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运用唯物史观理论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一)
相关主题
知识分子下放Re: 中国的农民问题 (1)明末如果发行纸币能不能解决经济问题
如果毛泽东1986去世请相信国民党军队抢粮的小将回答一个问题
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白寿彝的水平怎么样?
上山下乡的三重战略:两乳一防夏商周断代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毛泽东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自相矛盾历史的车轮总会碾死一些花花草草
[合集] 知青上山下乡与农业机械化我知道的上山下乡 (转载)
上山下乡: 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林彪是现代中国的孔子zz
Re: 牢记历史应该记住些什么——从“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谈起在这扯淡还不如上山下乡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发展话题: 上山下乡话题: 革命话题: 农村话题: 中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n
发帖数: 518
1
运用唯物史观理论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一)
2018-12-21 00:3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28| 评论: 0|原作者: 郝贵生|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那种用西方国家的发展之路评价中国发展之路,而根本否定上山下乡,否定中国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实际是一种用个别代替一般的普世价值的形而上学发展思
想,是着眼于少数人的根本利益,自觉不自觉把中国引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的指导
思想。
那种用西方国家的发展之路评价中国发展之路,而根本否定上山下乡,否定中国社会主
义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实际是一种用个别代替一般的普世价值的形而上学发展思想,是
着眼于少数人的根本利益,自觉不自觉把中国引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
运用唯物史观理论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一)
郝贵生
——纪念毛主席上山下乡重要指示发表50周年
内容摘要:今年是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重要指示50周年,如何
认识和解读上山下乡,实质存在两种立场、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的根本对立。党章
和宪法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旗帜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也应
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理
论认识上山下乡。这些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实践观、群众史观、唯
物辩证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以此具体分析和论证了与毛主席上山下乡思想和实践
直接紧密相连的中国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战略、农民本质、与工农相结合、
教育方针和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的合理性、真理性及深远意义,批判了在这些问题认识
上存在的种种错误立场和唯心史观、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中国当今几乎所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人们的看法、认识都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包
括对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按照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观点,之所以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产生不同和根本对立的认识,取决于多种因素
,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就对上山下乡的
认识来说,也同样如此。就主观因素来说,既有心理因素、知识因素、个人经历因素,
但最重要的是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因素。今年12月22日是毛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
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发表50周年。笔者也是一名1968年响应毛主
席号召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学生,以往曾经写过多篇谈论上山下乡的文章,今在纪念上山
下乡50周年之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和视野再谈对上山下乡运
动的认识。本文包括六个部分即:
一、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如何认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如何认识中国农民的本质特征
四、如何认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五、如何认识上山下乡的本质和主流
六、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做人的标准和培养人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本文较长,分三次发表。第一次先发表第一、二部分。
一、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上山下乡认识的根本不同,实际涉及到如何实事求是看待中国革命、建设、教育
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不同。有些根本否定上山
下乡的研究者为了否定上山下乡,首先要否定中国革命。他们认为,上山下乡属于“文
化大革命”一部分,文革属于中国革命一部分,而“革命”本身就是制造人与人之间的
“仇恨”。所以他们认为,解放以后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政治运动的本质是搞阶级
斗争,文革是搞阶级斗争,作为与文革密切联系的上山下乡也是阶级斗争。毛泽东时代
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阶级斗争的“仇恨”教育、“狼性教育”,老三届是“喝狼血长大
的”,“阶级斗争的狼血喝的最多”,“狼血已经渗透到每个细胞”。老三届上山下乡
,也把这种阶级斗争的“狼性”教育、“仇恨”教育带到了农村。因此也就必须否定上
山下乡。这种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否
定上山下乡,显然是典型的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中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矛盾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
程就是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种矛盾最初相适应
,后发展到不适应,再发展到适应的过程,由此导致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推动社会的发展变化。私有制必然必然产生根本对立的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对
立集团,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分配不同,其中
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就是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根源是经济利益
,其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就直接外在地
表现为阶级斗争。一切阶级斗争最终要通过政治斗争来解决,而一切围绕权力之间的政
治斗争的实质是经济利益根本不同的阶级之间的斗争。当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
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时,变革和根本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革命就到来
了。革命是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是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
级,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社会制度的质变的斗争,以此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现象,是历
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阶级
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用这种阶级斗争观点解释历史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历
史唯心主义。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这个过程正如毛主席所说,也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抗斗争的
革命的过程,而且自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这种革命就开始转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并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
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它结束了中华民族一
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它使中华民族发生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怎样评价这场革命的历
史意义都不为过。任何否定这场革命极其伟大历史意义,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入
到开历史倒车的行列和逆流之中。站在这种立场上,不可能对毛泽东时代的重大历史事
件做出科学的评价,包括长达20多年的上山下乡。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绝不意味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终结,而是新的
开始,正如毛主席所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继续革命的的道路还更长、更艰
巨、更伟大。革命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存在敌对阶级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就
必然存在阶级之间的“仇恨”现象。任何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绝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和
灭亡,必然十倍百倍千倍地“仇恨”社会主义和企图复辟旧的剥削制度。这是一个不以
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被历史实践证明了的千真万确的客观现象和客观规律。共产党人在夺
取政权之后,不可能不把巩固自己的政权和防止旧制度复辟摆到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对青年一代进行阶级
斗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共产党、对无产
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爱”的教育,二就是对一切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企图复辟旧制度的
阶级敌人、帝国主义和剥削制度的“恨”的教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把“爱”看做
绝对的善,把“恨”看做绝对的恶。这是唯心史观的观点。唯物史观绝不抽象地否定一
切“仇恨”现象。阶级社会中剥削和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
迫,是引起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仇恨”和反抗斗争的始作俑者。马克思主
义和共产党人高度评价这种“仇恨”和反抗斗争。恩格斯1845年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
状况》一书中针对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爱”和“恨
”绝对对立的观点说,工人阶级对自己的阶级兄弟表现出的是他们的仁慈和爱,而对资
产阶级则表现出“愤怒”、“炽烈的憎恨”,“切齿痛恨他们的压迫者,痛恨那种使他
们陷入这种境地并把他们变成机器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
社,1956年版,第466页)“只有靠着对当权的资产阶级的烈火般的憎恨,靠着不可熄灭
的内心激愤才能保持住人类应有的意识和情感。”(同上,第399—400页)这是无产阶级
阶级性的典型表现。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包括社会主义革命中必然要对工人阶级和人
民群众不断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但阶级教育不能单纯归结为只是“仇恨”教育
,它首先包括着对社会主义和人民的“爱”的教育。正如周总理在学习雷锋题词中所讲
:“憎爱分明的阶级情感”。毛泽东时代我们党确实把阶级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思想政治
教育的极其重要内容,包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也包括对工人和农民的教育。我们那个
时代的青年人确实打上了阶级教育的深刻烙印,这是引导青年奋发向上的最重要的动因
,同时也是上山下乡的重要动因之一。少数对上山下乡持否定者根本否定中国革命、否
定阶级斗争的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且把我们党的阶级教育歪曲为单纯的只是“仇恨”
教育且恶毒地称之为“狼性”教育而根本否定,实质暴露了这些人对中国革命的“仇恨
”,对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推翻三座大山的“仇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的“仇恨”
,对劳动人民的“仇恨”,且这种“仇恨”才是地地道道的“狼性仇恨”,甚至有过之
而不及。他们口口声声谴责“仇恨”、“狼性”,实质是他们念念不忘“仇恨”和“狼
性”,时时践行“仇恨”和“狼性”。只不过他们“仇恨”的立场、对象与共产党人的
阶级教育的立场、对象截然相反罢了。基于这种立场和世界观怎么能够对上山下乡做出
客观的正确评价呢?
二、如何认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对上山下乡认识的不同还涉及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否定上山下乡者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都是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人口向经济发
展先进的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而上山下乡则是动员大批城市人口到落后的农村去,这
是“跟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背道而驰的”,“农民进城是历史潮流,知青下乡是历史
反动”。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认识中国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战略和模式的根本区别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社会发展都有规律性,既有共同规律,也有特殊规律。人类社
会发展进程中确实有一个阶段是不断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的过程。
《共产党宣言》谈到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时就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从于城市的统治
,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大大增加起来,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
的愚昧状况。当代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也是如此。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进程,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其生产目的
是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其发展的基本的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这种经济规律的
特点就是必须不断地把具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转变为单纯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而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激发这种人口
转移的内在动力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思想。资本家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
在扩大生产资料的同时,必然要购买更多的劳动力,而农村人口恰恰是这种作为特殊商
品的劳动力的直接来源。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之一当然也是发展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究
竟是什么?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条件,根本无法照搬西方的发展之路。其一,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出发点是少数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的需要,是着眼于全国各个地区及全
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二,社会主义国家刚刚建立之初,必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三大差别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其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
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起步又非常低,刚解放时整个国家一穷二白。
其四,整个中国地大物博,不仅城乡差别之大,沿海和内地、内地和边疆之间的差别也
更为巨大。同时内地和边疆还有大量未开垦的处女地。其五,建国以后,中国人口发展
迅猛,从1949年的4.7亿发展到1965年短短16年间增加到6.5亿,而粮食增产速度远远没
有人口速度发展之口。解决粮食问题也成为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问题。其五,
中国农村、内地、边疆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分子和劳动力。还有战争
等其它多种因素,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简单照搬西方道路,而是优先发展农
村、发展内地、发展边疆实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减少农村人
口,而是农村城镇化。毛主席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特别强调农业是基础,发展农业
。在沿海、内地工业发展的关系上,强调“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
分应当摆在内地地,是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270页)毛主席还说:“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
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建国以来毛泽
东文稿》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27页)即使将来生产力发展,农村人口过剩,正
确的方针是农村办工业,农民就地成为工人。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
中曾说过:“农村人口不要引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这样
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这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问题,就是要农村生活
不低于城市,或者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每个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有自
己的高等学校,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这样才能解决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时代有一个激励和振奋人心的口号即“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个口号一是典型地体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毛泽东时
代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二是强调国家、社会、人民最
需要的地方是广大农村、内地和边疆地区。它绝不意味着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发展,但发
展的重点确实是农村、内地和边疆地区。三是一切有理想、抱负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为人民做贡献的青年人应该到这些地区去,去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状况,去缩小
三大差别,去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大贡献。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
》正是上世纪六十年初青年大学生到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植树造林的故事,就具体体现
了那个时代国家的发展战略思想。正是得益于这种伟大战略思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内地工业和边疆地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这是铁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不
能抹杀的客观事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放弃和背离毛泽东时代的社会
主义发展战略原则和发展模式,从为了祖国的富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
要的地方去”,转变成为了个人利益的“到城市去,到海外去,到最能赚钱发财的地方
去”,其结果一是曾经被鄙视的私有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消极和危害作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二是大批农民离乡
背井到城市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不仅为私有企业打工,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打
工,他们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也同样是雇佣关系,而非国有企业的真正主人。三就是导致
大多数农村土地凋敝,农民基本或完全丧失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留守农村的基本都是妇
女、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三大差别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四是导致城
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畸形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城市病愈发严重。
那种用西方国家的发展之路评价中国发展之路,而根本否定上山下乡,否定中国社
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实际是一种用个别代替一般的普世价值的形而上学发展思想
,是着眼于少数人的根本利益,自觉不自觉把中国引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的指导思
想。
2018年12月11日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也谈“知青文学”毛泽东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自相矛盾
复旦历史教授: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合集] 知青上山下乡与农业机械化
中国将有25年左右的衰落期,然后再振兴 (转载)上山下乡: 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张承志是什么人?Re: 牢记历史应该记住些什么——从“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谈起
知识分子下放Re: 中国的农民问题 (1)明末如果发行纸币能不能解决经济问题
如果毛泽东1986去世请相信国民党军队抢粮的小将回答一个问题
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白寿彝的水平怎么样?
上山下乡的三重战略:两乳一防夏商周断代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发展话题: 上山下乡话题: 革命话题: 农村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