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第12章 曹洞法系(下)——元明清时期
相关主题
第11章 曹洞法系(上)——唐宋时期[合集] 大家是从哪里学的打坐方法?
想起一个公案ZT 心想事成--- 《若希望经》
禅宗--百度百科请问一下,纽约附近有什么寺庙呢?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民国69年[合集] 业、业的定律、业的分类zt
佛裂(二)(转)和尚也有有西太平洋大学毕业的
佛裂(三)(转)加州圆融禅寺建寺工程-请您捐助!
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zhuan)zt: 举寺认他为贼,数月白眼恶言交加,而他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合集] 今天意外皈依了搜狐总裁张朝阳,其弟已出家多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禅师话题: 曹洞宗话题: 法嗣话题: 今属话题: 印可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n
发帖数: 1993
1
第12章 曹洞法系(下)——元明清时期
一、福裕少林系传承
在为时不满百年的元代,中国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承多为临济宗等的法脉,而曹
洞宗则多在北方弘扬,其中又以报恩行秀禅师(系雪岩如满师法嗣,为曹洞宗第十五世
)的法嗣雪庭福裕、华严至温、林泉从伦诸禅师以及俗家弟子耶律楚材、李之能居士等
为代表,尤以福裕在嵩山少林寺传承的一系为突出。
 (一)嵩山少林寺系
福裕禅师(1203-1275),字好问,号雪庭,太原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
)张氏子。自幼陪颖,五岁解悟《论语》,日了千言。九岁入学,读书一目十行,于乡
邻之中有“圣小儿”之佳誉,少时遭乱丧家,得道逢和尚劝导,于宋嘉定十七年(12
25)至仙岩投古佛和尚薙发脱俗,次年受具足戒。在古佛和尚处从学七年后,转投燕
京(今北京)行秀禅师,随侍十年,严受钳锤,精修猛进,久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十
六世。此后,应请主法于燕京奉福寺,时值金元交战,嵩山(今属河南省登封市境)少
林寺因战火波及,毁损严重,福裕禅师奉朝廷之命入主少林祖道庭,目睹殿堂荒芜破败
之状,发心重振。数年后,少林寺面貌一新。福裕以其学识精邃,修持严谨,名闻远近
。门徒甚众,也引起官方重视。忽必烈未登基时就曾潜至少林寺,命福裕为其举办资戒
法会。宋淳祐八年(1248)奉诏入主和林兴国寺,月余后,即应召入内廷,奏对称
旨,辩答无碍,深得厚赏。不久,获授都僧省之职,“总领释教”。宋景定元年(12
60)奉即位不久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赴内廷和道士李志常等辩论,得胜后焚道门伪
经四十五部,被赐为“光宗正法大禅师”。此后,复受请执掌燕京万寿寺法席,达十四
年。还主持在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五处建少林寺下院,元至元十二年(12
75)于嵩阳圆寂。元皇庆元年(1312),仁宗追封为“晋国公”,赠“大司空,
开府仪同三司。”
福裕一生致力弘扬曹洞法门,“通群书,善翰墨,吟咏、题唱、普说几十万言。”
于禅法亦有独到之处。有僧问如何是向上尊贵一路,福裕答道:“渔歌惊起少汀鹭,飞
出芦花不见纵。”以其建树卓著,后人称为“款龙庭而振举宗风,敞五林而宏阐家教,
因缘会合,倾动一时,”尤其在主法少林寺期间,福裕不仅使祖庭恢复旧观,而且远承
曹洞祖师本寂所倡嫡传方式,确定宗门师承关系,新立“七十字辈”,即
福慧智子觉 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 道庆同玄清 净一真如海 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 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鉴崇祚 衰正善喜禅 谨悫原济度 雪
庭为导师 引汝归铉路
从少林寺僧人的法辈排列都以此为序。“现在少林寺的弟子们,称其祖号时,时常
冠以‘雪庭座下第几人传人’。”福裕一直被尊为少林寺的中兴之主,其法嗣甚众,其
中影响较大的有少室文泰、中林智泰、足庵净肃以及五峰慧庆、藏云慧山等。
至温禅师(1217-1267),字其玉,号全一,邢州(属河北省邢台市)郝
氏子。六岁薙发,十五岁投行秀门下为侍者,道业日深,“凡秀偈颂法语,一闻辄了,
遂得法焉。”后受请入燕京华严寺。数年后得往昔在家挚友刘秉忠推荐,获元世祖忽必
烈召见,留住内庭三年,多有赞益,赐“佛国普安大禅师”号,不久又“总摄关西四五
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怀孟等州僧尼之事。”
从伦禅师(1223-1281),字林泉,承行秀禅师传法后,相继执常燕京成
寿寺和报恩寺法席。元至元九年(1272),应元世祖之诏入内,从容答辨,大阐禅
理。元至元十八年(1281),作为当时佛道门争中佛教代表人物,在燕京悯忠寺主
持焚烧除《道德经》以外的道教书籍,长座后即以火炬打一圆相,再行说法点火。有上
堂法语:“禅禅禅,非正非偏。无意路,有玄渊,超今返古,绝后光先,但能忘影迹,
何必守蹄筌。直指人心见性,须凭祖意通玄。九年面壁真消息,端的其中有秘传。”从
伦教育后学,风格独迥。“妙用纵横,智体不动,子虽依倚,父全不知。撒乾盖而本自
无心,踞坤与而端然有力,此亦寂而不动,感而遂通之朕兆也。于此半遮半露,似晦似
明。绿竹猗猗有裴君子,孰能于是了别心佛之根茎枝叶者耶!虽有倚蒲危坐,虚室生白
心孤圆,秋天独迥,犹须转身不居一争,直得雁回北塞,声噎南楼。木女初闻,石人遥
听,只知日午是三更,那信天明方半夜,何也?月满犹亏,半乌沉始是圆。”在致力弘
扬曹洞法门的同时,他以数十年精力,先后诠释义青和子淳二位禅师各自的《颂古百则
》,撰成《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简称《空谷集》)和《林泉老人评
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简称《虚堂集》)。在此之前虽然其师行秀著有《从容庵
录》,但此二集的面世,对于其后曹洞宗僧人诠释公案和颂古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末元初,投行秀门下的在家皈依弟子不少,其中得其真传列为法嗣者有耶律楚材
、李之能等。
耶律楚材(1189-1243),亦名刘楚材,字晋卿,法名从源,号湛然居士
,系辽宗室后裔。宿负奇志,以天下为已任,曾仕金为小吏,久而厌之,转而学佛。初
从圣安和尚习禅,后改投行秀甚契合,曾在杜绝人迹处苦修三年,获师印可,元世祖闻
其名,聘之,太宗时拜中书令,军国大计,悉取决焉,多有建树。中晚年以后尤以推崇
公案评唱而著称。
李之能(生卒年代不详),字纯甫,号屏山居士。宏州(今河北省原县)人,承安
进士。少年习儒,学业卓著,且好莱坞排释老。后在邢台偶遇行秀,转而虔心向佛。继
则深入佛典,并至少林寺参学,撰成《〈金刚经〉注》、《〈楞严经〉注》、《少室面
壁记》等,弘传达摩西来之旨。后半生致力于弘扬曹洞法门,“开发后学,大有功于宗
乘”。
在福裕禅师法嗣中,继其后执掌法席于豫、京一带的有少室文泰、中林智泰、足庵
净肃、永平义云等数十人。
文泰禅师(1229-1289),字灵隐,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汾州境)魏氏
子,少时即以聪慧出众,礼本乡智禅师出家受具,恒心修持。后从学于三藏德律师,依
雪峰恒和尚参请多年,蒙授记。复至太原深和尚座下参学,再蒙印证。再至燕京万寿寺
,参学于福裕,侍随十年,饱承钳锤,道业深邃。至元十九年(1282),入主少林
法席达八年。初入,有上堂法语曰“劫来事,只在于今。河沙妙德,总有心源。诚教伊
觌面相呈,便不解当风拈出,且道过什么处。”卓柱杖曰:“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此
。”住持少林期间,整肃风规,再振祖庭雄风。至元二十七年(1290)圆寂。门下
法嗣有还源福遇、秋江洁禅师等。
智泰禅师(生卒年失考),字中林,汾阳渔城(今属山西省汾阳县)温氏子。少修
儒业,后投本邑华严寺薙发,数载专事经律,却厌于经教名相,感到大丈夫当体究大事
,焉能区区于此耶,改修禅悟。至大都(今北京)参学于万寿福裕禅师,依住数载,尽
得精髓。后奉诏入主太原报恩寺,弘扬曹洞宗风,别有见地,有僧问:“如何是万里无
草处?”答曰:“不是阇黎践履之境。”又问:“如何出门便是草?”智泰应道:“总
出力即乖。”僧又问:“如何是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答:“住著即错。”僧再问
:“如何得不涉动静去?”智泰说:“偏界绝红尘,通身无影像。”
净肃禅师(生卒年不详),字足庵,保定永平(今河北省完县)张氏子。少年出家
后即习禅修,参悟究心二十余载,参请善知识十余辈,仍未明了。后至燕京万寿寺,投
福裕禅师,淘汰有年,得付衣偈。继佐弼积年,德誉远溢。于福裕禅师圆寂后,继主法
席。后迁锡少林寺,主席九载,多所建树,任“河南府僧尼都提领”之职。再移居泰安
灵岩寺,八年后移锡燕京万善寺,他提携后学,惯使棒喝。有僧问:“胡来胡现,汉来
汉现,胡汉不来时如何?”净肃答:“桃花岁岁皆相似,人貌年年大不同。”僧问:“
此意如何?”答:“不因你来问,山中太寂寥,且喫一顿了去!”举棒便打。晚年退居
香山寿圣寺,寂于此。法嗣有古岩普就,月岩永达等。
福裕法嗣中,五峰慧庆,藏云慧山等人虽未执掌法席,但对少林祖庭的振兴及曹洞
法门的弘扬,功不可没。
慧庆(?-1288),自号“五峰”,河南许昌蒋氏子,全家皈依福裕禅师,慧
庆礼福裕为师,剃度出家,后到嵩山少林寺。泰定二年(1225),在振兴寺门、抵
御外寇的关键时刻,慧庆为副寺,率僧护寺,多的建树。七年后,改任监寺,继为提点
。慧庆倡印《福裕禅师法语开示》,并赴京请朝廷为恩师赠谥,又礼请名家程巨夫和赵
孟兆为福裕撰书碑文,慧庆虔心护持少林祖庭数十年,奋力光昭前人之业,得授“大名
僧录,正宗宏法大师”之号。
慧山(1243-1308),号藏云,七岁至少林寺即投福裕师,后随侍至京师
,再返少林。于少林寺任职事五十余年,先后任监寺、都提点,统领武僧。曾主持兴建
转轮于少林,在熊耳山空相寺、南阳维摩禅寺的振兴中也多有贡献。
元代曹洞宗少林一系,继福裕、文泰、净肃等禅师之后,到元贞元年(1295)
由曹洞宗十八世传人还源福遇禅师执掌少林寺法席。
福遇(1245-1311),字还源,霍州灵石(今属山西省)王氏子,少年时
投本邑兜率寺薙发出家受具后,偏参四方,历游讲肆,雄辩如流,对答无碍,后往少林
祖庭礼文泰禅师,饱承法益,遂得印可,纳为法嗣。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永
兴寺(在今湖北省黄岗县)大开法筵。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大意?”福遇答:
“风送泉声来枕畔,月移花影到窗前。”僧曰:此犹是声色门头事。”福遇叹曰:“卖
私盐汉。”三年后,住洛阳宝应寺掌法席,元贞元年(1295)入主少林寺法席,十
六年中声名远扬,至大四年(1311)退居洛阳白马寺。皇庆二年(1313)圆寂
,有《语录》行世。门下法嗣甚众,影响较大者当推淳拙文才、空相、龙潭深、龙潭
端等。其中淳拙文才曾在少林寺院执掌法席数载。
文才(1273-1352),字淳拙,山西临汾姚氏子。其父静妙居士,虔心向
佛。文才少年时至绛州福严和尚座下剃度,受具后读《证道歌》“幻化空身即法身”之
句,欣然契悟,后谒福遇和尚于少林,获印可而传衣偈,为首座。不久,住龙门寺闭关
三载,深入经藏。继则隐居于终南山,泰定元年(1324),受请入主少林寺,严奉
戒律,率众虔心事佛,声誉蔼然。五年后,辞法席,退隐香严寺,诠释《楞严法界则》
及《般若心经》、《沩山警策》等,复校正《四家语录》,锓梓以传。至正五年(13
45),应请再次执掌少林寺法席,直至至正十二年(1352)圆寂。两度主法少林
祖刹,贡献卓著。尤其是后一次为时八载,主持新建钟楼,修葺储粟之庄,重立《大元
重建河南嵩山少林寺萧梁达摩大师碑》,后人称之“以繁达之资,卓绝之行,遗外势利
而任道自居,大振祖庭之席,使普遇之灯,烬而再焰,亦可谓克绍直接之传矣。”法嗣
有松庭子岩和日僧邵元等影响较大。
就在文才禅师两度执掌少林寺法席的前后,净肃禅师的高足菊庵法照与普就禅师的
法嗣息庵义让相继执掌少林寺法席。
法照(1256-1323),字菊庵,保定雄州(今属河北省),赵氏子,少时
聪颖出众,十三岁至本邑云居寺,投义满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十六岁受具足戒,后潜
心精研《金刚经》、《圆觉经》,力究《玄赞》、《华严》秘奥,历数年未悟玄旨,于
是决志参学,闻净肃和尚在燕京万寿寺高唱曹洞宗门,时称法窟,慕其风而奔之。“枢
衣室中,寅夕参扣。一语契机,心地开通,足庵许可,乃付法衣。”至元二十九年(1
292)春,住持林州黄华山(今属河南林县)觉仁禅寺,广置寺产,丰裕常住。延祐
五年(1318),迁锡云居,鼎新寺宇,多有建树。至治二年(1222)入主少林
寺,次年秋圆寂。虽主法少林仅年余,但“播扬大教,能为佛法作主。革新鼎力,亦能
为修造竭力,可谓本色住持之榜样也。”法嗣有子珍、子胜等。
息庵(1273-1340),字义让,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李氏子,二十岁
至本邑华严寺,礼相和尚为师,受具后投于讲肆,听习《华严》数年,后游访燕赵,往
封龙山普就禅师门下,修禅习定。后随侍前往泰山灵严寺。皇庆二年(1313),再
随普就禅师改锡少林寺。巾侍数载,机缘相契,乃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十九世传人。
后相继主持香严,香山、法王诸寺。至治二年(1322),开堂于洛阳天庆寺。继迁
锡于熊耳空相寺,泰山灵严寺。至元二年(1336)秋,应请入主少林寺。五年中,
鼎新殿宇,丰裕常住,寺风大振,门徒云集。至元六年(1340)圆寂,葬少林塔林
。法嗣有松溪子定、舜都宗等十二人。
如前所述,元代曹洞宗的传承在北方以少林寺一系为代表,但与之同时的行秀、福
裕诸代禅师的法嗣也于长城内外、中原大地高唱曹洞法门,建树突出者不乏其人,其中
还有日僧数人,限于资料,仅述其中较突出者。
日僧彻通义介(1225-1280),简作“义介”,于宋开庆元年(1259
)来华,先后参谒径山、天童等名刹,后得法于行秀禅师,列为曹洞宗第十六世,景定
三年(1262)归国,主法永平寺,是为日本曹洞宗第二世。
福裕禅师门下觉印禅师先后于和林北寺、京兆华严寺,仲庆禅师于四川成都昭觉寺
,守护禅师于台州安平寺、久善禅师于弁州太子寺、法兴禅师于巩昌广严寺、妙乘禅师
于顺德宝云寺,广弘曹洞法门,嗣徒课众,为世人所瞩目。
福裕禅师门下的义云禅师(1253-1333),本为河南洛阳俞氏子,随父入
日藉后,投义尹门下为僧、后,复奉师命入华求法,嗣法于福裕禅师,列为曹洞宗第十
七世。回日本后住持吉祥山永平寺。
文泰禅师的法嗣洁禅师弘法于济南灵岩秋江寺。洁禅师的法嗣雪轩道成(1352
-1432),河北保定赵氏子。十五岁出家,次年受具后即与两同参苦修于青州(今
属山东省)土窟中。后至山东灵岩投秋江洁禅师,为入室弟子,参悟年余,方得印可。
获“他日能弘吾道者必汝也”之嘉许,明洪武十五年(1382),应选统领释教。洪
武三十年(1397),奉勅入主金陵(今江苏南京)天界寺,建文四年(1402)
,奉诏出使日本,永乐二年(1404)归国。二年后却“以僚佐谮,凿囹圄百余日,
”后得雪冤。永乐六年(1408)奉旨于钟山主持“普度大齐”,登坛开示,听者达
数万人。宣德七年(1432)圆寂。一生说法无数,参悟灼见甚多。上堂有云:“密
密宣扬,万象光中独露。利名场上,荐取无位真人。人我山中,显示本来面目,影含宗
鉴,心生种种法生,身是道场,心灭则种种法灭,”有《道成语录》、《雪轩集》等传
世。
净肃禅师之法嗣永达禅师得印可后,主法于西京(今河南洛阳)宝应月岩寺。普就
禅师承净肃禅师所传法脉后,先后于封龙古岩寺、杭州灵隐寺主法多年,圆寂后于大德
六年(1302)获朝廷追谥“妙严弘法大禅师”之号。
文才禅师法嗣古源邵元(1305-1385),日本国僧人。泰定四年(132
7)受天皇委派华学佛,先后参学于华顶、天目、龙山、五台等名山。继投少林寺文才
禅师座下,随侍多年方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二十世。至正七年(1347)回国,住
大圣、等持、东福等名刹,精通佛学,长于汉文书法,曾在少林寺撰,书祖师塔名碑数
方,至今尚存。
由此看来,元代曹洞宗在北方的传承堪称是代代相承,名僧辈出。然而,就现有的
资料看,同一时期曹洞宗在南方的传承,则比较衰微。祖庭洞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
普利禅寺的法脉到宋代末年多已不详,寺内住持大多系临济法嗣。另一祖庭曹(在今江
西省宜黄县)本寂禅师法系早已失传。从近年出土的文物来看,曹洞宗二世道膺禅师弘
法道场云居山真如禅寺(今属江西省永修县)在元代所传的法脉也是其他宗派的(其间
一度传承藏传佛教)。当然,元代曹洞宗在江西也还是有所传承,也出现若干名僧,大
证禅师就是其中之一。
大证禅师(1297-1361),字无印,鄱阳)今属江西省波阳县)史氏子。
幼时聪颖,素有善愿。十四岁剃发出家,受具后奉师命外出参游。初至江西庐山圆通寺
参学于石琬禅师,因机缘不契,后往浙江天童参云外岫禅师,随侍有时,获印可,列为
曹洞宗第十六世,并请为典藏,至治年间(1321-1323),以金书藏经得赐织
金屈眴之衣,后丞相脱劝以行政院檄请出世主衢州(今属浙江省)南禅寺,虔州光孝寺
(属今江西省赣州市),洪都(今江西省南昌)翠岩寺等,皆以疾固辞。元至正十五年
(1355)入主奉化(今属浙江省)雪窦山资圣禅寺。后退居定水圆明庵终老。有《
五会录》等传世。
元代末年,少林寺虽然屡历战乱,毁损严重,甚至有不少金佛像被刮皮破背,但寺
中曹洞钟板悬挂不断。明代之初,即洪武二年(1369)曹洞宗第二十世传人松庭子
岩禅师即奉勅入主少林寺。
子严禅师(1309-1382),字松庭。河南缑氏(今属偃师县)樊氏子。九
岁至少林寺礼霁云禅师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后,参法照、息庵皆有省发。后投文才禅
师,得契入。复以《参同契》、《宝镜三昧》反复徵辨,疑碍尽去,得文才禅师印可,
付以衣法,为曹洞宗第二十二世,不久,入主南阳(今属河南省)万安寺,继主郑州普
照寺、大都(今北京)天宁寺、西京(今洛阳)天庆寺等。明洪武二年(1369),
奉勅执掌嵩山少林寺法席,晋院之后,大唱曹洞法门,力田给众,丰裕常住。曾有诗曰
:“乱后归来自耕耘,生涯辛苦与谁论,画拈块石驱山鸟,夜坐巢庵逐野豚。肠断秋风
频击柝,目窥夜月以消魂。近来始识农夫苦,一饭仍思施主恩。”洪武十三年(138
0)冬,就诏为慈孝皇后悼资冥福法会说法,获赐紫衣。有《松庭集》《子岩和尚语录
》等传世,法嗣有凝然了改等人。
了改(1333-1420),字凝然,嵩阳(今属河南省登封市)金店任氏子。
少年时至少林寺,礼提点训和尚为师,二十岁受具后,至香山参月印禅师,未契。后参
西京(今洛阳)天庆寺子岩禅师,“洞彻玄微,直踏重关,相依数载,尽其底蕴”,得
印可,列为曹洞宗第二十一世。此后,归住嵩山二祖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
应请入主少林寺。上堂法语云:“祖师心印,不是有言,不是无言,不是有知,不是无
知。岂可向言句下研究,意识中揣度哉。”主寺期间,整肃寺规,再振家风。以其行止
端庄,四众皈敬,周、伊、蜀、秦诸藩王皆登山供养,不敢轻言迎请,后,明成祖赐“
大国师”号。永乐十八年(1420)圆寂,有《凝然集》《凝然了改国师广录》等传
世,法嗣有俱空契斌等。
契斌(1380-1452),字俱空,平阳垣曲(今属山西省)王氏子,少时从
重兴禅院无相和尚薙染,受具后至少林寺投了改禅师,经数载获印可,列为曹洞宗第二
十三世,正统六年(1441),执少林法席,为第二十六代住持。力弘曹洞法门,于
五位君臣之说有新见。僧问“如何是君?”答曰:“谁能窥测九重深。”僧又问:“如
何是臣?”答曰:“万里河山点墨痕。”僧又问:“如何是君向臣?”答曰:“宝殿光
含万化新。”僧再问:“如何是臣奉君?”答曰:“玉阶仙杖龙颜近。”僧又问:“如
何是君臣道合?”答曰:“端拱无为天下平。”景泰三年(!452)圆寂,葬少林塔
林,有《语录》传世,法嗣甚众,以无方可从较突出。
可从(1420-1483),字无方,雒阳(今属河南省)许氏子。少时礼福先
芘峰和尚剃度,受具后参学于龙潭顺超化宗和尚,不契。后参少林契斌禅师。以绵密阃
奥,重加锻炼,深契五位君臣奥旨,方得印可,列为曹洞宗二十三世。后潜修于郏鄏定
国寺(今河南洛阳境),成化九年(1473),奉勅执掌少林寺法席。有法语云:“
佛祖宗乘,本无言说,但此段家风,非从外得,须七处徵心,八还辨见,方得到家稳当
,不涉程途,汝知九峰不肯首座,百丈堕在陶窝,足见得人为难,而得理尤为难。如上
多方,切须珍重。”成化十九年(1483)圆寂,塔于少林塔林。有《可从集》、《
无方语录》传世。法嗣有月舟文载等人。
文载(1454-1523),字月舟,别号虚白。通州(今属江苏省)王氏子。
十三岁在本邑广济寺,礼白庵禅师为师剃度出家,十九岁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后至
少林寺参可从禅师,历三载苦修,始蒙印可,承曹洞法脉为第二十三世传人。后入主北
京白塔寺,达三十余载。于此,严守戒律。“袈裟恒不离身”,“蹈不越间,”提倡认
真修持,“迷时须假三教,悟后方知一字无。”弘治九年(!496),入主少林寺,
为第二十八代住持,主法十六年,期间“奉行禅苑清规,整顿丛林懿范,接纳方来,淳
淳不倦,积岁弊风,翕然鲁变。”祖庭寺风大振,法筵常盛,有《洞山余绪》等传世,
法嗣千余人,影响较大者当推小山宗书,光大曹洞法门,盛绝一时。
宗书(1500-1567),字小山,号大章,顺德府南和县(今河北省南和县
境)李氏子。少时聪慧出众,十岁入学,即通大义,十五岁至本郡开元寺,投钿和尚座
下薙发出家,二年后往太行山中闭关。二十岁时慕文载禅师道风,前往少林寺投其门下
。随侍八载,尽得洞上宗风,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二十四代传人。此后,相继驻锡于西
京(今洛阳)天庆寺、北京积善庵、宗镜庵。嘉靖三十一年(1552),少林寺常住
派人前来迎请回住,未允。六年后,少林耆宿秉诚复请,又得朝廷同意,方应允前往。
晋院后,即大开法筵于少林,座下门徒逾百。上堂堂连环发问,紧扣禅关。“朔风凛凛
,湖海冰坚,截然众流,是什么境界?到这里,个个寒毛卓坚,更须转身一路始得,为
什么?渐不见道,太阳门下,日日本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山僧今日,炉头添炭,
髩后增貂,使个个白汗滴滴,通身轻快,还知么?”求学者礼赞曰:“冻云开岭岫,梅
蕊喷清香。”四方衲子慕名云集,后驻锡于均州(今属湖北省的均县境)广通寺、沁阳
(今属山西省)宝光寺等处。嘉靖四十四年(1565),又回到少林寺,再次执掌法
席,次年,奉旨入主北京宗镜庵,隆庆元年(1567),于北京西山三学洞圆寂,有
《小山别集》、《宗书语录》传世,法嗣入室者达数百人,突出者有蕴空常忠、幻休常
润、隐庵如进等人。
常润(1514-1585),字大千,号幻休。进贤(今属江西省)王氏子。少
时习儒,尝研读姚江良知学。稍长,入伏牛山礼坦然和尚为师出家,受具后,至少林寺
。礼宗书禅师,随侍苦修三载,究宗乘向上事,针芥相投,方得传法。为曹洞宗第二十
五世,万历二年(1574),奉勅主法少林寺。晋院之后,力弘曹洞宗风。有僧以“
如何是洞上宗风”求教,答曰:“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启发他追寻达摩祖师之
意,后声名大振,时侍席者凡百余人,其中突出者有无言正道、洪断诸缘、慈舟方念、
敬堂法忠等人。无言正道曾继其后执掌少林法席。
正道(?-1609),字无言,号雪居,洪都新建(今江西省新建县)胡氏子。
少时出家于本邑上蓝寺(今南昌市佑民寺),礼玲和尚为师。二十岁时,至南岳净瓶崖
随知休禅师习修禅定,久而未契,继而谒逊庵禅师于树屏,听法于东岩大方,受戒于无
尽,偏参诸名山世刹。后至少林寺,参学业于常润禅师座下,于“月下三花树,峰前双
桂枝”语中大悟,即呈偈:“云攒峰顶,月锁幽岩。木人拊掌,石女舒颜,”得印可,
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常润禅师圆寂后的第十四年,即万历十年(1592),应请入
主少林寺,执掌法席十七年,整复寺院,清规肃然,雄风再振。圆寂后,塔葬少要塔林
,被誉为“僧中之杰,传涅槃心,吐长广舌。双桂开敷,三花屹嵲,一代时教,永存珉
碣,”其法嗣甚众,徒嗣慧喜、徒孙海宽等相继主法少林。
慧喜(1563-1639),字心悦,号寒灰,满城(今属河北省)刘氏子。少
时从普济和尚出家,十六岁至盘山习禅,后相继师从于慈云、松谷、净渊等大德。又至
少林寺,得正道禅师教诲,于言下悟入,纳为法嗣,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掌少林寺法
席,崇祯六年(1633),主法于开封相国寺。崇祯十二年(1639)冬,辞归少
林,寂于寺内,法嗣有海宽等。
海宽(?-1666),字涵宇,号彼岸,直隶内丘(今河北省内丘县)王氏子。
十六岁出家受具后,投少林寺慧喜禅师,饱得钳锤,三年后得印可,为曹洞宗第睦十
八世,主法开封相国寺,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少林寺住持。清顺治三年(1
646),获清廷勅为少林寺方丈,却因病未能晋京请换新札。顺治十四年(1657
),再次获清廷所颂勅命主法少林寺,约集法侣,力谋复兴少林祖庭,积十二年苦心经
营,始竟厥功。康熙五年(1666)圆寂,有《五灯会元赞续》等行世。
(二)曹洞宗在燕赵,大江南北的弘传
明代曹洞宗少林一系法嗣甚众,除在少林寺执掌法席者外,还有不少弘法于燕赵,
足迹遍至大江南北。仅常润禅师门下就有慈舟方念、智空了睿、龟谷妙银、无疑真信及
于钟英居士等,法门兴盛,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方念(1510-1594),字慈舟,别号清凉,唐县(今属河北省境)杨氏子
。十岁时,投金台大慈出家,为明生死之大事,受具后即遍游燕赵及豫皖。抵少林祖庭
,参常润和尚于立雪殿。后至达摩祖师面壁处参习而得悟。呈偈“五乳峰前,好个消息
,大小石头,块块著地”而得常润禅师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二十八岁,入五台
山闭关潜修三载。出关后,先后主法于桂阳(今属湖南省)东塔寺、建昌(今江西省永
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滇之圆通寺(今云南省昆明市境)等名刹,晚年迁锡京师大觉
寺,圆寂后塔葬五台南山,有《慈舟禅师广录》等传世。法嗣有湛然圆澄,法孙瑞白明
雪、石雨明方等。
了睿(1539-1624),字智空,内丘(今属河北省)张氏子。弱冠出家,
先从学于本邑觉和尚,继参天然禅师,后遍历燕鲁之地,广访名师,未契。后至少林寺
,投常润禅师,服勤五载,方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主法京师广慈寺,上堂,
有僧问:“怀才抱德来时,和尚如何相见?”了睿答曰:“看君好似南阳隐,不待茅庐
三请来。”僧又问:“知音有几人?”了睿反问道:“还记得梁甫吟也?”僧无语,了
睿又说“虾蟆打鼓蚓吹箫。”后名振长安,诸刹相请开堂说法。因目睹憨山、达观二大
师皆为弘法而罹难,愤然南返内丘,结草庵潜修,二十余年足不踰山。有法嗣智融等数
十人。
妙银(生卒年失考),字龟谷,邯郸(今属河北省)苗氏子,少年时在本邑杜家
庵剃度出家,稍长即遵师命外出游访。至少林寺,投常润禅师,随侍有年,得印可。为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后开法于上党(今属山西省)宗教寺。
真信(生卒年不详),字无疑,别号西岩,蓬山(今属山东省)刘氏子。少时于本
邑寿田庵出家受具,即喜书《华严疏》,后参少林寺常润禅师,深究“看父母未生前”
话头。力参数载,方得有省,呈偈:“貍奴今日翻觔斗,报道娘生鼻孔真,”得常润禅
师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不久,主法于象城净业寺。
于钟英居士(生卒年待考),字见明,河南邺下人。少时习儒典,举孝廉后,屡上
公车不第,在感今既不能遂志龙门,则改向选佛场中心空及第。于是参访少林,继至京
都大慧寺,投常润禅师门下,严受钳锤,凡三载,获授记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再入科
考,得进士及第,初知南宫,旋弃之,回邺下南端创广济、宝莲禅院等,开堂说法。
圆澄(1561-1626),字湛然,号散水道人。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夏氏
子。十多岁即充邮卒。二十岁出家为僧,受戒后往参隐峰禅师,以“谁”字为话头,连
续三昼夜初有省。继而苦参三载,看乾峰和尚“举一不举二”话头,方得彻悟。万历十
九年(1591)于风涂谒方念禅师,得印可,授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法券,并许之曰:
“子日后截断天下人舌头。”后开法于会稽广孝寺、径山万寿禅寺、嘉兴福城东塔寺。
自万历四十二年(1614)以后的三十余年,相继人驻于会稽云门显圣寺和天华寺,
登坛说法,力弘曹洞宗风,大倡“一心法门”以,主张以心统摄融会禅教净律,认为念
佛是念此心,看教系辨此心,持咒则护此心,参禅乃参此心。此心即定、慧,非心外别
有定慧。以心即定、慧,非心外别有定慧。以其修持严谨,法门深邃,法筵盛开,听众
常盈数千,得其精髓者有近百人,而后代相传承,自成云门一系。此系影响较大者当推
瑞白明雪、佛日明方、化山明盂等。著述有《宗门或问》、《慨古录》、《法华意语》
、《楞严臆说》各一卷,《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涅槃会疏》三卷和《湛然圆澄禅
师语录》八卷等传世。以其业续卓著,至今仍被人们誉为与慧经禅师齐名的“明代曹洞
宗中兴祖师。”
明雪(1583-1641),字瑞白,相城(今福建泉州境)杨氏子。少时聪慧
机敏,至安徽九华山聚龙庵出家,受具于云栖寺。十八岁时,登会稽云门山,于显圣寺
内参圆澄禅师,屡经勘验,复于闻钟声中大悟,呈偈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圆
澄禅师圆寂后,继主显圣寺法席。不久,改主湖州(今属浙江者)弁山寺。迁虔州(州
治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崆峒寺,后入主洪州百丈山百丈寺(今属江西省奉新县境)。晋
院后,大唱曹洞宗门,整肃寺规,率众实践怀海禅师倡导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家
风,祖庭面貌为之一振。明雪以率众众农禅,建树卓著,获“大智(怀海)再来” 之
誉。明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在百丈寺内圆寂,塔葬于此。
明雪禅师门下法嗣甚众,影响较大者当推元洁净莹、百愚净斯、破暗净灯等人。净
莹(!612-1672),在浙江一带住持过多处寺院,嗣法弟子四十三人,有《传
灯世谱》传世。净斯(1610-1665),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二十六岁出家
,次年受具后即参百丈山明雪禅师,经三载苦修印可。后开法于庐山等处。“凡所至地
,数千衲子,而糗粮自充,师名胜古迹振珠林。”法嗣有智操等二十四人。并有《百愚
斯禅师语录》二十卷、诗集《蔓堂集》四卷等传世。净灯禅师行业失考,仅知其曾三次
主法于镇江(今属江苏省)焦山定慧寺,并传法嗣智先等人。智先(1635-170
5),字古樵,仪徵(今属江苏省)张氏子。少时时至焦山投元孚和尚门下出家,后参
净灯禅师得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继净灯之后执掌定慧寺法席,达十余载,期间,力
主改革旧制,变子孙庙为十方丛林,寺宇得以振兴,法筵更为兴盛。法嗣有敏修福毅、
月辉了禅、芥航大须、济舟沈洮等人,相继主法定慧寺,渐形成影响不小的曹洞宗焦山
系,一直传到清代,法脉相续,连绵不断。
佛日(1593-1648),字石雨,浙江嘉兴陈氏子,少时习读儒典,喜究参
研。二十二岁,礼杭州西筑和尚为师,学修净土法门。后阅《楞严经》得感应而改习禅
定,即转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云门山显圣寺,投圆澄禅师,多受棒喝,方得印可,为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后又得圆澄禅师所断佛一枝,故后人称之为“断佛禅师”。后主法
于浙江省瑞安象田寺,继主会稽云门显圣寺、温州禹航寺、宝寿寺等处。有《石雨明方
法檀》二十卷传世。法嗣净柱(1601-1654),曾主法杭州龙塘、保寿诸寺,
有《五宗续略》二十二卷传世。
化山明盂(1599-1665),字三宜,参圆澄禅师,印可后,继主法云门显
圣寺等,有《明盂禅师语录》二卷传世,法嗣有数人,其中净挺,法号浪亭,受法后曾
执掌云门山显圣寺法席。香雪明有,于明天启四年(1624)得圆寂禅师印可后,主
法上虞香雪庵。
二、寿昌法系
(一)曹洞宗在江南的支派
明中叶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其中有小山禅师法嗣蕴空常忠、幻休常润等。
后者继主少林法席,前者则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续,连绵兴盛,成为明中叶
后曹洞宗的又一大法系。
常忠(1514-1588),字蕴空,建昌府(今属江西省抚州地区)常氏子。
少时习儒,稍长致力研究姚江良知之学。后出游于镇江鹤林得季善和尚劝引,膺服佛法
,于高度寺剃度出家。一年后,转至少林寺参学。投小山禅师,久受钳锤。继随小山禅
师改住北京宗镜寺,服勤三载,深得玄理,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其后南下,
返回建昌,起初在一僻处静修,后至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癝山结茅习禅,长达二十
余年。期间,不与闲人接触,独与罗汝芳、邓元锡二人交谈性命之学。“间拈《金刚》
、《圆觉》,发挥宗门大意,及举向上事,剖决良知,扫除知解,皆超出情见。”常忠
有感于“当嘉隆间,宇内宗风,多以传习为究竟,”因而“疾时矫弊,志欲匡经投至门
下,始说法传徒、倾心调教,尽囊而付,使无明慧经成为继其之后的一代宗师。
慧经(1548-1618),字无明,崇仁(今属江西省)裴氏子。少时聪颖,
九岁入乡校,即问浩然之气是什么。十七岁弃笔墨,二十一岁偶读《金刚经》,如获故
物,由是断荤酒决志出家。不久,来到癝山礼常忠禅师,执侍三载,知有教外别传之旨
。于是,转往峨峰(在今江西省黎川县)结庐潜修三年。一日,闻僧问:“如何是道?
”答曰:“大好山”,因而疑情顿发。八月中的一天因掘石忽裂而大悟,作偈曰:“欲
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数日后返回癝
山,将此偈呈常忠,遂得薙发受具足戒,许入室。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万历
二十二年(1594),得一同参相劝,“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即外出参学,礼少
林祖塔,登五台山得遇瑞峰禅师,获器重。又于京都访云栖、达观等老宿。南还,入宝
方寺(今在江西省南城县,系曹山本寂禅师卓锡别院),数年之中,苦心经营,重建禅
堂,天王殿等。继入住新城寿昌寺(在今江西省黎川县),驻锡十多年,百废俱兴,雄
姿再现。又建别庵下院二十余所,法筵盛开,高唱曹洞五位君臣之义,坐下随喜者数百
人。对习禅,慧经承师传,反对讲习评唱,对学人无须钻研公案、机语。主张“参禅者
须得禅源底要妙,方有话头分。”认为机语“无来由,没格式,但应机便用,实无有铺
排着量之言。”慧经还教诲学人:“参学之士,道眼未明,但当看个话头,要立个坚固
志,如一人兴万人敌,安其放意,杀出方了。如是最是省力,不须念经。不须拜指,不
须坐禅,不须学文字,不须求讲解,不须评公案,不须受皈戒,不须苦行,不须安闲,
于一切处只见有话头明白,不见于一切处。”主法寿昌寺的数十年间,慧经潜心修寺,
“足迹不履城隍,竿牍不近豪右,日惟随众作务,众未及田,师(指慧经)已荷钁先至
,虽栉风沐雨,亦无倦意。”万历四十六年(1618)正月,圆寂于寿昌寺内,塔葬
寺侧山旁。在住持寿昌寺的十余年中,法筵广开,法嗣有博山元来、晦台元镜、寿昌元
谧、鼓山元贤等,皆成为明末著名的曹洞宗师,继而形成寿昌一系。慧经为其法嗣徒众
制订二十八字派,即:
慧圆道大兴慈济  悟本传灯续祖先
性海洞明彰法忽  广宏行愿证真常
其门徒代相传承,直至清代末年。对于慧经中兴曹洞伟绩世人评价甚高:“寿昌
当宗风寥绝之时,触心荆棘,狐狸作崇,其建立宗旨也特难,乃参悟既与德山、临济同
堂, 而操履又与百丈、赵州共路。”
元来(1575-1630),字大舣,号无异,舒城(今属安徽省)沙氏子。少
时习儒,十六岁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瓦楞寺(一说瓦棺寺)听讲《法华经》而向佛。
后到五台山,投静安通和尚出家,习修天台止观。五年后,慕名至峨峰(在今江西省黎
川县)拟参慧经禅师,见其貌似农人,遂未停留便去福建白云峰诛茅潜修三年,初得证
悟。返寿昌寺,受慧经之嘱,苦参深究“看藏身没纵迹”之话头,后见人上树而大悟,
得印可,授以心法,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此后,受师命为首座。次年,至鹅湖寺(在
今江西省铅山县)访祩宏和尚弟子超华心和尚,受“菩萨毗尼”。期间,三次请益于祩
宏和尚,获赠“演畅真乘”之嘱。后,隐居于信州(今江西省上饶)西岩祖印院。万历
三十年(1602),主博山能仁禅寺(今属江西省广丰县)法席。入院之初,见故德
韶国师道场荒废日久,于是“诛茅为屋,仅足容膝,而禅律并行,蹶然兴起。”至寺宇
大体恢复之时,又改往福建,先后住建州董岩、仰山。天启七年(1627),入主福
州鼓山涌泉寺。此时的涌泉寺,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月遭回禄之灾以来,
仍破败不堪。元来率众奋力振兴,立规饬绳,四众翕然。苦心经营至初见规模时,元来
将其交徒住持,自己改往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天界寺。不久返回再主博山法席。二
度主法博山,力弘曹洞法门,禅律并行,禅教兼重,并有所创新。首先,元来主张“参
禅须要立得心真,便头正尾正,其间亦不颠倒。禅人若能以此持之以恒,方可修成正果
。”认为禅人参学,有三种歧路要防止误入。其一是:“担佛傍家走,乃至求佛、求法
、求禅、求道、求玄、求妙等,随处担一担子,通身都是佛法,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
兆,凤萦金纲,趋霄汉以何期。”其二是:“自作主宰,谓有甚佛可求,甚禅可参,甚
道可学,只剥得净洁无依,谓是自己受用。”其三则是:“起世间贪痴罪,虽重犹轻;
若将半洁之处谓之参学极则,此为最重,世间无有与等者!”而要防止误入歧途,禅人
则更要识得病根始得。“第一,不得讲时算日。第二、不得敲冰洗澡。第三,不得围炉
向火。第四,不得暗里偷光。第五,不得开眼作梦。第六,不得触树迷封。第七,不得
逆风把舵。第八,不得易短为长。第九,不得伤风露骨。第十,不得钉椿摇橹。第十一
,不得步步登高。第十二,不得从空放下。”只有断此十二种病根,总能得悟;只有认
真能究话头,总是正道。同时,元来也不以参究话头而排除其他,主张在参究话头的同
时深入经藏,“夫为学者,凡经律论三藏大小偏圆,靡不遍涉。”其次,元来主张“禅
教融通”。认为“宗、教殊途,皆归一致;都城趋入,迟速不同。”以宗抑教,或是以
教抑宗,“即是魔人”!宗与教非水火不容,两者之间“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举
一纲则众目张”。再次,元来在教诲学人认真参禅的同时,主张融会禅净。在他看来,
“禅、净无二”。“禅、净二门,非别立标帜。”因为“说净土亦得,说禅亦得;说净
土即禅,禅即净土亦得。”而初进者不可会通,“当求一门深入,”总不至于顾此失彼
。这样,元来以其独到的禅修,奋力振兴祖庭,声名大振、“弟子益进,朔即燕都,南
尽交趾,望风而至者岁以千计。”其门徒甚众,如长庆道独、雪磵道奉、古航道舟、瀛
山智暗,皆成为明末至清代曹洞宗大师,弘法于赣、粤、浙、闽等处,后人称之为慧经
禅师寿昌一支的博山法系。此系的法派辈份,乃循元来禅师亲自制订,即:
元道宏传一  (一面一个文字,下面一个心字)光普照通
祖师隆法眼  永传寿昌宗
博山法系遵此立法号,代相延承,传至清末。元来禅师虽于明崇祯三年(1630
)圆寂于博山能仁禅寺,其法脉兴盛,名声远播。有《无异元来禅师广录》三十五卷、
《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等流传。
道独(1599-1660),字宗宝,号空隐,广东南海陆氏子。自幼显善慧,
钟情于三宝之物。稍长得《六祖坛经》读颂而益加崇佛。十六岁结茅潜修于归龙山,一
住近十载,二十九岁,游访至博山,礼元来禅师,获印可,传曹洞法脉为第二十八世。
后,住长庆寺(在今江西庐山),二年后,往罗浮山华首台,继迁福建雁湖寺。明亡之
后,返粤中,驻锡海幢寺,寂于寺内。有《空隐集》、《宗宝法语》等传世。法嗣有祖
心函可、瞎堂函显、木人弘赞等人。
函可(1611-1659),字祖心,号剩人,广东博罗韩氏子。本出身于官宦
世家,父曰缵,官至礼部尚书。可自幼习儒,却无意功名。父殁后,即投庐山长庆寺道
独和尚出家,久得印可,明崇祯年间*!628-1644)末,入金陵(今江苏南京
)迎请《藏经》,挂单于栖霞寺,时值清兵攻占金陵,洪承畴旨要函可前去面谈,可拒
之并以诗相讽讥,畴怒请诛可。可虽未被诛,却在遭酷刑之后奉朝旨迁往辽阳千山朝阳
寺。在千山,可力弘禅法,聚谴谪明臣结“冰天诗社。”出家众有五至七百紧随左右。
尽管遭此处罚,可仍于艰难之中力建佛寺。世人誉之一生“七坐道场,全提直指,绝塞
罕闻,称佛出世。”圆寂后,有《剩人禅师语录》传世。
函昰(1608-1685),字丽中,法号天然。祖籍广东南雄,后迁至番禺。
俗姓曾,谱名起莘,号瞎堂,少习儒典,明崇祯六年(1633)中举,后赴京应试路
过庐山,偶参道独和尚,初闻佛法,颇契入。崇祯十二年(1639)冬,弃仕至庐山
归宗寺投道独和尚。次年随道独和尚迁住广东罗浮山华首台,潜心禅修,努力精进,久
得印可,传曹洞宗法券,为第二十九世,不久,俗世全家父母妻儿弟弟媳妇等俱入空门
。崇祯十五年(1642),改锡海云寺,法筵盛开,弟子不下百人。清顺治十年(1
653),入主庐山栖贤寺,鼎新寺宇,重肃寺规。五年后,古刹面貌一新,昰却功成
而退,回住广东罗浮山华首台。后改住广州海幢寺、丹霞山别传寺等处。康熙二十年(
1681)应南康府(今江西九江市境)知府廖文英之请,再主庐山归宗寺法席,道居
后,迁住金陵(今江苏省南京)报恩寺,有《瞎堂诗集》、《楞严直指》等传世。其法
嗣影响较大的有起芸今盌、乐说今辩等数十人。
弘赞(1611-1685),字在惨,号木人,广东新会人,俗姓朱,相传为明
藩王之后裔。少即习儒,稍长即在本郡法云寺剃度脱俗,后往庐山参道独和尚,三载后
得印可,授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后返粤入主鼎湖山寺。以其通儒精释工诗文,故有“南
明诗僧”之誉。平日多与士人高贤唱和,有《木人剩稿》等传世。法嗣有圆捷一机等数
十人。
道独和尚所传此支,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仍宗门常盛。其中建树
卓著者当推函昰法嗣在南粤与赣北弘法的起芸今盌、乐说今解、仞今今璧、海云今湛、
梵音今音、性因今释、石鉴今见、来机今冉、广慈今摄、记汝今帾、子昭今诏、诃衍今
摩、虫木今无,以及继函昰之后主法庐山栖贤寺的顿修,弘赞的法嗣圆捷一机等。
今盌(1612-1690),系函昰禅师俗家弟弟。全家遁入空门后,于广东罗
浮山华首台得兄传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改往光孝寺(在今广州市)。为重兴寺宇
,以已善绘画吟诗之长,用书画募款,建业卓著,清顺治六年(1649),掌光孝寺
法席,直至圆寂,有《语录》和《诗集》传世。
今辩(1612-1697),广州麦氏子,字乐说。自幼家贫,奋习儒学。稍长
,潜心梵藉禅法。二十五岁前后,由一行脚僧伴陪,至江西庐山栖贤寺投函昰禅师,后
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相继主法广东番禺海云、海幢、庐山长庆诸寺。有《四
会语录》、《梵纲经注疏》等行世。
今璧(1612-1617),字仞今,又作仞千,广东宝安温氏子。出身于官宦
世家,明亡后入空门,投函昰禅师,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返粤住番禺海云寺。
今湛(1613-1677),字海云,广东三水李氏子。少习惯于儒曲,中年出
家,礼函昰禅师,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能与兴建番禺海云寺,建树卓著。
今音(1614-1661),字梵音,系函昰禅师俗家堂弟。随全家入空门后,
投函昰禅师为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长随函昰禅师左右,晚年住番禺海云寺。
 今释(1614-1680),字澹归,号性因、恬因、茅坪衲僧、借山野僧
等,浙江杭州金氏子,自幼习儒,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中进士。官至给
事中。南明亡后出家,投函昰禅师得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相继主法广州海幢寺、仁
化丹霞禅院等处。后以请藏归吴。中晚年后,潜心修持,深入经藏,勤撰注疏,有《遍
行堂正续集》与《梵纲戒疏随见录》等行世。
今见(16115-1678),字石峰,广东新会杨氏子。少时习儒,明亡后出
家,投函昰禅师午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到端州(今广东肇庆)执掌栖贤寺(一说
庐山栖贤寺)法席,率众实践“农禅并重”之家风,业林道风肃然,于僧俗两界有佳誉
。有《惜峰诗稿》传世。
今冉(1618-1688),字本机,系函昰禅师俗家小妹。随全家脱俗后,先
参学于道独禅师,中年时,承兄传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随兄住随州,以十余载精
力尼众道场——无着庵。有《本机法语》、《无着集》传世。法嗣有尚已等。
今摄(1619-1685),字广慈,号巢云,广东番禺崔氏子。初以白衣礼函
昰禅师。修习禅法,三十岁前后剃度出家。又依师苦参三十余载,直至六十二岁方获印
可,列为曹洞宗第三十世。有《巢云遗稿》传世。
今帾(1620-1690),字记汝,广东新会潘氏子。童贞入道,礼函昰禅师
为师习禅,中年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随师入住番禺海云寺,晚年弘法于西樵
山。
今诏(1620-1696),字子沼,系函昰禅师俗家侄子。全家人空门后,传
函昰禅师法脉,为曹洞宗第三十世,承家学,善丹青,工诗文。初住广州光孝寺,继至
番禺与海云寺的兴建。后面函昰禅师执掌海云寺法席。
今摩(1629-1702),字诃衍,系函昰禅师俗家幼子。少时聪颖,习读儒
典,早有文名,十多岁即为诸生。后随全家入空门,得法于函昰禅师,为曹洞宗第三十
世,其后随其祖父隐居于庐山鹤鸣峰,潜心编著《鹤鸣诃衍杂录》,晚年归住番禺海云
寺。
今无(1633-1681),字虫木,号阿字。广东番禺万氏子。少年出家,虔
心向佛,喜研书画。崇祯十四年(1641)至广东罗浮山华首台,礼函昰禅师为师,
后随师迁居广州,久参有悟,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继则奉师命与今盌等多方筹
款,鼎新广州光孝寺。二年后,往辽阳探望师叔函可,留住千山数载,共弘曹洞法门于
朝阳寺。清顺治十六年(1659),受请执掌朝阳寺法席,数年后,南下返粤,助师
扩建海幢寺,清康熙七年(1668)为海幢寺首座,继任方丈。参禅数十载,体验甚
深。同时,善丹青,工诗文,有《光宣台集》传世。
明末清初以来,元来禅师门道独一支一传再传,延衍兴盛,且多居赣北与南粤,其
中今冉座下有尚已(1630-1711),字无我,参今冉得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一
世,主檀度庵,以工诗擅丹青而闻名,有《无我集》行世。尚已有法嗣了观(1673
-1753),号实妙,越南扶安同春人。初侍大汕禅师,二十三岁后于尚已禅师坐下
得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二世。后,归越南弘扬曹洞宗法,圆寂后,获谥“正觉圆悟和尚
”之号。
与道独门下一支盛传的同时,其同门雪磵道奉禅师及瀛山智暗禅师等则仍以博山能
仁禅寺为中心,力弘曹洞法门。
道奉(1591-1670),字雪磵,建阳(今属福建)龚氏子。少时习儒,十
七岁偶听《楞严经》面明省,投本邑闻谷和尚出家。后因参禅之中疑情增多,而改往博
山能仁禅寺(在今江西省广丰县)参学于元来禅师,初入即遭喝斥回闽化缘。归途中见
舟中缆绳忽断而有悟,返回博山呈偈:“只这缆断,可惜吃惊。船头倒转,打失眼睛。
他时更有通宵路,不涉途程意自明。”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顺治二年(!6
46),开法于广信府瀛山(今属江西省玉山县)顺治十三年(1656),入主博山
能仁禅寺法席,整肃寺规,建树卓著。退居后迁住高泉普宁寺。清康熙九年(1670
)圆寂,法嗣有宏瀚、宏裕等人。
智暗(1584-1637),字雪关,上饶(今属江西省)传氏子。八岁出家,
聪颖出众。一日读《六祖坛经》,于“火烧海底”句有疑,久参不契,乃往博山参元来
禅师,究参船子“藏身”公案。一日,偶入油槽,见牛磨鼻拽脱有省,呈偈博山,未得
许可。复闭关六载,矢志苦参,终得彻悟,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后主法于广
信府瀛山寺,兼任博山能仁禅寺首座。崇祯三年(1630),元来和尚圆寂后,受请
入住博山执掌法席。二年后,应福州曹观察之请,入主鼓山涌泉寺,退居后,迁住杭州
虎跑寺,晚年返住瀛山寺,崇祯十年(1637)圆寂,有《摘灯录》、《炊香堂诗文
集》、《雪关和尚语录》等传世。法嗣有元锡等。无锡(生卒年失考),字弘恩,号祖
昙,江西瑞昌刘氏子。继智暗之后主博山能仁禅寺法席。
(二)鼓山系
曹洞宗寿昌系慧经禅师门下另一高徒元贤,获印可后相续主法于文丰博山、福州鼓
山等处,于鼓山时间尤长,其门下法嗣甚众,代相传承,史称之为“鼓山系。”
元贤(1578-1657),字永觉。建阳(今属福建)蔡氏子。少时习儒,尤
喜程朱之学。二十五岁借读于山寺,闻诵《法华经》而为之新奇,视为有别于程朱之说
的一大事。于是进而从习《楞严》、《法华》、《圆觉》一经,明万历三十一年(16
03),决意弃儒向佛,即至董岩报恩寺(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依慧经禅师习禅,万历
四十五年(1617),由慧经剃度出家。次年,慧经圆寂后,元贤往博山依止元来禅
师三年,受具足戒,四十六岁闭关三载,深入经藏,后应请入主鼓山涌泉寺,明崇祯八
年(1635)开堂说法。继主泉州(今属福建)开元寺、杭州真寂院等处。一生“开
堂三十载,未尝轻许学者。”盛名远扬,道席常盛,依止座下“率二百余人,问道,受
戒,不啻数万人,得度若干人。”其中,影响较大者乃为霖道霈。元贤以儒入释,得法
后,广弘曹洞宗法。互怀“刚强傲骨救禅”之愿,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述,其中较著名
的有《继灯录》、《补灯录》、《建州弘释录》、《法华私记》、《楞严翼解》、《楞
严略疏》、《金刚略疏》、《般若心经指掌》《洞上古辙》等。同时,整理和续编了《
泉州开元寺志》与《鼓山志》。
在上述著述之中,元贤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临济与曹洞两宗禅学具有一致性,
“予三十年前学临济,三十年后学曹洞。自胡乱后,始知法无异味。”在《洞上古辙》
中对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等曹洞宗义作出新的解释,并将曹洞宗旨的源头归结于希迁的
《参同契》,认为《参同契》乃“洞宗之源也”。同时,针对当时讲经注经中出现的“
轻狂之士”任意发挥,以致“违经叛圣”的现象,元贤认为很不妥,主张讲经注经既不
可全抄古注旧说,更不能曲解经义,而应当“俾以旧解为指南,间有未安者乃旁采众说
,或出私意以翼之,”很注意发挥自己的禅观来弘法,对于禅、教、律三门,元贤认为
“本是一源”,后世因智力弗能兼而分为三。但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合之则俱
成。”元贤见解深邃,至今仍被人们推崇为“是继元来之后曹洞宗最有影响的禅师。”
道霈(1615-1702),字为霖,号旅泊、非字叟,建宁(今属福建省)丁
氏子。自幼承家学习儒,少年时即为县诸生。十五岁弃儒至建州(今属福建省)白云寺
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后一对鼓山涌泉寺,投元贤禅师,经二十余载,终于四十二岁
时蒙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同年十月。元贤圆寂后,继主鼓山法席。数年后,相
继主不支于崇福、白云、万福等处。清顺治十六年(1659),回博山能仁禅寺执掌
法席。一生潜心经教,著述宏富,主要有《秉拂语录》、《还山录》、《云山法会录》
、《旅泊庵稿》、《圣箭堂迷》、《禅海十珍》等,同时,数十年弘法生涯,严守戒律
,认真修持,声名远播,闻法者数千人,常随弟了数百,但仅传衣钵于惟静道安一人。
道安递传恒涛大心,圆玉兴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等,直到近现代。
(三)东苑系
慧经禅师的另一个门徒——元镜禅师,弘法于建州(今属福建省)东苑,传觉浪道
盛等法嗣,形成慧经寿昌系的一大支派——东苑系。
元镜(1577-1630),字晦台,号镜如、湛灵、建阳(今属福建)冯氏子
。少时性喜游侠,成年后折节向佛。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剃发脱俗后,潜心参
究《楞严经》而有省。继至宝方寺(今属江西省南城县)参访慧经禅师,精研《维摩经
》,再读《圆觉经》读至“急水滩头快打球,”疑窦释然,即呈偈曰:“识破不值半文
钱,可怜摸索几多年。宗流尽是欺心汉,说甚祖师别有禅”,得印可,为曹洞法脉第二
十七世。万历四十三年(1615),奉师命随师兄元来至福建大仰。三年后,改住建
州东苑。泰昌元年(1620),择武夷山中石屏山肇建一枝庵,开坛说法,道筵极盛
,后被尊为“武夷第一代禅祖”,法嗣甚众,影响较大者有觉浪道盛等,为清初曹洞宗
一代宗师。有《晦台元镜禅师语录》传世。
道盛(1592-1659),字觉浪,号杖人,柘浦(今属福建浦城)张氏子。
少习举业,早有文名。十九岁弃儒入佛门,至鼓山涌泉寺投瑞岩和尚出家,明万历四十
四年(1616),奉师命至董岩(今属福建)为慧经和尚祝寿,即在其门下受具。后
参博山元来禅师,次年,至建州东苑,服膺元镜禅师。获元镜嘉许曰:“吾寿昌这支慧
灯属子矣。”即获法衣,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万历四十七年(1619),始于江南
设坛说法,崇祯八年(1635),入主新城县(今江西省黎川县)福船寺。数年后,
移锡庐山圆通寺,主法三载。曾一度主法于洪都永宁寺(今南昌市佑民寺),清顺治二
年(1645),至建昌云居山真如禅寺(在今江西省永修县)住静数载。后入主金陵
天界寺。清顺治十二年(1655),执掌博山能仁禅寺法席,顺治十三年(1656
)偕徒嗣药地等赴宜黄(今属江西省抚州地区)曹山,主持重建曹洞宗祖师本寂和尚墓
塔。顺治十六年(1659),于回金陵天界寺休夏期间圆寂,塔葬栖霞山。
道盛一生致力光大曹洞法门,自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出山弘法以来,偏与
闽、赣、楚、吴、越及江淮,“展坐具阅历五十余年,声名洋溢,无间华夷。”门下徒
嗣甚众,传法弟子二十七人,秉戒衲子不计其数。法嗣之中突出者当推竺庵大成、笑峰
大然、药地大智等人。著有“佛祖儒老内外篇集百余种”,影响较大的有《会祖规》、
《尊正规》以及《天界觉浪禅师全录》三十三卷等。其中《尊正规》的内容“以佛菩萨
及诸宗祖出世为人,种种经律论藏,净土、止观、忏法等,门庭施设,堂奥深微,始终
本末,折入禅宗,为集佛祖大成,已无余蕴矣。”《会祖规》则是“追孔子集大成之意
,”集禅宗五家之大成,会“五家门庭堂奥之宗旨,不致流弊而无传也。”在些著作中
,道盛以“一岁之统四时”为喻,把佛教尤其是禅宗五家进行排列:“沩仰则如春之生
育,临济则如夏之明露,云门则如秋之严峭,法眼则如冬之精纯,曹洞则如四季之统化
也。”以这样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出以禅宗为核心概括佛教历史演化全过程的“六种
纲宗”。“予昔阅《五灯》,见从上佛祖经络之事,乃作《法印记》,有六种纲宗:一
参悟,二印证,三师承,四法嗣,五家风,六付嘱。始终虽分为六,实统于一参悟也。
”这样的见解,虽有些牵强,但也自成一家,别具特色。
大成(1609-1666),字竺庵,湖南长沙(一说江西瑞昌)龙氏子。少时
聪颖,七岁即能作诗,及长,为明诸生。明亡后,至南岳剃发出家,受具后闭关十载,
道业猛进。出关后,往博山能仁禅寺参智暗禅师,转至金陵天界寺投道盛和尚,三载后
获印可。清顺治四年(1647),出主栖霞寺(在今南京)法席,期间,素以文字禅
著称,金陵士大夫多重之。闻建昌祖庭毁于火,于清顺治十年(1653)率徒众草履
跋涉回新城(在今江西黎川县),得邓来沙居士襄助,修复事宜顺利告竣,并于此执掌
法席,至圆寂。著有《会圣堂集》、《指据录》、《摄山南岳诸汇》等传世。法嗣有楚
云、兴沛等。
大然(1589-1660),字笑峰,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倪氏子,谱名嘉庆
,字笃之。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曾任给谏、户部和兵部正郎。后因遭诬党事
而入刑部监狱七年,明亡后为僧,投道盛和尚、久参悟,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
。后入主青原山(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净居禅寺。曾主持编纂《青原山志》刻印传世。
大智(1611-1671),字无可、弘智、行远、墨历、木立、王老,号药地
愚者、浮山愚者。桐城(今属安徽省)方氏,谱名以智,字密之。出身书香门第,少时
习儒学,稍长即有文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明亡后,
于梧州(今属广西)云盖寺出家,清顺治九年(1652)夏外出云游,行履遍及江西
庐山开先、归宗、温州(今属浙江)黄岩、湖北玉泉诸名刹。次年(1653),至南
京天界寺投道盛禅师,受具足戒,数载后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同年,于高座
寺(在今江苏南京)看竹轩闭关。清顺治十二年(1655)秋,以父亡奔丧而破关。
三年后,至庐山,再入赣中,先后执掌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天峰禅寺、癝山寺、寿昌
寺、南谷寺、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疏山寺,南城县(今属江西)资圣寺等处法席。
清顺治十六年(1659)主持兴建癝山塔院,清康熙三年(1664),入主青原山
净居禅寺法席,鼎新寺宇,开堂说法,接引后学。大智虽中年出家,却由儒入释,别有
见地。恒持“一心为道,放下世俗体面”之愿,深入经藏,潜心修竺。认为“世缘为分
贫富生死所累,便于般若背驰。”对于禅修,主张“不二不一,犹不信乎?……一在二
中,尚有疑耶?——三才之论,盛衰各变;经藏之节,缓急各变。”启迪学人“阐示宗
教,释儒互济,中和为本。”门下法嗣甚众,影响较大的当推兴斧、兴贤、兴盅等。清
康熙十年(1671),于万安(今属江西省)一舟上圆寂。有《药地炮庄》、《浮山
后集》、《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等数十种著述传世。世人称“先生合忠臣、孝子、才
人而一人矣。性命之学,三才物理之学,声音文字之学,与夫一技一艺,莫不窃其源,
造其极,记古今第一奇男子,名甲天下。”更有“四真子”(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
、真佛祖)之誉。
大汕(1620-1698),字石濂、石湖、石头、号厂翁,吴江(今属江苏省
)徐氏子(一说江西九江人)。少年出家,及长至金陵天界寺投道盛禅师座下,久参获
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清顺治年间(1644-1661)入主广州长寿寺,鼎
新殿堂,多有建树。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之初,受越南国王阮福迎请赴
越南弘法年余,纳越南弟子法嗣多人,归国后,著《海外纪事》三卷。一生于参禅之余
,喜弄丹青,尤以山水、花卉见长、佳誉远播。另有《大汕语录》、《离六堂集》等传
世。
大权(生卒年失考),字叶妙,广昌(今唱江西)吴氏子。幼年聪颖多艺,九岁至
广昌大觉寺剃度,后于本县白米岩结茅潜修,拜颂《华严经》,日夜不辍,三年不卧席
。此后,至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寿昌寺,参学于大成,于皋亭(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东北)遇道盛禅师,从学左右,后研读《楞严经》有悟,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
。反返广昌,隐居于妙峰庵,闭关十余载,深入经藏。清康熙八年(1669),入住
青原山净居寺为首座。次年冬,大智禅师因病退居后,掌净居寺法席,直至圆寂。有《
青原语录》、《竹隐栖漱青堂诗集》等行世。
大浩(?—1664),字其天,虔州(在今江西赣州)信丰杨氏子。早显善根,
幼时即喜持素,弱冠出家,二十四岁得天界寺道盛禅师印可。返赣后,主法新城(今江
西省黎川县)寿昌寺,率众劳作,鼎新殿堂,力弘曹洞法门,衲子闻风而至者常有千指
。清康熙三年(1664)寂于寿昌寺。
慧经禅师另一高足——元谧,驻锡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寿昌寺,弘扬曹洞法门,
多有建树。元谧(1579-1649),字暗然,一说阒然,号见如,建昌府南城(
今属江西省南城县)胡氏子,一说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王氏子。二十岁断荤酒,至宝
方寺(在今江西省临川县),礼明铠和尚为师,继受具足戒。一年后返宝方寺,先为火
头,继充维那,一夜在金栖峰坐静,闻蛙声而有省,述偈:“虚空逼塞一蛙声,大地含
灵共一家。十字街头新眼盾,自歌自唱哩莲花。”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后游
五台,再回宝方寺,众请住持,辞之曰:“愿终身居学地,不欲出世。”因而潜往福建
建宁。三年后,归住新城寿昌寺,执掌法席二十多年,力弘曹洞法门,修葺殿堂,丰裕
常住。晚年获悉宝方寺毁于火,又前往主持重建。同时重振新城龙湖禅寺。有《见如元
谧禅师语录》一卷传世。法嗣有道到此为璞等。
 慧经禅师门下,除元来,元贤、元镜、元谧等高徒外,还有其元禅师。真元(
?—1638),号本寂,光泽(今属福建省)邓氏子。二十一岁投了空和尚出家,旋
至云栖受具。不久,赴新城寿昌寺,礼慧经禅师,随侍三载,方获印可,得承曹洞法脉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入主青原山净居禅寺。数年之内,苦心经营,祖庭面
貌焕然一新,为“重兴青原中兴祖师。”
三、常润法嗣
明中叶以后,曹洞宗在江南呈中兴之势,常忠传慧经而后形成的“寿昌法系”是
重要的一支。而常润高足敬堂法忠与洪断诸缘在赣域的弘法,也建树卓著。
法忠(1541-1620),号敬堂,歙县(今属安徽省)曹氏子。十九岁于钱
塘(今属浙江省)灵隐寺礼大机和尚出家,三年后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后参学至嵩
山少林寺,礼常润禅师,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寺,后走长安,谒偏融、月心等,
获示心要。六年后,南下登庐山,先住讲经台、五老峰,再迁仰天坪,诛茅伐竹,肇建
云中寺,四方衲子闻风而至者甚众,久之而成丛林,于率众弘法之同时,亲手植松十余
万株,获世人嘉誉。泰昌元年(1620)寂于寺,塔葬庐山桃花峰下。一生严守戒律
,“居恒坦夷,无缘饰,御众不立规矩,凡细务必以身先,至老不倦,随缘自守。”有
法嗣能幻、能握、能撑等。
诸缘(1550-1621),字洪断,其俗姓、籍贯与出身至今有二说。其一说
为蒿城(今属河北省)张氏子。另一说称其为“明慈圣太后淑房国戚,俗姓陈。”幼时
父母双亡,但早现善慧,十四岁即或荤腥,十七岁至崇效寺投兴阳禅师出家,二十一岁
在京师宾湖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二年后游学南岳,遇少林常润禅师即往亲近,获印可,
许为法器,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明万历七年(1579),入京掌西山古基万佛堂法
席,得慈圣皇太后施厚金开建为十方海会丛林。经十三载苦心经营,万佛堂面貌一新,
法筵大开。万历二十年(1592),获悉素有“曹洞宗祖庭之一”之誉的建昌云居山
(今属江西省永修县)真如禅寺,由于地方豪强掠夺,破败不堪,以致“千尺盘桓到上
方,云居萧索实堪伤。最怜清静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发心重振之。入住后,闭
关三载,跪诵《华严经》,整肃寺规,接着整修寺宇,再建法幢,得到朝廷支持。万历
二十四年(1596),慈圣皇太后遣中贵至云居山贵至云居山挂旛,赐钱与紫衣、法
器等,道风大振,原住持真绍主动退居,礼请诸缘和尚执掌法席,自己率寺僧真鍊、真
锦、真潮、真泰等礼诸缘和尚为师,改法名为常鍊、常锦、常慧、常智等。明万历二十
七年(1599),神宗御书匾额与柱联赐云居山真如禅寺。万历三十一年(1603
),诸缘入京,慈圣皇太后施金铸造渗金千佛宝莲户舍那大佛像为镇寺之宝。次年,又
获颁赐《大藏经》。因而,寺风大振,声名远扬,经诸缘历二十余年艰辛,率众惨淡经
营,真如禅寺重视祖庭雄姿。与此同时,诸缘和尚还有江西许多地方传法讲经,其中有
云居山只树堂禅寺、龙溪寺、瑶田寺、万载县杨山净觉禅院等数十处,使曹洞宗风,被
及赣域大地。诸缘和尚将曹洞法脉数代祖师名号归纳,拟订本系六十四字辈份:
善义德福 慧证海觉 真智圆明
洪常祖道 法性清净 广启胜因
志行维远 承悟元宗 宽裕平和
坚持戒通 光续曹源 佛灯昌隆
禅心朗彻 宝镜昭融 如珠照乘
似日凌空
万历四十年(1612),诸缘留嘱常慧等散居各庄庵静住,而将真如禅寺法席虚
之以待高贤,以公法化,自己则返回京师静住。
诸缘离赣后,其门徒遵其嘱散及江西各地,后多成一方宗师,形成与寿昌法系并列
的诸缘法系,推进了明末清初曹洞宗的中兴,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云居山法系
据新近发现清乾隆三年(1738)初刻、嘉庆三年(1798)增订重刻本《曹
洞诸缘支宗传灯宗谱》(简称《诸缘公支派谱》)记载,继诸缘禅师之后,明末及清代
在赣域承其法脉,建树卓著有秀峰常锦、味白常慧、云隐常月、首山常元、知悟常亨、
丹田常鍊等人。
常锦(生卒年待考),字秀峰,号蛇山。生平行业不详。于诸缘和尚鼎兴真如禅寺
的万历二十六年至四十年*!598-1612)期间,具体负责殿堂修复工程,多有
建树。完工之后,遵师嘱隐居于云居山西北麓龙溪寺(遗迹至今犹存)。后诸缘和尚离
山,真如禅寺一度主持乏人。应常住之请,常锦与常慧回真如禅寺代理寺务,凡四载。
其后,仍回龙溪寺潜修,圆寂后,塔葬龙溪寺侧。
常慧(1557-1643),字味白,号龟山。豫章胡家坊(今属江西省南昌市
郊)胡氏子。幼时聪慧,早显善根。十五岁时,至本邑千佛寺剃度出家,受具后外出参
访。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至云居山真如禅寺,参诸缘禅师为入室弟子。不久
,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同时, 受请为常住之书记。而后,与师兄常锦等辅
佐诸缘和尚重振真如禅寺。诸缘禅师离寺返京外出时,负责应对来往,广结外缘,联络
檀越。万历四十年(1612),遵师嘱住守云居山只树堂禅寺。次年,就常住敦请再
回真如寺,与师兄常锦共掌寺务。万历四十四年(1616),常锦回龙溪寺后,常慧
乃支撑寺务,至崇祯十年(1637)观衡和尚晋院后,方履行交割。退守只树堂禅寺
。崇祯十六年(1643)圆寂,塔葬云居山赵州关东侧龟山,其座下法嗣甚众,突出
者有祖乐、祖辛等四人,代相传承,至清嘉庆三年(1798),已传及十三世,成为
云居山曹洞宗的一大支系。
常月(1568-1629),字云隐,吴江(今属江苏省)人。俗姓朱,为明宗
室后裔。幼习儒业,少为诸生,名标虎榜。稍长弃儒向佛,至京师万佛堂投诸缘和尚出
家,继则随侍左右,面命耳提,久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万历二十四年(15
96),随诸缘禅师南下,重振云居山真如禅寺,四年后,携徒祖悟等开法于新吴(今
江西省奉新县)富溪普安禅师。崇祯二年(1629)圆寂,塔葬寺侧。门徒甚众,代
相传承,至清康熙十一年(1627),其第八世法孙我愿仍主法于普安禅院,其师兄
长修诸人则在百丈山(在今江西省奉新县)等处弘法。
常元(1567-1632),号首山,祁门(今属安徽省)于氏子。少习儒学,
早有文名。弱冠时父母双亡,二十二岁弃儒而嘱意归隐,慕豫章(今江西省南昌)龙沙
之识,往来于灵官坛、浮云观,研习老庄之学和许逊净明道教义。后偶读及《龙舒净土
文》、《归元直指》等,心遂向佛,径往杭州云栖寺礼莲池大师,得净土要义,恒心念
佛,著《长生元义》、《度世真诠》、《净土发蒙》等。明万历二十九(1601),
至云居山真如禅寺,礼诸缘和尚出家,随侍数载,阅毕《大藏经》。继而外出参学,登
匡庐(即庐山),南及楚地与岭南,东历江浙,遍访名师,道业日深,著成《初住境观
》、《法海元津》、《五教别谈》,并以“十力同真没古今,由来观其异观心。欲圆种
智亲知识,保任何如薝蔔林”偈呈古心和尚,而得受具足戒,返云居山得诸缘禅师印可
,授曹洞宗法券,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率徒开法于敖阳(今属江西省上高县
)芭蕉园普慧庵,广弘曹洞法门,并著有《禅净通别》、《怀净土诗》、《华严法界图
》、《八识规矩补注》、《云居集》等。法嗣甚众,有祖施、祖靖、祖允、祖欣、祖慧
等三十四人影响较大,继其后开法于普慧庵等处。祖欣(号斗山)所嗣一支由敖阳普慧
庵迁居钤北夏塘乡(今属江西省高安市)另立普慧庵下院,至清嘉庆三年(1798)
,已有十三世传承了。另一法法孙移居宝云山(今属江西省上高到),肇基建普云寺,
又衍法嗣数十人。于是,常元门下至清乾嘉年间(1736-1820)的法脉衍延兴
盛,成为赣中佛门禅宗一大支派。
常亨(1573-1650),字知悟,进贤(今属江西省)余氏子。少时习儒,
稍长弃儒学佛,至北京万佛堂投诸缘禅师出家。数年后,礼古心和尚受具。复至北京,
随侍诸缘禅师,许久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跟
诸缘禅师,重振真如禅寺,后奉师命卜静闽中,首住佛迹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
4),迁乐安(今属江西省)芙蓉山,重建芯蒭禅林,历四十年艰辛,躬自锄荒,奋力
开辟,相继建成大雄宝殿、龙华殿等。清初戒显和尚来此造访,惊呼:“俨如至天上云
居。”“堪与祖心并峙也。”常亨于清顺治七年(!650)圆寂,塔葬寺侧。法嗣有
海云、慧云、志云、继云、祖满等,相继在此弘扬曹洞法门,至清乾嘉年间仍兴盛不衰。
常鍊(生卒年失考),号丹田。行业不详,圆寂后塔葬云居山西塔,有法嗣祖星,
祖明等数十人,一直在云居山法云寺、普慧寺等处弘法。
(二)清代以来诸缘系的法脉:
又据《曹洞宗诸缘支宗宗谱》载,诸缘禅师门下的法脉,入清以后极衍延不断。仅
至清嘉庆三年(1798),云居山上常鍊、常慧法嗣已传十多代。常鍊门下有为慧、
为智等第二十八代十余人。常慧门下有德衍、行衡等数十人,是为第二十七代。在敖阳
(今属江西省上高县)、筠阳(今属江西省高安市)等处,则有常元、常月法嗣弘传曹
洞宗法门,其中突出者为法祥、觉慧、觉峰、素怀、胜诚等人。
法祥(1665-1727),字应瑞,分宜(今属江西省新余市)传代子,少有
悟性,至本邑桐柏山薙发,受具后游访至钤阳(今属江西省高安)万寿庵,投道严和尚
座下,二载后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五世,后承师业,鼎新殿堂,增置田粮,丰裕常
住,屡得县署褒扬。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瑞州(府治在今江西省高安市)知
府彭年赠匾“真见如来”。四年后,知县王松又赠额“慈光普照”清雍正五年(172
7)圆寂,其法嗣至清嘉庆三年(1798)仍络绎不绝。
觉慧(生卒年失考),号净行,上高县(今属江西省)墓田刘氏子,系清代名士朱
轼的表弟。少时失怙恃,即投上高莲花庵性坚和尚出家,受具后外出参学三载,返莲花
庵,即随师闭关阅藏。“举凡《法华》、《楞严》诸经及《传灯录》靡不毕览。”出关
后,道业日深,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八世。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主席莲
花庵,率众伐木运石,修葺殿堂,晚年更穷究佛典。至县城主坛盂蘭法会,空巷随喜,
轰动城闾。其法嗣至清嘉庆三年(1798),仍有下传七世之法孙志明等数十人。
素怀(1712-1774),字广安,高安(今属江西省)石桥况氏子。少习儒
,二十七岁至本县环秀山投志隐和尚座下薙发脱俗。入佛门后严守寺规戒律,二年后礼
净任和尚受具,复参志隐和尚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九世。后继师之志,常莲花庵法
席,数十年中,严奉戒律,鼎新殿堂,声名远播,法筵常盛。法嗣有百林、百城、百道
等。至清嘉庆三年(1798),已下传五世。
觉峰(1741-1793),字因悟,高安皇塘彭氏子。少时习儒,尤喜书法。
十五岁时至本县东华寺礼胜云和尚为师,数年后至黄檗山(今属江西省宜丰且以)礼有
庵得连和尚受具。复回东华寺,随侍胜云和尚,二年后得印可,为曹洞宗第四十二世。
继则闭关近十载,博通儒释诸书,工诗古文辞,尤其是真草日臻炉火纯青之境。平日以
画墨竹及枯松、怪石自娱。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杖锡远游,登匡庐,跻五
老峰,望彭蠡,转新昌(今江西省宜丰县)石台寺,见此宋代名僧惠洪弘法道场,年久
失修,荒芜蔓草,发心重振之。于是率众诛草建殿,历数年艰辛,复其旧貌。功成而退
,仍一笠一杖飘然而去,至上高九峰崇福寺,又驻锡奋力振兴之。在此三次开坛授戒,
戒子数百,声名远扬。法嗣有志蘭、志祥等数十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圆寂
,肉身不坏。法徒志蘭等将其肉身供奉于高安东华寺。
综上所述,元、明、清以来曹洞宗的衍延传承颇为昌盛,而且宗风大进,名僧辈出
,建树突出。雪庭福裕一系传至小山宗书后,下分出常调、常忠两支、常忠两支,常忠
传无明慧经,繁衍出寿昌系,下又分出博山系、鼓山系、东苑系;常润一支传至诸缘、
方念,又形成西云居山系及赣中的支系。而且,福裕的法嗣义云、邵元还把曹洞宗继续
传向日本;博山系下的尚已一支,则通过了观,传往越南。这在中国禅宗、中国佛教史
及至中外佛教交流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搜狐总裁张朝阳,其弟已出家多年佛裂(二)(转)
加州san jose的宝华寺大家去过么佛裂(三)(转)
中台净土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zhuan)
俺觉得这个版最真诚[合集] 今天意外皈依了
第11章 曹洞法系(上)——唐宋时期[合集] 大家是从哪里学的打坐方法?
想起一个公案ZT 心想事成--- 《若希望经》
禅宗--百度百科请问一下,纽约附近有什么寺庙呢?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民国69年[合集] 业、业的定律、业的分类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禅师话题: 曹洞宗话题: 法嗣话题: 今属话题: 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