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上山下乡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h*d
发帖数: 19309
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谈谈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转贴几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因探析
2009年01月21日 15:20《党史文苑》【大 中 小】 【打印】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共和国坎坷的步伐,走过了它
兴衰跌宕的历程。至70年代末结束时,已有近1800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它不仅改
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它虽“随着‘文化大革
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①。那么发动这场
运动的缘由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多
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国政府对旧有的教育体制、机构等实行了
改革,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
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原来各级学校不合理的比例尚未能基本改造过来,小学发展过多
,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少”②,1953年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
小学的招生人数,结果,是年未能升学的总数由1952年-10.2万人上升到1953年的213
.4万人。...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要正确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http://hubao.an.blog.163.com/blog/static/4188684320152354328272/
2015-03-03 17:43:28|分类:军事历史|举报|字号订阅
本文作者简介:葛元仁,首师大附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到山西夏县禹王公社插
队,曾担任民办教师,大队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抽调到太原铁路分局工作,曾担任团
委书记;1977年考入山西矿院,曾担任全校学生会主席。现为黑河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
。高级工程师。已退休。
聂新元,人大附中1968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到陕西延安地区宜川县云岩河公社插队,
1971年初选拔担任公社和县委干部,曾担任宜川县公社团干、团委副书记。1978年底调
入原机械工业部科研事业单位工作,曾在多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已退休。
目前社会上对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方兴未艾,评价五花八门,不少议论是以
知青的感受谈知青问题,或就知青上山下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知青问题,甚至从一
个概念来推导另一个概念,并且以此为依据对持续几十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进行评价
。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主观、片面、形而上学的。对知青... 阅读全帖
o****y
发帖数: 26355
3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
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目录
简介
背景
发展
1. 起源
2. 起始
3. 序幕
4. 高潮
5. 回城
目的
形式
影响
意义
后果
评价
1. 正面
2. 反面
著作
1. 小说
2. 电视剧
3. 纪实
简介
背景
发展
1. 起源
2. 起始
3. 序幕
4. 高潮
5. 回城
目的
形式
影响
意义
后果
* 评价
1. 正面
2. 反面
* 著作
1. 小说
2. 电视剧
...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知青--难忘上山下乡的日子
知青老照片:1968年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当年插队时的乘车证:承载着无限的回忆。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
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
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
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
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
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
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
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5
1968年,毛泽东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导致大约1600多万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被派往中国农村地区。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历时
十多年,影响到的知青占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波及当时中国城镇大约一
半的家庭。
知青们在艰苦落后的农村地区耽误了学业和事业,浪费了青春,失去了最佳年华。在云
南和北大荒等地区,知青被迫害甚至强奸的事件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中国在二十世纪
后期曾经出现科技和学术人员断代,也是知青上山下乡的恶果之一。最后,百分之九十
九以上的知青都返回了城市,用行动否定了这场运动。
就是这样一场影响无数人命运的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却只占了一页
的篇幅。该书指出:“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练,接触了生产实践
,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不过该书也承认:“在
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材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
远的危害。”
*上山下乡运动目的何在?*
毛泽东为何发动上山下乡运动?有人说,毛泽东在1968年要稳定局势,所以要把造反的
红卫兵赶出城市。也有人说,...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1828
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上山下乡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中
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目录
[隐藏]
* 1 开始
* 2 上山下乡
* 3 回城
* 4 影响
* 5 运动目的
* 6 评价
* 7 相关文艺作品
* 8 参考资料
* 9 参见
*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开始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
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
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
他们的典型代表。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年。当年,河南省郏县有一批中学生回乡参加农业
合作化运动,毛泽东为此写道:
“ 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
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
作为的。 ”
毛的这段话,后来被广泛...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7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rticle-20110707-scam-up-to-m
“疯狂年代”的“广阔天地炼红心”等宣传画2006年在北京自由市场上卖。
1968年,毛泽东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导致大约1600多万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被派往中国农村地区。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历时
十多年,影响到的知青占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波及当时中国城镇大约一
半的家庭。
知青们在艰苦落后的农村地区耽误了学业和事业,浪费了青春,失去了最佳年华。在云
南和北大荒等地区,知青被迫害甚至强奸的事件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中国在二十世纪
后期曾经出现科技和学术人员断代,也是知青上山下乡的恶果之一。最后,百分之九十
九以上的知青都返回了城市,用行动否定了这场运动。
就是这样一场影响无数人命运的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却只占了一页
的篇幅。该书指出:“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接触了生产实践
,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不过该书也承认:“在
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8
http://bbs.voc.com.cn/topic-6444968-1-1.html
作者: 姜太公的小岛 时间: 2015-3-18 15:01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王克明:知青,农业文明的亲历者
史铁生说,他想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知识青年记住了插队的日子。在他,插队的
日子是“无边的黄土连着天”,“深褐色的犁迹在走”,“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
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史铁生所记,是黄土高原、传统农业、山间窑洞、古老民
歌,是插队在陕北的北京知青,对一段往日经历的苦苦感受,对一种古老文明的深深记
忆。在那种文明里,知青曾经的生活方式,或与之融洽,或形成反差,苦心劳骨,饿体
乏身,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刻写了独特的上山下乡时代印记。
今天,当文明发生变迁的时候,我们在回首间已经看清,那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
时代印记。
黄土高原已不是老知青的熟悉故地
三十多年来,我三十多次回陕北,回**队的余家沟。脚下那条只能步行、弯弯曲曲
的山间小路,我眼见它慢慢扩宽,眼见它渐渐取直,眼见它铺平柏油,可以开车直抵深
山了。今天的余家沟,植被覆盖,苹果满山,相比它村,人丁兴旺。但还是...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93
9
于鸿君,男,汉族,1963年10月生于内蒙古杭锦后旗,祖籍甘肃民勤,中共党员,研究
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主持人。现任北京大学党
委常务副书记,兼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发表于2018.7.1
(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据统计,
2009年全国有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历年累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有250多万,目前全国
共有86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同时,2000多万失业农民工同样需要就业,还有几百
万自然增加的青年等待就业,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如复转军人、新增农民工等。据测算
,今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最多为900万。两者之间的缺口显而易见,结合当前的经
济形势来看,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是极其严峻的。
等待就业的860万大学毕业生是家庭和国家培养的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如果
得不到充分就业,不仅是家庭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影
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7 22:00:03 2015, 美东)
http://bbs.voc.com.cn/topic-6444968-1-1.html
作者: 姜太公的小岛 时间: 2015-3-18 15:01
王克明:可以给上山下乡运动盖棺了
王克明:知青,农业文明的亲历者
史铁生说,他想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知识青年记住了插队的日子。在他,插队的
日子是“无边的黄土连着天”,“深褐色的犁迹在走”,“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
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史铁生所记,是黄土高原、传统农业、山间窑洞、古老民
歌,是插队在陕北的北京知青,对一段往日经历的苦苦感受,对一种古老文明的深深记
忆。在那种文明里,知青曾经的生活方式,或与之融洽,或形成反差,苦心劳骨,饿体
乏身,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刻写了独特的上山下乡时代印记。
今天,当文明发生变迁的时候,我们在回首间已经看清,那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1
http://hx.cnd.org/?p=139748
在中国“文革”时期。1968年冬,毛泽东发动了让青少年“上山下乡”的猛烈浪潮,席
卷全国。
一年前(1967),毛泽东还大赞道:“我们的一些事,完全没办法。而红卫兵一闹起来
,就有办法了……不借红卫兵的力量,什么法子也没有,一万年也不行。” 现在,毛
泽东却说“靠学生解决问题是不行的,历来如此。他们只有闹一闹而已。” 1967年7月
下旬,毛泽东导演了万人“工宣队”强行闯入清华大学去镇压“红卫兵”。 而“红卫
兵”不明情况予以抗拒。1967年7月28日凌晨,毛泽东在中南海突然召见“五大造反红
卫兵领袖”(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明确说要让红卫兵“统统
走光,扫地出门”,他警告:“如果有少数人不听劝阻,坚持不改,就是土匪,就要包
围起来;还继续顽抗,就实行歼灭。” 至此,“红卫兵”失去了毛泽东的支持。毛泽
东以“回校闹革命”的名义让他们返回校园受“军宣队”(进驻学校的“军人宣传队”
)的控制。对于社会上的群众组织,毛泽东以“两派群众大联合”为名,予以强行解散
。这标志着全国的“造反派”作为“文革”运动中最重要的群众...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6101
12
就是应当美化上山下乡,不美化才是不正确的
-----数学
美化上山下乡的言论不违反宪法,也不属于敌对势力的议论,因此,人们是有这种学术
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又不是美化侵略战争,美化资本家剥削。美化上山下乡,将上山下
乡视为一件美好的事情,这是一种正能量。人们美化任何事物都是有这个权利的,都是
一种艺术。
而我下面的描述,支持我的基本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
这就让反对上山乡下的人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首先,有人说上山下乡是因为要解决城市就业问题,这就很好,就是说,到农村去工作
,也是一种就业,不能够认为去农村就叫流放,就不是就业。
第二,上山下乡都是要求本人志愿的,而且有一些人是不允许去的,包括我本人申请上
山下乡都是被拒绝的。想要不去上山下乡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泡
病号。泡病号的技术是成熟的,最简单的,往自己的尿里渗上一滴血,就成了肾炎,于
是就可以呆在城市。
第三,上山下乡是一种福利,是一种好处,所以,必须国家批准,你才能够得到。我为
什么当年申请上山下乡被拒绝后,不能够自己去?因为自己去代价太大,大到远超出自
己的经济能力。
你想想...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13
http://blog.stnn.cc/19580306/Efp_Bl_1004808655.aspx
逃避上山下乡
邵呈
我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文革最后的一年,也是末届上山下乡之年。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
刚好是文革十年,“十年寒窗”的学生时代。十年浩劫的上山下乡搞得如火如荼。按照
当时的国家规定,居民户口的高中毕业生多要上山下乡;农业户口的高中毕业生要回
乡。我之所以能逃避上山下乡,是我的造化。
我的父亲早在解放初期就来到福建省福鼎县谋生,三年后被派往本县沙埕镇航管站工
作。母亲刚来到父亲处的那个子夜就生下了我。我土生土长到8岁就在本地上小学。直
到我念初中一年级时,父亲年满60周岁,就办好了退休手续,正准备告老还乡,因为
当时航管站缺少工作人员,故暂时留用。后来,直至1976年底才举家返回故里——瑞安。
父亲是按国家干部退休的,在瑞安城关西门竹木街堂横巷分配到一套30平方米的公房。
于是我在1972年春就转学到瑞安中学读初中二年级。一年半后我初中毕业。毕业时全
班有40多人,可是升高中就寥寥无几了,原因是高中毕业要上山下乡。所以大多数同
学都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
当时,我就想出一个两全... 阅读全帖
o****y
发帖数: 26355
14
中国知青史
目录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目录
序言
文摘
后记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作者:定宜庄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8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1707840
装帧:平装
开本:16
语种:中文
定价:102.00
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
《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
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
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
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
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
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
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 阅读全帖
v********d
发帖数: 618
15
这一个是我看到的比较权威的。
上海女知青徐玲先的死引发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摘自《中国知青梦》,邓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回家是每一个人的心结!
更是每一个不明不白飘流异乡的知青的心结!
可是却有为数不少的知青至今还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回家!
为这些飘流在他乡一辈子的知青们祈祷!!!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时,也就是北京那个庄严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入意义重大的主题报告的时候,在云南边陲一个地图上无法查到的叫做橄榄坝的偏
僻地方,一个名叫徐玲先的上海女知青腆着无比沉重的大肚子,困难地行走在凹凸不平
的山间小路上。没有人声喧哗,没有尘土飞扬,只有一缕深秋的太阳寂寞地穿过树林,
将破碎的光斑洒落在这个即将成为母亲的气喘吁吁的年轻孕妇身上。女知青不时直起腰
来,抹一抹额上的汗珠,或者扶住路边的树干歇一歇。她当然不可能知道此刻正在遥远
的北京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与她和知青未来命运的关系,眼下她只有一个比任
何时候更加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快快赶完这段不算太短的路程,把孩...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518
16

认识劳动 —— 上山下乡心得体会及对我一生的影响
2018-3-14 23: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8| 评论: 0|原作者: 郝贵生|来自: 激
流网
摘要: 今年是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和上山下乡50周年。最
近又把旧文翻出来阅读一遍,应该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收获体会和对自己一生的
影响。为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我决定将该文重新发表。
郝贵生:认识劳动 ——上山下乡心得体会及对我一生的影响
历史 34秒前 3 激流网 0
我原是天津铁路一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正准备高考时开始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9月
响应毛主席号召,与我校29名同学一起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现改为地级通辽市)科左中
旗的一个以蒙族为主的村庄插队落户,后回津上学,留校做教师,直至退休。2013年9
月,我作为知青代表回通辽市参加了市有关部门组织的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座谈会,因
没有做充分准备,座谈会上简要谈了我对上山下乡的认识,受到与会者领导和知青朋友
的一片掌声和赞扬。后回津后,我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上山下乡的心得体会及对我一生
学习和工作的影响,以《认识劳...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3789
17
凤凰卫视10月20日《总编辑时间》,以下为文字实录:
总编辑时间欢迎您收看,我是何亮亮。习近平在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被任
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引发外媒关注。习近平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2003年,福建省外
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丛书。首卷入编381位博士,有网民贴出习近
平在书中“自述”全文,香港明报周三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习近平首先总结自己的格言: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
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习近平文中回忆往事,指出上山下乡经历对他影响相
当深。
他在文中写到:1969年我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
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
,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指出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学懂团结群众。
习近平回忆由于家庭原因,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都未获批准。1975年父亲习仲勋解除监
护后才得以入读清华大学。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习近平对基层有了深刻的了解,1982年他作出了再下... 阅读全帖
R*********j
发帖数: 1957
18
邓晓芒谈上山下乡:幸好我们还在,不然就死无对证了!
2017-02-19 讲常识
讲常识才会不自负,不自负自会讲常识。请长按潘恩肖像,识别二维码,加常识哥个人
号为友:
作者:邓晓芒
来源:凤凰网
我只是觉得,不说白不说,不是为了“唤起民众”,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
经历的时代。凡是经历过的苦难,都应该留下记忆,不能白白地消逝。如果年轻人能够
从中得到某种感悟或共鸣,这就是国家之幸了,我乐见其成,但不是刻意追求的。
一、关于知青下乡
1、作为知青,经历了从保守封闭到改革开放的成长经历,对人性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应该如何做好新一代青年的教育与培养,把这种宝贵的人生财富传承下去?
答:我们经历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死亡的边缘到逐渐复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最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中的出路、活路何在,看出我们为什么一度走
入死胡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亲身经历,比如大跃进和三年大饥荒、下乡、四清、文革,以
及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所展示出来的活力,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戳破他们被别有用心地
灌输到天真头脑里面的各种谎言,特别是告诉他们凡事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以及对照
现实...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9
http://hx.cnd.org/?p=139751
1976年10月,在中国,以华国锋为首的“华派”逮捕了“文革派”,掌握了中国的最高
权力,结束了“文革”。
在华国锋的同意和邓小平的推动以及在教育部门的操办下,高等院校恢复了正规招生和
考试入学,全国有570万以“知青”为主的青年人应试,其中27万人考入高校,他们在
1978年2月成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新生。他们遭遇过苦难,感知受教育权利
的来之不易而刻苦学习。此时的大学校园里还都是“文革”留下的疮痍,连个像样的食
堂也没有。教育功能重新复位,发展科技成为国家战略。受到这种情势的鼓舞和渴望情
绪的支配,这时发生了知青自发的“大返城”运动。
在“文革”时期,约1,600万知青被“上山下乡”运动驱往农村或山区,据统计有25,
690名知青死亡,其中非正常死亡高达62%,还有数万名女知青遭到了当地干部和军人
的强奸。知青们在一再受挫、理想破碎之后已不再有当年担当“革命”急先锋的豪迈,
只有忍受“变相劳改”的悲凉心境,他们对“前途茫然”的感觉极为痛苦。1978年9月
,云南景洪农场的上海知青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历数广大知青的艰困、...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7628
20
影响
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
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很多人认为,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
组织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
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 有人声称,由于文革
的上山下乡使得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一批年轻人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
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不过也也有人通过对于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发现,那一时期中国的人均教育水平获得极
大幅度的提高,识字率和入学率大规模暴增,小学入学率即由1963 年的57%,大幅提升
至1976年的96%(同期印度小学入学率为1961年40%,至1978年上升仅为58%)。在增加
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取消职业中学,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招
生数从1963年263.5万大升至1976年2344.3万,普通高中招生数从1963年43.3万大升至
1976年861.1万。唯一减少的高校招生人数按计划仅仅减少...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21
如果说,66年底中央文革取缔联动西纠等组织,充分表明了毛泽东对待血统论
的立场,也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待官二代的立场,那么,让官僚和精英子弟也
跟随广大城市群众子弟一起上山下乡,则起到了防止出现韩寒这种靠老爸写文
章的文二代的效果。
也就是说呢,其实,自打取消了上山下乡之后,改开三十年来,不但滋生出来
了大批官二代富二代,也滋生出隐晦但是数量庞大危害巨大的文二代。
什么是文二代呢?就是所谓书香门第了,父母文化知识很高,像韩寒他爹那
样,所以可以在考试啊作文啊学习啊辅导啊,还有择校啊择专业啊择就业啊等
诸多人生成才的环节,给予小韩寒们无微不至关怀关心帮助甚至于操笔代劳。
换而言之,就是自己家里肥料多野草多,所以小马驹们得以快速优质的成长为
千里马,成长为新一代的知识精英的这么一个过程了。
实际上,在座发帖的许多id甚至所有在互联网论坛高谈阔论天下不平事的人,
也不要只顾着嘲笑韩寒他爹作弊了。因为如果从公平的角度起见,我们这些
人,之所以比那些只能去富士康打工的农民工子弟表现优秀,到底多大程度可
以归结于自己基因优秀,多大程度要归结于自己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归结于
自己受到了课堂之外的良好教... 阅读全帖
R*********j
发帖数: 1957
22
1、作为知青,经历了从保守封闭到改革开放的成长经历,对人性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应该如何做好新一代青年的教育与培养,把这种宝贵的人生财富传承下去?
答:我们经历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死亡的边缘到逐渐复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最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中的出路、活路何在,看出我们为什么一度走
入死胡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亲身经历,比如大跃进和三年大饥荒、下乡、四清、文革,以
及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所展示出来的活力,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戳破他们被别有用心地
灌输到天真头脑里面的各种谎言,特别是告诉他们凡事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以及对照
现实生活来思考,不要盲从。
我们曾经被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害苦了,要教育下一代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至少要有
清醒的头脑,这在今天社会发生如此巨大变迁的环境下已经有了良好的条件,不像我们
当年,说一句真话都可能面临杀头。一个父母曾是知青的家庭里面应该充满着批判精神
,这种精神与现在的年轻一代是相通的,不存在真正的“代沟”。
2、邓老师您好,我是一个九零后,对那段历史知道的不多,但我知道历史是有惰性的
,我想知道那段历史对我们中国现在的情况有哪些具体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3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丁东:上山下乡运动的得与失
http://hx.cnd.org/?p=112548
最近,我读到赵杰兵的新著《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人民出版社
2014年3月),引发了很多感想。
我认识赵杰兵已经40多年了。1972年,我和书中谈到的姜斯栋在山西省委政策调查
研究室共事。我们都是从基层抽上来的知青。赵杰兵和姜斯栋是北京四中同学,又是同
在康庄插队的好友。因姜斯栋的关系,我认识了赵杰兵。后来在80年代中期又见过一面
,当时赵杰兵已在中组部工作,到山西出差,曾经天南海北,畅聊一番。以后虽再未见
面,但还是听说过他的消息。因为和王小波是朋友,曾经参与他出书斡旋,和他姐姐赵
洁平来往倒多一些。王小波的小说生前难出,生后火爆,赵洁平当时在华夏出版社供职
,趁领导出差之机,顶着风险让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中国大陆付梓,因而我对她的
胆识怀有敬意。最近和姜斯栋相约去中日友好医院看望调研室老领导吴象,赵杰兵嘱他
将这本回忆录赠我一阅。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知青时代的理想和奋斗。赵杰兵1968年底离开北京,到山西省山
阴县康庄插队。对他来说,知青经历是人生之旅上的正能量,延续至今。他就读的北京
四中是全国名校,同学多有远大...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上山下乡:黄宗英和她的现代贞节牌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7 10:16:38 2017, 美东)
作者:彭小明
中国政坛即将接纳一代知青中的政治人物成为主要领导人,于是“知青”道路的文学作
品又应运而生,尤其是所谓的青春无悔之类的喧嚣又再度红热起来。可是知青道路的“
青春无悔说”立刻遭到了迎头痛击,至少在网络世界变得难以藏身。
这里介绍一下黄宗英的情况。她是1949年前的老影星之一,后来改行写报告文学,晚年
以黄昏恋(对象是卧底文人冯亦代)出名。老知青痛恨上海女作家黄宗英!她是万恶的
上山下乡政策的吹鼓手,并籍此浪得名作家之名。德国人民不仅清算纳粹希特勒、戈倍
尔和东德昂纳克、克伦茨的罪行,也要追究具体作恶的刽子手和吹鼓手。德国小说《朗
读者》告诉人们,希特勒建立了奴役人民的暴政,女狱卒汉娜则是押解和驱遣犹太妇女
儿童走向焚毁的凶手。毛泽东发动了驱遣青年下乡的运动,黄宗英也是强迫下乡的帮凶。
知青下乡是现代中国人绕不开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5
作者:彭小明
中国政坛即将接纳一代知青中的政治人物成为主要领导人,于是“知青”道路的文学作
品又应运而生,尤其是所谓的青春无悔之类的喧嚣又再度红热起来。可是知青道路的“
青春无悔说”立刻遭到了迎头痛击,至少在网络世界变得难以藏身。
这里介绍一下黄宗英的情况。她是1949年前的老影星之一,后来改行写报告文学,晚年
以黄昏恋(对象是卧底文人冯亦代)出名。老知青痛恨上海女作家黄宗英!她是万恶的
上山下乡政策的吹鼓手,并籍此浪得名作家之名。德国人民不仅清算纳粹希特勒、戈倍
尔和东德昂纳克、克伦茨的罪行,也要追究具体作恶的刽子手和吹鼓手。德国小说《朗
读者》告诉人们,希特勒建立了奴役人民的暴政,女狱卒汉娜则是押解和驱遣犹太妇女
儿童走向焚毁的凶手。毛泽东发动了驱遣青年下乡的运动,黄宗英也是强迫下乡的帮凶。
知青下乡是现代中国人绕不开的悲情话题。两千万男女青年在无外敌入侵的和平时期从
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的大规模强制迁徙,牵动了中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每一个家庭
和单位。造成了亿万人民财产、生命、亲情、婚恋、教育、就业一系列的严重困难,影
响了中国社会几代人的命运和精神面貌。这一场重大的变乱,牵涉其...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13731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erzog (singularit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谈谈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8 17:04:43 2011, 美东)
上山下乡始于55年,但是真正大规模展开是在68年底,也就是当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
表毛泽东号召之后的事情。
如果说最初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弥补城乡知识文化鸿沟,鼓励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相结
合,体现的是文化战略;那么68年展开的大规模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战略防御。
随着64年中苏论战展开,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将中国视为敌人,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68年中苏关系也达到49年建国以来最为紧张的顶点,边境冲突一触即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作出战略决策,将战略防御重心转移,并且实施三大计划,来
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1.军委决定将军事斗争重心从东南(也就是防御美国以及蒋匪军从海上登陆)转向北方。
2.大规模开始将重要国防机构前往西南,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3.大规模有秩序的展开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从68年底起,成立新疆等10大建设兵团...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7
北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誓师大会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封信
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战斗的一九七六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北京市十万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反击右倾翻案
风的教育革命大辩论斗争风雨中,坚决走您指引的道路,与工农结合,奔赴农村,广阔
天地炼红心,上山下乡干革命。面对国内外“天地翻覆”、“旧貌变新颜”的大好形势
,我们豪情满怀,热血沸腾,向您老人家表达革命青年的心声。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出生,祖国早已是阳光灿烂,红旗漫卷。我们在
您的光辉思想哺育下成长,春苗茁壮,全靠您老人家和党的爱抚培养。
当我们戴上红领巾的时候,您亲自点燃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我们跟着您
,参加了摧毁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战斗,上了阶级斗争的第一课。
我们跨入初中,戴上红卫兵袖章的时候,您领导了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战斗。我们跟着
您,批判、声讨这伙野心家、阴谋家的滔天罪行。从此,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修正主
义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危险。
紧接着,您领导了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发出了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评论《水浒》
的英明指示。我们跟着您,批判“克己复礼”,向孔孟之道宣战,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谈谈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上山下乡始于55年,但是真正大规模展开是在68年底,也就是当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
表毛泽东号召之后的事情。
如果说最初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弥补城乡知识文化鸿沟,鼓励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相结
合,体现的是文化战略;那么68年展开的大规模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战略防御。
随着64年中苏论战展开,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将中国视为敌人,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68年中苏关系也达到49年建国以来最为紧张的顶点,边境冲突一触即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作出战略决策,将战略防御重心转移,并且实施三大计划,来
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1.军委决定将军事斗争重心从东南(也就是防御美国以及蒋匪军从海上登陆)转向北方。
2.大规模开始将重要国防机构前往西南,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3.大规模有秩序的展开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从68年底起,成立新疆等10大建设兵团。
这些举措,特别是第二第三,都是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因此
,号召知青下乡,一方面是为了在可能爆发的核战争里保存青年,一方面是在中国北方
构筑民兵的汪洋大海,防御苏联坦克长驱直入。
也正是因为中国有了如此大规模的防范措施,使得苏联望而生畏,没...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29
上山下乡被很多吃了苦的知识分子骂的狗血喷头,创作了许多色情文学来描绘自己爹妈
如何被大队支书强奸。但是抛开这些性生活不提,上山下乡的确是一件很巧妙的平乱策
略。
这里说的乱,当然是指少数民族作乱。历史上,少数民族可是没少作乱的。比如说建国
后,中苏关系不好的时候,就有解放军的少将带着一大帮子人往苏联跑。而且建国后的
六十年代,还有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叛乱,只不过当时不太宣传这个,平叛又得到少数民
族贫下中农的支持,所以也没有人提了。
但是光是靠打打杀杀是不解决问题的,你军队也不能老一天不合眼的盯着人家啊。所以
关键还是要移民的。但是,平常你怎么移民啊?人家不接受你啊。所以毛泽东就想出了
一个办法。那就是上山下乡。
当时不是中苏关系不好吗?苏联要扔原子弹做外科手术,所以中国提前就开始动作,上
山下乡,把人往新疆这些地方弄。到了68年底,更是全国总动员,一下就动员几百万人
,就是后来说的知青了。一年之内就在全国建立了好多个建设兵团,第一个就是新疆兵
团。兵团的意思就是,平常建设,召之即战,属于人民武装的部分,而且是按照军队的
编制来的,想走得走转业的渠道。
因为是全国性质的上山下乡,所以当时少...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近日,北京大学教授于鸿君就大学生就业问题撰文建议中共当局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
工程”,遭到舆论抨击。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起的“上山下乡”运动被指是变相劳改
大陆媒体7月3日刊登了于鸿君的文章《建议国家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文章
称,当前,受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文章建议,选招200万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员、公共服务人员和
“村官”,每批期限2年,期满可以返回重新参加毕业分配。
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大学毕业生缺乏了解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
资料显示,于鸿君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现任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北
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负责意识形态。
于鸿君被指是“文革余孽”
北大教授建议中共重启“上山下乡”的报导,引发舆论广泛抨击。
大陆传媒人朱达志发表文章说,在某个刊发于鸿君教授文章的公众号留言里,网民的批
评可谓相当犀利。很多人纳闷,于鸿君为什么要写这篇吃力不讨好的文章呢?文章说,
“文革”早已被彻底否定,与之“配套”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然也早已成为
执政党的“不良资产”,他作为院长,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啊。
...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上山下乡始于55年,但是真正大规模展开是在68年底,也就是当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
表毛泽东号召之后的事情。
如果说最初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弥补城乡知识文化鸿沟,鼓励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相结
合,体现的是文化战略;那么那么68年展开的大规模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战略防御。
随着64年中苏论战展开,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将中国视为敌人,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68年中苏关系也达到49年建国以来最为紧张的顶点,边境冲突一触即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作出战略决策,将战略防御重心转移,并且实施三大计划,来
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1.军委决定将军事斗争重心从东南(也就是防御美国以及蒋匪军从海上登陆)转向北方。
2.大规模开始将重要国防机构前往西南,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3.大规模有秩序的展开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从68年底起,成立新疆等10大建设兵团。
这些举措,特别是第二第三,都是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因此
,号召知青下乡,一方面是为了在可能爆发的核战争里保存青年,一方面是在中国北方
构筑民兵的汪洋大海,防御苏联坦克长驱直入。
也正是因为中国有了如此大规模的防范措施,使得苏联望而生畏... 阅读全帖
n****l
发帖数: 3375
3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上山下乡维基上是这么说的
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大陆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
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和让年轻
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
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
由于文革的上山下乡使得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一批年轻人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
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不过通过对于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发现,那一时期中国的人均教育水平获得极大幅度的
提高,识字率和入学率大规模暴增,小学入学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
的96%(同期印度小学入学率为1961年40%,至1978年上升仅为58%)。在增加基础教育
的同时,还取消职业中学,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招生数从
1963年263.5万大升至1976年2344.3万,普通高中招生数从1963年43.3万大升至1976年
861.1万。唯一减少的高校招生人数按计划仅仅减少10万人而已。[1]
这是由于知识青... 阅读全帖
x******g
发帖数: 33885
33
我不大明白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60-70年代的上山下乡好像跟邓集团走资派没什么关
系吧?
上山下乡浪费了一代人的青春,那要看你青春的定义是什么了。
如果一个人抱怨青春花在种田上,而不是花在读书上,妨碍了他日后为升官发财奠定基
础需要的读书学业,那上山下乡的确是浪费了他的青春。
但是一个人通过上山下乡,接近底层的劳动人民,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从身体素质,意
志,思想,世界观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并大有收获,青春并没有浪费啊!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也是这样,从湖南到北京后,并没有留恋首都这个大城市,他从北京
毅然回到长沙,坚持在本地从事他喜欢的工作:读书,办报,开书店,搞社会调查,你
说他的青春浪费了吗?
H****g
发帖数: 14447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知道的上山下乡
网络上莎有关于女知青被强奸的资料都如出一辙,都来自78年底《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
作会议简报》,这你得承认吧。
78年之前有关上山下乡的任何史料,都可以当作参考;唯独78年底这个会议的文件不行
,因为这个会议就是要推翻上山下乡,就是要否定上山下乡。
x********u
发帖数: 1322
35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上山下乡运动的争论,觉得挺有意思。作为67届高中生,上山下乡的
亲历者,对许多隔靴挠痒式的评论真是哭笑不得。
争论的各方有一点是很一致的,就是主张民主。那么,我忽发奇想,假如在大陆让当年
参加过上山下乡的当事人,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来一次公投,对上山下乡运动给个评
价。大家以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公投的选择项可以设计为 A,利国利民。B,祸国殃民。C,得不偿失。
H****g
发帖数: 14447
36
虎头蛇尾是你对上山下乡的评价啊,我只是引用而已。我的理解是,上山下乡的路子并
不错,初衷也很好,城市小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去艰苦地区生活一段时间,有益
无害。
但是我也在想,比如说,上山下乡如果能够限定一个较短的时间,比如说一年两年,效
果会不会更好呢?实际上,我倒觉得西方志愿者就是某种程度上对文革上山下乡的完善
。当然,西方的志愿者动机还是有些值得质疑的地方。
H****g
发帖数: 14447
37
哦,原来你说的蛇尾是这么回事。其实这个完全要怪邓轮啊。本来上山下乡一直都是正
面宣传的,结果到了78年底那个会之后,邓轮开始把屎盆子往知识青年身上扣,又是强
奸啊又是犯罪啊,把上山下乡全盘否定了。所以很多知青才会觉得自己是被骗了。
我觉得抛开军事啊教育啊这些国家层面的利益不说,单独就说就说上山下乡这个经历本
身对个人成长是不是有利,你觉得是不是去上山下乡就一点好处没有?就是扯淡?既然
如此,那西方志愿者跑到非洲,是不是也是扯淡?
i******c
发帖数: 9350
38
实际上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这一点欧洲也好, 中国也好都是为了解决一件事
-- 就业.
比较一下:
文革造成一大批闲人控制不住了怎么办 -- 号召上山下乡.
欧美人为了以后简历上多一点东西好找工作 -- 去非洲做志愿者.
上山下乡这个政治运动就是到了那个环境里必须是个人自愿的, 因为人在那时候没有其
它更好的出路.
如果和现在的志愿者比, 我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更是环境迫使的.
H****g
发帖数: 14447
39
"这是你的猜测" is your speculation because I have three posts on this topic.
站在中国历史大背景下看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29 11:55:45 2010, 美东)
1. 第一个背景就是,那个年代面临苏联核威胁。苏联几次威胁要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
式打击,要用核武器平了中国大城市。而且不只是苏联,美国也发出过核威胁。前一段
BBC还报道英国也有类似的文件提到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这就是中国那个年代面临的生死存亡的战略环境。任何一个国家,面临这种情况,首先
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对不对?所以当时提出要深挖洞广积粮,要备战备荒,要准备打
大仗。所以才有了两个战略疏散。一个是物资的,那就是三线建设;一个是人力的,那
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目的都是为了保全中国最重要的军事资源。一群邓轮老将胡咧
咧什么为了解决就业,纯粹是不懂装懂。
2. 第二个背景就是,毛泽东要打到官僚,打到走资派,要实行大民主。但是中国当时
农民占了90%,几亿人没文化。不懂文化连写大字报都写不了。就算你要投票,也得...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0
为什么要在68年加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29 13:21:55 2010, 美东)
上山下乡有双重战略目的,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备战。这两个目标一直相伴相生,但是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64年之前。规模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实验,看看农村能不能承受人口突然增加带来的物
资/文化沟通等困难。
但是64年之后,战备需求逐步开始加强。这也是因为苏美加紧对中国军事威胁的原因。
64年5月份之后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口号。首先是迁移工业到三线,把容易
受到军事威胁和打击的一线(华东)和二线(华中)的经济目标搬到西部。
这时不能不提中苏关系。中苏关系恶化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试图搞掉老毛
,这让毛泽东十分警惕苏修势力对中国的影响,提出党内可能有赫鲁晓夫。为了彻底打
倒官僚阶层清算走资派修正主义,66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目的就是发
动群众依靠群众,也就是大民主。
文革的矛头直指修正主义,直指苏修,所以苏联和中国关系进一步急剧恶化。苏联在中
国边境摆上重兵,并且在边境制造事端。为了备战,就不得不考虑防备对方对中国进行
核打击。随着边...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1
现在和毛年代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现在有网络。
毛时代的上山下乡,一方面是有军事上的战略防御意义,一方面就是传播知识了。传播
知识其实是双向的。知识青年有刷牙漱口的良好习惯和一些数理化的书本知识,而农民
呢,有种田耕地拾粪上肥的实践经验。所以,上山下乡就等于是交叉授粉了,也算是理
论和实践的一次知识杂交。
但是现在上山下乡很难了,农村不接受你啊。谁给你分田分地啊?谁家愿意腾出自己热
腾腾的炕让你城市来的小青年睡,自己搬到凉炕上睡啊?所以现在搞的城市化,就是把
农村的贫困横向搬到城市里,搬到城市看不见的角落,比如说地下室了,城乡结合部了
,以前去郊区玩,就路过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很破旧不堪,地上脏兮兮,跟我以前贴
过的别人拍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很类似了。所以说,农民的这种城市化,实际上是弄虚作
假。
所以有了互联网,也可以不用上山下乡,可以直接办教育网站,或者就是到类似的网站
上回答各种屌丝们的提问。每天回答一个问题,也算是了解了社会,也帮助了
屌丝。当然,最理想的方式还是由国家出面,搞一个很大型的教育网站。方式就可以学
习美国的不少open course网站了,不管是mit,cit还是类似于K...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42
但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要和文革期间的那场知青‘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
山下乡‘运动区别开来,新时代要有新规则。关键是不能把像当年老三届那帮还不到20
岁,初高中毕业,没上过大学的小正太和小萝莉们都派到乡下去抡锄头耍板锹修理地球
,完了还不告诉人家啥时候解套,那是摧残祖国的花朵。
新时代‘上山下乡’应该只限于大学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着,且每个‘上山下乡’参
与者服务年限不超过3年。参加‘上山下乡’的大学毕业生在当地服务满三年者可免除
大学期间学费,摆脱农村户口,然后国家解决就业。
H****g
发帖数: 14447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erzog (singularity),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上山下乡的三重战略:两乳一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9 11:46:25 2011, 美东)
上山下乡具有三重历史意义,简单的说,就是两乳一防。
第一乳就是:城乡水乳交融。
上山下乡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的城乡融合,旨在抹平城乡知识鸿沟。
一方面,城市青年带给农村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
同时,农村实践也给平常高高在上不接触社会的青年人一个参与生产劳动的机会。
第二乳就是:各民族水乳交融。
边疆省份历史上长期是分裂的不安定因素。
平常你往少数民族地区移民试试?阻力很大,会被说成是要同化人家,要灭绝人家。
而上山下乡的战略使得这一举措得以顺利实行。
百万知青很多都留在了边疆扎根发芽,为祖国边疆安定作出巨大贡献。
一防就是国防。
六十年代中国周围强敌环伺,特别是北方苏联陈兵百万。
当时中国无法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毛泽东和老帅们制定的战略就是关门打狗。
也就是放进来,然后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死丫的。
68年底之后...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4
上山下乡具有三重历史意义,简单的说,就是两乳一防。
第一乳就是:城乡水乳交融。
上山下乡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的城乡融合,旨在抹平城乡知识鸿沟。
一方面,城市青年带给农村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
同时,农村实践也给平常高高在上不接触社会的青年人一个参与生产劳动的机会。
第二乳就是:各民族水乳交融。
边疆省份历史上长期是分裂的不安定因素。
平常你往少数民族地区移民试试?阻力很大,会被说成是要同化人家,要灭绝人家。
而上山下乡的战略使得这一举措得以顺利实行。
百万知青很多都留在了边疆扎根发芽,为祖国边疆安定作出巨大贡献。
一防就是国防。
六十年代中国周围强敌环伺,特别是北方苏联陈兵百万。
当时中国无法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毛泽东和老帅们制定的战略就是关门打狗。
也就是放进来,然后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死丫的。
68年底之后陆续建立的10大建设兵团就是干这个的
H****g
发帖数: 14447
45
1. 第一个背景就是,那个年代面临苏联核威胁。苏联几次威胁要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
式打击,要用核武器平了中国大城市。而且不只是苏联,美国也发出过核威胁。前一段
BBC还报道英国也有类似的文件提到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这就是中国那个年代面临的生死存亡的战略环境。任何一个国家,面临这种情况,首先
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对不对?所以当时提出要深挖洞广积粮,要备战备荒,要准备打
大仗。所以才有了两个战略疏散。一个是物资的,那就是三线建设;一个是人力的,那
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目的都是为了保全中国最重要的军事资源。一群邓轮老将胡咧
咧什么为了解决就业,纯粹是不懂装懂。
2. 第二个背景就是,毛泽东要打到官僚,打到走资派,要实行大民主。但是中国当时
农民占了90%,几亿人没文化。不懂文化连写大字报都写不了。就算你要投票,也得人
家识字知道候选人名字对吧?所以说,中国要搞大民主,就要先普及教育。这也是自井
冈山以来的传统,红军战士不但学打仗还要学识字。
所以说,上山下乡也是一次伟大的平等运动,主旨在于用这种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来把城
市的先进知识(包括生活习惯)都快速传输到落后愚昧的农村地区,用流行的词汇...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46
我看不出你在这里的推理有任何的合理性可言。这一系列推理,都没有事实佐证,尤
其是缺乏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
如果如你所说,上山下乡的确是因为战略疏散,知识青年与基层人员可能不知道内情,
但是高层决策人员至少应该知道一二吧?为什么这么久了,在所有的回忆录中,我们
找不到任何一丝痕迹。
如果你说这是战略决策,不能宣扬。那么上山下乡已经结束这么久了,苏联都已经解体
了,这不应该再是什么秘密了,可以予以公布了吧?为什么还是没有?
至于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分析,各类有关文献已经很多,有认为是由于经济原因,也
有认为是在政治上要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但是就是没有你所说的战略疏散的。

人民日报,
估计会有所理解。很多事情不是能写出来的。难道还写在人民日报上,苏联要对我们扔
原子弹?所以
我们要把孩子们弄到乡下避难不成?
个月之后中苏
就打仗?
H****g
发帖数: 14447
47
上山下乡有双重战略目的,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备战。这两个目标一直相伴相生,但是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64年之前。规模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实验,看看农村能不能承受人口突然增加带来的物
资/文化沟通等困难。
但是64年之后,战备需求逐步开始加强。这也是因为苏美加紧对中国军事威胁的原因。
64年5月份之后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口号。首先是迁移工业到三线,把容易
受到军事威胁和打击的一线(华东)和二线(华中)的经济目标搬到西部。
这时不能不提中苏关系。中苏关系恶化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试图搞掉老毛
,这让毛泽东十分警惕苏修势力对中国的影响,提出党内可能有赫鲁晓夫。为了彻底打
倒官僚阶层清算走资派修正主义,66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目的就是发
动群众依靠群众,也就是大民主。
文革的矛头直指修正主义,直指苏修,所以苏联和中国关系进一步急剧恶化。苏联在中
国边境摆上重兵,并且在边境制造事端。为了备战,就不得不考虑防备对方对中国进行
核打击。随着边境形势日益紧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模在68年突然放大。与此同时,
中苏边境也不断有事,以至于次年就爆发了珍宝岛冲突。
可以说,毛泽东...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8
你说不是志愿去的,那么你的观点就是这些人被强迫着去的。对不对?
既然如此,你是不是需要提供一些证据,比如说一张老照片,显示上山下乡的青年都是
哭哭啼啼,甚至五花大绑被押送过去的?押送过去之后一定还需要有当地民兵看管?否
则这些人一定回马上逃跑的嘛。
实际上,我认为你是找不出这样一个证据的,否则你一定早就贴出来了。我的看法是,
这些人都是自愿去的。很多人去了也不后悔,也有人后悔的。但是事后评价不等于事先
动机,对吧?你不能因为事后后悔当初上山下乡,就得出当初去上山下乡是被迫去的结
论。
H****g
发帖数: 14447
49
你逻辑有很多漏洞啊。最开始你们攻击上山下乡不是自愿的。结果呢,这里面举例出来
的都是自愿去的。然后oldguy又胡诌什么16/17岁的人不懂事,这纯粹是放屁。
我的观点就是,上山下乡的核心就是去艰苦地方锻炼并传送知识给落后人民。在这一点
上,和西方的志愿者项目毫无二致。具体做法当然不一样,毕竟中国当时的外部内部环
境有其特殊性嘛,你不能老揪着一点而忽略上山下乡和志愿者项目的共性,对吧?

~~
o****y
发帖数: 26355
50
知识青年
百科名片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
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
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目录
历史背景
年代划分
1. 早期知青
2. 前老三届
3. 其他
历史背景
年代划分
1. 早期知青
2. 前老三届
3. 其他
展开
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
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
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 1953年人民日报就
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
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