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维基百科
相关主题
真空妙有 part one十玄
密宗的佛教是不是就是印度教?清代佛教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四)宁铂的讲法音频(土豆网)
中国文化得以傲視全世界的瑰宝神会禅师的悟境
zt皇权纠葛与法相宗的短命佛学常见词汇 陈义孝居士编
唯识--百度百科给现任和将来版主提个建议
身出三昧真火自化的古月禅师[八卦]自闭症=右脑使用者=圣人(倓虚大师的故事)
大家如何鉴别解脱者的?佛教的六波罗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汉传话题: 天台宗话题: 宗派话题: 僧尼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汉传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是佛教的三大地理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南
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
傳入中原地区,爾後傳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1]。
传入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为南传佛教,并不包括在漢傳
佛教中。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传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
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
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
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另外,尽管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当年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
的佛教也包括了流传远不如大乘佛教广泛的小乘佛教。
目录
[隐藏]
* 1 詞語釋義
* 2 发展过程
o 2.1 秦漢
o 2.2 三國時期
o 2.3 晋朝
o 2.4 南北朝时期
+ 2.4.1 北朝
+ 2.4.2 南朝
o 2.5 隋朝
o 2.6 唐朝
+ 2.6.1 初唐时期
+ 2.6.2 盛唐时期
+ 2.6.3 中唐晚唐时期
o 2.7 五代十国时期
o 2.8 两宋、西夏、辽、金时期
+ 2.8.1 北宋时期
+ 2.8.2 南宋时期
+ 2.8.3 辽代时期
+ 2.8.4 西夏时期
+ 2.8.5 金代时期
o 2.9 蒙元
o 2.10 明朝
o 2.11 清朝
o 2.12 近現代
* 3 中国以外的汉传佛教(北传佛教)
o 3.1 日本
o 3.2 朝鲜半岛
o 3.3 越南
* 4 宗派
* 5 佛事活动
* 6 僧伽制度
o 6.1 出家
o 6.2 姓氏
o 6.3 受戒
o 6.4 安居与羯磨
o 6.5 素食制度
o 6.6 丛林清规
o 6.7 寺院管理制度
* 7 相关内容
* 8 註釋
* 9 参考书籍
詞語釋義
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最初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两支。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
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
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北傳佛
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其經典多為梵文
、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自藏傳佛教出现后,南傳北傳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
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划分法。按教理大致划分,南傳佛教即是上
座部佛教(又被具争议性地称为小乘佛教),而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尽管
漢傳佛教也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发展过程
秦漢
参见:白马寺及四十二章经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在秦代期间,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因为在《史
記·秦始皇本紀》中曾有禁不得祠的说法,"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2]而此处"不得"就是Buddha的音译。但此说提出之后,即遭到铃木券太郎等的驳斥
,认为其断句有误應為"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3]。明星出西方。"[4]。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莽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
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
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
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
翻译《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5]。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
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
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公元147年安息人安世高到漢朝傳教譯經,公元167年月氏人支婁迦
讖到漢朝傳教譯經。
三國時期
参见:三国时期、曹丕、孙权及无量寿经
佛教早在东汉初期即传入中国,但当时儒学兴盛,发展不大,至三国后方有发展。
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曹魏魏明帝大兴佛寺[6],曹
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孙吴地区,当支谦、康僧会先后入吴,受孙权推崇[7][8]
。孙皓称帝时,本要毁坏佛寺,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而放弃[9]。在蜀汉,佛教不是
很兴盛,旧录相传有蜀《首楞严》二卷,蜀《普曜经》二卷[10],但已逸失。
当时大乘佛教受贵霜帝国影响而传播四周。西域受其影响,于阗、龟兹等地佛教兴盛。
之后又有天竺昙柯迦罗、安息昙谛和康居康僧铠等僧侣到洛阳翻译经典,将大乘佛教传
至中国。昙柯迦罗推广戒律,这是中国僧侣有戒律受戒之始,后世以其为律宗的始祖。
昙谛所译的《昙无德羯磨》受朱士行等人戒守,一般以此为中国僧侣出家之始。由于当
时经文翻译未善,朱士行为求原经研读,于260年自雍州出发至于阗,成为首位西行求
法的中国僧侣。他写得《大品般若经》的梵本,后由弟子于282年送回洛阳,最后由竺
叔兰译成《放光经》[11][12]。
晋朝
参见:晋朝及潭柘寺
西晋年间,官方与民间的佛教信仰,逐渐普遍。相传西晋时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
的寺院一共有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13]。竺法护时代已有"寺庙图像崇于京
邑"之说[7]。而见于现存记载中的,西晋时洛阳有白马寺、东牛寺、菩萨寺、石塔寺、
愍怀太子浮图、满水寺、大市寺、宫城西法始立寺、竹林寺等十余所。当时译出的经典
,除了抄写传播而外,还流行"细字经"和"供养经"等。洛阳大市寺中,在黄缣上用细字
书写《大品般若经》一部,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识。其中部分经文依然保存[14]。北京
门头沟区的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年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北京)"的美称。
东晋朝廷中奉佛的也很多。晋元帝、晋明帝以宾友礼敬沙门,晋元帝又"造瓦官、龙宫
二寺,度丹阳、建业千僧";明帝也"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名称百僧"[15][16]
。建康佛教,盛极一时。东晋初期,名流相继避世江东,玄风也跟着南渡,从而长于清
谈的义学名僧竺潜、支遁都为时人所重[17][18]。
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
。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
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
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
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北朝
参见:南北朝、鸠摩罗什、莫高窟、云岗石窟及三武灭佛
北朝佛教起于西域僧侣佛图澄(232-348)在后赵的弘传。佛图澄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年)来到洛阳。其时后赵石勒在葛陂(今河南新蔡县)屯军,专用杀戮来壮大声威。佛
图澄通过大将军郭黑略,和他相见,用道术感化,阻止其残杀,从此中州(今河南地区
)人民逐渐奉佛。后石虎即位,迁都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磁县),尊崇佛图澄
,一时人民多营寺庙,争先出家[19]。和佛图澄同时在后赵的,还有敦煌人单道开,襄
阳羊叔子寺竺法慧和中山帛法桥等。
继后赵之后,北地佛教最盛的区域是前秦。前秦苻坚笃好佛教,道安得到推崇。道安原
在鄴师事佛图澄,后受请到武邑开讲,为避兵乱,他和弟子慧远等五百余人到襄阳讲《
放光般若》。太元四年(379),苻丕攻下襄阳,就送道安和习凿齿往关中。道安住在
长安五重寺。
佛教在后秦尤盛。后秦统治者姚兴,笃好佛教,又因得鸠摩罗什,译经讲习都超越前代
。弘始三年(401年),姚兴出兵凉州,鸠摩罗什入长安西明阁和逍遥园从事翻译。其
时四方的义学沙门群集长安,次第增加到三千人。当姚秦佛教鼎盛时,长安僧尼数以万
计,非常杂滥。弘始七年(405),姚兴以罗什的弟子僧略为"僧正",僧迁为"悦众",
法钦、慧斌为"僧录",令管理僧尼的事务。
期间,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鸠摩罗什译出经籍有七十四部(现存五十三部),其中重
要的大乘经论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
经》、《阿弥陀经》、《弥勒下生经》、《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十住毗
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庄严经论》、《成实论》、《坐
禅三昧经》等,大都对于后来佛教义学发生巨大的影响,而发展有各种学系与宗派。佛
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为后来贤首宗根本所依的经典。
当时北方凿窟造像之风兴起,后秦沙门乐僔于建元二年(366),在敦煌东南鸣沙山麓
,开凿石窟,镌造佛像,这就是著名的莫高窟。但后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进行大规
模的灭佛活动,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20]
南朝
参见:南北朝、佛教艺术、慧远及庐山
南北朝时期,南朝佛教以慧远主持的庐山东林寺为中心[21]。其他中心,还有建康道场
寺。建康为东晋王朝首都,佛教非常隆盛。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
寺作根据,宣扬佛教。
南梁王朝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儒崇佛,並曾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
,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元年(529
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
出家[22][23],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
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24],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元年(546年)四月十日,
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25][26];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
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27][
28] 其提倡的佛教僧侣必须恪守素食,成为汉传佛教所有僧侣的独特的基本戒律[29]。
该时期佛教文学,经过历代译人的努力,创造了一种融冶华梵的新体裁。佛教也渐次渗
入一般文学的领域,以佛典的理趣、风格、词句及故实入诗文的渐多,诗有罗什的《赠
沙门法和》十偈(今存一偈)和《赠慧远偈》,支遁的《四月八日赞佛诗》、《释迦文
佛像赞》等,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报罗什法师偈》、《万佛影铭》等,王齐之
的《念佛三昧诗》等;文有僧肇的《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等论,僧睿
所作诸经论序,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沙门袒服》。
虽诞以沦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
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
。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体实唯隆。岂是虚相崇
重。义存弘御而已。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国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
沾其惠而废其敬哉。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悟时。并互有其美。徒咸尽所怀
。而理蕴于情。遂令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悲夫。斯乃交丧之所
由。--摘自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序言 [30]
南朝期间,佛教艺术开始兴盛。佛像塑造极盛,著名作品有道安在襄阳檀溪寺铸造的丈
六释迦金像,竺道邻在山阴昌原寺铸造的无量寿像,竺道壹在山阴嘉祥寺铸造的金牒千
像,支慧护在吴郡绍灵寺铸造的丈六释迦金像,特别是处士戴逵和他的次子戴颙在山阴
灵宝寺制作的弥陀及夹侍二菩萨木像、在招隐寺制作的五夹纻像和在瓦官寺制作的夹纻
行像等。这时并有从外国输入的造像,如苻坚致送道安的佛像中有高七尺的外国金箔倚
像[31]。画像方面,顾恺之和吴曹不兴、晋卫协并称中国最初的三大佛画家。顾恺之作
品造诣极深,相传有《净名居士图》、《八国分舍利图》、《康僧会像》等。关于他在
瓦官寺作维摩壁画,据说"画讫,光彩耀目数日"[32][33]。另外,晋明帝、戴逵也善画
佛像,瓦官寺大殿外有戴作的文殊壁画。此外,综合建筑、雕塑、绘画的石窟艺术也发
轫于此时期。佛教音乐和文学方面,道安倡始在上经、上讲、布萨等法事中,都唱梵呗
,并弘传帛尸梨蜜多罗所授的高声梵呗,帛法桥作三契经,支昙籥裁制新声,造六言梵
呗,梵响清美。
隋朝
主条目:隋朝
北周隋国公杨坚于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
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34],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隋
文帝在治国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朝庭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本人是佛教菩萨戒弟
子[35]。其在位时,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修治和铸刻佛像很多,同时,也对佛教
严加控制,把江南佛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编辑] 唐朝
参见:唐朝、玄奘及佛指舍利
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
宗、唐宪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
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36]。
初唐时期
参见:玄奘、唯识宗、神秀、龙门石窟及华严宗
唐高祖于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僧尼□。唐太宗在清除
南方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
寺刹。他还在玄奘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
的支持下创立。武则天更是崇信佛法,她实行了一连串的佛教措施:开沙门的封爵赐紫
,诏令僧尼于道士、女冠之前,于寺院中设立悲田养病坊,组织译场,开凿龙门石窟。
其中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禅宗大盛,而诏令新译《八十华严》,更是直接促成法藏
创立华严宗。
盛唐时期
参见:天台宗、禅宗、惠能、净土宗、华严宗、法相宗及密宗
盛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汉传佛教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
;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
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
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
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盛唐中国的影响,
不久即传播海外。
唐玄宗崇信密教,对善无畏、金刚智礼敬有加,曾请不空入宫授灌顶法,因之密宗兴盛
一时。唐肃宗亦曾召不空等百余沙门入宫朝夕诵经祈福,并受灌顶皈依。唐代宗除下令
建寺、度僧外,并于戎狄入侵之际,召沙门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为国民消灾
。唐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 [37]
禅宗的巨著《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佛教白话文学作品,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
先启后的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38]
中唐晚唐时期
主条目:三武灭佛、金刚经和乐山大佛
会昌五年(845),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39]、道教盛行[40]的原因,唐朝发生了
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唐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
僧尼还俗[41]。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42]。
至晚唐之後,十大宗派名存實亡,三論宗、唯識宗、成實宗、俱舍宗等各宗幾乎都已無
人研究,傳承斷絕。密宗在宋代之曾短暂复兴,期间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
渐消亡。天台、華嚴二宗勉強維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禪宗、淨土宗
二家,其中又以禪宗發展最盛。
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以降,晚唐至北宋初之間,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極一時,後只剩
臨濟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禪師的看話禪與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是南宋時最主要的兩
個流派,其中又以看話禪的影響最大。
公元868年制、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金刚经》,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凝重,墨色
匀称,文字清晰,雕刻技术已达到了高度熟练的程度,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印刷书籍之一
。现存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
建于盛唐和中唐时的(713年-803年),位于今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现成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工
程浩大,耗时九十年完成。
[编辑] 五代十国时期
参见:三武一宗、雷峰塔及钱弘俶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时局分裂及战乱纠纷。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区域佛教文化兴盛;北
方则战乱频繁,佛教遭到严重限制和破坏。北方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955年)廢天
下佛寺,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毀佛行為,史稱"
三武一宗"[43] [44]。
南方吴越国佛教发展兴盛,统治者钱缪、钱弘俶十分崇尚佛教[45],大建寺院刻印佛经
,阿育王寺,湖州天宁寺所藏《宝箧印经》、杭州雷峰塔的金铜十六罗汉像即是该时期
作品。后晋时任瓜州节度使的曹元忠崇尚佛教,他于开运四年(947年)组织刻印了一
批佛像,大量散发。
两宋、西夏、辽、金时期
宋朝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编辑] 北宋时期
参见:宋朝、鸿胪寺、十牛图及度牒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宋太祖建國後,馬上廢止後周世宗的毀佛詔令,
讓佛教復興[46],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隨著僧侶人數眾多,又修訂了出家的考試制度
。開寶四年,下詔張從信等人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经全藏,後世稱為《開寶藏》
,這是中國全藏刻版印刷的開始,也是以後官方私人刻藏及高麗刻藏的共同依據版本。
後來,更雕造了《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和《資福藏》等的刻版。太宗時
,興建太平興國寺,設立譯經院,復興了官刻譯經活動。宋代理學非常盛行,雖然理學
受到禪宗影響,但也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時有排佛論調,故排佛後又皈佛者甚眾。天台
宗得到高麗傳回佛教典籍而弘揚一時,雖然教義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禮懺、念佛等方
法輔助,所以能夠在各地普及。在華嚴宗方面,因教義與禪宗同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
以能夠藉助禪宗復興,呈現「教禪一致」的風氣。當中以子璿、淨源二位大師最有影響
力,後者被稱為「賢首中興」[47]。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於律學著作,得到大
部分天台宗師兼講授戒法,促使律學中興[48][49]。禅宗则继续发扬。諸派宗師多推行
教學,讓佛學普及於民間[50] 。
宋朝管理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左右街僧录事,隶属于鸿胪寺[51]。各州府或大刹设僧
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务。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当于出家许可证,没有
度牒就属于不合法的"私度"[52]。度牒制度原本是为了控制僧尼人数,限制寺院的规模
。但是自神宗朝起,为解决财政短缺,政府开始将度牒货币化,度牒沦为国家的敛财手
段[53][54]。其后度牒买卖始终参与国家财政运转,徽宗时期和绍兴年间尤为严重[55]
[52]。宋徽宗時期,因為他篤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壞,燒經毀像,並將道士地位放在僧
尼之上。佛教嚴重受挫,除禪、淨二宗外,其餘則多被湮滅。[56]
宋儒理学一方面汲取佛教华严、禅宗的思想,从而丰富了儒家内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
排斥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欧阳修(而实际欧阳修的诗作中时有禅机[57]),但欧
阳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张商英、李纲和刘谧等人的反对。张商英作
《护法论》创三教调和说,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无异
儒参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无违[58]。
南宋时期
参见:宋朝、塔、宋朝建筑、大藏经及西夏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宗、净土宗
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
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
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宋朝复兴佛教,因此有不少佛塔的兴建。
辽代时期
参见:辽代、应县木塔、天宁寺、上华严寺及云居寺
辽代耶律王朝佛教发展强盛,辽太祖有意吸收中原文化,曾建天雄寺宣传佛教;辽太宗
取得了燕云十六州后,对佛教特加保护。山西大同的上华严寺为现今保存最大最完善的
辽代寺庙,北京房山云居寺也是辽代始建。辽代最受推崇的是华严宗,其次是密宗,再
次为净土宗以及律宗、唯识宗、俱舍宗等,而民间则流行信仰祈愿往生彌陀或弥勒净土。
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和佛画,河北丰润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
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
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在佛塔和佛寺上体现出來。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
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观,是辽代最流行的
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兼唐代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
[编辑] 西夏时期
参见:西夏、西夏文及莫高窟
西夏王朝,历代诸王均崇信佛教,除自宋朝请经及翻译、雕印佛经之外,并致力于寺塔
的建设,故境内寺院林立。如李元昊曾于兴庆建高台寺,造高数十丈的佛塔;没藏氏(
李谅祚母后)建承天寺。此二寺均以安置汉文佛经为主。其余各寺亦或为翻译西夏文经
(高台寺),或刻印汉文佛经(贺兰山佛祖院、温家寺印经院),或刻印西夏文佛经(
黑水城寺庙)。此外,该朝代佛教艺术、雕刻等亦极为发达,现存莫高窟有塑像与壁画
的洞窟中,西夏所开者有三窟。
金代时期
参见:金代及赵城金藏
金代是指于政和元年(即公元1115年),由女真族在东北及后来华北所建立的完颜政权
。女真族在开国以前已有佛教信仰,从它邻境奉行佛教的高丽、渤海等国传入的,其所
受佛教影响亦深,禅宗盛行,净土宗与华严宗也比较流行。金代帝室崇拜和支持佛教,
金太宗常于内廷供奉佛像,又迎旃檀像安置于燕京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每年设会
、饭僧,后于山西应州建净土寺。金代帝王对佛教都采取了有节制的扶持政策,使金代
佛教保持兴盛。
金代在经书刊刻上有举世闻名的《赵城金藏》,于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现
存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其余三者为《永乐大典》、《
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59]。《金藏》是收录了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
的稀世孤本,为无价之宝[60]。
[编辑] 蒙元
参见:元代及藏传佛教
蒙元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传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61][62][63][64] 。佛教
中的禅宗、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中央和地方设有严密的僧官
制度,加以监督,颁行了《敕修百太清规》,雕印了著名的普宁寺版的大藏经。
明朝
参见:明朝及三教合一
至明代,禪淨雙修、三教合一的潮流下,著名的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蓮池祩宏、
憨山德清、藕益智旭)[65],雖然將禪宗的修行方法引入淨土宗,以禪宗的心態修行淨
土,但是仍然是以淨土為依歸,與禪宗特重智慧開悟的風格已截然不同。淨土宗在佛門
及民間成為信仰主流。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金陵天界寺設善世院,命令慧曇(1304 -1371)主持管理
全國佛教[66]。在他的職位之下又設置了統領、副統領、贊教、紀化等宗教職位,以實
施對佛教教團的管理。洪武十五年(1382),把全國寺院分為「禪」、「講」、「教」
三大類,要求寺院僧眾專注於其專業,並且設定各類僧侶的服色,限制寺田的買賣。當
中「禪」是指禪宗。「講」指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等等;教則是指以前的律寺,從
事瑜伽顯密法事儀式。
道衍(1335-1418)曾協助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明成祖即位後,獎賞道衍冠
帶而朝,退仍緇衣。此後,成祖開始偏袒佛教,並且為《法華經》作序,頌揚佛教功績
;又親自編寫《神僧傳》。他對西藏喇嘛教非常重視。1403年,邀請哈立麻到京師,頒
發「大寶法王」稱號,又給西藏宗喀巴「大慈法王」稱號,並且擔任國師。永樂年間,
受封的藏族喇嘛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頂國師、十八灌頂國師。
朱元璋與朱棣奠定了明朝的佛教政策,但基於政治經濟的考慮而往往搖擺不定。明初葉
,曾廢除僧侶免丁錢,度牒免費發給[67];但嚴加管制剃度方面,規定了發牒的數量與
時間,出家的年齡和考試的準則。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為了籌募經費而開始販賣度
牒,直到明末,導致僧尼劇增,寺院林立。根據《大明會典》的統計,成化十二年度僧
人數達到10萬,二十二年則已經倍增。從總體上來看,雖然明代佛教以仍然流行禪宗和
淨土宗,可是佛教思想上的發展則甚少[68]。
清朝
参见:清朝、藏传佛教及藏文大藏經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传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请明末隐居山
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气象。清朝對於佛教的政策
基本上是繼承明代的僧官制度,在北京設立了僧錄司,所有宗教官員都經禮部考試輪選
,最後由吏部委任。所有僧官的職別名稱,和明代無異。[69]清初順治二年(公元1645
年)禁止京城內外私下建造或拆毀寺廟與佛像,禁止私度僧尼,只容許官員發出度牒。
後來更針對私立庵院及私度僧尼指定律法。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因為私度僧尼人數
太多,累計頒發過各省度牒部照多達34萬餘張,而無法管理,所以取消官給度牒制度,
直到清末。清末時,全國僧尼大約高達80萬人。[70]
清朝官方最初接觸到的是喇嘛教,並且受到清太祖的禮遇。當時西藏的第五世喇嘛罗桑
嘉措已和清太宗建立了關係,並受冊封。清朝非常重視西藏地區的政教事務,為此設立
駐藏大臣,並且制定了《欽定章程》共二十九條,讓所有西藏寺廟和喇嘛都受理蕃院所
管理。
汉传佛教方面,清世祖愛好參禪,曾召海會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道忞、茚溪行
森、旅庵本月、山曉本晰等入宮內說法。清世宗曾自號「圓明居士」,把古德參禪語要
編輯成《御選語錄》共十九卷,更從章嘉國師學習禪學。章嘉國師就是負責把《藏文大
藏經》全部翻譯成滿文。
翻譯佛經方面,側重於國內各族文字的互譯。譬如北京黃寺土觀呼圖克圖第一世受詔把
藏文藏經甘珠爾部分譯為蒙文,把藏文大藏翻譯為滿文。工布查布等人則根據藏文佛典
譯成漢文的有:《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經解》、《彌勒菩薩發願王偈》、《藥師
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修藥師儀軌布壇法》、《白救度佛母贊》、《極樂願文》
、《釋迦佛贊》等等。除了翻譯佛經外,刻經事業也很蓬勃,各地所刻的僧傳、語錄等
都集中於嘉興楞嚴寺,譬如《續藏經》、《又續藏經》。根據《福州鼓山庋藏經目錄》
,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華嚴經》、《華嚴疏論纂要》、《憨山夢游集》等。雍正11
年(1733年),於北京賢良寺特設藏經館作校閱編稿。四年後編輯成《龍藏》,內容包
括了明刻《北藏》本、相關的經論義疏及禪宗語錄等七千餘卷。乾隆年間刻刊了《蒙文
大藏經》、《滿文藏經》共二千四百六十六卷。道光以後,佛教衰落,但佛教徒仍致力
於經典的校刻與流通。例如,自同治五年(1866年),鄭學川曾先後在揚州、蘇州、常
熟、杭州等地設立刻經處,發刊的佛經接近三千卷。
從整體來說,清代的佛教宗派,都是繼承着明朝,當中以禪宗為最流行。[71]民间则更
为流传,在许多民间文艺作品中普遍存在。
展开▼合上▲《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Wikisource-logo.svg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红楼梦
http://zh.wikisource.org/wiki/红楼梦
……
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
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
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
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72]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
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
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73]
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74]
宝玉道:"有如三宝。"[75]
黛玉低头不语……
清代漢地的僧侶,除參禪、唸佛之外,幾乎無事可做,佛教僧侶中無有傑出人物,居士
之中僅有乾隆時的彭紹升較為特出,他所偏重的也是淨土一宗。太虛大師曾經感慨:「
迨乎前清,其(佛教)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瀕於亡矣。從全球運
開,泰西文明過渡東亞,我國之政教學術莫不瞠焉其後,而佛教實後而尤後者。[76]」
近現代
参见:楊仁山、李叔同、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台湾佛教及世界佛教论坛
晚清至民國肇建之際,鑑於佛教之衰微,先有楊仁山居士創建金陵刻經處,精印佛典,
大量流通。許多在中國失傳的佛教典籍,又陸續由日韓傳回中國,原先失傳的許多宗派
,開始又復活了起來。金陵刻經處同時又有教育的功能,近代中國的兩大教育重鎮--歐
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與太虛大師的武昌佛學院,都是起源於金陵印經處。
民国初年,诸教内大德如太虚大师、欧阳竟无等继继绩大力倡导与推动。欧阳竟无等自
日本请回大量唐代的法相宗文献,而复兴与发扬了法相宗。太虚大师力倡佛教的现代化
运动,有改革佛教的思想与举措。对内整合佛教的现代思维:主八宗并弘外,将汉传佛
教分为法相唯识、法性空慧、法界圆觉三大系。并对外,则有现代的取经运动:派遣学
僧分赴西藏、印度、锡兰等地留学,以从事巴利文、梵文、藏文之研究。[77]虚云法师
、印光法师、弘一法师、赵朴初等佛学大师高德相继涌现,为汉传佛教复兴立下汗马功
劳。
1945年,国共内战开始,因为当时战争与及中共不允许宣扬佛教等因素,前往台灣定居
的中国大陆佛教传道人日渐增多。不同于以往漳泉流行的观音神化的佛教,正信的大乘
佛教在此时正式于台湾耕耘。经几十年的宣教,佛教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于台湾流行。
加上经济发达、政治松绑等因素,比原本掺有道教的信仰较纯正的正信大乘佛教,成为
佛教的新兴主导力量。不但佛教信徒增多,以往从未出现的佛经谒语也大量出现于各种
场合。印顺导师、太虚法师、证严法师等提倡"人间佛教",使佛教更走入在家众,也更
贴近人们的需求。
文革时期,汉传佛教寺庙及僧侣管理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国务院组织进行
修复和保护工作,设立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佛
教寺庙与建筑。同时,1983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
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绝大多数为中国大陆境内汉传佛教重要佛教寺庙,共
142座,以进行保护管理工作[78]。
21世纪,汉传佛教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2003年,台湾佛教的信徒约有548.6万人,
占全台湾2300万人口的23.9%,这里面又以净土宗、禅宗及无所属的宗派居多。如就佛
教团体来看,则以中台山、法鼓山、佛光山、灵鹫山无生道场以及慈济基金会等五团体
的影响力最大,也被人视作台湾佛教五座山。
海峡两岸组织大型佛教论坛,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定
期举办的世界性的佛教对话交流论坛,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中
国杭州市和舟山市举行。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9年在无锡灵山和台北举行。
2009年5月,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陕西法门寺举行[79],这是自唐朝后
中国最大规模的佛祖舍利安奉大典[80]。
中国以外的汉传佛教(北传佛教)
飛鳥寺內建於609年的釋迦牟尼佛像
飛鳥寺內建於609年的釋迦牟尼佛像
飛鳥時代7世紀的寶冠半跏思惟彌勒菩薩像,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飛鳥時代7世紀的寶冠半跏思惟彌勒菩薩像,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飛鳥時代的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高32.45米
飛鳥時代的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高32.45米
高德院內建於公元1252年的阿彌陀佛青銅像
高德院內建於公元1252年的阿彌陀佛青銅像
[编辑] 日本
参见:日本佛教、真言宗、神社及大正藏
《日本书纪》有载佛教传至日本始于飞鸟时代,即552年(钦明天皇13年)有百济圣明
王始赠予释迦佛的金铜像与経论。
唐朝时期,日本高僧空海赴长安学习佛法,曾寄居大相国寺。回日后,他在弘扬佛法的
同时,创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道昭、智达、智通从玄奘受学,其后又有智凤、玄昉
从智周受学,归日本国后分为南寺、北寺两传法相之学,而成立专宗。中国又先有道璇
赴日讲《华严》等经,继而新罗审详从贤首学法,授之日僧良辨,而成华严宗。日僧道
光先入唐学南山律,后鉴真律师赴日传戒,成立了律宗。这些宗派都建立在日本奈良时
代,连同先前传入日本的三论宗、成实宗,又附唯识学传入的俱舍宗,并称为奈良六宗
。其后日都由奈良迁去平安,而入平安时代,又有最澄入唐从天台宗道邃、行满受学,
归国创天台宗。空海入唐从惠果受两部秘法,归创真言宗。在唐朝以后,日本佛教颇具
规模。
宋神宗时,日僧成寻曾率第子前来巡拜。日本佛教界出于对大相国寺的钦慕,在京都也
设立了相国寺,并承汉传佛教之风,将禅寺中高等级者列为"五山十刹"[81]。
日本佛教自唐代传入,为纯正汉传佛教。此后日本佛教受欧美学术的影响,走入现代的
佛学研究领域。直接透过巴利文、梵文、藏文等原典之研究风气来研究佛学,是以语言
学、文献学等为主的研究。或以比较宗教学之立场重新评估佛教。[82]日本重视保留从
中国传承过去的佛教经文;其《大正藏》对汉传佛教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现代日本的佛教,是现代学术化的佛教。日本每个国立大学里,几乎都设有印度哲学科
和中国哲学科,以资佛学研究,同时在各宗派中,都设有佛教大学或佛教专科学校,作
为佛学的研究机关。[83]
高麗時期的敬天寺十層石塔,高13米現藏於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编辑] 朝鲜半岛
参见:朝鲜佛教及高丽大藏经
朝鲜半岛佛教是在公元4世纪从中国传入的。当时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
国。公元372年,中国姚秦苻坚派遣使节以及沙门顺道法师赠送佛像和佛经给高句丽;
384年,印度沙门摩罗难陀自中国东晋赴百济传教;此后不久,新罗则从高句丽接受了
佛教。
唐朝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时期,新罗法融法师带领弟子理应及纯英入华,在玄朗大师门
下参学,从而与唐朝天台宗的中兴祖师荆溪湛然尊者为同门。以后他们三人回国弘扬了
天台教观。唐代末年,由于"会昌法难",天台宗的经典章疏大量毁失。五代十国的吴越
王钱弘心仪佛教,在天台宗名僧义寂的建议下特派使者至朝鲜、日本访求已经散佚的天
台教典。公元961年,高丽国王遣僧谛观入华,他将若干论疏和著述送至螺溪义寂尊者
处,并留在义寂身边研习,后示寂于天台山,著有著名的《天台四教仪》传世。谛观的
携天台教典入华,对于天台宗在宋代的复兴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代,随着天台教义在高丽的传播,至高丽的大觉国师义天时始创立天台宗。海东佛教
包括天台宗在高丽王朝统治中达到鼎盛。而在李氏朝鲜的抑佛政策下,天台宗被并入禅
宗。此后天台宗被泛佛教的浪潮吸收,仅在民间深层中绵延不绝。[84]
当今,韩国和中国的佛教交流十分频繁[85]。
位於越南芽莊市的大佛
[编辑] 越南
参见:越南佛教
越南地處中國南部,因為當地的佛教是從中國傳入,也是北傳佛教國家之一。從1世紀
到9世紀,越南東京是屬於中國領土(即東漢至西晉時期的交阯郡)。自從公元2世紀,
儒學與大乘佛教開始傳入,然後慢慢非常流行。[86][87]在李朝,朝廷把佛教定為國教
,各代國王都推崇佛教,甚至出家為僧,導致大量僧人湧現,處處皆寺的局面。由於確
立了僧團制度,在各地都有专门負責教門公事的机构。[87]
[编辑] 宗派
主条目:佛教宗派
汉传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漢地,初期主要是引進並翻譯佛經。隨着佛教在漢地的不斷
傳播和發展,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譯了大量佛經,佛教徒和佛
教學者的數量也空前增長;另一方面,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等的影響,做出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改變。因此漢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佛
教思想和理論,漢地佛教宗派形成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隋唐時期是漢傳佛教的鼎盛時期,各大宗派都已成立,發展頗具規模。但是由於佛教發
展過程中本身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三武一宗滅佛造成的四次法難,大量佛經典籍被
毀,諸多宗派被嚴重削弱,無法重現昔日輝煌。但是只有禪宗和淨土宗因為不立文字,
學術性不強,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在法難之後更加繁榮,直到今天。
漢傳佛教主要有八個大乘宗派和兩個小乘宗派。其中大乘的八個宗派流傳校廣,影響較
大。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宗派并不来源于南传佛教,而是与大乘共同来自于西域。漢傳十
大宗派的說法,始於清末楊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1240-1321)《八宗綱要鈔》。后又
有人认为應有十一家。[88]今天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十三宗。
显示▼隐藏▲
查 o 論 o 編
汉传佛教十宗
俱舍宗 · 成实宗 · 禅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密宗 · 法相宗 · 律宗 · 三
论宗 · 净土宗
汉传佛教
大乘
* 三論宗:始於鳩摩羅什譯出龍樹《中論》、《十二門論》與提婆的《百論》,奠
基于南北朝僧肇、興皇朗、僧朗法師、茅山明,大成於吉藏大師。吉藏大師後,此派被
天台宗、禪宗所融攝,沒有進一步的發展。
* 涅槃宗:始於晉竺法護譯《方等泥洹經》二卷,法顯與佛陀跋陀譯出六卷本《大
般泥洹經》,至曇無讖於北涼譯出《大般涅槃經》時開始盛行,分南北二派,北方以隨
曇無讖譯經的道朗、慧嵩為主,南方則是傳自竺道生一系。隋代極盛,唐之後并入三論
宗。
* 地論宗:始於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譯出世親所著《十地經論》,屬唯識學派
。後併入華嚴宗。
* 攝論宗:被法相宗取代,始於南北朝梁、陳之際,在南方的真諦譯出無著《攝大
乘論》,與世親之《攝大乘釋論》,與地論宗同屬唯識學派。在攝論宗出現之後,逐漸
吸收了北方的地論宗,南方的地論師也慢慢式微。
* 天台宗(法華宗):南北朝智者大師奠基。
* 淨土宗:開宗立派于唐代的善導大師。
* 律宗:始於南北朝法顯、慧光大師,殿基於唐終南道宣律師。
* 禪宗:咸認南北朝達摩祖師東渡中國起始,大盛於唐六祖惠能大師。
* 法相唯識宗(慈恩宗):唐玄奘法師起始。
* 華嚴宗(賢首宗):唐杜順法師起始,但真正立派於賢首法藏法師。
* 密宗(真言宗):唐玄宗時,由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三藏先後傳入漢地,號稱
開元三大士。
小乘
* 俱舍宗:前身為毗曇宗,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
* 成實宗:傳自鳩摩羅什,以研習《成實論》為主的佛教學派。
韓國慶祝佛誕的活動
[编辑] 佛事活动
参见:盂兰盆会及佛诞
汉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主要有忏法、盂兰盆会等。忏法原为佛教忏悔罪愆的仪则和作法,
起于晋代道安和慧远,历代相沿。盂兰盆会盛行于唐代,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
日举行供佛及僧超度先灵的法会。宋以后又有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用以为众积聚"功
德"超度先灵。
佛陀诞辰日(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农历腊月初八)、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日)
皆为佛教重要节日,其中以佛陀诞日最为重要。此外,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在汉地民间
信仰颇盛,每逢传说中两菩萨的诞辰等节日,亦多举行佛事活动。
[编辑] 僧伽制度
[编辑] 出家
主条目:出家
佛教信徒为求解脱而出家修行。这种制度原非佛教所创始,古印度早有此风尚[89]。佛
教徒出家,先要剃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90][91]。一般出家人不留胡须,
但汉传佛教出家僧人剃后仍有复留者[92]。
[编辑] 姓氏
汉传佛教中,出家僧侣都姓"释",这与其他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不同。佛教传入中原
时,出家的僧侣仍有俗姓,或依其皈依师父姓。晋道安法师有鉴于此,乃以释为姓[93]
,后人尊崇并成为定式。
[编辑] 受戒
参见:在家众、出家众、戒律、十戒、五戒及具足戒
汉传佛教中,佛教徒分为在家众与出家众。在家众包括优婆塞(男居士)与优婆夷(女
居士),出家众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众要求受持皈依戒
,进而可以修行菩萨戒。
佛教徒出家,成为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
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以后还须
受具足戒。比丘和比丘尼则必须受持具足戒。中国汉地依循《四分律》,比丘戒有250
条,比丘尼戒为348条[94]。藏传佛教实行《说一切有部律》,比丘戒为258条。东南亚
盛传的上座部佛教比丘戒为227条,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
。汉传佛教僧尼,除受上述两种戒外,还规定须受具足戒。古代在受此戒时有在头顶上
烧香疤的习惯,现废除[95]。
[编辑] 安居与羯磨
参见:結夏安居
安居亦称布萨、夏安居、雨安居。古印度在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认为此时
万物滋生,外出行走,易伤草木小虫,应定居于一处,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
称为安居期[96]。在中国,安居期为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称夏坐或坐夏。安
居前一日称结夏,安居终了举行自恣羯磨,称解夏[97]。
羯磨,又称"作业",意为"会议办事"[98]。僧团按戒律规定,处理僧团或僧侣个人事务
时,必须由一定范围内的全体僧众集会决定。一般表决方式为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
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大家不说话,羯磨戒师就说:"僧人默然故,是事如
是持。"有受戒羯磨、布萨羯磨、自恣羯磨以及临时商办某事而举行的羯磨等。
[编辑] 素食制度
参见:素食、五辛、受戒及佛教因果论
汉传佛教特有禁止肉食与五辛的制度[99][100],以培养佛教徒"慈悲心"[101]。比丘戒
律原无此项规定,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般涅槃经》等教义,从因果转回的理论上阐明
了食肉的过失,提倡而普遍实行的[102]。中国藏传佛教僧侣一般都可食肉;中国傣族
等上座部佛教僧侣一样,他们托钵乞食或受人供养,也不排除肉食。未受菩萨戒的汉传
佛教居士可以选择是否遵守,一般只吃三净肉[103][104]。
[编辑] 丛林清规
丛林,原称"阿兰若",意为森林、丛林[105]。印度原用以称僧众住处。佛教建立寺院
后,泛指佛寺。清规即僧众日常应遵行的规定。在古印度,佛教原规定"三衣一钵,日
中一食,树下一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原也仿效"依律而住",逐渐建立了僧人日
常行持、说法、普请(劳动)等的规则[106]。中国最早是东晋道安立下的规范。唐代
百丈禅师根据禅宗僧伽发展的需要,制定《百丈清规》,其中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
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现全国僧众遵
行的《敕修百丈清规》,为元朝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禅师之名修订的
[107]。
[编辑] 寺院管理制度
古印度僧团中原只有执掌、监督进食等事项的上座,称为维那,此外别无他职。传入中
国后,逐渐形成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
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108][109]。唐以后禅宗寺院职位繁多,
主管一寺的称住持,亦称方丈、堂头和尚[110]。下设执事僧,一般有西序头首和东序
知事[111]。西序有前堂首座[112]和后堂首座(统领全寺僧众)[113]、书记(执掌文
书)、知藏(掌佛教经籍)、知客(负责接待外来宾客)、知浴(掌管浴室)、知殿(
管佛殿、法堂的香灯)[114]等。东序有都监事(总管寺务)、维那(领众熏修,执掌
僧众威仪进退纲纪)[115]、副寺(掌管财务、总务)、典座(管理饮食、住宿等)[
116]、直岁(管理寺内劳务)[117]等。
相关内容
* 佛教
* 佛教宗派
* 佛教历史
* 大乘佛教
* 小乘佛教
* 南传佛教
* 藏传佛教
* 中國佛教史
* 中國佛教
* 日本佛教
* 朝鮮佛教
* 越南佛教
* 台灣佛教
* 佛教艺术
[编辑] 註釋
1. ^ 净旻法师. 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净旻法师. 佛教在线. 2009年08月08
日 [2009年9月12日] (中文).
2. ^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
,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
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
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3. ^ 《爾雅》釋詁:"禋,祀,祠,烝,嘗,禴,祭也。" 釋天:"春祭曰祠,夏祭
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 《說文解字》:"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
。从示司聲。(《禮記》月令)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 《史記》陳涉
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漢
書》宣帝紀:"修興泰一、五帝、後士之祠,祈為百姓蒙祉福。"
4. ^ 秦代已流行佛教之讨论·岑仲勉
5. ^ 梁代慧皎《高僧傳》記載此事:"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佔所夢,傅毅以
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乃
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門白馬寺也。"
6. ^ 《魏书·释老志》
7. ^ 7.0 7.1 《出三藏记集》(卷十三)
8. ^ 《广弘明集》(卷一)引《吴书》
9. ^ 三国时期的宗教
10. ^ 《出三藏记集》(卷二)
11. ^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三十六页
12. ^ 《出三藏记集》(卷七),《合放光光赞略解序》
13. ^ 法琳《辩正论》(卷三)
14. ^ 敦煌出土惠帝永熙二年(291)所书写的《宝梁经》上卷,土峪沟出土元康六
年(296)所书写的《诸佛要集经》等
15. ^ 《辩正论》卷三
16. ^ 习凿齿《与释道安书》
17. ^ 孙绰的《喻道论》载《弘明集》卷三
18. ^ 郄超的《奉法要》载《弘明集》卷十三
19. ^ 东晋时后赵中书著作郎王度,向石虎奏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功不施民
,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
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今大赵受命,率由旧章,华戎制异,
人神流别,外不同内,飨祭殊礼,荒夏服祀,不宜杂错。国家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
、礼拜,以遵典礼。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例皆禁之。其有犯者,与淫祀同罪。其赵
人为沙门者,还从回民之服。"(见梁《僧传》卷九《佛图澄传》)石虎驳斥:"朕生自
边壤,黍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见梁《
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20. ^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以太平七年,遂灭佛法。分军四出,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无少长坑之!其窜逸者,捕获枭斩!"
21. ^ 《大乘大义章》
22. ^ 《南史》 《杜之偉傳》曰:「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捨身,敕徐劭撰
定儀註,勉以臺閣先無此禮,召杜之偉草具其儀。」
23. ^ 《歷代三寶紀》曰:「中大通元年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遜位為僕,地震
,百僚請復位。凡十五日,十月一日駕還宮。」
24. ^ 《魏書》〈蕭衍傳〉:「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誡,有事佛精苦者,輒加以菩薩
之號。其臣下奏表上書,亦稱衍為皇帝菩薩。」
25. ^ 《南史》〈梁本紀〉:"中大同元年(546年)三月庚戌(八日),幸同泰寺講金
字三慧經,仍施身。夏四月丙戌(十四日),皇太子以下奉贖,仍於同泰寺解講,設法會
,大赦,改元(中大同)。"
26. ^ 《健康實錄》曰:「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講三慧經,乃捨身為奴
。」
27. ^ 《梁書》〈武帝紀〉曰:「三月庚子(三日),高祖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捨
身。」
28. ^ 《資治通鑑》卷一五九〈中大同元年條〉、《考異》引《典略》
29. ^ 梁武帝《断酒肉文》:"若出家人犹嗜饮酒、啖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
而复不及。何谓同于外道?外道执断常见,无因无果,无施无报。今佛弟子甘酒嗜肉,
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复何以异?此事与外道见同
,而有不及外道。是何?外道各信其师,师所言是,弟子言是;师所言非,弟子言非。"
30. ^ 沙门不敬王者论(慧远大师)
31. ^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
32. ^ 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33. ^ 又"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
,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见《历代名画记》
34. ^ 《隋书》(卷二)《帝纪第二·高祖下》
35. ^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昙崇传》
36. ^ 《前唐书》,"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
37. ^ 隋唐佛教史
38. ^ 星云大师. 《六祖坛经讲话》 (中文).
39. ^ 《旧唐书·武宗本纪》(卷十八上),"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
,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
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
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
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
40. ^ 《旧唐书·武宗纪》(卷一八上):"归真自以涉物论,遂举罗浮道士邓元起
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由是与衡山道士刘玄靖及归真胶固,排毁释氏,而拆寺请
行焉。"
41. ^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载:"秋七月,……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
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
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勒归俗。寺非应
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
像、钟磐以铸钱。"
42. ^ 《唐会要》记载,当时拆毁的寺院有4600余所,招提、兰若等佛教建筑4万余
所,没收寺产,并强迫僧尼还俗达260500人。
43. ^ "佛祖说以身世为轻,以利和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于世,犹欲割截,岂
有所惜哉!"《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二
44. ^ 司馬光評述周世宗"毀佛":"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
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二
45. ^ 钱弘俶在为延寿《宗镜录》所写的序文中说:"详天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
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
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
脱,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唯此三教,并自心修
。"
46. ^ 《一切经》:"宋太祖开宝五年,平定列国,造金银字佛经,前后凡数藏。同
年敕印雕佛经一藏,凡一十三万版,为其嚆矢。寻而至道元年,高丽王治遣使至宋求官
本,与其国从来所藏之前后二藏及契丹藏,参订校旧,经十四年,全行刻成。世所谓高
丽藏者是也,凡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六千五百八十九卷。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复开版藏
经,有一千四百二十一部,五千九百十六卷,所谓宋藏者是也。"
47. ^ 净源存伯《释门正统》:"义天航海问道,申弟子礼。阅岁而归,一宗疏钞,
时巳亡绝。义天持至,咨决所疑,逸而复行,师之力也。蒲左丞镇杭,叹其苦志,千学
行解俱到,奏以慧因,易禅为教。义天还国,以金书华严三译本凡一百七十卷归师以祝
圣寿。彼宗自圭峰来,未有若斯之盛,故称'中兴教主'。"
48. ^ 允堪律师《释氏稽古略》
49. ^ 元照《南山律师撰集录》
50. ^ 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并).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佛學世界 網路藏經閣
[2008年6月25日].
51. ^ 宋赞宁《唐续会要》载(会昌)六年(846)五月制:"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收管,
不要更隶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
52. ^ 52.0 52.1 《宋会要辑稿》(卷六十七)《职官》(章十三)
53. ^ 《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货志》
54. ^ 《宋史》(卷十四)《神宗本纪》
55. ^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闰十月二十六日诏:"明州育王山寺掌管仁宗御容僧
行可,赐师号,度牒各二道,用为酬奖。"《宋会要辑稿》第二百册道释一
56. ^ 李伟. 宋元明清佛教史. 中國佛學. 2007-10-13 [2009-2-13].
57. ^ 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名句:"帘外无风,花影频移动。"金圣叹评曰:"九
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只一花影,
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金圣叹全集·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
58. ^ 《阅藏知津》,蕅益大师著,"广破欧阳修谤佛邪说,申明佛理。后附李长者
昭化院记,及徐师川跋,郑德舆后序"
59. ^ 国图细说四大镇馆之宝传承
60. ^ 国图镇馆之宝:"赵城金藏"比肩"永乐大典"
61. ^ 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办道。"《佛祖统记》卷
四八
62. ^ 元惠宗时,佛事的费用支出,較元世祖時,"岁增金38锭,银203锭40两,缯帛
61600余匹,钞29250余锭"《元史》
63. ^ 自此藏传佛教地位穩固,"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
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
。"《元史》
64. ^ 官方有大规模赐田赐钞活动,"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续资
治通鉴》卷一九七
65. ^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明传》。
66. ^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67. ^ "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明史》卷七十七《食货
志》
68. ^ 长乐市佛教协会. 明朝佛教. 中國佛學 [2009-2-16].
69. ^ 康熙《大清會典》卷七十一
70. ^ 太虛《整理僧伽制度論》
71. ^ 法尊. 清朝佛教. 中國佛學. 2007-10-8 [2009-2-16].
72. ^ "三千",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术语,泛指一切万法之总称。《法华
玄义》(卷二)上,《法华文句》(卷九)
73. ^ "禅心已作沾泥絮"出自宋朝僧侣参寥,其好友苏轼叫歌女向参寥索诗以戏弄,
参寥作诗以表原则:"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
上下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借此诗表忠心。
74. ^ 诳,佛教中以虚妄意。指以不实之言,欺己欺人。《瑜伽经》(八十九卷):
"为欺誷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故名为诳。"《集论》(卷一):"何等为诳?谓耽
著利养,贪痴一分,诈现不实功德为体;邪命所依为业。"《俱舍论》(卷二十一):"
诳,谓惑他。",此处是林黛玉探问贾宝玉是否真心。
75. ^ 三宝,即佛法僧,指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为佛法中至崇至敬。《观无量
寿经》:"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此处指贾宝玉以佛教三宝名义发誓。
76. ^ 《太虛大師全書》第四冊913頁
77. ^ 近代中国佛教的兴起与汉传佛教的发言. 凤凰网华人佛教. 2009年03月31日 [
2009年06月03日] (简体中文).
78. ^ 国务院.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
的报告的通知. 人民网. 1983年04月09日 [2009年6月3日] (简体中文).
79. ^ 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佛教圣地法门寺隆重举行. 网易. 三秦
都市报. 2009-05-10 [2009-06-04] (简体中文).
80. ^ 张波; 谢凡. 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法门寺隆重举行. 西安晚
报. 西安新闻网. 2009-05-10 [2009-06-04] (简体中文).
81. ^ 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大相国寺
82. ^ 近代中国佛教的兴起与汉传佛教的发言
83. ^ 日本佛教的特色
84. ^ 韩国佛教与中国天台宗有深厚渊源
85. ^ 中国佛教界向韩国佛教界赠送地藏菩萨像
86. ^ 越南佛教. 漢文電子大藏經系列 [2008-10-11] (正体中文).
87. ^ 87.0 87.1 越南佛教史. 中華佛教在線 [2008-10-11] (简体中文).
88. ^ 《八宗綱要鈔》,"成實宗、俱舍宗、律宗、三論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
宗、真言宗",補入禪宗、淨土二宗,形成十大宗派。高觀如認為應有十一家(律宗、三
論宗、天台宗、淨土宗、禪宗、法相宗、華嚴宗、真言宗、涅盤宗、地論宗、攝論宗)
,後因吸收融攝,只剩下八宗。
89. ^ 《因果经》(卷二):"尔时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须发,
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
90. ^ 《智度论》(卷四十九):"剃头著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
91. ^ 《地藏十轮经》(卷四):"我今恭敬礼,剃发染衣人。"
92. ^ 《毗尼母论》(卷三):"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
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
93. ^ 《增一阿含经》:"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94. ^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四分律》
95. ^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中,
认为这种习惯,"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其他民族僧
人受戒,原无此项规定。
96.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上):"布萨食者亦是净斋之食耳。"
97. ^ 《禅苑清规·解夏》:"七月十四日晚,念诵煎汤,来日升堂,人事巡寮煎点
,同结夏之仪。"
98. ^ 《瑜伽经》(六十九卷):"复次略由五种补特伽罗,于十羯磨,应知羯磨制
立,为最甚深。"
99. ^ 《梵网经》(下卷):"若佛子不得食五辛。若故食,犯轻垢罪。"
100. ^ 《楞严经》(卷八)曰:"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
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
皆远离。"
101. ^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
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
罪。
102. ^ 梁武帝《断酒肉文》:"如是,若出家人犹嗜饮酒、啖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
外道,而复不及。何谓同于外道?外道执断常见,无因无果,无施无报。今佛弟子甘酒
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复何以异?此事与外
道见同,而有不及外道。是何?外道各信其师,师所言是,弟子言是;师所言非,弟子
言非。《涅槃经》言:"迦叶,我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犹自啖肉。
戒律言:"饮酒犯波夜提。"犹自饮酒,无所疑难。"
103. ^ 《十诵律》(卷三十七):"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
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此中
有屠儿,此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
104. ^ 《涅槃经》(卷四):"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
子!夫食肉者断大悲种。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迦叶!是三种净肉
随事渐制。"
105. ^ 《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巳见
。''是处名曰优留曼茶山,如来灭后百岁,有商人子名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
最为第一。"
106. ^ 清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
107. ^ 《敕修清规序跋》:"元顺宗至元四年,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选拔前之三规,
大成清规。名敕修百丈清规。有八卷。诏天下僧人悉依此清规而行。至明屡下敕不入此
清规者,以法绳之"。
108. ^ 。"《大宋僧史略》(中卷):"寺之设也,三纲立焉,若网罟之巨纲,提之则
正故曰也。梵语摩摩帝,悉替那Sthavira,羯磨陀那,华言寺主上座悦众。""道宣敕为
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上。"
109. ^ 《名义集》:"隋智琳,润州刺史李海游,命琳为断事纲维。尔护寺立三纲,
上座维那典座也。"
110. ^ 《敕修清规住持章》:"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
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
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
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
111. ^ 《禅林象器笺》(卷七)
112. ^ 《敕修清规》:"前堂首座,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凿后昆。坐
禅领众,谨守条章。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罚。老病亡没,垂恤送终
。凡众之事,皆得举行。如衣有领,如网有纲也。"
113. ^ 《敕修清规》:"后堂首座,位居后版,辅赞宗风。规则端庄,为众模范。盖
以众多,故分前后。斋粥二时过堂及坐禅,则后门出入。"
114. ^ 《禅林象器笺》(卷六)
115. ^ 《十诵》:"以僧坊中无人知时限,唱时至,及打楗椎。又无人涂治、扫洒讲
堂、食处,无人相续铺床,众乱时无人弹指等。佛令立维那,又声论翻为次第,谓知事
之次第者也。今禅门令掌僧藉,及表白等事,必选当材。"
116. ^ 《僧史略中》:"典座者谓典主床座九事,举座一色以摄之,乃通典杂事也。"
117. ^ 《敕修清规》(下卷一):"直岁,职掌一岁作务。"
参考书籍
* 方立天、華方田. 中國佛教簡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8-1
. ISBN 9787801232281 (简体中文).
* 賴永海.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12-01.
ISBN 9787532528707 (简体中文).
显示▼隐藏▲
查 o 論 o 編
汉传佛教十宗
俱舍宗 · 成实宗 · 禅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密宗 · 法相宗 · 律宗 · 三
论宗 · 净土宗
汉传佛教
显示▼隐藏▲
查 o 論 o 編
中国大陆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庙列表
华北
北京
广济寺 · 法源寺 · 佛牙舍利塔 · 广化寺 · 通教寺 · 雍和宫 · 西黄寺
天津
大悲院
河北
正定县临济塔院 · 承德市普宁寺
山西
太原市崇善寺 · 大同市上华严寺 · 交城县玄中寺
五台山
显通寺 · 塔院寺 · 菩萨顶 · 殊像寺 · 罗睺寺 · 金阁寺 · 广宗寺 · 碧山寺
· 十方堂 · 黛螺顶 · 观音洞
Dharma Wheel.svg
东北
辽宁
沈阳市般若寺 · 沈阳市慈恩寺
吉林
长春市般若寺 · 长春市地藏寺 · 吉林市观音古刹
黑龙江
哈尔滨市极乐寺
华东
上海
玉佛寺 · 静安寺 · 龙华寺 · 沉香阁 · 圆明讲堂
江苏
南京市灵谷寺 · 南京市栖霞寺 · 苏州市寒山寺 · 苏州市西园戒幢寺 · 苏州市灵
岩山寺 · 镇江市金山江天寺 · 镇江市焦山定慧寺 · 常州市天宁寺 · 常熟市虞山
兴福寺 · 南通市广教寺(大圣寺) · 扬州市大明寺 · 邗江高旻寺 · 句容县隆昌寺
浙江
杭州市灵隐寺 · 杭州市净慈寺 · 宁波市七塔寺 · 鄞县天童寺 · 鄞县阿育王寺
· 新昌县大佛寺 · 天台县国清寺(包括智者塔院) · 天台县高明寺 · 天台县方
广寺 · 温州市江心寺
普陀山
普济寺 · 法雨寺 · 慧济寺
安徽
合肥市明教寺 · 安庆市迎江寺 · 潜山县乾元禅寺 · 滁县琅琊寺 · 芜湖市广济寺
九华山
化城寺 · 肉身殿 · 百岁宫 · 甘露寺 · 祗园寺 · 天台寺 · 旃檀林 · 慧居寺
· 上禅堂
山东
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 · 青岛市湛山寺
福建
福州市涌泉寺 · 福州市西禅寺 · 福州市林阳寺 · 福州市地藏寺 · 闽侯县雪峰崇
圣寺 · 厦门市南普陀寺 · 莆田县广化寺 · 莆田县囊山慈寿寺 · 莆田县光孝寺
· 福清县万福寺 · 泉州市开元寺 · 晋江县龙山寺 · 漳州市南山寺 · 宁德县支
提华严寺
江西
九江市能仁寺 · 九江市东林寺 · 永修县真如寺 · 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
中南
河南
洛阳市白马寺 · 登封市少林寺
湖北
武汉市归元寺 · 武汉市宝通寺 · 黄梅县五祖寺 · 当阳县玉泉寺
湖南
长沙市开福寺 · 长沙市岳麓山寺 · 衡山祝圣寺 · 衡山福严寺 · 衡山南台寺 ·
衡山上封寺
广东
广州市六榕寺 · 曲江县南华寺 · 乳源县云门寺 · 肇庆市庆云寺 · 潮阳县灵山寺
· 潮州开元寺
西南
四川
成都市昭觉寺 · 成都市文殊院 · 新都县宝光寺 · 乐山市乌尤寺
峨眉山
报国寺 · 万年寺 · 洪椿坪 · 洗象池 · 金顶
重庆
罗汉寺 · 慈云寺 · 双桂堂
贵州
贵阳市宏福寺 · 贵阳市黔明寺
云南
昆明市圆通寺 · 昆明市筇竹寺 · 昆明市华亭寺 · 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 · 宾川县
鸡足山铜瓦殿
广西
桂平市洗石庵
西北
陕西
西安市大慈恩寺 · 西安市大兴善寺 · 西安市卧龙寺 · 西安市广仁寺 · 长安县兴
教寺 · 长安县香积寺 · 长安县净业寺 · 户县草堂寺
宁夏
银川市海宝塔寺
佛教主题
显示▼隐藏▲
查 o 論 o 編
大正藏主要佛教典籍
阿含部 | 本缘部 | 般若部 | 法华部·华严部 | 宝积部·涅槃部 | 大集部 | 经集部
| 密教部 | 律部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中观部·瑜伽部 | 论集部 | 诸宗部 | 史
传部 |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 古逸部·疑似部
Dharma wheel.svg
佛教主题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4%BC%A0%E4%BD%9B%E6%95%99"
5个分类: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佛教 | 佛教宗派 | 佛教历史 | 漢傳佛教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佛教的六波罗蜜zt皇权纠葛与法相宗的短命
论大乘是佛说的理念zt唯识--百度百科
临时一点感想身出三昧真火自化的古月禅师
日本佛教 zz大家如何鉴别解脱者的?
真空妙有 part one十玄
密宗的佛教是不是就是印度教?清代佛教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四)宁铂的讲法音频(土豆网)
中国文化得以傲視全世界的瑰宝神会禅师的悟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汉传话题: 天台宗话题: 宗派话题: 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