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arenting版 - 捕捉儿童敏感期
相关主题
蒙校不蒙校,还是看家长3-6岁宝宝听读指南,及不同性格宝宝的听读内容推荐!
有自己买montessori教具在家给宝宝当玩具玩的吗孩子的这些行为正常吗? 是不是强迫症?
求助:女儿在daycare咬人了,伤心自责中,到底该怎样教育有点长,不过可以解决这里很多父母的困惑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转载)怎样引导任性的孩子?怎样区分敏感期和任性 ?
孩子胆小内向没主见,怎么办?ZZ如何鼓励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
昨晚参加老二的蒙校家长会,心情很不好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一)儿童观
从玩中学比较适合孩子在宝宝至关重要的头三年,父母该做的(转) (转载)
9岁的女儿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太重怎么办在看两本教育和心理学有关的书,有心得有困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孩子话题: 敏感期话题: 儿童话题: 老师话题: 桓桓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n
发帖数: 391
1
Very good.
捕捉儿童敏感期
  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
彩球?婴幼
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
为什么不断扔
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
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
内,专心吸收
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
水平便从一个
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
展的孩子,头
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他们还发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
好发展,到了6
——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
一个充满爱和自由
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
自父母的宽容和
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
现。这样我们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
第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通过4个孩子的故事,将不同孩子在同一个年龄段的认知状态和表现放在一起,给
读者提供一个
个成长的横剖面图。
缇缇(2岁半-5岁)
女儿是个极度敏感的孩子。一般孩子注意不到的细枝末梢,在她眼里就可能被放大
成参天大树。
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一直错误地以为这么脆弱敏感的孩子一定要多多磨炼。我
居然一直在磨
练她,好让她变得泼辣一些!
女儿2岁半时,我们搬家了。大人当然高兴,但对女儿来说,看不见熟悉的物品,
看不见熟悉的邻
居和小朋友了。她曾哭着求我们把家搬回去,这当然不可能。我丝毫没有注意到女儿渐
渐忧郁起来的
眼神。
现在想来,女儿受的最致命的打击是3岁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那天,她带着最喜
爱的画书《红宝
盒》到了幼儿园,下午接她的时候,发现女儿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说画书被老师没
收了,再也找
不到了。我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跟老师商量,明天就送女儿来半天吧?那位班主任老师
说:“这样太惯
着她了,我们都是当老师的,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第二天,当女儿用绝望的眼神哀
求我别送她去幼
儿园时,我不为之所动,自以为那是对她的锻炼,只要坚持送,就能改变她的敏感多虑。
从那以后,女儿开始出问题了:憋尿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即使面对妈
妈。我常在晚
上摸摸她的小枕头,湿湿的!但她再也没有放声大哭过!
她小小的心灵到底有过多大的创痛?现在想来,那段日子对女儿来说一定是暗无天
日的。同样的
经历不一定给别的孩子留下阴影,但女儿却从此陷入了恐惧中。而我却在无知中毫不留
情地把她推得
更远。假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带着女儿搬回旧家!一定第二天就带着女
儿退出那所“双
语艺术幼儿园”!
后来接触到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才终于明白,敏感的孩子需要更细心的理解和呵
护、更多的爱与
自由。如果妈妈都不能成为她最后的安全港湾,她那脆弱如丝的心灵还能从哪儿得到抚
慰? 对一个孩
子而言,当四面八方都无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闭起来?
现在我知道,女儿因为敏感,比一般孩子千百倍地易受伤害;因为敏感,她也具有
更细腻的品
质。应该感谢上帝的安排,也许正因有如此敏感的孩子,才使我从心底生出更为敏锐、
细致而深切的
爱来献给她。
孙瑞雪: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要锻炼、摔打,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的
、有出息的
人。我们有意对孩子严厉,有意给孩子艰苦的环境,有意让孩子吃苦,有意伤害孩子。
当这些并不奏
效时,我们会变本加厉。这个似是而非的观念给多少孩子带来了苦难,带来了创伤?多
少孩子心理出
了问题,甚至得了自闭症?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就开始追问,开始反省。一旦明白就痛
心疾首地改
正,并加倍给孩子补偿。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家长,这些家长从此彻底改变了对孩子的
态度,用他们
常说的话:脱胎换骨了。
缇缇的手
缇缇有一双非常漂亮可爱的手,手指又细又长。
但在3岁时,她的手却出现了问题。她总爱将手指单调地放在眼前晃动着,同时自
言自语。不断重
复这种刻板的动作时,外界的一切好像与她没有关系。她很不开心,整个人经常象丢了
魂一样。我们
曾经看着她,忧心如焚,想不通心爱的女儿怎么会这样?
来到蒙特梭利学校后,缇缇渐渐快乐起来,她的手也渐渐恢复了自然状态。在眼前
晃动手指的行
为不见了,自言自语也很少了。
我从小摊上买了一个沙包,她每天都把它放在手心里,反复触摸很长时间;我们把
米、面、豆子
盛在小盒里放在地上,她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可能她的手在寻
求着从未有过
的满足。
原来我极爱干净,可以说有洁癖,每天都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缇缇的手每天都是
干干净净,她
的手从没有自由运用过。蒙特梭利学校的马丽老师告诉我,让她工作,她的手才能慢慢
恢复正常。
与此同时,缇缇的心扉也在慢慢敞开,她哭着说出了以前从未说过的事:在原来的
幼儿园,她曾
因尿裤子挨过老师的打。我无法想象那时的缇缇该多么恐惧、无助!她不正常的手势就
反映了她过度
紧张的内心。
我终于明白,一个没有爱的环境,无论它是多么高级的幼儿园,也完全能毁掉一个
敏感、脆弱的
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环境,无论它多么洁净,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孙瑞雪:本文作者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有多动症?为什么有些
孩子不快乐?
为什么很多孩子表情僵硬、木然?为什么有的孩子“自闭”了?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校把“环境高档、设备先进、教学有特色”作为学校的广告
语,唯独不提人
文环境,好像里面活动的不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是一种学习机器。
唤醒 (一)
缇缇正在吃加餐。爸爸走进餐厅,坐在她身旁,温和地说:“缇缇,爸爸要回山东
了,亲亲爸爸,
给爸爸说再见,好吗?”缇缇似乎没听见爸爸的话,面无表情地继续吃着。爸爸又说:
“缇缇,爸爸走
了,你想爸爸吗?爸爸亲亲你。”旁若无人的缇缇继续吃加餐。看看身旁一个个活泼可
爱的孩子,再看
一看封闭、冷漠的女儿,爸爸难过地离开了餐厅。
我明白他在极力克制内心的痛苦,不让泪流出来。当我看到他转过身,摘下眼镜、
擦拭眼泪时,
我的心一阵酸痛,眼泪夺眶而出。不能让缇缇再“沉思”了,我要唤醒她。
我走到缇缇身边,把她抱在怀中说:“缇缇,爸爸要回山东了,他来和你再见,你
应该拥抱和亲吻
一下爸爸,那样,爸爸会放心地离开你,可是,你的不理睬与冷漠让爸爸心痛、难过,
难道你没发现
爸爸在悄悄流泪吗?”我真的有点说不下去了。
缇缇似乎没听见我的话。我又说:“缇缇,其实你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不愿说出
来,是吗?”缇
缇出人意料地点点头。“那么,下次爸爸来看望你时,你一定要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好吗?”缇缇又
点了点头 ,并看了看我。
就在那一刻,从缇缇的眼神里,我知道她听懂了我的话。
迟到的敏感期接踵而至
缇缇3岁10个月了。进入蒙特梭利学校大约一个月左右时,有一天,她把家里所有
的东西——书架
上的书、橱子上的玩具、衣柜里的衣服、鞋架上的鞋子、厨房里的碗碟,所有能摔的东
西通通摔在地
上,然后在满地狼藉中满足地走来走去。这种“行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后就停止了 。
继之而来,她又
开始喜欢抓、摸、捏、揉、切——抓米、抓沙、玩水、玩面、玩豆子、切菜等,这样又
过了整整两个
月。
这期间,缇缇慢慢迷上了剪纸,但一直是都乱剪一气,每天早晨起床以及每天回家
第一件事就是
去拿剪刀,剪一大堆碎纸。那时,我隔几天买回一大卷纸。这样乱剪了一个多月,忽然
有一天,缇缇
开始喜欢按线剪了,她要求妈妈画各种线、各种图案,她顺着线剪出各种简单的图形,
后来开始剪越
来越复杂的图案。
春节回老家,缇缇剪的蛇形曲线粘满了整整一面墙。这个学期,她剪纸的兴趣开始
淡了,但喜欢
上了涂色。刚开始她用一种彩笔随心所欲地涂,后来喜欢把所有的物体都涂成五颜六色
,现在,她会
很好地设计、搭配颜色了。
最近,缇缇的词语似乎也丰富起来,经常“语出惊人”。她把姥姥称为“乡巴姥”
,把姥爷称为“乡
巴爷”;还摇晃着脑袋说:“我要做主宰万物的上帝!”
楼下的小男孩想跟她要好吃的,她一本正经地说:“多可惜呀,我不愿给你拿。”
我带缇缇下楼,
小阿姨谎称要追上我们,缇缇大叫: “妈妈!大势不妙了!阿姨会抓住我们的,快跑!
”——《白雪公
主》里有一个词“大势不妙”,她学会用了。
一天,我买了油桃,缇缇边吃边说: “一种桃,没有毛,它的名字叫油桃。”现
场编起了顺口
溜。
如今的缇缇,每天都开心而满足,作为妈妈,我真是心花怒放。我那自我封闭的女
儿,在蒙特梭
利方法教育下,3岁前几乎空白的敏感期竟这样迅速地一个个接踵而来。
孙瑞雪:这个孩子补敏感期像补功课一样,一项接着一项。
动手,乱放东西,剪纸,乐于使用语词,尤其乐于语词的双解......这是每个儿童
都要经历的
敏感期,或称必要的敏感期,如果没有经历或者错过了,只要不超过6岁,在爱和自由
的环境下,就能
补上。
开始的话
刚步入后院,便看到缇缇在玩沙子,她妈妈守在身边。我上前打招呼,问候缇缇:
“你好,缇缇。
”缇缇却说:“你这个烂东西,别烦我。”蹲在旁边的妈妈和我悄悄对视了一下,偷偷
笑了。
又一天,缇缇正在荡秋千,我问她:“我推你好吗?”缇缇回答:“不行!你这个
乡巴佬。”
最近,每天回家前,她都会走到我身边说一声“再见!”
短短五六个月,她从一个不说话、不与人沟通的封闭的儿童变成一个敢和老师开玩
笑、讲“粗
话”的活泼女孩,真让人震惊、欣慰!
缇缇的巨变
凡知道女儿以前状况的人,现在再见到她,都会惊讶于她的巨变。现在的缇缇,不
再是以前那个
不说话、表情木然、对别人的问候充耳不闻、忧郁恐惧、胆怯退缩、注意力不集中、从
不表现自己意
志的小姑娘了!她的表情一天天自然起来,兴趣一天天广泛起来,话多了,注意力也开
始集中了。
缇缇也知道自己的现在和以前很不一样,她说:“我以前一点都不幸福,现在,我
最幸福了!”
她在电话里对爸爸说:“爸爸,你快来吧,你那里不好玩,我这里才好呢。”她自
豪地对我
说:“老师最爱我呀,因为我最棒!”
她喜欢老师,喜欢小朋友,喜欢学校,甚至格外喜欢吃学校的饭。如今,她经常跟
马老师、杨老
师开玩笑。就在前几天,当我看到她跟贝贝快乐、自如地交往时,我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我梦寐以求
的情景竟然实现了
那篇《杰克与豆蔓》的童话故事里,神奇的碗豆给杰克和妈妈带来了神奇的幸福,
而我和女儿来
到这里,在爱与自由的氛围中,也得到了那神奇的豌豆。我相信,女儿还会有更加惊人
的变化,在爱
和自由中,她会成长得更加健康快乐。
这些天每晚临睡前,缇缇都要我回答她一连串的问题:“妈妈,你以前为什么只看
着别的小朋友,
不看我?”“你以前为什么扶那个童童小弟弟滑滑梯,不扶着我?”“你以前为什么还
搂着托托哥哥?”
奇怪的是,这全是缇缇3岁以前的事,她竟然如此深刻地记在脑子里!
我一一回答她,她对我的回答还算满意,但仍然反反复复问,期待着我同样的解释
。我问她:“这
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二十多遍了,还需要再说吗?”缇缇说:“妈妈回答十三遍还要回答
,回答八十多遍
还要回答。”“十三”和“八十”在她看来都是很大的数目。
平时,她爸爸不常来宁夏,家里只有我、缇缇和小阿姨三人。有时,我正跟小阿姨
说着话,缇缇
会插进来,站在中间质问我:“你在跟小阿姨说什么?不能跟她说!什么都不能说! ”
可笑的是,我们一起买东西时,如果小阿姨帮我提东西,也会引起缇缇的嫉妒:“
你不能提我妈妈
的东西!不能帮我妈妈提!”可怜我只好“忍辱负重”地自己提。
前几天,五岁的皮皮来我们家玩。一听到我或者小阿姨跟皮皮说话,缇缇便醋意大
发,怒不可遏
地大喊:“不能跟皮皮说话!不能跟他玩!”我和小阿姨因此特别注意,小心翼翼地照顾
皮皮,不让她发
现,而缇缇竟象个小侦探一样,仍会抓住我们的蛛丝蚂迹,一旦抓住就责问我们:“你
是在帮助皮皮
吗?”“你想陪着皮皮?不行!”
有时,缇缇试探我:“妈妈,你只是爱别人一点点,你爱我最多。”我不知道其中
有诈,就
说:“对呀,就是这样的。”缇缇立即急哭了:“不! 你一点点都不能爱别人,全都得
爱我!”
缇缇明显地爱哭了,多愁善感了。有时她会严正地警告我或者小阿姨:“我发现你
爱我有点少
了!”
想想以前那个不表达自己、表情木然的缇缇,我真是感慨万分!当她敞开心扉、拥
抱这个世界
时,当她情感的敏感期到来时,她需要的爱可能永不嫌多,我要给的爱也永不觉够。
孙瑞雪:真的有“吃醋”的敏感期吗?真的。普遍吗?普遍。对爱“吃醋”、对妈
妈的爱“吃醋”,
表明情感的敏感期悄然来临了。尤其对缇缇来说更是这样。她的安全感还不很稳定,更
需要大人细心
的照料和呵护,使孩子的安全感逐渐稳定。
我看过一部电影,看着妈妈关照新生的弟弟,哥哥感到痛苦。他沉默着躲在一角,
郁郁寡欢。妈
妈看懂了孩子的内心,对孩子说:“无论何时,妈妈都爱你;但是弟弟很小,需要照料
,你能理解
吗?”孩子释然了,心里不再有结。
放肆的语言
随着在学校越来越放松,缇缇不仅比以前爱讲话了,而且说的话也越来越“放肆”

马教师跟缇缇说“再见”,缇缇说“臭见”!杨老师问缇缇“下午好”,缇缇说“
臭午好!”老师教芭
蕾动作,回到家,缇缇大笑着说学了“八蕾”、“九蕾”、“十蕾”。
听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缇缇对“乡下佬”一词情有独钟,先是称姥姥、姥爷
为 “乡下佬”、
“乡下爷”,而后又把马老师叫“马老”。
那次午餐,缇缇不想吃饭,只想吃小王子麦烧饼,我说:“先吃饭,才能吃零食。
”缇缇说:“这
不是零食,零食是甜的。你这个笨蛋,真是个傻瓜。”这是那个故事里的对话,听得我
们都笑了起来。
缇缇的话没轻没重,有时也让人伤心。前几天,缇缇刚知道了非典型肺炎的事情,
对家里小阿姨
说:“阿姨,你姐姐、你弟弟、你妹妹都得了非典型肺炎了。”小阿姨气得半天说不出
话来。
有一次,我跟缇缇爸爸开玩笑,随口说了句“简直有神经病!”没想到正在旁边玩
耍的缇缇接着
说:“爸爸有神经病,还有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大脑炎、气管炎、心肌炎……”。
小阿姨想亲亲缇缇,缇缇盯着她看了一会儿,认真地说:“哎呀不行!你太丑、太
矮、脸太黑、屁
股太胖、腿太粗!”
早上,我搂着缇缇躺在被窝里,小阿姨进来故意说:“妈妈搂着这么幸福呀,羡慕
死了!”缇缇
说:“哦,你妈妈可没办法来,那你只好痛苦着吧!”小阿姨故作嚎啕大哭状,缇缇更
是雪上加
霜:“妈妈,你给她唱《小白菜》!”缇缇第一次听《小白菜》时,曾经伤心地大哭了
一场。
缇缇非常羡慕大孩子,在小小孩面前有时自呜得意。每次遇到院里的木兰,缇缇都
要明知故
问:“木兰,你几岁了?”木兰乖乖地回答:“两岁半。”缇缇就说:“哎呀,你怎么
还这么小呀!我都
快愁死了,啥时候能长我这么高呀?”
最近,我常听缇缇跟别人吹牛 :“我敢摸大狗,敢摸老虎,还敢摸狮子的嘴呢,
就是我家那个玩
具毛狮子。”
缇缇对一些新鲜词倍感兴趣,吃好吃的时她会故意馋别人:“爽呀,爽极了!”她
爸爸打电脑时说
了句“死机”,被缇缇听去了,过了一会儿,她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问她怎么了,她
说:“我死机
了。”小阿姨不小心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半天动不了,缇缇说:“你死机了!”
一次他爸爸浪费电,我说他烧包,缇缇问:“烧包是什么意思?”她爸爸解释:“
就是故意浪费的意
思”。第二天,缇缇故意把一盆面粉都洒在地上,我问缇缇干什么呢,缇缇很自然地回
答:“在烧包
呢!”
不知下一步她的嘴里又会冒出什么惊人的妙语。女儿的内心放松了,语言必定会越
来越有趣吧。
孙瑞雪: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
不如说成人自
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
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
应强列。如果
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大家不妨一试。
效果强的语句其实也是成人的敏感语句,人们通过嬉笑怒骂激怒对方,缓解自己的
情绪。这个情
况的极端就是使用非常强效的语言,那就是有魔力的语言,《哈利•波特》里的
巫师喊道:“昏昏倒
地!”对方就昏倒了。大家都知道,多少孩子为《哈利•波特》而疯狂.
其实儿童还对有歧义的语言、幽默的语言敏感。一个语词有两个意思,也让他们觉得非
常好玩!大家
也不妨一试。
天 赋
词典是这样解释天赋的:自然赋予、生来就具备。许多人因具备某种天赋而在一个
领域中卓有成
就,有一个具有一种甚或几种天赋的孩子无疑是父母的骄傲。
我也企盼自己的孩子有天赋。缇缇有不少喜好,她喜欢舞蹈,喜欢看电视上播放的
芭蕾舞、踢踏
舞、少儿舞蹈等,还暗暗地崇拜徐老师的舞姿,但她只是愿意欣赏,从不敢自己上去表
演,不管我们
如何请求、鼓励,她总是一句话:“我不行,我跳不好。”
偶尔有一次,缇缇情不自禁地手舞跳蹈时,她爸爸以万分惊喜的口气惊叹道:“女
儿,没想到你有
跳舞的天赋啊!”缇缇一下子红了脸,而后含羞带笑地对我说:“妈妈,爸爸说我有跳
舞的天赋。”那
一整天,缇缇的情绪都很高涨,并从此一发不可收,经常拉着家人跟她跳舞,还自编了
一种所谓的“安
静舞蹈”。虽然她的舞姿绝对称不上优美,动作仍很不协调,仍然缺乏节奏感,但让我
们惊喜的是,她
的确爱上了舞蹈,最重要的,她也更自信了。
所以,对于天赋的孩子来讲,天赋也许可以由爱他的人所赋予,当他因爱而产生了
一种能力,即
使这种能力不高,在我看来,这比生来就具备更为可贵。
孙瑞雪:拥有一种天赋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天赋给人以自信、快乐。
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天赋。一些天赋依靠发现,一些天赋依靠鼓励,还有一些
天赋由后天赋
予,可以叫“后赋”。但有了天赋的最基本条件,还要看在儿童相应的敏感期中,这种
天赋是不是得到
了相应的发展环境。
一位不到3岁的孩子到了音乐的敏感期,每天都“弹琴”,用手指在桌子上、暖气
片上、书上、膝
盖上,不停地弹着。值得高兴的是这个敏感期被家长发现了,遗憾的是家长没有条件买
钢琴。孩子的
妈妈只能遗憾地眼看着这个敏感期流水般失去。过了六年,这个孩子的乒乓球打得非常
好,因为在孩
子打球的敏感期出现时,妈妈下决心送孩子进了乒乓球少年班。
贝贝(1岁多--3岁多)
(一)
儿子贝贝1999年8月28日出生,从出生到7个月都由妈妈和姥姥带。7个月到1岁4个
月由小保姆
照看;此后一直在姥姥家,直到孩子2岁2个月时送到街道幼儿园,半年后,进入了孙瑞
雪老师的宁夏
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幼儿院。
进蒙特梭利学校幼儿院之前,我对幼儿教育所知不多,敏感期之类的词都没听说过
。现在回想起
来,如果早点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贝贝的教育可能会更成功。
贝贝1岁3个月时,开始对读书很感兴趣。当时我手头正好有一本《三字经》,晚上
睡觉前就给他
读。每天晚上,贝贝在我的朗读声中进入梦乡。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竟然把握读过的
内容都背了出
来。
2岁2个月大时,贝贝对识字有了兴趣。半个多月就认识了几十个字。有天晚上他认
字到了11点
多,我实在困得不行了,可他还兴致勃勃地让我继续教他识字,我有些受不了,心想他
这么小,别把
身体学坏了,也就慢慢不怎么教了。后来再教他识字时,他远没有那个阶段专注。这使
我下决心——以
后他喜欢学什么就让他学个够。②
2岁9个月前后,贝贝对电子琴开始着迷。表姐弹琴时他专心致志在旁边听。回家后
打开家中的电
子琴,让我教他弹,我不会弹,他就自己在琴键上按,有时是坐在电子琴旁边,听琴上
存的曲子,有
一次听着听着,竟爬在琴上睡着了。
一次老师来看他,他竟然赶紧坐到琴凳上,学着表姐的样子弹了起来,尽管是“乱
弹琴”,可他小
手快速滑动琴键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段时间,一天我参加同事孩子的婚礼,酒喝多了,回家直吐。贝贝跑过来问:“
爸爸,你怎么吐
了?”我说:“爸爸喝多了。”“爸爸怎么喝多了?”“贝贝别问了,爸爸难受。”儿
子用小拳头捶着我的
背:“爸爸,你吐吧,吐吧!”
昏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躺在床上,贝贝跑过来问:“爸爸,你昨天怎么吐了?”
“爸爸喝多了,
难受。”“爸爸,你怎么难受?”见我不回答,他问:“爸爸,你病了吗?”我点点头。
他跑走了。不一会儿来到我床前,手里拿着前几天我感冒时吃的药:“爸爸,你病
了,要吃药”。
我说:“行!”接着他又跑去倒水。我知道感冒药并不对症,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药吃
了下去。
快3岁时,贝贝开始喜欢和我一起干家务。给我喂饭、洗脚、擦脸,帮我洗衣服、
晾衣服、擦地、
洗碗、收拾碗筷、和面,我干什么他干什么。一天我给他量身高,他说:“爸爸,我也
给你量量。”一
本正经地接过尺子,抽出三、四十公分长,学着我的样子比划了几下,然后对着尺子胡乱
念:“3045678910 。”表情极为认真。
一天早上,贝贝站在窗台上看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大小汽车,问:“爸爸,那个大巴
士怎么不走
了?”“大巴士在接人。”“为什么接人?”“那些人要上班。”“为什么上班?”“
他们要赚钱。”“赚钱干
吗?”“赚钱买好吃的。”“爸爸,我长大了也要赚钱买好吃的给你吃!”
3岁2个月以后,他和我睡在一个床上时,总要睡外边,让我睡里面。还要搂着我的
脸说:“爸
爸,我睡外面,你睡里面。你睡外面会掉下去的,我不怕掉下去。”这都是我对他说过
的话,现在他反
过来都用到了我身上。为此他真掉下去了两次,可他就是坚持睡外面。
儿子的秩序感我是偶然发现的。2岁5个月时,带他回爷爷奶奶家吃早饭,贝贝生气
地冲着爷爷喊
起来,小手向前伸着,很伤心的样子。我赶紧过来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爷爷穿了爸爸
的黄拖鞋!坚持
要爷爷脱下来让我穿,原来他认为我第一天穿的拖鞋就是我的,不能搞错!于是,全家
人重新换了一
遍拖鞋。以后的三四天,只要一看见别人穿了那双黄拖鞋他就会大喊,直到人家脱下来
才罢休。
一天,我骑车带贝贝去广场。他一下就记住了从家到广场的路,第二次再去时必须
走上次的路。
自行车也必须放在同一个停车场,并且必须“十分准确”地放在原位,车的姿势也不能
有改变,否则就
会闹。在外面吃饭,我的自行车也要象旁边的车子那样放:“爸爸,像这个自行车那样
放,车把儿掉过
来!”比看车的还严格。过马路远远看到红灯他就让我下车,直到绿灯亮了才让我走。
中国有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过了3周岁生日后,儿子贝贝能复述一个
场景,而且能编
几句故事了。一天,他非要去楼下的田田家玩。我说:“你想在田田家玩就去吧,我自
己上楼。”田田
妈后来告诉我,贝贝在她家很拘束,站在玩具旁不敢动。劝了他几次,才放松一些。
3岁2个月时,儿子开始喜欢往学校带好吃的东西,每次带都有同样的借口:给霄霄
带好吃的。送
他到学校后,见他走到霄霄旁边,拿出好吃的东西,两人坐在台阶上吃起来。
紧接着,贝贝开始不怎么听话了。让他干什么他都说“那不行”!“我不!”“我
偏不! ”有时对我
下命令:“爸爸,给我拿个玩具!”我说:“等一等。”他语气非常坚定地命令我:“
那不行!你必须
做!”我被他弄得不知所措。见了老师,我让他打招呼,给老师问好,他头一低就走开
。早上送他去学
校,老师过来喊他,他也不理。晚上睡觉,他故意把脱下来的裤子扔到地上,我说这样
不好,刚给他
拣回来,又被他扔了回去,扔完还冲我怪笑,直到我不再拣为止。夜里睡觉我担心他冷
,要给他盖被
子,他不仅不让我盖,还故意把裤腿往上拉,露出腿来,撩起上衣,露出肚子来。入冬
时有几天家里
没来暖气,屋子很冷,我不屈不挠地给他盖被子,他不屈不挠地故意蹬被子。问了班上
的老师,才知
道贝贝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贝贝要转到蒙特梭利学校了。正式送的那天早上,他放声大哭,连续痛哭三天,不过
哭声一天比一
天小,第六天他不哭了,但对我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感。到孙老师的幼儿院的头一个月,
他几乎天天拉
裤子。一天我提前去接他,看见他竟然站着大便,真出乎我意料!看门的老爷爷对我说
:“贝贝这孩子
什么方面都挺聪明,就是这方面不行。”班上的老师也想了不少办法,都不见效。我很
着急,心想拉一
个月还情有可原,时间一长老师肯定不高兴,为此我非常着急。可能老师看出了我的心
思,特意找我
谈,希望我能配合学校,不要因此揍孩子。
刚开始,我曾经对老师说过多次,我认为蒙式教育未必真行得通,明确希望老师能
“严格”管贝
贝。因为他在原来的幼儿园从来不拉裤子,当然和那个幼儿园小有关,这儿场地大了,
他可能会不太
适应,但总不至于站着大便。
最让我不安的是,他好象对拉裤子不当回事!一天,他要我带他坐大巴士,我没好
气地说:“不
行,老拉裤子,爸不带你坐车。”他乞求我半天,我最后告诉他只有不拉裤子才可以坐
车 。他问
我:“我不拉裤子,爸爸就可以带我坐车?”我肯定地点点头。第二天去接他时,得知
他真没有拉裤
子,他高兴地告诉我:“爸爸,我今天没拉裤子上,我要做车”。我高兴地兑现了诺言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贝贝都没拉裤子,老师也当我的面夸奖了他,说贝贝这几
天有进步。我
心里暗自高兴,也都兑现了许下的诺言。星期五那天他也没拉裤子,但我没带他坐车,
暗想他不再拉
裤子了,已经改掉了那个习惯了。况且天天带他坐车也成了我的负担。
周一我去接他时,知道他又拉裤子了。看着我,他的表情有点不安,但还是提出了
要求:“爸爸,
我要坐车。”我没好气地大声说:“你拉裤子了。”这之后他又恢复了拉裤子的毛病,
除非早上在家拉
过,否则就会在学校拉裤子。我下班接他,他每次都会说:“爸爸,带我坐车。”说话
时目光呆滞。老
师安慰我说,他们曾有过一个孩子,拉裤子拉了半年,言下之意是让我耐心等待。我很
后悔:如果那
几天接着让他坐车,也许早就不拉裤子了。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过了些日子,贝贝班上新来了实习的杨老师,杨老师很喜欢他
,他也很喜欢
杨老师。杨老师说:“贝贝已经养成上厕所拉屎的习惯了。”这件事终于让我踏实了。
但是,紧接着儿子冷不丁开始说起了脏话。问他跟谁学的,他说是班上的××这样
说,连那个孩子
说话的神态都模仿了出来。我赶紧告诉他骂人不对,他也就没再说。我也没太在意。但
他偶尔会在玩
得非常高兴时突然骂人,搞得我莫名其妙,真不知是怎么回事。
一次,在蒙校召开的家长会上,孙院长特别解释了这种现象,我才明白这是孩子在
发泄!后来,
他再骂人我也不太当回事了。有一阵子,贝贝每晚照例要骂一会儿,看到我不象以前那
样坚决制止他
骂人,他的骂声竟然更大,骂完还看着我坏笑。有次我问他为什么这样骂,他说:“大
人这样骂我就
骂!”此言一出令我哑口无言。谁让大人先骂了呢?骂就骂吧,发泄一下也好,心里不
得病。看我不怎
么在意,慢慢地他骂得少了,但每次骂完,总不忘冲我笑一笑,俨然一个胜利者的模样。
教会他开关电视、换台后,看什么节目基本上是他说了算:“爸爸,我要看广告!
”“爸爸, 我要
看唱歌!”如果广告演完了,他就着急:“我要看刚才的广告!” “爸爸,你把广告
找回来!”怎么给他
解释都不听。
平时我们做事情也一定得征求他的意见,否则马上就让你下不来台。一次,没经过
他的允许,我
为他剥了一个香蕉,他很不高兴:“爸爸,你给我把皮安上。”
自从上了蒙特梭利学校,贝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连邻居都发现了。国庆期
间,我们单位
组织大家去苏峪口森林公园,我带着儿子一起去。去的路上,他站在大巴座位上,两手
搂着前排的靠
背、下巴顶在靠背上,不停地看,不停地问:“爸爸,大巴士怎么走了?”“爸爸,大
巴士为什么能
走?”“大巴士为什么要有发动机?”说话速度很慢,显然脑子里在想问题。
“爸爸,这是干什么的?”他指着大巴顶棚一个黑色的长方形。我告诉他那是音响
,他就从音响是
干什么的开始问,一直问到喇叭为什么能放音乐,问得我头大。
上了山他接着问:“太阳会不会上山?”我说会,他又问:“树会不会上山?”我
说树不能上山。车
子开到半山腰时他看见了太阳,高兴地说:“爸爸,太阳上山了!”看见了树他说:“
爸爸,树也上山
了!”
到了山顶,我掏出相机给贝贝拍照。照完后,他抢过相机坚持要给我照。有个同事
逗他,让他前
腿弓、后腿绷给人照相,他大方地按照同事说的去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去的还有
同事的孩子,
那几个孩子都没有儿子放得开。我真高兴,儿子就是像那几个孩子一样,现在他再也不
拘谨、不怕人
了。
儿子不光变得大胆了,好多方面也都有了变化。一是比以前懂礼貌了,“爸爸,请
你给我拿一下玩
具好吗?” 玩具拿给他,他总要说声谢谢。二是能讲通道理了,凡事只要跟他商量总
能解决,如果不
商量他就会提抗议。三是有了平等意识,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好吃的你给我我就给你,
你不给我,我
也不给你。四是有尊严了。一次我故意逗他,他很不高兴地告诉我:“爸爸,我不喜欢
这样。”我越来
越发现,跟他在一起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他的独立性,他也是人,一个“很不小”的人,
如果认识不到,
他就会来点颜色给你看。五是胆子比以前大了,无论什么场合,都能很自然地表现自己。
回想贝贝成长的这3年多,最大的遗憾是找了个脾气非常不好的小保姆,给他幼小
的心灵造成伤
害;最大的欣慰是3岁前把孩子送到了蒙特梭利学校,接受了蒙式教育,孩子的恐惧、
胆怯等心理障碍
及早被发现,及时解决了。
3年多来,我体会到了人世间最真挚的爱,也认识到了大人的很多丑陋。儿子出现
问题从某种程度
上讲全都是大人的错,大人经常“仗势欺人”,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每当想起发生在
我和儿子之间的
不愉快,我都想真诚地对儿子道歉。只有这种真诚的态度,才能赢得儿子的尊重,才能
真正跟他沟
通。以前看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总不明白为什么“庞大”的唐老鸭总被“
瘦小”的米老鼠戏
弄,失败者总是唐老鸭。其实,我和儿子之间不正每天上演着《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故
事吗?
孙瑞雪:本文作者是一个好父亲。他爱孩子,对孩子宽容,给孩子自由。他勇于接
受新思想、挑
战自我。他一口气写下这么多文字,真诚而细腻。
他选择把儿子送到我们学校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学校的老师从不呵斥孩子”。

幼年如歌的畅畅(0—5)
世界就是味道
畅畅是冬天出生的。母亲尊重了我的意愿,没有给他裹“蜡烛包”。这样他的小手
总是自由地放在
外面,但一不留神就就缩回去作“投降状”。
出生后四十几天,孙(瑞雪)院长来看畅畅。观察了一会儿她说:“小晶,你看畅畅
在作什么?”只
见他抬起手臂使劲往嘴边送,一次、二次、三次,都没成功,畅畅懊恼地“哼哼”了两
声,又开始送。
孙院长说:“他用手的敏感期来了。这时应该帮助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
畅畅努力了几下
后,我们帮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手舞足蹈起来,显得很高兴。真神奇!
孙院长说畅畅的衣袖过长,棉袄太厚重,手不容易够到口。我们马上给孩子换了衣
服。几天后,
畅畅终于能顺利地把手送到口里了。
一天天过去,畅畅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用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百天的时候他
开始频繁吃手
指。几乎一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时甚至把整个拳头塞进口里。
等他会用手抓东西的时候,抓到手的东西必然要送到嘴里进行“检验”,吮吸小嘴
触及到的所有东
西。畅畅口的敏感期延续了很久,家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看到他这样都会忍不住制
止,每逢这时
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运的是我明白这一切,我会在畅畅“工作”的时候劝说大家不
打扰他。
然后畅畅开始咬,见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响。接着就是咀嚼,吞咽,再后
来就开始吸饮
料管,吃固体食物,还逐渐地学着发音。
有时候我也真担心。比如他要尝瓜子皮,栗子皮,吃笔帽,总担心他咽下去造成险
情,但又不敢
阻止,怕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只能在旁边提心吊胆地看。但每一次他都会原封不动吐出
来。有一次他
吃了一口带皮的苹果,居然把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真令人惊讶!
这一年里,我对那句教育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
孙瑞雪: 孩子首先用口来感知世界。婴儿在喝过糖水后会拒绝喝白水。狗的婴儿(狗崽
)也是这样。
很显然,婴儿和小狗崽都会用口来品尝味道。
但是,婴儿用嘴来品尝味道和用口来认识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用口认识
自身之外的各
种事物,包括自己的手和脚。
连“软”与“硬”这样抽象一点的概念,幼儿都是用口来认识的。他喜欢用口做对比,
打开所有的食品
包,吃一口扔掉,再吃一口别的。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盒不同的巧克力,几种不
同口味的果
冻,都被孩子们打开了,吃一口这个,再吃一口那个。而成人的想法是:“吃完这一个
,再吃那一个。
”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成人则仅仅把它理解为吃,并关注
节约。当成人强
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
通过口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12岁,只不过是婴儿早期只把注意力放在
口上,这个特点
成人容易看到。随着其它敏感期的到来,通过口认识世界这一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线。
对 接
自畅畅出生以来,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太令我惊讶了!”真的,他的成
长是如此迅速,
发生的一切都像是早已安排好了。
畅畅9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幼儿园工作的大姐来我家陪他玩。过了一会儿,我突
然意识到好一阵
儿没听到儿子的声音,奔过去一看,畅畅正练习盖瓶盖呢,大姐在旁边扶着奶瓶。看上
去他使了很大
的劲儿才拔起瓶盖,又想努力盖回去,盖偏了就重盖,反反复复。我当时看了一下时间
,这个过程居
然持续了二十分钟!
从这天起,他开始喜欢盖奶瓶盖,还学会了把笔插进笔帽里。当时正值夏天,各种
各样的饮料
盒、吸管成了他最钟爱的玩具。有些饮料盒的吸管孔非常细小,他的小手怎么也对不准
那个小孔,插
好几次才能成功一次,以致于一插进去他就要出口气,似乎刚才一直是屏住呼吸的。
中秋节过后,家里有了一个圆形的月饼盒,畅畅又把那个月饼盒玩了半个月。接着
他又开始玩锅
盖。我给他一大一小两个锅盖,他一手拿大的,一手拿小的,一会儿把大盖盖上,一会
儿把小盖盖
上。但小盖一盖就掉进锅里,他伸手取出来,很奇怪地看着。过一会儿看明白了,把小
盖扔到锅里,
又把大盖盖上。有趣的是,他的手始终拿着锅盖顶部的那个圆疙瘩,绝不会拿着锅盖边

从盖奶瓶到盖锅盖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不久前,我给畅儿买了一小瓶AD钙奶,畅
儿居然把管扔
掉,直接对口喝。回想起那段把吸管当宝贝的时期,真是不可思议。那个敏感期已经过
去了。接下来
畅畅会有什么令人惊讶的进步呢?
孙瑞雪:蒙特梭利的“圆柱体插座”就是为儿童的“对接”游戏设计的。
在盖、插、拧……这些基本动作的重复中,儿童在建构手的组装能力。但这过程有
可能受到成人的
阻碍。
在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手的重要性。
在蒙特梭利看来,有两样东西和人的智慧紧密相关:舌与手(在谈语言敏感期时会
详细谈舌)。当
一个儿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时,这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首先,人通过手来占有环境。婴儿出生时第一个能运动的器官就是口,婴儿就用这
个他仅能支配
的器官认识了手——他不停地吃手。可以想象,当婴儿第一次将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时,
肯定会有“开天
辟地”般的惊喜。当幼儿第一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他的手时,他对世界的探索就
开始了。
在真正使用手时,幼儿几乎是见圆的就拧,见方的就按,见线就拽,音响、电视机
、洗衣机……都
成为他探索的对象。随着空间敏感期的到来,幼儿在使用手的同时,还在建立空间的概
念:他喜欢插
东西,将磁带插入,关上,打开,拿出,反复进行。
成人很害怕这个开始,成人最喜欢说:“不要动。”“安静下来。”不让儿童行动
,就等于不让儿童
思考。
宝贝,你的玩具呢?
畅畅3岁半了,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觉时他会要求我讲故事、读
书给他听,现
在,他要给我讲他的朋友、讲老师、讲幼儿院。看着畅儿的笑脸,我感慨孩子的成长是
如此之快。
玩具
一天,畅儿兴高采烈地从幼儿园回来,手里拿着一张“王牌”:“妈妈,看!王牌
。”我蹲下来接过
那张王牌,显然是一张玩了很久的王牌,不是畅儿的:“是谁的王牌?”“我的好朋友
和我换的,就是
那个金箍棒换的嘛!”畅儿大声回答,一副得意的模样。这时我才发现昨天小姑给他买
的那杆金箍棒没
带回来。晚上畅畅睡了,我悄悄告诉老公:“儿子会和小朋友交换东西了。”老公骄傲
地说:“那说明
我儿子长大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遇到一些烦恼。每天早晨上幼儿园,畅畅都要带上好几个
玩具。晚上回
来时,有的玩具“失踪”了,有的变“陌生”了,不用问,要么送人了,要么和好朋友
交换了。一天清
晨,他决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带到幼儿园。下午接他时,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回来。
果不其然,畅
畅用它们换了一杆破损的毛笔,还快乐地说:“妈妈,这是我好朋友换给我的,我好朋
友说这个毛笔不
但可以写字、画画,还能玩沙子,看!”然后用那支毛笔极认真地刷刷脚趾缝里的细沙
:“妈妈看!它
真好用。”我只好点头表示赞同,但心里有些不安,担心他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吃
亏。
一天下午去接畅畅,远远看见他正在和明明交谈,神情非常认真。走近了,听到明
明问:“你同意
了吗?你说呀!”畅畅答:“同意,都说好了嘛!”看到我,两个孩子严肃地站在我面
前。畅畅说:“妈
妈,我把我的枪和明明的碟交换。”明明问:“阿姨,你同意吗?”“畅畅的玩具,他
说了算呀。”说完
我就后悔了。那支玩具枪是一个朋友专门在上海给畅畅买的,价格昂贵。我知道不可以
干涉孩子,但
还是忍不住给他讲了一些道理。交涉了一会儿,畅畅说他有个好主意,先互相交换两天
,然后再换回
来,我很高兴,只是不知道两个孩子是不是真心高兴。第二天晚上我提醒畅畅,他说:
“妈妈,我就想
把枪换给明明。”我轻柔地又讲了些道理给他,最后说:“这些都是妈妈的意见,枪是
你的,你自己作
决定吧。” 畅畅沉默了一会,有些懊恼地说:“妈妈,你烦人,你不给我自由。”我
愕然。
第二天,畅畅把枪带回来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总会问家里的用品比如衣服架、电
脑、杯子是不
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们去交换。我认真地告诉儿子:“宝贝,这个家里,你的玩具、
书、衣服都是你
自己的,电脑、电视等用品是属于我们三个人共有的,你的东西由你支配,共有的东西
我们共同支
配。比如说你要把枪换给明明,妈妈应该尊重你的意见,由你来决定,以后妈妈会努力
作到,好
吗?”我希望儿子能恢复他自由的心智。
一个晚上,家人正在看武侠电视剧,畅畅突然说:“我的宝剑送给好朋友了,我没
有了,我想要回
来。”老公说:“儿子,说话要算数,送给别人就不能再要回来,你说呢?”“那我想
个好办法,明天我
给他拿个玩具把宝剑换回来。”
我和老公相视而笑。
孙瑞雪:我们学校有个规则:孩子们解决不了问题时,教师才能出面。因为价值观
念的不同,常
有家长来学校讲理。比如一个孩子用一颗话梅换走了另外一个孩子的电子宠物;一个孩
子用一颗掉了
的牙换走了一辆摇控车。在成人看来交换的东西价钱差距很大,常担心自己孩子吃亏受
骗,大人有大
人的得失标准。实际上,孩子是各有所需,他通过交换获得的东西大人可能看不见,据
我10年的观
察,孩子获得的远比失去的多。我们常安抚家长,要尽可能保护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易关
系,直到他们
的敏感期顺利渡过。
假如每位家长都能像畅畅妈妈这样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孩子的成长就有了保证。
幼年如歌
畅畅就要4岁了。常有朋友对我说:“早着呢,慢慢熬吧。”可我从来没有“熬”
的感觉,怀着对孩
子的爱、对生命的感激和对蒙氏教育的崇拜,时间像飞一样过去,畅儿在飞速成长。在
宽松的环境
中,他的一些敏感期度过得很快,比如玩水、玩沙、语言、走路等等。但也有几个敏感
期过得很费
劲。
我家住在三楼,每天回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程序:畅畅按亮每一盏楼层灯。我打开
门,他再为我
按亮家里的灯。有时忘了这个程序,畅畅会大哭,一定要我关了灯,等几秒钟,再由他
重新按亮。喝
牛奶更是如此:上床,脱衣服,坐进被子里,拿过瓶装牛奶,撕去外包装,用瓶盖扎一
个小眼,用手
把小眼抠成小洞,插入吸管,开始喝!每个步骤都不能变,不能漏,否则不仅仅是哭喊
,还要重新拿
一瓶奶。
一天中午,畅畅的爸爸非常累,吃完饭躺下就睡。过了一会儿,我和畅畅也准备睡
。一上床畅畅
就不高兴起来,使劲拽爸爸的被子,用脚踢爸爸。我劝他他不听。我突然明白了:每天
睡觉我在畅畅
的右边,爸爸在他的左边,今天爸爸睡在右边了,还盖着我的被子。我叫醒老公,让他
睡回原位,盖
上自己的被子。这下畅畅安静了。
直到现在,我们都还遵守畅畅的这些习惯。
接着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这段时间畅畅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从头来”。他喜
欢看碟,影碟机
一启动,在座的谁都不能做别的事,不能接电话,不能去卫生间,否则就要“从头来”
。有一天我一个
人陪他,我们“从头来”了12次!那一刻我真快要撑不住了,差点就要发火了。但我管
住了自己。我知
道“完美的敏感期”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
如今的畅畅有许多优点,心态非常好,安静、顺从、快乐、充满爱。
孙瑞雪:畅畅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
序和秩序被打
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
儿内心,成为
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
逻辑开始改变,
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才华横溢的妞妞(0——5岁)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
”女儿给了我印证
这句话的机会。
一 、黑白相交的地方
妞妞刚出生时很安静,很少哭。大多时她都在睡觉,但常常在梦中惊跳。这曾使我
恐慌和心痛——
从母体来到这个世界,她一定非常恐惧吧?但我很快发现她对一些黑白相交的地方感兴
趣。她会睁大
眼睛,盯着台灯投在墙上的影子,或是仰起小脸看着拉花投在房顶的影子,一动不动,
直到我抱着她
改变位置。然后她开始寻找,盯住一张放大的黑白照,或一块黑白相间的布料,或一件
黑白条的上
衣。
这让我想到蒙特梭利举的一个例子。蝴蝶的幼虫刚生下来时,不能吞噬大叶子,它
就靠对光的敏
感朝树梢爬去,去吃那些树梢尖端的嫩芽。一旦幼虫长到能吃较粗的食物时,它对光的
敏感就失去
了。
出生一个月后,妞妞对黑白相交的地方不感兴趣了。
孙瑞雪: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对光如此痴迷。这究竟是种什么感觉呢?在黑
暗的隧道尽
头,一个光点出现了。因为在黑暗中,这个光点显得格外奇妙、明亮和有意义。光点逐
渐变大,但它
依然在黑暗中,强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使得这一点光充满了意义。直到光明完全吞
噬黑暗,就好
像一下子扑进光的怀抱中,光明包围了你。你到家了,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光的敏感
期过去了。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
来了愉悦和持
续性的满足,这也是婴儿从出生到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这过程的完成会使儿童
充满活力和激
情。但是,如果破坏了这个过程,就会导致儿童的麻木、迟钝、懒惰、好动、混乱。表
面上看,儿童
是在发展自己的感官,实际上儿童是借助感官发展建构他的精神。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
区别--人是作
为精神的人而存在。
一个敏感期,将使儿童获得一种品质。眼睛最先敏感的地方是黑白相间、反差明显
的地方,对初
生婴儿来说,它比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彩球更具有诱惑力。
这一敏感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我曾经发现,阳光照进教室,
撒落在一张小
桌上,一个女孩子向光束走去,爬上桌子,缓慢地为光而舞。这一行为吸引着其他孩子
,他们抬起头
凝视着,好像被唤醒了某种记忆……
罗曼-罗兰在他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也有描述——从黑暗墙壁上高
高的窗户射进来的光
线,给婴儿带来第一个惊喜和欢乐。
二 、 旋 转
妞妞刚开始走路的时候,常拉着大人的手在屋里旋转,只要一转,她就会高兴地大
笑。
刚开始我总担心她转晕了会摔倒。后来发现她每次旋转后,都显出满意的神态,而
且旋转速度也
越来越快。有时她也会晕,但她会很快抓住床沿或桌子站一会儿。这时我立刻走过去对
她说:“眩
晕!”
这项活动持续了很久,我从没干涉过她。
孙瑞雪: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
蒙特梭利曾经说过:“运动除了增强体质外,它对心理发展本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
作、阅读也有
帮助。
三 、就不要新帽子
妞妞从一岁开始就很有秩序感。
她不在别人的床上睡觉,也从不用别人的枕头。有时对别的小孩的东西感兴趣,可当别
人把东西给她
时,她又不接受。
最让人头痛的是她不穿新买的衣服。有一次,给她买了一顶新帽子,是专门带她去
买的。 可当我
摘下旧的、给她戴上新的时,她生气地摘下新帽子送到售货员跟前。不会说话的她“嗯
嗯”着,示意售
货员收回帽子。我对她说:“这是妈妈给妞妞买的新帽子。”她拍着头上的旧帽子说:
“妞妞帽子。”
后来没办法,只好把那顶新帽子拿回家,把旧帽子藏起来,不断地告诉她,这个帽
子也是妞妞
的。
孙瑞雪:活动和行为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语言。妞妞其实是在说:“……不是我的。”
“……不是我的”是人
的基本意识,是和他人共处的先决条件,等孩子长大成人,这个意识就会沉入潜意识中
,成为自律的基
础。
四、 小霸王
妞妞现在1岁8个月了。从一岁半开始,她就有很明显的占有倾向。
不熟悉的人不能碰她的东西。一天,她发现小姐姐盖着她的被子,尖叫着从姐姐的
身上拉下被子
抱在自己怀里。小姐姐又拉起一条毛巾被盖上, 妞妞又冲过去把毛巾被抱在怀里。然
后把自己所有盖
的东西都绕成团抱紧。小姐姐说:“好吧,我不盖你的了。” 说完拉了一下我的被子
。妞妞尖叫一
声,吞吞吐吐地说:“不,妈妈… …被子。”
她也不让任何人坐她的小椅子,睡她的床。更不让别人摸她的手和脸。也很不愿意
和别人分享食
物,直到她对这些食物没兴趣了,才允许别人拿走。
孙瑞雪:
“……是我的”也是人的基本意识,没有这个意识人就没有安全感。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是我们学校的习语之一。同样,别人也不可以拿或者支配
我的东西。这
也是我们学校的习语之一。
儿童和成人对分享的认识非常不一样。成人习惯于分享食物,儿童则不愿意;成人
习惯于共享玩
具,儿童则要看情绪,看对象。这种情况儿童大一点会有所转变。但是,有些成人不了
解儿童的这个
特点,用成人社会的道德观评价儿童,说儿童自私,有些家长甚至忧心忡忡,上纲上线
。这完全没必
要。
拥有一样物质,才能得到这一物质背后的精神。如果拥有这一东西过于艰难,物质
背后的精神就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被遗忘了。艰难的获得过程改变了儿童原有的目标,占有欲取代了精
神的需求。如
果儿童总是这样艰难地获得东西,他就会贪婪,也会出现其它心理问题。
五 、 诅 咒
2岁10个月开始,妞妞稍不如意便边哭边叫:“打死你,我打你!”然后挥舞着小
拳头示威。过了
些时候,她的词汇就更多了:“我捏你,我掐你!”甚至“我咬你, 我踢你,我抓你
!”总之,所有能
用的动词都用上了。 、
在这之前遇到挫折或阻挠,她会大哭以示抗议。3岁后,妞妞使用的语言更令人惊
讶:“我要把你
撕成碎片!”“我把你的头割下来踢!”“让你夹在玻璃里,压成肉饼!”我不知道这
些咒语是如何储存
在她的小脑瓜里的。 现在妞妞4岁了,即使她很快乐的时候,也不忘突然诅咒我们一
下。比如她正
站在客厅中间唱歌,我们微笑着看她。突然她一转身,嘴角带着笑意说:“我把你、你
、你们都踢到百
货大楼去!”
孙瑞雪:一岁多的儿童,当发现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时,他会重复进行这种
配对,“妈
妈”,“哎”,“妈妈,”“哎”,在这一叫一答中他享受着语言能指称带来的喜悦。
这是儿童语言敏感早
期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个发现又使他开始重复
说一句话。语
言的秘密何止于此!很快,儿童又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
强有力的效
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妞妞就是这样。
她发现了语言的力量,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使用。成人很怕儿童使用诅咒词汇
,一听到就反
应强烈,视诅咒为洪水猛兽。儿童感受到了这些语词的力量,反而特别关注和喜欢使用
这类词。
我们知道,语词的力量被原始人特别看重。原始人相信咒语会变为现实。中外大量
的巫术小说和
神话传说就来源于此。
儿童可能在重复人类早期的足迹,在基本语言形成后(3岁左右),儿童突然转向使
用这类“强有
力”的词,而且使用得非常巧妙,常让大人吃一惊!但是,几个月后,这种语言就悄没
声地过去了。
很多成人在愤怒时会使用“诅咒”的语言。这是不是又回到了童年?
喜欢说诅咒的话之后,儿童很快发现语言的魅力还在于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地方,
感觉是不一样
的。这发现使得他开始像一个文学家一样刻意追求、努力寻找一些更美妙的语词,甚至
开始纠正大人
的语言。
进入小学后,儿童能够用语言为他的动机、他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服务,他的语言能
力得到了更大
的提升,象成人一样,话语越来越成为一种自由的工具。
第二章 0岁-2岁半(1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
儿童对可以变化的玩具兴趣大,而人的想象力有限,任何一种人为的玩具都无法
与大自然的赐予
相媲美,沙和水就是大自然赐予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幼儿园里有四个沙池,每个孩子入园时,无一例外都留恋沙子,这种留恋会持续
几个月甚至几
年。带着孩子们到湖边、海边、植物园玩耍时,还是沙子抓他们的心。玩沙和玩水是连
在一起的,孩
子玩沙玩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玩水。
小欧来幼儿园的第一天,进了沙池,抓起一把沙,沙从他的小手指缝中流出,落在
手臂上,再从
手臂上落下,这感觉让他惊喜万分。李宗林刚进幼儿园时,好动得不得了,但只要一进
沙池,马上就
变得宁静下来,能在沙池玩好几个小时,半年后,专注的品质形成了。回想十多年的教
育生涯,我很
难找到一个不爱沙子的孩子。
沙到底给了孩子什么?
有人说沙发展了孩子的数学心智,我还没有琢磨出其中的道理。我的发现是:儿童
对可以变化的
玩具兴趣大,而人的想象力有限,任何一种人为的玩具都无法与大自然的赐予相媲美,
沙和水就是大
自然赐予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沙如水一般,既是固体的,又是流体的,它变化无常又易被掌握,它那无穷尽的形
态和用之不尽
的玩法,从本质上满足了儿童创造和想像的本性。除了水之外,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比得
上沙的奇妙,
也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如此多方面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最后,无一例外,孩子总是将水
和沙融为一
体,在沙水之间找到新的玩法。
我常常看到,孩子们拿着各种小容器,一趟趟穿梭在班级和院落之间,一次只盛一
点点水、一点
点沙,几个小时乐此不疲地来来回回,那情景如天国一般。
实际成人也乐意玩沙,在海边,大人踩在沙上,用这样的方法亲近自然,满足人那
原始而永不会
放弃、也不能放弃的心理需要。
哥哥,你别走
今天气温较低,但户外空气湿润,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们来到游乐场,孩子很少
,但有一个小
哥哥不离桓桓左右,想和桓桓玩。
桓桓已经2岁3个月了。小男孩十分照顾他,看他骑着小车到转弯处或前方有障碍物
时,小男孩都
会加快步伐抢先跑到危险的地方。当桓桓停下车,要去玩其他设施时,小哥哥问他:“
我可以玩你的小
车吗?”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脸上!小男孩难受地“哎”了一声。我立刻告诉桓桓:“这
是粗野的行为,
请你向小哥哥道歉。”桓桓说:“对不起。”我说:“如果不想给小哥哥玩,你可以说
不。”
过了一会儿,桓桓又骑上小车,回头一看小哥哥没追来,就停下来看着小哥哥。
小哥哥早已原谅了桓桓。他刚向桓桓跑了两步,楼上的妈妈喊他了,他立刻转身跑
向妈妈的方
向。桓桓追了几步小哥哥,发现追不上,坐在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
我跑过去抱起他,他伤心地用小拳头打着我,我给他解释了小哥哥走的原因,并说
:“ 小哥哥喜
欢你,老师也喜欢你,你心情不好,想哭就哭吧!”然后抱着他走来走去,过了好久他
才慢慢安静下
来,离开老师的怀抱,又去骑小车了。
孙瑞雪: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
孩子,大孩子不
还手,不记仇。
幼儿伤心时总是大哭。这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接而不掩饰。
这说明的生命。即使对于成人来说,虽然我们有了强大的理智,但很多情况下,是
情感状态决定
着体验的丰富性、工作能力的发挥、决策的优劣以及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一系列正常的心理状态:小小孩受到关爱和帮助还没有什
么感觉,但他
简单地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和秩序感;他不愿意时就用打对方来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他
对大小孩产生
了一种朦胧的依恋;他对大小孩的离去感到痛苦,这个痛苦的消解需要时间。
大小孩自然地照顾小小孩,同时试着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被小小孩打时他并不生气
;受到小小孩
拒绝时也并不难过;事实上,大小孩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的发展和果实正在后面,可惜
被他妈妈意外
地打断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
这样打断了?
征求别人的意见
2岁半的桓桓看见了文文的小摩托车,不加思索地骑了上去。王老师请他征求文文
的同意,桓桓双
手拇指与食指来回搓着,眉头微皱,表情严肃,快走到文文面前时,他的表情逐渐放松
了,但还是很
严肃 ,刚要张嘴,文文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似的,转身向地下室跑去。桓桓愣了一下,
旋即回过神来,
立刻去追文文。
一直追到地下室入口处,文文用力敲门想进去,桓桓站在后面,非常安静地等着
,希望文文静下
来和他说话。等了1分钟,文文仍在那儿用力地敲着门,嘴里大喊着“开门!开门!”
桓桓似乎等不及
了,在后面小声问:“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他声音太小了,文文根本没听见,
继续在那儿敲
门。桓桓又开始搓双手拇指与食指,眉头皱在一起。过了一会儿,桓桓发现文文没理他
,失望地叹了
口气。我以为他会放弃,没想到他又鼓起勇气,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话,声音也比刚才
大了很多。
这回文文听见了,但并没有听清楚,他瞪着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桓桓。桓桓立刻感觉
到机会来了,
微笑着对文文说:“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 桓桓的发音不太清楚,文文还是没听
清,疑惑地转头
看看我。桓桓的表情有点紧张,也用求助的眼神看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的帮助,立刻友
好地对文文
说:“文文,桓桓在问你是否愿意让他玩一会儿你的小车。”听了我的话,文文犹豫了
一下,眼睛看着
地面摇了摇头,见文文摇头,桓桓就像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似的,非常平静地走出地下
室,脸上没有
任何表情。
他慢慢坐在游乐场的台子上,皱着眉头,出神地看着文文的车,看了好久,似乎在
想着什么。忽
然,他放松了眉头,叹了口气,跑向远处的滑梯。
孙瑞雪:儿童刚刚开始形成自我、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教师的启蒙非常重
要。儿童提请
求的心理过程和成人的没有根本区别,但儿童心里没有世俗的考虑。和成人相比,儿童
是一个心理的
存在者而不是社会的存在者,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在交往中
学会遵守秩
序、调整自己,为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打下基础。
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桓桓出色的心理调节能力。
语言的敏感期
乐乐2岁6个月了,大约三十天左右的时间里,他见谁学谁说话。
妈妈:“乐乐,请你不要打扰我,到外面活动活动好吗?” 乐乐:“乐乐,请你
不要打扰我,到外
面活动活动好吗?” 妈妈:“乐乐,讲完故事去睡觉好吗?”
乐乐:“乐乐,讲完故事去睡觉好吗?”
妈妈:“多喝水,就不容易生病。”
乐乐:“多喝水,就不容易生病。”
奶奶:“乐乐,你尿完没有?”(奶奶带她去大小便)
乐乐:“乐乐,你尿完没有?”
老师:“乐乐,你真勇敢,真棒。”
乐乐:“乐乐,你真勇敢,真棒。”
老师:“乐乐,我们一块去洗手吃饭好吗?”
乐乐:“乐乐,我们一块去洗手吃饭好吗?”
财务室,乐乐想玩一件办公用品。他问出纳。
乐乐:“阿姨,可以让我玩吗?”
出纳:“哦,让我看看有用吗?”
乐乐:“哦,让我看看有用吗?”
出纳:“哦,没用,你可以玩。”
乐乐:“哦,没用,你可以玩。”
这段时间,他还经常趴在妈妈耳边说悄悄话:“妈妈,我给你说悄悄话。”之后妈
妈只听到最后一
句:“你知道了吗?”妈妈只好回答:“嗯,我知道了。” 乐乐对接电话也有浓厚的兴
趣。铃声一响他
就飞奔到电话旁,拿起电话:“请问找谁?再见,拜拜。” 挂断电话。
孙瑞雪: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
不断重复使用
语言,在使用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
口头语言,要
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插不上的圆柱
今天,桓桓第一次操作圆柱体插座。他先从最粗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拿起来放进
插座中,接着
又从细小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插进插座中,一直做到最粗的一个。做完这些,他开始
四处张望,然
后极不情愿地从活动室走出来,用脚踩地上的圆柱。我拿起圆柱:“这是教具,教具是
用来工作的,请
归位。”可他拒绝归位。薛老师抱起他说:“现在吕老师帮你归位,请你看吕老师怎样
归位。”
我走向桓桓的工作毯,把最细的圆柱体插入插座中,接着从细到粗一个一个插进去。
插到第4个时,桓桓像发现了什么似的,挣脱薛老师的怀抱走过来,把圆柱体从粗
到细插了回去,
放到最细的一个时 ,他发现放不进去,把它颠倒过来才放进去。
孙瑞雪:圆柱体插座是儿童学习空间几何关系的第一种教具。几何是抽象空间
中的边界,圆
柱体插座把圆柱几何直观化。这个教具体现了蒙氏方法的基本思想,即儿童的认知从感
觉开始。
圆柱体插座让儿童通过几何边界的对应来感知几何边界。一一对应是这个教具
操作的主要内
容。在一一对应的操作中,儿童发现空间形状并感知序列,通过错误对应和正确对应的
比较,掌握空
间概念,为将来的几何学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操作这个教具一般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爱,妙不可言
我发现2岁半的桓桓最近对家里的阿姨很依恋。
今天早晨,阿姨送来桓桓后悄然离开,桓桓发现后立刻痛苦地跑向门口,不停地喊
着“阿姨!阿
姨!”我追到他身边轻声安慰道:“桓桓,阿姨回家给桓桓做下午饭去了,桓桓下午回
到家就可以吃到
香喷喷的饭。” 他听了破涕为笑,情绪好了起来。
整个一上午我都和他在一起聊天、工作、游戏。下午吃加餐的时候,我坐在旁边陪
他,他不停冲
我笑。妙妙吃完离开后,桓桓跪在我面前,双手搭在我腿上,慢慢对我说:“吕老师…
… 桓桓爱你。
”说完羞怯地将头埋在我的两腿前。我心里热乎乎的:“桓桓,吕老师也爱你。”听到
我的回答,他的
小脸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爱,真是妙不可言!
孙瑞雪:儿童对教师对环境的爱和依恋,说明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是一个美好
的环境,儿童
在这个环境中是快乐的。儿童依恋老师是他感情的需要,也是他不能独立的表现。
拿掉剪刀
豆豆兴奋地拿起一把剪刀对老师说:“我要剪纸!”
正在看书的桓桓听见了,赶紧把书归位,也拿了一把剪刀对我说:“剪纸、剪纸。”
我拿了一张纸,放在桓桓打开的剪齿上让他剪。桓桓的手部小肌肉群还没很好地发
展起来,他两
手一起用力,困难地、专注地剪着纸。在这期间,豆豆停止了剪纸工作,但他拒绝将剪
刀归位。老师
帮他归位了,但无意中把他的剪刀挂在了桓桓的挂勾上。
桓桓停止剪纸后,发现自己的挂勾上挂着剪刀,毫不犹豫地把那把剪刀扔到地上,
再把自己的剪
刀挂上去,然后平静地离开。
孙瑞雪:这个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知道小小孩在秩序被破坏时可能会哭。可桓
桓没有哭,而
是直接用行动纠正了秩序。一个正确而雅致的秩序感会在儿童那里很快实现“肉体化”
,当这一切成为
习惯和自然,就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础。
这篇小短文让我们看到了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好几个用语:打扰;归位;肌肉发展
;专注;帮助
儿童;工作;秩序。用这几个词可以写出很多这个年龄的正常孩子的小短文。
找椅凳
下午吃加餐,桓桓一幅没睡醒的样子,洗完手来到餐桌旁自己的位置上,眼睛看也
不看就直接用
手摸自己的椅凳,摸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的椅凳不见了。他一脸茫然,似乎在说
:“桓桓椅凳
呢?”
接着他蹲下来看桌子底下,看了好半天,确定桌子底下也没有,再次露出茫然的表
情:“椅凳
呢?”
突然间,他从桌子底下看到对面豆豆的椅凳。豆豆没来。桓桓兴奋地说:“桓桓椅
凳!”立刻站起
来跑向对面,准备拿椅凳。
豆豆的椅凳上洒了一点果汁,老师正在擦。桓桓兴奋地跑过来,手指着椅凳对老师
说:“桓桓椅
凳!”老师告诉桓桓:“这个椅凳没擦干呢,还不能坐。”桓桓再次出现茫然的表情:
“那桓桓椅凳呢?”
正在这时,桓桓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刻跑去卫生间。原来他记起了放在卫生间搭衣
服的小椅凳。
正要拿时,听见老师说:“桓桓,椅凳干了,你可以用了。” 桓桓兴奋地跑回来说:
“桓桓椅凳,桓桓
椅凳。”然后吃力地把它搬自己的位置上,吃起了加餐。
孙瑞雪:“恒恒椅凳”是一个儿童式的电报语,意思是“恒恒坐的位置上的椅凳”。电
报语是儿童语言的
特征。
恒恒的位置和这个位置上的椅凳已经成为恒恒的秩序。这么小他就能努力恢复这个
秩序,这对成
人来说很平常很简单,但对儿童来说,它是儿童处于放松状态和正常状态时才出现的景
象。
小狗下坡
2岁1个月的桓桓入园两周多了。
昨天,老师们向几个小宝宝展示“小狗下坡”的教具。小狗从坡上缓缓走下来,发
出悦耳的“哒
哒”声。桓桓急切地拿起小狗,把小狗的头掉过去,想让它再从坡上走回去,可小狗只
能从倾斜的坡上
下来,不能回去。
桓桓又把小狗放在地上,发现它还是走不了。最后,他把小狗放到坡上, 让小狗下
坡。他则在旁
边看着,脸上带着微笑。他的愉悦传给了每一位在场的老师。
孙瑞雪: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北京华亭幼儿园的几个孩子或前或后都进入了空
间智能的敏感
期,如何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呢?一天,老师发现了“小狗下坡”的玩具,觉得它对
孩子探索空间有
帮助。果然,这个玩具让孩子在惊喜中又是观察又是实验,一会儿突然大笑,一会儿突
然安静,整整
一个下午,孩子和老师都沉浸在认知的喜悦中。
探索空间
(一)
2岁2个月的桓桓不停地把不同的教具放在同一个地方;皱着眉头把弹力球扔出去,
先是往平地上
扔,然后往树丛中扔,扔了再找。找到后就“咯咯”地笑。
他还把球扔上比他高出很多的小平台,然后跑到小平台的另一端等待小球慢慢骨碌
过来。这些
天,他不断重复着这些游戏,从不厌烦。
(二)
去动物园游玩的一天真开心。吃完汉堡,老师和孩子们在草坪上玩乐着,抱在一起
在草地上打滚。
许多游人的目光被我们吸引了。
2岁2个月的桓桓对在草地上打滚有些害怕,我抱着他尝试了一次。他很高兴,我鼓
励他自己试一
次,他却被临近的小水管吸引了,把小草、小叶放在水管中,水管中有水,小叶浮了起
来。他静静想
了想,又用小手去按小叶,看着小草和小叶顺着水流走。过了大约四十分钟,大家要离
开了,他还不
愿离去。
孙瑞雪: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
中的物体探索
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
学逻辑的起始
点。但生活中,儿童对空间的探索常常不被家长所了解,家长不知道敏感期这个黄金般
贵重的概念,
自然也不知道有一个探索空间的敏感期。
求 助
2岁2个月的桓桓的语言发展有点慢。他只能说单字或两个字的词,用言语表达内心
的想法有点困
难,常常用“嗯嗯”声来求助。
那天早晨在游乐场,桓桓专注地摆弄着齐齐的摩托车。半小时后,他把小车推到满
是小石子的地
方时怎么也推不动了。一使劲,小车翻倒了!
一个小男孩正好经过,桓桓向他求助。我说:“桓桓,你可以请小哥哥来帮助你,
对他说‘你可以
帮助我吗?’”桓桓对小男孩说:“帮我。”刚走出几步的小男孩回头看了看桓桓,过
来帮他扶起了小
车,转头就走,我忙说:“桓桓你应该对小哥哥说谢谢”。桓桓说“谢谢!”看着奔跑
的小哥哥的背影,
他眼中充满了感谢。
孙瑞雪: 向他人求助和帮助他人是人的生存能力之一。如果成人不愿意帮助他人,漠视
甚至敌视他
人,追溯他的童年,我们或许能找到原因。
儿童要自我发展,这发展需要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准备环境。儿童在一个环境中
发展自我,这
过程常常需要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帮助。
怎样自然地设计环境和提供环境,使教师提供的环境和帮助在无意识中使儿童不断
发展,是我们
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坡上漫游
1岁9个月的淼淼是班上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记得刚入院时,他走路都走不稳,
户外活动也不
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他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
户外的滑梯
上、游乐场内总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喜欢到处漫游。
今天,淼淼又换了一种方式漫游。看到其他孩子在有坡度的坡面上玩“红绿灯”游
戏,他也加入
了。对他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难度。刚开始他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慢
慢控制身体,
渐渐地,他下坡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有时嘴里还一边哼着调调,一边
往坡下出溜,
还能突然停在阻挡他的人前面。就这样上上下下,他练习了三十多次。
孙瑞雪: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当幼儿
学会上下坡,
他就真正地、完全地学会走路了。
淼淼的这个敏感期有点晚了,他在抓紧练习。
位置的秩序
儿子安吉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入睡前要听我读书。记得他1岁2个月时,有一天我
身体不舒服,
怕传染给孩子,就让他爸爸给他念书。安吉不愿意,拿着书非让我念,我便躺在床上念
了起来。刚念
了一会儿,安吉哇哇大哭起来,我莫名其妙,只好安抚他:“妈妈这么难受还给你讲故
事,你为什么还
哭呀?”安吉根本不听我的,把书扔到床上,继续冲我发脾气。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挣扎着坐起来,
把安吉抱到我怀里,接着读书,他立刻安静下来,开始全神贯注地听故事。
我知道了。这是我们俩一贯的阅读姿势。
安吉2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安吉看了看坐在对面的
爸爸,又看了看
我,不安了好一会儿,最后终于大哭起来。大家以为他饿了,忙着给他夹菜,可他推开
筷子继续哭,
怎么哄都没用。他坐在我怀里指着对面的爸爸喊:“爸爸,爸爸。”我把他送到爸爸怀
里,他却又指着
我喊:“妈妈,妈妈。”我突然意识到:平时吃饭时他总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今天为
了照顾客人,爸
爸坐到了我们对面。一桌人全体起立调换位置,让安吉坐回他爸爸和我中间。安吉这才
安静下来,开
始吃饭。
孙瑞雪:儿童位置的秩序感并不是一直存在,等到他对事物的位置“变变也行”时
,他对事物的独
立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有了飞跃。
儿童位置的秩序感的发现,是蒙特梭利对儿童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重上楼梯
我刚进小天使班不久,一个母亲对我说,她1岁多的孩子极爱走路,带孩子上街,
一路上孩子都要
求自己走。进了华联商场,人太多,妈妈抱着他乘电梯上楼。孩子大哭大闹,非让妈妈
抱他下来。妈
妈无奈地又把他抱下楼,他挂着泪珠跑到楼梯口,一步一步重新上了楼。妈妈为此大惑
不解:“以前他
不是这样,总让我们抱,可最近特别喜欢走路,而且路越长越高兴。”
孙瑞雪:走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拒绝坐,不断要妈妈拉着双
手跳,一段时间
后,他开始走,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上楼梯、下楼梯都要自己来,不管需要多长
时间;哪里不
平偏要往哪里走......走路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
能力从此跨
出了一大步。
这时,成人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
到充分、良好
的发展。
当走的能力发展起来时,孩子可能会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寻找慰籍、爱意和温情。
他会走了,但
他开始说:“妈妈抱抱! ”这时候,妈妈不应当说:“你会走了,怎么还让抱呀?”
捏香蕉
小外甥女容儿现在4岁了。我记得她的很多故事。
容儿8、9个月大的时候,家里人经常给她喂香蕉。一天,姥姥又给她喂香蕉吃,喂
到最后一点,
容儿“哼哼”着扑过来,用两只小手抓剩下的香蕉。软软的香蕉被她捏得糊满了手,她
低头看着,又要
捏,姥姥惊讶地叫着:“不能捏!脏!”拉过容儿要给她擦。容儿扑打着,想努力挣脱
姥姥,但幼小的
她没能争过姥姥,双手最终被姥姥擦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姥姥还是给容儿喂香蕉。容儿极安静地一边吃,一边看着姥姥手里的香蕉
,吃完了一
根,姥姥刚要给容儿擦嘴,容儿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姥姥吓得忙抱起容儿哄,怎么哄都
不行,容儿就
是不停地哭!我抱过容儿问:“容儿不哭,告诉小姨要什么?”
容儿哭泣着,扭头看看桌上的香蕉皮。我问:“你是不是还要吃香蕉?”没等容儿
反应,她妈妈
说:“不会的,她平时只吃一个,有时一个还吃不了。”
我想起昨天容儿捏香蕉的情景,便拿过一根香蕉,剥了皮放到容儿手里。拿着香蕉
,容儿不哭
了,稍稍过了会儿,她轻轻捏了一下,一截香蕉被她捏扁了,她伸出另一只手,抓住香
蕉使劲捏了下
去,香蕉软软腻腻地粘在她手上,很快,一根香蕉被她捏得没了样,香蕉泥落到床上,
落到她身上。
我又剥了一根放进容儿手里,她急切地拿着这根香蕉又开始抓捏。
我在一边观察着她:她的动作时快时慢,有时用一只手,有时用双手。还不时抬起
那双黏糊糊的
小手,放在眼前观察。抓捏了一个小时后,容儿挥舞着粘满香蕉泥的双手,高兴得手舞
足蹈。
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当拿到软的物品,容儿便去捏;如果同时把软硬两种东
西放在她面
前,她会去捏软的东西,硬的东西捏一下便扔在一旁,不去理会。
孙瑞雪:抓捏香蕉还算脏吗?只要可能,婴儿会抓捏一切到手的软东西,果酱、面条、
蛋黄、炼乳、
泥巴……
常常是,当成人不能给孩子提供香蕉、面团时,孩子就喜欢吃饭时用手抓饭,玩饭
;会抓“屎巴
巴”,去体验那“粘糊糊”的手感......
记得有一种玩具,软乎乎、粘乎乎的,像大鼻涕一样,扔哪儿粘哪儿,十分受孩子
的欢迎。很多
成人不理解——孩子怎么喜欢玩这种恶心的东西。
八九个月的幼儿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手的活动,而是有着智性
的目标。成人
常常因为无知给儿童设置了很多障碍,剥夺了他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
会。
小托蒂的悲剧
一个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大
夫多次会诊得出
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失明。一只完全正常的
眼睛何以失明
了呢?
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种
对常人来说几
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构建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极大
的伤害。由于
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该为这只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
之“战略转
移”了。
小托蒂的遭遇并非偶然。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试验,结果都一
样——生命的器
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孙瑞雪:小托蒂的悲剧在于错过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期。
经验证明,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
各种功能,相
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使用手,手就会多动;不能使用脚,脚就会无用;不使用鼻子
,鼻子就会失
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这种干涉
刚开始还限于
一些老人、低龄保姆和少数无知的父母,随着幼儿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
来越多。当儿
童开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维时,成人的干涉会更厉害。
十年的实践让我们对儿童的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发现很多儿童在无意中受到
不公正的待
遇,他们的心智是残缺的。当他们长大成人,当了父母,很可能接着干涉自己的下一代
。这是一个残
缺的循环。
第三章 2岁半-3岁(2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自我的诞生
在古希腊的一座神庙里刻着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儿童与成人的斗争,向来都是一种本质的分歧。你要成为你,是吗?但我要让你听
我的,不然,
要受到惩罚。尤其是那些在权威中(权威指对别人在行为和心理上进行控制的)长大的父
母,控制儿
女,是他们永远无法改变的心理病。所以打自己孩子的父母,童年时,必遭他父母的打
骂。
关于“我思”这样一个人本质的问题,从古至今谈论不休。然而“我思”的本源却
在于,你童年期的
自我是否已经形成了,否则你没有你。你是你妈妈、爸爸,你是你爷爷、奶奶,你是你
的老师,你是
知识的附产品,你从形成自己时就丧失了体验世界的机会。你不是你时,你就是别人或
者多个人的赝
品,你存在的价值、高贵、意义、创造性就没有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婴儿从出生起同世界是一体的,如果你观察了,你一定会相信。
但让你最震惊
的是,婴儿成长到2岁时,甚至根本不到2岁,他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
自我就这样开
始悄没声地走了过来。
我想,我应该首先说说“我”对于人的意义。在心理学中,“自我”(self)大概是
一个被广泛提到
的一个词汇,也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我”为什么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此之早地就自然地出现在人出生后的一年多,然
后这个“我”将困
绕你一生。
弗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在他的《惊人的假说》中这样说:“从感觉上讲,
大脑所获得的通常是与
外部世界或身体其他部分有关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东西都位于我们
的外部,尽管
负责担任‘看’的神经元位于脑中。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世界’
位于他们的身体
外,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又完全位于他们的脑中。这对你的身
体来说也是正
确的,你对它所了解的不是附于你的头上,而是位于你的脑中。”基于以上的内容,我
相信人有一种成
为自己的先天性的需求和目的性追求。
因为这一点,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0——6岁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
续到12岁)他几
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才断言0——6岁的
儿童是以自我为
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你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
自我,同时也
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我”就丧失了独立、意志自由。这样成长
大的人,无法对现
实生活进行准确的把握,常常感到孤独、失助、没意思、消沉、绝望。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成万上亿个人,并在这样的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
力、幸福感、
独立性、意志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当儿童明确地说:“不”时,就好象发出了人的独立宣言,儿童开始从意识区别别
人的意志。幼儿
在最早只要是他不同意的事情,他就打,边打边说:“打死你。”打的全部含义是(这
似乎在说,我已
经有了我个人的主见,“我”提到了儿童意识的前面。)排除的意思,但这个时期很快
就过去,接踵而
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的都是不。儿童在这样的重复中,感受
着我与他人的分离
的快乐。
因为成人的决定来自思考,而儿童是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全力地在形成自己。这
就在告诉我
们,儿童必须走他要走的路。这种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的更为充分,从排除他物
,到发出不,
到“这是我的。”然后是我坚定不移地选择我的看法,自我在形成的过程中派生出了一
种品质:专注和
意志。
当儿童选择并决定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必然专注,任何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发现这
一点。实际成
人也如此,人的天性是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儿童也能不断产生对环境的信任和依赖
。因为做着自
己喜欢的事,因此心满意足,安静了,专注了,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会形成儿童的
意志,在这种
意志中,独立也就产生了,儿童也就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生长到10岁时,他们已经开始思考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
成人为什么是
不可改变的?”“为什么书上说的和现实社会不一样。”“为什么大人对待孩子和农民
对待驴一样。农民
打驴是为了让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为了让他学习,这实际并没有差别。”“难道人活
着就不会有别的
意义了?”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0岁时,一个自我形成好的孩子,和一
个自我形成差
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时,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引诱其他小孩的吸毒者对
一个意志独立
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个胆小鬼吗?”所有这些语言
都不使他心理产
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较好的他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
寻求安慰。并
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从小就有人对他说“这样做”“
那样做”。他在别
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这一次经验也会使他再一次迷失自己:他吸了。
交际的敏感期小记
轩轩进入蒙班时还不到3岁。此前他从未进过任何幼儿园,一直在家由父母(晚上)
及保姆(白天)
带。
入院的最初三个月,轩轩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或是在操场四处漫游,偶尔会和同龄
或比他小一点
的孩子接触,但基本上不与大孩子交往。分享自带来玩具,也始终紧抱着不和其他孩子
分享。别人要
分享他的玩具他就会大哭。
慢慢地,他和同龄的和小一点孩子的接触频繁起来,对小孩子尤为关照,常以大哥
哥自居。但和
大孩子仍无实质上的交往。又过了几个月,他开始和同龄小朋友发生冲突,并为此哭泣
。与大一点的
孩子交往也增多了,时常和他们结伙游戏,分享自带来的玩具也愿意与伙伴分享,但不
肯把自己喜欢
的玩具带来,只带旧的或自己不喜欢的玩具。
又过了两个月,夏天到了,他大多时候都在室外与伙伴们游戏,与同龄伙伴的冲突
也减少了,开
始喜欢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交往。分享日开始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来和伙伴分享。七月
份开始,他坚
持每天带糖来与小朋友分享,妈妈不允许带就跟妈妈哭闹纠缠。逼得妈妈没办法,找老
师求救。老师
和妈妈协商后决定,每天下午妈妈接他时带一大袋糖来。当小朋友围着他、向他要糖并
表示感谢时,
他非常快乐,与伙伴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找老师解决问题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
两周后,他不再强求妈妈带糖来接他了。也就是说,他已经不用通过食物交朋友了
,他和小伙伴
们的关系已十分融洽。
孙瑞雪: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逐渐放松并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融合到环境
中去。他学会
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学着用自己的能力尝试不同的交往方式,并从中找到乐趣,积累
成长的经验。
重新开门
2岁10个月的苗苗入院已经3个月了。自入院以来她情绪一直很稳定,但最近开始,
她总因为一些
小事儿哭闹不停。她执拗的敏感期提前到来了。
爸爸妈妈开车来接她回家,妈妈抱着苗苗,爸爸顺手将车门打开,苗苗忽然大哭起
来:“让妈妈开
车门。”爸爸赶紧把车门关上,妈妈重新打开了车门,可苗苗就是不上车,在妈妈怀里
挣扎着:“不要
现在打开车门,要妈妈刚才打开车门。!”爸爸妈妈无奈地等着,直到她情绪稳定了,
才上车回家。
爸爸早晨送苗苗来,我正在为其他孩子脱衣服,她爸爸自己推开了教室的门,苗苗
哭着不进
来:“要冯老师开门。”爸爸关上门退出去,我在里面重新把门打开。可是已经晚了,
苗苗叫嚷
着:“要刚才冯老师开门。”
孙瑞雪: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
破坏而哭闹,
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
而执拗,一切
要重新来。
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
不可逆性,让
人感到头疼。
这不是我的衣服
清晨上班的路上,我发觉今天的天空格外高、格外蓝。来到学校和凌老师一商量,
我们决定带孩
子们外出,去享受春日温暖的阳光和大自然的宁静。
吃完早餐,孩子们回到班里。穿外套的、找帽子的、喝水的,忙得不亦乐乎。几个
小孩子喊着让
老师帮他们穿衣服。我取下一件白色的小外套,摘掉套在袖子上的蓝色小背包,把3岁
的樊琦叫过来准
备给她穿。哪知刚套上一只袖子,琦琦便大叫起来:“这不是我的衣服!”“怎么不是
你的,早晨是我
帮你脱下来的,书包还套在上面呢!”我一边说,一边给琦琦穿好了衣服。
“这不是我的衣服,我的衣服在家没穿来!”说这话时,琦琦的眼泪已经噼哩啪拉
掉下来了。“琦
琦,昨天你穿的是粉色的外套,今天你就是穿这件衣服来的,你看,那不是你的小背包
吗?”我指着挂
钩上的一只小背包说,这时我的口气肯定是带着一丝不耐烦了。“这不是我的衣服!这
不是我的衣服!
我的衣服在家没穿来!” 琦琦奋力分辨着,哭得更厉害了。“那也不是我的小背包,
这个才是我的小
背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看见一蓝一黄两个小背包。唉呀,那个蓝色的小背
包好象是石丛
的。那么,这件白色的小外套是石丛的了?难道我记错了?
正疑惑着,外面有人叫我,我应声出去了。
回到班里,凌老师已经帮石丛穿好了那件白色的小外套,琦琦依然在一旁无声地啜
泣着。“琦琦早
晨就这样来的,她没穿外套。”凌老师的话击碎了我一向自信的记忆力。
我摇摇头苦笑了,带着对琦琦满心的歉意,我拉过她,擦干她脸上的泪水:“对不
起,琦琦,是我
记错了!”
*********************  孙瑞雪:我们学校有句格言: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
的儿童。
西天
每晚临睡前,女儿都让我给她唱歌或读诗。
今天还是老样儿,她选我读。第一首她选《蜻蜓》,第二首选《蘑菇》,第三首是
《打翻了》,
每次她都将《打翻了》说成太阳,因为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太阳打翻了……”
读了一遍《打翻了》,她要求再读一遍,我读完后她又要求再读一遍,我边读边看
着她,她的两
只黑眼睛眨巴着,不知在想什么。
读完这遍,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应该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西天打
翻了,……”天
呐,她竟然发现了诗的韵律!正当我激动地要去亲她的小脸时,她又说:“妈妈,太阳
打翻了,金红霞
流满西天的‘西天’就是‘白龙马,蹄朝西’里唐僧西天取经的‘西天’。”
尽管此西天非彼西天,我也不愿再解释,总有一天她会弄明白这两个“西天”的区
别,此刻我要做
的是,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我为她骄傲,为她的发现和配对而骄傲!
附原文:
打翻了
[台湾]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滚的满山满野的花儿;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孙瑞雪:临睡前读优美的书,让童年的心积淀生活的诗意。在这种诗意里,儿童发
现着,创造
着,成长着。
儿童在临睡前的读书需求,是一个普遍现象。可以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书,写实的
,科幻的,童
话,但必须是大师们写的,逻辑严密的,语言优美的,适合儿童心灵发展的。
记得看过一部著名电影:主人公向法院要求一名小孩的抚养权,可他并不是孩子的
父亲。“你的理
由呢?”法官问道。“我……我睡觉前给他读书。”男人说。“他给我读书。”孩子说

了了观察记录
 了了快3岁了,以前从未上过幼儿园。
了了刚来时没有安全感,看上去很拘谨,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弱,拒绝接触其他小
朋友,表情也
很冷漠。
了了的吐字不太清楚,说一句话别人只能听懂个别意思。同意老师的建议就说声“
好”,不同意说
声“不好”,即使这两个字也说得比较吃力,说话时他也不看对方,或者左顾右盼,或
者看地面。
刚来的两个星期内,了了整天呆在后院,从不玩玩具,有时看别的小朋友玩,有时
在院里一个人
转来转去。很少去大厅和教室,尤其恐惧吃饭,午饭和加餐时间都不愿进餐厅,基本上
是呆在院里或
大厅里,由老师喂着吃。
不仅如此,了了也很害怕午休。第一个星期的午休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后院玩,
第二个星期他
开始接纳老师,在老师怀里渐渐入睡,但当老师试图将他放在床上时,他会惊醒过来,
挣脱老师又跑
向后院。
第三个星期开始,了了逐渐有了一些安全感,愿意进卧室了,但还是不愿睡觉。午
休时间常常自
己玩玩具,玩累了就把头倚在玩具上睡,不让老师盖被子。
第四个星期的头几天,午休时他还是不愿上床,在卧室里来回走动,一走就是四十
多分钟。有一
次我看他太困了,就把他抱到我床边坐下,他缓缓地坐在床边,但拒绝靠在我身上,我
试图让他顺势
躺在床上,他警惕地醒了,眼神困乏而惊恐,赶紧坐回原来的位置,继续坐着睡觉。
后来的几天,他开始接受我的帮助,愿意靠在我身上睡,走动的时间也缩短了。再
以后的几个星
期,午休时他就直接坐在我床边,但仍不愿上自己的床 。整个这段时间他都很少和其
他孩子玩,基本
上是一个人玩沙子,有时也站在教室门口观看,但从未进教室。
一个多月后,他开始变了。适应了园里的作息时间,不过午睡过程中他会叫或发出
极响的声音,
他是在模仿其他孩子的声音。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以前强了,也开始进教室、自己选
择教具工作
了,只不过更换频率较高,并且拒绝老师的帮助。
孙瑞雪:选这篇文章是想让所有家长和老师知道,幼儿园和老师有责任让孩子对环
境、对带孩子
的老师、对吃饭、对午休产生安全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
都认为,孩子
上幼儿园哭几个月是正常的。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为不去幼儿园用尽手段,声嘶力竭
地哭、苦苦地
哀求。这都没有引起家长的思考,这是最严峻的问题——家长认为儿童的哭泣是无价值
的,一次又一
次,当儿童在绝望中被留下时,他内心深处积累了什么?了了不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
,他在家里就
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他对成人世界的恐惧和警觉表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身体、语言、
情感和思维。
我们学校专门安排一个老师照顾每一个新来的孩子,一个班每周或两周只接收一个
孩子(混龄班
级,2.5岁——5岁)。刚来的孩子都惧怕学校,大门一关,亲人被关到了外面。孩子尤
其惧怕进教室,
他担心教室将他关起来回不了家,见不到父母。孩子也惧怕老师(她是陌生人)、惧怕进
餐厅吃饭、惧
怕上床……相对而言,孩子觉得大街上比较安全。我们派老师陪孩子出去走动,累了再
回学校,这样对
学校就有了家的感觉,派老师陪孩子接近他恐惧的东西,逐渐消除他的恐惧。这个过程
让孩子逐渐感
觉这个人不错,跟妈妈很像,能够依赖她。这样孩子就开始依赖环境,就逐渐成为环境
的主人。最
后,孩子进幼儿院如同进了另一个家。春节过后,我们学校的很多孩子一走进幼儿院就
兴高采烈。那
感觉如同主人进入了他的另一幢房子里。学校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地方,是孩子们发
现秘密的地方

关于了了,他一进校我们就有判断,这个孩子的问题还不是很大,估计两个月就可
以恢复正常状
态。
一般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由多长时间造成,使他成为正常的孩子就需要多长时间
的努力。这需
要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语言、极大的耐心、非凡的爱心、长久的等待。
社交
2岁10个月的樊琦刚入院时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她,拒绝小朋友拉她的手,排斥
周围一切事
物。
樊琦的妈妈常给她带很多零食。刚开始她把零食抱在怀里,不要说和别人分享,甚
至都不让人看
一眼。但最近她开始喜欢站在旁边,看小朋友们一起玩,看小朋友们分享食品。有时她
会自我安慰地
说:“我也有吃的,就不给你们。”
那天刘寰宇正在和小朋友分享食物,樊琦走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也想吃。”
“你可以问问他
愿意不愿意和你分享?”“他不给我!”“你没问怎么知道呢?”樊琦壮着胆子走了过
去,小声问:“你
能给我分享一个吗?”刘寰宇干脆地说:“行!”给了她一个。
樊琦很快吃完了,接着又问:“再给我分享一个好吗?”这次刘寰宇没有给她,而
是提出了要
求:“那你也给我分享。”边说边指着樊琦手里的食物。樊琦犹豫了一会儿:“好——
吧。”小心地拿出
一个和刘寰宇交换。两人交换了几次,看上去都很高兴。
有一天,我们班吴泽茜(比樊琦大一点的一个小女孩)带了一袋“麦咪”来幼儿院。
她很喜欢樊琦,
就给她分享了一块,但并没有要求樊琦给她分享。接受了几次分享物后,樊琦终于拿出
自己的食物给
茜茜分享。可爱的茜茜说:“姐姐不吃,你吃吧!”
茜茜常常叫樊琦妹妹,并且要求樊琦叫她姐姐。看到茜茜不吃,樊琦过来很不解地
对我说:“她不
吃!”“她是因为喜欢你才和你分享的。她并不想吃你的东西。”我说。
过了两天,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樊琦一到学校就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很多小朋
友(狗狗,茜
茜,蛋蛋,贝贝等),分完后还要求和他们一起玩,大家一起玩得非常快乐。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带了吃的没给她分享,她会很生气地说:“你不给我分享,我不
和你玩了。”还
要求别的小朋友也不和那个小朋友玩。就这样她开始有了自己交朋友的方法,还常给老
师说她最喜欢
和谁玩,谁对她好,谁最坏等等类似的话。
十一长假后,樊琦的兴趣又转移了,开始对荡秋千很感兴趣,每天都荡,并且常常
是一个人荡。
她动作的协调性越来越好。看来她已经对分享食物、交朋友不感兴趣了。
也许樊琦的另一个敏感期又来了。
孙瑞雪:在我们这里,孩子们有权将自己的东西带到学校。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
孩子们借助食
物和玩具建构最早的人际关系智能,认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3个男孩(4至5岁)来到校长办公室,每人手中拿2个模型蜘蛛侠,要给两个
校长和我描
述蜘蛛侠的特点:“他的胸前有一个蜘蛛”,“他的嘴像老头的嘴”……他们拿着蜘蛛
侠在桌子上的上空
摆来荡去,显示了一会儿,又把阵地转移到大厅里。三位校长对视一笑:三个孩子都到
了身份确认的
敏感期。这一共同的敏感期和共同拥有的玩具,使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还自动组成
一个行动小组
(可能这是早期的组织能力的雏形)。这是一个让孩子多方位成长的机会。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在军队式的集体中建立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
交往、对话、
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人是社会的存在者,正常儿童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与合作。因此,
儿童一定要生
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混龄的)而和谐的——一切该发生的都自
然发生;这个环
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互相尊重、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爱和
自由的成长环
境。
成人的交往方式其实延续了儿童时期的很多做法,只不过呈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
百姓之间,一
支烟、一杯酒就可能是一段交际的序幕;一束花、一件小礼物可以加深他们的关系;由
于共同的物质
需要,人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者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
理想,思想
家、革命家又站到了一起……
我是孙悟空
两岁半的胖胖是我们班的新生,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模仿孙悟空。有一次,我亲了一
下怀里的
他:“哈哈,被我亲到了吧!”我以为他会开心地笑,没想到他一语惊人:“妖精才会
哈哈地笑,孙悟
空是哼哼地笑!”
胖胖每天带着金箍棒来幼儿园。他认定自己就是孙悟空,把打妖除魔视为己任。一
天,娄域带着
奥特曼的面具在后院里玩,被胖胖追打得满院跑,说是要打妖怪。平时胖胖的一言一行
也都模仿孙悟
空,与小朋友有冲突时就说:“看俺老孙怎么收拾你!”回家时则对我说一句:“师傅
,老孙告辞了!”
为了帮他建立正确的概念,我反复跟他说这个世上没有妖怪,也让班里的每个孩子
都告诉他“你是
胖胖,不是孙悟空”。刚开始他并没有理会,可大家都这样说的时候,他一下子委屈地
哭了。那一刻,
我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我不能肯定他的状态是一种单纯的模仿,还是一种
神游。
孙瑞雪: 儿童向往做神通广大的“超人”。大多数孩子都曾想像过自己是孙悟空
,有些孩子收集
孙悟空的书,画孙悟空,反复看电视剧《西游记》。
儿童有神的敏感期,崇拜神,热切地认识神,搜集神的故事;想像神,进一步夸张
和设想神,编
织神的神话;希望神在现实中出现、想像自己和神在一起,想像或期待自己就是神,神
游天下。当儿
童不能把自己和故事分开时,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神。把这个现象称作神游最名副其
实。根据儿童
发展是人类发展缩影的理论,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神话和宗教以及一些供奉神的原始部落
印证这一点。
四五岁或者更早一点,儿童就会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去崇拜一些偶像。通过观察我
发现,那些成
长在强权中的儿童崇拜强大的、有暴力倾向的神,这有点像人格替换,借助强大的神去
面对强大的父
母和老师;那些生长在平和环境中的孩子,会崇拜智慧和美丽的神。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在身份确定的敏感期,他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
者神龟!”“我
是超人。”我常常听到这些话。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
最终形成自我。
我们推想胖胖也可能正处在这一时期。   这个敏感期过去后,你再这样叫他,他可
能会不高兴,会
说:“我就是我。”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度过人类的童话期,帮他走向成人。
信任
班上来了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名字叫“小浪底”。他长得很恬静,再加上这么个不
一般的名字,我
忍不住格外关注他。
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小浪底”刚来的几天里总是哭,特别是早晨妈妈离园时,
他撕心裂肺的哭
声总让妈妈一步三回头。妈妈走后,他才能逐渐恢复平静,但除了让老师抱外,拒绝与
任何人交谈。
我试图接近他,在任何一个能见到他的机会都向他微笑。渐渐地,他也向我报以微
笑。他的笑很
有意思,笑容收得特别快,但非常纯真。
那天吃午饭时,我发现“小浪底”孤零零地坐在小桌旁,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小朋
友,当他把目光
转向我时,我向他招了招手。令我惊喜的是他也向我友好地招招手,动作很优美。我又
向他回报了一
次招手,他也回报了我一次,并向我这边走来。
那天以后我开始与他交谈。他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适当的场合,我们以招手传
递彼此的信
任,那感觉真好!
孙瑞雪:对儿童来说,初到一个新环境,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哪些地方安全?哪些人
友好?哪些人
可以信赖……当他感觉某个人值得信赖时,就会亲近这个人,追随他,允许他抱。因此
,面对每一个新
入幼儿园的孩子,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熟悉环境,比如首
先熟悉卫生
间。
成人到了新环境也是这样。大学生也会由于调整班级、毕业等变动,感到失落、烦恼、
揪心。只是由
于经验和理智,他们的感受没有儿童那样强烈而已。成人也都曾感知结识新朋友的重要
,那会让你的
心安定,给你精神慰藉
空间的敏感期
两岁的淼淼最近到了探索空间的敏感期。他总喜欢扔教具,我告诉他:“淼淼,如
果你想扔东西可
以去扔弹力球,教具是用来工作的。”把弹力球给他,他立刻扔出去,发现弹力球着地
后会弹起来,非
常欣喜地捡回来,再同样扔出去。
重复多次后,他又把弹力球从桌上扔下来,试探这样是否能弹回来,发现结果一样
;又把弹力球
从教具柜上扔下来试探,发现结果还是一样,同样非常欣喜。(吕景球)
点评:   这是一个探索空间的例子。这个敏感期应当在1岁前出现,淼淼的这个
敏感期滞后
了。老师在非常认真、耐心、谨慎地帮助他补上这个敏感期。扔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
但却非常重
要。   当老师告诉孩子扔错了东西或扔错了地方时,孩子常常会故意再犯一下错误
。这是孩子的共
同特点,他在试探你是不是爱他。这时,我们的老师通常只需理解地笑一笑,帮助孩子
改正错误,一
遍遍地帮助,直到孩子纠正过来。这之后,儿童就会自律。
第四章 3岁-4岁(2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为什么幼儿在出生不久就自发地要求秩序呢?这种需求到底能帮助孩子做什么?
这种品质的建
立,又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找杯子
3岁半的媛媛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做事总有一股认真劲儿。
上个月,我们班把旧杯子全部换成了新杯子。新旧杯子上都写有孩子们的名字,但
名字的字体不
一样,这样一来,有些孩子认新杯子就有点困难,喝水时不能马上找到自己的杯子。媛
媛就是这样。
但我发现,媛媛找自己杯子的方式很独特。每当她喝水的时候,她总是先拿着刻有
“张弛敏”名字
的杯子到我面前问:“老师,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说不是,她回去继续找,不一会
儿,又举着刻
有“马宇轩”名字的杯子来问我是不是她的杯子,我又说不是,她不声不响地离开,不
一会儿,准会高
举着刻有自己名字的杯子问我:“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告诉她:“是的,这下对了
,你真棒!”
媛媛毫不理会我的夸奖。每次找杯子时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先拿张弛敏的,再拿马
宇轩的,最后
拿自己的。孩子们一天要喝好几次水,拿好几次杯子,每次她都象运行电脑程序一样找
三次。
我真想不透这其中的秘密。媛媛在认知什么呢?是杯子?是文字?是过程?还是老
师我?还是一
种她自己的独特体验?
也许这里边什么都有。
老师,我很棒
孩子们都在专心地工作。3岁半的肖肖在探索二项式。摸索了半天,不知道下一步怎么
办,就开始四处
张望。
我走到他旁边,坐下来问他:“我可以和你一起工作吗?” 他脸上是一副无从下手的表
情,点点头表示
同意了。我对他说:“请观察。”然后将二项式的操作过程,以分解、缓慢的动作全部
演示了一遍。肖
肖的表情依然不自信,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工作二项式。”我说:“老师相信
你会做得很好。”
他拿起二项式开始尝试,完整地操作了一遍,操作完毕,依然用一种很不自信的眼神看
我。我说:“肖
肖,非常棒,你还想工作吗?”他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操作完成后,肖肖的表情显得
很有成就感,他
指着完整的二项式,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非常
棒。”就这样,肖
肖重复工作了很多遍,离开教室的时候,他对我说:“老师,我很棒吧!”
孙瑞雪:二项式教具就是把中学里的二项式(a+b)2做成直觉的形态。这个教具在儿童阶
段可以当作
积木,而且是很好的、很高级的积木。到了中学时期,这个积木的数学意义表现出来,
那时,工作过这
个积木的孩子就会轻松地理解这个公式。
二项式教具是这样的:a和b相加得到一个长度,以这个长度为边长求面积,就等于一块
以a为边长的
正方形的面积,加上一块以b为边长的正方面积,再加上两块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有了这个思路,孩子们接下去就能容易理解三项式:27块小立方体的总和。接着就理解
多项式。这就
是蒙特梭利教具的魔力。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
3岁半的刘一楠入院3个月就出现了绘画的敏感期。那段时间,她每天来院后不接触任何
教具,只用随
身带的画笔画画。她没有什么绘画基础,常常要求老师帮她画。午睡时,她总是趴在床
上,伸出右手
食指反复描摹地面瓷砖上的花纹。2个月之内,每天中午她都会重复这个动作,每次大
约40分钟。
刘一楠的画大部分都画在小纸片上,图案也画得很小。渐渐地,她的绘画内容也固定下
来:反复画小
鸟。刚开始画面凌乱模糊,看不出什么。后来的几个月,她自己画出了一些以圆形组成
的小鸟,非常
可爱,画画时也很少找老师帮助了。除了固定的作息时间外,她在幼儿院的大部分时间
都在画画。
在这之前,刘一楠刚刚度过执拗的敏感期。自从喜欢上画画以后,她整天都沉浸在自己
的绘画世界
中,非常安静,象变了一个人。家长说她在家也这样画个不停。有一天,我帮她整理书
包,看到一本
童话书,扉页空白处有一群排成队列、飞向空中的小鸟,形态由大到小,颜色由深绿到
浅绿,个个憨
态可掬,与扉页搭配得非常和谐,我以为是印上去的。当我发现这是刘一楠的作品时真
是惊喜万分,
不由得夸赞起来。刘一楠以前很喜欢别人夸奖,但那天她表现得很平静。我想,她一定
是在绘画中发
展了自我,满足了自我。
还有一个叫吕楠的小朋友,她各方面能力很强,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当她处于绘画敏感
期时,一天到
晚带着纸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教室里,走廊里,有时就干脆趴在地上画,始终保持
着亢奋的创作
状态。她的床紧挨着墙,午睡时我稍不注意,她就“嗖”地跳起来站在床上,捏着一根
短短的铅笔头飞
快在墙上画出一幅画。这一切仿佛是在一分钟内完成的。让我惊讶的不仅是她的行为,
还有她的作
品:墙面上出现了一个乘着降落伞从天而降的小女孩,两条辫子向上飞舞着,狂喜的笑
容,精灵的眼
睛,非常生动!这种造型成人根本无法想象!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天才!午睡时也就不
管这个天才,
让她去教室画画。
在吕楠的影响下,其他好些小朋友也一天到晚带着纸笔,随时跟她趴在地上画画。当时
国际学校大组
的孩子们上美术课时都特别投入,我觉得与吕楠的影响有关。
还有一个例子。3岁9个月的彭怡慧当时也开始出现了绘画敏感期。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
叫‘小狐狸’,
她画的内容也全都是狐狸。有一次,彭怡慧在走廊墙面上画了一只很大的狐狸,狐狸斜
倪着眼睛,竖
着大尾巴,憨态中有机警。在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也和吕楠一样不接触任何教具,来
幼儿园整天就
是画画,家长说,她们在家里除了看电视也是画画。
家长还反映,那段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原本有些急躁的性格逐渐变得安静了,顺从了
。家长甚至担
心这个孩子变得过于安静了。
孙瑞雪:孩子们只是简单地画吗?只是简单地写生、描摹对象吗?成人可能是,但正常
状态下的儿童
不是。这是儿童根据他内心的引导进行的自发活动,他在表达他看见的,想到的,想象
的,向往的。
表达他的注意对象,他的内心活动,他的喜爱,他的情感。
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
这个敏感期大
约在4—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 个月到1年的时间。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出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型、圆
形以及其他的
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给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
过一段时间的
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
基本轮廓,画
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
神态也有了感
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这时儿童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小学。
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使儿童表现出:1.天才的创作智慧 ;2.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
和意志力;3.
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4.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5.建构了
巨大的潜力。
痴迷,热忱的状态,使儿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儿童深入事物的本质,掌握事
物,最终改造
和创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
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敏感期发展得好,就可能奠定了成为绘画
艺术家的基础。
怎么回家
今天刚出校门车就坏了,车上的孩子纷纷谈论起来。3岁多的肖肖问司机:“康爷爷,
车能修好吗?王
老师,我们怎么回家呀!”
快4岁的妞妞听了,劝慰道:“不要着急,康爷爷一定能把车修好送我们回家的,是不
是王老师?”我
回答说是的,并为妞妞高兴。
刘嘉庚问我:“要不,咱们打‘的’回家吧。”
我还没回答,晶晶接嘴了:“可我们没带钱呀!”
赵津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好,我们打车回家,我带钱了。”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几个
硬币来。
孙瑞雪:儿童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刻意完美
一天早晨,3岁半的文茜上楼吃早点。我递给她一份早餐,她坐下来,看着眼前的这份
早餐,看了好半
天,始终不吃。我问她:“为什么不吃?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摇摇头。我说:“文
茜,你说出来,
老师会帮助你。”她伸出小手,指着盘子里的苹果:“嗯——”我一看,那块苹果上有
一小点疤痕。“你
自己去换一块完整的吧。”我告诉她。她没换大块的,只选了一块没有疤痕的,回到座
位上,很快吃完
了她那份早餐。
还有一天,晶晶端着一杯水正在观看,突然,明明不小心碰了一下杯子,水洒出来了,
晶晶满脸沮丧
地跺着脚哭喊:“请你给我赔,请你重新给我倒水。”明明连忙给他道歉,接了大半杯
水递给晶晶,晶
晶痛苦地看着水杯:“不是这样的!”明明又去接了满满的一大杯,晶晶才点了点头,
满意地接受了这
杯水。
孙瑞雪:从某个时刻起,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整瓶的大瓶饮料,套装的衣服
……饼子太大,
被家长掰开,孩子就会痛苦,难过,甚至哭闹。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护它就是保护一
个追求完美的
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
叹,会为一个
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
明儿童的精神
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触摸肌肤的敏感期
我穿着一套短裙,刚走进大厅,3岁半的一凡和龙龙迎面扑了过来,一人抱住我一条腿
。我不知所措地
停下来,不知他们要干什么。一凡抱着我的腿,手轻轻抚摸着,脸亲昵地挨着腿,笑呵
呵地说:“亲爱
的!”亲了好几下我的腿,我也回答他:“亲爱的,请你松手,老师要工作。”他根本
不听,我只好拖
着他走,另外一位老师过来帮我解围:“宝贝,你喜欢王老师,但不能打扰老师工作。
”这才把他们俩
抱开。
第二天早上我穿了条裤子。走进大厅又碰到一凡,他没有任何反应地看看我,我还挺“
多情”的,上前
问了句:“早晨好”。他理都没理我,继续玩自己的。下午我换回那套短裙,正上楼梯
,一凡从后面冲
了过来,抱着我的腿又开始说:“亲爱的”,亲了一下腿。我蹲下来说:“宝贝,你喜
欢老师吗?”“喜
欢”,“老师也喜欢你,但是老师必须去工作。”我亲吻了他的脸,他满意地离开了。
孙瑞雪:安东尼•华尔士在他的《爱的科学》中说:“只有既为人所爱而又能投
之以爱,我们才能体会
到作为人的完整性。”而且“我们一旦拥有了它,幸福感、完美感和勃勃生机感便会油
然而生。”
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
恐惧症和肌肤
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
肤,给他处理
时,他非常恐惧。这时,老师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
全的手臂上示
范,孩子还是疯狂地哭喊。老师们说:“新来的孩子都这样,这是无安全感在身体上的
表现。放松的孩
子不会这样。”
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
孩子的肌肤,裸
体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中,他因为放松而将欠
缺了的需求从
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
若即若离
小牛牛3岁半了,很喜欢站在门口看别人。每天早上我都热情洋溢地问候他、冲他笑,
可他看都不看我
一眼,不仅不理睬,有时还会骂我一句,更不让我接近他。即使这样,我还是很喜欢他
,每天不屈不
挠地跟他打招呼。他那倔强的神情总让我偷偷忍俊不禁。
今天下午,小牛牛居然主动走到我身边,神秘地说:“我给你指照片。”说完拉着我的
手跑到展板
前:“我知道那是你。”我抱起他,不顾他的反抗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起初他有些反抗
,但马上又得意
地笑了起来,看着他的表情,我也抑制不住地哈哈笑了起来,我问牛牛:“我是谁?”
“你是王灵雪。”
他笑着回答。说完挣脱了我的怀抱,一溜烟跑了。他知道我是谁,却从不和我沟通。真
有意思。
从那天起,小牛牛不再排斥我,我靠近他,跟他打招呼,他往往看我一眼作为回应,但
不让我抱他。
有时我正在走路,会听到他在后边叫我的名字,当我回头对他笑时,他却一溜烟跑远了。
孙瑞雪:在我们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人性化。大家
在这里自由、
平等地交流,充满了博爱的精神。
成人之间我们常会见到这种互相喜欢、若即若离的情感,这种情感给人的感觉很特别,
它是人类千丝
万缕的情感的组合。诗人们为它写出朦胧诗;音乐家为它作出不朽的曲目...儿童感情
世界的丰富常
常超出大人的想象。
松松的计谋
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在4岁到来。但是,松松的“小计谋”让我对这个敏感
期出现的时间有
了新的想法。
3岁2个月的松松,长着一张胖嘟嘟的小脸,很惹人疼爱。前几天他妈妈给我说了一件事
,我听了感慨
半天。
松松是全幼儿院有名的爱车迷,最近他又有了一辆别致的救护车,这辆车也很受缇缇的
喜欢。两天
后,缇缇带着辆一模一样的救护车来约松松玩儿,一看到新车,松松立刻拿来研究了半
天,研究的结
果是,缇缇的车上多了一面小小的标志旗。松松开始想办法了。想和缇缇交换,但缇缇
不肯,松松最
后诚恳地提议:“缇缇,你现在拿车不方便,我帮你保管好吗?”缇缇正在忙其他的事
,便信任地把车
给了这个保管员。第二天,缇缇的妈妈和松松的妈妈同时发现这辆车被“调包”了,缇
缇却一无所知,
而松松的表情很自然。这使两个妈妈哭笑不得,在老师的引导下,松松不情愿地把车还
给了缇缇。
这两天,缇缇又有了一辆漂亮的火车,松松看到了,很是喜欢,想让缇缇与他分享。但
缇缇无论如何
都不同意,松松又开始不急不忙地想办法了。
“缇缇,咱俩来玩拔萝卜的游戏吧!”松松认真地说。
缇缇想了想:“好吧!”
松松提议把火车当作萝卜,两个人各握一半,一起开始唱:“拔萝卜,拔萝卜…”使劲
一拔,火车拔到
了松松的手里,缇缇还站在那儿唱着拔萝卜,看着松松。此刻的松松已经拿着火车跑到
一边玩去了。
这几天,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辆精致的老式连体公共车,无人认领。经多方打听,确定
是扬飞杨的。
没想到,车的主人还没来,松松先来了。看着这辆独特的车,他眼睛一亮,问我:“老
师,这是谁的车
呀?”
“扬飞杨的。”
“那我可不可以看看?”
“可以。”
他看着车问这问那,最后开口了:“老师,我来帮他保管吧!”看着他那智慧的小眼睛
,我心里想
笑:“不行,因为车在我这里,我要等杨杨来取。”松松看了看车,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幼儿院的小朋友和老师都去上社会实践课,看火车去了。而松松走进我办
公室,转了一
圈,依偎在我身边,看着那辆车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去看火车呀!”
“我有工作,不能去。”
“是保管车的工作吗?”
我笑了笑没回答。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你去看火车吧,我帮你来保管它”。我实在太理解他了:“你可
以在这里玩几分
钟,但不能拿走,知道吗?”他马上点头承诺。
第二天早晨,他又准时到我办公室报到。我为了减少麻烦,早已把那辆招眼的车藏在了
纸袋子里。在
办公室转了几圈,没看到车,松松终于开口了:“老师那辆车呢?”我笑着说:“我不
知道呀!”
他的小眼睛开始搜寻整个办公室,最终,眼睛直盯着我的纸袋子,车的尾部悄悄露出了
纸袋。我假装
糊涂:“原来在这儿。”“我想玩玩可以吗!”他笑着问我,我没办法,只好说:“你
去问问扬飞杨好
吗?”
不一会儿,扬飞杨、松松、丁丁都来了。进了办公室,扬飞杨站在沙发上向外张望着,
显然对他的车
不感兴趣。丁丁和松松却一涌而上,都想拿到车。我开口了:“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请先问问杨杨。
”丁丁马上问:“杨杨让我玩玩你的车吧!”杨杨没回答。松松伸手拿车的同时对杨杨
说:“杨杨我帮你
保管好不好呀!我给你管好它。”杨杨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同意了。最终,这辆车还
是被松松保管了
两天后才到了杨杨手里。
孙瑞雪: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但广州的孩子却让老师感到吃惊。很
多孩子是在自我
意识产生的同时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就到来了,这个年龄往往在2岁多。到了松松这个年
龄,他们的人际
交往智能已经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认为这同一个地域的文化传
统和集体遗传
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广州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不温不火、不焦不躁
、足智多谋,
实在是有别于我们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孩子。
细小的灰尘
这是我来幼儿院上班的第二个星期。这星期,我发现3岁2个月的照照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来到了。
早晨上主题课,一束阳光照进来,阳光里小小的灰尘在飞舞,照照先是全神贯注地看着
这束阳光,然
后用嘴去吹,试图把灰尘吹走。微小的灰尘在阳光里上下翻跳着,照照绕有兴趣地一直
在吹。每天他
都在观察阳光里的灰尘,直到阳光从教室里消失。
孙瑞雪:儿童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搅,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
如果老师不会
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
专注的品质。
无论是幼儿院还是小学,我们整个上午都没有打铃声。我们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
学习内容。
吹扁的裙子、压皱的飞机
初春的银川,还有点寒冷,3岁2 个月的竹竹却穿了一条夏天的纱裙,不过里面套了件
毛衣。整理完
教具出来,竹竹叫了我一声:“尚老师!”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读懂了她的眼神,走过
去,认真欣赏着
她的裙子:“竹竹,你今天穿了条裙子呀!”竹竹抿着嘴嗯了一声。“真漂亮呀,竹竹
!”听到赞扬,竹
竹满意地点点头,用手轻轻抚摸着裙子。
吃完早点,孩子们出去玩。竹竹和颜颜拉着手,不停地对颜颜说:“我今天穿的裙子漂
亮不漂亮?你看
我的裙子呀!”一路沉浸在对裙子的感受上,看上去格外深情。
起风了,风把纱裙吹起来,裙摆贴在了身上。竹竹赶紧把裙子从身上拉开,让它恢复原
来的园弧状。
一松手裙摆又贴了回来,努力了好几次,裙子还是不停地往身上贴,竹竹放开颜颜的手
,用两只手提
起裙摆,两支胳膊向前伸、小屁股向后撅,努力使身体和裙子分开。
这样,竹竹和颜颜渐渐落在了队伍后面。看着前面的队伍,颜颜急忙去拉竹竹的手,竹
竹挣脱颜颜的
手,颜颜向我求助:“老师,竹竹不拉我的手。”竹竹一听,急得哭了起来:“老师,
我的裙子,我的
裙子!”我蹲下去劝说竹竹,但她坚持用两只手抓着裙摆。
我想起昨天的一件小事:竹竹在教室里做手工,她折的飞机被别的小朋友压在胳膊下,
压了一个折
皱,竹竹当即大哭起来,我怎么安慰都没用,最后重新折了一个飞机,才让她安静下来。
我走过去拉起颜颜的手说:“竹竹,老师拉着颜颜,你自己走,别走出队伍。”就这样
,竹竹用她的两
只小手和风对抗着,一路扶着自己的裙子小心地走着。
孙瑞雪: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是儿童发展的两样内在动力。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专心于
某一特定的事
物,在反复活动中,以特有的强度接触外部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事物。一个敏感期过
后下一个敏感
期又被激起来,儿童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
交往
(一)
3岁的秀秀刚到学校的时候很胆怯,整天独来独往的,不与小朋友来往。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同别人来往了,但情况似乎并不好。有好多次,我看到她
在给猜猜提鞋
跟。有时,其他小朋友会命令她为他们端饭。还有一次,猜猜把大衣掉在了地上,她转
身对秀秀
说:“秀秀,帮我捡起来!”我说:“请自己去捡。” 秀秀站在一旁没有说话,脸上
有些尴尬。
因为受了点小伤,有一阵她没来学校。从那以后,这孩子每天来学校就睡觉,睡眠时间
长达7个小时,
似乎又回到了刚转来时的样子。我真有点揪心。
我寻找一切机会和孩子交流。她以前不让老师抱,我就试着抱抱她,或给她买个礼物;
她一直由奶奶
爷爷带,我跟她妈妈谈话,告诉她必须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
一段时间后,她情绪开始好转了。昨天,孩子们玩王子和公主的游戏,可那些“王子”
都不愿意让秀秀
做自己的公主。我知道,这是因为她平时穿得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正担心她会受
到伤害、会尴
尬,没想到她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会找到我的王子的!”
听到这话,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孙瑞雪:父母、老师和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缺乏爱的成长氛围,造成的后果在孩子社交
方面表现最明
显:孩子不自信、没有自尊心。生活的残酷在于,家长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没有什么
。家长不给孩
子自由,孩子的心灵就不会自由,家长不爱孩子,孩子就不会自爱。
(二)
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即使
他们有很多
钱,也会咬着牙对孩子说:“你又花了我五块钱!”
前些日子,她们家发生了一次“车祸”,两车相撞时车窗玻璃掉了下来,打在了秀秀和
妈妈的头上。她
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孩子的头发,用摄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渣,秀
秀哭了。这时
她突然看到旁边的妈妈也在动手术,因为疼痛,妈妈也哭了。秀秀突然止住了哭声,转
过头看着妈
妈,柔声说:“妈妈你别哭,一点儿也不疼,看我都不哭,你也别哭!”就这样,为了
安慰她的妈妈,
这个孩子做了整整一夜的手术,没再掉一滴眼泪。
她妈妈向我讲述这件事时好几次泣不成声,几次脱口而出:“我真对不起她!”“我真
对不起她!”我听
得也哭了:“你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吧!”
从那以后,秀秀的妈妈不管多忙,再也没离开过孩子。
孙瑞雪:蒙特梭利说,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是孩子把天使之光带到人间。但只
有内心存有爱
的人,才会受到启导。
儿童的敏感期小记
这两天,3岁的曾麟然的表现和往常有点不同。早餐后,他一个人在走廊里来回走动,
好象在思考什
么。我过去叫他:“我们一起进教室听故事好吗?”“不,我不进去。”“那你需要我
帮助吗?”我又
问。他茫然地摇摇头。“好吧!如果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他又茫然
地点点头。过了
一会儿,我看到他在跳跳床上玩得挺开心。
午饭时,曾麟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东张西望,看见我走过来了,说:“老师,我不想吃
。”看着没有动
过的饭菜,我问他:“你一口都没吃,是不是不舒服?”他看着我摇摇头。“如果你不
吃东西,肚子会
很饿,并且会没有精神,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的。”“不,我不想吃。”曾麟然答道,
神情看上去很委
曲。“老师喂你吃,好吗?”“不,我不吃。”我们就这样僵持着,过了大约5分钟,
曾麟然的眼泪流了
下来。“好吧!你不想吃就归位吧。饿了就告诉我,好吗?”“嗯。”曾麟然点点头。
午休结束后,所有的孩子都起床了,只有曾麟然还在睡觉。“曾麟然,该起床了。”听
到我叫他,他痛
苦地半睁半闭着眼说:“我不起床。”“现在是起床时间,我们还要去上课。”“我不
起床。”曾麟然边
说边哭了起来,并且紧紧地抱着毛毯。“好吧!你还想睡觉就睡吧。”我离开后,他停
止了哭声。下午
吃加餐时,他慢悠悠地走出卧室,显得格外精神。
在这以后的几天里,他天天如此。
孙瑞雪:执拗期中的儿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发展和建构自我意识
,一旦遭到拒
绝就会很烦燥、很痛苦。这时成人要尊重他的选择,并且尽量满足他在这一阶段的需求
,使他能顺利
度过这一重要时期,由此获得快乐和顺从。
模 仿
丁丁3岁了。刚来幼儿院时,他对院内的各种玩具很感兴趣,一会儿玩脚踏车,一会儿
荡秋千,一会儿
滑滑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也爱玩教室里摆放的各种教具,一会儿倒豆子,一会儿
弄圆柱体插
座,一会儿玩水。
他好像整天很忙。
这两天,丁丁又开始喜欢模仿,模仿什么像什么,简直是出神入化。早晨一进校门,看
见张敏行坐在
秋千上,丁丁也坐到了秋千上;张敏行在秋千上旋转,丁丁也照着样子旋转;一会儿张
敏行抱着篮球
跑过来告诉老师:“是小天使班的球。”丁丁在旁边马上说:“是小天使班的球。”但
他的双手是空的。
午饭时,张敏行端着盘子过来说:“老师,我还要。”丁丁也端着盘子跑过来,边跑边
往嘴里送喂米
饭:“老师,我还要。”他的餐盘里还有米饭和菜。我被这滑稽的场景弄得哭笑不得。
午休时,戴昊言在床上跳,丁丁也在床上跳;张松彦要小便,丁丁也要小便。就连有个
小朋友感冒咳
嗽,丁丁也要跟着咳嗽。总之,他只要发现其他孩子做什么,一定也要跟着做什么。
孙瑞雪:从理论上来说,模仿的敏感期应该在1岁半——2岁出现,但大部分孩子的这个
敏感期是在2岁
半出现的,丁丁的敏感期滞后了,但显然他在全力以赴地弥补。
主题课
女儿范嘉欣2岁9个月了。每天下班回家忙乎完晚饭,我都精疲力尽得直想上床睡觉,但
女儿会在这时
精神抖擞地跑过来:“妈妈,上主题课!”看着女儿天真的小脸,我迅速调整状态,打
起十二分的精神
给她上课。
从阅读开始,我认真进行每一个内容。孩子静坐的时间从最初的两三分钟增至五分
钟,我常常暗
自吃惊:2岁9个月的她有如此好的定力,正襟危坐,仿佛真正进入了境界。
每天的主题课内容都不一样:开门,关门,怎样翻书,怎样咳嗽,怎样擦屁股,怎
样轻拿轻放……
我示范完毕,她一丝不苟地模仿进行,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我越来越认真,生怕哪一
个不完美的动
作影响她。杜威说过:“生活就是教育。”
该走线了,她的小屋里没有录音机,但她用她的玩具代替录音机,煞有介事地按一
下,然后让我
跟随着她的动作和节奏走线,走线完毕还会再去按一下玩具,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严谨与
秩序。
如此这般我们每晚进行。我不知道她在学校是怎么上主题课的,是她特别喜欢主题
课?还是我跟
她一对一上感觉更好?或是她在学校的主题课没有得到满足……
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样的主题课对她有帮助,如果她需要,我会打起精神,不厌
其烦地进行下
去。
孙瑞雪:这就是母亲,无论怎样忙,怎样累,只要孩子需要……
这就是孩子,他们从不偷懒,只要自身发展……
在家里上主题课并不是必需的,但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进行。学校的主题课,每次
都有新的主
题,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让孩子学会文明的生活用语和雅致的举止。
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没上过主题课,满大街的马路广告牌都在召唤着精神文明。如果让孩
子在幼儿园的
几年时间里天天上生活主题课,我们还用担心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吗?
咬人的故事
晨晨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是大家心目中的小天使。但在满2岁8个月的那段时间,她
突然开始咬人
了。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突然,晨晨的妈妈恼怒地大喝一声:“怎么这么不
象话!”就在妈
妈扬手要打的那一刻,晨晨的表姐也惊叫了一声。她们俩先后被晨晨咬了一口!我赶紧
挡住了妈妈的
巴掌:“孩子可能到了咬人的敏感期。”说时迟那时快,我也被咬了一口!疼得我真想
发火,但我控制
住了自己的情绪,把晨晨轻轻抱在一边。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做了充分的防备,晨晨不再能轻易地咬到谁了,她只好趁着和
你亲近的时候
咬你一口,有时咬不着手和脸,她就咬衣服,但她从来不咬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
一个多星期过去后,澄澄不再咬人了。我手臂上被她咬的那片淤血还在,跟孙老师
沟通后我知道
了:咬人的敏感期在2岁半到3岁出现,孩子咬时并无恶意,把他抱在一边就可以了。
孙瑞雪:我们观察了部分2岁的孩子后发现,他们在咀嚼一些食物(如馒头、面包、
硬一些的水
果)时,口形和咀嚼的方式像老人,牙齿无力。显然,两岁以前他们吃的食物几乎都是
稀软的。在长牙
的敏感期,应该给幼儿提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嚼,
但从不咽下,
有时会被卡住,但幼儿会自我调整。
口的敏感期在0——1岁出现,孩子尝试着用口(也包括牙齿)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发
展他的认知能
力。有的孩子敏感期度过得很好,1岁之后不再有这一特征,但很多孩子却在2岁左右开
始“咬”人。这
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东西,如大象的鼻子等,但效果不是很好,有时孩子会明确
告诉你,咬橡
胶不好,咬皮肤的感觉才好。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去
。然后,儿童
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走楼梯
2岁7个月的樊真刚来我们班,大概是刚到一个新环境吧,她显得很胆小。
吃完早餐,我见她站在楼梯边,一直不动地盯着楼梯看。我走到她身边,伸出手,
她把手放在我
的手心,我们一步步地走下楼去。下楼过程中我告诉她下楼梯的正确方法:手抓住旁边
的扶杆,眼看着
脚下的台阶,一级一级走。
来到院子里,她松开我的手走向一个有台阶的地方,然后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
走,动作很缓
慢,从9:30到10:30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在这样走。走累了就坐在楼梯上
休息,然后接
着走。我发现她此后的每天都重复这一活动。很快,她就能独立在大厅及院子里四处活
动了。
孙瑞雪: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1岁左右出现。这时儿童开始喜欢在楼梯上爬上
爬下,先用手判
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因为成人总担心这样危险,并觉得
孩子用手摸地
不卫生,常常阻止、破坏了这一敏感期的正常发展,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一敏感期往
往滞后到2岁多
甚至3岁才出现。
儿童智能发育的九大敏感期
蒙台梭利发现敏感期是幼儿的学习关键期,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生仅有一欠的特别生命力
。敏感期是自
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年人的职
责。
何谓敏感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
完成这些“看似
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
展的主要动力
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
物个体,在生命
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
运作或生理的
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
特定事物,产
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
称这段时期
为“敏感期”,有引起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
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
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
运用在幼儿教
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 掌握九大敏感期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
感期的观察与研
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
语言能力影响
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
强孩子的表达能
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
就会令他无所
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
能提供一个有
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
建立起内在秩序
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三岁前,孩子
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
环境里的事物。
您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
只要是不具有
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
因此,如果孩
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
密微的习性的
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
动作正确、熟
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
细微动作的训
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
母应与孩子建
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
期内,得到了
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
满书香的居家
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
求。因此,这
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
供丰富的文化资
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l*****a
发帖数: 534
2

顶一下~
这篇文章超好,就是太长,估计没几个家长能全看下来。
挑着看了几篇,看来要好好反醒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了,太简单粗暴了。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Very good.
: 捕捉儿童敏感期
:   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
: 彩球?婴幼
: 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
: 为什么不断扔
: 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
: 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
: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

J***n
发帖数: 391
3
Suggest every parent should read it.
Give you the brief summary:
何谓敏感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
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
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
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
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
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
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
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引起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
键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
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
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 掌握
九大敏感期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
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
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
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
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
前,孩子
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
环境里的事物。您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
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
,如果孩
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
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
正确、熟
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
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
与孩子建
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
,得到了
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
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
因此,这
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
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y****i
发帖数: 12114
4
这类说法,有多少是“专家”想出来的?有多少是被事实证明了的?
另外,所谓的蒙氏教育法,真是万灵丹么?
m*********7
发帖数: 5207
5
中心思想:
“自从上了蒙特梭利学校,孩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送你的孩子上蒙校吧。
n****y
发帖数: 6260
6
我正要呼唤中心思想捏。

【在 m*********7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心思想:
: “自从上了蒙特梭利学校,孩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所以,送你的孩子上蒙校吧。

T*********k
发帖数: 1767
7
re.
I wonder if this 敏感期 theory has been tested at all!
不会是哪个专家臆想出来的,还误导一堆人

【在 y****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类说法,有多少是“专家”想出来的?有多少是被事实证明了的?
: 另外,所谓的蒙氏教育法,真是万灵丹么?

d******u
发帖数: 121
8
正在找这些文章,太有用了
我一直主张顺其自然的养孩子,但经常被爸妈和劳工数落孩子太没规矩,其中的界限到
底是什么
n********h
发帖数: 13135
9
别的不说,着个阅读和书写敏感期就是瞎说. 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都是七岁才上, 那
个时候也不早
教, 也没见哪个孩子到最后不会写字不会读书的.

【在 T*********k 的大作中提到】
: re.
: I wonder if this 敏感期 theory has been tested at all!
: 不会是哪个专家臆想出来的,还误导一堆人

n********h
发帖数: 13135
10
这分明就是个广告, 还真有人信.

【在 d******u 的大作中提到】
: 正在找这些文章,太有用了
: 我一直主张顺其自然的养孩子,但经常被爸妈和劳工数落孩子太没规矩,其中的界限到
: 底是什么

相关主题
昨晚参加老二的蒙校家长会,心情很不好3-6岁宝宝听读指南,及不同性格宝宝的听读内容推荐!
从玩中学比较适合孩子孩子的这些行为正常吗? 是不是强迫症?
9岁的女儿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太重怎么办有点长,不过可以解决这里很多父母的困惑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m**k
发帖数: 18660
11
也太长了

【在 n********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分明就是个广告, 还真有人信.
i**e
发帖数: 19242
12
谢谢分享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Very good.
: 捕捉儿童敏感期
:   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
: 彩球?婴幼
: 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
: 为什么不断扔
: 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
: 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
: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

n****y
发帖数: 6260
13
exactly!

【在 m**k 的大作中提到】
: 也太长了
l*******e
发帖数: 3566
14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确实有critical period这么一说。大家可以google这个。
但是,国内所谓的儿童敏感期,过于夸大和无限度,把什么都说成有一个敏感期。我认
为可能根本不是经过研究而得出来的,后面的机制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就是揪住蒙台梭
利的一两个概念无限引申,大做文章。很容易误导一些家长。
s**********s
发帖数: 372
15
啥叫敏感期?过了这个阶段就废了,不发展了,还是咋的?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Suggest every parent should read it.
: Give you the brief summary:
: 何谓敏感期?
: 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
: 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 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
: 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
: 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
: 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
: 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

c*******u
发帖数: 12899
16
蒙校约等于蒙人学校? ;-)

【在 m*********7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心思想:
: “自从上了蒙特梭利学校,孩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所以,送你的孩子上蒙校吧。

1 (共1页)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在看两本教育和心理学有关的书,有心得有困惑孩子胆小内向没主见,怎么办?ZZ
[BSSD]这是不是terrible two常见的行为?我该怎么教育?昨晚参加老二的蒙校家长会,心情很不好
2014·第十一届学而思综合素质测评·语数英合卷·幼升小从玩中学比较适合孩子
[BBSD]请推荐几本秩序敏感期的书吧9岁的女儿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太重怎么办
蒙校不蒙校,还是看家长3-6岁宝宝听读指南,及不同性格宝宝的听读内容推荐!
有自己买montessori教具在家给宝宝当玩具玩的吗孩子的这些行为正常吗? 是不是强迫症?
求助:女儿在daycare咬人了,伤心自责中,到底该怎样教育有点长,不过可以解决这里很多父母的困惑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转载)怎样引导任性的孩子?怎样区分敏感期和任性 ?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孩子话题: 敏感期话题: 儿童话题: 老师话题: 桓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