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SciFiction版 - 《科幻世界》姚海军专访
相关主题
王晋康最新的科幻小说书名取作《与吾同在》有没有人看那多手记?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中的圣经启发 (转载)大家推荐点amazon上能买得科幻小说吧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将推出英文版 ZZ求一本科幻小说的名字
王晋康与黑夜(转贴)天命:让历史与未来相遇
新人报道兼找文(包子酬谢)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正式推荐名单
(24)Re: 多少人想团购三体2啊? (转载)
蓝色虚幻大家喜欢科幻的能否介绍下自己什么专业背景,以及如何开始喜欢上科幻的?
【转】蓝色虚幻 【S.M.巴克斯特】凑个热闹,转个三体的讨论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科幻话题: 科幻世界话题: 海军话题: 中国话题: 科幻小说
进入SciFiction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t
发帖数: 19049
1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科幻小说就是一座座通往群星的桥梁,而构成这桥梁的是作者最纯粹的想象力,
他们用这种力量把平日脚踏实地的人们送进未来,送进人类最美好的希望或是最恐怖的
梦魇。在欧美,科幻小说是重要的类型文学之一,有着稳定销量和大批拥趸,诞生了众
多畅销作品和文学经典。无数知名导演、技术天才和科学家都能如数家珍地说起那一本
本曾为自己打开想象之门的科幻小说。而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显得已沉寂多年。直
到《三体》三部曲横空出世,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引人关注的是,2012年多家出版商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科幻小说,这是“三体现象
”为中国科幻带来的复苏之兆,还是对这一出版热点的跟风之举?更重要的是,中国图
书市场究竟能否容纳下科幻小说这一类型文学?科幻小说能不能成为一个畅销、常销的
类型文学,从而为我们的民族培养出更多“关注天空的人”?
如果你走进一间中学理科班的教室或是某个大学男生寝室,很容易找到一本被传
看得皱巴巴的《科幻世界》,这本于1979年创刊的杂志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科幻爱好者。
姚海军说:“中国科幻在8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短暂的黄金时期,之后陷入沉寂。”在那
十几年中,《科幻世界》是唯一一个发表科幻作品的平台,“在中国科幻的复苏过程中
《科幻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崎岖复苏路
郭沫若在1978年发表的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震动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终
于开始崇尚科学。“科幻小说有前瞻性,在文学中是和未来、和科学都有关的门类。而
当时的另一个大背景是国门刚刚打开,人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叶永烈、郑文光等
作家大放异彩。”姚海军回忆道:“但因为一些大环境的原因,在1983年之后,国内就
很少有科幻出版物出现了,即使是登载在《科幻世界》前身《科学文艺》上的作品,也
没有用科幻小说的名,而是称其为科学小说。”
科幻出版的沉寂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1991年,《科幻世界》争取到了世界科幻
小说协会年会在成都召开。“那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姚海军说,“当时《科幻世界
》的发行量仅为1万册左右,中国科幻界最后一本杂志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此次
年会,四川省省长和副省长到会接待外宾,虽然对于《科幻世界》的销量没有立竿见影
的提升,但政府的重视还是传递了一个信号:科幻是正面的东西。他认为,那次会议邀
请到世界各国的科幻大师来到中国,对有志于从事科幻创作的年轻人是一个刺激,“也
是科幻出版否极泰来的转折点。”
对姚海军来说,中国科幻真正复苏始于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此次会议邀请
到美俄两国宇航员,开设了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科幻迷和作家前来参加。“央视新
闻联播、晚间新闻和焦点访谈都有科幻大会的新闻,黄金时段新闻中播出科幻文学的消
息,这让科幻的社会形象得到了迅速提升。”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焦点访谈对市民
的随机采访,“记者问他们对于科幻小说的态度,大家都给出了比较正面的回答,比如
科幻小说提升想象力,而一个民族要有创造力,就离不开想象力。”
科幻作品终于摆脱了灰姑娘形象,而中国原创科幻的新生代作者迅速成长起来,
星河、杨平、韩松、吴岩等人崭露头角。如今,《科幻世界》发行量超过20万份。

给原创科幻更高起点
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正巧那年《科幻世界》7月号刊
登了主编阿来写的一篇有关记忆移植的文章,由此很多家长开始推荐孩子们去看科幻。
但2001年姚海军去逛书店时却发现,家长们买给孩子读的科幻作品仍然是凡尔纳们的作
品,他觉得“虽然这些都是经典作品,但已经问世超过百年。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想象
世界仍停留在西方100多年前的水平。有必要把今日世界的一流科幻作品引入中国读者
的视野”。
2002年的姚海军还是《科幻世界》一名普通编辑。进入编辑部之前他创办了一本
名为《星云》的科幻爱好者刊物,“也许是因为这个‘出身’,读者对经典科幻作品引
进期望令我感同身受。”他认为,中国科幻能不能繁荣,不在于引进了多少外国作品,
而在于本土作家能否成长起来,而这种成长需要一个较高的起点,“本土科幻作家要对
西方科幻有起码的了解,包括写作水平和潮流。这样,中国原创科幻才能取得读者的认
同,甚至赢得世界的声誉。我想做一套书,我把它称为‘视野工程’。”
那时一本科幻作品能印到六、七千册就很不错了。阿来对姚海军说:“你去问发
行部,如果发行部认为能做图书,我们就做。”于是姚海军去“游说”发行部主任,“
也巧,运气不错,那几个月中发行部换了两次主任,前两位我磨破嘴皮,他们都说‘不
行,我们是做刊物的,做不了书’,换到第三位主任,竟然被我说服了。”他回忆道。
第一次做图书,姚海军特别谨慎,他把“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的前三本和“流行
科幻丛书”的《星际争霸》一同推出。他说:“视野工程分为几个系列,一个是科幻大
师丛书,是引进国外的经典。一个是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就是中国科幻真正能堪称基石
的作品。还有就是流行科幻丛书,这个系列的作品对科幻文学的发展贡献不大,但在国
外却非常畅销。”以当时火爆异常的“星际争霸”游戏同人小说,带动“科幻大师丛书
”这样的经典作品,他思考的是杂志社做图书出版的可持续性,“如果只能印3000册,
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盈利空间,这是不可持续的。”
果然,《星际争霸》总印数超过了35000册,而最初的三本科幻大师系列也都印
刷超两万册。姚海军说:“这比我们预计得好很多,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要知道,
《星际争霸》加印第10次时,总印数才超过3万册,“可见当时我们的谨慎,而发行方
面也确实信心缺缺。”
如今,“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已出版120余种,整个视野工程已经出版250多种图
书。在这里,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沙丘》,第一次完整地读完《基地》系列,第
一次认识了乔治·R·R·马丁;在这里,《三体》从小众走向大众,完成了中国原创科
幻的一次华丽转身。

原创科幻也能畅销
打响了第一炮,姚海军开始有计划地推出原创科幻新人,他设立了《星云》丛刊
。“叫‘星云’也是我那本爱好者杂志留下的情结吧,这本丛刊很像现在的Mook书,用
一些资深作家的作品带出新人新作。”他表示,当时科幻创作新人很多,在读者中缺乏
知名度,“而‘新老混搭’的作法是为了用知名作家把丛刊这个品牌打出来,名号响亮
了,新人的作品也会受到经销商和读者的欢迎。”
谨慎考虑之后,姚海军选择了钱莉芳的《天意》打新人原创头阵,而钱莉芳之前
从没写过小说。经过《星际争霸》和“科幻大师丛书”的摸索,姚海军对《星云》期望
较高,首印3万册,后来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3万册迅速销售一空,加印3万册又很
快售罄,“后来,有经销商从新疆乌鲁木齐跑到成都来跟我们要货。”他说,那一期《
星云》发行量超过15万册,创下1983年以后中国原创科幻发行量最高纪录。
十年后的今天,姚海军回看《天意》,认为其意义在于:“第一,确立了国内科
幻作家的信心,让大家明白,只要作品质量好,科幻也是能够成为畅销书的。第二,让
我们的发行人员有了信心。第三,是让我们的渠道有了信心。过去,给渠道商推广科幻
作品的时候他会说这个东西没有市场,而现在,他们会说:‘科幻好卖!’从产业的角
度来看,各个环节都要对这个类型的图书有信心,才能做起来。”

中国科幻需要畅销作家
姚海军认为,中国原创科幻能不能发展,就取决于有没有自己的畅销书作家,也
就是明星作家,“换一个角度讲,原创科幻能不能真正繁荣,取决于能不能从杂志时代
过渡到图书时代。”在杂志时代,大多数作者都是在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很难诞生
明星。“而在图书时代,一流作者的主要精力就会集中在创作长篇小说上,集中在图书
出版上,只有这样,影视化、游戏化才能谈得上,才能形成产业链。”
在他心中,一个类型文学如果销量停留在几千册,如果没有畅销书作家,那么是
无法站住脚的,也是无法说服下游去支持的。但是,要把科幻小说做成畅销书并不容易。
“2001年,我收到了刘慈欣《超新星纪元》与王晋康《类人》的稿件,非常喜欢
,我们当然想自己做。”姚海军回忆道,“但当时我们的图书项目还没有启动,没有能
力也没有渠道做单行本。阿来的意见是,这两本书应该由国家级的大出版社去做。”
结果并不理想,两本书的销量都在1万册左右。“在别人眼里,这个销量也许不
错,”姚海军说,“但要知道,刘慈欣和王晋康是最重要的两位中国原创科幻作家,如
果他们的作品才卖1万册,那么这个类型将来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在遗憾的同时
,姚海军也在思考:“为什么由一个实力很强的出版社发行这两本书却没有达到好的效
果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出版社太大了,科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很小的一件事。这也是我
下决心做‘视野工程’的一个原因:别人做,不如我们自己来做。”
后来,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用《星云》丛刊的形式发表,发行量达到5万多份
。姚海军认为目标基本达到了,“后来我跟刘慈欣说,我们中国科幻基石丛书,每本能
稳定地卖到3万册以上,我就满意。”这个数字也许在现在看来很保守,但当时他的想
法是:如果把销量从几千册提升到3万册,那么作家的生存状态就会改变,就会愿意更
多地倾注心力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三体》的营销经验
毫无疑问,《三体》三部曲为中国科幻出版打开了新局面,如今其销量已经突破
40万册。姚海军认为,《三体》的成功在于读者范围的扩大,“销售量级的提升是因为
其读者从传统的科幻读者延伸到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原来不读科幻的人这次也读了
《三体》。”这当然和该书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引发的热潮有关,《三体》吸引了各行
各业、各个阶层的读者在微博上对其进行讨论和推荐,形成了如“链式反应”一般的效
果。而自此之后,《科幻世界》也认识到了微博在营销中的巨大作用。
当然,《三体》的成功与精心策划也脱不开关系。姚海军说:“《三体》第一部
通过杂志连载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吊足了科幻迷的胃口。而对三部曲的节奏我们也严格
控制,这对刘慈欣来说也是创作上的挑战,我们要求三部曲按照一定的波次出版,这样
不但让读者有所期待,在市场宣传上也形成了一波一波的浪潮。”最让他感叹的还是《
科幻世界》粉丝们的“威力”:“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个专业的期刊平台,它团
结了很多‘忠实得让人吃惊的’科幻读者。”这些读者不但是微博上《三体》热潮的起
源,他们甚至会买上好几本《三体》送给身边的人。
《三体》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中国科幻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姚海军对此持保留
态度,他说:“不能盲目乐观,因为仍然有很多人说读不懂《三体》,中国科幻还处于
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仅是作品和营销,在读者基础方面,中国远未成熟。”

“后《三体》时代”的喜与忧
姚海军认为,《三体》作为有一定阅读门槛的“核心科幻”能跻身畅销书行列,
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科幻环境的提升。“由于涉及到很多科学观念,科幻小说对读者有
一定的要求,尤其是硬科幻。《三体》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今
天科幻小说有比较好的发展,还是得益于大学教育的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触
科学,排斥科幻的声音会越来越弱,会有越来越多人理解科学与幻想的结合。”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80年代初的科幻热又如何解释呢?姚海军表示:“那个时候
的中国科幻小说,更多体现的是新奇感,是满足人们对未来的好奇。而如今的中国原创
科幻,已经远远超越新奇感本身,我们对科学,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理解和思考,很多已
经涉及了哲学层面。理解这样的思考,也需要高素质的读者。”更让他欣喜的是,如今
的科学界人士也加入到科幻创作者、推广者的行列,“要知道,中国科学家曾对科幻避
之不及。这也说明了科幻环境潜移默化的变化。”
不过,姚海军坦言:“刘慈欣的小说征服了很多人,但原创科幻作品的整体发展
水平仍然较低,即使是《科幻世界》也面临生存压力。”现在,《科幻世界》的读者主
体是大中学生。“也就是说,中国科幻经历三十几年的发展,理论上来说应积累了大量
成年读者,但这些读者成年之后却很少读科幻。即使是单行本小说,主要读者竟然也是
学生。”他无奈地说:“有人说中国科幻读者群很年轻,说明中国科幻有无限的未来。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说明社会整体氛围和阅读风气对科幻的发展产生着无形的压力。
在美国,科幻小说的读者大多是成年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购买力很强的四五十岁的人
,同时也很有稳定性。而中国成年人的阅读量本来就小,很多人对阅读还抱着功利的态
度,这都对科幻小说的推广有着负面作用。”
姚海军认为,中国科幻要想打开局面,除了要有自己的畅销书和畅销作家之外,
还应该多样化。“不能都是刘慈欣,也不能都是王晋康,有一位成功的作家,对于中国
原创科幻文学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带动作用。但我们更希望出现一个群体,有一批刘慈欣
这样的畅销作家,有更多的类型、风格,来满足不同的读者的需求,中国科幻才能发展
的更好。”他指出,科幻创作的空间很大,外延很广,“比如韩松,用科幻的镜子对照
社会的现实,看似晦涩、灰暗的色调下是一双批判的眼睛,他的小说是中国现实非常好
的写照。”而刘慈欣的作品则是核心科幻,是类型文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只有核心强
大,才能谈突破边界。”
在姚海军心目中,与西方科幻小说相比中国原创科幻的价值在于对未来的不同构
想。“我们为什么更喜欢中国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是因为中国人关心的未来和西方人
是不一样的,中国读者关心的是中国的未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未来,关心的是用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来解决未来问题的可能性。”在王晋康的小说《终极爆炸》,
未来的农业由掌握着基因霸权的大公司所垄断,而中国农民买到的种子,则是经过基因
技术处理的产物,它们的第二代种子不能发芽。“这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遵循
的‘留种子’的传统,他们认为这有悖天理。”姚海军评价道:“这样的思考和想象只
有中国作家才会有,而这就是发展中国原创科幻的价值。”

增强渠道信心需要过程
姚海军说,这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很艰难,但回头一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刚开始做“视野工程”的时候,《科幻世界》没有一个专业的图书编辑,没有专门的
人员配置,“全部是我们杂志的编辑用业余时间来做这个项目。”由此,翻译成大问题
,只能去大学中找老师和学生进行翻译。对于译文,他的要求只有一个:“要把故事说
明白、讲清楚,没有我读不懂的句子。”也许正是这个“最低要求”让“世界科幻大师
丛书”取得了成功:“与现今很多出版社编辑、校对脱离的状况不同,120多本大师丛
书,我每一本都读过,保证故事的逻辑是顺畅的。这恰恰是科幻小说最基本的一点。”
如今,《科幻世界》引进了很多外文编辑,其中包括戈宝权翻译奖获得者李克勤。“有
些硬科幻,即便你给出高价,也找不到翻译人才,而《科幻世界》拥有很棒的硬科幻翻
译。”据姚海军介绍,就在接受采访的几天前,《科幻世界》终于设立了图书事业部,
“也表明了我们发展科幻图书出版业务的决心。”
对于科幻图书的出版来说,另一个困难是渠道的不认可。“《科幻世界》的发行
渠道优势是随刊配送,优势是杂志能到哪里,书就能到哪里。劣势则是主渠道的新华书
店系统铺货不足,即使是北京的新华书店有时也会断货。”姚海军承认在发行方面还有
改进空间,但他也指出,科幻确实仍不受一些图书经销商的重视,“这体现在‘要书’
的保守上。很多书店对于科幻小说的要货量较小,很快卖光后,重新要货、发货又有一
个周期,这就会造成断货。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科幻市场的不成熟,书商对于科
幻小说的销量仍没有信心,在重要的销售时段来临前,也没有备足科幻小说的动作。”
姚海军认为,这种对科幻类型图书的“没信心”,需要长期磨合才能解决:“我
们和京东的合作比较好,但这也是有过程的,双方需要反复的互动。以《三体》为例,
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向网络书店发货,这一番折腾下来,电商对于科幻小
说销量的判断就会比较准确了,他们就会知道每月大约能走多少货,因为他们已经有了
直观的感受。而过去一些传统书店的采买人员,他们不读科幻,只有个概念,因此试探
性地进货。要改变也需要过程。”

以刊推书打动作者
姚海军不否认《科幻世界》策划的图书能在市场上取得不错的销量与杂志的影响
力息息相关。且不说上文所提科幻迷们对《三体》的狂热追捧,即使是在引进作品的营
销方面,《科幻世界》也有一定优势。“即便是在美国很有影响力,很畅销的作者,对
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也是陌生的。其他同行的作法可能是打广告或者在腰封上进行宣传
。而我们就多了一个途径,我们会挑选一些该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放到杂志上,让读者
对这个作家有最直观的感受。然后我们再请专栏作家抓住该作者小说中的一些概念,来
做成很有趣的文章。”
这样的作法将很多世界科幻名家带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也许,姚海军讲的这个小
故事最能总结这本刊物和它背后出版人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尼尔·盖曼的新作名为《
坟场之书》,当时国内很多出版社在竞争引进,而《科幻世界》给的报价并不高。当时
他的经纪人很自然地就把我们淘汰了,他看中的是另一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很有实力
,操作了很多畅销书,从一个经纪人的角度来讲,这个决定是理性的、正确的。但是最
后要盖曼签字的时候,他说:‘中国人之所以知道我,是因为《科幻世界》,所以这本
书的版权要给他们。’”姚海军说,“这句话,让我很感动。”
1 (共1页)
进入SciFiction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凑个热闹,转个三体的讨论贴新人报道兼找文(包子酬谢)
三体有什么好看的(24)
看了<三体>....蓝色虚幻
刘慈欣:我是工科男 我不是文青by 许晓 (转载)【转】蓝色虚幻 【S.M.巴克斯特】
王晋康最新的科幻小说书名取作《与吾同在》有没有人看那多手记?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中的圣经启发 (转载)大家推荐点amazon上能买得科幻小说吧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将推出英文版 ZZ求一本科幻小说的名字
王晋康与黑夜(转贴)天命:让历史与未来相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科幻话题: 科幻世界话题: 海军话题: 中国话题: 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