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菩提心的修法
相关主题
吃肉之过患《修心利刃轮》16课内容与大家共享--索达吉堪布课程
是否有必要给亲人单独做功德回向?吸烟之过患
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华智仁波切 著有通灵的人说因果报应不是总能成功的
慈诚罗珠堪布:自他相换的修法再谈放生
三殊胜《佛子行講記》安忍度 ─ 無著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三殊胜早就想和lixy谈谈这个了...可惜现在才看到 :(
自我教言略解(1)拜佛要诀
自我教言略解 (2)如何“以幻修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菩提话题: 众生话题: 无量话题: 佛法话题: 一切众生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1
发帖数: 177
1
菩提心的修法
——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讲广一点,内容就比较多,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给大家略说。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观菩提心,时间最少是半个小时,可是我当时
比较忙,没有详细讲怎么样观修,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来之后
,想一想“我今天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观到胜义菩提心的空性方
面去了,这种现象最近比较多,所以我今天简单介绍一下观修方法。
一、观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学过《入行论》等大乘论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当中,菩提心的地位举足轻重。
如果没有修成菩提心,一切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先
一定要了解菩提心。
但光是了解还不够,现在很多人对佛法只了解就满足了,其实学佛法、信佛法、修佛法
是不相同的。我们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点理论,这叫学佛法;不但是相
信、知道,而且实际行动中真的去做,这叫修佛法。这几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说
,我们首先不知道某个企业,后来通过各种方法,相信有这个企业的存在,这叫信;然
后了解它的建筑、规模、设施,这叫做学;最后掌握企业从开业到发展的整个状况,自
己在行动中去运作,就叫修。
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点;有些信一点,也学一点,但从来没有修过,实
际上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修佛法,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再三串习,再三修持。很
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刚才有些居士也背了《入行论》第一品,功德真是非常大,但
你们修了没有呢?没有修的话,佛法的力量体现不出来。所以,信佛法不行,学佛法也
不行,一定要修佛法,否则自己临死时可能一点也用不上。有些人理论上讲得天花乱坠
,自相续却与佛法背道而驰,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修持。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
定要修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修的法是大乘还是小乘,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菩提心。我以前也提过多次,比
如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词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离心来摄持,就成了
小乘的念佛法门;以菩提心来摄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门。在佛面前磕头、供灯,也不
分大乘和小乘,此善根成为什么样的善根,根本决定于自己的心态。譬如三个人今天在
佛像前供灯、烧香、磕头,一个人是为了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兴隆;
一个人想自己获得解脱;一个人是为了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而发愿。表面上看来,三个
都是供三盏灯、点三支香、磕三个头,功德似乎一模一样,可是由于不同的三种发心,
相应就有了世间、小乘和大乘三种功德。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每个人需要发菩提心。
藏传佛教的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说过:“密宗的即生成就,是以菩提心为因,密宗的方
便方法为缘。”可见,藏传佛教的即生成就,离不开菩提心。同样,汉传佛教的净土宗
和禅宗,也离不开菩提心。释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经典中,离开菩提心的大乘法门,绝
对是找不到的。不能说“正因为我是禅宗的,正因为我是净土宗的,这个法肯定是大乘
”,要知道,之所以说是大乘,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故大家先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
,知道了以后,自己才会愿意去修。
二、观修菩提心的方法:
具体怎么样修呢?这个窍诀非常多,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华智仁波切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堪布阿琼[1]的《大圆满前行笔记》、乔美仁波切的《山法》
及阿底峡尊者的教言中,都讲到了修菩提心的窍诀。我今天将这几个结合起来,大致给
大家介绍一下。
菩提心,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无上佛果的一种发心。有人认为菩提心非常简单
,行住坐卧、吃饭走路,以利他心来摄持就成了菩提心;有人认为菩提心非常困难,只
有等明心见性或证悟空性以后才可以生起。实际上,这两个都是堕入一种极端。我们不
能认为菩提心太简单,随便哪个凡夫人都能修得起来;也不能认为太难了,因为很多高
僧大德都明确说过,即使没有得到一地菩萨的境界,也可以产生菩提心,故大家应该对
自己有信心。
1、菩提心的前行:四无量心[2]
你们早上起来之后,先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为
什么称之为“无量”呢?因为修这四种心,功德无量,福报也无量,没有大的心量,没
办法修持,所以叫无量心。
本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最初应该从慈心开始修,但是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窍决
,如果首先没有修成舍心,那么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达不到完全清净,所以最先
要从舍心开始修。
所谓的舍无量心,是指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的平等
心。许多人对亲人很关心,亲人遇到一点麻烦,就全力以赴地去帮助,而怨敌如果遇到
困难,不但不帮助,反而心里乐滋滋的,大叫“活该”。有了这种心态,相续中有没有
真正的菩提心呢?没有!
尽管凡夫人无法根除这种习气,但起码也要尽量去做,看到任何一个众生遇到困难时,
应当有帮助之心。对亲友不要特别贪执,对怨敌也不要特别憎恨,这两个若能完全平等
,就叫做舍无量心。
正式观修的时候,应该将亲人观在左侧,怨敌观在右侧[3]。以普通人的习惯,如果敌
人坐在这一边,母亲坐在那一边,他会面朝母亲而背向敌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敌人
有意见,对母亲有贪执。但在修菩提心时,一定要将这二者同等对待。因为众生无始以
来都当过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有丰富的教证和理证,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在讲七种教
言的前三种——知母、念恩、报恩时,对此分析得相当透彻。
任何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刚开始很多人有点想不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在这
个世间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只要你通过再三辩论、再三思维,逐渐逐渐会接受的
。若能明白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那为何对怨敌有憎恨心呢?这都是未经观察所造成
的。事实上,众生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定,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
世中,有许多都是曾加害过自己的仇人。
从前,国王赤松德赞(文殊菩萨的化身)的女儿莲明公主,17岁就突然离开了人世。国
王见到莲花生大师时,问道:“我这个公主也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因为她转生为我
的女儿,并有幸遇见了您等犹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可是为什么她的寿命如此之短呢?”
莲花生大师回答说:“其实,你这位公主并不是因为福报而投生为你的女儿,而是她前
世跟你有仇怨。往昔我们修建夏绒卡绣大塔时,莲明公主在那时为一只毒蜂,它叮在你
的肩上,你无意之中把它打死了,正是由于当时的命债,它才转生为你的女儿。”
同理,我们现在恨之入骨的怨敌,甚至随意杀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中讲过一个事实:南京有个养驴的人家,主妇
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即去世,死后堕入畜道为驴,且转生于原来家中。多年后的一日,
其子令驴背粮食回家,由于驴已衰老,行走极为缓慢,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
血。这天晚上,驴托梦给儿子说:“你不要这样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亲,因过
去偷你父亲四两银子,今生变驴来还债。现在债已还清,我也已经脱苦,所以才能托梦
于你。”儿子从梦中惊醒,非常后悔,从此善待此驴,不再使用。
还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个屠夫,买了一头大肥猪,想把这头猪牵去宰杀。说来也奇怪
,不但自己牵它不动,就是请很多人去牵,它也纹丝不动。大家正在无计可施时,文殊
菩萨示现一个普通人对屠夫说:“你如此劳心费力也无济于事,不如让我来试试。”屠
夫听了很欢喜,以为这个人力大无比。岂料此人并不去牵它,只是轻轻呼唤它的名字,
猪就欣然移动身躯,随之而去。这时,那个屠夫却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听到的名
字不是别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亲。
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都承认一切众生当过父母,包括自己的怨敌和所杀害的
众生。我们没有宿命通,并不能现见这一点,但是通过学习,应该对亲人不生贪心,对
怨敌不生嗔心,这两个基本上平起平坐时,舍无量心就修出来了。
其实,我们执著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打个比方说,两队进行比赛时,如果是家庭与家
庭之间,我会希望我这一家要赢;如果是村子与村子之间,我就想我们村要赢;如果是
杭州与北京比赛,那么我所执就在杭州上了;如果中国与美国比赛,执著的范围会进一
步扩大……因此,执著是虚幻无实的,如果真正去观察,敌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
,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到了这样的境界时,看见敌人不会有害心,看见亲人不会有贪
著,贪嗔的对境都是平等的。
当然,开始修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若修了一两个月,明显的效果就可以出来了。
然后修悲无量心。悲无量心是愿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全部都离开痛苦。我刚才也讲了
,一切众生都当过父母,知道这一点叫“知母”;其次要忆念恩德,他们当父母时,赐
予我身体和生命,给予我财产及学习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机会,所以父母的恩德非常大
,我一定要“念恩”;了知上述道理后,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要“报恩”。
报答恩德,对我们佛教徒来讲非常重要。有些人认为出家就是不孝,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从佛传中也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对父母非常感恩,与世人不同的是,佛的报恩方式
更胜一筹。佛陀当年证道之后,曾回迦毗逻卫国为父亲宣说佛法,并上三十三天为母说
法。净饭王圆寂时,阿难以佛的堂弟身份,请求为伯父扶棺;罗侯罗以净饭王的长孙身
份,要求为祖父扶棺。佛陀对两人的请求予以婉拒,说:“你们的孝行非常可嘉,然而
为给末法时代的众生示范,今日必须由我亲为父王扶棺,以免一般人以为出家不问父母
之事。”结果佛陀亲扶灵柩,步行直到火葬之处。
在汉传佛教中,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国师,就曾接母亲到寺中侍养。他将别人供养自己
的钱分作五份:一份供佛,一份印法本,一份奉养母亲,一份自己受用,一份与众结缘
。黄檗禅师说过:“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这样的行孝,一般
人以为不孝,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修悲无量心时,不用观旁边的怨敌和父母,只需以母亲为所缘境,唯一对她观修,然后
慢慢推至没有关系的众生、自己的怨敌,范围扩大到一个国家、两个国家……最后对一
切众生普遍观修。这样,悲心自然可以生得起来。
悲心和慈心的修法,也可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即观想众生的痛苦、恶业、不愉快,
以气体的形状吸入自己身体,自己代受三界众生的一切痛苦,这是悲无量心;观想自己
的快乐、善业、福报等,以气体的形状呼出,融入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快乐,这是慈
无量心。
其实这个很简单,如果短暂的时间中一直这样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外
道也不能摧毁,堪为世间的应供处;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你们
修菩提心实在困难的话,可通过这种方式来先修慈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
四无量心若修得好,修菩提心就不会太难。前面的修法若没有成功,即使你遇到一个众
生或者缘所有众生的总相,暂时生起一点菩提心,但遇到关系不好的人或其它旁生时,
以菩提心来对待是很困难的。
有些人虽然发了菩提心,可是实际行动中,自己的母亲生病了,马上把她送到医院,钱
全部拿出来付医药费;而素不相识的人生病了,一分钱都舍不得花;怨恨的敌人生病了
,那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因为舍无量心没有修好,如果修好了,纵然你没有得到一地
菩萨的果位,彻头彻尾是个凡夫人,但在你的修行境界中,父母跟其他众生也不会有任
何差别。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自己境界很高。有些人稍微学一点佛,就整天讲神通、开天眼,“
我看到这个,我看到那个”,经常都是说这些,没有必要!我们的境界真的很低,看见
一个可怜的众生时,只是会想“他多可怜啊”,根本不会像对待母亲那样去帮助,因此
我们离大乘还差得非常远。当然,也不要把佛教看成是神话,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永远
也修不成,永远也没有机会”,不要这样歧视自己,只要肯下工夫,每个人都有殊胜的
因缘。
修菩提心之前,打好四无量心的基础很重要,修的时候还要具备两个条件:愿众生离开
痛苦、愿众生获得佛果。光是看众生很可怜,想要帮助他,是不是菩提心也不好说,因
为菩提心必须要“缘佛果”。什么叫缘佛果呢?就是愿众生获得佛的果位,远离三界的
所有痛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愿做任何事情。
佛陀在《教王经》中,将菩提心的学处讲得非常清楚,经云:“对自他一切善根进行随
喜,之后回向发愿,是愿菩提心的学处;尽心尽力地行持六度万行,是行菩提心的学处
。”因此,大家不要认为自己境界很高,我们不要说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修得不
好。但即便如此,还是要修,哪怕修十分钟,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有些人每天早上起来
时,什么都不观想,光闭着眼是没有用的。现在初学者最需要的是修自他交换和知母念
恩等教言,若能反反复复修持,菩提心肯定会生起来的!
希望你们以后每天至少要修一修菩提心。其实这没什么不会修的,通过呼吸来修慈无量
心和悲无量心,七八十岁的老菩萨都能做到,而这种功德,是任何一种功德都比不上的
。现在的佛教界中,有些人对神通很感兴趣,一提到菩提心就不太重视。这种做法不太
好。以前的大天比丘有八大共同成就,天眼等统统具足,正因为具足这些,最后他造的
业也非常可怕。所以,大家不要希求外相上的东西,应该在心地上下一番工夫。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乔
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
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
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这
是非常好的一个比喻。
你们大城市里的人,不管是吃肉也好、杀生也好,从小到现在可能造了很多恶业,现在
没有忏悔的话,未来的命运如何非常难说。因果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无论你信
不信,只要播下了种子,果肯定会出现的,只不过自己不发现而已。如果你因不发现就
随便造业,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大家得到了这么好的人身,遇到了这么殊胜的佛法,
应以菩提心来摄持修行,倘若错失良机,的的确确非常可惜!
我经常发自内心地想:“今生幸好遇到了法王如意宝这样真正指示解脱道路的上师,同
时又遇到了这么好的正法,否则在茫茫人海中,假如遇到一些邪知识和邪法,自心很可
能随外境而转,结果陷得越来越深,最后不可救药。”
你们遇到佛法也很不容易,千万不要浪费人身,一定要学习佛法、行持善法。尤其在行
持善法时,切忌追求表面形象,理应切实地观想佛陀、修菩提心。哪怕只修五分钟的菩
提心,形象上的功德也不及其万分之一。菩提心的功德谁都了知,但如果没有观想、没
有行持,对自己也不会有丝毫利益。
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也有。没有什
么不会的,一定能修得起来。做任何事情刚开始都会有困难,比如修一间房子,挖地基
、搞设计,很多方面非常麻烦,但是打好基础之后,进展就会比较顺利。同样,任何修
行在起步时,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很多人觉得困难重重,但只要
真正去修,就不会有那么大困难。
我们学哪个教派都一样,凡是释迦牟尼佛的法教,都要先发菩提心,中间积累资粮,最
后成就佛果。宗派方面是不分的,不要认为“我是这个上师的弟子,我是学那个教派的
,可能不需要修菩提心”。自己欺骗自己是没有用的,别人欺骗你也没办法,但若自己
欺骗自己,这个世界上谁会救你呢?
你们现在有殊胜的缘分,还是要多学一点,认认真真去修菩提心,不然会像遇到如意宝
却没有使用一样,非常遗憾。但愿大家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继续努力之后,
一旦生起了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菩提心,那个时候,度化众生的事业自然而然会兴盛的。
附:
问:通过呼吸修自他交换,我有一个顾虑:很多大德因发菩提心代众生受苦,身体变得
比较差,我们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师言:肯定不会的。很多大德身体不好,也不一定是菩提心观得太多了。菩提心的力量
和功德非常大,而且这种呼吸法,是一种窍诀性的修法。
退一步说,即使你身体不好,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只要能减轻众生的痛苦和恶业,我
们应该心甘情愿代受,身体不好也可以。
但实际上,因为你观得太多,以致身体爬不起来了,不会有这种状况!
问:如果身体不好,请上师加持,上师会不会痛呢?
师言:上师肯定不会痛的,因为上师没有造恶业。
每个人所得的病,一种是前世杀害众生的果报,还有一种是今生中偶尔四大不调。上师
一加持,病就跑到上师身上,这种现象应该没有。不然的话,我们去医院让医生治疗,
病全部跑到医生身上,那所有的医生都不敢看病了。
作为上师,他是祈求三宝的加持,让你远离相续中的邪魔干扰或四大不调。有些通过加
持可以去掉,而有些因前世杀害众生,今生必须通过身体的痛苦来偿还,上师作了加持
也不一定马上见效。但不管怎么样,给上师不会添麻烦的,尽量让他加持吧!
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圆满前行》中说,有位上师能代狗受挨打之苦?
师言:是啊,这个有点严重啊!(众笑)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修菩提心的时候,确实有将众生痛苦自己代受的窍诀。《前行》中
也讲过,阿底峡尊者的上师仁慈瑜伽,可以把狗的痛苦自己代受。有这方面能力的话,
他自己会不会特别痛呢?在显现上,他可能会说“啊哟哟,很痛啊”,实际上有了这样
的能力,就不会痛。这一点,看过《释迦牟尼佛广传》便会清楚。
接受别人的痛苦,对有能力的上师而言,是非常轻易的事情,只不过是将众生的痛苦归
为己有,这也是诸佛菩萨在修道中的一种现象。因此,上师显现上可能会痛,但不会有
麻烦的。
问:四无量心本是获得梵天果位的因,但现在看来,它是菩提心的前行,是成佛的因。
这个界限是怎么分的?
师言:四无量心也叫“四梵住”,这在《俱舍论》中讲得比较广。梵天认为三界轮回的
众生都是他的子女,而我们发大乘菩提心时,也是观所有众生为自己的父母,这个地方
有相似之处。但是按照小乘的观点,梵天并没有让众生获得佛果的心态。因此,二者有
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梵天所缘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他当时认为三界众生是自己的子女,故希望他们都
获得快乐,这样的发心还是有一定功德。但真正的菩提心已经超出了四梵住,尽管她也
有四无量心,但与四梵住不同的就是——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ks/kq_qa.php?page=2
----------------------------------------------------------------------------
----
[1] 堪布阿琼:华智仁波切的传承弟子,大圆满虹身成就者。
[2] 四无量心若想广修,则慈、悲、喜、舍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可只修慈心和悲心;
若想最略,只修悲心即可,其他的已包含其中。此处只讲了舍心和悲心的修法,修慈心
、喜心的窍诀,可参阅《大圆满前行》或《大圆满心性休息》。
[3] 这是堪布阿琼的窍诀,与《前行》的观想方法不同。
B***o
发帖数: 133
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居士)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
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
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安乐集》曰:「依天亲《
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
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
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
,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
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
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
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
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
。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菩提心有二:(1)
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
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
,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2)顺
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
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
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
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
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
德,犹不能尽。」
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
乘,劝进行者。」又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
诚心。二者深心。三者迥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
也。又密宗最重发大菩提心,其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
缘,莫过于此。」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
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赞菩提心曰:
「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心之要,不言可喻。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因。我国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
为正行,发心为助行。两者相左。莲池大师《疏钞》中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
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今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
经之宗。正是双取两家,复又摄归名号,正与莲池大师之意相契。且此八字,展之则为
彻悟禅师之教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约之则为蕅益大师
所倡之「信愿持名」。《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宗。并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又「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
,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
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发菩提心」已详述于明宗章中,兹不多赘。谨再从《安乐集》中论菩提心部份录取
数则,以便参会。《安乐集》一度佚失,乃道绰大师所撰。所论甚为精要。下节录原文
,并稍注释,浅申其意。
道绰大师于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第一,显菩提心之功用。《安乐集》云:「第一
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
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
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
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兹粗释云:首引《大经》,以明功用。《大经》者,《无量寿经》,净影、道绰、
善导诸家称之为大经,天台称之为大本。此菩提心实为往生净土之源。「源」者,本也
。故知,若不发此心,纵然勤修,亦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不能往生也。「云何」
以下,申明其义。盖菩提者,觉也。无上觉即佛也。是故菩提即无上佛道之名。「发心
作佛」即发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盖能发如是心者,本来是佛。此「作佛」
之「心」,即本来是佛之心。故下复云。此心「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虚也。「究
竟」。究极真际,穷尽法源也。「长远」。明寂真常,永离生灭也。「普备」,具足一
切,无欠无余也。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议。若能一发此心,便能倾尽无始以来生死与
诸有沉沦。更以功德回向菩提,定能上证佛果。所有功德,决不唐捐,无有损失与消灭
。道绰大师此语,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超出情见,微妙难思。兹引密宗《菩提心论
》以为佐证。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
。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
,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
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体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
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
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释曰:第二明菩提之名与体,分就法报化三身而论。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实相与
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此即禅宗六祖于闻「无住生心」,豁然大悟时,
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也。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
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也。五祖闻之,便授衣钵,立为第六代祖。并云:「不
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惠能大师当时
尚未剃度,只是庙中一苦工。一发此心,顿登祖位。正可为《菩提心论》中「若修证出
现,则为一切导师。。。。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证。菩提心,迥出凡情,
功用难思。如是心性,名为法身。是佛道之本体,名为菩提。下明报身。法身本具,乃
性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备修万行,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报身圆明具德,
通达无碍。故曰「圆通无碍」,名为报身菩提。从报身流现化身。随机化现,妙用无穷
。故曰「益物圆通」,名为化身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
本以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
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即《往生论
》)云:今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
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即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释曰:发心有异者,谓有两类。初者,行者于因地中,具发以下之三种心。一者,
须识有无,与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自性本净,已见前注,兹不赘。至于「识达有
无」,实为悟心之玄关。「无」者,即《心经》中,从无眼耳,乃至无智亦无得,一连
串之无字也。又即《大涅槃经》云:「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
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推本无故,所因枝叶,皆
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此乃世尊最后慈悲微切之垂示,亦即永明大师愿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折骨为笔,
用血为墨以书此文,用报慈恩者也。无明本无,枝叶何有,达妄本空,真性自显。此即
知无之要义也。至于「知有」者,宗门常曰:「必须知有始得。」又傅大士《心王铭》
曰:「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
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铭中以譬喻,明当人各各自有心王。决定是有,应
物随情,发挥妙用,但不见其形。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知有者
,即是知有此佛性。《心灯录》云:「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若不知有,总是虚妄。」
上释知无与知有,以明「识达有无」。又「识达」,谓识心达本。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
净,此正相当于《大乘起信论》中之直心。直心者,正念真如法也。二者,「缘修万行
」相当于该论之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慈悲为本」,相当于彼之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是以此之三种发心,正《起信论》之三心。「此之三因能与大菩
提相应」。故知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
次者引《净土论》,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
似较前心易于发起。实亦不然。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
心。如《阿弥陀经》云:十方诸佛,称赞本师,于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
难信之法」。又本经《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是明能信净土,实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于此难信能信,斯即大智。顺此信心,发
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但能真实信受,自然能发如上之心。是又为
净宗之殊胜方便。如《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是以念佛之人,必
宜早生信愿,是即发菩提心也。
「第四,问答解释者。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
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释曰:有人根据
《诸法无行经》中所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可得。此求者乃远离于菩提,如天与
地之相隔远。既然如此,今何云,修万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耶?以下作答。
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
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释曰:菩提真正之本体,契理,则无一切相。理者,实际理
体,亦即真如实相。行人若作相以求,意存菩提之果,与求菩提之法,此均是法执,即
是作相。自离于理体之实际,故云「不当理实」。此人则远离于菩提也。
「今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
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
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求也)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
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释曰: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
仍备修万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
次者,《安乐集》依《净土论》指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先须远离三种与菩
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
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
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释曰:三种相违之法,即文中:一,「我心
贪着自身」。二,「无安众生心」。三,「恭敬供养自身心」。此三者必须远离也。
《安乐集》续云:「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
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
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
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
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
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
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
,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以上所论违菩提门与随顺菩提门,正显发心违顺之异。凡已
发菩提心修习净业者,应常体究,切莫自违菩提门,违失本愿,自障往生也。”

【在 p******1 的大作中提到】
: 菩提心的修法
: ——索达吉堪布
: 顶礼释迦牟尼佛:
: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如何“以幻修幻”三殊胜
知恩与报恩----当教一切众生,令发菩提心三殊胜
什么是菩萨的欢喜行自我教言略解(1)
zz怎样去布施才能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自我教言略解 (2)
吃肉之过患《修心利刃轮》16课内容与大家共享--索达吉堪布课程
是否有必要给亲人单独做功德回向?吸烟之过患
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华智仁波切 著有通灵的人说因果报应不是总能成功的
慈诚罗珠堪布:自他相换的修法再谈放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菩提话题: 众生话题: 无量话题: 佛法话题: 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