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Biology版 -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zz
相关主题
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by饶毅与饶毅教授再商榷 (ZT)
饶毅: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转)屠呦呦见证中国文化人劣根性 by 廖俊林
傅新元:屠呦呦的1971年10月4日: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专访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毛主席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45年后终于获得美帝国的肯定饶毅长期不遗余力支持屠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饶毅屠呦呦: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推贱一个视频呗。《世纪大讲堂》“饶毅试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包括青蒿素在内所有原创药物竟然全部来自于中药“灵感”
RY: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屠呦呦2001年才聘为博士生导师,都70了
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精选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院士 (from 金冬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亭栋话题: 青蒿素话题: 研究话题: 治疗话题: 白血病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t
发帖数: 600
1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2011-09-15 13:22:57
来源:南方周末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
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设
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
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
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目前有超过300人次获得了拉斯克奖,其中有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
在业界向来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获奖者屠呦呦已经是一个年届耄耋高龄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由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等人2011年8月22日在科学网
上的一篇引起热议的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
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南方周末记者还了解到,在拉斯克奖公布之前,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就已经决定在
9月份将“2011年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给他们两位,以“表彰他们分别在中药研究
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其化学成分的突破性发现”。
两人的工作都是在1970年代初期做出的。屠呦呦作为中国“523”项目的代表性人物,
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显著疗效,张亭栋作为主要人物从砒霜中发现三氧化二砷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他们的成就给全球的疟疾和白血病病人带来了福
音。
然而,他们的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国内外学界的足够认可。“这在很大程度
上与他们作出关键发现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使得个人署名的文
献报告不被鼓励。而与国际科学、医学界交流的缺乏,又使得很多重要文献没有被及时
引用。”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的一位资深科学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他们要
对两位致以“迟到的感谢”。
年迈的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越战的需要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药学系。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学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1970年代参与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源于当时战争的需要。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了疟疾的困扰。疟
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美国随后便
以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为中心,联
合多国研究机构和药厂投入抗疟的研究中。而越南方面则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并会同卫生
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
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实际上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已经从金鸡纳树皮中得到了药物奎宁,它曾一度成为治疗
疟疾的最有效药物。二战后,模仿奎宁的基本结构合成的药物如氯喹、伯喹等也曾在临
床上广泛使用。但自1960年代开始,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让曾经的特效药全都失去了效
果。
按照当时的部署,“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其中临床研究组赴疟疾疫区,观察先
期研发出的疟疾预防药的效果;中医药组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深入民间,寻找治疗
疟疾的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有时还在疫区就地试用观察;还有化学合成药组
,与药厂合作,进行合成、筛选新药的工作。
197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
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
,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根据她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记载,当时他们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
药,并终于在1971年10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
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
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花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
1977年的《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在《化学学报》发表的《青蒿
素的结构和反应》又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人们一度认为,抗疟药物的结构中必须有含氮元素的杂环才能有效,但青蒿素却完全是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
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在非
洲,由屠呦呦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广泛用于抗
疟治疗,被誉为“神药”。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青蒿素及其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拉斯克奖官方网站/图)
集体与个人
由于“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数以百计的
人员参与其中,因而青蒿素的发现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
例如,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
》一书,就这样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
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
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6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
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顾文章中表示:“虽然30年后的今
天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到‘523’项目参加人员的
协作奋斗,但是这改变不了青蒿素是团队协作成果的事实……”
吴毓林所说的“不和谐的声音”,指的是屠呦呦当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
书以及《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后者在文中写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
,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不难理解的是,在当年的研究环境中,团组之间的研究结果强调共享,发表论文时署名
也是“523”小组而非个人,这都为分辨各自的贡献造成了困难。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及其同事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屠呦呦的关键作用
表现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和
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稳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的瓶颈,并在公
开会议上报告。其后,其他研究组才展开了类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蓉分离
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体,对确定分子式、晶体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神奇的偏方
19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张亭栋受黑龙江省卫生厅委托,
到大庆市林甸县民主公社去调查当地的一个偏方。据传,那里有一名老中医的母亲得了
皮肤癌,老中医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奇迹般地治好了母亲的癌症。老中医由此开
始,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了许多癌症病人,很多外地患者也都慕名前往。老中医
的偏方是真是假?张亭栋的一番调查,引出了后来被一些学者誉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在电话中提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张亭栋感到一言难尽。他于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
学,本科学习的是西医,后来转修中医,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1971年,他带了
一组研究人员,包括一名中医、一名西医、一名中药师和一名西药师来到林甸县民主公
社。他们在那里看到,传说中的老中医在农村的乡卫生院里确实有二十多张床,但任何
像样的检查设备都没有。
“他是根据什么诊断癌症呢?就是一些病人从外地转去的,有哈尔滨诊断的,有上海诊
断的,有北京诊断的。”张亭栋回忆说,“我到那儿一看,他们都有诊断书,诊断的有
肝癌、有宫颈癌、食道癌,这些病人都有。我问他们病情,他们都说有好转。”好转的
表现就是,肝癌患者的肝不疼了,宫颈癌患者的分泌物减少,大肠癌患者的便血也减少
了。
有一个病人看到张亭栋他们,马上就坐起来了。“你不是赵教授吗?”病人认出了他们
其中一人。赵教授感到意外:“你怎么认识我呢?”病人就说:“我上你们哈医大治我
这食道癌去了,你们说不能做手术了,因为癌症面积太大了,在胸腔里头没法做,我后
来听说这个地方能治癌,就上这儿来了;我喝了这个药水,现在我已经能吃饭了。”
所谓的药水,由三味药组成,分别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起初,老中医把
它们做成药捻,塞到淋巴结核所形成的瘘管中,以治疗淋巴结核。随后,发现该药方同
样可以治疗癌症。
经病人一提醒,赵教授想起来了,确实有那么一个病人,当时别说吃饭,连喝水都困难
。他问病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病人说现在不但能喝水,而且一顿饭能吃两个馒头。赵
教授表示,别的病人我不相信,这个病人我相信,因为当时我给他诊断的,肯定是有这
个癌症。
于是,张亭栋他们将病人转至县医院进行X光透视,发现食道的缝隙扩大了,食物就能
过去了。虽然没有完全治愈,但是病人的生理状态有好转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体重也
增加了。
张亭栋等人认为,既然这样,就说明老中医的药确实有效,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认真研
究一番。由于研究是从1971年3月开始的,他们也就把药命名为“713”。
张亭栋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
被忽视的“癌灵一号”
研究组的西药师叫韩太云,他把“713”做成了西药剂型的注射剂,并做了许多动物实
验。而张亭栋是研究血液病的,他思考的是有没有可能用“713”来治疗白血病。
“713”中含有砒霜,而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北宋的《开宝详定
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在西方,19世纪和1930年代也曾
尝试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当时,张亭栋等人采取了一个“世界领先”方法——静脉注射。尽管古今中外都有用砒
霜治病,但从未有人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他们将病人分了几组,分别注射不同成分的
药剂,以弄清楚砒霜、轻粉和蟾酥中究竟是谁在起作用。除了同时含有三种成分的药,
他们还把砒霜和蟾酥做成一种药,砒霜和轻粉又做成一种药,相互比较。
结果发现,这三种药的优缺点很明显,含有轻粉的药会造成蛋白尿,伤肾;含有蟾酥的
药会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头疼、头昏。他们认为这两种药不能经常静脉注射了,就单纯
使用砒霜,结果单用砒霜治疗的时候,效果仍然很好。
1973年,张亭栋等人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用“癌灵注射液”治疗6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情况。从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明确知道起作用的主要
成分是砒霜中的“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他们治
疗的6例病人症状均有改善。
随后,在1974年至1979年间,张亭栋及同事多次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的署名撰文介
绍“癌灵1号注射液”对白血病(包括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包括那篇代表性的《
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其中指出55例病人的缓解率是
70%。
然而,他们的成果直到1996年才被国际医学界知晓。那一年,张亭栋去美国参加了一次
血液病的学术会议。当时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竺在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用三氧化
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情况,并指出发明该药物的张教授也到场了。这才引起了与会人员和
国外媒体的兴趣。
然而,时至今日,英文文献中也看不到有人引用张亭栋1970年代所发表的最原始的论文
,说明医学界对他的研究了解依然很有限。
现在,年近八十的张亭栋仍然还会出门诊,但已经不再做研究。基于他的研究所研发出
的药物已经生产了20年,中国一个厂,美国一个厂。他仍然在关心,这个药对治疗肝癌
怎么样,对治疗其他更多的癌症怎么样。“应该很好地再往下研究。”他说。
中药的潜力
饶毅等人在经过对史料的研究和甄别后认为,“肯定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人物的工作
,不仅对于他们个人有意义,而且能刺激国际医药界感兴趣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
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这两项工作用事实表明了中药的巨大潜
力。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乙醚提纯、分离晶体,以及分组分做临床试验、动物毒性试
验、针对特定的白血病类型等,使用的都是现代科学方法。
“近几年对砷的机理的研究阐述,把传统的‘以毒攻毒’的简单提法从科学的角度在分
子水平进行了全新的研究,使得对疗效和适用病人群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促进了国际
科学界对砷疗法的近一步了解和接受。”鲁白等人说,“一方面,我们不应一提到是‘
中医’就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用的老古董;另一方面,也不应因循守旧,死抱住‘秘方
’、‘复方’不放,对有效成分及其机理不做任何探究。”
鲁白等人认为,两位年迈的科学家在近30年前做出的成果“堪称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医药
发现”。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费)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3146
i****g
发帖数: 3896
2
饶毅说:希望屠呦呦和张亭栋能合得诺贝尔医学奖。我很好奇如果要同时授奖给这两天
人应该给予什么发现呢?证实并发扬推广了传统中药对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呵呵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2011-09-15 13:22:57
来源:南方周末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
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设
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
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
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目前有超过300人次获得了拉斯克奖,其中有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
在业界向来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获奖者屠呦呦已经是一个年届耄耋高龄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由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等人2011年8月22日在科学网
上的一篇引起热议的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
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南方周末记者还了解到,在拉斯克奖公布之前,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就已经决定在
9月份将“2011年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给他们两位,以“表彰他们分别在中药研究
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其化学成分的突破性发现”。
两人的工作都是在1970年代初期做出的。屠呦呦作为中国“523”项目的代表性人物,
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显著疗效,张亭栋作为主要人物从砒霜中发现三氧化二砷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他们的成就给全球的疟疾和白血病病人带来了福
音。
然而,他们的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国内外学界的足够认可。“这在很大程度
上与他们作出关键发现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使得个人署名的文
献报告不被鼓励。而与国际科学、医学界交流的缺乏,又使得很多重要文献没有被及时
引用。”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的一位资深科学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他们要
对两位致以“迟到的感谢”。
年迈的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越战的需要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药学系。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学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1970年代参与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源于当时战争的需要。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了疟疾的困扰。疟
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美国随后便
以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为中心,联
合多国研究机构和药厂投入抗疟的研究中。而越南方面则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并会同卫生
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
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实际上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已经从金鸡纳树皮中得到了药物奎宁,它曾一度成为治疗
疟疾的最有效药物。二战后,模仿奎宁的基本结构合成的药物如氯喹、伯喹等也曾在临
床上广泛使用。但自1960年代开始,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让曾经的特效药全都失去了效
果。
按照当时的部署,“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其中临床研究组赴疟疾疫区,观察先
期研发出的疟疾预防药的效果;中医药组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深入民间,寻找治疗
疟疾的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有时还在疫区就地试用观察;还有化学合成药组
,与药厂合作,进行合成、筛选新药的工作。
197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
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
,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根据她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记载,当时他们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
药,并终于在1971年10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
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
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花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
1977年的《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在《化学学报》发表的《青蒿
素的结构和反应》又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人们一度认为,抗疟药物的结构中必须有含氮元素的杂环才能有效,但青蒿素却完全是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
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在非
洲,由屠呦呦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广泛用于抗
疟治疗,被誉为“神药”。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青蒿素及其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拉斯克奖官方网站/图)
集体与个人
由于“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数以百计的
人员参与其中,因而青蒿素的发现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
例如,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
》一书,就这样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
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
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6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
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顾文章中表示:“虽然30年后的今
天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到‘523’项目参加人员的
协作奋斗,但是这改变不了青蒿素是团队协作成果的事实……”
吴毓林所说的“不和谐的声音”,指的是屠呦呦当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
书以及《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后者在文中写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
,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不难理解的是,在当年的研究环境中,团组之间的研究结果强调共享,发表论文时署名
也是“523”小组而非个人,这都为分辨各自的贡献造成了困难。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及其同事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屠呦呦的关键作用
表现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和
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稳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的瓶颈,并在公
开会议上报告。其后,其他研究组才展开了类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蓉分离
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体,对确定分子式、晶体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神奇的偏方
19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张亭栋受黑龙江省卫生厅委托,
到大庆市林甸县民主公社去调查当地的一个偏方。据传,那里有一名老中医的母亲得了
皮肤癌,老中医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奇迹般地治好了母亲的癌症。老中医由此开
始,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了许多癌症病人,很多外地患者也都慕名前往。老中医
的偏方是真是假?张亭栋的一番调查,引出了后来被一些学者誉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在电话中提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张亭栋感到一言难尽。他于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
学,本科学习的是西医,后来转修中医,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1971年,他带了
一组研究人员,包括一名中医、一名西医、一名中药师和一名西药师来到林甸县民主公
社。他们在那里看到,传说中的老中医在农村的乡卫生院里确实有二十多张床,但任何
像样的检查设备都没有。
“他是根据什么诊断癌症呢?就是一些病人从外地转去的,有哈尔滨诊断的,有上海诊
断的,有北京诊断的。”张亭栋回忆说,“我到那儿一看,他们都有诊断书,诊断的有
肝癌、有宫颈癌、食道癌,这些病人都有。我问他们病情,他们都说有好转。”好转的
表现就是,肝癌患者的肝不疼了,宫颈癌患者的分泌物减少,大肠癌患者的便血也减少
了。
有一个病人看到张亭栋他们,马上就坐起来了。“你不是赵教授吗?”病人认出了他们
其中一人。赵教授感到意外:“你怎么认识我呢?”病人就说:“我上你们哈医大治我
这食道癌去了,你们说不能做手术了,因为癌症面积太大了,在胸腔里头没法做,我后
来听说这个地方能治癌,就上这儿来了;我喝了这个药水,现在我已经能吃饭了。”
所谓的药水,由三味药组成,分别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起初,老中医把
它们做成药捻,塞到淋巴结核所形成的瘘管中,以治疗淋巴结核。随后,发现该药方同
样可以治疗癌症。
经病人一提醒,赵教授想起来了,确实有那么一个病人,当时别说吃饭,连喝水都困难
。他问病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病人说现在不但能喝水,而且一顿饭能吃两个馒头。赵
教授表示,别的病人我不相信,这个病人我相信,因为当时我给他诊断的,肯定是有这
个癌症。
于是,张亭栋他们将病人转至县医院进行X光透视,发现食道的缝隙扩大了,食物就能
过去了。虽然没有完全治愈,但是病人的生理状态有好转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体重也
增加了。
张亭栋等人认为,既然这样,就说明老中医的药确实有效,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认真研
究一番。由于研究是从1971年3月开始的,他们也就把药命名为“713”。
张亭栋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
被忽视的“癌灵一号”
研究组的西药师叫韩太云,他把“713”做成了西药剂型的注射剂,并做了许多动物实
验。而张亭栋是研究血液病的,他思考的是有没有可能用“713”来治疗白血病。
“713”中含有砒霜,而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北宋的《开宝详定
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在西方,19世纪和1930年代也曾
尝试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当时,张亭栋等人采取了一个“世界领先”方法——静脉注射。尽管古今中外都有用砒
霜治病,但从未有人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他们将病人分了几组,分别注射不同成分的
药剂,以弄清楚砒霜、轻粉和蟾酥中究竟是谁在起作用。除了同时含有三种成分的药,
他们还把砒霜和蟾酥做成一种药,砒霜和轻粉又做成一种药,相互比较。
结果发现,这三种药的优缺点很明显,含有轻粉的药会造成蛋白尿,伤肾;含有蟾酥的
药会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头疼、头昏。他们认为这两种药不能经常静脉注射了,就单纯
使用砒霜,结果单用砒霜治疗的时候,效果仍然很好。
1973年,张亭栋等人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用“癌灵注射液”治疗6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情况。从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明确知道起作用的主要
成分是砒霜中的“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他们治
疗的6例病人症状均有改善。
随后,在1974年至1979年间,张亭栋及同事多次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的署名撰文介
绍“癌灵1号注射液”对白血病(包括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包括那篇代表性的《
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其中指出55例病人的缓解率是
70%。
然而,他们的成果直到1996年才被国际医学界知晓。那一年,张亭栋去美国参加了一次
血液病的学术会议。当时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竺在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用三氧化
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情况,并指出发明该药物的张教授也到场了。这才引起了与会人员和
国外媒体的兴趣。
然而,时至今日,英文文献中也看不到有人引用张亭栋1970年代所发表的最原始的论文
,说明医学界对他的研究了解依然很有限。
现在,年近八十的张亭栋仍然还会出门诊,但已经不再做研究。基于他的研究所研发出
的药物已经生产了20年,中国一个厂,美国一个厂。他仍然在关心,这个药对治疗肝癌
怎么样,对治疗其他更多的癌症怎么样。“应该很好地再往下研究。”他说。
中药的潜力
饶毅等人在经过对史料的研究和甄别后认为,“肯定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人物的工作
,不仅对于他们个人有意义,而且能刺激国际医药界感兴趣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
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这两项工作用事实表明了中药的巨大潜
力。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乙醚提纯、分离晶体,以及分组分做临床试验、动物毒性试
验、针对特定的白血病类型等,使用的都是现代科学方法。
“近几年对砷的机理的研究阐述,把传统的‘以毒攻毒’的简单提法从科学的角度在分
子水平进行了全新的研究,使得对疗效和适用病人群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促进了国际
科学界对砷疗法的近一步了解和接受。”鲁白等人说,“一方面,我们不应一提到是‘
中医’就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用的老古董;另一方面,也不应因循守旧,死抱住‘秘方
’、‘复方’不放,对有效成分及其机理不做任何探究。”
鲁白等人认为,两位年迈的科学家在近30年前做出的成果“堪称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医药
发现”。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费)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3146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 2011-09-15 13:22:57
: 来源:南方周末
: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
: 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设

y****1
发帖数: 671
3
顶这个!!
希望两位老人家都健康长寿,拿NB奖。
w***a
发帖数: 4361
4
你话你确定不是小报记者自己发挥出来的?

【在 i****g 的大作中提到】
: 饶毅说:希望屠呦呦和张亭栋能合得诺贝尔医学奖。我很好奇如果要同时授奖给这两天
: 人应该给予什么发现呢?证实并发扬推广了传统中药对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呵呵
:
: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 2011-09-15 13:22:57
: 来源:南方周末
: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p*****m
发帖数: 7030
5
HIV和HPV能一起得奖 屠和张就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Nobel又不是每次都发一个话题的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话你确定不是小报记者自己发挥出来的?
j****x
发帖数: 1704
6
HIV和HPV一起获奖当年确实引起不小的争议,关于HIV那部分的八卦也不少。
不过这联合申办世界杯一样,第一次总是会有争议,然后习惯了就好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合发很不伦不类,多少有凑数之嫌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HIV和HPV能一起得奖 屠和张就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Nobel又不是每次都发一个话题的
p*****m
发帖数: 7030
7
类似的之前就有啊 00年的奖三个人都不着边
HIV/HPV的奖有争议,也不是因为发了两组不同的贡献吧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HIV和HPV一起获奖当年确实引起不小的争议,关于HIV那部分的八卦也不少。
: 不过这联合申办世界杯一样,第一次总是会有争议,然后习惯了就好了。
: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合发很不伦不类,多少有凑数之嫌

j****x
发帖数: 1704
8
你真确定2000年生理医学奖所颁发的三个人都不着边?。。。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类似的之前就有啊 00年的奖三个人都不着边
: HIV/HPV的奖有争议,也不是因为发了两组不同的贡献吧

p*****m
发帖数: 7030
9
一个人发现了dopamine是neurotransmitter,顺带搞了点PD
一个人一直在做signal transduction (PKA pathway)
一个人玩海兔,建立了classical conditioning/memory的模型
三个人系统,工具,研究方法都不着边啊 当然了你可以非要往一起扯就是了,比如说G
reengard搞的PKA,Kandel也发现在海兔记忆里有用。问题是这样扯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
可以放到一个门类里
还不如说是三个人贡献都不够一个nobel,因此拉过来放一起,尤其是后两个人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真确定2000年生理医学奖所颁发的三个人都不着边?。。。
j****x
发帖数: 1704
10
唉,让我说啥好呢,当年的发奖的原文是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其中两个人的核心工作是dopamine方面的

说G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个人发现了dopamine是neurotransmitter,顺带搞了点PD
: 一个人一直在做signal transduction (PKA pathway)
: 一个人玩海兔,建立了classical conditioning/memory的模型
: 三个人系统,工具,研究方法都不着边啊 当然了你可以非要往一起扯就是了,比如说G
: reengard搞的PKA,Kandel也发现在海兔记忆里有用。问题是这样扯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
: 可以放到一个门类里
: 还不如说是三个人贡献都不够一个nobel,因此拉过来放一起,尤其是后两个人

相关主题
推贱一个视频呗。《世纪大讲堂》“饶毅试答钱学森之问”与饶毅教授再商榷 (ZT)
RY: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屠呦呦见证中国文化人劣根性 by 廖俊林
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精选专访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p*****m
发帖数: 7030
11
你很幽默同学。。。HPV/HIV发奖的原文是“"for their discover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按照你的逻辑,这个也是同样的话题是把?那你还同意
HPV/HIV得奖是联合得奖?有点一贯性好不好。。

system".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唉,让我说啥好呢,当年的发奖的原文是
: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 其中两个人的核心工作是dopamine方面的
:
: 说G

j****x
发帖数: 1704
12
同学,你回去再看看原文吧,我不说啥了,诡辩不是这么搞得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很幽默同学。。。HPV/HIV发奖的原文是“"for their discovery of human
: immunodeficiency virus”,按照你的逻辑,这个也是同样的话题是把?那你还同意
: HPV/HIV得奖是联合得奖?有点一贯性好不好。。
:
: system".

p*****m
发帖数: 7030
13
你大概不是做neuro的,去找几个八卦多的人问问看看00年得奖怎么发的再来吵吧 你要
是论证这个奖是一个topic的方法就是把炸药奖的title copy出来,那我真无话可说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同学,你回去再看看原文吧,我不说啥了,诡辩不是这么搞得
j****x
发帖数: 1704
14
我懒得和你吵,我也不感兴趣这里的什么八卦,我就简单的说一句,你看清楚原文了吗
?是你所说的那样吗?选择性无视还是弱视?
朋友,为了辩论而辩论,很无趣,也很低格调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大概不是做neuro的,去找几个八卦多的人问问看看00年得奖怎么发的再来吵吧 你要
: 是论证这个奖是一个topic的方法就是把炸药奖的title copy出来,那我真无话可说

p*****m
发帖数: 7030
15
我什么原文没看清楚?是你自己说的,HIV/HPV得奖就跟日韩联合举办世界杯似的 没错
吧?我就告诉你,联合发奖不是第一次了,至少00年就是,原来我这个就叫为了辩论而
辩论啊?lol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懒得和你吵,我也不感兴趣这里的什么八卦,我就简单的说一句,你看清楚原文了吗
: ?是你所说的那样吗?选择性无视还是弱视?
: 朋友,为了辩论而辩论,很无趣,也很低格调

j****x
发帖数: 1704
16
你说三个人完全不相干,我还能说什么?我告诉你是相干的,至少炸药奖委员会认为是
想干的,而且给找出了个冠冕的由头。然后你怎么说的?你说08年那三个人委员会里的
原文就不符合啊?结果很明显你只是在断章取义,原文都没看全
说错了就承认,不愿意承认也无所谓,那就消停点,但这样很没意思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什么原文没看清楚?是你自己说的,HIV/HPV得奖就跟日韩联合举办世界杯似的 没错
: 吧?我就告诉你,联合发奖不是第一次了,至少00年就是,原来我这个就叫为了辩论而
: 辩论啊?lol

p*****m
发帖数: 7030
17
你这样才胡搅蛮缠 同学 那你说HPV/HIV得奖是不是联合得奖?人家也有一个冠冕的由
头好不好?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三个人完全不相干,我还能说什么?我告诉你是相干的,至少炸药奖委员会认为是
: 想干的,而且给找出了个冠冕的由头。然后你怎么说的?你说08年那三个人委员会里的
: 原文就不符合啊?结果很明显你只是在断章取义,原文都没看全
: 说错了就承认,不愿意承认也无所谓,那就消停点,但这样很没意思

j****x
发帖数: 1704
18
谁在胡搅蛮缠???
我当然认为是联合得奖啊,早就表达清楚了。但是这个联合得奖和00年的“联合”不是
一码事,显然走的更远。我反驳的只不过是你说的00年“三个人完全不相干”。事实上
是什么呢?信口开河而已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样才胡搅蛮缠 同学 那你说HPV/HIV得奖是不是联合得奖?人家也有一个冠冕的由
: 头好不好?

p*****m
发帖数: 7030
19
算了,自己去看书 或者自己去问neuro people吧 我到此为止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谁在胡搅蛮缠???
: 我当然认为是联合得奖啊,早就表达清楚了。但是这个联合得奖和00年的“联合”不是
: 一码事,显然走的更远。我反驳的只不过是你说的00年“三个人完全不相干”。事实上
: 是什么呢?信口开河而已

B**W
发帖数: 2273
20
鲁白等人说,“一方面,我们不应一提到是‘中医’就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用的老古董
;另一方面,也不应因循守旧,死抱住‘秘方’、‘复方’不放,对有效成分及其机理
不做任何探究。”
希望更多生物,医学界的研究者们有这样的态度。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 2011-09-15 13:22:57
: 来源:南方周末
: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
: 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设

相关主题
饶毅长期不遗余力支持屠屠呦呦2001年才聘为博士生导师,都70了
屠呦呦: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院士 (from 金冬雁)
中国包括青蒿素在内所有原创药物竟然全部来自于中药“灵感”李国桥:“屠呦呦获奖是实至名归” zz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c****n
发帖数: 21367
21
请教一下,海蜗牛也叫海兔嘛?:)
两年前专门跑去拜访过Kendal的说,老头身体真好啊 :)

说G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个人发现了dopamine是neurotransmitter,顺带搞了点PD
: 一个人一直在做signal transduction (PKA pathway)
: 一个人玩海兔,建立了classical conditioning/memory的模型
: 三个人系统,工具,研究方法都不着边啊 当然了你可以非要往一起扯就是了,比如说G
: reengard搞的PKA,Kandel也发现在海兔记忆里有用。问题是这样扯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
: 可以放到一个门类里
: 还不如说是三个人贡献都不够一个nobel,因此拉过来放一起,尤其是后两个人

t*d
发帖数: 1290
22
最早用三氧化二砷的老中医是谁?连名字都不提一下?应该是入土的人了吧,还担心他
抢功劳?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 2011-09-15 13:22:57
: 来源:南方周末
: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
: 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设

i****g
发帖数: 3896
23
如果说饶毅是得到Lasker奖的风声特意撰文介绍屠呦呦和张亭栋的成就 是否意味着
Lasker奖评委也考虑过张亭栋等人的成果?
或者说,这两项都是他研究科学史多年的成果?我很多年前就听饶毅谈论过屠呦呦发现
青蒿素的成就,但关于张亭栋的卓越发现确实还是这次看饶毅的博文才知道。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2011-09-15 13:22:57
来源:南方周末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
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设
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
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
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目前有超过300人次获得了拉斯克奖,其中有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
在业界向来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获奖者屠呦呦已经是一个年届耄耋高龄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由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等人2011年8月22日在科学网
上的一篇引起热议的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
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南方周末记者还了解到,在拉斯克奖公布之前,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就已经决定在
9月份将“2011年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给他们两位,以“表彰他们分别在中药研究
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其化学成分的突破性发现”。
两人的工作都是在1970年代初期做出的。屠呦呦作为中国“523”项目的代表性人物,
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显著疗效,张亭栋作为主要人物从砒霜中发现三氧化二砷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他们的成就给全球的疟疾和白血病病人带来了福
音。
然而,他们的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国内外学界的足够认可。“这在很大程度
上与他们作出关键发现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使得个人署名的文
献报告不被鼓励。而与国际科学、医学界交流的缺乏,又使得很多重要文献没有被及时
引用。”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的一位资深科学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他们要
对两位致以“迟到的感谢”。
年迈的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越战的需要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药学系。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学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1970年代参与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源于当时战争的需要。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了疟疾的困扰。疟
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美国随后便
以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为中心,联
合多国研究机构和药厂投入抗疟的研究中。而越南方面则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并会同卫生
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
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实际上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已经从金鸡纳树皮中得到了药物奎宁,它曾一度成为治疗
疟疾的最有效药物。二战后,模仿奎宁的基本结构合成的药物如氯喹、伯喹等也曾在临
床上广泛使用。但自1960年代开始,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让曾经的特效药全都失去了效
果。
按照当时的部署,“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其中临床研究组赴疟疾疫区,观察先
期研发出的疟疾预防药的效果;中医药组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深入民间,寻找治疗
疟疾的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有时还在疫区就地试用观察;还有化学合成药组
,与药厂合作,进行合成、筛选新药的工作。
197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
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
,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根据她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记载,当时他们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
药,并终于在1971年10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
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
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花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
1977年的《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在《化学学报》发表的《青蒿
素的结构和反应》又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人们一度认为,抗疟药物的结构中必须有含氮元素的杂环才能有效,但青蒿素却完全是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
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在非
洲,由屠呦呦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广泛用于抗
疟治疗,被誉为“神药”。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青蒿素及其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拉斯克奖官方网站/图)
集体与个人
由于“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数以百计的
人员参与其中,因而青蒿素的发现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
例如,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
》一书,就这样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
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
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6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
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顾文章中表示:“虽然30年后的今
天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到‘523’项目参加人员的
协作奋斗,但是这改变不了青蒿素是团队协作成果的事实……”
吴毓林所说的“不和谐的声音”,指的是屠呦呦当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
书以及《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后者在文中写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
,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不难理解的是,在当年的研究环境中,团组之间的研究结果强调共享,发表论文时署名
也是“523”小组而非个人,这都为分辨各自的贡献造成了困难。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及其同事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屠呦呦的关键作用
表现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和
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稳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的瓶颈,并在公
开会议上报告。其后,其他研究组才展开了类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蓉分离
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体,对确定分子式、晶体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神奇的偏方
19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张亭栋受黑龙江省卫生厅委托,
到大庆市林甸县民主公社去调查当地的一个偏方。据传,那里有一名老中医的母亲得了
皮肤癌,老中医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奇迹般地治好了母亲的癌症。老中医由此开
始,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了许多癌症病人,很多外地患者也都慕名前往。老中医
的偏方是真是假?张亭栋的一番调查,引出了后来被一些学者誉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在电话中提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张亭栋感到一言难尽。他于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
学,本科学习的是西医,后来转修中医,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1971年,他带了
一组研究人员,包括一名中医、一名西医、一名中药师和一名西药师来到林甸县民主公
社。他们在那里看到,传说中的老中医在农村的乡卫生院里确实有二十多张床,但任何
像样的检查设备都没有。
“他是根据什么诊断癌症呢?就是一些病人从外地转去的,有哈尔滨诊断的,有上海诊
断的,有北京诊断的。”张亭栋回忆说,“我到那儿一看,他们都有诊断书,诊断的有
肝癌、有宫颈癌、食道癌,这些病人都有。我问他们病情,他们都说有好转。”好转的
表现就是,肝癌患者的肝不疼了,宫颈癌患者的分泌物减少,大肠癌患者的便血也减少
了。
有一个病人看到张亭栋他们,马上就坐起来了。“你不是赵教授吗?”病人认出了他们
其中一人。赵教授感到意外:“你怎么认识我呢?”病人就说:“我上你们哈医大治我
这食道癌去了,你们说不能做手术了,因为癌症面积太大了,在胸腔里头没法做,我后
来听说这个地方能治癌,就上这儿来了;我喝了这个药水,现在我已经能吃饭了。”
所谓的药水,由三味药组成,分别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起初,老中医把
它们做成药捻,塞到淋巴结核所形成的瘘管中,以治疗淋巴结核。随后,发现该药方同
样可以治疗癌症。
经病人一提醒,赵教授想起来了,确实有那么一个病人,当时别说吃饭,连喝水都困难
。他问病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病人说现在不但能喝水,而且一顿饭能吃两个馒头。赵
教授表示,别的病人我不相信,这个病人我相信,因为当时我给他诊断的,肯定是有这
个癌症。
于是,张亭栋他们将病人转至县医院进行X光透视,发现食道的缝隙扩大了,食物就能
过去了。虽然没有完全治愈,但是病人的生理状态有好转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体重也
增加了。
张亭栋等人认为,既然这样,就说明老中医的药确实有效,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认真研
究一番。由于研究是从1971年3月开始的,他们也就把药命名为“713”。
张亭栋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
被忽视的“癌灵一号”
研究组的西药师叫韩太云,他把“713”做成了西药剂型的注射剂,并做了许多动物实
验。而张亭栋是研究血液病的,他思考的是有没有可能用“713”来治疗白血病。
“713”中含有砒霜,而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北宋的《开宝详定
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在西方,19世纪和1930年代也曾
尝试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当时,张亭栋等人采取了一个“世界领先”方法——静脉注射。尽管古今中外都有用砒
霜治病,但从未有人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他们将病人分了几组,分别注射不同成分的
药剂,以弄清楚砒霜、轻粉和蟾酥中究竟是谁在起作用。除了同时含有三种成分的药,
他们还把砒霜和蟾酥做成一种药,砒霜和轻粉又做成一种药,相互比较。
结果发现,这三种药的优缺点很明显,含有轻粉的药会造成蛋白尿,伤肾;含有蟾酥的
药会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头疼、头昏。他们认为这两种药不能经常静脉注射了,就单纯
使用砒霜,结果单用砒霜治疗的时候,效果仍然很好。
1973年,张亭栋等人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用“癌灵注射液”治疗6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情况。从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明确知道起作用的主要
成分是砒霜中的“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他们治
疗的6例病人症状均有改善。
随后,在1974年至1979年间,张亭栋及同事多次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的署名撰文介
绍“癌灵1号注射液”对白血病(包括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包括那篇代表性的《
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其中指出55例病人的缓解率是
70%。
然而,他们的成果直到1996年才被国际医学界知晓。那一年,张亭栋去美国参加了一次
血液病的学术会议。当时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竺在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用三氧化
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情况,并指出发明该药物的张教授也到场了。这才引起了与会人员和
国外媒体的兴趣。
然而,时至今日,英文文献中也看不到有人引用张亭栋1970年代所发表的最原始的论文
,说明医学界对他的研究了解依然很有限。
现在,年近八十的张亭栋仍然还会出门诊,但已经不再做研究。基于他的研究所研发出
的药物已经生产了20年,中国一个厂,美国一个厂。他仍然在关心,这个药对治疗肝癌
怎么样,对治疗其他更多的癌症怎么样。“应该很好地再往下研究。”他说。
中药的潜力
饶毅等人在经过对史料的研究和甄别后认为,“肯定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人物的工作
,不仅对于他们个人有意义,而且能刺激国际医药界感兴趣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
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这两项工作用事实表明了中药的巨大潜
力。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乙醚提纯、分离晶体,以及分组分做临床试验、动物毒性试
验、针对特定的白血病类型等,使用的都是现代科学方法。
“近几年对砷的机理的研究阐述,把传统的‘以毒攻毒’的简单提法从科学的角度在分
子水平进行了全新的研究,使得对疗效和适用病人群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促进了国际
科学界对砷疗法的近一步了解和接受。”鲁白等人说,“一方面,我们不应一提到是‘
中医’就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用的老古董;另一方面,也不应因循守旧,死抱住‘秘方
’、‘复方’不放,对有效成分及其机理不做任何探究。”
鲁白等人认为,两位年迈的科学家在近30年前做出的成果“堪称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医药
发现”。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费)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3146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 2011-09-15 13:22:57
: 来源:南方周末
: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 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她和另一位同样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
: 科学家张亭栋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
: 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设

s*********t
发帖数: 600
24
是否陈竺师徒抢了他的成果?

【在 i****g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说饶毅是得到Lasker奖的风声特意撰文介绍屠呦呦和张亭栋的成就 是否意味着
: Lasker奖评委也考虑过张亭栋等人的成果?
: 或者说,这两项都是他研究科学史多年的成果?我很多年前就听饶毅谈论过屠呦呦发现
: 青蒿素的成就,但关于张亭栋的卓越发现确实还是这次看饶毅的博文才知道。
:
: 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
: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 2011-09-15 13:22:57
: 来源:南方周末
: 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

i****g
发帖数: 3896
25
这个 据说王振义还带张亭栋到美国开会 专门介绍过他的成就
其他具体的就不了解了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否陈竺师徒抢了他的成果?
j*****d
发帖数: 787
26

太佩服你了。你不会是科学松鼠会的吧。
看来这次事件,从RY的愤文,到Lasker间接涉及到老一代科学家,到三氧化二砷,多少
波及到陈竺本人的圈子。
我从一开始就奇怪为什么陈竺还不出来为这个祖国/中药的光荣说点什么。
陈竺:白血病治疗是中药现代化契机
作者:bbioo 来源:《科学新闻》双周刊 浏览:1699 网友评论 0 条
继去年的系列研究后,卫生部部长陈竺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等于2009年2月
10日与2009年2月18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连续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
白血病的研究论文。两项研究分别是“硫化砷和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协同作用
的系统生物学研究”[1...继去年的系列研究后,卫生部部长陈竺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所长陈赛娟等于2009年2月10日与2009年2月18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连续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白血病的研究论文。两项研究分别是“硫化砷和伊马替尼对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协同作用的系统生物学研究”[1] 和“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
治疗新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2]。
硫化砷是雄黄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则是砒霜的主要组成部分。砒霜和雄黄这两种砷
剂都用于传统的中医,其中中国利用砒霜治病,最早见于甲骨文。伊马替尼则是一种靶
向药物,能选择性抑制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的一种蛋白酪氨酸激酶即癌蛋白BCR/
ABL。全反式维甲酸则是目前国内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首选药物,亦被
用于某些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患者的治疗。
在第一篇论文中,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硫化砷能显著增强伊马替尼的作用而产生协同效
应,联合使用两种药物能明显延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应用蛋白质组、磷
酸化蛋白质组和转录组研究方法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的动态分析发现,硫化砷能
激活蛋白泛素化等通路并导致癌蛋白BCR/ABL降解,而伊马替尼则抑制在恶性肿瘤中扮
演重要角色的PI3K/AKT/mTOR通路。两者联合可协同阻断细胞周期,降低BCR/ABL活性,
激活细胞程序化死亡通路。作者称,该疗法可望用于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前瞻性
临床研究。
在另一篇论文中,研究者对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的85位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报告说,80例患者完全缓解,经70个月的随访,其中76例
处于长期无病生存状态,五年无事件生存率达89.2%,总生存率达91.7%。若统计80例完
全缓解患者,则5年无复发生存率达94.8%,总生存率达97.4%。
由于五年无事件生存率以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常被作为白血病治愈率的“金标准”,这
是迄今为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或其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最好的临床报告。
此前,陈竺等在2008年3月25日发表的中药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
究也引起较大影响,该论文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3]。该研究关注了雄黄
、青黛、丹参、太子参组成的复方黄黛片在治疗中所提示的“君臣佐使”的中医药思想。
就这一系列探索中医药现代用途的研究,陈竺接受了《科学新闻》专访。
安全性与组合用药的效果
尽管砒霜具有很大毒性,但是陈竺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创立的砷剂在白血病规范
化治疗中的剂量是安全的。陈竺说,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中,研究没
有发现患者有与心肺或神经系统相关的长期毒副作用,也没有发现继发肿瘤。治疗后两
年,患者血液和尿液砷含量远低于安全限度,只比对照组稍高。他强调,这种疗法对于
不同亚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效。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否陈竺师徒抢了他的成果?
h*******e
发帖数: 404
27
给一个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86&do=blog&

【在 j*****d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佩服你了。你不会是科学松鼠会的吧。
: 看来这次事件,从RY的愤文,到Lasker间接涉及到老一代科学家,到三氧化二砷,多少
: 波及到陈竺本人的圈子。
: 我从一开始就奇怪为什么陈竺还不出来为这个祖国/中药的光荣说点什么。
: 陈竺:白血病治疗是中药现代化契机
: 作者:bbioo 来源:《科学新闻》双周刊 浏览:1699 网友评论 0 条
: 继去年的系列研究后,卫生部部长陈竺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等于2009年2月
: 10日与2009年2月18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连续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
: 白血病的研究论文。两项研究分别是“硫化砷和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协同作用

j*****d
发帖数: 787
28
他不大可能向RY低头,这可能是重点。
这个记者到现在为什么还不和陈竺联系联系。
以卫生部的名义,而不是中科院的名义,代表 国家机器CHINA 祝贺一下没什么不可吧。
顺便纠正,这段文字表明陈竺也认同张亭栋的贡献,松鼠兔同学有误判有中伤阿。
〉〉〉〉
他(指陈竺)在回忆中讲述了自己从事白血病研究的过程。他说:“这是一个持续了四
分之一世纪的故事。故事里还有一位主角,她就是我在研究生时的同窗并在后来成为终
生合作者和伴侣的陈赛娟。”我的心怦然一动!多么精彩的故事!多么可遇不可求的报
道良机,我想,即使我专访陈竺,他可能也不会这样畅开心扉地谈啊!
那一天很热,演讲厅的空调不足,陈竺已经讲得汗流满面。我知道机会多么难得!
因为是记者的缘故,我和汪洋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正中,看幻灯片很清楚,但却没有录音
笔,也没有相机。我拚命地用笔在笔记本上写,试图记下他讲的每一句话,汪洋也在记
。陈竺讲述了25年间从事白血病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竺提到了张亭栋、砒霜和白血病治疗。他讲道,1994年,陈赛娟在一次国内学术
会上偶然遇见了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同行,得到他们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肿瘤
和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他好像还讲述当时张亭栋(或他的同事)用砒霜治一个孩子的故
事。陈赛娟的这次经历也促使他们夫妻两人尝试研究这个问题,并与哈尔滨的同行建立
了合作关系。
〉〉〉〉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给一个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86&do=blog&

z****a
发帖数: 310
29
你文章没读完啊。。。
当时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竺在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用三氧化
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情况,并指出发明该药物的张教授也到场了。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否陈竺师徒抢了他的成果?
1 (共1页)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院士 (from 金冬雁)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饶毅
李国桥:“屠呦呦获奖是实至名归” zz推贱一个视频呗。《世纪大讲堂》“饶毅试答钱学森之问”
青蒿素,请给科学以真实——浸泡与渍绞之辨 (转载)RY: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关系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精选
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by饶毅与饶毅教授再商榷 (ZT)
饶毅: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转)屠呦呦见证中国文化人劣根性 by 廖俊林
傅新元:屠呦呦的1971年10月4日: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专访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毛主席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45年后终于获得美帝国的肯定饶毅长期不遗余力支持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亭栋话题: 青蒿素话题: 研究话题: 治疗话题: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