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orking版 - 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主题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接生话题: 奶奶话题: 农村话题: title
进入Work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u***************r
发帖数: 11227
1
发信人: Edmund00(似懂非懂), 信区: Working
标题: 中国渐渐消失的职业:老家的接生婆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Sep 11 08:24:56 2017,GMT)
老家的接生婆是我小学同学的奶奶,他们家是二队我家是三队。
从我记事时起,就经常看见她,提着一个紫色的布袋,里面装着接生用的工具和消毒药
品,往返于本村和附近村庄为人接生,忙的不亦乐乎。
人们尊称她戚奶奶。奶奶告诉我说,戚奶奶为人接生十几年了,本村和附近村里的十岁
以下的孩子,几乎都是她亲手接生的。
七十年代以前的农村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是自然增长。农村的育龄夫妻根本就
没听说过什么计划生育,也不知道怎么节育,那时家庭里生四、五个的很普遍,多的有
七八个的,我本家族的大伯就生了六个儿子,一个女儿。
戚奶奶很少有空闲时间,走在路上都是行色匆匆。看她提个布包就知道又去接生了,成
年人会问她,又是谁家?她边走边回答,谁谁家的媳妇要生了。
许多年在我耳目所及的范围内,没有听到过她接生的妇婴出了事故的,用现在的眼光看
,她的技术基本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间只听到过有两次难产,她从经验上预判会有问题,遇到这类问题,她会提前告知家
属,准备送县医院。本村离县医院八公里的路程。
那时在农村很多产妇上午还在地里劳动,下午就说生了孩子。不像现在的孕妇,全家呵
护,犹如列入国宝级的保护级别,提前多少天就住进医院,检查待产。当然这是时代的
差异。
也许体力劳动可以减少难产的发生。
我和戚奶奶的孙子是同班同学,经常去她家。
平时她家里来的人络绎不绝,都是来咨询或者预约接生的,他们之间的谈话我们会听到。
有时遇到未婚先孕者,这在当时农村既违法又伤风败俗,父母着急上火,来和戚奶奶说
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戚奶奶心直口快,会先把来人骂一顿,骂完了再商量接生的话。像这样的事,戚奶奶也
会偷偷去接生,接生下来的婴儿交给产妇的父母或者族人溺死,封锁消息无人知晓。
时过境迁即使有人风闻,官方也不追究,不告不理。
加之那时法律也不健全,同样的事放在现在属于犯罪无疑,时代背景不同,否则有“刻
舟求剑”之嫌。
戚奶奶为人接生从不收钱,用现在的观点衡量就是义务帮忙。一般是提前半天或者一天
到产妇家,一般都是下午去,守护待产,产妇家就招待吃一到两顿饭。
那时农村招待人上好的就是葱花炝锅,白面条加荷包蛋。接生完的酬劳就是送她六到八
个红色的煮鸡蛋,仅此而已。
那时农村民风淳厚,乡邻之间的相互服务、帮忙基本没有收费的现象。相互答谢的的方
式,就是招待吃饭和用少量的物质表示。
我爷爷在农村算是一个技艺不高的厨师,邻里周围乡村的红白喜事都请他去主厨,但从
不收费,回来就是带几个白馒头回来,算是酬劳。
爷爷不但给别人主厨,还要自己带厨具,我记得家里总有几百个盘子和碗,专供乡亲办
红白喜事用,但从不收费。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损坏了,使用方自己购买补上即可。
那时人们虽然穷,乡邻之间帮忙羞于谈钱。现在来看,这种现象除了可以用民风淳厚解
释之外,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非金钱的交换方式,这种方式就是用劳动或者服务相互交换。
所以在农村品行不端的人家中有事,找人帮忙就很困难。不是现在只要出钱自然有专业
公司服务,那时没有专业公司,帮忙靠的是情义这个纽带。
经戚奶奶的手接生有多少人,没有准确的统计,也没有人去统计,因为这个没有意义。
二十年间,粗略估计总有几千人或者近万人。这是我和她孙子,我的同学前段时间闲谈
时估算的。
戚奶奶所到之处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在路上看到他经手接生的孩子赤脚,衣衫单薄冻
得流鼻涕,会把孩子带上找到孩子的父母,大骂一顿。
戚奶奶没有文化不识字,仅有一个儿子在徐州政法系统工作。为人接生不是迫于生计,
完全出于行善的目的,用现在的观点衡量,应当属于公益服务者。
她处事公道,是非分明。发现乡邻有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直接制止,或者是骂上一通。
人们普遍敬畏她,盖缘于戚奶奶仁心宅厚,心底无私。
七十年代中叶我离开老家,后来再没见过她。
八十年代我回故乡看望祖父、母,我的同学也是他的孙子告诉我,戚奶奶逐渐老了,视
力下降得厉害,精力渐衰,很难适应接生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了。
农村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接生这方面的工作都由县和公社医院承担了,戚奶奶的义务
接生服务生涯也就趋于终止了。
我印象中的戚奶奶身材高瘦笔直,一年四季一身黑衣,扎着绑腿,小脚碎步走路,感到
很吃力。
同学说,他奶奶去世于八十年代,下葬那天,万人空巷,很多都是她亲手接生过的人来
送行。
她没有文化不识字,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行医资质,但她赢得了人心,至今故乡的很多
人还能记得她。
1 (共1页)
进入Work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接生话题: 奶奶话题: 农村话题: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