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小盆友们都惊呆了 读 《物不迁论》想到
相关主题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转:世俗君王的命令始终无法改变正知佛弟子的良知及智慧
原始佛法所说无相心解脱楞严大义今释(044)
問︰貪欲和瞋恚等煩惱純是虛幻的,或是實在的?有一算命的让我妈两年内读完5000遍地藏经!
内篇.微旨如来藏--百度百科
渥德尔的印度佛教史(一)rainbowcc的2011小结及2012展望
玄奘“真唯识量”简论zt为何说人身难得?ZZ
华译圣典对研究原始佛教的价值十二病与十二药
[合集] 华译圣典对研究原始佛教的价值一佛出世, 千佛拥护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事物话题: 过去话题: 不迁话题: 然则话题: 原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g
发帖数: 17520
1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
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
今物何所往?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
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
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联,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
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复寻圣言,微隐难测。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
神会,难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岂曰
去而可遣,住而不可留邪?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
无去来处。”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
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
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
岂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
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
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辨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
,其唯圣言乎!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闻不迁
,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是以
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
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
之能惑哉?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
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
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虽速
而不转。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
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
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
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
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
译《物不迁论》
编辑:本 相 来源:闽南佛学 时间:2007-3-26 15:44:19 浏览次数:2177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在生死交谢、寒暑更替之中,只有事物有实在的流转变动,这是一般人的常识。
我就认为不是这样。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为什么呢?《放光般若经》说:诸法没有实在的去来。
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寻究不迁的宗旨,哪里是离开动而求静呢?必须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求事物的静止。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必须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求事物的静止。所以。事物虽然是运动而常静止,不离事
物的运动而求静。虽然事物是静止而是常运动的。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
极。未易言也。
*然则,动和静不曾有差别,而迷惑的人却认为动和静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使真理
陷于互相辩论之中,大道被好异的学说所歪曲。所以动与静的彻底道理在语言上不易说
明白。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谈而无味。
*为什么呢?因为谈说真理就违背世俗的观念,随顺世俗的观念就违背真理。违背
真理就会迷失事物的本性而不能自拨,违背世俗常识就会感觉语言枯淡无味。
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
因此,中等程度的人对真理将信将疑,下等程度的人对真理拍掌大笑而不顾。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
看来最接近而不右知道的,只有事物的本性吧!
然不能自己。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试论之曰。
*虽然动静的道理在语言上讲不清楚,可是我忍不住要分析一下动静的关系问题。
不敢说一定正确,试作如下的论述。
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道行般若经》说:诸法的生成本无所宋,诸法的消失亦无所去。《中论》上说
,从方向上看,知它在去。可是那个去者竟没有可到的处所。
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都是不离动而求静。由此可知,事物的迁变无自性是最明
显不过的了。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
。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曾异。所见
未曾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一般人所说的动,根据的是什么呢?根据过去的事物不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到现在,
因此说事物是运动而非静止的。我所说的静止也是根据过去的事物不保持原来的面貌来
到现在,因此说事物是静止而非运动的。可见,所接触的问题不曾有差别,双方所理解
的却不曾相同。违背真理就是错误,符合真理就是正确。如果掌握了事物动静的真理,
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
*可怜啊!人们这种迷惑的思想由宋已久了,面对真理而不觉知,实在是可怜!
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
*既知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
既然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曾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曾有。于今未曾有。以明物
不来。于向未曾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
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在过去寻求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事物在过去未曾是无。在现在寻求过去的事物,
过去的事物在现在未曾是有。可见,事物没有保持原貌宋到现在,过去事于过去不曾是
无。故知事物的过去面貌只是在过去才有,谁也不能否认,反过来,寻求现在的事物,
现在的事物也不能恢复它过去的原貌。这就是说,过去事物的面貌本来就只能存在于过
去,并不是从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面貌。那现在的事物只保存于现在,也决非从过去来
到现在。
故仲尼日。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
*所以孔子对颜回说:我和你交臂之顷,所见已是新新非故了。这样看来,事物不
相互往来再明显不过了。
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
*既然过去、现在的事物没有丝毫往返的迹象,还有什么事物可说它有实在的变动
呢?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
怪哉。
*旋岚吹倒须弥山而常安静,江河滚滚而不奔流,雾气飘荡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
是实在的周转,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噫。圣人有官日。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
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覆寻圣宦。微隐难测。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
神会。难以事求。
*圣人说得好:人的生命消失得很快,比河流还快啊!因此声闻悟无常而成道,缘觉
之人悟透了十二因缘的还灭门而证果。如果万法不是无常的,那么二乘圣人岂能通过体
悟无常而得道呢?反复体会圣人的话,实在是高深奥妙,难以常情猜测。世界好象是运
动的,而实际上又是静止的。好象是在不断地消失,而实际上又是常住的。动就是静,
去就是留。这种动静去留的道理,只可从心地上去体会它,很难从事相上去寻求。
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岂曰去而可遣。住
而可留也。
*因此说,事物消失并不是绝对的消失,只是为了排遣一般人的常见。说事物是停
留的,并不是绝对的停留,只是为了断除凡夫的断见。怎么能一说到去就可认为是实在
的去,一说到住就可认为是实在的住呢?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
斯皆导达群方。两官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
*所以《成具光明定意经》说:菩萨处在计常的众生当中而演说无常的教法,断除
众生的常见。《大智度论》云:诸法不动,诸法没有实在的动性。上面二种说教都是随
类应机之谈。二种典籍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道理。怎能由于言辞不同而有分歧呢?
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
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
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因此,说常而不是绝对的停留,说去而不是实在的消失。由于事物不是绝对的消
;失,所以事物虽动而常静。由于事物不是绝对的停留,所以事物虽静而常动。正因如
此,庄子才说:把船藏在山谷里面,把山藏在深泽之中,可说很牢固了。但不知不觉中
,大力的造化已默默地迁移,而昏昧的人还丝毫不觉察。孔子在河边上叹道:消失的时
光,象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这都是深感事物的消失难以挽留。何尝认为现在的事
物可回到过去,过去的事物可来到现在呢?因此,能观察体会圣人精神实质的人和一般
人的所见所得是不同的。
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
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什么缘故呢?一般人认为,从少年到壮年是同一个躯体,活到一百岁还是这个躯体
。他们只知道年龄在消失,而不知道人的形体随着年龄一同迁变。因此梵志出家,白头
而归。邻居见他,说:从前的梵志还在吗?梵志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又不是当年
的梵志。邻居听后皆感惊讶,认为他胡说。庄子所说的有力者背着天地奔驰,昏昧的人
而不觉知。难道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
异者。其唯圣言乎。
*因此,如宋根据群情内心的迷执,以善巧灵活的言教解疑去惑,凭着动静不二的
真心说各种去留不一的法门。只有圣人的言教,才能使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唯一的
真理。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
*所以就真理而言,事物就有不迁的说法。为了使世俗的人便于理解,就有流动的
说法。尽管有千种不同的论调,最后还是恢复到一个原理(缘起性空)上。
而徵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昔。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
迁之者。何也。
*至于那些死嚼字眼的人,一听到不迁,就认为过去的事物不能延续到现在。一听
到流动,就认为现在的事物可以恢复到过去的原貌。既然有古今的差别,为什么硬要认
定事物有实在的变迁呢?
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
*因此说,过去不是绝对的过去,因为古今的差别是常存的。事物没有实在的变动
,所以古今常存。古今常存,所以事物的过去并不是绝对的过去,说消失也不是绝对的
消失,只是说事物不从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为什么呢?因为事物不从过去的原貌来到
现在。
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事物不从过去来到现在,所以事物不会往返于古今之间。事物没有实在的变动,
所以事物的体性分别停留在它所停留的某一个时间阶段。事物过去的体性还在过去,现
在事物的体性则停留在现在。过去事物的体性和现在事物的体性不是一。
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哉。
*尽管群籍的文句不同,百家学说各异,如掌握它的宗旨,文句的不同难道就能困
惑我们吗?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
也。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富有由矣。
*因此一般人所说的停留,我就说它消失。一般人所说的消失,我就说它停留。然
则消失与停留在说法上有差别,而原则上没有两样。所以《普要经》中说,正面的话象
是反面的话,有谁可以相信呢?这话是有根据的。
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
。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
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蜷。得意毫微。
虽速而不转。
*为什么呢?人们总是在现在当中寻求过去的事物。正因为现在当中没有过去的事物
,所以一般人认为事物有实在的、绝对的不住。我则在过去寻求现在的事物,因为过去
的事物不是实在的、绝对的消失。假使现在的事物能恢复它过去的原貌,那么过去当中
就应有现在的事物。假使过去的事物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当中就应有过去的
事物。恰恰相反,现在的事物不能恢复到它过去的原貌。所以,过去没有现在的事物。
也因为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也没有过去的事物。这样就有了古
今的差别,也就说明事物迁变无自性。正因为过去当中没有现在的事·物,因此,过去
的事物没有保持原貌来到现在。正因为过去当中没有现在的事物,因此现在事物也不能
恢复到它过去面貌。故此,今无古,古无今。既然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宋到现在,
现在的事物不能恢复到它过去的原貌,事物的体性各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还有什么事
物可由过去来到现在、再由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呢?然则,春夏秋冬象风一样在奔驰,
日月星辰象闪电般在旋转,若能从最微细之间去观察它们的本质,就可了解到它们的转
动不是绝对的运转。
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长存。道通百劫而弥固。
*因此如来功德流布万世而长存,道法畅通百劫而更坚固。为什么呢?因为事物没有
绝对的迁变。
成山假就于始箦。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
*所谓积土为山,成功于开始的第一筐。长途旅行,从第一步开始。如来果道的功
德流布万世而长青,是因为他的累劫功业不可朽坏、不可断灭的缘故。
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
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
*功业不可朽坏,所以虽在昔而没有实在的变化。没有实在的变化,所以不是绝对
的迁变。不是绝对的迁变,所以湛然常住。如宋的功业如此,众生的行业也如此。所以
经中说,三灾(火、水、风灾)坏劫,而众生的行业湛然,没有绝对的动坏。这话是可信
的。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
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
*为什么呢?果与因不同时,依因而有果。正因为依因而有果,所以因虽在昔而不灭
。果与因不同时,所以因不宋自于今。事物不迁的道理明白了,那么,对于去与留还有
什么可迷惑的呢?对于动与静的道理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
矣。
*那么,即使天翻地覆,也不能说不是静止的。即使洪流涛天,也不能说它在运动
。若能使心深契子当前事物的本质,那么物不迁的道理你当下就会体悟到的。
t******g
发帖数: 17520
2
http://www.worldofmastermind.com/?p=32
里面讲物不迁论的的时候提到的例子, 不知到是不是受到某论的科普例子的影响
因为用的同一个例子。。。。@@
t******g
发帖数: 17520
3
其实这才是风动, 旗动, 心动故事的基础。
t******g
发帖数: 17520
4
没有人感兴趣? 嘿嘿
这个视频对 Einstein-Monkowski 时空概念的通俗解释
http://youtu.be/4BjGWLJNPcA
“懒”的童鞋可以从17分钟看起
27分钟, 江河竞注而不流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有人说这是对佛法的理解而不是对环境的认知, 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觉得确实是对这个时空的的真正认知, 当然前提是
Einstein-Monkowski 时空概念是“真实”的
t******g
发帖数: 17520
5
我和某牛人对话
虽然不同意我的观点, 也。。。
但是他的网页我看了几篇, 还是非常不错的,推荐,是不是有选择性的看
大家自己考虑。
http://www.worldofmastermind.com/
tuziwang on October 28, 2014 at 6:25 pm said:
老大您好!
這個底片比喻是從相對論space-time的例子而來?
還是您自己想出來的?
兔子王
Reply ↓
wtsai on October 28, 2014 at 7:34 pm said:
兔子大王:
這物不遷論,不是我們物質世界裡的一些科學理論,如相對論、進化論、萬有引力
論; 而是古代明心見性大聖人,解說佛經裡重要經文的論說,也就是更深入闡述,佛
法要義。
關於物不遷論,最早出現於華嚴經,菩薩問明品。以後經文,提及菩薩摩訶薩的現
證境界,也常提及。古德經文解說,玄之又玄,深奧難懂。僧肇的偉大處,就是他深悟
華嚴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因此能以,淺顯文字,講說物不遷。,讓信堅恍然大悟,拍
案叫絕。
至於以幻燈片放映的譬喻,來解說物不遷,是對此實相最新,也是最貼切、易懂的
譬喻。此譬喻散布於淨空法師,十二年裡,講解華嚴經的講義裡。其源頭,信堅不得而
知。
這跟相對論,風馬牛不相關。更何況,一真法界,沒有時空,沒有來去,那來相對。
信堅
____
Reply ↓
tuziwang on October 28, 2014 at 9:00 pm said:
谢谢老大解释!看了2个post 得益匪浅
下面这个link 里面就有用幻灯片
的方式解释 space-time(用相对论的模式)
http://youtu.be/vrqmMoI0wks
这个是完整的
http://youtu.be/4BjGWLJNPcA
后面有类似《物不迁论》中经典的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Reply ↓
wtsai on October 28, 2014 at 10:01 pm said:
哈哈! 謝謝兔子大王送來的有趣網站。但這作者,可能是科幻小說作者,
不是物理學家。(信堅曾經是理論物理教授)。
1. 作者以snap shots 解說Theory of Relativity, 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這presentation 看來相當sexy, cute 及 cool, 用了一些精美、深奧的宇宙學 (
cosmology) 的圖片,及snap shots來混淆視聽,但所說跟 theory of relativity 本
身,只有膚淺關連。
2. Einstein 的理論,是說Space and time是相關連的,可以互換,但要
依一個特定的公式對換。(譬如不能違背因果定律,causality).
3. Special Relativity 建立在物質世界的時、空的觀念上。還在六道輪
迴。
4. 僧肇的物不遷論是說,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念海印頓現。因人妄念,
念念遷移,而有時空,相續假相。
你所送來的video裡的幻燈片影相,可以用來譬喻解說,此地的念念遷移
,相續假相。
5. 法華經說: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諸法實相。
信堅
____
Reply ↓
tuziwang on October 28, 2014 at 11:00 pm said:
谢谢解惑!!
Brian Greene 是这个 documentation film的作者之一也是主持人,
是研究 superstring theory的 教授
t******g
发帖数: 17520
6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
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
今物何所往?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
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
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联,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
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复寻圣言,微隐难测。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
神会,难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岂曰
去而可遣,住而不可留邪?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
无去来处。”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
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
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
岂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
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
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辨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
,其唯圣言乎!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闻不迁
,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是以
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
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
之能惑哉?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
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
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虽速
而不转。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
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
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
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
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
译《物不迁论》
编辑:本 相 来源:闽南佛学 时间:2007-3-26 15:44:19 浏览次数:2177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在生死交谢、寒暑更替之中,只有事物有实在的流转变动,这是一般人的常识。
我就认为不是这样。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为什么呢?《放光般若经》说:诸法没有实在的去来。
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寻究不迁的宗旨,哪里是离开动而求静呢?必须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求事物的静止。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必须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求事物的静止。所以。事物虽然是运动而常静止,不离事
物的运动而求静。虽然事物是静止而是常运动的。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
极。未易言也。
*然则,动和静不曾有差别,而迷惑的人却认为动和静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使真理
陷于互相辩论之中,大道被好异的学说所歪曲。所以动与静的彻底道理在语言上不易说
明白。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谈而无味。
*为什么呢?因为谈说真理就违背世俗的观念,随顺世俗的观念就违背真理。违背
真理就会迷失事物的本性而不能自拨,违背世俗常识就会感觉语言枯淡无味。
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
因此,中等程度的人对真理将信将疑,下等程度的人对真理拍掌大笑而不顾。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
看来最接近而不右知道的,只有事物的本性吧!
然不能自己。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试论之曰。
*虽然动静的道理在语言上讲不清楚,可是我忍不住要分析一下动静的关系问题。
不敢说一定正确,试作如下的论述。
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道行般若经》说:诸法的生成本无所宋,诸法的消失亦无所去。《中论》上说
,从方向上看,知它在去。可是那个去者竟没有可到的处所。
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都是不离动而求静。由此可知,事物的迁变无自性是最明
显不过的了。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
。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曾异。所见
未曾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一般人所说的动,根据的是什么呢?根据过去的事物不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到现在,
因此说事物是运动而非静止的。我所说的静止也是根据过去的事物不保持原来的面貌来
到现在,因此说事物是静止而非运动的。可见,所接触的问题不曾有差别,双方所理解
的却不曾相同。违背真理就是错误,符合真理就是正确。如果掌握了事物动静的真理,
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
*可怜啊!人们这种迷惑的思想由宋已久了,面对真理而不觉知,实在是可怜!
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
*既知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
既然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曾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曾有。于今未曾有。以明物
不来。于向未曾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
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在过去寻求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事物在过去未曾是无。在现在寻求过去的事物,
过去的事物在现在未曾是有。可见,事物没有保持原貌宋到现在,过去事于过去不曾是
无。故知事物的过去面貌只是在过去才有,谁也不能否认,反过来,寻求现在的事物,
现在的事物也不能恢复它过去的原貌。这就是说,过去事物的面貌本来就只能存在于过
去,并不是从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面貌。那现在的事物只保存于现在,也决非从过去来
到现在。
故仲尼日。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
*所以孔子对颜回说:我和你交臂之顷,所见已是新新非故了。这样看来,事物不
相互往来再明显不过了。
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
*既然过去、现在的事物没有丝毫往返的迹象,还有什么事物可说它有实在的变动
呢?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
怪哉。
*旋岚吹倒须弥山而常安静,江河滚滚而不奔流,雾气飘荡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
是实在的周转,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噫。圣人有官日。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
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覆寻圣宦。微隐难测。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
神会。难以事求。
*圣人说得好:人的生命消失得很快,比河流还快啊!因此声闻悟无常而成道,缘觉
之人悟透了十二因缘的还灭门而证果。如果万法不是无常的,那么二乘圣人岂能通过体
悟无常而得道呢?反复体会圣人的话,实在是高深奥妙,难以常情猜测。世界好象是运
动的,而实际上又是静止的。好象是在不断地消失,而实际上又是常住的。动就是静,
去就是留。这种动静去留的道理,只可从心地上去体会它,很难从事相上去寻求。
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岂曰去而可遣。住
而可留也。
*因此说,事物消失并不是绝对的消失,只是为了排遣一般人的常见。说事物是停
留的,并不是绝对的停留,只是为了断除凡夫的断见。怎么能一说到去就可认为是实在
的去,一说到住就可认为是实在的住呢?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
斯皆导达群方。两官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
*所以《成具光明定意经》说:菩萨处在计常的众生当中而演说无常的教法,断除
众生的常见。《大智度论》云:诸法不动,诸法没有实在的动性。上面二种说教都是随
类应机之谈。二种典籍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道理。怎能由于言辞不同而有分歧呢?
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
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
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因此,说常而不是绝对的停留,说去而不是实在的消失。由于事物不是绝对的消
;失,所以事物虽动而常静。由于事物不是绝对的停留,所以事物虽静而常动。正因如
此,庄子才说:把船藏在山谷里面,把山藏在深泽之中,可说很牢固了。但不知不觉中
,大力的造化已默默地迁移,而昏昧的人还丝毫不觉察。孔子在河边上叹道:消失的时
光,象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这都是深感事物的消失难以挽留。何尝认为现在的事
物可回到过去,过去的事物可来到现在呢?因此,能观察体会圣人精神实质的人和一般
人的所见所得是不同的。
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
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什么缘故呢?一般人认为,从少年到壮年是同一个躯体,活到一百岁还是这个躯体
。他们只知道年龄在消失,而不知道人的形体随着年龄一同迁变。因此梵志出家,白头
而归。邻居见他,说:从前的梵志还在吗?梵志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又不是当年
的梵志。邻居听后皆感惊讶,认为他胡说。庄子所说的有力者背着天地奔驰,昏昧的人
而不觉知。难道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
异者。其唯圣言乎。
*因此,如宋根据群情内心的迷执,以善巧灵活的言教解疑去惑,凭着动静不二的
真心说各种去留不一的法门。只有圣人的言教,才能使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唯一的
真理。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
*所以就真理而言,事物就有不迁的说法。为了使世俗的人便于理解,就有流动的
说法。尽管有千种不同的论调,最后还是恢复到一个原理(缘起性空)上。
而徵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昔。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
迁之者。何也。
*至于那些死嚼字眼的人,一听到不迁,就认为过去的事物不能延续到现在。一听
到流动,就认为现在的事物可以恢复到过去的原貌。既然有古今的差别,为什么硬要认
定事物有实在的变迁呢?
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
*因此说,过去不是绝对的过去,因为古今的差别是常存的。事物没有实在的变动
,所以古今常存。古今常存,所以事物的过去并不是绝对的过去,说消失也不是绝对的
消失,只是说事物不从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为什么呢?因为事物不从过去的原貌来到
现在。
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事物不从过去来到现在,所以事物不会往返于古今之间。事物没有实在的变动,
所以事物的体性分别停留在它所停留的某一个时间阶段。事物过去的体性还在过去,现
在事物的体性则停留在现在。过去事物的体性和现在事物的体性不是一。
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哉。
*尽管群籍的文句不同,百家学说各异,如掌握它的宗旨,文句的不同难道就能困
惑我们吗?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
也。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富有由矣。
*因此一般人所说的停留,我就说它消失。一般人所说的消失,我就说它停留。然
则消失与停留在说法上有差别,而原则上没有两样。所以《普要经》中说,正面的话象
是反面的话,有谁可以相信呢?这话是有根据的。
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
。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
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蜷。得意毫微。
虽速而不转。
*为什么呢?人们总是在现在当中寻求过去的事物。正因为现在当中没有过去的事物
,所以一般人认为事物有实在的、绝对的不住。我则在过去寻求现在的事物,因为过去
的事物不是实在的、绝对的消失。假使现在的事物能恢复它过去的原貌,那么过去当中
就应有现在的事物。假使过去的事物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当中就应有过去的
事物。恰恰相反,现在的事物不能恢复到它过去的原貌。所以,过去没有现在的事物。
也因为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也没有过去的事物。这样就有了古
今的差别,也就说明事物迁变无自性。正因为过去当中没有现在的事·物,因此,过去
的事物没有保持原貌来到现在。正因为过去当中没有现在的事物,因此现在事物也不能
恢复到它过去面貌。故此,今无古,古无今。既然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宋到现在,
现在的事物不能恢复到它过去的原貌,事物的体性各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还有什么事
物可由过去来到现在、再由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呢?然则,春夏秋冬象风一样在奔驰,
日月星辰象闪电般在旋转,若能从最微细之间去观察它们的本质,就可了解到它们的转
动不是绝对的运转。
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长存。道通百劫而弥固。
*因此如来功德流布万世而长存,道法畅通百劫而更坚固。为什么呢?因为事物没有
绝对的迁变。
成山假就于始箦。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
*所谓积土为山,成功于开始的第一筐。长途旅行,从第一步开始。如来果道的功
德流布万世而长青,是因为他的累劫功业不可朽坏、不可断灭的缘故。
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
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
*功业不可朽坏,所以虽在昔而没有实在的变化。没有实在的变化,所以不是绝对
的迁变。不是绝对的迁变,所以湛然常住。如宋的功业如此,众生的行业也如此。所以
经中说,三灾(火、水、风灾)坏劫,而众生的行业湛然,没有绝对的动坏。这话是可信
的。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
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
*为什么呢?果与因不同时,依因而有果。正因为依因而有果,所以因虽在昔而不灭
。果与因不同时,所以因不宋自于今。事物不迁的道理明白了,那么,对于去与留还有
什么可迷惑的呢?对于动与静的道理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
矣。
*那么,即使天翻地覆,也不能说不是静止的。即使洪流涛天,也不能说它在运动
。若能使心深契子当前事物的本质,那么物不迁的道理你当下就会体悟到的。
t******g
发帖数: 17520
7
http://www.worldofmastermind.com/?p=32
里面讲物不迁论的的时候提到的例子, 不知到是不是受到某论的科普例子的影响
因为用的同一个例子。。。。@@
t******g
发帖数: 17520
8
其实这才是风动, 旗动, 心动故事的基础。
t******g
发帖数: 17520
9
没有人感兴趣? 嘿嘿
这个视频对 Einstein-Monkowski 时空概念的通俗解释
http://youtu.be/4BjGWLJNPcA
“懒”的童鞋可以从17分钟看起
27分钟, 江河竞注而不流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有人说这是对佛法的理解而不是对环境的认知, 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觉得确实是对这个时空的的真正认知, 当然前提是
Einstein-Monkowski 时空概念是“真实”的
t******g
发帖数: 17520
10
我和某牛人对话
虽然不同意我的观点, 也。。。
但是他的网页我看了几篇, 还是非常不错的,推荐,是不是有选择性的看
大家自己考虑。
http://www.worldofmastermind.com/
tuziwang on October 28, 2014 at 6:25 pm said:
老大您好!
這個底片比喻是從相對論space-time的例子而來?
還是您自己想出來的?
兔子王
Reply ↓
wtsai on October 28, 2014 at 7:34 pm said:
兔子大王:
這物不遷論,不是我們物質世界裡的一些科學理論,如相對論、進化論、萬有引力
論; 而是古代明心見性大聖人,解說佛經裡重要經文的論說,也就是更深入闡述,佛
法要義。
關於物不遷論,最早出現於華嚴經,菩薩問明品。以後經文,提及菩薩摩訶薩的現
證境界,也常提及。古德經文解說,玄之又玄,深奧難懂。僧肇的偉大處,就是他深悟
華嚴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因此能以,淺顯文字,講說物不遷。,讓信堅恍然大悟,拍
案叫絕。
至於以幻燈片放映的譬喻,來解說物不遷,是對此實相最新,也是最貼切、易懂的
譬喻。此譬喻散布於淨空法師,十二年裡,講解華嚴經的講義裡。其源頭,信堅不得而
知。
這跟相對論,風馬牛不相關。更何況,一真法界,沒有時空,沒有來去,那來相對。
信堅
____
Reply ↓
tuziwang on October 28, 2014 at 9:00 pm said:
谢谢老大解释!看了2个post 得益匪浅
下面这个link 里面就有用幻灯片
的方式解释 space-time(用相对论的模式)
http://youtu.be/vrqmMoI0wks
这个是完整的
http://youtu.be/4BjGWLJNPcA
后面有类似《物不迁论》中经典的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Reply ↓
wtsai on October 28, 2014 at 10:01 pm said:
哈哈! 謝謝兔子大王送來的有趣網站。但這作者,可能是科幻小說作者,
不是物理學家。(信堅曾經是理論物理教授)。
1. 作者以snap shots 解說Theory of Relativity, 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這presentation 看來相當sexy, cute 及 cool, 用了一些精美、深奧的宇宙學 (
cosmology) 的圖片,及snap shots來混淆視聽,但所說跟 theory of relativity 本
身,只有膚淺關連。
2. Einstein 的理論,是說Space and time是相關連的,可以互換,但要
依一個特定的公式對換。(譬如不能違背因果定律,causality).
3. Special Relativity 建立在物質世界的時、空的觀念上。還在六道輪
迴。
4. 僧肇的物不遷論是說,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念海印頓現。因人妄念,
念念遷移,而有時空,相續假相。
你所送來的video裡的幻燈片影相,可以用來譬喻解說,此地的念念遷移
,相續假相。
5. 法華經說: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諸法實相。
信堅
____
Reply ↓
tuziwang on October 28, 2014 at 11:00 pm said:
谢谢解惑!!
Brian Greene 是这个 documentation film的作者之一也是主持人,
是研究 superstring theory的 教授
f*******8
发帖数: 3612
11
不错。
物不迁,飞矢不动等确实是有内容的。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 贴个原文
: +++++++++++++++++++++++++++++++++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一佛出世, 千佛拥护渥德尔的印度佛教史(一)
合集 1.玄奘“真唯识量”简论zt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衡量是否是佛法华译圣典对研究原始佛教的价值
长爪梵志公案[合集] 华译圣典对研究原始佛教的价值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转:世俗君王的命令始终无法改变正知佛弟子的良知及智慧
原始佛法所说无相心解脱楞严大义今释(044)
問︰貪欲和瞋恚等煩惱純是虛幻的,或是實在的?有一算命的让我妈两年内读完5000遍地藏经!
内篇.微旨如来藏--百度百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事物话题: 过去话题: 不迁话题: 然则话题: 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