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uralChina版 - [合集] [转载] 民工第二代:中国城市的边缘人--ZT
相关主题
[转载] 民工第二代:中国城市的边缘人--ZT反正我信:北京关闭打工子弟学校 以保证每个孩子有学上!
[转载] 农民集体行动的社会情境崔永元等致信中国教育部长 呼吁保留农民工子弟校
一段真实的经历(转载)行知中学面临危机!![合集]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拆迁 (转载)
[转载]农民工子女就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农民工子弟学校一瞥
对策总是比政策妙?【转】这次抗议维权活动的华人主体是第一代移民
[转载] 程晓农:没有共产党农民的日子会更好过一张图带你看看真实的棒子国!!!!
红山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概况及若干思考ZZ北京一小学紧急更名避安置打工子弟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拆迁 (转载)最近怎么这么多民族自我反省的帖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城市话题: 第二代话题: 孩子话题: 农村话题: 民工
进入RuralChin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g
发帖数: 28502
1
☆─────────────────────────────────────☆
ahaau (阿哈哟) 于 (Fri Dec 3 13:10:09 2004) 提到: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otSpot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ahaau (阿哈哟), 信区: HotSpot
标 题: 民工第二代:中国城市的边缘人--ZT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Dec 3 13:08:21 2004) WWW-POST
民工第二代:中国城市的边缘人
发布者 siyu 在 04-12-03 08:18
请您惠顾赞助商
鼓励其长期支持CND
南方周末记者师欣/目前我国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差不多有1亿,保守估计,第二代子女
占其中的5%-7%之间,这已经是相当大数量的人群。这群以农民身份出现在城市的孩子
,他们在怎样成长,他们又会长成怎样的人?
“他们从小在城市生活读书,却不能成为城市中的一分子,是制度把他们排挤到城市的边
缘。应该称呼他们为‘城市新市民’。”4年前,北京社科院学者韩嘉玲针对北京市流动
人口子女做了一项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哪里人?答案有两个,一是老家人,
二是北京人。“我后悔当时没有设定第三个选择,即:不知道。”
在最后收上来的问卷中,就有不少孩子在问题旁边画了一杠,另写道:中国人。这个结果
令韩嘉玲心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她甚至不愿意用“民工第二代”这个词语来
称呼这群孩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阳光的词语:“城市新市民”。
按照韩嘉玲的划分,这部分“城市新市民”分成四类:1.从小跟父辈来到城市打工,有的
甚至就出生在城市;2.守在农村的“留守儿”,长大以后跑到城市,投靠父辈;3.处于来
来回回的状态。小时候在农村呆了很短的时间,然后到城市里读小学,因受到户籍制度的
牵制,初、高中又必须返回农村;4.跟父辈打工进入城市,后来又从农村考回城市,读大
学───这是一部分非常少的人群。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很难把这些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市民”两字联系起来。城市新市民
,听起来更像个美好的希望。“自卑,自尊,差别,迷惘,根植在民工第二代心里,农民
工子女正生活在一系列尖锐又集中的差距中,他们经历着其他同龄人不曾经历的压力和挣
扎。”
“2003 年9月北京有了第一所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北京明圆学校。北京市教委表示承
认一批正规的打工子弟学校将是一种趋势,北京市努力使农民工子女正常上学。这个振奋
人心的消息使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明圆学校支教……”一个月后,中国农村研究网发表了
这位支教者刘治敏的文章,得出了如上那个结论。
面对着繁华的城市,他们只能在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读书,不能在北京考学,不能有足够
的零用钱,甚至不能像北京孩子一样进一些娱乐场所。一个初二学生告诉调查者,他每天
3点钟起床帮妈妈进货。
他们承受着父母的高期望,却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关心和指导。事实上,这所学校弥漫着
厌学的情绪,有2?5的孩子在调查题目中选择了“学习是最烦心的事”,一个孩子说:“
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辛苦的爸妈,但真的学不进去。”
他们庆幸来到北京读书,这使得自己比家乡的同龄人有了更多的见识和生活经历,但另一
方面,他们对城市又敌视而隔膜。这是如此隔膜的两个群体,有些孩子甚至觉得北京人就
是靠着租房子赚钱。他们不愿意重复父母的生活,也不认可周围城市人的状态,一方面羡
慕崇拜城市人,另一方面又觉得那些都不属于我。
“城市接纳农民工子女不只是个户口问题,文化心理上的因素更为复杂。”刘治敏写道。
“要知道,这个人群肯定不走了,回不去了。可不像城市人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不
知道明天,无法、也不敢规划未来。”
王春光,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用另一个阳光的词语来指代这群孩子:“城市新生
代”。他随后强调,新生代的孩子依然在延续父辈的孤岛化生活。但与上一代不同的是,
第二代已经不满足于被当作城市的过客和外来者。他们很难作出和父辈一样的决定:待不
下去就回家乡。
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回到家乡了。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
其他方面的依恋在减少。他们普遍对农业、父母这代人持否定的看法。他们在农村的社会
交往圈变得越来越小,对农业活动缺乏感情和兴趣,他们会批评农村人“太土,不卫生”
。但是城市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平台,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随着社会竞争
越来越激烈,他们向上提升自己将越来越难。他们只能在彷徨中生活。
“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这会造成对自己身份的不明,我是谁?”
王春光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认同就会趋向游民化,他们会意识到自己被主流社会排斥
在外,而这种边缘化的感觉和意识,反过来又会阻碍他们重回主流社会的步伐。“成长时
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无法认定自己,他们就是漂泊的人,何为漂泊?就是自律性
降低,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王春光曾经在深圳采访过几个农村孩子,对方明确表示:干不好就去抢。“政府和社会各
界应努力开启这些孩子平等、光明的视线,使他们的人生朝向温暖、爱和关怀。”一些学
者和机构已经注意到这个边缘群体的心理失衡问题,并试图有所作为。这些尝试包括:给
民工第二代的孩子提供心理辅导;给他们提供与城市孩子接触的机会。一些地方政府已经
取消了借读费,辟出公办学校专门招收流动儿童。
但是一些进入了公办学校的孩子已经因为忍受不了歧视而离开。北京一家媒体记录了这样
一个女孩8岁时离开公立学校的故事:“课间操的时候,我头晕,就回到教室。他们(本地
孩子)回来就说丢了一支笔。非说是我偷的。我特别难受。跟谁都没说,压在心里。我就
让爸爸把我调到这个打工子弟学校来了。”
□ 南方周末
☆─────────────────────────────────────☆
ppang (胖胖) 于 (Fri Dec 3 14:19:24 2004) 提到:
嗯,这个一直是我关注的。。。
























☆─────────────────────────────────────☆
danielling (danielle) 于 (Fri Dec 3 14:59:38 2004) 提到:
wherever exists green cards, "illegal" immigrants/residents are inevitable.
1 (共1页)
进入RuralChin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最近怎么这么多民族自我反省的帖子??对策总是比政策妙?【转】
还是酱香的? 别说是臭的[转载] 程晓农:没有共产党农民的日子会更好过
明圆总是喜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高谈阔论红山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概况及若干思考ZZ
有去过新疆的吗?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拆迁 (转载)
[转载] 民工第二代:中国城市的边缘人--ZT反正我信:北京关闭打工子弟学校 以保证每个孩子有学上!
[转载] 农民集体行动的社会情境崔永元等致信中国教育部长 呼吁保留农民工子弟校
一段真实的经历(转载)行知中学面临危机!![合集]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拆迁 (转载)
[转载]农民工子女就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农民工子弟学校一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城市话题: 第二代话题: 孩子话题: 农村话题: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