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金刚经》的“无住”思想 -ZT
相关主题
《金刚经》开示录 (8)金刚经
金刚经重读金刚经-金刚经的修行方法
《金刚经》开示俺听鸠摩罗什法师讲金刚经
【经中之王】金刚经的功德、作用、讲解、修持法《金刚经》开示录 (3)
宗萨钦哲仁波切《金刚经》开示 (转载)《金刚经》开示录 (4)
《金刚经》浅讲《金刚经》开示录 (5)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金刚经》开示录 (6)
金刚经的问题?《金刚经》开示录 (7)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般若话题: 无住话题: 金刚经话题: 思想话题: 佛祖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s
发帖数: 1716
1
摘 要: “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阐发《金刚经》“无住”思想及其在佛法
以及修行中的表现和思想进路, 希望能把握《金刚经》这一
佛教重要文本的思想意旨。
关键词: 无住; 金刚经; 法; 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
不可摧毁而能破一切之物之体; 般若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
大智慧, 妙智, 妙慧之意; 波罗蜜则可意为到达彼岸。连
起来, 此名可综释为此经是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修得悟
透佛道精髓智慧, 能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的经典。相
传此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 由其弟子阿难诵读的。在中
国佛教史上,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的经典之一。它的译本极多, 我们现在常见的, 是鸠摩罗
什的译本。《金刚经》在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极大, “无论初
修久学, 内道外道, 男女老幼, 识字或不识字, 无不喜读
此经。”庶几可见此经的巨大影响力。相传佛祖之所以要说
是经, 其意即针对于当时佛徒执迷于佛经修法, 而作是经
以启迪修道者, 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 心念
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 才能修得正果。他的这一思想, 反
映在金刚经中, 就是他的“无住”思想。正像《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分段贯释》释者所认为的: “此经以无住为宗, 正
显般若智用之相貌。”可见“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
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通过对《金刚经》“无住”
思想的分析和阐发, 希望从而能把握《金刚经》这一文本
的思想意旨。
一、“无住”思想的缘起
相传鸠摩罗什最初所译《金刚经》, 并没有象我们看到
的将其分为二十分, 而是梁昭明太子, 惜其义未明, “兹改
判为二十分, 因前后经句, 文同而意异, 学者每苦于不明
经义之所在, 故每分加以说明, 以清眼目。”《金刚经》经
义深邃, 人们苦不得解其义, 甚者杂参我见, 附会邪说,
于佛祖本旨, 远之又远。昭明太子之划分, 为此经之普对
大众, 开示众生, 其划分亦颇得学者百姓首肯, 从而遂成
定说。依梁昭明太子所分之定本, 第二即为“应机缘起
分”, 也即此段之意, 为佛祖述作《金刚经》之机缘起分。
佛祖于《金刚经》说法之机缘, 按《金刚经》所记
载, 为:
“一时佛在舍卫国袛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
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
其城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饮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般若放光分第一)
佛教以人生为苦, 故寻求摆脱人生之苦而觅得对人生
生死的超越。佛自身既是一个超脱尘世的得道者, 他的行
为本身, 就已经逾出尘世的价值追求之外。比如浙江天童
宏法禅寺沙门圆瑛在释读这一节时就认为, 佛的行为中就
已具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等
“六种成就, 机缘成熟之时, 如来欲施般若大法, 默示住心
无住, 降心离相, 以为大众之模范, 而启当机之问端”, 是
说佛在与弟子机缘成熟时, 就以自身本身之行为, 展示了
甚深之佛法, 此法足以为天下万世之效法, 并且也用自己
的行为, 给了弟子询问的机端。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当机
应座而起, 合掌恭敬得发问道: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即可谓求真性成佛之心。须菩提为众生乞请
佛祖开示大法, 而成佛祖讲论“无住”思想之现实的缘起。
从《金刚经》乃至整个佛法而言, 佛法就是要解决心
的问题。在《金刚经》中, 我们知道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
陀提出: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
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
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 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 佛法也不妨称
为心性之学了。然而, 心性问题自古难以澄定, 佛教也一
直以来就是在一方面与“歪魔邪道”———主要是指与佛教
的修行方式, 修行结果及其中的根本指导思想有出入的教
派组织———的心性斗争中发展的; 而另一方面, 却是在与
佛教内部的错误的修行方式作斗争中完善和发展的。相传
当时有一些佛徒修行, 执迷于佛经修行, 而心中绝无或少
佛法, 亦步亦趋, 而终难有所成就。如何规范佛门弟子的
心性修养而使之常“住”佛界而非“住”于佛经浮表, 真
正达到彼岸, 就成了佛教必须要阶段解决的首要问题。而
这, 也可算是“无住”思想之理论乃至实践的机缘起。
二、“无住”思想的实质及应用
“此经以无住为宗。”可见“无住”思想在《金刚经》
中的地位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对整个佛典
起思想指导作用的原则性纲领。“无住”的意思, 并非是没
有什么住, 不住于任何思想, 境界的思想。住, 龙树释为
“深入究竟住”。印顺以为: “凡发大菩提心者, 在动静、语
默、来去、出入、待人接物一切中, 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
变悔, 不落于小乘, 不堕于凡外, 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
动?”僧若讷在对须菩提“何应住? 云何降服其心?”的提
问进行训读时也基本是这么认为的: “须菩提正发此二问,
一问众生发无上心, 欲求般若, 何可以安住谛理, 二问降
伏惑心, 何可以折摄散乱, 一经所说, 不出此降住而已。”
是当有住于“谛理”, 而无住于“惑心”。可见“无住者,
非无所住也, 乃不着于住也, ”也就是说, 不是无所不住,
而是当住于佛教所认可的“谛理”。而另一方面, 《金刚
经》对佛祖的行为的记录和描述也可以让我们作这样的判
读: 佛祖身形洒落, 不拘形迹, “以诸法空故, 既随处是
法, 不离坐卧行住, 应机而启, 何须言语音声, 在在般若,
处处放光, ”佛祖迥脱尘世而在尘世中, 所行皆法行, 佛身
不执于物, 心不滞于物, 亦是“无住”之一种现实的表征。
(一) “无住”于法
上文提及“无住”非无所住也, 而是当住于谛理, 谛
理者, 佛教之绝对真理也。然而我们又提及当不可住于法,
法亦为佛法, 亦当是确切无虞之法, 因何不住?
佛法亦即佛教修行之方法, 则或载之于文字, 或可发
以为语言。按佛教之划分, 当属于文字般若的范畴, 而谛
理则应属于实相般若的范畴。文字般若, 当指佛所说的一
切言教。如经中说: “般若当于何求? 当于须菩提所说中
求, ”此般若即是指文字般若。它一般是指章句经卷说的。
而实相般若, 是指离一切相如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
而无可取著的。僧智论说: ’般若如大火聚, 四边不可触’;
僧古德说: 说’ 似一物即不中’, 僧智论所说: 般’ 若者, 即一
切诸法实相, 不可破, 不可坏’, 都指示这超越实论而唯证
相应的实相。如经中说的’ 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 即指实
相而言。实相般若是成佛境界, 而文字般若是成佛的之门
径方法, 它记载着通往实相般若的道路, 但它本身并不是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才可以有我们上所说的“谛理”之意。
这两者之外, 还有观照般若, 观照, 即观察的智慧, 僧智
论说: ’ 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 於其中间, 知诸法实相慧,
是名般若’, 既是指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对文字般若运用
的智慧, 也是达到实相般若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因素。
法是属于文字般若的范畴, 而正如我们所说的, 文字
般若是指明通往实相般若也即成佛的途径, 但它本身并不
是成佛的谛理, 而主要是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般若经的
中心思想, 也既是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 离种种妄执。佛
亦言: “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佛
劝导修行者“无住”于法, 是希望修行者不可执着于修行
之方法而放弃了修行的真正目的, 在《金刚经》中, 这是
佛祖说法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的思想线索。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是名佛法。(明法身分第四)
如来说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同上)
在《金刚经》中, 此类“所谓⋯⋯即非⋯⋯是名
⋯⋯”结构共计出现二十余处。
以笔者陋见, “所谓”旨者, 是为实相般若, 如来为得
道者, 洞悉谛理, 一切法从其而出, 本来一切谛法, 皆不
可形之文字言语, 佛为开化众生故, 强为说之, 指明众生
解脱途径。如上文“如来所说身相”, “所谓佛法者”, “如
来说三十二相”之类, 皆佛祖内心洞明悉达而难以言传者,
佛祖为拯救众生故, 说不可说之法, 身教言传, 如此类者,
皆是佛祖甚深心得所述, 为无上妙法。而文字毕竟难以尽
述, 佛得之法, 可为方便法门, 然毕竟有尽于言传之后者。
倘执滞于文字言传, 则有如以路标为终点, 终不能登堂入
室, 识见大雅。如此之时, 则须有“即非⋯⋯”之类观照
般若, 有智慧洞见其皓的, 而“是名⋯⋯”者, 只为强借
名字, 画方论圆。
可见佛法者, 当无住于住, 非无所住也, 当身趋堂室,
窥见大宝, 随后因住也, 而不当住于文字言传, 以标为的,
徒然为之。
(二) “无住”于行
“尔时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
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饮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
而坐。” (般若放光分第一)
一般解经者于此段皆极重视, 以之为全经之目。所谓
“用随体立, 体由用显, 言用则体在其中矣。”此“体”
者, 即佛祖之般若智慧。此段以“般若放光”为名, 也即
佛祖之其极日常得行为中, 亦“在在般若”。由此段观佛祖
之行, 则可“正显般若智用之相貌。”居士印顺以为: “从
体悟说: 性空离相, 不是离开了缘起法, 要能从日常生活
中去体验。所以, 穿衣、吃饭、来往、安坐, 无不是正观
性空的道场! 佛将开示般若的真空, 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
的日常生活中, 表达出性空即缘起, 缘起即性空的中道。”
说明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作用。佛所行
为, 皆因缘起, 因缘灭, 不有附住之心, 正可以说是此经
宗旨的绝妙诠释。
佛教否认世俗生活, 认为那是人生苦的根源, 而且人
世本来虚幻, “其实微尘世界, 皆无自性, 非有实体, 众生
执有, 抟取色身, 假立一合相, 但不过影像而已。”要超脱
苦海, 就要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以达到对人生生死的虚幻
世界得超越, 而这种超越, 既是思想上的, 但最后, 都必
然要反映到行为上来, 并且佛教作为一种出世的宗教, 本
身就是一种另类生活行为上的选择。
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
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 菩萨
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
福德不可思量。(资粮分第三)
“经文处处说般若, 人将疑不必勤苦行度, 但持说般若
可矣。是将偏于理解而忘却事修也, 故云布施, 然非单说
布施一门也。”要因持般若, 并将之贯彻到行为的方方面
面, 才能达到“在在般若”的境界, 而此境界的一个表征
就是“无住”, “不住声、香、味、触、法”, 而只住般若。
“无住”境界在行为中的达到, 一方面自然是般若境界
的修得, “般若无相, 惟藉行住坐卧以显, 显者, 领会之意
尔。”修得般若, 而般若无相, 自然要有一些行为上得例
证。另一方面, 能无住于行, 则能更添福德果报。与此可
见, 无住于行, 实是佛徒所有修为水平及境界达到得现实
指标, 亦是通达甚深境界之重要手段。
Y**u
发帖数: 5466
2
纯属学术研究。。。哈!
h***s
发帖数: 1716
3
研究研究! 研究研究! 了不得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纯属学术研究。。。哈!
r*****d
发帖数: 922
4
对没入加行道的人讲空性,如同跟没吃过芒果的人说芒果啥味道一样。
吃过的人对没吃过的人说芒果会是怎样怎样的味道。
没吃过的人尝了一口之后,就发现别人说的是没错的。但自己对别人说法的理解是有偏
差的。
至于没吃过的人怎么才能尝上这一口。。。
Y**u
发帖数: 5466
5
比喻的很好, 然而真正麻烦的是一提到如何就已经吃不到芒果了。。:)

【在 r*****d 的大作中提到】
: 对没入加行道的人讲空性,如同跟没吃过芒果的人说芒果啥味道一样。
: 吃过的人对没吃过的人说芒果会是怎样怎样的味道。
: 没吃过的人尝了一口之后,就发现别人说的是没错的。但自己对别人说法的理解是有偏
: 差的。
: 至于没吃过的人怎么才能尝上这一口。。。

r*****d
发帖数: 922
6
如果你真吃到的话,就知道其实提或不提都不影响芒果的味道,提或不提都不影响吃到
芒果。这就是听说的和尝过的区别。“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
本来未就文字。”
大智度论中说“依信而入,依智而度”。啥时吃到芒果了,那其实才能开始叫智。就如
憨山大师梦中得弥勒菩萨开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具体如何吃到,经论中说得很明白:“胜义谛唯依信心而证悟”。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比喻的很好, 然而真正麻烦的是一提到如何就已经吃不到芒果了。。:)
h***s
发帖数: 1716
7
其实,布施长老和凡夫俗子吃芒果的故事是这样的:
某天,布施长老请凡夫俗子来听“吃芒果的最新技术和吃法以及各种高级技巧”,要求
自带芒果。凡夫俗子有钱啊,买得起大芒果,不知道如何吃(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就来了。
布施长老没钱啊,饿好几天了都,一看大芒果,暗喜,同时暗自庆幸凡夫俗子不知道如
何吃(凡夫俗子真白痴啊,嘻嘻!)。所以布施长老二话没说,上前就开始讲解。
长老:吃芒果这个事情很复杂的,你看,其实是这样的。。。
两人你来我往,兴致勃勃的开始了研讨。。。(这里省略无聊的几千字)
俗人:长老,关于你说到的芒果这个味道啊,我还是很糊涂。。。
长老:芒果味道这个事情也是很复杂的,你看我这个口水啊,其实是这样的。。。
俗人:啊?我更糊涂了,您能说得简单点吗?
长老:嗨!简单点,简单点!那我就给你演示一下吃芒果和味道这个事情吧,你先等一
下,我这有本“芒果的启蒙”经文,你先看看,我去餐厅吃一下芒果,回头再聊。
@&*@&@*@@*(@ 。。。。。
长老:你看了“芒果的启蒙”,有何收获和感想昵?(打饱嗝三个)
俗人:啊。。。很有启发!很有启发!我今天才有点明白,芒果是要用这里吃的,嘻嘻
!(用手好像指了指太阳穴)
长老:啥意思?用脑子吃?
俗人:大师不要考我了,我知道耳朵是可以吃芒果的,奇妙!奇妙!大师我们下面研究
什么?
长老:你先回去消化消化今天学的(暗想我也消化消化我的芒果),我要仰卧打坐修息
了。施主请回吧。
俗人:啊,多谢长老,真是受益匪浅!受益匪浅哪!他日再和长老举鞋论芒果,后会有
期。
(待续)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比喻的很好, 然而真正麻烦的是一提到如何就已经吃不到芒果了。。:)
c***h
发帖数: 2262
8
有过初禅经验的人应该会对金刚经有所”感应”。
离五盖,就会有初步”无我”的感受。

【在 h***s 的大作中提到】
: 摘 要: “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阐发《金刚经》“无住”思想及其在佛法
: 以及修行中的表现和思想进路, 希望能把握《金刚经》这一
: 佛教重要文本的思想意旨。
: 关键词: 无住; 金刚经; 法; 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
: 不可摧毁而能破一切之物之体; 般若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
: 大智慧, 妙智, 妙慧之意; 波罗蜜则可意为到达彼岸。连
: 起来, 此名可综释为此经是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修得悟
: 透佛道精髓智慧, 能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的经典。相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金刚经》开示录 (7)宗萨钦哲仁波切《金刚经》开示 (转载)
[合集] 找到关于我说的身心世界是动画片的证据了《金刚经》浅讲
肇论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十日内观开示--第九天[转载]金刚经的问题?
《金刚经》开示录 (8)金刚经
金刚经重读金刚经-金刚经的修行方法
《金刚经》开示俺听鸠摩罗什法师讲金刚经
【经中之王】金刚经的功德、作用、讲解、修持法《金刚经》开示录 (3)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般若话题: 无住话题: 金刚经话题: 思想话题: 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