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
相关主题
断灭論是大邪見建议purity应该供奉魔头提婆达多
浅谈因果关系--堪布慈诚罗珠回复binz,你完全没有犯杀戒 (转载)
关​于​因​果​的​开​示​-​慈​诚​罗​珠​堪​布人天善法
看了很多佛教,还是不信佛,是什么情况关于业的一些疑问
在哪里?播种收获最快?什么是二因结生问答zt
业的报偿与转变什么是善人,什么是恶人
请教南传法师关于‘业’的解释业与果报心 (转载)
venusfire的邪定为什么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 (转载)关于二因人三因人的问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果报话题: 投生话题: 善业话题: 佛陀话题: 守護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s
发帖数: 7538
1
为何我生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喜戒禅师
郭姿妤 译
为什麽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
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业解释人生的差异
这一次的主题是业。许多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但却为佛教中业的理则所吸引,
因为它解释了为
什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差异,以及明明是个好人为何却在这一生受尽苦难的原因。
我认识一名义大利人,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差异性的问题,
他一直反覆思索
这些问题,也询问过许多人,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桉。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书,当
阅读到有关业的法
则时,他非常满意业的解释。于是,他决定更深入地研读佛学,并前往东方剃度出家,
成为佛教僧侣,直
到他八十岁往生为止,都维持着佛教僧人的身分。这一切都是源于他被业的法则所吸引
的关係。
业不是道德轨范,如果认为它是道德轨范,那将令人不禁联想到会有个人坐在那儿审判
人类。其实,没
有任何人会坐在那儿审视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业的法则。业不是道德审判,没有所谓
的赏罚,根据业
的法则,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你做恶行,就会有恶的果报
。而这些好或坏的
结果并不是任何人赋予你的,也不能被当成一种赏罚。业是一种不需要立法者,便可自
行运作的道德
法。
都提婆罗门的故事
人跟人之间不平等与差异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今的思想家。佛世时,有一位名叫都
提的婆罗门,他
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百万富翁,但不相信慷慨与布施。他说:「如果你布施,就会变穷,
所以不要布施任何
东西。」吝于付出,使他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到他死时都是如此悭吝。不过,由于他这
般地恋着他的财
富,所以死后便投生为自己家中的一条狗。有一天,佛陀来到都提的家,那条狗见到佛
陀,就一直对着佛
陀吠叫。佛陀回答:「噢,都提!你尚为人身时即非常无礼,现在你仍无礼地对我吠叫
,这将使你投生到
地狱的。」当佛陀这麽说,那条狗想:「噢,隐士乔达摩知道我是都提。」然后就忧伤
地走到一堆灰烬中躺
下。
这个婆罗门有个叫做须婆的儿子,他最喜爱由他爸爸所投生的那隻狗,他替这条狗设置
了一个特别的地
方,当发现那条狗走到灰烬堆裡时,他非常惊恐。在得知乔达摩曾对狗说了一些话,使
得牠沮丧消沉后,
他就去找佛陀询问这件事,于是佛陀便告诉他事情的始末。须婆心想:「根据婆罗门的
教义,我的父亲应
该投生成为婆罗门才对,但是乔达摩却说我父亲投生为一条狗,乔达摩一定是随口说说
。」他回到佛陀那
儿与他争论,佛陀问须婆他父亲是否有一部分的财产没有公开,须婆回答:「是啊,的
确有一大笔钱不见
了,而父亲也没向我透露。」佛陀告诉须婆,要他在接近睡觉时间时再去喂狗,顺便询
问有关那笔财产的
下落。须婆想,如果佛陀说的都是实话,就能找出那笔财产;如果不是,那就能指控佛
陀撒谎。
须婆在晚间喂狗食时,问了有关那笔未公开的财产。那条狗起身并带领着他前往钱财藏
匿的地点,须婆
挖出并重新取得了这笔财产。
﹝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
之后,须婆来到佛陀那儿,向佛陀请法,他问为何每个人皆不相同?为什麽有人长寿而
有人短命?他也
问为何有人多病或较易生病,而其他人却健健康康?为什麽有人丑陋,但有人美丽?为
何有人朋友很
少,有人却交游甚广?为什麽有人富有,有人却贫穷?有人出身高贵,有人却不是?有
些人生得聪明,
有些却资质驽钝?佛陀回答了他的问题:「噢,年轻人!众生是他们自己所造之业的主
人,是自己业的继
承人,业是他们的父母、亲人与庇护人,是业使人有优劣之分。」佛陀给了须婆一个非
常简短的回答,但
须婆并不明白,于是佛陀详尽地阐述了业法。
◎长寿短命报
有些人喜欢杀害其他生命,养成了杀生的习惯,这些人死后将投生到四恶道〈畜生道、
饿鬼道、阿修罗
道、地狱道〉,如果他们投生为人,生命将会是短暂的。那些不喜欢杀生,对众生富有
同情心的人,可能
会投生到天道〈天人〉,假使他们重新投生到人道,则享有长寿。
◎多病健康报
接着,佛陀解释多病与健康的业报关係。有些人伤害其他生命,喜欢损害他人,就是因
为这样,这些人会
轮迴到四恶道中,假如他们重新投生做人,他们将会多病且容易生病。而不伤害其他众
生的人会投生到
天界,假使他们投生到人道,也会是天生健康的人。
◎美丽丑陋报
为何有些人生得丑陋,而有些人生得美丽呢?佛陀解释说,有些人很容易生气,这些瞋
念使他们投生到
四恶道,要是投生为人,会得相貌丑陋报〈生气使人丑陋,所以下次生气时,看看镜子
中的自己,是丑陋
还是美丽〉。但有些人没有怒气,也不容易生气,以仁慈和善的心对人,这些人就会投
生到天界,或生为
相貌庄严的人。所以要是你想要长得庄严美丽,至少下辈子想成为一个庄严的人,要觉
察自己的愤怒
──千万不要生气!
◎多友少朋报
为何有些人没有朋友而其他人却拥有许多朋友呢?因为有些人内怀嫉妒,嫉妒心会使其
投生到四恶道
中,倘若投生到人道,也不会拥有很多朋友。而那些不会嫉妒别人的人则会投生到天界
,或投生成为一
个有许多好朋友的人。根据业的法则,我们可以说,那些不能交到朋友的人,在过去生
中是善嫉之人。
◎富有贫穷报
为什麽有些人富有而有些人贫穷呢?因为有些人非常小气,吝于捐赠东西。不慷慨、吝
啬的人会堕于四
恶道中,投生至人道时会成为贫穷的人,而那些慷慨布施的人会变成富有的人。所以要
想增加财富,布
施吧!
◎出身高低报
佛陀也解释为何有人出身高贵,而却有人出身卑贱。因为有些人非常骄傲、看不起也不
尊敬其他人,这
些错误的骄慢,将使这些人投生到四恶道中,如果他们转为人身,也会遭逢不幸的境遇
。那些没有错误
的骄慢、谦卑的人会投生至天界。如果投生人界,也会出生在一个如意的环境中。
◎聪颖愚钝报
为什麽有些人资质驽钝而有人天资聪颖呢?佛陀解释说,有些人没有求知欲,没有发问
的意念,也不想
了解万物本质,没有正知正解,这些无知的人会投生到四恶道中,要是投生人道也会是
驽钝之人。另外
那些有求知欲、对万物有兴趣的人会投生到天界或成为聪慧的人。所以你想在下一生成
为一位有才智的
人,不要犹豫,尽量发问。你们是美国人,我不需要特别叫你们要发问,你们会问许多
问题,而这是好
事。
佛陀给了须婆这些回答,从业的法则中,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人的过去生。佛陀说:「人
是他们业的主人,
也是业的所有人。」只有业是人的资产,其他东西并不是。在佛法中,业是非常重要的
主题。
什麽是业
﹝业是思心所﹞
什麽是业?佛陀说:「噢,比丘啊!我把业称之为『思心所』」[注1] 业,最广为人
知的解释是行动与
造作,但在专门的术语中,业解释为思心所或意志力。当你做某事时,会有意志力在背
后〈推动〉,这个心
理上造作的意志力就称之为业。佛陀解释,发出了意愿,一个人才藉由身体、言语及心
发动他的行为。不
管你做什麽,都会形成某一种业 ──心理的造作、意志力和思。思是与心同时生起的
五十二种心所之一。
当你做一件事情,如供养佛陀,「思心所 ──意志力」会促使你去付出,这个「思心
所」就称之为业。所以,
业是因,不是果。有些人认为业意指「因」、「行为」和「果」。但在南传上座部佛教
的说法中,业从不代表
效应或结果,业只具有「因」的意思。
业属于行蕴。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思属于行蕴。行蕴是属于名法,
就像其他的心所一
样,「思心所」生起来,稍作停留,然后消失,只停留非常短暂的瞬间;但「思心所」
跟其他心所不同,它有
能力留下一些潜能[注3],当心念消失时,潜能并不会一起消失。它会留下某些东西 ─
─一种能带来后
果的力量或潜能,当因缘条件适合时,那些结果就会现起。一个人在此时此地造业,但
果报或许会在这
一生、下一世或累世之后才会现起。
◎随缘现起的潜能
业或思都有带来后果的潜能,而这些潜能都具有强大的力量。业不会随着此生生命的终
了而结束,它会
一直持续下去。但我们不能说业是存在我们体内或意识的某一个地方,因为每一件事都
不是恆常的,且
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业也不是恆常的,它会消失,但当它离开时,却在持续的生命流中
,留下了当因缘和
合相应时,果报就会自然出现的潜能。再次强调,业不储存于某个地方,但当它消失时
,留下了让果报现
起的潜能。就像一颗树有结果的能力一样,在开始时,树上可能没有半颗果实,但当时
机合适时,果实就
会出现。
我们再举另一个例子,佛法中有一个太阳、牛粪和放大镜的比喻。在太阳底下,你将放
大镜置于乾燥的
牛粪上,它便会起火燃烧,我们不能说火苗存在牛粪中、太阳中或放大镜中。但将这些
物件凑合在一起
时,就会产生火苗,因为它们符合了燃烧的条件。就像业的果报一样。
◎因与果[注2]
业和它的果报是不一样的东西,并不是业慢慢地成熟而形成果报。某个印度哲学认为,
果报以一种隐藏
的方式存在于业中,而业本身会慢慢地成熟然后变成果报,在这个哲学中,因和果在本
质上是相同的。
佛教并不接受这样的看法,佛教虽然认为没有业就没有果的存在,但是业不在果中,果
不在业中[注2]。
果报是完全依业而存在,但并不存在于业之中,业也不存留在果报之中。业和果属于不
同的时期,果报
完全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而现起,当环境、条件,符合果报就产生,就像太阳,牛粪和
放大镜同时放在一
起时,果报自然就会现起。
◎业果
业所形成的果报,专门术语叫做「异熟识」〈vipAka〉,也称为业的果。过去所造的业
或思会留下形成现
在的果报或异熟的潜能,但过去的业不会影响当下的思。一个人对过去果报的反应,会
对将来产生善的
或恶的结果,是取决于当下的思心所。如果以一个所谓的「如理作意」,即智慧观照〈
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将会是一个好的果报。但假如以一个「不如理作意」
,即不智慧观照
〈a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这个思的果报将会是恶的。所以你无法
改变过去的果
报,但你可以用智慧观照来面对,并且替未来结下一个好的果报。「如理作意」能帮助
你造作好的业报,
而「不如理作意」则会给你带来恶果。未来的结果或是果报会如何,乃是依于现在的思
〈业〉如何造作。
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的关係,有时我们会认为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而说:
「这就是你造的
业,你必须承受它的果报。」虽然业是支配宇宙万物的一条法则,但它也只是其一罢了
。其他自然和心灵
的法则也统驭着万物的生命。
而且,我们还必须辨识过去业和现在业的果报的不同。现在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结果,
「过去业的果报」
是「异熟识」。异熟识是过去业报的果,但异熟识并不会影响现在善或不善行为的表现
。在此生中善或不
善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果报;反而,你正在累积新的现世业,而这些业将会在未来产生
新的果报。
善业与恶业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
个好的决断力或
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
好的果报。
◎ 布施
第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
福德,也就是功
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
常喜爱这台收音
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
就是去除贪
〈lobna〉心,当你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淨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
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
本的要求:不杀
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他三项,总共是八戒。
增加的三项分别是
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
业是禅定,内心的
修养,这辈子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
此,亲子、师生间
的关係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
个服务的方式是
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他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
而我们跟所有的
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他众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
他众生也有机会
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
:「假如你有一根
蜡烛,要是你从其他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他
蜡烛而减弱。事
实上,藉着帮助点燃其他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功德
,你的功德不会减
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他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
善哉!」也就是做
得很好的意思。当其他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讚
歎他们的功德,而
当你讚歎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
了解经文,就能
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
说经文,所以我们
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
们每一个人都是
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
包含在持戒中;功
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
中。
﹝十恶业﹞
接下来谈恶业。恶业就是那些在不健全的心理况状所做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的种种行为。
◎ 什麽是十恶业
第一个恶业是杀生,也就是杀害其他生命。第二个是偷窃,拿了人家没有给予的东西。
第三是邪淫。第四
是妄语。第五是诽谤、中伤他人。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
是恶业。第七是讲
轻佻的言语,无意义和无价值的话语。第八是贪念,贪图他人的财物,巴利语中,我们
称之为visama
lobha,也就是变质的贪婪。这不是指你对自有财物的贪爱,而是贪求他人的财产,这
是非常不好的贪
念。第九个恶业是瞋,也叫dosa,就是你想侵害他人或指使人,造成他人的伤害。最后
第十个恶业是不
正见,不正见就是持有一个万物都是恆常不变、维持现况的「我」和执着于灵魂。
◎ 业是自身的责任
这十个恶业都会给我们带来极恶的果报,如果不想拥有这些果报,我们就必须避免这些
行为,戒除这些
恶业就是造善业,戒除杀生、偷盗和其他不好的业就是善业。我们必须了解业的法则,
也必须了解业完
全是自身的责任,责无旁贷。这一点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善业中正知正见的一
部分。
认知业果法则的利益
﹝思考业有助于成就轻安﹞[注4]
对业果法则的认识有助成就轻安[注4],它是开悟的七要素之一。为了体验轻安,我们
必须做许多事,思
考自己的业是其中之一。有时我们会非常激动或焦躁,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获得
自己不想要的东
西。在这种情况下,思考业果会帮助你去除焦躁而获得平静,因为你不能做任何事来改
变过去世所造作
的业,你必须忍受因过去「思」或业所产生的后果。
﹝反省业能去除怨怼﹞
反省业也是去除怨恨的好方法之一。有时你修慈心禅,你却讽刺地开始感到怨恨,原因
是你被告知对你
可能憎恨的人发送慈爱[注5]。一个去除怨怼想法的方法,就是反省自身的业。你反省
到:「我会投生到
这裡,是因为我过去生的业所使然,其他的人也是相同的,我并不能做任何的改变。但
若是对于这样一
个人生起了愤恨的心,我将会得到新的恶报,这将会使我投生到四恶道。」经由反省自
己的业,可以摆脱
怨恨。
﹝了解业能增进自信自力﹞
了解业也可以增进自信自力。因为业既然是自己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建构者,你必须
依靠自己来获得
善果而非他人,你必须替自己造作善业。每一个众生都依自己所造业的获得果报,无人
能够帮助他获得
这些果报。[ 注6]
﹝了解业报能教导自我负责﹞
业除了教导我们自信自力,了解业报也教导我们自我负责的重要性。我们要对自己负责
,不管今生拥有
什麽或做了什麽,都是自己要去承担。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也是因为过去世造
作的善业使然;同
样的,如果生长在一个不顺利的环境也要自己去承担。
所以要是你想得到好的果报,你在此生就要造善业。如此,了解业给我们带来抚慰和希
望,因为我们靠
自己在此生做善业,就能凋塑我们的来生。所以,业不是宿命,因为我们可以藉着在此
生做善业,来避免
恶业所造成的果报。我们不需担心会有审判者坐在那儿评断,或有个执法者送我们入地
狱。依据佛法,
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将我们打入地府,也只有我们能将自己送上天堂。
﹝三种善根[注7]﹞
了解和相信业的法则是佛教徒的基本要求。唐普卢〈Taungpulu〉禅师也强调这一点。
相信和了知业的
法则,一个人会作善事,如果他行善的时候心中具有业和果报的知见,所作的善事将会
是最好的善事。
假如你在做善事时,提起业报的观念,那麽你的善行就有三个善根,即无贪、无瞋与无
痴。当你的善行伴
有这三个善根,会在来生产生果报,你会投生为具有这三种善根的人。生来就具有这三
种善根人,就能
够在此生中证得禅那或涅槃。所以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心中知道业报的道理是非常重
要的[注7]。〈编
者按︰本文摘译自一九九○年由法轮禅修中心出版喜戒禅师〈 Sayadaw U Silananda〉
开示业果法
则〈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中的部分内容。内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
[香光资讯网] [香光庄严][香刊78期目次]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78/78md1.htm
metta注:
最近论坛上大家讨论业,所以我找出了这篇文章。校对的时候只是读过去,如果觉得译
文有不对或不顺
的地方,则对照英文原版加以修正,下面注释是校对时发现或修正了的几个主要地方。
【注1】原译者的译法“噢,比丘啊!我把业称之为『思心所』。”和英文原文“Oh
monks, it is
volition that I call Kamma.”似乎略有出入,直译应该是:"噢,比丘啊!正是『思
(心所)』我
称之为业。“因为这方面的争论比较多,严格按照英文原文直译应该比较好。
【注2】这裡原译者的翻译是错误的:◎业因与业果皆是空性 “佛教指出业和果报都
是空性的,虽然没
有业因,果报是不可能存在”。而对应的英文原文是:“Buddhism teaches that
kamma and
result are void of one another, although no results exist without
kamma”.正确的译法:“佛教虽然认为没有业就没有果的存在,但是业不在果中,果不
在业中。”
【注3】原译文“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他心所”多出了“在其他心所”,这是不
对的。
【注4】原译文“平稳”不合适,因为不能说平稳是七觉支之一,直接译成“轻安”才
合适。
【注5】把“Sometimes when you practice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you
ironically begin to feel resentment because you are being asked to send
thoughts of loving kindness tò someone who is, perhaps, hateful to you.”
翻译成“有时修习慈心观时,开始可能会感到愤恨,因为很讽刺地,你必须对一个你所
怨恨的人传达友
善的好意”,不是很准确。这样好一些:“有时你修慈心禅,你却讽刺地开始感到怨恨
,原因是你被告知对
你可能憎恨的人发送慈爱。”
【注6】这里做了部分改动。
【注7】这段几乎作了重译。
r******2
发帖数: 1021
2
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是恶业
r******2
发帖数: 1021
3
【注3】原译文“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他心所”多出了“在其他心所”,这是不
对的。
================================
这个很可能就是原文作者喜戒禅师的错误,因为业力的存储这个问题在佛教内实际一直
是大难题,各种说法都有。
思心所造业,产生业力,所产生的业力,可以说是一种潜势,至于究竟存储于哪里,以
什么形式存储,这个问题应该被保留,不可以随意解释。
此处如果被解释存储于心所,实际将变成常见。同样存储于心识一样是常见。南传立出
有分识存储业力,也是很危险的一种观点。
业力本身,绝对不会以任何五蕴为载体的,它本身也不需要载体。
t********n
发帖数: 571
4
这个“动机”论就是本版的乱源。本来学佛的人多要讲个依教奉行,佛陀人家骂他他就
沉默,人家请他说
法,他才会跟人家说你有什么问题。“动机”下面,就是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动
机”嘛,谁没有呢?
希特勒还是为了拯救民族呢。你能在佛经找一段“并不是所有的杀人,偷盗都是恶业的
,某些情况下,杀
人和偷盗没有任何恶业,”的说法出来吗?这些显然都是你自己的东西,从哪里学来的
,熟悉本版历史的
人都知道,我早就说过,你不把原来的那些习气习惯扔掉,学什么都是做做样子。作为
学佛人首先就要
克制自己,本版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谩骂争斗不休的原因,就是以这个“动机”论来为恶
行找借口。有什么
用呢,即使自称“菩萨”的人,就算自己或弟子们再怎么找“动机”,也是骂人必被人
骂,赶人必被人赶,
徒具狡辩争斗的技巧功夫。

【在 r******2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是恶业
r****n
发帖数: 8253
5

真实动机,而不是自己以为的动机。
律藏有。指明某些情况是不犯戒的。不会被惩罚。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动机”论就是本版的乱源。本来学佛的人多要讲个依教奉行,佛陀人家骂他他就
: 沉默,人家请他说
: 法,他才会跟人家说你有什么问题。“动机”下面,就是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动
: 机”嘛,谁没有呢?
: 希特勒还是为了拯救民族呢。你能在佛经找一段“并不是所有的杀人,偷盗都是恶业的
: ,某些情况下,杀
: 人和偷盗没有任何恶业,”的说法出来吗?这些显然都是你自己的东西,从哪里学来的
: ,熟悉本版历史的
: 人都知道,我早就说过,你不把原来的那些习气习惯扔掉,学什么都是做做样子。作为
: 学佛人首先就要

t********n
发帖数: 571
6

请贴出来,看看是不是“并不是所有的杀人,偷盗都是恶业的,某些情况下,杀
人和偷盗没有任何恶业,”,以后你说佛经上有什么什么,请贴出来,看看你的佛经"
翻译"准不准确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实动机,而不是自己以为的动机。
: 律藏有。指明某些情况是不犯戒的。不会被惩罚。

r****n
发帖数: 8253
7

你随便找本小乘的律藏,看看戒条里面列出的哪些不犯戒的情况就知道了。而且大都简
单直白。
戒律非常重视动机,这个佛法戒律的特色,这也是佛法业力理论的必然。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 请贴出来,看看是不是“并不是所有的杀人,偷盗都是恶业的,某些情况下,杀
: 人和偷盗没有任何恶业,”,以后你说佛经上有什么什么,请贴出来,看看你的佛经"
: 翻译"准不准确

r****n
发帖数: 8253
8
学佛人首先就要克制自己
=============================
此种,也可能是强烈的嗔的表现。
不是什么克制,克制已经带有强压的意思,是微细的嗔,这种微细的嗔大量生成,起嗔
业未必就比发怒气那种强烈的嗔要小。而且它还有很多副作用,就是使得心变得呆板僵
化,失去敏锐和活力,变成一种习惯模式。而僵化的心,是难以产生清晰的观慧的。
正确的并不是克制,也不是放纵,而是用正念的力量直接觉知观察,当已嗔的时候,清
楚的知道那是嗔而不自我责备,不压制,只如实觉察这就足够了。
因觉察本身是一种善心所,善心所生起,恶心所自然就会减少。虽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
来,但通常不会太严重,除非完全失控,连正念的善心所都生不起来了
克制实际是一种及其错误有害的方法。它要么不但没有将嗔减少,反而加强了嗔。要么
就是逐渐训练出一个呆板的,僵化的,没有活力的,没有敏锐度的心。而这种心,是没
有什么可能生出慧的。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动机”论就是本版的乱源。本来学佛的人多要讲个依教奉行,佛陀人家骂他他就
: 沉默,人家请他说
: 法,他才会跟人家说你有什么问题。“动机”下面,就是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动
: 机”嘛,谁没有呢?
: 希特勒还是为了拯救民族呢。你能在佛经找一段“并不是所有的杀人,偷盗都是恶业的
: ,某些情况下,杀
: 人和偷盗没有任何恶业,”的说法出来吗?这些显然都是你自己的东西,从哪里学来的
: ,熟悉本版历史的
: 人都知道,我早就说过,你不把原来的那些习气习惯扔掉,学什么都是做做样子。作为
: 学佛人首先就要

t********n
发帖数: 571
9
● 相應部3相應5經/已自己守護經
起源於舍衛城。
在一旁坐好後,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當我獨自靜坐禪修時,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誰已守護自己?
誰未守護自己?』
大德!我這麼想:『凡任何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者,他們未守護
自己,即使象軍會守護他們,或馬軍會守護他們,或車軍會守護他們,或步兵軍會守護
他們,而他們仍未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守護是外部的,這守護不是內在
的,因此,他們未守護自己。
凡任何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者,他們已守護自己,即使象軍不會
守護他們,或馬軍不會守護他們,或車軍不會守護他們,或步兵軍不會守護他們,而他
們仍已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守護是內在的,這守護不是外部的,因此,
他們已守護自己。』」
「正是這樣,大王!正是這樣,大王!
大王!凡任何以身行惡行、……(中略)他們仍是未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
大王!因為這守護是外部的,這守護不是內在的,因此,他們未守護自己。
大王!凡任何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者,他們已守護自己,即使象
軍不會守護他們,或馬軍不會守護他們,或車軍不會守護他們,或步兵軍不會守護他們
,而他們仍已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大王!因為這守護是內在的,這守護不是外
部的,因此,他們已守護自己。」
這就是世尊所說。……(中略):
「以身自制,好!以語自制,好!
以意自制,好!到處自制,好!
到處已自制的、有羞恥的,他被稱為『已被守護者』。」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学佛人首先就要克制自己
: =============================
: 此种,也可能是强烈的嗔的表现。
: 不是什么克制,克制已经带有强压的意思,是微细的嗔,这种微细的嗔大量生成,起嗔
: 业未必就比发怒气那种强烈的嗔要小。而且它还有很多副作用,就是使得心变得呆板僵
: 化,失去敏锐和活力,变成一种习惯模式。而僵化的心,是难以产生清晰的观慧的。
: 正确的并不是克制,也不是放纵,而是用正念的力量直接觉知观察,当已嗔的时候,清
: 楚的知道那是嗔而不自我责备,不压制,只如实觉察这就足够了。
: 因觉察本身是一种善心所,善心所生起,恶心所自然就会减少。虽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
: 来,但通常不会太严重,除非完全失控,连正念的善心所都生不起来了

S**U
发帖数: 7025
10
原文作者喜戒禅师是马哈西的大弟子,曾任缅甸佛教大学校长,南传第六次结集的
chief reciter,精通南传阿毗达磨,极不可能发表不符南传的见解。
翻译或有问题。原文在哪?
翻译提到空性就是译者的意见。南传虽然说空,没有大乘空性的见解。

【在 r******2 的大作中提到】
: 【注3】原译文“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他心所”多出了“在其他心所”,这是不
: 对的。
: ================================
: 这个很可能就是原文作者喜戒禅师的错误,因为业力的存储这个问题在佛教内实际一直
: 是大难题,各种说法都有。
: 思心所造业,产生业力,所产生的业力,可以说是一种潜势,至于究竟存储于哪里,以
: 什么形式存储,这个问题应该被保留,不可以随意解释。
: 此处如果被解释存储于心所,实际将变成常见。同样存储于心识一样是常见。南传立出
: 有分识存储业力,也是很危险的一种观点。
: 业力本身,绝对不会以任何五蕴为载体的,它本身也不需要载体。

相关主题
业的报偿与转变建议purity应该供奉魔头提婆达多
请教南传法师关于‘业’的解释回复binz,你完全没有犯杀戒 (转载)
venusfire的邪定为什么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 (转载)人天善法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S**U
发帖数: 7025
11
mark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为何我生如此
: 业果法则的开示
: 喜戒禅师
: 郭姿妤 译
: 为什麽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
: 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 业解释人生的差异
: 这一次的主题是业。许多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但却为佛教中业的理则所吸引,
: 因为它解释了为

t********n
发帖数: 571
12
不克制自己,骂人吵架都能说的这么"妙",呵呵。这些类似的东西我早几年在这版上看到过N回了。
佛法为什么说要亲近善知识,就是因为人的思维,行为会相互影响,你受某人的影响太深,在数年的争斗胜负中,学了太多的为"自我"服务的法,争强好胜贪表现,看看你的行为呢,和佛以及他的弟子们的表现可有多少相应?你正在传播某"菩萨"的法和行为,却不自知,你如不离开这里去塌塌实实的老实清静清修,怕是难有安宁时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学佛人首先就要克制自己
: =============================
: 此种,也可能是强烈的嗔的表现。
: 不是什么克制,克制已经带有强压的意思,是微细的嗔,这种微细的嗔大量生成,起嗔
: 业未必就比发怒气那种强烈的嗔要小。而且它还有很多副作用,就是使得心变得呆板僵
: 化,失去敏锐和活力,变成一种习惯模式。而僵化的心,是难以产生清晰的观慧的。
: 正确的并不是克制,也不是放纵,而是用正念的力量直接觉知观察,当已嗔的时候,清
: 楚的知道那是嗔而不自我责备,不压制,只如实觉察这就足够了。
: 因觉察本身是一种善心所,善心所生起,恶心所自然就会减少。虽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
: 来,但通常不会太严重,除非完全失控,连正念的善心所都生不起来了

S**U
发帖数: 7025
13
原文很明确,业力是潜能,没有存储在哪里
http://www.dhammaweb.net/htmlbook/page.php?page=3&id=2
Kamma belongs to the mental aggregates. There are five aggregates:
materiality,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Volition belongs to the aggregate of formations. The aggregate of formations
is mental, and just as other mental states, it lasts only a very short
moment. It comes into being, stays only a little bit of time, and then
passes away But volitio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states in that it
has the ability to leave some potential. When it dies, it does not disappear
altogether. It leaves something, some power or potential to give results,
when circumstances favour those results to appear.
One does kamma here and now, but the results may be in this life the next
life, or in some life after the next life. Kamma or volition has potential
to give results, and this potential is a tremendous force. Kamma does not
end with the demise of the present life; it goes on and on. But we cannot
say that kamma is stored somewhere in our body or consciousness because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and must be continually changing. Kamma is
likewise impermanent and so disappears, but it leaves a potential in the
continuity of beings so that, when circumstances are favourable for results
to appear, those results appear.

【在 r******2 的大作中提到】
: 【注3】原译文“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他心所”多出了“在其他心所”,这是不
: 对的。
: ================================
: 这个很可能就是原文作者喜戒禅师的错误,因为业力的存储这个问题在佛教内实际一直
: 是大难题,各种说法都有。
: 思心所造业,产生业力,所产生的业力,可以说是一种潜势,至于究竟存储于哪里,以
: 什么形式存储,这个问题应该被保留,不可以随意解释。
: 此处如果被解释存储于心所,实际将变成常见。同样存储于心识一样是常见。南传立出
: 有分识存储业力,也是很危险的一种观点。
: 业力本身,绝对不会以任何五蕴为载体的,它本身也不需要载体。

J******s
发帖数: 7538
14
I think this is quite similar as the seed/potential for Ignorance,
Attachment, Aversion.

formations
it
disappear
results,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文很明确,业力是潜能,没有存储在哪里
: http://www.dhammaweb.net/htmlbook/page.php?page=3&id=2
: Kamma belongs to the mental aggregates. There are five aggregates:
: materiality,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 Volition belongs to the aggregate of formations. The aggregate of formations
: is mental, and just as other mental states, it lasts only a very short
: moment. It comes into being, stays only a little bit of time, and then
: passes away But volitio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states in that it
: has the ability to leave some potential. When it dies, it does not disappear
: altogether. It leaves something, some power or potential to give results,

r****n
发帖数: 8253
15

上看到过N回了。
太深,
我个人的思想,除佛法以外的,受影响最深的是克里希那穆提,我上面所说的那些,也
大部分是克里希那穆提教导外加自己的一些实际体会,他说的更清楚
我也很明确的说,我永远不会做你这类人的,你这样的人,在佛教是相当多的,就是看
起来慈善,挺像个佛教徒的,但实际问题非常非常严重,也是无可救药的。
你在自我限制的同时,也把心给变成死水了。以你现在的程度,已经永远不可能摆脱大
乘的影响。
而我个人为什么能够获得修行上的某些极为重要的突破,却正是这方面的个性帮了我。
因为我不拘泥于任何传统,任何形式,任何束缚。我从来不压制克制自己,我一直让自
己真实的展现,我从来都把真实放在第一位,胜于任何。这让我的心变得敏锐,充满活
力,可以打破任何条条框框,可以独立的去发现,自由的去发现。。。
我是坚持做我自己的,你可能认为这是所谓的我见,可你永远不会知道,这其实正是一
个修行的必备素质之一。
我绝对不会去模仿其他人,哪怕是佛陀。
我有我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看事情和看人的方式,只要我没有发现其和佛法冲突,我就
不会改变。
我们根本两种不同的人。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不克制自己,骂人吵架都能说的这么"妙",呵呵。这些类似的东西我早几年在这版上看到过N回了。
: 佛法为什么说要亲近善知识,就是因为人的思维,行为会相互影响,你受某人的影响太深,在数年的争斗胜负中,学了太多的为"自我"服务的法,争强好胜贪表现,看看你的行为呢,和佛以及他的弟子们的表现可有多少相应?你正在传播某"菩萨"的法和行为,却不自知,你如不离开这里去塌塌实实的老实清静清修,怕是难有安宁时

g***t
发帖数: 2278
16
个人以为,业力存于第八识之中,并不等于第八识是个什么一成不变的“常”的某个东
西。识本身就是流转相续的。以下摘录字自佛学辞典的【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请注意
第三点中的“第八识生灭相续而非常一主宰,然其相续之相微细,恰似常一主宰,故第
七末那识误以为实我而妄加执著,此乃我见之根源。”。
【藏识三义】:
第八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一:能藏,就阿赖耶与种子之关系而言,阿赖耶识乃微细任运相续,无始终亦无间
断,能摄藏诸法种子而不失,故谓能藏,而种子为所藏。
二、所藏,就能熏之七转识与所熏之阿赖耶识之关系而言,能熏是能藏,所熏是所
藏。现行之胜用有七转识,于现行之刹那必熏附其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而称新熏种子。
三、执藏,谓染污之第七末那识执其为“内我”之义。“我”,为常一主宰之义。
第八识生灭相续而非常一主宰,然其相续之相微细,恰似常一主宰,故第七末那识误以
为实我而妄加执著,此乃我见之根源。如是执著,称为执藏。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r****n
发帖数: 8253
17
这个我知道,但实际是一种掩盖而已。

子。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以为,业力存于第八识之中,并不等于第八识是个什么一成不变的“常”的某个东
: 西。识本身就是流转相续的。以下摘录字自佛学辞典的【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请注意
: 第三点中的“第八识生灭相续而非常一主宰,然其相续之相微细,恰似常一主宰,故第
: 七末那识误以为实我而妄加执著,此乃我见之根源。”。
: 【藏识三义】:
: 第八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 一:能藏,就阿赖耶与种子之关系而言,阿赖耶识乃微细任运相续,无始终亦无间
: 断,能摄藏诸法种子而不失,故谓能藏,而种子为所藏。
: 二、所藏,就能熏之七转识与所熏之阿赖耶识之关系而言,能熏是能藏,所熏是所
: 藏。现行之胜用有七转识,于现行之刹那必熏附其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而称新熏种子。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关于二因人三因人的问题在哪里?播种收获最快?
人能自由选择么?业的报偿与转变
业——空性的基础和精华请教南传法师关于‘业’的解释
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venusfire的邪定为什么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 (转载)
断灭論是大邪見建议purity应该供奉魔头提婆达多
浅谈因果关系--堪布慈诚罗珠回复binz,你完全没有犯杀戒 (转载)
关​于​因​果​的​开​示​-​慈​诚​罗​珠​堪​布人天善法
看了很多佛教,还是不信佛,是什么情况关于业的一些疑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果报话题: 投生话题: 善业话题: 佛陀话题: 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