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国闻
1 2 下页 末页 (共2页)
o***s
发帖数: 42149
1
老杂志的封面和内页
通化小伙在奶奶的旧书堆里,找到一本1937年出版的《国闻周报》
看看74年前的杂志啥样
上周,(吉林)通化小伙小郑去奶奶家帮忙收拾东西,见奶奶翻出来一些旧书籍要扔。他一眼便看到这本旧杂志,上面写着《国闻周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十二日出版。
《国闻周报》办了700期
奶奶说,早年小郑的爷爷年轻时做生意走南闯北,经常带回来各地买的一些书本之类的。爷爷去世后,有一些书籍已经处理掉,这本杂志算是“漏网之鱼”。奶奶让小郑把这本杂志和其他一些旧书当废品卖掉,小郑觉得,这书说不定有啥收藏价值,便留了下来。
通化市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此类书籍历史价值大于收藏价值。
记者上网检索到:《国闻周报》创刊于1924年的8月3日,是国闻通讯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份时事性、政论性、综合性的新闻周刊。创办人胡政之是我国著名的记者和报刊政论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报业经营者。
《国闻周报》发行700期,每期约3万份,出版了13年4个月。
1957年8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国闻周报总目》;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把《国闻周报》刻录成光盘出版,为历史学和新闻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内有...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
张氏帅府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历史资料
1月17日下午,张氏帅府博物馆就网上有媒体爆料,人教社历史教科书中张作霖经典的肖像照被用错一说,特别举行媒体说明会,用历史资料证明,这张张作霖的照片绝对没有用错。
近段时间有人认为,2007年之前人教社历史教科书中采用了一张历史人物张作霖的老照片,书上标明有错,这个人物不是张作霖而是湖南一位督军何海清的照片。张作霖第六子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也认为,这张照片并不是自己的祖父。于是,引起了网上许多议论。
在17日的媒体说明会上,张氏帅府博物馆特别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图片——1924年9月14日出版的《国闻周报》第一卷第七期的封面。封面是一张写着“张作霖肖像”字样的照片,与网上传的照片是同一幅。在该刊物上,这张“张作霖肖像”同时被用了两次,一是在封面上,二是为介绍内文的《名人录:张作霖》作配片。
质疑这期《国闻周报》张作霖照片的人,是云南卫视的记者张阳。张阳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情况,一年多前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纪念馆发现了这张照片,文字明标的却是“督军何海清”,他顿时生疑。因为他见过多幅照片上都标明的是张作霖,于是展开了深入调查,最终找到了《国闻周报》。近日,张阳在...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百年五牛图之三:关于张季鸾zz
百年五牛图之三:关于张季鸾
作者:梁由之 提交日期:2005-10-08 11:10相关: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百年五牛图之二:关于蔡锷
百年五牛图之一:关于鲁迅
一.从何说起
现在的报纸很多。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委实没有多少看头。我已经很少看报了
。想起曾经象追星族一样追着读过多年的两份报纸,恍如隔世。
我指的是<<体坛周报>>和<<南方周末>>。
老读者应该都还记得<<体坛周报>>在上届世界杯前后卑劣下作进退失据的丑陋表现
。让人倒足了胃口。从那以后我就没再买过这份报纸。
至于<<南方周末>>,情形则更为复杂一些。自从空降一个新主编后,每况愈下,一
蹶不振,终至惨不忍睹。有心的读者仔细看看前期它煞费苦心为顾雏军预作的无罪辩护
和对长虹管理层曲线收购化公为私的回护,再看看该报科龙和长虹的广告,就知道南周
与资本早已沆瀣一气,甚至已然不顾起码的体面。可叹的是,一些痴心的朋友还在盼望
它能起死回生呢。
我曾买过南周十余年,一期不拉。后来是积习难除,偶尔买买。现在已是意兴索然
,割袍断义。偶然在图书馆翻翻,常常也只是一声叹息。它完了。
唐人诗云:露重飞难...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三:关于张季鸾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5 09:32:33 2011, 美东)
百年五牛图之三:关于张季鸾
作者:梁由之 提交日期:2005-10-08 11:10相关: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百年五牛图之二:关于蔡锷
百年五牛图之一:关于鲁迅
一.从何说起
现在的报纸很多。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委实没有多少看头。我已经很少看报了
。想起曾经象追星族一样追着读过多年的两份报纸,恍如隔世。
我指的是<<体坛周报>>和<<南方周末>>。
老读者应该都还记得<<体坛周报>>在上届世界杯前后卑劣下作进退失据的丑陋表现
。让人倒足了胃口。从那以后我就没再买过这份报纸。
至于<<南方周末>>,情形则更为复杂一些。自从空降一个新主编后,每况愈下,一
蹶不振,终至惨不忍睹。有心的读者仔细看看前期它煞费苦心为顾雏军预作的无罪辩护
和对长虹管理层曲线收购化公为私的回护,再看看该报科龙和长虹的广告,就... 阅读全帖
x********n
发帖数: 398
5
1928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进上海中国公学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在听课的
学生中,有一位刚从预科升入大学部一年级的女生,名叫张兆和,时年十八,面目秀丽
,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学生公认她为校花。张兆和的美貌和沉静,强烈地摇动着
沈从文,令他目眩神迷。然而口齿木讷的他,总是“爱在心里口难开”,于是他只得用
他那支笔,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可是张兆和收到情书时,谨守教
养的她,却紧张得有点不知所措,最后她听任一封封情书而置之不理。但这下却把沈从
文急坏了,他烦躁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此事很快在校园传开。张兆和的几位女友劝她
说:“你赶紧给校长讲清楚,不然沈从文自杀了,要你负责。”张兆和也紧张起来,她
带着一摞情书,急忙找到校长胡适,怯怯地说:“你看沈先生,一个老师,他给我写信
……我现在正念书,不是谈这事的时候。”她希望得到胡适的支持,出面阻止这事的进
一步发展。没想到胡适却微笑着对她说:“这也好嘛!他的文章写得蛮好,可以通通信
嘛。”此时,张兆和不免有些尴尬,言不及义地与胡适谈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自此以后,张兆和只好抱定你写你的,与我何干的态度。而早已知情的胡适,...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wlch (cwl),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你不知道的真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29 23:18:34 2011, 美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你不知道的真相
作者:王勇
马上就是四月十二日了。
在中国大陆,只要是初中生,都应该知道“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不过,你所接受
的教育,可能并不全面。比如,教科书告诉我们:“当游行队伍走到宝山路时,蒋介石
令反动军队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工人群众”。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蒋介石既没有
下令,游行队伍也并非都是工人群众,更非个个手无寸铁,走在最前面的工人纠察队竟
然还“保持了相当的武装”!
假设你现在拿枪去军警机关游行示威,你会怎么样?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各种史料,来尽量还原“四一二”前前后后的历史全貌。
从蔡元培的反共谈起
蔡元培以前虽然也参与过推翻清王朝的暗杀团,当北大校长的时候,还把炸弹搁
在办公室里,但史学界都认为他...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你不知道的真相
作者:王勇
马上就是四月十二日了。
在中国大陆,只要是初中生,都应该知道“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不过,你所接受
的教育,可能并不全面。比如,教科书告诉我们:“当游行队伍走到宝山路时,蒋介石
令反动军队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工人群众”。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蒋介石既没有
下令,游行队伍也并非都是工人群众,更非个个手无寸铁,走在最前面的工人纠察队竟
然还“保持了相当的武装”!
假设你现在拿枪去军警机关游行示威,你会怎么样?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各种史料,来尽量还原“四一二”前前后后的历史全貌。
从蔡元培的反共谈起
蔡元培以前虽然也参与过推翻清王朝的暗杀团,当北大校长的时候,还把炸弹搁
在办公室里,但史学界都认为他个性忠厚,为人友善,处事接物恬淡从容,平时很少轻
易动怒。
他的学生柳亚子就曾这样说过:
“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但在民国十六年上半年,却动了些火气
,参加清党运动。一纸用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发表的通缉名单,真是洋洋大观,...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540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太平军目睹之一角
老胖按:此文原名《太平军目睹之一角》,刊载于1934年12月天津出版的《国闻周报》
第11卷第49期。是胡叔磊根据常州人张佩忍的口述而撰写。应当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1982年《常州史话》编写组将其编入《常州古今》第三辑中。胖萝卜劳心废力,将其敲
打出来,就是提醒更多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破除迷信,努力工
作,建设好家乡。 “太平军”已成历史上的名词了。这里我来记一些太平军的实况,
但必须先介绍这位目睹者的张佩忍先生,他是生长在常州,为身历其境的一人,从他的
晚年亲口中,听说出目睹的经过,我于是得到了如许的资料。现在距张先生的死期,已
经二十多年,这段事总浮在我的脑际,不能磨灭的。尤其是那忠王会晤的一节。 当咸
丰十年三月二十日的那天,太平军攻陷丹阳了,败兵和难民,纷纷而来,常州竟宣布了
戒严令。我(张君自谓以下仿此)的馆在城外的夏成桥,居停曹君和我商量,劝我把父
亲接出来,我说好吧,在二十九日的黎明,我便进城了。但是城中的情状,依然安定,
并无一些紧张的状态。 “你知道近日的消息吗?”父亲问,“据说杭州已经克复了,
常州亦无警报,亲友中也无逃避的,出城的反有被劫受伤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比窦娥还冤的蒋介石
作者:颜昌海
中华民国第一大历史阶段的后期,是1928年至1937年。这个迄今为止,被许多正派的历
史学家们称为“十年黄金时代”的时期,却又是被大陆官方一直指骂为“国民党反动统
治”的时期。但它是否真是一个“反动统治”的时期,15年来,由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在
民间所掀起来的一波又一波历史反思的浪潮及其成果,用大量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个
荒谬的指骂。
历史的事实是,1928年蒋介石领导二期北伐成功和东北易帜之后,中华民国不仅获得了
初步的统一,而且走上了“外求和平、内求发展”的崭新历史阶段。
连苏联的托洛斯基,都为中国制定了一个“中国政治状况和反对派的任务”的政治纲领
,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政治安定和经济复苏的时期,中共只能要求召开国民会议以解
决国家的最重要的问题”;原中共领袖陈独秀也于1929年7、8月间,连续3次写信给中
共中央,反对无视国家民族的“武装保卫苏联”方针,反对与苏联“里应外合”的武装
叛国行为。因此,为了维护国家来之不易的统一,就必须荡平新旧军阀,也就是陈独秀
所指的“军阀残余的残余”,及其为私欲而发动的大小十数次武装叛乱;就必须征剿在
苏共直接命令和指挥下的中共,若非...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25262
1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黄色,色情,爱情 (转)
那就也考考古黄色的来由:
为什么用「黄」形容色情?什么时候开始的?
作者:黄兴涛、陈鹏
近年来,时常有学者或文化人从中国民族文化自尊的角度强调,不宜再将“黄色”一词
作为色情和淫秽的代名词来使用。他们认为,这一中国传统语境中本来象征高贵和尊严
的色彩词,其含义的剧烈转变其实历史并不长,不过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互动的变异产
物。然而这些文章未能深化探讨“黄色”一词内涵演变的近代轨迹,未能深入揭示其“
淫秽”含义在中国得以生成的具体历史过程、时代契机与因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所
潜藏的文化意蕴。故此,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作出新的研究努力。
一、传统语境下“黄色”一词内涵的基本倾向及近代延展
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赤橙黄绿青蓝紫都不仅是只表示物理含义的颜色词,而且还被
赋予各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基本上属于被崇尚的颜色。不
仅汉民族很早就尚黄,很多与“黄”相连的组合词汇,多富积极含义,而且在藏族和维
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现象。藏传佛学的知名研究专家扎雅·罗丹西饶活佛说:“
黄色作为佛之增业的本色,是福、禄、寿、教证(指教法和证法)兴旺发达的象征。人
们把黄色作为尊贵、高尚...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11
一、引子:“此情可待成追忆”
1961年八月的一个下午,《往事并不如烟》的作者章诒和(时年19岁)来到北京东黄城
根附近的迺兹府胡同12号,这是一座不算大的四合院,院子里只住着一个人,他就是章
诒和父亲章伯钧的对手、同时也是1957年反右运动中 “章罗同盟”的二号人物罗隆基。
几十年后,章诒和在这篇专写罗隆基的《一片青山了此身》中提到她对这个四合院的感
受:“环顾四周,只有电扇发出的声响。他这个家,安静得有些过分。”就是在这个终
日阒寂的院落里,年过六旬的罗隆基和不到二十岁的“小愚”(章诒和的小名)有过这
样一段交谈:
罗隆基知道我是学文的,他的话题就从学文开始。问我:“现在文科教材里面,有没有
现代文学史?”又问:“在现代文学史里面,有没有新月派?”再问:“新月派里面,
有没有罗隆基?”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我学戏剧文学,不开现代文学史课,而在我自己所读的现
代文学史里,新月派宗旨已不是从“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给“社会思想增加一些体魄,为时代生命添厚一些光辉”的文学流派。官方认定的文学
史上,说新月派在政治上是既反对国民党、又与共产党作对的第三种力量的...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简论丁韪良
孙邦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3期
【原文出处】《史林》(沪)1999年04期第84~91,94页
【作者简介】孙邦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 Martin), 近代使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
以基督征服中国为职志,但他寓华数十年却又以办学校、译西书为活动轨迹。他的传教
热情如何?办学译书活动与传教布道究竟有何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分析。
  一 传教热情
鸦片战争以后,在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英美等国的新教传教士接踵而
至,相继深入通商口岸、内地自由传教,以达到“使中国基督教化”的目的。丁韪良正
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来华讲经布道的。
丁韪良于1827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里沃尼亚的一个贫寒的牧师之家,在十个兄
妹中排行第八。他的父亲是长老会牧师,并用两个传教士(William Alexander和
Parson Martin,分别到三明治岛和巴勒斯坦传教的传教士)的名字,为他取名,据此
可见父亲对他寄予的期望:将来成为传教... 阅读全帖
l******i
发帖数: 4666
13
虽然朝鲜队在本届世界杯上三战全败,但那些朝鲜球员依然是英雄,“输了要回国挖煤
”的传言一再被澄清。事实上,朝鲜早就把出线至32强视为胜利,队员也早已是全国闻
名的足球明星,回国之后会获得房屋分配,以及奖金。
据朝媒报道,为国家打入南非世界杯的朝鲜队员分获“人民体育人”与 “功勋体育人
”的荣誉。最具诱惑的一项奖励是解决平壤户口,这对于户籍与所能享受的国家分配直
接挂钩的朝鲜人而言,贵比黄金。
在朝鲜,足球是民众引以为傲的运动,出线至世界杯32强已是胜利,球员回国后将获房
屋作为奖励。世界排名第105位的朝鲜队在6月16日对巴西一役射入1球,虽然朝鲜报纸
在3日之后才有相关消息见报,仍引发举国欢腾。23名朝鲜队员多数来自农村,入球功
臣志尹南则是平壤人。由于他们出身贫苦,全部是“工人和农民的儿子”,其成长历程
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据韩媒报道,朝鲜国足平均月薪在当地已属中上收入,作为国足队员,从柴米油盐到公
共汽车,全由国家分配和免费乘坐;退役后,国足可被保送上大学。
如果踢出成绩,国足还有额外的丰厚奖励和崇高的荣誉。1966年世界杯对决意大利时,
为朝鲜队射入一球的球员回国后,获得来自最
c*****3
发帖数: 1141
1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傅国涌:陈布雷之死
1948年10月下旬,陈布雷的儿子陈过出国前夕,向父亲告辞,只见父亲精神颓丧,头发
蓬乱,形容枯槁,语音低微,哀叹着说:“前方军事溃败到如此地步,后方民心思变又
如此,此时此刻,最高当局却要我写一篇《总体战》的文章,这叫我如何落笔啊!”11
月12夜,“油尽灯枯”的陈布雷在南京黯然自杀,留下了 10封遗书,将公事、私事交
代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对于是否公布这些遗书,国民党高层曾有过一番争论。11月
17日,司法院长居正的日记说,上午在陈布雷先生治丧委员会讨论遗言应否发表时,反
对发表的以为他的自杀给蒋带来不良影响,留到相当时机再说。当晚,国民党中常会再
三讨论,也有主张不发表的,因为邵力子力主发表,如不发表,就要退出治丧委员会。
讨论结果,决定发表。
在留给夫人王允默的遗书中,陈布雷嘱咐:“我的躯体不值一钱,草草为我斥窕,即在
南京薄埋之,千万勿为我多费财力也。”因此,王允默才会当着宋美龄的面谢绝蒋介石
的举行国葬之议,但她也没有遵照草草葬于南京的遗愿。她说:“先夫生前因爱杭州山
水之秀,曾于范庄附近购地一方,并有终老故乡之想。故长眠之地,似宜择定杭州,并
即在该地筑造一普通平民之简...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15
对袁世凯,人们有过许多称呼:袁项城,是借用他的祖籍地;袁宫保,是用清廷所赐“
太子少保”衔,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前,这是他最喜欢的称呼;大总统,从他53岁叫到56
岁,但长子袁克定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提起父亲依旧称“先大总统”;洪宪帝,从
1916年1月1日到3月22日,共 83天;卖国贼、窃国大盗,从民国叫到新中国,出现在历
史教科书里。
他的后代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是“无地自容”,就是“回家暗自流泪”。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精研袁世凯20多年,能一眼辨认出袁氏手迹。“我读书的时
候,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在中大教书时,也跟学生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直到我退休
了,才能不这样讲了。”
“过去史书上说,袁世凯是个纨绔子弟,其实不是这样。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
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他自己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他
读书累到吐血,都没考取一个举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骆宝善忽然记不起袁世凯某年乡试所作的挺不错的联句,女儿悄悄递进来一张纸条:“
光绪五年:重门惊蟋蟀,万瓦冷鸳鸯。”字是骆宝善的妻子刘路生写的。夫妇俩都是袁
世凯的研究者,连女儿对袁世凯也很熟悉。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6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在“民主与独裁”论战中的胡适
在“民主与独裁”论战中的胡适
文章作者:范泓

1932年5月,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出版第一期。
这一年,胡适42岁,身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独立评论》是一本同人性质的政
论刊物,若从近代思想史的角度看,在二十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政论刊物中具有 “承前
启后”的作用,与之前的《努力周报》、《新月》杂志及之后的《观察》、《自由中国
》半月刊,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正好可构成那个时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的价值谱系,胡适则是这个“价值谱系”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个时期的胡适,坚
守民主政治、渐进改革的理念,在其民主思想、外交问题、教育理念、社会思想、中西
文化观等方面多有论述,但发生在1933年12月至1935年2月期间,前后二个回合的有关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实为胡适在《独立评论》五余年中最重要的思想表征,“尽管
这种讨论是学术性的,但其含义却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讨论中反映了整个国家知识分
子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价值观。”(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第177页)
引发这场论战的是胡适的朋友蒋廷黻,1933年12月,他在八十号《独立评论》上...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87
1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仇恨大清是汉族人的耻辱 (转载)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
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
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
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
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
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
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
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
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87
18
[转帖]略论清代旗人制度性特权及其影响 [转贴 2009-03-26 19:38:33]
字号:大 中 小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
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
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
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
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
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
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
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87
19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
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
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
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
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
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
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
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
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 阅读全帖
o**1
发帖数: 6383
20
☆─────────────────────────────────────☆
sexdon (钦命头品顶戴加尚书衔领网评办事部堂) 于 (Thu Mar 24 00:55:36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sexdon (钦命头品顶戴加尚书衔领网评办事部堂),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仇恨大清是汉族人的耻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4 00:55:11 2011, 美东)
仇恨大清主要是处于对历史的无知,对自身缺点的懦弱而找借口,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和严重的民族歧视。汉族人从来都认为少数民族是仆人,而我大清期间,虽然创造了中
国历史上的辉煌,但是这些心里阴暗的人看来,我大清的一切功绩也不能让他们弱小的
不值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他们在我大清强大的时候到处作乱,天地会乱党,长矛还有
孙文匪患都是明证。
仇恨大清的人基本上有几类,
1。严重的大汉族主义者,觉得清朝是外族,从骨子里面藐视,但是冰冷地事实就在那
里,没有办法,所以只能骂找平衡了
2。严重历史知识缺乏的,历史读物仅仅就是电视剧和高中历史课本,对清朝仇恨基本
上是清朝后期... 阅读全帖
b*****t
发帖数: 9671
2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南都中红博爱再调查
王鼎公司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来龙去脉从 喷嚏网----阅读、发现和分享:8小时外的
健康生活! 之 [铂程斋] 作者:xilei6月30日凌晨,商业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
言人、王鼎公司副总李庆一对外宣布,原定于6月30日进行的新闻发布会因故取消,并
发布新闻通稿《王鼎公司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来龙去脉》,详细解释了王鼎公司与商
红会的关系:
1、商红会系王树民一手策划并申请成立;
2、为弥补商红会人员和经费不足,王树民创立王鼎——“王鼎”即为王树民的笔
名;
3、中红博爱运营项目由王鼎策划;
4、王鼎与郭美美无关;
5、商红会十年探索,致力于解决公益组织的忧虑与困境。
商红会的通稿全文如下:
王鼎公司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来龙去脉
随着“郭美美事件”的深入,一些幕后的真相不断被网友扒出。一个注册仅10万元
的公司身陷其中,不但参与运行了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所有项目,而且,该公司高层领
导,公司创始人、大股东王树民和公司现任副总经理李庆一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中国商业
系统红十字会的领导成员名单中。引起了网民的猜测。
王鼎是谁?
北京王鼎市场营销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鼎公司”)2001年在北...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22
逃亡大使馆:从急先锋到替罪羊
雪珥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否决资政院的要求,但这相当于向宣称代表大
多数人民的资政院开战。这篇电文被次日(26日)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曼彻...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63
2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unfair (unfair),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15 21:12:22 2012, 美东)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2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作者:张少鹏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摘要:陈寅恪南下岭表,在政治上象征着他不仅对中共不信任,而且对国民党失望。在
文化上则隐喻着他在祖、父两辈先人之卓绝人格的影响下想成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
方面承先哲之统绪,示来者以轨则,另一方面尊崇气节,贬斥势利,以转移一代世风。
而陈寅恪南下岭表则主要受国共两党划江而治、陈序经个人魅力及抗战末期在燕京大学
所受良好照顾等因素的影响。
1948年12月15日,陈寅恪随胡适乘国民党派往北平的专机飞往南京,第二天即乘火
车前往上海。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偕夫人唐篑及女儿小彭、美延乘船南下广州。从
此,在广州康乐园终老。关于陈寅恪南下岭表而未飞赴台湾一事,学界聚讼纷纭。实际
上,就陈寅恪当时的地位而言,其南下岭表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与文化隐喻意味。揭示
其间的象征与隐喻,不仅可以解开陈寅恪南下岭表的“本事”,透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
和文化追求,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陈寅恪的认识,进而促使我们在陈寅恪精神的感召下
增进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一、政治象征
陈寅恪随胡适乘机飞往南京时,虽然陈寅恪曾表示他很苦恼,“当...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25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经破例透露说:“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那样的话,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可能不是莫言了。
胡适认为他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他的《边城》全世界都很著名。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虽有目共睹,但在感情上,却堪比民国版林丹文章。
26岁的他爱上18岁的女学生。他一边写着“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这样的情书苦苦追求她,却一边以死威胁,得手后却又出轨。
喜欢上自己的学生
1928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去了上海中国公学教书。在听课的学生中,有一位18岁的女同学名叫张兆和。
沈从文在课堂上对她一见钟情。
张兆和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有人说起她的长相:“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非常的俊美。她是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三小姐,一个标准的富美,还曾是校运会女子全能冠军,没有弱柳扶风的娇气,美得健康又朝气。
长得好,背景强大不说,她还是一枚标准学霸,受到很多男同学的爱慕。张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的二姐张允和分别给他们编号为“青蛙一号”、“青...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87
26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举入仕而为一、二品...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27
作者是老共产党员,然后退党了,然后又当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
王芸生(1901年9月-1980年5月30日),原名德鹏,天津静海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
政论家。
目录 [隐藏]
1 生平
1.1 早年
1.2 成为大公报人
1.3 国共内战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 家庭
3 作品
4 注释
5 外部链接
[编辑]生平
[编辑]早年
出身寒微,13岁即辍学当学徒,靠自学成才。在天津东浮桥口茶叶铺当伙计时,就开始
为《益世报》写稿。1925年在洋行工作的王在五卅运动时激起了民族热情,成为反帝活
动的积极分子。1926年,因避难前往上海,并参加上海的革命活动,国共合作时期先加
入国民党,后经博古等人介绍入中國共產黨。[1]
四·一二事件后在天津《大公报》刊登启示,声明脱离一切党派,谢绝政治活动,专心
从事著述。
[编辑]成为大公报人
1928年5月任天津《商报》总编辑。因多次撰文评说《大公报》社评观点,受张季鸾赏识
,与1929年被张揽入《大公报》,任地方新闻编辑,次年编辑《国闻周报》。九一八事
变後,配合《大公报》“明耻...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63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否决资政院的要求,但这相当于向宣称代表大
多数人民的资政院开战。这篇电文被次日(26日)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曼彻斯特卫报》(The Manchest...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29
你说的Cleopatra III 是161–101 BC,这个时候是中国的汉朝
而西王母是西周时期的传说人物
"到了我们周朝那时候,埃及都衰落了,连自己东地中海的附属国都控制不了
了"
这个逻辑上也不通,周可是在商朝那时候就在中国了。
考察周本纪确实挺有意思的。周的祖先叫弃(弃儿),后来被舜封为后谡,专门种地的官
,后稷死了后,他的后代不窋在夏朝混不下去(夏朝不种地了?),逃亡到戎狄之间(后
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开
始游牧生涯,在戎狄之间混了一代又一代。
不窋传到公刘这代,又想开始种地,于是到了渭水一带,有很多本地土著投奔他,"百
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另外这里好像是说每个继任的都是前人的儿子,我认为这不可能,"子"可能只是表明是
继承人的意思,比如高圉和亚圉并不像是父子的名字)。到了公刘的继承人那代,定都
豳(莫非周人擅长养猪?)。
后来似乎不太成功,直到8代后古公亶父又来种地招纳土著那套,惹得戎人眼红来要钱
要人,古公亶父逃了,没想到百姓都跟着他追过来了。"乃与私属遂去豳⑥,度漆、沮
,踰梁山⑦,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 阅读全帖
f**********a
发帖数: 81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南京事件分析(ZZ)
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攻入南京,24日,南京发生大规模排外抢劫。英美领馆成员及其
家属被杀戮和强奸,英美军舰向北伐军开炮,北伐军还击。事态平息后当时的国民政F
将“排外抢劫”的罪责推脱在北京政F的“直鲁联军”身上。
但是,这一指控当时就被在南京的领馆人员和幸存外侨否认,因为根据他们的指认,当
时抢劫者身穿国民革M军制服,他们的口音来自湖南、广东和江西,并不是北洋士兵。
是年3月,张作霖派遣安国军总司令部外交处处长吴晋为特使,和列强驻华公使接洽,
要求北京政府军警可以进入东交民巷使馆区进行搜查,因为“俄国人正在滥用使馆区的
庇护,组织叛乱”,4月4日,首席公使“欧登科”召开秘密会议,列强公使依据《辛丑
条约》一致同意了北洋政F的请求。
两天以后,京师警察厅总监陈兴亚在公使团的签字批准下率领军警对于苏俄使馆、远东
银行和中东路办事处进行了9个小时的搜捕,逮捕了藏匿在旧俄卫队兵营的李大钊等60
余名中国人以及15名犹苏人和截获了一大批来不及被苏俄武官焚毁的秘密文件以及枪支
弹药和旗帜印信。
那些秘密文件却引起了英美等列强及世界各国的震恐。4月18日,京师警察厅公布了根
据这些文件,由精通...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3446
31
周本纪》
3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
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
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4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
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
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
,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
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
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
,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
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q*****k
发帖数: 586
32
晚清历史上,有一个一直受到忽视而实在不能忽视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帘的东
太后慈安。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无,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个错误,她的垂帘更像
慈禧的一个道具,至多也就是个令人同情和可怜的角色。其实,这是个致命的误读。她
是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物,可惜正当盛年就突兀离世,倘若不是慈安早丧,也许晚清
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副面孔。
总理后宫
荣宠不衰
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入宫即被封为嫔,之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就
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
证明慈安无论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从此,慈安就开始
了总理后宫、母仪天下的生涯。后宫集聚了众多上品女人,要管理这一群体谈何容易?
无风要起三尺浪,平地都会生波澜。历史上被废黜的皇后数不胜数,善始善终者简直凤
毛麟角,而慈安却能一直笑到最后。
咸丰帝倜傥不羁,风流多情,要他在哪个女人身上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手段过人
的慈禧也是一样,唯独皇后慈安是个例外,一直到咸丰皇帝去世都荣宠不衰,其胸怀丘
壑人有所不及是显而易见的。史上说她:“素性贞... 阅读全帖
b**********7
发帖数: 814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帝制的终结:清帝退位始末zz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为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当日,南方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成立已经两月有余,距武昌起义亦已逾百天。自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以来的浪翻波连,
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这天,大清隆裕太后携6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胡惟
德、赵秉钧、梁士诒等一班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向皇太后和皇上行三鞠躬新礼。隆裕太
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行天下。至此,帝制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上
了一个句号。
这天下午,恽毓鼎前去拜访民政大臣赵秉钧。当赵对他诉说辞位情状,这位忠心耿耿的
史官不禁垂泪,在日记中,他沉痛地说:“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
1911年10月30日•动摇
2月12日的朝见仪式充满悲情。赵秉钧告诉恽毓鼎,太后满面戚容,向大臣们倾诉作为
失国太后的内心忧愤:3年来她深居宫中,并不曾干预政事,孰料一般亲贵“无一事不
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恽毓鼎:《澄斋日记》)说到伤
心之处,隆裕不禁失声痛哭。
3年前,光绪和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太后临终遗命光绪胞弟醇亲王载沣之子为嗣皇
帝,由载沣摄政。隆裕对此颇为不悦,因为...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175
34
王熙凤说过,“大有大的难处”,对传统大家庭来说,经济是件麻烦事,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自然难处也最大。
后宫人员多,靠吃“大锅饭”,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引入“工资”制,在清朝,那不叫工资,叫宫份。
宫份是多少呢?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
除了现金,还有实物工资,比如皇后每年可得大卷江2匹、妆缎4匹、倭缎4匹等等布料,此外还有棉花40斤、里貂皮40张、乌拉貂皮50张等等,非常具体。最神奇的是,皇后每日发猪肉16斤、羊肉一盘、小牲口2只,连萝卜、白菜给多少,都有明文规定。
皇后一天能吃这么多东西?其实不是她一个人吃,所有服侍她的人都在吃。清宫御膳房多达百余处,各宫分头开伙,皇后食堂每天配给的食物就这么多,如果不够吃,就算贵为皇后,也只能减少侍从。
传说慈禧一顿饭100多个菜,这确实不假,但慈禧只吃靠自己近的几个菜,其他的菜不过是摆摆样子,有的已经馊了,仍然端上餐桌。到溥仪时,这样的排场也讲不起了,只能一大炕桌加一小炕桌,皇帝、皇后带妃嫔同一张桌子吃饭。
清宫收入低,但皇后除了打点下人外,没什么花销。妃嫔则不同,权力不大,...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5
杨奎松
1931年是中共在城市工作遭遇灭顶之灾的年份。1月7日秘密召开六届四中全会,随即发
生严重分裂。两周后,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20余名反对四中全会的重要领导人集
会时被捕,几乎全部遭到杀害。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情报工作的领导人顾顺
章被捕叛变,导致许多秘密机关被破坏,恽代英等人身份暴露被害。6月22日,中共中
央总书记向忠发亦告被捕,中共中央工作顿时陷于瘫痪。在这一系列严重事件当中,6
月15日被捕的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牛兰夫妇在当时及以后都颇为引人注目。其原因是,牛
兰被捕不仅引起国内国际众多团体和著名人士出面营救,而且直到最后都弄不清楚其真
实国籍和具体身份。
其实,要想弄清楚牛兰的身份,很大程度上先要弄清共产国际这个时候在中国的秘密组
织,特别是负责联络和代为帮助中共中央工作的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而这个时候的
中共,恰好处在由公开转入地下,由主要进行宣传工作和民众组织工作,转为主要进行
武装斗争的一个转折的时期。为了应付这种转变,莫斯科这时不仅组织大批中共人员到
苏联去学政治、学军事、学各种特殊技能,并帮助中共中央制定大政方针,主持安排中
央人事,提供几乎全部活...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166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这个也是人为的好像
跟那个枪手似的。不过纵火者也死了好像
1990年4月7日凌晨2时许,丹麦“斯堪的那维亚之星”号渡轮在北海斯卡格拉克海峡航
行时突然失事起火。
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国闻讯后立即派出直升飞机、船只和消防队员赶到现场救援。这艘
燃烧着的渡轮当晚11时被拖进瑞典的吕塞契耳后火势更加猛烈,翌日凌晨发生爆炸,船
上有150多人死亡。这是北欧地区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海难。
b*****d
发帖数: 61690
37
曾见过卡扎菲的中国人回忆与其见面经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8日10:44 南方周末 微博
我见过的卡扎菲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刘斌 王刚 实习生 顾昕 沈茜容 王贤
卡扎菲的不断“革命”将自己塑造成了国际政坛上一颗闪耀怪异光芒和魅力的明星
,他的难以琢磨的脾气和行事风格又给自己增添了层层神秘光环。南方周末寻访曾经见
过卡扎菲的中国外交官、主持人、记者和学者,试图还原那个他们所见过的、刚刚被自
己的人民处决的“革命兄长”。
卡扎菲最终输给了时代,如今他以自己的血结束了其不断“革命”的一生。
42年前,卡扎菲带着一帮青年军官闯进首都的黎波里街头,有些偶然地为“后殖民
主义”时期的利比亚开启了新的一页。
为了继续个人的权威,卡扎菲选择了不断革命的道路。在接下来超过40年的统治中
,卡扎菲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以一个人的疯狂代替了利比亚的选择。
掌权四年后,卡扎菲提出了“文化革命”的口号。他一声令下,人们冲进的黎波里
的电台夺权,将它改名为“人民革命电台”。他鼓励学生起来造反,与所谓的反动学术
权威算账。
他试图进行“制度创新”,推出非...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63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unfair (unfair),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15 21:12:22 2012, 美东)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5904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历史回顾:戊戌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
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
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
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
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 康有为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
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
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张学良民族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
,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
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8岁关到83岁。李敖考证九一八事变关于
张学良不抵抗的问题时,得出并非张学良本意,而是蒋介石的命令,“918怪张学良不
抵抗的人,请看当时“国闻周报”10 卷 37 期吧:“不抵抗主义,不创自张学良,而
创自蒋主席。”“国府文告中,对日避免冲突之指示,即是国府对于张学良不抵抗之承
认。
Z********n
发帖数: 796
41
“原来民国是这样的”系列打脸资料汇总(一)
言论自由,文化繁荣——民国原来是这样的!
以下文字摘自[美]易劳逸 著,高华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
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版
33页
“由于国民党执意在人民的抱怨不满中掌握政权,政治镇压便成了南京统治必不可少的
特点。暗杀、夜间搜捕及死刑是那时司空见惯的事。1933年2月,23位被称是共产党员
的囚犯被戴上手铐脚镣,拉出去枪决了,其中有几人可能尚未断气就被埋掉。刘温生是
一位报社编辑,1932年年中被捕,随后被判死刑。政治犯的名册堆积如山。”
35页
“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在1933年6月18突然中止。那是个星期天的早晨,同盟的秘书杨
栓带着14岁的儿子乘车离开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办公室。他刚进汽车,四、五个理伏着的
特务一齐射出了子弹。杨铨试图去保护自己的儿子,中弹身亡。汽车司机受重伤,杨铨
的儿子腿被子弹击穿。据揭露,因为杨铨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收集关于丁玲失除
的情报,他被内定为行刺目标。”
36页
“中学和大学是重点打击对象。政府从193l-1932年满洲危机中领略到了学生运动的潜
力,并...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9007
42
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htm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9月19日,张学良在北京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说:“
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
9月22、23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也分别发表讲话和告国民书,要求“暂取逆来顺受态
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事实上默认了张
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并退守锦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5%AD%A6%E8%89%AF
唐德剛: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
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
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感情方面“大厦既倾、树倒猢狲散之后,仍有红颜知己,舍命相从,坐通牢底,生死不
渝”,即便“书本上有几个真假情郎比得上他”?
政治方面“其政治家的节操与风范,和青年爱国者的热血”尤爲難能可貴。“他在二十
来岁的青年期所具有的现代化的政治观念,已非老帅所...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9235
43
英国闻问的是那人是不是神经病,神经病可以免死刑。
这个中国也可以做到,如果这些偷金人里面有智障被骗,或者被刀架在脖子上,强迫弄
到加纳去挖金的,应该无罪释放。
s*****V
发帖数: 21731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saturnV (土星五号),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民间金融街 让融资“不再迷茫不再受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3 20:35:03 2014, 美东)
10月24日,随着成都民间金融街正式开街,成都的金融市场创新再一次成为了国内媒体
关注的焦点。据成都市锦江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内第二个由省会城市打造
的民间金融街,成都民间金融街在原有成都金融街—东大街的基础上,对其功能和业态
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定位,成都金融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升级换代”。与此同时,成
都民间金融服务中心和成都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于开街当日正式运营。被称为中
国民间金融第三极的成都东大街,开启了一个西部民间金融的新时代。
创新之举 打造民间投融资“成都模式”
成都民间金融服务中心位于东大街的明宇金融广场20楼,将建立起四个西部最大的
数据“库”,让以前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又缺乏辨别力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从此
可以“不再迷茫不再受伤”。
实体经济要发展,经济要转型,除了调动正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Sreeniva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梁漱溟: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9 18:54:49 2014, 美东)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 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团体与个人是西洋人的老问题;全部西洋史几乎都表见在这问题上面。他们在这问题上
所受教训及锻炼既多,自然有许多长处。这许多长处,亦可分两面来看。关于个人一
面 的,且容后谈。关于团体一面的,可以约举为四点:
第一,公共观念;
第二,纪律习惯;
第三,组织能力;
第四,法制精神。
这四点亦可总括以“公德”一词称之。公德,就是人类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
。这恰为中国人所缺乏,往昔不大觉得,自与西洋人遭遇,乃深切感觉到。距今四十
五 年前梁任公先生倡“新民说”,以为改造社会,挽救中国之本。他第一即揭“公德
”为 论题,已予指出。今在本书讨究工作上,还要不放松地说一说。
先从末后第四点说起,此处所云法治精神,盖就西洋人之执法与中国人之徇情,对照而
说。在大团体中一办... 阅读全帖
T**********l
发帖数: 12149
46
题为《还有中国人希望继续被日本侵占》的文章说:中秋节后、九一八前,东三省一片
怀念日本人统治的呼声。特别是吉林长春,这个伪满皇帝溥仪曾当日本侵略者傀儡所在
地,人们更是称赞日本人——长春这个中国唯一由外国人日本人规划设计的大城市,今
天一切显示了原规划的合理与科学——“别看中国经济开始超过日本,别看很多中国人
把日本恨到骨子里,为日本地震欢呼,并把这些当做‘爱国’的标志。但是竟然还有相
当一部分中国人认为日本要是继续占领中国会更好,有人还血淋淋地表示即使死亡很多
人也是值得的。……一次宴会,酒过三旬、菜过五味后,一个青年站起身来,伸开双臂
高呼:‘可爱的日本人,为什么还不回来啊?那些反日傻逼知道个屁!’”
文章还引用了著名作家张承志对东北人与日本互相企盼的分析:“东北地大物博,但其
中也生殖了亡国奴传统和汉奸传统。日本人用惊人的耐心在等,他们的心底还藏着那个
满洲梦,他们只是等,或者等中国腐败到了那一天,或者当东北留学生奴化到了那一天
,或者等他们的经济强大到那一天,他们一定要再次攥取东北大陆的利益。当然不仅是
东北,但首先是东北。他们惊奇地观赏中国东北没有如同韩国那样的报仇雪恨的空气... 阅读全帖
j****i
发帖数: 68152
47
回国闻不到老美的狐臭,真没法适应,羊逼犯羊屌疯们痛不欲生。
s********i
发帖数: 17328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越来越觉得推背图有点意思了
转帖转帖转帖转帖转帖:
推背图47象与郭文贵有关系吗?
网上有人说推背图47象与郭文贵有关, 我分析了一下,发现还真有点意思.
首先声明, 本人对推背图没有任何研究. 本文的文析是综合网友的见解,加上自己的分
析猜测而成,仅供参考.
1. 此象的配图是文柜,与文贵协音.
2. 文柜中装的文件暗喻”暴料”
3. 來自田間第一人与”贵”字相符. 请大家在网上查阅”贵”字的篆体字. 你们看
上半部分是不是象一个”来”字. 下半部分是否可以分解成”一”和倒写的”自”字.
上半部分是否又是”田间一人”.
4. 郭文贵与国闻贵谐音.因为暴料真相于国有利.
5. 偃武修文: 郭文贵天天锻炼身体, 自称可以一个打多个, 可称偃武.口才雄辩,
可称修文. 又文也呼应”文贵”中的”文”字.
6. 匹夫有責 一言為君: 文贵的举动可以说是在尽匹夫之責, 以”暴料”影响天
下.
7. 無王無帝定乾坤: 民主与法制乃历史洪流, 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希望这成为文
贵将来的核心诉求.
8. 來自田間第一人也呼应文贵自称的农民和草根出身.
9. 義言一出見英明...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大凡厉害人物,都有一个传奇的少年经历,蔡元培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
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基本够得上传奇。
正当亲友觉得他前途无量时,蔡元培却甩手不干。1898年10月,本当大展身手的蔡元培
却打了个长期休假报告,悄悄地离开北京,跑回老家去了。
跑回老家干嘛呢?教书,脚都还没歇下,蔡元培就接受绍兴知府的邀请,跑去邵群中西
学堂当校长去了,连村官都不是。
放着前途无量的党校干部不做,非要跑回去做个连编制都没有的教书匠,一般人还未必
敢,但蔡元培敢,他就是为教育而生。
到校后的蔡元培,踌躇满志,聘任新教员,修订新章程,还把政府严厉查禁的《强学报
》、《时务报》、《国闻报》拿来给学生看,学堂内一时哗然。
有人改革,就有人阻拦,还是在大清朝的眼皮子底下,旧派教员薛炳、任秋田就特别不
服,但又没有炸弹,也没有手枪,就打小报告,请学堂的督办徐树兰干涉。
徐树兰一听,急了,将大清帝国的专制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人心”的上谕送来,让蔡元
培挂在学堂上,每天对着看几遍,好好改造一下思想。
蔡元培一听,火了,这算什么,你挂我就辞职。学督以为他在吓唬,坚持要挂,蔡元培
真来劲了,愤而离去。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今年是农历戊戌年
李怡
今年是农历戊戌年。中国在汉代开始推行干支纪年,每60年会重新一个轮回。上一个戊
戌年是1958年,大陆在反右运动后开展导致大饥荒的大跃进;再上一个戊戌年是1898年
,那年发生“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创立第一间官办大学——京师大学堂,目的是教
授“西文西艺”,它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戊戌变法遭慈禧及守旧势力反扑致败,谭嗣同等六君子惨死。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
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清政府委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
张百熙锐意兴学,不遗余力为学校招揽优秀人才。他提出“应破除积习,不拘成例用人
”,选用“才具优长,通达时务”、“明练安详,学有根底”的人为大学堂教师。为了
邀著名学者吴汝纶任大学堂总教习,张百熙穿朝服在不为所动的吴汝纶面前长跪,说:
“我为全国求师,当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终把多日准备的
谢绝词变为慨然允诺。后又聘辜鸿铭任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
副总办。著名学者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蔡元培等,也在不久被张百熙聘用,先后
成为中国大学教育的先驱。
1900年八国联军期间,沙俄入侵东北。1902年俄... 阅读全帖
1 2 下页 末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