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本焕老和尚禅七开示选录Zz
相关主题
憨山大师讲如何对付妄念 转载参禅-宣化上人开示
禅堂开示 (2) 虚云和尚正是用功时节
Re: 问答之二 怎能这样定义呢???[合集] 请教Waichi,你说的"疑情"是啥?
转贴:金刚禅法讲义-A[俱乐部]疑情 (转载)
禪宗的开悟明心如何印证?虚云禅师:话头与疑情
圣谛第一义如来禅与祖师禅-二麻子
禅宗[转载] Re: 谁知道孙悟 空 学艺师傅的来历
[合集]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zz来对<< 圣经 >> 发点牢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用功话题: 功夫话题: 妄想话题: 疑情话题: 开悟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u
发帖数: 144
1
疑情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
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
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
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
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
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
”——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
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复地“
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
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
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
心。为什么要降伏这些心呢?因为这些心,都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
,在六道轮回中滚来滚去,都是因这些而起。有这些心,才有这些轮回;如果没有这些
心,就没有这些轮回了。本来我们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为什么今
天还有这一切一切的东西呢?都是由于我们自己所造成的。过去古人也讲:“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性相近”,习气就远得很!本来我们自性的心是很
清净的,因为有了这些习气的污染,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来死去、死去生来,才有六道轮
回。那么我们今天学佛用功,就是为了消除一切心,消除一切尘劳、烦恼这些东西。而
这些东西怎么去消除呢?不是说我们把这些东西都甩掉它、不要它——这些东西都是“
无相”的,既“无相”,怎么去甩掉它?我们的罪业也是“无相”的。因为普贤菩萨讲
,我们从无始到今天,由身、口、意所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有相时,虚空都不能容受
!既然这些罪业无相,那么我们怎么去消除它?不是我们拿一个什么思想去消除它,也
不是拿一个什么东西来消除它,要拿我们这个心来消除它。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心
、一个念。既是一个心、一个念,为什么你这里在用功,那里还在打妄想呢?是不是有
两个心两个念呢?不可能。如果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念,那么我们将来就成两个佛了。
我们在用功的人,只有一个心、一个念。我们修行人在用功时,知道有了妄想,那正说
明你在用功。如果你没有用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为什么?我们一个人活
了几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头。我们的生死及与其相关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造成
的。不去用功,就不会察觉这种状态,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什么叫“用功
”。如果你今天能够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证明你的思想还在用功。
我们这个功夫,是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教的。他教我们要起疑情。他这个疑情呢,
就是要我们问“念佛的是谁”,要在不明白处——“谁”字这个地方去参究。有些人不
明白,不明白这个地方——谁;再问它一句,到底是谁——反复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
谁”字上来回地参下去。你能够在这个地方一直参下去,那么这个疑情,就不仅仅是一
个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我们真正有了一个疑情,就会明白,这个疑情的力量是
很大的。就像我们吃东西,越吃越高兴,吃菜、吃饭,好得不得了地吃,那个滋味很好
的。而我们的功夫要在不明白这个地方、这个疑情上来回地去追究。所以我们只要一把
疑情提起来,功夫就得现前。好了,你就在这个疑情上绕来绕去地参究,看看到底是“
谁”?就在这个“谁”字上去用功夫。当我们粗粗地用功时,还是有妄想的,这个妄想
很厉害,按我们宗门下的讲话,叫“一人与万人敌”。什么叫“一人”呢?“一人”就
是我们参话头的这个念头;“万人”呢?就是我们的这些妄想。这些妄想很多、很厉害
,你不打,它们自己也会打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几十年已经熟透了。而我们的功
夫,却用得很少。譬如你现在三十岁,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有没有用三十年的功夫
啊?没有。但你要知道,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
了。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为“细念”;而我们用功的这个念头儿,是个粗念。
这个粗念在上边,细念在下边,所以我们参“念佛的是谁”,一会儿就不知念头儿跑哪
儿去了。
“念佛的到底是谁”,它还要翻起来,这个“翻”,我们用功的人叫“翻业识”。
“翻业识”是不是把它去掉呢?不能去、不要去。不要去的原因是什么呢?宗门下如果
让我们一心一意去降伏这些妄想,就好比“搬石头压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
一块石头把草压下去。看那个石头,面上没有草,是不是啊?但你把石头搬起来以后,
那个草照样还是一样。所以我们用功的人要“斩草除根”,这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斩
草除根,而是搬块石头来压上,那是没有用的。这点希望各位注意。不要专门、有意地
去压这个妄想。但是不压,用功时妄想又很多,怎么办?那就你作你的,它搞它的。为
什么这个“它”这么厉害呢?我不是讲了吗,它已搞了很长时间,它已经熟透了。你这
个“家”,你这个身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所造成的。现在你从外头领进一个生人
,要把它赶走。而它已霸占你的“家”、身体那么久,一个生人想将它赶走,真是不容
易。它就是要跟你拼命,也要跟你打。所以我们用功的人,只有你作你的,它搞它的。
我经常打这样一个譬喻:好比妄想是十分,你用一分的功夫,妄想便剩九分;用两分的
功夫,妄想便剩八分;用三分,妄想剩七分。你用功越多,妄想剩的便越少。而我们之
所以不能达到没有妄想的程度,是因为我们功夫不够深,思想不能统一。如果你的功夫
深,那么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没有功夫,那就“时时相通”了。一方面我
们用功的时间还是太少,另外我们用功的念头还是一个粗念,而打妄想的念头还是细念
,因为它已熟透了。如果我们用功的念头最后成了像打妄想这样细的念头,就好了,那
就是不参自参、不念自念、不疑自疑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做到这样呢?做不到,所以只好由它去。它要进来,就不管它。
你的功夫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妄想自然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
或诵经咒,都要好好用功。所谓“打得念头死,法身方能活”,念头打不死,法身是不
能活的。所以我们要想把妄想铲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从根本上彻底地把它铲除,这
才是真用功。我们现在用功的人,都是在静坐上面用功,但一动起来就没有功夫,甚至
在定中的时候,这个功夫还没有把握。什么叫“把握”呢?刚才我提到的“念佛的是谁
”,这个不明白,不是完全的功夫,是要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疑情。为什么要起疑情
呢?古人讲:“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就不悟。”我们有了疑情才能悟。为什
么有了疑情才能悟呢?大家想一想,因为这个疑情,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疑成一团、
打成一片,什么妄想也没有;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忘身心、忘世界,一切都能忘的。
我们用功的人要达到这种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当然过去古人、祖师都是一闻
就开悟。一闻就开悟,那是在什么时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
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后来众生的业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
、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我打个比喻:比方我们去广州或香港,这一千
里路,我们是坐飞机、火车,搭汽车,还是步行?当然我们坐飞机最快了,是不是啊?
火车要慢一点,汽车更慢一点,步行就更慢了。但是不管快慢,总是要走;几时不走,
几时不能到。所以我们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
行。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我们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静中
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现前,那个疑情就现前。但是这个疑情,有时现
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要
有惭愧心。古人讲,我们用功的人要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
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来求法、来用功,他那种思想不是随便的。
比如说慧可二祖,本来他在出家以后专门打坐、坐禅,后来他的师父就叫他去亲近
达摩祖师。当时达摩祖师在那里面壁,是不睬人的。那慧可二祖就到他那里去亲近他、
求他说法。达摩祖师不睬他,一天不睬他,两天也不睬他。最后达摩祖师说:“轻心慢
心,焉能闻法?”慧可二祖站在外面,当时天在下雪,冻得不得了,“唉呀,祖师说我
轻心慢心,不能闻法”。那时的出家人,有一个袋子,里面装一把戒刀,他就取出刀,
把手臂割下来,献给达摩祖师,祖师还是不睬他。慧可祖师又冻又饿,雪下得更大,而
且胳膊还在淌血,红地齐腰,唉呀,他很难受,就说:“师父,请您替我安心吧!”他
请祖师替他安心。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二祖就来回地找他的
心,找找找,找了半天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我这颗心找不到了,于是达摩祖
师就讲:“好了,我与汝安心竟。”哎,他就开悟了。咦,这些祖师过去只一句话就开
悟了,为什么呢?你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些人,哪个照他这个样子去求法哩?有没有说
站在雪地里去求法,有没有说把个胳膊割下来去求法哩?
想起古人,他的志向大,善根深厚,求法的心切,因为有他这个样子,马上“觅心
了不可得”——找那颗心,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开悟了。那么我们现在找自己的那颗
心也是找来找去找不到,是不是开悟了?显然不是的。所以有时,我们用功的人,要发
大道心,要发惭愧心,要发生死恳切心。如果没有发这些心,要想把功夫用好,很不容
易。这桩事情,从无量劫到今天来,都是向外驰求,我们今天却转过来找自己;那么既
是找自己,如果不能发一个惭愧心,不能有一个大的生死恳切心,要想把疑情提起来,
是很不容易的;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是很难的。所以在这里,我要讲讲古人的这
种生死心、恳切心,这种大毅力。今天在座的大家都是佛菩萨的弟子,我们要向佛菩萨
学习,好好用功办道。但是谁能开悟呢?人人都可以开悟。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开悟呢?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未来的佛。未来佛的迟早呢,要看我们用功的迟早,看我们福德、智
慧程度,看我们培福修慧、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的程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
做的事情。我们能照着做,将来一定会成佛,会了生脱死。
那么,既然人人都能开悟,为什么现在没见到几个人开悟呢?原因是什么?原因就
是我们放不下。大家想一想,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够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
—所以放不下这件事情,是我们用功办道、了生脱死的一个大的障碍。那么放不下的是
什么呢?放不下一个“我”。样样都是“我”,“我”这个家庭,我这个妻子、儿女,
都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为了你,也是为了“我”;为家庭。妻子、儿女
,全部都是为了“我”——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大家都死死抱着这个“我”,放不下
这个“我”,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我”,我们人世间不也很快乐吗?我们不也
早就了生脱死了吗?
我们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静中有把握。静中有把握以后,还要在动中有把握。
但是这种用功怎么用法呢?高旻寺
来果老和尚讲:“我们吃饭,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
功夫上……要处处不离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个功夫有什么用不
好!”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真实实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很不容易。原因是
什么?念头跑到哪里去,跑了很远你自己还不知道——所以禅宗用功的人就讲:“不怕
念起,但怕觉迟。”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就让它起,但是我们要“念起即觉
”,我们念头一起来要即觉:这个念头一起来,或是功夫的念头,或是其他的念头,一
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
我们用功的人,光静中用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动中来用功,要在动中一切处有功
夫,才算得有一点功夫。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是不够,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去请开示。问他静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有功夫”;问他动中有没
有功夫,“有功夫”;问他睡梦中有没有功夫,“没功夫”。没功夫怎么办呢?他就一
天到晚睡觉,专门睡着来用功。一睡睡了三年,最后枕头掉到地下去,呃,他开悟了。
所以我们光在静中有功夫是不行的,还要在动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不行,还要在睡
梦中有功夫。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我们念佛要能念得“打成一片”,参禅要参得“疑成
一团”。怎么叫“一团”呢?就是这个里面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第二念的东西,就只
有用功的这一念。所以我们念佛,念前也是佛,念后也是佛,念念都是佛。但是念佛光
在静中念还不够,还要在动中念佛,还要在睡梦中也念佛。即使这三点做到了,也还是
不够。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天有二十四个钟头,要二十四个钟都有佛,那才叫“成
一片”。参禅的人呢?古人讲要“疑成一团”。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睡梦中还有
功夫,这个才叫做“疑成一团”。到那个时候,桶底脱落,就开悟了!是不是啊!所以
各位要想功夫用好,第一要放得下。放不下,你的功夫就用不好;第二要想用好,就要
静中用功,动中也要好好用功。动中要把握功夫还是很不容易的。在高旻寺时老和尚讲
:“我们走路的时候要踩在功夫上,如果没有功夫,那么这一步路就不走了。”大家想
一想,如果我们真正地时时用功啊,你那个眼睛哪里还能去东张西望、东翻西翻的——
没有的。如果你自己想一想,真正时时地把握自己的念头,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自己
的眼睛都不敢翻了,是不是啊?我这里讲,大家好好回想一下,究意怎么有功夫,怎么
没有功夫;我们的功夫在,怎么样;不在,又怎么样;再一方面,把那个功夫提起来,
有没有疑情。
这个疑情啊,它的力量很大,如果真正的疑情在,可以忘身心、忘世界。比如我们虚云
老和尚,他在终南山居山的时候,煮什么东西就吃什么。有一次煲马铃薯——煲起来之
后他去打坐。哎,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这一定呢,定了好多天,他自己还不知道,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过去一看,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磬一敲,替他开静。开
静以后,他说:“吃饭啦,吃饭啦。”叫人家吃,把他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哦,里
面的东西长了毛儿,长得很深。计算一下,他入定已六、七天了。所以我们真正用功的
人,一定下去就很长时间。再讲个例子,我们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在路上呢,看
到有一个坟堆,但是那个坟堆呢,旁边的地方都有雪,只有那个坟堆上没有雪。那时玄
奘法师跟他讲,叫他们把那个坟堆挖开。挖开一看:哦,里面坐着个出家人。玄奘法师
就替他开静。开静之后,他就问:“迦叶佛出世了没有?”原来他已经定了几劫了。所
以过去古人讲:“定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刚才我们讲起疑情,如果起不起疑情来,光一个“念佛是谁”的句子是没有多大作
用的。光念这个句子,跟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如果念“念佛是谁”,还
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他用他的四十八愿来摄
受你、加持你,到了时候,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
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喻:比如我们把门锁起来了,钥匙找
到,才能打开家门。我们参禅就如同找钥匙,翻来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谁——或是找“
讲话的是谁”也一样。我们天天讲话,讲话的是谁?大家能答吗?不能答。不能答的原
因是没找到怎么答。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时你就会答了。但是
这个答呢,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随随便便地答,不能随随便便地答。未证言证,未断言
断,这个是犯大妄语的,不许可的。而我们如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到了那个地方,它自自
然然会示现的,自己会找到自己。
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好用功,必定是
有好处的。为什么?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
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走到了家,或
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了家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
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
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着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
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用功时有一点要记住,即切切不能有执著。宗门下是佛来
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要斩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也不可得,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挂念也
不行。如果贪恋一个什么东西,这也就是个生死。过去古人讲:“去年穷,不算穷,还
有卓锥之地。”——卓锥之地,就是过去老太婆衲鞋底用的锥子那么大的地方——“今
年穷,穷到底,卓锥之地也无”。我们参禅的人,用功就要用到这个地方,才是真实到
家。
用 功
今天我想讲一下粗心用功和细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什么叫“粗心
用功”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妄想多杂、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细密,心是
粗的,气是粗的,念头也是粗的,不能成片,常常被妄想拖到别的地方去了。这种粗粗
用功,就叫“粗心用功”。粗心用功因为“心是粗的,气是粗的”,所以很难把功夫抓
住,很难使疑情起来,即便偶尔起来了,也难于保持住,延续时间不长,过一会儿就没
有了,没有了之后,又起来,它又有一点,有了一点,时间一长,又消失了。所以粗心
用功,它的力量不大,时间不成片,容易失掉。失掉之后,要把它再提起来,却很不容
易。原因就是,你在用功的时候,心、气、念都是粗的,功夫是断断续续的,不绵密。
那么,功夫怎样才能由粗变细呢?要知道,功夫的细不是你有心去细的,有心去细
是细不了的。功夫用久了,它会慢慢变细的。前天我讲过,一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
晚打妄想,形成了一种习气,要不打妄想是很难的,你不有意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
想的,这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时间久了,习惯成自
然。各位想一想,你活了三十岁,有没有用十年的功夫?时时刻刻都在功夫上,你的功
夫也会越来越细的,这很自然。粗心用功夫,好比上下两层,上面是用功夫,参“念佛
的是谁”,反反覆覆,来来去去地参究,找这个念佛的本来面目,下面呢,尽是妄想,
烦恼,它们还在翻来翻去,一刻不停,像一锅开水,吵吵闹闹、上上下下的。这种情况
,我昨天讲过,大家不要怕,怕它也没有用。它翻它的,你搞你的,不要有心跟它斗,
不要起烦恼,你只管心平气和地去用功,因为你是粗的,它是细的,但是时间久了,你
也会细的,那时就该它走人了。要知道,打妄想也是这个心,用功夫还是这个心,等到
用功夫和打妄想合到一块去了,那就好了,那时,你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
没有功夫。所以说,粗心用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小过程,而是一个大过程。因为我
们的思想、功夫太粗了,还没有细下来。我们要想把功夫细下来,还要从功夫上来细,
功夫做细了,这才是真正的细。如果我们不从功夫上来细,而是有心地去想细,那会细
出毛病的。所以,用功的人,一定要在思想上去细,思想细了,功夫自然就会细的。功
夫不是说你叫它细它就会细,要从功夫上细,不要有心去细,有心去细,那是错误的。
从粗心用功到细心用功,这是一个自自然然的用功过程,功夫到了,它自然会细,你不
叫它细,它自己就会细的。
接下来讲一讲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我们现在的用功都是有心用功,因为我们用功
都是有意的,念念都是有心的,并不是自自然然的。而无心用功则是自自然然的、无意
的在用功。无心用功并不是说没有心,像木头一样,它只是不起“去用功”的念头,它
的用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有意著念,它往往是不参自参、不疑自疑、不照而照的。
我们开始时都是有心有意著念,到了无心用功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自然,你不用著意
,它就会自动去参。无心并不是说无一切心、无自性,若认为没有自性,没有用心,那
又是错误的。实际上,尽管我们没有去参话头、去观心的念头,但客观上在自动地参话
头、观心。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有心用功到无心用功,这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也是一件功到自然成的事,
非有意求得。有意去求,总是有心,不可能是无心。功夫没有达到无心的地步,疑情便
不能打成一片,疑情既不能打成一片,开悟就没有指望了。所以,你们要想开悟,必须
从有心用功进到无心用功。到了无心用功并不就是完事了,还隔着一重关,还必须破了
这重关才行。
功夫到了无心的地步,才可以说疑成了一团、打成了一片,这个时候能不能桶底脱落,
那要看你的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一句话就悟了。所以用功的人到了无心的地步,
还要破一重关。这一重关不破,还是不行的。古代有个禅和尚讲,去年穷,还有卓锥之
地,今年穷,穷到底,连卓锥之地也无。锥子虽小,但还是有。只要还有一点点东西牵
系,就不行,因为那还是有心,还是有生死。到了连锥子这么一点东西都没有了,才算
是到了无心的地步。当我们的功夫到了“连卓锥之地也无”的地步,开悟就有了可能。
我们讲到细心用功夫,怎样才算细呢?要细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我想讲一个公案:
当年四祖到南京去,看到附近山上气色很好,就上去了,在那儿,他看到有个叫懒融(
牛头法融)的禅师住茅棚,打坐的时候有只老虎给他看门。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
惊,懒融禅师就讲:“还有这个啊!”四祖不作声,直接走进茅棚,在打坐的蒲团上写
了一个“佛”字,请懒融禅师坐,懒融禅师不敢坐。四祖就说:“你也还有这个。”要
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很有见地的,功夫都是用得很好的,他们之间谈禅话道,谈得很投机
,也谈得很晚。茅棚里只有一个卧具,睡觉时,懒融禅师就把这个卧具让给四祖,自己
就在蒲团上打坐。夜里,四祖睡在那里,打鼾响得不得了,搞得懒融禅师坐在那儿,定
也定不下去。早晨起来,懒融禅师就批评四祖:“哼!还四祖哩,昨天晚上打呼噜,打
我的闲岔打得厉害!”四祖应道:“我打你的闲岔,你还打我的闲岔哩!”“我打你什
么闲岔?”“你把一只虱子摔在地上,断了一条腿,它叫了一夜,尽打我的闲岔!”想
一想,用功夫用到细处,连虱子、蚂蚁叫,都能听到。各人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这个功
夫?像四祖这样,才是真正的细心用功。四祖跑了一整天,辛苦得不得了,但他的心还
在功夫上,一点没有离开,连睡觉时都在功夫上!所以我们修行人用功夫,要向祖师学
习,光在静中用功是不行的,还要在动中用功,动中用功还不够,还要在睡梦中用功。
不但在睡梦中用功,还要在睡梦中得到利益。可见用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
因为从无量劫以来,我们一直在造业,一直在打妄想,现在要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
来面目。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用功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惭愧心,没
有一个恳切心,不能够念念都把心用在功夫上,要开悟谈何容易!所以,我再三再四跟
各位讲,既抛家别子,出家了,就要好好用功,不要空过人身!
好了,各位用功去!
(明尧居士整理)
Y**u
发帖数: 144
2
顶礼老法师, 把参净的实修都讲的这么好...
z**n
发帖数: 22303
3
来果禅师座下出了很多大成就者啊。
订立老法师。
L**********s
发帖数: 12988
4
讲得真好啊。。。
m******2
发帖数: 564
5
喜欢禅宗
N*******n
发帖数: 348
6
说得真好。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疑情
: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
: 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
: 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
: 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
: 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
: 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
: ”——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
: 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复地“

N*******n
发帖数: 348
7
禅宗的参话头,自从唐代的黄檗希运禅师首次提出,经宋代的大慧宗杲禅师发扬光大,
是禅宗上千年来的传家宝,可算是最上乘禅里的上乘禅。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来对<< 圣经 >> 发点牢骚禪宗的开悟明心如何印证?
请教各位师兄圣谛第一义
Re: 请问: 开悟和成佛有什么不同?禅宗
Re: 我已看了所有回应我的帖子,谢谢大家。我很快会作答复。先说一点。见内[合集]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zz
憨山大师讲如何对付妄念 转载参禅-宣化上人开示
禅堂开示 (2) 虚云和尚正是用功时节
Re: 问答之二 怎能这样定义呢???[合集] 请教Waichi,你说的"疑情"是啥?
转贴:金刚禅法讲义-A[俱乐部]疑情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用功话题: 功夫话题: 妄想话题: 疑情话题: 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