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最大海归潮返国寻梦:空客人才参战中国大飞机
相关主题
中国从人才流失国转为主要海归回流接纳国(詹奕嘉)南京赴美国硅谷推介引才政策 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揭秘中国高级别人才计划:颇像大规模的政治动员青岛启动十大引才工程
中国“千人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143人江苏省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新疆引进6名海外创新人才入选首批“千人计划”项目谁还敢到西部找工作:教育部禁止东部高校赴中西部高校挖人才
逾150万留学生未归国,海归大潮高端人才回流少受托转发:杭州上城区招聘国际人才
人社部:将降低外籍回国人才办绿卡门槛 (转载)2014年千人计划正式开始申请了
中国人才战略延揽海归944人入选第13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率16.5%
大领导认为 “青年千人没有能力归海”中国高成本挖掘美国顶尖人才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国话题: 人才话题: 海归话题: 海外话题: 回国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r
发帖数: 98
1
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
回首2008年,李东升认为自己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那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国人要造自己的大飞机,极缺高端
人才。年底,中央推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工作
的李东升实现回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立足之地的长久梦想,入选“千人计划”,成为国
家特聘专家,任中国商飞型号总设计师助理。
李东升只是最新最大一波留学人员归国潮中的一朵浪花。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
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总计约50万,远远超过了此前30年的总和。
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
室主任、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自全球金
融危机以降,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环境恶化,而中国政府抓住机会向世界吹响人才集结号
,“在这种局面下,一大批富有理想、爱国、有志于继续从事科技研究和创业的人才回
来了。”
在数十年数以百万计的海外留学人员中,从来不缺乏寻梦祖国的热情。广西壮族自
治区副主席陈章良、百度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等知名“海归”对本刊表示,与过去受
尽屈辱、贫穷落后的面貌相比,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仍在高速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更具现实条件。
曾执教美国西北大学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认为,除了实现自我价值、
造福祖国,追寻“中国梦”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全体华人,不分地域、国籍,集体努
力建设一个群体幸福的中国,以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提供新的模式。”
寻梦祖国
“你们中国有计算机吗?”提问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问者是美国布法罗纽约
州立大学一位教授,提问对象是在该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的李彦宏。
这一问让李彦宏心里特别难受,“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怎么可
能没计算机?”
也就是这么一句话,“激发了我内心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和一定要实现‘中国梦’的
信念”,李彦宏对本刊记者回忆,“从那时起,我就梦想有一天一定用自己手中的技术
改变国人的生活,这也是我为什么放弃了在美国稳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回国创立百
度公司的原因。”在李彦宏的带领下,现在的百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千人计划”入选者姜和也有类似经历。他1997年被评为全美十佳中青年医学科学
家,1999年回国创办重庆前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我在美国经常听到老外讲,你们中
国人做原子弹还可以,但是做不出新药来,都是靠复制别人的东西。我不服气,凭什么
说中国人做不出新药来?我们在美国不也做过不少吗?我回中国同样能够做出来!”如今
,姜和领导的团队完成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全新生物芯片系统。
李彦宏等知名海归心目中的“中国梦”有异于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它
是一种将个人与群体共同幸福、个人实现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理想。
基于中国的发展实际,早期海归的“中国梦”往往与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这样的
信念密切相关。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正在迎来实现
民族复兴最有希望的前景,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个人的梦想造福
十多亿中国人民,正成为新时期海归“中国梦”的核心内涵。
“我在北大建的实验室,培养了100多名博士生,现在很多已是北大的教授;在中国
农业大学做校长,我按照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开展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改革;现在在广西
,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为5000多万人干活,特别有成就感,”以科学家身份回国、先后
担任大学校长和地方官员的陈章良说,“我们的经历证明了,回国留学生能够发挥自己
的作用,中国是各类人才可以成就事业和梦想的福地。”
最大规模海归潮
相比自己回国当年,李彦宏等“老海归”认为,如今的中国才是海归寻找“中国梦
”的最佳时期。
“我从美国回来时(1999年),中国只有一千万网民,而美国已经有2亿左右的上网
人口,但是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而且美国再也没有机会赶上。
”李彦宏说,“有这样的高增长,就会不断有机会出来,前几年回国、现在回国,以及
未来几年回国的人,都会有很多机会。”
事实上,近几年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归潮发生期。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波留学回国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
只有5600多人,但有2000多人先后返回中国,如钱三强、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
稼先、吴文俊等,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二波回国潮,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主要成员是新中国派往苏联和东欧的留
学人员。由于属公派,18000多名留学生基本都学成回国,他们中产生了多名党和国家
领导人、20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00多名人民军队高级将领。
改革开放之后,在公费、自费留学人数加速增长背景下,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到
国内工作、生活。据教育部统计,在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
针引导下,从1978年到2011年底,我国留学出国人员总数达224.5万人,累计回国人员
总数81.84万人,回归率为36.5%。
其中,1978年至2007年,累计回国人数为32万,2008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为6.93万
,2009年首次突破10万达到10.83万,2010年又增至13.48万,2011年则高达18.62万。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告诉本刊记者,海归的
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显示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国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从
人才流失国逐渐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海外人才回流接纳国。
机遇与政策兼备
业内人士认为,最大一波回国潮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国
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适时出台一系列海外引才政策,也显现出积极的引才效果。
许多归国人员表示,在国外的工作、生活虽然比较舒适,但国外工业化、城市化已
经相对成熟,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有限,以致连人的生存轨迹也日渐固化。而中国经济
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对高新技术需求旺盛,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很广阔的事业平
台。
作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责任有限公司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戴南
浔在回国前已事业有成。他在加拿大、美国学习工作24年,拥有加拿大地质学科博士学
位,2009年回国前任美国一家公司执行副总裁,年薪近20万美元。戴南浔说,选择回国
是因为国内发展快,事业平台更大,东方公司正在加速国际化,正需要像他这样有国际
背景的科研人员,而且公司科研经费十分充裕,个人收入也不比美国的公司差,“我非
常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2008年,中组部牵头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千人计划”,拟用
5到10年的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但仅实施3年便提前完成预定目标。孙学玉介绍,
“千人计划”已分8批引进279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创新人才2266人、创业人才527
人。
孙学玉说,“千人计划”创新人才中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院士30多人,以及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波音、高盛等海外着名机构的专家;而创业人
才绝大多数曾在海外创业或任国际知名企业中高层职位,或有核心技术成果,或有较强
经营管理能力。
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多地政府均结合自身实际,出台
引才政策,制定实施各具特色的引才项目或计划,“筑巢引凤”、“海外寻才”,如北
京的“海聚工程”、江苏的“双创计划”、湖南的“百人计划”和“313计划”、广东
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等。新引才渠道与机制不断涌现,为更多海外
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创建“绿色通道”,也为引才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针对性更
强的才智支持。
全方位“登陆”
根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广东、江苏、广西、湖南、重庆、四川等地的
广泛调研,近年海归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人员结构从“高精尖”向多层次扩
展、分布地域从沿海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从业领域从科研向创业、公共服务等
多元化扩展的趋势,堪称全方位“登陆”。
过去出国门槛较高,留学人员多为国家公派,或为学习成绩优异、能获得国外高校
奖学金者,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较高;进入新世纪以来,自费留学生已占
留学生人员比例的90%以上,回归人员逐步呈现多元化特征,人员素质结构也逐渐由单
一向复杂转变。
海归群体在一线城市集聚效应仍然明显,同时也开始逐步向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
区扩散。根据启德教育集团2010年10月发布的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海归就业城市主要集
中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占37.3%和31.8%。不过,随着产业转移和各地发展步伐加快,海
归从业地域不断扩大,一些县城、乡镇都有了海归的身影。如中部的湖南省,目前有
5000多海归在全省各地工作,以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为核心,近300名归国留学人
员在湘创办了200多家企业。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抽样
调查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约占三分之一;此外
在其他服务业、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
较集中,另有6.2%在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工作。
“重塑”中国
涌动的归国潮让海外研究人士也为之瞩目。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北美研究项目主任汤
姆·维尔克2012年9月撰文说,由于物质生活差距在大幅减小,对很多曾在北美学习过
的年轻专业人士来说,中国已成了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对于拓展事业而言,中国的吸引
力比美国更大。海归群体是中国在多个领域进行更深层次变革的作用剂,他们将“重塑
”中国。
王辉耀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
背景下,日益扩大的海归群体正在成为教科文卫领域的栋梁,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跨
国公司本土化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国发展知识服务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不仅在
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作用,也成为创业大潮中高新技术与新经济的主
流,引领着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约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80%的教育
部直属大学校长、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72%的国家重点项目学术带头人
,都有海外留学经历。
大部分海归都在高科技领域以及咨询、教育等知识服务领域创业。海归创办和管理
的许多企业如百度、新浪、搜狐、亚信、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尚德等成为中国新
经济和高科技的主流。此外,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中国金融业的体制创新、跨国公
司开拓中国市场等领域,都有海归群体参与其中。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高科技
企业中,80%是留学人员企业,总市值300多亿美元。
深圳市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办公室主任刘海涛介绍,近年来该园高端海归越来越
多,高新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园区企业累计获得高新技术专利560多项、版权350多项,
成功孵化出全球移动存储领军厂商朗科、全球最大的网络下载引擎迅雷等数百家优秀企
业。
海归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还带来了新理念和新管理模式,提升了中国的企业文化。
SOHO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欣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美国高盛集团和旅行家集团任
职,她回国与丈夫潘石屹进军房地产市场后,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和公司治
理结构。张欣对本刊记者说:“作为海归,我把国际人才、资本和全世界的创新灵感、
管理经验带了进来,比如我们聘请国际设计师、实施海外融资等举措在当时都是创新之
举。”
新的引才黄金时期
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的留学生归国工作,1
/3的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和沟通信息,该比例被称为“黄金回归比例”。而统计显示,
1978年至2011年,我国留学生总体回归率为36.5%,仍有140多万留学生在海外。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2008年制定“千人计划”方案时,教育部、
外交部等部门曾统计海外职称在副教授以上的留学人员有2万人左右,“千人计划”实
施以来,相当于引进了其中的十分之一。因此,今后类似的引才计划应该持续进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赵仁滨告诉本刊记者,她原先所在的美
国强生公司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团队有20多人,其中一半是华人,类似的情况在美国高
科技公司中很常见。
受访人士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而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并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的形
势下,中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上升,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是我国引进海
外高层次人才的“黄金时期”,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出台更具吸引力
的引才计划。
除继续加大引才力度外,专家还建议须调整完善引才结构,围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的需要,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科技、国际法律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如创新
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认为,如今科技创新不只是靠发表新论文,而是能够做大架构、大数
据、大系统,比如谷歌、脸谱等,中国应该多去引进此类大公司掌握科研与实际运营经
验、了解客户需求的高端人才。
据北京、广东、湖南、广西、重庆等省区市组织人事系统人士介绍,为海归创造良
好的硬条件和软环境还大有可为之处。如继续制定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尽快实施
更加灵活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和中国“绿卡”待遇等配套政策,减少海外人才出入境的障
碍;建立和完善留学人才项目信息库,构建面向社会和海外留学人员的信息工作平台,
促进留学人才、项目、政策等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完善针对海归的住房、子女入学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在一些知名海归看来,国内的商业环境、行政体制、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待改进和加
强。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总经理邓峰表示,虽然留学人员回国需要经历一个“再本土化
”的过程,以便将国外所学与国内实际结合起来,但对于注重人情关系等负面现象,则
应通过制度来加以改变。
放眼更大的人才格局,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王辉耀说,国际人才竞争战略
要逐步从注重人才回流过渡到吸引外国人才与之并重的双管齐下战略,可通过移民入籍
、招收外国留学生等措施争夺外国人才。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国高成本挖掘美国顶尖人才逾150万留学生未归国,海归大潮高端人才回流少
优秀的海归,浙江萧山欢迎你人社部:将降低外籍回国人才办绿卡门槛 (转载)
当前时代已经不再适合海归了 精选中国人才战略延揽海归
中国浙江.宁波海外人才创业行公告 (转载)大领导认为 “青年千人没有能力归海”
中国从人才流失国转为主要海归回流接纳国(詹奕嘉)南京赴美国硅谷推介引才政策 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揭秘中国高级别人才计划:颇像大规模的政治动员青岛启动十大引才工程
中国“千人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143人江苏省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新疆引进6名海外创新人才入选首批“千人计划”项目谁还敢到西部找工作:教育部禁止东部高校赴中西部高校挖人才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国话题: 人才话题: 海归话题: 海外话题: 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