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Zhejiang版 - 杭州耶稣堂弄与司徒雷登故居(ZZ)
相关主题
怎么样给美国人介绍杭州好情人节那夜和一位犹太姑娘的艳遇
回忆孩童时代的夏日夜晚浙江12位农民状告省长胜诉 (ZZ)
[合集] 回忆孩童时代的夏日夜晚杭州的水(转自俺的blog)
科普一下levis吧。请版主置顶:来自一位朋友的信,希望浙江老乡援手!
香港人不错我来转载几篇吧——致伟大的主火炬手,李宁(转)
我感觉杭州和北京上海还是有点差别的。[合集]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征文]
赞一位黑JJ研究生染艾滋2年不敢告诉父母,zz
偶一位朋友也在宁波大学当老师北京工商联副主席:赶紧买房 房价2年内要涨到4万/m2,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杭州话题: 耶稣话题: 司徒雷登话题: 弄堂话题: 王正
进入Zhejia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耶稣堂弄在延安路以东、体育场路以南,夹在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很市中心的地
方。转载一篇讲小巷前生今世的抒情散文:
http://leisure.hangzhou.com.cn/20050801/ca1159536.htm
耶稣堂弄 小弄堂 大风景
杭州网
从地理位置上讲,它南接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杭州女人应该最熟悉
它了:不就是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那条小弄堂嘛。
那真是杭州人口中标准的“巷头巷脑”:从 头走到尾,也就“一炮仗”的路。
这“一炮仗”的路上的风景,真如放百子炮仗般,热闹嘈杂:有学校,有书店,有医院
,有顾客排队的面馆,有杭州年头最早的民间收藏品市场,有一爿爿更新速度快得让人
目眩的饮食店。弄堂尽头是本城著名的两大百货商场,人挤人,车挨车,真正是螺蛳壳
里做道场,高潮迭起。
我总觉得,这是杭州城里最奇特的一条弄堂。几十年前,它还安静得像一缕轻烟。再往
前推,它徘徊在主流社会大门外,孤守着青灯黄卷的荒凉。古怪的巷名,却又和十九世
纪末的一段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
如今它早已挣脱了历史给予的格局,烈火烹油地过着现世的生活。
或许只有巷口那两株百年老树,还记得光阴的流转。
1. 百货大楼的位置,曾经叫做“打猪巷”
耶稣堂弄的前生,记载不多:宋代,这里有过一家药店“惠民西局”;1147年,药圃上
盖起了一座庙,人称“四择胜”。清代和民初,这里叫做兴福寺巷。称了巷,仍是城里
人眼中的乡下———现在百货大楼的位置曾经有两条小巷,叫做大小“打枝巷”,老人
说,那是“打猪巷”的谐音。看看眼前的盛况,真是风水轮流转呀。
所以,1860年,杭州出现了第一批外国传教士时,地方官员千方百计要把他们赶到这里
来。
鸦片战争后,随着宁波成为全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浙江。来杭的
传教团最初落脚在市内的城隍山,正对着财政厅长的官邸。厅长儿子常常生病,算命先
生说,是山上的洋鬼子带来了邪气。时人对洋鬼子没有好感,但也不敢得罪,于是藩台
亲自批示:拨天水桥畔10亩荒地给传教团。
据史载,太平天国攻打杭州时,曾扎营在天水桥一带。彼时战争结束不久,民房均毁,
农田荒芜。传教团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在荒地上建起了礼拜堂,盖起了传教士住宅楼等
一片建筑群。礼拜堂称为基督教天水堂,老百姓说成耶稣堂,弄名由此传开。天水堂至
今犹存。
1875年,一位名叫司徒尔的传教士主持了天水堂的日常工作。1876年6月24日,传教团
的两层小楼里,第一次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司徒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父亲兴奋地为
儿子取名“约翰·雷登”。我们更熟悉这孩子的中国名字: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用杭州话道谢:“杭州是我的故乡”
从前,我们对司徒雷登的认识是与美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评价客观了:作为
燕京大学创始人的司徒雷登,是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名人。
时间回到1880年代的岁月。在耶稣堂弄3号的寂静深院里,小司徒雷登孤独而快活地成
长着。做一张“名人小档案”的话,司徒雷登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杭州话,四岁才跟着母
亲学英语;最早看见的风景是西湖;最喜欢的颜色,是春天杭州漫山遍野的杜鹃红;最
热衷的游戏,是吃年夜饭,看戏,观灯,坐船游西湖,闹洞房。
他在杭州长到11岁,才被送回美国读书。29岁回来,以传教士的身份,又在耶稣堂弄生
活了三年。此后便离开杭州,走进了中国历史的风云里。
这样的背景,让人不难理解,抗战时期,身为校长的他对迁移到昆明的燕京大学师生发
表的演讲:“今日的中国人虽然很不幸,但我个人却希望我是中国人。”
1946年10月18日,70岁的司徒雷登重返出生地,为父母扫墓。这时,他的身份已经是美
国驻华大使。
三天的行程安排得很满。他欣然接受了当时杭州市长周象贤代表杭州人授予他的“杭州
荣誉市民”称号,并用杭州话道谢:“杭州是我的故乡。”
他去游了西湖。在三潭印月,他指着雷峰塔方向,怅然说:“缺了这塔,西湖也变了样
。”
他去了六和塔下的之江大学访问,他的兄弟曾经是这所大学的校长。如今家住道古桥杭
大新村的张鹏程、张鹏搏双胞胎兄弟,当时在之江大学图书馆一楼的之江小学读书,放
学出来,还差点撞到司徒雷登身上。
“我们张开双臂,像飞机般冲下山坡,没刹住脚,冲进一群大人里———有大学校长李
培恩,还有一位高个子的瘦老头,头发斑白,眼睛碧蓝。他就是司徒雷登。”
小孩子好奇地议论:“这个老头的脸好像一个猴子。”“瘦猴子”老头和蔼地摸摸他们
的头,并和一个叫潘华的孩子握了握手。
司徒雷登当然也没忘记去阔别数十年的故居探望———那年9月,杭州市路名委员会刚
刚将耶稣堂弄改名为“司徒街”。今耶稣堂弄3号司徒雷登故居,还有当时的一帧留影
:老人站在两层小楼的门前,身后是白的墙壁,头顶有朱红的门窗。他拄一根细细的手
杖,白发微扬,瘦得弱不禁风。院子里树木蓊郁,树影婆娑,甬道两旁,青草郁郁生长。
从照片上看,故居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或许是时间的沉淀,泛黄的照片竟然有一种荒
烟蔓草的感伤。
这是司徒雷登留给杭州的最后身影。三年后,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隆隆炮声中,在
毛泽东的名文《别了,司徒雷登》声中,他黯然离开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司徒雷登终生说一口带杭州口音的普通话。1962年,他在美国逝世。葬礼上,管风琴演
奏的是中国民乐《阳光三叠》。
2. 住了不少殷实人家,依然是一条寂寞清冷的小弄堂
时光流逝,耶稣堂弄的格局渐渐齐整。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已住了不少殷实人
家:粉墙黛瓦,进门有天井,东西有厢房,蔷薇花儿探出墙,一副不露声色的小康气象
。也有一些气派的花园洋房,如8号,门口有传达室(杭州人称之为“头门房”),围
墙里有后花园、小池塘。它的主人和设计者是杭州建筑界名人吴寅,现在西湖边的栏杆
铁链、苏堤的乱石驳岸,都出自他的手笔。
但在时人眼里,耶稣堂弄依然是寂寞清冷的,尤其当它的“邻居”是那么的热闹、家常
———附近的玄坛弄、百井坊巷,平房挨着木板房,虽然破旧,但烟火气十足。耶稣堂
弄却很冷清,既没有老奶奶在墙门口晒太阳的寻常街景,也少有邻居们的晏晏笑语。偶
尔会有身着黑色长裙的外国“传道小姐”匆匆走过,更让人觉得神秘与不可亲近。于是
连墙上斑驳的水渍,也被附近百姓用来吓唬家中调皮的小孩,说它是“魔鬼的脚印”。
一些老人甚至以“荒凉”来形容当时的气氛。现年70岁的张静美老人当时家住17号,在
她的记忆里,耶稣堂弄除了住家就是菜地。抗战胜利后,菜地都荒废了,荒草没膝。她
养了一对鹅,天天放到草丛里捉虫吃。菜地的位置,就在今天凤起中学一带。
然而也有不同的回忆。杭州的一名文化工作者王正,对于幼时在耶稣堂弄3号的短暂生
活,至今怀有亲切美好的印象。
1949年,王正还是个八九岁的小姑娘,父亲去了香港,留下母亲和她兄弟姊妹五人,顿
失所倚。王正的五姨妈在天水堂工作,向教堂的“传道小姐”司德林请求帮助。司德林
同意,让王正一家搬去她的住所暂住。
高高的两层楼,落地纱窗罩住了整个阳台,耶稣堂弄3号有三幢洋房,住着三位传教士
,其中两位是老小姐,人称“传道小姐”。王正记得一位老小姐,大家叫她“裴奶奶”
,雇了一名中国厨师,为她烤面包做蛋糕。厨师有四五个女儿,一家人住在花园里的小
平房。花园里绿草如茵,种有竹子、银杏、核桃树,厨师的女儿们经常在树下捡核桃玩。
当时杭州一般人家都用井水,考究点的喝“天落水”。王正记得,3号就用“天落水”
:屋顶上铺有专门接雨水的管道,后院还有一个大房间,用来储水。
王正的五姨妈住在3号对面的5号,与教堂里弹钢琴的李小姐、李小姐的姨妈住在一起。
和3号不同,5号是古中国风味的,干净的天井,青石板被岁月磨得锃亮,一口小小的水
井,荡漾着点点波光,让人觉得天地明静,日头悠长。奇特的是,厅堂里的装饰品充满
异国风情,据说是李小姐的姨妈从印度带来的———那位常常在红木摇椅上打盹的老妇
人,是中国第一代女传教士。
弄堂里有教堂,还有一处庵堂。王正虽然年幼,也有小小的迷惑:不相干的事物怎么能
相处甚安呢。中国的民间就有这样的调和与宽容。就好像杭州的深巷里坊,墙门房子和
泥木平房参差错落,平民与小康人家或者豪宅相依为邻,皆是平常事。
正当小王正探究着耶稣堂弄的新奇生活时,一天晚饭时分,红烧肉刚刚上桌,孩子们馋
得口水嗒嗒滴,司德林小姐家暗红色的木门哐当一声响,送电报的来了。母亲看完哭得
以头撞墙:父亲在香港穿马路,被英军吉普车撞死了。王正至今记得,三个月后母亲从
香港回来,疲惫而平淡地叙说:英方提出的赔偿,是让母亲带两个孩子去香港定居。母
亲坚定地摇摇头:“在自己的国家,我一家人一定不会挨冻受饿的。”
失去父亲的孩子,快乐懵懂的童年,就在一碗红烧肉的香味前戛然而止。不久,王正一
家人搬出耶稣堂弄,开始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很久以后,她依然会梦到童年最后的时
光:花园里,她和厨师的女儿们聚在树下,等着大风吹落一地核桃,抢着吃,开心煞…

3. 运动员宿舍。延安新村。耶稣堂弄的平民气质一点点浓郁起来
什么时候开始,寂静幽深的耶稣堂弄变得鲜辣生猛了?
———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有预兆的吗?
清晨,咚咚有力的脚步声打破了小巷的寂静。一群年轻人从全省各地来到杭州,组建了
浙江第一支专业球队———浙江省体干班篮球队。训练地在体育场,运动员宿舍就在耶
稣堂弄3号司徒雷登故居,男队一间屋,女队一间屋。弄堂口有一个老鞋匠,常常看着
运动员们补丁摞补丁的鞋面、鞋底,无奈地摇头。当时一个球员只有一双回力球鞋,破
到不能再穿,才能以旧换新。没有好鞋穿,也没有洗澡的浴室,运动员们却照样唱歌,
开心地笑。
他们在耶稣堂弄留下的笑声,是浙江体育事业最初的声音。
———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烟稠密的吗?
六十年代初的杭州城发生了一件大事:新马路延安路造好了,第一条电车线路1路车上
路了。1961年4月26日电车通车时,人们都拥到新马路上:一支吹洋号打洋鼓的乐队走
在电车前面,宣告“杭州有了电车”,路人鼓掌欢迎,兴奋莫名。
那时的延安路车辆稀少,沿途菜畦夹道,银泰、百大,还都是一片菜地。不过,耶稣堂
弄安静的小世界很快就要发生重大的变化: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工人和广大市民的住房困
难,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杭城民居新建工程。1961年,延安路北端出现了一个12幢四层楼
砖混结构的新型住宅小区,它就是延安新村。
建造延安新村时,耶稣堂弄拆掉了大批旧房屋。1961年,上文提到的张静美搬进了延安
新村3幢,现在百货大楼的位置。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延安新村的格局类似于筒子楼
,每户家庭只有一间住房,十六平方米,家中小孩多的,就要高低床叠起来。可在当时
,它的住房条件真令人羡慕:一楼水门汀地,二楼三楼红漆地板,五六户人家共用一间
厨房,还有男女分开的浴室。当时普通房租两三元够了,延安新村的房租要五块钱。
虽然家家户户都不富裕,风气却很淳朴。邻居之间亲热和睦,厨房里五六只煤球炉一字
排开,主妇们一边烧菜一边家长里短地闲谈。没有饭厅,便在房门口支起一个小饭桌,
小孩子吃着吃着就爬到邻居桌上尝鲜了。我家有缝纫机,便帮你做一件衣裳;蚕宝宝,
红金鱼,伢儿们你一条我一条分着养。夏天,孩子们相约着去游泳,冬天,楼梯口的大
水缸派上用场了,男人赤着脚踏冬腌菜,腌好了,邻居都会分到几棵尝尝……
1995年,延安新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大厦,武林黄金商业圈的矗起。那逝
去的生活方式,被浓缩成一个依然在使用的车站站名———延安新村,成为一个城市几
代人的温暖记忆。
———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沸腾的吗?
每到傍晚,弄堂里的延安中学后门口,就会出现一支自行车大军,大批成年人涌进校园
,走进钱江业余学校的课堂。
1979年4月,四位民主党派老先生慷慨捐出补发工资10万元,办起了这所全省最早的民
办夜校,从初中、高中的基础文化课补起。当年语文班学员的一篇作业,能够看出这所
夜校对于年轻人的意义:“常忆十年浑浊,心碎不知归宿。喜逢乱已收,能入‘钱江’
夜读,争作,争作!笔端饱蘸浓墨。”由于学生爆满,学员爆棚,1981年,它借延安中
学的教室,开出了第一家分校。如今延安中学改名为凤起中学了,“钱江业余学校”的
老招牌依然坚挺地悬挂在校门口。
也就是那时候起,耶稣堂弄的平民气质一点点浓郁起来了吧?民以食为天,来来往往的
人多了,弄堂里的小吃店也一爿爿开起来。三十岁以上的杭州人必定记得天水桥的陈生
记过桥米线!现在小店已经拆了,改了,从前那个人气旺啊,绝对不输现在弄堂里的白
鹿面馆,年轻人谈恋爱都要请吃过桥米线的。墙上还有字画,说的是过桥米线的来历—
——现在想来,那不就是如今流行的“吃文化”吗!
4. 老杭州的淳朴世界和王牧师的爱情故事
说来也怪,耶稣堂弄不知走过多少次了,常常是一边避让着拥挤的车辆,一边埋怨着小
巷糟糕的交通。然而当你放慢了节奏,换一种眼光打量,熟悉的景致不一样了,审美疲
劳消失了。
比如弄堂里有一条支巷,巷名“镜清里”。现在你知道,小巷尽头还有一处仅存的百年
老宅,“镜清里一号”,两层小洋房,青砖白墙,高高的老虎窗,黑瓦上滋生着丛丛绿
草,苍凉而不失清丽,正是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里头住着72家房客,
仍然过着倒马桶的生活。他们会热情地带你去找最老的房客董爹爹,然后聚在董爹爹简
陋的堂前,就着傍晚的天光与你聊天:这房子,是从前一位国民党将领送给他二太太的
,他的后人,至今还住在这里……他们讲得热闹,你好像又回到老墙门没有大批消失之
前,老杭州淳朴的世界里。
又比如你打听到,耶稣堂弄3号———传教士的三幢洋房只余一座,即司徒雷登故居,
与密集的居民楼毗邻而居———住着一位王牧师,以前的事他都知道。
于是你冒昧地登门,看到了一位清瘦斯文的老人。王牧师曾经是解放路思澄堂的牧师,
在耶稣堂弄住了近二十年。老人中过风,说话缓慢,记忆依然流畅。一开口,时间便回
到七十年前:“耶稣堂弄,我十七岁就来过了。传教士的房子,很讲究,不是我们老百
姓住得起的。”
慢慢的,你听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大时代的沧桑际遇。所有颠沛流离惊心动魄,都
被平淡的叙述过滤了。唯有讲到最初的爱情,86岁的老人脸上那种温柔的光辉,让人有
落泪的感动。
你终于为这传奇的小巷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收梢。
所谓城市的记忆,正是由这无数平凡的人生,真挚的情感来开启的吧。
华灯初上,不知何处传来栀子花的清香。夜色里,工人正忙着用蓝色护栏隔离路面,新
一轮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要动工了。弄堂口,那两棵著名的大树,榉树和银杏———据说
还是司徒雷登父亲司徒尔亲手植下的———支起了参天绿荫。人世间的一切在它们眼里
,悠悠无尽,而又历历分明。
以下就是王牧师的故事:
“私垫读到第九年,正要上中学,战争来了。我不愿意去读日本人控制的学校。当时只
有教会学校不属于日本人的势力范围,教会办的冯氏女中开了一个培训班,收男学生,
我就去了。弟弟则到耶稣堂弄读小学,这里有一个儿童礼拜事务所,专收小学生。我来
看弟弟,所以参观过传教士住的地方。
“我的同学从没来过这里,很好奇,要我带他们一起来。其中有个女同学,是个孤儿,
本名叫做何桂英,老师给她改为何玛丽。同学起哄,看到我就叫‘何玛丽’,看到何玛
丽就叫‘王锡安’。我们被他们吵成功了。”说到这里,老人温和地笑了,好像面前又
出现了那个方圆脸、大眼睛,穿着阴丹士林蓝色旗袍的少女活泼的身影。
“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杭州的外国人没来得及回国的,都被送进上海集中营(注:同一
时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也被日本宪兵逮捕)。日本人接收了学校。我们不愿意再
读下去。
“我与何玛丽想办法去了西安。她做护士,我教英文。在那里我们结了婚,生下了大儿
子。抗战胜利后我们回到杭州。我们一共有五名子女,儿子名字里有中,女儿名字里嵌
华。一生爱中华。”
何玛丽后来是浙医一院的护士长,几年前去世。“中”和“华”们照顾着生病的父亲。
天气好,王牧师会坐上轮椅,由保姆推着,出去散步。一出门,便与三五步外的司徒雷
登故居打个照面。他有刹那的恍惚。岁月又回到了起点,那个五月的晴天,叶嫩花初,
空气润湿,在这绿色的庭院里,少年与少女含笑同行,心底有说不出的欢喜。
l*r
发帖数: 79569
2
自带沙发发现是转载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耶稣堂弄在延安路以东、体育场路以南,夹在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很市中心的地
: 方。转载一篇讲小巷前生今世的抒情散文:
: http://leisure.hangzhou.com.cn/20050801/ca1159536.htm
: 耶稣堂弄 小弄堂 大风景
: 杭州网
: 从地理位置上讲,它南接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杭州女人应该最熟悉
: 它了:不就是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那条小弄堂嘛。
: 那真是杭州人口中标准的“巷头巷脑”:从 头走到尾,也就“一炮仗”的路。
: 这“一炮仗”的路上的风景,真如放百子炮仗般,热闹嘈杂:有学校,有书店,有医院
: ,有顾客排队的面馆,有杭州年头最早的民间收藏品市场,有一爿爿更新速度快得让人

wh
发帖数: 141625
3
耶稣堂弄的背景信息:
位于杭州耶稣堂弄2号的天水堂,是杭州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原建于1874年,1958年被
租给杭州链条厂,1984年教堂收回部分建筑后复堂。
司徒雷登故居在隔壁耶稣堂弄3号。他父母是美国南长老会派来杭州的第二批传教士,
从天水堂建成之初就住在这里传教。司徒雷登1876年在此出生,11岁回美国读书。28岁
重回杭州传教,并在教会学校任教。他参加建立了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
然后到南京金陵神学院当希腊文教授;后去北京筹办燕京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教务
长。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49年建国前被召回美国。毛泽东写了一篇《别了,司徒雷登
》,从此这个名字成了灰溜溜的反面形象。他对中国人热心友好,就是不善从政;自称
是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视杭州为家乡,终生说一口带杭州口音的普通话。死后骨灰迁
回杭州半山安贤园。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耶稣堂弄在延安路以东、体育场路以南,夹在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很市中心的地
: 方。转载一篇讲小巷前生今世的抒情散文:
: http://leisure.hangzhou.com.cn/20050801/ca1159536.htm
: 耶稣堂弄 小弄堂 大风景
: 杭州网
: 从地理位置上讲,它南接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杭州女人应该最熟悉
: 它了:不就是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那条小弄堂嘛。
: 那真是杭州人口中标准的“巷头巷脑”:从 头走到尾,也就“一炮仗”的路。
: 这“一炮仗”的路上的风景,真如放百子炮仗般,热闹嘈杂:有学校,有书店,有医院
: ,有顾客排队的面馆,有杭州年头最早的民间收藏品市场,有一爿爿更新速度快得让人

wh
发帖数: 141625
4
这篇好像写得有点散,结尾挺像胡兰成……哈哈。反正杭州人看看街道历史还是蛮好玩
的。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自带沙发发现是转载
j*j
发帖数: 5564
5
呵呵,最后这句“心底有说不出的欢喜”是信徒们在查经班上说的典型的感谢语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好像写得有点散,结尾挺像胡兰成……哈哈。反正杭州人看看街道历史还是蛮好玩
: 的。

M**a
发帖数: 4816
6
在一片公共汽车的耳光声中
听到小弄堂里
各种你你弄弄
我满心的欢喜
哈哈,周末愉快。
PS我下下周回去吃麻花海鲜。。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耶稣堂弄在延安路以东、体育场路以南,夹在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很市中心的地
: 方。转载一篇讲小巷前生今世的抒情散文:
: http://leisure.hangzhou.com.cn/20050801/ca1159536.htm
: 耶稣堂弄 小弄堂 大风景
: 杭州网
: 从地理位置上讲,它南接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杭州女人应该最熟悉
: 它了:不就是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那条小弄堂嘛。
: 那真是杭州人口中标准的“巷头巷脑”:从 头走到尾,也就“一炮仗”的路。
: 这“一炮仗”的路上的风景,真如放百子炮仗般,热闹嘈杂:有学校,有书店,有医院
: ,有顾客排队的面馆,有杭州年头最早的民间收藏品市场,有一爿爿更新速度快得让人

M**a
发帖数: 4816
7
哎,初看下去,还以为你说的胡兰成是
刘胡兰。。。
我了个去。哈哈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好像写得有点散,结尾挺像胡兰成……哈哈。反正杭州人看看街道历史还是蛮好玩
: 的。

E******u
发帖数: 3920
8
图一,司徒雷登重返耶稣堂弄故居;
图二,老司等人在天水耶稣堂前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耶稣堂弄在延安路以东、体育场路以南,夹在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很市中心的地
: 方。转载一篇讲小巷前生今世的抒情散文:
: http://leisure.hangzhou.com.cn/20050801/ca1159536.htm
: 耶稣堂弄 小弄堂 大风景
: 杭州网
: 从地理位置上讲,它南接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杭州女人应该最熟悉
: 它了:不就是银泰百货和百货大楼中间那条小弄堂嘛。
: 那真是杭州人口中标准的“巷头巷脑”:从 头走到尾,也就“一炮仗”的路。
: 这“一炮仗”的路上的风景,真如放百子炮仗般,热闹嘈杂:有学校,有书店,有医院
: ,有顾客排队的面馆,有杭州年头最早的民间收藏品市场,有一爿爿更新速度快得让人

E******u
发帖数: 3920
9
呵呵,中文里基督教这个词有点混乱,有人把新教叫做基督教,有人把天主教和新教的
合成为基督教,而学术上一般是采用合称。如果是合称,离开杭州耶稣堂不远隔壁的天
主堂要比耶稣堂历史早得多,明朝就建立了。解放前,隔壁中山路上的天主堂要比耶稣
堂热闹多了,因为当时杭州人信天主教的人要比耶稣教的要多。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耶稣堂弄的背景信息:
: 位于杭州耶稣堂弄2号的天水堂,是杭州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原建于1874年,1958年被
: 租给杭州链条厂,1984年教堂收回部分建筑后复堂。
: 司徒雷登故居在隔壁耶稣堂弄3号。他父母是美国南长老会派来杭州的第二批传教士,
: 从天水堂建成之初就住在这里传教。司徒雷登1876年在此出生,11岁回美国读书。28岁
: 重回杭州传教,并在教会学校任教。他参加建立了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
: 然后到南京金陵神学院当希腊文教授;后去北京筹办燕京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教务
: 长。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49年建国前被召回美国。毛泽东写了一篇《别了,司徒雷登
: 》,从此这个名字成了灰溜溜的反面形象。他对中国人热心友好,就是不善从政;自称
: 是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视杭州为家乡,终生说一口带杭州口音的普通话。死后骨灰迁

a**********k
发帖数: 1953
10
想起小时候隔壁有位小脚老太太就是信耶稣的。 据说年轻
时嫁给杭州一位生意人, 后来不知为什么迷上了上帝, 就
被夫家休了回娘家跟侄子一家住。 由于行为独特, 比如经
常自言自语, 用餐前祷告很久, 所以人家就嘲笑她为
“耶稣”。害得我小时一直以为“耶稣”就是神经病, 或
“独头”的同义词。她不吃猪血煮成的食物。 有一次我亲眼
看见她侄子家的小孩趁她低头祷告时,恶作剧地舀了一勺猪血
汤在她饭碗里。 她祷告完毕, 抬头一看饭碗, 大惊失色,
掏出一块手绢捂着嘴,快速起身踩着小脚特有的细步回到自己
的房间, 一天再也没出来吃饭。
现在忆起, 感慨一个人生活在与其格格不入的环境里该是多么
痛苦和孤独。 鱼逐水草而居, 鸟择良木而栖,善哉。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耶稣堂弄的背景信息:
: 位于杭州耶稣堂弄2号的天水堂,是杭州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原建于1874年,1958年被
: 租给杭州链条厂,1984年教堂收回部分建筑后复堂。
: 司徒雷登故居在隔壁耶稣堂弄3号。他父母是美国南长老会派来杭州的第二批传教士,
: 从天水堂建成之初就住在这里传教。司徒雷登1876年在此出生,11岁回美国读书。28岁
: 重回杭州传教,并在教会学校任教。他参加建立了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
: 然后到南京金陵神学院当希腊文教授;后去北京筹办燕京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教务
: 长。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49年建国前被召回美国。毛泽东写了一篇《别了,司徒雷登
: 》,从此这个名字成了灰溜溜的反面形象。他对中国人热心友好,就是不善从政;自称
: 是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视杭州为家乡,终生说一口带杭州口音的普通话。死后骨灰迁

相关主题
我感觉杭州和北京上海还是有点差别的。情人节那夜和一位犹太姑娘的艳遇
赞一位黑JJ浙江12位农民状告省长胜诉 (ZZ)
偶一位朋友也在宁波大学当老师杭州的水(转自俺的blog)
进入Zhejiang版参与讨论
E******u
发帖数: 3920
11
这老太太真执着啊,没放弃信仰。通常基督徒会引用耶稣的话: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
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
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
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称为天主的子女。
为义而受迫害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你是有福的,因为你的赏报是丰厚
的。
所以很多虔诚的基督徒号称在格格不入的环境里也不孤独痛苦,绝对不会改变信仰的,
呵呵。

【在 a**********k 的大作中提到】
: 想起小时候隔壁有位小脚老太太就是信耶稣的。 据说年轻
: 时嫁给杭州一位生意人, 后来不知为什么迷上了上帝, 就
: 被夫家休了回娘家跟侄子一家住。 由于行为独特, 比如经
: 常自言自语, 用餐前祷告很久, 所以人家就嘲笑她为
: “耶稣”。害得我小时一直以为“耶稣”就是神经病, 或
: “独头”的同义词。她不吃猪血煮成的食物。 有一次我亲眼
: 看见她侄子家的小孩趁她低头祷告时,恶作剧地舀了一勺猪血
: 汤在她饭碗里。 她祷告完毕, 抬头一看饭碗, 大惊失色,
: 掏出一块手绢捂着嘴,快速起身踩着小脚特有的细步回到自己
: 的房间, 一天再也没出来吃饭。

a**********k
发帖数: 1953
12
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
后来她去世时, 因为没有子嗣, 她侄子家本想草草收殓。
结果那天来了不少她数十年前的教友, 有些是从很远的
地方一路走来的。一行教众低声地唱着圣歌为她送行的
场面给人印象很深。
另外, 基督教好多圣歌听起来不错。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老太太真执着啊,没放弃信仰。通常基督徒会引用耶稣的话:
: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 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
: 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
: 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
: 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 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称为天主的子女。
: 为义而受迫害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 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你是有福的,因为你的赏报是丰厚

wh
发帖数: 141625
13
啊这样。胡兰成不是基督徒吧?

【在 j*j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最后这句“心底有说不出的欢喜”是信徒们在查经班上说的典型的感谢语
wh
发帖数: 141625
14
哇哇哇又回去了!明年请客!哈哈。国内海鲜和这里比如何?我吃了几次海参鲍鱼不想
吃了,很浓腻。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在一片公共汽车的耳光声中
: 听到小弄堂里
: 各种你你弄弄
: 我满心的欢喜
: 哈哈,周末愉快。
: PS我下下周回去吃麻花海鲜。。

wh
发帖数: 141625
15
我小时候总是记不清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还是生得光荣死得伟大。哈哈。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哎,初看下去,还以为你说的胡兰成是
: 刘胡兰。。。
: 我了个去。哈哈

wh
发帖数: 141625
16
赞,你擅找老照片,哈哈。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图一,司徒雷登重返耶稣堂弄故居;
: 图二,老司等人在天水耶稣堂前

wh
发帖数: 141625
17
对。这个简介是摘抄的,教堂部分是从这篇杭州五个老教堂的文章里看来的,思澄、天
水、鼓楼、天主、崇一:
http://www.douban.com/event/10218485/discussion/17658648/
我自己也是把基督教看作天主教和新教的合称。以前经常听说的是思澄堂;天水耶稣堂
停办时间长,复堂以后也不太兴旺。现在杭州(和中国)仍是天主教徒多于新教徒吗?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中文里基督教这个词有点混乱,有人把新教叫做基督教,有人把天主教和新教的
: 合成为基督教,而学术上一般是采用合称。如果是合称,离开杭州耶稣堂不远隔壁的天
: 主堂要比耶稣堂历史早得多,明朝就建立了。解放前,隔壁中山路上的天主堂要比耶稣
: 堂热闹多了,因为当时杭州人信天主教的人要比耶稣教的要多。

wh
发帖数: 141625
18
你很设身处地替她着想,善哉……

【在 a**********k 的大作中提到】
: 想起小时候隔壁有位小脚老太太就是信耶稣的。 据说年轻
: 时嫁给杭州一位生意人, 后来不知为什么迷上了上帝, 就
: 被夫家休了回娘家跟侄子一家住。 由于行为独特, 比如经
: 常自言自语, 用餐前祷告很久, 所以人家就嘲笑她为
: “耶稣”。害得我小时一直以为“耶稣”就是神经病, 或
: “独头”的同义词。她不吃猪血煮成的食物。 有一次我亲眼
: 看见她侄子家的小孩趁她低头祷告时,恶作剧地舀了一勺猪血
: 汤在她饭碗里。 她祷告完毕, 抬头一看饭碗, 大惊失色,
: 掏出一块手绢捂着嘴,快速起身踩着小脚特有的细步回到自己
: 的房间, 一天再也没出来吃饭。

wh
发帖数: 141625
19
儒家也说虽千万人吾往矣。逆大流而行,的确要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力,要么宗教,要么
爱情,要么革命,要么个人心理素质无比强悍,哈哈。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老太太真执着啊,没放弃信仰。通常基督徒会引用耶稣的话:
: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 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
: 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
: 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
: 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 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称为天主的子女。
: 为义而受迫害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 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你是有福的,因为你的赏报是丰厚

wh
发帖数: 141625
20
宗教凝聚力好强。

【在 a**********k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
: 后来她去世时, 因为没有子嗣, 她侄子家本想草草收殓。
: 结果那天来了不少她数十年前的教友, 有些是从很远的
: 地方一路走来的。一行教众低声地唱着圣歌为她送行的
: 场面给人印象很深。
: 另外, 基督教好多圣歌听起来不错。

相关主题
请版主置顶:来自一位朋友的信,希望浙江老乡援手!研究生染艾滋2年不敢告诉父母,zz
我来转载几篇吧——致伟大的主火炬手,李宁(转)北京工商联副主席:赶紧买房 房价2年内要涨到4万/m2,zz
[合集]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征文][bssd]回乡见闻----美国农村版
进入Zhejiang版参与讨论
E******u
发帖数: 3920
21
现在新教徒要远远远远地多于天主教徒了,至少五倍到十倍人数吧,新教擅长宣传。。。
天主堂的全称称叫做杭州圣母无原罪总座堂,这是1917年的天主堂照片: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对。这个简介是摘抄的,教堂部分是从这篇杭州五个老教堂的文章里看来的,思澄、天
: 水、鼓楼、天主、崇一:
: http://www.douban.com/event/10218485/discussion/17658648/
: 我自己也是把基督教看作天主教和新教的合称。以前经常听说的是思澄堂;天水耶稣堂
: 停办时间长,复堂以后也不太兴旺。现在杭州(和中国)仍是天主教徒多于新教徒吗?

j*j
发帖数: 5564
22
我们邻近村有位老人过世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信基督教,一个不信;
兄弟俩在办葬礼时闹翻了,一个请来基督教教友们来祷告,一个请来
和尚念经做法事,相持不下。

【在 a**********k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
: 后来她去世时, 因为没有子嗣, 她侄子家本想草草收殓。
: 结果那天来了不少她数十年前的教友, 有些是从很远的
: 地方一路走来的。一行教众低声地唱着圣歌为她送行的
: 场面给人印象很深。
: 另外, 基督教好多圣歌听起来不错。

M**a
发帖数: 4816
23
分时段进行吧,早上基督教徒、晚上和尚。这样,基督和佛祖都不会太累。

【在 j*j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邻近村有位老人过世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信基督教,一个不信;
: 兄弟俩在办葬礼时闹翻了,一个请来基督教教友们来祷告,一个请来
: 和尚念经做法事,相持不下。

1 (共1页)
进入Zhejia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北京工商联副主席:赶紧买房 房价2年内要涨到4万/m2,zz香港人不错
[bssd]回乡见闻----美国农村版我感觉杭州和北京上海还是有点差别的。
可怕的浙江人 zz赞一位黑JJ
Attn:香椿园俱乐部(XiangChunYuan)欢迎大家参加! (转载)偶一位朋友也在宁波大学当老师
怎么样给美国人介绍杭州好情人节那夜和一位犹太姑娘的艳遇
回忆孩童时代的夏日夜晚浙江12位农民状告省长胜诉 (ZZ)
[合集] 回忆孩童时代的夏日夜晚杭州的水(转自俺的blog)
科普一下levis吧。请版主置顶:来自一位朋友的信,希望浙江老乡援手!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杭州话题: 耶稣话题: 司徒雷登话题: 弄堂话题: 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