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索达吉堪布:复旦大学演讲与问答
相关主题
《佛教空性觀──北京大學哲學系演講》主持人致辭、緣起索达吉堪布 中国人民大学演讲--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5)(藏地民众信仰现(7.3k)浅谈佛教无常观——索达吉堪布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演讲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6)(唯识见与中观见)对于藏传佛教的一些误解
《藏密问答录》唯识见与中观见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破魔金刚箭雨论反击萧平实对佛教正法的恶毒进攻 上佛教的利他性——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山东大学演讲
藏传佛教对如来藏、阿赖耶的看法--索达吉堪布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ZZZT 认为'如来藏'和'佛性'是受《奥义书》的影响,对吗?
索达吉堪布:北大演讲(宗教文化研究院)信仰与人生《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2)(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佛陀话题: 空性话题: 转法轮话题: 一切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d
发帖数: 192
1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复旦大学演讲
『 2011年3月11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非常感谢大家今晚到这里参加这次殊胜的活动,今天的活动是复旦佛学论坛又一次盛会
,我们的主题叫做“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对每个人来说,每天都在接触这个世界,但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这个物质世界呢?它是
如何形成的?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否真实?……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藏传佛教的大德
索达吉堪布,来为我们作这个开示。
对于藏传佛教,很多人都感觉很神秘,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通过今天的演讲
,相信大家会对藏传佛教有比较真实的深刻了解。
索达吉堪布,是四川甘孜炉霍人,生于1962年,曾就读于甘孜师范学院。1985年舍俗出
家,前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成为学院的大
堪布。1987年随法王及一万余僧俗朝拜清凉圣地五台山,自此开始摄受汉地四众弟子。
堪布于显密教义通达无碍,二十多年来日不缺讲、夜不乏译,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
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本,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堪布常教诲每一个弟子:“如果能
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人也可
以!”
今天,在我们面前的这位堪布,怀着一颗大慈悲心来到汉地,来弘扬佛法的真
谛。请大家敬心恭请堪布来为我们作开示:
开 篇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座的各位教授、老师、同学们:
晚上好!
今天有幸来到复旦大学,跟大家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复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
第一所高等院校,历来就有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及自由开放的学术特点。这次,应宗
教文化研究所、国学社、禅学会之邀,我来到这里探讨“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愿将
自己多年来对佛教的少许理解与知见,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我们在切入主题之前,首先要知道何为佛教?佛陀在《别解脱经》中讲过:“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罪恶,调伏自己
的心,这即是真正的佛教。由此可见,世界上的宗教思想虽有许许多多,但为人类文明
、为整个社会完全无我奉献的,才是佛教的精神。而今天我在此跟大家共同探讨的,也
正是这种精神内涵。
一、梁启超眼中佛教的超胜之处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是无量,不是
有限——这四点,并不是我这个出家人的见解,而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梁启超先生,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的。
1、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无上的大悲,是智悲双运的一种信仰。尽管信佛的个别人可能带
有迷信色彩,但这不是佛教的过失,而是人的过失。佛陀从初发心到积累资粮,直至最
终现前二身果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恒时都是以转迷成智为目标。佛陀还亲自告诫
弟子:“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因此,佛教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迷
信。
2、佛教是兼善,不是独善
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烧香拜佛、搞些简单仪式。实际上,佛教的真正内涵是
度化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来摄受他们。这样的精神和行为,远远
超过其他任何行善之举。而且佛教所体现出来的大悲心,其范围不仅仅只有人类,而是
要将所有的生命,都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这种境界究竟有多伟大,通过与其他宗教
或非宗教的高尚思想进行对比,就可以完全体会到。
3、佛教是入世,不是厌世
信仰佛教,并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就对世间生起厌离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之下,
才选择学佛乃至出家的。现在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避世,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大乘佛
教的理念中,就算为了一个众生离苦得乐,哪怕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甚至入地狱感
受无量痛苦也心甘情愿,那世间上的一点区区小苦,又怎么不能忍受呢?
4、佛教是无量,不是有限
佛教承认来世存在,不像唯物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死后犹如火灭了、水干了、灯
熄了一样,一无所有。实际上,生命在无边的轮回中会一直延续不断、不停流转,故我
们要为了来世的长久安乐着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暂时苦乐。当然,这个道理,大家要
通过长期学习才会明白,不是我用三言两语就能让你恍然大悟的。
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以前曾看过,今天之所以在此引用,是因为你们都是知识分
子,拥有一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依靠他的这番话语,也许有人会重新思考佛教的真谛。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者是释迦牟尼佛,2002年,我在厦门用了五个月的时间,翻译
过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面记载了佛陀无量劫来为利
益众生而行持六度万行的整个经历。在那次翻译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释迦牟尼佛在因
地时,一次又一次付出头目脑髓,就是为了换取无上的智慧结晶,开启我们的智慧眼目
。这一点让我从心坎深处,对佛陀生起了不可退转的信心。
现在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跟印度的甘地等差不多,这是对佛陀生平一无所知的表现。其
实这样的佛陀,不少世间上的名人也承认他无与伦比。比如,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Tagore Rabindranath,1861-1941)曾说:“我认为释迦牟尼
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鲁迅先生的朋友许寿棠,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也讲过
: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1914年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
购买的佛书多达七八十本,其中有《释迦成道记》、《金刚经》、《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有
一次,他对许寿棠感慨地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
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对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我后来也思考过。虽然他的有些言辞,个别人恐怕不爱听,但真
正有道理的语言,后人也不得不接受。尤其是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今,他所预见的
某些现象,以及对此提出的批评,确实具有深远意义。像这样的思想家、文学家,对释
迦牟尼佛的悲心、智慧乃至整个学说,尚且都高度赞叹的话,那其他对佛陀一知半解的
人,就更没有资格随意诋毁了。假如你实在不想承认佛教,那也需要进行研究,如果没
有彻底了解,便没有权力去肆意评价。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
1661)也讲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
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佛教毫无了解,就口口声声批评、否认。要知道,佛教的教理甚
深如大海、广大如虚空,就算你是高等学校的老师或学生,想用一般的分别念去驳倒它
,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有无数哲学家、科学家、理论学家都交口称赞佛陀的
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肤浅。
前段时间我翻阅《大宝积经》时,看到几品着重宣讲了佛身不可思议、佛语不思议、佛
智慧不可思议的功德。当了解到这些功德后,自己生起了极大欢喜心,只可惜许多人没
听过这样的道理。此外,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通过阐述缘起空性的道理,间
接赞叹了宣说缘起者的本师释迦佛,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间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
都难以开启这样的法门。
当然,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以不解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佛陀不一定有如
是伟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广。但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希望你先潜心研究佛教之
理,在此过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会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过一本
书叫《幸福的蓝本》,里面就讲了一位雷斯•戴维斯(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1843-1922)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
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
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
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
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数——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长的时间作研究,最
后却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脚下。所以,大家第一个应当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佛教的甚深广
大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通过观察
所得出的真实结论。
二、对三转法轮的认识与弘扬
佛教的教义,概而言之,可分为小乘和大乘。这二者之间,主要是以发心来区别:倘若
你修行全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解脱,纵然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密宗,这也叫做小乘法
;如果你闻思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
觉的佛果,这就叫做大乘佛教。
现如今在世界各国,佛教虽有不同的传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说的
八万四千法门,而这八万四千法门归摄起来,则是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
轮。
1、第一转法轮
第一转法轮讲述了四谛法门,内容主要是人无我、因果存在、轮回存在等等。
2、第二转法轮
第二转法轮讲述了般若法门,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空性实际上有两种:在具执著的众生面前,暂时承许一切万法不存在,这叫做单空,或
者相似的胜义谛;而抉择最究竟的法性时,一切万法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二俱、不是
二俱非,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叫大空性、大离戏,是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究竟意义。
当然,这些内容,需要经过长期闻思修行才能通达。现在个别人稍微学了几部经论,就
自以为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断章取义地宣讲佛法,这种行为不太合理。如果你想真正了
解佛法,前提必须要有次第、有系统地进行闻思。
刚才所讲的第二转法轮,主要揭示了万法究竟为大空,而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过中
观来抉择的。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出世,他通过撰著《中观根
本慧论》,剖析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之后,对《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又
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清辨论师造《般若灯论》、月称论师造《入中论》和《显句
论》进行了不同解释,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是针对利根者抉择空性的一种派别,直接指出一切万法为大空,而不是单
空,相当于禅宗的顿门派,直指心的本来面目。对利根者来说,因为根基与善根已经成
熟,故与中观应成派的教理十分相应,一下子就能契入这种境界。
而中观自续派,是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是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将层
次提高,慢慢趋入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汇为一体。这相当于禅宗
的渐门派。
在汉地,禅宗学修的几部经典,主要是《般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与
第二转法轮的法脉比较相近。而在藏传佛教中,修持第二转法轮教义的,也有断法派、
中观派等。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许多不同观点,藏地各大佛学院、寺院,历来就有十分激烈
的辩论,其实这些最早是来自清辨论师和月称菩萨。不过,无论你持哪一种中观理论,
实际上都源于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现在不少学者承认,2000多年前有两所最早的
佛教大学,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布扎玛西拉,这个现已不复存在,但里面曾涌
现过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另一个是那烂陀寺大学,昔日汉地的唐玄奘法师去那里参学
过,藏地的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也是出自那里。这些佛教大学流传下来的中观思想,
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断绝,而且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非常兴盛。
我有时候去藏地很多寺院的辩论场,常会生起一种感觉:“要是汉地的高等学府,像清
华、北大、复旦这些大学,也能开因明的辩论课该多好啊!”通过互相辩论佛理,就可
以彻底遣除我们心中的疑团,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甚深奥妙。否则,光是口头上会说一两
句佛法,却从来没有以辩论的方式对此产生定解,那这些真理不可能在心相续中坚不可
摧、牢不可破。
现在清华、北大等各所大学,都设有一些佛教社团,但这些不能光停留在表面上,而应
该系统地去研究佛教真理。其实,只要我们佛教徒能跟得上,佛教真理永远也不会落在
历史后面,这一点完全可以证实。如今国外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
学,都设有禅学社及辩论研究中心,并经常邀请藏传佛教的许多法师,进行因明和中观
的研讨。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佛教只定位在慈善的理念上,或者简简单单的行为上。
当然,对文化不高的善心人士来说,将佛教的教理付诸于实际行动,做些慈善、积些功
德也无可厚非。但在座各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对佛教的真理生起定解。我们作
为凡夫人,虽然很难生起登地菩萨那样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但对佛法生起不可退转的
信心和智慧,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1985年到藏地最高的佛教大学——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学习一边
授课,至今已有25年了。刚才我跟你们的王教授交流时,发现他也是1985年进入复旦大
学,一边带宗教系的学生,一边潜心研究宗教的真理,如今也正好25年了。这25年的时
间,对我们来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此期间,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佛教的甚深与微
妙,并坚信要学习佛法的话,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遇到一
两个挫折就退失信心。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佛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刚开始时雄心万丈、豪气干云,说一定要有
信心、有悲心,务必要看破一切,将家庭、单位统统都舍弃了。结果没过几个月,自己
又重新一一捡了起来,学佛的热情也随之销声匿迹,这样的行为不太庄严。其实,释迦
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对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要求,对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要求,并没要求
所有在家人都像米拉日巴那样,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
有人经常问我:“佛教不是出世间法吗,我是不是应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做?”我告
诉他:“米拉日巴那样的境界,是修行人中最高的层次。对普通人而言,佛教没有要求
这么高。你们现在处于城市中,可以一边研究佛教、学习佛法,一边承担起作为在家人
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话,生活与修行就不会矛盾。”
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许多大德显现上是在家人。听说复旦正在学《维摩诘经》、
《优婆塞戒经》,这都是佛陀给在家人开示的真理,让他们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修持佛
法,最终也能获得成就。假如你不了知这一点,就会觉得佛教与生活格格不入、时时抵
触,进而自己的修行无法增上,最终只能一无所得、一败涂地。
3、第三转法轮
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经》、马鸣菩萨在《大乘
起信论》中都有叙述。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实际上跟第二转法轮并不相违,若欲了达这
一点,必须要学习《宝性论》。学了以后你就会明白,名言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这
也是佛经中所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佛陀的这三转法轮,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众生的成佛历程:第一转法轮破实有的执著;
第二转法轮破实有和空的执著;第三转法轮告诉我们,当“有”、“无”的念头都真正
消失后,剩下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言思无法描述的东西,这
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
这一点,各位若修过密法或禅宗,当内观自心时,就会完全明白。因为无论你生起贪心
、嗔心或欢喜心,没有去观察这些分别念时,它会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你真正观察它
,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样,当下消失。但消失以后,是不是变成虚空般空空荡荡、一
无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种明明清清、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用语言或思维无法表
达,就像哑巴吃汤圆一样,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转法轮所揭示的众生与佛陀的关系,达摩祖师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众生与菩
提,亦如冰之与水。”冰和水完全是一个东西,除了冰以外没有水,除了水以外没有冰
,只是在不同温度下,才有了水与冰的各自显现。那么同样,众生与佛陀的本心同为如
来藏,因为被无明遮障,就有了具烦恼的众生;一旦远离了无明的垢染,这即称之为佛。
不过在众生位时,无论迷乱显现如何起伏,它的本体也永远如如不动。从“如如不动的
本体根本不存在”这一层面,佛陀着重宣讲了第二转法轮,依《大般若经》等抉择万法
皆为空性;到了第三转法轮时,《法界赞》、《如来藏经》中又揭示这种空性不是什么
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无离无合的光明。
当然,这种光明(又名大乐),并非像灯光一样,是种光亮的东西;大乐,也不是快乐
无限,天天开心得不得了。有些人从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词,就像一个不懂企业的人,对
企业的专用术语依文解义一样,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其实佛教需要“专业人士”来讲
,否则,就算你智慧再高,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想象力去揣测,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
讲的甚深道理。诚如《华严经》所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因此,学习佛法务必要依止善知识。而这位善知识,对佛法要有真实的修行,最好是已
经开悟了,即使没有这种境界,理论上也要讲得过去,对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习过
。这样的善知识给你开导之后,你自己再去思维、再去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三、知识分子对佛教的责任
如今很多人自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到底是不是也很难说。我看过一本书叫《公共
知识分子》,里面就说“知识分子”在东西方的定义有很大不同。西方的知识分子是以
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群体。而现在我们所谓的
知识分子,譬如老师、医生、公务员,尽管也在从事脑力劳动,但对整个社会乃至人类
,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却不好说。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到底
能不能真正理解佛教、接受佛教,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当前,我们佛教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老年化。有些年轻人虽然口头上会说一点
,但却没有时间去钻研,以至于连一部经典也没修学过。其实你如果想代表佛教说话,
至少要系统研究过十到二十本经论,否则,只是听了只言片语,便认为那就是佛教,如
此很难成为佛教的“代言人”。
所以,我今天在此呼吁:以后的佛教要步入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化、规范化,只有这
样,佛教才有希望在世间上得以弘扬!
你们复旦大学开设国学社、禅学会,对佛教的贡献应该说很大,但在此基础上,还必须
要具备实质的力量,自身的修养和智慧方面要超胜别人。若能如此,你才会有能力引导
更多人明白:佛教并不仅仅是到寺院烧香拜佛,以保佑自己升官发财。
那天我去龙华寺,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时就有种感觉油然而生:“这么多的
佛教徒中,真正通达佛法、真正按大乘佛教所讲的那样发愿度化众生、真正为了众生而
求生极乐世界的,到底又有多少?如果只是以自私自利心来拜拜佛,或者研究佛教只停
留在学术上,对佛陀所讲的缘起空性、大悲菩提心、如来藏不可思议的光明境界,一点
都没品尝到的话,那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罢了。我又该怎样将内心的感受、体悟,传
递给每一个有缘者呢?”
当然,佛教的弘扬和维护,也不能只是靠出家人。试想,汉地一个大城市里有几百万、
几千万人,出家人却是凤毛麟角。就算有个别的出家人,可能对佛法也没系统闻思过,
这样的话,就没办法用佛法去利益众生。所以,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些对佛教有定
解、责任心比较强的年轻知识分子,此举对今后的弘扬佛法非常关键!
四、佛教的世界观:宏观与微观
或许有人心存疑惑:“佛教的这些真理,到底能不能经得起真理考验?佛陀的思想会不
会迟早被淘汰掉呢?”
这一点,你大可不必担心。2500多年以来,世界上涌现过无数的科学家,他们连佛教的
一个理论也没能推翻过。因此,不管是宏观、微观哪个层面,佛教的真理始终都颠扑不
破,站得住脚。
从宏观世界而言,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成住坏空有着详细的描述。尤其是《时轮金刚》、
《俱舍论》所揭示的道理,在天文学中也得到了一一印证。而且,佛教中早已发现的一
些简单原理,科学人士绞尽脑汁长期研究之后,才推得出来。就拿天文历算来说,藏传
佛教中有非常简单的公式,两三个人在黑板上写写算算,就能把一整年的日历算出来,
包括出现几次日食、月食,时间具体是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全部都标得清清楚楚,不需
要借助任何天文仪器。这种《时轮金刚》的历算方法,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而是很早
以前就推广于藏地,对天文地理有非常明确的分析。
还有从微观世界看,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也开示了深浅不同程度的教言:
一、有部:认为外在的一切万法不存在,而是由无分微尘组成。他们抉择到最后时,必
须要承许无分微尘存在,认为它是组成粗大物质的基础,就像物理学中的原子、夸克一
样。
而观察心识时,认为粗大的心识皆由最微小的无分刹那组成。这种无分刹那不可分割,
且实有存在。
二、经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基本上与有部一致。也认为粗大的物质或心识并不独立
存在,而是由许多无分微尘或无分刹那组成,这两种极微都是实有。
三、唯识宗:对组成心识的无分刹那并未破斥,但对组成外境的无分微尘进行了否定。
认为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实际上都是内心的现象。
四、中观自续派或中观应成派:不仅外境不存在,而且自明自知的内心,本体也是一无
所有。也就是说,不管外境还是内心,统统抉择为空性。不过,一切万法虽然是空性,
但空性中却可以产生一切,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如是一切法虽空,从
空性中亦得生。”这就是中观宗的最高理论。可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十分奇妙,圣天论
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
而人类随着科学发展,逐渐对此也有了一些认识。比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说过:“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法国著名哲学家、
物理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怎么知道
我不是在做梦?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世间上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东西
,虽然一个也不成立,但却能在眼前无欺显现。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
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他们所得出来的结论,在空性
问题上往前迈了一大步,比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更接近于真相。
以前经典物理学推广于世时,人们最初以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后来又相继发现了
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直到科学家盖尔曼发现了夸克,并以此获得1969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人们才知道还有更小的微粒存在。大家都觉得他发现了特别微妙的真理,
却不知佛陀早在众多经典中对此就有过描述。
我有时候跟国内外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知识分子交流时,常会深深感觉到,不管是讲
哪一个领域的知识,实际上在佛教中都能找得到,这些知识并不太新鲜。我有时候在书
店看到一些畅销书,比如《当下的力量》、《秘密》,翻开以后,发现这些所表达的都
不离大乘佛教的教义。当然,也可能是我对世间比较孤陋寡闻,但至今为止,我所接触
的包罗万象的各种知识,确实都可以摄集在佛教的理念中。
有些科学家发现一些现象震惊世界,大家就觉得不可思议。例如前几年畅销的《时间简
史》,是英国剑桥大学霍金博士写的,当时可谓轰动一时,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
论最畅销的书。霍金博士“还在《果壳中的宇宙》里”告诉我们: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
三维的物质世界,但实际上宇宙还存在着多维空间,维数甚至可扩展至十一维。这就说
明还有许多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事物存在,我们如今的所见极其有限。这个道理,与《华
严经》中提到的“芥子纳须弥,一念遍三千”、“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其实不谋而合。
此外,16世纪显微镜被发明出来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水中竟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细菌,
对此深感稀有。却不知释迦牟尼佛早在《阿含经》中,就告诉过弟子:一钵水中,有八
万四千虫。由于这些虫不是肉眼的对境,故即使我们喝了水,也不算是故意杀生。
诸如此类的许多佛教道理,希望大家去仔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信你会进一步认
识到佛教的甚深与广大。
假如你想参阅一些佛教经论,那佛教的甚深之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进行了解释,后
由寂天论师等作了更详细的阐述;而佛教的广大之处,则由世亲论师、无著菩萨等进行
了宣说。印度的这两大传承,后来完整地传到藏地,并弘扬至今。现在包括西方的很多
知识分子,对此深广法门也有特别强烈的希求心。
有时我遇到国外的一些老师和大学生,他们不管是安住的境界还是所学的理论
,都非常高深,我在他们面前显得特别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也同样是知识分子,所以
不管你学佛还是不学佛,都应以公正的态度、客观的智慧,来观察佛教到底如何看待这
个世界。
五、佛教对当前的现实意义
也许有人问:“佛教讲一切万法皆空,既然如此,那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
并非如此。佛教承许的一切万法皆空,是指在胜义当中;而在名言中,一切万法还是存
在的。有些人对二谛的关系搞不明白,要么以为“一切皆空”,什么事都不必做;要么
以为“一切不空”,对什么都去拼命执著。其实这是没有学过《二谛论》、《解义慧剑
》的缘故。倘若你学了这些论典,就会明白佛教在哪些场合提倡空性?这个空性的层面
怎么理解?不空的话,是否意味着可以去执著?
那么,对我们而言,通达空性有什么必要呢?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你可以过世俗生活,
但若能对空性的道理有所了解、有所证悟,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感情问题、家庭问题、
工作问题,处理时都能迎刃而解;不管出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看得太实有了。否则,
你执著越大,烦恼、痛苦就越强。藏传佛教伟大的佛学家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众多论典
中也讲过:对某个事物的执著程度,与它给你带来的痛苦成正比。因此,我们对空性法
门应当有所认识,若能如此,不但可以处理许多实际问题,对行持善法也有极大的推动
作用。
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天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像蚂蚱一样漫无目的,根本不知道活
着是为了什么。我曾看过一本书叫《本性论》,70年代非常畅销,书中就说:“人到了
35岁才会反问自己:我活着到底是什么目的?”如今很多人不懂前世后世,对金钱贪得
无厌,成天为了自我而奋斗,从来也没有想过对社会付出。这样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似快
乐,其实内心的痛苦非常大。
听说英国有一对老夫妇,他们的别墅值一亿人民币,而且在法国还有一座庄园,每年光
是维修的费用,就要两百多万人民币……即便如此,他们也过得一点都不快乐。实际上
,七八十岁的两个老人,为了这样的生活而操劳,真的不一定有很大意义。不过,人一
旦陷入这种境况,价值观被很多虚幻的东西包裹着,自己往往不容易察觉。就像现在不
少人,为了房屋与钱财而奔波,一辈子都心甘情愿、乐此不疲。而在古代,尽管物质条
件没有现在丰富,住的环境也简朴寂静,但他们内心的宁静愉悦,远远超过了现在很多
人。所以,当今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确实需要值得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佛教的理念对大家非常适合。尤其是当前社会,人们的分别
念极其繁乱,思绪非常复杂,此时的佛教犹如甘露般,无疑是消除内心烦躁的一剂清凉
。现代人总把金钱与成功划等号,认为谁有钱,谁最成功;没钱的人则一无是处,却不
知这种判断标准完全是错的。许多高校老师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喝一杯咖啡,看一本书
,清闲地度过一天,就是人生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跟金钱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语。因
此,反观人生的时候,大家也不妨问问自己:钱真的可以带来快乐吗?
明白此理后,我们理应寻找快乐的真正来源。佛陀曾告诉我们,了知前世后世、断恶行
善才是快乐之本。倘若不知道后世存在,为了短暂的今生利益不择手段,那就会像《涅
槃经》所形容的:“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最终将自己带入痛苦的万丈深渊。
其实,我曾研究过很多论典和经典,也跟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对生命科学有贡献的学者
进行过探讨,结果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说明前世后世不存在,却有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
前世后世存在。当然,这种存在不一定能马上展示给你看,且不说前世后世,就算是明
天、后天的存在,给你看看也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很多人就是因为证明不了来世存在
,便肆无忌惮地大造恶业,最终下场特别可怜。
在座很多人都是大学生,你们大学里的生活比较单纯,每个人可能对人生充满了幻想、
憧憬,对未来也有很多美好的计划。可是一旦你离开了校门,真正开始步入这个社会,
到时就会发现,外面的天地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人际关系复杂、竞争极其强烈、金
钱泛滥成灾、伦理日益不堪……你若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忍耐力,恐怕很难经得起各
种考验,到最后只好随波逐流,选择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用佛教
的理念来“武装”自己。
六、以无常观对待生活
佛教的教义博大精深,倘若你无法一下子契入,那按照佛教的观点,尤其是藏传佛教嘎
单派、宁玛派的传承,先了达无常之理非常重要。当然,修无常并不是让你厌离社会,
而是以此来客观了达人生,对一切兴盛衰败、悲欢离合不要看得那么重。
我读过一本叫《哈佛心理课》的书,里面就讲了一位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九年的杰教
授,他后来离开学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神情悲伤。于是,教授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
事:
“IBM公司的总裁汤玛士•华生,原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次他旧病复发,医生
要求他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华生一听到这个消息,当下毫不犹豫地拒绝道:‘我怎么会
有时间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决,没有我的话……’
‘我们出去走走吧!’医生没有和他多说,亲自开车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们就来到
近郊的一处墓地。
医生指着一个个坟墓说:‘你我总有一天要永远地躺在这儿。没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
还是有人接着做。少了谁,地球都照样转。你死后,公司仍然还会照常运作,不会就此
关门大吉。’
华生沉默不语。第二天,这位在美国商场上炙手可热的总裁,就向董事会递了辞呈,并
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又过着云游四海的生活。而IBM也没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举
世闻名的大公司。”
杰教授讲了这个故事后,所有的学生也都释然了。
其实,不管是集体还是家庭,皆难逃聚际必散的规律,最终必然要面对无常。甚至到了
死亡来临时,就算是自己最珍爱的身体,也会万般不舍地留在人间,唯有一人随业力而
前往后世。对于这一点,只不过有些唯物论的人持一种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接受也不愿
意这样想而已。
他们这些人觉得学佛是在逃避,而我倒不这样认为。不承认后世,对下辈子没有任何打
算,才真正是一种逃避。你这一世只有短暂几十年,死了以后多少万年、多少世的快乐
和痛苦,都取决于这一生的业力——这么重要的事情,你能轻易忽略吗?因此,佛教最
重要的就是要关心后世。
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对此没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佛教徒,也把佛教看成是获得今
生快乐的捷径、给内心带来安乐的手段,至于最关键的解脱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乐
和痛苦,自己从来也没有考虑过。有时候看这个世间,就像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大
疏》中所讲的:整个国家的人都发疯了,国王最初是清醒的,但众人看到他与众不同后
,纷纷指责他是疯子。结果国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们一样变成了疯子。
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其实学佛并不消极、也不落后,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前
世后世都的的确确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们又岂能没有一个长远打算?现在不
少人为了安度晚年,都要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那你死后永远快乐的“保险”,不知
道买了没有?当然,没有这种信仰的人,不想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称已皈依佛
门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对此都根本不考虑的话,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如今很多西方的佛教徒,一提到“死”就退避三舍,给他一讲后世有轮回、地狱,他马
上就捂着耳朵:“不要讲!不要讲!我害怕,还是快乐点好,我不愿意听这些。”此举
无疑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见,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个人的见解中,确
实还存在一段距离。
结 文
今天我也不算什么演讲,只是跟大家聊聊天,把自己的观点跟你们交流一下。
最后,我想引用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他有一
篇文章叫《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文字不多,但意义很甚深,里面提到了20世
纪最大的失误,就是唯物主义哲学成为许多国家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误导人们片面地追
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快乐。同时,他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佛教缘起性空的合
理性,并在文章最后一句总结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
候多时了!”
这句话,希望大家去深深思维。它并非出自我这个出家人之口,而是对科学有殊胜贡献
的一位院士的话语。你们有时间的话,不妨去翻阅一下他的文章,看这个意义到底怎么
样理解。
总之,今天我所讲的道理不算很深,也不算很广。佛教的教理浩如烟海、高深莫测,我
所提的不到沧海一滴。大家如果对佛教有兴趣、有信心,最好能深入研究、系统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揭开佛教深广境界的神秘面纱!非常感谢!
主持人结语:
感恩堪布的精彩开示!
在座的各位,无论您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无论您对佛教了解还是不了解,堪布都给
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来思索。非常感恩堪布今天的
开示!
接下来,有请复旦大学宗教系主任、复旦大学学源俱乐部禅学会会长王雷泉教授,致答
谢词。
尊敬的堪布:
二十多年前,当中国的宗教刚刚开始在一片废墟中复兴起来时,有两本书得到了广泛关
注:一本是数学家王小徐的《佛教与科学》,一本是大学教授尢智表的《一个科学者研
究佛经的报告》。这两本书于“文革”结束后中国佛教重建的过程中,在知识界引起了
很大反响。因为它们本身是科学主义的产物。我们都知道,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科学极度崇尚,对物质进步非常崇拜,因此,所有的宗教传统思想都必须得到
科学印证后,才能获得它的“合法性”。
那么今天堪布给我们的演讲,我注意到他引用了一位大学校长朱清时的话,说:“当科
学家历尽千辛万苦登上科学顶峰时,佛学大师早已在此恭候多时了。”这是一种什么境
界呢?这就是一种眼光。今天的题目叫“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其实我们照样可以用
“佛教眼中的知识社会”、“佛教眼中的日常生活”……所以关键是要有眼光。
王安石有句名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我们凡夫者眼中,看不到
事物的真实,认为这个世界是破碎的、充满尔虞我诈的,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我们的
眼界低下。
佛门里有五眼之说:“肉眼”所辨认的世界,就是一个痛苦破碎、尔虞我诈的丛林社会
,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眼中的世界。于是我们追求第二种更高的、充满神秘主义和巫术气
息的“天眼”,不过这两种层次,其实都是凡夫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寻找“慧眼”,
用它来看世界的本质、看世界的空性。但是空性并不等于什么都没有,不是逃离、放弃
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要上升到菩萨的“法眼”,乃至最高层、最圆满、最清净、
最透彻的“佛眼”。
今天,堪布就给我们讲到了这么一个层次。当我们世间所有的追求达到顶峰时,其实佛
早在上面微笑着俯视着大家。所以,让我们一起来追求慧眼、法眼和佛眼。
正好我们禅学会的会刊叫《佛教观察》,它的英文名字就是Buddha-Eye(佛眼)。让我
们一起用更高的眼界来观照自己、观照社会、观照整个世界。若能以这种眼光、这种心
量来对待一切,那才能真正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因此,能够宣讲真理、宣讲正法的,必然能大大地推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进步。我
希望这样的讲座继续举办,希望有这样高层次大师的演讲,推动我们学术的繁荣,推动
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谐、祥和。
再次感谢堪布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 2011年3月11日下午 』
王雷泉教授致辞:
我们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
谈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最近30年在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有名的。关于
佛学院的一切,我也是从学生那里听说的,在90年代,他们就去佛学院学习了,当时的
感觉就好像是热血青年奔赴延安一样。
在当前佛教界的先锋里,索达吉堪布,在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工作者中享有非常崇高的
威望。尤其是近几年在摄受知识分子方面,堪布不辞劳苦到处讲经说法,发愿要尽形寿
竭尽全力,把他认为最好的佛教思想、佛教真理在社会上传播,并且在各大高校跟知识
界、学术界进行对话。因为佛教既然是真理,就不怕辩论,也不怕辩驳。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堪布。这个时间非常宝贵,复旦虽然成立宗教学专业已有51
年了,但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教学一直相当薄弱。如今有机会请堪布来,就要把时间尽
可能用于堪布给我们开示。大家等会儿有什么问题,可以近距离地请教。现在我们欢迎
堪布——
尊敬的王雷泉教授,其他的教授、大德,同学们:
今天下午利用这个时间,大家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探讨。
对我来讲,跟知识界、宗教界、科学爱好者进行交流,自身的学识也会有所提高。虽然
我本人没有太高的知识水平,更谈不上什么特别深妙的证悟境界,但确实很喜欢跟大家
交流。
我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觉得佛教的教理不可思议,对它生起了不可退转的坚定信心,
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外境所摧毁。这些修学中的点滴体会,我非常希望你们也能得到,
并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探索真理、修学真理,这样的人生才有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否则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的观念、行为很容易被染污,堕入邪见的深
渊。
当然,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藏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包括因明、中观
方面的辩论传统,足以摧毁每个人的各种邪见、怀疑。这方面,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
若能与藏地的佛学院、寺院经常沟通,就会揭开很多领域的神秘面纱,真正通达超乎想
象的境界。
下面,也谈不上我给大家解答问题,就是彼此学习吧。对于你们的有些困惑,我可以说
说我的看法,然后跟有经验的教授、老师、同学们互相探讨。
(一) 问:在佛教中,佛陀规定犯了什么戒条,就要惩罚多少多少劫,请问这该怎么
理解?
答:佛教中之所以制定戒律,并不是非要去惩罚人,表面上它是一种约束,但实际上,
这为每个人趋往解脱之路提供了方便。
就像马路上的绿灯、红灯,有了它的话,开车者似乎不太自在,但这却能极大保证他的
生命安全。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过强制性地规定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就能让众
生顺利获得解脱,达到彼岸。
(二) 问:我以前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做老师。我知道您讲过《弟子规》,但
有些人认为,学了佛的人不需要学这些,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请问这
种说法对吗?
答:作为学习佛法的人,虽然要观无我、无常,但世间名言中做人的教言准则也不可缺
少。对我而言,觉得汉地的《弟子规》非常殊胜,殊胜在何处呢?对我们为人处世、接
人待物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科书,都缺少道德教育,而通过学习它
,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有些人口口声声一切皆空、一切无常,但其实他散乱的时间特别多,说没有时间学《弟
子规》,恐怕也只是一种借口而已。
对我来讲,这么好的论典,不但给很多有缘者传讲过,同时还将它翻译成藏文,藏地很
多老师、学生学了以后,都感到受益匪浅。
问:藏传佛教的净土,与我们汉传中提倡念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什么区别?
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净土法门,究竟目标完全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藏传净土主要讲发菩提心、念佛号、积累资粮,最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
的主因,则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如此依靠自力和他力往生,汉传净土也是这样提倡
,只不过个别传承上师教言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问:学习佛法应当一门深入,还是博览群书?怎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答: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没有太多分别念,信心也非常具足,这种根基的人,即
使没有能力翻阅千经万论,只要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依靠自己的愿力与佛的加持力,
最终也能往生净土。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呢?也不是。有些人对佛教抱有怀疑,甚至经常生邪见,这种
人就必须广闻博学,通过学习很多经论,才能遣除他们往生的障碍。
我看到很多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有时候为了相应众生的根基,就强调“一门深入”;
有时候在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也讲许许多多的经典和论典。
所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凡事都一概而论,佛陀就不用广传八万四千法门了
,只讲一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陀宣说了千差万别的法门
,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
(三) 问:我是禅学会的会员,目前在国内百胜餐饮公司工作,今天很高兴有缘认识
您。我有一个问题是:以前我念的是心理学,很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潜能发挥到最大
。但到了佛学领域,又听到性空缘起,似乎“我”只是个五蕴假合。从“有我”到“无
我”,对我来讲是个很大的突破。
最近我看了一些您的文章,才知道原来佛教中有“如来藏”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又是怎样的呢?
答:所谓的“我”,佛教在名言中是承认存在的,故为了“我”的解脱要积累资粮,为
了自度度他要发大愿、发菩提心。而你说的“我”不存在、是虚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
性法理来抉择时,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
这种不存在,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而是一旦学了空性法门,你就能深深地
体会到——人们所耽著的“我”, 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假如真正从身体或心识
上寻找,点点滴滴也找不到。这就是佛陀所抉择的空性。
胜义中尽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还要为了“我”积资净障,或者过生活、赚钱、做
事,这二者并不矛盾。现在很多人常把胜义的“无我”与名言的“有我”混为一谈,这
样的话,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如来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
。概而言之,如来藏有两种意思:一是我们的佛性,名言中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将来都
能成佛的阿赖耶,就叫如来藏;还有一个,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本
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不是单单的一个空,也不是不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无法言表
,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将其描述为如来藏。关于如来藏的道理,《如来藏经》等
中均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讲,我们对胜义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胜义中万法皆空,但胜义中空,并不代表
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名言中,该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过程中不能造恶业
,否则的话,名言虽然是虚幻的,但你造了虚幻的恶业,仍要感受虚幻的无量痛苦,对
此大家务必要注意!
(四) 问:新闻中说,在一个多小时前,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并引起了大海啸。现
在的灾难非常多,作为佛教徒,对此应当如何看待?
答:嗡玛呢叭美吽,嗡玛呢叭美吽……莲花生大士往昔有一个教言,说人类频频造恶业
的话,四大的灾难会频频发生。
发生地震虽有诸多复杂的因缘,也不能完全说是造恶业的果报,但人类现在造的业,跟
前几个世纪比起来,确实非常非常严重。所以,这些灾难应该是与恶业有关,但具体是
什么样的因缘?因果本身深细难测,唯一是佛陀的境界,我等凡夫也不敢妄下断言。
总之,任何一次灾难和痛苦,都与众生的共业、受难者的别业有密切关系,但也离不开
暂时的因缘。佛教并不像个别外道那样,认为一切全都是业力注定,而是承许发生任何
一件事情,都是各种因缘聚合的产物。
(五) 问:我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在佛教中,普遍以中观作为究竟见地,但藏
传佛教对空性也有许多讨论,比如自空和他空。请问,自空与他空的主要立场是什么?
彼此争论的差异是在什么地方?
答:藏传佛教中,从宗派上来讲,觉囊派被认为是他空派,宁玛派、格鲁派的部分论师
被认为是自空派。
宁玛派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中曾说,自古以来,很
多人在他空和自空的问题上争执不息,但实际上,二者的究竟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谓的自空,是将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抉择为空性,也
就是说,这些法自己的本体全部是空;而他空派承许,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能被他法而
空,但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实有,远离四边八戏,不是分別念的对境。其实,自空和他
空所宣扬的侧面,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本体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自空派是抉择第二转法轮中诸法的本体为空性,他空派是抉择第三转法轮中的如来藏光
明。我们认识心的本性也好、外在的万法也好,明和空都是无二无别的,这种境界就叫
现空双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究竟意义并不矛盾,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六) 问: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来自泰国。现在各种灾难发生得非常多,我们常说
这是共业所致。请问,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业方面的共业,那在善业方面有没有共业呢?
答:复旦大学也有出家人是吧?一直在读博士?1999年我也去过泰国,只呆了一个礼拜
,感觉很新鲜,回来还写了一个《泰国游记》。泰国对佛教的信仰特别虔诚,当时我在
几所佛教大学里,跟一些泰国的佛学博士交流过,包括跟副僧王也作过一些交谈。今天
在复旦遇到南传佛教的法师,穿着这种亲切的僧衣,我觉得很好,希望以后藏传佛教、
北传佛教的法师也能在复旦求学,这样应该非常圆融。
刚才这位法师所提到的众生共业,在恶业方面,常体现为地水火风等灾难。而在善业方
面,比如可示现为众生居住的美好环境。我的一位师父,前几年三四月份时到了杭州,
那时候藏地是天寒地冻,他到杭州以后,在电话中跟我说:“这里特别特别美,到处都
是鲜花,他们享受这么美好的环境,应该是共同的善业所感。”因此,相当一部分众生
感受快乐时,就可以理解为,是他们造了善业以后,共同所感召的福报。
(七) 问:我是复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
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答:刚才我也讲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
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具足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
,又称为三轮体空。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
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
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作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
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
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八) 问:佛教里有很多密咒,比如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百字明、一切如来心秘密
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佛说每个咒都有很大很大功德,要念多少多少万遍。那我在修
行的时候,该选择什么样的密咒呢?
答:我对密咒从小就有信心,只是现在比较忙,念的时间比较少了。我们藏地有句俗话
:“孩子会叫妈妈的时候,就会念观音心咒——嗡玛呢叭美吽了。”基本上每个藏族孩
子都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好多孩子到了外面的学校、城市以后,
就不是特别争气了。
密咒的功德,佛陀在不同的经典、续部中都有阐述,至于你该选择哪一个,可能要分两
种情况:一、这个密咒与你的传承上师、某些灌顶修法有密切关系,然后你应该发愿念
诵。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如造业比较多,觉得业力深重,就念百字明和金刚萨
埵心咒;如果要开智慧,想生生世世具足智慧、利益众生,就念文殊菩萨心咒;若想遣
除一切魔众违缘,就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你觉得哪个咒语对自己非常重要,就可以选
择这个咒语去念。
念咒语方面,藏地很多修行人确实与众不同。前段时间,我们学院有个老出家人圆寂了
,他一辈子念了六亿咒语。而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曾把一生所念的咒语
都统计出来,有些咒语像“阿”、“吽”只有一两个字,有些咒语长达十几个字,这些
长咒和短咒全部加起来,总共有九亿。上师是72岁时圆寂的,在此之前,他一辈子都手
持念珠不断在念。
通常来讲,藏地的修行人随时随地都手不离念珠,不管是坐车也好、放牦牛也好、到农
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识分子、干部在办公室里,也是拿着念珠,被领导看到还会挨骂
。不过现在比较方便了,拿个计数器一直在念,领导也发现不了。其实,念咒语不说长
远的功德,仅仅是暂时利益的话,分别妄念、痛苦烦恼也会依此而消除,让心安住于清
净的状态中。所以,念咒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九) 问:阿罗汉是听闻佛陀教法而觉悟的,他会对别人说法。但辟支佛就很奇怪,
他是自我觉悟的,而且不对人说法。为什么辟支佛不对人说法呢?是不是他觉悟以后有
能力上的差别?
答:辟支佛,是在前期的如来教法已灭、后期的如来教法未兴之际,出现于世间的。他
虽然口里不说法,但通过身体发光、示现种种神变,让众生见后生起信心,进而信仰佛
教、趋入涅槃,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
佛陀在《百业经》中讲过,凡夫人对神通很有信心,认为这比说法还重要,所以,辟支
佛就给他示现神通,这也是一种善巧方法。否则,你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他不一定接受
,甚至会生邪见,但如果有个辟支佛在空中飞来飞去,他马上就会信得五体投地,“咚
咚”在地上开始磕头。
问:汉地认为一个人即便今生开悟了,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要破一切无明,才能成就
圆满佛果。但藏传佛教说即身成佛,我一直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即身成佛与圆满佛果有
什么关系?
答:关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没有什么差别。汉传佛教也强调明心
见性,见性成佛,包括汉地的《法苑珠林》、《妙法莲华经》的注疏中,一些大德也讲
过即身成就的道理,跟藏地即身成佛的观点一致。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教言里说了,这要根据众生的根基、心力来安立
。对心力广大的利根者来讲,一刹那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三大劫的时间。比
如,从一地到成佛本来还需要两大阿僧祇劫,但显宗的《般若经》也讲了,证得一地菩
萨的果位以后,如果愿意的话,七天即可成佛。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不矛盾。汉地很多论师也认为,所谓的三大
阿僧祇劫,只是依众生分别念的数目而安立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妙法莲华
经》中龙女瞬间成佛了。
问:如果即身成佛的话,那成的是什么佛?他可以像佛陀那样断除一切无明,通达一切
智慧吗?比如,他做计算机软件方面,必须要超过比尔•盖茨;建寺庙的时候,
不能不懂怎么建设、怎么预算。
答:宗喀巴大师和个别论师认为,所谓即身成佛,是真正的成佛,但这种佛不一定像阿
弥陀佛、弥勒佛那样,非要我们看到他的相好庄严、功德具足。在这个世界上,现前如
来藏面目而成佛、然后在无量刹土中度化众生的,本来就非常多,所以不能否认这不存
在。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佛在梵语中是“布达”,意为觉悟,这种觉悟指一地菩萨以上的果
位,故辟支佛也称之为“中佛”。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汉传佛教也没有明显的说明。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到底
是佛的开悟,还是菩萨的开悟?是菩萨的话,又是几地菩萨,一地、二地还是十地,或
是没有得地?没有得地的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是资粮道还是加行道?这在任何教
言里也没有描述过。
(十) 问:我读《楞严经》时,记得释迦牟尼佛曾问波斯匿王:四大一切事物都是成
住坏空、生住异灭的,那不生不灭的是什么?最后悟出来是佛性。然后我又读《成唯识
论》时,讲一切事物都是依他起,包括八识也是如此,所以不可执著于八识,一切在胜
义里都绝迹泯相,真实存在的只有由空而显现的理。从这里我就想到了《金刚经》“一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与一切假相对的最真
,只有真如。
这是我对真如的理解,虽然没有修到这个境界,但理解上是这样的。特别希望上师给我
一个开示。我知道八地菩萨是不退转,您已经达到了这种境地,所以请上师慈悲给我开
示,在修行的路上也能像您一样不退转。
答:现在很多人认为,别人把自己当成活佛,是件很开心的事。我今天到了复旦,不但
被认定为圣者,而且是八地菩萨,这对我来讲,扣的帽子太大了,哈哈!
其实《成唯识论》也好,《楞严经》也好,还有像《大乘起信论》里都讲了,清净的依
他起,实际上是了义真实的阿赖耶,而了义真实的阿赖耶就是如来藏。当然,这种如来
藏假如以分别心去揣摩,觉得它是一种量、是一种质,那肯定是盲人摸象,无法明白它
的真实本义。
佛陀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是不是一切都不存在了呢?并不是,它还存在一种明分。
但明分与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最终还是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的究竟境界,则称之
为了义如来藏。
这种了义如来藏,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但我不要说八地菩萨,连资粮道都没有入。
对我们凡夫人而言,“现”的话无法“空”,“空”的话无法“现”,“现”与“空”
是互相矛盾的。只有将第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光明,与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空性结合起来
,才能通达它的本来面目。所以,这要通过真正的研究和修证才能证得。
(十一) 问:汉地有很多比丘尼,但藏传佛教中出家的女众不多,而且在藏地,妇女
的地位很低很低。请问,藏传佛教怎么看待妇女呢?
答:藏地出家的女众还是蛮多的。在我们佛学院,男众出家人只有两三千,女众出家的
却有五六千。
关于比丘尼的传承,藏传佛教中一直都没有。大概在20世纪末,国内外的一些藏地大德
想把这个传承引进来,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只好暂时作罢。但这并不是轻视女
众,只是有些传承没有接上而已。
这种现象不但在藏传佛教中有,我去泰国的时候,看到男众可以短期出家,女众只能当
八戒女,“不平等”似乎更加严重。不过,对女众来讲,确实有很多不共的过失,佛陀
在经典中也明确讲过,这不仅在藏传佛教中有叙述,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
然而,女众只要精进修行,还是可以成就的。藏传佛教的历代大德中,就出现过不少女
性成就者,像益西措嘉空行母、玛吉拉准空行母。还有一个叫满莫的,《敦珠佛教史》
中记载,她与两弟子一起会供后,三人犹如雄鹰飞空般,不舍肉身而直接飞往清净刹土。
而且,藏地妇女的地位,也不是像别人讲的那样低下。只是在有些习惯和传统上,女人
的能力无法与男人相提并论,但她们的地位并不受影响。
(十二) 问: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经常头痛,母亲就每天早上在佛前供杯清水,诵几
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咒,再把水给父亲喝,父亲顿时觉得头痛缓减了。但未经过上
师灌顶的人,是不是不能轻易诵密咒?母亲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
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念咒语不一定得过传承,但念了以后,还是会有感应
、有加持的。
(十三) 问:我现在每天做功课,也做了很多善事,但身体还是不太好,您怎么看这
种现象?
答:念功课、行持善法,是不可能带来疾病的。你在修学中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像《金
刚经》里所讲的,以往昔的罪业本来要感受非常严重的痛苦,现在可能是重罪轻报了。
问:如果别人劝我不要这样执著,应该随意一点,那我该怎么办?
答:不要管别人说什么,重要的是寻找一条真正的解脱之路,尽量保持自己的善念,然
后在这个基础上随顺别人。
(十四) 问:我看过您答济群法师的19个问题,读完以后非常感动,觉得佛法就应该
这样,是圆融、统一的。但从历史和现实中,我常会看到一些宗派斗争,包括居士团体
里无休止的争吵,对此深感痛心疾首。您怎么看待这些呢?
答:现在,不仅是我们学大乘佛教的,包括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在往和谐的方向迈步
,不像过去某些国家那样水火不容了。既然没有受过大乘教育的他们,都能以和谐理念
为根本,那我们作为佛教徒,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更应该和睦相处了。
其实,佛教的教义上并不存在争斗,以前没有,现在也不可能有。只不过个别佛教徒没
有领悟到它“慈悲为怀”的宗旨,于是就制造矛盾,引发种种争论。若想改变这种现象
,不能只靠一两个出家人或居士,应该是所有佛教徒的事。假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和
合,依靠这种凝聚力,才能弘扬佛法,利益周围的许多人。
当然,你重视自己的宗派,这也无可厚非,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团结其他宗派,甚至是世
界上的其他宗教。这种包容心,国外就做得非常好。不过,这几年来,汉传佛教与藏传
佛教之间、汉传佛教各大宗派之间,也做得比较不错。虽然极个别人会发生一些冲突,
但这是个人矛盾,从大的趋势来讲,还是逐渐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十五) 问:米拉日巴在修行时,碰到一位非常严格的上师,不停地刁难他,来消除
他的业力。那您在佛学院中,如果碰到一个人很有潜质,是怎么教化他的呢?
答:我没有米拉日巴的上师那样的成就,也没遇到过像米拉日巴那样的苦行者。米拉日
巴的上师当时也曾对他说:“我是特殊的成就者,你是非常有信心和坚忍力的弟子,故
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调化。但你以后摄受弟子时,不可再用如此严格的手段了。”
当然,按照佛教的传统,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差别,还是有的。不像个别学者认为,上师
和弟子应平起平坐,老师和学生也应平起平坐,这种说法是一种极端民主。虽然从“众
生皆具佛性”的角度而言,上师与弟子有平等的一面,但在某些层面上,还是应该存在
高低。这种高低,也是传递真理时的互相尊重。
我们佛学院的传统,其实跟汉地寺院也差不多:各个班有法师讲经说法,之后再由具德
行的法师辅导。在此过程中,大家都会恭敬谛听,若遇到一些实质性的疑惑,则可开诚
布公地进行探讨,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就是这么一个原则来教化的。
f***2
发帖数: 162
2
随喜赞叹师兄法布施!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2)(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破魔金刚箭雨论反击萧平实对佛教正法的恶毒进攻 上
《藏密问答录》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藏传佛教对如来藏、阿赖耶的看法--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北京大学演讲(哲学系)-佛教空性观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ZZ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有关藏传佛教的一些疑问1(藏地僧人是否不禁肉食)索达吉堪布:北大演讲(宗教文化研究院)信仰与人生
《佛教空性觀──北京大學哲學系演講》主持人致辭、緣起索达吉堪布 中国人民大学演讲--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5)(藏地民众信仰现(7.3k)浅谈佛教无常观——索达吉堪布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演讲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6)(唯识见与中观见)对于藏传佛教的一些误解
《藏密问答录》唯识见与中观见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佛陀话题: 空性话题: 转法轮话题: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