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HU版 - zz 清华绵阳分校:山沟里,永不消逝的电波
相关主题
清华21项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清华函授生用学历欺骗了我的感情(zz)
清华土木系专家组灾区工作小结 zzzz T大37岁博士决心为杨冉师妹“终身不娶”
大家认为清华大学能否比肩IIT最强的那所分校?关于留学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费
求帮助工程师和民主
北大都开剑桥分校了,清华怎么还没动静呢?zt清华无敌双胞胎“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神一样的成绩和校园履历
[征文]我的清华三年有在公司做MEMS传感器相关的师兄弟姐妹吗?求推荐
[合集] 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海南落马副省长谭力曾抽下属耳光 常用80万器材摄影
zz 许冬亮:三年从大学生到百度科学家科普一下地震前兆和预报的问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分校话题: 绵阳话题: 清华话题: 无线电话题: 清华大学
进入TH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d
发帖数: 19309
1
发信人: whose (张德平),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清华绵阳分校:山沟里,永不消逝的电波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y 4 23:31:49 2011), 站内
山沟里,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是一批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着特殊身份的大学生,许多人还没来得及选择就被贴上了
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不仅是背着麻袋来装知识,更是来“上大学,改造大学,管
理大学”。
1974年夏天,20岁的清华雷达专业新生,庞亚军从北京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火车来到上
千公里之外的四川小城绵阳,因为坐车的时间太长,他脚上的翻毛皮鞋都脱不下来了。
绵阳火车站距离他要去的清华绵阳分校还很远。不一会儿,他们等到了来接他们的分
校老师。校车驶过一条漫长而颠簸的石子路,来到了位于绵阳北郊青义镇山上的清华绵
阳分校。
从此,庞亚军正式开始了自己作为清华绵阳分校雷达专业4班学生的三年半岁月。
到三线去
绵阳分校之建立,源于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清华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刘冰被叫到高教部三楼会议室,
同去的还有北大的一位代表,时任教育部长的杨秀峰向他们传达了关于“中央决定北大
、清华在三线建立分校”的决定。
不久,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亲自到绵阳选址决定在此地建立分校。同期决定建立的还
包括北大的汉中分校。
校址选定后,很快由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八位老师带着两届毕业生设计分校校舍。当时
他们就搭帐篷住在青义镇,每天步行到分校所规划的山头去画图、设计、计算。这批学
生中,据称包括后来出任建设部部长、副部长的叶如棠和赵宝江。
因为有战时将整所清华大学都搬来的考虑,所以校园规划十分庞大。当年分校教师、
如今西南科技大学的姚荣东书记听来得早的同事说,清华绵阳分校最早规划区域甚至包
括如今学校对面的山头,还准备在山头之间架桥梁,计划十分宏伟。
但随即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了清华校园,清华全校“停课闹革命”,学校基本
处于瘫痪状态,大部分师生纷纷离校。整个分校建设无法按原计划实行,最初清华大学
计划搬迁五个系来绵阳,后来变成三个系,最后真正搬来的只有无线电系的一部分。无
线电系雷达二班的同学还记得,在他们入学之后,校园里曾经有一大片为预备建造教学
楼而平整的空地,后来其他系不来了,空地都改为了水田。
无线电专业对于当时的中国至关重要,在国防方面尤其如此。这大概是清华选择将无
线电系迁到分校的重要原因,在同时建立的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所搬迁的三个系中,也包
括了无线电电子学系。
清华无线电系师生是分两次离开北京去往绵阳的。第一次是1966年11月30日,无线电
系教职工及家属七百余人到达四川绵阳分校工地。第二次是1971年12月11日,绵阳分校
大体建成,赴绵阳分校的教职工再次出发。最后,在北京的清华总校,整个无线电系只
留下了一个电视机教研室。
清华绵阳分校,是在山头上一点点长出来的学校,几乎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都参与了
建设工作。据当年清华绵阳分校的青年工人回忆:“当时每个人吃了饭都要去对面山上
运一次石头,讲师、教授们也要运,有的时候还要运两次,每次来回都要一个多小时。
”即使到了后期,分校开始进行正常的科研工作后,每个教师也要轮流做半年基建工作
,此外每周还要劳动半天。
特殊的学习岁月
庞亚军等人到来时,已是清华绵阳分校的第四届学生了(1971年停招一年,因此74年
入学为第四届)。他就读于雷达专业,雷达四届一共有八十多个人,本来是两个班,临
近毕业时合并成一个,因此他所在的班级又被称作“雷4班”。他们八十多人中,工农
兵皆有之,年纪最大的有三十多岁,但大部分学生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
“文革”期间学校教育体系受到极大的破坏。直到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
已渐渐平息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始恢复招生。1970年秋,清华绵阳分校迎来了
“文革”四年来中国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工农兵学员。这是一批有着特殊身份
的大学生。
清华本科学制本来是五年制,因为“文革”中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不
得已改为三年,但工农兵学员很多是初中毕业,基础较差,为了给他们补习基础知识、
文化课,又加了半年,一共三年半。庞亚军、陈留根等人都是1974年9月入学,1978年
春天毕业。
雷2班的蒋治云还记得当时清华招生面试问他为什么想读大学,他说“我的想法很简
单,就是想把‘文革’耽误的课补起来”。进校之后,他才听说,如今上大学“不仅仅
是背着麻袋来装知识,而是‘上管改’,上大学,改造大学,管理大学”。
雷4班学员一入学,他们就开始学工、学农、学军。学工,在成都锦江电子厂;学农
,在绵阳的龙门镇;学军,在江油的高炮旅,一次二十天。除此之外,三年中还有很多
其他的运动、开门办学、军事拉练等。1972年,刘冰去绵阳分校后,就开始关注教育质
量问题,他认为当时运动非常多,真正用在教学的没有多少学时,基础课理论课被削得
几乎没有了;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也削减了很多,学制至少应当改为四年才合适。但他
的意见未被采纳。学生在运动中耽误许多,基础又比较差,学制却只有三年半,这是一
个异常困难的问题。
无法改变时代,只有改变自己。当年清华绵阳分校的师资力量很强大,而且教学的热
情很高——因为这几批学生,是他们盼了好多年才盼来的——那些老师基本上都是五十
年代毕业的老清华,他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教这几批学生,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实
验设备自己造,师资不够四处调。
这几届学生或许是不幸的,因为读书时正逢一个混乱的年代,但他们也是幸运的,因
为其他时候的任何一届学生,可能都没有如此“亲密”地和老师们接触的经历。
当时全国上下仍然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之中,清华大学属于重灾区。但偏安一
隅的分校相较北京的清华总校而言,一切都要平静得多。
困难时光的科研
就在基础建设、“文革”“批林批孔”的间隙中,清华绵阳分校的师生,还做出了一
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光通信机、川沪输气管道、120路数字电话微波接力系统、反
波管等一系列在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设备。据雷4班的陈留根回忆,长虹最早的彩
电,也是1975年由分校和长虹一起搞出来的,当时还留了几台彩电安装在空教室里,在
那里陈留根第一次看到彩电。
清华绵阳分校有五个本科专业:雷达专业、电真空器件专业、多路通讯专业、半导体
器件专业、激光专业。20世纪70年代,地处小城的清华分校有着当时几乎全国最先进的
激光技术。清华大学的激光研究小组是在1962年美国发明“红宝石激光器”的促使下上
马的,属于科学的最前沿,但是刚刚建立,“四清”“文革”等一连串运动接踵而来,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当年分校教师,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炳琨带着一个科研小分
队,几次到江苏的工厂坚持搞科研和生产。1970年,他们从无锡工厂返校不久,就得到
通知随无线电系内迁至四川绵阳。
周炳琨记得,分校所在的地方当时还是一片农田。他们一边参加建校劳动,一边建设
激光教研组,夜以继日地进行固体、气体激光器、激光测距仪及激光陀螺的研究。
而绵阳分校的另一项科研成果,“数字通信系统”,则是清华分校的师生“争取”来
的。1975年初,分校得知,四机部已决定立项研制一个和国家重点工程“川沪输气工程
”配套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分校赶紧和当时在数字通信方面有较好基础的重庆
716厂及绵阳734厂联合,向四机部提出申请,最后被批准作为“南方点”承担起了这套
系统的2GHz系统研制任务。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分校师生在国内首次完成了2GHz 30/120路低功耗无人值守数字
微波接力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78年3月在石家庄的全国总联试中取得成功,并先后投
入生产。
怀想起当年,吴佑寿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绵阳分校是我国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
展的一个摇篮。直到现在,曾经在数字微波通信领域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同志,以及一些
当年在分校学习的工农兵学员,都想念着绵阳分校,还经常谈起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
”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机载激光测高仪”和“激光炮兵测距仪”等
成果获奖,当年两位主要带头人,吴佑寿和周炳琨,也都当选上了院士。
毕业:跌荡三十三年
1978年初,雷4班的学生毕业了。当时的分配原则是:学习期满后,原则上回原地区
、原单位工作,也有一部分根据国家需要统一分配。
他们毕业不久,清华绵阳分校也搬走了。那是1978年4月中旬,有位同志由北京返回
绵阳分校,带来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何东昌的一句话“北京大学分校搬回北京了
”。绵阳分校党委当晚召开常委会讨论“我们怎么办?”大家一致意见是派代表回北京
,向学校反映群众要求,争取将绵阳分校搬回北京,恢复无线电系。最后几经波折,清
华大学提交报告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批示“全力支持”,有了小平同志的批示后,绵
阳分校搬迁回京的工作如长江归大海一般势不可挡地开始了。
建设是漫长的,搬迁却是迅速的,尤其是在大家都归心似箭的时候。1978年下半年清
华绵阳分校开始进行搬迁准备,1978年底开始搬迁,1979年5月搬迁工作就全部结束了
。很快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搬进了清华分校的旧址,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2000
年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西南科技大学。
如同学校的变迁一样,雷4班这届学生在毕业后的三十多年里,也经历了中国社会变
革最为剧烈的三十年,他们毕业后不久,便开始了改革开放,社会气氛慢慢活跃起来,
工作的机会也逐渐丰富起来,国外无线电、通信等领域的科学进展信息也传入进来,令
人眼花缭乱。
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各自找各自的发展。有的同学干科研一直干到底,有的同学改
革开放做生意去了,有些走行政路线了。但是无论如何,清华分校始终是他们人生中最
初的一抹底色,每个人都还深深记得自己的清华分校岁月,并保持着对自己清华毕业生
的身份认同,他们拥有共同的搜狐校友录“清华雷4班”,还一起组织起来为母校奖学
金捐款,也有人会悄悄回分校来看看。
如今继承了清华绵阳分校校址的西南科技大学,已在当年清华分校所在的山下、涪江
边建设了一片新的校区。2008年5·12地震后,分校当年修建的很多房子受损,大部分
教师宿舍在地震后被拆毁了,但仍留了两座,因为“老清华绵阳分校的人怀旧,时不时
就回来看看,因此留下两栋,让人们回忆”。
(《看历史》)
1 (共1页)
进入TH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科普一下地震前兆和预报的问题北大都开剑桥分校了,清华怎么还没动静呢?
像LD这种状态的能拿到tenure吗?[征文]我的清华三年
恒大西班牙分校开张![合集] 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我不哭 (转载)zz 许冬亮:三年从大学生到百度科学家
清华21项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清华函授生用学历欺骗了我的感情(zz)
清华土木系专家组灾区工作小结 zzzz T大37岁博士决心为杨冉师妹“终身不娶”
大家认为清华大学能否比肩IIT最强的那所分校?关于留学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费
求帮助工程师和民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分校话题: 绵阳话题: 清华话题: 无线电话题: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