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临命终時 佛所說的『法鏡鑑照』
相关主题
宣化老妖胡扯因果律南怀瑾先生新著: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8(补足) (转载)
转:理性與仰信杂阿含经卷一
【转】辨識佛法的準則也许有人有兴趣
相應部16相應6經/教誡經(迦葉相應/因緣篇/如來記說)(莊春江譯)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华藏世界(一行禅师著)佛说善生经
人啊人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作为佛陀的弟子,此生该如何!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读故事1:阿那律尊者一个特殊的位次: 中品上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能夠话题: 解脫话题: 修學话题: 那麼话题: 佛陀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W
发帖数: 1865
1
《阿含經》中
佛陀這麼講:「佛告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斷五下分結,命終生天,於彼即般涅槃
,不復還此。五十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婬怒癡薄,得斯陀含,還來此世,盡於苦本。
五百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必定成道;往來七生,盡於苦際。』
」(《長阿含經》卷2)這一段經文中 佛陀說:伽伽羅等十二個人,這十二個人已經在
捨報前修學 佛陀的聖道,能夠斷除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而且發起了初禪,斷除了
欲界貪、欲界瞋,所以他命終以後會生到色界天;因為已經是發起初禪是三果人,所以
命終之後會生到色界天,那麼就在色界天那裡捨報以後就會入無餘涅槃,不會再回到人
間來了。 另外有五十個人捨報了,他們在捨報前,已經修學佛法的聖道,斷除我見、
疑見、戒禁取見,而且同時薄貪瞋癡,得到解脫果的二果斯陀含;那麼在捨報以後會生
到欲界天,之後還會來到人間,到人間來以後繼續修學,能夠滅除生死之苦,能夠出離
生死之苦。另外有五百個人命終的,他們是已經修學佛法中的聖道,斷除我見、疑見、
戒禁取見,得到解脫道的初果須陀洹;那麼因為有這個功德,所以不會再墮到三惡道中
,必定能夠成就解脫道,那麼就這麼七次的人天往來,能夠出離生死之苦,滅生死之苦。
接著在經文中繼續這麼說:「『阿難!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恠?若一一人死,
來問我者,非擾亂耶?』阿難答曰:『信爾,世尊!實是擾亂。』佛告阿難:『今當為
汝說於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
他說如是事。』」(《長阿含經》卷2)接著這一段經文中,佛陀告訴阿難說:「生必
定有死,這是在世間的常事,那麼不需要去惦記它。倘若說每一個人死了,都來問佛陀
說,他們到底是生到哪裡去?那不是很擾亂嗎?」阿難答說:「真的是這樣子,我相信
真的是這樣子,世尊!這實在是非常擾亂。」那麼 佛陀就告訴阿難說:「現在應當為
你來說法鏡,應該以法來鑑照因果律。那怎麼說呢?也就是要能夠使得在佛法中修學聖
道的這個弟子們知道說,將來他到底是生到哪裡去?死後生到哪裡去?有無解脫?那麼
他能夠盡於三惡道,能夠得初果須陀洹,不會超過人天往來七生,一定能夠滅除生死之
苦,也能夠為他人來說。」為什麼能夠滅生死之苦?也能夠為他人來說?以這個法來鑑
照因果律這個事情。
接下來 佛陀繼續講:「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
正覺,十號具足;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歡
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長阿
含經》卷2)在這一段經文中,佛陀的開示是這樣子說:修學八聖道的佛弟子,首先要
得不壞信,要「歡喜信佛」,說如來祂已得清淨解脫,於三界無所繫著,已經成就了無
上正等正覺,具足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
師、佛、世尊十號的功德,那麼這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不能相信 佛陀已經具足這十
號的功德,那麼接下去他就沒辦法信受 佛陀所說的法了。所以接著要信「歡喜信法」
,歡喜來相信 佛陀所說的這個能夠真實解脫的法,它是真正微妙而能出世間,依據自
己所修學的法所知而修證,可隨意的如實說法,如實依照自己的所修所證來將這個法說
出來,不需要等待時節因緣,那有智慧的來為諸天人展示這個離苦得樂、安隱的涅槃法
道。接下來就是要「歡喜信僧」。要能夠信受佛法中的僧寶,能夠善於以六合敬和合同
住,所行質直,無有阿諛諂媚,他的解脫道果必定能夠成就;從聖道中來修學的話,必
定能夠以斷我見為前提,接著能夠繼續來降伏我執,最後成就解脫道,上下和順無諍。
因為以法為依,能夠成就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等五分法身。
接著經文中,佛陀繼續開示法鏡的道理:「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
,世之福田;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阿難!是為法鏡
,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長阿含經》卷2)在這一段經文,佛陀為阿難解說法鏡的內容,說的是說:在佛
法中能夠往初分解脫道來修學斷我見,真正的修學斷我見的人,以及接著能夠真實斷我
見之後,斷三縛結的初果人,有這兩種人。接下來還有兩種人,就是說以斷我見為基礎
,接著再往薄貪瞋癡的方向修學,而真的能夠證得薄貪瞋的二果人。接下來還有兩種人
,就是說證得斷我見,真的能斷三縛結的初果人。薄貪瞋癡以後呢?接著再往前修道,
發起初禪,斷了五下分結,往這個方向去修學的;然後能真的斷五下分結,而證得解脫
道三果的這樣的人這兩種人。那麼最後兩種人就是說,能證得解脫道的三果人,再往斷
五上分結的方向修學,同時最後能夠證得斷五上分結解脫果的阿羅漢。這個叫四雙八輩
。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總共八種人,那都是如來法中,如實修證解脫道的賢聖;他是能
令人恭敬的,因為他們有能力依照 佛陀所說的法,進而自己依照法的內容,去一步一
步的修證;以斷我見為前提,接下來就薄貪瞋癡,接下來能夠發起初禪,發起初禪以後
斷五下分結,最後能夠斷五上分結,而證得解脫果。這四雙八輩都是世間的福田。同時
要深信 佛陀所制的賢聖戒,這 佛陀所制的賢聖戒就是說,依止於這個戒來修學,依止
於戒讓自己能夠往解脫的方向去了,就能讓自己去惡修善,得清淨解脫,沒有缺失,沒
有繫縛於生死。明智之人呢,依於賢聖戒來修身口意行,在解脫以及生處都能夠決定而
不愚昧;那麼在這個前提下,能夠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解脫,自己在這一世捨報以後,
到底生到哪裡去;他能夠依照這個法的內容來鑑照,那這叫「法鏡」。
法鏡的意思就是以法來鑑照因果軌則;那麼所謂的因果,不外乎什麼樣的因,然後能得
什麼樣的果。如果說他是完全在世間裡面,以世俗人的心態在世俗法中受用五欲法,那
麼這樣的因的話,當然他就不會有解脫的果。如果說他在一生過程裡面,所修學是能夠
真實解脫的法,而且是一步一步地依照這個次第而修學,有真實的實證,自己能夠解脫
;從實證面來講,能夠斷我見、能夠發起初禪,就是在欲界裡面能夠實證自己已經離開
欲界繫縛,這是自己的現量所證。那麼因為自己能夠得到這個現量所證,而且能夠依照
佛陀所說的法這樣來如理思惟,如理而觀察說「為什麼不能解脫?」就是因為不知道
「生即是苦」,而要斷除出生的因;能夠斷除出生的因的話,就能解脫這個生死之苦,
那麼他所修學的、自己所實證的,就是要斷除出生的因;所以在他斷我見,發起初禪得
三果這個過程裡面,就是能夠在法的因果律中,實際上來鑑照自己「現在的解脫法到哪
裡?」以及,如果說在這一世沒有真的證得解脫果的話,那麼假使是斷我見的前提,只
是斷三縛結而沒有發起初禪的話,那麼他的生處必定是在欲界天。因為以這個修學佛戒
的功德,以他能夠不在欲界法中貪愛的原則,那麼他一定是能夠有這個福超越欲界的人
間;那麼他的福的生處就是欲界天。那為什麼不能生到色界天呢?因為他還沒有發起初
禪,所以不能生到色界天,這就是法鏡的道理。所以聖弟子能夠知道自己的生處,能夠
滅盡生於三惡道的因,因為既然他已經有能力超越人間欲界了,而且他往後所繼續修學
的就是要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所以他不會去造作貪愛欲界的法,所以他能夠斷除生於
三惡道的因,而得解脫道的初果──須陀洹,不過七生、不會超過七生,一定能夠滅盡
生死之苦,到達涅槃。而且他自己能夠實證,也能夠為他人說,以這個法來鑑照因果的
事情,這就是法鏡的道理。
那麼人捨報的時候,到底有無解脫?要生於何處?要從法界因果律的軌則來觀察,這就
是說 佛陀祂所說的法鏡。假如有人不信佛法僧三寶,那麼他因為不相信 佛陀所說的法
,不相信 佛陀真實解脫,不相信在佛法中真實證得解脫果的僧寶所傳的法,那麼他就
沒有因緣來了知:怎麼樣才叫解脫?怎麼樣才叫作不能解脫?那麼不信受三寶的人,當
然就不知道自己在生死中的因是什麼,那怎麼來斷除這個因?那當然就不能得到法鏡。
所以法鏡的道理就是首先要能夠信受佛法僧三寶。當然信受佛法僧三寶的前提,就是要
能夠知道說,佛陀祂自己本身已經實證了解脫果,同時出了世間以後還能夠再入於世間
,而能夠不受生死的繫縛。
t******g
发帖数: 17520
2
訶梨跋摩的《成實論》此偈頌,如說:
又意業勢力勝身口業。如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行不
善者死時起正見心則生天上,當知意業為大。又經中說:於諸罪中
邪見最重。又說:若人得世間上正見,雖往來生死乃至百千歲,終
不墮惡道。
意业比身业强大地多?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一个特殊的位次: 中品上生华藏世界(一行禅师著)
永明禅净四料简(印光大师/释)人啊人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7作为佛陀的弟子,此生该如何!
[转载]临终时,有魔化佛来接引的情形吗读故事1:阿那律尊者
宣化老妖胡扯因果律南怀瑾先生新著: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8(补足) (转载)
转:理性與仰信杂阿含经卷一
【转】辨識佛法的準則也许有人有兴趣
相應部16相應6經/教誡經(迦葉相應/因緣篇/如來記說)(莊春江譯)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能夠话题: 解脫话题: 修學话题: 那麼话题: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