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开府的制度注定要互相残杀
相关主题
杨文干事件”:玄武门之变序幕玄武门之变两位战神没出手却被李世民评价为国之纯臣zz
玄武门之变真正原因:李建成声望日隆,李世民继位无望玄武门之变中的李渊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玄武门之变真相大揭秘(转载)看历史某些有趣的片断
[合集] ZT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秦琼为什么不跟随随李世民一起参加玄武门兵变?(转载)
[合集] zt bluefleet的链接 玄武门之变揭秘玄武门之变的真正推手 zt
隋唐英雄传外真实的李世民贪官的5毛又出来反对雍正了
李世民应该被同情还是被痛骂?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十位太子
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是谁?抹黑贬低他的,竟是他最亲的人!zz为什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皇权逐渐集中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渊话题: 李世民话题: 李建成话题: 文幹话题: 秦王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r
发帖数: 5118
1
李渊这个制度不好啊,最后李世民势力那么大,怎么处理都不好,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最后死磕一下,根本无药可解
r**********g
发帖数: 22734
2
不然怎么办?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李渊这个制度不好啊,最后李世民势力那么大,怎么处理都不好,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 最后死磕一下,根本无药可解

f****r
发帖数: 5118
3
确实很难办,只能仿效成吉思汗,英女王,让李二带兵去打突厥,打到哪里都算哪里的
总督,中原本土就归李建成了。只能这样解决,最好了。
不过当时李二也打不过突厥,去打吐蕃吧。

【在 r**********g 的大作中提到】
: 不然怎么办?
k***r
发帖数: 13724
4
好解决的很,三子都招到宫里来直接幽静了。手下没了头儿不敢轻举妄动,天子的威望
还在,逐步拆解了各方势力后再放出来老老实实的当太子当亲王,一有重聚势力的苗头
就敲打之。
还是老李心不够狠,最后丧了一堆子孙。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李渊这个制度不好啊,最后李世民势力那么大,怎么处理都不好,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 最后死磕一下,根本无药可解

o****d
发帖数: 5454
5
你不觉得老李的成功里面大部分功劳其实是他老婆的么,三孩子都是老婆教的,所以比
爹强。老李老婆死了后,他个人整不过三个儿子。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好解决的很,三子都招到宫里来直接幽静了。手下没了头儿不敢轻举妄动,天子的威望
: 还在,逐步拆解了各方势力后再放出来老老实实的当太子当亲王,一有重聚势力的苗头
: 就敲打之。
: 还是老李心不够狠,最后丧了一堆子孙。

s**r
发帖数: 669
6
武德4年洛阳之战取得空前成功后,李唐基本统一了天下。但是内忧外患还在。东突厥
一样强大,梁师督等傀儡政权还未扫平,河北刘黑闼很快再起。政权还远谈不上稳定。
这时候把自己全部三个嫡出儿子软禁,都是已经成人的有能力有经验的,智者不取吧。
李唐攻略天下,基本都是宗室亲王统领外姓将领,也是几百年来乱世的传统,亲族还是
最可靠的。但是李孝恭,李神通等人也不如自己亲儿子可靠吧,庶出儿子里面岁数最大
的李智云已经为了“革命“牺牲了,其它的应当还没成人。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好解决的很,三子都招到宫里来直接幽静了。手下没了头儿不敢轻举妄动,天子的威望
: 还在,逐步拆解了各方势力后再放出来老老实实的当太子当亲王,一有重聚势力的苗头
: 就敲打之。
: 还是老李心不够狠,最后丧了一堆子孙。

k***r
发帖数: 13724
7
无人可用的命题不成立,李二登基后就没怎么亲征过了(除了渭水),东突厥还是玄武
门诱发的(据维基称是“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
刘黑闼在玄武门之前就被灭了,梁师督是李二派柴绍灭掉的。
还是李渊太懒,收了三子后各自的门下这帮人能力都还在那,用不用的好就是天子之术
了,不想干活就推给儿子们,最后骨肉相残了。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武德4年洛阳之战取得空前成功后,李唐基本统一了天下。但是内忧外患还在。东突厥
: 一样强大,梁师督等傀儡政权还未扫平,河北刘黑闼很快再起。政权还远谈不上稳定。
: 这时候把自己全部三个嫡出儿子软禁,都是已经成人的有能力有经验的,智者不取吧。
: 李唐攻略天下,基本都是宗室亲王统领外姓将领,也是几百年来乱世的传统,亲族还是
: 最可靠的。但是李孝恭,李神通等人也不如自己亲儿子可靠吧,庶出儿子里面岁数最大
: 的李智云已经为了“革命“牺牲了,其它的应当还没成人。

b****r
发帖数: 17995
8
老大有太子位置但能力较差,老二能力太强,两边正好势均力敌,两人又都有野心一定
要当皇帝,杯具就很难避免了,除非其中一人暴亡,可能可以少死几个人
s**r
发帖数: 669
9
不能全看wiki吧,东突厥早期扶植李唐,但是刘武周梁师督等割据势力也是以东突厥为
靠山的。李唐翅膀硬了以后,和东突厥的关系逐渐转向对抗。
这里推荐对初唐历史感兴趣的同学看沉醉唐风论坛水支的李世民系列。
zz
曾经有一篇影响力比较大的专业文章,认为在武德年间,突厥人和李世民私下紧密结盟
,所以每每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些有利于李世民的举动。然而细究文章本身,却发现其中
有不少很不合逻辑之处。这且不论,比较公认的一个观点是,武德后期突厥频繁入侵的
事实,的确有利于李世民“保住”他自己那不合常理的、摇摇欲坠的尊贵权位。
突厥一下子凶猛起来的原因,不外乎外在因素和内在问题两点。外在因素方面,一
是据说武德后期到贞观前期,长城一线的气候有些反常,干旱和水灾交替出现,很大程
度破坏了游牧民族的正常生产,使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加紧劫掠;二是中原的统一逐
渐完成,以前各个小割据势力争着向突厥送礼的局面不复存在,武德五年之后,似乎连
李唐也拒绝再向突厥送礼。一下子断绝了从中原而来的大笔财源,当然会给突厥造成一
定的经济困难……子曰:粮食的仇恨是很大滴。
至于内在问题,主要是与突厥上层不稳定的继承法有关。
突厥人从来没能象中原农耕民族一样,建立起比较严密的伦理和政治体系,但是“
父死子继”的法则也在其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这就造成了其内部的混乱和离心。隋亡
之后,始毕、处罗、颉利三兄弟相继成为大可汗,每人上位时,都踢飞了哥哥的儿子,
但宥于社会风俗,又不得不给这些侄子们相当高的地位和实力。这些心怀怨恨的王子们
成长起来以后,必然会和“抢了自己位置”的叔父大可汗发生矛盾争斗,从而也埋下了
突厥日后覆灭的祸根。
以对外侵略来缓和内部矛盾,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并不需要多么高明的政治头
脑。
李唐与突厥的关系,在武德五年有了一个转折点。之前,总的来说双方还是维持了
表面的合作(一种说法是李唐向突厥称臣)的关系。然而在武德五年,李渊老同志看到
中原已经基本统一,也许是急于摆脱“称臣”的耻辱,他颇有些轻率地单方面宣布废止
“与突厥关系法”,组织兵力向突厥发动了旨在改变长城内外现状的反击战役。
战役的结果,十分之不理想,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还损兵折将、被突厥人直接支持
了河北刘黑闼的东山再起。详情我们已经在上文中叙述过。
......
 同时,突厥人想必也就此找到了煽动本族南下劫掠的借口(其实也根本不需要什
么借口吧),从武德五年到九年,连年发动大规模进击,战线从西北的今甘肃一直拉到
东北今北京一带,兵力则动辄几万十几万。对此,唐朝廷的惯用对策是:
太子建成带兵到长安北面的豳州道(今陕北地区)、秦王世民带兵到东北的蒲州道
(今山西地区)驻防坐镇二线,兄弟俩各自负责一个方面,指挥手下将领到前线迎战。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个非常搞笑的翻案风文章,说这几年李大李二兄弟分头战突厥,
李大总打胜仗,李二总打败仗,可见李大的军事才能远在李二之上。这文章之所以“搞
笑”,翻翻史料就知道,这四年来,李建成从来没有一次是在突厥军队的“主攻方向”
上打仗的。
本来如上所述,突厥汗国组织散漫,每年的例行南下侵扰,大多是各个部落自成单
位行动,相互之间的联系配合并不紧密,只怕也是各自寻找攻击点、抢一把就走的时候
居多。但正因为如此,因为大可汗对其他部落的控制力较弱,基本上可以确定,突厥大
可汗(颉利)现身的地方,就是他率领本部最强兵力的主攻方向,而不会象中原政权的
最高首领那样,有时候还玩一些以身诱敌、声东击西的战术。
我们来看:
武德五年八月,颉利可汗率十五万骑入雁门、攻击并州(今太原),主力摆在了今
山西一带,号称“精骑数十万,数百里间,填溢山谷”。而在陕北的原州一带,仅仅是
“别遣兵寇之”,可以说是为了吸引李唐兵力,也可以说是一支突厥部落自行去那里抢
劫。
李唐的对策:命太子建成到陕北一带迎击偏师,秦王世民到山西一带迎击对方主力
。结果是李唐的使者用外交手段退去了敌兵。
武德六年从秋天到年底,突厥再次在漫长战线上多点入侵,其中颉利可汗亲自上阵
的地点,是山西以北的马邑城争夺战。其余攻击地点包括陕北甘肃一带,都是小部落分
散入侵。
唐廷依然是命李建成镇陕北,李世民镇山西。
武德七年秋,很好,这一次颉利在山西北部晃一下以后,主攻方向终于选在了陕北
,和突利两个人一度带万骑精兵出现在离长安不远的五龙坂。
唐廷派李世民、李元吉共同领兵到五龙坂对阵突厥军,至于李建成,他根本就没离
开京城。
武德八年秋,颉利带兵十几万,再度入侵山西北部,与唐军在太原城外的太谷大战
,同时几路偏师去抄掠陕北。
李世民到山西迎战,李建成到陕北迎战(这一条只有旧唐书本纪一记载,其他史料
均无)。
武德九年,发生了众所周知的事,就不多说了。
从上面列举的史实可以看出,每年秋天李家兄弟同出对抗突厥入侵的时候,是有意
也好,是巧合也罢,总是由李世民正面迎击突厥大可汗所部的主攻方向。相比之下,李
建成负责对付那些突厥部落在陕北一带的抢劫抄掠,是胜是负,对战局的影响实在非常
有限。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无人可用的命题不成立,李二登基后就没怎么亲征过了(除了渭水),东突厥还是玄武
: 门诱发的(据维基称是“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
: 刘黑闼在玄武门之前就被灭了,梁师督是李二派柴绍灭掉的。
: 还是李渊太懒,收了三子后各自的门下这帮人能力都还在那,用不用的好就是天子之术
: 了,不想干活就推给儿子们,最后骨肉相残了。

s**r
发帖数: 669
10
武德六年二月,刘黑闼、徐圆朗之乱平定。之后突厥几乎每年秋天都大举进犯。武德九
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唐朝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是有的,但是之前那三年实际
上也没闲着。
无人可用倒是不至于,李二手下精英汇聚,但是实际上李大李四手下没什么管用的大将
,就是罗艺还有薛万彻还算名将。所以老李首先要削弱李二的势力压制他的野心来保持
平衡。
相关主题
隋唐英雄传外真实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两位战神没出手却被李世民评价为国之纯臣zz
李世民应该被同情还是被痛骂?玄武门之变中的李渊
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是谁?抹黑贬低他的,竟是他最亲的人!zz看历史某些有趣的片断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d****z
发帖数: 9503
11
老李果断立贤,全面削除建成的势力,或许能保全所有儿孙。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李渊这个制度不好啊,最后李世民势力那么大,怎么处理都不好,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 最后死磕一下,根本无药可解

z******a
发帖数: 5381
12
老头子段位不够。
几个儿子里面有一个心最狠的,又非长子,太子,坐大,必然要以流血来结束
如果老头子想要子孙活命,就要自己早做选择。如果即不能早做选择,又不能跟历史上
牛逼皇帝那种对局面有绝对掌控,那杯具是必然的
这个惨剧,老头子责任至少占25% (手足相残,丧尽人伦的李二负70%,他的手下5%)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李渊这个制度不好啊,最后李世民势力那么大,怎么处理都不好,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 最后死磕一下,根本无药可解

f*******l
发帖数: 8811
13
远征高句丽都是亲自统帅,还亲上前线视察地形布置战术.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无人可用的命题不成立,李二登基后就没怎么亲征过了(除了渭水),东突厥还是玄武
: 门诱发的(据维基称是“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
: 刘黑闼在玄武门之前就被灭了,梁师督是李二派柴绍灭掉的。
: 还是李渊太懒,收了三子后各自的门下这帮人能力都还在那,用不用的好就是天子之术
: 了,不想干活就推给儿子们,最后骨肉相残了。

R***a
发帖数: 41892
14
估计老李会选全面削弱秦王力量

【在 d****z 的大作中提到】
: 老李果断立贤,全面削除建成的势力,或许能保全所有儿孙。
f*******l
发帖数: 8811
15
什么叫做开府制度啊?
开府仪同三司?
大官可以开府,汉朝就有了。
至于亲王开府,那是默认值。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李渊这个制度不好啊,最后李世民势力那么大,怎么处理都不好,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 最后死磕一下,根本无药可解

f*******l
发帖数: 8811
16
李世民势力大,不是李渊制度好不好的问题吧。
那是李世民真刀真枪一点一点打出来的。
隋末天下大乱,是李世民主张起兵,李渊才下定决心。
后来军阀割据,李渊并不占什么优势。
李世民打了多少硬仗,才平定了天下。
这样积累的势力,与和平时期拉帮结派差得很多吧。
基本是搞不垮的。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李渊这个制度不好啊,最后李世民势力那么大,怎么处理都不好,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 最后死磕一下,根本无药可解

d****z
发帖数: 9503
17
老李应该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他就是不肯放弃“立长”的教条而已。
当然,亲眼看了隋文帝废长立幼的事迹,有这个思想也是难免的。
这个事情基本就是无解。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估计老李会选全面削弱秦王力量
k***r
发帖数: 13724
18
板上各位把李二当时的势力想象的也太大了,李二的功劳确实是大,但是没有压倒性的
优势,李渊把军队交给李二让他出去打仗是一回事,没仗打时李二在长安呆着是另一回
事。玄武门李二策反了一个宫城禁军的头头(应该就是个区域的头头,还不是汪东兴那
个级别的)才诱杀成了,李二打埋伏当时手下人就不多(人带多了动静太大也成不了,
但是当时秦王手下的护卫应该没太子+齐王的多),太子手下的来复仇就是被宫门挡住
了“東宮、齊王府精兵三千不得入”,要是冲进来了后来就是李八李九什么的即位了。
s**r
发帖数: 669
19
改立李二当了太子,老李本身的权力与地位也会受到威胁,有被架空的趋势。
zz
实际上说到政治权力,无论中央地方,在这个时代里世族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
。李渊除了太原起兵时把山西一些大族引入中枢以外,倒颇有些过分的关陇本位观念。
这大约是对隋炀帝轻长安重洛阳的反动,也就是对旧隋企图在关东建立另一个政治中心
的反动。但这样一来,关东人士在李渊这里找不到出路,不可避免地就会另外打主意。
这时长期主持关东征伐和政务的李世民可以说必然会成为他们的关注重点,加上李世民
本人态度更加开放,所以大量的关东士人豪强投效于他。
问题就是关东世族的综合实力实际上就是比关陇那一票人高,他们的文化和政治影
响力相当大,就是作为江南华族的“第三方”也多和关东世族更亲近。结果就是李世民
的政治影响力非常巨大,很多关东和江南名士或直接进入秦王幕府或暗里对他表示支持
。哪怕象温达雅这样被李渊提携起来的人也暗中成了秦王党,只怕不仅仅是当年在太原
和李世民相处的那点儿缘分,亦有一个整体氛围的缘故。仔细一想也很自然,温氏和关
东名士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李世民并没有因此疏远关陇集团,他的赫赫军功在一个以军事起家的集团里面
本来就是一笔雄厚的资本,而且他在日益文化贵族化的关陇集团里也有很多支持者。
值得注意的是到这个时代,关陇集团里已经有不少家族开始转向文化贵族的路数,
而且本来也有一些家族早有文化贵族的色彩,因此他们和关东、江南的士人也多有交往
。如杜如晦和杜淹身为京兆杜氏,和房玄龄、王通这些关东名士的关系就很密切。
总之,可以说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关系网里,李渊的局限十分明显。正因为
李渊的这种局限给了李世民“机会”,促使李世民拥有非常强的政治文化影响力量。但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如果李世民不去“利用机会”把关东世族笼络在手会如何呢?只
怕就是关东地区的更大骚乱和动荡,因为李唐根本没办法忽略掉整个黄河中下游。
李建成也不比李渊好多少,他的政治势力基本上是在父亲的规划之中的一块,也就
是说李渊的局限李建成是无法突破的。尽管李建成一度到河北去过一趟,号称用了高明
的政治手段来平息刘黑闼叛乱,魏徴也为他规划了一个到河北去招揽人物的目标,可是
李建成还是没在河北捞到什么人。
最后被李建成牵回来的是幽州罗艺,可罗艺偏偏就不是河北本土势力。甚至正好相
反,罗艺是旧隋空降到幽州的一伙外来户不说,还和河北本土“盗贼”们多年打生打死
无法相容。所以罗艺占据幽州一地,乱世中却无法在河北扩张自己的力量,因为他的周
围全是和他打出仇恨的河北本地势力。不投靠李唐,罗艺也没别的太多出路。李建成招
揽到罗艺这个事实本身,也许就正好说明了李建成在河北确实不怎么受待见。
按《新唐书?文艺上》所列,李建成东宫的知名幕僚有:李纲、窦轨、裴矩、郑善
果、贺德仁、魏征、王珪、韦挺、徐师谟、欧阳询、任璨、唐临、庾抱、唐宪。说来也
是不少人,但除了魏征、王珪以外,多来自关陇旧家,也有一些江南士人,严重地缺乏
关东人物。另外,里面还有些误会和需要仔细分辨的内容。
李纲这位知名的“骨鲠”名臣,一开始颇得李建成看重,但后来他们的关系却很不
好。直接的起因似乎和当年诛杀刘文静一案有关。当时李纲作为主审官之一,认为刘文
静只是“怨望”不是造反所以罪不当死,结果刘文静还是被杀了。根据史书记载稍后李
纲上书李建成,劝他“孝友”,不要“妄生猜忌”,又劝李建成少喝酒等等,总之就是
让建成不太痛快。搞到最后李纲闹死闹活要辞职,虽然李渊非让他继续做太子少保,可
不难想象他和建成的关系已经基本上崩掉了。
李纲和李建成闹翻,也许也不能说是李建成的错误。李纲这种人很可能是那种“正
直得钻牛角尖”的家伙,常常容易让人哭笑不得。喝酒那种小事也罢了,至于李氏兄弟
间的“孝友”问题实在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李纲大咧咧地冲出来说三道四就过火了。
窦轨舅舅的人生轨迹后来和李世民更近,这我们就不多说了。
欧阳询纯粹是一个误会,《新唐书》把他列到“太子党”里是因为他做过“太子率
更令”,可是欧阳老先生这个“太子率更令”其实是在贞观朝做的,侍奉的“太子”是
李承乾。不过欧阳询和李渊确实是老交情。
至于李元吉……好吧,论中央他作为侍中也是宰相之一,论地方么他好歹在太原管
过事,有并州总管、隰州都督、稷州刺史的头衔。其中并州就是太原,隰州也在山西中
部吕梁山中,稷州是把长安西边的武功等数县独立出来的一个州。这几个地方的位置还
是很重要的,甚至看得出来对李世民隐隐有牵制的意义。不过也就如此而已,李元吉的
政治势力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世族人物更无多少可说之处。如果要说知名的话——曾
经教过李世民《春秋》经的张后胤老师倒在武德初被聘为齐王文学。另外还有一个武士
逸是那位有名的木材商武士彟的二哥,嗯,也就是阿武的二伯。
四、秦王,作为李世民仅凭其血统出身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爵位,既是以上所有头衔
的出发点也是它们共同的集合体。
武德年间的秦王府和一般的亲王府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两个被“扩
大化”的王府机构上:一个是秦王卫队;一个是文学馆。
亲王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三卫,正常的亲王卫队机构是帐内府和亲事府,做些保卫、
警戒、仪仗等等的工作。
秦王的卫队却多了一块儿叫作“左右六护军府”的组织,即左一右一、左二右二、
左三右三这六个增设的卫队管理机构。这六个护军府都统率一定数目的府兵,帐内府和
亲事府也统府兵但总共不过统有千人,而左右六护军府统率18府府兵,总数字约有一万
八千。和平年代府兵分散地方轮番到京值守,倒也不会和王府有什么特别密切的关系。
但是李世民多年在外征战不说,更是个把亲临前线当作惯例的家伙。激烈的战争年代里
可管不了什么轮值的常例,秦王卫队更是每每被他们家老大活生生拖到第一线去拼杀,
从而产生了所谓小秦王之玄甲军的说法。因此,这一支部队不仅和李世民关系极为密切
,战斗能力更是当时唐军中的翘楚,领队将领则是那些多年随李世民征讨的悍将。
亲王无疑也有属于自己的王府文学,按照制度亲王府有文学二人校对典籍、侍从文
章。
可是大家都知道,“秦府十八学士”岂止二人之数?这十八名文学侍从我们在前面
已经一一会面,不仅名望高绝,而且比例均衡,综合了关东、江南、关陇三大世族集团
,可不是学术卓越、文辞优美那么简单的事情。在“登瀛洲”的美誉中,李世民所收取
的不仅仅是士人的口碑,更有最实际的世族的支持。而且,在战争年代逐渐过去以后,
行政和文化的力量抬头,文学馆的意义历代论者都十分重视。
是的,李世民在这种种头衔之下掌握了大量权力:军队的权力、行政的权力、经济
的权力、文化的权力、中央的权力、地方的权力。同时,以他的能力、功劳、经历、声
望、个人魅力、与政军中央地方等各方面人物的关系,这些头衔很大程度上不是虚空之
物,或者只要他愿意就不是虚空之物。
这些权力在理论上的最终归属是李渊和未来会继承李渊的李建成,却在各个方面被
李世民分割了太大的一快。在这些具体权力上,以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为一个整
体来看,竟似也几乎难以抗衡。
但是,李世民的“不幸”亦正在于此。
李世民终究是一个功臣,还不是一个权臣。
因为,到这个时候他所拥有的这一切具体权力加在一起,仍旧抵不上一个仍在李渊
掌握中的权力,那就是:“皇权”。
皇权到底是什么?真要人说恐怕很多人一时还答不上来。“属于皇帝的权力”吗?
但事实上也有皇权旁落的时候,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在皇帝手中。应该说,各种具体的权
力集合起来以后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皇权”,它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权力:既是所有
具体权力之和,又不单指任何一种具体权力。
中国的古代历史,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和现实条件,在秦汉以后出现了强烈的中央
集权的倾向,因此皇权的力量也就异常强大,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权力能够与之抗衡。
皇权一般都在皇帝本人手中,所以才会被冠以“皇权”之名。不过皇权也有旁落的
时候,皇权旁落时掌握这个权力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便被叫做“权臣”。
皇权旁落、权臣当朝的时代自有其因果,比如皇帝年幼即位、王朝末年天子被挟持
了就是两个非常常见的原因。可是,唐初武德年间的情形,很显然不是这样。李渊不是
小孩子,也不是王朝末年那些无可奈何之人,他也是一时之英雄,在玄武门之变前大唐
的皇权仍旧在他手里,否则玄武门倒当真不用发生了。
所以,武德末年的皇子争位在绝大多数时候,还是遵循着一般皇子争位的规律,其
中最关键的要点在于:谁能得到皇帝也就是皇权的支持。
在皇权的巨大压力之下,李世民作为功臣所得到的一切,看上去是辉煌无比,实则
依旧是那么的脆弱。并且,偏偏对他赢得此时掌握在父亲手中的皇权的支持,是非常不
利的。
皇权有着强烈的独占性,这里我们也不多去讨论原因和作种种道义批判了,总之这
个事实是摆在那里的,今人不能忽略,古人更身在其中。功臣的功劳会导致分夺权力的
效果,天生就会让皇权觉得不安。李世民在外建立的功业越高,声望越隆,掌握的各种
具体势力越多,他和皇权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高。
作为一个皇子,让李世民成为皇位的继承人看来似乎是一个解决之道。
不过,如果让李世民成为太子,他有了拥有部分皇权和在未来继承皇权的名义,再
加上本来已经掌握在他手中的具体权力,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帝手中的权力比之前向他倾
斜得还更多些,也就是说他可以更加合法地成为一个“权臣”。嗯,太子本来就是“半
君”的规格,或者说他就干脆成了真正的君主把他父亲彻底架空。
然则这个解决之道是从大局角度出发的,对于许多大臣来说,这样的选择也许是值
得欢迎的,因为这样对朝局的影响最小。可问题在于,皇帝个人在这样的解决方案里多
半会受到损失。
有李世民这样一个权势声望的太子站在身边未免太难受了,尤其是在有选择可作对
比的时候。
是的,李世民作为一个功臣掌握的具体权力太多。别的功臣有一定军权和地方权力
都已经被看作了不得的问题,古往今来象李世民这样政、军、中央、地方全面插手的功
臣还能有第二个吗?除了当上权臣的乃至篡了位以外。
反过来看皇权的话,也要看到皇权是一个太过抽象的权力概念,各种具体权力是皇
权的基石,一旦这些基石过分集中在另外一个人的手里,所谓“皇权是所有权力的集合
”的定义又如何体现呢?
按史书记载,武德后期皇帝的诏敕、太子令和秦王、齐王教并行,官员不管三七二
十一谁的命令先到就按谁的命令办,这是一种皇权被分割的危险现象。
毫无疑问,李渊也许会出现过心意动摇想要改立太子,但只要他够聪明,两下一权
衡之下选择李建成就是对他最有利的决定。因为恰恰李建成没什么“机遇”外出立功,
他虽然有一定力量但比起李世民来逊色许多。固然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分割了一定皇权,
可他们两人的势力完全在李渊划定的圈子之内,维持他们的地位,就能基本维持李渊的
地位。
当然,李建成如果力量太弱也是不行的。要是他软弱无能到父亲一死,彻底没有弹
压弟弟的能力,李渊还是要再考虑考虑了。所以,当李世民在统一战争里表现出卓越的
能力之后,李渊还是很有可能确实盘算过废立的可能性,李建成也有理由为自己军功太
少而忧心忡忡。这就有了第二次刘黑闼叛乱李建成的主动请缨,尽管未必是功勋卓著,
但一个胜利就能很确实地稳定住他的储位。

【在 d****z 的大作中提到】
: 老李果断立贤,全面削除建成的势力,或许能保全所有儿孙。
s**r
发帖数: 669
20
李二在长安城的硬实力一般,天策府的兵力对抗常林兵还有齐王府的兵实力不足,还要
靠高士廉发雍州牢狱中的囚徒给李他当帮手。
但是软实力潜在影响力还是不小的,从他能收买常何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对军队的影
响力很大。玄武门之变其实就是三兄弟的兵在拼杀,宫廷禁卫基本上没怎么参与,少部
分投效李二死守玄武门,
举几个例子:
1,
天策上将、太尉和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说的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至少在名义上
反复地强调了李世民“总摄戎机”的身份。其中太尉是习惯传承下来的一个虚衔,天策
上将开府设置幕僚,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应该和总管府兵训练和番上值守相关。
在李世民的所有头衔里,这三个职位特别之高,其中天策上将和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原不在职官序列内是为了让李世民来做而特加的,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的
“功勋”根本是战功,他的势力基础正是唐初统一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人集团。
可以说,唐初但凡数得出名字的将领,履历里没有一笔“从秦王征讨”的真是少之
又少。差不多随便拎一个人出来,都有在李世民麾下混经验值的经历。甚至在李世民从
未真正涉足的南方战场都是如此,不久以后李孝恭剿灭铺公祏叛乱的战役里,他率领的
七大总管里面就只有一个李袭志长期待在南方和李世民没什么关系,其余六人——李靖
、李世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常何(常何没有赶到战场战争就结束了)——全
部都在李世民手下走过一遍。
李世民身边的将领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拨:太原首义到入主长安的一批“元从”;
旧隋投降的将领;薛秦战事结束后收用的将领;消灭刘武周主力以后投降的;瓦岗寨人
众是最多的一批;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以后,也有一部份骁将进入秦王幕府。
这些人我们前面都一一介绍过,这里不再列举。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跟随李世民征讨过的人,就一定是所谓“秦王党”。一般来说
,判断一个人是否“秦王党”,还要看他是否在秦王府、天策上将府、陕东道大行台任
职,看他在武德末年的一些表现。这样算来,亦有不少人持中立的态度,或者我们很难
分辨清楚他们的态度。且李世民胜利以后没有大划党派广泛株连,来个“不做我的朋友
就是我的敌人”,所以亦无法用玄武门之后各人的境遇来猜测。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些长期追随李世民征战的人,对于服从李世民应该确实有一种
习惯。在战场上李世民能非常熟练地应用他们的才能,平日里亦他们容易和李世民有着
比较良好的沟通渠道,彼此基本上知根知底。
2,
从理论上来说在李世民这个“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的直接管辖范围内。十二卫里“亲、
勋、诩”三卫专掌宫廷禁卫,因为职守亲近,所以主要由亲贵和功臣子弟组成。
按理说三卫既然负责天子的禁卫,平时轻易不会离开京城,那么和李建成这个长年
居守的太子关系应当密切。可考虑到当时刚刚经历了严酷的统一战争,几次重大战事里
都大量抽调关中士兵,怕是管不了太多禁卫军的。既然多亲贵子弟,这些人既想立功,
也确实有必要派他们出去在野战部队里当军官,那么他们“随秦王征发”的机会当会很
多。再则,对大量军功人士的重要安置途径就是让他们在十二卫里担任职务,其中又以
进三卫最为尊荣更是酬劳军功人士的一个最好甚至不得不然的方式。综合来说,在统一
战争大致结束以后,三卫中以军功升迁而来的中下级军官卫士应该占有很大比例。
其实,未来玄武门之变时,宫廷禁卫整个都表现出一种非常诡异的立场,似乎确实
可以证明在这个系统里面,李世民确乎拥有很深的影响力。。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板上各位把李二当时的势力想象的也太大了,李二的功劳确实是大,但是没有压倒性的
: 优势,李渊把军队交给李二让他出去打仗是一回事,没仗打时李二在长安呆着是另一回
: 事。玄武门李二策反了一个宫城禁军的头头(应该就是个区域的头头,还不是汪东兴那
: 个级别的)才诱杀成了,李二打埋伏当时手下人就不多(人带多了动静太大也成不了,
: 但是当时秦王手下的护卫应该没太子+齐王的多),太子手下的来复仇就是被宫门挡住
: 了“東宮、齊王府精兵三千不得入”,要是冲进来了后来就是李八李九什么的即位了。

相关主题
秦琼为什么不跟随随李世民一起参加玄武门兵变?(转载)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十位太子
揭秘玄武门之变的真正推手 zt为什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皇权逐渐集中
贪官的5毛又出来反对雍正了李建成当皇帝能超越李世民吗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s**r
发帖数: 669
21
从两《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可以分析出老李才是太原起
兵的总后台,李二只是急先锋。
zz
如果按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所定的调子,在大业十三年以前,一直是
李世民在上蹿下跳搞三搞四,李渊则小心谨慎到几乎可以说懦弱的地步。
当时李世民拉拢了一大堆人以后,甚至担心父亲不肯造反,迟疑不敢向父亲说明。
这时已经下狱的刘文静向李世民出主意,说裴寂与李渊关系良好,可以先拉拢裴寂,然
后让裴寂帮忙劝说李渊。
于是李世民抓住裴寂好赌的性子,让辽山县令高斌廉做中介人,时不时就找裴寂赌
钱。大概裴老鬼过去太穷,所以对发横财这种事非常执着。李世民就故意输给裴老鬼很
多钱,一来二去,裴寂也不免陷入“拿人手短”的局面。然后李世民要裴寂帮他劝说父
亲,没想到裴寂向他透露一个消息,那就是他老爹居然已经和晋阳宫的美人有了一腿。
到了《新唐书》里,更进一步说,找宫人来和李渊上床正是李世民与裴寂商定的计策之
一,目的是逼李渊就范。这个,个人无法判断,所以不发表意见,呵呵。
总之这下李世民猜透老爹的假正经了,便跑去找父亲明目张胆劝父亲起兵,李渊开
始还继续装样子,气吼吼地吓唬儿子:“你这么说我只好向上面告你谋反”,甚至去找
纸笔做出要写奏章的模样。李世民倒不怕他老爹这一手,回答说“老爹你一定要告就告
好了,你要我去死我也不敢推辞”。李老爹见做戏做过头,把纸笔一收,安抚安抚儿子
“我这么爱你,怎么忍心告发你,你小心别和其他人说这些话”云云。
愈发确定了父亲只是在装样子以后,到了第二天,李世民又再接再厉继续游说父亲
,拿出杨广猜忌大臣的例子来,李渊才说出“你的话我想了一夜,也是大有道理,从今
以后,‘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之后,才是裴寂来“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地找到李渊,嘀咕说:“你家老二本来
就在到处拉人,现在知道你和宫中美人关系不清白,更加担心事情泄露的说,总之现在
天下大乱,大家都想造反,你觉得如何呢”。李老爹很认命地回答“俺儿子那些打算俺
都知道了,俺也打定主意了,就这么办吧”。
因为有这样的记载,所以《资治通鉴》的评论里有“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的话语,后来成了大家某种公论似的。支持李世民的人固然以此为李世民开脱一切,
反对李世民的人也指着大叫说李世民“抢老爹的功劳”。然后,又因为太原起兵这一段
还有一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专以李渊为中心描写李唐之兴,似乎愈发可证李渊
被他儿子李世民给抢了功了。
然则,李渊从大业九年开始明确心怀异志,这也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告诉
我们的,《旧唐书.高祖本纪》的赞词说“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
图,未伸龙跃。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
如偃草”,和《起居注》的定调并无差异。
时间问题也很值得注意,《起居注》里尽管记载了迎击突厥和清剿历山飞两场行动
,可明确说李渊有野心,也是在大业十三年李渊任太原留守以后,也就是
十三年,敕帝为太原留守,仍遣兽贲郎将王威、兽牙郎将高君雅为副。帝遂私窃喜
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
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里的记载,李世民自作主张做什
么也好,他担心父亲不肯造反也好,找裴老鬼想馊主意也好,都是在大业十三年春天以
前的事。也就是说,正在《起居注》记录以前。
所以,就算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确有过分溢美李世民之处,却正好互补地给
我们讲述了李世民的角度。
而且更加值得考虑的是,大业十一年到十三年初这段时间里,李家在山西的私人力
量已经初成。那么李渊这段时间在幕前做过什么呢?其实很少,否则《起居注》不会不
详加记述。这段时间里,李渊所起的本就是后台、幕后和背景的作用。不仅如此,如果
仔细往后看,我们还会发现李渊这种“居于幕后”的特点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在早期的台前活跃,本也是事实。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在台前那么活跃,是否如两《唐书》和《资治
通鉴》所形容的那样,有很多他自作主张的成分,甚至他一直迟疑着不敢和父亲说破,
要借裴寂那临门一脚的提示。
李渊的那些表现,被论者认为“懦弱”,那是论者自己下的注脚和标签。因此
就认为李渊是靠儿子成事,那也分明《资治通鉴》这个千古后的后人的一家之言。就是
稍早的《旧唐书》也完全持相反的观点,这我们从其高祖本纪的赞里就可以看出。所以
根本是同样留下来的事实,怎么来看,就是李世民也左右不了。如果要说这一段事实,
真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懦弱”的李渊吗?还是看到一个狡猾、深沉的李渊呢?
分明通过其他渠道,正史也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李渊早就想造这个反了,可他在儿
子面前装傻,所谓连自己儿子都要小骗一把做作一番,岂非正是三分枭雄本色?
就拿所谓晋阳宫美人的事件来看,不管是裴寂先送的还是李世民指示裴寂送的,一
句话老李这家伙自己根本已经不在乎杨隋的皇家威仪了,才会随随便便笑纳。与其说李
世民用这件事吓唬了父亲,不如说他终于确定了父亲的态度还差不多。
李渊所图乃大,而他又被杨家那个姨父、那个表弟吓唬多了,小心谨慎深藏不露也
是该当的。李世民当时很年轻,他这个老爹只怕还有不放心之处,不肯明白把自己的心
意告诉次子,也是很可能的。
其实当时李渊的环境很微妙,他自己万万不肯出这个头,若是闹得不好就把老本都
赔进去了。但也不能不有所行动和准备,所以一定得有一个人来代表他在台前活动。让
年轻的在很多人眼里还是大孩子的次子来瞎折腾,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闹出什么麻烦来
,也容易推托,因为人们一般很难和这么年轻的人认真,况且虽然没啥理论,大家也都
该有个大体的概念,觉得小孩子到这个时候么爱惹祸,所以如果惹了祸,倒也不用太计
较。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李渊却又真的怕李世民太积极。若李世民是那种老实小孩,
可能他还要说透一点儿、戳一戳推一推、让儿子去帮他做做活儿。可李世民有那种不戳
都跳三丈高的不安分,互动之下李渊反而要以装傻约束为主了。说李世民完全不知道父
亲的心意则未必,应该在很多情况下两父子还是心照不宣。只不过李渊太深沉,又要装
傻来约束儿子使其行不会太过,于是两父子不免要捉捉迷藏。
实际上单说所谓被李世民“篡改”的史料,即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里记载的
史料,太原元从里的许多人,也是李渊亲自拣选的,或者假以其他借口推到儿子面前。
因此个人的观点是:唐代留下的史料并没有欺骗我们,所谓李世民篡改历史被某些翻案
风者无限夸大了。宋朝司马光的观点是他的一家之言,再往后的论者,将“司马光及其
后代史家认为李渊懦弱”和“李世民诬陷李渊懦弱”画上等号,似乎也有些张飞打岳飞
的时空错乱。
按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史料,我们看到的也绝非一个“懦弱”的李渊,而
是一个老谋深算就是儿子也拿来做工具的李渊。
当然,这里不能责怪李老爹心肠不好,要做皇帝,无法不被权力本身的规律所制约
。遇到这种事情,父子亲情也会有障碍,自古亦然。
在大业十三年初春的这个时候,在李世民的前台活动和李渊的幕后操纵下,李家
已在太原附近的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私人势力圈。造反是迟早的事,李渊也终于和次子完
全捅破这层窗户纸。恰在此时,杨广追究李渊迎击突厥不力的诏书到来,成为促使太原
这个火药桶爆炸的导火索。
当是时,所有史书都明确无疑地告诉我们,李建成和李家其他人都在河东,李
渊身边只有李世民相随。得到朝廷的诏命后,所有的史书也告诉我们,李世民急急来找
父亲商议。但他们父子商议的过程和结果,两《唐书》加《通鉴》是一种说法,《起居
注》是另一种说法。这里我们先来看《起居注》的记载。
李渊一副悲惨模样地对次子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
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
笑。”
大体的意思:就是你老爹我早就打算造反了,到现在还没发动,是考虑到你们兄弟
还没有聚拢。没想到今天就象周文王被关进羑里一样遭受牢狱之灾,你们兄弟一定要以
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的事迹为榜样,不要陪着我一起倒霉,这样自己送了命,家族也会
灭亡,白白被天下英雄嘲笑而已。
默……杨表叔你可被定调了,你这不就成了一个商纣王么?
小李回复父亲的话语也够悲壮:“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却是用汉高祖刘邦藏身芒砀山的典故,说白了就是怂恿他老爹现在逃走,然后寻找
机会召集人手“举大计”。
李渊老谋深算和谨慎到家的本色在这时候充分发挥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势下,他最
后给儿子的指示是:“今遇时来,逢兹锢絷。虽睹机变,何能为也。然天命有在,吾应
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今吾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
亡我,何所逃刑。”
总之一句话:俺还不想发动、不逃,俺有天命俺怕啥,他们怎么可能违背天命来害
到俺呢。
看来李渊也确实谨慎小心得到了可笑的地步,光看这么一段对话,这个时候他的造
反大计还没有做任何布置呢,他要靠“天命”来撞这个大运。
偏偏就有这么巧,杨广已经改变心意,数日后又传来新的诏命赦免李渊和王仁恭。
李渊大喜之余更加得意,接受众人祝贺后时“我这条命,以后的日子都是捡回来的”,
转过头却对着自己儿子吹牛,说什么当时江都到太原的道路都被盗贼阻隔,两道诏命竟
然如此顺利前后脚送到,可不就是“天命”么?
而这之后,按《起居注》的记录,李渊终于“雄断英谟,从此遂定”。暗中命令两
个儿子——“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这才开始筹划造反
事宜,才开始布置,才有所谓“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
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也就是说这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才开始在前台出头,帮着老爹收揽人才豪强,
图画造反大计。
其实,翻案风者说根据《起居注》就表明了李渊多么多么雄才大略——真的吗?李
渊有这么活宝,临到事头才开始布置?而且在系狱事件中将自己的成败性命都扔给“天
命”来决定?这也能叫“雄才大略”?不能吧。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则提供了另外一个有同有异的版本:
李世民还是赶着去见父亲,不过拉上了“裴寂等人”,大意就是这时候只能造反了
,并正式提出今后的攻略方向:我们趁虚攻打长安,以为根本。李渊“然之”,并且让
儿子和裴寂等人暗中集合力量,准备起事。这时候确实恰好,宣布赦免李渊的第二个使
者赶到,于是才又暂停。
如果真要说“雄才大略”,好歹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里的李渊才象个样子,
哪里是《起居注》中一副没了抓拿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样子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注意,那就是道德问题。《起居注》这里如此假惺
惺,说穿了,是因为它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李渊并无积极造反之心,是被杨广这么一
次“无理迫害”以后“被迫”、“无奈”、“天命使然”才起兵的。在这个问题上,《
起居注》有时候甚至做得比两《唐书》和《通鉴》还过分。
这也让人们反过来反思翻案风者对两《唐书》和《通鉴》所提供的史料的诟病,或
者说对据说被李世民“篡改”的史料的诟病。这些史料里突出李世民在前期的活动,弱
化李渊早期的造反意向(当然还是保留了一些痕迹),究竟是李世民定的调子,还是李
渊定的调子?李渊要一早就雄才大略地在前台积极活动,真的是很好听的名声么?李渊
很好意思么?
杨广再怎么说不好,对他并没有特别对不起的地方。恰恰相反,尽管有一些不得不
然的猜忌,杨广到底是信任李渊的,给了他高官,给了他厚禄,给了他家族平安,给了
他重权在握。
相比起来,李世民包括李建成两兄弟这方面的道义负担就小得多,杨隋没有直接给
过他们什么特别的好处,对他们来说,为可怜的老父亲分忧啊,为家族谋取出路啊,道
义上的理由充分得多。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李渊一幅被宝贝儿子“逼”着造反
的做作,和《起居注》里由宝贝儿子加“裴寂等”外人反复“逼”着“劝”着造反,其
实在调子上也很有相通之处。且让我们慢慢一步步看来。
“系狱”事件时,两《唐书》和《通鉴》的记载更可靠,当然李氏父子肯定早就有
一批势力了,且以当时的环境,直接掌握的人是在前台活动的李世民。当然《起居注》
的记载也有借鉴之处,那就是李世民先私下单独和父亲见过面,两父子把布置大致敲定
以后,大概才是李世民去找裴寂等人一起来见李渊。
李渊和李世民私下对话的内容,当是后来他们转告温大雅的。他们转告的就自然有
裁剪,温大雅也必然要加以润色。实则从记录下来的父子对话来看,潜台词也很丰富了
。李渊把自己比做文王,要儿子们做武王,李世民要老爹事急从权学汉高祖,说的不是
造反还是什么?
“不逃”自然是不逃的,然则不做任何动作等运气,那只能是愚人所为。
李氏父子的私人势力肯定已经形势初具,当然这个时候准备是不够充分,但事急从
权,逼到头上了还一点儿冒险精神没有,你造什么反?所以紧接着后面应该就是活动比
较方便的李世民,召集他们父子的心腹来见李渊,准备就此举计。《起居注》里其实也
露出了诸多“马脚”,比如说李渊这个分明应该下狱的犯人,却在那里舒舒服服和儿子
聊天、继续住在官邸之内。又比如,首先见到第二位使臣的是温氏兄弟中的老三温大临
,他“大喜”地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哥哥温大雅以后,两兄弟抢在使者之前就去向李
渊报告,从头到尾,分明就是李渊私党的面目。
《起居注》记载下来的对话便隐见杀气腾腾,个人认为,其真实的面目正是李渊暗
示李世民作好准备,他们父子真实对话可能更直接露骨。之后李世民带着裴寂等李家父
子当时的心腹来见李渊,谋划在近日内发动,都是十分可信的也更符合逻辑。
然后,才如所有史书所说的那样,恰好杨广改变心意,才使得他们缓了下来。当然
,正好给了李家父子更加准备时间,然而这是不可事先猜到的运气。
如今窗户纸完全捅破,李渊开始着手下一步的行动,就是在已有基础上扩大他的私
党势力。这里,《起居注》所谓“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倒
不可以看作这第二步的主旨,要说让两个儿子分头秘密招揽人手,那是早就已经在进行
的事业。在这个时候,李渊要做的是更加公开的更大动作。

【在 f*******l 的大作中提到】
: 李世民势力大,不是李渊制度好不好的问题吧。
: 那是李世民真刀真枪一点一点打出来的。
: 隋末天下大乱,是李世民主张起兵,李渊才下定决心。
: 后来军阀割据,李渊并不占什么优势。
: 李世民打了多少硬仗,才平定了天下。
: 这样积累的势力,与和平时期拉帮结派差得很多吧。
: 基本是搞不垮的。

e***z
发帖数: 7126
22
写的狠好
不过没看懂李渊的解在那里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8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改立李二当了太子,老李本身的权力与地位也会受到威胁,有被架空的趋势。
: zz
: 实际上说到政治权力,无论中央地方,在这个时代里世族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
: 。李渊除了太原起兵时把山西一些大族引入中枢以外,倒颇有些过分的关陇本位观念。
: 这大约是对隋炀帝轻长安重洛阳的反动,也就是对旧隋企图在关东建立另一个政治中心
: 的反动。但这样一来,关东人士在李渊这里找不到出路,不可避免地就会另外打主意。
: 这时长期主持关东征伐和政务的李世民可以说必然会成为他们的关注重点,加上李世民
: 本人态度更加开放,所以大量的关东士人豪强投效于他。
: 问题就是关东世族的综合实力实际上就是比关陇那一票人高,他们的文化和政治影
: 响力相当大,就是作为江南华族的“第三方”也多和关东世族更亲近。结果就是李世民

s**r
发帖数: 669
23
介绍一下天策府的实力,齐王府和太子府的介绍只有卫队:
zz
秦王,作为李世民仅凭其血统出身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爵位,既是以上所有头衔
的出发点也是它们共同的集合体。
武德年间的秦王府和一般的亲王府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两个被“扩
大化”的王府机构上:一个是秦王卫队;一个是文学馆。
亲王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三卫,正常的亲王卫队机构是帐内府和亲事府,做些保卫、
警戒、仪仗等等的工作。
秦王的卫队却多了一块儿叫作“左右六护军府”的组织,即左一右一、左二右二、
左三右三这六个增设的卫队管理机构。这六个护军府都统率一定数目的府兵,帐内府和
亲事府也统府兵但总共不过统有千人,而左右六护军府统率18府府兵,总数字约有一万
八千。和平年代府兵分散地方轮番到京值守,倒也不会和王府有什么特别密切的关系。
但是李世民多年在外征战不说,更是个把亲临前线当作惯例的家伙。激烈的战争年代里
可管不了什么轮值的常例,秦王卫队更是每每被他们家老大活生生拖到第一线去拼杀,
从而产生了所谓小秦王之玄甲军的说法。因此,这一支部队不仅和李世民关系极为密切
,战斗能力更是当时唐军中的翘楚,领队将领则是那些多年随李世民征讨的悍将。
亲王无疑也有属于自己的王府文学,按照制度亲王府有文学二人校对典籍、侍从文
章。
可是大家都知道,“秦府十八学士”岂止二人之数?这十八名文学侍从我们在前面
已经一一会面,不仅名望高绝,而且比例均衡,综合了关东、江南、关陇三大世族集团
,可不是学术卓越、文辞优美那么简单的事情。在“登瀛洲”的美誉中,李世民所收取
的不仅仅是士人的口碑,更有最实际的世族的支持。而且,在战争年代逐渐过去以后,
行政和文化的力量抬头,文学馆的意义历代论者都十分重视。
武德时的制度本来就不够规范,比如说本来只有东宫有“六卫”的制度,可现
在秦王和齐王二府都有左右护军府共六卫,完全是比照着东宫来做的。又比如说李世民
担任的陕东道大行台品级完全和中央尚书省平行,也绝非行台设置的正规规范。再如李
世民的天策上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等等,都非正常职事。秦、齐二王出入宫禁,天子
家中行家礼而非朝礼,天子诏敕和太子令、秦齐二王教并行,各级官员竟不以尊卑决定
谁的命令最有效,唯以到达的先后顺序为准。

【在 f*******l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叫做开府制度啊?
: 开府仪同三司?
: 大官可以开府,汉朝就有了。
: 至于亲王开府,那是默认值。

s**r
发帖数: 669
24
zz一段杨文幹事件的分析,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李也不好办:
然后,时间进入武德七年的夏天,一场更直接地暴露出李氏兄弟父子关系恶化的
大案发生了,即只要谈起玄武门就没人绕得过去的庆州都督杨文幹谋反案。
杨文幹谋反案也算是历来一个争议点,其前后经过按照史书记载大致如下:
武德七年夏六月,李渊到位于关中之北的仁智宫避暑,带李世民和李元吉同往,李
建成则以太子身份留在京师监国。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时已经结为一党,就让李元吉见机
搞掉李世民,所谓“安危之计,决在今岁”。
当时的庆州都督杨文幹曾任东宫禁卫,和李建成关系密切,曾经私自募集勇士送给
李建成作为私人武装,这时李建成也派东宫两个中级武官尔朱焕和乔山公给杨文幹送去
铠甲。结果尔朱、乔二人走到豳州以后一转弯,径直向仁智宫而去告发了此事,说是李
建成指使杨文幹造反,准备里应外合对付李渊。同时,仁智宫附近的宁州也有个叫作杜
凤的人前来告发此事。
庆州就在仁智宫西北,如果杨文幹在那里造起反来,确实很容易杀到仁智宫。李渊
大惊且怒,赶紧找个借口派人去召李建成前来仁智宫。
李建成却已得到消息,恐惧不敢前往。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造反,太子詹事赵弘智
则劝他轻装前往仁智宫请罪以求李渊原谅,李建成最后听了赵弘智的建议来到仁智宫。
李渊开始只是大怒,命令囚禁李建成。又派司农卿宇文颖去召杨文幹,哪知道宇文颖见
到杨文幹以后把全部经过泄露给杨文幹。
六月二十四日,杨文幹竟干脆举兵造反。
庆州离仁智宫近,李渊也吓得不清,一面命太原首义功臣钱九陇和时任灵州都督的
杨师道前往讨伐,一面离开仁智宫在山外扎营。
六月二十六,李渊召李世民前来,要李世民再率军队去讨伐杨文幹。李世民开始说
道杨文幹没什么本事,普通一员大将足矣。可李渊并不放心,怕事连太子响应者众,执
意要李世民前往。同时,李渊也在此时明白无误地说出要改立太子的话,许诺李世民平
叛回来以后就以李世民为太子,把李建成降为蜀王。
李世民出发以后,李元吉和嫔妃们不停给李建成说情,同时大臣封伦也不知向李渊
说了些什么,竟劝得李渊回心转意。重新放李建成回去京师镇守,所谓改立太子的话题
自然也不提了。倒说是兄弟不和,归罪东宫中允王珪、东宫左卫率韦挺和天策府兵曹参
军杜淹,把这三个难兄难弟给流放了。
李世民对此决议看来并不服气,让人给杜淹送去数百两黄金作为路费。
七月初五,李世民进军到宁州,杨文幹的部队自行崩溃,杨文幹被部下所杀,李世
民捉住了宇文颖,也将其斩首。杨文幹事件结束。
后人对杨文幹事件的质疑,无非是这么几点:
首先,李建成送铠甲给杨文幹,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是让杨文幹直接造反,还是只
是让杨文幹武装一些私人队伍防备待变?当然,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这样私运
铠甲肯定是不合律令的,并且很容易被人扯上造反案。一般而言,古代许多造反案的重
要证据也就是在某人府邸搜出铠甲几百副,更何况是这种和京畿附近的领军大将“私通
”甲胄。
当然,这怕是和武德时的制度本来就不够规范有关。比如说本来只有东宫有“六卫
”的制度,可现在秦王和齐王二府都有左右护军府共六卫,完全是比照着东宫来做的。
又比如说李世民担任的陕东道大行台品级完全和中央尚书省平行,也绝非行台设置的正
规规范。再如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等等,都非正常职事。秦、齐二王
出入宫禁,天子家中行家礼而非朝礼,天子诏敕和太子令、秦齐二王教并行,各级官员
竟不以尊卑决定谁的命令最有效,唯以到达的先后顺序为准——
总之,在这种权力结构显得颇有些混乱的现实面前,李建成私运铠甲的违规举动就
没有那么突出了。真的细究起来,恐怕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有许多有心乃至完全无意的“
违规操作”,可也真难穷追到底。
这一个是非对错甚至超越了李氏兄弟的立场,应该说是作为君主的李渊的失政。无
论如何,这样一种混乱的权力结构下,特例太多便事无准的,有起事来也无法照章办事
理清头绪。
更广泛一些说,这种局面里深感不安和威胁的不仅仅是地位被变相降低了的太子,
也包括地位变相提高的秦王和齐王。对李世民和李元吉来说,现刻拥有的荣耀缺乏常规
的根基,亦相当幻灭。未来充满了不确定,自然就在现在充满了不安全。
其次,尔朱、乔二人为何突然决定背叛东宫?宇文颖和杨文幹冒险起兵,旋起旋灭
,又被李世民所杀——他们这些人的闹腾,是否都是李世民在背后推动利用的?
这又和第三、第四点关系密切。
第三,李渊最终的处罚为何针对建成、世民兄弟两人?是否他的调查结果就是,李
建成私运铠甲,而李世民唆使尔朱、乔二人告发李建成,又诱使宇文、杨二人造反?
第四,封伦对李渊到底说了些什么?史书说封伦因之前随李世民征讨,颇有向李世
民表忠心且出鬼点子争夺储位的表现,可又阴持两端为李建成说项。封伦是否知道杨文
幹事件中秦王府的一些动作,从而向李渊告发?封伦又为什么这时候要反水出卖李世民?
对于这后三点——
尔朱、乔二人突然决定背叛东宫,似乎很难想象背后没有一点儿其他推动力量。杨
文幹造反倒可能是他个人的铤而走险,因为就算他去仁智宫请罪,李渊可以饶过自己的
儿子却十之八九饶不过他。宇文颖当初在太原跟过李元吉,然不好说他就一定是太子、
齐王党。李渊派他去宣召杨文幹,对他应当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为何宇文颖竟背叛李渊
私下里泄露了消息?李元吉指使?在李建成被囚、李渊已有准备和警觉的前提下是否太
蠢?会否就是李世民指使或诱使宇文颖故意泄露消息引杨文幹蛮干的?会否宇文颖被李
世民斩首就是杀人灭口?
以上这些,我们先不说李世民到底有没有在杨文幹事件中搞鬼,至少有一点可以肯
定的,就是李渊看来相信李世民也脱不了干系,因此最后才会有那样的处置。
封伦之前和李世民过从甚密,他可能确是告发了秦王府一些私下的不轨举动,也可
能诬陷了秦王府什么,这我们都无从了解。
封伦会改变立场,只怕和李渊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从记载顺序来看,李元吉和嫔妃
等接近李渊的人先已劝谏在先,李渊的态度已经有了一个基调。李渊有了一个基调,封
伦很可能顺着他来,这亦很难说封伦就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小人,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下,是非只怕并没有那么明确。
那么,李世民究竟有没有暗中“搞鬼”呢?
我们不知道。尽管,当然,笔者个人认为这一可能性很大。
总之,如此一来,杨文幹事件就有了如下的后果:
第一点,李渊一定觉得有些害怕。
若整个杨文幹事件中李世民能有上述我们猜测的影响力,那么,东宫乃至李渊身边
的很多人很多事,李世民是否也有着这么强的控制能力呢?
李建成既然肯派尔朱、乔二人去私运铠甲,对他们还是应当非常信任的。李渊派宇
文颖去召杨文幹,对其也应该是本来不怀疑的。结果这些人都做出了大出李建成、李渊
意料之外的举动,要真是李世民在后操纵,那他们又怎么能不惊恐?
自己这个次子的势力到底有多大?除了自己授予的部分以外,常年的胜利、秦王府
自身的经营衍生、世人趋炎附势拉帮结派——秦王府到底已经成长为一个的存在?是不
是真的到了功臣和权臣的临界点上?是不是只要一步两步,李世民就可以跨越这条薄弱
的界线,完全超越李渊的控制范围?
应该说,一直以来李渊对防范李世民权力过大这种事,还是有一定觉悟和措施的,
可是很显然他做的似乎还是不够,若李渊的怀疑和猜测成真的话。
第二点,若说之前李渊确实考虑过改立太子,那么被李世民吓住之后,他的态度应
该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次事件里李建成虽然开始吃了亏,可算下来只怕最后还是占了
便宜——当然,玄武门被伏击杀死不论。
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李渊觉得李世民势力太大难以控制,他也可以改立李世民为太
子,也就是说干脆承认了这个事实。
然而这种理论看来一般是行不通的,李渊不是睿宗李旦,作为一个创业开国的雄才
大略的皇帝,能承认这种事实的一个都没有。即使后代君王里面,李旦也绝对可以算是
一个异数了,那也是因为李旦一生的经历和他所面对的环境太特殊。
可以说基本上是自发的,李渊会开始排斥李世民——就算不是排斥李世民这个儿子
,也是排斥秦王府这种政治力量的存在。
相比起来,显得弱势的太子、齐王等的势力,就安全得多。
如果杨文幹事件确实是李世民精心顺势策划的,那么不能不说在这个时候,小秦王
也有点儿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尴尬。其实历代废立能够成功的,多靠皇帝个人的偏爱和态
度。李世民没能有效地抓住父亲和父亲身边的近臣嫔妃,反而寻求外部势力的强势,并
不是一个常道,自然这里也有李世民的一些无奈之处,他本依靠军功上升至此,他的势
力过强也不是他可以韬晦左右的。
第三点,杨文幹事件以各打五十大板收场,这里我们看到李渊还是心意不坚决,下
不了决断。
如果李渊真被蒙过去了,或者决定就此承认李世民势力过大的事实,那么他就该改
立太子给李建成留一个退步之所。
既然他不这么作,既然他对李世民颇生怀疑和警觉,不管是在他想象中的还是实际
存在的秦王势力过强,他都应该想办法尽早处理掉这个问题。
两样李渊都没有怎么下决心去做。
李建成固然不废,李世民的势力则仍存。
促使李渊无法下决心的原因应该很复杂。
李渊因杨文幹事件而觉得李世民势力似乎比他过去想象得还大,究竟有多少证据支
撑?正如我们现在也不太闹得明白的,杨文幹事件里李世民到底起了多大作用?问题是
在这个权力结构本来就被老李弄得颇有些混乱的时候,很多事的发展之越界,只怕还远
在聪明人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外。其实笔者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那就是这件事确实是
偶然的,在一片混乱的必然中的偶然。李世民也很可能没有作太多推动。
如果事后李渊觉得李世民还是可以控制的——毕竟整个武德时期除了宫廷政变胜利
以后的那几个月里,李世民都不是一个权臣只是一个功臣——他也自然会有所犹豫,要
不要对李世民大动干戈呢?
当然,人们会说在这种权力斗争里,哪怕是猜测中的坐大也足以成为痛下决心的理
由。这么说也有道理,可这样一来,对李唐总有造成一定的损害。
李渊当时年纪偏大,但看得出身体还很好,他精力充沛,就会想着不管怎么说李世
民到底是他的儿子。礼法上儿子对父亲有绝对服从的义务,在中国社会里事实上是超过
了君臣义务的。也就是说李渊身体还好的话,理论上他完全能控制住李世民的任何不轨
举动,我们也确实看到中国历史上能够以子犯父取得成功的,那还真是少少少。更别提
李老爹怎么也是个开国君主——所以说,最后李渊竟会被次子彻底摆平,或者说李世民
竟能把老爹彻底摆平,大概真的是让人不服不行的异数了。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李世民到底是李渊的儿子,不是什么外人。
这里不是说亲情,而是说因此李世民始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继承人。
没错,李世民搞出这么大一票势力来,让李渊发憷。然而反过来想,不也证明李世
民就是比李建成甚至李渊自己在某些方面都更精明?
历代雄才大略之主,还是很希望自己有一个杰出的继承人而不是一个温柔老实的继
承人的。否则,汉高不会不满汉惠,李世民不会担心他家小九太仁懦,如此等等,不一
而足。李建成这次这么容易别人抓住把柄,李渊是不是也该稍微有些失望呢?现在李建
成被李世民随意摆布吧李世民到底还是自己儿子,那未来要李建成被外人也这么着随意
摆布,可还了得?
李渊为什么不能这么想:我现在就把这事儿先搁着,我家老二确实不怎么听我话了
,必要的时候我要拍打拍打他——对他成熟也有好处嘛,等我真的觉得身体不行了,或
者至少等事态再发展一下,再来做决定也不迟啊。
我们要注意到,隋唐之交的天下是十分不稳定的,李渊也不能确定他们李家究竟能
不能把这江山坐稳定坐长久,包括李世民能够获得那么强大的势力能够得到那么多人支
持这一点,都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权力归属的不确定性。李渊自己的年龄也不小了,身体
再好他应该还是常常忧虑后事。要是李建成真是个掌控不住局面的,那还不如最后把李
世民这种厉害角色放上去才镇得住呢。
好比说汉初,刘邦对汉惠帝的担忧实际上也很有道理,最后替汉惠帝执政的是吕后
这种老人精。李渊又从哪里去寻类似吕后的这样一个人来?况且吕后的存在对汉室天下
,本来就有不稳定的因素。
而且唐初的形势,与汉初相比,有一个汉初也有却没有那么危险的因素—塞外的游
牧民族。
李渊颇需要李世民所凝聚起来的武力和李世民对付突厥的手段,来对抗突厥频繁入
侵的困难局面。

【在 e***z 的大作中提到】
: 写的狠好
: 不过没看懂李渊的解在那里
: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8

f****r
发帖数: 5118
25
这种制度,即使太子把李世民杀了,最后太子和齐王也少不了一个死磕。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介绍一下天策府的实力,齐王府和太子府的介绍只有卫队:
: zz
: 秦王,作为李世民仅凭其血统出身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爵位,既是以上所有头衔
: 的出发点也是它们共同的集合体。
: 武德年间的秦王府和一般的亲王府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两个被“扩
: 大化”的王府机构上:一个是秦王卫队;一个是文学馆。
: 亲王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三卫,正常的亲王卫队机构是帐内府和亲事府,做些保卫、
: 警戒、仪仗等等的工作。
: 秦王的卫队却多了一块儿叫作“左右六护军府”的组织,即左一右一、左二右二、
: 左三右三这六个增设的卫队管理机构。这六个护军府都统率一定数目的府兵,帐内府和

e***z
发帖数: 7126
26
有道理。杨文幹之后,显然应该立李二,然后把其他两个儿子分封出去,这样至少子孙
是可以平安的
而且李二有太子印信,恐怕也不会急于上位了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zz一段杨文幹事件的分析,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李也不好办:
: 然后,时间进入武德七年的夏天,一场更直接地暴露出李氏兄弟父子关系恶化的
: 大案发生了,即只要谈起玄武门就没人绕得过去的庆州都督杨文幹谋反案。
: 杨文幹谋反案也算是历来一个争议点,其前后经过按照史书记载大致如下:
: 武德七年夏六月,李渊到位于关中之北的仁智宫避暑,带李世民和李元吉同往,李
: 建成则以太子身份留在京师监国。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时已经结为一党,就让李元吉见机
: 搞掉李世民,所谓“安危之计,决在今岁”。
: 当时的庆州都督杨文幹曾任东宫禁卫,和李建成关系密切,曾经私自募集勇士送给
: 李建成作为私人武装,这时李建成也派东宫两个中级武官尔朱焕和乔山公给杨文幹送去
: 铠甲。结果尔朱、乔二人走到豳州以后一转弯,径直向仁智宫而去告发了此事,说是李

s**r
发帖数: 669
27
那样的话就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皇权了,也有些不甘心。所以老李就先拖一下,看
看有没有其他变化。
zz
不过,如果让李世民成为太子,他有了拥有部分皇权和在未来继承皇权的名义,再
加上本来已经掌握在他手中的具体权力,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帝手中的权力比之前向他倾
斜得还更多些,也就是说他可以更加合法地成为一个“权臣”。嗯,太子本来就是“半
君”的规格,或者说他就干脆成了真正的君主把他父亲彻底架空。
然则这个解决之道是从大局角度出发的,对于许多大臣来说,这样的选择也许是值
得欢迎的,因为这样对朝局的影响最小。可问题在于,皇帝个人在这样的解决方案里多
半会受到损失。
有李世民这样一个权势声望的太子站在身边未免太难受了,尤其是在有选择可作对
比的时候。

【在 e***z 的大作中提到】
: 有道理。杨文幹之后,显然应该立李二,然后把其他两个儿子分封出去,这样至少子孙
: 是可以平安的
: 而且李二有太子印信,恐怕也不会急于上位了

e***z
发帖数: 7126
28
一旦李二剪除了其他两个皇子,那他的皇权就彻底没了。(实际上有生命危险,这个按
下不表)
所以对于老李,等的代价并不小。所以说他这步棋走的不是狠高明
现在从事变之后,李二对老李的所作所为来看,如果李二当个太子,行太子令,他不会
拿他老爹怎么样的。老李恐怕还更安全,父子的历史评价恐怕都会更好一些
老李贪恋皇权,试图用其他两个儿子制衡,风险大,收益小。坐失良机了。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那样的话就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皇权了,也有些不甘心。所以老李就先拖一下,看
: 看有没有其他变化。
: zz
: 不过,如果让李世民成为太子,他有了拥有部分皇权和在未来继承皇权的名义,再
: 加上本来已经掌握在他手中的具体权力,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帝手中的权力比之前向他倾
: 斜得还更多些,也就是说他可以更加合法地成为一个“权臣”。嗯,太子本来就是“半
: 君”的规格,或者说他就干脆成了真正的君主把他父亲彻底架空。
: 然则这个解决之道是从大局角度出发的,对于许多大臣来说,这样的选择也许是值
: 得欢迎的,因为这样对朝局的影响最小。可问题在于,皇帝个人在这样的解决方案里多
: 半会受到损失。

p****t
发帖数: 11416
29
李渊、李建成在正史里面肯定被矮化/丑化,李世民被美化
比如什么李渊不敢造反,是半推半就被李世民裹挟,这事情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
不信的
李世民其实就是杨广附体重生,干的事情都差不多,只不过干得比杨广好
s**r
发帖数: 669
30
我之前zz那篇长文提到过,在两《唐书》,《资治通鉴》和《大唐创业起居注》(根据
专家考证,《起居注》或作于武德元年,最迟也不会晚于武德三年,对老李总体来说评
价很高)里面可以看出来太原起事老李是总后台幕后黑手,李二只是急先锋。
大业九年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宇文士及和窦夫人的堂兄窦抗就先后找过老李,暗示或建
议造反,但是老成持重的老李认为时机未到拒绝了,事实证明还是有道理的,出头的椽
子先烂,最先造反的反王先后败亡了。但是那时老李绝对是心怀异志了。
但是《资治通鉴》里面温公的评论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这个就和里
面引用的大量史料不符了。温公这种道德家总想把政治阴暗的一面淡化。

【在 p****t 的大作中提到】
: 李渊、李建成在正史里面肯定被矮化/丑化,李世民被美化
: 比如什么李渊不敢造反,是半推半就被李世民裹挟,这事情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
: 不信的
: 李世民其实就是杨广附体重生,干的事情都差不多,只不过干得比杨广好

相关主题
接班这事说几点常识玄武门之变真正原因:李建成声望日隆,李世民继位无望
李建成的才能也不错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玄武门之变真相大揭秘(转载)
杨文干事件”:玄武门之变序幕[合集] ZT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s**r
发帖数: 669
31
zz
然后,母亲就这样客死异乡,这对十六岁的李世民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变故。不过应该
就是李家在一片悲痛和混乱中筹办丧事的时候,杨玄感的叛乱发生了。史书记载说杨玄
感要叛乱时,李渊已有察觉,他在涿郡和老朋友宇文士及暗暗商量,尽管史书记载语焉
不详,作为炀帝女婿的宇文士及竟似颇有怂恿李渊一起起哄造反的意图。李渊本来的任
务是在怀远镇督运粮草,他突然离开职守来到涿郡,怕正是为妻子死了这样的大事告的
假。
宇文士及和李渊的密议,从记载来看,做父亲的连儿子们都没有告诉。这也不稀奇
,毕竟所议太大,而这时候看来李渊并不认为杨隋的气数已终,贸然造反很容易失败吧
,那全家人就都完蛋了。儿子们也都还年轻,长子建成这一年也才二十五岁,把这种还
没边儿的“异志”告诉他们难免年轻人不够城府反而惹出事来。况且妻子刚死,那些孩
子都在悲痛和茫然中,情绪也愈发不稳定。
李渊做出的决定是暂时仍然向表弟尽忠,他把杨玄感的异常行动报告给杨广,这也
为他赢得了一个出头的机会:皇帝陛下命令李渊立即赶往关陇,代元弘嗣为弘化郡太守
,兼知关右诸军事,也就是说可以节度整个陇上的军队。原来元弘嗣的亲戚斛斯政是杨
玄感一党,虽然元弘嗣本人尚无造反迹象,皇帝仍旧对他不放心。
也就是说,这一刻,杨广对李渊还是放心的。
......
李渊则先一步赶回关中,在弘化郡顺利接替元弘嗣的位置并得到陇上所有军队的控制
权力。这时候又有人跑出来和他嘀咕“天下事”,这一次的心急者是窦夫人的堂兄窦抗
。窦抗的话相当直白:连杨玄感那样的人都可以造反,你们李家怎么反而落到人后了?
李家落后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老话,其实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至少在
这个时候李渊是不想“先发”做这个出头鸟的,说来这时候以他所处的地位,有可能亦
能有所为。关中兵马大多东调前去剿灭杨玄感,李渊在陇上握有的军队如果突然南下长
安,还真有可能就这么把关陇夺到手中。不过这么一来,炀帝尚在人心未散,“乱臣贼
子”的名头背定了。又容易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炀帝如果能很快收拾掉杨玄感,坐镇
东都发诏讨逆,李渊亦未必吃得消。
不过要说李渊这时候一片忠心那就太假,窦抗敢来和他说这个话,说了以后他也不
揭发,都可见李渊实际上是“包藏祸心”。同时李渊还在自己的辖区内大树恩义,收买
人心。他的前任元弘嗣据记载是个著名的酷吏,如今本地区换了他这个好脾气性宽仁的
长官,一下子就有许多人和他套起近乎来。天下动荡人心思变也是有关的因素,唐国公
的李家自认陇西李也有许多年了,在关陇一带本有扎实的根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定杨玄感之乱的杨广对李渊起了疑心。杨广自然不会知
道窦抗的话,可就从李渊的行为和如今他所处的地位等等来看,隐隐觉得这个表兄有鬼
是有道理的。杨广召李渊前去见他,据说李渊病了一时无法成行,李渊的外甥女王氏这
时候在宫里为妃嫔,杨广就问王氏“你舅舅为什么没来”,当王氏以李渊生病作答后,
杨广据说是颇有些恶毒地问了一句“可得死否?”。
说句实在话,就看李渊老爹在这次事变前后的种种鬼鬼祟祟的小动作,他也活该遭
此一问。
听到皇帝气话的李渊知道自己做过了火,大惊之下赶紧改弦易辙,成日里饮酒纳贿
以自污,这也是历代臣子为避“嫌疑”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往往亦能奏效。向皇帝表
示“我没有能力造反”,比表示“我无心造反”更有用。
李渊彻底地变成人们所熟悉的那个造反前的李老爹的形象,大概也就从这个时候正
式开始。史书记载说他后来受了挫折接受亡妻当年的建议,收罗了不少名马鹰犬献给杨
广,算来也在此时。李渊这一韬晦就过去了一年多的时光,中间发生的好几件事情只怕
让他更加心惊肉跳。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为什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皇权逐渐集中[合集] zt bluefleet的链接 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当皇帝能超越李世民吗隋唐英雄传外真实的李世民
接班这事说几点常识李世民应该被同情还是被痛骂?
李建成的才能也不错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是谁?抹黑贬低他的,竟是他最亲的人!zz
杨文干事件”:玄武门之变序幕玄武门之变两位战神没出手却被李世民评价为国之纯臣zz
玄武门之变真正原因:李建成声望日隆,李世民继位无望玄武门之变中的李渊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玄武门之变真相大揭秘(转载)看历史某些有趣的片断
[合集] ZT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秦琼为什么不跟随随李世民一起参加玄武门兵变?(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渊话题: 李世民话题: 李建成话题: 文幹话题: 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