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转载)
相关主题
中国新闻网:“美国梦”破灭 留美中国学生去留两难抉择 (转载)周济当选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院长 曾任教育部长
中国学生留美潮席卷全美 成美国第一大留学生源饶毅接见中国留美学生代表
[合集] 看不起北大清华百人的,看看这几个刚回去的“百人”留学工作签证难办 留美学生遭遇“以身换证”要求
tg要准备出手了【招聘】建筑专栏作家/主题策划人
《爱国家不等于不朝廷》编辑事发成功下岗zz我的2009-2010年[转载]
扬州组织部长蔡爱华将情人周青送进监狱 情人举报将其扳倒ZZ 海高房价吓跑科研海归 60万买房补贴还不够首付
unidentified_title到底什么是人才?
团西安莲湖区委:按指令发动网评员澄清南航事件zz景气不佳就业萧条 留美学生无奈弃薪谋工作机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留美话题: 回国话题: 留美学生话题: 通讯话题: 科协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d
发帖数: 9770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6 12:36:49 2015, 美东)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6 12:05:08 2015, 美东)
http://hx.cnd.org/?p=118122
程宏、姚蜀平、王作跃、刘志光
进入20世纪,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也开始兴
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留美学生社团组织频频组织集会聚会,开办一些油印“通讯
”类的期刊。这些集会聚会和期刊刊物对上世纪50年代初形成留美学生学者回国潮发挥
了巨大作用。研究这些留美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期刊刊物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和近现代中美科技交流历史研究也颇具意义。
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
上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有20多个全国性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类别有专
业团体、宗教、社会、校友等,它们大多是上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成立的。此后由于内
战时局混乱,中国留学生的社团热情日渐消退。进入30年代直至40年代中后期,全国性
中国留学生组织只剩下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了。
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Chinese Students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简称CSCA)于1909年9月2日在纽约成立,由美国基督教总会资助,中国学生
自我管理。在1931年中国学生会(CSA)解散后,直到1949年,CSCA成为全美唯一的中
国学生社团,是北美地区成员最多、活跃时间最长和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上
世纪40年代,CSCA有美东、美中西、美西3个分会,在每年各自举行的夏令会上选举分
会委员会领导人,然后再推举产生总干事。总干事与美国基督教总会保持联系,并负责
协调3个分会的有关事宜。CSCA是个松散的团体组织,没有严格会员登记制度,从而没
有固定正式会员,有学者统计“会员”总数累计达2300人。CSCA初衷在于传播基督教思
想和生活方式,让会员开拓新视野、拥抱新观点,以联谊、服务自我教育为宗旨,以查
经班为主要活动形式。二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又接着爆发,原本政治中立的CSCA日渐分化
,1946年首次在美东、美中西和美西地区分别举办夏令营,各方都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
,在选举时,左翼进步学生常与右翼亲国民党学生有剧烈竞争,其政治属性开始大于宗
教属性。
1947年后,CSCA各领导层和很多中坚分子多为左翼进步学生,有的就是中共地下党员,
如浦寿昌、陈一鸣、陈秀霞、孟繁俊、徐鸣等。1948年后,美东分会会长先后有范家桢
、陈辉、金诗箴等,美中西分会会长有刘静宜、张庆年等,这两个分会比较活跃,其中
纽约、波士顿和芝加哥支会影响较大,美西分会主要是华侨学生组成,但由于距离远和
交通不便,与总会及美东、美中西分会关系不很密切。CSCA活动内容多以时政学习交流
和文体娱乐为主,活动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年会为主,以寒假冬令会、复活节春季退修会
等为辅。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CSCA内的右翼学生基本上不发声了。1949年和1950年,
美东和美中西的夏令营年会规模较大,有100多人参加。当年CSCA波士顿支会成员张钦
楠回忆说,1949年美东分会夏令会上浦寿昌、浦山等曾作过国内形势报告,会上还宣读
国内亲友来信等,并分组讨论。CSCA作为一个群众性社团,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影响,
在中国政局大变动和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成为了进步团体,甚至被美国当局划为从事非
美国利益活动的非法组织。然而,由于其创立初衷是基于宗教,且没有创办中文期刊,
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在中国长期以来宣传较少,知名度远小于另一个研究文章较多和知名
度较高的留美科协。
留美科协全称是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in U.S.A.),是以中共地下党员为主筹划发展起来的社团组织。1946年起,
各地开始有了一些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如芝加哥的“芝社”、匹兹堡的“建社”、明
尼苏达州的“明社”和纽约的“朝社”。1948年底,各社的重要成员在芝加哥开会,决
定先成立留美科协中部分会(美中科协)。1949年上半年,美国很多学校陆续成立了科协
区会,6月18日,13个区会的代表在匹兹堡召开留美科协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宣言《
我们的信念和行动》,阐明宗旨是:联络中国科协工作者致力科学建国工作,促进科学
技术的合理运用,争取科学工作条件的改善及科学工作者生活的保障。总的目标是为争
取团结更多的留学生回国,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而努力。至1950年3月,留美科协发展
了32个区会,会员总数达700多人,其中许多人同时也是CSCA的会员。据资料显示,留
美科协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多达几十位,例如在留美科协任职的有葛庭燧、侯祥麟、孙绍
谦、华罗庚、冯平贯、洪朝生、张文裕、许如琛、丁儆、余国琮、赵佩之、涂光炽、颜
鸣皋、杜庆华、吕保维、陈能宽、李树清、周世勋、徐贤修、李耀滋、卢肈钧、杜连耀
、唐敖庆、钱有训、潘绍周,还有未在留美科协任职的计苏华、葛春霖、孙世铮、钱保
功、陈立、刘叔仪、薛葆鼎等人。这些人中有14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
士。留美科协的主要活动是发展会员、建立区会、发展学术小组、编印《留美科协通讯
》、开展回国活动,虽然其生命期不长,但是其对在美国推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海归潮
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40年代下半叶,除了CSCA和留美科协这两个全国性中国学生社团外,美
国还有很多城市的中国留美学生纷纷自动成立一些松散的社团组织,开展学习与联谊活
动。他们每一两周聚会一次,学习和讨论国内来的政治文献,如《新民主主义论》《论
人民民主专政》等。如纽约的“星期日马戏团”、波士顿(侯祥麟发起)的“中国问题
讨论会”等,还有匹兹堡、费城等城市定期举办的社团组织活动,这与CSCA和留美科协
无直接领导关系,但是成员大多为CSCA和留美科协的骨干分子。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众议院非美(利益)活动调查委员会(House Committee on Un-
American Activities,HUAC)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将留美科协和CSCA列为非法团
体和“颠覆性组织”。为了保护成员,留美科协被迫于1950年9月19日宣告解散。张钦
楠回忆说,CSCA于1951年夏初在芝加哥召开各分会负责人会议,由孟繁俊主持,美东分
会有金诗箴、张钦楠参加;美中分会有刘静宜、张慎四参加;美西分会有2位华侨学生
参加,会议开了一个通宵,最后一致同意自动解散。
【图】1950年夏,CSCA在Ockanickon营地举办东部和中西部区会联合夏令营,此时FBI
已经盯上CSCA的活动,这是CSCA最后一个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参加者有100多人。图片
为部分CSCA营员(陈国凤供图)
【图】1949年,留美科协波士顿分会哈佛大学校园聚会。上排左起:任以都、裴惠珍、
(不详)、陈秀瑛、杨友鸿、陈国伟、(不详)、卢肇钧;中排左起:李耀滋与夫人林
同端、(不详)、赵景伦、(不详)、(不详)、张钦楠;前排左起:(不详)、
Victor Yeh(MIT机械系教师)与夫人、(不详)、苏绍礼、(不详)、张兴钤(黑体
字者,回国后先后被选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张钦楠供图)
【图】1949年,波士顿“中国问题讨论会”部分成员合影,。前排左起:朱天孝、黄翠
芬、任以都、裴惠珍、杨友鸾、林鸿荪、程迺欣、卢肇钧;后排左起:白家祉、杜庆华
、侯祥麟、吕保维、焦联星、张兴钤、周廷冲、张钦楠、冀朝铸、苏绍礼(黑体字者,
回国后先后被选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张钦楠供图)
【图】1948年,CSCA和纽约星期日马戏团部份成员。前排(蹲)左起:金诗箴、邹德华
、茅于宽、陈秀霞、梅健鹰;中排左起:邹斯履、邹德真、梁思礼;后排(站)左起:
张汝楫、陆孝颐、黄葆同、张庆年、席佐荣、陈辉、范家祯、张增年、邹德慈、唐孝纯
、陈亚英、陈一鸣(梁思礼供图)
留美学生创办的期刊
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留美中国学生组织在美国的发展,留美学生的期刊也表现为花开
花落、交叉沉浮的状态。诸如,中国学生联盟在纽约创办第一份中文期刊《中国留美学
生月刊》(1906-1931),留美中国学生会在波士顿创办《留美学生季报》(1917-
1928),北美中国学生会在芝加哥创办《留美学生月刊》(1935-?)等。
1948年,依然活跃着的中国留美学生学者的期刊已经所剩无几。1914-1948年,CSCA办
过机关刊物The Chinese Christian Student(留美青年)。1945年12月,浦寿昌、浦
山在波士顿创办发行英文政论的季刊 Chinese Students Opinion(中国学生意见),
1948年后由卢肇钧接办发行,当时有林同端、洪朝生、任以都等任编辑。张钦楠回忆说
,浦山回国前,曾嘱咐他参加编辑,协助卢、林等组稿,他也曾经为期刊写过一篇介绍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等文章,还向王浩(留美哲
学家)征过稿。吕保维曾找波士顿美国进步书店代销此期刊。该出版物为铅印,白纸黑
字,很有学术味,每期发行几百份。大约1949年,因编发人员相继回国而停刊。卢肇钧
曾带了一些期刊回国,交给了教育部留学生处。
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中国留美学生组织开始创办新一轮的期刊,展开了号
召留美学生回国建设新中国的宣传活动。据资料显示,1949—1950年间,在美国活跃的
留美中国学生学者的期刊中有6份油印期刊:
《美中科协通讯》,留美科协美中区主办,1949年2月创刊,编辑部在芝加哥,是《留
美科协通讯》的前期期刊,1949年6月停刊,共编辑油印发行了3期,后为《留美科协通
讯》取代。
《留美科协通讯》,留美科协主办,1949年7月创刊,1950年10月停刊,共编印13期,1
-2个月编发一期,发行量为几百份。前9期编辑部在费城,由李恒德、傅君诏、刘叔仪
负责编印,偶有纽约等地会员前来相助。该期刊先是刻蜡版油印,后改为手写后影印。
工作包括组稿、撰稿、刻蜡版、印刷、装订、发行,并寄给留美科协的会员和伦敦留英
科协的会员。1950年6月,刘叔仪回国,傅君诏准备回国,此时留美科协总部看到明尼
苏达州区会主办《明州科协通讯》的编印条件和能力较好,遂将《留美科协通讯》的编
印工作转至明州区会接办。1950年7月14日,《留美科协通讯》在明州的明尼阿波利斯
成立新编辑部,编辑人员由蓝天、何诚志、钦俊德、蔡强康、徐水月等5人组成,继续
从事组稿、刻版、排版等义务工作,然后送交影印店印刷。至1950年10月,共编印了4
期。其中最后一期即第13期已经提前编印好,但因留美科协在9月19日解散,未能寄送
出去。1998年6月,侯祥麟和李恒德院士将他们保存多年的第1-9期《留美科协通讯》
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2013年,继任主编蓝天将其保存的第10-13期《留美科协
通讯》捐赠给中国科协。
《明州科协通讯》,留美科协明尼苏达区会主办的双月刊,1949年10月创刊,1950年9
月停刊,共编印12期,发行量100份左右。编辑部在明尼阿波利斯,编委为蓝天、何诚
志、钦俊德、蔡强康、徐水月。早期印刷方式为蜡版刻字油印,后期改为手写,然后送
影印店印刷。2013年,蓝天将全部12期《明州科协通讯》捐赠给中国科协。
《留美学生通讯》,纽约自由人士创建的留美学生通讯社主办的双周刊,1949年3月6日
创刊,1950年9月2日停刊,共发行了4卷,总计40期,每期版页11-12页,发行量400份
。通讯社以汪衡、张汝楫、邹文熙、钱保功为核心成员,汪衡化名李同担任主编。办刊
经费由通讯社成员自费和接受募捐赞助。期刊免费赠送,邮寄费另收。《留美学生通讯
》虽然不是全美留学生组织主办的期刊,但汪衡凭借先前10多年从事《文摘》和《文摘
战时旬刊》的丰富编务经验,将该期刊办得在全美很有影响,发行总量超过留美科协旗
下的前3种科协通讯期刊共计28期的总和。
《中国通讯》,威斯康辛大学学生郑依雍、龙绳文、赵一鹤合办的英文期刊,1948年秋
冬创刊,介绍国内形势和解放区情况,资料由龙绳文之父龙云在香港提供,油印机由龙
绳文购置,油印了几十期,采用有偿方式寄发到美国各地,1950年3月停刊。
《哥大通讯》,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编辑出版的期刊,1949年7月1日油印,牵头人
是该会的学术组,共21页,2万字,目前仅发现出版了第一期。
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上世纪50年代留美学人的这些油印小报式的期刊,不少为美国多
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所收藏,其中《留美学生通讯》为哈佛、耶鲁等9所大
学图书所收藏,Chinese Students Opinion为哈佛、耶鲁等4所大学图书馆收藏。《留
美科协通讯》1949年第3期为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哥大通讯》为西雅图的华盛
顿大学图书馆所收藏。
图为《留美科协通讯》第13期 ,1950年10月(蓝天供图);
图为《美中科协》通讯第1期,1949年2月创刊
图为《明州科协》通讯第12期,1950年9月19日(蓝天供图);
图为《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1950年3月18日(张耀蕾供图)
留学生期刊推动了回国潮
1949年初,即将诞生的新中国非常迫切需要战后国民政府时期到美国的留学生回国参加
建设,于是推出了“楚才晋用”的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
“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并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接
待所”,统筹回国留学生的招待及介绍工作,同时留美学者学生的家属、师长、同学、
朋友也纷纷给他们写信。在国际上,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留美学生的处境,为他们争
取离美回国的权益,甚至中国代表团将释放留美人员回国问题放到了日内瓦谈判桌上。
在美国,则通过留美学生社团及其期刊做舆论工作。CSCA积极举办夏、冬和春季营会、
学习会、星期日聚餐会等集会活动,留美科协积极举办各区年会、学术小组讨论会等集
会活动。以《留美科协通讯》和《留美学生通讯》为主的期刊向全美中国留学生所在的
地方寄送出版物。这些期刊的主要内容有报告留美学生组织总会、各分会和小组的动态
情况,报道时政局势,介绍国内留学生政策,介绍国内科研、教育、工农业经济发展的
状况,转载国内来信,解答回国问题等,鼓励和指引留学生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1950年2月27日,留美科协成员和CSCA中西部分会会长朱光亚在回国前,起草了《给留
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大家回国,与其他51名留美同学联名寄给《留美学生通讯
》,刊登在1950年3月18日第三卷第八期上。当时许多留美学生均受到这封信的巨大鼓
舞。同年同月,《留美科协通讯》第5期全文转载了国内《建设事业励进社社报》的原
唐山铁道学院首任院长唐振绪拟稿的通讯文章《新唐院近景,一篇求贤榜》,介绍了该
学院解放后的发展前景,此后唐山铁道学院接受归来的海外学者盛况空前。严峻在叙述
其父严忠铎回国的动因时,认为该通讯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49年9月起,至1951年10月美国司法部下属的移民归化局发令禁止学习理、工、医
、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为止,上千名留美学生学者高密度地集中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形成第一波回国潮。1954年日内瓦谈判后,又形成第二波回国潮,两波前所未有的回
国大潮产生了一个回国为新中国服务的特殊群体,成为新中国科技文化的新生力量。
1956年,国家为实现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制定大规模经济和国防建设目标,
首先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为此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了各行各门学科几
百位科学家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参加者中不乏新近回国
的留美科学家,他们用从美国带来的新知识、新视野、新观念、新思维,对制定《远景
规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至1991年,中国科学院前4批学部委员(院士)共683人,其中
266人是国民政府时期赴美留学、进修和工作的,123人是1949年后回国的,分别占院士
总数的39%和18%(1991年时,50年代回国的留美科学家年龄大多超过70岁,年龄因素使
得他们在以后入选院士的数量上很少了)。1999年,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10人是国民政府期间留美,9人是1949年后回国的,约占总数4成。至2014年,25位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有8位是上世纪40年代留美并在50年代回国,占总数近三分
之一。
留美学生期刊编发者命运归宿
1950年,这几个中国留美学生社团的期刊都停刊了。如今65年过去了,这些期刊编发人
员的命运归宿令人关注。近几年我们追访了傅君诏、蓝天、何诚志等人,还寻访了汪衡
和郑伊雍的子女及亲属,从而了解到《留美科协通讯》、《留美学生通讯》和《中国通
讯》等编辑的人生轨迹:
李恒德(1921-),《留美科协通讯》编委。1953年获得宾州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11
月回国,曾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君诏(1921-),《留美科协通讯》编委。1950年获宾州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9月
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科研部主任。
刘叔仪(1918-2003),《留美科协通讯》编委。1949年获克利夫兰凯斯理工学院博士
学位。1950年回国,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等。
蓝天(1927-),《留美科协通讯》编委。1950年获明尼苏达大学航空系硕士学位。
1951年回国。历任三机部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何诚志(1925-),《留美科协通讯》编委。1951年获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硕士学位,同
年回国。历任五机部第五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
钦俊德(1916-2008),《留美科协通讯》编委。1947年赴荷兰留学,获博士学位,后
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研究员。1951年回国,任中科院昆虫所室主任,中科院院士。
蔡强康(1921-2011),《留美科协通讯》编委。1952年获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曾任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力学教研室主任。
徐水月(1924-),女,《留美科协通讯》编委。获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50年代回
国,在中科院化学所工作,1956年与丈夫返回美国。
汪衡(1914-1993),1949年在纽约创办《留美学生通讯》并任主编。1951年1月回国
,1979年任国家出版局版权处处长。
张汝楫(出生年份不详),留美学生通讯社主要成员。50年代初回国,曾任东北大学教
授。
邹文熙(出生年份不详),留美学生通讯社主要成员,1946-1967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
任中文翻译。
钱保功(1916-1992),留美学生通讯社主要成员,1949年获纽约布鲁克林工学院硕士
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
郑伊雍(1924-2007),《中国通讯》编辑。1948年获内布拉斯加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50年9月回国,曾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
龙绳文(1926-1991),《中国通讯》编辑。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后留居美国,80年代后
频繁回国,致力于中美交流。
赵一鹤(1923-1990),《中国通讯》编辑。1950年4月回国,曾任外文出版社副总编。
纵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
提升,可以看到50年代回国的留美科学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所有
这一切,又离不开中国留美学生社团组织及其创办的期刊,他们作为当年留美学生学者
归国的驱动器,为中国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输送新生力量作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梁冠霆著《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P114);王德禄、杜开
昔编著《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姚蜀平著《
中国百年留学史——记百年十次留学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国初期留学
生回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傅琳著《留美科协成立始末》;胡世平著
《留美科协会员你在哪里?》;汪丹熙口述《我的父亲汪衡》(访谈笔记)
(作者程宏系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姚蜀平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
心协作研究员,王作跃系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光系北京大学马列学
院教授)
来源:《神州学人》2015年11期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景气不佳就业萧条 留美学生无奈弃薪谋工作机会《爱国家不等于不朝廷》编辑事发成功下岗zz
一成绩优异留美学生每天打电话问母亲:明天穿什么扬州组织部长蔡爱华将情人周青送进监狱 情人举报将其扳倒
国内的单位很多只想吃现成的unidentified_title
《一面五星红旗》转载团西安莲湖区委:按指令发动网评员澄清南航事件zz
中国新闻网:“美国梦”破灭 留美中国学生去留两难抉择 (转载)周济当选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院长 曾任教育部长
中国学生留美潮席卷全美 成美国第一大留学生源饶毅接见中国留美学生代表
[合集] 看不起北大清华百人的,看看这几个刚回去的“百人”留学工作签证难办 留美学生遭遇“以身换证”要求
tg要准备出手了【招聘】建筑专栏作家/主题策划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留美话题: 回国话题: 留美学生话题: 通讯话题: 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