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史语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d
发帖数: 339
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煮酒论史』大唐李氏源流zz
李唐的源流,可不是这么简单,连陈寅恪都说不清楚,抄段述评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
胡戟
2004-01-21 17:47:09 阅读 316 次
刊《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页145-156。象牙塔整理
。。。。。。
其六,个别具体论断是否确当,似有可讨论的余地。。。。。。。
又如李唐氏族问题,陈先生曾在1931、1933年和1935年写了三篇文章与朱希祖、金井
之忠氏反复讨论辩难,尔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全面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
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故
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伪冒相传,迄于今日,治史者竟无一不
为其所欺,诚可叹也。”(16页)结论十分重要,令人信服。惟其坚持李唐出自赵郡李氏
,判断称家于武川是附会伪托这两点,难得通解。
其意见是:“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
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
自同上书,299页。)。“前篇李买得既已战死,何能复镇武川,又家于其地?今知李氏
父子皆葬广阿,实无家于
z**********e
发帖数: 22064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施雨华:李济——失踪的大师
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完成了第一次中国人主持
的科学考古发掘。在半个世纪里,这位“中国考古学之父”主持了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
究。他一生从事考古,始终不曾忘情的是寻找“中国人的始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的名字在大陆销声匿迹……
1928年是李济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国
民政府成立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他被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10年之前,他由清华学堂选送留学美国,5年里拿了3个学位:心理学学士、社会学
硕士,最后是哈佛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哲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有人自
此习惯性地称他为“Dr. 李”。据说他父亲有一阵还给自己起了别号“博父”,在诗词
和书信中公开使用,有炫耀儿子的意思,更显示老父的尊严。
1923年回国后,他在南开大学当了两年教授。之后清华学堂成立国学研究院,聘梁
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李济资历稍浅,加上需要做田野工作,任“特
约讲师”,但月薪400元鹰洋、助教一人、研究室一间的“标配”,与四教授持平。
李济拿的是人类学博士,但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无疑是考古。按他自...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48年学人抢救计划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岳南
1948年11月29日,共产党所属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主力共100万人,在北平、天津
、张家口地区联合发起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部60万人展开决战。12月12日,北
平城被解放军包围,南苑机场失守,国民党军气脉已竭,力不能支,平津即将陷落。蒋
介石急派飞机空投手谕致平津守军各军长,以鼓舞士气。手谕末尾以悲壮无奈的口气道
:“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13日,北平西效炮声隆隆,解放军发射的弹片从清
华园上空“嗖嗖”掠过,校内师生及家属大为惊恐,纷纷逃跑躲避,清华陷入混乱。鉴
于此情,校方只好宣布停课,师生员工自寻出路。
在国民政府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朱家骅、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
陈雪屏等在蒋介石授意下,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
细节办法,很快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名单包括四类:
(一)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
(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
(三)中央研究院院士;
(四)在学术上有贡献并自愿南来者。
计划既定,立...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1948年学人抢救计划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948年学人抢救计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9 08:43:59 2013, 美东)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岳南
1948年11月29日,共产党所属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主力共100万人,在北平、天津
、张家口地区联合发起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部60万人展开决战。12月12日,北
平城被解放军包围,南苑机场失守,国民党军气脉已竭,力不能支,平津即将陷落。蒋
介石急派飞机空投手谕致平津守军各军长,以鼓舞士气。手谕末尾以悲壮无奈的口气道
:“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13日,北平西效炮声隆隆,解放军发射的弹片从清
华园上空“嗖嗖”掠过,校内师生及家属大为惊恐,纷纷逃跑躲避,清华陷入混乱。鉴
于此情,校方只好宣布停课,师生员工自寻出路。
在国民政府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朱家骅、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
陈雪屏...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5
[一种声音]去留与荣辱——《南渡北归》笔记【1】
来源: 千里 于 2016-03-29 09:30:56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对国民党来讲,黄金、贵重文物的搬迁不是问题,成问
题的是那些士林名流的去留行止。他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党也没有闲着。一场
关乎人心、人才的争夺战开始打响。
争夺战的重点是当时中国教育文化的重镇平津地区。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
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
“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一,各
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学术上有贡
献并自愿南来者。
听风观涛,平津地区学人内心五味杂陈。
回想1937年7月末,北京沦陷,何基沣将军撤离北平时面对学生曾喊出了“同学们!北平
——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的誓言。因此,在随后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统一安排而撤
离平津的教...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606
6
2011-04-08 18:34
【看中国记者张颂宇采访报导】中国在古时称为“神州”,是神护佑的土地。中华文化
被称作神传文化,因为人们相信在远古时候,中原大地上人神同在。
中华文化,历史悠远,蕴含深刻。然而,文化大革命后,中华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大陆断
了脉……4月3日晚间,一场演出却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唤醒了。
“今天满载而归,得到很大的启示!”从香港移居台湾,长期研究文史,现为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暨研究员(注)、曾任傅斯年图书馆主任的何汉威,在看完4
月3日神韵艺术团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演出后,像被唤醒了久远的记忆,感触良深地说。
信仰不可能被高压泯灭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副所长何汉威在看完神韵艺术团演出后感触良深地说:今天满载而归
,得到很大的启示!
何汉威表示,演出的信仰内涵,带给他很大的启示。他从中体会到,“人可能有一个更
重要的价值在里面,追求永久深度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例如真、善、
忍。演出透过这种精神表达出来,给我个人很大的启示。”
过去,中国这个被称作神州的大地,文化中贯穿着敬天知命,重德行善的内涵。神韵艺
术团以恢复真正传统中国文化为旨,演出...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慧眼辨真伪!国学大师为何选择去台湾?(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1 13:37:22 2015, 美东)
国学大师傅斯年慧眼识正邪,1949年毅然决定去台湾。(网络图片)
1949年大多数著名学者选择留在大陆时,著名历史学者傅斯年却毅然决定去台湾,他曾
在延安和毛泽东长谈,是国民党时代少数看透中共本质的知识份子之一。
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毛泽东统治下渡过的。那时毛已经定傅斯年先生为被“帝国
主义及其走狗中国的反动政府”所控制的知识份子,这是我这种青少年在社会上所得的
唯一资讯。在家庭中,我父亲周一良也从不提起他自己与傅斯年的交往,所以我对傅斯
年所知只有一项“反动文化人”的身份。文革爆发后,傅斯年的名字始见于对父亲的批
判和父亲的“思想检查”与“罪行交代”,我由此得知父亲几十年前与长他一辈的傅斯
年曾有过交往,所以受到牵连。离开大陆以后我读到中共控制以外的出版物,才了解傅
斯年在廿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的学问、...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8
原编者注︰文革中曾参与“梁效”写作班子工作的周一良先生去年逝世,北京刊物《群
言》向家属征求回忆稿件,周先生之子周启博如期交稿而未获刊登。】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428
9
《史学月刊》2014年第10期 作者:万明
【内容提要】迄 今对明代中国财政史最重要而且也是最流行的成说之一,是黄仁宇
的“洪武型财政”说,由此将明代中国视为“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的典型。“洪
武型财政” 说滥觞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其中对明代财政
史的基本评价是保守、僵化与倒退。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学术理路
出 发,结合近年对于明代赋役与财政改革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对《万历会计录》整理与
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洪武型财政”说不仅受到西方中心论史观的影响,而 且忽视了
明朝中央大型财政数据文献的利用,致使立论根据严重不足,对一些基本史实存在误解。
实际上,晚明中国已处在由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的过 渡期。
【关键词】16世纪;明代财政史;洪武型财政;史观;方法论;重新检讨
一、引言
财 政改革历来是惊心动魄的,处于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世界巨变关键时期的16世
纪明代财政史,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研究史的回顾中,我们看到一个二律悖反的 现象:
一方面对于张居正改革和一条鞭法的高度评价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另一方面对于16世
纪明代财政乃至整...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3373
10
有点长,但是很好看。
周启博:我的父亲周一良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他都认为人性和常识是自己未改造好的表现,“改造思想”成为他永远追求也
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而...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1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作者:张少鹏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摘要:陈寅恪南下岭表,在政治上象征着他不仅对中共不信任,而且对国民党失望。在
文化上则隐喻着他在祖、父两辈先人之卓绝人格的影响下想成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
方面承先哲之统绪,示来者以轨则,另一方面尊崇气节,贬斥势利,以转移一代世风。
而陈寅恪南下岭表则主要受国共两党划江而治、陈序经个人魅力及抗战末期在燕京大学
所受良好照顾等因素的影响。
1948年12月15日,陈寅恪随胡适乘国民党派往北平的专机飞往南京,第二天即乘火
车前往上海。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偕夫人唐篑及女儿小彭、美延乘船南下广州。从
此,在广州康乐园终老。关于陈寅恪南下岭表而未飞赴台湾一事,学界聚讼纷纭。实际
上,就陈寅恪当时的地位而言,其南下岭表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与文化隐喻意味。揭示
其间的象征与隐喻,不仅可以解开陈寅恪南下岭表的“本事”,透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
和文化追求,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陈寅恪的认识,进而促使我们在陈寅恪精神的感召下
增进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一、政治象征
陈寅恪随胡适乘机飞往南京时,虽然陈寅恪曾表示他很苦恼,“当...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332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KU 讨论区 】
发信人: fenge (大风), 信区: PKU
标 题: 百年北大中文系 百位知名毕业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8 22:25:24 2010, 美东)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一书,近日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其最后一
节列数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书中这样说明:100年来,北大中文系培养了
8000多名
本科生,2300多名研究生,600多名博士生,还有留学生、作家班、师范班、专科班、
进修教
师、访问学者、旁听生,等等,总计近2万人。中文系的校友大都成为栋梁之才,在各
个历史
阶段和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文化建设贡献才智,建功立业。这里列举100
位著名
的校友,代表100年来北大中文系教育的辉煌成就。100名只是很小的部分,挂一漏万,
许多优
秀的校友都未能列举。可以理解的是,这不是严格的评比选拔,更多是一种纪念与回顾
。名录
的拟定曾征求过多方面意见,主要考虑业绩、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等,尽可能照顾各
个领域
的平衡。广义... 阅读全帖
n****b
发帖数: 744
13
我开了个头,也结个尾。统一一下思想,分清主次。
梁启超家族纵横百年:国家民族命运的投影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在《三十自述》里,他交代了自己出生的时代
背景:“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
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清末民初,帝国的衰亡,极权的崩溃,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
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梁启超半个世纪中的所有追求与
惶惑,困境与出路,误解和洞见,皆因时代而起。正如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的概述:
“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
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
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
》,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
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
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
以...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332
14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一书,近日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其最后一
节列数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书中这样说明:100年来,北大中文系培养了
8000多名
本科生,2300多名研究生,600多名博士生,还有留学生、作家班、师范班、专科班、
进修教
师、访问学者、旁听生,等等,总计近2万人。中文系的校友大都成为栋梁之才,在各
个历史
阶段和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文化建设贡献才智,建功立业。这里列举100
位著名
的校友,代表100年来北大中文系教育的辉煌成就。100名只是很小的部分,挂一漏万,
许多优
秀的校友都未能列举。可以理解的是,这不是严格的评比选拔,更多是一种纪念与回顾
。名录
的拟定曾征求过多方面意见,主要考虑业绩、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等,尽可能照顾各
个领域
的平衡。广义上说,凡是曾在中文系就读或任职者,都是校友,但限于篇幅、资料等原
因,这
里只收录在本系的本科与研究生毕业,或者曾在本系就读过的。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很
多知名
学者,也都是本系的毕业生,由于前面已另有专门章节述及,此处也就不再... 阅读全帖
b****e
发帖数: 119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的在线历史文献库
在线历史文献
2002-11-12
http://www.cs.iastate.edu/~baojie/history/histbook.htm
世界历史 | 国别史 | 世界史专题 | 中国通史 | 中国断代史 | 中国史专题 | 二十六史
| 历史典籍 | 百科全书与工具书 | 共运资料 | 中国当代史料 | 其他
世界历史
简明世界通史(上) (下)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下卷)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下卷)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下卷)
世界通史·当代卷 古代卷 中世纪卷 近代卷(上) 近代卷(下) 现代卷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2
世界当代史
新编世界当代史
国别史
荷马史诗
罗马史纲要
阿拉伯通史(上册) (下册)
澳洲史
德国史纲
法国通史简编
非洲通史古代卷 近代卷 现代卷
加拿大通史简编
近代英国史
日本近代史
苏联史纲CCCP(1953—1964)
世界史专题
佛教史
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3) (14) (17)
(18)
中国通史...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百般委曲难求全——一个人文学者的悲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6 06:58:55 2012, 美东)
周启博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
他未能把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
有两批较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
,铸就友谊。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
而同被禁闭整肃的“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
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
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
年时潜心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
学术上当有可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326
17
延安归来
结束了与毛泽东的长谈与直接交往,7月4日,傅斯年又在延安中共机关所在地,寻
找早些时候陈寅恪所托的林伯渠与范文澜二人,顺便看望了久别的弟子刘耀(尹达)。
刘氏是抗战前史语所发掘殷墟时自河南大学招收的毕业生,与石璋如、殷焕璋等一同进
入史语所参加殷墟发掘,算是傅斯年学生辈人物。抗战军兴,刘耀随史语所抵达长沙不
久,离所径自奔赴延安,化名尹达投入了共产党阵营,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
习,后进入老范(文澜)领导的马列研究院历史研究室从事马列学说的研究,1941年到
延安方面设立的中央出版局任出版科长。傅是在出版局所属的一口窑洞里见到这位尹科
长的。
尽管政治立场各有不同,但就傅、尹师生而言,此时相见,确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遥想战前的殷墟发掘,那是何等壮观气派,令人心旌摇荡。随着
抗日战争爆发和国共对立摩擦,导师与弟子天南地北,一别数载不得相见,每忆及前尘
往事,各自欷歔不已。傅斯年看了尹达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成绩,甚不满意,忘了眼前的
形势和各自所处的环境与政治地位,一时感情冲动,竟有些糊涂和一相情愿地动员尹达
随自己一道回四川李庄史语所,重操旧业,接着续写尹
c*********d
发帖数: 9770
1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岳南:南渡北归─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http://hx.cnd.org/?p=102500
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第三部,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
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第三部,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
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毛泽东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
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自由民主的阵
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
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笑着说:
我不愿意让人洗脑子。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受尽... 阅读全帖
d*******3
发帖数: 8598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李唐皇室及其氏族与先世考辩 ZT
注释:
[1]参看刘盼遂《李唐为蕃姓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李唐为蕃姓
续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2卷第1期;《李唐为蕃姓三考》,载《燕京学报》第
15期。王桐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2卷第2期。
[2]原载1931年8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叁本第壹分。
[3]原载1933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叁本第肆分。
[4]原载1935年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伍本第贰分。
[5]原载1936年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陆本第肆分。
[6]《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12。
[7]《三论李唐氏族问题》,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46。
[8]《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页8。
[9]《李唐氏族的推测后记》,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44。
[10]《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页12。
[11]《李唐氏族之推测》,页327。
[12]《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31。
[13]《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载...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周家往事——对话周启博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797
口述者:周启博 采访者:丁东 邢小群
时间:2011年9月26日 地点:昌平香堂村
周启博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80年代负笈美国,后定居纽约,从事工程技术,兼研
文史。今年夏天他回来探亲,得以畅叙,并请他回顾了周家往事。
建德周家,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家族。自第一代周馥出任封
疆大吏,推动口岸开放通商,第二代周学海、周学铭皆为光绪年进士,周学熙为近代工
业先驱、教育先驱和民国财政总长,第三代周叔弢为实业家、收藏家,周叔迦为佛学家
,周明达为数学家,第四代更出了周一良、周珏良、周艮良、周杲良、周以良、周治良
、周景良、周震良、周煦良、周炜良等学者专家,蔚为大观。
兹将和周启博先生交谈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与同好分享:
周家先辈
丁东:周家五代人名人辈出,覆盖官、产、学,是近代中国大转折时期的一个缩影。
周启博:周家是社会变迁弄潮儿里边成功的一个家庭。从头说起的话,周馥是发家
的第一代,官做到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起步比较高。但他本人是农村教私塾出身,...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21
一、引子:“此情可待成追忆”
1961年八月的一个下午,《往事并不如烟》的作者章诒和(时年19岁)来到北京东黄城
根附近的迺兹府胡同12号,这是一座不算大的四合院,院子里只住着一个人,他就是章
诒和父亲章伯钧的对手、同时也是1957年反右运动中 “章罗同盟”的二号人物罗隆基。
几十年后,章诒和在这篇专写罗隆基的《一片青山了此身》中提到她对这个四合院的感
受:“环顾四周,只有电扇发出的声响。他这个家,安静得有些过分。”就是在这个终
日阒寂的院落里,年过六旬的罗隆基和不到二十岁的“小愚”(章诒和的小名)有过这
样一段交谈:
罗隆基知道我是学文的,他的话题就从学文开始。问我:“现在文科教材里面,有没有
现代文学史?”又问:“在现代文学史里面,有没有新月派?”再问:“新月派里面,
有没有罗隆基?”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我学戏剧文学,不开现代文学史课,而在我自己所读的现
代文学史里,新月派宗旨已不是从“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给“社会思想增加一些体魄,为时代生命添厚一些光辉”的文学流派。官方认定的文学
史上,说新月派在政治上是既反对国民党、又与共产党作对的第三种力量的...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2
向以鲜 晋行记 微信号 sxjinxingji
功能介绍
历史、文化、考古、收藏、民俗、古建、风土、文章。
李庄各界庆祝中央研究院成立13周年
摄于1941年6月9日
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川南李庄,终于放下了一张“宁静的书桌”。一时之间,小小
的李庄名流荟萃: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董作宾、李济
、曹禺等……
在我们列举这些璀璨名字的同时,也请朋友记住下面这些名字——来自小小乡镇上的名
流——没有这些伟大的乡绅,就没有伟大的李庄,他们是: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
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李清泉、罗伯希……
这个事实,再一次应证了我早前的说法:中国文化的根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中
国的乡绅地主阶层,才得薪传不朽的。没有乡绅文化的中国,尤其是广袤的农业文明空
间,将成一片废墟——不仅仅是建筑或群落意义上的废墟,而是心灵或灵魂意义上的废
墟!
孔子当年说:礼失,求诸野(《汉书·艺文志》)。没有乡绅的乡野,就真的野了,再
也找不到礼的影子。
以下文字来自《成都商报》:抗战时期,外省籍人士迁川七百余万,硝烟驱赶之下,与
民众流亡同步的是“文化迁川”运...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8694
23
【本文被访者介绍】
陈平原,男,汉族,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78年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4年于中山大
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京大学首批的两位文学博
士之一。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问:我们的调查显示,现在高校老师的压力都很大。老师的压力源,科研排第一,教学
排第二。90年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还感觉老师都很惬意,但是现在没有这种感觉,很多
人都在忙。有忙着报销的,有忙着去结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都感到没有一
种很好的状态去做科研工作。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您认为它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由评价体系决定的。我不知道你们在做调查的时候,是否
有细分受访者的专业?不同专业的情况大不一样,不要一锅煮。比如说,有的专业期待
天才少年,有的专业出大成绩必须熬白了少年头。你做数学研究,四十岁还没什么大动
静,就不用再做了;而对于文史哲学者来说,四十岁才刚开始呢。所以,不同专业对待
“少年才俊”的定义及态度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不同时代的年轻人,“脱
颖而出”的概率不一样。现在的学生要出头,比我当时要困难得多。我是七...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4
共想社 共想社 微信号 n181101
功能介绍
资源共享
夜读《南渡北归》,如乘坐一辆老旧但真实的时光穿梭列车,摇晃着前往那只有黑与白
交替的时代,期间一个个灵秀的面庞,熟悉的名字,纷纷从我身边穿梭而过,给我讲述
着他们的傲慢与狗苟。
01
曾家的命运:是宿命还是因果
曾家是指曾国藩及其兄弟和他们的后裔。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曾文正公家书》不知影响了多少国人。
毛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这个家族,一辈子最讲究持家报国,思想多延及子孙后代。
49年后,曾氏家族两个熠熠闪光的人物曾昭抡与曾昭燏兄妹俩留在了大陆。
曾昭燏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1947年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代理主任。
昭燏留下了,本来是认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业还是在这里,是想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
哪曾想到,因其显赫的家世,昭燏生活和事业屡屡受到牵连。
1951年,大举清理阶级队伍时,按上级组织部门要求,昭燏仿李秀成兵败被俘所写的《
李秀成供词》,写数万字供状式《自传》。
左起:吴金鼎、王介忱、高去寻、冯汉骥、曾昭燏、李济、夏鼐、陈明达
不过,我实在想不通,她究竟为何如此...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27
25
来自主题: ZJU版 - 谢咏·回到傅斯年
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
史学为一统天下的。说它一统天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绝对没有生存
空间,而是说作为中国现代史学主流的“史料学派”,从一九四九年以
后基本上被人为地阻隔了。这种阻隔,对于那些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就成
名的史学家来说,它的伤害只是他们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能按照他们已有
的史学训练来做研究,但对于那些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才开始学术生涯的
史学家来说,在他们的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受制于单一的史学训练,
这使他们很难在学术上达到前辈学者那样的境界。这也就是为甚么“中
国现代学术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史学界
开始反省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学术上的失误,到了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向
中国现代史学的起步阶段回归,其主要特徵就是:回到傅斯年。
傅斯年的史学观,简单说就是“史学即是史料学”,他认为史学家的责
任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要把材料整理好,
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
便不出货。”他和史语所同仁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工作,现在看来是经得
起历史检验的。史语所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集团为中
c*********d
发帖数: 9770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李零:学校不是培养奴才的地方
http://i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News?forward=1&aid=ucms_7ilkUfotobN&ch=ZK30NEW&aman=642k957G7303714p768&gud=64l863n038
文化纵横
2018/12/18 20:55
10月12号,我从美国回来,刚刚知道,咱们这门课叫《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治理体系与治
理能力现代化》。我跟韩老师说,我不是党员,这个题目,我讲不了。他说,咱们这门
课主要是带同学读经典,你就讲讲《我们的中国》得了。我说,我的书不是经典,书已
经印出来,再讲就没劲了。我还是讲讲我身边的事儿,特别是跟教育和启蒙有关的事儿
吧,随便聊聊,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判。
1、我是群众
首先,请允许我做点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汉族,男,68岁。填表,我的政治面貌是
群众。我喜欢这个身份,非常喜欢。不过,我要解释一下,群众是复数,我是单数,我
只是群众一分子,我属于群众,但跟群众有距离,联系并不密切。
我自由散漫惯了,不习惯过有组织的生活。党没入过,军没参过,工人也没当过。我只
当过农民和老师,这两种工作,比...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11593
27
= = 直接贴阅微的原文吧,这个翻译有够烂。什么“纯洁的同情心”,这个居士大概看
棒子剧看多了?原文中史某的台词才真的不失大丈夫之气。
献县史某,佚其名。为人不拘小节,而落落有直气,视龌龊者蔑如也。偶从博场归,见
村民夫妇子母相抱泣。其邻人曰:为欠豪家债,鬻妇以偿,夫妇故相得,子又未离乳,
当弃之去,故悲耳。史问所欠几何,曰:三十金;所鬻几何,曰:五十金与人为妾;问
可赎乎?曰:券甫成金尚未付,何不可赎。即出博场所得七十金授之,曰:三十金偿债
,四十金持以谋生,勿再鬻也。夫妇德史甚,烹鸡留饮,酒酣,夫抱儿出,以目示妇,
意令荐枕以报。妇颔之。语稍狎,史正色曰:史某半世为盗,半世为捕役,杀人曾不眨
眼。若危急中污人妇女,则实不能为。饮啖讫,掉臂径去,不更一言。半月后所居村夜
火,时秋获方毕,家家屋上屋下柴草皆满,茅檐秫篱,斯须四面皆烈焰,度不能出,与
妻子瞑坐待死。恍惚闻屋上遥呼曰:东岳有急牒,史某一家并除名。攖`然有声,后壁
半圯。乃左挈妻右抱子,一跃而出,若有翼之者。火熄后计一村之中,癎死者九。邻里
皆合掌曰:昨尚窃笑汝痴,不意七十金乃赎三命。余谓此事佑于司命,捐金之功十之四
,拒色...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7511
28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言指出:“中国
境内各民族以历史的演进,本已融合而成为整个的国族……在未得胜利以前,吾境内各
民族唯有同受日本之压迫,无自由意志之可言,日本口中之民族自决,语其作用,诱惑
而已,煽动而已;语其结果,领土之零星分割而已,民众之零星拐骗而已;日本知此广
大之领土,与繁庶之民众,非可一口吞灭,故必取而脔切之,脔切越细,吞灭越易,其
所以制造傀儡,惟日汲汲,如恐不及者,职由于此。故吾同胞必当深切认识,惟抗战能
解除压迫,惟抗战获得胜利,乃能组织自由统一的即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各民
族今日致力于抗战,即为他日享有自由之左券也。”这是再次强调中华各民族实际是同
一个民族,需要团结一致抗击日本。
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少数民族称谓去歧视化。历史上少数民族带侮辱性虫兽鸟偏旁的
字,于1939年开始着手重新修订,以示平等和尊重。就是在调查基础上,形成《改正西
南少数民族命名表》。此命名表即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此命名表遵
行以下原则:
(1)凡属虫兽鸟偏旁之命名,一律去虫鸟偏旁,改为人旁。
(2)凡不适用于(1)项原...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3509
29
之前发在军版很快被删了,而且没有说明。
***************
从一个人如何对待一个比他弱小的人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民族也是。下面描述的这
些汉族历史上对周边民族的称谓是我今天才知道的。土共洗白汉族的历史确实不遗余力
。汉族确实是个势利眼,没有格局的民族。从美国这么多挺川的中国移民也可见一斑。
今天的中国人其实也毫无长进,具体就体现在条件反射般的“反分裂”冲动。
原文节选(转载):
过去,中国涉及少数民族称谓,以带反犬旁为主特征,如徭,原来写成“猺”,壮,原
来写成“獞”,侗,原来写成“獠”,彝(俚)写作“猡猡”或“猩狸”,回民的回也
要加个反犬旁,写成“(犭回)”。此外,还有称谓带虫鸟偏旁的称谓。
1939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经过调查,发现西南少数民族使用虫兽偏旁之命名的字有50
个,后来进一步摸查,到修订字表时增至66个。最糟的还有更加侮辱性的称谓如“狗头
猺”等。
北狄、南蛮、东夷、西戎是过去中国(中原华夏族)对其他族人的总称谓,并且都含蔑
视之意。比如东夷,原来主要指山东半岛居住的人。这些夷人与华夏族融合后,又用四
夷泛指非华夏人,此后又有九夷之说。“夷”成了其他族人...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793
30
新闻来源: 书摘 于 2015-08-25
西化有什么可怕
全盘西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家最爱争。我讲全盘西化,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
断。不管好不好,爱不爱,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睁眼看一看,周围的一切,几
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国产自己造。
我们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历史上,我们特别能化人。古书上讲的“柔远能
迩”、“远人来服”、“归义”、“归化”,都是讲这类事。就连最不济的宋以来,汉
族两次被异族统治,我们还是把他们给化了。还有,抗战时,我们讲四大发明,国人称
为文化馈赠,很自豪。但结果怎么样?人家学了,却拿船坚炮利来还礼,我们又学他们。
可见,老师和学生是换着当。
中国人的心态很简单,我化别人,我爱听;别人化我,绝不行。近代中国,明明已经被
人化了,有人还在幻想,说蒙元怎么样,满清怎么样,那么大的块头儿,不也叫咱们汉
族给化了?多少年后,还会大翻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文怀沙说,王鲁湘,你的
唐装是满服,我穿和服,才是唐装,日本把中国灭了,没关系,结果是,中国多了个日
本族,第57个少数民族(这话,不仅中国人听了生气,日本人听了也生气)。
现在的日本,现在的美国... 阅读全帖
d***s
发帖数: 7683
31
来自主题: NewYork版 - 女人!
汉洋奸情,长达六年——慈禧黄昏之恋 爱上英国军官
信源:中国时报|编辑:2008-01-03|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慈禧晚年爱上年轻英国军官?大陆网路最近盛传,慈禧晚年爱上年仅廿九岁英国军官埃
德蒙,这段秘密恋情长达六年,慈禧还送埃德蒙宫里宝物。精通晚清史,也是首度将这
段秘史曝光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向斯指出,埃德蒙确有其人,不过慈禧这段
黄昏恋,真实性还有疑惑。
大陆网路流传的说法是,在埃德蒙的眼中,慈禧一点都不专横,而且是个美丽的中国女
人。而慈禧与他发生黄昏之恋时,慈禧已经六十八岁,而他仅廿九岁。
向斯指出,他是在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一名负责人碰面时,对方指出牛津图书馆有
件没人看过的手稿,里面详细的记载了埃德蒙和慈禧首次发生关系的过程,而且详细到
连这位负责人和翻译都脸红了。埃德蒙是在其所著的《满州的没落》中,记录了他与慈
禧的六年情人生活。
故宫清史专家首爆秘闻
向斯解释说,一九○二年慈禧自西安返宫,对西方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并且邀请西方人
进宫做客;而埃德蒙出身自英国的上等家庭,廿六岁到北京,懂得十二国语言,还是当
时英国的中国通;因...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2
作为美国电视领域最为重要的奖项,“艾美奖”三个字的分量不言而喻。明天,第六十七届美国电视黄金时段艾美奖将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微软剧院举行。各个奖项“期末考试”成绩就要揭晓了,许多朋友不禁会猜测到底奖杯花落谁家?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
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纸牌屋》(House of Cards)
乔恩·汉姆(Jon Hamm)-《广告狂人》(Mad Men)
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
鲍勃·奥登科克(Bob Odenkirk)-《风骚律师》(Better Call Saul)
凯尔·钱德勒(Kyle Chandler)-《至亲血统》(Bloodline)
列维·施瑞博尔(Liev Schreiber)-《清道夫》(Ray Donovan)
最终预测:凯文·史派西-《纸牌屋》
《纸牌屋》虽然一季不如一季,但是“下木总统”凯文·史派西的演技却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事不过三,深受电视学院青睐却连续两年与艾美奖擦身而过的他,再不中奖实在是说不过去。尽管这一届大家都在关注着“艾美绝缘体”乔恩·汉姆能否在最后这一回翻身...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3
三姐夫沈二哥
张充和
我家“外子”逼我写点关于沈二哥同三姐的事,他说:“海外就是你一个亲人与他
们过去相处最久,还不写!”我呢,同他们相别三十一年,听不完、也说不完的话,哪
还有功夫执笔!虽回去过一次,从早到晚,亲友不断往来,也不过只见到他们三四次,
一半还是在人群中见到的。
如何开始呢?虽是三十一年的点滴,倒也鲜明。关于沈二哥的独白情书的故事,似
乎中外都已熟悉,有的加了些善意的佐料,于人情无不合之处,既无伤大雅,又能增加
读者兴趣,就不在此加注加考,做煞风景的事了。
一九三三年暑假,三姐在中国公学毕了业回苏州,同姐妹兄弟相聚,我父亲与继母
那时住在上海。有一天,九如巷三号的大门堂中,站了个苍白脸戴眼镜羞涩的客人,说
是由青岛来的,姓沈,来看张兆和的。家中并没有一人认识他,他来以前,亦未通知三
姐。三姐当时在公园图书馆看书。他以为三姐有意不见他,正在进退无策之际,二姐允
和出来了。问清了,原来是沈从文。他写了很多信给三姐,大家早都知道了。于是二姐
便请他到家中坐,说:“三妹看书去了,不久就回来,你进来坐坐等着。”他怎么也不
肯,坚持回到已定好房间的中央饭店去了。二姐从小见义勇为,更爱... 阅读全帖
o*****h
发帖数: 2082
34
人文组里,大致就是在学界和政界都通天的人物胡、傅两人各拉了一个不到二十人的名
单,然后根据事前制定的一个草案(主要由傅起草),从单子中再投票选几个出来
有趣的是,胡的候选人名单没有列自己,傅的名单则列了自己。此外,胡的名单文、史
、哲等比较平衡,傅的名单突出了史(也是他自己的名字所在的组)。
最后的选举结果,人文组当选院士中,傅执掌的史语所的在编、合聘、通讯研究员占了
大约一半,由此也可见傅的学霸气
不过那时候的学术风气还是好的,至少选上的人没有某某的外甥,某某的小舅子之流,
顶多是同样的水平谁上谁不上的问题,不像现在会有高手落选混混升天的极端情况
i*****g
发帖数: 11893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祭高华 —— 张鸣 (转载)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68.htm
高华(1954.05~2011.12.26),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家,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共党史、
毛泽东研究专家,其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被赞
“震撼无以言说”。2011年12月26日,高华教授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
中文名: 高华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南京
出生日期: 1954年5月
逝世日期: 2011年12月26日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代表作品: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目录
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研究方向
讲授课程
个人作品专著
论文
社会评价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研究方向
讲授课程
个人作品 专著
论文
社会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高华(1954.05~2011.12.26), 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
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华
[1]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
学国际关系学院原兼职教授。   2011年12日26日22时15分,高华同志在南京病逝,...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胡适与韦莲司
文/季羡林
我现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他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
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笑容,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
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
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军。适逢北大校庆
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中,举行庆典。记得作为校长的
适之先生,作了简短的讲话,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正在这个
时候,城外忽然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大家相互开玩笑说:“解放军给北大放礼炮哩!”
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往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
李后主的几句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我想改写一下
,描绘当时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我
哪里知道,我们这一次会面竟是最后一次。如果我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的话,这是含笑不
起来的。
从此以后,我同适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扬镳,“世事两茫...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胡适与韦莲司
文/季羡林
我现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他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
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笑容,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
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
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军。适逢北大校庆
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中,举行庆典。记得作为校长的
适之先生,作了简短的讲话,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正在这个
时候,城外忽然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大家相互开玩笑说:“解放军给北大放礼炮哩!”
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往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
李后主的几句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我想改写一下
,描绘当时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我
哪里知道,我们这一次会面竟是最后一次。如果我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的话,这是含笑不
起来的。
从此以后,我同适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扬镳,“世事两茫...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568
38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人民无罪?
知识分子也是人。人总是要兼顾短期与长期利益。看看夏鼎当时给傅斯年的信:
很可能史语所兼职人员开会事宜都是由本所负责联络。陈寅恪不来与会,当与其处境有关。这年
天气寒冷,清华大学住宅本来装有水暖设备,因为经费短缺无力供气,各家取暖只好自理。陈寅
恪生活穷苦,无钱购煤生炉,只能将自己珍藏《巴利文藏经》、《突厥语词典》、《蒙
古图志》等东方语文书,卖给北京大学东语系,用来购煤,尽管这样,所购煤也仅够一间屋装火
炉而已。时事日非,陈又眼盲,所以将书斋名曰“不见为净之室”,失望之极,自然也无心与会
。胡适召集北京大学“教授会”,讨论发展,大家谈的却都是吃饭,向达起身发言说:“我们愁
的是明天的生活,那有工夫去想十年二十年的计划?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这些人都死完了。”生
活悲观情绪弥漫整个学界。
这些留在大陆的人十年以后可能会后悔。但是当年国府不垮台,陈寅恪可能还活不了十年。换了
是你,你怎么选?
M******8
发帖数: 10589
39
2018-05-04 12:00PM
这几天,北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五月四日的百二十周年校庆。今年是双甲子,从传统
纪年的角度说,还是一个重要的庆祝年份。百年校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又过
去了二十年,真是时光催人老。不过,百年校庆时学界的气氛还是比较宽松,如今却是
如此压抑,对北大校庆的纪念活动,尤其是如何在这个时刻回顾历史,反思过往,并树
立此后的学术与教育目标等,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忽然有些好奇,在北大的第一个甲子纪念,即1958年校庆的时候,学校举办了怎样的纪
念活动?检索了网上的一些资讯,都语焉不详,只看到当年由北京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
印出了一本名为《北京大学六十周年》(初稿)的小册子,印制很简陋,并注明是非卖
品。想来那个时期,头一年发起的反右运动还气焰正盛,知识份子面临着各种批判和厄
运,与此同时大跃进等激进的政经举措已经风起云涌,坑灰未冷,大难不断,北大内部
恐怕也没有多少心思在那样的气氛下还欢喜而隆重地去为学校“做寿”,虽然是一甲子
的大日子。
那个时候,在北大的人们,还有多少能够想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北大的先校长胡适——
不,他的校长职务从来就没有被罢免过——...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40
台湾多少人都是余先生的学生啊。现在史语所所长黄进兴也是余的学生。吴展良(前台
大历史系主任)当年能去yale留学也是余先生招进去的。
明清史和近代史关系的那段论述您觉得有道理吗?
s*******w
发帖数: 2257
41
九子皆才俊:梁启超的教子秘诀是什么
2016-05-26 18:30:15
一点即通
一点即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为了鼓励子女,梁启超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联系,上图为梁启超写给次女梁思庄的
家信。
眼下,由国家图书馆、江门市政府主办的“一门三院士”图片展,正在国家图书馆
展出。展览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梁启超的良好家教及家风对子女产生的影响,并展示了
三个儿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历程。
梁启超育有九个子女,除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分别是建筑学家、
考古学家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外,其他五个子女也是人中龙凤。其中,长女梁思顺是诗
词研究专家;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并参与了淞沪抗战;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
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就读南开
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毫无疑问,梁启超不仅自身取得了极大成绩,他的家庭教育和对子女的培养也十分
成功,谱写出“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梁启超:每天给孩子们讲历史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出任过
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 阅读全帖
y***k
发帖数: 1078
42
这个,王国维之外,史语所的学者(如董作宾)算大牛吧。不知郭沫若的贡献到底如何?
y****e
发帖数: 1785
43
算吧,在史语所发掘殷墟之前,王等的研究基本算金石学的延续
p******o
发帖数: 9007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对待先商,正确的科学态度
孙殿英作为国民党将领盗毁清东陵,中华民国没有任何将其绳之于法的行为,为何史语
所还有资格考古殷墟?
p******o
发帖数: 9007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对待先商,正确的科学态度
孙殿英作为国民党将领盗毁清东陵,中华民国没有任何将其绳之于法的行为,为何史语
所还有资格考古殷墟?

发帖数: 1
46
周王给商纣定罪不祭祀,恰恰说明商朝祭祀文化丰厚,只是到了辛纣王才败坏这一传统
啊。
民国的时候史语所发掘殷商王墓,从墓制和出土的器物来看,商代的祭祀文化十分发达
,有着很深的传统,倒是周人在祭祀方面淡了很多下来。
宋国虽小,但也举足轻重,宋襄公还要做霸主,倒是周室东迁之后迅速衰落,就跟一个
小国一般,宋国还怕它吗?
最后,请你给出有关夏朝是周宣部创作的证据出来,不要编故事。
n*****8
发帖数: 19630
47
比古希腊罗马雕刻高几个数量级
——傅斯年
:-)
c*********d
发帖数: 9770
48
是什么方面高几个数量级?
新三八比猪高三个数量级——是什么?
体重?粪量?速度?
n*****8
发帖数: 19630
49
你和老将比猪低三十个数量级。
:-)


: 是什么方面高几个数量级?

: 新三八比猪高三个数量级——是什么?

: 体重?粪量?速度?

e*******c
发帖数: 2133
50
中研院,除了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悉数在解放后留在台湾。要说原因呢,看过茶馆吗,就那句
话“我爱大清国,可大清国没救啊!”(混搭了,混搭了)
说到您先前说的车保那事,其实药家鑫的事也是有类似的原因。其实中国不是有交强险
吗?就是干这个用的。它这保险问题在于全国同一费率,950一年吧,不分地区,不分车型。按常
理想想,拉货的肯定比出租车拉客的容易出事,出完事后,大车的后果肯定严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