也可以卷土重去的退路。这类学者的回国,符合其个人的objective,站在中
国科技事业的立场,更是多多亦善。
第三类学者,学有专精,业有所成,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在于学术研究,一方面了
解到国内丰富的科研后备人源与短缺的高水准学术指导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巨大需求,
从而两唇不议窗外事,但求科学报母国。这类学者一般能得到相当程度的“钦赐”、“
钦护”和“钦特批”,与国内丰富的基层科研人力资源相结合,科研条件比起海外兴许
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学者的归国对与个人和中国科学事业都是正面的。
第四类学者,虽有相当的学识贮备、经验积累、全球视野和敏锐判断力,但尚未达到不
花大气力公关便能得到“钦”字号的资源的程度。对于这类学者来说,同时进行科技攻
关和行政公关力不从心。两相权衡,他们认定国内丰富的基层科研人力资源与领先的科
研思路相结合所带来的成效将大于暂缓科技攻关而猛烈行政公关的好处。这类学者明了
:既然选择科技攻关优先,走吃“皇粮”这条路必然苦海无边,遂将将自己定位于应用
基础研究领域,希望靠国际技术市场而非中国官方来认定自己的突破性贡献。鉴于全球
范围内源头技术的研究地点东移,这类学者的归国对个人和国家不无好处,尤其对中国
的现代技术经济的提升更是客观上的雪里送炭。
第五类学者,在个人的学术素质以及不费大气力不能获得的“钦”字号资源这一点上与
第四类学者相当,只不过科技攻关和行政公关的优先顺序不同。这类学者一方面擅长或
者爱好纯基础研究,有着不得不吃“皇粮”的难处,另一方面具有相当的行政公关能力
和兴趣,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适应国内的学术文化,忽悠住一批科技领导和学术大尊
,从而进入如鱼得水的境地。这类学者如果能够意识到以北美工资收入看来的小利却是
中国工资水平上的大利,有办法抚平周围人群的心理不平衡,归国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是
很滋润的。对于中国科技事业来说,虽然他们的归国能够带来科研和技术上的进步,但
同时也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学者的目标的实现带来难度。
第六类学者,所有方面都与第五类学者相当,唯独少了高效开展行政公关的能力和兴趣
,不善或不愿忽悠出个子丑寅卯。这类学者的归国对中国的科技事业是有利的,但是吃
着难吃还吃不饱的皇粮,望不到头的艰辛生活可能成为问题。
第七类学而未成者,在海外华裔学人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热议归国的今天,仅仅拿到博士
学位,作过两年博士后已经很难被当作归国学者了。如果反正在海外也找不到满意的工
作,不妨回忆一下《北京人在纽约》中阿春的那句“不是天堂、不是地狱,而是战场”
的名言,乘全球科技产业东移的趋势,趁尚未退尽的青春,回国淘金一回。这类学人必
须明白:科技人才分为大量的草根型基层研究人员和一个领域只需数人至多十数人的领
袖型人才,而在两者之间,自己下,比不过国内同行的性价比,上,能力和学识达不到
领袖人才的程度。自己在国外学到的那点东西,单从科学和技术角度看(国内官方要过
滤掉的正是西方的人文),国内水平较强的研究生们跟从归国的领袖型人才(如第二至
第六类)学习几年,也能做得来。找好定位是避免跳楼的保障,有鲁迅说的那种“吃的
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雅量,绝对也能得到愉快。
存在着可能被歧视的“瑕疵”的学者;中国人多,以供求关系的视点来看,整体上人不
值钱是肯定的,对于归国学者亦然。但凡有一些可能被歧视的劣势,在国内一定会被放
大,如年龄、现有职称、出身校等等的严格规定。当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大力取缔年龄
歧视时,中国的各项官方政策正反其道加大年龄歧视。其本质犹如王鸿飞在《支持年轻
人的政策真能给年轻人带来好处吗?》的博文中所揭示的,行政系统虽然不问科学,却
可以根据即时需要制定出一刀切的政策,把统计意义上可以被认为不中用的一批人抛弃
掉。今天的国人已经没有李小文兄所说的买回千里马的骨头的春秋时代情怀了。海外那
些打算回国后靠吃皇粮度日子的学者需对此有所估计。
然否?还请高人评判、斧正。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关于归国留学证明]学位证还没下来,用学校开的证明信可以申回来吧,兄弟姐妹们
归国留学证明-两个学位的问题说起污染问题,我总觉得当代的人和当代的政府都是短视的
出国留学证明FAQ海归们, 对国家的致起彼伏的爆炸怎么看?
归国留学证明请教北上广”成年轻人心结 欲逃离又已不适应家乡
[合集] 孩子归国后的户口问题真就不考虑国内的人文环境吗?
归国证明材料可以用签证时的邀请函吗南京大学的问题不光是校方不守承诺,水也非常深
送走10头“好牛犊”,买来1头“老大牛”[转载]国内国外比较,忽视的一点
国内各种xyz计划情况十分苦闷,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吐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学者话题: 归国话题: 这类话题: 国内话题: 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