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uralChina版 - [合集]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 (zt)
相关主题
zz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李昌平: <<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 (转载)
刚看了徐本禹的事迹。《子女上名校,父母谈心得》电子书第二版正式上市 (转载)
建议一把Re: 刚看了徐本禹的事迹。琐男楷模:剑桥女博士百万元援建贵州小学食堂 (转载)
[合集] 刚看了徐本禹的事迹。[转载] 最难忘的一次回国4
义务教育[转载] 最难忘的一次回国5
李昌平上总理书[转载] 最难忘的一次回国8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 (zt)[转载] 最难忘的一次回国-后记
一个更理性的思考Re: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 (zt)中华名镇: 周庄-江南第一水乡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徐本禹话题: 孩子话题: 小学话题: 华中农业大学话题: 大石
进入RuralChin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g
发帖数: 28502
1
☆─────────────────────────────────────☆
hondacivic (橄榄树) 于 (Sun Jul 25 19:42:21 2004) 提到:
repost for September (守阙). I think it's very shocking to
read...This post is from: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
=no04&idArticle=284603&flag=1
我们于6月26日至7月2日赴贵州省大方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知道了两所乡
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事。我们有一个强烈的冲动,这就是让天涯社区的朋友们知道这
个故事。我们保证文字和照片的原创性和纪实性。在你们读到这篇文字和看到这些照片的
同时,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为山区孩子和这个支教志愿者而行动。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隶属毕节地区,距贵阳200多公里。全县人口
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全县面积3500多
平方公里,辖10个镇、8个乡、18个民族乡,县府驻大方镇。农业主产玉米、油菜、马铃
薯、水稻等,特产有生漆、皱椒、烤烟。区域经济落后,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薄
弱,农民生活非常贫困。
乌蒙磅礴走泥丸
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公路路况很差。全镇总人口32000多人,其
中苗、彝等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二;耕地面积17000多亩,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
豆、柑桔、花生等。去年上报全镇农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实际仅2000余万元;上报农民
人均纯收入1400元,实际仅600余元。
走进猫场镇,触目所见,当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令人忧虑。
下图是当地村民的住所。
这家人算是比较“富裕”的。
“富裕”这个概念,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年轻人脸上露出的笑容表明,贫困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环境,一种习惯,一种常
态。
在都市小资眼里,这幅画面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美丽,而对当地人来说,这其实意味
着几个孩子无钱上学。
这个孩子14岁,却不能坐在中学的教室里。他必须到小煤窑背煤。今天他看上去很干
净、很光鲜,是因为小煤窑已经被整顿关闭,他无活可干。
而这个孩子只有10岁,他身旁跟他差不多高的背篓,是他每天的劳动工具。他说他很
想上学,可是家里没有钱交纳每年140元的学杂费。现在,他在一天天长大,他必须用这
个背篓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没有白活。
我们要讲的第一所小学就在猫场镇狗吊岩村。狗吊岩村位于该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
貌,没有成片的可耕地。村子距镇上18公里,是崎岖陡峭的机耕便道,不通班车。全村今
年3月才通电,且供电不能保证。至今不通有线电话。
狗吊岩村有一所小学,2003年以前一直在这个岩洞里。
坐在岩洞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每天的视野就是这样的。
直到2003年10月,在香港慈善人士的资助下,孩子们才迁出了岩洞。
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
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
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
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
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
。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
徐本禹出身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
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
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
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
岩村帮助那些孩子。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
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
历。
徐本禹比别人更能体会到贫困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他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期间获
得过特困生补助、特困生自强奖等,受社会恩泽,他便回报社会,大学四年里,小徐用勤
工俭学挣来的钱和自己的奖学金共资助了5名和自己一样的贫困学生。
刚上大学不久,他参加了学校安排的第一次勤工助学活动,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
打扫了一个月,得到了50元钱。他把这笔勤工俭学所得的钱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
的贫困小学生。大二时,他得到了学校发的400元特困补助。他把其中200元钱捐给了保护
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活动,还把100元钱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一个贫困生。
2001年3月,他因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成为了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的嘉宾。
当节目录制完毕后,这期节目的主持人——香港凤凰卫视的许戈辉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
变送给他一个信封。后来他回忆这个情景时说:“我当时估计里面是钱,我说我不要。田
野(另一个主持人)和许戈辉对我说:‘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在回校
的路上,我打开一看,里面有500元钱,在公交车上我无法说出我当时的心情,自己给予
社会的是那么少,社会给予我的却是那么多!回到学校后,我把其中的200元钱捐给了我
们班的一名家庭条件很差的同学,100元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景玉春同学,还有1
00元钱捐给了湖北沙市的一名孤儿,她的名字叫许星星。她曾获得过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的
称号,她是一个比我还坚强比我还勤奋的小女孩。她六岁以前从没有吃过一个冰淇淋,没
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从湖北电视台回来后,我给自己许了一个诺言:无论自己生活多么拮
据,一定要帮助她。”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徐本禹一直没有间断过对许星星的
资助。原来学校每个月发给他22元钱的生活补助,他留出2元钱做班费,其余20元钱都给
她寄去。有奖学金、生活补助以及家里给他寄生活费的时候,他就多给她寄一些,有时寄
50、有时寄100、200。
当华中农业大学决定为徐本禹保留研究生学籍后,徐本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他看
来,这是母校有一次帮助了他。
几天后,他回到了猫场镇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
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也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可是,狗吊岩村实在太穷太苦了。不
仅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而且这里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
靠油灯照明,连寄一封信也要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能找到邮所。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距
造成的心理和话语障碍又使他们久久不能融入这个环境。追随他的志愿者一个一个地离去

2004年4月,他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
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
快坚持不住了……”本来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学生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
眼泪夺眶而出。
报告会后,他又返回了狗吊岩村,每天沿着那崎岖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
徐本禹倍感孤独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隐情。作为义务支教的先行者,徐本禹
的行为属于自发的“个人行为”,因此,他并没有被列入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
只是一个“体制外”的志愿者。在我们这个“组织”决定一切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徐本禹
得不到体制内西部志愿者的生活补助,成为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他的行动也不可
能被主流媒体按“报道方针”进行宣传报道。换句话说,他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这使他
注定成为一个孤独的志愿者。
幸亏共青团贵州省委、大方县委组织部、大方团县委和华中农业大学给了他援助和支
持。贵州团省委后来将他补入本省志愿者名单,每个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补助(列入团中
央的每月800元),这才将他从衣食无着的困境者解脱出来。徐本禹每月节衣缩食,将这5
00元钱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山区的孩子上学。仅在猫场镇中学,他就资助了32位贫困学生
。为了能与外界联系,他买了一部旧手机(爱立信T17),但只用来发短信,从不拨打和接
听电话。他付不起更多的手机资费。
他就这样默默地在大山的重围中履行着他的阳光下的诺言。
他想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贫困山乡孩子们的心灵。
他把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外化为具体而琐碎的行动。
当很多有识之士在开着空调的报告厅雄辩滔滔的宣讲着中国的“三农”问题时,徐本
禹在酷热的教室里教给学生四则运算和汉语拼音。
当许多“组织上”派来的志愿者在联欢会上欢天喜地为乡亲们表演“走进新时代”的
歌舞时,徐本禹正在深山中为孩子们交待怎样迎接即将举行的期末考试。
他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山谷中回响:“你们不比别人差!”
他大声说:“你们很棒,一定可以考好!”
他伸手擦去鼻尖上的汗水,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没有告诉孩子们,另外两名
同他一道在这里支教的志愿者两天后就要离开。而他自己也会在最近转到另一个更加艰苦
的村寨。
另外两名志愿者是半年前由贵州团省委派来的,团省委此举是为了让徐本禹不至于太
孤单。半年来,他们三人在这极其偏僻的大山中体验着自己人生最沉重的履历。
徐本禹至今没有谈恋爱。曾有不少仰慕他的女大学生追随而来,最终悄然而去。而徐
本禹却在这志愿者小屋中抒写他对贫困孩子们博大的爱。
在即将告别这里的孩子们的时候,徐本禹和他的伙伴要为这些孩子留下一生中最美好
的记忆。
想起这张照片可能会被那些孩子们珍藏一生,我们的心禁不住有些颤抖起来。
这所被大山包围着的山村小学,还会有志愿者来吗?
孩子们似乎感到了气氛有些异样,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他们用最大的声音诵读课文,他们可能以为只有这样,那些大学里来的大哥哥们才会
感到满意。
他们向校长打听消息:徐老师他们要走了吗?
徐本禹想转到另一个乡,叫大水乡。我们在大水乡考察的所见所闻,只能用“震惊”
二字来形容。猫场镇与这里相比,可算是天堂了。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是2001年新建的民族乡,位于大方县东部,距县城67公里。全
乡总人口126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全乡耕地面积12300多亩,平均海拔近1600米
,属喀斯特地貌。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烤烟。该乡经济十分落后,据乡党委书
记介绍,去年全乡人均收入上报为1200元,实际只有500元。全乡今年5月基本通电。除乡
政府外,各村至今不通电话。2002年以前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现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
极差,属于机耕便道。
图为大水乡一个汉子正从街上匆匆走过。他赶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是为了卖点玉米。如
果运气好的话,他可能卖得15元现金。除了买两斤盐回家,剩下的钱要攒起来做孩子下学
期的学杂费。如果一个暑假攒不够70元,孩子将辍学。
大水乡共有14所小学,其中公办小学3所,村办小学11所,私办小学4所。全乡在校小
学生2340人,教师103人,其中正式教师仅54人,而初中或高中学历的正式教师占了40%。
代课教师以初中生为主。每个小学生每年缴纳学费、杂费、书本费140元,但仍有不少农
户无力缴纳,致使孩子辍学。代课教师主要靠微薄杂费维持收入,每人每月工资110元。
如果学生欠费,则工资难以保障。
图为大水乡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民居。绝大多数农民住的就是这样的茅草房。
我们重点考察了大水乡的大石村。从下学期起,徐本禹将转到这里支教一年。大石村
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至今未通公路。全村村民主要是彝族,另有两户布依族。通过深
入走访农户,我们了解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00元,村民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粮食仅够
吃半年,不足部分靠政府救济。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口粮。现金收入主要靠养
鸡(每户养鸡只有五六只)和去小煤窑背煤。村长和村支书月工资70元,由乡财政补助。
图为大石村通往外界唯一的路。我们冒险乘越野车从这条路上往村里行进。18公里走
了一个半小时。
这是村委会墙上公示的月度救济粮发放名单。它提示我们这里的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
存状态。
大石村一户人家。如果不是左边竹竿上还晾晒着衣服,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样的
房子里还住着一大家人。
杨某,彝族,大石村村民,全家五口人,去年全部收入仅700斤玉米。原来靠在小煤
窑背煤挣点血汗钱,小煤窑关闭后,全家生活陷入极度窘困,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三个
孩子因无钱交纳学费而辍学。
贫困是痛彻心肺的创伤。
贫困是无法摆脱的噩梦。
贫困是深入骨髓的无奈。
杨某家中可谓一贫如洗。
也可谓家徒四壁。
我们无法判断这家人吃的是什么。那几个鸡蛋是留着换盐的。
杨某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上学!
面对孩子的眼神,谁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们给了杨某一点钱,告诉他如论如何一定要给孩子交学费。杨某这个山里汉子,抖
动着嘴唇,无语哽咽。
在大水乡,辍学儿童随处可见。并不是当地人不重视教育,而实实在在因为太穷太穷。
每当看见这样的场景,我们就忍不住掉泪。
我们可以造出数十亿元的国家大剧院,我们每天可以搞出那么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
的盛大活动,为什么就解决不了这些孩子上学的问题?民脂民膏啊!
其实,大石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人文传统。徐本禹将要来支教的大石小学,建于1943
年,原名“国立大石小学”,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大石小学唯一的“教学楼”就建于20
世纪40年代,如今已摇摇欲坠。6个年级共6个班的110名学生就在这栋老房子里上课。
考察期间,我曾向大方县委负责人连问两次:“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
还能够建立这样一所小学,我们共产党难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吗?”那位负责人红了眼圈,
却始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在楼下上课。教师里十分昏暗。
这是二年级教室。
大石小学属于村办小学,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每月工资110元
。但因不少学生拖欠学费,这110元只是一个政策数字。
大石小学王校长,彝族,高中学历。他同其他教师一样,每天都要同学生们一道走过
漫长的乡间小道,来到学校。最远的学生每天摸黑出门,步行两小时才能到校上课。
教师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们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文明星火悄
悄播撒在这寂静的山乡。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播火者致敬!
大石小学办公室。木制书柜上贴着已经褪色的对联:“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
”。
为了“隆重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1日,村委会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发动全村捐款,
给孩子们一个欢乐的节日。全体村干部、党员、教师纷纷慷慨解囊,募集了500多元钱。
孩子们排演了文艺节目,给偏僻的山村带来了欢笑。村长高某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儿童节
的“盛况”,一再说“活动搞得很成功”。
面对这张褪色的募捐启事,我们潸然泪下。“隆重庆祝”之类的提法,我们再熟悉不
过了。看看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哪天人们不在“隆重庆祝”?而2004年6月1日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的“隆重庆祝”,不知该让多少人汗颜!为了孩子,穷
人们掏出了自己可怜的积蓄,而想到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成天声色犬马、挥金如土
,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在楼上,还有三个班的学生。
楼上的过道。
在这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冬天,寒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篱笆墙,切割在孩子里稚
嫩的脸上。
黑板很小,但粉笔很贵,所以,不需要太大的黑板,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板书。
课桌随时都会倾覆,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只有能念书,什么困难都可以不在乎。
楼板随时可能坍塌,但只要能念书,这都不成问题。
房顶用包装箱的硬纸板遮风挡雨。
这个红衣少年早已辍学,但他还是常来学校玩耍。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内心驱动着他们,既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也要学习、学习、再
学习?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们,使他们如此渴望知识的滋养?
徐本禹说,正是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
六年级学生在上小学的最后一课。当他们中的某个人在墙上写下“再见母校”几个字
时,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女孩和男孩如此惆怅的神情,让我们浮想联翩。对这里的多数学生来说,小学是
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学习阶段。也许几天后,这两个学生就将走进生活,担负起自己养
活自己的重担。
为了能上学,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冬天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脚的主人
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孩子们每天只吃两顿这样的“饭”。个别路途太远的学生,父母心疼孩子,让他们带
饭上学。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吃完就上课了。我们特地闻了闻,“饭”已经发馊变味。下
课后,这“饭”会被吃得一粒不剩。他们从来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何物。他们最大的
愿望是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真正的米饭。
从教育部下派贵州省挂职的贵阳市委副书记高文兵说:“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能
在六一儿童节每人吃两个鸡蛋”。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可是现在还不行。”他这样
说的时候,眼角沁出了泪水。
这个女孩在酷热的7月还穿着厚厚的衣服。这是她唯一一件衣服。
学生们在集合。我们将在其中挑选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为资助对象。
大石小学全体师生。
在这个经济总量和信息总量都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也许就是这样的好奇心会创造出奇
迹,会改变某些人的一生。当然,也许什么也不会改变。
徐本禹多次提到,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的眼睛。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特地注
意观察那些孩子们的眼睛。在回来整理这些照片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震动。
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孩子们的眼睛。
在观察孩子们的眼睛时,我们渐渐理解了徐本禹。
我们都是普通人,同徐本禹一样,我们并不能改变一切。但是,当我们对这孩子们的
眼睛还能有所触动时,我们知道我们的心还没死,血还没冷。
我们不能对看到的这一切无动于衷。
我们感到自己可以给与他们一些帮助。
我们物色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想对他们进行资助。
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是有良知和道德感的人。我们是好人。徐本禹感召了我们,
我们不能沉默。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已经向我们表示要资助几个孩子上学。华中农业大学还
决定向大石小学提供8万元,帮助建设新的校舍。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记者、编导也委托我们联系资助对象。
大水乡党委书记邀请徐本禹到大水乡作了一场报告,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和教师参加,
他还特地把在大方县城教书的妻子和在毕节市中学就读的女儿带到大水乡,让她们听徐本
禹的报告。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在贵州民族学院的一场报告中,徐本禹的发言平均每两分钟就被掌声打断一次。
我本人资助了两位女孩子上学。我的朋友也纷纷表现要采取行动。
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们无法安睡。
我们做不了很多,但哪怕一点点也可能改变某个孩子的命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做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我们会感到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双眼睛和这只手。让我们永远记住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
事。
这里的山真的是很绿
需要很多有爱心的人士来这里支教
关注民生!关注孩子!关注农业、农村、农民!
我们总会找到一条路,走向光明之路。徐本禹已经在走,我们能听见他的足音。同贫
困进行殊死搏斗的山民们在走,我们能也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明天,7月12日,徐本禹将率领华中农业大学6个学生奔赴大水乡大石村。他们的行动
一直没有停止。
创作一幅公益广告,也是对山区孩子的关爱!
old poster
☆─────────────────────────────────────☆
organ (working hard,happying) 于 (Tue Aug 10 14:26:35 2004) 提到:
我都哭了好几次了,男儿有泪不轻掸啊.
是想起自己小的时候.也同他们差不多,现在还有这种地方.
5年小学,一年级在危险房,好在还有水泥台课桌(黑屋子,土台子,屋里座着泥孩子),好在没
有砸死俺;2年级校改建新房,没有校舍,自己家搬凳子,找个树荫就上课了(10~20min/day),
当然阴天下雨就没有课了,其间被强行留级一次, 因闲麻烦,我们一个年级仅有7人.3年级房
盖好,地板都是我们填的(童工呀!!!且free),院子也是我们整平的,没有课桌, 自己找石
头自己搭, 院墙都被我们搞的乱七八糟,大家经常因抢好石头而打架,哎.4年级有了课桌(凳
子自带),感觉好爽啊!!!但没有电灯,自带煤油灯上晚自习, 老是燎前面的头发,还好没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5年级到临村上学(因为好几年都没有考上一个初中了,家长抱怨,大家都
跑了),翻一个小山(不大,但是到处都是坟头),过一条小河(还好一般没有水),穿过各种各样
的玉米地,麦地, 还村头的那条大黑狗(…..俺的最怕....), 胜利到达学校…….大概
总共要走(其实是小跑)不然at least 30min(那时没有表,不知确切时间,好象要长些)
.可恶的是我一天要跑3个来回,分别是吃回来吃三餐.当时课桌不够用,俺和另一哥门与
老师share讲台,喝了不少粉笔末呀. 没想到俺还一路靠上初中,高中,大学,,,混到
美国来了.俺是俺村建国以来2个本科之一,另外一个是俺姐.
徐本禹的故事真是感人,现在我家那儿已经好都了,看来他们还是我们哪儿20年前的水
平.我能做些什么呢..
hondacivic, 想不道你还听关心大陆的,代我向俺兄弟问好了

☆─────────────────────────────────────☆
macmagnet (斯巴达) 于 (Thu Aug 12 04:23:08 2004) 提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都知道根本问题是在于制度,体制,但在我们不能完全改变制度之前,我们可以向徐本禹
学习的是,尽我们所能做些什么,我正联络志同道合者,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吧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


☆─────────────────────────────────────☆
☆─────────────────────────────────────☆
September (守阙) 于 (Fri Jul 16 23:07:58 2004) 提到: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
Selected pictures:
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
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
学生。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
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
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
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
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
徐本禹出身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
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今天
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
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岩村
帮助那些孩子。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
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
见……”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华中农业
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历。
1 (共1页)
进入RuralChin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华名镇: 周庄-江南第一水乡义务教育
发几个家乡的照片纪念下元宵节李昌平上总理书
江南果然出才子阿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 (zt)
贴个我喜欢听的一个更理性的思考Re: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 (zt)
zz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李昌平: <<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 (转载)
刚看了徐本禹的事迹。《子女上名校,父母谈心得》电子书第二版正式上市 (转载)
建议一把Re: 刚看了徐本禹的事迹。琐男楷模:剑桥女博士百万元援建贵州小学食堂 (转载)
[合集] 刚看了徐本禹的事迹。[转载] 最难忘的一次回国4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徐本禹话题: 孩子话题: 小学话题: 华中农业大学话题: 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