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慈诚罗珠堪布:自他相换的修法
相关主题
慈诚罗珠堪布:自他平等的修法[转]做善事的功德,不在钱的多少,而是看发心!!!
怎么对待跳蚤、蟑螂、蚂蚁、蚊子等弱小众生每日教言
你可以更慈悲: 行菩提心,自他交换修法(顶果钦哲仁波切)35天行般舟汇报 (18) [原创 by 明良] (ZZ from 慈播)
《入菩萨行论》 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法讯:佛陀成道及涅槃日修法安排
2015朗措玛寺极乐法会(五)《极乐愿文》的传承及开示肯德基 麦当劳,就算吃一个鸡腿,恐怕永远也得不到解脱
菩提心的修法佛为什么要梵天劝请才说法呢?
菩提心略修法 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 开示密宗行人如何修净土?
自他相换修法 - 济 群法师阿弥陀佛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 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相换话题: 痛苦话题: 自他话题: 众生话题: 修法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x******i
发帖数: 14369
1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前面讲过,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具有两种作用:其一、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
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
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其二、在已发菩提心后,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可以使已经生
起的菩提心更加稳固和发展。
另外,前面也曾经讲过,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是非常伟大的。虽然没有单独修忏悔
的法,但在菩提心生起来的同时,就连五无间罪、谤法罪之类非常严重的罪业,都会得
以减轻,而杀生、偷盗等一般的罪业,则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所以,菩提心自身就具
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正如前面所
讲的一样,对我们这样的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
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虽然许多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打坐、修行,但有些人所谓的打坐、修行,实际上却
是很盲目的。比如,有些居士只懂得念诵一些密法的仪轨或本尊的心咒,根本不理解仪
轨的含义,却自以为在修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其实,仅仅念诵仪轨的词句与修生圆次
第是有天渊之别的。如果不具备菩提心,则其所修之法也不会成为有实质意义的生圆次
第。
在宁玛派里,其密宗修法的着重点是什么呢?比如,在每一个生起次第本尊修法的前面
,都有两个修法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那就是空性和大悲心(菩提心)。每次修本尊法之
前,首先,不但必须精通空性,而且要或长或短地实修空性;之后,还要修大悲心。只
有修完这两个法后,才能正式进入本尊的修法。当然,其圆满次第的修法也有同样的要
求。
宁玛巴的经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没有证悟空性和没有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将愤
怒本尊观想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得到修法的真实利益,反而有可能会引起一些解脱的
障碍。由此可知,空性见和菩提心是修习密法的基础,而菩提心又是证悟空性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从菩提心开始做起。当然,在修菩提心之前,还必须具备出离心。只是有关
出离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正因为菩提心至关重要,所以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打坐时仅仅念诵仪轨,就是在修生起
次第或圆满次第,绝对不是这样的。现在对我们而言,不要谈修什么生起次第或圆满次
第,就是让我们准确地说出生圆次第的意义,也是很困难的。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离生
圆次第尚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而要先修菩提心。
不过,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我们要想马上达到这个要求,几乎
是不可能的。尽管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立即达到修法的真实境界,但若能在
每一座中都造作地发菩提心,或者造作地修自他相换等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一座当中,以造作之心修菩提心的功德,已远远胜过了以自己为中心所行的布施、放
生、念咒等等的功德;在缺乏菩提心的情况下,即使行持成千上万次念咒、顶礼、绕塔
等善行,都不如修一座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善根。这不是我信口说的,佛陀就是这样
告诉我们的。所以,你们在每一座中,都一定要认真地修,这点非常重要。
(二)修法的最佳时机
该于何时修自他相换呢?严格地讲,只有在基本上修好自他平等以后,才能考虑自他相
换的修法。因为,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前,只可能造作地修自他相换。虽然从积累资粮、
清净业障的角度来讲,这样造作地修也有很大功德,而且有一定的必要和意义,但从修
行进步的角度来说,此时若想修出真实不虚的自他相换之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
首先应该修自他平等之心,在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再修下一个法——自他相换。
以前,藏地的那些高僧大德都是这样教导弟子的。每当弟子们向上师请求换一个修法的
时候,上师往往不会同意,而是要求他们花很长时间在同一个修法上。其原因就是我们
反复所讲的——尚未修好前面的法,便去修后面的法,这是标准地修好每一个法的最大
违缘。因前前是后后的基础,所以不能忽略前面的基础修法,否则后面的修法便会受到
影响。故而,修自他相换的最佳时机,是在基本上修好自他平等以后。
(三)自他相换的标准
华智仁波切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
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
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一切实际行动当中,都能够这样做,这就是真正的
自他相换之心。
华智仁波切讲过,自他平等之心虽然达到了自他的“平等”,但还是比较偏重于自利,
其中的自私心,还是比较重的。比如,我只有一双鞋,当自他平等的心生起时,我只愿
意给别人一只鞋,另外一只还是要留给自己;当自他相换的心生起时,我就完全舍弃了
自私心,而纯粹以他人为中心,那时就会把两只鞋都送给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正像上次所讲的一样,这仅仅是一个譬喻而已。若只是让雨衣这件小事
,那我们肯定也做得到。另外,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也有可能做出相似的自他相换。比
如,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痛苦,如果需要两个人中的一个来承受,那么其中对大乘佛法
稍有概念的人,就很有可能站出来说:“我可以替他受苦”。
但实际上,只有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自他相换。比如,必须杀
死两个人中的一个,而且是可以选择的,此时一个人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我可以
去死,不要杀他。”如果有这种不造作的发心,并且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的话
,这就是自他相换之心。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换呢?非常难!不过,现在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
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呢?只有在登地以后。当我们证入第一地时,便完
全破除了我执,那时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够完全做到自他相换。但在此之前,作为一介
凡夫,要真正做到自他相换,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正如我以前所说,自他
相换等修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
我们对古印度的宗教、西方的宗教和哲学伦理道德等,都有一点儿概念,它们之中有没
有这样的思想呢?没有!古往今来,惟有佛陀才倡导、宣扬了这样的思想。
《入菩萨行论》中也讲过:一般凡夫对于这些无私利他的心行,不但是为了他人想不出
来,即便是为自己,也连做梦时都不曾梦到。因为这些崇高的思想与凡夫的自私心差得
太远了。
然而,现在的关健问题,不是达不到标准,而是不往这个方向努力。请大家想一想:我
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很多人不但做世间法是为了自己,而且连出世间的闻、思、修,
也全是以自己为中心,这就是当前我们修持大乘法的最大障碍。
所以,尽管我们现在不能完全接受这些思想,但仍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大乘菩提道本来
就是需要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而所谓的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指修习自他相换等菩提心
的修法。
其实,修行就是一种锻炼。譬如,一个运动员在开始锻炼的第一天,可不可能马上达到
其最终目标呢?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
想;
同样的,“现在”就是我们修自他相换的第一天。因为从刚刚开始到最终达到上述标准
,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这才是最关键的。
二、自他相换的具体修法
该怎样修自他相换呢?其入座的方法和以前所讲的没有任何差别。在打坐的前期工作全
部做完以后就静下来,首先要按照四无量心的修法,详细地修一遍知母、念恩、报恩,
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而且每一个众生作我母亲的时候,对我
都有这么大的恩德;由此又进一步想到,今天就是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
因为,以前曾经作过我父母的那些众生,现在绝大多数都堕落在恶趣里,正在忍受着剧
苦的折磨。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也能暂时享有某种安乐,比如说,野生动物在没有受到人
类侵扰、猎杀的时候,也能相对自由地生活;但他们还是有无明的痛苦(所谓无明,即
指什么也不懂、愚蠢),以致没有修行的机会。
而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也有修行的机会(如有适当的时间、自由等等),
总之,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现在就是我来报答母亲恩德的时候了。
那么,该如何报恩呢?此处首先需要修两点:其一、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其二
、是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也即以大慈心将自己的幸福带给众生。
1、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
(1)思维
首先,我们需要观察一下,以前曾经对我有这么大恩德的父母众生,他们现在是幸福,
还是痛苦呢?这就需要从外加行中的轮回痛苦的角度去观察,由此就会发现:所有众生
都在经受着不同层次痛苦的折磨,没有一个众生是没有任何痛苦的;不仅如此,他们不
但正在感受痛苦的果,而且同时又播下了痛苦的种子(因),所以他们的苦难将是永无
休止的。在了知父母众生的现状和未来后,我们又该怎么修呢?
接下来,就应该修一遍四个具备:第一、具备想望,即非常渴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远离一
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备发愿,即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祝愿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
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三、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
去减少乃至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备祈请,即祈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加持我
,能够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的罪业。与此同时,还要念诵相应的偈颂。
然后,就开始修自他相换。这时应当思维:这些罪苦的父母有情是多么地可怜啊!虽然
我已经发誓为他们断除痛苦,但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种发心而已,并没有产生什么
实际的效果。既然我做得这么不够,现在我就必须真诚地发愿:但愿一切众生的所有痛
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同时迁移到我的身心之上。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众生的痛苦,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而
是“自作自受”的结果,即因自己所造的罪业,而令自己感受相应的苦果,从这个角度
来讲,我们是不可能代替众生受苦的;另外,如果某人的痛苦真的能够迁移到另外一个
人的身心上,那么六道众生的所有痛苦,肯定早已迁移到释迦牟尼佛的身心上了,然而
这却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发不可能实现的心愿呢?”在大乘经典里也
记载着类似的问题:“菩萨所发的一切誓愿,是否都能实现呢?”答案是:“不能,菩
萨的某些心愿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发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心愿呢?
”答案是:“这不但不是菩萨的过失,反而恰恰反映了菩萨的精神和勇气。”这也是我
们所要培养的一种精神。
因为,只有当具备了这种“连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都愿意去做”的精神和勇气之后,我
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无自私地奉献,真正地去实践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也才能够义无
反顾地度化众生,这就是我们修习自他相换的原因所在;
反之,如果内心没有这种勇气和精神,就很难克服自私的心理,并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
情:虽然一开始时说的、做的都挺好,但是最后却依然是为自己打算。譬如,我们首先
纯粹是为了众生而布施,可是当看到自己没有饭吃的时候,就仍然会为自己着想:“看
来我不能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别人,否则我自己会饿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就是因为锻炼的功夫还不到家的缘故。
所以,我们修自他相换时,就要在心里诚心实意地反复思维:祝愿对我恩深似海的父母
众生身心上的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在这一座当中,立刻成熟在我的身心上。而
且这样思维时,也要加上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
,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
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
,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却无人照顾,那我们就应该去照顾他;又如,某人十分贫穷,那
么即便是在自己的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与他分享自己的财产。因为这
些财产原来是属于我的,而布施之后,它们就不属于我了,虽说我所能承受的只不过是
如此,但这也算是领受了他人的痛苦。总而言之,我们要点点滴滴地去做,甚至连这么
一点点的小事也不能忽略。
藏地有一句俗话:“小善(功德)不屑做,大善(功德)不会做,最后无一善。”实际
的情形也是这样。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而应尽己所能、实实在在地替别人
承担责任和痛苦。此时就是要这样发誓;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以前在讲四无量心时,每一个无量心的修法都离不开这四个具备;现在修自他相换时,
这四个具备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是观想的方法。
(2)观想
观想的目的,是为了使思维的能力更强,也就是说,是为了更容易生起自他相换的心。
此时,先要观想自己的母亲,她正在经受着内心和肉体所有痛苦的煎熬,而且烦恼炽盛
,并正在造作恶业。简单地说,就是观想母亲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都变成一股黑色的
气体,并随着空气被排出体外;这时再观想,当自己吸气时,这股黑色的气体就随着吸
入的空气进入自己的体内;于是,母亲就因此而远离了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而她所有
的痛苦和痛苦的因,便都成熟于我的身心之上了。要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想。
如果在观想的过程中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并依照以前所讲的休息方法休息一下,然后
又从头开始:时而思维,时而观想。在一座当中这样反复锻炼,这就是第一个修法——
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在一座中即便只修这一个法,也是可以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对母亲观修好之后,还要对父亲等其他亲友进行同样的观修;这
样修好之后,还要将观想的范围逐渐地扩大——从素昧平生的路人到冤家仇敌,从一村
、一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后,在开始起座时要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
都变成黑色的气体融入自己的身体,从而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的痛苦及痛苦之因。
所谓观想黑色气体融入自身,是指观想黑色气体从自己的鼻孔进入身体,并完全融入住
在心脏里的我执。其实我执是不可能住在心脏里的,之所以这样观想,是为了故意破坏
我执的缘故。这就是观想的方法。
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
(1)思维
这时,要从内心深处一心一意地思维:祝愿在这一座当中,即就在此时此地,自己所有
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闻、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业,都能立即成熟于父母
众生的身心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了前面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便很难产生这些念
头。因为,只有在修好知母、念恩以后,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所有众生是我的母亲,而
且她们对我的恩情比大海还要深。
虽然作为一介凡夫,我自己都不得不流转于轮回之中,自然我也不会享有太多的幸福,
具备很深的善根,而且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能力也是很微弱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愿意
把所有的善业和幸福都送给母亲。
这样思维以后,还是要加上四个具备:
首先是具备想望:非常希望能够将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迁移到母亲的身心上;
其次是具备发愿:一心祝愿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能够成熟于母亲的身心上;
再其次是具备发誓:其方法与“以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中的发誓方法相似;
最后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誓言。
下面是观想的方法。
(2)观想
此时的观想方法与前面的恰好相反,即:把自己以前所造的善业,出离心、菩提心等善
的心念,还有所有的幸福,包括内心的快乐,都观想为白色的气体;再观想,当自己呼
气时,此白色气体就随着空气一起被排出体外;又观想,当母亲吸气时,此白色的气体
就跟着空气一起进入母亲体内;然后再观想,就像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别人穿上一样
地,将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送给母亲。
具体修行的时候,在一座当中要反反复复地思维、观想,观想、思维,除此之外,没有
别的修法。如果觉得累了,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从头修起。
还需要补充的是:观想时,在对母亲修好之后,也要将观想的对境慢慢地扩大:从父亲
等其他亲友→陌生人→仇人;再从一村→一县→全国→全球;最后,在开始起座时要观
想:自己所有的快乐和快乐的因都变成白色气体,并融入所有众生的身体,从而使一切
有情离苦得乐。这就是观想的方法。
3、两首偈颂
前面讲了自他相换的思维和观想方法,打坐时还要念诵相关的偈颂,即:
若幸以乐转诸众
祈愿利乐遍虚空
若苦领受他众苦
祈愿苦海尽干涸
另外还有一首偈颂是:
愿普天众离苦及苦因
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
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
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
这两首偈颂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哪怕是以造作的发心来念诵,其功德也远远超过了只
为自利而念诵成千上万遍本尊心咒的功德。
虽然所有的佛法都很殊胜,但其殊胜程度还是有所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修法者发心的
不同而造成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当了知哪一个法是最殊胜的。因为,在不那么
殊胜的法上,即使下再多功夫,其结果也不过如此;然而在非常殊胜的法上,哪怕只有
稍许的精进,其收获也是非同寻常的。
4、三个相换
下面要讲的,是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即:执着的相换;疼爱的相
换;苦乐的相换。无论是在打坐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要进行这三个相换的锻
炼。
(1)执着的相换
何为执着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着为我,而始终执着自己的
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
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
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着自己的身
体那样来执着所有众生。
由于有了这样的观想,我执的范围就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从前是自己一个人;现在是所
有众生。若能反复锻炼“执着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
可是,很多人在刚开始时,不要说对这个想法有什么体会,甚至连理解它也是相当困难
的。我们的心里难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天、非天和人怎么可能是我的上半身呢?旁生
、饿鬼和地狱有情又怎么可能是我的下半身呢?
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观想,并不意味着三善趣众生真的是
自己的上半身;三恶趣众生真的是自己的下半身。然而从究竟的意义上讲,自己的身体
其实也不是“我”。
虽然人们总认为身体是“我”,可是,对轮回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身体不
是从前世带来的,而是由另外的因缘所产生的,因此,我现在的精神,肯定也曾经(如
前世)是属于六道中另外一个“有情”的,而不是属于“我”的,(这里所说的“有情
”和“我”,都是指有情和我的身体。),由此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身体并不
是我。而且由中观的推理,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既然在这个身体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而我们却可以把它执着为我的话,那么为什么不
能把六道众生的身体执着为我呢?这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已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开始逐渐地去习惯这种“执着”,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再以一个事例来说明,“执着的相换”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譬如,当全村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视自家人为我方,视其他人为他方,而且
会对自己生起我执,并对自己的亲眷生起我所执。(我所执,是指对我所拥有的人或物
的执着。)这时,如果有人对我方不好,我就会生起瞋恨心;
接着,再将范围扩大。比如,当全县的人集中起来举行比赛的时候,则我所执的范围也
随之扩大到我们全村的人,如果我们村在比赛中输了,那我肯定会不高兴的;
同样的,当全省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则我所执的范围又扩大到我们全县的人;
而在奥运会等世界级的比赛中,自己所执着的,就会是自己国家的人。
其实,这些执着都是毫无根据的。因此,现在我们所要执着的,不是一个村、一个县或
者一个国家的人,而是执着所有众生是我的身体。若能这样精勤思维,最后就可以打破
国家、县、村和他家、我家的界限,而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所执。这就是执着的相换。
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众生头痛,故菩萨心痛。”意思是说,无论是哪一个众生感
受痛苦,菩萨都会心痛的。
有些人听到这话,就情不自禁地担心起来:“我现在连全家人的痛苦都承受不起,如果
要把所有众生的痛苦都加在我的身心上,我又怎么承受得了呢?”
当然,在证悟空性以后,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了;而在证悟空性之前,有一些压力和痛苦
,是在所难免的。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讲,目前的这些痛苦同样也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这样的痛苦,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和勇气,它可以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毫不退缩。
譬如,学生在校读书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比如说,他如果不好好学习
,就会考试不及格,将来也找不到工作,若是这样,他就没有了生活的保障等等。可是
,如果没有这些压力,他就不会用功读书。正因为有这些痛苦,他才有了学习的动力,
从而发愤图强,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又如,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人:平时,他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于是他就高枕无
忧地沉醉在这些“幸福”之中。但是,当不幸到来的时候,他往往会痛苦得难以自拔。
这时他才感觉到,原来生活也不是那么美好。如果以前能够居安思危的话,现在他至少
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痛苦和压力,否则就会懒散、放逸地混日子,最后只会
落得个一无所获、悔恨交加的下场。
不过当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这种动力了。因为在证悟空性以后,内心
就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自在的空间,那时即便没有这样的动力,也会精进地修行。但在
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痛苦就是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这是第一个相换——执着的相换。
(2)疼爱的相换
何为疼爱的相换?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
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这是第二个相换——疼爱的相换。
(3)苦乐的相换
何为苦乐的相换?
以前,即或是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
,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是所有凡夫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
—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
衰损都留给自己。
这是第三个相换——苦乐的相换。
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不但在打坐时需要这样思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
、睡觉的时候,还是走路、工作的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精神内含
,而且要根据我们的能力去做。即便我们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做得很好,但这也不成问题
,可以一步一步来。
因为这三个相换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人想修大乘佛法,并想成为一个标准的大乘修行
人的话,就必须做到这三个相换。如果不能实践这三个相换,仍旧像以前那样,一切都
是为自己打算,就永远都没有资格作大乘修行人。
5、三个发愿
下面再讲三个发愿,这三个发愿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一个菩萨,应该使所有与自己结缘的众生,都能因此而变得有意义,而所谓的“意
义”,主要是指在解脱上的意义。虽然菩萨也希望有缘众生都能够健康、长寿等等,但
此处所说的“意义”内涵,却远远不止于此。简单地说,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
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利乐。
虽然现在我们不是菩萨,但将来我们也要像菩萨那样,使所有与自己有过接触的众生,
都能够获得解脱的利益。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愿:第一个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个愿是有关
受用(财产)的;第三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
第一个是有关身体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无论我是作帝释、梵
天等众生当中伟大的人物也好,还是作蚂蚁、蚯蚓等微贱的生命也罢,凡是听到我声音
,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等与我结
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甚至于
总有一天,当我的身体被扔到尸陀林中,并且因腐烂而散发出臭气的时候,哪怕是那些
闻到我尸臭之气的众生,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
这是第一个发愿;
第二个是有关财产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
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我财物的声音,看
见、接触或者思维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
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二个发愿;
第三个是有关三世善根的发愿。虽然凡夫是不会拥有无漏善根的,但作为一个修行人,
我们还是会拥有一些有漏的善根,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等大善根,以及缺少出离心和菩
提心的世间小善根,所以我们就要祝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一切众生
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三个发愿。
这三个发愿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每次我们都要这样发愿,
特别是在放生的时候。佛经里多次讲到:当救了一个众生的性命之后,无论发什么样的
愿,都是能够实现的。佛无虚言,我们对此也应该深信不疑,故而,在我们救了成千上
万的生命之后,若能这样发愿,则此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实现。
当修完以上这些修法之后,出座时,还要像以前在出座入座的方法里所讲的那样回向。
这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
6、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在《修心七要》和《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面对生
活或修行的各种顺缘或违缘时,大乘修行人与凡夫的反应都是截然不同的。
(1)如何面对顺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幸福。当享有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圆满(如在闻
、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
首先无休止地拼命追求幸福、快乐,当事业、家庭等各方面都非常圆满时,却不去修自
他相换等修法,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因为没有什么压力,即没有为救渡一切众生而
发誓成佛的决心,这时就会得意扬扬,无所顾忌,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
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
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所谓的浪费,是指
像凡夫那样让幸福白白地过去。),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它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
的办法是什么呢?
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有漏且微
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诚心实意地把它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就像毫
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并让别人穿上一样。实际上,这种发心比回向还要深一些。
(2)如何面对各种违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完全是幸福,多数都是不同层次的痛苦经历。当我们遇到各种
违缘,尤其是在造作犯戒等罪业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此时,如果是用世俗的方法去面对,就不是修行人的作法,而只是一般人面对违缘的方
式而已。这样做只会让这些痛苦白白地过去,最终它除了会伤害我们的身心之外,不会
起到任何作用。
那么,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应对这些痛苦呢?是不是以空性的见解来应对呢?虽然这是
很好的办法,但是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种办法就很难见效。
那么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请僧众念经来解决问题,行不行呢?虽然它可以起到作用
,但其效果却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而且也不一定十分理想。就算它能很快奏效,其作
用也只限于帮助我们忏悔了这个罪过而已。
实际上,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在遇到各种难忍的痛苦时,特别是在违犯了密乘戒或别
解脱戒之后,他一定不会悲伤沮丧,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忏悔之意。
因为,当凡夫遇到相同的痛苦时,就会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而大乘修行人却会
勇敢地面对并承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应该把它们转变过来——
不但不能让这些痛苦或破戒等罪业成为我修行的障碍,更要把它们变成我修行的顺缘。
对于这种作法,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犯密乘戒”怎么可能成为修行的顺缘呢?
因为菩萨有善巧的方法,所以就能做到世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个善巧的方法又是什么
呢?就是以上所讲的自他相换的修法。
比如,当我们破戒之后,就要这样思维:我不应该太难过,而要把它变成修慈悲心的顺
缘。虽然现在我事事不顺,而且罪业缠身,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如牛毛的人,造
了更为严重的罪业。既然是这样,我就应该就此而发愿:但愿以我现今所造的犯戒等罪
业,能代受所有众生所造的犯密乘戒以及出家、在家别解脱戒等数之不尽的罪业;但愿
在我接受这些罪苦之后,他们就能摆脱痛苦的折磨;祝愿我的违缘能够真实地代替他们
的违缘。若能诚心实意地这样发愿,则这些违缘一定不会成为修行的障难,反而会变成
前进的顺缘。同样的,这时也可以修三个相换或三个发愿。
如果能以这种方法将痛苦转为道用,那么对于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痛苦和快乐也就没
有什么差别了。因为对他而言,哪怕再大的违缘,都不再是违缘,反而变成了在修行道
路上前进的因缘。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就只会进步而不会退步,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将痛苦、罪业转为道用之时,特别要留意自己的发心是否真诚。比如在生病时
,我们若是因为修法里讲过:“观想代受众生的痛苦,会有很大的功德”,便为了自己
早日恢复健康而去修所谓的“自他相换”。假如真的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修自他相
换,那么很显然,这种发心与自他相换之心就是完全相违的。因此,以这样的发心而修
自他相换,不但是毫无功德,而且会增长自私心。佛经里讲过,这样修是不管用的。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即在健康顺意时,就提前锻炼自他相换。但是,
不管何时修自他相换,我们都必须诚心实意,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是自欺欺人,这
就是修行最重要的诀窍。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在静坐时这样思维、观想、发愿,而且还需要把这些修法落实到
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之中。若能这样去做,则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人际
关系就会因此而完全改观。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变得没有任何原则呢?答案
是:不会,改变之后我们不仅没有丧失原则,而且还有了更好的原则。
因为,凡夫的原则就是——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得非常快乐,为了达到这个
目的,无论给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我都愿意去做,也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择
手段;
而大乘菩萨的原则却与此完全相反——只要能为众生带来任何利益,无论让我奉献什么
,我都心甘情愿、乐此不倦。修好自他相换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请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全部变成这样的人,这个企业会是什么样
子?如果一个国家的上上下下,包括普通的老百姓在内,全部变成这样的人,这个国家
会是什么样子?姑且不说那么广,只假设我们自己变成了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人生价
值会有怎样的改变?最后我们又会获得何等的收获?!
从这些角度来看,就可以明白这些思想、修法的价值和功德。它们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所以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应当了知:谁能够做到自他相换,谁就是大乘修行人;谁做不到,谁就不是。这是
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修行人的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
虽然自他相换的修法要求很高,不过在上述的所有修法中,都没有强求我们必须立即达
到修法的标准。但是,如果想作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话,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所以,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脚踏实地地为实现这一志向而精进,这才
是最重要的。
x******i
发帖数: 14369
2
智慧(空性)和悲心就是菩提心,对凡夫人而言真实地生起菩提心是很不容易的。可是
若修法不以菩提心作为生起次第的基础,只对禅修打坐以及各种当下的觉受感兴趣的话
,其得到的解脱只是暂时的,而整个修法也是不圆满的。
菩提心非常地难修,修不好就只能成一句空话,一个泡影。但是如果有方法且如实修的
话其实也很简单。先贴一个慈诚罗珠堪布教导弟子如何修自他交换的视频,教法深入浅
出,每个人都可以练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uiB4lsKiKU&list=FLwWXxT7Xo4lIoL
j*******1
发帖数: 182
3
智慧(空性)和悲心就是菩提心,对凡夫人而言真实地生起菩提心是很不容易的。可是
若修法不以菩提心作为生起次第的基础,只对禅修打坐以及各种当下的觉受感兴趣的话
,其得到的解脱只是暂时的,而整个修法也是不圆满的。
菩提心非常地难修,修不好就只能成一句空话,一个泡影。但是如果有方法且如实修的
话其实也很简单。
学习中~~~~
l****u
发帖数: 2166
4
同意
智慧是被赐予的, 不是‘我’ 或者念头去抓取的到的。
打坐, 静思, 观察, 就是要让自己available to accept/notice insight.
所以说你心静的机会多, 你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真相。

【在 j*******1 的大作中提到】
: 智慧(空性)和悲心就是菩提心,对凡夫人而言真实地生起菩提心是很不容易的。可是
: 若修法不以菩提心作为生起次第的基础,只对禅修打坐以及各种当下的觉受感兴趣的话
: ,其得到的解脱只是暂时的,而整个修法也是不圆满的。
: 菩提心非常地难修,修不好就只能成一句空话,一个泡影。但是如果有方法且如实修的
: 话其实也很简单。
: 学习中~~~~

r****n
发帖数: 8253
5

完全不同意。
智慧不是被赐予的,而是意识在平静,敏锐,不被干扰的条件下,主动的洞察而获得的
,所谓的被赐予只是表面。
如果你不去主动的看它,你永远看不到它。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同意
: 智慧是被赐予的, 不是‘我’ 或者念头去抓取的到的。
: 打坐, 静思, 观察, 就是要让自己available to accept/notice insight.
: 所以说你心静的机会多, 你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真相。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阿弥陀佛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 著2015朗措玛寺极乐法会(五)《极乐愿文》的传承及开示
关于往生菩提心的修法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堪布慈诚罗珠 开示菩提心略修法 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 开示
只忏悔以前的罪业,能清净业障吗?自他相换修法 - 济 群法师
慈诚罗珠堪布:自他平等的修法[转]做善事的功德,不在钱的多少,而是看发心!!!
怎么对待跳蚤、蟑螂、蚂蚁、蚊子等弱小众生每日教言
你可以更慈悲: 行菩提心,自他交换修法(顶果钦哲仁波切)35天行般舟汇报 (18) [原创 by 明良] (ZZ from 慈播)
《入菩萨行论》 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法讯:佛陀成道及涅槃日修法安排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相换话题: 痛苦话题: 自他话题: 众生话题: 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