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eseClassics版 - 变形金刚:“美”字的解析zt
相关主题
名词解释钱玄同的《诗》学研究 z
国学概论 上篇-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4【征文】回国游记一:高楼大厦中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国学概论 上篇-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5【征文】金安平初印象——在美国上儒家课 (转载)
灌一漂洪水假借字 临时救场传千古
太 字的历史形声字 秀才识字认半边
中国书法发展史 willams诗经札记之二:孔子言诗
中国书法发展史 - 1诗经札记之四:兰陵传诗
格物致知义解 (ZT)廖名春撰文探讨:“慎独”本义新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8226话题: 羊人话题: 羊大话题: 甲骨文话题: 羽饰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n
发帖数: 21641
1
中国人谈论美学,离不开谈论“美”字。根据“美”字的结构,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
美的本义,可以揭示中国古人对美的认识。
“羊大为美”是“美”字最传统也最流行的解释,始于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
》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这是将“美”当成个会
意字,其上部是羊形,下部是个大字,本义为“甘”,即味道好。但为何羊大就味甘呢
?清朝语言学家段玉裁的解释是“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
”(《说文解字注》)另一位清朝语言学家王筠也说“羊大则肥美”,并补充说:“凡
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从羊也。”(《说文句读》卷七
)这就是说,肥大的羊味道鲜美,远古中国人将其作为主要膳食,根据令人愉悦的味觉
感受,创造了“美”字。
自许慎以降的近两千年里,人们对“羊大为美”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异议。但随着甲骨文
的发现,事情变得复杂起来。许慎虽然在《说文解字序》里提到“仓颉之初作书”,他
依据的却主要是篆文,不是造字之初的字形。那么,甲骨文里“美”字是什么样子的?
钟鼎文里“美”字又是什么样子的?仔细端详美字的结构,人们能发现什么信息?这就
要看是哪个人在端详哪个美字了。
一.羊人为美?
甲骨文和金文里大多数“美”字,上面似羊角的形状,下面一个“大”字。《说文解字
》释“大”为:“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大”是一个抽象概念,用一个张
开双臂正面站立的成人形状来表示,“大”本来就是“人”。于是很自然地,“美”就
有了另一个解释:“羊人为美”。
上世纪20年代初,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就认为“美”是一个象形字,说美字上部“象角
㪁敧之形”(《殷虚文字类编》卷四),也就是不整齐的羊角形状。80年代初,
人类学家萧兵提出,“美”字像一个头上戴着羊头或羊角的“大人”,这个“大人”在
原始社会里往往是有权力有地位的巫师或酋长,执掌巫术仪式,把羊头或羊角戴在头上
以显示其神秘和权威。“美”字最初的意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为“羊大则美”
。但为什么不是“牛人为美”而是“羊人为美”、不是“猪大则美”而是“羊大则美”
呢?这就是所谓的“图腾崇拜”,他举了许多各文明古国关于羊的神话传说来支持他的
观点。(《从“羊人为美”到“羊大则美”》,北方论丛,1980年第二期;《楚辞审美
观琐记》,美学,1981年第三期)
萧兵的理论得到了美学家李泽厚、刘纲纪、韩玉涛、文字学家陈炜湛等人的认同。李泽
厚试图将两种说法统一起来,说:“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
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个字。这说明,‘美
’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如果把‘羊大为美’和‘羊人
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
、感官直接相关;另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美学四讲》)
然而,这是个很奇怪的说法,他将羊大作为感性,羊人作为理性,这样,从羊人为美到
羊大为美的发展,就成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倒退,违背基本常识。
撇开这类和稀泥不谈(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里有类似说法),“羊
人为美”说缺少依据。所谓“图腾舞蹈”,就多是出于想象。古人跳舞确有记载,舞蹈
与巫术有关,也众所周知。但有什么证据证明,古代中国的中原人民以羊为图腾?或头
戴羊角装饰跳舞?
李泽厚将古文中的“干戚羽旄”、“发扬蹈厉”说成是“图腾舞蹈”,是“插着羽毛戴
着假面的原始歌舞”(《美的历程》)。文字学家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一书中倒是
列出了几个所谓“化装假面舞人形”的字,其中就有“戴羽毛装饰物”的舞人之形(即
美字,见下节),但羽饰之舞可能是鸟图腾舞,不可能是羊图腾舞。《周礼•春
官•乐师》记载的六小舞里,“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
人舞”,没有羊舞。
人们常用“羌”字作为“羊人为美”的一个例证,因为“羌”在甲骨文中也是羊人结构
,《说文解字》云:“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在萧兵之前,早就有人将“
羌”字与头饰和舞蹈联系了起来。清末学者孙诒让《甲骨文编》注羌字云:“此象人饰
羊首之形,盖羌族人民之标帜也。”加拿大人明义士上世纪30年代也说过:羌字为“象
人饰羊首之形。古人于舞时,首着羊首面具而舞,今蒙古西藏人于祭祀时,仍有是风,
盖古俗至今之仅存者。”(《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考释》)
但即使西北游牧部族有头戴羊角为饰的习俗,如何知道中原人士也有此习俗或以此为美
?实际上,古代华人对周围少数民族极为歧视,《说文》在释“羌”字时有一句话值得
玩味:“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 这是将四方少数
民族都用动物来表示,没有当人看。其它如貊、猃、狁等字,从犬从豸,都是类似的。
古代中国自称华,称四方为夷。“华”本义为“花”,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引
申为光彩、显贵、繁盛、文采、精华等,都是正面的意思。而“夷”指东方之人(九夷
),本来与动物无关,后加上蛮字,成了蛮夷,就是歧视了。如对羌人,《诗经•
;商颂•殷武》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意思是“
从前有成汤,那远方的氐羌民族,没人胆敢不来进贡,没人胆敢不来朝拜”。
而且,甲骨文中一些“羌”字,上部有绳索图样,意为捆绑,因此羌字也表示被殷俘获
的羌人。《文字源流浅说》中有一节,列举所谓“被丑化污蔑的外族人形”,包括荆、
尸、羌、畏、蔑、敖、允等字,其中“羌”字的结构,反映殷人将羌人当作“羊头人”
,用康殷的话说,这就像小说中草头大王称人为“两脚羊”,人既作羊形,怎样杀戮宰
割就都是合理的,古文献中也确有不少羌人惨遭屠杀的记录。台湾学者丁骕考证,在卜
辞中用在“羌”字上的动词,有“追、获、执、挈、伐、殛”等,“无一不从恶意出。
如羌果是人,殷人之遇羌可谓残酷之至矣。”(《契文兽类及兽形字释》,中国文字第
21册,1966年)华人如此歧视和仇恨羌人,怎么会以为戴着羊角的羌人为美丽呢?笔者
觉得,用“羌”来作例证,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羊人为美”的说法。
二.众说纷纭
考索文字的意义本来应该是文字学家的事,但近百年来,文学家、史学家、美学家、考
古学家、人类学家、甚至动物学家,都想在这个问题上插一腿、露一手,结果是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搞得人无所适从。
这也难怪他们。本来,甲骨文是用锋利的工具刻在龟背和兽骨上的,笔划不好掌握,因
此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多。刻字又象艺术,每个人风格不同,书写规则也不严格,变
体很多。金文一般是用陶范在铜鼎上铸出来的,陶范质地疏松,便于刻划,因此金文笔
道粗、弯笔多、团块多。篆文在技术上又有很大变化,有了比较便捷的书写方法后,人
们不再满足于记录和表达,还要讲究美观,一方面将字形搞得整齐划一,另一方面将笔
划写得圆润婉转。总之,材料不同、工具不同、技术不同、风格不同,造成了字形上的
巨大差异。而增笔、减笔、讹变、异体字、合体字等现象,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具体到“美”字,还涉及六书的问题。羊字是当声符还是形符来用?大字是当名词还是
形容词来用?羊大是会意字、象形字、还是形声字?甚至美字的上部是否羊角形?等等
。同一个字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得出不同的解释。许多学者,
都通过批判羊大为美而提出新说,而他们的学说也都遭到了别人的批判。
上一节提到羽饰之舞,这是“美”字的另一个非常流行的解释,即“羽饰为美”,也是
将“美”当成象形字。台湾文字学家王献唐曾著文解释“美”字,认为羊大和羊人都是
错的,“美”字“下从大为人,上亦毛羽饰也”,小篆美字上部从羊,是伪变。甲骨文
中“美”与“每”通,“以毛羽饰加于女首为‘每’,加于男首则为‘美’。……故每
即美,而美亦即每,实一字异体。”(《释每、美》,中国文字第三十五册,1970年)
。台湾学者李孝定也说:“契文羊大二字相连,疑象人饰羊首之形,与羌
同意。卜辞……上不从羊,似象人首插羽为饰,故有美义,以形近羊,故伪为羊
耳。”(《甲骨文集释》第四、五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語言研究所,1974 年)
康殷将“美”字释为“象头上戴羽毛装饰物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并认为“饰羽有
美观意”(《文字源流浅说》)。刘国清、朱志荣、叶秀山等许多现代学者都支持这种
说法。但“羽饰为美”也象“羊人为美”一样,缺乏充分的文献支持。诚然,甲骨文与
金文相比,美字上部笔划确实更为细长,有些看起来像羽毛,但如上面提到的,这有可
能是技术上的原因。羊字本身,有些看起来就象头上戴着羽饰。以羊为构件的字不少,
羊形都是类似的。比如“羔”字,《说文》释为“羊子也”。“羔”是个会意字,甲骨
文从羊,从火,作羊放在火上烧烤之形,因小羊嫩而味美,会羊羔之意。如果“美”字
上面不是羊,而是羽毛,那如何解释羊字部的其它字呢,难道“羔”是烧烤羽毛吗?
与羽饰为美有关的是一个有趣的帽子说。《说文》释“每”字为“草盛上出也”,鲁迅
先生否定这个说法,而说是“戴帽子的太太”。书法家陈政说,“每”字甲骨文中是端
坐地上、头戴羽饰的女人;金文把“女”讹变作“母”,戴羽翎的姑娘就变成了戴帽子
的太太(《字源谈趣》)。有些学者认为“美”、“每”通训,于是就有了帽饰为美之
说,古文字学家于省吾也认为卜辞中有些美字“象人带有羊角形的帽子,……因此,可
以考索出古代文字中美字的起源系取象于当时视为美观的外族戴角形是没有疑问的。”
(《释羌、笱、敬、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一期)但是,初民有没有帽
子可戴是个问题;假使有“羊角形的帽子”,那就是“羊人为美”,上面已经讨论过了。
关于美的本义,还有马叙伦的“色好为美”说(形声)、陈良运的“男女交合”说(会
意)、赵国华的“孕妇之美”说(象形)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了。现有的说法
虽多,但还会有好事者,考证出新的出来。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最有道理呢?
三.羊大为美
笔者认同羊大为美。首先,这是传统说法,支持此说的学者很多。推翻传统需要强有力
的证据,不能仅靠猜测。
古文献中“美”字作为好味道的用法有不少例子,如《吕氏春秋•本味》:“肉
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触之翠,述荡之挈,旄象之约”;《韩非子•
扬权》:“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孟子•尽心》:“脍炙与
羊枣孰美?”;枚乘《七发》:“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疆起尝之乎?”等。
赞同羊大为美的人中,对羊大为何就是美的道理,各有不同的说法,于是羊大为美派又
有分流。段玉裁说“羊大则肥美”,是从味觉角度来说的。现代学者臧克和则从视觉角
度来说,提出丰满高大的解释。他在《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一书里考证“肥”与“味
”、“美”、生命力旺盛的关系,认为古代审美嗜尚,以大、丰、肥为上。他引用许多
古籍中的例证来支持其理论,如《诗•卫风•硕人》:“硕人敖敖,说于农
郊”(《毛传》:“敖敖,长貌”);《诗•陈风•泽陂》:“有美一人,
硕大且俨”;《楚辞•大招》:“丰肉微骨”;《庄子•天地》:“夫天地
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孟子•尽心上》:“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等等。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著《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一书,谈到美字与其它很多字的关系,如
多、长、大、高、崇、厚、深、奥、秀、滋等。高、大、长等字都有美的意思,但味觉
是第一位的。他对美与甘、滋、味等字的字源上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充分详尽的论证,
说明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认识来源于好的味觉感受,并进一步扩展到香、芳、好、快、乐
、喜、悦等视觉、嗅觉、触觉、或总的给人带来“快乐”、“幸福”、“快适”、“喜
悦”的感觉,这都是由肥硕的、健康的、多脂的大羊等美食带来的“肉体的、官能的经
验”。
从羊的字里,有不少和美味有关,如羔、羹、羡、羞、善等。羔字前面已谈过,是烧烤
乳羊之意。“羹”表示在鬲中煮羔羊,意思是味道鲜美的羹汤。“羡”字的形状是对着
羊流口水,会垂涎羊肉之意。再看“羞”字,《说文》:“羞,进献也”。“羞”字在
卜辞和金文中都是羊的左下有一只手,表示手持羊进献,所以“羞”的本义是进献美味
,如《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杜预注:“羞,进也
。”由动词引申为名词“美味”,如《周礼•春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
,郑玄注:“羞,有滋味者。”后来又引申出耻辱之意,美味之意便另加义符“食”写
作“饈”,现简化为“馐”。
“善”字的结构更为有趣。甲骨文里没有善字,金文里善的字形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
个言字,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譱。《说文》:“譱,吉也。从誩,从羊。此与
義、美同意。”这就是说,“善”是个会意字,表示美味;羊下之“誩”义为竞言,会
连连称美之意。善当是膳的本字,如“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善”。美、善都指美
味,因此互训,如徐锴《说文系传》:“善,吉也,美也,缮也”;《淮南子•
修务训》:“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高诱注:“美,善也”;《墨子&#
8226;非儒上》:“务善则美”;《礼记•玉藻》:“膳于君”,郑玄注:“膳,
美食也”。
美善本是同义字,但引申用法上有细微差别。有一个成语“尽善尽美”,出自《论语&#
8226;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评曰:“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四书集注》)也就是说,“美
”主要指形式,“善”则注重内容。在孔子看来,“武”乐形式虽美,内容有所不足;
“韶”乐尽善尽美,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孔老夫子是音乐高手,深知个中滋
味,《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
之至於斯也!’”。之所以“不知肉味”,是因为美善的音乐余香缭绕,肉味不绝,这
句话用否定的方式肯定了“美”、“善”的味觉意义。
四.色美为好
“好”字代表了中国古人审美的另一个方面。“美”与“好”有时同义,有时不同义,
经过了一个有趣的分分合合的演变关系。“美”字的本义是味好,而“好”字的本义是
色美。“好”,《说文》的解释是:“美也,从女、子”。这里的“美也”,用的是“
美”的引申义,即美丽、漂亮。“好”字的这种用法很多,例子有《战国策•赵
策三》:“鬼侯有子而好”(鬼侯有个女儿长得美);《乐府•陌上桑》:“秦
氏有好女”(秦家有个漂亮姑娘);《列子•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
(好是丑的反义,美)。
所以“美”与“好”本不同义,当“美”的意义发生了转变而“好”尚未转变时,它们
就成了同义词。扬雄《方言第二》:“凡美色或谓之好”;《吕氏春秋•慎行论
》:“王为建娶妻于秦而美”,高注:“美,好也”;《淮南子•精神训》:“
珍怪奇异,人之所美也。……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可见美、好互训。《战国策&#
8226;齐策四》:“美女充下陈”,“美女”换成“好女”也是可以的。
后来“好”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表示“优”,跟“劣”相对,而“美”仍是丑的反面
,两者意义又有了差别,不是同义词了。不过有时美、好两字还会互用,如在诗句“正
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成语“花好月圆”中,“好”用作美的意思,而在
成语“物美价廉”、术语“美言几句”中,“美”是好的意思。
关于“好”的本义,以及为何“从女、子”就是好,又有很多说法。
在先秦典籍中,“子”用作男子的通称,于是有人便将“从女、子”理解为男女匹配,
得出“好”字来自男女情爱的结论。比如五代徐锴注释《说文》里的“好”字,就说“
子者,男子之美称;会意”,似乎认为“好”是男女好合之意。现代学者李平心也说:
“好字从子女会意,子为丈夫之通称,……,男女相配,实为好之本谊。”(《释好》
,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
然而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子”字在甲骨文中,像幼儿的形状,用古文字学家裘
锡圭的话说:“造字的人抓住了婴儿头大,两臂常常摆动,腿部不发达等特点。”(《
文字学概要》)。所以“子”的本义不是成年男子,“好”不应该是男女相配。
康殷说好字“象携抱幼儿的妇女形,……原意概从多育为好”(《文字源流浅说》),
文字学家臧克和则说,“子”在古文里的取象,不是“大人”,而是“婴儿”,好字的
本义是“女子生育幼子”;好的字源、语源亦是古代人“生殖崇拜”这一宗教历史背景
的反映。(《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这是“好”字的生殖崇拜说,但这种说法也有问
题。表现生殖崇拜,更应该用孕妇或妇女怀抱婴儿形象,但好字里的“女”、“子”相
向而立,没有“携抱”之形,更象是母亲在带着孩子玩耍。“子”可以是少儿,但不是
婴儿。学者刘胜有据此认为,“好”字并非从女子,其中的“女”本用作“母”,“好
”是由“母”与子组合而成的,取意母子亲近关系。所以好字的本义为喜爱,是动词,
读第四声,后来引申出名词(好的对象)和形容词(《释好》,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
三期)。
学者戴家祥,看法又不相同,他认为“子”是“处子”,即处女,《孟子•告子
下》有“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的说法。所以“好”由处子会意,指女子之妙
龄美好时期。(《金文大字典》上)这是又回到了“女色”为好的说法。但他对“子”
字的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子”当男子或处子的用法都应当是引申义,如果“子”是处
女,“好”就成了两个女人并列,很令人费解。
笔者觉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好”里的女、子表示母子,但意思不是怀抱婴儿的女人
好,而是母、子都好(美)。带着孩子的女人更丰满、成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男
人更有诱惑力。在古代父系社会里,一个男人家中有女人、有孩子,日子算过得美滋滋
的,就像现代人说“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时大概没有热炕头,但有老婆孩子也该知足
了,忍不住感叹一声:美(好)呀!
五.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云:“食、色,性也。”食体现在“美”字中,色体现在“好
”字中,美、好两字就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基本追求和对美的本源认识。不仅“
好”字代表女色,从女的字多与女色有关。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在“好”字下引
宋代学者戴侗的话说:“妙、好、媺、嫵之属皆从女。人情所悦,莫甚于女也。”《说
文•女部》有200多个字,除好字外,表示女子体貌之美的字还有40个左右,如媄
、娙、姣、嬹、娧、嫣、嫙、婜、姝、媌、姹、嫵、媚、妖、媛等。想必造字者多是男
性,迷恋女色,如后世的仕女图作者,将心目中的美女形象投注在自己创造的文字之中。
用于美色、情色的“色”字是怎么来的呢?通常对“色”字的解释,是气色、脸色或怒
色,由此引申出美色,如《说文》:“色,颜气也。从人,从卩。” 但“卩”字在甲
骨文里像跪坐的人形,色字的本来构成,是两个人,这不免令人浮想联翩:两人是什么
关系,或在干什么?
孔子后代、清朝学者孔广居在《说文疑疑》中释“色”为“女色也”,否定许慎的“颜
气”说和徐锴的“仪节”说,但他接着解释道:“会人宜节欲意”,结果自相矛盾,露
出了儒家信徒假正经的面孔。现代人则不含糊,著名文字学家马叙伦直截了当地说:“
色当为男女交媾之义。……从人在人上。”又以为色字乃甲骨文中某字的异体,该字上
下两部分“乃男女二生殖器之合形也,故为男女冓精之义。”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卷十七)
然而“人在人上”是“色”字的篆文字形,在甲骨文中,“色”字更多是二人并立,或
者居于左下右上或左上右下的位置,一边跪着,一边站着。因此清末民初学者林义光释
“色”字为:“卩亦人字,象二人,与比字尼字同意。美色所比所尼之物也。”(《文
源》卷六)。比、尼两字,甲骨文中都是人后从人,会男女亲近之意,尤其是尼字,看
起来就象后入位的性交姿势。文字学家汤馀惠也从这个角度解释色字:“色字本形从人
在卩(跪人)后,正前后相次之形”,应该“就两性关系言之。”(《包山楚简读后记
》,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二期)
朱熹注告子的话“食、色,性也”为:“言人之甘食悦色者,即性也。”这是把食色当
成名词:美食、美色。按上面理解的“色”字,食色两个字当成动词来用可能更恰当,
告子的话可以更直接地翻译成“吃饭、交配,是人的本性”,这样也更符合《礼记&#
8226;礼运》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是为了个体生存,“色”是为了种群延续。这是进化在人类身上打下的烙印,或
如英文所说的,hardwired在人的脑子里。美食和美色是人最基本、最重要、最原始的
追求,也是人对美的认识的起源。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笠原氏的话说得比较到位:
“约束中国古代人们的美的体验,是魅惑灵魂、摇动人心那样的一个深刻激烈的感受,
而且在最原始性上,主要是所谓的‘食’,其次是‘色’,即意味着对于满足人最重要
的本能的自然性欲求的官能性的感受。”(《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除了食色之外,人还有更多、更高的追求。但基本的追求都来自人的自然属性,如荀子
所言:“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
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篇》)荀子谈的是人
性之恶,但这些感性的欲求,也是人向理性上升的动力,是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的精神源泉。对“美”字的解释,花样翻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许将各种理
论综合起来,才能对中国古人的审美观,有个全面的认识。
一个“美”字,涵义无穷。
s**********l
发帖数: 8966
2
美就是带着羽毛的人跳舞的样子,嘛羊大为美,胸大为美还差不多。
就好象舞字,一看就是一个人长袖跳舞的动作。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人谈论美学,离不开谈论“美”字。根据“美”字的结构,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
: 美的本义,可以揭示中国古人对美的认识。
: “羊大为美”是“美”字最传统也最流行的解释,始于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
: 》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这是将“美”当成个会
: 意字,其上部是羊形,下部是个大字,本义为“甘”,即味道好。但为何羊大就味甘呢
: ?清朝语言学家段玉裁的解释是“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
: ”(《说文解字注》)另一位清朝语言学家王筠也说“羊大则肥美”,并补充说:“凡
: 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从羊也。”(《说文句读》卷七
: )这就是说,肥大的羊味道鲜美,远古中国人将其作为主要膳食,根据令人愉悦的味觉
: 感受,创造了“美”字。

t*******n
发帖数: 4445
3
二马里的“大王八”算是忘不掉了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人谈论美学,离不开谈论“美”字。根据“美”字的结构,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
: 美的本义,可以揭示中国古人对美的认识。
: “羊大为美”是“美”字最传统也最流行的解释,始于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
: 》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这是将“美”当成个会
: 意字,其上部是羊形,下部是个大字,本义为“甘”,即味道好。但为何羊大就味甘呢
: ?清朝语言学家段玉裁的解释是“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
: ”(《说文解字注》)另一位清朝语言学家王筠也说“羊大则肥美”,并补充说:“凡
: 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从羊也。”(《说文句读》卷七
: )这就是说,肥大的羊味道鲜美,远古中国人将其作为主要膳食,根据令人愉悦的味觉
: 感受,创造了“美”字。

1 (共1页)
进入ChineseClass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廖名春撰文探讨:“慎独”本义新证太 字的历史
自如的如是什么意思?中国书法发展史 willams
也给宝宝求名中国书法发展史 - 1
羊年说羊:那些关于“羊”的汉字意蕴格物致知义解 (ZT)
名词解释钱玄同的《诗》学研究 z
国学概论 上篇-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4【征文】回国游记一:高楼大厦中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国学概论 上篇-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5【征文】金安平初印象——在美国上儒家课 (转载)
灌一漂洪水假借字 临时救场传千古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8226话题: 羊人话题: 羊大话题: 甲骨文话题: 羽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