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金刚经
相关主题
《金刚经》浅讲玩小游戏发包子了
金刚经《金刚经》开示
《金刚经》的“无住”思想 -ZT【经中之王】金刚经的功德、作用、讲解、修持法
《金刚经》开示录 (8)《金刚经》开示录 (3)
[合集] To Runsun转贴:《金刚禅直说---配图版》【1.什么是禅】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宗萨钦哲仁波切《金刚经》开示 (转载)
《密宗虹身成就略記》七子老人 ─ 索達吉堪布 著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金刚经》开示录 (7)无为和信主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须菩提话题: 如来话题: 世尊话题: 金刚经话题: 众生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百科名片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
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
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
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
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
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目录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版画珍品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利及万代 方海权著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 版画珍品
*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 利及万代 方海权著
佛教经典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
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编辑本段六种译本
此经共有六个译本: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
二、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
三、陈真谛译;以上三译并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玄奘译,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九会,名能断金刚分;摘出别行,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唐义净译,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编辑本段金刚题解
“金刚”,金中最坚硬的刚,坚固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或宝石。以“
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不被万物所破坏。如帝释天及
密迹力士所持之法器,称为金刚杵,它不会被任何物所摧破损坏,还能摧破一切物。
"般若",智慧,觉悟。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
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
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
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
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图]
金刚经图
金刚指最为坚硬之物,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
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
全的大智慧”。“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
路。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脱离欲界、色
界、无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
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
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
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
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
答而展开的。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
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是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根据佛
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
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他”、“众生”、“佛”之间的人为
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帮助众生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
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意识中念念不
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
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
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
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
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素(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
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
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
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
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
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
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
“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
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
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
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
舍弃。
a*****y
发帖数: 33185
2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
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
【舍卫国】 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
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
,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
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
【世尊】 佛号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别名有十二,曰:如来,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
【食时】 午时也,因佛过午不食也。又食时者,寅卯辰为天食时,已午未为人食
时,申酉戌为鬼神食时,亥子丑为畜生食时。
【须菩提】 此云空生,又云善现,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证大阿罗汉,居
八地菩萨位,幻化而来此世界,助佛应化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众生作恶,每从右,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听者与说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启请于佛也,有六义:一断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
义故;四不退转;五为使众生开幽闷,生喜心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赞叹佛于无言中显露般若妙用之机为希有也,有四义:一时;二处;
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护念】 佛对大菩萨,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无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
持也。
【菩萨】 即菩提萨埵之简称也,言自利利他,菩萨有四:一初发心菩萨;二修行
菩萨;三不退转菩萨;四一生补处菩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觉也。
佛对菩萨为无上,对罗汉为正等,对众生为正觉。
【发菩提心】 有五:一发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贤位;三明心菩
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觉位;五无上菩提,指妙觉位。发菩提心如破竹之初
节,以下皆破,故初发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发心前之心也,有四义: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
不颠倒心。而发此心前,有四种因缘:一见闻佛法功德胜利;二闻菩萨六度诸行藏教;
三末法时,见佛法衰微,可感诸苦;四末劫时,悯众生痴恶,而欲发心救度也。
【摩诃萨】 大也,多也,胜也。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无色】 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有想】 识无边处天。【无想】 无所有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众生,此九种为摄者也。又十法界中,
自菩萨以至地狱道,皆称众生。
【涅盘】 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
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
,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
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灭度】 救度之,登涅盘彼岸也。
【不住】 毫无执著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也。
【色声香味触法】 此外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根尘相对而六识起,
所谓眼识耳识等,合之为十八界也。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
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盘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福德性】 此言无相之福德性也,以无相之清净心为福德性也。
【身相】 有形相之报身也,报身有生灭,终必坏灭,惟有法身永无生灭,圣凡平
等,只是迷悟之别。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
中妄念所起诸法,都属诸相,都是生灭幻景,非有实体,不名实相也。
【一念生净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无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计较思
量疑惑起矣。此紧要处,在不可轻视后学,末法时代,亦有一念净信之利根人也。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为一行,言少至一行,并非执定何四句为偈
也。
【须陀洹】 声闻乘四果之第一,正断三界见惑尽之果位也。
【入流】 从凡夫地入圣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预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后三品犹在,更一番受生
也。
【一往来】 更来一番受生,名一往来,断尽欲界烦恼,未来世即生于色界无色界
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于欲界也。
【阿罗汉】 四果中之极果也,一作杀贼,杀烦恼贼也;二作应供,应受人天供也
;三作不生,永入涅盘,不受生死也。
【无诤三昧人中】 谓安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正定也,于无诤正定诸大弟子中为
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乐阿兰那行】 言行于无诤也,乐寂静也。
【燃灯佛】 是释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满时所事师也,释迦佛献五茎宝莲,面得授记
,佛自表五蕴已空,获无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庙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庄严】 七宝严饰也,有二义:一形相庄严,如香花供养,七宝庄严等;二第一
义相庄严,以清净为庄严也。
【须弥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须弥山译作妙高,顶上为帝释所居,半腹为四天王
所居,入水出水,各八万由旬。
【恒河】 又名恒伽,为印度之大河,东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为印度数千年文
化中心。
【阿修罗】 魔道众生也,译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斗诤,常与诸天战,其
福报又与天等,为六道之一。
【不惊不怖不畏】 因闻难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猎之王,表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节节支解也。
【真语者】 谓说佛身大菩提法也。
【实语者】 谓说小乘四谛法也,谛是实义。
【如语者】 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无也。
【不异语者】 谓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差谬也。
【不诳语者】 梵文原本无,罗什法师特加此句,以总说四语之非妄。
【无实无虚】 无实者,非实有为相故,无虚者,如来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
而取,故曰无实,非可离言以求,故曰无虚。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见物也。
【受持读诵】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义,对文曰读,暗念曰诵,欲受其文故先读
,欲持其义故先诵。受持者闻慧,诵者思慧,皆依经而有此胜德。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时也。
【不逆】 谓生深信心,莫逆于心也。
【荷担】 以大乘菩萨,智悲双运,克能负荷此如来事业也。
【乐小法者】 四谛因缘名为小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法之人,因彼滞情法执,
乃名为乐,故不能回小向大。
【轻贱】 不贵重也,在此当言受苦报烦恼,即是随恶道,不必定言生三恶道也。
【消灭】 消除也,此言顿空,以罪业由心,无生处,故无灭处,当体即空不可得
也。
【先世今世】 在此当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后念,后念起,前念即消灭也。
【阿僧祇劫】 无央数之劫也,劫乃年时之名,多至不可计也,正言不必以时计也。
【那由他】 数名,或言万亿千亿,或言数千万不一。
【供养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诸法如义】 真如者,即诸法通义,以真如是佛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
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
【大身】 以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
。此有二义: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异,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
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无妄想分别之身,不
见其身,安有于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达无我法者】 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
信者,通达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人我,且离法我,是真无相无住,是真菩萨。
【慧眼】 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缘空)
【法眼】 菩萨度众,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法眼唯观俗)
【佛眼】 具备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普明法界内,无处
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处,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
,非同木石之无心也。。
【一切有为法】 共有九喻:一见如星;二相如翳;三识如灯;四器界如幻;五身
如露;六受用如泡;七过去如梦;八现在如电;九未来如云。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众也。
【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众也。

5180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百科名片
: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
: 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
: 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
: 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
: 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
: 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 目录
: 佛教经典

a*****y
发帖数: 33185
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
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
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
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
、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
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
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
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
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
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
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
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
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
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
、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
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
念: ‘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
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
、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
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
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
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
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
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
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
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
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
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
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
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
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
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
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
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
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
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
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
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
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
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
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者,所得功德,我若具
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
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
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
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
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
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
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
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
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
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
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
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
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
‘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
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
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
、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
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
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
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
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
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
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
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
、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5180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百科名片
: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
: 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
: 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
: 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
: 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
: 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 目录
: 佛教经典

O*********9
发帖数: 552
4
那个 SEEU
巴利语 怎么区别 金刚 和 金刚杵 ?
vájra ?
x******i
发帖数: 14369
5
这是俺看的第一本经书,曾经手抄在两张破纸上,贴到墙上,每天起床,睡觉前又读一读

5180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百科名片
: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
: 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
: 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
: 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
: 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
: 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 目录
: 佛教经典

S**U
发帖数: 7025
6
'vajra' is Sanskrit.
It's 'vajira' in Pali; it can mean either 'thunderbolt (of Sakka)' or '
diamond'. See
http://dsal.uchicago.edu/cgi-bin/philologic/getobject.pl?c.3:1:

【在 O*********9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个 SEEU
: 巴利语 怎么区别 金刚 和 金刚杵 ?
: vájra ?

z*****n
发帖数: 633
7
个人的感觉,鸠摩罗什译的看起来很顺,很贴切。
D**N
发帖数: 1440
8
你看过梵文版的?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的感觉,鸠摩罗什译的看起来很顺,很贴切。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无为和信主 (转载)[合集] To Runsun
什么现观能解脱?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如果轮回不存在,是否佛法即为假?《密宗虹身成就略記》七子老人 ─ 索達吉堪布 著
维摩诘所说经--7.不可思议菩萨《金刚经》开示录 (7)
《金刚经》浅讲玩小游戏发包子了
金刚经《金刚经》开示
《金刚经》的“无住”思想 -ZT【经中之王】金刚经的功德、作用、讲解、修持法
《金刚经》开示录 (8)《金刚经》开示录 (3)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须菩提话题: 如来话题: 世尊话题: 金刚经话题: 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